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弟二

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弟二

发布时间:

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弟二

全文翻译:王念孙,表字怀祖,是高邮州的人。罢官以后,每天都凭着写作来自娱自乐。他写成一本《读书杂志》。这本书对于古义晦涩的地方,抄写的错误,都一一做了校正。一个字的考证,博览达到万卷书,他精于校对考证到了如此地步。有因为邵晋涵以前写了一本《尔雅正义》,因此王念孙撰写《广雅疏证》,以每天解释原书三个字作为章程,经过十年书作完成。一共三十二卷。这本书用古音探求古义,引申字义并广涉相似的字。对于《尔雅》、《说文》,没有涉及不到的地方。虽然此时涉及到的字很多,但是每个字的发音、字义考证严谨,没有一丝混乱。大概凭借张揖的著作,同时采纳各家学说,但是此书有很多内容是张揖所不知道的,连同时代的惠栋、戴震的著作也没有涉及。

这篇文章的原文如下:

王念孙,字怀祖,高邮州人。既罢官,日以著述自娱,著《读书杂志》。于古义之晦,于抄写之误,皆一一正之。一字之证,博及万卷,其精於校雠如此。又以邵晋涵先为《尔雅正义》,乃撰《广雅疏证》,日三字为程,阅十年而书成,凡三十二卷。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扩充于《尔雅》、《说文》,无所不达。然声音文字部分之严,一丝不乱。盖藉张揖之书以纳诸说,而实多揖所未知,及同时惠栋、戴震所未及。

主人公简介:

王念孙(1744年 ——1832年),江苏高邮人,字怀祖,生而清羸,故自号石臞。王引之之父。自幼聪慧,八岁读完《十三经》,旁涉《史鉴》。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主事、工部郎中、陕西道御史、吏科给事中、山东运河道、直隶永定河道。王念孙平生笃守经训,个性正直,好古精审,剖析入微,时与钱大昕、卢文弨、邵晋涵、刘台拱有“五君子”之称誉。提出就古音以求古意的原则,建立义通说;归纳《诗经》、《楚辞》的声韵系统,定古韵为二十二部。注意以形音义互相推求,多有创见。著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古韵谱》等。散馆后,任工部水司主事、给事中,专心研究治河方略,了解古今利弊,撰写《导河议》上、下两篇。后历官陕西道、山西道、京畿道、监察御史、给事中、永定河道、山东运河道等。职中,以秉公持正著称。历10年完成《广雅疏证》上、下两册32卷。曾奉旨编纂《河源纪略》一书,还著有《读书杂志》82卷、《释大》1卷、《王石臞先生遗文》4卷等。

触龙说赵太后原文及翻译注释如下:

原文: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鬻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也。”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

太后笑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俸,而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翻译:

赵太后刚刚执政,秦国就急忙进攻赵国。赵太后向齐国求救。齐国说:“一定要用长安君来做人质,援兵才能派出。”赵太后不肯答应,大臣们极力劝谏。太后公开对左右近臣说:“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我一定往他脸上吐唾沫!”

左师触龙愿意去见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做出快步走的姿势,慢慢地挪动着脚步,到了太后面前谢罪说:“老臣脚有毛病,不能快跑,很久没来看您了。我私下原谅自己呢。又总担心太后的贵体有什么不舒适,所以想来看望您。”太后说:“我全靠坐车子行动。”

触龙问:“您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太后说:“吃点稀粥罢了。”触龙说:“我近来很不想吃东西,自己只勉强走走,每天走上三四里,就慢慢地稍微增加点食欲,身上也比较舒适了。”太后说:“我做不到。”太后的怒气稍微消解了些。

左师说:“我的儿子舒祺,年龄最小,不成材;而我又老了,私下疼爱他,希望能让他递补上卫士的数目,来保卫王宫。我冒着死罪禀告太后。”太后说:“可以。年龄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了。虽然还小,希望趁我还没入土就托付给您。”太后说:“你们男人也疼爱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妇女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妇女特别厉害。”

