• 回答数

    6

  • 浏览数

    237

北冰洋的海豚
首页 > 论文发表 > 李政道发表的论文集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董小小小姐

已采纳

一、生平简介 李政道(Tsung-Dal Lee 1926~)理论物理学家。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1943~1944年在浙江大学(当时一年级在贵州永兴)物理学系学习;得到老师束星北的启迪,而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1944年因翻车受伤停学。1945年转学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1946年受他的老师吴大猷的推荐,得国家奖学金,去美国深造,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1948年春天,李政道通过了研究生资格考试,开始在费米的指导下作博士论文研究。 1949年底,在费米的指导下,李政道完成了关于白矮星的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在该校天文学系半年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物理系一年任讲师并从事研究工作。 1950年,李政道和来自上海的大学生秦惠君结婚。他们有两个孩子,长子李中清,现任加州理工学院历史教授;次子李中汉,现任密歇根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1951年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1955年任副教授,1956年任教授,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60~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教授兼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讲座教授,1964年任该大学费米物理学讲座教授,1983年任该大学全校讲座教授。他还是美国科学院院士。 二、科学成就 1.与杨振宁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李政道对近代物理学的杰出贡献是:1956年和杨振宁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即后来所谓的K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一种衰变成偶宇称态,一种衰变成奇宇称态。如果弱衰变过程中宇称守恒,那么它们必定是两种宇称状态不同的K介子。但是从质量和寿命来看,它们又应该是同一种介子。李政道和杨振宁通过分析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他们仔细检查了过去的所有实验,确认这些实验并未证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不是守恒的实验途径。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因此,李政道与杨振宁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并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项科学工作在发表的第二年就获得诺贝尔奖,这还是第一次。李政道又是到那时为止历史上第二个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2.李政道在其它方面的重工作还有 1949年与M.罗森布拉斯和杨振宁合作提出普适费米弱作用和中间玻色子的存在。1951年提出水力学中二维空间没有湍流。1952年与D.派尼斯合作研究固体物理中极化子的构造。同年与杨振宁合作,提出统计物理中关于相变的杨振宁-李政道定理(包含两个定理)和李-杨单圆定理。1954年发表了量子场论中的著名的“李模型”理论。1957年与R.奥赫梅和杨振宁合作提出CP不守恒和时间不反演的可能性。同年与杨振宁合作,提出二分量中微子理论。1959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硬球玻色气体的分子运动论,对研究氦Ⅱ的超流动性作出了贡献。同年又合作分析高能中微子的作用,定出此后20多年这方面大量的实验和理论工作的方向。1962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带电矢量介子电磁相互作用的不可重正化性。1964年与M.瑙恩伯合作,研究了无(静止)质量的粒子所参与的过程中,红外发散可以全部抵消问题。这项工作又称李-瑙恩伯定理,或与木下的工作合在一起,称KLN定理。60年代后期提出了场代数理论。70年代初期研究了CP自发破缺的问题。又发现和研究了非拓扑性孤立子,并建立了强子结构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论,还就色禁闭现象提出了真空的“色介常数”的概念。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继续在路径积分问题、格点规范问题和时间为动力学变量等方面开展工作;后来又建立了离散力学的基础。 3.李政道关心中国物理学的发展,自1972年起多次回国访问讲学;并协助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造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同步辐射设备,使基础和应用科学能结合。1980年以来,他发起组织美国几十所主要大学在中国联合招收物理学研究生,为培养中国青年物理学家作出了不少贡献。李政道受聘为暨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4.