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自动化学报出版流程

自动化学报出版流程

发布时间:

自动化学报出版流程

自动化学报相当于sci2区。

自动化学报是北大核心期刊。主办方为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周期为月刊,出版地是北京市,语种为中文,一共为16开本。《自动化学报》创刊。由中国自动化学会学报编辑部编辑,科学出版社出版,其前身是《自动化》杂志。

《自动化学报》

主要刊载自动化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水平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科研成果;据2018年3月学报官网显示,学报第十三届编委会拥有82名编委,据2018年3月中国知网显示,《自动化学报》出版文献量5804篇、总下载次数1776345 次、总被引次数103508 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自动化学报

步骤一,打开手机知网,点击界面底部搜索选项。步骤二,点击上方的输入栏框。步骤三,再点击上方的高级选项。步骤四,输入自动化学报和其他相关信息,点击下搜索即可。

自动化领域三大顶级期刊是自动化学报、控制与决策、控制理论与应用。

《自动化学报》主要刊载自动化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水平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科研成果,据2018年3月学报官网显示,学报第十三届编委会拥有82名编委。

据2018年3月中国知网显示,《自动化学报》出版文献量5804篇、总下载次数1776345 次、总被引次数103508 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

《自动化学报》,无疑是国内自动化&机器人领域的最牛刊,是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的,目前有中文版和英文版两种。《自动化学报》英文刊,是从学报录用文章中选出了四期文章,中英文对应发表,中文发表在《自动化学报》,英文发表在ScienceDirect上。

2013年12月,《自动化学报》(英文版)与IEEE正式签署国际合作备忘录,确认期刊名称为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简称为JAS,由中国自动化学会和IEEE共同组成指导委员会、编委会。

Transaction on Automatic Journal on Control and Optimization

自动化学报流程

自动化学报是北大核心期刊。

主办方为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周期为月刊,出版地是北京市,语种为中文,一共为16开本。

《自动化学报》创刊。由中国自动化学会学报编辑部编辑,科学出版社出版,其前身是《自动化》杂志。

《自动化学报》的主要内容有:控制理论,自动化系统以及计算机应用,自动化装置,信息的获取、传输、转换和处理,自动化科学技术综述,国内外自动化科学技术动态,有关书刊和文献的介绍与评论等。

扩展资料

《自动化学报》刊载自动化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水平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科研成果,内容包括:

1991年,被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

1998年,入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的《中国科技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自动化学报》被以下杂志社收录:

1、英国科学文摘(SA);

2、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JICST);

3、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收录;

4、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5-2016年度)(含扩展版);

5、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收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自动化学报

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JAS)创刊于2014年,双月刊,年发文量逾1500页。JAS的最新三年影响因子CiteScore分值为,在控制与系统工程领域排名前9%,在信息系统领域、人工智能领域排名位列前10%。

JAS在其所属的三个领域排名均位于Q1区,排名位于JAS之前的期刊均为国外主办。根据《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年报》,JAS的影响因子为,在自动化领域69种学术期刊里排名世界第7,是领域进入世界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排名Q1区的唯一中国期刊。自2017年首次参评至今连续3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TOP5%)。

自动化学报:

《自动化学报》创刊于1963年,月刊,年发文量逾2300页。2016年起,《自动化学报》的影响因子连续三年位列第1,最新核心影响因子为,核心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总分、核心权威因子四项主要指标连续两年全部排名第1。

《自动化学报》是自动化领域进入世界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排名Q2区的唯一中国期刊,连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等荣誉称号。

自动化领域三大顶级期刊是自动化学报、控制与决策、控制理论与应用。

《自动化学报》主要刊载自动化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水平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科研成果,据2018年3月学报官网显示,学报第十三届编委会拥有82名编委。

据2018年3月中国知网显示,《自动化学报》出版文献量5804篇、总下载次数1776345 次、总被引次数103508 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

《自动化学报》,无疑是国内自动化&机器人领域的最牛刊,是由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中国自动化学会主办的,目前有中文版和英文版两种。《自动化学报》英文刊,是从学报录用文章中选出了四期文章,中英文对应发表,中文发表在《自动化学报》,英文发表在ScienceDirect上。