触龙回答说:“我私下认为,您疼爱燕后就超过了疼爱长安君。”太后说:“您错了!不像疼爱长安君那样厉害。”左师公说:“父母疼爱子女,就得为他们考虑长远些。您送燕后出嫁的时候,握住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为她远嫁而伤心,也够可怜的了。

她出嫁以后,您也并不是不想念她,可您祭祀时,一定为她祝告说:‘千万不要回来啊。’难道这不是为她作长远打算,希望她生育子孙,一代一代地做国君吗?”太后说:“是这样。”

左师公说:“从这一辈往上推到三代以前,一直到赵国建立的时候,赵王被封侯的子孙的后继人有还在的吗?”赵太后说:“没有。”触龙说:“不光是赵国,其他诸侯国君的被封侯的子孙,他们的后人还有在的吗?”赵太后说:“我没听说过。”

左师公说:“他们当中祸患来得早的就降临到自己头上,祸患来得晚的就降临到子孙头上。难道国君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这是因为他们地位高而没有功勋,俸禄丰厚而没有劳绩,占有的珍宝却太多了啊!

现在您把长安君的地位提得很高,又封给他肥沃的土地,给他很多象征国家权力的器具,而不趁现在这个时机让他为国立功,一旦您死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我认为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不如疼爱燕后。”太后说:“好吧,任凭您指派他吧。”

在这时就替长安君准备了一百辆车子,送他到齐国去做人质。齐国的救兵于是就出动。

子义听说后,说:“天子的儿子,骨肉之亲,尚且不能没立功拥有尊贵地位,没付出得到回报,而拥有贵重的器物,更何况普通人呢。”

注释:

1、触龙:触龙,人名,《战国策》的各种传本均作“触詟”,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杂志二》曾据《史记·赵世家》等史料订正为“触龙”,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战国策》残本记此事均作“触龙”。另外,有人认为“触龙”后还有“言”字,因尚有不同看法,故未取。

2、质:春秋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常常由几个国家结盟,共同对付另外的一个或几个国家,结盟的凭据就是派王子或世子到别处或别国作抵押,叫“质”或“质子”。

3、“三世以前”和“赵之为赵”:赵国是从赵烈侯一代称侯立国的,经过赵敬侯、成侯、肃侯,到赵武灵王时始称王,然后传至惠文王,再传至孝成王。文中所说的“三世以前”,是指赵肃侯时代,即赵国未称王的时代;“赵之为赵”,则指赵烈侯开国之时。

