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温州都市报总编辑

温州都市报总编辑

发布时间:

温州都市报总编辑

是的啊,第一天登记,第二天就可以见报了.温州都市报是温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记者为你说话: 订报热线: 可以打电话和记者联系~~!~! 广告中心仍在飞霞南路保丰大楼温州都市报于2004年12月16日迁至温州 日报报业集团大厦办公,现将新办公地点和电话号码告之如下: 一、办公地点: 温州市区公园路53号(325000) 行政、后勤、新闻采编中心等: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大厦三楼、四楼、八楼 广告中心仍在原址办公:市区飞霞南路保丰大楼 二、办公电话:编委办公室:88823930 8883450 888865018 新闻信息部:88878910 总编室:88096939 时政要闻部:88096860 都市热线工作室:88097039 快速反应部:88097053 新闻摄影部:88096596 出版部:88096928 广告中心:88811505 新闻热线:88868886 8008577222广告热线:88829922 订报热线:88829924 总机:88811211 传真:88826285 88829441

汪宛夫,1967年1月1日生于浙江建德,杭州大学历史学学士、浙江大学文学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杭州大学诗社社长、《晨钟》诗刊主编、校文学类社团总负责人,首届建德市十大杰出青年,杭州市优秀作家。现任中共浙江省纪委编辑室副主任、《反腐败导刊》副主编。已发表各类文学作品数百万字,其中,长篇小说《天使的堕落》在《浙江日报》和《福州晚报》连载,获第五届杭州文学奖;长篇小说《官》多次再版,畅销书市;长篇小说《机关滋味》被全国多家书店列入畅销书排行榜(已出5种版本),被评为“中国十大经典反腐小说”;2007年出版长篇小说《“双规”行动》,先后在新浪网、辽宁《时代商报》、山东《大众日报》、浙江《温州都市报》等多家媒体连载,引起强烈反响。2009年1月,长篇小说《机关干部》由新华出版社出版;2009年5月,长篇小说《纪委干部》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2009年底签约中国著名出版人路金波,先后推出《国色》《权色》《官色》《心机》等系列官场小说,陆续登上全国各地畅销书排行榜,由此掀起新一波的官场小说阅读高潮。

温州都市报是温州日报报业集团主办 记者为你说话: 订报热线: 可以打电话和记者联系~~!~!广告中心仍在飞霞南路保丰大楼温州都市报于2004年12月16日迁至温州 日报报业集团大厦办公,现将新办公地点和电话号码告之如下: 一、办公地点: 温州市区公园路53号(325000) 行政、后勤、新闻采编中心等: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大厦三楼、四楼、八楼 广告中心仍在原址办公:市区飞霞南路保丰大楼 二、办公电话:编委办公室:88823930 8883450 888865018 新闻信息部:88878910 总编室:88096939 时政要闻部:88096860 都市热线工作室:88097039 快速反应部:88097053 新闻摄影部:88096596 出版部:88096928 广告中心:88811505 新闻热线:88868886 8008577222(受话方付费) 广告热线:88829922 订报热线:88829924 总机:88811211 传真:88826285 88829441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在成立报业集团之前,温州的报业竞争与全国其他城市大同小异,可以说得上是全国城市报业竞争的一个缩影。1992年,《温州晚报》成立,《温州晚报》总编辑黄建省介绍:在《温州都市报》出现之前,《温州晚报》由于比党报更活,在温州一枝独秀,但《温州都市报》的市场化做法比较彻底,《温州晚报》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应对市场乏力,反应速度慢,适应不了市场需求。很快,《温州晚报》就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温州都市报》由原来的《温州侨乡报》和《温州时报》组建而成,依靠都市报的惯常思路与做法很快就站稳了脚跟,并取得了竞争优势。本世纪初,温州市场上每天出版的报纸除《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外,还有由《食品导报》而来的《温州商报》。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杜宇介绍,当时温州城的报业大战硝烟四起,杀声震天,非常激烈,导致同质化现象严重,《温州日报》在那时日子就有些困难,为了与其他同城报纸竞争,不得不刊登大量的社会新闻,格调、风格都受到影响。广告乱杀价,发行折扣赠品……这些都是那个时间段的普遍现象。在很多其他城市,这种恶性竞争的局面一般都是宣传部门协调,或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大家都得不偿失,格局基本稳定之后才会停歇下来。 但是温州的情况有些特殊,这些报纸组建了一个报业集团,用集团的统一管理结束了这种恶性竞争的局面。 温州报业从2003年8月开始,根据中央“两办”30号关于调整报刊结构文件精神,以原温州日报社为基础,成立新温州日报社,陆续归并了《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温州新闻网、《温州瞭望》杂志(后改名为《温州人》杂志)等六家媒体。2004年9月经浙江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批准,报国家新闻总署备案,组建温州日报报业集团。2006年底,根据文化体制改革有关要求,按照“采编和经营、事业和企业”两分开原则,组建了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设日报分公司、晚报分公司等几家分公司,报业发行有限公司、公信印务有限公司等10多家子公司。 为什么只有一个报业集团? 温州报业的特殊之处还在于,从2003年到现在,差不多10年时间,温州这个经济非常活跃发达的城市,也没有引来省城或者其他地方的报业“势力”进入。 在全国相似体量的城市中,大连有大连日报社与辽宁日报背景的《半岛晨报》;青岛有青岛日报报业集团与山东大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半岛都市报》;宁波有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和新华社旗下的《现代金报》;厦门有厦门日报报业集团与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海峡导报》。只有温州仅一个报业集团。 看一眼浙江省的地形图就可以发现,浙江省的杭州与温州分别是北部与南部的中心,温州在浙江省的最南边,与福建省相邻,是浙江省离杭州最远的地级市。而且,浙江省的地形,东北部多平原,西南部多山区。从杭州坐火车去温州就可以知道,一过金华,桥梁隧道特别多,很多时候火车都是沿着河流往南开。在金温铁路未开通之前,通过陆路去温州非常不便,近乎于一个封闭的环境,养成了温州的独特文化秉性。外来报纸无法做到既贴近所在地市民,又贴近温州市民。再加上路途遥远,报纸送到温州,报纸时效性无法保证。在这样的地方,外来的报纸自然难以立足。 党报方面,温州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方立明介绍,省城杭州的强势报纸《浙江日报》有4万份的量,《人民日报》《经济日报》《法制日报》等中央大报在温州都有相当规模的发行量,但都市类报纸影响较小。《钱江晚报》曾经花大力气进入温州市场,当时,还曾设立过代印点、记者站等,《钱江晚报》《都市快报》发行量最多时超过2万。但确实是距离温州太远了,在报纸时效、贴近性方面要竞争过本地报纸有很大难度。现在温州的报业市场经过这些年的挖掘已经基本饱和,难有其他新报纸进入。 报业集团成立以后…… 集团成立之后,整合效应非常明显。 1.办报质量提高。 杜宇介绍,各张报纸的定位更准确了,同质化现象虽然仍然存在,但较之以前大为改进。温州日报报业集团现有《温州日报》《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温州商报》、温州网、《温州人》杂志,共4报1网1刊。各报都有较为明确的分工。比如《温州日报》,成立报业集团之后,定位很明确,就是为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服务,可以花大力气组织主题报道。 2.经营管理结构调整。 2005年开始,集团根据温州报业的实际情况按照采编经营分开的原则,把集团内部属于产业经营的发行广告印刷技术服务,投资与物流等经济实体、经营业务,区别不同情况分层次进行整合,分别改制成公司。两分开以后,有利于进一步把握各部的市场定位,调整好报业结构。 3.发行量控制。 成立报业集团后,在管理上,人财物统一管理,资源统一配置,优化组合。资源整合的重头是发行网络,温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了报业发行有限公司,把旗下各报的发行都合在一起,完全实行公司化运作,发行效率提高,减少了人头费和行政管理费。当然,发行整合也有缺陷:各报缺少发行自主权,采编与发行存在磨合联动的难题。 发行整合后,根据温州形成垄断局面的实际,进行发行总量的控制,一个城市一个集团,这也为减少成本、增加利润创造了有利条件。整合以后,四张报纸在春节、国庆等黄金周期间还试行交叉轮流出报。长假七天,过去各报每天都出,现在是四家报社轮流出版,光印刷成本一项就能节约500多万。保证每天有报出,且大家都能休息。 4.广告资源的整合。 各报从资源独占到现在发挥整体效益的优势,实行广告细分,精确定位,吸引客户,党报主要突出政府工作的广告,而商业广告则分别集中到城市类报纸。使本来分散的广告集中,形成了规模效应。同时,集团成立了监督管理办公室,规范广告和发行市场,分解各部门任务,制止广告发行违规虚假行为,创造比较有序的市场环境。特别是监督办对各报广告进行监督以后,四张报纸、网站和刊物守住了广告底线,改变了过去四个广告部相互竞争的局面。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方立明介绍,集团经营采用二级财务,资金统一调拨,几家财务合在一起,各部门使用资金得到了相应调剂,银行利息就下降了,全年仅银行利息一项也可以少付200多万,所以说资源整合后,对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很有好处。

