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关于苏尔东论文范文资料

关于苏尔东论文范文资料

发布时间:

关于苏尔东论文范文资料

苏尔东。根据查询相关资料信息显示,回族丫头这首歌曲的原唱就是苏尔东,他本身就是少数民族,有特殊的民族腔调,其他翻唱味道不足,没有表达出这首歌曲的韵味,因此这首歌曲苏尔东唱得最好听。《回族丫头》作词:苏尔东,作曲:苏尔东,原唱:苏尔东。

我的心啪啪跳

词曲作者及原唱苏尔东

清清儿地水里

鱼儿游来游去

碎碎地鱼儿们

醉呀嘛醉了人

鱼儿离不开水呀

阿哥离不开你呀

这是安拉的定夺

阿哥为你活呀

我呀嘛一见你就吆~吆

我的心儿啪啪啪啪跳~跳

黑了眼睛呀~嗨

一呀一闭呵

你的影子我的眼前绕呀绕

我呀嘛一见你就吆~吆

我的心儿啪啪啪啪跳~跳

黑了眼睛呀~嗨

一呀一闭呵

你的影子我的眼前绕呀绕

瞌睡不来黑了

一天不见你呵

把你印在了心坎儿上

爱的活燃烧

静悄悄地夜晚间

我给你来作伴

你打毛衣的线儿少

我帮你来绕

我呀嘛一见你就吆~吆

我的心儿啪啪啪啪跳~跳

黑了眼睛呀~嗨

一呀一闭呵

你的影子我的眼前绕呀绕

我呀嘛一见你就吆~吆

我的心儿啪啪啪啪跳~跳

黑了眼睛呀~嗨

一呀一闭呵

你的影子我的眼前绕呀绕

三九三地天气里

我在门前等你

你坐在灯盏下头

一直不抬头

你的爱是燃烧的火

你就是我的幸福

只要你抬头看看我

我的心里就很满足

我呀嘛一见你就吆~吆

我的心儿啪啪啪啪跳 跳

黑了眼睛呀~嗨

一呀一闭呵

你的影子我的眼前绕呀绕

我呀嘛一见你就吆~吆

我的心儿啪啪啪啪跳 跳

黑了眼睛呀~嗨

一呀一闭呵

你的影子我的眼前绕呀绕

作者简介

1990年,他开始致力于维吾尔族、回族歌曲的创作,特别是由他撰写、谱曲、演唱的回族歌曲,开了回族创作歌曲的先河,丰富了回族歌曲的内涵和表现力。这类歌曲,语言朴实,生活气息浓郁,吸取了传统"花儿"的韵致和兄弟民族民歌的营养,表现出鲜明的个性特色。

1991年出版处女歌曲专辑《法特茉尔》,迄今有《回族人》、《回族姑娘》、《红盖头的尕妹》、《石榴花》、《宁夏姑娘》等多种VCD光碟问世。

他集词、曲、演唱为一沪,抒情的歌声回旋在天山南北、河西走廊、青海河湟、宁夏,受到听众的青睐。2000年新疆电视台为他举办"苏尔东作品演唱会",2001年在人民剧场由他组织举办全国回族歌手作品演唱会,2004年在新疆人民会堂举办了 "最美的花儿献给党"苏尔东演唱会。

苏尔东是中国西北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一名老师,他的业余爱好就是写歌和唱歌。近10多年来,他已发行了《回族人》、《红盖头的尕妹》、《石榴花》等5张专辑,这些专辑中收录了120多首歌曲。

钢琴调律考钢琴演奏,试唱练耳是最难的,和作曲系的考题一样。音乐学可考,在网上找点范文看一下格式,主要是考你对音乐的理解。 (贴来的,有新的再说。)

我的心啪啪跳 词曲作者及原唱苏尔东清清的水里,鱼儿游来游去碎碎地鱼儿们,醉呀吗醉了人鱼儿离不开水呀,阿哥离不开你呀,这是阿拉的定夺,阿哥为你活呀,我哎吗一见你就哟哟我的心儿啪啪啪啪跳跳闭上眼睛哟想你睡不着你的影子我的眼前绕呀绕瞌睡不来黑了,一天不见你哟把你印在了心坎上,爱的火燃烧静悄悄的夜晚,我给你来作伴你打毛衣的线儿少,我帮你来绕......

