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几种排序算法毕业论文

几种排序算法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几种排序算法毕业论文

Abstract: Sorting is the computer programming important basis, is also a computer technology important application, many output results which the computer produces finally defers to some kind of regular order output. Here we from construction of data's angle embarking, have analyzed the insertion sort, partitioning sorting, fast sorting simply and so on several kind of commonly used sort algorithm algorithm principle and realize the process, has calculated each algorithm running time and the operating efficiency, and has given the partial algorithm code and the simple demonstration procedure with object-oriented language java, through the demonstration procedure's movement and the analysis, has compared the different sort algorithm performance from some aspects, has certain help to our learning algorithm and the actual programming.

基于词频统计——词位置加权的搜索引擎 利用关键词在文档中出现的频率和位置排序是搜索引擎最早期排序的主要思想,其技术发展也最为成熟,是第一阶段搜索引擎的主要排序技术,应用非常广泛,至今仍是许多搜索引擎的核心排序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关键词在文档中词频越高,出现的位置越重要,则被认为和检索词的相关性越好。 1)词频统计 文档的词频是指查询关键词在文档中出现的频率。查询关键词词频在文档中出现的频率越高,其相关度越大。但当关键词为常用词时,使其对相关性判断的意义非常小。TF/IDF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TF/IDF算法被认为是信息检索中最重要的发明。TF(Term Frequency):单文本词汇频率,用关键词的次数除以网页的总字数,其商称为“关键词的频率”。IDF(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逆文本频率指数,其原理是,一个关键词在N个网页中出现过,那么N越大,此关键词的权重越小,反之亦然。当关键词为常用词时,其权重极小,从而解决词频统计的缺陷。 2)词位置加权 在搜索引擎中,主要针对网页进行词位置加权。所以,页面版式信息的分析至关重要。通过对检索关键词在Web页面中不同位置和版式,给予不同的权值,从而根据权值来确定所搜索结果与检索关键词相关程度。可以考虑的版式信息有:是否是标题,是否为关键词,是否是正文,字体大小,是否加粗等等。同时,锚文本的信息也是非常重要的,它一般能精确的描述所指向的页面的内容。 基于链接分析排序的第二代搜索引擎 链接分析排序的思想起源于文献引文索引机制,即论文被引用的次数越多或被越权威的论文引用,其论文就越有价值。链接分析排序的思路与其相似,网页被别的网页引用的次数越多或被越权威的网页引用,其价值就越大。被别的网页引用的次数越多,说明该网页越受欢迎,被越权威的网页引用,说明该网页质量越高。链接分析排序算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基于随机漫游模型的,比如PageRank和Repution算法;基于概率模型的,如SALSA、PHITS;基于Hub和Authority相互加强模型的,如HITS及其变种;基于贝叶斯模型的,如贝叶斯算法及其简化版本。所有的算法在实际应用中都结合传统的内容分析技术进行了优化。本文主要介绍以下几种经典排序算法: 1)PageRank算法 PageRank算法由斯坦福大学博士研究生Sergey Brin和Lwraence Page等提出的。PageRank算法是Google搜索引擎的核心排序算法,是Google成为全球最成功的搜索引擎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时开启了链接分析研究的热潮。 PageRank算法的基本思想是:页面的重要程度用PageRank值来衡量,PageRank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引用该页面的页面个数和引用该页面的页面重要程度。一个页面P(A)被另一个页面P(B)引用,可看成P(B)推荐P(A),P(B)将其重要程度(PageRank值)平均的分配P(B)所引用的所有页面,所以越多页面引用P(A),则越多的页面分配PageRank值给P(A),PageRank值也就越高,P(A)越重要。另外,P(B)越重要,它所引用的页面能分配到的PageRank值就越多,P(A)的PageRank值也就越高,也就越重要。 其计算公式为: PR(A):页面A的PageRank值; d:阻尼系数,由于某些页面没有入链接或者出链接,无法计算PageRank值,为避免这个问题(即LinkSink问题),而提出的。阻尼系数常指定为。 R(Pi):页面Pi的PageRank值; C(Pi):页面链出的链接数量; PageRank值的计算初始值相同,为了不忽视被重要网页链接的网页也是重要的这一重要因素,需要反复迭代运算,据张映海撰文的计算结果,需要进行10次以上的迭代后链接评价值趋于稳定,如此经过多次迭代,系统的PR值达到收敛。 PageRank是一个与查询无关的静态算法,因此所有网页的PageRank值均可以通过离线计算获得。这样,减少了用户检索时需要的排序时间,极大地降低了查询响应时间。但是PageRank存在两个缺陷:首先PageRank算法严重歧视新加入的网页,因为新的网页的出链接和入链接通常都很少,PageRank值非常低。另外PageRank算法仅仅依靠外部链接数量和重要度来进行排名,而忽略了页面的主题相关性,以至于一些主题不相关的网页(如广告页面)获得较大的PageRank值,从而影响了搜索结果的准确性。为此,各种主题相关算法纷纷涌现,其中以以下几种算法最为典型。 2)Topic-Sensitive PageRank算法 由于最初PageRank算法中是没有考虑主题相关因素的,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科学系Taher Haveli-wala提出了一种主题敏感(Topic-Sensitive)的PageRank算法解决了“主题漂流”问题。该算法考虑到有些页面在某些领域被认为是重要的,但并不表示它在其它领域也是重要的。 网页A链接网页B,可以看作网页A对网页B的评分,如果网页A与网页B属于相同主题,则可认为A对B的评分更可靠。因为A与B可形象的看作是同行,同行对同行的了解往往比不是同行的要多,所以同行的评分往往比不是同行的评分可靠。遗憾的是TSPR并没有利用主题的相关性来提高链接得分的准确性。 3)HillTop算法 HillTop是Google的一个工程师Bharat在2001年获得的专利。HillTop是一种查询相关性链接分析算法,克服了的PageRank的查询无关性的缺点。HillTop算法认为具有相同主题的相关文档链接对于搜索者会有更大的价值。在Hilltop中仅考虑那些用于引导人们浏览资源的专家页面(Export Sources)。Hilltop在收到一个查询请求时,首先根据查询的主题计算出一列相关性最强的专家页面,然后根据指向目标页面的非从属专家页面的数量和相关性来对目标页面进行排序。 HillTop算法确定网页与搜索关键词的匹配程度的基本排序过程取代了过分依靠PageRank的值去寻找那些权威页面的方法,避免了许多想通过增加许多无效链接来提高网页PageRank值的作弊方法。HillTop算法通过不同等级的评分确保了评价结果对关键词的相关性,通过不同位置的评分确保了主题(行业)的相关性,通过可区分短语数防止了关键词的堆砌。 但是,专家页面的搜索和确定对算法起关键作用,专家页面的质量对算法的准确性起着决定性作用,也就忽略了大多数非专家页面的影响。专家页面在互联网中占的比例非常低(),无法代表互联网全部网页,所以HillTop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不同于PageRank算法,HillTop算法的运算是在线运行的,对系统的响应时间产生极大的压力。 4)HITS HITS(Hyperlink Induced Topic Search)算法是Kleinberg在1998年提出的,是基于超链接分析排序算法中另一个最著名的算法之一。该算法按照超链接的方向,将网页分成两种类型的页面:Authority页面和Hub页面。Authority页面又称权威页面,是指与某个查询关键词和组合最相近的页面,Hub页面又称目录页,该页面的内容主要是大量指向Authority页面的链接,它的主要功能就是把这些Authority页面联合在一起。对于Authority页面P,当指向P的Hub页面越多,质量越高,P的Authority值就越大;而对于Hub页面H,当H指向的Authority的页面越多,Authority页面质量越高,H的Hub值就越大。对整个Web集合而言,Authority和Hub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加强的关系。Authority和Hub之间相互优化的关系,即为HITS算法的基础。 HITS基本思想是:算法根据一个网页的入度(指向此网页的超链接)和出度(从此网页指向别的网页)来衡量网页的重要性。在限定范围之后根据网页的出度和入度建立一个矩阵,通过矩阵的迭代运算和定义收敛的阈值不断对两个向量Authority和Hub值进行更新直至收敛。 实验数据表明,HITS的排名准确性要比PageRank高,HITS算法的设计符合网络用户评价网络资源质量的普遍标准,因此能够为用户更好的利用网络信息检索工具访问互联网资源带来便利。 但却存在以下缺陷:首先,HITS算法只计算主特征向量,处理不好主题漂移问题;其次,进行窄主题查询时,可能产生主题泛化问题;第三,HITS算法可以说一种实验性质的尝试。它必须在网络信息检索系统进行面向内容的检索操作之后,基于内容检索的结果页面及其直接相连的页面之间的链接关系进行计算。尽管有人尝试通过算法改进和专门设立链接结构计算服务器(Connectivity Server)等操作,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在线实时计算,但其计算代价仍然是不可接受的。 基于智能化排序的第三代搜索引擎 排序算法在搜索引擎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目前许多搜索引擎都在进一步研究新的排序方法,来提升用户的满意度。但目前第二代搜索引擎有着两个不足之处,在此背景下,基于智能化排序的第三代搜索引擎也就应运而生。 1)相关性问题 相关性是指检索词和页面的相关程度。由于语言复杂,仅仅通过链接分析及网页的表面特征来判断检索词与页面的相关性是片面的。例如:检索“稻瘟病”,有网页是介绍水稻病虫害信息的,但文中没有“稻瘟病”这个词,搜索引擎根本无法检索到。正是以上原因,造成大量的搜索引擎作弊现象无法解决。解决相关性的的方法应该是增加语意理解,分析检索关键词与网页的相关程度,相关性分析越精准,用户的搜索效果就会越好。同时,相关性低的网页可以剔除,有效地防止搜索引擎作弊现象。检索关键词和网页的相关性是在线运行的,会给系统相应时间很大的压力,可以采用分布式体系结构可以提高系统规模和性能。 2)搜索结果的单一化问题 在搜索引擎上,任何人搜索同一个词的结果都是一样。这并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不同的用户对检索的结果要求是不一样的。例如:普通的农民检索“稻瘟病”,只是想得到稻瘟病的相关信息以及防治方法,但农业专家或科技工作者可能会想得到稻瘟病相关的论文。 解决搜索结果单一的方法是提供个性化服务,实现智能搜索。通过Web数据挖掘,建立用户模型(如用户背景、兴趣、行为、风格),提供个性化服务。