温州晚报副总编辑

地产赌局后 牛刀深陷合同纠纷 ◆每经记者 晓月 发自深圳日前,凭借“地产赌局”名噪一时的地产评论人牛刀(真名陈乾),因为一起合同纠纷再次被卷入了话题中心。有网友在网上发文称,牛刀代表深圳市开创源广告有限公司与深圳市众厦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众厦)曾在2006年有过合同纠纷,深圳南山区法院还下达过判决书。记者查阅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被执行人信息披露表,深圳市开创源广告有限公司确实被法院下达过判决书。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众厦:牛刀一直在拖昨日,《每日经济新闻》(下称NBD)记者致电众厦,公司一高管接受了记者的采访。NBD:近日,天涯上有一个发给媒体,内容关于众厦和牛刀的合同纠纷的帖子,众厦和牛刀有这样的一个纠纷吗?众厦:是的,今年6月我们曾给地方媒体发过这样一个通告,当时就是为了防止更多的人。NBD:可以讲讲纠纷的细节吗?众厦:2006年,我们公司想出一本关于中介发展历史的书来做品牌,通过熟人找到了牛刀,双方签订了一个出书协议。他对我们说出书要先订书号,否则到时书写了没有书号出不了,于是我们这边付了万作为买书号的费用。后来牛刀来找我们拿稿费,我们让他把稿子发邮箱,但是一直都没有发来。问他,他说已经安排了4个人写,我去问那4个人,那4个人说没有写。这样拖了一两个月,他就去了北京、上海了。NBD:当时和你们签协议的是牛刀么?借深圳市开创源广告有限公司的名义?众厦:当时签名的是牛刀,公司是深圳市开创源广告有限公司,后来我们准备起诉他,找律师去查了,法人代表不是他,而且2007年未通过年检被吊销了。NBD:为什么后来没有起诉了?众厦:这两年时间里,牛刀那边提出过协商,但是他们那边一直在拖,拖到两年的上诉期失效。而且,上诉很难定性,起诉公司吧,他们的公司关掉了,起诉个人,他又说当时是以公司名义签的。报案的话又有点过了,大家都是业内人士,我们也有点家丑不想外扬,所以老总就说当买个教训就算了。牛刀:称CEO是为项目需要针对网络上的传闻和深圳众厦的回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致电牛刀本人。NBD:很多网上的报道说你是深圳市开创源广告有限公司CEO,是这样的吗?牛刀:我不是那公司的法人代表,连股东都不是,以前的报道写错了。NBD:“深晚一兵”是你的弟弟,他给你写的文章中也说你是深圳市开创源广告有限公司CEO,他也会搞错吗?牛刀:那是为了配合当时项目的需要,临时印了名片。NBD:你和那家公司是什么关系呢?合作伙伴关系?牛刀:对。NBD:那公司执照好像被吊销了,什么时候的事呢?牛刀:那公司2006年就关闭了。NBD:网上说你和深圳众厦有个合同纠纷,有这回事吗?详细情况是怎样的?牛刀:关于这个案子我已经全权委托我的律师来办了,当时是他们违约在先,让他们老总腾一天时间都腾不出来,他们在拖时间。任何经济纠纷都是交给双方律师,依法律起诉。律师:责任不在牛刀随后,记者致电牛刀的代表律师孔律师,该律师对合同纠纷一事作出了回应。NBD:合同纠纷一事,您可以详细讲讲吗?孔:双方曾协商过,但是我们没有过错,责任不在我们身上。如果他们有依据,他们早就起诉了,他们违约在先没依据。NBD:拖到现在,起诉的两年有效期已经过了啊。孔:那是他们自己丧失起诉的机会,不能怪别人。我相信法院是个公正的地方。NBD:牛刀不是深圳市开创源广告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他可以代表公司在协议上签字?孔:他公司聘请的总经理,被授权了。NBD:牛刀说网帖的事已经交由您负责了,针对帖子,您打算怎么办?孔:侵犯到一定程度,我们将采取法律措施。背景牛刀与徐滇庆的房价赌局2007年7月,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徐滇庆教授与作为知名地产博客牛刀,两人约定以深圳房价涨跌作为期一年的打赌。徐滇庆认为一年后的深圳房价一定上涨,而牛刀则对深圳房价不乐观,抱看跌态度。于是,一场关于深圳房价涨跌之争的意气之争开始升级,打赌道歉的赌局拉开了序幕。徐滇庆曾表示,深圳房价肯定要涨,如果一年以后深圳房价不涨的话,我向深圳人民道歉。一年后,随着深圳房价的不断下挫,徐滇庆向深圳人民道歉。

王京华-人体艺术字发明人、湘籍书法家,王京华是湖南人,多才多艺。导演、编剧、作词、作曲、摄影、摄像,组织各种艺术活动。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他首创的“人体艺术字”。经他写出来的毛笔字,每个字都能看出人的形态,头、鼻、肩、腰、脚,栩栩如生,每一笔都勾画得惟妙惟肖。王京华博学多识,诗书画观作俱佳,现代艺术家。