李政道已发表约200多篇科学论文和报告,出版过专著《场论与粒子物理学》(上册,1980;下册,1982)和Particle Physics and Introduction to Field Theory(1980) 三、趣闻轶事 1.没有中学和大学毕业文凭的物理学家 李政道的少年时代是在动乱中度过的,他甚至没有得到过正式的中学和大学毕业文凭。特别是在日寇侵华以后,他经历了一段非常艰苦的时期。日军侵略军进入上海租界后,李政道不愿受日寇统治,于1941年12月离家,由上海取道杭州、富阳,穿过封锁线去大后方求学。在福建、江西旅途中,他得了恶性疟疾,又无路费,过的是流浪生活,直至1943年到达贵阳后才治愈疟疾。 1943年秋,李政道在贵阳以同等学历考上浙江大学,后经湄潭去永兴上一年级。1944年夏,他因车祸严重损伤脊背神经,卧床半年。不久,日寇侵入贵州省,他又经重庆转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求学。当时的浙江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集中了许多著名的教授,由于李政道学业成绩突出,受到西南联合大学的吴大猷、浙江大学的束星北、王淦昌等的器重,尤其是吴大猷,对他的培养最为着力,这对李政道后来的成就有很大的影响。当时西南联合大学的条件非常差,十五六个学生住一间草屋,又闷又热,蚊蝇、臭虫很多,但这些都未能减弱同学们的求知热情。多年以后,李政道已成为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家,回忆往事,他感慨地说:“那时候,我们从来没有因为仪器不好,设备不好,而有比别人差的想法。杨振宁、朱光亚、唐敖庆和我,都是那个时候培养出来的。” 1945年,当美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后,中国政府也想造原子弹。蒋介石召见化学家曾昭抡,询问如何才能造出原子弹。曾昭抡说,首先是培养人才,建议在数学、物理和化学三科各选两个成绩优秀的年轻人去美国留学。华罗庚推荐了孙本旺和徐贤修去学数学;吴大猷推荐了李政道和朱光亚去学物理;曾昭抡推荐了唐敖庆和王瑞酰去学化学。这样,李政道在1946年9月到了美国。当时,他还不到20岁,刚念完大学二年级。 由于李政道没有大学文凭,在美国进研究院很难。芝加哥大学是个例外,只要念熟了哈金斯(Hutchins)校长指定了的西方著名经典著作的人,没有学位也可以进研究院。李政道告诉招生处负责人,他念过等价于这些经典著作的东方作品,如孔子、孟子、老子等,招生处未经证实就接收了他。 2.李政道和杨振宁获诺贝尔奖时都是中国国籍 因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发现,李政道和杨振宁被授予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消息传来时,李政道正在普林斯顿。他非常兴奋,同时想到了他的老师吴大猷先生。他立即给吴先生写了一封信,感谢吴先生对他的培养以及在1946年给予他奖学金。 在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每位获奖者都致了答词。李政道致答词时用中文开头,然后用英文。他说:“一个科学上的成就是许多在同一或相关领域中的研究者积累的结果。没有过去的经验,没有现在的激励,就不会产生我们今天的观念和知识;没有将来的实验,我们今天的观念和知识也不能进化。虽然这许多因素构成了任何进步的整体,人们往往只记得最后光辉的收获而忘记了其中辛勤的耕作。在今天的隆重仪式上,我格外感受到,有许多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们为人类对自然界的了解做出过很大的贡献,但还没有像我今天这样被授予如此的荣誉。” 在每位获奖者致词后,李政道又代表所有的获奖者致词。他说:“我们有限的人类智慧去认识无限的宇宙奥秘,是一个永不终止的过程。他讲述了一段《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如来佛手掌中翻跟斗的故事。孙悟空翻了一串跟斗,以为已经到了宇宙的尽头,实际上还在如来佛的手掌中。他说: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取得很快的进步,但是我们必须记住,即使到了如来佛手指的底部,我们离绝对真理还很远很远。” 获奖时,李政道和杨振宁都是中国国籍。至今为止,诺贝尔奖的正式记录书上,他们两人仍是仅有的中国籍获奖者。 3.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发现的意义: 1957年1月15日下午,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举行新闻发布会。被称为美国实验物理之父的I.I.拉比(Rabi)教授向公众宣布,物理学中的一个被称为宇称守恒的基本定律被推翻了。第二天,纽约时报在头版以“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在实验中被推翻”为题报道了这一消息。这个事件在全世界传播之快、影响之广,可以从剑桥大学的O.R.费里希(Frisch)教授在一次演讲时所说的话中看出来:“‘宇称不守恒’这样一个不准确的用语,在全世界传播,就像新的圣经一样。” 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的发现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李政道和杨振宁的贡献在于,当几乎所有的理论物理学家相信空间反演(宇称)不变性已被实验确定地证实,几乎没有实验物理学家试图设计实验来向宇称守恒挑战时,他们指出,在一大类的物理过程(β衰变,π衰变,μ衰变)中,宇称守恒从来没有被检验过。他们讨论了可以进行这种检验的一系列实验条件。这样,他们的注意力不是放在一个孤立的谜上,而是集中在弱相互作用的整体上。正是李政道、杨振宁和吴健雄的突破性工作,彻底解放了人类对于物理世界最基本结构的思想。今天,物理学界公认对称破缺是自然界相当普遍的规律,而在50年代中期以前,这是不可想象的。