排序的方法有很多种,你说的是什么排序啊,有排列组合的,有光排序,没有前后顺序之分的。

一. 冒泡排序冒泡排序是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它重复地遍历要排序的数列,一次比较两个元素,如果他们的顺序错误就把它们交换过来。遍历数列的工作是重复的进行直到没有再需要交换,也就是说该数列已经排序完成。这个算法的名字由来是因为越小的元素会经由交换慢慢“浮”到数列的顶端1.冒泡排序算法的运作如下:(1)比较相邻的元素。如果第一个比第二个大(升序),就交换他们两个(2)对每一对相邻元素作同样的工作,从开始第一对到结尾的最后一对。这步做完后,最后的元素还是最大的数(3)针对所有的元素重复以上的步骤,除了最后一个二. 选择排序 选择排序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他的工作原理如下: 首先在未排序序列中找到最小(大)元素,存放到排序序列的起始位置(末尾位置),然后,再从剩余未排序元素中继续寻找最小(大)元素,然后放到已排序序列的末尾。以此类推,直到所有元素均排序完毕 选择排序的主要优点与数据移动有关。如果某个元素位于正确的最终位置上,则它不会被移动。选择排序每次交换一对元素,他们当中至少有一个将被移到最终位置上,因此对n个元素的表进行排序总共进行至多n-1次交换。在所有的完全依靠交换去移动 元素的排序方法中,选择排序属于非常好的一种三. 插入排序 插入排序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构建有序序列,对于未排序数据,在已排序序列中从后向前扫描,找到相应位置并插入。插入排序在从后向前扫描的过程中,需要反复把已排序元素逐步向后挪位,为最新元素提供插入空间四. 快速排序 快速排序,又称划分交换排序。通过一趟排序将要排序的数据分割成独立的两部分,其中一部分的所有数据都要小,然后再按此方法对两部分数据分别进行快速排序,整个排序过程可以递归进行,以此达到整个数据变成有序序列五 希尔排序过程希尔排序是插入排序的一种,也称缩小增量排序,是直接插入排序算法的一种更高效的改进版本。希尔排序是非稳定排序算法。希尔排序是把记录按下标的一定增量分组,对每组使用直接插入排序算法排序;随着增量逐渐减少,每组包含的关键词越来越多,当增量减至1时,整个文件恰被分成一组,算法便终止。六. 归并排序归并排序是采用分治法(把复杂问题分解为相对简单的子问题,分别求解,最后通过组合起子问题的解的方式得到原问题的解)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应用。归并排序的思想就是先递归分解数组,再合并数组将数组分解最小之后,然后合并两个有序数组,基本思路是比较两个数组的最前面的数,水小九先取谁,取了后相应的指针就往后移一位。然后比较,直至一个数组为空,最后把另一个数组的剩余部分复制过来即可