夏宝龙 中共浙江省委书记李 强 中共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乔传秀(女) 省政协主席卢子跃 原中共浙江省副省长、宁波市副市长、代市长 孙家贤 原省政协常务副主席、党组书记,第一、二届会长张浚生 原浙江大学党委书记,第一、二届顾问杨招棣 原省侨办主任,第一、二届顾问江 坪 原浙江日报总编辑,第一、二届副会长张承烈 原省卫生厅厅长,第一、二届副会长金连庆 原省工商局局长,第一、二届副会长何志权 原省民政厅副巡视员,第二届副会长冯根生 原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第一、二届副会长赵治辉 新昌鹤群大酒店董事长,第二届副会长卢子跃 原中共浙江省副省长、宁波市副市长、代市长 尚 清 省民政厅厅长吴桂英(女) 省人大内司委副主任、第一、二届常务副会长李步星 原省人大秘书长王良仟 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沈才土 原省文化厅厅长魏跃华 省财政厅副厅长李 刚 省民政厅副巡视员,第一、二届秘书长陆 熙 浙江日报副总编辑何跃新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副总裁鲁冠球 万向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第一、二届副会长楼忠福 广厦控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第一、二届副会长陈励君(女) 浙江华日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第一、二届副会长王利亚(女) 中信银行杭州分行行长,第一、二届副会长郭胜华 法国亚美杰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第二届副会长胡长源 兴业铜业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第二届副会长宗庆后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第二届会长廖春荣 上海银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第二届副会长刘 俊 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春波 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洪 俊 子墨集团总裁章鹏飞 现代联合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道 慈 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姚世新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会理事长邱建林 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逢干 新疆五宫煤业公司董事长倪良正 圣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元龙 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丁 军 省慈善总会办公室主任 (以姓氏笔画为序)丁 军 省慈善总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马伟杭 省卫生厅副厅长木善钭 瑞安市慈善总会秘书长毛惠春 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分公司总经理王仁飞 杭州市口腔医院院长王利亚(女) 中信银行杭州分行行长王志强 浙江广电集团电视教育科技频道主持人王良仟 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王春江 义乌市慈善总会副会长王敏超 浙江省杭州市东方公证处主任王慧敏 坤和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石奇仁 原省民间组织服务中心主任、省民间组织服务中心五级职员邓唐良 浙江工人日报社总编辑丛黎明 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兰连根 定海区慈善总会会长冯 晔 今日早报副总编辑冯卫民 浙江日报副总编辑包海洋 建德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占土升 衢州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史 健 青年时报社副社长、总经理任和君 宁波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刘 俊 中国(杭州)青春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 岚(女) 中国人保财险浙江省分公司副总经理孙国平 绍兴市民政局局长、绍兴市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成张先 慈溪市慈善总会副会长朱 锋 黄岩区慈善总会会长朱禹宝 宁波市鄞州区慈善总会会长阮水龙 浙江龙盛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何水法 浙江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何跃新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副总裁吴山明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吴忠民 青田县慈善总会会长吴桂英(女) 省人大内司委副主任应 正 超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应跃成 金华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张建平 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之声副总监兼新闻中心主任张金荣 国海良时期货有限公司总裁张闻起 浙江同济律师事务所律师张锦鸣 台州市慈善总会会长李 刚 省民政厅副巡视员李步星 原省人大秘书长李春芳 温州市慈善总会秘书长李春波 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燕丽(女) 省法律援助中心副主任邱建林 浙江恒逸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永和 省政协老干部处处长杨仲英(女) 杭州胡庆余堂国药号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素法 华夏银行杭州分行行长汪寿高 萧山区慈善总会秘书长沈 森 省新闻出版局副巡视员沈才土 原省文化厅厅长沈荣林 湖州市慈善总会会长沈荣勤 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分行行长邵 胜 杭州市慈善总会副会长邹晓东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陆 熙 浙江日报副总编辑陆文龙 省残疾人联合会计划财务部部长陆洪涛 江山市慈善总会会长陈 平 法国亚美杰国际投资集团中国代表陈 瑶(女) 省文化厅副厅长陈加元 省政协副主席陈励君(女) 华日实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晓东 浙江银泰百货有限公司总裁陈逢干 新疆五宫煤业公司董事长宗庆后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长青 三角洲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秀政 苍南县慈善总会副会长苗伟伦 共青团浙江省委党组成员、副书记苗远景 省直属机关工会主席范朝勇 名森设计工作室设计师郑庆善 上虞市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郑晓林 省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秘书长郑 昶 浙江绿城医院院长金德忠 嘉兴市秀洲区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俞志法 诸暨市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俞德明 著名书法家姚友芝(女) 舟山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姚炳甫 省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姚世新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理事长施群力(女) 浙江省农村信用社联合会财会处处长姜雪明 省电力公司党组书记、副总经理柏莉凤(女) 海盐县慈善总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柳国平 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柳贵芳 余姚市慈善总会副会长洪 俊 子墨集团总裁胡 戎 浙江广电集团电视教育科技频道总监胡长源 兴业铜业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胡美君(女) 永康市慈善总会副会长胡震云 常山县慈善总会会长赵云明 温岭市慈善总会常务副会长赵六四 绍兴县慈善总会会长赵时龙 省假肢科研康复中心主任赵建明 嘉兴市慈善总会副会长赵忠世 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分行行长赵峥嵘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杭州分行行长、党委书记钟雷鸣 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项宁一 浙江在线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项道铨 爱华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逢干 新疆五宫煤业公司董事长夏士林 升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奚林根 安吉县慈善总会会长徐 雯(女) 省慈善总会项目部负责人徐仁俊 丽水市慈善总会会长徐文忠 省福利彩票发行中心主任徐阿富 余杭区慈善总会副会长柴志良 德清县慈善总会会长袁伟盛 联谊报社社长兼总编郭胜华 法国亚美杰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钱金标 秦山核电站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陶铁斧 浙江越剧团团长高 晔(女) 中国美术学院画家崔滨洲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分行行长戚传富 杭州皇冠大酒店董事长章军华 浙江三弘集团董事长章鹏飞 现代联合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萧敏健 钱江晚报副总编辑黄元龙 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黄绍棣 宁波港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傅宏章 省广播电影电视局副巡视员蒋沛浩 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副巡视员蒋琪华(女) 省慈善总会基金部副主任谢大松 缙云县慈善总会会长道 慈 普陀山佛教协会会长释智圆(女) 杭州市佛教协会副会长韩 平 省教育厅副厅长鲁冠球 万向集团公司董事局主席楼 明 广厦控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楼伟中 中信银行杭州分行副行长兼萧山支行行长楼忠福 广厦控股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虞文成 瓯海区慈善总会会长廖春荣 上海银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学武 临海市慈善总会会长谭丽娟(女) 浙江歌舞剧院艺术指导魏 华 省慈善总会浙江慈善编辑魏 钧 省慈善总会义工部负责人魏真柏 浙江曲艺杂技总团团长魏跃华 省财政厅副厅长

