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农业改革论文范文

农业改革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农业改革论文范文

近年来农村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农村经营管理对农村的发展起著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范文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机械化论文

1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意义

农业机械化把农业从人畜力为主的落后低效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把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繁重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共享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农业机械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有利于缩小城乡、工农差距,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大量先进适用的机械作业装备的推广应用,实现播种、中耕、灌溉、施肥、植保、收获等方面的精确作业,使农业生产和资源利用更加高效率、低耗能、低污染,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措施

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机化发展道路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口多、地少、农民收入低、积累少,我国与其他已实现机械化的国家不同,我国的农机不仅要成为代替人畜力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手段,而且要作为农民节约成本、勤劳致富的工具;农民购买大型农机不仅为自家服务,更重要的是要开展社会化服务。不断拓展农机服务领域,把分散的农业机械与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把机械化生产和家庭承包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农机大规模作业,促进农机的共同利用,合理配置农机资源,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和效益,走“ *** 扶持、市场引导、社会服务、共同利用、提高效率”的路子,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农机化发展道路。想方设法解决农民“买得起、用得好、有效益”的问题。发展农机市场,协调和引导服务,提高农具利用率,让农户节本增效,这是农机化发展不竭的动力。

要坚持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普及应用

农机化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机制创新,要采取技术攻关、实验、示范等措施,促进基础性、关键性、公益性农业机械科研和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要加大保护性耕地、秸秆综合利用、高效植保技术、设施农业、机械化旱作节水等节能、环保、增效的农机化技术的推广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农机化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要努力创新农机化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机制、工作方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不断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又快又好的发展。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推进农业机械化程序

农业机械是一种劳动工具,其效益更多地反映于社会效益、长效效益和人类生存环境效益方面,属于“潜绩”工程。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干部在发展问题上产生了很大的误区,把“发展是硬道理”片面理解为“经济增长是硬道理”,把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增长。在这种片面的发展观指导下,很多地方不同程度地产生了片面的政绩观,考核指标主要以GDP为主,热衷于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大搞“形象工程”、“亮丽工程”,而对直接反映在我国GDP经济考核指标的农业机械化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或者停留在口头和档案上。

制定政策法规,促进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其产业的弱势特征和需要扶持保护的本质特征日显突出与重要。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调节和市场主体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需要各级 *** 的重视和支援,更需要政策法规的促进和保障。对农业机械化采取必要的扶持,是农业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符合WTO的相关规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因地制宜,开创农业机械化发展新局面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转移状况、农机化技术成熟程度和经济效益状况差异较大。在这种条件下,加速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重点,就应该因地制宜,重点突破,从关键环节的机械化向全过程机械化逐步发展。在发展步骤上,采取先小麦后水稻、玉米及经济作物。先经济发达地区后经济一般地区,先主攻农作物生产主要环节后解决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稳定提高。发展农业机械化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技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要积极组织实施“科教兴农”战略,逐步构建以农机科研推广为基础、人才为保障、产业化为发展目标的农机技术创新体系。农机科研在突破单项作业技术的同时,着力解决农业机械化综合技术,优化结构。同时,加快引进、消化国外先进适用农业机械化技术,发展农业急需、农民急用的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在资源环境方面,应加大推广保护型、节约型,转换型资源的合理利用技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新农村建设,农业机械化起著基础性、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发展农业机械化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新农村建设也必将大大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使农机发展获得更多的良机。新形势充满新挑战,也孕育新机遇,农机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要继续发扬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精神,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思想,围绕重点专案和中心工作,狠抓落实,扎实推进,为农村经济的繁荣、为农民增加收入、为全面实现农业机械化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

范文二:新农村农业教育机制建立

一、农业教育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发展农村教育,有助于提高农村人口的科学素质,为农村建立自我造血机制,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加速农村城镇化、现代化建设,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重新认识和审视我国农村教育的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入机制、保障机制的改革,逐步推进公共教育产品、准公共教育产品、半公共教育产品的相关教育制度与政策的制定与完善,确保最大程度的教育公平和最大程度的资源配置优化,激发 *** 、社会、市场各方面办教育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提供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教育,促进和保障农村教育健康、有序、持久地发展,从而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始终不渝的坚持“科教兴农”战略,把发展农业教育和农业科技放在首要位置,通过推进农业教育普遍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通过发展农业科技,提升农业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持续发展动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这是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的关键。高等农业院校在实践“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主要职能的过程中,成为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主力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号召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部署,为高等农业院校继续发挥服务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教育体系的内涵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巨集伟目标,赋予了农业教育体系新的内涵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

1、教育思想方面,要主动适应学习型社会的终身学习和全民学习的要求,并结合各地区“三农”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体现适应性和发展性;

2、教育物件方面,要顾及包括农村居民、城镇农业人口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体现全员性和广泛性;

3、教育内容方面,与区域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涵盖包含农业思想、理论、技术等以农科为主、其他学科为补充的多层次、多门类领域,体现多重性和全面性;

4、教育方法方面,要根据学生或学员的学习特点,采取课堂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集中面授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辅导相结合等多种途径,体现实效性和可行性;

5、教育资源方面,既要严格依据有关规定办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也要动员社会各界重视农业教育,加大人、财、物的投入,体现合法性和政策。[2]我国农业教育体系应以 *** 理论和“ *** ”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全员性、终身化的学习型社会为目标,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能适应不同地区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以高等农业教育为龙头,中等农业职业教育为主体,中小学义务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补充的,具有学科知识框架特色鲜明、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准确、社会服务水平实力强劲、管理协调机制统一和谐等特征的综合体系。

三、农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几点建议

一建立和谐的组织机制,实现“四统一、四合理”

建立专门的组织领导机构、逐级管理的工作机构,形成科学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工作机构框架,做到“四统一,四合理”。

1、教学资源统一规划,配置合理。要以省市、区县、乡镇、村街为单位,建立四个层次的教学资源库,并建立教学基地面积、仪器装置、师资专家、图书馆藏等多个分库,实现计算机网路管理,资源共享。特别是同级别,同类别的资源要实现统一规划,共建共管、协调利用;不同级别的资源也要实现优势互补,交叉利用。[3]

2、教学经费统一划拨,使用合理。由省市财政部门会同教育、农业等有关主管部门,组成专门的农业教育经费管理办公室,制订出既符合整体发展水平、又能促进不同级别和型别的经费使用规划。严格遵循经费规划规定,统一划拨,预算逐级上报办公室,统一划块使用。

3、招生计划统一制订,布局合理。要针对区域农业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特点,要统筹考虑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使培养的人才“用得上,留得住”。

4、教学督导统一安排,评估合理。要建立各级各类教学评估机构,评估指导体系要科学合理,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型别的教育不同侧重,同时也要考虑学科、课程等多角度分解评估。

二建设“1+1+1>3”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基础教育农业教育网路圈

通过农业教育网路的建立,形成“三教”相互促进机制、教育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态势。高级别的教育机构为低级别的教育机构培养师资和专家,提供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办学经验;低级别的教育机构可以为高级别的教育机构在基层培训和实践上提供基础性教学资源。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之间要开启壁垒、互通有无、上下一致、左右贯通,形成教育网路。争取社会各界在农业教育经费、管理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和支援,提供有力的保障,努力利用好社会资源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上为社会创造最大效益。[4]

三构筑相互衔接的学科专业平台

在学科专业设定上,以农科为主,相关学科为补充。其中,高等教育层次要注重“大而宽”,在重点建设传统农科专业的前提下,形成宽泛的学科领域,教学内容上以高新农业专业知识及相关理论为主;中等层次教育要注重“小而全”,学科不要过多,加强特色学科的多个专业建设,并使专业建设上水平,教学内容以农业技术实践为主;基础教育要注重“小而精”,更多精力放在农业基础常识传授和与当地实际紧密结合的简单技术训练上。在人才培养上,依照培养层次的阶梯性上升,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推进,使培养出的一般农民必须具有广泛的农业知识和实用技术,农业科技工作管理者具有领导、管理、推广、创新等能力,学生可以从基础教育阶段接受农业知识等培训以获得单项技能证书或综合学历证书。

四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增强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

在抓好人才培养的同时,要加强科学研究、注重生产实践,使三者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相互依存。教育机构通过与生产单位,科研院校建立合作培养的关系,也就是实行定向培养,减少人才浪费,生产单位和科研院所也可以向教育机构提供师资、教学生产实习基地等教学资源,同时,生产单位与科研机构间可以互通有无,加强合作,逐渐形成“人才培养为科研、生产提供智力支援,科研、生产为人才培养提供资源保障,科研推动生产,生产拉动科研”的良好态势。

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法规政策是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效开展和有序进行的保障。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业政策与法规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学习掌握并切实贯彻实施我国农村基本政策和法律,对从事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干部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关键词:农村政策与法规;教学方法;教师专业素质;教学效果

