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第一期新文艺群体毕业论文

第一期新文艺群体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第一期新文艺群体毕业论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开展与深入,与现代文学文献的整理和挖掘息息相关。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文学类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文学类毕业论文 范文 一:中国现代文学副文本价值影响

摘要:作品中正文本之旁的副文本,是用以辅助理解内容的相关文本。这类文本既是正文本的映衬文本,也是整个作品的组成部分。我国现代文学占据着不可替代的文学地位,本文对现代文学作品副文本当中蕴含的史料内容进行解析,继而探究副文本在现代文学中的重要作用与影响。

关键词:现代文学;副文本;价值;影响

一、现代文学副文本由来

在我国文学史上,纯文学作品历来备受瞩目,其也是文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但从史料内容看,文学史料的来源非常广泛,除纯文本以外还涉及到文学作品中的副文本,例如, 日记 文本、书信文字及年鉴或年谱等[1]。此外,现代文学有别于古典文学,二者史料内容也不相同。现代文学比古典文学多加入了新元素,包括扉页引言、文本封面、 广告 文本等,此类元素出现后,文学文本逐步被划分成正、副文本,其中,正文本表明作品的本质特征,而副文本用以表明辅助信息,带有历史特征。鉴于此,副文本能够用于探究多方面的历史性问题,其史料内蕴相当丰富。

二、现代文学副文本的内含史料

1.序跋

一般而言,正文本附近位置穿插或环绕着副文本,这类副文本的用途是向读者交代、阐明相关信息,因此,借助副文本能够获取当中的史料。不过,多数副文本并不具备信息凸显性,人们需要参照正文本及相关资料才可辨析出史料内容。副文本中的“序跋”囊括了大量的史料内容。现代文学的诸多作品中包含了序跋,其中通常阐述文学史、作品、作家等各方面的内容,可为后世提供有关的史料内容。例如,《<呐喊>自序》叙述了鲁迅本人所经历的转折事件,《无妻之累》序跋交代了当时沪杭凶杀案件的相关情况。此外,序跋是作品和序跋撰写者之间的联系纽带,例如,周作人为所教学生的作品撰写序跋;鲁迅常给左翼派作家书写序跋。从序跋中可看出作品构思、作家思想等内容,借助序跋表达这些内容,可以映射出创作背景、出版过程、传播情况等信息。

2.扉页、题辞、引语

现代文学出现了题辞、扉页及引语,这类文本短于广告,其短小精悍,蕴藏多种史料信息。扉页、引语多来自经典诗词、中外名著等的部分内容,写法接近于“用典”,把经典的中外文句引入现代文本中,既可幻化出新鲜的情境语言,也可体现中、外史料内容。例如,《采石矶》是郁达夫所著作品,当中引用诗句“ 文章 憎命达,魑魅喜人过”(《天末怀李白》杜甫)[2],用以表达作者自己对胡适的激愤之感。《走到出版界》的扉页卷语借用《庄子•秋水》中惠子和庄子交往 故事 ,用以暗喻鲁迅和作者(高长虹)的关系。这类文本本身兼有史料性质,促使其成为古今、中外史料的“融合剂”。作者自写题辞中可见更多的史料信息,例如,《绿页》为苏雪林作品,当中的扉页题辞写道“给建中--我们结婚的纪念”,由此看出,在结婚之初时,苏雪林的婚姻生活十分甜蜜。此外,引语、题辞仅出现在某个版本里,其余版本则被删去,这一般是为了辨别版本所作的标记,凭借版本标记也可得到作品的版本史料。

3.注释

少量文本中的注释是由作家本人所标,多数是后人按照文本内容添加的注解,因此,注释可视为后生、外生类副文本,这些内容需要放到正文本中才能获得合理解释。从用途看,注释可对文本的细节内容作进一步解释、说明,通过查看注释,读者可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深层含义及内蕴意义。注释内容揭示出作家、作品的多方知识,让读者能够更为系统地研读作品。可以说,注释的广泛度超出序跋范围。文本注释有文内注、分题注两种,其中,分题注囊括了版本变化、发表出处、作品背景、标题变动等情况内容;文内注包含的信息量更广、更多。

4.图像

作品中的图像有插图、封面画、相关照片等。插图、封面画可传达正文本的相关内容,其作为直观内容具有很强的视觉性、功能性,用以图证文学的史料价值。例如,《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图志》等。部分现代期刊也有图文类作品。如,半月刊《戈壁》由叶灵凤主办,当中“鲁迅先生”系列漫画描绘出叶灵凤和鲁迅间的“ 文化 恩怨”故事。此外,正文本出版之初已经附有的封面画、图像等,同样富含各种史料。例如,《坟》一文扉页穿插着翅收于胸、一眼睁一眼闭的猫头鹰就是作者鲁迅的现状投影和真实写照,《生死场》封面图是由作者萧红所画,展现出东三省处于不断沦陷的真实境遇。

三、副文本在现代文学相关研究中的作用及影响

1.副文本为后世探索现代文学提供史料

文学作品当中的副文本可向人们展现多种类型的研究史料,这些史料主要是:①历史遗物,诸如文人故物、故居及手稿等,此类史料可作为刊登原版文物时所用。②历史文本,大致有年鉴、年谱、方志、著述、家谱等;③文学纯文本,包含小说、 散文 、诗歌、戏剧等;④部分文本介于文学、历史两种学科之间,此种文本亦称作“亚文本”或者“副文学”,主要有人物传记、信件、个人日记、游记、书话、回忆录等。此外,副文本的形式多样,一些类似宣传、传播的文本也可归到其中,好比作品序跋、出版词、刊登语、广告策案等[3]。往深处看,还有一些常被忽略不计的“碎片文本”,包括作品中的笔名、引语、扉页语段、题辞、图像文字、注释等。其实,这些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副文本中,蕴含着非常之多的史料,研究学者应当重视这些内容的信息研究。同时,作品文本和碎片文本间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其中一项内容进行探讨时,应当紧密联系另一文本内容,这样才可全面地看待文学作品,副文本的运用价值也才得以充分发挥。

2.副文本是现代文学史学中的构成部分

现代文学中出现的副文本,其形式、内容都有丰富的史学资源,研究副文本相似于探究历史本相,在副文本里可以探析出现代文学之原有面貌。例如,《地泉》中的会集序言、良友丛书的刊发广告等。除了史实价值外,副文本还是人们理解正文本的重要信息,通过了解副文本,读者能发现更多的情景语言及相关信息。作品叙述一个具体背景时,往往需要副文本加以深度刻画,将作者成长经历、阅历情况介绍给读者,让人们全方位认识文本的叙写内容。从大局看,副文本贯穿在现代文学的发展全程中,其参与到文学史论、思潮运动、社团运动、文类动态史的演变发展中。此外,还可编制关于现代文学广告、序跋的史志。

四、结束语

自现代文学中形成副文本及其相关文本后,文学作品得以深度细化。对副文本展开研究,应当注重其史料信息的多方挖掘,以严谨的治学态度看待副文本的价值探究,从文本注解、内容阐述、史料内涵等多个方面进行解读,鉴品副文本中蕴藏的人文价值。在解读文本时,研究者要秉持“从细节入手、立足于边缘”的原则,力求“复原”作品中的原有史貌,并以创新眼光审视文本的价值元素,开发其中的信息研究资源,运用辩证思维考虑文本史料的研究意义。副文本在现代文学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人们对文学文本进行研读时,应当用联系、全局的视角看问题,不能将正、副文本进行孤立,而要整合副文本的诸多信息,综合探讨现代文学众多作品,以彰显文学的特殊魅力。

参考文献:

[1]王云霈,刘进才.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拓展——评金宏宇《文本周边——中国现代文学副文本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28):72-74.

[2]张虹倩.二十世纪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之叙事嬗变及修辞策略问题——基于副文本目录的考察[J].当代修辞学,2015,11(2):76-82.

[3]张元珂.论中国新文学文本改写的向度、难度和限度[J].东岳论丛,2014,35(9):131-139.

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二: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

摘要:在现代文学现代性的大局环境下,众多文学家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参与到现代文学现代性内涵的逐步完善当中。他们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希望通过文明的重塑来提升民族的精神境界,进而逐步丰富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内涵。

关键词:现代文学;现代性内涵;民族精神;人性解放

中国近现代文学有着一定的优越性,它对我国文学事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充分体现了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层面的矛盾与冲突。中国文学现代性的精神核心是启蒙,是对封建制度和传统思想的重新审视,它呼吁人性解放、主张张扬个性,同时也主导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发展潮流。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周树人先生一生从事于国民思想和国民性的探索,他的《祝福》一文充分反映现代文学的启蒙潮流。该文以年关之夜匆匆由外地赶回家中的“我”为引线叙述了整个故事,作为一个“现代化”、拥有全新精神世界及语言体系的“外来者”,面对一个封建守旧的鲁镇,“我”所接受的思想 教育 完全不能融入其中,甚至会对鲁镇腐朽的思想观念感到无比沉痛和悲哀,而“我”也被长期遵循封建礼教和思想的鲁四老爷所排斥,见面就寒暄“大骂其新党”。从鲁四老爷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个沉浸于 传统文化 不能自拔的老者形象,他们对新生事物充满敌对心理。

从勤快迂腐的祥林嫂身上“我”看到一个备受传统礼教和封建宗法所迫害的女性形象,祥林嫂认为“我”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因此,神神秘秘的来问“我”人死后是否有魂灵,“我”诧异、吃惊、疑惑,为什么一个温饱都不能解决的人关心的不是自身问题,反而是自己死后的情况,可见封建礼教制度对其迫害的程度之深。“我”所看到的有悲哀、失望,对于一个善良朴实的人死后亦然被骂“谬种”时,所发出的各种感叹。从现代文明的视角来看,无论是鲁四老爷还是卫老婆子虽然初衷是好的,但其长期受封建礼教浸淫的本性表露无遗。

精神文化才是治疗疾病的良方,沈从文认为西方文化腐蚀着人们的德行,造成民众精神和人格上的病弱,让民族缺乏生机和活力,传统的民族德行和品质仅存在于不受现代文明浸染的人性之中,只有那里供奉着“人性”和“希望”,《丈夫》就是这样一首人性之歌。青年丈夫让自己的妻子卖身养家在湘西是一项极为寻常的风俗,而它却是现代文明所不能容忍的。通过讲述青年进城看望妻子的见闻,展现其麻木、愚昧,进而觉醒的过程。丈夫进城不仅受到老鸨的款待,就是见到妻子的嫖客水保后,也没有现代人眼中的对立和尴尬,两人相处较为平静,最后丈夫带妻子回到乡下。如果硬性将其归于阶级冲突,还不如将其作为风俗旧习上人性感召的转化。在妻子与别人交易时偷偷压抑喘息,他感到羞愧、懊悔,因水保嘱咐而心中不再平静,在经过一系列心理斗争和挣扎,最终下定决心带妻子返回乡下,这是人性的最终醒悟。在那艘船上他们没有自由、没有尊严,他甚至无法拥有与妻子的片刻温存,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梦的破碎让他幡然醒悟,在船上受到的不仅仅是人身体上的侮辱和侵犯,同时出卖的还有自己的人格和尊严,践踏的是基本的权利,这也是年轻夫妻最终鼓起勇气反抗命运和习俗的主要原因。