读书杂志·逸周书》校勘论证不足之处、理据有误处或校勘有误处进行评议,以就教于方家。一. 论证不足1.“美女破舌”条笔者认为,此条王氏的校勘有论证不足之嫌。《逸周书·武称篇》:“美男破老,美女破舌。”王念孙云:“卢(文昭):‘今《战国策·秦策》引此破舌作破少。唯高诱所注本与此同。’念孙案:美女破舌,于义亦不可通。舌当为后。美男破老,美女破舌,犹《左传》言内宠并后,外宠二政也。隶书后字或作与舌近似而误。段氏若膺《说文注》曰:‘舌、后字有互讹者,如《左传》舌庸讹后庸。《周书》 美女破后讹破舌’是也。” [1]朱俊声、孙诒让赞同王氏之校。孙诒让曰:“王校是也。吴师道《战国策校注》云:《修文御览》引《周书》作‘美男破产,美女破车。’文义皆不及今本之长。”笔者认为王氏之说,欲成定论,还有待于把校勘与训诂结合起来,把句子串讲清楚,以更充分的论证使人信服,尽管他除了引段玉裁《左传》舌后互讹之言作为佐证,且在校勘文字中说明“东魏敬史君女舌称制”,舌字为后字之误,但仍不足以证明此“美女破舌”之舌字当为后字才通,例如《逸周书汇校集注》辑录的潘振、陈逢云、朱右曾等人之说,皆不以为是误字,而以舌字阐释之,初看似乎比王氏之说更精彩。潘氏云:“老,如方伯称天子之老,大夫称寡君之老,皆是。破老者,邦君必国亡,卿士家必丧也。美女破舌,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也。”陈氏云:“国君好艾则远弃典型,故破老;国君好内则忠谏塞路,故破舌。”朱氏云:“舌,谏诤之舌。”经过比较,我还是相信王氏舌当为后之说。因为,美男与美女对文 ,为性质相似的事物,行为动词皆为破,则所破者应该是性质相近的事物。老,释为君王所倚重的老成人。正如《诗经·大雅·荡》云:“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型。”老与后为一类,若是舌,不是一类。且“美男破老,美女破舌”下文有“淫乐破正,淫言破义”,正、义亦为一类。唐大沛云:“美少年进则老成人弃矣。破,败坏也。美女在御,则正后失宠。”老作为尊称,《诗经》中就有此用法,《小雅·十月之交》:“不慭遗一老,俾守我王。”言执政者弃元老大臣。古代对元老大臣称老,古籍皆有记载。《礼记·王制》:“属于天子之老二人。”郑玄注:“老,谓上公。”《曲礼下》:“国君不名卿老世妇。”《左传·昭公十三年》:“天子大夫称老。”[2]美男破老,言外 乱;美女破后,言内 乱。上文云:“伐乱,伐疾,伐疫,武之顺也。”其次,我赞成王氏之说,因为舌字若为后字之讹,不象上述诸说,需增字而义明。又刘师培就舌字还有异文车字,言:“舌、车音殊,奚克通假?盖舌本作居,(《修文御览》)车则同音借字。破居,犹云毁室。今本讹舌,《杂志》易后,似非。”对比之下王念孙的校勘是对的,因为,按刘师培说,舌若为居,不仅老与居非一类事物,而且因为这两句话是针对邦君诸侯而言,美女毁室也扯得太远,宠爱美女首先冲击的自然是后,从而使宫廷内混乱,至于混乱到不可收拾,家毁国亡,是最后的结果,正如外宠必然使小人凭其年轻貌美而得势,使老成人被遗弃。甲骨文后字有作 者(见《汉语大字典·口部》第244页收有此字),与篆书居字相似。甲文后字象人产子之形,“古”象子形(甲骨文《粹四Ο一》构件“人”下从“子”可证)。婴儿顺产头先出,故头在下[3],而篆文居字作居,从尸、古会意,是蹲踞的踞的本字,寓意蹲踞是从古以来的习俗,尸象人卧之形,尸亦人也。[4]窃以为“美女破居”之居字本为后()字,因形似而误为居,刘师培言(《修文御览》)“车”为居的同音 借字,有其音理依据 ,但无通假之例,所以说车为“居”的“借字”是不妥的。实际上是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后”字先误为“居”,而中古“居”与“车”音近,故又误为“车”。

读书杂志王念孙电子版

三( 20 分) ( 3 分) D ( 4 分,各 2 分) 19. ①(王念孙)被罢 免官职后,每天以著书立说自娱,著有《读书杂志》。

②(刘羽冲 )常常在庭院里独自漫步,摇着头自言自语:“古人怎么会欺我呢?” ( 4 分,各 2 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20. 王念孙为考证一字而博涉万卷,持之以恒,严谨治学,值得推崇;刘羽冲则盲从典籍,泥古不化,落得可悲下场,我们要引以为戒。

( 4 分,各 2 分。治学态度 1 分,启示 1 分。

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清史记载

王念孙,字怀祖,高邮州人。父安国,官吏部尚书,谥文肃,自有传。八岁读十三经毕,旁涉史鉴。高宗南巡,以大臣子迎銮,献文册,赐举人。乾隆四十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工部主事。升郎中,擢陕西道御史,转吏科给事中。嘉庆四年,仁宗亲政,时川、楚教匪猖獗,念孙陈剿贼六事,首劾大学士和珅,疏语援据经义,大契圣心。是年授直隶永定河道。六年,以河堤漫口罢,特旨留督办河工。工竣,赏主事衔。河南衡家楼河决,命往查勘,又命驰赴台庄治河务。寻授山东运河道,在任六年,调永定河道。会东河总督与山东巡抚以引黄利运异议,召入都决其是非。念孙奏引黄入湖,不能不少淤,然暂行无害,诏许之。已而永定河水复异涨,如六年之隘,念孙自引罪,得旨休致。道光五年,重宴鹿鸣,卒,年八十有九。

