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蚊mandy
理查德·马修·斯托曼(Richard Matthew Stallman, RMS,生于1953年),自由软件运动的精神领袖、GNU计划以及自由软件基金会(Free Software Foundation)的创立者、著名黑客。他的主要成就包括Emacs及后来的GNU Emacs,GNU C 编译器及GNU 除错器。 他所写作的GNU通用公共许可证(GNU GPL)是世上最广为采用的自由软件许可证,为copyleft观念开拓出一条崭新的道路。他最大的影响是为自由软件运动竖立了道德、政治以及法律框架。他被许多人誉为当今自由软件的斗士、伟大的理想主义者,但同时也有人批评他过于固执、观点落伍。斯托曼1953年出生于美国纽约曼哈顿地区,1971年进入哈佛大学学习,同年受聘于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AI Laboratory),成为一名职业黑客。 在AI实验室工作期间,斯托曼开发了多种今后影响深远的软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Emacs。斯托曼在AI是一名典型的黑客,是整个黑客文化的一份子。然而进入八十年代后,黑客社群在软件工业商业化的强大压力下日渐土崩瓦解,甚至连AI实验室的许多黑客也组成了Symbolic公司,试图以专利软件来取代实验室中黑客文化的产物--免费可自由流通的软件。斯托曼对此感到气愤与无奈。在对Symbolic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抗争后,他于1985年发表了著名的GNU宣言(GNU Manifesto),正式宣布要开始进行一项宏伟的计划:创造一套完全自由免费,兼容于Unix的操作系统GNU(GNU's Not Unix!)。之后他又建立了自由软件基金会来协助该计划。他于1989年与一群律师起草了广为使用的GNU通用公共协议证书(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 GNU GPL),创造性地提出了“反版权”(或“版权属左”,或“开权”,copyleft)的概念。 同时,GNU计划中除了最关键的Hurd操作系统内核之外,其他绝大多数软件已经完成。1991年芬兰大学生Linus Torvalds在GPL条例下发布他自己创作的Linux操作系统内核,至此GNU计划正式完成,操作系统被命名为GNU/Linux(或简称Linux)。斯托曼是一名坚定的自由软件运动倡导者与其他提倡开放源代码的人不同,斯托曼并不是从软件质量的角度而是从道德的角度来看待自由软件。他认为使用专利软件是非常不道德的事,只有附带了源代码的程序才是符合其道德标准的。对此许多人表示异议,并也因此有了自由软件运动与开源软件运动之分。斯托曼认为,在自由软件时代,软件公司可以靠服务和训练。斯托曼希望,有一天软件业者不是靠目前的 “Copyright”版权法,迫使客户花费巨额资金购买软件,而是依仗提供服务(如技术支援、训练)来获取应得的报酬。简言之,未来软件业的基本准则就是“资源免费,服务收费”。Apache Web服务器和GNU/Linux操作系统的流行,使新一代黑客们备受鼓舞,纷纷投入商业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加盟自由软件,他们是一类全新的黑客:一方面呼应自由软件的精神,一方面又积极拥抱商业世界。于是,与斯托曼持不同政见者将“自由软件”这个名字改成了“开源软件”,看起来好象两者兼容,但斯托曼认为,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自由软件将自由精神放在首位。但是对商人来说,自由(free)与免费(free)是同一个词,与斯托曼布道的“自由精神”不同,他们更愿意谈论实际问题,也就是能不能赚到利润的问题。现在的斯托曼依旧不修边幅,无所顾忌。但与当年坚定的执着相比,他的精神状态呈现了一种焦虑和紊乱,而这一切正是他创造的自由软件的成功施加给他的。有一点可以肯定,斯托曼必将越来越被自由软件成功的浪潮所淹没。因为,他引燃的这场革命已经完全超越了他的驾驭范围。这也是许多思想家、革命家、理想主义者的共同命运。Richard Stallman与中国“龙芯”有开源社区精神领袖之称的Richard Stallman在多个场合呼吁开源社区大力支持基于龙芯电脑的软件开发,主要原因是在OLPC项目使用微软的操作系统,走商业化道路后,龙芯是目前唯一坚持开源的电脑CPU。
shally9073
首先曹原的天赋是毋庸置疑的,并且他付出了一般人付出不了的时间在研究某一个方面。1996年,曹原出生于四川成都。在小时候他就喜欢捣鼓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曹原在两年内就完成了他的初中和高中课程。 2010年正是他14岁时,被选如最杰出的“严济慈物理人才班”,这里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扎实的物理基础。即使在天才青年班,曹原依然十分优秀。他经常会问一些奇怪的问题,并与教授讨论。18岁时获得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本科学位,之后前往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进行深造。2018年,22岁的曹原因发现石墨烯超导角度轰动国际学界,开辟了凝聚态物理研究的新领域,成为Nature杂志创刊149年来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的最年轻中国学者。2018年,曹原曾一天连发2篇Nature。2020年5月7日,他再次一天连发2篇Nature。 本次在Nature杂志上发论文已经是曹原的第五篇了。
世界上还有很多未知的领域,等待着人们去探索,但是往往普通人是发现不了这些的,一般都是科学家进行研究之后得出的结论,有时候甚至是猜想。所以要在未知的领域探索出一星半点是很难的。曹原从小开始就喜欢拆东西然后看里面的构造,甚至自己搭建了一个化学实验室,在里面做各种实验。这些都离不开他的好奇心,好奇心驱使着他学习更多的知识,当他学习到更深层次的知识就发现原来自己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
在普通人眼里,科研毫无疑问是枯燥的。2017年,曹原再做实验过程中偶然发现石墨烯具备非常规的超导电性,这让他很惊讶,这个发现勾起了他浓厚的兴趣。 之后的日子里,曹原为了这个“不起眼”的现象花费了不计其数个日夜,难以想象他要做多少次实验,查多少次资料。除了热爱真的找不出一个词来形容这么令人敬佩的行为。
在还没有发英文的文章前,总觉得写一篇英文的文章是艰难万分,再加上道听途说,听那些有经验的人说审稿周期多长啦,审稿意见多难回答啊,整个过程多么复杂啊,所以对发英文
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第一种是自写部分的论文论据与其他已发表的文章中观点有相似部分,假设你的相似观点文献已发表到互联网或者已经被我们资源库收录,系统
因为他从小就很聪明,很爱思考,再加上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条件,以及他自身对学习的兴趣和以及对学习的钻研,自然就厉害了
重质不重量,要看是否在高影响因子的期刊发表的,还有可能是找了像查尔斯沃思这样的语言润色公司帮助的,最后还是强调,发多少并不代表有多厉害,要看其被引用次数,论文质
好像现在研究的方向是感觉和反射吧。职能的本质我想归根结底要靠近哲学和伦理学范畴,也就是又要讨论一个老问题,我们为什么成为人,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技术角度来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