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香港广角镜杂志电子版

香港广角镜杂志电子版

发布时间:

香港广角镜杂志电子版

预警机难度比较大,没有6个下面就简单地给LZ说4个吧貌似还有个以色列的费尔康篇幅有限LZ自己找吧,这几个才是比较普遍的1,E-3“望楼”预警飞机是一种具有下视能力的全天候远程空中预警和控制飞机,它不仅可搜索监视水上、陆地和空中目标,而且可以指挥引导己方飞机作战。1963年美国空军防空司令部和战术空军司令部提出对空中预警和控制系统的要求,1966年分别与波音公司等公司签订了飞机和雷达系统的研制合同,试验机编号为EC一137D。随后又以波音707为基础制造了3架原型机,这就是E-3的前身。1975年E-3的第一架原型机试飞,1977年第一架生产型交付使用。1978年5月已生产8架飞机,初步形成作战能力。E-3翼展44.4米,机长46.6米,高12.6米,雷达天线罩为椭圆截面,直径9.1米,厚1.8米,位于机背,非常醒目。它的最大起飞重量147吨,最大速度853公里/小时,实际升限1.2万米,续航时间11.5小时。E一3的主要型别有A、B、C,D四种。E-3A为美军的首批生产型。其机体与波音707-320B基本相同,但机舱内作了很大的改动。机载设备可分成搜索雷达、敌我识别器、数据处理、通信、导航与导引、数据显示与控制等6个部分。其中脉冲多普勒雷达可以根据不同的作战条件把360度方位圆划分成32个扇形区,分别在每个扇形区内选用恰当的工作方式组合,排出雷达扫描工作程序,以适应下视、超地平线远程搜索、海上目标搜索和干扰源方位测定等不同作战任务的需要。在9000米高度上作值勤巡航时,E-3A能以不同雷达工作方式,有效地探测半径370公里范围内的高空与低空空中目标和水上目标,并能通过舰艇和车辆上的应答器获取已方部队展开情况。系统目标处理容量大、抗干扰能力强,能同时处理4-600个不同目标。2.中国自行研制并正式列装中国空军的大型空中早期预警控制平台,搭载远程相控阵雷达(Phased Array Radar),采用伊尔76大型运输机作为载机,机上乘员10-15人(估)。简要参数:最大起飞重量:175吨最大航程:5500公里续航时间:12小时同时跟踪:60-100个目标探测距离:470公里速度:850公里/小时[编辑本段]媒体参考信息:A50I是以色列与俄罗斯联合研制的新型预警机,大致上可以认为是采用俄罗斯A50预警机平台,改装以色列航空电子系统的一种新型预警机。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天线口径与工作频率直接相关,天线尺寸和重量控制同样重要,载机扛着太重的天线飞起来太累人。空警2000雷达的一个原始设计方案的天线反射体重量小于500kg,天线口径×。天线反射体材料有铝蜂窝夹层板与碳纤维复合材料,因为铝蜂窝夹层板技术更成熟,最有可能选中。蜂窝夹层板以铝蜂窝作为芯材,夹层板上下两面覆盖的铝蒙皮与芯材之间用胶粘结的“三明治”结构。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T/R组件发射的功率在空间合成,通过增加天线阵面中的T/R组件数量增加雷达输出功率。一般来说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全寿命周期成本低,维修方便,具有高精度、多功能、高可靠性等性能优点。以色列“费尔康”(Phalcon,Phase Array L-band Conformal,L波段共形相位阵列)预警机使用有源相控阵,机头一个直径2.9m的圆形阵列,前机身两侧各一个10 ×2m的长方形阵列,属于二坐标雷达。9100m高度飞行,战斗机探测距370km,直升机180km,可同时跟踪100个目标,引导20架飞机作战。向印度出口的预警机背负式,圆罩内配置等边三角形排列的3个阵面,每个阵面各扫描120°。印度版预警机和中国的空警2000形式一致了。由于安装了大功率雷达,空警2000不得不再备一台辅助动力系统(APU),新APU安装在左侧起落架仓后方,上方有APU的进气口。中国的空警2000利用了“后发优势”,采用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美国虽然预警机没有此雷达,固态有源相控阵却上了战斗机,这比预警机上的雷达技术更先进。雷达是预警机的基础,核心却是信号处理、指挥控制等“软件”技术,让一架飞机背着雷达上天并不困难,如何使用雷达才是问题。空警2000进行技术储备的时候,中国和以色列为了预警机的买卖眉来眼去,显然这票流产的采购项目让中国获得关于预警机信号处理、指挥控制等方面的具体知识。固态有源相控阵预警机有很多技术难题需要解决,对于已经上天的空警2000来说,时间会解决一切问题的。预警机早期雷达设计资料只是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并不表示空警2000就是这个样子。以下消息来自新华网转载香港媒体《广角镜》。参考消息引述香港《广角镜》月刊2月号文章文章称,最近在南京上空频繁试飞的国产大型预警机,引来军事迷的激烈争论。据专家指出,该架称作“空警-2000”的预警机,采用了相控阵雷达技术,要比目前美俄产品还要先进。它的服役填补了解放军从前没有装备预警机的空白其先进的雷达技术,也令全世界震惊。该预警机采用俄制伊尔-76为载机,但固态有源相近代阵雷达、显近代台、软件、砷化镓微波单片集成电路、高速数据处理电脑、数据总线和接口装置等皆为中国设计和生产。值得一提的是,1999年以色列在美国强大压力下虽停止向中国出售预警机,中国更于2002年主动中断从俄罗斯购买入价格和性能都不符要求的预警机,转而全力发展更先进的大型预警机。作为空军天字第一号的国家头号军事重点工程之一,它的重要性和被寄予的厚望,从被命名为“一号工程”中可见一斑,其技术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据悉,“空警-2000”的雷达天线并不像美俄预警机一样是旋转的,相反它是固定不动的。这印证了“空警-2000”采用的,是比美俄领先一代的固态有源相控阵雷达,由于它只需以电子扫描进行俯仰和方位探测,所以不需要再采用落后的机械扫描转天线。也可以证明,中国专家已有效解决了天线引臻机射共振的一系列难题。3.俄罗斯/苏联预警机的发展要滞后于美国,其A-50与E-3类似,也是一种大型预警机,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服役,以替换图-126预警机,北约绰号“中坚”。它以伊尔-76大型运输机为平台,安装了包括脉冲多普勒雷达等设备在内的“熊蜂”大功率电子系统。由于电子技术水平落后于美国,A-50的探测距离和跟踪目标数量要逊于E-3,但在有地面杂波干扰下识别目标的能力上要优于后者。当然,针对不足,A-50也在不断改进。它最露脸的一次实战是在1996年通过截获车臣匪首杜达耶夫的手机通信信号,从而确定其位置,引导苏-25将其炸死。A-50“中坚”的诞生曾任俄防空军总司令的雅科夫列夫将军有句名言:“要想成为天空的主人,重要的不是你拥有多少利剑,而在于你拥有多远的耳目。”他所指的“耳目”就是预警机。俄罗斯的预警机是对苏联预警机的继承和发展。早在50年代,苏联就在各型飞机上做过尝试,安装了空中预警和指挥系统。最终正式使用的机型是以轰炸机为基础改进的预警机。但是到70年代末期,装备“蔓”雷达系统的预警机在性能上已经明显逊于同时代的美国E-3A预警机。此时,防空导弹系统限制了攻击飞机的飞行高度,需要研制新的雷达系统来探测低空目标。1969年,织女星-M科研生产联合体在总设计师B?伊万诺夫的领导下开始研制名为“熊蜂”的新型雷达系统。这种雷达系统具有下视能力,而且探测距离有很大提高。别里耶夫航空科学技术综合体的总设计师康斯坦金诺夫将“熊蜂”雷达系统安装到当时刚刚研制出的宽体军用运输机――“伊尔-76”上进行试验,效果良好。这种新型预警机被命名为A-50,西方称其为“中坚”。A-50“中坚”于1978年10月在塔甘罗戈市完成首次飞行,1984年起开始编人防空兵部队,1985年开始正式装备部队。它与第三代超声速战斗机“米格-29”、“苏-27”等一起,组成了90年代的苏联空中防空体系。A-50的性能特点A-50翼展50.50米、机长46.59米、机高14.76米、机翼面积300米2,飞行机组有5人、技术操作人员10人。动力装置为4台D-30KP涡轮风扇发动机,单台最大功率为120千瓦。其最大时速850千米、实用升限万米、最大航程5500千米,能以700~750千米的时速、在8~10千米高度上巡航7.5小时,在离基地1000千米处巡逻4小时。A-50还装有空中受油装置,能通过空中加油使留空时间延长至12小时。A-50主要用于搜索和跟踪空中及水面目标,识别其国籍;控制空中飞行和引导目标瞄准,指挥歼击航空兵和打击航空兵攻击空中、地面及海上目标,向各军种司令部通报空情和海情;可接收指挥所命令,在机上设有指挥人员时履行指挥所职能;确定无线电辐射源的方位。A-50“中坚”的主要任务装备是“熊蜂”无线电技术系统。该系统重20吨,主要包括:带有被动定位通道的脉冲多普勒高相干三坐标雷达,它可以在自由空间和在地球背景下发现和跟踪空中目标,战术机组人员座舱内的拍摄和测绘装置;主动问答装置;向截击机传达指令或提供目标指示信息的数据链系统;处理指挥、引导歼击机攻击空中目标的数字计算机系统;国籍识别系统;抗干扰数字通信系统;遥控密码装置等。厘米波雷达可探测300~600千米、战斗机大小的高空目标;200~400千米的地面和低空目标;以及400千米内的海上目标。可同时跟踪50~60个目标(完善型系统可达150个目标),同时引导10~12架歼击机。在改进型的飞机上可装配导弹发动机尾焰探测系统。该系统可在10千米的高空发现距离1000千米处导弹喷射的火焰,从而能够监视战术、战役弹道导弹及海基导弹的发射。同截击机的协同是通过固定的自动引导频道实现的。其中,短波段无线电的通信距离为2000千米,超短波段和宽频带无线电的通信距离为400千米。另有卫星通信频道用以保证全球通信。飞机备有驾驶-导航系统,该系统可全天候、全天时、全球执行领航任务,并将驾驶-导航信息发给专门系统。在指挥部的彩色显示器上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协同作战的歼击机的各种数据,如编号、航向、高度、速度、剩余油量等。A-50装备有自我防御系统,包括主动和被动电子干扰系统和红外诱饵装置。在敌方有组织的干扰和对抗下,无线电电子系统仍然可以正常执行作战任务。“熊蜂”雷达系统的总设计师伊万诺夫认为,尽管A-50在探测目标的距离和自动追踪目标的数量上逊于美国E-3预警机,但在有地面杂波干扰情况下识别目标的能力要略胜对手一筹。A-50能够不受距离限制,储存并向地面转发来自卫星的情报,而E-3则没有这种能力。A-50的“熊蜂”无线电技术系统需要10名操作人员,而美国的“望楼”则需要20多名操作人员。与其他的预警机一样,A-50机身上部装有一部直径10.5米、高2米的全方位旋转雷达天线罩,其安装位置比E-3A靠前,故前半球视界不如后者,但采用高平尾,后半球视界优于后者。在飞机头部有空中加油受油杆,头锥内装有气象雷达,头锥下后侧雷达罩内为地形测绘雷达。A-50取消了“伊尔-76”的机头领航员透明风挡。机翼上面有凸起的卫星通信天线罩,机身腹部前后两侧有电子对抗监视天线罩,尾部也有天线罩。