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141

肥嘟嘟的哲妈
首页 > 论文发表 > 发表于河南日报的论文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流浪的好吃狗

已采纳

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1985年 三部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上下集)李准《沉重的翅膀》 张洁《钟鼓楼》 刘心武李准中国作家。河南洛阳人。上代姓木华梨。蒙古族。读完初中一年级即辍学,从祖父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1943年春到洛阳一商店当学徒,利用工余时间,阅读屠格涅夫、狄更斯、巴尔扎克等外国作家的作品。随后,参加镇上的业余剧团,既接触了传统戏剧和曲艺,又熟悉城乡底层社会的各色人物。1948年洛阳解放后不久,到洛阳市干部文化学校任语文教师,同时开始写作。1953年,李准的第一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在《河南日报》上发表,因为尖锐地触及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重大课题,引起热烈反响。后又陆续发表《白杨树》、《孟广泰老头》、《雨》、《陈桥渡口》等短篇和中篇小说,描绘了50年代前期处于剧烈变革中的农村的社会风貌。1954年,李准开始从事专业创作,举家到荥阳县落户。写出了《农忙五月天》、《野姑娘》、《芦花放白的时候》、《信》、《两代人》、《清明雨》等作品。1960年发表短篇小说《李双双小传》,塑造了一个勇于向私有观念和习惯势力挑战的社会主义农村新人的形象,被认为是李准的代表作。小说由作家本人改编成电影《李双双》上映后,李双双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1969年再次到河南西华县屈庄落户,在那里生活4年,创作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于1985年获茅盾文学奖。李准在创作小说的同时,写过20部电影剧本,除《李双双》外,还有《老兵新传》和根据他人小说改编的《牧马人》及《高山下的花环》等,这些作品多次获奖,在中国当代影坛占据主要位置。他的小说和电影剧作具有洗练鲜明、平易流畅、浑厚朴实的艺术格调。当代女作家。中共党员。美国文学艺术院荣誉院士,国际笔会中国分会会员,中国作协第四、五、六届全委会委员、第七届名誉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现为国家一级作家、国务院授予的育特殊贡献作家。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获得短篇、中篇、长篇小说三顶国家奖的作家,并创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连冠”纪录。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无字》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获得两次茅盾文学奖的作者。张洁原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幼年丧父,从母姓。读小学和中学时爱好音乐和文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计划统计系,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工作。1978年发表第一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获同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翌年加入中国作协。1982年加入 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并随中国作家代表团赴美国参加第一次中美作家会议。任北京市作协副主席。著有作品集《张洁小说剧本选》,小说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小说集《祖母绿》,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全国第2届茅盾文学奖,曾被译成德、 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只有一个太阳》,长篇散文《那个最爱我的人去了》,散文集《在那绿革地上》以及《张洁集》等。张洁获意大利1989年度“玛拉帕 尔帝”国际文学奖。她的《谁生活得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分获1978年(首届)、1979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祖母绿》获全国第3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沉重的翅膀》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无字》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北京市第三届文学艺术奖,《小说选刊》2001—2002年优秀长篇小说奖,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第二届女性文学奖,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短篇小说《有一个青年》改编拍摄成电视剧播映,张洁以“人”和“爱”为主题的创作,常引起文坛的论争。 她不断拓展艺术表现的路子,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2005年,长篇小说《无字》获第6届茅盾文学奖,是我国唯一荣获两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家。刘心武,笔名刘浏、赵壮汉等。1942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50年后定居北京。中学时期爱好文学。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后任中学教员15年。1976年后任北京出版社编辑,参与创刊《十月》并任编辑。1979年起任中国作协理事、《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87年赴美国访问并在13所大学讲学。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7年11月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发轫作,引出轰动,走上文坛。短篇小说代表作还有《我爱每一片绿叶》、《黑墙》、《白牙》等。中篇小说代表作有《如意》、《立体交叉桥》、《小墩子》等。长篇小说有《钟鼓楼》、《四牌楼》、《栖凤楼》、《风过耳》等。1985年发表纪实作品《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再次引起轰动。1986-1987在《收获》杂志开辟《私人照相簿》专栏,开创图文相融的新文本,1999年推出图文融合的长篇《树与林同在》。1992年后发表大量随笔,结为多种集子。1993年开始发表研究《红楼梦》的论文,并将研究成果以小说形式发表,十多年来坚持从秦可卿这一人物入手解读《红楼梦》,开创出“红学”的“秦学”分支。1995年后开始尝试建筑评论,1998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2004年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材质之美》。作品多次获奖,如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短篇小说《班主任》获1978年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名,此外短篇小说《我爱每一片绿叶》和儿童文学《看不见的朋友》、《我可不怕十三岁》都曾获全国性奖项;长篇小说《四牌楼》还曾获得第二届上海优秀长篇小说大奖。1993年出版《刘心武文集》8卷,至2005年初在海内外出版的个人专著以不同版本计已逾130种。若干作品在境外被译为法、日、英、德、俄、意、韩、瑞典、捷克、希伯来等文字发表、出版。195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首奖。后又发表《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我爱每一片绿叶》(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等小说,曾激起强烈反响。出版有短篇小说集《班主任》、《母校留念》、《刘心武短篇小说选》,中篇小说《秦可卿之死》,中短篇小说集《绿叶与黄金》、《大眼猫》、《都会咏叹调》、《立体交叉桥》、《5·19长镜头》,中篇小说集《如意》、《王府井万花筒》、《木变石戒指》、《一窗灯火》、《蓝夜叉》,纪实小说《公共汽车咏叹调》,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全国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风过耳》、《四牌楼》等,还出版有散文集、理论集、儿童文学等作品以及8卷本《刘心武文集》,刘心武对生活感受敏锐,善于作理性的宏观把握,写出了不少具有社会思考特点的小说,作风严谨,意蕴深厚。