无论是水保、老七,还是丈夫中的任何一个人,他们活得都是那么自然、不做作,尽管这个社会存在着种种违背人道主义的陈规旧俗,但是人性会引导其从命运的捉弄和陋习中摆脱出来,会让人们最终步上正轨。正因如此,沈从文认定这样远离现代文明、符合人性的文化方式才是治愈中国民族的良药,这样人们才不会被现代文明中的各种不幸恶果所侵害。无论鲁迅或是沈从文他们自身所接受的文化熏陶极大影响着其文化取向,正因为鲁迅幼年时期在日本的求学经历,使鲁迅对西方国家价值体系产生了认同感,他认为只要是西方的,就是文明且理性的,是值得中国模仿的。而古老的中国封建文化给人们带来的是颓废腐朽,需要摒弃。我们不能否认封建思想、制度当中确实存在着不良因素,但是也不能完全否认其中仍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发扬、去传承。

“中国的现代性起源于民族国家的救亡图存运动,中国人对社会现代化渴望,大于现代化境遇中人对存在本身的探寻,更缺乏对现代性本身的质疑和批判。”因此,周树人以在铁屋中进行呐喊的方式,意图唤醒正在沉睡中的中国人,冀图实现人的现代化发展,从而使我国免于流落到沦丧的地步。然而,沈从文却是背道而驰,他放弃了当时绝大多数读者希冀的视野,反而以超越性的眼光去触摸历史的暗流,并且运用敏锐的洞悉力,去理性的分解文明。所以,沈从文以构筑供奉“人性”的“希腊小庙”形式来 反思 和质疑现代文明,他孜孜以求的诊断“国民毛病”、修正“现实”的文学理想。也正因如此,我们也能从沈从文对现代性的自反特质之中了解到其对人性本体的态度。通过以上解析,现代性这个观念在世界史范畴内的品质、特性、作用等就比较容易把握了。

现代性观念在西方文化里生长出来,它起初是属于西方的,后来变成属于世界的。在各种文化中,西方文化发展出了此时此地的观念,并把这种观念在漫长的文化行程里发展成一种普遍的信仰。____文化与继起的人道主义文化之间存在着正题———反题这样的形式逻辑关系。在基督____,构成普遍理解活动之诠释基础的是“彼地彼时”这样一种观念。从文艺复兴开始的人道主义世界正好是此前历史的反题,西方的就都是好的,只有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明,才是我国文化发展的根本之道,才能够使我国文化源远流长。

参考文献:

[1]张丽,李季.试论《西厢记》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现代性特征[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02):41.

[2]贾晶晶.茅盾“为人生”文艺观溯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16-18.

[3]刘勇刚.云间派文学研究[C]//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2010.

文学类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1. 文学类毕业论文范文

2.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

3.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4. 关于汉语言文学的毕业论文

5. 古典文学论文精选范文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参考

54.徐志摩诗作研究。

当代文学

1.论莫言的小说

2.论韩少功的 ” 寻根 ” 之作

3.对新时期 ” 女性文学 ” 的思考

4.论琼瑶的小说

5.论贾平凹散文的美学追求

6.论老舍的戏剧观

7.论张贤亮的小说

8.论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

9.贺敬之与郭小川诗歌创作比较

10.舒婷的诗歌创作

11.杨朔与刘白羽的散文创作特色

12.李准的小说创作

13.秦牧的散文特色

14.论蒋子龙的 ” 开拓者家族 ”

15.闻捷诗歌研究

16.论《钟鼓楼》

17.论《北方的河》

18.论王安忆的小说

19.论高行健的探索剧

20.论新诗潮

21.论北岛的诗

22.论新时期通俗文学现象

23.论王蒙的小说

24.论新时期的小说艺术

25.论黄宗英的报告文学

26.论柯岩的创作

27.论新时期的知青文学

28.论新时期的军事文学

29.论刘绍棠的小说

30.论刘索拉的小说

31.论新时期的改革文学

32.周梅森小说论

33.方方小说论

34.新生代诗歌研究

35. 金庸小说论

36.席慕蓉现象研究

37.论谌容的小说

外国文学

1.论哈代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流变

2.于连与拉斯蒂涅形象比较研究

3.从《喧哗与骚动》看意识流小说的创作特征

4.论卡夫卡的变形人物

5.论托尔斯泰的创作思想(兼与陀斯妥耶夫斯基比较)

6.论象征主义诗歌对中国新诗的影响

7.论果戈理笔下的“小人物”(兼与鲁迅小说比较)

8.拜伦与普希金比较研究

9.论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形象

10.论《安娜·卡列尼娜》的爱情悲剧

11.评《简爱》的爱情主题

12.《呼啸山庄》主题研究

13.浅析中西创世神话的异同点

14.试析古希腊文学蕴涵的人本意识

15.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的“复调”艺术

16. 理性与信仰的矛盾: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体现的“惩罚观”

17. 论托尔斯泰人道主义精神中的空想成份和宗教色彩

18. 浅析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描写艺术

19. 试析现代派文学体现的“丑”与“审丑”取向

20.浅论《荷马史诗》的战争观和妇女观

21.比较古希腊文学与古罗马文学在审美倾向上的异同

22.试析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到“新人”的转变

23. 论现代派文学的反英雄色彩

24.试论《神曲》中两希文化的对立与融合

25.浅析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地位和影响

26.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试论《堂吉诃德》

27.试论《堂吉诃德》与中世纪骑士文学的关系

28.浅析莎士比亚戏剧中的丑角形象

29.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形象

30.《麦克白》与《俄狄浦斯王》的命运观比较研究

31.哈姆莱特与堂吉诃德的形象比较研究

32.试论莫里哀喜剧人物的类型化特征

33.“浮士德精神”的现代阐释

34.浅论《浮士德》的艺术特色

35.“拜伦式英雄”的现代阐释

36.论普希金创作的民族性与独创性

37.试析俄国文学中的“小人物”形象

38.从《叶甫盖尼 奥涅金》看俄国文学“多余人”的精神失落

语文 教学论

1.当代诠释学观照下的中学 语文 阅读教学

2.感悟式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尝试

3.基于情境认知与学习的 语文 教学模式研究

4.论 语文 课程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5.新课程理念下初中 语文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6. 语文 整体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

7.元认知与 语文 写作教学

8.中学 语文 体验式阅读教学研究

9.对 语文 教学中的网络写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0.高中 语文 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研究

11.新课程中 语文 教学评价方式探究

12.论 语文 教学个性化与学生个性发展的关系

13.中学生古诗文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14.“对话”理念指导下的新课程阅读教学研究

15.在 语文 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16. 语文 教学中如何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7.诗歌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策略研究

18.小学 语文 中口语交际教学与以往听说训练的比较研究

19. 语文 教学中的语感培养新探

20. 语文 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策略研究

21.新课程中小学 语文 识字写字教学优化探索

22.浅论中学 语文 综合性学习课程的实施

23.中小学生课外阅读状况的调查分析及改进措施

24.以发展思维为前提的小学 语文 教学设计

25.苏教版与人教版中学(小学) 语文 教材比较研究

文学概论

1、当代商业社会中文学消费问题的思考

2、 文化研究对文学研究的挑战

3、“语不惊人死不休”—— 试论形式探求的积极意义

4、日常生活审美化与文学理论的反思

群言杂志2021年第3期

有空就带他去一些游乐场玩玩呀,多小朋友的地方,就让他去,他要是怕的话,就先陪着他一起玩,小孩子肯定喜欢玩的,有大人在,他就不那么怕了。或者朝他的兴趣爱好去发展,他有什么兴趣爱好,然后让他和其他一些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小朋友玩,这样也许会让他有好奇心吧。五岁的小孩子,此时的性格有可能会是他以后的性格,努力吧,用更多的关心与爱护去温暖他,改变他。