为了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维护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科学 文化 素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03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公布施行,奠定了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首要地位。自2004年以来,我国连续9年将中央一号文件锁定“三农”,并不断出台了有关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政策与法规,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临夏农校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需求,提升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不断转变工作思路,将单一的中专 教育 转变为农业中专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和农民短期培训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并将《农村政策与法规》作为主要课程之一。但如何上好这门课程,让学员在工作实际中发挥更大的主体作用,本人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 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是提高农村政策与法规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

一般来说,《农村政策与法规》的授课教师,没有进行专门的学历教育,或者说在大学没有进行该专业的深造研修,而是从农业专业教师或政治专业教师中派生出的,对农业和政策的掌握与理解难免偏颇。而农村政策与法规的制定、颁布、实施和完善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领域、多部门、多学科的一门课程。所以,要上好该课程,要求教师具备极高的专业素养。

教师要潜心学习农村政策与法规的相关知识,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农村政策与法规不仅涉及到农学、社会学、心理学,也涉及到我国农业法、土地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及其我国农村经营体制等诸多学科领域,而且,新的 政策法规 又不断出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广泛学习各门学科相关知识及 其它 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同时,必须掌握农村政策与法规的最新动态,给学员讲授最新政策,切实指导实际工作。

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与农村政策有关的师资培训,加强交流和学习,拓宽自己的视野,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任课教师要在具体的工作生活中,深入农村一线,了解农业、农民、农村中对国家出台的相关农业政策的执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该问题的原因,寻求更好更有效的方式方法,为农村贯彻执行政策法规提供参考和建议,以提高自身专业实践水平。

2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是提升农村政策与法规教学效果的有效 措施

采用参与式教学,加强师生沟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参与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要求做到“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双向互动”。笔者在对村干部学员讲授农村土地经营权这一章节时,根据村干部生产 经验 丰富,整体素质高的特点,本人大胆采用了参与式教学法。先让学员分组讨论当地农村土地的经营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学员纷纷发言。比如:一家一户的生产规模小,劳动力生产效率低;土地条块分割很细,农业机械很难使用;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土地撂荒,同时也有农民无地可种;城郊农村土地被强行开发修建商品房而补偿很低等等,课堂气氛非常热烈。紧接着我趁热打铁又提出了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答案五花八门。这时我提出了有一项政策能较好的解决这些矛盾,那就是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给学员讲解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含义、流转方式,以及安徽省通过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涌现出全国种粮大户的典型案例。这样,不仅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有所提高。更是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应用换位教学,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换位教学法是指在特定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临时充当和扮演教师的角色,走上讲台讲课,老师坐在学生座位听课,学生讲完后,由讲课学生先做 自我评价 ,然后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点评 总结 。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利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思考、自我实践、自我激励,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在村干部大专班的教学中,本人选取了关于如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与学生直接相关的主题,采用了师生换位法教学,将七县一市的学员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员代表,通过小组讨论、代表主讲、大家评定、老师总结四个环节,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使本人对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村干部带头致富的急切心理有更多的理解,使我对服务三农更加坚定了决心和信心。同时也发现个别村干部的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严重障碍,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锻炼和提高学员全方位的能力。参与式教学不但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挖掘学生潜能的作用,而且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展示了学员才能,加强了同学及师生之间的交流,提升了学员的组织表达能力。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农业发展成果,提高学员的带头创新意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国逐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现代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着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在讲授现代农业时,采用多媒体课件,让学员了解“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取得的成绩,讲述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要素,通过图片展示了国内外现代农业的模式和类型,使空洞的说教变得有声有色,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作为村干部,不但要承担起农村政策的执行落实,也要成为现代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力军,更要成为推进现代农业的带头人。

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增强学生的使命感,提升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学中,本人介绍了近年来中共中央关于“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让学员了解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历史背景,系统讲述了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阐述了五个方面的要求及其内在联系。在干部进修班和大专班都布置了作业――根据当地实际,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两周的深入调查,村干部提出了许多好思路、好办法,而对 调研 报告 的撰写很吃力,进修班学员倒是完成了任务但是内容大多都比较空洞,甚至只是从网上下载打印的。对此状况本人经过反复思考,在村干部大专班讲授了调研报告的基本格式和写作方法,并让各县乡的进修干部与该乡村的村干部组合结对,使宏观政策与具体措施相结合、县乡规划与农村实际相结合,撰写出了一篇篇有骨有肉的优秀调研报告。通过这次活动,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增进了沟通,使学员发挥了专长,弥补了不足,使两个班学员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开阔眼界和思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愿参加的,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某一产业或产品为纽带,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实行资金、技术、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互助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组织农民进入市场的重要措施。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既要立足当地实际,更要放眼世界发展趋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新型产业,本人了解不全面不系统,就邀请省上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系统讲解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特征及其功能和类型,同时介绍了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当地开展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应注意的问题。通过这次专题讲座,不但让学员清楚了怎样去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更是为教师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

摘 要:本文解析了韩国、美国和欧盟的农业政策,以期为我国农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政策;国外;粮食安全;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312 文献标识码:A

城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国,城镇化应该着眼以下3个问题,即发展重点为中小城市;将新生代农民工等已经在城市就业的农民视为主体;解决就业、社保、住房和教育等方面的农民工的主要关注的关键问题。城镇化的推进不能以损害农业这一国民根基为前提,而应该以发展好农业为前提。因此,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特别是农业政策上应该重点考虑到城镇化与农业如何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提升农业从业者的收入,如何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确保我国粮食供给安全问题等等。国家在制定农业政策的时候,从保障粮食安全的角度着眼,应该将重点放在价格政策、补贴政策和金融 保险 政策上。如果从改革的方面来讲,应该从以下方面着眼,即深化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新经营主体的培育以及解决农业从业者日趋减少的问题。在欧美和韩国等国家,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其农业政策法规或许对我国的农业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启示,本文将对其进行概述。

1 韩国农业政策法规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韩国不但依靠工业的腾飞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实现了农业的较快发展。早在1950年,韩国就开始制定计划推动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并加快了将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速度。韩国农业现在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之列,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生产水平都可以同欧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较。

韩国国土面积小,且农业人口大规模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农业现代化成为一个需急切解决的问题。韩国农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实现现代化,主要是5方面的合力造成的,即流通体系、农业科技、新村运动、农业政策和土地制度。

在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为了避免耕地分散带来的弊端,在尊重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促使土地联合使用。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通过了法律来保护农地的流转,从而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奠定了基础。韩国农业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保护本国农业,从环境政策、价格政策和生产政策入手,综合运用补贴等手段,确立了稻米作为生产政策的最核心部分;新村运动通过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进一步激发其建设农村的积极性;在农业科技方面,60%以上的农业科技人员属于国家政府人员,从而保证了科技队伍的稳定性;通过建立完善的流通体系,将销售同生产充分结合起来,保证了生产和流通效率。

应该为农业发展提供科学性的宏观管理;完善市场经济,保证农村经济的活力;确保农业科技队伍的稳定性,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推动力。

2 美国农业政策法规分析

作为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美国的农业政策是紧跟市场的。农场主会根据相应的市场价格变化情况,以利润最大化为指导原则,这是其农业发展的主基调。美国政府会根据其中存在的不足,出台相应政策来弥补市场的不足,主要是宏观方面的政策调整。美国政府对于农业的调控从原先的流通领域拓展到了生产领域,这是基于美国农业巨大的生产力导致粮食生产过剩的情况。罗斯福新政开始后,美国政府开始实施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与农产品生产缩减政策。随后开始了缩减生产金融政策,进而设立了土地银行,为休耕土地提供补助金。这些政策主要是为了防止农产品过剩可能导致的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从现在的效果来看,达成了宏观调控的目的。

从1985年~1995年这段时间,美国的农业政策开始调整向农业生产的市场化。这是因为欧洲农业快速发展导致全球农产品市场的变动,而且美元开始大幅度升值,引发了其农产品竞争力下降的状况。随后,美国政府不断地削减其预算支出,降低受补贴面积,让农场主根据自身状况与市场状况自主调整 种植 面积与种植品种,从而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不但如此,美国还积极开展农业方面的关税与贸易谈判,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随后的《1990年食品、农业、资源保护和贸易法》更是继续放松对生产的管控,推进了农业的市场化。从1996年以后,政府干预农业生产进一步减少。但是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安全,开始重视农场安全,建立了一系列措施,如反周期支付与农作物平均收入选择计划等,并为农业灾害提供救援等等,构建起来一个完善的农场安全网络。

对于农业支持的手段应该更加多元化;集中财力重点补助粮食生产;农业支持政策应该网络化和体系化,避免盲目出台政策;对于农业的支持不应该只停留在行政层次,更应该法律化,进而实现项目化。

3 欧盟农业政策法规分析

在欧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共同农业政策是很重要的一环,虽然备受争议,但是欧盟农业的发展成果却是有目共睹的,其在奶制品、禽肉和糖的出口量上已经超过了美国,摆脱了主要农产品处于净进口的不利状态。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正在转化重点方向,走农业与农村并重的道路,将关注焦点投向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上。《建立农产品统一市场折中协议》着眼于提升农业效率并达成农业市场稳定的目的,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在1992年共同农业政策变动中,开始强调对农业结构的调整。在《走向2020共同农业政策―应对未来粮食、自然资源和区域挑战》中,提出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进行最优化管理,进而维持农村发展的平衡。欧盟开始利用多种措施对农业支持,如价格支持、农业发展支持以及收入补贴等,并进一步提升其农产品市场的自由度。值得注意的是,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放弃了原来的封闭状态,进入到开放状态。

必须以粮食自给为核心制定农业政策;立足于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多功能农业;基于多边贸易协议框架,加大对国内粮食产业的支持力度;可以适当放弃一些低效且处于垄断状态的农业生产领域,来获得农业谈判的主动权;学习欧盟的双边合作策略。

4 总结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政策对于农业发展的走向至关重要。虽然我国农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是仍然有很多不足。应借鉴世界农业先进国家的经验,汲取精华,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制定最合理的农业政策。

参考文献

[1] 白文周,吴义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及实现途径[J].经济问题探索,2008,5: 52-55.