社会宣传“兰小草”妻儿现场成偶像观众争相合影 一曲《小草》直击泪点——“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现场侧记发布时间:2018年03月02日 来源:温州晚报“兰小草”妻儿领奖总有一种精神让人肃然起敬,总有一种感动让人热泪盈眶。2月3日下午,“CCTV·201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在北京星光影视园2200平方米演播厅举行,包括“兰小草”妻儿在内的十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感动人物”和致敬人物或其亲人齐聚盛典,在万众瞩目下回顾自己的心路历程,将温暖与感动传递给现场和屏幕前的每个人。当主持人白岩松宣布洞头乡村医生“兰小草”王珏“感动中国人物”时,观众席响起紧久不息的掌声。杭城大妈赴京城为浙江老乡鼓掌2200平方米的演播室为北京最大的演播室,1500个观众席坐无虚席,现场还加座了不少位置。来自全国各地的“感动人物”粉丝争相占据最佳座位观看“感动中国”故事。观众席两位大妈身着节日盛装,大红围博挂脖子,显得格外喜庆。每每有“感动人物”出场,或热烈鼓掌、或激动落泪、或拍摄录播……当第七位“感动人物”兰小草王珏故事展播到主持人敬一丹访谈兰小草王珏妻儿,两大妈一直在掉眼泪,不时用纸巾擦拭眼痕,“好人呐!太了不起了,15年隐名捐款,28年扎根海岛行”。当主持人白松宣读“感动中国”组委会给予王珏的颁奖词“轻吹送余芳”时,两人使劲鼓掌,说:“这是浙江老乡!浙江老乡上感动中国了……”拿出手机拼命拍摄。这位老人叫余海珠,她是“感动中国”的忠实粉丝,已连续看了多届,这次现场门票紧缺,在北京工作的女婿托了很多关系才弄来两张门票,叫上一位好姐妹飞北京看。她对王珏故事非常感动,坚持隐善坚持为渔民免费行医,温州晚报记者新闻坚守长期追踪报道让他榜样力量激励大众,她回去要把王珏故事告诉孙子,新时代追星就要追这样的星。她表示,201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还要来看。妻子现场“抱怨”王珏心里装病人上台接受主持人敬一丹访谈的王珏妻子侯海平和儿子王子震。王珏走了给大家留下一个谜,为什么叫兰小草?为什么许下33年的“星雨心愿”?在现场主持人敬一丹访谈近半个小时,侯海平回忆与王珏生前行医生活一起的点点滴滴,动情处不时地拭泪,说丈夫与病人说话的时间比与她讲的话还有多,夜里睡觉常惊醒说有病人找,心中只有病人……兰小草走时给侯海平留下一句:“

贵州都市报编辑

要说影响,肯定是有。但是至少目前来看影响没有那么大,甚至说还没形成影响。毕竟贵广高铁路过的地方太少了。除了沿途几个站点的景点,其它地方都没有辐射到。看看贵州都市报的两篇报道:1.贵广高铁带来游客“井喷” 千年肇兴侗寨“升级”日期:2014-11-28 来源:贵州都市报 贵阳日报 作者:黄桂花 谢江林 责任编辑:谭邦会(详细内容自己百度一下看)2.高铁开通 肇兴侗寨未现井喷 市民抱怨日期:2015年1月3日(详细内容自己百度一下看) 前后两篇,自然就可看出。期待太高了。当然,自身设施及服务也没有跟上。贵州旅游要想搭上高铁的快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如果是应试需要的话看一下丁柏铨主编的新闻采访与写作和人大版的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学,另外南方周末、南风窗、三联生活周刊也是经典。如果是工作需要的话还是研究一下感兴趣的媒体,尤其是你将要涉及的那个口子的常用报道模式。不知道你是哪种工作性质,每个口子的稿子都有自己固定的模式,其实熟练了之后就是套。

寻找老报纸可以去当地市级以上图书馆,也可以到报社档案室咨询查找

去大型图书馆找。图书馆有收藏的。

海峡都市报总编辑

sou suo

黄敏强先生,十方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兼平面媒体总裁.他于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四年在闽东电机公司担任企业报编辑;于一九八五年至一九九八年在《中国特区机电》杂志社历任记者、编辑、编辑部主任;于一九九八年至二零零二年在《海峡都市报》历任记者、编辑、经济部主任、专副刊新闻中心主编、省内新闻中心主编;于二零零二年至二零零三年任《经济快报》编委、《海峡都市报》总编辑助理;于二零零四年至二零一一年任《东南快报》副总编辑、执行总编、总编辑,并于二零零五年起全面主持报社工作;于二零一一年七月起任十方控股有限公司广告运营中心副总裁.黄先生于一九八三年毕业于福建机电学校机械制造专业,并于一九八四年至一九八八年在福州业余大学深造,获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凭.黄先生20余年在各类传媒的履职经历,积累了丰富的传媒运营管理经验.