念孙故精熟水利书,官工部,著导河议上下篇。及奉旨纂河源纪略,议者或误指河源所出,念孙力辨其讹,议乃定,纪略中辨讹一门,念孙所撰也。既罢官,日以著述自娱,著读书杂志,分逸周书、战国策、管子、荀子、晏子春秋、墨子、淮南子、史记、汉书、汉隶拾遗,都八十二卷。於古义之晦,於钞之误写,校之妄改,皆一一正之。一字之证,博及万卷,其精於校雠如此。

初从休宁戴震受声音文字训诂,其於经,熟於汉学之门户,手编诗三百篇、九经、楚辞之韵,分古音为二十一部。於支、脂、之三部之分,段玉裁六书音均表亦见及此,其分至、祭、盍、辑为四部,则段书所未及也。念孙以段书先出,遂辍作。

又以邵晋涵先为尔雅正义,乃撰广雅疏证。日三字为程,阅十年而书成,凡三十二卷。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扩充於尔雅、说文,无所不达。然声音文字部分之严,一丝不乱。盖藉张揖之书以纳诸说,而实多揖所未知,及同时惠栋、戴震所未及。

尝语子引之曰:"诂训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因假借之字强为之解,则结夋不通矣。毛公诗传多易假借之字而训以本字,已开改读之先。至康成笺诗注礼,屡云某读为某,假借之例大明。后人或病康成破字者,不知古字之多假借也。"又曰:"说经者,期得经意而已,不必墨守一家。"引之因推广庭训,成经义述闻十五卷,经传释辞十卷,周秦古字解诂,字典考证。论者谓有清经术独绝千古,高邮王氏一家之学,三世相承,与长洲惠氏相埒云。

引之,字伯申。嘉庆四年一甲进士,授编修。大考一等,擢侍讲。历官至工部尚书。福建署龙溪令朱履中诬布政使李赓芸受赇,总督汪志伊、巡抚王绍兰劾之。对簿无佐证,而持之愈急。赓芸不堪,遂自经。命引之谳之,平反其狱,罢督抚官。为礼部侍郎时,有议为生祖母承重丁忧三年者,引之力持不可。会奉使去,持议者遽奏行之。引之还,疏陈庶祖母非祖敌体,不得以承重论。缘情,即终身持服不足以报罔极;制礼,则承重之义,不能加於支庶。请复治丧一年旧例,遂更正。道光十四年,卒,谥文简。

折叠编辑本段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为学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先生之游⑴,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所至厄塞⑵,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⑶;或与平日所闻不合⑷,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⑸。或径行平原大野⑹,无足留意⑺,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⑻;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⑼。

(选自《亭林先生神道表》) 〔注释〕 ⑴凡先生之游:凡是先生外出旅行。先生,指顾炎武。

⑵厄塞:险要的地方。 ⑶曲折:详细情况。

⑷或:有的。 ⑸即:靠近,引申为走向。

坊肆:街市中的客店。对勘:核对校正。

⑹径行:直接行走。 ⑺无足:没有值得。

⑻诸经注疏: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 ⑼熟:仔细认真。

〔解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许多人对顾炎武的最初认识,恐怕就源于这句充满爱国 *** 的名言。

这位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对待读书做学问老老实实,认认真真。

《顾炎武手不释卷》一文,用非常精简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好学不倦的顾炎武。凡顾炎武所到之处,书始终伴随左右,“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坐在马背上背诵经黄,“偶有遗忘”,还要找书认真复习。

可贵的是顾炎武并不是读死书,一旦发现与平日所闻不合,还要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正是有这一精神,顾炎武根据实地考察,完成一部集文献资料与实地历史考察相结合的著作——《天下郡书》。

译文: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随身用二匹马三头骡子装书。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向退休的差役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对着书进行核对校正。

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没有值得什么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然有忘记的,就。