排序算法的研究论文

在CTR预估中,为了解决稀疏特征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了FM模型来建模特征之间的交互关系。但是FM模型只能表达特征之间两两组合之间的关系,无法建模两个特征之间深层次的关系或者说多个特征之间的交互关系,因此学者们通过Deep Network来建模更高阶的特征之间的关系。因此 FM和深度网络DNN的结合也就成为了CTR预估问题中主流的方法。有关FM和DNN的结合有两种主流的方法,并行结构和串行结构。两种结构的理解以及实现如下表所示: 今天介绍的NFM模型(Neural Factorization Machine),便是串行结构中一种较为简单的网络模型。 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FM模型,FM模型用n个隐变量来刻画特征之间的交互关系。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n是特征的总数,是one-hot展开之后的,比如有三组特征,两个连续特征,一个离散特征有5个取值,那么n=7而不是n=3.                      可以看到,不考虑最外层的求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K维的向量。对于NFM模型,目标值的预测公式变为:                      其中,f(x)是用来建模特征之间交互关系的多层前馈神经网络模块,架构图如下所示: mbedding Layer 和我们之间几个网络是一样的,embedding 得到的vector其实就是我们在FM中要学习的隐变量v。 Bi-Interaction Layer 名字挺高大上的,Bi是Bi-linear的缩写,这一层其实是一个pooling层操作,它把很多个向量转换成一个向量,,其实它就是计算FM中的二次项的过程,因此得到的向量维度就是我们的Embedding的维度。最终的结果是:                      Hidden Layers就是我们的DNN部分,将Bi-Interaction Layer得到的结果接入多层的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从而捕捉到特征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在进行多层训练之后,将最后一层的输出求和同时加上一次项和偏置项,就得到了我们的预测输出:                      NFM模型将FM与神经网络结合以提升FM捕捉特征间多阶交互信息的能力。根据论文中实验结果,NFM的预测准确度相较FM有明显提升,并且与现有的并行神经网络模型相比,复杂度更低。 NFM本质上还是基于FM,FM会让一个特征固定一个特定的向量,当这个特征与其他特征做交叉时,都是用同样的向量去做计算。这个是很不合理的,因为不同的特征之间的交叉,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学者们提出了AFM模型(Attentional factorization machines),将attention机制加入到我们的模型中。 论文: Neural Factorization Machines for Sparse Predictive Analytics

Abstract: Sorting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computer programming, computer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application, the computer has turned out many of the output are some rules in an orderly manner in accordance with the output. This data structur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a simple analysis of the insertion sort, sub-rule sort, quick sort, such as sorting algorithms for some commonly-used algorithm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process, the various algorithms to calculate the running time and operating efficiency, and object-oriented language java algorithm is given some simple examples of code and procedures, through the example of the operation procedures and analysis, from the comparison of some aspects of the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sorting algorithm, for our learning algorithm and the actual programming will certainly help.