关于爱资哈尔论文范文资料

埃及国名: 阿拉伯埃及共和国 (The Arab Republic of Egypt)独立日:2月28日(1922年)国庆日: 7月23日(1952年)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自上而下由红、白、黑三个平行相等的横长方形组成,白色部分中间有国徽图案。红色象征革命,白色象征纯洁和光明前途,黑色象征埃及过去的黑暗岁月。国徽: 为一只金色的鹰,称萨拉丁雄鹰。金鹰昂首挺立、舒展双翼,象征胜利、勇敢和忠诚,它是埃及人民不畏烈日风暴、在高空自由飞翔的化身。鹰胸前为盾形的红、白、黑三色国旗图案,底部座基饰带上写着“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国花:莲花国石:橄榄石①古国名。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下游的奴隶制国家。北临地中海,东濒红海。尼罗河纵贯全境。河谷两岸和三角洲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是世界著名文化发祥地之一。约公元前四千年,开始在上、下埃及形成两个奴隶制王国。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全国统一,是为早期王朝。历经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2700-前2200年)、中王国时期(约前2000-前1780年)到新王国时期(前1567-前1085年),疆域最广北达黎巴嫩,南及尼罗河第四大瀑布(今苏丹北方省境内)。约公元前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称后期王国,陷于分裂。公元前671年为亚述征服。后获独立。公元前525年为波斯所灭。公元前305年为托勒密王朝统治。公元前30年并入罗马帝国。古埃及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如复合拼音文字、天文、历算、医学、建筑、雕刻、文艺等。古王国第四王朝时期(约公元前2650-前2500年)的大金字塔,被誉为古代世界奇观。②埃及(Egypt)全称阿拉伯埃及共和国。位于非洲东北部,面积万平方千米。人口6587万(2000),主要为阿拉伯人,信奉伊斯兰教;科普特人约占,信奉基督教;此外还有贝都因人和努比亚人。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首都开罗。地理 埃及地跨亚、非两洲,大部分位于非洲东北部,地跨亚、非两洲。苏伊士运河东的西奈半岛位于亚洲西南角。西连利比亚,南接苏丹,东临红海并与巴勒斯坦接壤,北濒地中海,东南与约旦、沙特阿拉伯相望海岸线长2700多千米。全境96%为沙漠。最高峰为凯瑟琳山,海拔2642米。尼罗河纵贯南北,注入地中海,境内长1530千米,两岸形成宽约3~16千米的狭长河谷;入海处形成万平方千米的三角洲,99%的人口聚居在仅为国土面积4%的河谷和三角洲地带。苏伊士运河是连接欧、亚、非三洲的交通要道。主要湖泊有大苦湖、提姆萨赫湖以及阿斯旺高坝形成的非洲最大人工湖——纳赛尔水库(5000平方千米)。全境干燥少雨,尼罗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区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1月平均气温12℃,7月26℃;年均降水量50~200毫米。其余大部地区属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气温可达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每年4~5月间常有“五旬风”,夹带沙石,损坏农作物。全境大部属海拔100-700米的低高原。红海沿岸和西奈半岛有丘陵山地,最高峰凯瑟琳山海拔2,637米。气候干热,除地中海沿岸年雨量可达100多毫米外,大部地区终年很少降雨。沙漠与半沙漠广布。西部利比亚沙漠,占全国面积三分之二,大部为流沙,间有哈里杰、锡瓦等绿洲;东部阿拉伯沙漠,多砾漠和裸露岩丘。尼罗河纵贯南北,两岸谷地和三角洲面积达4万多平方公里,构成肥沃绿洲带。矿藏有石油、天然气、磷灰石、铁、锰等。历史 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埃及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公元前3100年,由南方的美尼斯统一了上埃及和下埃及,建立第一个奴隶制王朝。这时埃及文化已趋于成熟,开始使用象形文字,开创法老专制政治。历代王朝陆续建造了一批称为世界奇迹的金字塔以及狮身人面像和大量雕像。公元前七到前一世纪曾先后被亚述、波斯和罗马帝国征服。公元四到七世纪被并入拜占庭帝国。640年阿拉伯人侵入埃及,埃及先后沦为倭马亚和阿拔斯王朝的一个省。后阿拉伯人虽多次更朝换代,但埃及的被统治地位依旧,且接受了伊斯兰教。1517年土耳其人入侵,又沦为奥斯曼帝国的行省。1798年法国拿破仑一世入侵,统治了3年。1882年英军占领埃及,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但名义上仍属奥斯曼帝国。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宣布埃及为英的“保护国”。由于埃及人民的抵抗,英国于1922年2月28日宣布埃及为独立国家,但保留对国防、外交、少数民族等问题的处置权。1952年7月23日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法鲁克王朝,成立“革命指导委员会”,掌握政权。1953年6月18日宣布成立埃及共和国,M.纳吉布出任第一任总统兼总理。1954年11月纳赛尔取代纳吉布任总统。1956年纳赛尔宣布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并挫败英、法、以联合军事干预。1958年埃及与叙利亚合并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61年叙利亚发生政变,阿联解体。1970年纳赛尔病逝,萨达特继任总统。1971年9月1日埃及改名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1981年10月6日萨达特遇刺身死,穆巴拉克当选总统。穆巴拉克对原来的政策逐步调整,强调国内安定,适当开放民主,与反对党对话,同时加强社会治安,镇压制造恐怖活动的极端主义分子;重视发展民族经济,实行开放性政策,积极吸引外资,坚持国营和私营企业并举,注意改善人民生活。在外交方面重点改善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1990年10月12日,议长马哈古卜遇刺身亡,穆巴拉克当日宣布解散议会,并于11月举行议会选举,民族民主党获胜,继续执政。1991年政府提出“把国内稳定放在首位”,有限度开放民主,缓和与反对党的关系,坚决打击制造恐怖活动、暴力事件、暗杀等罪行;经济改革采取稳妥措施,注意照顾社会承受力。政治 1971年9月11日经公民投票通过的永久宪法,规定埃及是“以劳动人民力量联盟为基础的民主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经济上“国家所有制、合作社所有制和私人所有制”三种形式并存;总统是国家元首、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总统由人民议会提名,公民投票选出。1980年5月22日经公民投票修改宪法,规定政治制度“建立在多党制基础上”;“总统可多次连选连任”,并增加了“建立协商会议”的条款。人民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议员由普选产生;议长、副议长每年选举1次。主要职能是:提名总统候选人;主持制订和修改宪法;决定国家总政策;批准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及国家预算、决算;对政府进行监督。埃及自1952年革命后,曾宣布解散一切政党。1976年萨达特宣布实行多党制。主要政党有6个:①埃及民族民主党,执政党。1978年7月成立。②埃及新华夫脱党,主要反对党。1978年2月成立。③埃及社会主义工党。1978年12月成立。④埃及自由社会主义者工党。1976年1月成立,其前身是自由社会主义者论坛。⑤埃及民族进步统一集团党。前身是1975年成立的民族进步论坛,1976年11月改用现名。⑥乌玛党。1983年7月成立。经济三分之一以上的职业人口从事农业。耕地面积仅占国土的%,绝大部分为灌溉地。耕作集约,年可二熟或三熟,是非洲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国家。主产长绒棉和稻米,产量均居非洲首位,玉米、小麦居非洲前列,还产甘蔗、花生等。非洲重要的石油和磷灰石开采国。炼油工业发达,其他重要工业部门有食品、纺织、化工、钢铁、机械等。尼罗河和沿海盛产鱼类。主要出口原油、油品、棉花等,其中原油独占出口总值的一半左右。主要进口农畜产品、机器设备、车辆、化工产品等。苏伊士运河是最重要的国际通航运河。1952年纳赛尔推翻法鲁克王朝后,对原有较大的工商业、银行、保险业、运输业和进出口贸易实行国有化。1974年萨达特总统宣布实行“经济开放”政策,积极争取外援,大力引进外资,开发自由区和经济特区,发展私营企业,促进国营企业。1974~1982年,经济年增长率达8%。穆巴拉克执政后,继续调整经济政策,进行财政、经济和管理改革,实行“生产性开放政策”。在发展国营企业的同时,继续放宽对私营企业的限制。强调增产节约、提高效率、限制进口、鼓励出口,以自力更生精神克服经济困难,经济有所发展。1991年,由于埃及在海湾战争中持反对伊拉克侵吞科威特的立场,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和海湾阿拉伯国家的赞赏,先后有20多个国家和国际金融机构向埃及提供贷款和紧急援助。另外,美国免去埃及所欠军债,科威特、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和卡塔尔也取消了埃及所欠债务。同年5月,巴黎俱乐部债权国免除埃及约110亿美元的债务。埃及经济困难得到了缓解。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832亿美元。1998年汇率:埃镑兑1美元。埃及资源丰富,初步探明储量:石油60亿桶,天然气3284亿立方米,磷酸盐约12亿吨,铁矿亿吨;此外还有锰、煤、金、锌、铬、银、钼、铜、滑石等。埃及工业以纺织、食品加工等轻工业为主。石油、铜、铁、电力、化肥、水泥、机械等重工业有较大发展,石油工业发展尤为迅速。农业在埃及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2%。1998年全国可耕地占全国面积的。政府极为重视农业发展和扩大耕地面积。主要农作物有棉花、小麦、水稻、高粱、玉米、甘蔗、亚麻、花生、水果、蔬菜等。埃及文化灿烂、历史悠久,名胜古迹宏伟丰富,具有发展旅游业的极为优越的条件。主要旅游点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爱资哈尔清真寺、古城堡、希腊罗马博物馆、卡特巴城堡、蒙塔扎宫、卢克索神庙、卡纳克神庙、王陵之谷、阿斯旺水坝等。旅游收入是埃及外汇的主要来源之一。埃及的交通运输十分便利。海陆空运输能力增长较快。铁路全长7000千米。开罗第一条地铁全长千米,第一期工程已于1987年9月竣工通车。公路全长万千米。有海港7个,年吞吐量3050万吨,主港口有亚历山大、塞得港、苏伊士等。有国际机场5个,开罗机场是连结亚、非、欧的重要国际航空港。财政来源除税收外,主要靠石油、侨汇、运河和旅游四大项收入。埃及同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贸易往来,它的主要贸易对象是美、法、德、意、英、日等国。埃及还较多地接受外国援助。美国是埃及的主要援助国。向埃及提供援助和贷款的国家和组织还有德国、日本、英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等国及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990年海湾战争后,西方和海湾国家减免了埃及的债务共255亿美元。此外,埃及还从海湾国家、美国、西欧各国、日本、加拿大以及韩国获得了10亿多美元赠款或紧急援助。在人民生活方面,埃及政府长期实行家庭补贴制度。另外还对大米、面粉、食油、糖和能源等实行物价补贴。文化教育 埃及实行普及义务小学教育制度。全国有综合性大学13所,包括开罗大学、亚历山大大学、艾因•舍姆斯大学、爱资哈尔大学等,有大学教师3万名;中学25000所,教师75万名。埃及现有日报7家,期刊70多种,主要为阿拉伯文,有少数为法文和英文。报纸有《金字塔报》、《共和国报》、《晚报》、《消息报》,均为阿拉伯文;较有影响的法文报有《埃及前进报》、《埃及日报》。期刊均为阿拉伯文,有《金字塔经济学家》、《最后一点钟》周刊、《图画》周刊、《鲁兹•尤素福》周刊。中东通讯社为国家所办的惟一通讯社,1956年成立,在伦敦、巴黎、华盛顿、纽约、波恩等地驻有10多名记者。国家广播电台用30多种语言向国内外广播,每天播出约170小时,另有中东广播电台和亚历山大广播电台。埃及电视台为国营,建于1960年。对外关系 穆巴拉克执政后,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友好和不结盟政策,主张在相互尊重和不干涉内政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主动改善并加强了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1989年5月恢复了阿拉伯联盟成员国资格。埃及还强调自身的非洲属性,要努力发展同非洲国家的友谊和合作,努力推动南南合作和南北对话。同美国保持“特殊关系”,但不结盟。苏联解体后,承认原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并与其建立外交关系。不断发展同西欧和日本的关系。埃及已同165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埃及是第一个承认中国并同中国建交的阿拉伯、非洲国家,建交日期为1956年5月30日。埃及同美国的关系有过曲折。1967年六•五战争后,埃及宣布同美国断交。1974年两国复交。1979年埃及同以色列签订和约,美国每年向埃及提供经援、军援。在中东和平问题上,埃及重视美国的作用。埃及同苏联的关系也颇为曲折。穆巴拉克执政后,两国关系逐步改善。苏联解体后,埃及与俄罗斯签订了贸易协定。埃及同西欧的关系,自1956年挫败英法联军干预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事件后,一直较冷淡。自1973年10月中东战争后,埃及同西欧国家的关系有较大发展。埃及与叙利亚有特殊关系,1958年2月,两国曾合并为阿拉伯联合共和国,1961年因叙国内发生政变而解体,两国间维持一般外交关系。海湾危机时,两国立场一致。双方过往甚密,在中东问题上协调行动。埃及与利比亚曾因边界等问题断交。后双方都表示了改善两国关系的愿望,并采取了一些行动。1991年双方又致力于两国一体化进程,双边关系在各个领域里全面迅速发展。埃及同以色列在1948、1956、1967和1973年先后4次爆发战争。1978年萨达特总统同以色列总理贝京、美国总统卡特在美国签署了戴维营协议。1979年3月26日,萨达特和贝京在华盛顿签署了和平条约,宣布结束两国间的战争状态。1980年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89年3月15日,以色列撤离塔巴,埃及收回包括塔巴在内的西奈半岛全部以占领土。

说实话,这部电影我看不懂是想表达个啥子意思,哈尔的人设就是个花花公子,而苏菲却是个普通善良的女孩子,苏菲去了哈尔的童年出来为什么会说他一直在等我,而我现在才来,他们不是才认识没多久吗?