原文:

缜①少孤贫,事母孝谨。年未弱冠,闻沛国刘王献②聚众讲说,始往从之。卓越不群而勤学,献甚奇之,亲为之冠。在王献门下积年,去来归家,恒芒矰③布衣,徒行于路。王献门多车马贵游,缜在其门,聊 *** 愧。既长,博通经术,尤精《三礼》④。性质直,好危言高论,不为士友所安。唯与外弟萧琛相⑤善,琛名曰口辩,每服缜简诣。

注: ①缜(zhěn):范缜.南朝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 ②刘王献(hun):博通五经,世推为大儒. ③芒(juē):草鞋. (④《三礼》: 《仪礼》《周礼》《礼记》的合称. ⑤萧琛:南朝人.

译文:

范缜字子真。范缜年轻时死了父亲,家中贫困,侍奉母亲孝顺恭谨。他不满二十岁时,跟随沛国学者刘王献学习,刘王献特别看重他,亲自为他行加冠礼。范缜在刘王献门下好多年,始终穿着草鞋布衣,出门步行。刘王献 门下大多是乘车骑马的王公贵族子弟,范缜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也不感到羞愧。范缜成年后,博通经学,尤其精通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他生性质朴坦率,喜欢发表标新立异的宏论,友人都认为不合适。他只有跟表弟萧琛最合得来,萧琛的口才是有名的,可也每每钦佩范缜言简意赅。

读书杂志·逸周书》校勘论证不足之处、理据有误处或校勘有误处进行评议,以就教于方家。一. 论证不足1.“美女破舌”条笔者认为,此条王氏的校勘有论证不足之嫌。《逸周书·武称篇》:“美男破老,美女破舌。”王念孙云:“卢(文昭):‘今《战国策·秦策》引此破舌作破少。唯高诱所注本与此同。’念孙案:美女破舌,于义亦不可通。舌当为后。美男破老,美女破舌,犹《左传》言内宠并后,外宠二政也。隶书后字或作与舌近似而误。段氏若膺《说文注》曰:‘舌、后字有互讹者,如《左传》舌庸讹后庸。《周书》 美女破后讹破舌’是也。” [1]朱俊声、孙诒让赞同王氏之校。孙诒让曰:“王校是也。吴师道《战国策校注》云:《修文御览》引《周书》作‘美男破产,美女破车。’文义皆不及今本之长。”笔者认为王氏之说,欲成定论,还有待于把校勘与训诂结合起来,把句子串讲清楚,以更充分的论证使人信服,尽管他除了引段玉裁《左传》舌后互讹之言作为佐证,且在校勘文字中说明“东魏敬史君女舌称制”,舌字为后字之误,但仍不足以证明此“美女破舌”之舌字当为后字才通,例如《逸周书汇校集注》辑录的潘振、陈逢云、朱右曾等人之说,皆不以为是误字,而以舌字阐释之,初看似乎比王氏之说更精彩。潘氏云:“老,如方伯称天子之老,大夫称寡君之老,皆是。破老者,邦君必国亡,卿士家必丧也。美女破舌,妇有长舌,维厉之阶也。”陈氏云:“国君好艾则远弃典型,故破老;国君好内则忠谏塞路,故破舌。”朱氏云:“舌,谏诤之舌。”经过比较,我还是相信王氏舌当为后之说。因为,美男与美女对文 ,为性质相似的事物,行为动词皆为破,则所破者应该是性质相近的事物。老,释为君王所倚重的老成人。正如《诗经·大雅·荡》云:“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型。”老与后为一类,若是舌,不是一类。且“美男破老,美女破舌”下文有“淫乐破正,淫言破义”,正、义亦为一类。唐大沛云:“美少年进则老成人弃矣。破,败坏也。美女在御,则正后失宠。”老作为尊称,《诗经》中就有此用法,《小雅·十月之交》:“不慭遗一老,俾守我王。”言执政者弃元老大臣。古代对元老大臣称老,古籍皆有记载。《礼记·王制》:“属于天子之老二人。”郑玄注:“老,谓上公。”《曲礼下》:“国君不名卿老世妇。”《左传·昭公十三年》:“天子大夫称老。”[2]美男破老,言外 乱;美女破后,言内 乱。上文云:“伐乱,伐疾,伐疫,武之顺也。”其次,我赞成王氏之说,因为舌字若为后字之讹,不象上述诸说,需增字而义明。又刘师培就舌字还有异文车字,言:“舌、车音殊,奚克通假?盖舌本作居,(《修文御览》)车则同音借字。破居,犹云毁室。今本讹舌,《杂志》易后,似非。”对比之下王念孙的校勘是对的,因为,按刘师培说,舌若为居,不仅老与居非一类事物,而且因为这两句话是针对邦君诸侯而言,美女毁室也扯得太远,宠爱美女首先冲击的自然是后,从而使宫廷内混乱,至于混乱到不可收拾,家毁国亡,是最后的结果,正如外宠必然使小人凭其年轻貌美而得势,使老成人被遗弃。甲骨文后字有作 者(见《汉语大字典·口部》第244页收有此字),与篆书居字相似。甲文后字象人产子之形,“古”象子形(甲骨文《粹四Ο一》构件“人”下从“子”可证)。婴儿顺产头先出,故头在下[3],而篆文居字作居,从尸、古会意,是蹲踞的踞的本字,寓意蹲踞是从古以来的习俗,尸象人卧之形,尸亦人也。[4]窃以为“美女破居”之居字本为后()字,因形似而误为居,刘师培言(《修文御览》)“车”为居的同音 借字,有其音理依据 ,但无通假之例,所以说车为“居”的“借字”是不妥的。实际上是古籍在流传过程中,“后”字先误为“居”,而中古“居”与“车”音近,故又误为“车”。