在计算广告和推荐系统中,CTR预估(click-through rate)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判断一个商品的是否进行推荐需要根据CTR预估的点击率来进行。在进行CTR预估时,除了单特征外,往往要对特征进行组合。对于特征组合来说,业界常用的方法有人工特征工程 + LR(Logistic Regression)、GBDT(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 + LR、FM(Factorization Machine)和FFM(Field-aware Factorization Machine)模型。最近几年也出现了很多基于FM改进的方法,如deepFM,FNN,PNN,DCN,xDeepFM等。 FM(Factorization Machine)主要是为了解决数据稀疏的情况下,特征怎样组合的问题。已一个广告分类的问题为例,根据用户与广告位的一些特征,来预测用户是否会点击广告。数据如下:(本例来自美团技术团队分享的paper) clicked是分类值,表明用户有没有点击该广告。1表示点击,0表示未点击。而country,day,ad_type则是对应的特征。对于这种categorical特征,一般都是进行one-hot编码处理。 将上面的数据进行one-hot编码以后,就变成了下面这样 : 因为是categorical特征,所以经过one-hot编码以后,不可避免的样本的数据就变得很稀疏。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假设淘宝或者京东上的item为100万,如果对item这个维度进行one-hot编码,光这一个维度数据的稀疏度就是百万分之一。由此可见, 数据的稀疏性 ,是我们在实际应用场景中面临的一个非常常见的挑战与问题。 one-hot编码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 特征空间变大 。同样以上面淘宝上的item为例,将item进行one-hot编码以后,样本空间有一个categorical变为了百万维的数值特征,特征空间一下子暴增一百万。所以大厂动不动上亿维度,就是这么来的。 普通的线性模型,我们都是将各个特征独立考虑的,并没有考虑到特征与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但实际上,大量的特征之间是有关联的。最简单的以电商为例,一般女性用户看化妆品服装之类的广告比较多,而男性更青睐各种球类装备。那很明显,女性这个特征与化妆品类服装类商品有很大的关联性,男性这个特征与球类装备的关联性更为密切。如果我们能将这些有关联的特征找出来,显然是很有意义的。 一般的线性模型为:                       从上面的式子很容易看出,一般的线性模型压根没有考虑特征间的关联。为了表述特征间的相关性,我们采用多项式模型。在多项式模型中,特征 与 的组合用 表示。为了简单起见,我们讨论二阶多项式模型。具体的模型表达式如下: 为了简单起见,我们只考虑二阶交叉的情况,具体的模型如下:                       式中, 表示样本的特征数量, 表示第 个特征,与线性模型相比,FM的模型就多了后面特征组合的部分。 从FM公式可以看出,组合特征的参数一共有 n(n−1)/2个,任意两个参数都是独立的。然而,在数据稀疏性普遍存在的实际应用场景中,二次项参数的训练是很困难的。其原因是,每个参数 的训练需要大量 和 都非零的样本;由于样本数据本来就比较稀疏,满足 和 都非零”的样本将会非常少。训练样本的不足,很容易导致参数  不准确,最终将严重影响模型的性能。 那么,如何解决二次项参数的训练问题呢?矩阵分解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在model-based的协同过滤中,一个rating矩阵可以分解为user矩阵和item矩阵,每个user和item都可以采用一个隐向量表示。比如在下图中的例子中,我们把每个user表示成一个二维向量,同时把每个item表示成一个二维向量,两个向量的点积就是矩阵中user对item的打分。 类似地,所有二次项参数 可以组成一个对称阵 (为了方便说明FM的由来,对角元素可以设置为正实数),那么这个矩阵就可以分解为 , 的第 列便是第 维特征的隐向量。换句话说,每个参数 ,这就是FM模型的核心思想。因此,FM的模型方程为(本文不讨论FM的高阶形式)                      其中, 是第 维特征的隐向量, 代表向量点积。隐向量的长度为 ,二次项的参数数量减少为 个,远少于多项式模型的参数数量。另外,参数因子化使得 的参数和 的参数不再是相互独立的,因此我们可以在样本稀疏的情况下相对合理地估计FM的二次项参数。具体来说, 和 的系数分别为 和 ,它们之间有共同项 。也就是说,所有包含“ 的非零组合特征”(存在某个 ,使得 )的样本都可以用来学习隐向量 vivi,这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数据稀疏性造成的影响。而在多项式模型中, 和 是相互独立的。 显而易见,FM的模型公式是一个通用的拟合方程,可以采用不同的损失函数用于解决回归、二元分类等问题,比如可以采用MSE(Mean Square Error)损失函数来求解回归问题,也可以采用Hinge/Cross-Entropy损失来求解分类问题。当然,在进行二元分类时,FM的输出需要经过sigmoid变换,这与Logistic回归是一样的。直观上看,FM的复杂度是 。但是,通过下面的等式,FM的二次项可以化简,其复杂度可以优化到  。由此可见,FM可以在线性时间对新样本作出预测。                              我们再来看一下FM的训练复杂度,利用SGD(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训练模型。模型各个参数的梯度如下: 其中, 是隐向量 的第 个元素。由于 只与 有关,而与 无关,在每次迭代过程中,只需计算一次所有 的 ,就能够方便地得到所有 的梯度。显然,计算所有 的 的复杂度是 ;已知 时,计算每个参数梯度的复杂度是 ;得到梯度后,更新每个参数的复杂度是 ;模型参数一共有 个。因此,FM参数训练的复杂度也是 。综上可知,FM可以在线性时间训练和预测,是一种非常高效的模型。 libFM 论文: Factorization Machines 论文: Factorization Machines with Follow-The-Regularized-Leader for CTR prediction in Display Advertising 推荐系统遇上深度学习(一)--FM模型理论和实践 FM(Factorization Machines)的理论与实践 深入FFM原理与实践-美团 推荐好文:  深度学习在CTR预估中的应用

排序算法实验研究论文

PNN,全称为Product-based Neural Network,认为在embedding输入到MLP之后学习的交叉特征表达并不充分,提出了一种product layer的思想,既基于乘法的运算来体现体征交叉的DNN网络结构,如下图: 按照论文的思路,我们也从上往下来看这个网络结构: 输出层 输出层很简单,将上一层的网络输出通过一个全链接层,经过sigmoid函数转换后映射到(0,1)的区间中,得到我们的点击率的预测值:                      l2层 根据l1层的输出,经一个全链接层 ,并使用relu进行激活,得到我们l2的输出结果:                      l1层 l1层的输出由如下的公式计算:                      重点马上就要来了,我们可以看到在得到l1层输出时,我们输入了三部分,分别是lz,lp 和 b1,b1是我们的偏置项,这里可以先不管。lz和lp的计算就是PNN的精华所在了。我们慢慢道来: Product Layer product思想来源于,在ctr预估中,认为特征之间的关系更多是一种and“且”的关系,而非add"加”的关系。例如,性别为男且喜欢游戏的人群,比起性别男和喜欢游戏的人群,前者的组合比后者更能体现特征交叉的意义。 product layer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线性部分lz,一部分是非线性部分lp。二者的形式如下:                                           在这里,我们要使用到论文中所定义的一种运算方式,其实就是矩阵的点乘啦:                      Embedding Layer Embedding Layer跟DeepFM中相同,将每一个field的特征转换成同样长度的向量,这里用f来表示。                      损失函数 使用和逻辑回归同样的损失函数,如下:                      前面提到了,product layer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线性部分lz,一部分是非线性部分lp。看product layer的公式,我们首先需要知道z和p,这都是由我们的embedding层得到的,其中z是线性信号向量,因此我们直接用embedding层得到:                      论文中使用的等号加一个三角形,其实就是相等的意思,你可以认为z就是embedding层的复制。 对于p来说,这里需要一个公式进行映射:                                            不同的g的选择使得我们有了两种PNN的计算方法,一种叫做Inner PNN,简称IPNN,一种叫做Outer PNN,简称OPNN。 接下来,我们分别来具体介绍这两种形式的PNN模型,由于涉及到复杂度的分析,所以我们这里先定义Embedding的大小为M,field的大小为N,而lz和lp的长度为D1。 IPNN的示意图如下: IPNN中p的计算方式如下,即使用内积来代表 :                      所以, 其实是一个数,得到一个 的时间复杂度为M,p的大小为N*N,因此计算得到p的时间复杂度为N*N*M。而再由p得到lp的时间复杂度是N*N*D1。因此 对于IPNN来说,总的时间复杂度为N*N(D1+M)。文章对这一结构进行了优化,可以看到,我们的p是一个对称矩阵,因此我们的权重也可以是一个对称矩阵,对称矩阵就可以进行如下的分解:                      因此:                                           因此:                      从而得到:                      可以看到,我们的权重只需要D1 * N就可以了,时间复杂度也变为了D1*M*N。 OPNN OPNN的示意图如下: OPNN中p的计算方式如下:                      此时 为M*M的矩阵,计算一个 的时间复杂度为M*M,而p是N*N*M*M的矩阵,因此计算p的事件复杂度为N*N*M*M。从而计算lp的时间复杂度变为D1 * N*N*M*M。这个显然代价很高的。为了减少负责度,论文使用了叠加的思想,它重新定义了p矩阵:                      这里计算p的时间复杂度变为了D1*M*(M+N) 论文: Product-based Neural Networks for User Response Prediction 推荐系统中使用ctr排序的f(x)的设计-dnn篇之PNN模型 推荐系统遇上深度学习(六)--PNN模型理论和实践 推荐好文:  深度学习在CTR预估中的应用