A-50的实战表现从1985年正式装备部队到1990年以前,A-50一直担负常规执勤任务。偶尔参加苏联军队或苏军与其他华沙条约成员国举行的军事演习。在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两架A-50被派往黑海上空巡逻,它们对从土耳其起飞参与攻击伊拉克的联军飞机进行监视,并将所有监视数据及情报传回俄罗斯。A-50还监视了北约在南斯拉夫的行动。A-50于1994年底才首次参加了真正的战争――车臣战争,当时有3架A-50被派往沿伏尔加河机场。1994年12月21日,俄罗斯防空部队在时隔三年之后重新控制了车臣的全部领空。A-50预警机与“苏-27”和“米格-31”截击机构成了严密的防空网,阻止了车臣分离主义者通过空中走廊与外国的联系。特别是在1996年的第二次车臣战争期间,A-50预警机截获了杜达耶夫与他人之间的手机通信,然后在全球定位系统的帮助下??,A-50预警机指挥俄罗斯空军“苏-25”攻击机在距目标40千米的地方发射了2枚导弹,将正在进行卫星通话的杜达耶夫炸死。A-50的改进计划为了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俄罗斯开始了对A-50预警机的改进工作。俄空军总司令弗拉基米尔·米哈伊洛夫上将表示,A-50预警机是上世纪70年代初研制的,一部分机载设备已经老化,无法胜任现代战争更高更精的技术需求,因此必须进行相应的改进。A-50的改进型为A―50U。A-50U装备了新型雷达系统“熊蜂-M”,主要加强了情报处理、目标识别、无线电通信(包括卫星通信)及精确导航等功能,探测目标距离和跟踪目标数量均有所增加,提升了预警能力和抗干扰能力。A-50U具备俯视功能,可在杂波背景中探测到远距离飞行的轰炸机及巡航导弹等目标。它可对敌方的电子对抗武器进行确定与跟踪,原来存在的强烈噪音和超高频辐射问题也有所克服。它采用较低的垂直尾翼,提高了飞行稳定性;起飞重量达210吨,可携带更多的燃料,作战距离更远,巡逻时间从4小时增加到6小时。俄罗斯还与以色列联合为印度空军研制了A-50E(又叫费尔康预警机)。A-50E安装了新的“熊蜂-2”雷达系统,提高了发现和追踪目标的距离,还能够同时引导更多的歼击机。A-50E能够搜索650千米距离内的轰炸机、300千米距离内的歼击机等空中目标,以及250千米内坦克车队类的地面目标,同时跟踪目标的数量可达到300个。4. E-2“鹰眼”是美国格鲁门公司研制的舰载预警机,用于舰队防空和空战导引指挥,但也适用于执行陆基空中预警任务。1956年3月开始设计,其研制三架原型机,第一架于1960年10月21日首次试飞。E-2采用上单翼双发动机悬臂式四立尾布局。在机身背部的支架上有直径米的雷达天线罩。E-2的上要型别有:A型,最初的生产型,1964年1月19日开始交付美国海军使用,共生产56架;B型,在A型上改装mod-Ax计算机并提高电子设备可靠性的改型,到1971年12月已将能用的51架A型全改为B型;C-2A,用于航空母舰上运输机;E-2C,现正在生产的具有有限陆上下视能力的预警机,共生产原型机2架,于1971年1月20日首次飞行。E-2C共有定货164架,除美国海军外,以色定货4架,日本13架,埃及11架,新加坡4架。到1990年初已交货130架。以下情况适合于C型。动力装置 2台T56-425涡桨发动机,单台最大功率4910千瓦(6676)马力,平均功率4508千瓦(6129马力),经减速器驱动直径米的4叶可顺桨反桨螺旋桨。主要机载设备 包括雷达、电子对抗、通信、数据显示与控制台等分系统,由QL-77/ASQ中央处理机控制接合为一个整体。雷达,最初用通用电气公司研制的APG-125峰值功率一兆瓦远程高分辨率搜索雷达,具有海面下视与有限的陆地下视能力。后改装APS-139雷达。雷达天线为八木端射式,装在转速6转/分的天线罩内,雷达天线的背面是敌我识别天线。1989年后计划改装所有飞机,用全辐射孔径控制天线。降低旁瓣,提高抗干扰能力。在90年代的进一步的改型中用APS-145雷达。电子对抗设备为利顿公司的AN/ALR73被动探测系统,能通过对比装在飞机头、尾,平尾两端的四组天线的接收信号精确地测定辐射源。通信系统包括ARQ-34高频数据链、ARC-158超高频数据链、ARC-51A超高频通信电台,装有三台AN/APA-172数据显示与控制台,其主显示器能显示目标的平面位置、速度向量与其他数据。尺寸数据 翼展米(机翼折叠米),机长米,机高米,机翼面积平方米,展弦比,雷达天线罩直径米,雷达天线罩厚度米,主轮距米,前主轮距米。重量数据 空重17265千克,最大起飞总重23356千克(带副油箱27160千克),最大载油量5624千克(带副油箱8990千克)。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598公里/小时,最大巡航速度576公里/小时,转场巡航速度496公里/小时,实用升限9390米,执勤续航时间3~4小时(离航空母舰320公里)。E-2“鹰眼”(Hawkeye)是格鲁门飞机公司为美国海军舰队设计的空中预警飞机,在海军航母编队中担任空中预警和指挥任务,保护航空母舰战斗群。50年代末,美国海军为了加强其舰队防御体系的建设,提出要建立“海上战术诸元系统”。该系统要求能将军舰、潜艇、陆上基地和空中飞机等所有能搜集到的信息加以一元化处理,共同使用。以便空中、地面、水上和水下统一指挥、协调作战,提高整个舰队的防御作战能力。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提高海军空、地、海一体作战的能力。这种构想,在当时来说应该是具有战略眼光的,超前的。这套“海上战术诸元系统”的主系统设在航空母舰上,要求空、地、海其它各方面有相应的子系统相配合,在空中则要求建立相应的“机载战术诸元系统”(子系统)。当时,美国海军已装备E-1“跟踪者”。这是美国第一代实用舰载预警机。该机装两台涡轮螺桨发动机,背负一个巨大的椭圆形雷达天线罩。主要机载设备有搜索雷达、通信系统、敌我识别器、定向仪表无线电指挥系统等。虽具有一定的探测海面船只和空中目标的能力。也可引导少量飞机作战,但多数装备是初级产品,技术不成熟,总体性能有限。尤其是缺乏向航空母舰传输雷达数据的发送装置,通信性能差。因此,无法满足“海上战术诸元系统”的配套要求,于是,美国海军提出要研制E-1的后继机。这就是设计E-2“鹰眼”的初衷。新的舰载预警机由格鲁门飞机公司主承包研制,其主要机载设备由通用电机、利顿和阿林斯无线电机公司等提供。1956年3月开始设计,经过方案论证后,共制造了3架原型机。第一架原型机于1960年10月上天。1961年4月19日,装备全套机载设备的飞机完成首次实用性飞行后,正式编号为E-2A。3年后这种新型预警机开始交付使用。此后,又发展了E-2B和E-2C,现在仍在生产的是E-2C型。E-2T是台湾订购的6架E-2B经改装后的新编号,主要是改装AN/APS-138型雷达、电子监视和敌我识别系统。台湾希望改装后能达到E-2C的水平。实际上未必能实现,充其量可达到E-2C的中期水平。此外,E-2还派生了一种运输机,称为C-2A,共生产了19架,主要用于岸基与航母之间的客货运输。E-2A是E-2的最初生产型,主要机载设备虽不如后来的型别先生,但与E-1预警机相比已有了很大提高。采用了AN/APS-96雷达、单延迟线固定目标对消技术,能抑制海上杂波干扰。可执行海面早期预警和战术指挥任务,具有海面监视、敌我识别、方位测宝、目标跟踪和指挥作战等能力。从普通概念的飞机来看,E-2预警机的外形确实很奇特。与众不同的地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背上背着一个“大圆盘”,实际上是一个大型的雷达天线罩,通过支架与机身连接,直径米,最大厚度米。内装雷达天线和敌我识别天线。由液压马达驱动,每分钟可旋转6转。天线罩还可以通过液压控制升高或降低,停机时最大的下降高度可达米,有利于存放。雷达天线为“八木”端射式天线阵,敌我识别天线阵与之背对背安装。所获得的雷达和敌我识别信号,通过一个三通道的旋转同轴耦合器向飞机内部设备传送。这就是E-2的第一个特点,也是多数预警机所共有的特点。也是多数预警机所共有的特点。采用这种设计的好处是解决了大型天线阵的安置问题,多少也能提供一些升力,但对总的气动特性和操稳性能都有影响,阻力增加。其次是在水平尾翼上安装了4个垂直翼面。这也是一般飞机所不曾有的。外侧的两个垂直翼面延伸到平尾以下;中间两片则固定在水平安定面之上,没有下延。之所以采用这么多垂直翼面,主要是受前方雷达天线罩和支架尾流的影响,使垂尾的气动效率降低的缘故。经过理论计算和实验表明,在保证飞机方向安定性的前题下,实现横侧操纵只需要3个舵面就能够了,所以在左侧的第二个垂直翼面上没有活动的方向舵。另外,为了不影响雷达工作,4个垂直翼面(包括发动机螺旋桨)的大部分使用了玻璃钢材料。第三是机翼可以折叠。E-2飞机采用了悬臂式梯形上单翼。机翼前缘有充气防冰套,内侧机翼前缘可打开,以便维护发动机和飞机操纵系统。机翼后缘分三段,外侧为副翼,中段和内侧为襟翼。水平尾翼有11度的上反角。这些都很平常,与一般飞机不同的是大部分外段机翼可以作为90度的旋转后向后折叠(一般舰载飞机多采用向上折叠)。原来伸展时的翼展长达米,折叠后就只有米,不到原来的一半,大大减小了在舰上的存放空间。靠近折叠线的固定翼段下面,吊装着两台T56-A-8A型涡轮螺桨发动机,单台功率2353千瓦;后改装T56-A-427(425)型发动机,单台功率增加到3803千瓦。采用4叶可顺,反桨恒速螺旋桨,直径米。再就是机舱布置,正常条件下可载5名乘员。前面是正、副驾驶舱;后面的机舱内依次排列有:雷达、敌我识别设备和计算机柜,雷达操作员、作战情报官司和空中控制员工作台,最后面有卫生间。在执行长时间巡逻飞行时,可多带一名空勤人员,以便轮流休息。后来有关部门下决心研制新型雷达、提高雷达性能。直到E-2C出现后,机载设备性能才有了台阶性的提高。E-2C的第一批飞机,除了改装大功率的发动机之外,还换装了AN/APS-120型雷达,虽仍以P波段工作,但采用了双延迟线固定目标对消技术,抗干扰能力加强,具有了一定陆上下视能力,探测距离加大。1976年12月,从第34号飞机起开始改装AN/APS-125雷达系统,进一步提高了目标探测和抗干扰能力,对不同目标的发现距离分别达到:高空轰炸机741公里、低空463公里,舰船360公里,低空战斗机408公里,低空巡航导弹269公里。到此还没有停止,从1983年起开始改装AN/APS-138型雷达,1990年起又开始改装AN/APS-145型雷达,使E-2C的抗干扰能力,探测跟踪距离和数据处理速度不断加强,达到了可同时自动跟踪2000个目标,并指挥控制40个以上空中截击任务的能力。总体作战性有了质的变化。从上述介绍不难看出,E-2预警机从问世以来一直在改进发展(主要是机载设备),以克服失天不足,适应日益复杂的战场环境,满足用户的要求。这就是E-2预警机成功的主要原因。动力装置E-2A装两台T56-A-8A型涡轮螺桨发动机,单台功率2353千瓦;E-2C改装T56-A-427(425)型发动机,单台功率增加到3803千瓦。尺寸数据机长:米翼展:米(折叠后米)机高:米重量机重:18,090公斤最大起飞重量:23,850公斤性能数据最大速度:626公里/小时升限:9,100米实用升限:10000米转场航程:<3000公里最大续航时间:〉6小时