2013年12月,《自动化学报》(英文版)与IEEE正式签署国际合作备忘录,确认期刊名称为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简称为JAS,由中国自动化学会和IEEE共同组成指导委员会、编委会。

是的。

《自动化学报》(ACTA AUTOMATICA SINICA)是由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共同主办的高级学术期刊。

该刊于1963年创刊,1966年停刊,1979年复刊。

相关信息

《自动化学报》主要刊载自动化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水平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科研成果;据2018年3月学报官网显示,学报第十三届编委会拥有82名编委。

据2018年3月中国知网显示,《自动化学报》出版文献量5804篇、总下载次数1776345次、总被引次数103508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

自动化学报的版权信息

刊名:自动化学报Acta Automatica Sinica主办: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周期:月刊编辑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16开ISSN:0254-4156CN:11-2109/TP邮发代号:2-180历史沿革:现用刊名:自动化学报创刊时间:1932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SA科学文摘(英)(2011)CBST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EI工程索引(美)(201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JAS)创刊于2014年,双月刊,年发文量逾1500页。JAS的最新三年影响因子CiteScore分值为,在控制与系统工程领域排名前9%,在信息系统领域、人工智能领域排名位列前10%。

JAS在其所属的三个领域排名均位于Q1区,排名位于JAS之前的期刊均为国外主办。根据《世界学术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年报》,JAS的影响因子为,在自动化领域69种学术期刊里排名世界第7,是领域进入世界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排名Q1区的唯一中国期刊。自2017年首次参评至今连续3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TOP5%)。

自动化学报:

《自动化学报》创刊于1963年,月刊,年发文量逾2300页。2016年起,《自动化学报》的影响因子连续三年位列第1,最新核心影响因子为,核心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综合评价总分、核心权威因子四项主要指标连续两年全部排名第1。

《自动化学报》是自动化领域进入世界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数排名Q2区的唯一中国期刊,连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等荣誉称号。

自动化学报

自动化学报相当于sci2区。

自动化学报是北大核心期刊。主办方为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周期为月刊,出版地是北京市,语种为中文,一共为16开本。《自动化学报》创刊。由中国自动化学会学报编辑部编辑,科学出版社出版,其前身是《自动化》杂志。

《自动化学报》

主要刊载自动化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水平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科研成果;据2018年3月学报官网显示,学报第十三届编委会拥有82名编委,据2018年3月中国知网显示,《自动化学报》出版文献量5804篇、总下载次数1776345 次、总被引次数103508 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自动化学报

自动化学报是北大核心期刊。

主办方为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周期为月刊,出版地是北京市,语种为中文,一共为16开本。

《自动化学报》创刊。由中国自动化学会学报编辑部编辑,科学出版社出版,其前身是《自动化》杂志。

《自动化学报》的主要内容有:控制理论,自动化系统以及计算机应用,自动化装置,信息的获取、传输、转换和处理,自动化科学技术综述,国内外自动化科学技术动态,有关书刊和文献的介绍与评论等。

扩展资料

《自动化学报》刊载自动化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水平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科研成果,内容包括:

1991年,被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

1998年,入选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的《中国科技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自动化学报》被以下杂志社收录:

1、英国科学文摘(SA);

2、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JICST);

3、俄罗斯文摘杂志(AJ)等收录;

4、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5-2016年度)(含扩展版);

5、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1992年第一版、1996年第二版、2000年版、2004年版、2008年版、2011年版、2014年版)收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自动化学报