[2] 蔡海龙.美国农业政策支持水平变化特点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3,

25(5): 1124-1129.

关于农业政策与法规的论文相关 文章 :

1. 探讨我国农业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论文

2. 中国农业贸易政策论文

3.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分析论文

4. 农业法律论文

5. 关于新农村建设论文

新时期如何推进我国农村的政治经济发展及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村发展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论文关键词: 集体化农村市场科学发展

论文摘要: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中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党的十七大 报告 指出:要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道路。集体化是农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促进农业“第二次飞跃”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市场的开发和发展将会给农村经济的发展乃至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一. 农村集体化经济有利于集中资源优势,实现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集体化经济就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建立集体规划,公共管理,大家共同制规矩,设程序,定制度,有政府部门负责实施,村民负责监督。由村委会招聘专业技术人员负责技术指导的合作化经济发展模式。把科学发展观和农村具体实际情况相结合,发挥资源优势,建立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销售的一体化经济。是原来单一的农产品生产向多元化转变。是科学技术进驻农村。是农村实现科学种田,科学管理,科学发展,并且集体化经济能集中力量统筹协调,提高农业生产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推动农业生产力进步。它能够组织资源开发和协调资源利用,兴办农村集体企业。它能够组织农民,服务农民,灵活采用各种经营模式 ,实现劳动者自助能力,对刚兴起的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建设,在内外部关系的设置和运行规则上,起到依托、中介和对照作用。国家在统筹城乡发展,在经济社会全局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同时,农村经济结构的改变尤为重要。农村集体化经济可以集中土地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农村和平质量和竞争力。实现科技种田,集中管理。建立第三产业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和销售。这样农民的收入从单一的农产品生产转化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多方面。且能提高农产品质量,创立自己的品牌。开拓销路,提高价格。使得新型工业在农村得以发展。

在1955年全国25省区进行的“百县百村”问卷调查显示:有74%的从干部和农民认为有必要建立健全全乡村的集体化经济组织。这就说明集体化经济关系着农民的根本利益和农村的全面发展。本人来自马铃薯之乡,虽然家乡胜产马铃薯,可农民从中获得的经济收入很少。经我的分析有以下原因:(1)对马铃薯的 种植 仍采用传统的模式,使得产量不高;(2)种子品种更换不勤,是同一品种在同样的土壤中产生适应性,不适合生长。使得马铃薯质量和产量大幅下降;(3)经济结构单一,农民只从是对马铃薯的种植,价格不高。而大部分利润被中间商和加工商获得。这使得农民收入不高。如果农村实现集体化经济有以下好处:(1)种植模式可以由原来的传统模式向科学种植转化,有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种植,这样可以增加农民的种植技能知识,实现科学种田;(2)建立马铃薯育种基地,每年培育优良品种,让农民种植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高马铃薯产量、质量和市场竞争力。(3)同时建立对马铃薯进行加工、销售,以减少中间利润的流失。这样农民的收入将从单一的生产向加工、销售多方面。且能切实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是农村由农业向新型工业转化。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

二.农村市场的开发和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下的社会主义中国,当前农村市场的发展相对滞后。我国有56%的人生活在农村,农村市场的发展必将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政府应重视农村市场的发展。鼓励企业开发农村市场,农村加快经济结构转型,使得农村市场又好又快发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等违法行为,维护农村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农村要积极加快经济建设,提高农民收入,增加消费,吸引企业进军农村市场,加快农村的发展。国家在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这一政策上,给农村市场带来了机遇。农村政府部门要抓住这一机遇,在加快经济转型,提高农民收入上下大功夫。是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

三. 农村 教育 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石。

早在1978年,邓小平就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观点。可见教育事业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农村教育的发展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当前农村教育落后。农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一大批孩子不能很好的接受教育。为农村的全面发展造成影响。政府部门要加强宣传教育活动,是农民切实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做好孩子第一任教师的工作。为孩子成长受教育做出积极贡献。农村教育水平提高了,农民的 文化 水平提高了,农村的经济发展也必将加快。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农村经济的发展将会取得新胜利。

农村集体化道路和农村市场的开发,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中国的发展方向问题,关系着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前途命运。我们应该思考和规划这个问题,为农村的发展出一份力。次仅为本人的一点想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1)

摘要阐述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与发展历史概况,在分析当前农村改革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应采取的 措施 ,以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改革与发展;现状;措施

城市是以工业生产为基础形成的行政、经济、文化、商业中心,农村是以农业生产为基础,以土地和农民为主要元素的区域,两者既互相独立又紧密联系。城乡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两大平台,只有两者相互促进,才能实现我国整体改革与发展的顺利进行。

1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历史概况

我国农村改革的目标是面向世界,实现土地的私有化和经营主体的法人化;面向未来,实施农村宅基地改革,促使农村向现代农庄的转变,减少农业人口;面向现代化,改变农业传统经营理念,实现农业生产的工业化和现代化[1-2]。

我国的农业走过了分田到户经营到人民公社集体经营再到分田到户经营的过程。建国之初,我国的城市化率较低,工业基础薄弱,城市规模较小,我国的大部分公民只能分散在农村,农村广阔的天地养活了全国80%以上的人口。因此,在我国解决温饱问题的阶段实行分田到户的形式是科学的、正确的。后来实行的人民公社化经营模式违反了自然规律,抹杀了人们个性的发展空间与能力,严重挫伤了人民群众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结束后,党和政府拨乱反正,基于对我国还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确判断,及时确立了农田承包责任制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也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我国在短期内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转变。而在计划经济时期,广大农民被紧紧的束缚在土地上,失去了流动创业的自由;农民和宅基地密切结合,难以摆脱[2]。

2农村改革与发展现状

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流转

一是城市规模的扩大,为农民向城市流转提供了空间,农民通过在城里买房,实现了进城定居;二是市场经济的运行,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壮大,工商业的繁荣,为进城农民提供了就业的舞台,使他们在城市中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实现了就业,成为了城市的固定成员;三是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大多数农民选择进城打工,形成了农民工大潮;四是农民子女通过高考等形式实现了进城工作的梦想。

农村宅基地无序扩张,土地与房产资源浪费严重

一是由于有些农村人口实质已成为城市固定人员,而农村房产的闲置造成宅基地与房产的浪费;二是从贫困地区来到较发达地区落户的农民也在村庄中建房,造成当地宅基地无序扩张,形成无形的浪费。这就使本该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而缩小的农村宅基地面积反而出现了扩大的局面。三是城市里的一些老人想回到农村过清静的生活,却找不到合适的房源,因为按现行的有关政策,农村宅基地上的房屋不准买卖和出租,阻碍了农村剩余房产的利用。农村空房子呈现快速上升趋势,有关宅基地改革政策的滞后是主要原因。

农业生产规模小,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化难以实现

由于农村土地分属各家各户,经营农户多、规模小,大型现代化农机难以施展,只能靠小型机械耕作,不仅造成人力、财力的巨大浪费,而且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3农村改革与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制定科学的农业发展政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民进城的思潮将越来越强烈。对此,国家和政府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在给予肯定的同时,要因势利导,从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扶持,要从农村的发展目标出发,在国家财力,城市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后,首先考虑取消我国公民的二元制结构问题,同时,在城市逐步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平台,城市应实行定岗不定员的就业政策,实行城市人口合理流动,实现自主流动择业,让农民和城市居民通过公平竞争机制进入各行各业实现就业,拓宽农民就业 渠道 。另外,还要逐步取消他们与城镇居民在福利等各个方面的差距,让农民进城要进得来,稳得住,吸引农民不断进入城镇生活,实现农村城镇化[1-3]。 不断完善土地流转机制