免费查阅文献的刊物,你可以看看(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等等这些

在CTR预估中,为了解决稀疏特征的问题,学者们提出了FM模型来建模特征之间的交互关系。但是FM模型只能表达特征之间两两组合之间的关系,无法建模两个特征之间深层次的关系或者说多个特征之间的交互关系,因此学者们通过Deep Network来建模更高阶的特征之间的关系。因此 FM和深度网络DNN的结合也就成为了CTR预估问题中主流的方法。有关FM和DNN的结合有两种主流的方法,并行结构和串行结构。两种结构的理解以及实现如下表所示: 今天介绍的NFM模型(Neural Factorization Machine),便是串行结构中一种较为简单的网络模型。 我们首先来回顾一下FM模型,FM模型用n个隐变量来刻画特征之间的交互关系。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n是特征的总数,是one-hot展开之后的,比如有三组特征,两个连续特征,一个离散特征有5个取值,那么n=7而不是n=3.                      可以看到,不考虑最外层的求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K维的向量。对于NFM模型,目标值的预测公式变为:                      其中,f(x)是用来建模特征之间交互关系的多层前馈神经网络模块,架构图如下所示: mbedding Layer 和我们之间几个网络是一样的,embedding 得到的vector其实就是我们在FM中要学习的隐变量v。 Bi-Interaction Layer 名字挺高大上的,Bi是Bi-linear的缩写,这一层其实是一个pooling层操作,它把很多个向量转换成一个向量,,其实它就是计算FM中的二次项的过程,因此得到的向量维度就是我们的Embedding的维度。最终的结果是:                      Hidden Layers就是我们的DNN部分,将Bi-Interaction Layer得到的结果接入多层的神经网络进行训练,从而捕捉到特征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在进行多层训练之后,将最后一层的输出求和同时加上一次项和偏置项,就得到了我们的预测输出:                      NFM模型将FM与神经网络结合以提升FM捕捉特征间多阶交互信息的能力。根据论文中实验结果,NFM的预测准确度相较FM有明显提升,并且与现有的并行神经网络模型相比,复杂度更低。 NFM本质上还是基于FM,FM会让一个特征固定一个特定的向量,当这个特征与其他特征做交叉时,都是用同样的向量去做计算。这个是很不合理的,因为不同的特征之间的交叉,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因此,学者们提出了AFM模型(Attentional factorization machines),将attention机制加入到我们的模型中。 论文: Neural Factorization Machines for Sparse Predictive Analytics

