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学位论文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学位论文

发布时间: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学位论文

严东生(),生于上海,祖籍浙江杭州,材料科学家,中国无机材料科学技术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1949年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陶瓷学博士学位,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60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1950年代,严东生研究各类金属材料的耐腐蚀、抗氧化无机涂层和无机高温材料的制备等,有助于中国飞机发动机寿命的成倍提高;1960年代,严东生研制新型扩散涂层材料,为我国各类卫星的姿态控制开发了关键材料和部件;1970年代,他倾心发展特种无机复合材料,为远程导弹突破再入热障难题、发展洲际导弹提供材料基础。

严东生90岁时,他参与的“大尺寸掺杂钨酸铅闪烁晶体及其制备技术”项目还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应用该技术,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利用下降法工艺大批量制备出大尺寸、高性能的掺杂钨酸铅晶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严东生

严东生,原中科院副院长、著名材料科学家、中科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18年出生于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毕业于北洋大学土木工程系,任京汉铁路局工程师;母亲毕业于杭州女子师范。严东生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勤奋读书,9岁时就直接进入小学五年级,1929年毕业后考进了北京崇德中学,中学6年他一直保持年级第1名,逐渐显示了他对理科方面的兴趣和才华。高中毕业时已可阅读英文名著,打下了良好的英语基础。1929-1935年在北京崇德中学读书,1935年,严东生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以总评优秀的成绩升入化学系二年级,迈入终生从事的化学专业殿堂。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严东生为照顾多病的母亲,未能随校南下,遂从清华转入燕京大学化学系。在大学的最后二年,他始终保持着全校总成绩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他选择“酚醛高分子聚合及其离子交换作用”作为毕业论文课题,撰写出质量较高的论文,获得好评。1939年,严东生从燕京大学毕业,留校攻读硕士学位兼做张子高教授的助教。在张子高的影响下,严东生对无机材料研究中一个重要基础课题——“固相反应”进行探索,撰写了研究论文“固相反应机理”并获硕士学位,为以后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研究迈出了坚实的一步。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燕京大学停办,严东生随张子高教授受聘于私立中国大学。1942年应聘任唐山开滦耐火材料厂工程师。1939年和1941年分别于清华大学和燕京大学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43年与大学同窗孙璧媃(后成为上海交通大学著名的物理化学学家)喜结连理。1946年赴美深造。1949年2月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获陶瓷学博士学位。随后在伊利诺斯大学进行了一年的博士后研究。1946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后,燕京大学复校,严东生回到燕京大学,并于1946年获得留美奖学金。先在纽约大学研究院化学系,后转入伊利诺伊大学研究院主修无机材料(陶瓷)。在研究院3年,他领取了最高奖学金,由于他的全优成绩,同时被选为美国五个荣誉学会的会员。1949年,严东生以“高温氧化物系统的相平衡”的博士论文获陶瓷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博士后研究员,继续从事无机材料的研究工作。1950年4月回国,先在开滦化工研究所任副所长,唐山交通大学(今西南交通大学)教授。1955年调任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任研究员、室主任。60年成立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任副所长,1977年任所长。1976年以后,严东生出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兼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他对全所进行了调整,明确了以无机材料科学和新材料研究为主的研究方向。1979—198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共获得国家重大发明奖2项、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获得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的奖励多项。值得一提的是,严东生和他的合作者在复合材料的研究中,为解决中国第一代洲际导弹提供了关键材料和部件。为此,于1981年获得国家重大发明一等奖。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84-1987年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