现在国家已经出台了有关土地流转方面的政策,各级政府应当成立专门的机构,让土地资源进入市场运作,不断提高土地的经营规模,提高土地利用率。解放被土地束缚的农民,使农民一身轻松地进入城镇[4]。

改革宅基地制度

改变对宅基地的现行政策,对宅基地发放房产证,让其在市场中流转,这样就可把农村流转出去的人口的房屋卖给一些需要建房的人,以减少宅基地面积,避免造成土地和房产的巨大浪费,也使一些想回农村居住的城里人有房可住,减少城市的承载压力,发挥宅基地的最大效益。

政府率先做好农村城镇化规划

政府规划滞后,已经造成农村人口流动的盲目性,出现了许多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具体表现为:一部分农民从贫困山区先向平原地区流动,然后又从平原地区向较发达地区流动,最后才向城镇流动。在每次流动过程中,都要花钱建房置业,把原房产土地闲置,这对于国家和个人来说都是巨大的浪费。如果国家提早规划,并适当给予财政支持,让农民一次流动到位,可节省不必要的浪费。

加快城市改革步伐,配合农村的改革与发展

为了推动农村改革目标的实现,城乡要互相促进,实现共赢,具体措施如下:城市要率先实行工作岗位的聘用制,对于招聘对象,农民与城市居民要公平对待;同时要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力度,不断拓展就业渠道,让更多的农民进城就业。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城里的职工要逐步实现从正式固定职业向自主流动择业的方向发展,这样既有利于实现个性价值,也增加了农民就业的灵活性。总之,加快城乡互动,提供农民进城的条件,一定能促进农村的改革与发展。

4参考文献

[1] 张晓山.农村改革与发展面临的新形势—解读“十一五”建议中有关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J].中国改革,2005(12):29-31.

[2] 丁德章.当前我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3,10(4):25-28.

[3] 康就升.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深层突破[J].农业经济问题,1999(8):51-53.

[4] 韩俊.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新阶段与新思路[J].中国农村经济,1999(5):4-11.

关于农村发展的论文相关 文章 :

1. 关于农村发展的论文

2. 新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3. 有关农村经济发展的论文

4.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论文

5.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

6. 浅谈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7. 浅谈农村基层党建论文

8. 农村区域发展论文

《政府工作报告》对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作出了部署,提出了明确任务,要求“十一五”期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这些改革既涉及农村生产关系调整,也直接触及农村上层建筑变革,比取消农业税更深刻、更艰难。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意义重大,十分必要。第一,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迫切需要。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了长达2600多年的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变革。农村税费改革不仅取消了原先336亿元的农业税赋,而且取消了714亿元的乡统筹村提留和农村教育集资,还取消了种种不合理收费,农民得到了很大的实惠。按理说,取消了农业税,农民的各种不合理负担也都应该取消了,但实际情况并非这么乐观。千万不能以为农业税取消后,农民负担问题就解决了。从有关部门调查了解到的情况看,目前一些地方农村教育、计划生育、用水用电、修建道路、农民建房、农民外出务工等领域的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问题仍然存在;越权审批涉农收费项目或超范围、超标准收费,强行服务收费或只收费不服务的行为一再发生;一些乡镇为了解决税费改革以后的财政收支缺口,出现了用行政办法大搞招商引资和以举债弥补经费缺口的现象。如果不及时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下决心解决“食之者众”和转变政府职能这两个根本性问题,势必是“税取消了、费又来了”,农民负担就会加重,就会失信于民。我国历史上几次大的赋税制度改革,从隋唐的“租庸调”、“两税法”,到明清的“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之所以都没能跳出周而复始的“黄宗羲定律”,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税制改革后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经济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保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从历史和现实出发,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部取消农业税并不意味着农村税费改革的任务已经完成。只有下决心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才能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取得的减负成果。第二,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是加强农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关键所在。为保证农村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和农村义务教育需要,农村税费改革以来,国家逐年增加了对基层财政的专项转移支付补助。从2006年起,国家财政将安排支出103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每年将达到780多亿元,地方财政每年将安排支出250多亿元。尽管如此,由于转移支付的标准和额度留有缺口,而且没有考虑到近年来乡镇经费刚性支出大幅度增长的因素,在不少地方取消农业税势必给基层财政收支平衡造成压力。这个问题不解决好,将会带来两种严重后果:要么是各种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卷土重来,农民负担出现反弹,要么是基层组织难以正常运转,无法履行应尽的职责。解决好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大力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精简乡镇机构和人员,建立精干高效的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减轻基层财政支出压力,做到减人减事减支;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和乡镇财政收入稳定增长的有效机制,使乡镇财政收入能够随国家整体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必须明确,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目的和出发点,既是为了巩固减负成果,也是为了增强基层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农村综合改革特别是乡镇机构改革不能以减少对“三农”的服务为代价。乡镇机构该履行的职能、该提供的服务,不仅不能削弱,而且还要逐步加强。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有利的政策环境和良好的工作基础。中央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作出了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重要判断,制定了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方针,为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现在,我国综合国力明显提升,国家财政收入明显增加,对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承受能力明显增强,已经有条件推进以前多年想改而未能付诸实施的改革。农民盼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各级政府支持农村综合改革,社会各界关心农村综合改革,共同构成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良好社会氛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以来,一些地方进行了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等改革试点,取得了一定进展,探索了一些路子,积累了一些经验,为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奠定了良好工作基础。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必须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积极稳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认真总结各地改革试点的做法和经验,紧紧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重点,强化乡镇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转变工作方式。精简人员和机构,妥善安置分流人员。创新事业站所运行机制,保证各项农业社会化服务正常开展。二是加大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力度。建立和完善各级政府责任明确、财政分级投入、经费稳定增长、管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中央和省级政府要更多地承担经费保障责任。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有关规定,使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有稳定的资金来源。三是进一步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提高县乡财政的自我保障能力。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中央对地方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奖补办法。改革县乡财政的管理方式,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推进“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乡用”等改革试点。按照公共财政原则,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支出比重。

农业供给侧改革论文范文

为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现就我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况及发展建议汇报如下。

一、农业供给侧现状

(一)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一是粮食生产连续实现丰收。粮食总播种面积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万亩。粮食总产万吨,其中水稻总产万吨。50亩以上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发展到128户,比上年增长32%。二是油料和经济作物持续增长。油料总播种面积万亩,比上年增长,其中油菜播种面积万亩,比上年增长1%;10亩以上油菜种植大户发展到108户,比上年增长。蔬菜面积万亩,比上年增长。果园面积5万亩,比上年增长。三是畜牧业稳中有增。生猪出栏22万头,家禽出笼万羽,羊出栏万头,肉类总产为万吨,同比分别增长、、、。四是水产养殖产业发展较快。全县水产养殖面积万亩,水产品总量达万吨,同比增长;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万吨,同比增长。五是“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加大,绿色食品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无公害农产品19个,绿色有机企业14家,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油菜)生产基地2个,面积达到万亩。其中有绿色有机大米,莲花莲子,水产健康养殖有机鳖、“四大家鱼”、绿色生猪、莲花麻鸭、蜂蜜等8个认证产品。

(二)科技兴农步伐加快,科技支撑体系不断完善。一是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力度加大。全县共展示新品种 49个(早、晚稻新品种各17个、中稻新品种15个);展示核心区面积100 亩,对比试验区 5个、试验面积10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二是粮油高产创建面积不断扩大。双季稻万亩示范片在神泉乡的五洲、竹湖、模背等8个行政村实施,实施面积万亩,参与农户3100户;一季稻万亩示范片在高洲乡实施,项目实施区涉及11个行政村,实施面积万亩,参与农户4200户。建立万亩油菜高产示范片5个,千亩集中连片高产重点垅10个;在实施坊楼镇部级油菜高产万亩示范片万亩,参与农户5400户,辐射带动全县油菜高产栽培面积万亩。三是土壤肥力得到有效改善。全县推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 35 万亩,应用配方肥面积 9 万亩,配方肥施用总量(折纯) 2000 吨;推广绿肥面积 4 万亩,绿肥核心示范面积 1万亩。四是抓好了重大动物疫病。全年注射猪瘟脾淋苗万头份、猪、牛、羊W苗万头份,高致病性生猪蓝耳病疫苗万头份,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万羽、免疫密度均达到96%以上,消毒面积达30万平方米,并建立健全疫病监测和疫情预警预报体系,确保我县不出现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五是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补贴农机具327台(套),完成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04万元,各类农业机械入户登记145台,办理各类农业机械年度检验1022台套。举办了农机驾驶员培训4期,培训机手126人次。农机总动力达万千瓦,比上年增长。水稻种植机耕率达,机插率达,机收率达。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达,比上年增长。