到孙云晓的网站去与孙云晓对话吧,博客:blog�sina�com�cn/m/sunyunxiao�网站:www�sunyunxiao�youth�cn�邮箱:9999syx@163�com�通信地址:北京市西三环北路25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邮编100089孙云晓50部教育作品目录1�《孩子,抬起头》(著),海燕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2�《当代中学生隐秘解析》(与贺利娟合著),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8月出版。�3�《跨世纪的一代——中国少年“五自”丛书》(主编),未来出版社,1994年12月出版,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4�《较量备忘录》(主编),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5�《儿童教育忧思录》(与卜卫合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6�《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与卜卫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7年5月出版。�7�《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8�《向孩子学习》(主编),晨光出版社,1998年12月出版。�9�《中国青少年自我保护手册》(主编),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8月出版。�10�《走进学习时代》丛书5册(与周南照主编),北京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2006年1月修订再版为《我相信我能》丛书5册。�11�《让孩子互相学习——独生子女教育成功之路》(主编),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12�《新发现——当代中国少年儿童报告》(主编),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13�《解放孩子》(著),北京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14�《百年中国儿童》(总主编),新世纪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JP〗15�《成功父母必读》(主编),华艺出版社,2001年4月出版。�16�《孙云晓谈少年儿童成功教育》(VCD主讲人),中国青年教育音像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17�《打开想像力之门》(主编),21世纪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18�《我要做个好父亲》(著),华艺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19�《体验成长——青少年民宿地球村报告》(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20�《没有秘密的孩子长不大——孙云晓与您网上聊天》(与孙宏艳编著),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21�《孙云晓少年儿童教育报告》(著),接力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22�《教育的秘诀是真爱——孙云晓教育建议》(著),新华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23�《新焦点——当代中国少年儿童人身伤害研究报告》(与劳凯声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24� 《青少年抗挫折教育》(VCD主讲人),中国音乐家音像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25�《“较量”背后的沉思——中日儿童教育比较》(与胡霞合著),海燕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26�《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当代少年儿童行为习惯研究报告》(与张梅玲主编),北京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27�《藏在书包里的玫瑰——校园性问题访谈实录》(与张引墨合著),北京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28�《唤醒巨人——成功教育启示录》(著),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获“中国图书奖”。�29�《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孙云晓儿童教育12讲》(著),新世纪出版社,2004年1月出版,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30� 《培养一个真正的人》(著),同心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31�《我的教育自述: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著),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32�《孙云晓家长忠告》(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JP〗33�《让世界充满爱——同心共建和谐社会》(中学生读本)(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34�《好父母 好方法》(著),漓江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35�《好孩子 好习惯》(著),漓江出版社,2006年1月出版。�36� 《当代未成年人法律译丛》(英、美、德、挪、澳、日等国各一卷)(与张美英主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37�《良好习惯缔造健康人格》(与邹泓主编,共32万字),北京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2006年10月获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学会“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38�《父母的“上岗执照”》(孙云晓家庭教育12讲VCD),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另有同名书于2006年12月出版发行。�39�《习惯决定孩子命运》(孙云晓家庭教育12讲VCD),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JP3〗40�《我的家怎么了》(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JP〗�41�《16岁的思索》(著), 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入选《百年百部中国儿童文学经典书系》。�42�《忠告天下父母》丛书5册(合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43�《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44�《两种爱心〓两种命运》(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45�《阳光法性教育》(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46�《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47�《教育从尊重开始》(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48�《捍卫童年》(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49�《与孩子一起成长》(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50�《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孙云晓主要文章目录�1�《论少年儿童榜样教育的科学性》,1985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研究》杂志卷首。�2�《扬起呼啸的鞭子》,1991年第1期,《少男少女》杂志。�3�《少年报告文学是震撼的艺术》,1992年4月4日,《文艺报》。〖JP〗�4�《夏令营中的较量》,1993年11月,《读者》转自同年7月号《黄金时代》杂志。�5�《渴望自然》,1995年9月发表于《中华儿女·海外版》。�6�《中国城市儿童的媒介接触与道德发展》,1998年4月在巴黎“明日青少年与媒介”国际论坛的讲演,收入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年鉴《Children Media Violence》。�7�《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及教育研究报告》,1998年10月,《教育研究》杂志,获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九五”科研成果奖。�8�《考试分数可否成为学生的隐私?》,1999年12月16日,《光明日报》。9�《请将“家长”的称谓改为“父母”》,2000年5月30日,《中国青年报》。�10�《21世纪是两代人相互学习的世纪》,2000年4月在东京中日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讲演,收入2000年7月广东教育出版社《我的教育观》。�11�《千年警世钟》,2000年23期,《读者》转自同年9月13日《中国青年报·冰点》。�12�《21世纪:我的教育梦想》,2000年12月29日,《羊城晚报》;2001年6月28日,《中国青年报》。�13�《成功宣言》,2001年1、2期合刊《少年儿童研究》。�14�《希望六一节成为儿童的狂欢节》,2001年5月30日,《中国青年报》。15�《从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做起》,2001年6月,《群言》。�16�《好父亲的11条守则》,2001年10月31日,《中国人口报》。17�《网络文明从习惯养成开始》,2002年1月17日,《光明日报》。�18�《你为什么不原谅?》(孙云晓专版),2002年6月号上海《少年文艺》,同年8月第16期《读者》转载。�19�《你的孩子快乐吗?》,2002年6月,《今日中国》。�20�《揭开美国教育之谜》,2002年6月,作家出版社,《美国中学生报告》序言。�21�《每一份爱都值得珍惜》,2002年5月,《中国校外教育》。�22�《如今的孩子读书是个啥样?》,2003年7月23日,《中华读书报》两个版。�〖JP3〗23�《品德培养从哪里开始?》,2004年3月25日,《人民日报》。〖JP〗�24�《德育——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2004年3月30日,《中国教育报》。�25�《春天里的喜与忧》,2004年4月22日,《人民日报》。�26�《共同为孩子们营造良好社会环境》,2004年6月16日,《中国教育报》。�27�《德育为何成了一壶烧不开的水?》,2004年7月,《探索与争鸣》。�28�《劝君莫做孩子王》,2004年7-8合刊《辅导员》。�29�《中国未成年人留学热的冷思考》,2004年9月6日,《参考消息》。�30�《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个成功者》,2004年10月12日,《作家文摘》。�〖JP3〗31�《童年的发现者与捍卫者》,2004年11月27日,《文汇报》。〖JP〗�32�《独生子女的父母们联合起来》,2005年1月,《少年儿童研究》,由此开设长期的“孙云晓专栏”。�33�《港湾抒情曲》(朗诵诗),2005年5月9日,《学习时报》。�34�《领导干部应当警惕教子误区》,2005年5月23日,《学习时报》。�〖JP4〗35�《我们需要怎样的夏令营?》,2005年7月28日,《人民日报》。�36�《“马小跳”跳得很精彩》,2005年8月5日,《中国图书�商报》。�〖JP〗�37�《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一书自2005年8月21日在《北京晨报》连载20余期。�38�《重行为习惯养成〓为文明中国奠基》,2005年9月20日,《中国教育报》。�〖JP3〗39�《唤醒孩子心中的巨人》,2005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JP〗�40�《好教师首先是人格之师》,2005年11月,《河南教育》“孙云晓专栏”首篇。�41�《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博客文章),2006年1月21日,《北京晨报》。�42�《成人化是孩子的灾难》,2006年4月18日,《生命�时报》。��43�《领导干部必须高度关注“校园暴力”问题》,2006年6月,《中国党政干部论坛》。�〖JP3〗44�《不要以成年人的思维揣度孩子》,2006年6月,《福建�教育》。��45�《让“身体好”成为教育的起点》,2006年5月13日,《解放�日报》。��46�《龙的子孙岂能无体?》,2006年6月1日,《人民日报》。�47�《破解孩子教育的难题》,2005年8月6日,《北京晚报》。�48�《“差生”都是冤假错案》,2006年8月14日,《人民日报》。�49�《无批评的教育是伪教育》,2006年9月,《中国教师》。�50�《“夏监会”,你在哪里?》,2006年9月,《法律与生活》。�51�《教育不能忽视人格培养》,2006年10月9日,《人民日报》。�〖ML〗〖BT1〗〖SQ〗孙云晓媒体报道评论目录〖JY〗�1�1991年8月,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蒋风教授主编《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第458页至461页,专门评价孙云晓的少年报告文学。�2�1996年8月7日,《人民日报》文化版发表对孙云晓的专访《“童心”不老》。�3�1997年7月30日,《光明日报》发表对孙云晓的专访《要重视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4�1998年10月,《光明日报》第二次发表对孙云晓的专访《孙云晓:我要改变……》。�5�1998年12月23日,《中国青年报》发表对孙云晓的专访《分数应当成为学生的隐私》。�6�1998年6月江西教育出版社,《弹出漩涡里的歌——百位名人与中小学生对话》一书中,有孙云晓本人写的《我的文学之路》。�7�1998年6月2日,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节目对孙云晓作专题介绍。�8�1998年10月,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蒋风、韩进著《中国儿童文学史》,第630页至632页,专门评价孙云晓的少年儿童报告文学。�9�2000年第3期,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月刊发表对孙云晓的专访《素质教育 立国之本》。�10�2000年第11期,《中华英才》杂志发表介绍孙云晓的长篇专访。�11�2001年第6期,《新周刊》杂志发表介绍孙云晓评价20世纪80年代生人的文章《“他们是最优秀的一代”》。�12�2001年3月12日,《三联生活周刊》发表介绍孙云晓的文章《说真话的方式》。�13� 2001年4月20日,《生活日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与孩子一起成长》。�14�2001年6月4日,新华社《了望》新闻周刊发表访问孙云晓的文章《对孩子我们了解多少?》。�15�2001年11月8日,《光明日报》第三次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题为《道德建设从培养儿童良好习惯抓起——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16�2002年第3期,《环球》杂志发表对孙云晓的采访记,题为《性要怎么说?》,同年第5期《新华文摘》转载。�17�2002年4月4日,《南方周末》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谁教育信息时代的孩子?》。�18�2002年4月18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对孙云晓父女的教育访谈节目。 �19�2002年第6期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杂志发表孙云晓等人谈话文章,题为《为孩子改造成人本身——关于青少年成长道路的�探讨》。��20�2002年10月16日,《北京青年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孩子为什么越来越难懂?》。�21�2002年10月28日,《中国青年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22�2004年1月26日,《联合早报》发表对孙云晓的专访《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走向社会》。�23�2004年3月19日,《中国青年报》发表对孙云晓作品的评介《〈藏在书包里的玫瑰〉引发性教育思考》。�24�2004年7月8日,《南方都市报》发表对孙云晓的专访《让偶像崇拜更丰富更健康》。�25�2004年9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新华社记者对孙云晓讲演的评介《成功教育从习惯培养开始》。�26�2004年9月19日,《中国青年报》发表对孙云晓作品评介《谁来关心青少年中的“弱势群体”?》。�27�2004年10月29日,《深圳晚报》发表对孙云晓的专访《学会发现儿童》。�28�2004年11月2日,《深圳商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终生受益》。�29�2004年11月2日,《深圳晚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独生子女教育要“以群治独”》。�30�2004年11月2日,深圳《晶报》发表对孙云晓的专访《阅读拓展人生的宽度》。�31�2004年12月13日,《中国国土资源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青少年教育,路该怎么走?》。�32�2005年6月3日,《现代教育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学会对孩子说“不”》。�33�2005年1月5日,《北京晚报》发表对孙云晓的专访《孩子直呼父母姓名是时尚吗?》。�34�2005年1月10日,《长沙晚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介绍《原来孩子应该这样教》。�35�2005年7月27日,《光明日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夏令营——不应是学校生活的翻版》。�36�2005年8月28日《北京晨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教育孩子的实质是教育自己》。�37�2005年9月21日,《中华读书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孙云晓的教育梦想》。�38�2005年9月26日,《新安晚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家长要勇于说“不”》。�39�2005年11月7日,深圳《晶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让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负责》。�40�2005年12月15日《羊城晚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应试教育是犯罪机器》。�41�2006年1月11日《中国青年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父爱缺失是一种家庭隐患》。�42�2006年1月,《中国新书》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健康人格》。�43�2006年1月15日,《中国青年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成功标签制造童年恐慌》。�44�2006年1月19日,《新京报》发表对孙云晓的专访《要为孩子补上人格完善课》。�45�2006年4月15日,《人物周刊》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在岁月中剥掉层层的壳》。�46�2006年4月26日,《中国青年报》发表对孙云晓的专访《专家纵论中学生素质教育》。�47�2006年4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对孙云晓的专访《春游,孩子心中的春天》。�48�2006年5月16日,《钱江晚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和《尊重孩子的未成熟状态》两个版(�附图)。�49�2006年5月29日,《信息日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做好父母要有好方法》(附图)。�50�2006年6月5日,《信息日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好父母应具备五种元素》(附图)。�51�2006年6月7日,《中国青年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传统教育流行语:从习惯到批判》。�52�2006年7月4日,《中国教育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摔手机反映管理缺乏学生权益意识》。�53�2006年7月24日,《海峡都市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习惯》。�54�2006年8月13日,《中国青年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父母无为乃大为》。�55�2006年8月28日,《中国青年报》发表对孙云晓的长篇专访《孩子复杂就复杂在看了大量成人的东西》。�56�2006年9月26日,《生命时报》发表对孙云晓的专访《如何回答孩子的为什么?》。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各评奖委员会于2022年8月25日分别投票表决,产生了获奖作品。王松、艾伟、张者、臧棣、许小凡等作家、诗人、翻译家作品榜上有名。 第八届(2018—2021)鲁迅文学奖 获奖作品名单 (以作者、译者姓氏笔画为序) 中篇小说奖 《红骆驼》 王松 《四川文学》 2019年第8期 《荒野步枪手》 王凯 《人民文学》 2021年第8期 《过往》 艾伟 《钟山》 2021年第1期 《荒原上》 索南才让 《收获》 2020年第5期 《飞发》 葛亮 《十月》 2020年第5期 短篇小说奖 《无法完成的画像》 刘建东 《十月》 2021年单月号-6 《山前该有一棵树》 张者 《收获》 2021年第3期 《地上的天空》 钟求是 《收获》 2021年第5期 《在阿吾斯奇》 董夏青青 《人民文学》 2019年第8期 《月光下》 蔡东 《青年文学》 2021年第12期 报告文学奖 《红船启航》 丁晓平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21年7月 《江山如此多娇》 欧阳黔森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21年3月 《张富清传》 钟法权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20年6月 《中国北斗》 龚盛辉 山东文艺出版社 2021年12月 《国家温度》 蒋巍 作家出版社 2020年9月 诗歌奖 《岁月青铜》 刘笑伟 中国言实出版社 2021年10月 《山海间》 陈人杰 西藏人民出版社 2021年9月 《奇迹》 韩东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年3月 《天空下》 路也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1年11月 《诗歌植物学》 臧棣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1年11月 散文杂文奖 《回乡记》 江子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12月 《大春秋》 李舫 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1年12月 《大湖消息》 沈念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21年12月 《月光不是光》 陈仓 安徽文艺出版社 2021年12月 《小先生》 庞余亮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1年6月 文学理论评论奖 《新时代文学写作景观》杨庆祥 上海文艺出版社2021年12月 《批评的返场》何平 译林出版社2021年12月 《小说风景》张莉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年12月 《中国当代小说八论》张学昕 作家出版社2021年10月 《编年史和全景图——细读<平凡的世界>》郜元宝 《小说评论》2019年第6期 文学翻译奖 《.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 林德尔·戈登(英国) 英语 许小凡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年1月 《奥麦罗斯》 德里克·沃尔科特(圣卢西亚) 英语 杨铁军 广西人民出版社 2018年10月 《我的孩子们》 古泽尔·雅辛娜(俄罗斯) 俄语 陈方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20年10月 《小说周边》 藤泽周平(日本) 日语 竺祖慈 译林出版社 2018年8月 《风的作品之目录》 阿多尼斯(叙利亚) 阿拉伯语 薛庆国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0年12月