从福州到泉州,154公里;从泉州到厦门, 82公里;2004年,这“一线三点”的GDP总量,占了福建全省的2/3。有趣的是,泉州到厦门的高速路旁的广告牌密度,远高于福泉高速。身处闽南——中国经济最富活力的地区之一,厦门与泉州的报业一度静享着近70%的超高的毛利率,并被视为媒体发展的机会之地……另一方面,尽管与厦门、泉州相比,福州在经济总量、人口总量上并不占据绝对优势,经济辐射力有限,但福州报业仍占据了得天独厚的政治资源和文化资源。特定的地缘政经结构,促使福州-泉州-厦门报业区域市场的初步形成并不断演进——从1997年起,以《福建日报》子报为代表的省会报纸经历了由自发到自觉的扩张之路,厦门、泉州的地市报则不断应变自强,甚至向外扩张……变局由此而生。1997年的初夏,大多数高校毕业生已经敲定工作,准备论文答辩后离校了。厦门大学中文系的男生宿舍里人声鼎沸,同学们在争论着要不要放弃已签约的单位,去一家新创办的报纸。创业的激情洋溢在很多人脸上。1997年10月1日创刊的4开8版的《海峡都市报》,是福建日报社创办的省内第一份都市类报纸。福建报业市场随后的很多变革都始于这张报纸的诞生。■1997-2000年,福州,新报的诞生创刊伊始,《海峡都市报》就奉行“全省战略”,以福州为中心,不断向外扩张。《海峡都市报》把发行范围分成A、B、C、D四个区域:A区为福州城区;B区为闽南的厦漳泉三角地区;C区是福州8个郊县;D区则是南平、三明等内陆城市。其中,A区、B区加起来的发行量占到总发行量的80%。这种“点面结合”的方式,为《海峡都市报》的成功奠定了良好基础。与250万元的开办费相比,福建日报社在《海峡都市报》初创阶段实行的一项政策显然更具战略意义——赋予《海峡都市报》独立法人的资格,允许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海峡都市报》成长轨迹与其它城市同类报纸几无二致。凭借社会新闻、娱乐新闻吸引读者眼球,凭借自办发行大力开拓早间自费市场,凭借广告全面代理制和活动策划促进广告销售。一些重大新闻事件成为《海峡都市报》腾空而起的一个个节点。譬如,1998年法国世界杯期间,报纸借机扩版至16版(与晚报基本持平),大做足球文章,报纸销量很快超过6万份;当年底,《海峡都市报》实现盈亏平衡;2002年,实现广告收入8000万。在《海峡都市报》创刊之前,福州市委机关报《福州晚报》已经营了15年,占据着福州报业市场的大半壁江山。1997年,《福州晚报》广告经营额突破5000万元,处于国内同类报纸的一流水平。面对《海峡都市报》强劲的上升势头,《福州晚报》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1998年5月,福州晚报印刷厂引进进口印刷设备,投产了福建省内最先进的彩色生产线。世界杯期间,也扩版推出《世界杯金页》,同时提早出报,在福州城区增设了30个报纸零售点,弥补发行时间劣势。在竞争中,《福州晚报》开始检讨自身的不利因素:其一,报种单一,既要承担机关报职能,又需与都市报展开正面竞争;其二,下午出版,零售时间短,不利于争夺零售市场。1998年9月1日,《福州晚报》以上午版和下午版的形式与读者见面。10月1日,《福州日报》正式创刊,承担机关报职能,《福州晚报》也正式改版。抱着在市场上一试身手的态度,在办报上,新创办的《福州日报》强调 “党报也要在市场上有所作为,坚持弘扬主旋律的方针不能动摇,但表现手法应该多种多样,要按新闻规律报道市委、市政府活动”;用人制度方面,《福州日报》的大多数员工由社会招聘而来;经营上,单独组建发行队伍,并大力拓展房地产广告,承办福州住交会……在《福州日报》依靠党报优势和制度创新迅速持平并赢利的同时,《福州晚报》也在采编、用人制度、发行结构等方面推行改革。譬如,实行“双向聘任”上岗,将福州八县(市)和外埠报纸发行交由邮局发行,保持市区的自办发行,集中力量覆盖城区读者。但毋庸讳言,由于历史惯性,《福州晚报》办报方针一度在传统机关报和都市类报纸之间游移,对《海峡都市报》重视不足且防御措施不够得力,这大大延缓了晚报品牌优势向新报纸的嫁接,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宝贵的无形资产。随着《海峡都市报》进一步做大和新生报纸加入战团,《福州晚报》广告出现了下滑。2000年,《海峡都市报》的发行量已号称20万,报纸发展达到诞生后的第一个高峰。9月24日,福建海都传媒有限公司成立,准备发展拓伸产业,并与中国工商银行福建省分行营业部达成授信6亿元人民币的银企合作协议,额度创全国媒体之最,一时成为轰动性新闻;此外,还计划着手将该公司包装上市。这些设想后来因种种原因没能实现,但其强劲扩张的势头为福建报业市场描绘出巨大的想象空间,这让其它报纸心动不已。2000年6月6日,《福建经济快报》成功从一家国企融资,改版走综合性都市报道路。同年8月28日,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福建省分会旗下的《东南快报》创刊。面对“群狼环伺”的局面,《福州晚报》在一年之内两次扩版。为解决扩版所带来的资金紧张问题,报社决定广告提价;这次提价后来为福建报业同行所质疑,它致使部分广告商转投其他报纸。2001年1月13日,《福州晚报》改为早间出版,加入早报市场争夺。福州报业市场显出“世事如棋局局新”的态势。■2000-2004年,争夺福州·《福建经济快报》出局最初,至少从办报方针看,《福建经济快报》尝试着实行差异化竞争,它提出以主流新闻覆盖高端读者的诉求;在经营上,依靠合作方的投资,《福建经济快报》采取了强力扩张策略,报纸很快由周五刊改为日报,版面由对开4版增至8版。但在成本扩张的同时,这些努力并没能带来广告经营的同比增长。更为致命的是积累的债务问题。为保全资产,2003年,《福建经济快报》最大的债权人福州晚报社印刷厂(共计超过1000万元的债权),向法院提起诉讼。4月初,法院依法冻结了《福建经济快报》房产及资金账户,报社资金链就此断裂。2003年6月6日,在创刊整整3年后,《福建经济快报》宣布休刊。这引发了福建报人的反思:究竟采取怎样的规模和速度才是合理的扩张策略。《福建经济快报》的出局对福州报业产生了有重大影响。它的大部分读者,被《东南快报》接收。而《福州晚报》的1000多万债权也未能保全,这对于急需资金的晚报来说,打击沉重。此消彼涨间,《东南快报》赢得了机遇。·《东南快报》挑战2003年3月,《东南快报》成功说服《海峡都市报》发行部的数位骨干转投阵营。此事通过互联网在全国报界流传甚广,被视为福州报业竞争升级的序幕,但同样也激起了《海峡都市报》强烈警觉。2004年元旦,经历了编辑大纲调整、激励机制改革等多方面整改后,《东南快报》扩版至日均36版,在版数上与《海峡都市报》基本持平。5月,《东南快报》挑起发行大战,在“五一”黄金周期间将订报促销品价格翻了一番,希望在广告投放旺季来临前把发行量推向新台阶。同时,《东南快报》推出以“福州+厦门”为重点的发行概念,在厦门加大投入,号称拿下4万份的发行量,以此对抗《海峡都市报》以“福州+泉州”为重点的发行理念。一时间,《海峡都市报》30多位员工流失。有网友在BBS中称:“福州报业进入战争状态”。面对挑战,《海峡都市报》在稳定队伍的同时,迅速应战。2004年3月3日,进行大规模的改扩版,强化CI设计,实行导读式头版;报纸改为分叠式,便利读者阅读……在发行上,则在5月回敬对手一个名为“初夏送清凉”的发行促销战。在一来一往的攻守中,《海峡都市报》守住了阵地,并在经营上摆脱了2000-2002年的缓慢增长状态。福州城五区的订阅量有了明显上升,全省发行量最高号称达到40万份;同时广告增速达到了历史同比最高点。2003年,《海峡都市报》广告收入首次过亿。2004年,广告收入更是高达亿元,较2003年同比增长47%(据记者的调查,全省报业广告收入总额的同比增长幅度约20%)。而《东南快报》也扩大了战果,发行量有了明显增长。据悉,如果不计在厦门的巨额发行贴补,《东南快报》2004年应略有盈余。在福州报业竞争最激烈的“2003-2004赛季”,人力流、资本流出现的异动,同“口水战”交织在一起,一时为全国同行所关注;同时,一号两刊、融资方式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这为竞争增加了诸多不确定因素。