宫崎骏在作品中会弘扬“真善美”,在宫崎骏的动画里,世界很单纯。

对于动画中角色来说,“最重要的”绝非金钱与声誉,往往是某个挚爱的人。在《哈尔的移动城堡》里,苏菲爱上了哈尔,被魔法变成90多岁的老太太,她也借此机会进入哈尔的内心,发现他是个孤独的孩子。

在影片的后半段,苏菲来到哈尔记忆中的星空下,地上开满白色的小野花儿,流星划过,儿时的哈尔从水边的小房子里奔跑而出——这就是哈尔打开心门,将爱情交付苏菲的一瞬。透过这唯美的画面,观众读到的不是孤独的等待,而是执着、感动人心的爱情。

扩展资料:

幕后制作

电影把爱情故事设定在战火纷飞的背景之下,使之更为动人。尽管在制作之前两部影片的过程中承受了痛苦,同时还伴随着即将退休的传闻,宫崎骏仍然返回绘图板前,开始了第二个文学改编作品的创作。

同《幽灵公主》相似,影片也有一位遭到诅咒的主角。不过这次换成了平凡的女孩苏菲。同其他宫崎骏的作品一样,该片有着许多细节设计,但却是他的作品中对故事情节最不重视的一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哈尔的移动城堡

世界那么大,人生那么长,

总会有那么一个人,

想让你要温柔对待。

关于苏萌论文范文资料

苏萌。

剧情简介:

关大爷再次从房山返回小院,他知道自己的大限到了,叫回韩春明,开始安排后事。他希望看到韩春明与苏萌结婚,喝了最后一杯酒,离开了人间。关大爷的丧事,把苏萌、韩春明的结婚耽搁下来。

韩春明的环保建材厂开业的时候,也是苏萌与韩春明和好如初的日子,各路朋友汇集房山。程建军也来了,带来他的得意之作,一个清代高仿笔筒,目的就是完成他的心愿。程建军也与韩春明和好如初。

扩展资料

苏萌扮演者边潇潇个人经历:

1、2002年秋,还在读大二的边潇潇出演戚健执导的剧情片《荷香》,在片中饰演美丽的村姑荷香,而这也是边潇潇的首部影视剧作品。

2、2004年,与钟丽缇、杜淳合作出演古装轻喜剧《江湖俏佳人》,饰演京城柳一条柳员外的千金柳笑笑。

3、2009年,与文章、谷智鑫合作出演年代战争剧《国歌》,在剧中饰演的林维中是田汉的妻子。

4、2016年6月,出演金韬执导的正风反腐题材电视剧《脊梁》,在剧中饰演外柔内刚、心思缜密的商界大佬反一号沈梦卿。

5、2018年,主演现代都市情感电视剧《推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正阳门下

苏萌和韩春明结婚了,韩春明和程建军两个人又和好如初了,看到最后我才明白,为什么程建军要和韩春明过不去,起因是第二次知青聚会,程建军在聚会上感觉自己丢了面子,不争馒头争口气,这哥俩才反目成仇,倒戈相向,真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正阳门下》结局韩春明和苏萌并没有结婚。

韩春明和苏萌最后的结局如下:

虽然苏萌找到了戒指,虽然苏萌第一次向韩春明道歉,虽然苏萌第一次欣赏韩春明的话,但关大爷的葬礼推迟了他们的婚姻。

程建军回到蔡晓丽身边,正如韩春明所说,“只有蔡晓丽才能控制程建军。”他保持着他的位置,他的门关上了,他的思想关闭了愈合。但他也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发誓要让韩春明打个眼红。

程建军回到蔡晓丽身边,正如韩春明所说,“只有蔡晓丽才能控制程建军。”他保持着他的位置,他的门关上了,他的思想关闭了愈合。

但他也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发誓要让韩春明打个眼红。当韩春明的环保建材工厂开业的时候,也是苏萌和韩春明和解的日子。

扩展资料:

《正阳门下》剧情简介:

返城却没有正式工作的知青韩春明和他的朋友们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从摆摊卖服装开始,用辛勤的劳动和不懈的坚持,积累了最初的财富,获取了爱情。

但是,生活并不总那么顺利。在创业过程中,他遭到暗算,所有的钱光,婚姻也因为自己的失误而出现了危机。在家人和朋友的关心支持下,他没有被击倒,重新站起来努力奋斗。

韩春明在经历了几次磨难和磨练后,发展了自己的事业,成为了一名成功的企业家。在斗争的过程中,他不断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

用自己的财富建立了一个私人博物馆,保护那些在海外丢失或濒临毁灭的古代艺术品,并将它们展示给人们。同时,他也获得了幸福的婚姻和一生的友谊与他的朋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正阳门下

《正阳门下》大结局,感情曲折的韩春明和苏萌最后结婚了吗?

《正阳门下》最牵动人心还是韩春明与苏萌之间那场谈了30年的“牵牵挂挂、吵吵骂骂”的恋爱!剧中这对青梅竹马的“欢喜冤家”,不是你退我进,就是我攻你守,一次次的即将走进婚姻殿堂,又一次次的彼此错过,江湖相忘。

a

这样的抵死纠缠中,有韩春明失约婚期时苏萌的气急败坏、号啕大哭;也有苏萌扔掉结婚戒指时,韩春明的眼中悲情、心灰意冷!可见,爱情仍然是我们生活中永恒的主题,每一个男人的生命中都曾有一个苏萌;而每一个女人的心中都留着一个韩春明,他们在一起或者不在一起,都有着锥心的痛,最后二人能否终成眷属,获得甜美爱情呢?

年代戏,最考验演员的演技!正如导演对边潇潇的评价,“苏萌这个角色太重要、太难演了,你要在那个女孩的脸上,眼睛当中寻找到过去的朴实跟真诚”!值得一提是,81年出生的边潇潇已过而立,演绎“黄金剩女”必定得心应手,演绎知性青年,也能入木三分;真正拼演技的,却是那个青春正年少,扎着两个小辫的清纯苏萌,和那种喷薄而出的朝气。

b

这是整部戏的底子。《正阳门下》中,百变边潇潇用纯熟的演技,自由在时空穿梭,从一个青春美少女单纯的眼神开始,再到情爱大戏徐徐展开,最后熬成了“黄金圣斗士”,精彩的演绎着30载的时光爱恋,另外,边潇潇也坦言自己也随着苏萌一起成长了很多,渐渐成熟,她希望用心演戏塑造出每一个好角色,让荧屏前观众见证她的每一次改变。

韩春明和苏萌最后的结局如下:

虽然苏萌找到了戒指,虽然苏萌第一次向韩春明道歉,虽然苏萌第一次欣赏韩春明的话,但关大爷的葬礼推迟了他们的婚姻。程建军回到蔡晓丽身边,正如韩春明所说,“只有蔡晓丽才能控制程建军。”他保持着他的位置,他的门关上了,他的思想关闭了愈合。

c

但他也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发誓要让韩春明打个眼红。程建军回到蔡晓丽身边,正如韩春明所说,“只有蔡晓丽才能控制程建军。”他保持着他的位置,他的门关上了,他的思想关闭了愈合。但他也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发誓要让韩春明打个眼红。当韩春明的环保建材工厂开业的时候,也是苏萌和韩春明和解的日子。

关于苏德论文范文资料

苏德战役,即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庞大、战况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战场。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二战苏德战役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二战苏德战役背景

德国

1933年1月30日,在欧洲中部地区,奥地利人阿道夫·希特勒担任德国,德国纳粹党上台。希特勒虽然挽救了在经济大萧条中经济几乎崩溃的德国,但是却同时在国内推行独裁统治,镇压反对党;对外宣称要打破凡尔赛枷锁,并夺取“生存空间”。

1938年3月11日,德奥合并。

1938年9月30日,英法德签署《慕尼黑条约》,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

1939年3月,希特勒又撕毁了慕尼黑协定,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1939年8月23日,苏德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和德国划分了在东欧的势力范围,苏联实际上已经成为德国的帮凶。

1939年9月1日,德国对波兰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1939年9月25日,在德国征服波兰后,苏德两国瓜分波兰。

1940年4月,德国进攻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并于1940年6月22日迫使法国接受和平条约,维希法国建立。之后,德国在“海狮计划”中失利,被迫中止征服英伦三岛的计划。

1941年4月6日,德国入侵南斯拉夫、希腊并将其征服。至此,在欧洲,除了英国,同盟国已经土崩瓦解,德国已经基本扫清了征服苏联的障碍。

苏联

在战前的苏联“大清洗”运动中,大量苏联军官被逮捕甚至枪决,这大大地削弱了苏联红军在战争前期的 军事 指挥能力。而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苏联,尤其是乌克兰,发生了严重的饥荒,大量乌克兰人饿死,导致乌克兰地区的叛乱大量发生,乌克兰对于莫斯科也愈发不满,甚至希望德军来“解放”乌克兰。

在《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以后,苏联成为了相对意义上的德国的仆从国,并且与德国一样开始对外进行大规模侵略。

1939年9月25日,苏德瓜分波兰。

1939年11月30日,苏联侵略芬兰,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获得胜利,获得了芬兰的卡累利阿地区和图尔库军港。

1940年6月,苏联吞并波罗的海 三国 。几乎同时,苏联吞并了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地区。这样的行为直接导致芬兰、罗马尼亚加入了轴心国,并且使得波罗的海人民掀起了广泛的反苏斗争。在德国军队打进波罗的海三国的时候,人民都夹道欢迎德军的到来。

在远东地区,苏联与日本也是冲突不断,相继发生了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苏联为了减少远东的压力,迅速改变了之前对于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的敌对态度,转而支持国民政府的 抗日战争 ,对国民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军事援助。

在苏德之间爆发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之时,苏联又大幅度改变了其在远东的战略,苏日两国在1941年4月13日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苏联不再对中国国民党政府进行援助,而是 决定 在中日战争中采取中立态度,并且承认了伪满洲国的现状,以此希望能够将远东的苏联红军调回苏德战场。但是在《苏日中立条约》签订之后,苏联仍然没能抽调远东的部队,而是直到苏联已经确信日本准备南进而不是北上的时候才调走了部队。

英国

英国早在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就与德国处于战争状态。在法国战败后,英国甚至有被德国入侵的危险。在北非,由于德军的介入,英军被迫从之前攻占的意大利在利比亚的殖民地中撤退。在巴尔干,德国和意大利征服了英国的盟友希腊。因此,英国此时最大的敌人就是德国。英国的国民对苏联也并不抱有什么好感,但是1941年既然苏联和德国爆发了战争,于是苏联便不再被认为是英国的假想敌,而是英国对抗德国的同盟国。