(三)农业改革有序推进,在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到目前为止,完成确权农户数50833户,占农户总数的97%,测绘数据和成果初步通过质检,并建立了农村土地经营确权数据库。二是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基本建成。设有专门的县级流转服务窗口,13个乡镇建立了乡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据统计,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涉及农户18074户。流转对象主要是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种植大户和农户。其中,土地流向企业万亩,流向专业合作社万亩,流入种植大户万亩,分别占流转总面积的、、23%。三是农村“三资”管理得到规范。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实施意见》规范性文件,理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制,全县157个村实行“村账乡代理”,全面提升了“三资”管理工作整体水平。四是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174个,新增237个,主要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8家(新增24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1家(新增1家),市级龙头企业26家(新增8家),县级龙头企业151家(新增15家),种植基地369个,新增72个,养殖基地240个,新增1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77个,新增125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投资亿元,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亿元,销售收入亿元,比同期增长;基地及其它投资亿元,销售收入亿元,比同期增长9%。莲子、中药材、花卉苗木、蔬菜、瓜果等规模种植基地总面积万亩,新增万亩,其中新增莲子面积6808亩,花卉苗木面积3000余亩,蔬菜瓜果面积3000余亩,中药材500亩。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万户,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2320元,同比增长。

(四)农业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的后劲不断增强。一是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主要在琴亭镇、升坊镇投资700万元建设高标准粮田6600亩,在升坊镇石江村投资200万元建设标准蔬菜园钢架大棚万平方米,智能温室大棚1个2240平方米。在瑞和农场投资120万建设农产品冷库1000平方米。二是农业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共引进胜龙牛业、莲华莲业等农业重大项目8个,投资额亿元。其中胜龙牛业参加了第四届世界低碳生态经济大会暨第八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三是休闲农业工作稳步推进。全县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观光农业企业35家,主要依托4A级景区荷花博览园,打造了黄沙村、竹湖村、黄桥村、莲花村等4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年接待旅游人数100万人次,农产品销售收入3000万元。四是加大了信息化建设力度,培育了农产品销售电商32个,建立村级益农信息社10家。

(五)农业安全监管力度加大,农业安全体系建设得到增强。一是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定了《2016年莲花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工作方案》。全年共抽检样品1500批次,其中对蔬菜、水果农药残留速测800批次,猪(牛)尿700批次,抽样检测合格率100%。完成了16个农业企业的追溯体系建设,并申报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省级绿色有机示范县。二是壮大了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确保了农作物安全。全县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万亩次,其中水稻统防统治万亩次,占水稻面积的26%;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万亩,其中水稻绿色防控万亩,占。2016年在高洲乡、神泉乡五洲村建立了两个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点,面积2300亩;在荷博园建立了1个莲子绿色防控示范基地,面积3000亩。安装了太阳能杀虫灯130台和性诱剂6000套。三是进一步严格执法,确保了农业投入品安全。全县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00余人次,检查农资经营店130余家,立案3起,结案3起。同时对乡镇各江河进行了联合执法,有效打击了非法毒鱼、炸鱼、电鱼,立案2起,没收电鱼机45台。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两板挤压”下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受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土地增收空间缩小,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影响了农民增收。农产品价格不稳定,部分农产品受市场冲击,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2、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高效节水灌溉覆盖率和渠系水利用率还比较低,基本农田改造比例不高,水利设施特别是末级渠系配套不完善,农产品商贸服务信息化水平不高,农业发展的资源性约束依然较大。

3、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品牌知名度、产品竞争力和安全性还有一定差距,许多农产品供给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4、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困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经营规模远大于传统农户,资金需求缺口较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难以获得金融的有力支持,融资难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聚焦农业提质增效,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建设,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莲子、中药材、花卉苗木、蔬菜、油菜等“十二大”农业特色产业,开展绿色油菜高产高效创建活动,着力提高品质和单产,整县推进油料高产高效示范创建15万亩,引进新品种15个以上。同时按照 “一园两带三区”的规划部署,以琴亭镇莲花垅、升坊镇石江垅为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在319国道和吉莲公路沿线打造20公里莲子产业带为目标,辐射升坊镇浯塘垅、良坊镇汤渡垅和神泉乡五洲垅3个中心区,预计2017年种植面积将达到万亩。结合我县湿地公园建设,在琴亭镇莲花村等村建设一个5000亩以上的集观光休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荷花博览园二期工程。通过招商引资,积极探索“莲田养鱼”“莲田养虾”等立体种养模式,并引进大型莲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同时在高洲有机大米基地探索“稻田养鱼”“稻田养鸭”模式,构建绿色有机农业产业体系。

2、聚集农业集约发展,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国家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力争全县省级龙头企业达到12家、省级合作社12家,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5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培育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达到3000人。

3、聚焦农业绿色发展,强化资源环境保护治理。大力发展“生态+现代农业”,构建和延伸“接二连三”产业链和价值链,新增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10个,同时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实施增施有机肥技术5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80%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农用残膜回收率达到80%,年内升级改造规模养殖场5家以上。

4、聚焦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力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依托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大力发展“三品一标”认证,新增15个农产品认证,并对全县农产品企业135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象数据库,利用追溯源、二维码技术等建立健全农产品信息监管体系,对全县30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追溯试点企业推广运用可视化监控设备。

5、聚焦释放发展动能,深化农业农村各项改革。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农村土地确权等农业改革,在现有改革3个村的经验基础上,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探索用农民资产担保贷款的新路子,逐步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要“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这意味着未来五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以稳健经营为目标,找准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改进服务方式,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益,促进金融业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更为强大的动力源泉。大厂农商行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金融新常态,着力开展资金支持农业供给侧机构性改革。

一、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情况

考虑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以战略规划为引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管理变革为支撑,以组织重塑为保障,激发我行的创新能力和经营活力,实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再平衡。

(一)改革信贷管理模式

将个人贷款营销主体由分部改为支行,打破存贷分管考核模式,实行存贷管理一体化。将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自身发展转型有机结合,优化发展战略、管理机制和业务模式,增强金融服务能力。为提高审批效率,缩短审批链条,促进授信审批工作良性发展,我行创新推出了授信审批官制度,即根据行长授权书权限,将授信审批工作分为一人审批、审批小组审批、审批委员会审批的三级审批模式。

(二)信贷产品“微创新”

以“双基”共建农村信用工程和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各支行深入各村进行前期调研,为后期开展工作做了充足的准备。为有效开展“双基”共建农村信用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省联社宝系列产品为载体,推出了“易农贷” 、“安农贷”、“富农贷”、“新一贷”等特色信贷产品,实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周转使用、余额控制”的原则,为农民致富提供帮助,为农村发展贡献力量。

(三)加大服务创新力度

通过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增强自身竞争实力。2016年,经过我行与土地局沟通协商,对辖内国有土地的价值由本行自行评估,以此降低客户融资成本,从实质上支持特色种养殖、蔬菜水果采摘、农牧产品加工等行业,有效满足生产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带动了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四)加强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

我行充分发挥点多面广、联结城乡的优势,通过召开银企座谈会,入园区、入市场等拉网式营销方式,挖掘了不少潜在优质客户。2016年,我行共召开两次银企座谈会,并组织客户经理对夏垫工业园区、陈府农业园区和潮白河工业园区的企业进行了走访,进一步推动了我行信贷投放的稳步增长。

(五)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与当地人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信息采集平台合作力度,为个人创业者和小微企业搭建集“信息咨询、创业辅导、市场开拓”为一体的创业综合平台。同时,我行积极助力省联社个人征信系统上线工作,构建完整的信用体系建设,达到真正的信息共享。在支付体系建设中,我行完成了二代支付系统顺利切换上线,涉及柜面、网银、EPOS、支票影像等多个渠道业务。

(六)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为适应个人金融业务的高速发展,我行大力积极推进消费者金融服务创新,加快互联网、移动支付等新技术和新服务渠道的运用。开通大厂农村商业银行“微信公众号”,微信号为:hbdcnsh,在线为客户提供更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

如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论文800字如下: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雨水已过,春风渐暖,各地春耕工作有序展开。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指出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

要保障粮食安全,需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引领作用,不断加强农业科技领域的创新突破,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

强化党建引领乡村抓生产。切实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在乡村振兴中,切实发挥好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建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深入推进农业发展。

完善阵地建设,找准抓好农村基层党建与农业发展的结合点和融合点,汇聚资源力量,推动成立农民合作社,加大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推进力度,深化产销合作,健全订单农业,提升农民收入,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党建、粮食生产及经济发展多点提升。

以基层党建为抓手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着力构建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提高农民生产技术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鼓励农民走职业道路,建立起职业农民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从人才振兴的角度有效促进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科技赋能推动农业现代化。中华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如今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要加快改造传统农业步伐、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

智慧农业、农业机械设备等关键领域虽取得很多成就,但关键核心技术还需继续突破。智慧农业需加强对传统生产模式进行数字化改造,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实现种植生产全程数字化。

农业机械智能化方面,需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研发一批农机智能化产品。同时要不断提升种源质量,大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农业生产力持续提高,助力农业现代化大步前进。