197 评论

weiyiqinww

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学习论坛》、《中国高等教育》、《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核心期刊或国家权威报纸发表论文4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或摘要转载10余篇。代表论文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质”(《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论上海楚简《民之父母》的‘五至’说”(《哲学研究》2004年第4期)、“人性、德性、党性的统一: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人学基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12期)等。出版《大学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管理》(人民出版社2006年)、《中原文化大典·学术思想卷》(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民族精神的当代价值》(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等著作。主持并主编河南省重点图书出版项目《哲学与人研究丛书》(第一辑5部著作已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的哲学基础及路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之“经典作家基本观点研究课题”子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研究”,国家新闻出版署、河南新闻出版局重点出版项目“中原文化大典·学术思想卷”,主持多项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社科规划项目。曾获省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省级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主编的《中原文化大典·学术思想卷》(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在《河南日报》(2007年5月11日)发表的有关“弘扬中原文化,促进中原崛起”的笔谈文章等,挖掘、整理、弘扬中原传统学术思想,深入探讨中原经济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为第一作者出版的《大学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管理》(人民出版社2006年)、在《人民日报》(2010年12月17日)发表的《如何培育我们的大学精神》、在《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0月29日)发表的《破解“三大课题”,建设高水平大学》、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3月9日)发表的《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助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河南日报》(2006年5月17日)发表的《走创新型大学建设之路》等,以郑州大学为切入点,深入探讨新时期大学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推进郑州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理论和决策依据。