美国

美国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一直都恪守门罗主义,坚持不对欧洲爆发的战争进行直接的干预。但是在英国与德国爆发战争后,大英帝国风雨飘摇,美国不能容忍第三帝国占领全欧洲。因此,美国一直在给予英国军事援助。在苏德战争爆发后,美国也开始借道英国给予苏联军事援助。可以说,英美给予苏联的军事援助是苏军能够击败德军的一个重大的原因。

日本

日本早在1938年就与苏联发生过边界冲突(张鼓峰事件),又在1939年与苏联发生过诺门坎事件,两国的关系不可不为紧张。因此,苏联不得不在远东驻扎大量的部队,日本也维持了庞大规模的关东军。但是,由于日本与美国的矛盾日益激化(美国坚持要保持中国的“门户开放”,日本必须从中国撤军,并且利用石油禁运逼迫日本就范),苏联也惧怕德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双方都无意再在远东地区维持如此巨大的兵力对抗对方,因此,苏日两国在1941年4月13日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双方决定互相恪守中立。至此,苏日双方一直到1945年的八月风暴行动之前都再也没有发生过冲突,苏联调走了远东部队对抗德军;日本则调走了关东军去征服东南亚,由于日本的消极配合,使德国在苏联战场陷入被动。

芬兰

1939年11月30日,为了逼迫芬兰割让卡累利阿地峡以及汉科军港给苏联,苏联侵略芬兰。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苏联赢得了战争,芬兰被迫割让了卡累利阿地峡和汉科以及一些岛屿。这场战争显然激怒了芬兰,也就直接导致了芬兰在苏德战争中为了收回被苏联强占的国土而倒向了德国一方。不过,芬兰的倒向只是部分程度上的,芬兰由于不想招惹苏联,只是想收回国土,因此在收回失地后就不再积极进攻,而是坐山观虎斗,在战争后期德国已经无法避免要失败的时候芬军还采取了驱逐在芬兰德军的军事行动。

二战苏德战役过程

战争爆发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时,德军兵分三路突入苏联(详见巴巴罗萨计划)。苏联在战前虽然从多个渠道获得过战争可能爆发的情报,但很多情报之间是互相矛盾的,具体入侵时间的情报相差非常大,使苏联政府并不知道德国入侵的具体时间甚至都不知道德国是否会入侵苏联。仅仅在开战前一天,苏联最高统帅部才知道德军的具体进攻时间,但是为时已晚。

在短短10天之内,德军突进苏联600公里。第一天的战斗,苏联红军损失1200架飞机,其中800架还未起飞就被炸毁。希特勒狂言三个月灭亡苏联。

北方战线由德军威廉·里特尔·冯·勒布元帅指挥的北方集团军群负责进攻。两个星期内苏联红军败退450公里,放弃整个波罗的海沿海地区,苏联红军24个师被彻底击溃,20个师损失60%的人员和装备,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很快进抵列宁格勒城下。波罗的海三国的百姓由于早就对苏联的统治有强烈不满,因此在德军入侵之时发起了针对苏联政权的暴动行为,进一步促使了苏联红军的败退。

中部战线是德军突击的重点地区,德军费多尔·冯·博克元帅指挥的中央集团军群从格罗德诺和布列斯特要塞方向进攻,通过一个双钳攻势完成了对苏联西部军区(即西方面军)的合围,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沦陷,苏联红军败退350公里,30个师被歼灭,70个师损失50%以上的人员。随后,德中央集团军群又在斯摩棱斯克地区展开了第二个钳形攻势,由于苏联红军有效地组织了防御,德军进展很慢。但是战役在历经两个月后,德军还是完成了合围,歼灭了苏联红军30万人。

南方战线上由德军伦德施泰特南方集团军群的主要目的在于占领苏联在乌克兰的农业和工业基地,并获得黑海港口作为补给站。当面为苏联基辅特别军区(即西南方面军)和敖德萨军区(南方面军),西南方面军是苏联实力最强的一个军区,在战争初期,由于苏联红军在兵力和装备上对德军有明显的优势,德军在这个方向的进展最为缓慢。但由于德军的素质此时远在苏联红军之上,因而德军依然长驱直入抵达第聂伯河。由于西方方面军损失过大,西南方面军的右翼暴露又未及时转移。

1941年9月15日,德军中央、南方两个集团军群合作,在基辅战役苏联西南方面军主力包围。苏联军队70个师血战10天,苏联红军少数突围,66万余人被歼灭,其中有6万名军官,包括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参谋长图皮科夫在内的多位高级将领在突围战中阵亡。希特勒将这次围歼战称为“史上最大的围歼战”。但是随后,在攻击罗斯托夫的战役中,由于主力部队都调往了莫斯科地区,德军遭到了失败。

在德军完成了对列宁格勒的包围之后,完全无力占领列宁格勒。北方集团军群为了稳定侧翼,发起了对提赫文的进攻,但是却遭到溃败。因此,德军对列宁格勒采取了封锁战术。由于苏联红军迅速在与德军的对峙中拥有了兵力上的巨大优势,德军不得不在北方战线采取了被动的守势。同时,芬兰由于不愿意攻占除了冬季战争中被苏联割去的卡累利阿地峡以外的苏联地区,芬军一直都没有进攻列宁格勒。

为了使德军得不到占领区的物资,斯大林采用了当年国内战争时的方法。斯大林于1941年11月17日令苏联红军实行焦土抗战,用大炮、火箭炮,并出动空军摧毁前沿阵地道路两旁40—60公里纵深地区的居民点,组织小分队,放火烧毁村庄、城市,而这些地方并无德国人。人民流离失所,数十万人死亡,苏联人民又蒙受一次灾难。

1941年9月30日,德军集中74个师约100万人,在1700辆坦克,11000门火炮支援下,发起意在夺取莫斯科的攻势,即台风计划(莫斯科会战)。战役的第一阶段以德军在维亚济马地区歼灭苏联红军60余万人的全面胜利而结束。随后德军迅速占领了莫斯科外围,摧毁了数道苏联防线。苏联在危急时刻进行了 历史 上规模最大的工业转移计划,转移的设备、物资超过100万节车皮,同时从西伯利亚、中亚、远东地区调来了25万的精锐预备队,以朱可夫大将为核心重组了西方面军的部队和防线,组织大量妇女修筑防御工事,并派出大量携带炸药和地雷的工兵分队破坏德军后勤补给线。此时苏联严酷的冬季已经降临,德军作战部队和后勤补给受到了极大限制,由于德国军队没有做好过冬的准备,导致大量的士兵冻死冻伤,许多武器也无法使用。苏联红军对德军进行了殊死抵抗,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英雄人物和名言,比如“苏联虽大,但已无路可退,背后就是莫斯科”。

1941年11月7日,在德国迫近莫斯科之时,苏联依然按时组织了红场阅兵,这是历史上最著名的阅兵之一,受阅部队在阅兵结束后直接开赴前线。

1941年12月6日,苏联发起反击,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200-300公里,莫斯科会战以苏联胜利而结束,德军损失了50多万人和大量的技术装备,这也是不可一世的纳粹德国在二战中第一次受到重大损失,希特勒“三个月灭亡苏联”的狂言彻底破灭。莫斯科局势得以稳定。

1941年冬天,苏联红军在各条战线上发动冬季攻势。在南部,苏联红军越过刻赤海峡,在克里米亚半岛登陆;在北部,苏联红军试图解列宁格勒的围并且歼灭包围列宁格勒的德军和收复迭米扬斯克。但是由于苏联红军的训练拙劣,准备仓促不足,指挥失当,这两个方向的攻势均以失败告终,苏联红军损失巨大。[2]

1942年5月,苏联又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起第一次哈尔科夫战役,试图收复哈尔科夫,但被德军分割包围后歼灭。同时,曼施泰因指挥的德军席卷克里木半岛,攻克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并在刻赤战役红军彻底击溃。最终,苏联红军的冬季攻势以失败告终。

转折点

成功 击退了苏联红军的冬季攻势后,德军认为占领莫斯科十分困难,因此转变进攻重点,改为向苏联的高加索地区展开进攻。进攻初期,德军先在哈尔科夫歼灭了苏联红军20余万人,并迅速南下,席卷整个高加索地区。但是,由于苏联红军在前一年的大溃败中吸取了足够的教训,德军没能在高加索地区大规模歼灭苏联红军,苏联红军虽然无法抵挡德军装甲部队的进攻,但是得以保全力量。

随后,为掩护南下高加索的德军(为了获取巴库油田的石油),德军意图占领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随之在斯大林格勒展开了与苏联红军旷日持久的大会战(即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在战役开始前对斯大林格勒展开了大规模轰炸,把城区炸成了一片废墟,但事实上这是在给自己添麻烦,因为被轰炸后的斯大林格勒是一片废墟,公路 自然 也被废墟堵上,因此德国的坦克很难在满是废墟的城区里作战,甚至连行驶都是问题。战役主要在斯大林格勒城内和接近地展开,每一条街道、每一座房屋甚至每一堆废墟都要反复争夺,进展往往按米来统计,战斗极为残酷和血腥,双方投入的总兵力在300万人以上,苏联红军坚强的抵抗,使德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

而此时苏联上百万的预备队已经在两侧聚集,于1942年末在德军两侧发动钳形攻势并包围了德军33万部队,并于1943年2月2日将其全部歼灭。苏联红军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德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大部,罗马尼亚第3、第4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以及配属的大量技术分队和支援部队被歼灭,双方损失始终没有精确统计,一般认为德军损失在85-100万人左右,苏联损失更大一些。斯大林格勒战役与同时期发生的阿拉曼战役、中途岛海战胜利,构成了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严格的说,阿拉曼战役和中途岛战役,无论是双方投入的力量、持续的时间以及损失情况,均远远无法与斯大林格勒战役相比,过去有些 历史学 教科书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有一定道理的,这里综合东西方的观点。)。