读书杂志王念孙的意义

全文翻译:王念孙,表字怀祖,是高邮州的人。罢官以后,每天都凭着写作来自娱自乐。他写成一本《读书杂志》。这本书对于古义晦涩的地方,抄写的错误,都一一做了校正。一个字的考证,博览达到万卷书,他精于校对考证到了如此地步。有因为邵晋涵以前写了一本《尔雅正义》,因此王念孙撰写《广雅疏证》,以每天解释原书三个字作为章程,经过十年书作完成。一共三十二卷。这本书用古音探求古义,引申字义并广涉相似的字。对于《尔雅》、《说文》,没有涉及不到的地方。虽然此时涉及到的字很多,但是每个字的发音、字义考证严谨,没有一丝混乱。大概凭借张揖的著作,同时采纳各家学说,但是此书有很多内容是张揖所不知道的,连同时代的惠栋、戴震的著作也没有涉及。

这篇文章的原文如下:

王念孙,字怀祖,高邮州人。既罢官,日以著述自娱,著《读书杂志》。于古义之晦,于抄写之误,皆一一正之。一字之证,博及万卷,其精於校雠如此。又以邵晋涵先为《尔雅正义》,乃撰《广雅疏证》,日三字为程,阅十年而书成,凡三十二卷。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扩充于《尔雅》、《说文》,无所不达。然声音文字部分之严,一丝不乱。盖藉张揖之书以纳诸说,而实多揖所未知,及同时惠栋、戴震所未及。

主人公简介:

王念孙(1744年 ——1832年),江苏高邮人,字怀祖,生而清羸,故自号石臞。王引之之父。自幼聪慧,八岁读完《十三经》,旁涉《史鉴》。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主事、工部郎中、陕西道御史、吏科给事中、山东运河道、直隶永定河道。王念孙平生笃守经训,个性正直,好古精审,剖析入微,时与钱大昕、卢文弨、邵晋涵、刘台拱有“五君子”之称誉。提出就古音以求古意的原则,建立义通说;归纳《诗经》、《楚辞》的声韵系统,定古韵为二十二部。注意以形音义互相推求,多有创见。著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古韵谱》等。散馆后,任工部水司主事、给事中,专心研究治河方略,了解古今利弊,撰写《导河议》上、下两篇。后历官陕西道、山西道、京畿道、监察御史、给事中、永定河道、山东运河道等。职中,以秉公持正著称。历10年完成《广雅疏证》上、下两册32卷。曾奉旨编纂《河源纪略》一书,还著有《读书杂志》82卷、《释大》1卷、《王石臞先生遗文》4卷等。