■竞争指向闽南·省报集团的闽南布局厦门是《海峡都市报》创办初期的重要目标市场,1997年,《海峡都市报》在厦门设立了相当规模的采编、经营分支机构。1999年3月9日,福建日报社将旗下一张严重亏损的报纸移师厦门,投入400万改造经费创办《海峡导报》,接管《海峡都市报》在当地的市场份额。《海峡都市报》随之将闽南发展的重点移至泉州,创办“泉州地方版”;2004年6月30日,有独立刊号的《海峡都市报·闽南版》面世,在泉州每周出版60余版的“闽南新闻版”,配以《海峡都市报》的“全省性”共享版面在闽南发行。省报这种通过地理布局实现子报差异化竞争的模式,最初也许是源于被动式的、改造亏损子报的目的。但随着市场格局的逐渐厘清,这种举措的战略意义逐渐明晰——首先,福州—泉州—厦门一线,城市化水平居于全国先列,但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普遍偏小。福州作为省会,城市人口也不过200多万。城市容量的有限性,是异地扩张的动因。其次,目前,福建省20个30亿元以上(产值)规模的产业集群分别有5个在福州,2个在厦门,10个在泉州,三地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经济上的同一性,是异地扩张的客观条件。2002年8月,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成立后,集团布局调整速度明显加快。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社长陈逸清坦言:属于集团松散型子报的《福建经济快报》的休刊,让他考虑了很多问题——同城报纸同质化竞争、子报如何规避风险、集团的合理发展速度、未来发展方向等等。省报集团在福建最富裕的沿海“一线三点”谋篇布局,直观地体现在印刷厂的设立与扩张上。集团成立后,省报集团投资过亿改造福州的印务中心;同时,在厦门和泉州也分设了印厂。在经济上,三个印刷厂2004年为集团贡献了1765万元的利润;更为重要的是,它们为集团子报的异地扩张积蓄了切实的物质资源,显示了集团坚定的扩张决心。·厦门变局作为市委机关报,2004年,《厦门日报》扩版至日均对开24版,自费订阅率高达78%,这是两个位列国内同类媒体前茅的数据。(厦门全市人口200万强,其中户籍人口130多万;而对报纸经营最具含金量的“岛内户籍人口”仅60余万,从理论上说,平均每5个“岛内户籍人口”就拥有一份《厦门日报》。)2004年,厦门日报社旗下各报的广告总收入超过亿,其中《厦门日报》约占80%,并成为全省唯一的进入纳税300强的报社(居第86位),这同样居于国内同类媒体前沿。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厦门日报》56年来积累的品牌优势。事实上,在1999年《海峡导报》创办之前,《厦门日报》几乎独享厦门这块福地……2001年11月《海峡导报》连续刊登宣传广告,为改版、扩版造势;当月,由四开16版扩至24版。同时,对编辑方针进行微调,收缩在福州、泉州、漳州的采编、发行力量,集中优势资源加强原创新闻和本地新闻,力求融入并抢占厦门本地市场。当年,《海峡导报》实现了微利。其后两年,《海峡导报》通过引入广告代理制,以分类广告及展会策划为突破口拓展广告空间;在不断扩版的过程中,通过开设“社区新闻版”等形式,策划“新闻进社区”,推广入户征订。2004年,《海峡导报》的广告收入较上年增加2000万(同比增加60%),达到5200万的历史高位,地产等高品质广告开始出现较大幅度增加。面对《海峡导报》的竞争,居于领先地位的《厦门日报》通过建立新闻改革的长效机制来维持自身的强势地位。2001年10月22日,《厦门日报》的社庆日,《厦门日报》在开办“读者节”的同时改扩版,引入都市报的先进理念,强化“更有活力的新闻”。迄今为止进行的五轮改扩版,有效强化了队伍的市场意识,使其自费订阅率始终保持在70%以上。一个颇具代表性的例子是:为了增强版式视觉效果,《厦门日报》设置了版式总监,这在同类报纸中可谓“先锋”。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征订占比90%以上的发行结构,降低了《厦门日报》在零售市场上的号召力;旗下的《厦门晚报》与日报捆绑发行,二者发行重合率高达95%,同样在零售市场上作为不大;另一张子报《厦门商报》,则尚未摆脱亏损。零售市场的空白,为《海峡导报》在1999-2001年渡过艰难的初创期,留出了市场空间。目前,在厦门的零售市场上,《海峡导报》《海峡都市报》《东南快报》以及泉州日报社旗下的《东南早报》,大多委托一家由《海峡导报》培植起来的队伍零售,一元钱买两份报纸的报价结构,使零售市场出现了“竞争+搭售”的局面。各报间伴生的竞争关系,互相制约却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作为挑战者和零售市场上的领先者,《海峡导报》的一项重要任务仍是扩大并稳定征订量,以获取高质量的受众群体。随着发行结构的调整,《海峡导报》在岛内的零售量占发行量的比重逐渐降低(2003年,约为50%;2004年约为30%,绝对数也有下降)。目前,按照各方提供的数据,经多方印证后可以大致推算出:在厦门岛内,报纸的零售总量只约为征订总量的1/6。厦门的零售市场如何打破僵局,让人拭目以待。2005年,《厦门日报》广告增长目标定为10%的增幅,考虑到其基数,这应该是相当好的业绩预期。而《海峡都市报》的增长预期是1600万。两家竞争对手的增幅预期相差并不大。但对于《厦门日报》而言,维持强势并不意味着永远取得强势。福建报业的消息人称:厦门日报社正在探索在政策框架内,在可融资的经营领域引入国有资本,改造旗下的一张子报,以此正面对抗《海峡导报》的竞争。·《泉州晚报》正面出击1985年创办的《泉州晚报》是泉州市委机关报。作为一份以晚报命名的党报,它一直强调做“党报、晚报”的结合体。在《海峡都市报》进入泉州之前,《泉州晚报》的利润率一度高达70%左右。2000年8月15日,《泉州晚报》推出《东南早报》,力求打造一份“立足泉州,闽南概念”的区域性都市报,通过“做强母报,发展子报”来完善报业结构并稳定市场占有。此时,《海峡都市报》在泉州已有超过5万份的发行量。同时,“闽南概念”让《东南早报》每年需为在厦门发行补贴700-800万元,而每年来自厦门广告收入仅100万元左右。福建报业的许多同行质疑此举是“同质竞争”,是“把左口袋的钱拿出来放进右口袋”。但《泉州晚报》总编辑施能泉对此的回答是“《东南早报》就是要针锋相对地抢市场。如果我们实行所谓差异化竞争,就是把市场拱手相让。对整个报社而言,只要是1+1>1就好,创办《东南早报》虽然降低报社的利润率,但如果没有这张报纸去占领、巩固市场,以后《泉州晚报》能否‘守得住’就难说了。”经过数年经营,2004年,《东南早报》实现了较快增长。版数由年初的四开32版扩为年末的56—64版,发行量增长60%以上,广告全年实收3928万元,基本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而《泉州晚报》当年的广告实收额也达到7308万元,整个报社的利润3000万元。但业内人士分析,《东南早报》让泉州晚报社至少损失了1000万元利润。值得一提的是,与《东南快报》在2003-2004年的争夺,使《海峡都市报》在泉州的采编力量流失了20多人,到今年3月,《海峡都市报·闽南版》的当地新闻版数才逐渐恢复正常,这在一定程度上延误了《海峡都市报·闽南版》在泉州的拓展速度,客观上为《东南早报》的发展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空间。即便如此,《海峡都市报·闽南版》在泉州也号称拥有14万份的发行量,拥有不俗的影响力。作为省报集团的一个新生儿,《海峡都市报·闽南版》的投入规模、发展思路、管理模式尚未定型;除此之外,省报集团在泉州还有一份《石狮日报》虎视眈眈……