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供给侧。对于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稳产保供至关重要,但在产量获得十八连丰的背后,产业产品结构亟需优化的问题更加凸显。因此,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更契合消费市场,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供给体系。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需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其一要挖潜扩面积,提升紧缺产品的产量,如大豆及油料产量仍然不足;其二是改善发展方式,不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持续提升农业附加值。另一方面也需农民转变发展观念,调整种植结构,推动粮食生产向绿色高效转变。

目前,化肥和农药使用量连续5年负增长,但化肥农药的减量增效工作还需继续抓好抓实。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抓手。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是什么,你是否了解了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欢迎大家阅读!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了全面部署。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三农”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必须深刻领会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农业农村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来,坚持发展新理念,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难题,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战略意义

新形势下,我国农业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形势变化,主要矛盾也在转变。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追求量的增长,主攻总量不足的矛盾。现在,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等收入阶层规模不断扩大,以及脱贫攻坚的深入开展,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人们不仅要吃饱,而且要求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随着收入的增长,人们对生态服务消费需求也在增加,除了吃好,还要求玩好、游好,这对发挥农业多功能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农业不断提高的需求。提升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水平,必须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整体质量和效率,使农业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

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农业发展面临的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过去,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供给方面我们具有比较优势。近年来,农业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我国劳动力低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劳动密集型的农业生产基础竞争力不足问题愈加凸显。从农业供给端发力,调整优化农业经营结构,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以规模化经营优势促农业节本增效,同时,加快用现代物质生产要素替代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技术要素供给水平和农业经营主体素质,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迫切。

过去,为解决总量不足矛盾,我们拼资源拼环境提高农业产量,化肥农药也是往猛里投。农业资源环境的弦一直绷得很紧,边际产能过度开发,农业生产的水资源、土壤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令人担忧。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减少农业无效供给、扩大农业有效供给,把该退的坚决退下来,把超载的果断减下来,把该治理的切实治理到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内涵式绿色农业发展道路。

总之,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缓解农业资源环境压力的迫切需要,是破解当前农业发展困局的关键之举。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加快实现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历史性转变。

主攻方向是提升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农业综合效益高不高,竞争力强不强,根本上是看产品、产业和产业链,关键要调好调顺调优农业结构、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调好调顺调优农业结构。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调整完善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一是要在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产能的基础上,统筹调整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顺应肉类、水果、蛋奶等消费增加趋势,大力发展饲草、经济作物,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增加适销对路农产品供给,继续压减供过于求矛盾突出的大路货品种。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二是立足比较优势,重点依托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不断优化区域布局结构。把地方优势特色小品种,做成脱贫致富一方的大产业。三是发挥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通过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形式,提升农业的规模效益。要把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同脱贫攻坚结合起来,与推进新型城镇化相适应,使强农惠农政策照顾到大多数普通农户。

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要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推行绿色生产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集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农业清洁生产、绿色发展。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资源环境突出问题的综合治理,减肥减药,加大退耕还林还湖还草力度。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另一方面,绿色发展绝不意味着要退回到“刀耕火种”,而是要更多依托农业现代化的良种良法,搞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提升要素利用效率,更多应用清洁技术,多施用环境友好的有机肥等,多搞绿色种植、循环种养、休耕轮作、生态修复,实行以水定产限产等等,实现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可持续利用。

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链。要着眼于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收益,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大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融合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一是要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做好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实现增值增效,让更多产业链增值环节和收益留在当地、留在农村惠及农民。二是要发展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近些年,以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和农村电商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呈“井喷式”增长态势,为增效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提供了有力支撑。要继续发扬农村田园风光、乡土文化、民俗风情方面的优势,活化农村资产资源价值,让绿水青山生态资源真正变成生产力,变成致富一方的金山银山。要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给。发展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还要强化与农民的利益连接机制建设,要通过订单合作、资源资产入股等形式,让普通农户分享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增值收益,广辟农民增收致富门路。

根本途径是深化农业农村领域关键性改革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键在改革、重点在改革,成败看改革。关键要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加快深化农业农村关键性改革,协同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失衡和资源配置扭曲,解决农业有效供给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问题,要用体制机制创新释放的活力红利,为改革注入全新动力动能。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必须直面困难和挑战,勇于承受改革阵痛,尽力降低改革成本,积极防范改革风险,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当前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重点抓好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改革财政支农投入使用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健全农村创业创新机制。

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当其冲的一项重点任务。唯有价格信号准确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市场主体才能进行有效的种植结构调整,实现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当前的第一场硬仗是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现在已迈出关键性步伐,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要按照中央部署,继续统筹协调推进各项工作,做好政策性粮食库存消化工作。要按照分品种施策、渐进式改革的原则,稳妥推进小麦、稻谷等重要粮食品种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与此同时,要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减少对市场供求关系的过度干预,提升农业支持政策的精准性和补贴效能。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活化农村资产资源价值的基础和前提。要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守住底线,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稳步有序分类推进,进一步明晰农村集体产权归属,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要细化和落实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办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统筹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财政再困难,也要优先保障农业支出,开支再压缩,也不能减少“三农”投入。当前,财政支农投入使用机制改革,重点要抓好整合和撬动两篇文章。整合就是用好存量资金,发挥合力效应,集中财力办想办的事。撬动就是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药引子”作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支持农业农村建设。农村金融创新要继续发挥好政策性金融和商业金融的支农职能,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形式,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匹配度更高的金融服务。要通过健全农村创新创业机制,吸引更多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下乡创新创业,共同建设农业农村,为农业农村发展增添新活力。

农业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农业技术推广方面的法规政策是确保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效开展和有序进行的保障。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业政策与法规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学习掌握并切实贯彻实施我国农村基本政策和法律,对从事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干部就显得尤为重要,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关键词:农村政策与法规;教学方法;教师专业素质;教学效果

为了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维护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科学 文化 素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03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公布施行,奠定了农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首要地位。自2004年以来,我国连续9年将中央一号文件锁定“三农”,并不断出台了有关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政策与法规,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临夏农校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需求,提升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不断转变工作思路,将单一的中专 教育 转变为农业中专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和农民短期培训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并将《农村政策与法规》作为主要课程之一。但如何上好这门课程,让学员在工作实际中发挥更大的主体作用,本人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1 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是提高农村政策与法规教学质量的前提和保证

一般来说,《农村政策与法规》的授课教师,没有进行专门的学历教育,或者说在大学没有进行该专业的深造研修,而是从农业专业教师或政治专业教师中派生出的,对农业和政策的掌握与理解难免偏颇。而农村政策与法规的制定、颁布、实施和完善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领域、多部门、多学科的一门课程。所以,要上好该课程,要求教师具备极高的专业素养。

教师要潜心学习农村政策与法规的相关知识,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农村政策与法规不仅涉及到农学、社会学、心理学,也涉及到我国农业法、土地法、环境保护法、婚姻法及其我国农村经营体制等诸多学科领域,而且,新的 政策法规 又不断出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广泛学习各门学科相关知识及 其它 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做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同时,必须掌握农村政策与法规的最新动态,给学员讲授最新政策,切实指导实际工作。

教师要积极参加各种与农村政策有关的师资培训,加强交流和学习,拓宽自己的视野,不断充实教学内容。

任课教师要在具体的工作生活中,深入农村一线,了解农业、农民、农村中对国家出台的相关农业政策的执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该问题的原因,寻求更好更有效的方式方法,为农村贯彻执行政策法规提供参考和建议,以提高自身专业实践水平。

2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是提升农村政策与法规教学效果的有效 措施

采用参与式教学,加强师生沟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参与式教学的出发点是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自主创新的课堂教学,要求做到“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双向互动”。笔者在对村干部学员讲授农村土地经营权这一章节时,根据村干部生产 经验 丰富,整体素质高的特点,本人大胆采用了参与式教学法。先让学员分组讨论当地农村土地的经营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学员纷纷发言。比如:一家一户的生产规模小,劳动力生产效率低;土地条块分割很细,农业机械很难使用;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土地撂荒,同时也有农民无地可种;城郊农村土地被强行开发修建商品房而补偿很低等等,课堂气氛非常热烈。紧接着我趁热打铁又提出了问题: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答案五花八门。这时我提出了有一项政策能较好的解决这些矛盾,那就是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给学员讲解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含义、流转方式,以及安徽省通过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涌现出全国种粮大户的典型案例。这样,不仅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也有所提高。更是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

应用换位教学,为学生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提升学员的综合素质。换位教学法是指在特定的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临时充当和扮演教师的角色,走上讲台讲课,老师坐在学生座位听课,学生讲完后,由讲课学生先做 自我评价 ,然后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点评 总结 。学生由被动变主动,利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思考、自我实践、自我激励,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在村干部大专班的教学中,本人选取了关于如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与学生直接相关的主题,采用了师生换位法教学,将七县一市的学员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员代表,通过小组讨论、代表主讲、大家评定、老师总结四个环节,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使本人对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村干部带头致富的急切心理有更多的理解,使我对服务三农更加坚定了决心和信心。同时也发现个别村干部的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等方面存在严重障碍,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有针对性地锻炼和提高学员全方位的能力。参与式教学不但起到了活跃课堂气氛、挖掘学生潜能的作用,而且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中展示了学员才能,加强了同学及师生之间的交流,提升了学员的组织表达能力。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农业发展成果,提高学员的带头创新意识。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国逐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现代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着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支撑。在讲授现代农业时,采用多媒体课件,让学员了解“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取得的成绩,讲述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要素,通过图片展示了国内外现代农业的模式和类型,使空洞的说教变得有声有色,激发了学员的学习热情。作为村干部,不但要承担起农村政策的执行落实,也要成为现代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力军,更要成为推进现代农业的带头人。