1、大力发展外源型经济 上世纪70年代未,香港工业面临产业转型,大部分劳动密集形产业因工资、土地成本上升难以为继,正在寻找新的投资空间。此时,恰逢中国内地实施改革开放,深圳被批准成为中国内陆最大的经济特区。深圳与香港仅一河之隔,理所当然成为了港资来大陆发展的首选地。 深圳建市之初,吸引外资的主要形式是“三来一补”。所谓“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这种引进外资的形式具有形式灵活、投资少、时间短、见效快、风险小、成本低等特点,在解决劳动就业、增加外汇收入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是促进深圳早期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一条有效途径。 据媒体披露,第一个来深圳投资办厂的香港商人是郑可明。郑可明本系广东鹤山人,客居香港多年,但仍然心系罗湖桥北岸的世界。1978年初,他听人说内地在搞改革开放,便召集几个兄弟找来几台旧机器,从香港步行走过罗湖桥来深圳开办手袋厂。来深圳后,郑很快与当地村、镇政府签订了合同。按合同规定,村里出地、出人,郑出钱建厂并提供机器;原料由郑从香港运进,加工后,产品仍由郑往香港销售。这就是所谓的“三来一补”的原始模式。 继郑可明来深办厂后,郑的多名旅港老乡也纷纷效仿。此后,成群结队的香港人抬着机器从罗湖桥上赶过来,在深圳盖起简易的厂房,或是生产手袋、皮具;或是生产布料、服装;或是生产五金、自行车等。这种被称之为“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模式被迅速复制。 据当地人回忆,当年从罗湖口岸铺开来,一大片的全是小矮房,走在厂区中间都分不清东南西北,尽管当时手袋厂、箱包厂已经有很多了,但是扛着机器、背着大麻袋原料经过罗湖桥的香港商人仍是络绎不绝。 此后,深圳的各个乡镇都迎来了“三来一补”生意的香港商人,1979年,仅宝安的石岩村就进驻了100多家加工贸易企业。 在“三来一补”效应的影响下,1979年,深圳市正式提出了特区要以发展“三资”企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1979年,泰国华侨谢国民率先来到深圳,拿到了深圳市“001号”中外合资企业营业执照,成立了正大集团蛇口公司,此后,谢又与美国大陆谷物公司康地集团合资组建了正大康地有限公司。 到1979年底,深圳引进“三来一补”企业和“三资”企业200多家,到1981年底,深圳市的外资企业已达1800多家。到1985年底,深圳特区已与外商签订协议4696项,协议投资亿美元,占当时全国直接利用外资的六分之一。至此,深圳市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已初见端倪。 2、放手发展民营经济 深圳建特区前,即1980年前,这里只有6户个体工商户,年营业额不足3万元。在上世纪80年代,当许多地方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尚处争论、观望阶段的时候,深圳市就明确提出了在注重发展“三资”企业的同时,也要注重培育本土民营经济的发展,并制定了《深圳经济特区民间科技企业登记注册办法》、《关于发展特区私营企业的若干观定》等重要政策法规。1980年以后,深圳按照“先繁荣后规矩,先活跃后有序”的的思路,在允许并支持本地居民发展个体经济的同时,大胆实行“打开城门,积极引进”的方针,允许邻县、外省的个体户进入特区经营。 到1985年底,全市个体户发展到2118户,其中一部分个体工商户无论在经营规模还是在雇工人数等方面,实际上都已突破个体经济的界限,开始向民营企业转变。 1987年国务院颁布了《城市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件》,1988年国务院又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私营企业暂行条例》。深圳市在这期间根据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结合当地的实际,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励民营经济的政策法规,例如《深圳经济特区民间科技企业管理规定》、《深圳经济特区私营企业暂行规定》等等,提供了比内地更加优惠的条件,吸引了全国各地大批机关干部和科技人员来特区创办民营企业,尤其是科技型民营企业。在前一阶段积累了相当资金的个体工商户也正式注册为民营企业,民营经济进入了一个稳步发展的阶段。至1991年底全市民营企业已发展到1024户,总注册资金达15000万元。 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改革的总方向。深圳市根据国家的总体改革目标,在国家尚未出台《公司法》之前,于1992年率先出台了《有限责任公司条例》、《股份有限公司条例》、《合伙制条例》等,这些极具前瞻性的政策法规,再一次激起民间创业热潮。据工商部门反映,一时间,民营企业注册登记猛增,高峰时,每天要新增上百家民企。日后成为行业龙头的著名民企大都在这一期间筹备或延生。如通讯领域的华为、中心,网络领域的腾讯,软件领域的金蝶、金证等,生物工程领域的海王、海普瑞;新材料领域的比亚迪、长园、中金高能等。 由于深圳初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并拥有独立的立法权,一些在计划经济时期制订的限制民营企业发展的条条框框已基本废止。在深圳,凡是法律、法规未加禁止的行为,民营企业都可以进入。深圳民企涉足的领域既包括商业贸易、饮食服务、交通运输、建筑、加工制造等传统行业,也包括电子、通讯、生物工程、软件、激光等高新技术产业,还包括金融、物流、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甚至连一些垄断性行业,也向民企敞开了大门。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开放、公平的竞争环境,才造就了如华为、中心、平安、比亚迪、万科等一批在世界举足轻重的民营企业。 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实施科技创新,也是深圳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举措。截止2001年底,经深圳市科技局正式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有1130家,其中高科技企业有60家。民营科技企业的技工贸总收入282亿元,工业总产值270亿元。全市14家市级技术开发中心,其中有4家落户在民企,全市有4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民企。深圳民企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占民企总数的64%,由自主知识产权创造的产值占深圳民营科技企业总产值的88%。 3、率先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 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按照中央“杀出一条血路来”和“跳出现行体制之外”的指示精神,自建特区以来,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在国内率先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创造了国内的多个第一。 一是积极探索以精简机构、转变职能为主要内容的政府行政体制的改革。1986年,深圳市率先撤销了大部分行政性主管局,实行大部制,走出了政企分开的第一步;1987年,深圳市率先在国家机关内建立公务员制度,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转变为公务员;1992年前后,着手进行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废止了计划经济时期旧的规章制度,取消了大部分行政性审批的项目,放宽了市场准入制度。 二是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1986年深圳市率先进行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的试点,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专司国有资产管理的机构——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取消了企业的行政级别,有6家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改组。率先面向全国公开招聘管理人才,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2001年至2003年,深圳在全国率先推进竞争性领域劣势国有企业的整体改革,对5家大型国有企业进行国际招标招募,对几家大型国企集团实行授权经营。 三是积极推进价格体制的改革。1987年,深圳市从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副食品价格改革入手,逐步扩展到工业品价格的改革,取消各类票证,下放了定价权限,实行浮动价格,把物资调拨价改为议购议销价。到上世纪90年代初,又进一步调整价格改革的思路,由“以调为主”发展到“以放为主”,至此,深圳市97%的商品价格都由市场调节。 四是积极推进劳动、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早在1981年,深圳蛇口工业区就率先向全国公开招聘干部、职工,并宣布在工业区内废除干部职务终身制。1986年,深圳市率先在国有企业内部推行劳动合同制,打破“铁饭碗”,率先实行结构工资制、职位工资制。深圳市还在股份制企业中试行员工持股和股份期权制度,并规定技术发明、品牌、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和无形资产可以作价入股。这些改革极大地调动了企业员工的生产积极性,激发了广大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创新活动。 五、是积极探索金融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曾对深圳的负责同志讲: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找,杀出一条血路来。深圳市按照小平同志的指示,在银行、证卷、保险等多个领域进行积极探索,在新中国金融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 1982年,南洋商业银行深圳分行开业,成为中国内地引进的第一家外资银行。 1985年,深圳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外汇调剂中心,为各地建立规范化的外汇市场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1986年11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由深圳招商局出资人民币1亿元,组建了中国内地第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招商银行。 1987年12月28日,深圳发展银行成立,成为建国以来第一家向社会公开发售股票的商业银行业。 1990年12月1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营业。 2004年5月27日,深交所正式启动中小企业板块,同年6月25日,首批中小板8家新股在深交所挂牌交易。 2009年9月,深交所正式启动创业板,同年10月30日,首批28家创业板公司正式在深交所挂牌交易。至此,深圳资本市场形成了由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组成的梯形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结构。 六是充分运用好立法权,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巩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1992年7月,深圳市获得了全国人大授予的立法权。深圳市充分运用这一优势,为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提供法律保障。在拥有立法权之后,深圳市先后在市场规划、市场秩序、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截止2000年,深圳市在所制定951项法规中,其中直接涉及经济改革方面的立法占立法总数的73%。目前,深圳已初步形成了适应特区市场经济需要的,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法律框架。这些法律、法规的制订和实施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深圳的改革和发展,也为国家的立法提供了鲜活的经验。 4、转变增长方式,实行产业转型升级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深圳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市场体系较为健全和完善的金融产业、联通国际辐射内地的物流产业、与科技金融紧密结合的文化产业(后三者可称之为现代服务业)等四大支柱产业。 深圳的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其间经历了探索的艰辛与转型的阵痛。大致来说,深圳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三次大的转型升级。 (1)第一次产业转型:由贸易向工业转型 深圳特区是在原宝安县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保安县是一个农业县,既没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也没工工业基础,留给大特区的只有“一穷二白”。如果说深圳在建特区之初还有什么优势的话,那无非是这么两条:其一是国家给予了一些优惠政策,例如,吸引外资减税、免税、出口退税政策,国有企业享有进出口自主权等等;其二是地理上毗邻港澳,与香港只一河之隔。因此,深圳最初的发展之路别无选择,只能走贸易或加工贸易的发展路径,来逐步完成工业化的原始积累,这也符合从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大都要经过贸、工、技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一般路径。 深圳通过贸易和加工贸易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有三个渠道或者说三大来源。 一是转口贸易。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刚刚拉开序幕,人们尚未告别短缺时代,港澳和国外物美价廉的轻工业品成为人们追逐的对象。当时整个中国掀起了一股全民经商的潮流,而深圳既地处沿海地带,又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享有一系列优惠政策,其中,在特区兴建之初,为满足其建设中的物资供给,中央给予深圳在物资进口和外汇使用上一些特殊政策。因此,深圳很快成为国内新兴的贸易中心。不仅一大批内地个体工商户或刚刚脱离体制下海经商者,纷纷来深圳淘金,通过各种渠道与深圳有关机构拉上关系,而且外省乃至中央各个部办委都纷纷在深圳设贸易公司,来钻这个政策空子,将原本用于深圳特区内的进口物资,倒卖到内地去,靠这种贸易赚取暴利。 二是走私贩私。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沿海一带,例如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兴起了一股走私贩私的热潮,有不少人通过这种灰黑色的贸易方式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深圳也不例外。深圳可以说是当时电子产品零部件最大的走私集散地,闻名全国的赛格电子市场也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三是以“三来一补”为主要形式的加工贸易 如前所述,由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港澳台等地劳动密集行业因人工、土地成本上升难以为继,而且寻求新的发展空间,而深圳又有天势、地利、人和的诸多优势,是承担这种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因此,加工贸易是深圳资本积累的主要来源。 在工业化初期,靠贸易打基础本无可厚非,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贸易立市的弊端也逐步显露出来,前两种贸易本来就不能登大雅之堂,后一种加工贸易形式也浮现出不少问题。最先对此提出批评的是刚从国外回到香港的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陈文鸿博士,他在香港出版的《广角镜》杂志(1985年5月号)上发表了名为《深圳特在那里》的文章,文章批评,深圳建特区5年来,表面上繁荣,但根基不稳,主要是利用国家优惠政策,通过贸易主要是通过对国内其他地方的转口贸易赚内地人的钱,这不应是深圳发展的方向。陈的文章激起了国内第一场关于深圳特区的大论战。在这场大论战中,大多数批评者认为,深圳工业的比重太低,而且指出,深圳要学会到国际市场上赚外国人的钱,而不应赚内地人的钱。 这一阶段,不仅理论界对深圳的发展路径颇有微词,中央也对深圳的政策进行了微调。1985年,中央决定拔掉给深圳输血的针头,加强对深圳进出口商品的控制。转眼间,几千家公司关门倒闭,深圳的经济亦陷入低谷。同年11月,国务院在深圳召开了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工业的座谈会,中央的第七个五年计划明确要求,“经济特区要在积极引进技术的同时,逐步做到生产以外销为主,力争为国家多创外汇。” 深圳也根据国家的“七五”计划目标,制订本市的发展规划,提出在“七五”期间,要利用外资15亿美元,国内投资60亿元人民币,新建500家工厂,到1990年,工业总产值达90亿人民币,用三年时间,基本上形成外向型工业结构。 至此,深圳产业结构进入了第一个转型期,即由贸易转向工业。以劳动密集型为特点的“三来一补”企业和三资企业继续在关外发展,特区外沿107国道以及深惠公路布满了这类企业。特区内形成了以电子、轻工业为主的上步、八卦岭工业区,以机械加工为主的梅林工业区,以轻纺为主的莲塘工业区,以建材为主的龙井工业区。经过几年的调整和发展,深圳迅速成长为国内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经济中心。到1994年,深圳GDP已经超越许多传统工业基地,上升到全国第6位。 (2)第二次产业转型:由一般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 深圳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布局存在饥不择食的问题,尤其“三来一补”带来的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整个经济结构较为粗放,产品的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与整个城市的定位和远期发展目标不相称;二是一大批以“三来一补”的主要形式的加工贸易企业挤占了深圳的发展空间;三是一部分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不利于深圳的可持续发展;四是深圳农村经济过分依赖“三来一补”,丧失了建立一个自有、自主、自营的经济体系的良机,民营经济的发展不仅落后于温州地区也落后于珠三角的其他地区;五是“三来一补”企业的自主权和主动权在外商,难以防范国际市场的风险。 上述问题引起了深圳市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上任不久的市长历有为更是力主产业转型升级,限制发展“三来一补”。1993年年底,深圳市出台一份调整产业结构的文件。文件规定,暂停登记注册新的“三来一补”企业,特区内已办的“三来一补”加工业,属于污染环境的,要坚决迁走。另在特区外划出90平方公里的土地,建大工业区(现在的坪山新区)。政策一出,港资企业一片哗然,大量“三来一补”企业和“三资企业”纷纷迁往外地。这一过程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初。据统计,截止2008年,深圳已整体外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99家,涉及10个工业行业,涉及工业总产值达108亿元。 一般认为,深圳真正实施第二次产业转型升级并高调提出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在1995年前后,促成这一转型既来源于经济发展的困局,也部分来源于外界的质疑。1995年国内发生了关于深圳特区的第二次大论战。论战的一方是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历有为,论战的另一方是有“国情学者”之称的胡鞍钢博士。起因源于胡鞍钢发表了一篇关于《特区还要不要特下去》的文章。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特区不是特在国家的特殊优惠政策和全国人民的特别支持,而特在特区自身的创新。究竟谁是谁非,无法作出准确判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种关于特区的质疑,是向深圳特区敲了一次警钟,有利于调整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深圳市委市政府高调提出了深圳要第二次创业的口号。1995年,深圳市颁布了《关于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1997年深圳市又出台了《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规划纲要》,1998年,深圳市制订了《关于进一步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简称22条)。至此,深圳市初步完成了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布局。 经过几年的卧薪尝胆,深圳的第二次产业转型初见成效。 一是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工贸易已初步实现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以电子信息产品为主的高新技术产品的比重达到,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比重下降至12%以下;二是一大批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企业被淘汰。原布局在深圳南头、蛇口及东部沿海的印染厂、纺织厂等有的关停、有的迁移、有的转产;三是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崛起,如光机电一体化、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医药、新材料产业布满关内外,成为深圳的第一大支柱产业;四是物流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全国唯一拥有海、陆、空对外口岸的城市,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在全国排名连年跃升,直到2005年,雄居全球第四货柜港。 (3)第三次产业转型: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 深圳第三产业转型的动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方是政府主动为之,力图通过调整,在进一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上,将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由工业变为现代服务业,着力推进金融、会展、创意、文化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为此,深圳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2005年,深圳市出台《工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方案提高了企业进入的环保门槛。同年,深圳还出台了《2005——2010年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将文化产业列为第四大支柱产业。2007年1月,深圳市出台了《关于加快我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个文件还被认为是深圳向现代服务业进军的动员令。 另一方面,一大批“三来一补”企业“三资企业”,因生存环境恶化,主动外迁,形成了继1993年之后的又一波外迁潮,已经并将持续影响深圳的经济总量。外资企业外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是用地严重短缺,企业的扩张受到影响;二是政策优势弱化,国家调整了加工贸易政策,降低了出口退税率,并取消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品退税,并收缩了信贷等等;三是利润空间缩小,人工工资、土地成本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工业用水、电价上调等等。从外迁的路线看,一部分迁至东莞、惠州,以及省外的湖南、湖北、广西等地;也有一部企业则向越南、孟加拉、印度等生产成本更低、准入制度较为宽松的国家和地区转移。 正是上述两方面的因素,促成了深圳的第三次产业转型。按深圳市的说法,第三次产业转型,就是要实现五大转变:一是实现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由物质性资源向软资源转变;二是第二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先进制造业转变;三是产业结构由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四是第三产业由传统服务业向高端服务业转变;五是经济增长动力由传统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变。 目前这次转型仍在继续,但已初见端倪。以福田区为例,近几年福田区在转型中探索出三个模式:即:“工改商模式”、“工改工模式”、“工改文模式”。一是以华强北商业街为代表的“工改商”模式,把华强北从原来以电子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的工商混合区发展的中国电子第一街;二是以上沙创新科技园为代表的“工改工”模式,将16栋“三来一补”的厂房进行整体改造,把原先的低端加工制造园区改造成为科技创新园区,现在这里聚集几十家通信、网络等高科技研发企业,年产值比改造前增长了倍;三是以田面创意产业园为代表的“工改文”模式,把原先的汽车修配、服务生产的工业区改造成为集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空间设计于一体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如今,在仅平方公里的福田中央商务区,聚集着75家世界500强企业的124个研发中心、采购中心或分支机构,占深圳市80%的创投机构、65%的证券营业部、94%的基金公司、84%的保险机构,此外,还聚集 了100多家的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总部和区域总部。