王念孙(公元一七四四年~一八三二年),字怀祖,号石臞,世人称石臞先生。江苏高邮县人。清代著名音韵学家、训诂学家。干隆四十年(公元一七七五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工部主事,升郎中。擢陕西道御史,转吏科给事中(绢:?),最后官至永定河道。

王念孙出身于学者官宦之家,祖父王曾禄一生以讲学为业,父亲王安国是雍正进士,官拜吏部尚书,长于经学。王念孙幼承庭训,八岁能属文,十岁学毕群经,旁及各种史籍,被誉为“神童”。干隆二十一年,著名学者戴震来京在王府执教,王念孙和段玉裁均拜戴震为师,研究文学、音韵、训诂,造诣精深。王念孙不仅是一位清正廉洁、勤于国事的官员,更是一位在学术上作出重大贡献、开创一代学风的宗师。他一生勤奋写作、著述宏富。《读书杂志》正编在王念孙生前于嘉庆十七年(公元一八一二)至道光十一年(公元一八三一年)陆续刊印;余编由其子王引之整理,于道光十二年刊行。

读书杂志是清代王念孙先生在校勘方面的代表作,也是清代朴学的代表著作。该书校勘《逸周书》,《战国策》,《史记》,《汉书》,《管子》,《晏子春秋》,《墨子》,《荀子》,《淮南内篇》,诸书中文字,后经出土文献验证,多有可征之处。《书目答问》录80卷,另有余编2卷。同治九年金陵书局刊本。

读书杂志王念孙名词解释

王念孙(公元一七四四年~一八三二年),字怀祖,号石臞,世人称石臞先生。江苏高邮县人。清代著名音韵学家、训诂学家。干隆四十年(公元一七七五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工部主事,升郎中。擢陕西道御史,转吏科给事中(绢:?),最后官至永定河道。

王念孙出身于学者官宦之家,祖父王曾禄一生以讲学为业,父亲王安国是雍正进士,官拜吏部尚书,长于经学。王念孙幼承庭训,八岁能属文,十岁学毕群经,旁及各种史籍,被誉为“神童”。干隆二十一年,著名学者戴震来京在王府执教,王念孙和段玉裁均拜戴震为师,研究文学、音韵、训诂,造诣精深。王念孙不仅是一位清正廉洁、勤于国事的官员,更是一位在学术上作出重大贡献、开创一代学风的宗师。他一生勤奋写作、著述宏富。《读书杂志》正编在王念孙生前于嘉庆十七年(公元一八一二)至道光十一年(公元一八三一年)陆续刊印;余编由其子王引之整理,于道光十二年刊行。

王念孙(1744年 ——1832年),字怀祖,生而清羸,故自号石臞。江苏高邮人。王引之之父。自幼聪慧,八岁读完十三经,旁涉史鉴。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主事、工部郎中、陕西道御史、吏科给事中、山东运河道、直隶永定河道。王念孙平生笃守经训,个性正直,好古精审,剖析入微,时与钱大昕、卢文弨、邵晋涵、刘台拱有“五君子”之称誉。提出就古音以求古意的原则,建立义通说;归纳《诗经》、《楚辞》的声韵系统,定古韵为二十二部。注意以形音义互相推求,多有创见。著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古韵谱》等。散馆后,任工部水司主事、给事中,专心研究治河方略,了解古今利弊,撰写《导河议》上、下两篇。后历官陕西道、山西道、京畿道、监察御史、给事中、永定河道、山东运河道等。职中,以秉公持正著称。历10年完成《广雅疏证》上、下两册32卷。曾奉旨编纂《河源纪略》一书,还著有《读书杂志》82卷、《释大》1卷、《王石臞先生遗文》4卷,等。

王念孙,字怀祖,高邮州人……阅读及答案(2015中考杭州)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0 题。