1936年2月11日,丁传贤出生在江苏省海门市三阳镇。6岁到12岁,丁传贤就读于家附近的三阳小学。新四军东进以后,在启海地区开辟了根据地,学校由地方党组织接管。丁传贤说,共产党一心为穷人,上学不用缴学费,自己买几本书就行了。1950年他到海复中学读初中,学杂费是全免的。丁传贤是寄宿生,每月只要交相当于50斤玉米的伙食费。早喝糁儿粥(即玉米粉做成稀薄的粥),中午晚上吃珍珠饭(即粗玉米碎粒做成的饭)。16岁时,丁传贤就读于江苏省南通中学。对于地处偏僻的海门农村而言,有小孩子能够进南通中学读书,可是天大的喜事。从家到学校,丁传贤要先从三阳赶到海门茅家镇,步行几十里泥路,再改乘汽车。行程只有50里,但要在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泥沙路上颠簸两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南通。在南通中学读书的情景,丁传贤至今清晰地记得:语文课老师陈霜桥,讲课时从来不作主题思想、段落大意等惯常分析,总是抓住最精彩的部分启发同学思维。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期末发作文本,他要挨个把学生叫到讲台前,仔细地分析该生一学期写作上的进步和不足,指出努力方向,要两节课时间才能把全班的作文本发完。生物老师张舜俞课前请课代表将讲稿内容抄在黑板上,让同学们把这些内容记下来,使得同学们可以在课上专心听讲。一学期下来,同学们有了一本完整的生物课资料。张老师讲课语言简练,生动有趣,有的同学十分喜欢模仿他的声音和动作。他具有绘画基本功,不管是动物还是植物,都能在黑板上迅速惟妙惟肖地画出来。深入浅出是徐质夫老师讲授三角学的一大特点。他知识渊博,对数学逻辑领会很深,教学富有艺术,能够严谨而浅显地表达出来。学生听完他的一堂课,脑子里清清楚楚。化学老师顾昌祖教学态度认真负责,教学语言生动,课堂上总是鸦雀无声。他对化学反应的过程交代得清清楚楚,再加上记忆力特强,数字、分子式,加热、稍加热、恒温等等概念交代得丝毫不差,让人一听就牢牢记住了。在顾老师的引导下,丁传贤深深爱上了化学。只要是顾老师讲过的,丁传贤就深深刻在记忆中,不需要复习,常常考100分。正是因为化学老师教得生动,使丁传贤对化学颇感兴趣,19岁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从此将一辈子献给了自己喜欢的化学研究。回顾学习生涯,丁传贤说当时学校管理制度很严格,但是学生从来不感到约束,培养了学生们惜时如金、刻苦自学、自立自强、自我奋进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学生以后一生受用不尽的。 1959年,23岁的丁传贤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上海硅酸盐所前身)。从此,丁传贤便在硅酸盐所扎下了根,一干就是52年。硅酸盐所的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工学馆。1959年独立建所,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历经几十年的发展,硅酸盐所已成为一个以基础性研究为先导,以高技术创新和应用研究为主体的无机非金属材料综合性研究机构,是国内无机材料领域历史悠久、学科门类齐全,在国际无机材料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所。20世纪60年代,为了解决我国“两弹一星”工程以及国家现代化建设急需的特种涂层材料前沿研究课题,中国科学院特种无机涂层重点实验室(前身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第六研究室)应运而生。自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研制以来,这个实验室承担了我国几乎所有特种无机热控涂层的研制和生产任务。实验室主要结合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应用基础性研究为先导,以高技术创新和应用发展研究为主体,从事高性能无机涂层材料的应用基础与工程化研究。从事的应用基础研究,重点围绕对未来科技发展具有重要制约影响或材料本身性能突破将对产品性能产生重大影响的课题进行。从事的高技术创新和应用开发研究,重点围绕国家急需的关键新材料或高性能材料研制生产展开,以提高产品性能稳定性、质量可靠性以及生产效率为目标,同时开展涂层材料的生产技术改进与工艺优化研究,为航空航天提供小批量、多批次、多类型的特种无机涂层材料产品。作为实验室的一员,丁传贤参加了实验室相关保护涂层和功能涂层材料的研究,研制成功高温隔热涂层、高温抗氧化涂层、耐磨涂层、生物相容涂层等多个涂层系列。丁传贤一直从事等离子喷涂层材料配方、工艺、结构、性能和相关应用基础学研究。在许多工程设计中,一些零部件,特别是化工设备的零部件往往有特殊的要求,比如轴套需要有更高的耐磨度,有的零件需要具有防热的效果,还有的零部件需要有节能效果……这都是丁传贤的工作职能所在。1964年,丁传贤研究成功了可供实用的电弧等离子喷涂设备。随后,研制成功了防热、耐磨、生物相容、红外辐射、电解催化等多种涂层,为民用和国防事业作出了贡献。随着时代发展,我国老年人口增多、因外伤事故等产生的骨与关节损伤增多;与此同时,骨肿瘤发病率和诊断率上升,需要接受假体置换术的患者增加。众所周知,截肢会为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安装一个安全舒适的假肢,则会为患者带来安慰。传统上病人接骨用的是不锈钢。“不锈钢”号称不锈、有高强度,但也经不住体液的长期腐蚀,而且不锈钢跟人体肌肉的结合也不很理想。人们曾想用陶瓷取代不锈钢,陶瓷人工骨生物学性能好,但因固有的脆性而易断裂。为了减轻病员的痛苦,提高治疗效果,1978年以来,丁传贤与他的同事致力于生物材料人工骨涂层与生物学相容性的研究,成功地研制出以金属为基体的陶瓷涂层人工骨,并应用于临床。经数百例的临床实践证明,陶瓷涂层不仅能提高治疗效果,而且实现了无骨水泥植入,给接骨患者带来了新希望。陶瓷涂层明显改善了患者植入假体的患肢红肿和疼痛等不适现象,植入假体无明显松动,与假体周边融为一体。手术不仅令患者免于截肢后终生残疾的痛苦,而且重建了骨与关节功能。从不增加病人截肢痛苦、保存骨与关节功能,以及节省医疗费用的角度看,丁传贤等研发的等离子喷涂生物陶瓷人造骨及关节技术可惠及更多患者。在临床医学、生物工程、机械制造等“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下,通过动物试验和假体强度物理机械系列试验,等离子喷涂生物陶瓷人造骨及关节涂层技术取得成功。这些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发明三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丁传贤说,搞科研就是要耐得住寂寞,要潜心投入,急功近利是万万不行的。1964年,丁传贤研究出了他的第一个科研成果——可供实用的“电弧等离子喷枪”,该成果荣获原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和国家科委颁发的新产品三等奖。走进丁传贤的实验室,记者看到一个拿着喷枪的机器人在高一米九的封闭的铁箱子里喷漆,工作人员则在墨色玻璃透视窗后进行操作——没有紫外线、噪音和灰尘的侵害。几十年前,丁传贤刚到研究所的时候,条件比现在差多了。丁传贤一到研究所,就在等离子实验室工作,专门搞喷涂研究。过去的等离子工作室,有3大特点:一是脏,灰尘较多,要戴厚厚的一层口罩才能工作;二是噪音大,实验室里的噪声比纺织厂的还厉害,音量有时在100分贝左右;三是有毒,不仅里面的气体有毒,喷枪射出来的紫外光,长期照到人体上,人身上的皮就会烤焦。丁传贤说,自己从小吃了很多苦,所以很快就适应了这个又苦又脏又累的工作岗位。他从无到有地摸索,不断总结,终于取得成功。丁传贤认为,能够吃苦,是人生难得的品格,是一种无形的财富,是前进的不竭动力。古往今来,成大事业者无不是经过艰苦奋斗的。逆境促使成功,不吃苦是成不了大事业的。丁传贤认为,一种新的发明或发现,决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一定要去刻苦钻研,甚至夜以继日地实验和思考,没有吃苦精神哪能行?也许在一般人眼里,院士是一种荣誉,可在他眼里是一种责任。几十年来,他一步一个脚印,为研究等离子喷涂涂层配方、工艺、性能、结构、应用和相关应用基础奉献了青春和才华,与此同时他也非常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希望能够看到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者取得更大的成绩。丁传贤曾在中国材料科学的奠基人之一、著名科学家严东生等老一辈指导下工作。在“文革”的特殊年代,严东生被下放劳动,分到了丁传贤负责的等离子实验室。丁传贤看到这样一个优秀的科学家被闲置在那里,感到痛心,就安排严东生工作,在长期的共同工作中也从严东生身上学到了很多,他希望也能够将自己的所学传给后来的学生。丁传贤的多位学生获得了各种奖励,李剑锋、祝迎春、薛卫昌等人的博士论文分别获奖,刘宣勇的博士学位论文“等离子喷涂生物活性硅灰石涂层研究”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由于全国每年仅有不到百篇的博士论文能获此殊荣,该奖项是一个很高的荣誉。刘宣勇获奖后,国外一些顶尖科研机构纷纷发出邀请,但他的选择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不出国,留在硅酸盐研究所继续自己的研究。几年后,他的成就颇令人瞩目: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最年轻的研究员和课题组组长,专攻生物医用材料表面改性研究,获得了多项原创性研究成果,参与和承担了“十五”和“十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的研究工作,他还获得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入选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光环背后,是一个刻苦踏实的年轻人一步步的坚实足印,其中也凝聚了导师的心血。刘宣勇坦言,当时是导师丁传贤的一番话坚定了他的决心:去国外的话,你肯定要换研究方向,跟着别人的路子走;在国内,你可以坚持做自己的东西。为了能沿着自己的研究方向深入钻研下去,刘宣勇毅然放弃了出国机会。事实证明,这条路走对了。12年来,刘宣勇在同一研究机构、坚持同一研究方向不变,现已成为生物医用材料表面改性研究的青年学术带头人。今天,76岁的丁传贤依然坚持在科研工作一线,依然在无机涂层领域潜心耕耘,默默奉献。