一、尽量用物质来引诱和败坏他们的青年,鼓励他们藐视、鄙视、进一步公开反对他们原来所受的思想教育。

二、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做好传播工作,包括电影、书籍、电视、无线电波……和新式的宗教传播。

三、一定要把他们青年的注意力,从以政府为中心的传统引开来,让他们的头脑集中于体育表演、色情书籍、享乐、游戏、犯罪性的电影,以及宗教迷信。

四、时常制造一些无事之事,让他们的潜意识中种下分裂的种子。

五、要不断制造消息,丑化他们的领导,组织他们自己的言辞来攻击他们自己。

六、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抓紧发动民主运动,对他们(政府)要求民主和人权。

七、要尽量鼓励他们(政府)花费,鼓励他们向我们借贷。

八、要以我们的经济和技术优势,有形无形地打击他们的工业。

九、要利用所有的资源,甚至举手投足,一言一笑,都足以破坏他们的传统价值;

十、暗地运送各种武器,装备他们的一切敌人,以及可能成为他们敌人的人们。

这十条,除了第十条是要“动武”以外,其他各条都是突出“和平演变”,即用“和平”的方式演变社会主义制度。

克格勃对中情局来说透明度很高。克格勃退休官员什罗宁如果在《克格勃档案》中进行造假,那是完全得不偿失的,完全有可能被美国抓住把柄。

其实,克格勃已经彻底解体,俄罗斯政局一度动荡,什罗宁写此书的目的只能是讲点真话留给历史,而断不敢为了维护克格勃和苏联去大肆造假。可以说,出现于特定历史条件的这本《克格勃X档案》,其可信度是同类书中最高的。