326 评论

球球阿月

生命是美丽的,要学会欣赏;生命是善良的,要学会感恩;生命是和谐的,要学会相处······ 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善待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让生命更加精彩。 人都视为一个运思和创意的原点,把每个人都视为一个智识和灵感的凝结中心,它的成全之道 珍 爱 生 命 ---献给我们的每一位孩子 一、生命的意义 随着一声清脆的啼哭声,就标志着一个生命降落人间,生命的存在意味着什么?每当旭日东升的刹那间,太阳将金黄撒遍每一个角落,大地万物苏醒------那是因为有生命的存在;娇嫩的花朵在绿丛中起舞,萤火虫在黑暗中眨眼歌唱,活泼的孩子在草地上翻滚----这些都是因为有生命的存在。生命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生命又是何其珍贵!有了生命,才有了竞争和拼搏,有了生命,才有快乐与悲伤,有了生命,才有希望与理想,有了生命才有了对生命的珍爱。 世界上最珍爱的莫过于生命,而生命对每个人却只有一次。何况人生在世肩负着太多太多的责任。因此,重视健康是珍爱生命的前提。 生命的意义在于爱与牵挂 , 生命的意义是我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生命的意义就是要奉献 就是要使别人快乐 ! 生命的意义就是为了寻找活着的意义 ! 生命就是要不断经历!!!成功也好失败也好,尽情去体会,在你 走的时候不会有太多的留念,太多的惋惜就好......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命的意义。人,要为自己而活。意义就是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成功须付出汗水。成功,失败,大笑,痛哭,每一个环节都尽情的去体会,享受。反之一个人如果没有了理想,做什么都是做给别人看,自己又能体会到什么呢,人活着连这些都不能自己去体会,享受,那么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 其实我想说的就一句话:人要为自己活,活出精彩。 二、尊重生命 发自内心的,永怀期待,同情也使我们超越个人的悲欢离合,使我们拥有大爱心。同情永远针对对他人与生命万物真正的善行,是一种”人道”,而又由衷地同情弱势个体。 肯定生命 尊重生命 比尔在一次意外事故中眼睛受了伤,视力不断下降,几个月后将完全失明。妻子为了给他能见到光明的日子里留下点什么,决定把家具和墙壁粉刷一遍。油漆匠工作很认真。他虽是断了半只胳膊的残疾人,但他很快乐,一边干活一边吹着口哨。一个星期后他完成了粉刷工作,其间也知道了比尔的情况。 比尔对油漆匠说:“你天天那么开心,也让我感到高兴。”算工钱时,油漆匠少算了100美元。 比尔不解:“你少算了工钱。” 油漆匠说:“我已经多拿了,一个即将失明的人还这么平静,你让我知道了什么叫勇气。” 比尔却坚持要再给油漆匠100美元,他说:“我知道了残疾人也可以自食其力,活得很快乐。” 只有自爱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爱,知道自己生命的珍贵,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生命的坚强 1、永不放弃生的希望 早晨,一个伐木工人照常去森林里伐木。他用电锯将一棵粗大的松树锯倒时,树干反弹重重地压在他的腿上。剧烈的疼痛使他觉得眼前一片漆黑。此时,他只知道,自己首先要做的是保持清醒。他试图把腿抽出来,可办不到。于是,他拿起手边的斧子狠命地朝树干砍去,砍了三四下后,斧柄断了。他又拿起电锯开始锯树。但是,他很快发现:倒下的松树呈45度角,巨大的压力随时会把电锯条卡住;如果电锯出了故障,这里又人迹罕至,别无他路。他狠了狠心,拿起电锯对准自己的右腿,自行截肢……. 伐木工人把腿简单的包扎了一下,决定爬回去。一路上,他忍着剧痛,一寸一寸地爬,一次次地昏迷过去,又一次次的苏醒过来,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活着回去。 如果我们清清楚楚地看到了死神正一步步向你走来,最先垮下来的或许就是精神。但伐木工没有表现出死神即将来临的恐慌,他展现给人们的是一个对生命充满希望的形象。 2、认识自我的潜能 一个农民看到儿子开的那辆轻型卡车突然间翻到了水沟里。他大为惊慌,急忙跑到出事地点。当他看到水沟里有水,儿子被压在车下面,只有头露出水面。他毫不犹豫地跳进水沟,双手伸到车下,把车抬了起来。另一位跑来救助的工人帮他把失去知觉的儿子从下面拽了出来。 当地医生很快赶来了,经检查,发现农民的儿子只划破一点皮,没有其他损伤。此时,这个农民觉得奇怪了。刚才抬车时根本没想自己是否能抬得动,由于好奇,他又去试了一下,这次却根本抬不动那辆车了。 生命能够承受多大的重量,生命有着怎样的韧性,我们想过吗? 生命是坚强的,它坚强地能够在死神面前毫无惧色,依然灿烂;但它又是脆弱的,脆弱地在一瞬间就消失了。生命或者说命运,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关键看你如何面对。善待别人,善待自己,珍爱所拥有的一切--这或许就是我们对逝去的人最好的哀思。 珍爱我们的生命,生命是脆弱的,而生命又是顽强的。这脆弱与顽强取决于我们心中的安全之钟是否常响。遵守社会的规则,紧握宝贵的生命之花,让短暂的生命绽放光彩。 五、生命的向往 一个贫穷的牧羊人,领着两个孩子放羊,弟弟望着天上飞过的大雁说:“我们要是像大雁会飞就好了,就可以飞到天堂看妈妈啦。”父亲说:“只要想飞,就能飞上天!”弟弟学大雁飞,没有飞起来,哥哥也试了试,没有飞起来。父亲也试着飞了几次,结果同样也没有飞起来。父亲说:"我老了,你们还小,将来经过努力,你们一定能飞起来!"后来,经过努力他们果然飞上了蓝天,他们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 我们总是在河的此岸观望彼岸,在现在观望未来.所有向往是美好的,代表着对生命的希望.黑暗中的希望是一盏灯,指引你走在生命的隧道里.珍惜身边的一切, 六、珍爱生命、学会感恩 1、珍惜身边拥有的一切 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年轻时体质较差,加上工作紧张,用脑过度,身体十分虚弱,多方求治也不见效。后来,一位名医给他进行了检查。医生并没有给他开药,只送了一句话:“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名医。”法拉第细细品味这句谚语,悟出了其中的奥妙。从此,他经常抽空去看马戏和喜剧。精彩的表演,总是令他开怀大笑。他还到野外和海边渡假,调剂生活,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久而久之,法拉第的身体逐渐地康复了。 直面生活就是敞开心扉,用生命全部的触角去感受生活,去承受生活中所有击打、挫折、辛劳,惟有如此我们才能变得自明而富有智慧,外表平静内心坚强,能够辨别善恶,却不轻言放弃。直面生活,使我们勇于担待。直面生活,也使我们拥有了真正的生活——我们成了朴素、有尊严、有自己声音的人。 2、学会感恩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这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只知有自己,不知爱别人。所以,要让他们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感恩教育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的生活。当孩子们感谢他人的善行时,第一反应常常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 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的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只有知道感恩的人,他的一生才会少了许多怨天尤人的不平。 