在歼灭德军第6集团军后,苏联红军乘胜紧逼罗斯托夫,在高加索的德军后撤,苏军并迅速夺回了高加索地区。但是,由于苏联红军过分展开,在其进攻哈尔科夫时(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遭到曼施坦因的反攻,进攻部队被击溃,德军得以稳固自斯大林格勒失败以来不断后退的战线。此时,在前线形成了库尔斯克突出部,德军希望能够利用这个突出部歼灭苏联红军主力部队以夺回战场主动权。1943年7月5日晨,库尔斯克决战打响,但在苏军准备充分的防御阵地面前,德军的进攻步履维艰,12日,双方在库尔斯克南部奥博场方向的普罗霍洛夫卡发生坦克大会战,以帝国师为首的德军装甲部队和以近卫第五坦克军为首的苏军装甲部队发生的遭遇战,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整天,虽然苏军损失高于德军,但德军始终无法推进,随着苏军在奥廖尔附近的进攻和盟军登录西西里,德军被迫终止了进攻,退回到了出发阵地,8月23日,苏军收复哈尔科夫,库尔斯克战役以苏军胜利而结束。

至此,德军再也没有在苏德战场上发动过战略进攻,而是转向了战略防守,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可谓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

此时苏联经济已经完全转入战时轨道,生产了大量武器装备和物资,同时根据《租借法案》获得了来自美英等同盟国大量援助,军事力量有了很大提高。而德国本土由于美英两国规模越来越大的战略轰炸而遍地废墟,工业生产能力大幅下降,又在北非战场惨败,其仆从国也开始有了反战、反德的倾向,德国已经越来越没有能力与苏联抗衡了。

苏联红军反攻

随着德国在库尔斯克战役的失败,德军南方集团军群被迫后撤,越过了第聂伯河,同时实施“焦土政策”,这使得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村庄变为了废墟,庄稼也被德军烧毁。

此后,苏联红军相继发动了10次大型反击战役(史称十次斯大林突击),将德军完全赶出了苏联国土。之后,苏联红军横扫东南欧,在盟军于1944年6月6日发动诺曼底登陆后,德军不得不从东线调出大量部队以守卫西线,苏联红军更加势不可挡,并且相继攻占了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

1945年4月16日苏联红军在渡过奥得河之后开始了进攻柏林的战役,4月21日苏联红军攻入柏林市区,25日完成了对柏林的包围,27日突入市中心,30日苏联红军的三名士兵将苏维埃的红旗插在了柏林国会大厦的楼顶,同一天纳粹德国元首希特勒自杀。

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苏联也获得了苏德战争的最后胜利。

二战苏德战役苏联胜利原因

苏联之所以能力挽狂澜,并最终取得战争胜利,主要有以下因素:

雄厚的人力物力。

1941年,苏联人口约为亿。战争爆发后,苏联共动员了3450万人。二战结束时,苏联红军总兵力达1280万人。战争期间,苏联共生产飞机万架、坦克万辆、火炮和迫击炮万门。

广阔的疆域为苏联抵抗德军侵略提供了战略纵深。苏联陆地面积为万平方公里,地跨11个时区。二战初期,虽然德军很快占领了欧洲各国,但却无法一口吞下庞大的苏联。当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时,苏联政府仍控制着2/3以上的国土。此外,严寒的天气也帮助了苏联。莫斯科的严寒,让德军和1812年入侵沙俄的拿破仑军队一样,在莫斯科城下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3]

美英等国的大力援助。

苏德战争期间,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美英两国给苏联以大量的援助,包括枪械、弹药、坦克、飞机、车辆等军用物资。如果没有这些盟友的援助,苏联要从1941年的大崩溃中恢复过来甚至击败德国,都将会更加的困难。

拥有先进的作战理论。

苏联红军军事理论家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早就提出了大纵深作战理论。战争期间,苏联红军成功解决了组织与实施宽正面、大纵深的战略进攻等一系列军事问题,保证了卫国战争的胜利。此外,苏联红军还涌现出了以朱可夫元帅为代表的一批杰出统帅和将领。

1941年6月30日,成立了以斯大林为首的苏联国防委员会,提出了“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争!”的 口号 。为理顺指挥关系,8月8日设立了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为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苏共向前线派去了150万名党员和350万名共青团员。战争期间,苏共吸收了万名党员。

苏联人民的战斗精神。

为祖国而战,每个苏联人都英勇杀敌,涌现了以彼得罗夫斯基、马特洛索夫、卓娅为代表的一批英雄典型。据统计,战争期间,苏联军民共有万余人成为“苏联英雄”,700万苏联军人荣获各种勋章和奖章。

二战苏德战役影响

为赢得这场战争,苏联人民遭受了惨重的伤亡。据统计,苏联共有2700万人死亡,其中1800多万为平民,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人员伤亡。战争还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失。苏联共有1710座城市、7万多个村镇和31850个工业企业全部或部分被毁。

德国则因为与苏联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实力,大量德军无法撤出苏德战场,甚至被大量歼灭,因而极其有力地支援了美英在北非、意大利的作战以及盟军第二战场的开辟。战后,德国被分割为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两个国家,被苏联和美英法分区占领。德国的经济也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直到二战后的马歇尔计划得到了大量的经济援助后才得以恢复。

东欧各国,包括民主德国、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由于均受到了苏联红军不同程度的占领,其国家政权被苏联清洗,换以听命于莫斯科的共产党傀儡政权,其政权形式完全仿造苏联,并且都留有大量的苏联红军驻扎在这些国家,因此这些国家从战后一直到东欧剧变期间都是苏联的卫星国。

二战令世界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战前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国被彻底打垮,英国和法国也大伤元气。这使得美苏成为了对欧洲有支配性力量的大国。为了争夺对欧洲以及世界的控制权,美苏从战争期间的同盟走向了对抗,甚至进行冷战。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对西欧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援助以争取西欧诸国;苏联则通过扶持东欧和巴尔干诸国的共产党政权来达到控制东欧的目的。

讨论之前,我们先看看这个条约有些什么内容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主要内容有:

1.缔约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彼此互相使用武力、侵犯或攻击行为。

2.缔约一方如与第三国交战,另一缔约国不得给予第三国任何支持。

3.缔约双方决不参加任何直接、间接反对另一缔约国的任何国家集团。

4.双方以和平方式解决缔约国间的一切争端。

5.条约有效期为10年。

除互不侵犯条约外,苏德双方还签订了一份秘密附加协议书,也被称为里宾特洛夫-莫洛托夫秘密协议案,其中规定:

1.属于波罗的海国家(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地区如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时,立陶宛的北部疆界将成为德国和苏联势力范围的界限。在这方面,双方承认立陶宛在维尔诺地区的利益。

2.如波兰发生领土和政治变动,苏德双方将大致以纳雷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桑河为势力分界。维持波兰独立是否符合双方利益,以及如何划界,只能在进一步的政治发展过程中才能确定。

3.在东南欧方面,苏联关心在罗马尼亚的比萨拉比亚的利益,德国宣布在该地区政治上完全没有利害关系。

4.双方将视本协议书为绝密文件。

下图为势力范围图

对德国影响

这份条约的签订使德国获得了行动自由,在此之前,德国的战略态势非常不好,处于被包围状态,而且一旦苏联和英法结盟的话,德国就会再次处于一战时的不利局面之中

但签署条约后,德国的战略态势变成了各个击破,所以后来他们得以先灭亡波兰然后将主力集中于西线,灭了法国

此外,基于条约的相关协议,德国从苏联获得了大量的战争资源(石油、粮食、贵金属),这种供应一直到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后才终止。可以说,希特勒的战争机器之所以能高速运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俄国的贡献