至此,关于《十条诫令》的争论终于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了。

《十条诫令》其实是美国中情局颠覆中国政府行动的十大工作计划,是中情局极其机密文件《行事手册》中关于中国的部分,最初撰写于1951年,以后修改多次。美国中央情报局从50年代初就开始草拟一套内部代号称为《十条诫令》的行动计划,企图从思想文化、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矛盾、传媒工具到武器装备等方面动摇中国传统一代的年轻价值观,进而达到颠覆中国政权的目的。六十五年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第二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后来过了三十年,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却成为了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尤其在1990年苏联解体后,中国成为了美国人最大的假想敌手。作为对手,美国人制定这样的政策是很正常的。美国颠覆“前苏联”就是用的这种手法,其效果远优于军事颠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后,以为冷制已经结束,大家都迈入新世纪,但事实上中情局延续40多年的冷战政策并没有改变。颠覆苏联之后,最大的“敌国”无疑只剩中国,其次是古巴、朝鲜、越南等。“美国之音”电台一直播放到2007年左右,才把经费转投至网络,需知网络无国界、无法律,甚至是色情、暴力文化的传播,也是没有哪个国家能监管得过来,何况西方文化的渗透和价值观输入,如此隐秘而难以察觉?所谓中情局这《十条诫令》,最初由香港《广角镜》月刊2001年7月号曝光,新华社《参考消息》2001年7月24日第15版进行了刊载。各国学者们后来在对中情局《十条诫令》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竟发现其内容与《克格勃X档案》《锡安长老会纪要》、塞缪尔·亨廷顿的“民主派准则”、“世界革命行动计划”等历史文献均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例如:在《十条诫令》第5条“不断制造消息,丑化他们的领导。我们的记者应该找机会采访他们,然后组织他们自己的言辞来攻击他们自己”与“民主派准则”中的“把注意力集中在威权政权的非法性或其合法性的薄弱环节上;这是它最薄弱的一点。就普遍关心的问题对该政权进行攻击,如腐败和残暴。如果该政权表现成功(特别是在经济上),那么,这些攻击也许没有什么效果。一旦其表现恶劣(而且一定会如此),那么就集中攻击其非法性,这成为瓦解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等表述高度吻合。又如《十条诫令》第4条提出“时常制造一些无事之事,让他们的人民公开讨论。这样就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种下了分裂的种子。特别要在他们的少数民族里找好机会,分裂他们的地区,分裂他们的民族,分裂他们的感情,在他们之间制造新仇旧恨,这是完全不能忽视的策略”,“世界革命行动计划”则表述为:普通大众不懂得如何享受自由。可以利用“自由”理念引发“阶级斗争”。克格勃资深情报人员维?什罗宁将军在《克格勃X档案》中引用他处理的情报,美国中情局奠基人和第一任领导人艾伦?杜勒斯曾对自己的军官们教诲说:“在那里(苏联)制造了混乱以后,我们不知不觉地把他们的价值偷换成虚假的并迫使他们相信这些价值。怎样做呢?我们找到自己的志同道合者……我们在俄国找到同盟者和助手。将一个情节接着一个情节地导演世界上最不驯服人民的灭亡,其自我意识最后、不可逆转地熄灭,按其规模来说是最雄伟的悲剧……”“我们将千方百计地支持和发动所谓的艺术家们,他们将培植对色情、暴力、虐淫、叛卖,总之,对任何不道德行为的崇拜。在国家治理中,我们将造成混乱和不可收拾的局面……”“我们将不知不觉地,但积极地促进官员们、受贿者们的胡作非为,无原则性、官僚主义和因循拖延将被树为善行……”“诚实和正派将被嘲笑并变成过去的残余。蛮横无礼、卑鄙下流,谎言和欺,凶杀和吸毒,相互之间动物般的恐惧和无耻、叛卖,各民族的民族主义和敌对,首先是对俄罗斯民族的敌对和仇恨--所有这一切我们都将巧妙地和不知不觉地培植,所有这一切都将盛开双瓣的花朵……”(维?什罗宁:《克格勃X档案》,新华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62页)。可以看出,这几段内容是对杜勒斯一篇训示的几段摘录。克格勃在中情局内潜伏的间谍得到这些情报并发回了克格勃。这些内容和后来所披露的中情局《十条诫令》内容基本吻合。从以上一些文献内容的对比可以看出,《十条诫令》作为一种颠覆主权国家的意识操纵与观念渗透,绝非凭空杜撰,这是跨国金融僭主家族势力及其代理人一以贯之的既定战略,并且已经长期实施。纵观当今世界近现代史,可以看出这一既定战略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中东欧、中亚以及西亚北非的某些国家纷纷出现了国内政治局势不同程度的动荡,甚至出现了以暴力方式实现的政权更替,这些所谓的“革命”被统一称为所谓的“颜色革命”,其最大的共同点都是美国这只“黑手”的介入与操作。在冷战时期,美国就开始通过大肆介入、干预别国内政、扶植亲美势力来抗衡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最为典型的例子当属1973年美国中央情报局直接插手智利政局,推翻与社会主义阵营积极合作的阿连德政府,扶植亲美的军人政府上台。如此明火执仗的颠覆行动也凸显了美国以所谓“民主”“人权”为由对别国的干涉,其目的完全只有维护美国自身甚至是美国内部某些特殊群体的利益。意识形态问题对于一个主权国家极其重要。当今世界,意识形态之政治宣传与金融战役、军事攻击三大战略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已然成为影响他国国家主权、甚至世界格局版图的关键变量。目前非西方国家在此三方面面临的危机与挑战均极其严峻。意识操纵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形态更为隐秘,虽然不像金融、军事热战那样轰轰烈烈,其功能同样可以乱人之邦,灭国于无形。西方资本势力利用其操控的学术规范、国际交流、奖励资助等体制,通过多种形式针对主权国家进行“普世价值”等价值观的积极输出与隐秘渗透,从而达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实施颠覆与摧毁的战略目标。如何认清西方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这一既定战略的实质,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并在实践中积极应对,值得每一位关心国家与民族前途命运的人认真思考