对别人对环境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学生拥有了感恩之心就会更加热爱班级、学校、家乡、祖国、世界,就会对他人充满了爱心。也就拥有了做一位高尚的人的思想基础。生活给了我们健康的体魄,给了我们良好的发展空间,我们没有理由自我放弃,没有理由怨天尤人。一颗感恩的心,一颗进取的心,会让生命无怨无悔,会让生命更加精彩。 2、我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座佛寺里,供着一个花岗岩雕刻的非常精致的佛像,每天有很多人到这里的膜拜,但是通往这座佛像的台阶是跟它采自同一块山石的很多花岗岩,终于有一天,这些台阶变的不服气了,他们对那个佛像提出抗议,说你看我们本是兄弟,我们来自同一个山体,凭什么人们都踩着我去膜拜你呢?你有什么了不起啊?那个佛像就淡淡地对这些台阶们说了一句话,因为你们只经过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这个岗位,而我是千刀万剐终于成佛。所以我们看到的孔子所描述人生的境界,越到后来越强调内心,越到后来越从容和缓,在这从容之前,其实要经历多少千锤百炼,甚至于千刀万剐,只有了解一个这样的外在过程,才能稳健地建树自己的内心。 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 别人说我行,努力才能行; 今天若不行,明天争取行; 能正视不行,也是我能行; 不但自己行,帮助他人行; 相互支持行,合作大家行; 争取全面行,我们才能行。 学会感恩 珍爱生命 台湾作家林清玄有一篇散文叫《感恩之心》,他在文中写道:“我常觉得,生命是一项奇迹。一棵微不足道的小草,竟也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一双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枝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在山里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一棵大树几千年自在地生长;在冰雪封冻的大地,仍有许多生命在那里唱歌跳舞,保有永不枯竭的暖意。小草心存感恩,开出艳丽的花儿来回报阳光雨露;小鸟心存感恩,用婉转动人的歌声回报大树;大树心存感恩,以郁郁葱葱的枝叶回报大地……” 没有阳光,就没有温暖;没有雨露,就没有自然;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没有亲情友情和爱情,世界将变得孤独黑暗……这些都是浅显的道理,没有人会不懂,但生活中的我们在理所当然地享受着这一切的同时,却常常缺少了一颗感恩的心。 “感恩”是个舶来词,“感恩”二字,牛津字典给出的定义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小时候背诵的这些诗句,讲的就是感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恩报德”,中国绵延多年的古老成语,告诉我们的也是感恩。 “感恩”之心,就是对世间所有人所有事物给予自己的帮助表示感激,铭记在心;“感恩”之心,就是我们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一刻也不能少。无论你是何等的尊贵,或是怎样的看似卑微;无论你生活在何地何处,或是你有着怎样特别的生活经历,只要你胸中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随之而来的,就必然会不断地涌动着诸如温暖、自信、坚定、善良等等这些美好的处世品格。 感恩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很多人、很多事,其咎盖源于不会、不愿感恩,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爱的感情基础。学会感恩,感恩大自然的福佑,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师长的教诲,感恩社会的安定,感恩食之香甜,感恩衣之温暖,感恩爱之美好,感恩花鸟鱼虫,感恩苦难逆境,就连自己的敌人,也不忘感恩。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练了你的心志;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劲了你的双腿;感激欺你的人,因为他丰富了你的智慧;感激蔑视你的人,因为他觉醒了你的自尊;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会了你该独立。 感恩,是人性善的反映;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是一片肺腑之言。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不懂得知恩图报、反而忘恩负义之人,必是遭人唾骂的无耻之人,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感恩。学会感恩,就是要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学会感恩,就是让你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着别人通过付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生活;学会感恩,首先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人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懂得付出后,才能获得感恩;学会感恩,要培养谦虚的品德,对待比自己弱小的人,要知道躬身弯腰伸出援助之手;学会感恩,要有奉献精神,无论做什么事,应以“公”为先,做一个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人。 学会感恩,感谢父母给了我们鲜活的生命,无论贫穷与富贵,高尚与卑微,珍惜活着的感觉真好;学会感恩,感谢你身旁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帮助过你关心过你指点过你,还是怨恨过你伤害过你抛弃过你的人,毕竟都是你短暂人生回忆中的精彩部分。 在我们身边,每天都有感恩的故事发生,如果用心去体会,时时都会有终生难忘的温馨。天天都有感恩之心,是多么幸福、清净的境界,让我们都做一个学会感恩、学会珍爱生命每一点滴的人吧! 附:林清玄《感恩之心》节选 我常觉得,生命是一项奇迹。 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竟开出像海洋一样湛蓝的花。 一双毫不起眼的鸟儿,在枝头唱出远胜小提琴的夜曲。 在山里完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一颗大树几千年自在地生长。 在冰雪封冻的大地,仍有许多生命在那里唱歌跳舞,保有永不枯竭的暖意。 当我们在星夜里,抬头望向无垠的天际,感于宇宙之大真要叫人落泪,这宇宙里有无数的星球,我们的地球在星球之中有如整个海岸沙滩的一粒沙,那样不可思议的渺小。 但在这样渺小的地方,有着生命、有着爱、有着动人的歌声,这样落实下来,就感到人是非常壮大而庄严的,生活在我们四周的生命也一样的庄严而壮大。 生命是短暂的,然而即使不断的生死,也带不走穿过意识的壮大与庄严之感。 今天在乡下的瓜棚看见几个绿色的瓜成熟了,我怀着感恩之心看着这几个瓜,看呀!一切都是现成的。这世界从不隐瞒我们,它是那样的简单和纯粹!就是一个瓜,也是明明白白,感恩的来面对世界