催化学报出版社

获奖概况 1956-2014年大连化物所取得科研成果800多项,曾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40多项,其中获得国家奖励90项,中科院、省部级一等奖79项。2013年,张存浩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截至2014年底,大连化物所累计申请专利5564件,其中发明专利5251件,累计专利授权219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925件,累计申请中国国外专利350多件,其中PCT申请210多件,获得中国国外专利授权80多件。 获奖(部): 获奖年度获奖名称主要完成人获奖类别获奖等级2013态-态分子反应动力学研究 张东辉,杨学明等 辽宁省自然科学奖 一等 2013直接醇类燃料电池电催化剂应用基础研究 孙公权等 辽宁省自然科学奖 一等 2013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电化学界面及过程研究 邵志刚等 辽宁省自然科学奖 二等 2013全钒液流电池产业化技术及应用 张华民等 辽宁省技术发明奖 二等 2013甘油催化转化制备1 ,2-丙二醇技术 徐杰等 辽宁省技术发明奖 三等 2013多级孔共结晶分子筛催化剂研发及在清洁油品生产技术中的应用 徐龙伢等 辽宁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 2013张存浩 张存浩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最高奖 2013现代催化研究方法 辛勤 大连市科学著作奖 一等 2013膜技术术语词典 王从厚 大连市科学著作奖 三等 2013高效液相色谱实用手册 张维冰 大连市科学著作奖 三等 2013一种低碳烯烃直接水合生产低碳醇的方法 朱书魁 专利优秀奖 优秀奖 2013神华包头煤制烯烃示范项目成套工业化技术开发及应用 刘中民 石油化工联合会科技进步奖 特等 2012复杂生物样品的高效分离与表征 邹汉法等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 2012全钒液流储能电池用高性能,低成本非氟离子交换膜材料 张华民等 辽宁省技术发明奖 二等 2012轻质铝合金催化制氢 孙立贤等 辽宁省科技进步奖 三等 2012海洋多糖基微/纳米药物控释载体制备技术及其产业化 马小军等 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 一等 2012包信和 包信和 何梁何利奖 2011由甲醇或/和二甲醚生产低碳烯烃的方法 齐越,刘中民,吕志辉 专利金奖 金奖 2011用于甲醛乙醛氨合成吡啶碱的钛基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徐龙伢,刘盛林,杨寿海 专利优秀奖 优秀奖 2011一种临氢异构化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田志坚,胡胜,王磊 专利优秀奖 优秀奖 专利(部): 专利名称专利类别申请日期授权日期发明人高危化学品监测离子迁移谱智能软件发明鞠帮玉高危化学品监测差分迁移谱智能软件发明鞠帮玉N-糖基化位点及结构鉴定软件发明程凯蛋白质组修饰谱定量数据处理平台发明程凯飞秒瞬态吸收光谱数据处理程序软件发明韩克利一种用于正、负离子检测的飞行时间质谱仪检测器发明李海洋一种光源与小孔光阑的同轴对准装置发明关亚风一种转板式单重态氧发生器发明邓列征一种高真空仪器腔体加热装置发明唐紫超一种自动开关实验仪器真空系统的装置发明唐紫超一种信号线检测装置发明唐紫超一种实验室冷却水循环系统发明唐紫超一种用于采集呼出气的加热保温密封装置发明王新基于三维空间静电势重构的新型蛋白质粗粒化计算方法软件发明李国辉化学氧碘激光器多物理场耦合模拟仿真软件发明怀英乙酸气相加氢制乙醇的提纯装置发明夏吴一种采样热解析渗透膜的复合装置发明渠团帅一种用于热解析进样的步进电机进样器发明王祯鑫一种固定光纤的镀膜夹具发明龚选一种便携式快速检测压电微天平发明孙立 科研方向 从2012年至2014年底,大连化物所确定和完善了研究所“一三五”规划,即,一个定位:“以洁净能源国家实验室为平台,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在化石资源优化利用、化学能高效转化、可再生能源等洁净能源领域,持续提供重大创新性理论和技术成果,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建设世界一流研究所。”;四个重大突破:“煤代油新技术、WQZB用化学能高效转化关键技术、洁净能源相关的基元及催化反应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液流储能关键材料与新技术”;七个重点培育方向:“烃类清洁转化及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化工过程节能减排关键技术、燃料电池及氢能关键材料及技术、生物质能高效转化利用技术、太阳能光-化学转化科学与技术、生物分析与生物转化技术、环境监测技术及设备”。 论文发表 1950-2014年发表论文总数1490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3的2859篇;据2015年10月研究所官网显示,该所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发表SCI论文8304篇,200余篇学术论文发表在Science、Nature、Angew、Chem 、JACS等学术刊物以及相关学科顶级刊物上,出版科技专著59部。 《催化学报》:月刊,于1980年3月创刊,是由中国化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学术性刊物。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会刊。主要报道能源、环境、有机化工、新材料、多相催化、均相催化、生物催化、光催化、电催化、表面化学、催化动力学等学科领域的基础性和应用基础性的最新研究成果。《色谱》是中国化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国家色谱研究分析中心承办、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学术期刊,于1984年创刊。主要报道中国国内外色谱学科的基础研究和色谱及其交叉学科的新方法、新技术、新仪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以及色谱仪器与部件的研制和开发。该刊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精品期刊。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俄罗斯《文摘杂志》(AJ)、日本科学技术文献数据库(JICST)、波兰《哥白尼索引》(IC)和英国《分析文摘》(AA)等20余种中国国内外重要检索刊物和数据库收录。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0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公布,《色谱》的最新影响因子为1 .750(他引率为0 .87),名列中国国内化学类核心期刊的第一位。《能源化学(英文)》主要报道化石能源、电化学能、氢能、生物质能和太阳能转化等与化学相关的创造性科研成果,以促进能源化学领域的学术交流,加速能源科学的探索研究和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利用。原刊名为《天然气化学(英文)》,1992年创刊,主办单位为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2002年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共同主办。2006年JNGC与荷兰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集团合作,所有文章在其Sciencedirect平台上发布。2011年SCI影响因子为1 .348,位居SCI收录的中国化学类期刊的第一位。