组织开展调查研究,增强学生的使命感,提升学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学中,本人介绍了近年来中共中央关于“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让学员了解新农村建设提出的历史背景,系统讲述了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阐述了五个方面的要求及其内在联系。在干部进修班和大专班都布置了作业――根据当地实际,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过两周的深入调查,村干部提出了许多好思路、好办法,而对 调研 报告 的撰写很吃力,进修班学员倒是完成了任务但是内容大多都比较空洞,甚至只是从网上下载打印的。对此状况本人经过反复思考,在村干部大专班讲授了调研报告的基本格式和写作方法,并让各县乡的进修干部与该乡村的村干部组合结对,使宏观政策与具体措施相结合、县乡规划与农村实际相结合,撰写出了一篇篇有骨有肉的优秀调研报告。通过这次活动,拉近了干部与群众的距离,增进了沟通,使学员发挥了专长,弥补了不足,使两个班学员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邀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开阔眼界和思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愿参加的,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某一产业或产品为纽带,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实行资金、技术、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等互助合作经济组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推动农村经营体制创新、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组织农民进入市场的重要措施。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既要立足当地实际,更要放眼世界发展趋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新型产业,本人了解不全面不系统,就邀请省上专家开展专题讲座,系统讲解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内涵、特征及其功能和类型,同时介绍了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当地开展农民合作组织建设应注意的问题。通过这次专题讲座,不但让学员清楚了怎样去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更是为教师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会。

摘 要:本文解析了韩国、美国和欧盟的农业政策,以期为我国农业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政策;国外;粮食安全;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F312 文献标识码:A

城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中国,城镇化应该着眼以下3个问题,即发展重点为中小城市;将新生代农民工等已经在城市就业的农民视为主体;解决就业、社保、住房和教育等方面的农民工的主要关注的关键问题。城镇化的推进不能以损害农业这一国民根基为前提,而应该以发展好农业为前提。因此,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特别是农业政策上应该重点考虑到城镇化与农业如何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如何提升农业从业者的收入,如何保障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确保我国粮食供给安全问题等等。国家在制定农业政策的时候,从保障粮食安全的角度着眼,应该将重点放在价格政策、补贴政策和金融 保险 政策上。如果从改革的方面来讲,应该从以下方面着眼,即深化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新经营主体的培育以及解决农业从业者日趋减少的问题。在欧美和韩国等国家,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其农业政策法规或许对我国的农业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启示,本文将对其进行概述。

1 韩国农业政策法规分析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韩国不但依靠工业的腾飞带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实现了农业的较快发展。早在1950年,韩国就开始制定计划推动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并加快了将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速度。韩国农业现在已经处于世界先进水平之列,无论是生产技术还是生产水平都可以同欧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较。

韩国国土面积小,且农业人口大规模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农业现代化成为一个需急切解决的问题。韩国农业之所以能够快速实现现代化,主要是5方面的合力造成的,即流通体系、农业科技、新村运动、农业政策和土地制度。

在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为了避免耕地分散带来的弊端,在尊重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促使土地联合使用。并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通过了法律来保护农地的流转,从而为土地规模化经营奠定了基础。韩国农业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保护本国农业,从环境政策、价格政策和生产政策入手,综合运用补贴等手段,确立了稻米作为生产政策的最核心部分;新村运动通过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进一步激发其建设农村的积极性;在农业科技方面,60%以上的农业科技人员属于国家政府人员,从而保证了科技队伍的稳定性;通过建立完善的流通体系,将销售同生产充分结合起来,保证了生产和流通效率。

应该为农业发展提供科学性的宏观管理;完善市场经济,保证农村经济的活力;确保农业科技队伍的稳定性,为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推动力。

2 美国农业政策法规分析

作为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美国的农业政策是紧跟市场的。农场主会根据相应的市场价格变化情况,以利润最大化为指导原则,这是其农业发展的主基调。美国政府会根据其中存在的不足,出台相应政策来弥补市场的不足,主要是宏观方面的政策调整。美国政府对于农业的调控从原先的流通领域拓展到了生产领域,这是基于美国农业巨大的生产力导致粮食生产过剩的情况。罗斯福新政开始后,美国政府开始实施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与农产品生产缩减政策。随后开始了缩减生产金融政策,进而设立了土地银行,为休耕土地提供补助金。这些政策主要是为了防止农产品过剩可能导致的农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从现在的效果来看,达成了宏观调控的目的。

从1985年~1995年这段时间,美国的农业政策开始调整向农业生产的市场化。这是因为欧洲农业快速发展导致全球农产品市场的变动,而且美元开始大幅度升值,引发了其农产品竞争力下降的状况。随后,美国政府不断地削减其预算支出,降低受补贴面积,让农场主根据自身状况与市场状况自主调整 种植 面积与种植品种,从而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不但如此,美国还积极开展农业方面的关税与贸易谈判,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随后的《1990年食品、农业、资源保护和贸易法》更是继续放松对生产的管控,推进了农业的市场化。从1996年以后,政府干预农业生产进一步减少。但是为了保证农业生产的安全,开始重视农场安全,建立了一系列措施,如反周期支付与农作物平均收入选择计划等,并为农业灾害提供救援等等,构建起来一个完善的农场安全网络。

对于农业支持的手段应该更加多元化;集中财力重点补助粮食生产;农业支持政策应该网络化和体系化,避免盲目出台政策;对于农业的支持不应该只停留在行政层次,更应该法律化,进而实现项目化。

3 欧盟农业政策法规分析

在欧盟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共同农业政策是很重要的一环,虽然备受争议,但是欧盟农业的发展成果却是有目共睹的,其在奶制品、禽肉和糖的出口量上已经超过了美国,摆脱了主要农产品处于净进口的不利状态。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正在转化重点方向,走农业与农村并重的道路,将关注焦点投向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上。《建立农产品统一市场折中协议》着眼于提升农业效率并达成农业市场稳定的目的,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在1992年共同农业政策变动中,开始强调对农业结构的调整。在《走向2020共同农业政策―应对未来粮食、自然资源和区域挑战》中,提出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对自然资源进行最优化管理,进而维持农村发展的平衡。欧盟开始利用多种措施对农业支持,如价格支持、农业发展支持以及收入补贴等,并进一步提升其农产品市场的自由度。值得注意的是,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放弃了原来的封闭状态,进入到开放状态。

必须以粮食自给为核心制定农业政策;立足于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多功能农业;基于多边贸易协议框架,加大对国内粮食产业的支持力度;可以适当放弃一些低效且处于垄断状态的农业生产领域,来获得农业谈判的主动权;学习欧盟的双边合作策略。

4 总结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政策对于农业发展的走向至关重要。虽然我国农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是仍然有很多不足。应借鉴世界农业先进国家的经验,汲取精华,根据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制定最合理的农业政策。

参考文献

[1] 白文周,吴义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内涵及实现途径[J].经济问题探索,2008,5: 52-55.

[2] 蔡海龙.美国农业政策支持水平变化特点分析[J].浙江农业学报,2013,

25(5): 1124-1129.