143 评论

相关问答

  • 河南日报发表论文的网站

    商丘学术期刊网:,这是商丘市本地的学术期刊网站,可以发表各类学术论文。中国知网:,这是一个包含大量学术论文的数据库,可以检索到商丘相关的期刊和论文,也可以提交论

    whiskey456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河南日报发表论文

    2010年1月13日,就河南省2009年度荣获25项国家级科技奖励接受《河南商报》专访,14日该报刊发一个整版的采访报道。1月25日,列席河南省“两会”,并就省

    fomeca刘勇 2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河南日报发表论文时间多长

    首先拿自然投稿来说,省级和国家级的论文审稿需要1-2天,发表时间需要1-3个月。个别快的话半个月内就可以完成,慢的话甚至要4-7个月之久了。对于质量水平较高的期

    初心&依恋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河南日报发表论文时间多久

    论文发表最快的时间,这个需要看你想发表什么级别的刊物,比如说,你想发表核心期刊,或者SCI,这个没法在3个月内发表,凡是告诉你3个月内核心期刊的都是,因为光审稿

    好吃的深海鱼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淮南日报属于省级期刊

    教育类报刊杂志投稿地址:报纸类《中国教育报》:北京海淀文慧圆北10号 《考试报》:海南海口五公祠后路14号 571100《中学生学习报》:河南郑州工人第一新村

    喊姐姐~给糖吃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