很难找,还是在福建新闻网看看,

华西都市报现任总编辑

1975.07-1978.03 高县红岩公社知青;1978.03-1981.12 南充师范学院中文系学习;1982.01-1986.06 中共宜宾地委宣传部新闻干事;1986.07-1994.03 任宜宾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主任科员、科长、副主任(期间1992.3至1994.3下派宜宾县任副县长);1994.04-1996.10 任宜宾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宜宾地区住房制度改革办公室主任;1996.10——现在 任宜宾日报社党委副书记、书记、总编辑、社长、金江网总裁。2009.09——现在 任金江传媒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宜宾日报社简介】宜宾日报社是由中共宜宾市委主办主管的新闻媒体,实行党委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报社已有三个独立法人单位——宜宾日报、宜宾晚报社、宜宾日报印刷中心。此外还有四川日报宜宾记者站及恒讯传媒、新闻旅行社两家经营实体。宜宾日报社已初具报业集团雏形。报社现有正式职工80人,招聘人员近100人,退休人员16人;有高级职称9人,中级职称26人;硕士3人,大学本科66人。报社党委由9名委员组成,其中党委书记、社长1名,党委副书记、日报总编辑1名,副总编辑4名,纪委书记1名,晚报总编辑1名,常务副总编辑1名。《宜宾日报》是中共宜宾市委机关报,自1988年7月1日复刊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市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和指导下,坚持党性原则,秉承政治家办报的宗旨,以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为己任,始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党报的主流媒体作用,唱响主旋律,奏出时代最强音,为宜宾的改革、开放、发展、稳定谱写了绚丽诗篇。20年来,宜宾日报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文化体制改革,突出主业、多元经营,报社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办报水平、报业规模、经营总额上位居全省市州报前列。《宜宾晚报》是宜宾日报社主办的一张都市类报纸,自2002年2月18日正式创刊以来,已经成为宜宾市民精神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行量、广告收入逐年稳步增长,取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宜宾日报社印刷中心主要承担《宜宾日报》、《宜宾晚报》的印刷任务,并代印《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和其他报纸,报纸印刷质量多年来一直处于全省前列,同时也是全省市州报社中效益最好的印刷厂。报社未来目标是:继续积极探索文化体制改革新路,以发展为主题,做大做强报社事业,把宜宾日报社建设成为全省市州报社中综合实力雄厚的报业集团。