硅酸盐学报2019

武汉理工大学 不是国家首批211工程,第二批67所之一!更不是985!国家也没有推进什么特色985工程!

1984年6月和1986年4月教育部分两次共批准了33所高校试办研究生院(高校合并后变为31所)

1.北京大学研究生院 2.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 3.清华大学研究生院 4.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 5.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6.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7.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8.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 9.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10.南开大学研究生院 11.天津大学研究生院 12.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13.东北大学研究生院 14.吉林大学研究生院 15.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 16.复旦大学研究生院 17.同济大学研究生院 18.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 19.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20.南京大学研究生院 21.东南大学研究生院22.浙江大学研究生院2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24.厦门大学研究生院25.武汉大学研究生院26.华中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27.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 28.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29.中山大学研究生院 30.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院 31.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院

2000年6月 教育部批准了22所高校试办研究生院

32.北方交通大学研究生院 33.北京邮电大学研究生院 34.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 35.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36.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院 3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 38.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39.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 40.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41.山东大学研究生院 42.石油大学研究生院43.湖南大学研究生院 44.中南大学研究生院 45.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46.四川大学研究生院 47.重庆大学研究生院 48.西南交通大学研究生院 49.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50.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51.兰州大学研究生院 52.第二军医大学研究生院 53.第四军医大学研究生院

2002年5月 教育部批准了2所高校试办研究生院

54.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生院 55.河海大学研究生院

2003年8月 教育部批准了1所高校试办研究生院

56.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院

1995年12月,第一批入选“211工程”的大学共15所: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 1996年12月,首批增加12所。总数变为27所: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山大学

1997年12月,第二批(67所):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音乐学院、北京工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内蒙古大学、东北大学、辽宁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医科大学、第二军医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江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南昌大学、安徽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郑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重庆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云南大学、兰州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大学、第四军医大学、新疆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2005年,第三批(12所): 西南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北电力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贵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体育大学

第四批(1所): 陕西师范大学

第五批(5所): 宁夏大学、海南大学、青海大学、石河子大学、西藏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清华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复旦大学 同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浙江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南大学 中山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四川大学 重庆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兰州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B类

东北大学 郑州大学 湖南大学 云南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新疆大学

强基计划试点高校名单

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2019年3月27日,科技部公布了《2018年工程领域和材料领域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结果》,对6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出示“黄牌”警告。被列入工程领域“整改类实验室”的一共有三所,被列入材料领域“整改类实验室”的也有三所,分别是武汉理工大学的“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的“制浆造纸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山东大学的“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三校合并的武理工,分析下:一,传统专业,1、汽车干不过吉大等名校,甚至肥工也不见得鸟你;2、牛B哄哄的船舶,干不过哈工程,甚至江苏科技大学都敢来叫板;3、弄了半天,材料(水泥)算是有“出息”了,A+;和稀泥的本事升天了,可惜就业就是一大天坑或地坑。二、整体就业比较一般甚至烂,少数(10%不到)能找到相对满意的工作。

不是辅导具体不能说这种操作很常见啊和他一起的女生浙大XX系专业课第一我想说的是头几天替同学清考财务那女生没有带笔最后抄了我的妆画得不错。你该懂了吧都一样的加油吧这样的有但并不是所有的名额都会被这样用掉剩下的去战胜他们。

硅酸盐学报周期

学报一般分为专科学报,本科学报和核心学报三个级别。

学报一般是以各个学校命名的,所以要分清到底是本科学报还是专科学报首先要弄明白这个学校是本科高校还是专科高校。一般专科学校比较好分别,名称无非是例如:某某职业/信息/建筑/技术学院或某某师范/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院等。

确定核心期刊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项,其一主办机构的权威性,其二文章作者的权威性,其三,文章的被引用率及文献的半衰期。

简单地说,核心期刊是学术界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于期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并以情报学理论为基础,将期刊进行分类定级,把最为重要的一级称之为核心期刊。核心学报就是被评为核心期刊的学报。

扩展资料

我国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尚未从各类学术期刊的学术程度这一角度制定过评价规范,这是一件十分复杂、难度十分大的工作,不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能够简单地作出评价的。即便一些兴旺国度,也没有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制定权衡本人国度的学术期刊学术程度的客观规范。

1992年国家科委、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共同发布了《科学技术期刊质量请求》,1995年,新闻出版署发布了《社会科学期刊质量管理规范》,这两个文件是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从管理的角度对自然科学期刊的5 大类、社会科学期刊的7 大类期刊停止质量监管的根据。