香港广角镜杂志在线阅读

王映霞有“荸荠白”的雅号,是形容她的美丽。她父亲金冰逊早死,她随母亲住到外祖父,杭州名士王二南的家中。随外祖父研习诗文,打下扎实的国学根基。她与郁达夫之间的感情纠葛,因牵涉到一个戴笠而变得扑朔迷离。 王映霞在二十岁的那年与郁达夫结婚。郁达夫比她大了十二岁,一开始就埋下了矛盾的根子。郁达夫向王映霞写求爱信说:“一切照你吩咐做去,此心耿耿,天日可表。对你只有感谢和愉悦,若有变更,神人共击。”但订婚以后,郁达夫却没有处理好原配夫人孙荃和子女的事情,那时王映霞也不计较这些,跟定了郁达夫这个中年浪漫文人。 婚后王映霞发挥了妻子的柔情,除了竭尽所能与郁达夫共同建立一个爱的窝巢之外,并有目的地每天准备了鸡汁、甲鱼,黄芪炖老鸭,想尽了办法要把丈夫的肺痨病体加以补养。郁达夫也以“日记九种”的形式把他对王映霞的爱登在报刊上,使人们都知道他有一位贤淑、聪明、美丽的好妻子。这时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出生了,夫妻俩更加恩爱有加,过了五年甜蜜的生活。一九三三年,举家由上海迁到杭州,建一座“风雨茅庐”居住下来。 郁达夫的这一次搬家是为了躲避戴笠对王映霞的追求。对这位军统头子,郁达夫是惹不起的,在上海的时候就尽量限制王映霞,叫她少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到杭州后,郁达夫深居简出,每天就读读书、散散步。过了一段平静的日子,不久就远赴福州供职去了。杭州是王映霞的故乡,王映霞迅速地成了杭州社交场合的红星。女人都是水做的,女人都有极强的虚荣心,尤其是漂亮女人。有得几个人为她奉场,她就会忘乎所以,神经错乱。王映霞渐渐觉得她与郁达夫过去所过的八年,为他生下四个孩子是一种过错。她被他们束缚着,并没有享受到幸福的人生。由于第三个儿子已经夭折,她把剩下的三个儿子一齐交给母亲王守如来照管,再请两个姨娘帮忙。自己摇身一变打扮得花枝招展,一天到晚交际应酬,再不就是在风雨茅庐招待客人,茶余饭后,不避男女,开口无忌,说些谑而不虐的笑话,风雨茅庐成了男士们最爱光临的地方。 风雨茅庐的风风雨雨,招蜂引蝶的艳闻已经沸沸扬扬地传播开来,远在福州的郁达夫毫无所觉。一直等到王映霞已经投入了别人的怀抱,郁达夫才有所知觉,连番催促王映霞到福州与他同住,王映霞虽然遵嘱南来,但只住了三个月便以水土不服为由返回杭州。这时日本全面侵华开始,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大举进攻上海,杭州危在旦夕。王映霞携家避难到浙西山区的丽水,与情人比邻而居,意出许多闲话。这个情人就是戴笠。 郁达大丽水寻到丽人,挈家前往武汉。满以为可以斩断他们的关系,不料却截获了他们之间肉麻兮兮的三封情书。郁达夫愤怒已极,把这三封情书照相制版,在朋友中广为散发,想要王映霞知难而退。王映霞无所谓,来个不辞而别,郁达夫长夜不眠。窗外王映霞洗涤晾晒的纱衫还挂在那儿,郁达夫越看越气,又毫无办法,拿笔饱浸浓墨在那纱衫上大写:“下堂妾王氏改嫁前之遗留品”!并成诗一首: 凤去台空夜渐长,挑灯时展嫁衣裳; 愁教晓日穿金缕,故绣重帏护玉堂。 碧落有星烂昂宿,残宵无梦到横塘; 武昌旧是伤心地,望阻侯门更断肠。 “侯门”当指戴笠的府邸,对它郁达夫只能是“更断肠”。但郁达夫也有办法,他在报上登出“警告逃妻”的启事,使得王映霞颜面尽失,肝肠寸断。于是戴笠通过中间人来做郁达夫的工作,郁达夫又在报上登出:“道歉启事”,王映霞写了一纸“悔过书”,双方于是言归于好。这时武汉局势吃紧,郁达夫扶老携幼带领全家逃到洞庭湖南岸的湖南汉寿。 秋凉时节,郁达率只身再到福州供职。一个多月后,汉寿面临战火,王映霞仓皇带全家搭火车往长沙东行,又到了浙西江山。郁达夫连备函电催促,叫王映霞把岳母和两个小孩暂留江山,王映霞和长子赶快到福州。到了福州,郁达夫告诉王映霞说:“我已答应了新加坡星州日报之聘,马上就要带你们母子远赴南洋。” 王映霞惊诧道:“那么在浙西的母亲和孩子们呢?” 郁达夫斩钉截铁地答道:“已经拜托友人代为妥善照料了!事急世乱,难得周全!” 郁达#e#夫的想法十分明显,国内已经是漫天烽火,而妻子总是想在浙西山区一带打转,无非是旧情难断。为了逃避战火,更为了彻底斩断王映霞与老情人之间的联系,因而答应了星州日报的聘约,带王映霞远赴南洋。眼不见,心不烦,一切从头开始。去寻觅婚姻中的第二个春天。 王映霞毫无选择的余地,无可奈何地跟随郁达夫远渡南洋,这已是一九三八年的岁尾。 王映霞总觉得自己是钻进了一个精心设计的圈套,到了新加坡后天天还想着她的浙西山区,天天也就寻郁达夫吵架。郁达夫忍无可忍,便将“毁家诗记”寄到香港的《大风旬刊》发表。内容包括两年来郁、王婚姻触礁的点点滴滴。用十九首诗和一阕词,事无巨细全部记录了下来,并加以注释,用词尖刻,不留余地。使得王映霞品格扫地,气得七窍生烟。一连写了几封信寄到《大风旬刊》,大骂郁达夫是“欺膝世人的无赖文人”、“包了人皮欺女人的走兽”、“疯狂兼变态的小人。”于是互揭疮疤、形同分水、冷战分居,最后王映霞远走廖内小岛,演出第二次逃家的新闻。 一九四零年八月中旬,王映霞只身返国。经香港飞往战时首都重庆,郁、王两人在新加坡、香港、重庆分别刊出离婚启事。 王映霞走后,郁达夫冷静下来,对她仍是思念不已,有诗为证: 大堤杨柳记依依,此去离多会自稀; 秋雨茂陵人独宿,凯风棘野雉双飞。 纵无七子为衷社,尚有三春各恋晖; 愁听灯前儿辈语,阿娘真个几时归。 郁达夫希望以母子之情去打动王映霞,妄想她幡然悔悟,重回他的怀抱,真是痴心妄想,太过天真。 后来郁达夫在新加坡与广播电台工作的李筱英同居。李筱英是福州人,在上海长大,暨南大学文科毕业。中英文造诣均佳,具有非凡的语言天才,银铃般的声音令人着迷。那时李筱英是守活寡的怨妇、郁达夫是离了婚的鳏夫,同病相怜,也不怕人言可畏。 稍后,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战火迫近新加坡。郁达夫辗转逃到印尼,娶了华侨少女何丽有为妻。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以后,郁达夫无缘无故地被人诱出杀害,尸骨无存,享年五十岁。后来谣传又起,给郁达夫加上了一条为日本宪兵队任翻译的汉奸罪名。至今郁达夫之死,仍然是个迷,好事者猜测,多半是戴笠的军统趁乱世所为。 王映霞回到重庆,就不记得她在浙西的老母了,住到重庆乡下的白沙江滨疗养。三个月后,由戴笠介绍进入外交部担任文书科的科员。按说她已是三十四岁的女人,是“烂渣滓”的尴尬年龄。她却不服老。上班的第一天刻意打扮了一番,穿上一身凹凸有致的花色旗袍,足登三寸高跟皮鞋,加上她那“荸荠白”的皮肤,确实是艳光四射。她款摆腰肢走进办公室时,那些出出入入,口操外语的时髦人物,顿时感到眼前一亮。 王映霞清楚地知道,红颜易老,青春不再,她必须有效地把握这所剩无几的美艳姿貌,而且还要尽量摆脱“郁达夫弃妇”的阴影。于是努力重塑淑女的形象。除了化妆和衣着外,往日故交在重庆的反而很少往来,谨言慎行。不久,经过小心肆应,又重在社交界抛头露面。商会会长王晓籁成了她的干爹。王映霞凭她的家世、学识、美艳、机敏,再加上岁月的磨炼、爱情的波折、饱经世故,已是人情练达,还有人见人怕的戴笠撑腰,真是左右逢源,无往不利。 一九四二年四月四日,王映霞与钟贤道在重庆百龄餐厅举行盛大的结婚典礼。贺客如云,连施蛰存都去拍她的马屁。为她赋诗: 朱唇憔悴玉容曜,说到平生泪迹濡; 早岁延明真快婿,于今方朔是狂夫。 谤书欲玷荆和壁,归妹难为和浦珠; 蹀蹀御沟歌决绝,山中无意采蘼芜。 一九四六年,戴笠因飞机失事而死。王映霞顿失凭依,辞去外交部的文书工作,急流勇退,过着朴实无华的主妇生活。随丈夫到了芜湖,生了一子一女。 几十年过去,人们仍谈论郁达夫与王映霞的关系。郁达夫曾当面骂王映霞为 *** 。王映霞直到八十岁的高龄,笔下仍称郁达夫是“疯子”。为维持自己的老面子,始终不曾有忏悔的意思。德国有一位汉学名家马汉茂,出版了一本有关郁达夫与王映霞婚变的书。公布了一把王映霞写给情人的书信,迫使王映霞写了一篇《郁达夫与我的婚变经过》的长文,在香港的《广角镜》杂志上发表,无非是替自己遮掩,始终不承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

《十条诫令》其实是美国中情局颠覆中国政府行动的十大工作计划,是中情局极其机密文件《行事手册》中关于中国的部分,最初撰写于1951年,以后修改多次。

美国中央情报局从50年代初就开始草拟一套内部代号称为《十条诫令》的行动计划,企图从思想文化、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矛盾、传媒工具到武器装备等方面动摇中国传统一代的年轻价值观,进而达到颠覆中国政权的目的。六十五年前,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是第二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后来过了三十年,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而中国却成为了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尤其在1990年苏联解体后,中国成为了美国人最大的假想敌手。作为对手,美国人制定这样的政策是很正常的。

美国颠覆“前苏联”就是用的这种手法,其效果远优于军事颠覆!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后,以为冷制已经结束,大家都迈入新世纪,但事实上中情局延续40多年的冷战政策并没有改变。颠覆苏联之后,最大的“敌国”无疑只剩中国,其次是古巴、朝鲜、越南等。“美国之音”电台一直播放到2007年左右,才把经费转投至网络,需知网络无国界、无法律,甚至是色情、暴力文化的传播,也是没有哪个国家能监管得过来,何况西方文化的渗透和价值观输入,如此隐秘而难以察觉?

所谓中情局这《十条诫令》,最初由香港《广角镜》月刊2001年7月号曝光,新华社《参考消息》2001年7月24日第15版进行了刊载。各国学者们后来在对中情局《十条诫令》进行研究的过程中,竟发现其内容与《克格勃X档案》《锡安长老会纪要》、塞缪尔·亨廷顿的“民主派准则”、“世界革命行动计划”等历史文献均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例如:在《十条诫令》第5条“不断制造消息,丑化他们的领导。我们的记者应该找机会采访他们,然后组织他们自己的言辞来攻击他们自己”与“民主派准则”中的“把注意力集中在威权政权的非法性或其合法性的薄弱环节上;这是它最薄弱的一点。就普遍关心的问题对该政权进行攻击,如腐败和残暴。如果该政权表现成功(特别是在经济上),那么,这些攻击也许没有什么效果。一旦其表现恶劣(而且一定会如此),那么就集中攻击其非法性,这成为瓦解其权力的最重要的手段”等表述高度吻合。

又如《十条诫令》第4条提出“时常制造一些无事之事,让他们的人民公开讨论。这样就在他们的潜意识中种下了分裂的种子。特别要在他们的少数民族里找好机会,分裂他们的地区,分裂他们的民族,分裂他们的感情,在他们之间制造新仇旧恨,这是完全不能忽视的策略”,“世界革命行动计划”则表述为:普通大众不懂得如何享受自由。可以利用“自由”理念引发“阶级斗争”。

克格勃资深情报人员维?什罗宁将军在《克格勃X档案》中引用他处理的情报,美国中情局奠基人和第一任领导人艾伦?杜勒斯曾对自己的军官们教诲说:

“在那里(苏联)制造了混乱以后,我们不知不觉地把他们的价值偷换成虚假的并迫使他们相信这些价值。怎样做呢?我们找到自己的志同道合者……我们在俄国找到同盟者和助手。将一个情节接着一个情节地导演世界上最不驯服人民的灭亡,其自我意识最后、不可逆转地熄灭,按其规模来说是最雄伟的悲剧……”

“我们将千方百计地支持和发动所谓的艺术家们,他们将培植对色情、暴力、虐淫、叛卖,总之,对任何不道德行为的崇拜。在国家治理中,我们将造成混乱和不可收拾的局面……”

“我们将不知不觉地,但积极地促进官员们、受贿者们的胡作非为,无原则性、官僚主义和因循拖延将被树为善行……”

“诚实和正派将被嘲笑并变成过去的残余。蛮横无礼、卑鄙下流,谎言和欺,凶杀和吸毒,相互之间动物般的恐惧和无耻、叛卖,各民族的民族主义和敌对,首先是对俄罗斯民族的敌对和仇恨--所有这一切我们都将巧妙地和不知不觉地培植,所有这一切都将盛开双瓣的花朵……”(维?什罗宁:《克格勃X档案》,新华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62页)。

可以看出,这几段内容是对杜勒斯一篇训示的几段摘录。克格勃在中情局内潜伏的间谍得到这些情报并发回了克格勃。这些内容和后来所披露的中情局《十条诫令》内容基本吻合。

从以上一些文献内容的对比可以看出,《十条诫令》作为一种颠覆主权国家的意识操纵与观念渗透,绝非凭空杜撰,这是跨国金融僭主家族势力及其代理人一以贯之的既定战略,并且已经长期实施。纵观当今世界近现代史,可以看出这一既定战略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

中东欧、中亚以及西亚北非的某些国家纷纷出现了国内政治局势不同程度的动荡,甚至出现了以暴力方式实现的政权更替,这些所谓的“革命”被统一称为所谓的“颜色革命”,其最大的共同点都是美国这只“黑手”的介入与操作。在冷战时期,美国就开始通过大肆介入、干预别国内政、扶植亲美势力来抗衡苏联及社会主义阵营。最为典型的例子当属1973年美国中央情报局直接插手智利政局,推翻与社会主义阵营积极合作的阿连德政府,扶植亲美的军人政府上台。如此明火执仗的颠覆行动也凸显了美国以所谓“民主”“人权”为由对别国的干涉,其目的完全只有维护美国自身甚至是美国内部某些特殊群体的利益。

意识形态问题对于一个主权国家极其重要。当今世界,意识形态之政治宣传与金融战役、军事攻击三大战略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已然成为影响他国国家主权、甚至世界格局版图的关键变量。