(一)

王念孙,字怀祖,高邮州人。……既罢官,日以 著述自娱,著《读书杂志》。于古义之晦,于抄写之误,皆一一正之。一字之证,博及万卷,其精於校雠①如此。又以邵晋涵先为《尔雅正义》,乃撰《广雅疏证》,日三字为程,阅十年而书成,凡三十二卷。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扩充于《尔雅》、《说文》,无所不达。然声音文字部分之严,一丝不乱。盖藉②张揖之书以纳诸说,而实多揖所未知,及同时惠栋、戴震所未及。

他写成一本《读书杂志》。

这本书对于古义晦涩的地方,抄写的错误,都一一做了校正。一个字的考证,博览达到万卷书,他精于校对考证到了如此地步。

有因为邵晋涵以前写了一本《尔雅正义》,因此王念孙撰写《广雅疏证》,以每天解释原书三个字作为章程,经过十年书作完成。一共三十二卷。

这本书用古音探求古义,引申字义并广涉相似的字。对于《尔雅》、《说文》,没有涉及不到的地方。

虽然此时涉及到的字很多,但是每个字的发音、字义考证严谨,没有一丝混乱。大概凭借张揖的著作,同时采纳各家学说,但是此书有很多内容是张揖所不知道的,连同时代的惠栋、戴震的著作也没有涉及。

读书杂志战国策

《战国策》作品主要记述了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共245年间,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或者说记录了战国时纵横家游说各国的活动和说辞及其权谋智变斗争故事,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资料年代大部分出于战国时代,包括策士的著作和史料的记载。原来的书名不确定,成书据推断也并非一时,可能在秦统一以后。刘向进行整理后,删去其中明显荒诞不经的内容,按照国别,重新编排体例,定名为《战国策》。

真实性

《战国策》成书以后,其内容的真实性就一直饱受争议,甚至可说它的性质与定位是《战国策》研究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刘向本人是把它算作《六艺略》部分。

四部归类法出现后,多将其归入史部,但对于这一分法,自宋代以来便有不同看法。如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将《战国策》归入子部“纵横家”类。

此后,高似孙《子略》、马端临《文献通考》及《宋史·艺文志》都把《战国策》归入子部。甚至就名称而言,“策”指“书册”还是“策略”一直有争议。

还有人认为《战国策》“不是一般概念上的历史书”,可能是“策士”阶层的修习教材,长短不一,故称为《长书》《修书》《短书》,合起来是《短长》,内容是有关策谋和国家大事的,所以叫做《国事》《事语》《国策》。

读书杂志是清代王念孙先生在校勘方面的代表作,也是清代朴学的代表著作。该书校勘《逸周书》,《战国策》,《史记》,《汉书》,《管子》,《晏子春秋》,《墨子》,《荀子》,《淮南内篇》,诸书中文字,后经出土文献验证,多有可征之处。《书目答问》录80卷,另有余编2卷。同治九年金陵书局刊本。

《读书杂志》是中国古代校勘与训诂著作。王念孙(见“广雅疏证”)撰,约成书于罢官家居的晚年时代,即道咸年间。主要版本有道光十二年其子王引之家刻本、同治庚午 (1870) 金陵书局重刊本。《战国策杂志》卷二 “触詟、揖之”条考辨道: “吴曰: ‘触詟,姚云一本无言字,《史》亦作龙。案: 《说苑》(敬慎篇):……人名或有同者,此当从詟以别之。’念孙案:吴说非也。此策及《赵世家》皆作 ‘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今本 ‘龙言’二字误合为 ‘詟’耳。太后闻触龙愿见之言,故盛气以待之。若无 ‘言’字,则文义不明。据姚云 ‘一本无言字’,则姚本有 ‘言’ 字明矣。而今刻姚本亦无言字,则后人依鲍本改之也。

  • 索引序列
  • 王念孙读书杂志战国策弟二
  • 读书杂志王念孙电子版
  • 读书杂志王念孙的意义
  • 读书杂志王念孙名词解释
  • 读书杂志战国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