关于推荐系统中的reranking问题。作者信息: 文章比较简单,思想也不错,并且据称实践中也给力。简单翻一下。 摘要:排序是推荐系统的一个核心问题,目的是给用户一个“排好序的”item list。通常这个ranking function是从labeled dataset里学到的,通过优化全局表现。这个function对每个item给一个得分。但是这个function可能是次优的,因为它是对每个item“独立”应用的,而且没有显式地考虑item之间的关系,也没有考虑用户偏好的不同。于是这篇文章就提出了PRM。这个reranking模型可以接在任何排序模型后面。它直接优化整个的推荐列表,通过“使用transformer结构来encode列表中的item信息”。其中,这个transformer用了self-attention机制,它直接对任意pair的item间的联系建了模。通过加入一个预训练好的学习用户偏好的embedding,效果还会进一步提升。实验结果有离线也有在线,都是显示出PRM的牛逼。 1  introduction 通常推荐系统的流程是:若干召回->粗排->排序->重排。若干召回的目的是从超级大的item集合中挑出一部分;粗排是从召回的这些中再挑出一部分(一般千级别);排序是从粗排的这些中再挑出一部分;重排是对排序出来的这些(一般最多也就几十的量级)重新排个序展示给用户。其实排序和重排序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量级问题而已。我感觉。所以没必要太区分排序和重排序,反正都能用。 “排好序”的item list对用户的满意度有很大影响,对推荐系统的收益也有很大影响。现在已经有很多排序算法了。典型的排序一般只考虑了user-item pair features, 但是没考虑其他item的影响。虽然pairwise和listwise 的learning to rank方法尝试解决这个问题,通过把item-pair或者item-list当做输入,但是他们只专注于对label数据(点击)的优化,没有显示考虑特征空间中item之间的关系。 一些工作就尝试考虑item之间的关系,然后改善一些排序模型给出的“序”,这就是reranking。核心思想就是encode intra-item patterns到特征空间,然后打分。目前最好的encode方法是RNN-based的,比如GlobalRerank, DLCM。他们按次序输入初始list,然后按时间步输出encoded vector。然鹅,rnn-based方法在对“list中的item之间的交互”的建模上能力有限。The feature information of the previous encoded item degrades along with the encoding distance. 受到机器翻译中的transformer结构启发,文章提出用transformer来学item之间的交互影响。transformer结构用了self-attention机制,这就使得任意两个item之间都是直接产生关系,不用随着编码距离变远而降低。同时,比rnn好的一点在于可以并行化,效率高。 不仅是item之间的交互,个性化的encoding也要考虑进来。推荐系统的reranking是user-specific的,决定于用户的偏好。比如说,对于价格敏感的用户,你就应该加大价格的权重。经典的全局的encoding也许不是最优,就是因为忽略了用户之间的不同。例子,用户想比价的时候,就应该集中展示不同价格的相似物品;用户没有明显购买欲望的时候,推荐就应该更多样化。于是提出的PRM就既考虑了item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考虑了个性化。 论文贡献:(这里可以不用看,不影响。其实主要就是model和data。。problem和evaluation不是应该的吗。。) 2  相关工作 rerank是在ranking模型后的提升,在这些ranking模型中,learning to rank是最广泛使用的方法之一。learning to rank(LTR)可以概括成三类:pointwise\pairwise\listwise。这些都是学的global scoring function,对于某个特征的权重是全局学来的(也就是不个性化)。这样不行啊。 后面简单介绍了下其他人在reranking方面的工作。有的用单向GRU来encode整个list到每个item。有的用LSTM啊什么什么的。他们的能力受到encoding distance的限制。transformer不受这个影响,因为任意item之间距离是O(1)的。而且,用decoder来序列产出list的话,不适用于线上,受不了这个延迟啊。也有提出了groupwise方法的,也可以冰箱,但是计算开销太大了。 3  reranking model formulation LTR在信息检索和推荐系统里用的很多。它的loss function: 其中R是所有用户的请求集合;I_r 是对于请求r的候选集;x_i是item i的特征表示; y_i是item i的label,也就是是否点击。P是预测的点击概率,theta是前置排序模型的参数; 光有x还不够,还需要(a)item-pair之间的相互影响(b)用户物品之间的交互。所谓(a)其实可以直接从LTM模型给出的 对于请求r的初始list S_r 中学到,有一些工作已经探索过了。但是还没有探索(b)的。不同用户的item-pair相互作用应该是不同的。本文会引入一个个性化矩阵PV来学习user-specific encoding function。loss是: 其中 S_r 是前置排序模型给出的初始排序, theta尖 是reranking模型的参数,X是特征矩阵。比较两个损失函数,其实很像,只是多了个PV而已。 4  personalized re-ranking model 模型结构 三部分:输入层、编码层、输出层 input layer 输入层的目标就是学习初始list中所有item的综合表达。前置排序模型给出初始list,记为 S = [i_1, i_2, ..., i_n] ;item的原始的特征矩阵 X \in \Re^{n*d_{feature}} (跟ranking模型一样的). X的每一行是item i的特征向量x_i 。 Personalized Vector (PV). 其实初始的list可以部分反映用户的偏好了(毕竟是排序出来的东西),但还不够。Figure 1(b)里,把 X 和 PV 拼起来,得到中间embedding矩阵 E^{'} \in \Re ^{n*(d_{feature}+d_{pv})} : PV是由一个预训练的模型产出的(后面介绍)。 Position Embedding (PE)。 为了利用list的序列信息,我们又加了一个位置embedding PE \in \Re ^{n*(d_{feature}+d_{pv})},可以看到这个维数跟E' 一样。PE是可学习的,这样效果会略好。 最后用一个简单的feed-forward网络把E'' 映射到 E \in \Re ^{n*d} , d是encoding层的输入维数(显然):下面公式等号右边的E应该带两撇 encoding layer encoding层的目标是集成一下“item-pair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其他信息(包括用户偏好、初始list里的顺序)。这里就引进了transformer。因为transformer在NLP任务里太屌了呀,尤其是在机器翻译中的编解码能力超过rnn系列。而且自注意力机制很适合reranking,因为任意两个item都产生了关系(反复在说这一点)。图1(a)是一个基本结构示意。图1(b)里可以看到,encoding模型包括N_x 个transformer块,每个块包含一个注意力层和一个前向网络层。 Attention Layer: 这里其实就是基本的attention,可以参考 刘岩:详解Transformer (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 The Illustrated Transformer ,感觉讲的很好。 然后为了表示更复杂的关系,用多头attention: Feed-Forward Network: 文章里说前向网络主要是增强模型的非线性和对不同维度输入向量的交互。注意这里的前向其实是residual connection(不觉得跟resnet很像吗),虽然这里没有提,但是实验结果里分析了。 Stacking the Encoding Layer: 一个attention加一个ffn当成一个块,多个块stacking就可以得到更复杂的高维的交互信息。 Output Layer 输出层就是对每个item给个分数。这里只用了一个线性层,加softmax(全连接嘛)。 在训练阶段,用点击数据作为label,并最小化损失函数: Personalized Module 在这部分,说一下怎么得到PV。图1(c)就是本文用的结构。H是用户历史。loss是 D是展示给用户的物品集合,theta' 是模型参数,y_i 是label。最后用 sigmoid 之前的隐藏层作为 pv_i 表示。 图1(c)只是其中一种结构,其他的模型也可以用在这里,比如FM, FFM, DeepFM, DCN, FNN, PNN等。 5  实验结果 其实论文的实验结果大都没什么好看的。反正都是说提出的东西最屌。这篇文章里的实验部分有一个优点,就是做了ablation study,让大家知道哪部分最重要。 数据 一个是雅虎的数据,一个是电商数据(虽然没说,想也知道是淘宝)。 雅虎数据其实不适合直接用,所以做了一些转换。(不重要。。其实我没仔细研究=.=) baseline 考虑了实际情况,比如说rnn的(GlobalRerank)不用,并行太困难了;再比如开销大的(Seq2Slate\GlobalRerank)不用,线上撑不住。主要是四个: evaluation metrics 这两个显然都是越大越好,它们是用来离线评价的。线上的话用更有说服力的指标: PV::物品总展示 IPV:物品总点击 CTR:点击率,IPV/PV GMV:用户在推荐的物品上花的总钱数 experimental settings 对于baseline和PRM,关键的超参数是一致的。具体就不写了,不重要。 离线实验 雅虎数据集上的实验 探索两个问题:0. PRM是不是真的最好?为什么? 1. 不同的LTR提供初始list,表现是不是不同? 看文章之前我就可以回答这两个问题了,PRM当然最好,接不同的LTR表现当然不同。。 结果: 雅虎数据集不包含用户相关信息,所以没有personalized module,所以叫模型叫PRM-base。即使这样,它也最厉害。PRM-BASE比DLCM表现好,主要是因为transformer牛逼。 然后做了ablation study看看这些部件哪个贡献大。 其中,PE是位置embedding,RC是残差连接。 去掉PE效果严重下降,这就是说初始list里的顺序很重要(人家排序模型辛辛苦苦排出来的,能不重要么)。残差连接和dropout影响不大,可以说明模型不太有梯度消失和过拟合问题。block是先增后减,因为太多会过拟合。注意力的头数影响不大,跟NLP不太一样。考虑到开销问题,推荐用1个就够了。 电商数据的离线实验 探索问题:加上personalized module的话,PRM表现怎么样? 这里偷懒了,直接用线上的DNN-based LTR作为前置排序模型,而且直接就不比其他baseline了,只比DLCM。(感觉不太严谨。。。不过影响不大) 结果可以看到,PRM-BASE还是好过DLCM,而加了Personalized-pretrain就更好了。PV很关键。PRM-Personalized-Pretrain两个优势: 预训练模型可以完全利用用户的更长的log,来提供更通用、更好的用户偏好表示。 PV学好了,PRM可以从中学到更好的encoding,更个性化了。 online experiments 当然也做了线上ab实验。结论一致。 注意力权重可视化 探索问题:自注意力机制真的能学到有意义的信息吗? 画了几个热力图,可以看到相关的确实相关,挺合理的。 6  结论和未来 PRM好啊,用transformer既学了item之间的依赖关系也学了用户和item之间的交互关系。 作者认为优化一下label空间也会有用。 下一步要研究reranking实现多样性。