目前非西方国家在此三方面面临的危机与挑战均极其严峻。意识操纵与学术研究相结合形态更为隐秘,虽然不像金融、军事热战那样轰轰烈烈,其功能同样可以乱人之邦,灭国于无形。西方资本势力利用其操控的学术规范、国际交流、奖励资助等体制,通过多种形式针对主权国家进行“普世价值”等价值观的积极输出与隐秘渗透,从而达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实施颠覆与摧毁的战略目标。如何认清西方敌对势力在意识形态领域这一既定战略的实质,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并在实践中积极应对,值得每一位关心国家与民族前途命运的人认真思考。

歼-10战斗机 歼-10可以算作是中国空军历史上最具神秘色彩的一种战斗机了。自从外界第一次发现它的存在起,各种关于它的传闻就一直没有中断。有的说它技术先进,无可匹敌,又有的说它发展困难重重。那么,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飞机呢? 要说歼-10,就不能不提到以色列的“狮”式战斗机计划。早在八十年代,以色列空军提出了下一代战斗机的发展计划。该计划要求发展一种轻型单座单发战斗机,既能够用于空中格斗,又具有较强的对地攻击能力,用以取代以色列空军陈旧的A-4“天鹰”攻击机,配合从美国购买的F-15和F-16战斗机作战。这种战斗机被命名为“狮”(LAVI)。 LAVI以美国的F-16战斗机为母型,采用与F-16一样的腹部进气道,机翼采用前端鸭翼方案。这个战斗机计划在当时引起了世界各国航空工业界的兴趣,并被广泛报导。在美国的ATF计划(F-22)批露之前,狮式战斗机曾经被认为是代表第四代战斗机的发展趋势。以色列空军和航空工业界更是对其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借此机会改变以色列空军装备对美国严重依赖的局面,从此走上自行研制开发之路。 但是,这个计划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一方面以色列希望依靠它摆脱战斗机全部从美国进口的状况,另一方面,它却又要依靠美国提供部分先进技术和数亿美元的发展资金。有一句老话:“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美国担心:如果LAVI计划成功,自己对以色列和中东局势施加影响的力量会因此减弱,同时也会影响自己F-16战斗机的销售。于是先设置了重重苛刻条件,最后甚至于停止支持对这个计划。在美国的巨大压力下,以色列方面终于被迫屈服,放弃LAVI的发展,转而向美国采购更多的F-16改进型战斗机。 但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八十年代末的一天,一批来自以色列的客人乘座的班机降落在北京的首都国际机场。尽管那时中以正在尝试使双边关系正常化,但两国尚未建交,双边的贸易文化交流也几乎等于零。因此沼帔以色列来客就显得极为不寻常。事实上,他们是以色列航空工业公司参与LAVI计划的专家,现在被邀请来帮助中国发展空军下一代战斗机的设计开发工作。 此时中国仍然还是巴解组织的坚定支持者,并和许多阿拉伯国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所以中国当时是如何与以色列方面取得联系并建立这种合作关系的,现在不得而知。看起来就和许多到北京旅游经商的外国人一样,沼帔以色列人的到来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他们一到达中国,就被严格的保密措施保护起来。甚至没有走出首都机场,他们就转乘中国航班直飞位于中国四川省的成都市。在那里,座落着中国最大的飞机制造厂--成都飞机制造公司。 自七十年代以来,中国空军就一直在考虑发展下一代主力战斗机以取代数量高达2000架的歼-6型战斗机。但直到七十年代末期,中国空军仍然主要依赖这种采用五十年代技术生产老式战斗机,新型的歼-7刚刚发展成功,但已经显得落后,且性能并不稳定。重型的歼-8战斗机发展步履缓慢。在此期间,中国的各航空研究机构也曾先后提出一系列的新型战斗机方案,尽管其中不乏种种前卫的设计,却都因为资金,技术储备等诸多原因而最终放弃。 进入八十年代,随着中国同美欧等西方国家的关系日益密切,大量西方先进的航空技术流入中国。 此时世界航空技术发展可说是日新月异。英阿马岛战争,第五次中东战争等局部战争中现代化作战飞机的重要作用与出色表现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各种下一代先进战斗机如美国F-22,苏联/俄罗斯的米格-29系列,苏-27系列,法国的“阵风”,日本的F-2都先后被批露出来。中国空军更新装备的紧迫性显得更加日益突出。经过大量论证,中国空军和航空工业的决策者终于决定:开发中国空军下一代主力战斗机,用于在本世纪末全部取代歼-6和歼-7型战斗机。这个发展计划在国务院的批文中被称为“十号工程”。 “十号工程”在以色列专家的帮助下开始启动。一切都在极端机密的环境下,不为外界所知。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歼-10战斗机的发展工作正在顺利进行时,成都飞机制造公司参加“十号工程”的一位总工程师突然叛逃美国,并带走了大量关于歼-10战斗机的机密资料。美国方面知道这个计划后大吃一惊,因为美国当年曾经向以色列的“狮”式战斗机计划提供了大量战斗机的尖端技术,其中的许多技术至今仍然被美国空军作战飞机广泛使用。如果这些技术流入中国,将会大大缩短中国与西方在战斗机技术发展上的差距。美国当即向以色列政府提出抗议。以色列考虑到每年从美国获得大量军事装备和近二十亿美元的援助,不得不最终停止了与中国的一切合作。 在以色列专家撤走之后,中国成飞自行继续发展歼-10战斗机。此时已经是九十年代,“山中才数日,世上已千年”。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昔日的对手今天成了“战略伙伴”。美国在八九年之后中断了与中国的一切军事技术合作计划,歼-8II改,超-7计划纷纷下马。昔日的军事超级大国俄罗斯,因为资金短缺却向外国敞开了尖端军事装备的大门,中俄两国的关系也日益密切。中国又重新找到了继续发展歼-10战斗机的希望。 海湾战争之后,中国军队的作战理论和作战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空军进一步认识到了先进武器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歼-10战斗机的设计思想也因此发生了一些改变。从朝鲜战争后的歼-5开始,中国空军一直是以一种轻型战斗机作为主力战机并大量装备部队。如歼-5装备了800架,歼-6装备了多达2000架之谱,歼-7也装备了700架。这种情况直到歼-8才有所改变。在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空军从俄罗斯引进了重型的苏-27战斗机,并准备批量生产。中国空军的战斗机终于实现重型化和高性能化,但其代价是昂贵的采购价格(单价3000万美元)。 要想大量装备部队,全面取代老式战斗机是不可能的。 对于这个矛盾,世界各空军大国通常都采用“高低搭配”解决方案,即少量昂贵的高性能战斗机与大量相对性能较低,但价格便宜的战斗机搭配装备部队。如美国空军的F-15搭配F-16,美国海军的F-14搭配F-18,俄罗斯的苏-27搭配米格-29。歼-10战斗机于是被军方决定与苏-27和歼-11(SU-27中国生产型)战斗机一道组成“高低搭配”。此外,俄罗斯也答应向歼-10战斗机提供了AF-31发动机(装备苏-27),先进电子设备,以及局部的重新设计。至此,歼-10战斗机总算是呼之欲出了。 其实,在此期间中国空军还有一个歼-9战斗机计划,大体是一种类似于“欧洲战斗机”放大型或米格-29战斗机的中型单座双发战斗机,也采用鸭翼布局,终于因为发展思路不清晰,在空军新的“高低搭配”格局中定位不明确而被最终放弃,这是题外话。 回顾歼-10战斗机的发展历程,仍然是充满的挫折和阻力。装备日期从九十年代末期一再推迟,一直拖到了二十一世纪初。尽管外界纷纷传闻歼-10已经试飞成功,却始终“只闻雷声,不见雨点”,至今连一张实物的照片都没有。在正式公开之前

和平演变和美国人对我国的各种分裂颠覆证明这就是真的,相反那些认为是假的人根本拿不出切实证据,只有猜测和无法说出出处的所谓文件

11ultra广角镜杂志

小米11 Pro并没有发挥出骁龙888的全部特性,比如对多镜头多传感器同时拍摄和切换的支持。于是在小米11 Pro之后,小米11 Ultra登场,那么小米11 Ultra的摄像参数是怎样的呢?

小米11 Ultra前置2000万像素,后置拥有50MP的三星GN2超大底主摄,升级了两颗 IMX586 辅助镜头,全焦段8K,拥有120倍的潜望式长焦镜头(48MP、10倍)以及 128° 超广角镜头(48MP),还配备了 dTOF。

和11 Pro相同,11 Ultra主摄依然是三星GN2 5000万像素超大底,但广角和长焦镜头采用了两颗索尼IMX586主摄级的传感器配置。长焦镜头的混合变焦倍率也提高到了120倍的水平。