1. 唐学渊,郭和夫,彭少逸. 色谱法从页岩油分离非烃. 燃料学报, 1956,1(2):1312. 郭和夫,朱亚杰,芮尊宏. 页岩油和煤焦油.石油的化学和工艺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 903. 贝浼智,王世华,王捷宇,吴益民,曹淑芬,郭和夫. 过渡金属氢基络合物的合成及其氢转移反应的研究. 科学通报,1981,(14):8694. 王国祯,胡皆汉,郭和夫. 某些卤代吡啶振动光谱的计算(II).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83,3(3):315. 邵昌平,李娟,杨秀之,潘力,贝浼智,郭和夫. VCl2 , VCl3 络合物溶液光还原氮和放氢反应. 催化学报,1983,4(1):376. 徐筠,廖世键,刘荣枝,郭和夫. 齐格勒型催化剂钛的价态对乙烯高聚或低聚的作用. 催化学报,1983,4(3):2257. 烯烃岐化催化剂Bu4N[Mo(CO)5Cl]–RAlCl2 活性衰减原因的探讨. 廖世键,郭一平,余淑文,李欣,郭和夫. 有机化学,1986,(3):1958. 奚祖威,刘维祯,曹国英,杜文,黄家璧,蔡坤芝,郭和夫. 金属卟啉催化氧化萘酚. 催化学报,1986, 7(4):3579. 石有茂,陆世维,郭和夫. 同花瓣相似(Isolobal Analogy) 关系应用于原子簇化合物的合成设计. 化学通报,1988,(11):2010. 李争宁,陈惠麟,郭和夫. 铜化合物催化重氮乙酸乙酯环丙烷化反应. 分子催化,1992,6(5):35211. 王志强,陆世维,原晓华,郭和夫. 新型含有μ3 - O的三核茂锆羧酸衍生物的水相合成和结构. 科学通报,1992,38:5612. Wang Zhiqiang , Lu Shiwei , Guo Hefu et al. Aqueous Synthesis and Molecular Structure of a Seven – Coordinate Complex (η – CH3C5H4) Zr (S2CNBz2)3 . Polyhedron, 1992,11(1): 3913. Wang Mei , Lu Shiwei , Bei Meizhi , Guo Hefu et al. Studeis on Reaction of Transition– Metal Hydrides with Heterocumulenes VII . J Organomet Chem , 1993, 447: 27714. Shi Youmao , Cheng Guobao , Lu Shiwei , Guo Hefu. The Cleavage Reaction of the Mo – Mo Triple Bond. J Organomet Chem , 1993, 455: 11515.刘学良,张遂之,郭和夫. 几种手性二胺磷的合成及其应用. 化学试剂,1994,16(3):132

《化工学报》是中文版的,它和《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版是同一个出版社

  • 索引序列
  • 自动化学报出版流程
  • 自动化学报流程
  • 自动化学报的版权信息
  • 自动化学报
  • 催化学报出版社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