对苏联影响

苏联获得了行动自由,随后吞并了半个波兰、波罗的海沿岸三国,部分芬兰领土,并把手伸向罗马尼亚

扩大了苏联的战略纵深(仅半个波兰就提供了将近300公里的战略纵深),试想如果没有这块纵深的话,说不定台风行动中,在老天爷帮忙之前,德国人就杀进莫斯科了

同时在某种意义上改善了苏联所面临的被德国-日本夹击的风险,签订此条约后,日本见状转向,放弃了对苏的挑衅,签订了《苏-日互不侵犯条约》

基于和德国的经济合作,获得了部分技术和设备,赢得了22个月的备战时间

但苏联的名誉一落千丈,各国GCD普遍受到质疑

这是二战的大概思路:二战 爆发时间 1939 9月1日 ,标志:德国入侵波兰 交战双方 轴心国:德国(希特勒) 意大利(墨索里尼) 日本(东条英机) 芬兰 保加利亚 匈牙利 罗马尼亚vs同盟国:美国(罗斯福) 英国(丘吉尔) 法国(戴高乐) 苏联(斯大林) 中国(蒋介石) 加拿大 澳大利亚 新西兰 荷兰 菲律宾......以战区划分:分为西欧战区,苏德战区,太平洋战区,北非战区,中国战区西欧战区:1936年 德国,意大利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将法西斯政党长枪党扶上台,西班牙从此由弗朗哥当政。1938年 德国武装吞并奥地利1938-1939 德国先强占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的地区,进而占领其全境。1939年 9月1日 德国进攻波兰,波兰军队坚决抵抗,英法对德宣战,二战正式爆发。1940年 4月德国进攻丹麦和挪威,很快消灭这两国军队并占领其全境。5月德国实行曼施坦因计划闪击荷兰 比利时 卢森堡,法国战役开始6月 德国击溃英法联军并占领巴黎,法国over。7月 德国与英国展开不列颠空战。1943年 美英联军登陆西西里岛,随后进军意大利本土,意大利投降。1944年 6月 美英盟军以及加拿大,自由法国军队从诺曼底登陆,很快解放法国。进 军德国本土,最后与苏联军队在易北河会师。苏德战区:1939年 11月 苏联入侵芬兰,苏芬战争爆发(俗称冬季战争)1941年 5月 德国攻下希腊与南斯拉夫。1941年 6月 德国向苏联全线进攻6月-8月 德国 迅速占领斯摩棱斯克,基辅,兵临莫斯科城下。10月 莫斯科保卫战打响1942年 斯大林格勒会战1945年 5月苏军与盟军易北河会师,该月苏军攻克柏林,德国投降。北非战区:1936年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埃塞军虽顽强抵抗但由于装备落后而最终战败被占。1940 7月-8月 意大利进攻肯尼亚与苏丹,但在当地军队的抵抗下没有成功。1940 12月 英军重创意大利军队。1941年 3月 隆美尔率德军增援北非意大利军。1942年 10月 巴顿率美军增援北非英军。1943年 夏 阿拉曼战役中国战区(中缅印战区):1931年 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三省。1937年 日本发动七七事变全面入侵中国。1937 年 8月 日军进攻太原与上海,太原会战与淞沪会战打响。1938年 1月 日本军队进攻徐州,徐州会战打响。1938年 6月 日军进攻武汉,武汉会战开始。1939年 9月 长沙会战打响。1939年 12月 日军进攻南宁,昆仑关战役开始1940年 12月 日本进攻法属印度支那。1942年 初 日军进攻缅甸,中国远征军入缅与英军协防缅甸。1944年 7月 中国远征军攻克密支那。日军被赶出缅北。1945年 1月中国驻印军与中国远征军会师芒友。与此同时美英盟军攻克仰光缅甸以同盟国战事胜利结束。1945年 夏 中国军队反攻并收复柳州,与此同时敌后游击队也开反攻。太平洋战区:1941年 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美英与日本开战。与此同时,日本向菲律宾,马来亚发起进攻。美军英军节节败退。1942年 2月 日本占领新加坡,同时开始进攻荷属东印度。1942年 3月开始 日军向盟国在太平洋中部和南部的一些战略岛屿,如关岛、威克岛、俾斯麦群岛、新不列颠岛、巴布亚新几内亚岛,等地进攻,达了建立空军前进基地的目的。1942年 5月 日军进攻所罗门群岛,并开始进攻澳大利亚与新西兰。珊瑚海战响。1942年 6月 中途岛战役1942年 8月 美军登陆瓜达卡纳尔岛,瓜岛战役开始。1943年11月 美军发起吉尔伯特群岛战役(代号“电流行动”)并最终占领塔拉瓦等岛屿1944年1月至2月,美军连续组织“燧发枪”和“法警”作战,夺取了夸贾林、罗伊岛—那慕尔岛、埃尼威托克诸环礁..................1945年 8月6日 9日 两颗原子弹。1945年 8月15日 日本投降1945年 9月2日 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二战结束

一、影响:1、对苏联:(1)、苏联获得了行动自由,随后吞并了半个波兰,同时在某种意义上改善了苏联所面临的被德国-日本夹击的风险,并把手伸向罗马尼亚;(2)、扩大了苏联的战略纵深(仅半个波兰就提供了将近300公里的战略纵深),苏德双方将大致以纳雷夫河为界;(3)、获得了部分技术和设备,同时,签署条约后,苏联赢得了22个月的备战时间。2、对德国:(1)、当时德国的战略态势非常不好,条约签署后,有效期为10年,德国就可以避免再次处于一战时的不利局面之中;(2)、条约的签订使德国获得了行动自由,德国从苏联获得了大量的战争资源(石油等立陶宛的北部疆界将成为德国和苏联势力范围的界限)。二、简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1939年8月23日前苏联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签订的一份秘密协议。苏方代表为莫洛托夫,德方代表为里宾特洛甫。该条约划分了苏德双方在东欧地区的势力范围。 这个条约造成日后苏德对波兰的侵略,苏联为了应对来自西线的可能的战争威胁、争取备战的时间,于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间,以保卫“西部边界安全”为目的,在东欧建立的战争防备缓冲带。《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是英法等国绥靖政策企图祸水东引的必然结果,条约的签署为苏联争取了更多时间备战。

关于巴塞尔论文范文资料

协议极为简单,核心内容就是针对国际性银行监管主体缺位的现实,突出强调了两点:1、任何银行的国外机构都不能逃避监管;2、母国和东道国应共同承担的职责。1983年5月,修改后的《巴塞尔协议》推出。这个协议基本上是前一个协议的具体化和明细化。比如明确了母国和东道国的监管责任和监督权力,分行、子行和合资银行的清偿能力、流动性、外汇活动及其头寸各由哪方负责等,由此体现“监督必须充分”的监管原则。巴塞尔协议的实质性进步体现在 1988年7月通过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的资本计算和资本标准的报告》(简称《巴塞尔报告》)。该报告主要有四部分内容:1、资本的分类;2、风险权重的计算标准;3、1992年资本与资产的标准比例和过渡期的实施安排;4、各国监管当局自由决定的范围。体现协议核心思想的是前两项。《巴塞尔报告》的核心内容是资本的分类。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人直接就将《巴塞尔报告》称为规定资本充足率的报告。

新协议由三大支柱组成:一是最低资本要求,二是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三是信息披露。

1、最低资本要求(Minimum Capital Requirements):即最低资本充足率达到8%,而银行的核心资本的充足率应为4%。目的是使银行对风险更敏感,使其运作更有效。

其中信用风险资本计提包括:

标准法

基础内部评等法

进阶内部评等法

2、监察审理程序(Supervisory Review Process):监管者通过监测决定银行内部能否合理运行,并对其提出改进的方案。

3、市场制约机能,即市场自律(Market Discipline):要求银行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使外界对它的财务、管理等有更好的了解。

扩展资料: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自从1988年实施它的1988年资本协议以来,十多年时间已经过去。十多年来,一方面,巴塞尔协议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银行业竞争规则和国际惯例,在加强银行业监管、防范国际金融风险中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近些年来,金融创新(经常采取规避资本充足规则方法)层出不穷,新的风险管理技术迅速发展,使巴塞尔协议日益显得乏力和过时。尤其是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全世界,而巴塞尔协议机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受到人们的责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1999年6月,巴塞尔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发布第一次建议,决定修订1988年协议,以增强协议规则的风险敏感性。

那次建议发出后,陆续收到不少评论意见。在考虑这些评论意见和征求国际银行界及其监管者建议的基础上,委员会于2001年1月16日提出了一个更加全面、具体的新建议,并在2001年5月31日前向全世界征求意见。收到的评论意见将在BIS(国际清算银行)网站上发布。委员会计划在2001年底出版新巴塞尔协议的最终文本,2004年起正式实施。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巴塞尔核心原则)(2006年10月)

巴塞尔核心原则是1997年9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颁布的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的修订本。此后,核心原则评估方法2相继出台。为了达到良好监管实践的基本要求,许多国家都将核心原则作为评估本国监管体系的质量和明确未来工作要求的标杆。

实践证明,各国核心原则达标情况的自我评估效果良好,有助于各国发现监管制度和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为解决这些问题确定工作的重点。巴塞尔核心原则的修订本再次突出了开展自我评估的重要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一直在金融部门评估计划中利用核心原则评估各国银行监管体系和实践。然而,1997年以来,银行监管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国通过实施核心原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由于监管制度和实施方面出现了不少新问题、人们的认识也不断加深,委员会相应颁布许多文件。基于上述情况,有必要对核心原则及评估方法进行修订。

在修订核心原则和评估方法的工作中,委员会力求确保1997年核心原则总体架构的连续性及可比性。实践证明,1997年的架构运转良好。

因此,委员会不考虑对核心原则进行大范围的修改,而是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对现行架构需要修订的一些方面,以便做到与时俱进。修订工作不会在任何方面对以往工作的有效性提出质疑,更不会对依据1997年的框架对有关国家的评估及改革方案提出质疑。

综合概述

1.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现公布巴塞尔新资本协议(Basel II, 以下简称巴塞尔II)第三次征求意见稿(CP3,以下简称第三稿)。第三稿的公布是构建新资本充足率框架的一项重大步骤。委员会的目标仍然是在2006第四季度完成新协议,并于2006年底在成员国开始实施。

2. 委员会认为,完善资本充足率框架有两方面的公共政策利好。一是建立不仅包括最低资本而且还包括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的资本管理规定。二是大幅度提高最低资本要求的风险敏感度。

3. 完善的资本充足率框架,旨在促进鼓励银行强化风险管理能力,不断提高风险评估水平。委员会认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将资本规定与当今的现代化风险管理作法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监管实践中并通过有关风险和资本的信息披露,确保对风险的重视。

4. 委员会修改资本协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加强与业内人士和非成员国监管人员之间的对话。通过多次征求意见,委员会认为,包括多项选择方案的新框架不仅适用于十国集团国家,而且也适用于世界各国的银行和银行体系。

5. 委员会另一项同等重要的工作,就是研究参加新协议定量测算影响分析各行提出的反馈意见。这方面研究工作的目的,就是掌握各国银行提供的有关新协议各项建议对各行资产将产生何种影响。

特别要指出,委员会注意到,来自40多个国家规模及复杂程度各异的350多家银行参加了定量影响分析(以下称简QIS3)。正如另一份文件所指出,QIS3的结果表明,调整后新框架规定的资本要求总体上与委员会的既定目标相一致。