毕业论文排序

这两种排列方法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一、(一)”这种排序主要是用在文科论文上,而“”这种排序方法主要是用在立刻论文上。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管是采用上述的哪一种标题,最多到第四级,再往下就只能用“第一、第二或者首先、其次”等词来表示,不可再往下分级了。具体分级方法如下:

文科:

一、

(一)

1.

(1)

理科:

1

扩展资料

论文格式注意事项

1、毕业论文一律打印,采取a4纸张,页边距一律采取:上、下,左3cm,右,行间距取多倍行距(设置值为);字符间距为默认值(缩放100%,间距:标准),封面采用教务处统一规定的封面。

2、字体要求

论文所用字体要求为宋体。

3、字号

第一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小三号黑体字;第二层次题序和标题用四号黑体字;第三层次及以下题序和标题与第二层次同正文用小四号宋体。

4、页眉及页码

毕业论文各页均加页眉,采用宋体五号宋体居中,打印“xx大学xxxx届x科生毕业论文(设计)”。页码从正文开始在页脚按阿拉伯数字(宋体小五号)连续编排,居中书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论文格式

一般的本科毕业论文的标题为:引言(绪论)、各个一级标题。标题等级分别为:1、、、,最多就是分这四个等级,这个是比较标准的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要求。但是,其他标题等级也可以使用,如:一、(一)、1、(1)。这个主要是看每个学校的具体要求,有时候学校要求是不一样的。但是不管是上述的哪一种标题,最多到第四级,再往下就只能用:第一、第二或者首先、其次..等来表示,不可再往下分级了。

文章中的标题如何排列?

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排列在文章前面首行,放置在首行正中位置。如果有副标题,副标题放在第二行正中。极少数文章还有引标,则放在主标题的前一行正中,主标题退至第二行正中。一篇文章,先标题,然后是作者,再到正文。但有些文章,还有若干个小标题,列于正文之间,也是位于所在段落部分上一行的正中位置。比较特殊的是正文中的小标题用若干数字,如何排列?一般是:“一、(一)、1、(1)”这样的顺序排列。即:一级标题用一、二、、三......,二级标题用(一)、(二)、(三)......,三级标题用1、2、3......,四级标题用(1)(2)(3)。

一般说来,排名第一就是第一作者,排名第二就是第而作者,排名第三就是第三作者,所以一般都写1个。

1、论文署名第一的就是第一作者,署第二第三的就是第二第三作者。一般看你的文章份量,如果份量足,可以署多个作者。国外一个多中心临床试验的文章可以挂100人。

2、文章一般还有一个通讯作者,是指文章的所有权人和指导者。还有的有一个通信作者,指是的联系人。

3、这个也可以由双方商量来确定排名,如果没有约定,一般是排在前面的为第一作者,排在第二名的为第二作者,余此类推。

署名权利:

第一作者是自己的导师,这不仅是出于惯例,而且是合理的。因为情况往往是,研究课题是导师的,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这时,不论用道德的眼光,还是用权利的眼光,导师署名第一都无可非议,

因为关键思路(搞科研最看重的就是这个,习惯上称作“idea”)出自导师,学生投入和贡献的是一般工作、知识、精力和时间。我们可以说,即使在另外的情况下,两人合作决定署名次序也是如此,导师的身份、学校的行政权力等背景不是决定性的因素。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第一作者

毕业论文有哪几种研究方法

毕业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毕业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在写论文的时候需要用到研究方法,研究的方法有很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使用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以下就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毕业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的资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现在用户在撰写论文过程中使用最多的研究方法,调查法主要是通过用户系统化的搜集有关研究课题的现在状况或者历史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得到研究成果的方式。