126 评论

脸红红1121

李政道和杨振宁的分裂真相序2002年在杨振宁的直接推动下,在台湾出版了江才健写的《杨振宁传》,书中用大量篇幅叙述了我和杨振宁合作和分裂的事情,引起了学术界的很大震惊。我和杨振宁的分裂,无疑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很大的悲剧,但它是事实,无法回避。自1962年与杨振宁合作破裂后,我一直保持沉默。1982年杨振宁在他的英文文集里公开发表了他对这一问题的描述。他对此事的描述和我对事情实际经过的记忆相差太大。于是我不得不在1986年作了书面说明。在今年4月3日前,这是我唯一的一次对事实的公开说明。这一说明是用英文写的,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在这之后我继续保持沉默,祈望这件事就此了结,不再纠缠。可是杨振宁却把事情转向了中文读者,借用《杨振宁文集》(1998年出版)等一些中文出版物继续对我攻击。去年,在杨振宁直接推动下,终于又在台湾出版了江才健写的《杨振宁传》,编造了更多不真实的故事。因此,我不得不再一次打破沉默。我和杨振宁争论的主要焦点是:在1956年我们合作发表,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的论文中,有关宇称不守恒的思想突破是谁首先提出来的。本来这个问题是无需争论的,可是杨振宁在1982年忽然用英文发表文章,宣称当初这个思想突破是他一个人提出来的,当时我还反对。1986年我在用英文发表的文章里指出杨振宁的说法与事实不合,之后,杨振宁就改用中文不断地继续发表和加强他1982年对我的攻击,完全不顾1956年的事实和经过。事实是,1956年,是我首先独立地做出了这个思想突破。接着,立刻就有多位实验物理学家按照我的想法进行了实验和分析,证明了我的想法是可行的,并发表了记载此事的科学论文。在这之后才有我和杨振宁合作写出《弱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的论文和吴健雄等对该论文的实验证实。对于这项事实,当时进行实验予以证实的物理学家后来又发表了回忆文章,对事情发生的时间和经过做了细致、客观的描述。因此,很容易证明在我和杨振宁两人完全不同的说法中哪一个是假的。这种情形是相当惊人的,在科学史上可能也是很少见的。我和杨振宁的分歧是中国学术界十分关心的事。现在事情又有了新发展,我觉得有必要让中国国内和海外华人学者及所有关心此事的炎黄子孙能进一步了解李杨合分的真实情况。因此,我才把就此事回答《科学时报》记者杨虚杰女士的全文及当年有关的英文资料的中文翻译,汇集出版,公布于众。李政道二OO三年七月写于纽约其实除此之外,最终导致两人分手的主要原因可以通过两人对中国的热爱和对中国的贡献来看!!!

191 评论

柠柠2015

生平著作粒子物理和场论引论 Harwood科学出版社,1981 李政道文选1-3集,G. Feinberg编辑 Birkhauser Boston Inc., 1986 宇称不守恒三十年——李政道六十华诞学术研讨会 Birkhauser Boston Inc., 1988 对称,不对称与粒子的世界, 李政道华盛顿大学出版社,1988 李政道文选,1985-1996,任海沧、庞阳编辑 Gordon and Breach, 1998 科学与艺术,主编:李政道,副主编:柳怀祖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物理的挑战,李政道著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宇称不守恒发现之争论解谜,季承、柳怀祖、滕丽编辑 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4(简体字本) 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4(繁体字本)[3]