6. 本文由两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简单介绍新资本充足框架的内容及有关实施方面的问题。在此主要的考虑是,加深读者对新协议银行各项选择方案的认识。第二部分技术性较强,大体描述了在2002年10月公布的QIS3技术指导文件之后对新协议有关规定所做的修改。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新巴塞尔协议》

国有银行与国有企业债务危机的形成既有银行、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体制、政策、结构、法制方面的原因。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国有银行危机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系统性银行危机银行挤兑银行重组资产管理公司债务重组

论文摘要:当一家或多家银行出现严重问题并对实体经济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时,即会出现系统性银行危机。这种危机将会严重影响支付体系,减少信贷流量以及破坏资产价值。因此,分析其成因、代价及管理对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当一家或多家银行出现严重问题并具备以下四个特征中的一个或一个以上时,即可以认为发生了系统性的银行危机。这四个特征是:(1)银行不良资产超过总资产的10%;(2)挽救的成本至少达到GDP的2%;(3)至少大部分的全国性银行发生了问题;(4)发生了银行挤提或政府为了应对危机采取了紧急 措施 ,如冻结存款、延长银行假期等。系统性银行危机将会严重影响支付体系,减少信贷流量以及破坏资产价值。因此,分析系统性银行危机成因、代价及管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系统性银行危机的成因

银行体系危机通常来自于相互影响的多个方面,因此这种银行危机的危害性很大。大体上可以从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类。

(一)由微观经济原因造成的危机很大程度上与银行的管理不善有关

松弛的贷款制度可能会助长资产价值泡沫,或导致银行资产的过度集中。不健全的风险控制措施往往是一些危机发生的重要成因,并会导致种种资产负债表的缺陷——造成很大的资产负债表货币或期限的不匹配,或资产质量的恶化,或导致巨额的亏损。资产负债表有缺陷的银行最容易受到冲击,甚至是一些较小的外部事件都足以导致信心的丧失和大面积的挤兑。

(二)由宏观经济原因造成的危机往往是由银行体系的外部因素引发

在强有力的法律和监管框架下,管理十分健全的银行体系也有可能会受宏观经济政策环境恶化的影响而出现问题,造成银行危机。尽管管理良好的银行能够吸收一些宏观经济冲击,但是,持续的不合理的货币、汇率或财政政策带来的金融压力可能会超过银行的抵御能力,从而影响到其清偿能力,迫使其从事一些高风险业务。这些政策主要通过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结构产生效应。例如,如果对政府存在巨大的风险暴露(往往是由于高收益政府债券),就会增加不可持续的财政政策对银行的影响。另外,虽然 金融合同 的美元化可以提高中介程度,但也会使银行受到不合理汇率政策的影响。这是因为即使在货币完全匹配时,银行也会暴露出未对冲汇率风险的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即使总体上看,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是合理的,银行也会受不可持续的货币政策的影响,从而导致出现较高和波动性较大的利率。

二、系统性银行危机的代价

虽然金融危机并非经常发生,但是银行危机却越来越普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1980—1995年间,约2/3的IMF成员国经历了较为严重的银行业问题。银行危机比其他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的倒闭更能对经济产生大的外部负效应。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银行危机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收入以及福利水平,给一个国家或地区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及后果。

(一)严重影响直接相关利益方的利益

这些利益方包括:(1)银行的股东,其所持有的股本权益会减少甚至消失;(2)存款者则面临着其部分或者是全部银行存款的丢失以及重新进行投资组合的成本;(3)银行的借款者,如果是依赖于银行提供资金,则不得不转而寻求其他的资金 渠道 ;(4)纳税者则要支付拯救银行的各项支出。这些都是银行危机给特定的群体以及行业部门带来的直接损失。而且,银行为了区别“好”和“不好”的客户,会用较长的时间收集积累客户资料,一旦银行倒闭,这些信息都丢失了,还会增加整个社会重新收集所需信息的成本。

(二)引发大量财政支出

系统性银行危机引发的财政支出包括恢复金融体系所产生的各项支出,包括对银行注入资本以及支付给存款者的各项费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当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结合在一起时,解决危机的财政支出更加巨大。各国解决“双危机”的费用平均达到年度GDP的23%,而单独银行危机的解决成本只需GDP的。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目前尚不清楚,但是货币危机往往导致银行危机,或使银行危机变得更为严重。

第二,发展中国家为解决银行危机的费用高于工业国家(该费用是指银行危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且发展中国家单个银行危机也更易演化成系统银行危机。差异的原因在于发达国家的银行体系和整个经济体系比较健全,更能抵制住冲击。但随着发达工业国家25%的出口、40%的直接投资都流向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这一比例还在呈上升趋势),使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和国际金融市场当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要,所以这些国家发生银行危机不仅会阻碍本国的经济发展、影响对外贸易、削弱一国吸引外资的能力、增加一国政府的负担,也会影响到工业国家的发展。

第三,银行体系在整个金融体系中越有主导地位(用银行信贷/GDP来衡量),解决银行危机的成本就越高。例如,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储贷危机中,由于美国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作用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重要性较低,所以解决危机的财政支出只有年度产出的3%。相反,日本的银行在进金融体系的作用则相对重要,所以其解决费用在2001年达到了GDP的8%。

(三)导致经济衰退和失业率升高

系统性银行危机会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甚至出现负增长,这已经为许多国家的实践所证实。Andrew Rose在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的银行危机之后发现,对经济影响范围较广的银行恐慌持续一年,该国的GDP将下降1%;持续两年,将使GDP下降3%。Friedman andSchwartz(1963)认为,银行危机会造成货币存量的不可预测地急剧萎缩,从而导致经济陷入衰退。Bernanke(1983)就把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归因于银行危机截断了“信贷渠道”,投资受到银行危机的影响,导致整个社会的产出受到影响,并意味着长期的经济发展也受到影响。另外,根据IMF《国际金融统计》各期的统计数据可看出,20世纪90年代的欧洲、拉美以及亚洲三大危机均伴随着失业率的升高。虽然银行危机和失业率上升之间精确的数量关系难以确定,但从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实际情况可以看出,银行危机确实会带来失业率的上升。

四)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

系统性银行危机会影响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操作目标(如利率)、中间目标(如货币或信贷总量)和最终目标(如稳定物价)之间关系的稳定。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的重要前提是基础货币与宏观经济目标之间存在稳定关系。但银行危机发生时,当局往往会要求银行提高准备金水平,或者公众会挤提,这些均会改变货币乘数,破坏货币供应量与宏观经济目标之间的稳定关系。据IMF对部分发生银行危机的国家调查结果显示,银行危机往往导致货币需求和货币乘数处于不稳定状态。在阿根廷、智利、加纳、菲律宾和乌拉圭,货币乘数在银行危机发生前和危机发生的过程中出现了剧烈波动。其他学者的研究也表明银行危机对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均有较大影响。严重的银行危机还会使货币政策难以正常地执行。因为当局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不敢动用紧缩的货币政策,害怕这样做会令本已陷入困境的银行更加处境艰难,但是结果只会令情况变得更为糟糕。 三、系统性银行危机的管理对策

我们应该根据具体的国家条件,如危机的成因、宏观经济条件和该国的发展前景、银行体系的财务状况、内外部传导的风险以及其他可使用的解决工具等,来制定系统性银行危机的管理对策。这些对策通常包括危机的控制、银行重组以及资产管理和公司债务重组等这几个相互联系的措施。

(一)危机的控制

货币当局应采取各种稳定银行负债的措施来控制系统性银行危机。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人应向具有清偿能力的银行体系提供充分的流动性,以保护支付体系,并使当局有时间找出危机的原因,制定出适当的对策。特别在流动性急剧增加的情况下,央行应使用其货币工具来中和由此而产生的货币供应的增加。在高度美元化的经济体中,央行提供紧急流动性的能力受到国际储备水平、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以及国际金融机构的支持等因素的影响。此时,如果无法满足流动性问题,则需要央行在银行问题的解决上采取全面担保等更为大胆的措施。

若上述稳定性措施无法控制危机,当局只能诉诸于行政措施,避免货币失控。这种措施包括对存款的证券化、强制性展期或是对存款进行冻结。这些措施会在不同程度上限制存款人提取款项的能力。行政性措施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扰乱,因此应作为其他措施都失败的情况下的一种阻止挤兑的最后措施。

(二)银行的重组

通过银行重组可以恢复银行体系的盈利能力和清偿能力。具体来讲,可以根据统一的作价标准收集数据,搞清银行亏损的规模和分布,将银行分成有生存能力并符合监管规定的、没有生存能力并不具备清偿能力的以及有生存能力但资本不足的三种类型。所有具有清偿能力但资本不足的银行都须提出可接受的结构调整计划。对于资不抵债的银行,应加以干预,并将其转给负责银行整改的机构,由其来决定是否将其关闭,还是让其继续开业。如果关闭一家银行,则应确定如何对其资产和负债进行管理,包括不良资产、良好资产和存款。如果让一家银行继续开业,整改机构则须决定一些选择方案,包括是否用公共资金对该银行进行重新充实资本,立即将其出售或是作为与某个私人机构进行合并的对象,或是将其与另一个有清偿能力的由政府所有的银行进行合并。任何一项经营计划都可能会出差错,股东必须随时准备采取纠正性措施。此外,当局须对今后经济可吸收的业务量提出看法,并制定银行评估的标准,旨在建立一个健全的银行体系。

在重组策略中应对负担的分担问题做出明确的决定。银行危机反映了银行及其借款人的亏损。这种代价应由银行股东、存款人、其他债权人以及纳税人来承担。这种代价如何支付以及如何将这种代价在不同的对象之间进行分配,既是一种政治决定也是一种技术决定。对此,必须在制定对策的过程中加以考虑。此项工作是十分棘手的,因为亏损的确定是十分困难的工作,不良贷款也没有明确的市场价值,而且随着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亏损的规模也在不断改变。解决这些问题须有强有力的和有凝聚力的政治领导。