来源:华西都市报 作者:刘高贵创立“作家富豪榜”引全国热议27岁吴怀尧退学闯出传奇人生由吴怀尧独创的《中国作家富豪榜》,自2006年至今,已经成为当下中国关注度最高的文化盛事。2011年11月21日,“第六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由华西都市报全国独家发布。与以往有所不同的是,今年,吴怀尧在推出“中国作家富豪榜”时,同步推出了“外国作家富豪榜”和“漫画作家富豪榜”。三大榜单和年度特刊揭示:经典文学作品更容易成为超级畅销书,中国原创漫画正在复苏,青少年群体还是阅读主体,官场文学异军突起。作为中国作家富豪榜创始人,吴怀尧又一次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惊喜。高二时选择退学到北京当上了图书编辑从外貌上看,身型清瘦的吴怀尧还像个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实际上,今年27岁的他,早在17岁那年就告别了校园生活。吴怀尧是在高二下学期快结束时主动退的学,起因则是他贴出的一张“大字报”。那是2003年6月的事。那一年,吴怀尧还是湖北省红安县某高中二年级文科班的一名中学生。一天早上早操时,校长竟当着全校师生的面,对其中一位学生大打出手。校长的举动,让吴怀尧倍感震惊,酷爱阅读写作的吴怀尧,当天即在校园公告栏里贴了一张“大字报”,要求校长:“既然有当众打学生的决心,就应该有当众向学生道歉的勇气和担当。”结果,校长没有道歉,吴怀尧却一下子成了“刺儿头”,受到了老师的冷嘲热讽。这让吴怀尧对学校失望到顶,早就对填鸭式校园生活心有不满的他,于是想到了逃离。听说儿子要退学,吴怀尧的父亲非常意外,但他并没有强迫儿子返校上课,而是一遍又一遍地给吴怀尧讲道理,希望他 “迷途知返”。父子俩僵持十多天时间,爸爸急了,就跟吴怀尧立了个“军令状”:“这个暑假,你小子可以不参加补课,如果你能不借助家里的帮助,找一份工作养活自己,我今后就不再干涉你的生活,怎么样?”第二天,吴怀尧只身去了武汉。那是他第一次出远门。到武汉的第三天,他就找到了一份推销工作,同事中很多人都是武汉高校的大学生。一个半月后,吴怀尧带着自己的“第一桶金”回到红安。当他把近一千块钱掏出来时,爸爸兑现了承诺,不过还是加了一个“附加条件”:“你可以先出去闯闯,要是闯不出路子,那就回来继续上学!”2003年9月上旬,吴怀尧再次来到武汉,住在姐姐家里,当起了“专业作家”,写诗歌、写小说、写评论,剩下的时间就是泡书店,校园外的生活让他感到新鲜又自由。那年12月下旬的一天晚上,在姐姐家楼下的小书摊前,吴怀尧碰上了正在武汉修改小说《亲爱的苦难》的作家沙漠舟。经过一番长谈,在看了吴怀尧近20多万字的作品后,沙漠舟对这个“特有主见”的小家伙欣赏,当即鼓励他到北京去历练历练。吴怀尧动了心。2004年农历正月初八,刚刚18岁的吴怀尧,怀着一种“天下任我行”的冲动,哼着周杰伦的歌,踏上北上的列车。到北京后,吴怀尧先在表哥和沙漠舟家分别住了几天,便带着自己的文学作品,到一家文化公司去应聘。因为一无学历、二无实际工作经验,刚踏进公司大门时,吴怀尧心里一点都没底。没想到,在粗略浏览了吴怀尧的文章之后,所谓的面试便变成了朋友似的倾谈,总编辑很快便笑着伸出手来,欢迎吴怀尧成为该公司最年轻的编辑。一个连高中都没读完的毛头小子,一进门就做图书编辑,能胜任吗?面对一些人质疑的目光,吴怀尧知道该如何证明自己。吴怀尧所在的公司,当时是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合作伙伴,联手出版有100多卷本的百花散文书系。吴怀尧每天泡在书海里,古今中外最为优秀的经典名篇伴随他一路成长,进公司的第二年,吴怀尧就成了“当家编辑”,敲响了自己的人生第一锣。没上过一天新闻学却凭一篇文章当上记者2006年暑假期间,吴怀尧想写一本全面反映中国学生现状的《中国学生调查报告》。选题顺利通过之后,他兴冲冲地跑回家乡,花费了一个多月时间,深入到村镇县市,跑到大中小学校园,对学生们的所思所想和真实现状展开深入细致的调查,掌握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资料。采访归来,吴怀尧很快就写了20多万字,写着写着他却发现,怎么都无法将那些鲜活生动的素材变成“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一位京城作家看着吴怀尧为此苦苦思索,就建议他去做记者,学习调查报告的写作。2006年8月底,没有上过一天新闻学的吴怀尧,以实习生的名义,走进了著名财经媒体《财经时报》的大门。相比社会上那些讲究论资排辈的单位而言,媒体似乎更注重实际工作能力。吴怀尧将目光盯在了同龄人中的商业新贵身上,并做好了充分地案头准备工作。以前从未写过新闻调查类的东西,第一次写稿子之前,吴怀尧买来一份《南方周末》,“很认真地从第一版读到最后一版,知道该怎么写这类调查文章了”。进报社实习不到半个月,吴怀尧就交上了一篇长达5200字的新闻处女作,主标题为《80后新贵开始商业起跑》,内容是调查80后新贵财富现状,“没想到主编基本上没有改动一个字,就作为封面文章重磅推了出来”。文章发表后轰动一时,奇迹般引发130多家网站疯狂转载。这是吴怀尧的第一篇新闻作品,发表于2006年9月16日。它像一块沉甸甸的敲门砖,让没有文凭、没有学历、没有资历的吴怀尧,轻而易举成了《财经时报》最年轻的正式记者,让报社其他20多位毕业于名牌大学的实习生目瞪口呆。创立“中国作家富豪榜”吸引全国读者热议作家群体2006年金秋时节,先锋作家洪峰上街乞讨的事情被媒体报道,报社里有人便跟吴怀尧开玩笑:“吴怀尧,写作没前途,趁早放弃哈!”“洪峰乞讨事件”和同事那些善意的玩笑,深深地刺痛了吴怀尧年轻而敏感的心:曾经高高在上的作家们,如今被拉下了神坛,有些甚至成了市井取笑、鄙视的对象,这,究竟是社会评价标准的进步,还是沦落?吴怀尧想到了整个作家群体,他们在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自身的物资生活水平究竟如何?他们在创造精神财富的同时,难道就不能同时成为物资上的富翁吗?带着这个疑问,他开始着手收集这方面的资料,没想到各种平面和网络媒体上,几乎都没有关于中国作家生存现状的深度报道。在一番慨叹之后,吴怀尧生出了一个非常强烈的念头,他要用一篇文章的力量,扭转公众对作家“穷酸”的固有印象,吸引全国读者关注作家群体,关注本土原创!选题敲定之后,吴怀尧开始进行浩繁而又仔细的调查工作,到出版社库房调查销售数据,跑书店收集第一手数据,蹲点采访不同年龄段的读者,与出版人面对面沟通,与作家彻夜长谈……刚开始调查那会儿,吴怀尧曾想,此事涉及出版社的商业机密和作家隐私,调查起来可能会遇到阻力。等到深入其中他才发现,就因为他“做了一件拓荒性工作”,书店和出版社竟然都非常支持。比如作家出版社,甚至打开库房电脑,让他浏览本社的图书出库量。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由吴怀尧独立调查一手制作的“2006中国作家富豪榜”终于定稿,千辛万苦调查来的全中国最有钱的25位作家财富排名,很快将引爆全国热议的浪潮。2006年12月15日,《财经时报》头版头条重磅发布“中国作家富豪榜”。当天,几乎全国所有网站都在首页显著位置推荐中国作家富豪榜。第二天,全国报纸纷纷热炒,转载铺天盖地。第三天,中央电视台和港澳台媒体开始跟进报道。后来,连海外知名媒体都对此展开了讨论。一时间,“中国作家富豪榜”几乎无处不在,自古以来的“文人固穷”观点被它改写,作家的生存现场成了最热门的新闻话题,并被评为当年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事件。推出“吴怀尧访谈录”获中国新媒体贡献奖“中国作家富豪榜”的推出,不仅第一次把作家们变成了全社会热议的话题人物,也让吴怀尧本人一夜爆红。2006年年底,也就是中国作家富豪榜推出后三个月,吴怀尧一跃成为报社的封面报道记者,开始深入报道各种重大选题,撰写报纸的封面文章。这时,吴怀尧又有了新的念头:有没有一种可能,开创一档前所未有的文化访谈录,以独立记者身份,深入对话文化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全方位呈现文化名家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法?对于年轻读者来说,这样的访谈更能给他们有益的启示。《怀尧访谈录》开篇对话人物是著名文化批评家何三坡。由于视角新奇独特,访谈录一经推出,就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流传。在接下来的三个多月时间里,吴怀尧先后与朱大可、李银河、陈丹青、于坚和阎连科等13位文化领域最具代表性人物对话。有读者看过后评论:“这是在其他媒体无法见到的访谈,仅阅读文本访谈录就能让人潸然泪下,若对面聆听更不知内心澎湃至何种程度!”2008年6月17日,《吴怀尧访谈录》获得 “中国新媒体贡献奖”。2009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将《吴怀尧访谈录》结集出版,书名定为《贡献者:怀尧访谈录》。搅局出版界致力发掘无名天才作家2009年2月,吴怀尧决定与出版《怀尧访谈录》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联手,出一本专门给大学生看的杂志,邀请《怀尧访谈录》采访过的名家开专栏,朱大可、陈丹青、何三坡等人知道吴怀尧的想法后,都鼎力支持。凭借吴怀尧的在文化界积累的人脉,创刊号的组稿和编辑工作进展顺利,出版方甚至都已打出广告,要在当年的“五四”前后“强力推出”,后因故“流产”。因为结集出版《怀尧访谈录》和筹办杂志的经历,加之连续几年做作家富豪榜的调查,让吴怀尧对出版业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情,于是躬身入局,开始发掘那些“被埋没的好书”,推举那些“默默无闻但才华横溢的作家”。2011年下半年,一本名为《卑鄙的圣人:曹操》的历史类新书横空出世,上市29天就紧急加印6次,成为今年最抢眼的历史类畅销书。该书作者王晓磊也成为炙手可热的畅销书作家。翻开这本超级畅销书,有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吴怀尧的名字,作为“特约编辑”,吴怀尧又成功地做了一次“幕后推手”,据悉,这是吴怀尧秉烛夜读从1万3千多部原创作品中发现的原创神作……从17岁到27岁,十年时间,吴怀尧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也给那些怀揣着硕士、博士文凭却找不到饭碗的人带来一些启发,给那些未能考上大学、深感前途无望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励志的案例。

应该没有吧!

  • 索引序列
  • 温州都市报总编辑
  • 温州晚报副总编辑
  • 贵州都市报编辑
  • 海峡都市报总编辑
  • 华西都市报现任总编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