这两个规范中,固然对学术理论类期刊的业务规范有请求,但都是一些准绳性的,不能仅以此作为判别期刊学术程度上下的规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学报

刘克,湖南攸县人。193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野政治部、总政治部干事,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二团政治处副主任,热辽军区宣传部部长、骑兵师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工程部部长、支队长。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师长、中朝联合前方铁道运输司令部抢修指挥所代司令员、铁道兵团技术副司令员。回国后,任铁道兵副司令员兼科学研究部部长。1961年晋为少将。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孙伟(女)( -)土木工程材料专家。出生于山东省胶州市。1958年7月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曾任教授、博导,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硅酸盐学报》副主编。现任东南大学纤维与纤维混凝土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硅酸盐学报》国际编辑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孙伟长期从事土木工程材料领域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主要从事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与超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高效能防护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应用技术、结构形成与损伤劣化机理、工业废渣资源化、复合因素作用下结构混凝土耐久性评价和寿命预测新理论与新方法等方面开展了科学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重大工程项目和国际或境外合作项目40多项。获国家发明三等奖“钢纤维混凝土路面性能设计与施工技术”一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高耐久混凝土的评价与失效机理及寿命预测”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钢纤维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一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126篇次,SCI引用100多篇次。主编国际会议英文论文集《TheNewDevelopmentinConcreteScienceandTechnology》一部,主要参编《钢纤维混凝土结构》专著一部。培养博士生30人,硕士生36人。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尹衍梁,1950年出生于台北,祖籍山东省日照市。台湾政治大学博士,目前为北京大学兼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台湾大学土木研究所兼任教授,台湾润泰集团总裁,并兼任建筑事业体总工程师和工程师和研发长。自1995年从日本、芬兰引进预制技术到台湾建筑业,长期从事预制建筑结构工法技术研发和改进,以工业化、机械化方式,陆续开发各项自动化生产技术,大量生产各式预制混凝土构件。近年来,发展快速厂房建造技术,通过预制建筑工法提升高科技厂房建造效率,最快可于100天内完工,大幅提升建筑施工水准,以符合高科技产业快速周期循环的特性。尹衍梁先生多年致力于制工法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已发表论文12篇,专著3部,并拥有中国、日本、美国等地专利68项。2004年荣获中国台湾地区土木水利工程学会“会土”荣誉,润泰建筑企业承包项目获得台湾工程界“金质奖”最高荣誉。1950年8月16日出生,原籍山东省日照市。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历史系、美国国际棉业学校毕业,台湾大学商学研究所硕士。 曾任润泰集团董事长,于1993年辞职。后任润泰集团总裁,并任润泰工业公司常务董事兼总经理、润泰租赁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润泰建设公司董事长,润泰染织厂公司、润泰广告公司、润泰营造公司常务监事。是台湾知名的青年企业家、润泰工业企业集团核心人物。主要事业为润泰集团,1995年财富净值分别是175亿新台币,在台湾100家大富豪排名榜上名列第20位。 1989年曾出资成立“光华教育基金”,并任总干事。与北京大学合办光华管理学院,任董事。郑国忠于1935年1月21日出生在潮阳县成田镇上盐汀村一个农民家庭。1954年考上北京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郑国忠教授从教40多年来,为土木、水利、环境、建筑等系学生及进修班学员讲授《测量学》、《GPS卫星测量》、《电磁波测距仪》、《误差理论与应用》、《摄影测量在古建筑中应用》、《遥感技术与城乡规划》、《地籍测量》、《测量仪器学》等课程;为研究生开设《精密工程测量》、《城市导线测量》等课程。在教学的同时,郑国忠教授曾结合科研工作需要进修了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无线电专业的主干课程。上世纪50年代他研制成功的环路和节点平差电学仪器由我国代表团携带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展览。60年代,他作为光速测距仪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在我国首次研制成功第一代和第二代光速测距仪,通过部级鉴定并上报国家科委,其中第二代光速测距仪移交工厂生产,前后共生产数十台投入作业,成为我国首批生产的光速测距仪,对当时此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70年代他在精密工程测量方面的工作分别有:率先将蒙特卡洛法在测绘上的应用介绍进我国,并取得若干有新意的研究成果;在精密工程测量仪器和方法上的介绍、分析和归纳,以及有关问题的总结;对我国北京电子对撞机建设中的精密工程测量提供咨询和建议,由此为基础在清华大学工程测量研究生培养上增设《精密工程测量》方向。80年代在卫星大地测量方面的工作获得进展,在人员少、无设备、缺少经费条件下他积极开拓新路,通过办培训班、承接或参加GPS工程、技术咨询、硬软件应用与开发等等途径开展工作;倡议的“’92中国GPS会战”获得有关部委局的支持,实测成功,建立了我国民用的GPS骨干控制网。郑国忠教授曾先后主持和领导测量队实施了10多个测量工程项目,其中包括GPS测量工程,城市及工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道路、输电线、水源、渠道测量等等。在著述方面,郑国忠教授也颇有成就。他亲自参加六个版次的《测量学》(该书曾获校性优秀教材一等奖)教材及四本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工作;他还先后在《清华大学学报》、《工程建设》、《测绘通报》、《自然杂志》、《建筑史论文集》、《测绘科技通讯》等15种期刊及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著(译)作100篇(册),约120万字。另外,他还初、复审教材三部,约170万字。目前,他兼任全国陆地、海洋卫星定位网协调委员会顾问,特种精密工程测量研究中心理事,以及被委任为国家标准《精密工程测量规范》审查委员会主任等。丁大钧 男,1923年4月出生,安徽无为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安徽大学。曾是纽约科学院会员。现仍担任美高层建筑与都市居住小区理事会第26专业委员会主席等职。兼职于国内外近20个学术组织。1993年在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退休。1981年被国务院首批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培养博士31名,硕士70多名。完成一系列砼和砌体试验及10批共连续23年长期荷载试验,时间最长6年,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提出的受弯构件刚度裂缝计算被1974年国家设计规范(TJ10-74)采纳;合作研究用钢筋砼井管代替铸铁井管,打井深度达830m,建厂生产几遍全国,节约特多;改进砌体局部受压围箍理论,提出与扩散相结合理论,批判国外横配筋砌体三向受压理论,创横筋拉结为竖向裂缝分开的小砖柱免过早失稳而提高强度新理论并提出新盘旋钢筋,节约钢材一半以上;研究结构机理创“有限基本构件法”(FFMM)计算板壳等结构;提出多种简化计算和近似统一地基模式;1967年在国内首次提出考虑压拉和预应力影响受剪新计算;1967年和1983年在国际上分别首次提出偏心受压构件侧移连续公式和沿保护层裂缝宽度计算;指导研究生完成高层建筑抗震自控体系和其它减震研究,3项经限实用;主持4次国际会议,访问26国和2个地区,被邀担任10余国国际会议顾问和学委会委员30次以上;在国外31所大学、4所国家研究院等讲课40次,国内30多所大学及多个学会和设计院讲课,共计100次近2000小时。出版教材、参考书和专著38本,及一本诗集。在40多种刊物上发表中文论文280多篇;在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发表英文论文总报告和邀请报告60篇,发表10语种外文论文94篇刊在20国36种国际刊物上,其中近70篇刊在24种国际权威刊物上。木工程工学博士-冯 鹏 分类:冯姓名人 14:48 作者:worldfengshiweb | 评论:0 | 阅读:750讲师,土木工程工学博士出生地:陕西省耀县地 址: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100084Email: or 主要经历- 陕西省耀县水泥厂职工子弟学校- 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结51班 建筑结构工程专业 获学士学位-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工程结构研究所 土木工程专业 获博士学位- 美国里海大学(Lehigh University)复合材料实验室 博士后- 清华大学 土木工程系 讲师