一旦银行体系稳定下来,公司的重组和资产的处置都上了轨道,当局即需转向强化金融体系和促进其重新中介化。此阶段的任务包括确定私人和公共金融机构的角色,加强审慎监督和监管监督,提高透明度。市场纪律必须得到加强,对危机最严重的时候采取的一些保障措施须安全、有节奏的逐步取消。破产银行的退出规则须予以加强;有关的法律、司法以及机构框架须得到强化,以促进一个有效的、竞争性的银行体系。

(三)资产管理和公司债务重组

在处理不良资产方面,银行可以对贷款的结构进行调整,对贷款进行清算,或是将此资产出售给某个专业机构进行处置。这种资产管理过程是与公司的结构调整交织在一起的。设计不善的公司债务重组方案会妨碍金融部门的结构调整,甚至会使其出现逆转现象。此阶段危机管理的目标是寻求做出使银行可以维持正向现金流动,深化与有清偿能力借款人业务关系的安排,以及鼓励公司债务的重组。

银行和公司必须以及时、有序并公平分担负担的方式对公司的债务进行重组。政府往往也需采取措施确保银行在与借款人进行谈判时不会处于不利的地位。必须强化正式的破产规则,同时,应建立制度和机制,鼓励进行庭外解决。对公司债务进行财务重组应在更为广泛的对公司的业务进行重组的背景下进行,这是公司保持其盈利能力、进行新的投资和取得银行贷款以及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如果无法对贷款进行重组,应对其加以清算,或是对抵押品进行拍卖。

从制度上看,受损资产的管理可有几种选择。对于不良贷款,可由银行加以管理,或是出售给专业化的资产管理公司,这种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是私营的,也可以是公有的,尽管每种方案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经验 表明,政府拥有的集权化的资产管理公司对最大程度地提高其回收价值没有太大的积极性,加上业务还可能会受到政治影响,因此通常私营金融机构的对策会更为迅速、更为有效,并且可能会在问题规模较大或所需技能达不到时发挥更大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商业 银行风险 风险防范

[论文摘要]商业银行风险是金融风险的表现形式之一,关系国家经济稳定和金融安全。股份制改革背景下,特别在我国加入WT0后,国有银行的风险防范问题,尤为值得关注。本丈在界定商业银行风险基础上,分析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的戍因,并提出防范和化解风险建议。

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结构体系的主体风险问题由来已久,制约商业银行发展在股份制改造背景下,以及我国加入W TO.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问题尤为重要。

一、商业银行风险的界定

商业银行风险是金融风险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商业银行处于不确定性环境中加之内部制度上的缺陷和管理上的漏洞暴露导致银行价值遭受贬损或者收益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经营货币的性质,导致其经营中的每一项业务都伴随着较高风险,包括存款的吸收,贷款的发放以及衍生金融产品的推出和中介业务的开展。商业银行风险在很大程度上缘自自身管理弊病管理弊病被忽视或得不到根治不断积累和加深在外界风险环境的刺激下就可能发生危机。

新巴塞尔协议将商业银行经营风险进行了明确分类具体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各种风险之间相互独立,通常可相互转化。商业银行风险主要表现在一是银行自身资本金比率不符合要求:二是内部管理不善,信贷管理水平低下内部控制不健全违规操作现象普遍甚至出现挪用公款、携款外逃现象:三是存款准备率水平低,存款人一旦挤提存款,银行就会出现支付危机:四是贷款核准制度不健全贷款到期时违约.或无力偿还或不愿偿还银行不良资产增加.收益能力下降.信贷资金周转困难。客户可根据银行活动的一些指标体系初步判断.预警银行风险,减小损失。

二、商业银行风险成因分析

商业银行风险成因多样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环境因素。银行风险的内部成因一般容易控制和管理,而外部的环境因素银行个体一般难以控制:但可以利用预警系统发出的信号调整经营策略。概括起来商业银行风险成因主要有

1.资本金比率低御险能力弱

我国经过股份制改造之后的新型商业银行的资本金风险并不突出,而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存在比较严重的资本金风险,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从监管的角度来看资本充足率是银行安全的重要保证。资本充足率越小,风险越大,安全度也越差因为资本占资产的比率越小当资产一旦发生损失时,给予补充的能力越小。巴塞尔协议为了加强银行经营的安全性,强行规定银行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中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最高,2002年资本净额为188179亿元,虽然比2001年的亿元略有增加,但由于加权风资产总额由2201020'fZ,元增加到2309861亿元,因此资本充足率由830%降低到815%:而中国工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则由2001年的576%下降为2002年的554%。

2004年1月国务院批准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储备注资中行和建行:6月,建行和中行与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签署协议,分别向信达公司移交不良贷款1298亿元和1498亿元。这是政府使建行和中行上市达到8%资本金充足率而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注资。另外,银行自身的利润留存则由于盈利水平低下而难有作为。在资本金补充不力的情况下,资本金的消耗与流失现象却日益严重,主要表现为不良信贷资产的增加、固定资产的贬值等。

2内部管理不善.防险意识差

商业银行风险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内部管理问题积累的结果,管理不善主要体现为风险意识薄弱,缺乏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从不良贷款的形成原因来看,银行”重贷轻管”“三查“制度流于形式,贷前调查不细贷时审查不严,贷后检查不力,缺乏动态的跟踪监测。在内部控制制度上,内部授权授信制度、贷款审核审批制度.信用证和承兑汇票的签发制度等形同虚设.难于有效执行。甚至某些职员游离于内部控制制度之外,无约无束利用职权挪用公款,甚至携款外逃。

商业银行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经营过程中对风险的重视,管理不够。商业银行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如利率、证券市场行情、周边国家经济情况等的变化不够敏感应对风险能力差。

3盈利模式单一化险水平低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利差收入中间业务比重较小只能提供较少的银行服务与产品,利润来源单一。国有商业银行传统产品与业务的收入占总收入的80%以上存在产品单一性.同质性.网点相似性的特点中间业务.个人业务开展不发达。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平均为8%,最高为17%,有的甚至不足1%。而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已成为其经营收入的重要来源。据统计美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重,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30%上升到目前的384%。

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盈利空间小。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可能导致恶性循环银行为达到业绩要求,往往发放大量放贷争取客户.放松信贷审核标准导致不良资产的增多.为银行风险埋下了隐患另外这种模式的盈利受到国家宏观调控对利率管制的影响。

三、商业银行风险防范的途径

1进行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股份制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最具有代表性的产权体制和企业组织形式,也是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银行产权模式的最佳选择,应当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产权转换的主要方向。股份制改革能够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问题解决所有者缺位问题,能够有效理顺国有产权关系,重新定位其与国家有关部门的关系彻底消除行政干预。国家作为大股东只能以股东身份发挥作用.真正实行政银分离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

在进行股份制改革的同时.可以充分利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机遇.利用资本市场多渠道集聚资金,解决商业银行资金来源单一和资本金匮乏问题。同时.银行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和规模内尝试参与市场交易.改善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实现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最佳组合。

2.加强内部制度建设.进行全面风险管理

商业银行应当加强自身制度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清除违规操作滋生的土壤。包括建立健全激励与约束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人事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等。

风险管理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建立在丰富的业务数据、科学的管理模型以及高素质的专家队伍基础上.包括对风险的识别、度量、控制和监测等四个部分。目前,许多外国银行已经开始使用新一代风险测量模型.风险管理部每天用风险价值VARN算市场风险.跟踪信用风险.分析收益与业务量的关系.计算边际收益和违约概率.并据此确定准备金数额和配置经济资本。加入WTO后.利率和汇率管理体制逐步放开.金融衍生工具大量出现.银行风险敞口不断增加.这就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纳入到整体的风险管理范畴,加以全盘统一规划,从组织、技术、人员上做好准备,逐步推行全方位风险管理模式。

3.拓展业务范围,转变盈利模式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商业银行的客户不断流失,银行急需改变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的盈利模式,必须拓展业务范围.进行业务创新,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一是全力推进国际业务的发展。加入WTO以后,我国经济金融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股份制商业银行必须抓住机遇.加大国际业务发展的力度,将经营资源和管理资源向国际业务倾斜,促进国际业务快速发展。二是多元化地推动收费业务发展。银行业属于服务行业,对自己提供的服务收费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也符合国际惯例:但是我国商业银行对许多业务还没有收费,严重影响银行收入能力。2003年6月颁布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为商业银行服务收费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三是创新代客理财工具和渠道。代客理财是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服务功能的具体体现。随着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理财意识。投资意识的逐渐增强.社会公众的理财愿望日益强烈这为股份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客户基础。

除此之外.商业银行在防止不良资产增加的同时.要拓宽思路解决存量不良资产.防范随着银行改革深入而产生的信用危机等等。

浅谈国有银行危机论文相关 文章 :

1. 我国商业银行规模与风险承担关系分析论文

2.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现存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论文

3. 中国金融机构治理风险的现状论与对策

4. 信贷风险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5.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与防范

6. 关于农村金融的论文

巴塞尔协议的资本构成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VAR资本, 如果只是说资本充足比率, 那便有所不同,当中有三个层面,第一层是核心资本, 第二层是次级资本,第三层是只可作市场风险用的资金. 而各资金占整体资金的比例又有限制,它们的用途也有规定.

  • 索引序列
  • 关于苏尔东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爱资哈尔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苏萌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苏德论文范文资料
  • 关于巴塞尔论文范文资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