2、观察法

观察法,顾名思义就是用户借助自己的感官和一些其它的辅助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直接的观察,记录数据内容,以此来获得研究论文课题的方式,很多大型的科研机构等都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课题研究。

3、实验法

实验法相信只有接触过化学课程的用户都是可以理解的,实验法主要是通过控制实验对象的各方面要素来明确研究对象间的关系,这是现在很多用来发现研究对象间关系的方法之一。

4、文献法

文献法主要是通过不断的搜集该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以此来得到研究数据的方法,但是用户一定要知道挑选的论文文献资料一定要全面,这样才能全面的分析研究成果。

1、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 :归纳就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原理;演绎则是从一般性原理、概念引出个别结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

门捷列夫使用归纳法,在人们认识大量个别元素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后来他又从元素周期律预言当时尚未发现的若干个元素的化学性质,使用的就是演绎法。

2、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 :分析就是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特征和因素而加以认识。它是把整体分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

分析是达到对事物本质认识的一个必经步骤和必要手段。分析的任务不仅仅是把整体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偶然性把握必然性。

3、因果分析法 :就是分析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认识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引起结果的辩证思维方法。使用这种方法一定要注意到真正的内因与结果,而不是似是而非的因果关系。

要注意结果与原因的逆关系,一方面包括“用原因来证明结果”,同时也包括“用结果来推论原因”。不同的事物,一般都一身二任,既是原因,又是结果,而且一个结果往往有不同层次的几个原因。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对所分析的问题必须寻根究底。

毕业论文常用的研究方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实证研究等。

(1)调查法: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一般是通过书面或口头回答问题的方式获得大量数据,进而对调查中收集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归纳,为人们提供规律性的知识。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3)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经过精心设计,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通过操纵某些因素,从而发现变量间因果关系以验证预定假设的研究方法。核心在于对所要研究的对象在条件方面加以适当的控制,排除自然状态下无关因素的干扰。

(4)定量分析法:

定量分析是对事物或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数量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依据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计算出研究对象的各项指标及其数值。常见的定量分析法包括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数学模型法等等。

(5)定性分析法:

定性分析法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揭示事物运行的内在规律,包括因果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矛盾分析法等。

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啊

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啊?那里罗列了一些大学论文的研究方法?下面我就给大家整理出来了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啊?一起来了解看一看吧,阅读完之后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到呢!

大学毕业论文的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呢?

调查法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况的材料的方法、调查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基本研究方法.它综合运用历史法、观察法等方u法以及谈话、问卷、个案研究、测验等科学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有i计划的、周密的和系统的了解,并对调查搜集到的超多资科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从而为人们带给规律性的如识。

调查法中最常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它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搜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即调查者就调查项目编制成表式,分发或邮寄给有关人员,请示填写答案,然后回收整理、统计和研究。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实验法

实验法是透过主支变革、挖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栗联系的一种科研方法。其主要特点是:第一、主动变革性。观察与调查都是在不下预研究对象的前提下去认识研究对象,发现其中的问题。而实验却要求主动操纵实验条件,人为地改变对象的存在方式、变化过程,使它服从于科学认识的需要。第二,控制件。科学实验要求根据研究的需要。借助各种方法技术,减少或消除各种可能影响科学的无关因素的干扰,在简化、纯化的状态下认识研究对象。第三,因果性。实验以发现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有效工具和必要途径。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观察法i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漏必须的研究日的、研究提继或观察表,用自我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日的性和计划性,系统件和可重复性。在科学实验和调查研究中,观察法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扩人人们的感件性认识。②启发人们的思维。③导致新的发现。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必须的研究日的或课题,透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子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其作用有:①能了解有关问题的历史和现状,帮确定研究课题。②能构成关于研究对象的一般印象,有助于观察和访问。③能得到现实资料的比较资料。①有助于了解事物的全貌。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实证研究法

实证研究法是科学实践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利用科学仪器和设备,在自然条件下,透过有日的有步骤地操纵,根据观察、记录、测定与此相伴随的现象的变化来确定条件与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活动。主要日的在于说明各种自变量与某一个因变量的关系。

毕业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哪些啊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定件分析法

定件分析法就是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分析。具体地说是运用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以及抽象与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到达认识事物本质、描示内在规律。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定量分析法

在科学研究中,透过定量分析法能够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以使更加科学地揭示规律。把握本质,理清关系,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跨学科研究法

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综合研究的方法,也称交义研究法。科学发展运动的规律证明,科学在高度分化中又高度综合,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据有关专家统,此刻世界上有2000多种学科,而学科分化的趋势还在加剧,但同时各学科间的联系愈来愈紧密,在语言,方法和某些概念方面,有日益统一化的趋势。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认定研究对象中的某一特定对象,加以调查分析,弄清其特点及其构成过程的一种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有三种基本类型:(1)个人调查,即对组织中的某一个人进行调查研究;(2)团体调查。即对某个组织或团体进行调查研究:(3)问题调查,即对某个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功能分析法

功能分析法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是社会调查常用的分析方法之一。它透过说明社会现象怎样满足一个社会系统的需要(即具有怎样的功能)来解释社会现象。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数量研究法

数量研究法也称统计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指透过对研究对象的规模、速度、范围、程度等数量关系的分析研究,认识和描示事物间的相互关系、交化规律和发展趋势,借以到达对事物的正确解释和预测的一种研究方法。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模拟法(模望方法)模拟法是先依照原型的主要特征,创设一个相似的模型,然后透过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的一种形容方法。根据模型和原型之间的相似关系,模拟法可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两种。

论文的研究方法之探索件研究法

探索性研究法是高层次的科学研究活动。它是用已知的信息,探索、创造新知识。

产生出新颖而独特的成果或产品。

  • 索引序列
  • 几种排序算法毕业论文
  • 排序算法的研究论文
  • 排序算法实验研究论文
  • 毕业论文排序
  • 毕业论文有哪几种研究方法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