吉大的 高等学校学报 化学所的 高分子学报 哦,中文的呀。 吉大的 高等学校学报 化学所的 高分子学报 化工学报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农业工程学报木言木语(站内联系TA)个人觉得投中文的还不如投英文的,中文的发表周期都比较长,而且收版面费!像Journal of polymer research这些影响因子低一点的都没问题。 材料科学与工艺 中文的就这两个好点,还是发外文吧,外文的影响因子会高些chenqiao6390(站内联系TA)高分子学报 建议发国外的datian(站内联系TA)可以发到还是较多 中国稀土学报 属于化工的有:催化学报分析化学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学报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工程塑料应用硅酸盐学报合成纤维合成纤维工业 合成橡胶工业化工进展化工学报化工自动化及仪表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化学工程化学世界化学通报计算机与应用化学精细化工精细石油化工 离子交换与吸附煤炭转化膜科学与技术农药燃料化学学报石油化工塑料工业无机材料学报现代化工橡胶工业应用化学中国塑料中国医药工业杂志l88b0121(站内联系TA)好多的。高分子学报。。。橡胶工业。。轮胎工业。。。弹性体。。。

这个问题不应该在这问的

硅酸盐学报是cscd

期刊等级的划分 我国有期刊8000余种,这众多的期刊在学科、主办单位、主管部门、质量、服务等方面千差万别,尽管国家行政管理部门声明从未从行政角度对现行期刊进行过级别划分,但期刊之有级别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而且8000余种期刊没有级别上的区别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实际上期刊从来就有级别,这几乎是政府有关机构、期刊主办机构和作者的共识,只不过期刊级别的认定比较复杂,至今尚无全国统一的标准和共同的分级目录。 期刊的分级最传统的是按期刊的主管部门分级,1991年国家科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颁发的《科学技术期刊管理办法》就据此将期刊分为全国性和地方性期刊,这两种分类又逐渐演化成现在人们常说的国家级、省部级和地市级。70年代,核心期刊理论开始传入我国,到九十年代,核心期刊已为学界所广为熟知。与此同时,各种与期刊评价有关的大型数据库开始建立,由此得出多种期刊排行榜,很多高校科研机构也研究制定为已所用的核心期刊(或称重点期刊等),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组织了各种期刊等级评比。上述各种对期刊的分级评价,得出的排行榜和各种期刊表或奖励实质上也是给期刊分级。由此可见,期刊分级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如英国的《自然》和美国的《科学》就是全世界公认的一流水准的学术期刊,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科研奖励中规定,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每篇奖励10万元),而期刊分级的研究与实践更是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样化。 一、期刊等级的几种划分 1、按期刊的主管部门分级 这是期刊分级的最传统的方法,也是目前仍在使用的主要方法。按照这种分级方法,期刊被分为国家级、省部级、地市级,由代表国家科研水平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国家一级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一般被认为是国家级期刊,省部级、地市级依此类推。 这种分级的特点是简单明白,容易确认;以出身定级,只要主管部门不变刊物便享受终身级别;只要主管部门平级,各类期刊(学术期刊、消息报道、工作指导、知识普及性期刊)都属同一级别,无法区分。所以,这种分级方式只适宜在已经划定了某个特定层次、特定区域的期刊中进行(如严格的学术期刊),而不适宜在大范围内笼统采用,不然就会出现《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和《中国音乐教育》(教育部主办)平级的滑稽现象。 2、按期刊是否公开出版分级 按此标准,期刊分为公开发行和内部发行期刊,一般认为,在主办者级别相同的情况下,公开发行期刊要高于内部发行期刊(有保密要求或非学术因素暂不便公开的除外)。与第一种分级一样,这种分级也只有在某个特定层次或特定区域的期刊中进行才有合理性。 3、以期刊质量分级 以质量分级是最具有学术价值的一种分级,主要表现为期刊获奖或入选某种目录。核心期刊的理论传入我国后,情报学界终于有了替代传统的以行政级别分级的较为科学合理的新方法。1988年,兰州大学仿照《科学引文索引》的“期刊引文报告”的方法,选定我国出版的学术水平最高的10种自然科学期刊为依据,用各刊所载论文的参考文献,每年编制引文索引卡片,分散编印成册,名为《中文自然科学引文索引》,并从中选出104种自然科学中文核心期刊,这是我国第一个利用引文研制出的较具权威性和学术影响的自然科学中文核心期刊。1990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根据国外主要检索工具列出的110种中国科技期刊和兰州大学提出的104种期刊,又收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重大项目中所列中国(不含港台)大学的学报,经专家评议后提出286种科技核心期刊,1991年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重新选出1230种期刊作为国内“学术榜”的统计源。这几次有影响的期刊分级都限于自然科学,说明一方面自然科学期刊的分级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先于社会科学,另一方面,八十年代末开始的期刊质量分级,还缺乏学科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1992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总览》)出版和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标志着期刊质量评价和期刊分级研究进入一个新阶段。《总览》由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组织北京地区41所高校200多人员参加编制,历时两年,从1万多种中文期刊中筛选出核心期刊2156种,出版了165万字的《总览》。《总览》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图书情报部门将此书认为订购期刊的主要参考,很多杂志社(编辑部)据此在自己的刊物上标明“全国中文期刊”等字样。《总览》的影响主要是因为:(1)它是第一部公开出版的大型核心期刊目录,大部分图书情报机构都能得到,因而影响面大。(2)学科齐全,共131个核心期刊表,对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和各学科都有较好的适用性。(3)书中既阐述了核心期刊的研制理论和方法,还较详细地报道了各学科核心期刊的研制过程和基本数据,还有大量学科专家参与鉴定,从而使整个研制程序显得完备而规范,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4)该书由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研制,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此点亦有相当的权威性。《总览》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使得“核心期刊”这个原本是图书情报专业的专用名词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学界评价衡量期刊质量的基本词汇和基本标准。 