陪他一起读一起背<易经><论语>,他将来的成就就无可估量了,最好选择有拼音的这两本书,不用让孩子理解,背了之后他就会自觉的提高心灵的高度,越早背越好,有的家庭用于胎教,妈妈读给baby听,更好.

文艺与群体发展研究论文

新时期群众舞蹈文化发展的价值及创新建议论文

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特别是作文中不可忽视的议论文,议论文的样式有社论、评论、读后感等。那么议论文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我整理的新时期群众舞蹈文化发展的价值及创新建议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摘要:

舞蹈艺术被称为“艺术之母”,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群众舞蹈是舞蹈艺术领域的一个分支。群众舞蹈是文化的多种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群众舞蹈文化是社区文化活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区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群众舞蹈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要积极采取措施,引导人们认识群众舞蹈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领悟群众舞蹈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推动群众舞蹈的发展。

关键词:

新时代;群众舞蹈;文化发展;

引言:

进入新时代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们要解决的社会主要矛盾。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活动也是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一方面,群众舞蹈不仅能够锻炼人们的体魄,也能愉悦人们的心灵,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因此,群众舞蹈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积极发展群众舞蹈文化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时也是社区文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一、群众舞蹈文化的基本概述

群众文化是由广大的人民群众在日常的生活与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并且在生活与劳动的过程中得以不断发展与传承,群众文化具有多种表现形式,比如:绘画、音乐、书法、武术等,群众舞蹈也是群众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对于专业文化来说,群众文化更加贴近人民的生活与实际,同样的,相较于专业舞蹈,群众舞蹈更加“接地气”,更容易与人民群众产生共鸣。通过一个地区的群众舞蹈文化,我们可以看到舞蹈文化背后所传递出来的人们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等。

群众舞蹈是相对于专业舞蹈来说的,具有群众性的舞蹈,是舞蹈艺术领域的一个分支。“群众舞蹈文化作为生活文化与艺术文化的结合,是一种非语言文字又具有强烈的传播作用的群体动态文化,是群众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艺术体现。”[1]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群众舞蹈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成为社区群众文化建设不能忽视的一种文化形式。群众舞蹈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原始社会人们手舞足蹈的庆祝活动开始,到汉代群众舞蹈取得飞跃式发展,汉代“百戏”的流传对该舞蹈的发展有重要的奠基作用。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人们十分重视舞蹈活动,并且有专门的舞蹈编导,开放的群众性歌舞游乐活动,对于群众舞蹈的传播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宋代开始,纯粹的歌舞活动逐渐向戏曲转化,舞蹈不再以单独的形式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加之我国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特点,我国形成了多样化的群众舞蹈。

二、新时代群众舞蹈文化发展的价值意义

(一)有利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也是一个民族最基本的象征。同时,文化又具有多种表现形式,舞蹈文化是其中之一,而群众舞蹈是舞蹈文化的其中一种,所以说,群众舞蹈文化的发展能够推动文化建设。群众舞蹈文化具有群众性、多样性、娱乐性、地域性等特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群众舞蹈各有不同,这样的舞蹈形式不仅丰富了舞蹈文化的种类,而且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相应的生活观念、生活态度也不断地改变,群众舞蹈也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以其独特的形式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国民身体素质

群众舞蹈文化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与劳动中对人生的感悟,更加贴近群众,形式也更容易被群众所认可。近几年来,参与到群众舞蹈中的人数越来越多,人们在享受精神生活的同时,也强健了体魄,人们在参与群众舞蹈的同时能够使自己的身体得到释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各种各样的疾病破坏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多数人的身体与精神都处于亚健康状态。群众舞蹈的存在,能够让人们在伸展活动四肢的舞蹈动作中释放与舒缓压力,同时还提高了身体素质与自身的审美修养。群众舞蹈是值得推广的一项活动,对于国民身体素质的提高有重要意义。

三、新时代群众舞蹈发展中的存在问题

(一)政府部门对群众舞蹈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群众舞蹈的发展更加自由,参与者众多,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缺少专门的活动场所,也没有固定的经费投入。群众舞蹈活动所需要的服装、道具以及音响设备等物品,都需要参与者自己出钱。虽然群众舞蹈参与者人数众多,但是却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他们的活动场所大多是公园以及社区旁边的空地,场所不够大,设施不齐全,并且群众舞蹈活动需要占用大面积的场所,活动时间也不固定并且会影响其他人的休闲娱乐。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政府对群众舞蹈的关注不够,政府部门没有切实认识到群众舞蹈对于文化发展的意义,没有看到群众舞蹈在推动人们身心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群众舞蹈的发展缺少专业的教员指导

群众舞蹈不同于专业舞蹈,更具群众性的特点,参与者大多数是业余爱好者,或者退休人员,舞蹈群体没有专业的教员指导。群众舞蹈动作缺乏规范性,并且缺乏稳定性。群众舞蹈参与者人数众多,又多以锻炼身体、愉悦心情为主要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群众舞蹈动作过于简单和随意,甚至动作不统一。这一群体中缺少专业人员指导,人们只是将群众舞蹈当作锻炼身体的活动,并没有将其看作正式的舞蹈。没有专业人员的指导,“这导致了舞蹈内容单一、趣味性不强、无创新力,久而久之,失去了这门艺术的精神营养功能”[2]。

(三)群众舞蹈参与者的舞蹈文化知识匮乏

专业学习舞蹈的人员,不仅学习舞蹈动作,也会学习舞蹈文化知识,了解每个舞蹈背后的历史渊源。这种情况下展现出来的舞蹈动作不仅仅是肢体的摆动,而是融入了情感的动作表达,更容易吸引人,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但是群众舞蹈参与者大多是退休人员,这类群体不追求优美又有内涵的形态,大多数人仅仅是为了活动身体,这也造成他们不去探究舞蹈的深刻内涵,不了解舞蹈的本质。群众舞蹈参与者缺少专业的舞蹈文化知识,所以,学习到的只是舞蹈动作,而没有展现舞蹈文化,这不利于群众舞蹈文化的传承。

(四)群众舞蹈参与者比例不均衡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群众舞蹈的参与者比例不均衡,年龄集中在五十岁左右,并且以退休女性为主,中老年女性是主要的参与者,而青少年人群几乎不参与群众舞蹈活动,男性参与群众舞蹈的比重也较少。中老年男性对于群众舞蹈的兴趣不高,他们更容易被象棋、太极等活动吸引,而青少年更喜欢专业的、创新型的舞蹈活动,对于娱乐性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不敏感。并且我们要认识到,参与者比例不平衡,不是某个地区或者某个社区的个案,而是各个地区普遍存在这种情况,这样的情况阻碍了群众舞蹈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四、新时代群众舞蹈文化发展的加强策略

新时代群众舞蹈文化发展的加强策略可以从提高重视,政府部门积极引导群众舞蹈的发展,组织培训,定期开展群众舞蹈文化教育活动和加大创新,创作具有当地特色的群众舞蹈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提高重视,政府部门积极引导群众舞蹈的发展

“想要有效加强群众舞蹈文化建设,加大对群众舞蹈文化的投入是关键。”[3]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提高对群众舞蹈文化的重视程度,根据当地群众舞蹈的发展实际,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加大对群众舞蹈的资金投入,建设文化活动室,使群众舞蹈参与者能够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同时,利用政府投入的资金,置办一批舞蹈活动所用的设施装备以及舞蹈道具,为群众舞蹈文化建设提供便利。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积极宣传群众舞蹈的优势,利用多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群众舞蹈对参与者的身心都有极大的积极意义,鼓励男女老少积极参与群众舞蹈,推动群众舞蹈文化的发展。政府部门要重视群众舞蹈文化的发展,认识到群众舞蹈文化在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安排专门的群众舞蹈文化管理人员,从而不断地提升群众舞蹈参与者的整体素质,推动群众舞蹈的发展。