93 评论

是淡淡的忧伤啊

外界的猜测,都是不可信的

224 评论

思得不瑞奥

当然是获得诺贝尔奖论文了 《若相互作用中的宇称守恒质疑》当然还有《粒子物理和场论》

338 评论

yangyang2336903

李政道一、生平简介 李政道(Tsung-Dal Lee 1926~)理论物理学家。1926年11月25日生于上海。1943~1944年在浙江大学(当时一年级在贵州永兴)物理学系学习;得到老师束星北的启迪,而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1944年因翻车受伤停学。1945年转学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1946年受他的老师吴大猷的推荐,得国家奖学金,去美国深造,入芝加哥大学研究院,1948年春天,李政道通过了研究生资格考试,开始在费米的指导下作博士论文研究。1949年底,在费米的指导下,李政道完成了关于白矮星的博士论文,获得博士学位。以后在该校天文学系半年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莱)物理系一年任讲师并从事研究工作。1950年,李政道和来自上海的大学生秦惠君结婚。他们有两个孩子,长子李中清,现任加州理工学院历史教授;次子李中汉,现任密歇根大学化学系助理教授。1951年到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助理教授,1955年任副教授,1956年任教授,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60~1963年任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教授兼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63年任哥伦比亚大学物理学讲座教授,1964年任该大学费米物理学讲座教授,1983年任该大学全校讲座教授。他还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二、科学成就1.与杨振宁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李政道对近代物理学的杰出贡献是:1956年和杨振宁合作,深入研究了当时令人困惑的θ-τ之谜——即后来所谓的K介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方式,一种衰变成偶宇称态,一种衰变成奇宇称态。如果弱衰变过程中宇称守恒,那么它们必定是两种宇称状态不同的K介子。但是从质量和寿命来看,它们又应该是同一种介子。李政道和杨振宁通过分析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他们仔细检查了过去的所有实验,确认这些实验并未证明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提出了几种检验弱相互作用中宇称是不是守恒的实验途径。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因此,李政道与杨振宁的工作迅速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并获得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一项科学工作在发表的第二年就获得诺贝尔奖,这还是第一次。李政道又是到那时为止历史上第二个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2.李政道在其它方面的重工作还有1949年与M.罗森布拉斯和杨振宁合作提出普适费米弱作用和中间玻色子的存在。1951年提出水力学中二维空间没有湍流。1952年与D.派尼斯合作研究固体物理中极化子的构造。同年与杨振宁合作,提出统计物理中关于相变的杨振宁-李政道定理(包含两个定理)和李-杨单圆定理。1954年发表了量子场论中的著名的“李模型”理论。1957年与R.奥赫梅和杨振宁合作提出CP不守恒和时间不反演的可能性。同年与杨振宁合作,提出二分量中微子理论。1959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硬球玻色气体的分子运动论,对研究氦Ⅱ的超流动性作出了贡献。同年又合作分析高能中微子的作用,定出此后20多年这方面大量的实验和理论工作的方向。1962年与杨振宁合作,研究了带电矢量介子电磁相互作用的不可重正化性。1964年与M.瑙恩伯合作,研究了无(静止)质量的粒子所参与的过程中,红外发散可以全部抵消问题。这项工作又称李-瑙恩伯定理,或与木下的工作合在一起,称KLN定理。60年代后期提出了场代数理论。70年代初期研究了CP自发破缺的问题。又发现和研究了非拓扑性孤立子,并建立了强子结构的孤立子袋模型理论,还就色禁闭现象提出了真空的“色介常数”的概念。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继续在路径积分问题、格点规范问题和时间为动力学变量等方面开展工作;后来又建立了离散力学的基础。3.李政道关心中国物理学的发展,自1972年起多次回国访问讲学;并协助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建造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同步辐射设备,使基础和应用科学能结合。1980年以来,他发起组织美国几十所主要大学在中国联合招收物理学研究生,为培养中国青年物理学家作出了不少贡献。李政道受聘为暨南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学校的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4.李政道已发表约200多篇科学论文和报告,出版过专著《场论与粒子物理学》(上册,1980;下册,1982)和Particle Physics and Introduction to Field Theory(1980)三、趣闻轶事1.没有中学和大学毕业文凭的物理学家李政道的少年时代是在动乱中度过的,他甚至没有得到过正式的中学和大学毕业文凭。特别是在日寇侵华以后,他经历了一段非常艰苦的时期。日军侵略军进入上海租界后,李政道不愿受日寇统治,于1941年12月离家,由上海取道杭州、富阳,穿过封锁线去大后方求学。在福建、江西旅途中,他得了恶性疟疾,又无路费,过的是流浪生活,直至1943年到达贵阳后才治愈疟疾。