1992年,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举办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活动,从全国3500种科技期刊中评比出351种优秀期刊,其中一等奖50种,二等奖100种,三等奖201种。由于这次评比的规格高,涉及面广(所有科技期刊参与评比),评选严格、科学、规范,评选结果合理(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期刊几乎全部获奖),这次评比有极高的权威性,在科技期刊界产生了广泛而重要的影响。 92年以来,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各类学术机构和很多高等院校,对期刊进行了多次评奖和分级研究,这些评奖或分级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全国性的,如: 国家期刊奖 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入选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 等。 (2)省级的,如: **省一级期刊 **省十佳期刊 **省优秀期刊 等。 (3)跨省大区级的,如: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华北地区优秀期刊 等。 (4)由高等院校制定的期刊分级,如: 南京大学核心期刊 湖南大学国内权威刊物目录 湖北大学一级和重要学术期刊目录等。 由于期刊是发表科研成果的主要园地,因此期刊的级别涉及期刊管理、编辑、作者的评奖、入选、职称、晋级等很多方面,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对期刊级别的划分,比上文提到的要复杂得多。如某省高级职称评审条件中涉及期刊等级就有如下多种提法: (1)省级以上刊物 (2)国内外专业学术刊物 (3)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 (4)省级以上学术刊物 (5)省级刊物 (6)国家级报刊杂志。 二、期刊级别的认定机构 1、政府认定 政府认定是一种最权威的认定方式,因为政府可将其对期刊级别的认定纳入政策文件中,如职称评审科研评奖等。虽然到目前为此,国家尚没有一种从质量、学术、技术水平等方面综合为期刊定级的规定,也没有统一的期刊定级表,但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的许多文件中都有涉及期刊定级的内容,如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1995年3月颁布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上文提到的职称文件中的规定都是政府对期刊级别的抽象认定,由于政府文件具有政策性和强制性,涉及面广,因而具有无可置疑的权威性。 政府认定还有另一种方式,即政府组织的评奖。评奖在广义上也可看作是一种级别认定,如由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的国家期刊奖的评选,第一、二届百种重要社科期刊的评选,由省级出版管理机构组织的评选都属此类。 2、学术机构的认定 政府的认定具有统一性和强制性,而学术机构的认定则具有多样性和专业化的特点。学术机构的认定对社会虽无强制性,但通过媒体的宣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产生影响,从而达到社会部分认可或全部认可的效果。学术机构认定期刊级别的权威性主要来自学术机构的权威性和它所采用的科学的认定方法。 目前我们所了解到的认定过期刊等级的比较权威的学术机构有:(1)北京大学图书馆、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第三版)。(2)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共同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2000年5月)。(3)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主办的全国高等学校社科学报评奖(2000年1月)。(4)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大学图书馆研究确定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00年2月)。(5)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2000年3月)。(6)各重点大学研制的期刊定级目录等。 上述学术机构认定的期刊等级已被有关期刊广泛地用于自我宣传。 三、期刊级别认定的方式 期刊级别的认定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期刊分级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二是以什么方式表示期刊分级的结果。由于资料和篇幅所限,本文涉及的认定方式仅指第二个方面,目前我们所看到的期刊级别认定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评奖 评奖的一般特点是期刊的主动参与(参评期刊须提供原始材料参与竞评)和只涉及少数期刊,对未评上奖的期刊不作任何认定。由于评奖的操作机构不同,故评奖的程序、规范性和严格性也各有不同。严格、规范、完备的评奖至少应具备这么几个条件:(1)有公开的、规范的申报评审条件和程序,有权威的评审组织。(2)有明确的指标限定。(3)有评选周期的规定(不是一次性的或无期限的,因为期刊的质量是动态的),如国家期刊奖规定每两年举办一次。 评奖因主办机构不同而分为政府类和非政府类。前者如国家新闻出版署主办的“国家期刊奖”,“全国第一、二届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的评选,由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主办的首届全国优秀期刊评比(1992年)以及其它各级政府或政府职能部门举办的评奖。 非政府类的评奖如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主办的全国高等学校社科学报评奖。 2、列入核心期刊目录 “核心期刊”在这里是个统称,包括以其它各种称谓表示的期刊分级,如重点期刊、一流期刊、一级期刊、权威期刊、A类B类期刊等。 这类分级主要在学术期刊中进行,供学术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使用。如《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重要期刊目录》、《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湖南大学校定国内权威刊物目录》等。 3、列入各种数据库来源期刊 近几年我国一些权威科研机构研制了几种与期刊和文献评价有关的大型数据库,选定数据库来源期刊是建立这类数据库最基础的工作,也是保证数据库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选定的来源期刊必须在其学科领域内有权威性、代表性,有较高的学术质量,因此,选定数据库来源期刊也可看作是期刊质量分级的方式之一。主要的数据库来源期刊表有“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等。 四、期刊分级的级次和称谓 期刊分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从所有的期刊中提取突显少数优秀的重点期刊,故一般分级层次不多,大多为2--3级,少数在4级以上。如: 2级: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 来源期刊--非来源期刊 3级: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非获奖期刊(以获奖与否划界,也可看作是2级) 一级期刊--核心期刊--其它期刊 一级期刊--二级期刊--三级期刊 4级: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双十佳--全国高校社科学报百强--全国高校 优秀社科学报--其它社科学报 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未获奖 期刊级次的称谓有很多种,主要有: (1)按主管部门划分为全国性期刊和地方性期刊。 (2)按是否正式出版分正式期刊和非正式期刊。 (3)核心期刊,如《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4)称一级期刊、二级期刊、三级期刊(如四川省第二次期刊质量考评,评定1998年全省期刊质量为一级期刊179种,二级期刊93种,三级期刊6种)。 (5)优秀期刊(如1999年社科院举行的期刊评奖活动中,《文学遗产》等八种刊物被评为“优秀期刊”)。 (6)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如1992年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举办的首届全国优秀期刊评比中,设优秀期刊一、二、三等奖。 (7)十佳期刊,如江苏省社科类十佳期刊,首届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双十佳。 (8)来源期刊,如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9)国内权威刊物,如《湖南大学校定国内权威刊物目录》。 (10)重要学术期刊,如《湖北大学一级和重要学术期刊目录》。 由于给期刊定级的机构、院校很多,定级的出发点、目的和标准各不相同,期刊分级的称谓也就显得五花八门。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期刊的主办者越来越重视期刊分级的结果,对分级中获得的好成绩往往在刊物醒目位置予以标注,而称谓的复杂多样使得读者难以辨明。如“优秀期刊”,在某次定级中可能是最高级别,而在另一个定级中可能是第二级或第三级,最典型的如全国高校社科学报评奖,在“优秀学报”上还叠着两级,分别是“百强”(第二级)和“双十佳”(第一级)。而“核心期刊”的标注方式竟有19种之多,出处不一但又未标明,读者很难弄得明白。 五、几种主要的期刊定级简介 1、《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该书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研制。第一版(1992年)共载核心期刊2174种,分为128个学科。第二版载核心期刊1596种,分为130个学科。第三版载核心期刊1571种(其中270种为新入选的期刊),分为75个学科。《要览》第三版采用多指标筛选法,以1995—1997年国内出版的中文现刊作为统计研究对象(港、澳、台期刊未计入),筛选指标有六项,即期刊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载文量、被摘率、影响因子,经过综合筛选,最后由专家对筛选方法、统计数据及筛选结果进行评审鉴定(根据专家意见作个别调整),产生出各学科的核心期刊表。 2.《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该中心从1996年开始建立中国社会科学论文统计分析库,根据几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确定了1999年度中国人文社科学核心期刊并编制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共收入506种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基本覆盖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主要学术期刊,反映了我国人文社科论文的学术水平,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认定的学术研究核心期刊,也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统计分析和文献评价研究的重要信息基础。社科院每年将对核心期刊进行更新补充,并淘汰不符合核心期刊入选标准的期刊, 4、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资助,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承建开发。CSCD第一版(1996)收录期刊315种,第二版(1997)增加到582种,后又经过几次扩充,2000年收录1500种。该系统全面参照美国“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的编制体系,它按照“二八规律”(即80%的主要文献分布在20%的核心期刊中)粼选了我国4000余种自然科学期刊中具有较高水平和编辑质量的核心期刊。利用本库可以查找核心期刊中发表的论文及引文,更重要的是其评价功能,利用其引文数据可评价个人、实验室、学术机构的学术水平与学术地位,评价期刊质量等。 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编委会与中国科学文献计量中心确定3500种期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900种人文社类期刊为“《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5、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 1995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颁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共收443种期刊, 6、国家期刊奖 由新闻出版署和科技部组织,每两年一届。首届“国家期刊奖”于2000年元月颁奖,《求是》等48种社科期刊和《中国科学》等64种科技期刊分获首届国家期刊奖,23种社科期刊和22种科技期刊获得国家期刊奖提名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家期刊奖中科技类期刊学术性专业性更强,社科类则很驳杂,49种获奖期刊中只有12种是学术研究期刊,著名的有《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北京大学学报》、《文艺研究》、《文史哲》、《江海学刊》等。 7、第一、二届百种重点社科期刊 由新闻出版署组织评选,每两年一届,1997年第一届,1999年12月评出第二届。第二届评选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局和中央单位期刊管理部门筛选推荐参评社科类期刊272种,经过专家评定,共108种期刊入选,其中学术期刊20种,约占全部期刊的五分之一。 8、《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 由南京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研制。1997年,南京大学提出研制开发电子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改想,并于1998年被作为重大项目在南京大学正式立项。1999年该项目被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1998年南京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决定合作研制CSSCI,至2000年5月,《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1998年)光盘正式出版发。该数据库选用了我国大陆出版的中文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期刊496种,该数据库的出版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缺乏定量、科学、客观评价方法和手段的困境,填补了国内外的一个重要的空白。CSSCI系统可提供我国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高校、地区乃至学者个人的发表论文数量,期刊、论文、学者个人被引用情况,以及各种排序,由此可定量评价研究机构、高校、地区、学者个人的科研生产能力、学术成果、学术影响,评价社会科学学术期刊的质量和学术地位。