(二)组织培训,定期开展群众舞蹈文化教育活动

专业舞蹈与群众舞蹈都是舞蹈领域十分重要的舞蹈形式,二者的发展均对推动舞蹈文化有重要意义。但是,专业舞蹈的学习者不仅能够学习相关的舞蹈文化知识,而且有专门的舞蹈老师教授舞蹈形体动作。通过调查发现,各地区的群众舞蹈参与者大多数是五十岁左右的女性,他们不是专业的舞蹈学习者,对于舞蹈文化的知识了解不多,为了更好地宣传群众舞蹈文化,对参与者进行群众舞蹈文化知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参与者通过学习舞蹈文化知识,会加深对群众舞蹈的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舞蹈动作的内涵,在舞蹈表演中才会投入更多的感情,群众舞蹈文化才能更好地吸引人们的眼球,从而达到传承群众舞蹈文化,进而促进舞蹈文化发展的作用。除了对群众舞蹈参与者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外,还要聘请专门的舞蹈老师对他们进行培训,现在的群众舞蹈大多是广场舞,动作既少又简单,聘请专业的老师对参与者进行舞蹈动作指导,这样参与者能够学到更多的舞蹈动作,动作也会更加规范。通过对群众舞蹈参与者进行理论知识和舞蹈动作的培训,对于群众舞蹈文化的宣传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三)加大创新,创作具有当地特色的群众舞蹈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文化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既保留了优秀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部分,又不断添加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相应的,群众舞蹈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要想传承一下去,也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作具有当地特色又与时俱进的群众舞蹈,推动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创作群众舞蹈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文化特色,将其融入群众舞蹈中,既有助于加强群众舞蹈参与者对当地文化的认识,也有助于人们通过观看群众舞蹈表演了解当地文化,促进文化的传播。现有的群众舞蹈几乎千篇一律,不同地区的群众舞蹈却有极高的重合度,这样的情况不利于群众舞蹈文化的发展,所以要积极创新舞蹈,加入符合当地特色的内容,才能保证群众舞蹈不被淘汰。

五、结语

任何一门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内容最终都会被淘汰,群众舞蹈的发展有深厚的历史根基,但是,如果不与时俱进,迟早会被时代的车轮碾压。与专业舞蹈相比,群众舞蹈更具娱乐性、群众性,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它的价值性,要认识到群众舞蹈的发展对国民身心健康的积极意义,看到群众舞蹈对文化的推动作用。因此,要解决好群众舞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发展符合新时代人民群众要求的舞蹈。

参考文献

[1]胡梦颖.当代中国社区文化建设背景下的群众舞蹈文化研究[D].重庆大学。2014.

[2]杨金花浅议群众舞蹈文化发展的现状及思考[J]大众文艺,2018(04):20.

[3]滕菲.基于文化建设背景下的群众舞蹈文化开展路径探索[J]戏剧之家.2019(29):241.

关于艺术的起源问题一直被学术界称为"斯芬克斯之谜",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对人类早期的历史和艺术方面的资料所知甚少.尽管如此,历史上的许多学者还是在这一领域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努力,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这些学说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类艺术发生的某些条件和根据,对学习艺术和进行艺术教育有着重要的价值.虽然这些关于艺术起源的学说必然涉及到人类艺术的方方面面,但其中关于美术起源问题的论述通常都是这些学说的重要方面.以下我们就来简要介绍、评析一下历史上几种主要的关于人类艺术(美术)起源的学说.1、模仿说这是一种关于艺术起源问题的最古老的理论,始于古希腊哲学家.这种学说认为:模仿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和本能,艺术起源于人类对自然的模仿.在古希腊哲学家看来,所有艺术都是模仿的产物,美术艺术如此.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模仿的对象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世界,艺术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而且反映事物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艺术创作靠模仿能力,而模仿能力是人从孩提时就有的天性和本能."继古希腊哲学家之后,文艺复兴时期的达 芬奇、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都不同程度地继承和发展了这一学说.这种理论直到十九世纪末仍然具有极大的影响.今天,用模仿说作为艺术起源的动力的美学家已经不多了,因为事实上有很多现象,如人类的史前洞穴壁画是很难用模仿的冲动去解释的.但模仿说仍有它一定的价值,它揭示了人类一种比较原始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与艺术是相通的.一方面,对客观事物的模仿也是一种对事物的把握方式,它使人从中看到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从而引起人心理上的快乐和满足.另一方面,不管原始人由于什么原因创作和制作了原始艺术,这些原始艺术本身(如史前洞穴壁画上的动物轮廓)却无疑是由模仿得来的,也就是说,模仿即使不成为动因,也至少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正因为史前造型艺术都基于模仿的手段,我们才能认识到这些形象所模仿的原型是什么动物.我们从今天所发现的原始艺术作品中也不难看出,模仿是大部分原始艺术创作和制作的主要方法.而其它方法,如表现和象征的方法也都是从模仿之中发展演变而来的.2、游戏说游戏说认为艺术起源于游戏,它是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发生理论中较有影响的一种理论,其代表人物是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和英国学者斯宾塞,人们也因此把游戏说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席勒在《美育书简》中,通过对游戏和审美自由之间关系的比较研究,首先提出了艺术起源于游戏的观点,认为艺术是一种以创造形式外观为目的的审美自由的游戏."自由"是艺术活动的精髓,它不受任何功利目的的限制,人们只有在一种精神游戏中才能彻底摆脱实用和功利的束缚,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游戏说还认为,人的审美活动和游戏一样,是一种过剩精力的使用,剩余精力是人们进行艺术这种精神游戏的动力.人是高等动物,它不需要以全部精力去从事维持和延续生命的物质活动,因此有过剩的精力,这些过剩精力体现在自由的模仿活动中就有了游戏与艺术活动.斯宾塞和席勒一样,也认为游戏是过剩精力的发泄,它虽然没有什么直接的实用价值,却有助于游戏者的器官练习,因而它具有生物学意义,有益于个体和整个民族的生存.游戏说强调了游戏冲动、审美自由与人性完善间的重要联系,对于我们理解艺术在审美方面的发生具有重要价值.它揭示了艺术发生的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某些必要条件,如剩余精力是艺术活动的重要条件,艺术的娱乐性和审美性等,揭示了精神上的自由是艺术创造的核心,对我们理解艺术的本质是富于启发的.但它把艺术看成是脱离社会实践的绝对自由的纯娱乐性活动,且偏重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看待艺术的起因,过分强调了艺术与功利的对立,有绝对化和片面性的弊病.3、表现说这种学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持这一理论的主要有英国诗人雪莱、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等,还有欧美的一些现当代美学家.在这种学说看来,原始人所有的艺术只有一个最主要的推动力,那就是他们通过各种艺术来表达他们的情感,从而促成了艺术的发生和发展.如托尔斯泰认为:"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这些外在标志就是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艺术形象,通过这些艺术形象的传达,使别人也能体验到同样的感情.这样,作者所体验到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活动.如果说人类的科学主要是与理性、认知相联系的话,人类的艺术就更多地是和感性、情感等联系在一起.表现和交流情感的确是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表现情感也是推动艺术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心理动力.但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是多样的,语言、情感都能表达情感,而且艺术也不仅仅是表达情感的工具,因此这一学说并不能完全说明艺术起源的全部原因.4、 巫术说巫术说是西方关于艺术起源的理论中最有影响、有势力的一种观点.这种理论是在直接研究原始艺术作品与原始宗教巫术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最早由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这种观点用实用性来解释艺术的起源,认为在原始人心目中,最初的艺术有着极大的实用功利价值.按照这种理论,原始人所描绘的史前洞穴壁画中虽然有许多在我们今天看来是美丽的动物形象,但他们当时却是出于一种与审美无关的动机,即巫术的动机.如许多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壁画和雕刻,往往是处在洞穴最黑暗和难以接近的地方,它们显然不是为了给人欣赏而制作的,而是史前人类企图以巫术为手段来保证涉猎的成功.还有些动物身上画有或刻有被长矛或棍棒刺中和打击过的痕迹,按照巫术说的观点,这是因为原始部落有一种交感巫术的存在,原始人认为任何事物的形象与实际的该事物都有一种实在的联系,如果对事物的形象施加影响,实际上也就是对这个事物施加影响,在动物身上画上伤痕也就意味着他们在实际的涉猎当中可以顺利地打到猎物.原始东西壁画中这些身上有被刺中或击伤痕迹的动物形象,成为支持艺术产生于巫术学说的有力证据. 巫术说对于我们理解原始艺术,特别是原始美术发生的动力,以及这些艺术在当时条件下非审美的性质具有重大意义.但巫术说把精神动机视为原始艺术发生的唯一动机,忽略了隐藏在精神动机后面的动因,即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因而也不能完满地解释原始艺术的真正起源.5、劳动说在我国文艺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理论,是认为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19世纪末叶以来,在欧洲大陆许多民族学家与艺术史家中,就广为流传艺术起源于“劳动” 的理论.希尔恩在《艺术的起源》中就曾经列出专章来论述艺术与劳动的关系;俄国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位的信》中,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证明,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恩格斯指出,“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为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动物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了人的脑髓”.

艺术教育对学生素质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一般语言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社团建设关系 》

摘要:当今高校学生社团文化蓬勃发展,社团活动已经成为学生课外活动重要的一部分。作为社团中的艺术社团也同样受到学生群体的热衷参与,并且它已经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作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工作者,通过对高校艺术社团的深入调研,深刻认识到公共艺术教育发展与社团建设的紧密关系。本文将从公共艺术教育与社团文化的依托、从属关系两个视角进行剖析,以期对两者之间如何促进与发展的思路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社团建设;依托关系;从属关系

如今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各级教育部门相继组织相关比赛和活动,以期提高其水平。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整体质量,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者也在不断探索,虽然较之以往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水平已经获得长足的进步,但仍然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笔者根据自己在团委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工作的经历,以浙江财经大学的实际情况为例,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笔者在进行一系列的调研工作后认识到,大学生艺术社团是一个实施公共艺术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是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如何处理两者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文章笔者将从公共艺术教育如何依托大学生艺术社团发展的视角进行分析、探讨。

1公共艺术教育如何依托大学生艺术社团发展

高校中公共艺术教育承担著提升大学生艺术修养的主要工作,但是由于涉及的群体往往是非专业的学生,因此在开展形式上遇到许多问题。传统专业课程的开设条件一般可以满足所学专业的所有学生,而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往往不能满足全校的所有学生。探究其原因往往归结于资源的不足,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形式一般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理论课程以学校公选课的形式开展起来。笔者查浙江财经大学2013级专业培养方案中涉及的公共艺术课程。虽然学校在课程的设定上已经较为系统化,但是所设定的11门课程还不能覆盖公共艺术所涵盖的内容,而且要求学生完成的课时量较少。在实践课程的安排上,虽然学校有1名专职指导教师和4名外聘的常任指导教师,但是所指导的学生数量只是学校的很小一部分。针对上述师资较为短缺的情况,想短时间依靠师资力量进行填补显然是不可能的,而通过发挥学生组织的主动性去解决这个问题是一种有效途径。以下内容笔者将提炼社团参与公共艺术教育建设的三大优势。

公共艺术教育以大学生艺术社团为有效载体

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艺术修养,而当代大学生作为追求自我个性特点,勇于追寻艺术梦想的群体。学生艺术社团也正是在兴趣爱好下建立起来的,社团中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并开展文化活动,成为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载体。

大学生艺术社团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普通高校中,艺术社团建设一般由学校提供指导,学生源于兴趣爱好自主组织和建设起来。在这样一种氛围下,同学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地促进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