1943年秋,李政道在贵阳以同等学历考上浙江大学,后经湄潭去永兴上一年级。1944年夏,他因车祸严重损伤脊背神经,卧床半年。不久,日寇侵入贵州省,他又经重庆转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求学。当时的浙江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集中了许多著名的教授,由于李政道学业成绩突出,受到西南联合大学的吴大猷、浙江大学的束星北、王淦昌等的器重,尤其是吴大猷,对他的培养最为着力,这对李政道后来的成就有很大的影响。当时西南联合大学的条件非常差,十五六个学生住一间草屋,又闷又热,蚊蝇、臭虫很多,但这些都未能减弱同学们的求知热情。多年以后,李政道已成为举世闻名的物理学家,回忆往事,他感慨地说:“那时候,我们从来没有因为仪器不好,设备不好,而有比别人差的想法。杨振宁、朱光亚、唐敖庆和我,都是那个时候培养出来的。”1945年,当美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后,中国政府也想造原子弹。蒋介石召见化学家曾昭抡,询问如何才能造出原子弹。曾昭抡说,首先是培养人才,建议在数学、物理和化学三科各选两个成绩优秀的年轻人去美国留学。华罗庚推荐了孙本旺和徐贤修去学数学;吴大猷推荐了李政道和朱光亚去学物理;曾昭抡推荐了唐敖庆和王瑞酰去学化学。这样,李政道在1946年9月到了美国。当时,他还不到20岁,刚念完大学二年级。由于李政道没有大学文凭,在美国进研究院很难。芝加哥大学是个例外,只要念熟了哈金斯(Hutchins)校长指定了的西方著名经典著作的人,没有学位也可以进研究院。李政道告诉招生处负责人,他念过等价于这些经典著作的东方作品,如孔子、孟子、老子等,招生处未经证实就接收了他。2.李政道和杨振宁获诺贝尔奖时都是中国国籍因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的发现,李政道和杨振宁被授予1957年诺贝尔物理奖。消息传来时,李政道正在普林斯顿。他非常兴奋,同时想到了他的老师吴大猷先生。他立即给吴先生写了一封信,感谢吴先生对他的培养以及在1946年给予他奖学金。在诺贝尔奖授奖仪式上,每位获奖者都致了答词。李政道致答词时用中文开头,然后用英文。他说:“一个科学上的成就是许多在同一或相关领域中的研究者积累的结果。没有过去的经验,没有现在的激励,就不会产生我们今天的观念和知识;没有将来的实验,我们今天的观念和知识也不能进化。虽然这许多因素构成了任何进步的整体,人们往往只记得最后光辉的收获而忘记了其中辛勤的耕作。在今天的隆重仪式上,我格外感受到,有许多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们为人类对自然界的了解做出过很大的贡献,但还没有像我今天这样被授予如此的荣誉。”在每位获奖者致词后,李政道又代表所有的获奖者致词。他说:“我们有限的人类智慧去认识无限的宇宙奥秘,是一个永不终止的过程。他讲述了一段《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如来佛手掌中翻跟斗的故事。孙悟空翻了一串跟斗,以为已经到了宇宙的尽头,实际上还在如来佛的手掌中。他说: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可能取得很快的进步,但是我们必须记住,即使到了如来佛手指的底部,我们离绝对真理还很远很远。”获奖时,李政道和杨振宁都是中国国籍。至今为止,诺贝尔奖的正式记录书上,他们两人仍是仅有的中国籍获奖者。3.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发现的意义:1957年1月15日下午,哥伦比亚大学物理系举行新闻发布会。被称为美国实验物理之父的I.I.拉比(Rabi)教授向公众宣布,物理学中的一个被称为宇称守恒的基本定律被推翻了。第二天,纽约时报在头版以“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在实验中被推翻”为题报道了这一消息。这个事件在全世界传播之快、影响之广,可以从剑桥大学的O.R.费里希(Frisch)教授在一次演讲时所说的话中看出来:“‘宇称不守恒’这样一个不准确的用语,在全世界传播,就像新的圣经一样。”弱相互作用宇称不守恒的发现具有极为深刻的意义和广泛的影响。李政道和杨振宁的贡献在于,当几乎所有的理论物理学家相信空间反演(宇称)不变性已被实验确定地证实,几乎没有实验物理学家试图设计实验来向宇称守恒挑战时,他们指出,在一大类的物理过程(β衰变,π衰变,μ衰变)中,宇称守恒从来没有被检验过。他们讨论了可以进行这种检验的一系列实验条件。这样,他们的注意力不是放在一个孤立的谜上,而是集中在弱相互作用的整体上。正是李政道、杨振宁和吴健雄的突破性工作,彻底解放了人类对于物理世界最基本结构的思想。今天,物理学界公认对称破缺是自然界相当普遍的规律,而在50年代中期以前,这是不可想象的。

255 评论

相关问答

  • 李政道发表论文

    杨振宁太无耻了,老说李政道的坏话。

    叮当木马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李政道最新发表论文

    “ 1957年,李政道与杨振宁因发现宇称不守恒而被授予诺贝尔物理学奖。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科学界却都在为袁世凯的孙媳鸣不平,甚至有人

    duanxuehan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李政道发表了哪些论文

    生平著作粒子物理和场论引论 Harwood科学出版社,1981 李政道文选1-3集,G. Feinberg编辑 Birkhauser Boston Inc.,

    葉落罒無痕 8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杨振宁李政道发表论文

    对于国内的成就,不相伯仲吧,首先李政道是美国国籍,杨振宁是中国国籍,杨振宁回国之后通过人脉关系,把清华理论物理从不入流提升到了在国际有一定地位了,李政道也一样,

    蓉儿…点滴缘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政论文发表渠道

    给点建议:一、准备 下载你想要投稿的杂志的跟你相关的最新的文献几篇,看看人家怎么写的,照葫芦画瓢,引用文献时,注意不能照抄原文,要将别人的话换种说法转成自己的

    就是爱你一下 1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