核心以下级别的期刊,应该中的难度都不大吧!主要就是挑个版面费便宜的就行。核心就比较难了,

学报一般分为专科学报,本科学报和核心学报三个级别。学报一般是以各个学校命名的,所以要分清到底是本科学报还是专科学报首先要弄明白这个学校是本科高校还是专科高校。一般专科学校比较好分别,名称无非是例如:某某职业/信息/建筑/技术学院或某某师范/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院等。确定核心期刊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项,其一主办机构的权威性,其二文章作者的权威性,其三,文章的被引用率及文献的半衰期。简单地说,核心期刊是学术界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于期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并以情报学理论为基础,将期刊进行分类定级,把最为重要的一级称之为核心期刊。核心学报就是被评为核心期刊的学报。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其中,核心库期刊:669种(以*号为标记); 扩展库期刊:378种。CSCD已被中国科学院院士主席团指定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推选人查询库,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列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申请项目、基金资助项目后期绩效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等指定查询库。 A *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 Applied B: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 Acta Mathematica Series 癌变.畸变.突变 * 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tae Sinica * 癌症 * Acta Mechanica Sinica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安徽农业科学 * Algebra Colloquium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B * Biomed Environl Sci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半导体光电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半导体技术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半导体学报 北京医学 爆破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爆破器材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爆炸与冲击 表面技术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 冰川冻土 *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 兵工学报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 病毒学报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 波谱学杂志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玻璃钢/复合材料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C * Cell Research 蚕业科学 * Chem Res Chin Univ 草地学报 Chin Ann Math B 草业科学 * Chin Geograph Sci * 草业学报 * Chin J Aeronaut 测绘科学 * Chin J Astronomy Astrophysics * 测绘学报 * Chin J Cancer Res 测井技术 * Chin J Chem Eng 测控技术 * Chin J Lasers B 茶叶科学 * Chin J Mech Eng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Chin J Nuclear Physics 长江科学院院报 * Chin J Oceanol Limnol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Chin J Polym Sci 肠外与肠内营养 * Chin Phys * 沉积学报 * Chin Phys Lett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 Commun Theor Phys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 材料保护 城市规划汇刊 * 材料导报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 材料工程 * 传感技术学报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传感器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艺 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 * 材料热处理学报 磁性材料及器件 * 材料研究学报 * 催化学报 D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地质找矿论丛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 大豆科学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 第四纪研究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 大气科学 * 电波科学学报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电池 弹道学报 电镀与环保 弹箭与制导学报 电镀与涂饰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电工电能新技术 低温工程 * 电工技术学报 * 低温物理学报 * 电化学 * 低温与超导 电机与控制学报 * 地层学杂志 电力电子技术 * 地理科学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 地理科学进展 * 电力系统自动化 * 地理学报 电路与系统学报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电气传动 * 地理研究 * 电网技术 * 地球化学 * 电源技术 * 地球科学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 地球科学进展 * 电子技术应用 * 地球物理学报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 地球物理学进展 电子器件 地球信息科学 * 电子显微学报 * 地球学报 * 电子学报 * 地学前缘 * 电子与信息学报 * 地震 电子元件与材料 * 地震地质 *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地震学报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地震研究 *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地质地球化学 *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地质科技情报 *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地质科学 * 动力工程 地质力学学报 * 动物分类学报 * 地质论评 * 动物学报 地质通报 * 动物学研究 * 地质学报 * 动物学杂志 * 地质与勘探 锻压技术 E* Entomologia SinicaF * 发光学报 分子植物育种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 粉末冶金技术 * 纺织学报 * 福建林学院学报 飞行力学 *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非金属矿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分析测试学报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分析化学 * 辐射防护 * 分析科学学报 *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分析试验室 *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分析仪器 * 复旦学报.医学版 * 分子催化 *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分子科学学报 * 复合材料学报 G*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功能高分子学报 * 干旱区地理 古地理学报 * 干旱区研究 * 古脊椎动物学报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古生物学报 甘肃工业大学学报 *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固体火箭技术 *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 固体力学学报 * 钢铁 * 管理工程学报 * 钢铁研究学报 * 管理科学学报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 管理评论 *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 * 管理世界 高电压技术 灌溉排水 *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 光电工程 * 高分子通报 * 光电子.激光 * 高分子学报 光电子技术 * 高技术通讯 光谱实验室 *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高校地质学报 * 光散射学报 *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光通信技术 *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光通信研究 高血压杂志 光学技术* 高压物理学报 * 光学精密工程 * 高原气象 * 光学学报 * 给水排水 * 光子学报 工程勘察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 工程热物理学报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工程设计学报 *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 工程数学学报 * 广西植物 工程塑料应用 广州化学 工程图学学报 * 硅酸盐通报 工业工程 * 硅酸盐学报 工业工程与管理 贵金属 工业建筑 贵州农业科学 工业水处理 桂林工学院学报 工业微生物 *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果树学报 * 功能材料 * 过程工程学报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硅酸盐学报几审

不会收费,应该还没审核到你原来投的那篇,这样的杂志投的人多审稿很慢的。最好的办法是你打编辑部电话问问。

全部都很慢,核心的速度可是与质量成正比。

想要快点,只有一个办法。

硅酸盐通报不是sci的。硅酸盐学会的两个通报都没有被SCI收录,硅酸盐学报仅被EI收录,而硅酸盐通报连EI都没有收录。

硅酸盐指的是硅、氧与其它化学元素结合而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它在地壳中分布极广,是构成多数岩石和土壤的主要成分。

硅酸盐的结构

由于其结构上的特点,种类繁多硅酸盐矿物的基本结构是硅――氧四面体。在这种四面体内,硅原子占据中心,四个氧原子占据四角。这些四面体,依着四面体,依着不同的配合,形成了各类的硅酸盐。

硅酸盐结构众多、种类繁多:有岛状的橄榄石、层状的石英、环状的蒙脱石等。它们大多数熔点高,化学性质稳定,是硅酸盐工业的主要原料。硅酸盐制品和材料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科学研究及日常生活中。

你应该等上一次的审稿结束后在给他看,不然应该会再次收费的。望采纳。

  • 索引序列
  •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学位论文
  • 硅酸盐学报2019
  • 硅酸盐学报周期
  • 硅酸盐学报是cscd
  • 硅酸盐学报几审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