大学生艺术社团丰富公共艺术教育内容

大学生艺术社团具有独立性与自主性。正所谓艺术门类百花齐放,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艺术形式进入校园,学生根据兴趣与特长加入不同社团,在一定程度上间接丰富了公共艺术教育内容。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开展载体是课堂教学与大学生艺术社团,而与课堂教学相比艺术社团具备一些特点。大学生艺术社团具有独立性、自主性,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组织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提高了学生参与率,使艺术文化百花齐放。再者,“艺术社团活动与艺术课程教学之间的区别。大学生艺术社团活动既与艺术课程教学相互联络,又具有与课堂教学相区别的独特的教育价值。大学生艺术社团加强校园文化氛围的建设。”①

2大学生艺术社团夯实公共艺术教育基础

公共艺术教育资源短缺是大多数普通高校常见问题,如上文所述公共艺术教学载体主要是课堂教学和大学生艺术社团活动两部分。而与课堂教学相比社团这一载体担负了更多实践性学习,社团中大学生通过实践课程、开展活动以及参与各级艺术比赛的方式,使自身专业水平得到提升,从而在第二课堂的教学中提高公共艺术教育质量,进一步夯实公共艺术教育基础。

综上所述,大学生艺术社团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大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文化建设,发挥艺术才华,主动参与公共艺术教育。假如没有艺术社团这样的平台,那么许多学生的艺术特长就得不到充分展示,也无法营造出浓厚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尤为重要的是公共艺术教育依托大学生艺术团,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丰富公共艺术教育内容,同时也夯实了公共艺术教育基础。关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社团建设关系的探讨,我们通过上文可以发现公共艺术教育依托艺术社团可以更好地服务在校大学生,提高素质教育的力度,目的是为当今社会培养更多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廷娥.高校艺术社团及其在公共艺术专业教学中的作用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

[2]王宾,李振涛,罗金凤.大学生艺术社团在校园文化中的作用[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2.

[3]何琼.高校学生艺术社团的困境与出路[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25.

[4]葛雷.高校学生艺术社团的意义与建设管理[J].中国校外教育杂志,2008.

[5]程永生.高校学生艺术社团建设与管理模式探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3.

[6]张学玲,张军.立足当今展望未来———谈普通高校艺术社团的现状与发展[J].大众文艺.

《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素质的培养 》

【摘要】公共艺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对大学生情感的培养、知识能力的拓展、操作能力的锻炼、健全人格的形成、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信念、积极的人生态度等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综合素质;公共艺术教育

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结构从单一化模式向多样化模式演化,这一趋势使高等教育必定要有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实现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多种形式办学,大学人数的剧增,上大学不在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更多承担著理想和现实矛盾的冲突,大学生除了学习之外更多面临着人际关系、人生观、价值观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这些现实情况也给当代大学生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校园恶性事件频出,社会、学校、家庭太多注重学业而忽视综合素质的教育。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高校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义务,加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也是提高高校竞争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

高校普及公共艺术教育能使非专业学生更多的了解人类艺术的遗产,扩充套件知识领域,丰富生活。它的有效实施,对学生情感的培养、知识能力的拓展、操作能力的锻炼、健全人格的形成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综合素质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公共艺术教育,不仅是大学生身心素质的有益补充,也是培育良好思想素质的有效途径,更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必不可少的条件。陶冶了情操,美化了心灵,健全了人格,培养了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赞扬了美,乐意把美的东西吸收到灵魂深处作为营养,自己的性格也会变得高尚优美。学习民俗文化和国外优秀艺术,增强学生艺术修养和爱国精神,艺术作品自身的强大感染力和渗透力,促进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完善了人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对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情感等作出恰当客观的评价,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培养了综合素质的发展。

高校开设公共艺术教育课是对大学生行为的一种教导,是培养学生内心感情世界的一门艺术,学习、欣赏及解读艺术作品,丰富了知识,净化了灵魂,提升了人格,对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促进和补充的作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在高校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和精神素质塑造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公共艺术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注重人的精神内涵,符合艺术教育的本质及党的教育方针,对大学生的心理成熟和人际交往关系等能力产生了有利的导向作用,起到了净化和提升综合素质的作用。

公共艺术教育中通过艺术审美,受教育者对艺术的形式,艺术言的学习和领悟,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培养和训练,受教育者通过对艺术语言的感受、领悟、情感心灵接受洗礼、净化,培养起一种超越现实功利主义的人生态度。在艺术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传递给受教育者的是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中逐渐培养了学生的审美,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增强了自信心和责任感,培养了开明的性格,完善了人格,树立了责任感,培养了当代大学生的特殊情感,学生以这种情感去认识、理解、感悟并最终创作艺术,这样的特殊性净化了大学生的心灵,塑造了大学生的人格魅力,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其课程的结构设定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意义重大。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已成为当今高校衡量教育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和人才必备的条件。公共艺术教育要求学生接受美的教育,净化学生的灵魂,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和创造力,学生的心灵在接受美的洗礼的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心理因素,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成长起到健康的教育作用。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过程中,心理素质教育业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各高校的教育现状和教育现实来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还远远没有达到“高等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在教育的水平、层次、内容、管理、课程设定、以及教师的自身素质的提高等方面都有待于完善和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实施美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从国家教委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到现在全国全面实施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公共艺术教育在很多地方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独立,而是以一种教辅的形式存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公共艺术教育在普通高校中的价值和意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去解决,以达到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长喜.素质教育中高校公共艺术教育[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

[2]张伟强.我国高校德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

有关推荐:

弱势群体毕业论文

以前写过不少练习我看看吧,有合适的给你参考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中小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与发展方向选择摘要:针对中小企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指出对我国中小企业发展战略和发展方向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在研究战略目标定位时,从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运行结果、噩社会效益三个方面出发,提出了在这三个方面所要达到的战略目标以噩要实现访目标所要迭到的十太要求。在确定中小企业发展方向时,鲒告中国国情、中小企业的特点噩加八WTO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要坚持发展特色型中小企业、配套型中小企业噩科技型中小盘业等7个发展方向。关键词: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发展战略;中小企业发展方向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表明:中小企业以其经营方式灵活、组织成本低廉、转移进退便捷等优势更能适应当今瞬息万变的市场和消费者追求个性化、潮流化的要求,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中,中小企业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6�8。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的国家,中小企业的发展更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约1ooo万户,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和一些高新技术出口产品大多是中小企业生产的,中小企业产品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6o% ;中小企业提供了大约75%的城镇就业机会,我国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绝大部分被中小企业所吸纳 中小企业每年为国家缴纳的工商税收占总额的50%左右。在2o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中,工业新增产值的76.7%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但是应该看到,我国中小企业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发展面临着空前的困难,其思想观念、技术装备、经营管理组织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为了使我国中小企业能够适应经济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充分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有必要首先明确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方向。一、战略目标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对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这种定位既要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追求目标,起到引导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作用,又要使其在运行过程中通过努力实现并能推动中小企业的逐步发展,是运行过程中的动态目标 。就其目标而言.既要与我国国情相符台,又要与中小企业发展的现状相统一;就其动态来看,还要与加入WTO后的世界经济形势相统一。通过研究我们认为中小企业的发展主要应实现以下三个方面的战略目标:运动状态支持目标、中小企业运行结果目标、社会效益目标。(一)运动状态支持目标这主要是从外部环境来讨论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企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必须在一个有利于其发展的大环境系统中才能成长壮大。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它们是一个弱势群体,更需要系统环境目标的实现才能达到自身运行的结果目标和社会效益目标。因此,运行状态支持目标就自然构成战略目标中最重要的目标之一。而具体要达到以下几个目标。1.政府扶持到位政府的政策扶持是一个关系到中小企业发展方向和系统目标能否实现的首要问题。由于中小企业资金缺乏、人才短缺、技术落后,很难与大企业相互抗衡,也由于自身条件的限制无法获得发展所必要的资金、人才和技术,这就要求政府对其进行必要的扶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扶持政策到位目标体现在政府观念的到位、政府身份的到位、政府扶持政策的到位。(1)政府观念的到位是指政府应改变自己的观念,认识到大中小企业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平等的一员,都能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各自的贡献.并且大中小企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规模结构的形成过程是既定约束条件下资源的配置过程,它们相互依存、互相协作、互为补充、共同发展,都应给予同等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而不能只重视大企业,忽视甚至歧视中小企业。(2)政府身份的到位是指政府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以恰当的角色出现在中小企业面前,不能超越其职权干预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政府的行为应该是:代表和维护中小企业的利益;负责对中小企业的宏观指导、发展规划和发展产业指导;负责贯彻落实及督促和检查中央有关中小企业发展的文件的执行;推动服务体系建设,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和发展环境等。(3)政府扶持政策的到位是指政府制订的政策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政府运用政策的行为是间接管理而不是直接管理,是引导而不是行政干预。2.社会服务到住由于中小企业的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差,一般很难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满足资金、技术和人才的需要以及实现信息、培训、市场、法律等方面的自我服务,故政府、社会中介机构都要采取措施,以便中小企业能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获得所必需的各种资源和信息。(1)以行政区划为载体形成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行政机构1)参与、帮助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中介机构。政策性中介机构是指那些由政府出资设立的实施特定政策意图、不以盈利为目的的中介机构,可设立提供长期贷款的融资机构、出口担保机构和免费为创业者提供注册、信息服务的商会及社区机构 。2)根据市场需要由政府协助成立以盈利为目的的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投资、咨询、信息、培训等机构 。(2)以社区为依托,以民间投资为主体(政府适当资助),建立中小企业综合服务组织,形成全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技术创新、培训辅导、信息网络、市场拓展、合作服务。3.融资服务中介人到位中小企业发展中最大的难题是自有资金不足,而光靠自己的信誉和财产抵押难以筹集到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这就需要有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介人来协调银行和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鼓励银行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服务。中介人可以是中小企业工会组织的代表团和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公司。通过他们的努力工作,使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帮助中小企业打通筹集资金的渠道,增加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投入。(二) 运行结果目标这是从中小企业内部机制来讨论其战略定位。运动状态支持目标只是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了有利的外部经济条件和环境,要从根本上促进中小企业获得长远的发展,中小企业自身还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内部机制,具体要实现以下目标。1.增加数量中小企业的发展首先在数量上要得到较快的增加。为了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作用,在今后10年内应以每年15% ~2o% 的数量递增为益。2 提高素质中小企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是一个普遍问题,既不利于原有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新企业的创立。政府应果断采取措施,创造条件,帮助它们提高自身的素质,迅速改变现有这一状况3.结构合理我国中小企业在运行体系中结构矛盾突出,行业结构、产品结构、区域结构都不合理,这是使我国中小企业面临困境的重要因素,必须迅速突破。我们必须分析结构不合理的原因,寻找矛盾的焦点,采取有力措施争取在2年时间内使三大结构矛盾得以解决,使我国中小企业的运行结构趋于合理。4.理顺体制我国中小企业的体制矛盾主要是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目前要解决的还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集体企业的体制矛盾是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产权不明晰、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缺乏,使中小企业运行的效率低下,难以真正发展壮大,所以,政府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帮助中小企业理顺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三) 运行的社会效益目标这是从中小企业产生的社会效益对中小企业的战略定位。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中小企业必然会以利润最大化为其目标,但企业的盈利目标与社会效益目标是密不可分的。每个企业都追求利润最大化并不能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社会财富的损失反过来又会阻碍中小企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应以中小企业在运行中所产生的整体社会效益作为中小企业是否得到发展的标准。我国中小企业运行的3个社会效益目标是:增多财富、增加就业、城市化程度提高。首先,中小企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就业,增加职工收入,这样可以避免社会资本过于集中,促进社会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均衡分配,达到共同致富的目标。其次,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多,人们会投入更多的资金用于投资创办中小企业,使中小企业不断强大,扶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最后,中小企业的壮大,就业人口的增加和人们财富的增加为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又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二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 二、 战略方向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体系,缺少对战略方向的阐述显然是不完整的。本文中小企业的战略方向是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中小企业的特点及加入WTO给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而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提出的几个具体发展方向。(一) 发展地域特色型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El趋激烈的今天,只有具备特色的企业才会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因此,培育和发展地域特色型企业是我国中小企业的主要方向。各地应按照市场、资源、劳动力优势,大力发展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产业群体型企业,通过地域特色形成的产业能带动该地域形成产业群,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二) 发展配套型中小企业配套型中小企业是指那些为国内支柱型大企业和国外大企业生产配套零部件的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为大企业生产配套零部件,可以更好的促进专业分工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避免了“大而全”“小而全”和重复建设。(三) 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各国的经验来看,科技型企业是中小企业发展较为成功的企业,它在推动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应充分利用高校的科技人才优势,大力促进产、学、研联合,开发一批适合中小企业发展的科技成果,促进一批院士专家型中小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外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答案补充 (四) 发展就业型中小企业我国的工业不够发达,劳动力富余,就业困难失业人数的增加,会带来巨大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不利于我国工业化的推进 因此,要根据我国各地的特色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吸收富余、下岗职工和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同时还应重点发展社区(村)企业,这些企业立足本地,服务本地,科技水平要求不高,但生产廉价的商品,这也是就业型企业拓展自己发展空间的领域。(五) 发展外向型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生力军,其发展可以产生几个方面的作用:① 加快我国对外开放的步子,使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参与我国的工业建设;② 更多地利用外资和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与管理经验;③ 带动我国出口企业的发展,为增加我国企业产品的出口创汇创造更好的条件;④ 使我国形成开放型经济体系+促进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 所以我国应充分利用加WTO的带来的机遇加快外向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六) 发展国有、集体中小型企业国有、集体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不在于企业数量的增加,而在于质量的提高 提高国有、集体中小企业质量的重点是加大企业的改革力度,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成为市场的竞争主体 答案补充 为了促进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方面我国应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放松对它们的限制,让其有自由发展的内在机制和动力;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为其尽快减负,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中平等的一员。(七) 发展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是一类比较特殊的中小企业,具有一定的社会公益性.。推动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条件是资金来源问题+这类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有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政府的扶持性资金;二是来自社区内的共同集资。如果地方经济发展较快,社区服务型中小企业比较容易筹集到资金 只要企业的项目有发展前景,比较容易得到政府资金的扶持和居民的支持,通过共同集资的形式筹集到所需资本。参考文献:[1] 李大明.产业结构谓整与中小企业税收政策研究[J].财贸经济2001.(10):41[2] 项保华.企业战略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7[3] 马晨,马乃云.我国民营企业贷款融资问题的研究[J]北京商学院学报,2001.(3):20-24.[4] 陈晓红.中小企业融贷与二级市场[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你的经济管理专业论文准备往什么方向写,选题老师审核通过了没,有没有列个大纲让老师看一下写作方向? 老师有没有和你说论文往哪个方向写比较好?写论文之前,一定要写个大纲,这样老师,好确定了框架,避免以后论文修改过程中出现大改的情况!!学校的格式要求、写作规范要注意,否则很可能发回来重新改,你要还有什么不明白或不懂可以问我,希望你能够顺利毕业,迈向新的人生。 第一章 选题一、选题的原则(一)有价值(有品位,内行)(二)有可行性(或操作性,大小适中,难易恰当)(三)有浓厚兴趣(兴趣是动力,必须是自己喜欢的。)《论语·雍也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你什么都不喜欢,那就更好办:让辅导老师给你一个题目就行。(四)专业对口(专业专长)二、 选题的 方法(一)亟待解决的课题(二)填补空白的课题(三)有争议的课题(四)有矛盾的课题(五)可综述的课题第二章 搜集资料学术研究往往是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因此,搜集相关文献信息,非常重要。要求能快 速、准确地搜集到所需的资料信息。一、直接材料的搜集第 一手材料二、间接材料的搜集从文献及网络查取的材料(二手材料一定要注意核对。)图书、期刊,纸本索引及网络检索GOOGL、百度网等,关键词检索。三、材料的分析让材料自然分类,类聚法。第三章 写提纲提纲尽可能详尽,条理清晰,条块分明。(镶玻璃法: 把内容分成几块,一块块往上填内容就行了。)一般分为序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论证的形式,纵深式(递进式),平列式,综合式。第四章 写论文一、格式及要求:前置部分及主体部分前置部分:标题、署名、指导教师、目录、摘要、关键词(一)标题:对论文重点的直接呈现。准确得体,通俗易懂,简短精练(不能 简短,可加副标题),符合规范。(二)署名,在题下。(三)指导教师:xxx(四)摘要(可复制文中关键句子,稍作修 饰、连缀即可)(五)关键 词,一般3—5个即可,以重要程度为序。(六)目录主体部分: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致谢(一)前言(引言,序论,导言,绪言)(二)正文(本论,主体)(三)结论(四)注释(五)参考文献(文献名,作者,出版社,版次)二、具体方法与规 范(一)写作的顺序1按照提纲自首至尾2先写思考成熟的部分,最后焊接起来。(若不知从何写起,就这样写)写此不管彼,只求一意法。(二)引用材料的方法1直接引用法引证。推论,尊重,显示自己并非标新立异,不乏同道。(拉赞助)2先斩后奏法先概述观点,然后指出某人某文已详言之(加注参见)3映带法崇山峻岭,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研究韩愈,不妨提及东坡;研究明清诗,也可上溯到汉魏。4戒剽窃。学会运用,而不是照抄。(三)论文的整体要求准确,概括、简练,严谨客观,平实,文采。不可以孤立的看问题,要注意上下影响。(四)段落、标点规范(五)语体的要求要简约典雅。第五章 修改、定稿文不厌改,要改得死去活来。一、自己反复阅读, (1)改正错误的字、词、句(笔下误)。(2)逻辑错误(3)修正完善观点(4)论据错误(5)调整结构布局(完美,圆满,面团原理,增删 材料)(6)修饰词句。面团原理:你如果原打算写五个部分,最后只写成三个部分;那你就说你本来就打算写三个部分,现在如期完成了,很“圆满”。因为没有人知道你的原计划,也 没有人想知道,所以没必要告诉他人。二、他人审校(吸收他人意见;自己的错误往往看不出)。互相审阅,互相挑毛病。第六章 答辩虚心点就行。自己写的,也不用心虚。

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类型与对策分析 [论文摘要]高校中体育弱势群体人数的不断增加,给高校正常的体育教学工作带来了挑战,同时也给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研究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找出解决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问题的对策,培养大学生的健康意识与终身体育观念,对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及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更好地开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体育弱势群体 类型 对策 “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是指高校中身体患有疾病,肢体残疾或体质虚弱的,在进行体育运动时相对于普通学生处于不利地位的大学生群体(包括生理性体育弱势群体、生活体育弱势群体、社会性体育弱势群体)。由于我国在1998年放宽了大学生入学的体检要求,1999年以后又开始大规模扩招,使得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日益膨胀,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人数不断增加,这已经成为当前高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难点和重点。 一、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类型 (一)生理性体育弱势群体的大学生 1.外貌、体型特殊的体育弱势群体大学生。这些学生由于外貌的特别很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常常成为其他同学谈论的话题或是笑柄,且容易被其他同学起绰号。有研究表明,在高校女学生中外貌、体型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体形过胖的女大学生在心理上所承受的压力往往大于正常体形的女大学生,且比较容易产生孤僻行为。 2.身体有缺陷的体育弱势群体大学生。身体有缺陷指的是肢体的残疾和身体各器官功能的缺损。这些学生由于身体有缺陷造成运动能力的下降,对自己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也造成一些障碍。这种情况的大学生很容易觉得低人一等,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更不愿意主动和老师、同学正常交往,在与他人相处时会产生自卑心理和自暴自弃的想法,往往缺乏自信、行为孤僻、不容易相处。有些学生甚至因为受到他人的歧视而产生逆反心理和报复心理。更有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大学生,在碰到一些挫折后产生轻生的念头。 3.患有特殊疾病的体育弱势群体大学生。患有特殊疾病指的是先天和后天患有乙肝、腋臭、口臭等疾病。这些学生在与他人交流中存在着比较大的障碍,总是担心自己的疾病被别人发现或是怕别人发现以后改变对自己的态度,极易形成自卑心理,不愿与人接近,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生活性体育弱势群体大学生 1.因生活环境和教学方式变化产生心理波动的体育弱势群体大学生。这部分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之后,大学生活环境和学校的教学方式发生突然变化,生活环境从一个相对约束的环境转换到一个相对宽松和独立的环境,教学方式从强加形的学习模式转变到自我管理的教学方式。由于他们并没有做好迎接新生活的准备,而且又不能很快调整和适应这种新的生活及教学方式,从而出现很强的心理落差,直接影响他们今后的生活和学习。 2.因家庭经济困难产生不良心态的体育弱势群体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在大学期间就开始面对现状。自己在大学里的许多计划和理想得不到实现,而现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又迫使他们不得不重视金钱的作用,寒酸的外表往往令其自惭形秽。但出于自尊,一些贫困学生不愿和其他人交往或在交往中孤僻寡言,从而出现各种人际交往障碍、自我意识不良。更有一些学生容易在集体活动或同学交往中出现顺从、默认行为无意或畏于坚持己见的行为,甚至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不断增加压力。如果这些学生不能正确地缓解压力就会产生一些孤僻、自闭和丧失自我意识等心理问题。 3.因家庭教育方式不当产生不良影响的体育弱势大学生。家庭教育是否恰当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有非常大的影响。在进大学之前,大多数学生是在父母的管教下成长起来的,而父母往往用单一的生活选择、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人格理想来要求自己的子女。为了使子女能够达到父母的期望,父母们会对子女的要求格外严格,并不惜一切地创造条件。这种不科学的家庭教育造成这些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人格、心理等方面都没得到正确的引导。这些原因对于处于体育弱势群体的大学生来说是一种身心的折磨,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和生活。 (三)社会性体育弱势群体大学生 社会因素扎根于个体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之中,它通过一个人的人格和行为的气质性以及心理的渠道对个体的行为施加影响。个体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由所有的外部因素组成。我国推行的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为人们充分发挥能力、展开平等竞争提供了可能,这种思想上的冲击容易引发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开始注重现实,讲究实效,互相展开平等竞争,这对于一部分意志薄弱的学生无疑是一种挑战。当遇到老师的批评、考试的失败、评奖的落选等情况而受挫时,他们往往会产生消极的心理。此外,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部分学生的价值取向,从而出现了社会道德滑坡的现象。 二、大学生体育弱势群体的对策 (一)加强对体育弱势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 体育弱势群体往往对自身缺乏正确认识,在理想、信念和世界观问题上存在障碍,我们应不失时机地做好引导,有重点、分层次地对其进行长期教育,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学习态度。进一步把提高认识和培养兴趣结合起来,不断强调德、智、体全面发展,使这些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同时,多开展一些课外体育项目比赛,使他们在体育比赛中增强对体育的正确认识,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增强对体育的兴趣,教育他们自觉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同时,培养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和自觉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只有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作指导,这些体育弱势学生才能识别和抵制种种错误的人生观的影响,从自卑、封闭、郁闷的心态中走出来,努力学习,实现自我,贡献社会。 (二)加大对体育弱势群体的体育文化素质培养 大学生体育文化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大学生体育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极为重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其学业的完成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体育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更重要的是,通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体育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发展了个性,培养了能力,增强了自信心,还可以调节和释放学习压力,而这些方面正是一些体育弱势群体所缺乏的。因此,通过体育教学等多种形式可增加体育弱势群体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体育中表现自己的美,提高对美的`表现和把握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同时,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提高他们的体育文化素质,激发其学习动机,进而提高其体育学习的兴趣。 (三)增加与体育弱势群体的情感交流 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大学生活中情感交流的重要途径。随着交流的加深,师生间的情感也会加深,从而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有利于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开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调动学生的活动情绪,发挥学生机体的高效工作能力,尽量避免一些消极因素的干扰,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情感交流。尤其要使那些体育弱势群体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交流和活动中表现出自身的价值,使他们感到处处都有人在关心和关注他们。 (四)正确引导体育弱势群体的自我评价 体育弱势群体往往源自不恰当的比较及其否定自我的心理感受,多数情况下这种比较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事实,就是说体育弱势群体在很多情况下是自我的主观虚构。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体育弱势群体的优点并及时予以肯定和激励,使体育弱势群体的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并以此为基础,重新客观地认识自己,正确地评价自己。同时,当体育弱势群体遇到失败或挫折时,要帮助他们正确分析主、客观原因,以便提高他们抗挫折的心理能力,使其在生活和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之,体育弱势群体在当前我国高校中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其产生的原因也是多样的。要切实解决好高校体育弱势群体的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其他问题,需要整合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努力,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充分调动他们锻炼的积极性,逐步提高他们的体育文化素质,为自己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而不断努力。 相关论文查阅: 大学生论文 、 工商财务论文 、 经济论文 、 教育论文 热门毕业论文 ;