除此之外,手机的拍摄模块上还配置了一块64点阵dToF激光雷达用于对焦。在算法支持下,11 Ultra的手持夜景拍摄效果,和使用三脚架曝光30秒的效果相当。

手机上的镜头可以同时拍摄8K清晰度的视频,并同时显示在屏幕上。拍摄者在屏幕上点选,就可以完成同一个场景内,从广角到特写不同镜头的切换。

小米11 Ultra在DXOMark上的得分达到了143,在广角拍摄、照片拍摄和视频拍摄方面,都是目前全球排名第一。

本文以小米11Ultra为例适用于MIUI 12系统

被称为“安卓之光”的小米11 Ultra,在影像领域自然也做到极致。其搭载的1/英寸定制大底让其拥有了媲美卡片相机的传感器,10倍光学变焦、128 超广角、8K视频录制都给予了用户深刻的印象。不过我们本篇文章主要想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关于小米11 Ultra在视频方面的建树,以及如何利用小米11 Ultra拍摄出更有趣的视频。 同样的,我们在讲解小米11 Ultra的视频能力前还是先来介绍下关于它的镜头配置。小米11 Ultra采用了多主摄模组,其中包括5000万像素超感光镜头、4800万像素超长焦镜头和4800万像素超广角镜头,从镜头素质来说相当豪华。 小米11 Ultra主摄采用了来自三星的GN2定制大底,1/英寸的CMOS让其拥有较高的信噪比。无论是拍摄照片还是视频,高信噪比的优势让小米11 Ultra可以在暗光环境下无须拉高ISO便能得到与小传感器同样的亮度,并且画面的噪点会大幅降低,提升画质。即便是在 lux的极暗光环境下,小米11 Ultra依旧能凭借“夜枭算法”来实现“夜视”功能,这对于拍摄视频来说极为重要。另一方面,当面对复杂场景或是暗光环境时,视频的对焦也相当重要,毕竟观众可不想看到虚焦的画面。小米11 Ultra拥有全像素全向8核对焦以及64点激光对焦系统,让对焦能力全面升级,用户在拍摄视频时也无须担心虚焦的情况出现。 对于拍摄视频而言,长焦提供给用户的视野也是非常重要的。小米11 Ultra搭载的4800万像素潜望式长焦镜头可以实现最远15倍变焦,并且防抖表现不错,画面清晰,即便是将远处的景色放大数倍依旧清晰准确。此外小米11 Ultra还有多种趣味拍摄模式,我们会在后面的讲解中一一提及。 从拍摄界面来看,小米11 Ultra的拍摄界面相当简洁,焦段方面支持倍到最高15倍的变焦。值得一提的是小米11 Ultra在开启拍摄后会在界面底部出现一个焦段滑动杆,用户可以通过拖动滑动杆顺滑地调整拍摄视角。该滑动杆根据镜头的不同来调整的焦段也有所不同。在倍模式下,小米11 Ultra使用超广角镜头,此时用户可以在倍的焦段内选择;在1倍模式下,小米11 Ultra使用主摄,此时用户可调整的焦段为1~6倍;在5倍模式下,小米11 Ultra使用潜望式长焦镜头,此时用户可以调整的焦段为5倍到15倍。 小米11 Ultra可以在顶部菜单栏开启HDR模式,不过想要开启HDR10+则需要到详细设置中。 相较于其他手机可以在拍摄模式中自由选择镜头和变焦倍数,小米11 Ultra限定单镜头的变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限制,但在画面表现上避免了切换镜头时所带来的画面切割感,毕竟不是每颗镜头都拥有相同的素质,这也提醒了视频拍摄者在拍摄之前就应当考虑好使用哪颗镜头来进行拍摄。 功能方面,小米11 Ultra可以在顶部菜单栏开启HDR模式,其内置的“芯片级单帧逐行HDR”会对像素逐行进行三次曝光,消除HDR鬼影问题的同时还能显著提高动态范围。至于HDR10+模式,则需要在4K或8K分辨率下进入设置进行单独开启。小米11 Ultra全链路HDR10+可以为拍摄者提供从拍摄到处理再到显示的全程体验,高动态色彩会带来更出色的视觉享受。分辨率方面,小米11 Ultra支持720P、1080P、4K和8K四种分辨率,最高支持60fps帧率,可以带来流畅的画面表现。 运动跟拍功能可以选择跟拍物体,便于捕捉运动的动物或物体。 防抖方面值得一提。小米11 Ultra原生支持OIS光学防抖,在使用潜望式长焦镜头时的防抖表现让人惊喜,即便是开启最高15倍变焦,小米11 Ultra的实拍画面依旧明细锐利,OIS光学防抖可以很好抵消手持的抖动。如果想要获得更好的防抖效果,我们更推荐使用顶部菜单中的“超级防抖”和“超级防抖Pro”。需要注意的是开启防抖模式后无法使用变焦功能,并且不同的模式下视角也有较为明显的区别。 “超级防抖”模式下,小米11 Ultra启用主摄镜头,此时的视频画面相比未开启防抖模式时要稍小一些,要留出冗余画面进行裁剪。而在“超级防抖Pro”模式下,小米11 Ultra会启用超广角镜头,此时的画面广度反而要稍大一些,并且得益于较高的像素,广角画面与主摄画面也相差无几,在大部分场景下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 顶部菜单中的“超级防抖”和“超级防抖Pro”可以有效减少画面抖动,另外在长焦端的防抖表现也令人惊喜。 电影滤镜和视频美化也是用户最常使用的两个功能,前者可以提供极具特色的电影滤镜,适合不同场景下的使用。后者则是在拍摄女生时必不可少的神器,不仅有100级美颜功能还能调节虚化效果,可以说是小姐姐拍摄利器了。 不过要说最有趣、最实用的功能,就莫过于语音字幕和运动跟拍了。这两个功能都在顶部菜单右侧的下拉栏中打开。语音字幕功能可以实时根据视频录制的声音生成字幕,并可以在视频剪辑中进行编辑更改,当拍完一段视频后,实时字幕就已经完成,用户无须使用第三方工具匹配字幕,操作更加方便。运动跟拍则是在视频界面单机选择需要跟拍的对象,对象可以是人或者物体,当场景移动时小米11 Ultra的对焦点会进行跟随,并且能自动调整曝光参数,抓拍更清晰。 语音字幕功能可以实时根据视频录制的声音生成字幕,并可以在视频剪辑中进行编辑更改。 毫无疑问,小米11 Ultra也支持专业模式下录制视频,只需在“专业”界面的右下方点击录像按钮即可开启。在专业模式下,用户可以自主调节外平衡、对焦、快门时间、曝光补偿和感光度等,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场景来调整参数。值得一提的是小米11 Ultra提供了三种专业的测光方式,分别是平均测光、中央重点测光和点测光。其中平均测光适用于光照均匀的画面;中央重点测光适用于主题位于画面中央的场景;点测光则适用于精确控制画面明暗的拍摄。 在专业模式下,用户可以自主调节外平衡、对焦、快门时间、曝光补偿和感光度等。 一般而言,不同的测光模式仅会出现在专业单反相机上,出现手机上实属罕见,不过同样罕见的还有LOG模式。小米11 Ultra在专业模式界面顶部的右侧下拉栏中可以开启LOG模式,其英文全称是Logarithmic,它是一种采用对数函数应用到曝光曲线上的视频记录形式,在佳能、尼康、索尼等品牌的单反相机或微单相机中均提供了该功能。LOG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高光和阴影部分的细节。与我们熟知的RAW格式相比,RAW格式记录的是传感器获取的全部光学信息,LOG则是通过对应的特殊曲线,让传感器在录制时动态范围最大化。两者的目的都是最大化获得有效图像信息,不过手段和结果有所不同。从本质上来说,RAW是纯数据信息,而LOG本质仍是视频。 拥有三种测光方式的小米 Ultra相当专业,可以根据不同场景进行选择测光方式。 同样专业的功能还包括峰值对焦、曝光反馈和光焦分离。峰值对焦可以将对焦最清晰的区域轮廓通过红色高亮进行显示;曝光反馈则是实时显示画面曝光程度,辅助调整曝光值。光焦分离则是通过轻触画面来锁定对焦点,再拖动中心的黄色圆环来调整测光点。如果长按的话则会锁定焦点和测光点,此时也无法拖动测光点。另外,小米11 Ultra在拍摄界面的右上方还拥有直方图和音频图两种专业图标,前者可以试试反馈画面的曝光情况,后者则会实时监控左右声道的音量,并且滑动它还能调整收音的大小。 同样专业的功能还包括峰值对焦、曝光反馈和光焦分离,可以在设置中详细查看。 相较于一般手机而言,小米11 Ultra独特的三摄以及新奇的拍摄模式要更加吸引用户一些。在拍照界面的最右侧,可以在更多中找到“短视频”“VLOG”“慢动作”“延时摄影”“多摄同拍”和“魔法分身”等多种视频模式,每种模式均可以带给用户不同的拍摄体验。 “短视频”功能可以拍摄15s时长的视频,分辨率有720P和1080P两档选择,镜头焦段与普通视频模式无异,拥有更多的美颜效果、滤镜和万花筒功能。另外“短视频”模式可以直接进行配乐,在拍摄界面顶部即可选择本地音乐或热门歌曲。 相比“短视频”,“VLOG”功能或许更能得到视频拍摄者的青睐。其内置的14个模板覆盖了精致、潮流、小清新、炫酷等多种风格,从拍摄角度到分镜再到音乐再到后期剪辑,全部囊括在一个模板中,“傻瓜式”的操作流程只需看一遍就会。 “慢动作”和“延时摄影”我们在不少的手机上已经见过,小米11 Ultra的慢动作功能最高支持1080P分辨率和1920fps,并且支持自定义慢动作时段和配乐,可以给予运动的物体一个有趣的特写。延时摄影则是加快时间的流动,在短短几秒间就能表达数小时的画面,带来更具冲击力的视觉体验。 慢动作功能最高支持1080P分辨率和1920fps,并且支持自定义慢动作时段和配乐。 魔法分身的功能则更像是电影特效,即便只有一个人也能营造出分身效果,并且还有拍照模式、录像模式和定格模式三种模式可供用户选择。“多摄同开”则是小米11 Ultra的撒手锏,当打开该功能后可同时开启多个摄像头,支持录制两个视角的画面,并可以选择“双拼”和“同录”两种不同的形式。其中双拼是将两个视角的影像合并为一段视频,同录则是同时录制和保存两个不同视角下拍摄的视频。值得一提的是,小米11 Ultra还支持多机联录功能,可以支持两台手机在不同视角下录制影像,并合成一段视频,在拍摄生活类Vlog时相当好用。 多摄同开功能可同时录制两个摄像头的内容,用户可以自由选择进行拍摄的镜头和焦段。 双拼模式下的成片如上图所示 其实从我们的介绍可以看出,各大手机厂商为了丰富手机的影像能力不仅从镜头硬件下手,提升影像素质,还在影像功能上费尽心思,力图打造更适合用户使用并能发挥创意的拍摄模式。对于想要拍短视频记录生活的用户来说,好好使用手机内置的视频功能,针对不同场景使用不同视频功能,一定可以让你拍摄的视频区别于其他视频,成为让人耳目一新的存在。

广角镜杂志订购

是。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是很前面的,这个城市广角镜是正规机构发布的,是属于这个正刊的。《城市轨道交通研究》杂志创刊于1998年,是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领域首家公开发行的科技刊物。

现在是可以提前订阅2019年的杂志了,很多杂志网站都支持预定的,去专业的杂志网站啊,去书店肯定不好买啊,可以去杂志云啊这些,不介意速度慢的话,邮局也可以。

《南方周末》《人物周刊》《了望》《亚洲周刊》《新民周刊》等等。其实有很多非常好的时评博客可以订阅,如果方便上网,还是看时评博客方便。

《冰点》杂志,我只听说过,没看过,不知现在市面上有没有得卖。

广角镜杂志排行榜

《南方周末》、《半月谈》、《求是》,其中半月谈是老牌子了,求是是官方刊物,南方周末也是不错的选择

《冰点》杂志,我只听说过,没看过,不知现在市面上有没有得卖。

电子的没有. 昭阳订阅可以订阅纸版, 价格也便宜.

既然楼主一直看凤凰周刊,那些什么中国周刊,新民周刊,三联周刊,南方周末什么的都可以不看,不痛不痒的。不如直接看广角镜,镜报,亚洲周刊等香港媒体。经常有独家报道,而且都不是哗众取宠,猎奇花边新闻那种,紧跟时事热点。这几个杂志报纸在国内报刊亭是买不到的,广角镜,镜报在淘宝网上还可以订阅,亚洲周刊只能在香港买到,建议楼主在淘宝网搜一下珠海凤凰星这个卖家,进去看看,有广角镜,镜报的内容简介。再就是要提醒你,香港杂志价格可不菲,要有心理准备,可先买几本试试看。

  • 索引序列
  • 香港广角镜杂志电子版
  • 香港广角镜杂志在线阅读
  • 11ultra广角镜杂志
  • 广角镜杂志订购
  • 广角镜杂志排行榜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