第五频道杂志最新一期

比较常见的有《环球科学》《科学焦点》《科学世界》和《博物》。1《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的中文版,以全世界的科学发展动态为着眼点介绍当今的科学发展前景和趋势,是一本科技前沿杂志。杂志里超过70%的文章来自《科学美国人》英文版,内容的作者主要是前沿的科学家,内容层次比较深,适合科研工作者、对有关领域有兴趣的人阅读。2《科学焦点》英国science focus杂志的中文版,内容聚焦于前沿科技,报道生命科学、医学、天文学等各大科技领域的最新进展。文章作者几乎清一水的全球一流科研机构的知名科学家或科学记者,内容在前沿和易懂之间平衡得较好,适合初高中生、大学生去了解最近的科学发展方向。3《科学世界》引进了日本NEWTON的部分版权,普及科学知识为主,比较贴近教科书。4《博物》《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出版的杂志,博物跟上面提到的三本杂志内容不同,以自然、生物、地理为主。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力量》杂志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一批出版的科普杂志,到现在依旧受到很多读者的信赖和喜爱。许多的科学家都是读着《知识就是力量》长大的。

提供最有价值的创富信息,打造最具人情味的品牌期刊。《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创刊10年来,始终秉承并坚定不移的贯彻这一服务宗旨。除了为全国几十万读者提供真实有效的创业信息外,《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的全体采编人员也一直在全力帮助更多的读者轻松地踏上成功创业之路。因此在全国数千家媒体当中,首创了创业周和读者节活动,就是要通过这样的创业平台,将全国各地的商读汇聚起来,共同品鉴优秀的创业项目,分享成功的创业心得,交流感人肺腑的创业体会。相聚读者节,共创财富路。 缘于前几届读者节取得的巨大成就,2012年10月27-29日的第六届读者节会更加让读者和商家期待。此次活动,我们将融汇前五届活动的精彩内容,把更加新颖更具创新的活动带给读者、创业者和商家。 读者踊跃报名 热情高涨尽显商读情 对于即将举办的第6届读者节,牵动了全国数万读者的心,这其中就包括阅读本刊十多年的读者,来自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香山花园的张纪广(电话: )。张纪广多次给本刊编辑部打来自荐电话,希望参选“十佳读者”。其热情诚恳的态度感动了杂志社每一位工作人员。 张纪广是《现代营销》杂志的老读者,并且还获得过2009年4月,《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在济南举办的第3届创业周“十佳创富明星”称号,每次本刊举办展会,张纪广都会提前几天到场,帮助本刊工作人员布置场地,接待商读,累活脏活抢着干,其实在张纪广看来他早已融入了《现代营销》杂志社这个大家庭。为此本刊记者在第六届读者节即将召开之际,对张纪广进行了电话采访。记者问张纪广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本刊杂志?张纪广告诉记者:“从1999年就开始关注《现代营销》的杂志了!我的老家在河北,1999年去江苏投奔战友,当时兜里只揣了700块钱,还有就是带着一本《现代营销》的杂志。平时没事的时侯就翻开杂志看一看,看看有什么适合我的创业项目,我买的第一本《现代营销》杂志,现在仍然保存完好。”如今张纪广已经通过自己的努力创办了公司,但是他依然保持每期都订阅《现代营销》杂志的习惯。读者节至今共举办过5届,张纪广除了第一届没有参加,剩下的每一届都积极参与,张纪广对记者说:“第一届是因为苏州的一个朋友结婚,请我去做司仪,这才被耽误了,没有参加,真是可惜啊!” 张纪广除了是本刊杂志的忠实读者,他还自愿承担起,为读者咨询项目答疑解惑的义务,自从张纪广的联系方式在杂志上刊登出来,就有很多读者向他打去咨询项目的电话,他每次都耐心地帮助创业者,从市场、资金等方面分析利弊,让他们客观的选项。 2008年,中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汶川地震,震后全国各地组织了爱心志愿者前往汶川,张纪广就是其中的一个,在众多志愿者当中,张纪广既是普通的一个,又是特殊的一个。说他特殊,就是因为他千里迢迢将100本《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杂志,带到了四川省绵竹市孝德镇。记者问他为什么要把杂志带到灾区?张纪广告诉记者:“这些杂志都是半价买回来的,还有就是展会留下的。这些杂志对于不需要创业的老板和普通群众来说,就是一堆废纸,放在那里也是浪费。但是汶川需要重建,震后很多人都需要寻找新的创业项目,重新创业。这里有很多人都是骑着单车或步行到县城,买些投资创业杂志。把《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的杂志送到他们手里,就是送给他们一丝希望,看着他们翻阅杂志并找到了心仪的项目时,我感到非常的欣慰,自己的努力没白费啊!” 通过交谈记者看出张纪广是一个敢于讲真话的读者,对很多创业项目都有独到的见解,并且也愿意讲出来和我们分享。当记者问道:您是本刊这么多年的老读者,对于本刊以后发展有什么建议或意见时,张纪广说:“说实话,我喜欢挑毛病,但是《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杂志办的非常成功,没有意见可提,并且你们杂志办的很真实,不会只为了赚取广告费而与有争议的企业合作,从而损毁了自己的名誉。就是希望你们杂志越办越好,为想创业的人提供更多的信息。”正是因为有这样忠实的读者相伴,《现代营销》杂志才能风雨兼程,顺利走过20载。 读者节精彩继续 天津红油香椿芽持续冠名 天津红油香椿芽种植园的李忠老师,已经连续三次参与《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读者节和创业周的冠名活动了。他说,自己做事情就是喜欢持之以恒。冠名不是为了抢风头,他是真的想实实在在为读者做点事情,真心诚意想帮扶更多的创业者。 作为《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读者节和创业周的冠名企业,红油香椿芽项目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可谓是举重若轻。因为该项目连续推广七年无一投诉,不但深得读者的信赖与好评,而且在众多读者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人气。就拿第五届读者节来说吧,为期三天的读者节展会上,天津红油香椿芽种植园展位前人头攒动,始终被咨询者、加盟者围得密不透风,其中有慕名而来的本刊读者,也有被香椿芽浓郁的香气和独特种植方式所吸引来的参会人员。 这一如火如荼的盛况引起了在现场进行实况采访的山东电视台的注意,山东电视台生活频道《生活帮》、山东电视台公共频道《民生直通车》两大栏目纷纷赶到香椿芽展位前,来一探究竟:缘何这一盘小小鲜嫩的芽苗会受到如此的热捧和青睐? 李老师和气地接待了电视台记者,为他们解开了心中的疑惑,向他们介绍了香椿芽的成长过程,《生活帮》栏目在节目中播报:“原本在清明时节才能吃到的树梢上的香椿芽,在这里,竟然长到了苗盘里!”《生活帮》记者张玉静闻到香椿芽浓郁的香气,好奇地从芽盘上摘下一枚香椿芽,现场品尝了一口,然后冲着镜头连连点头,赞不绝口。 值此第六届读者节筹备之际,李老师表达了继续冠名《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第六届读者节的想法。李老师说:“我参加了《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举办的各项活动,不管是创业周,还是读者节,我一届都没有落过。上两次冠名了第四、五届读者节,效果和凡响出奇的不错。我为读者做的点点滴滴是不图回报,但是这回读者回馈给我的信任却是感动人心。所以,这一次我还要继续冠名,实现具有历史意义的‘三连冠’,希望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再为读者办点实事。

cctv5+是中央电视台的体育频道,又称中央电视台第16套节目,主要是直播或者转播国内和世界各地重要的体育比赛。如果是电视收看,打开电视后,通过电视遥控器搜索中央电视台第16套节目,就可以观看cctv5+在线直播了。如果是手机收看,通过网络联接到中央电视台后,选择第16套节目或者cctv5+频道就可以在线收看直播了。

  • 索引序列
  • 第一期新文艺群体毕业论文
  • 群言杂志2021年第3期
  • 文艺与群体发展研究论文
  • 弱势群体毕业论文
  • 第五频道杂志最新一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