关于农业政策与法规的论文相关 文章 :

1. 探讨我国农业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论文

2. 中国农业贸易政策论文

3.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分析论文

4. 农业法律论文

5. 关于新农村建设论文

新时期如何推进我国农村的政治经济发展及社会全面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农村发展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 浅析农村经济的发展 》

摘要: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现在30多年的时间里,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推行和农村产业结构的逐步调整,农村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成功,不但使我国用占世界不到7%的土地解决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且使农民奔向小康,走向富裕。在这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经济增长迅速。本文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农村 经济 发展

1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

中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源自农民的自发选择,但在这一制度变迁的力量释放之后,市场为什么没能引导农民进行新的发展选择?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中国城乡分割的体制是导致市场无法起作用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还是从农民自身的视角来审视中国三十年来的乡村发展 经验 更为恰当,即农民在其所卷入的农业生产与市场交易过程中的规则安排及其相关控制权问题才是至为关键的,而这一点显然是需要在国家农业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去理解和分析。

中国农村经济变化的起点和背景是国家与地方政府对农民控制政策的放松与农民群体的行业分化,农民从主要从事粮食 种植 业、畜牧业的传统中逐步分化拓展到经济作物、科学畜牧以及非农产业的各个部门领域之中,并且深深地参与到市场经济交易过程中。中国的农业改革过程正是一个伴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变动过程中农民应对上述自然 、经济、社会与政治风险的能力及其相关权利变化的过程。以农民权利扩张及其面临的调整作为线索,重新评估中国农业与农村改革的历程显然是值得尝试的。

系统地展现几十年来中国农业与农村经济社会变迁的文献还不多。具有代表性文献如林毅夫(1994)的论文集研究了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尤其是对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对农业增长的贡献作了出色的研究;科林•卡特、钟甫宁等人(1991)系统地描述了经济改革中的中国农业经济全貌。但是,总体而言,现有的文献还缺乏一个对中国农村三十年以来经济社会变迁做出系统的和逻辑一致性的解释。

2农村经济发展基本现状

近年来,全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和高速增长的宏观背景下,中国农村经济进入了新的一轮快速发展时期。目前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是:

(1)中国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农业经济运行的宏观政策背景发生了较大变化,突出表现在市场农业的发育以及市场机制对农业的调节作用大为增强,传统农业正在向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转变,农业内部结构向合理化方向调整。受社会需求和市场价格的作用,畜牧业、渔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2009年与2008年相比,其比重分别由和8%上升为和。粮食作物种植中,高产优质作物品种种植面积明显增加。

(2)在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稳定增长的同时,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非农行业高速增长,对推动农村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以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09年农村非农行业总产值和农村工业总产值均比上年有较大增长。交通运输业总产值,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总产也增长较快值。农村非农行业发展规模日益增大,科技进步作用大大提高,特别是全国各区域农村非农企业增长推动因素不同,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东部地区加大了农村非农行业产权制度改革力度;中西部地区农民发展乡镇企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些企业使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资源潜力不断被挖掘,形成了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增长点。

(3)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提高的主要特点:一是农民从事家庭经营生产活动仍是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二是乡镇企业职工报酬收入继续增长;三是农民低收入比重下降,高收入人口比重上升。

3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景展望

深化农村改革,落实农村政策

改革是改变农村面貌的必由之路。三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改革是必由之路,不改革就要落后。目前,农村和你们仍然占我国发展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农村和你们没有得到大发展,其他发展也最终难解决我们的根本问题。所以,必须加大农村的土地和金融等一系列的改革,我农村经济快速、持速、稳定、高效、科学发展奠定基础。同时要努力落实中央关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和 措施 ,帮助农村加快发展。

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中“非经济因素”的探索与研究

当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正成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切人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因而不断取得可喜变化。实际上,在经济运动过程中,除了经济因素本身会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外,还有大量的非经济因素也会对其产生影响。非经济因素作为一种隐性因素,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左右着各地区,尤其是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而且在某些时候还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全局,成为阻碍民族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顽固积瘤。以非经济因素作为分析视角充分研究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村消费

把繁荣农村经济、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促进农村消费的关键举措。扩大内需增长空间,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去年以来,国家实施的多项政策在农村地区初见成效,尤其是农村消费品市场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出现了多年来少有的农村快于城市局面,这是扩内需、促消费的战果。农村市场的新变化,反映 出国 家实施的强农、惠农、扩大农村消费等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效果,也表明进一步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大有可为。此外,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等刺激消费政策,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农村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从而起到了拉动内需、繁荣经济的作用。

坚持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立健全现代农业支撑体系。按照统筹兼顾原则,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政策取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和社区股份合作等 “三大合作”,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形成。加强农业机械装备建设 ,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发展 。抓好农田水利建设。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农业机械化 ,尽快改变农村抗灾能力弱的局面。加快高标准农 田建设 ,建成一批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提高耕地的持续增产能力。这些举措将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繁荣。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推进农村金融改革

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支持农村 教育 ,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本医疗服务水平、公共 文化 体系建设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养老 保险 制度,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代替传统的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现代农业就是改造传统农业提升生产力的过程,离不开金融强有力的支持。农村金融就是建立现代农业的核心,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一个良好的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的提高都将起着极其重要的支持作用。在新的历史阶段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增加涉农贷款,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满足率,扩大覆盖面,健全服务功能,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深化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农村金融的服务能力 ,以促进农村经济的更大发展。

加大培训力度,提高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是主体。没有高素质的村民,就不可能有农村的现代化,也就不可能实现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按照“农民提需求、部门供资源、远教来培训”的要求,进一步整合涉农部门的培训资源,充分利用已经建立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培训平台作用,进一步拓展农村远程教育覆盖面,广泛开展集中学习、专题培训、课件下载、光盘刻录、现场指导、基地示范等培训活动。要强化农村中学初、高中 毕业 生劳动技能课程的安排和学习,为培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后续力量打好基础,为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家庭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多 渠道 就业

要做好农民种养结构调整的引导工作和服务工作,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要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形成有特色的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加强农村经济和技术的服务指导工作,解决农村和农民经济发展中的有关问题。因此,需要我们的有关部门从城市下到农村和农民家里去服务。同时,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卫星传输宽带网,扩大村民组播放点建设规模,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为农村种养结构调整和农村市场开拓提供信息保障。

中国是农业大国,有8亿人属于“农民”的范畴,农民的就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状态。2010年,国家为了提高农民就业的竞争能力,将继续大力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推进新农村建设,巩固劳务输出、稳定企业促进就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另外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等方面予以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处在加快形成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同时,要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工农、城乡之间的差别。要提高劳动生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使广大农民尽快步入小康[6]。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强化干部队伍,夯实执政基础

有一支领导能力强、工作业绩好、服务水平高的干部队伍是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根本保障。要进一步加强村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的工作能力和服务水平。特别是加强农村科技推广干部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干部培训机制,加大农村干部的培养力度,努力提高他们的领导、发展和管理农村经济的能力。继续搞好大学生村官选派工作与管理工作。完善村干部的考核评价工作机制,奖惩结合,解决好干部“沉下去”的问题,让基层干部真正为农村和农民的经济发展尽到应有的职责。

借鉴先进经验,壮大本地经济

过去几十年,我们向沿海输送了大批年轻劳动力,包括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劳动力。经过多年的学习,他们多数已经掌握了技术和管理,以及有了一定的资金储备。他们有相当一部分希望回来创业当老板。这应该是我们利用他们发展内地农村经济的好机会。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主动联系他们,并且从政策和制度等方面为他们创造条件,包括办农民工创业园,农民工创业一条龙服务等,让他们回家开厂、办公司,这将是内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好时机。

参考文献:

[1]赵德余.以权利看待发展:中国农业改与农村经济社会之变迁.学术月刊.(42).

[2]黎东升,马敬桂.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04-O1.

[3]谭芝灵.新时期发展农村新型集体经济问题研究进展.经济纵横.2010(5)24-28.

《 农村科技协会的发展 》

摘要:充分发挥农技协自身优势,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性转变,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推动农业产业化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农村科技协会农民致富领头雁

温在今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与甘肃代表团的代表一起审议政府 工作 报告 时,谈到对甘肃惦记的事情很多,重点讲了关于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努力改善民生四件,这四件事都是与“三农”有关,其核心是老百姓的生活,盼望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的好起来,他“真心希望经过5年的努力,使甘肃农牧民的人均纯收入达到现在全国的平均水平。”从温对甘肃惦记的事情不难看出,一方面,我们甘肃还很落后,特别是农牧民的生活还很困难,迫切需要加快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这为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提出了艰巨任务,要积极谋划出台促进甘肃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另一方面,不论何种有效措施都必须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群众,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要靠广大人民群众自己来实现,要切实调动农民积极参与。那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谁来担当政府与农民、市场与农户的桥梁纽带的重任呢?本人认为,不论从历史发展,还是从实践来看,在甘肃这个欠发达的省份,其重任只能由农村科技协会等服务组织来承担。

甘肃自1984年在天水以农民为主体,依托“土专家”和“田秀才”,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建立起来我省第一个农技协会――武山县洛门镇蔬菜协会以来,依托农村致富带头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农村科技工作者发展形成的农村科技协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全省各级农技协会已有5117个,拥有会员41,6万人,并实现了由单项农技协会向甘肃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成立的跨越,涌现出了“临洮县花卉协会”等全省十佳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和“榆中县洋芋营销协会”等五十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技协会在推广普及农村实用技术,新技术的研究开发,提高农牧民科技素质,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带领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成为推动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仅2000年至2005年,全省农技协会推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1640个,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7118期,受训农民228万人。因为这些协会都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产生的,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也代表了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方向。

农技协会是改革开放新形式下,农村广大群众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而组建的新型农村技术经济合作组织,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是探索农村经济社会化的组织形式,是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其特点:一是“民办、民管、民受益”;二是组织形式多样、活动方式灵活广泛;三是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因此,必须把加快农技协发展,做好农技协工作,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重要措施,真正抓出成效。具体将做好如下五项工作:

1、鼓励和支持农民建立形式多样的专业技术协会。积极探索加快农技协发展的有效途径,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结合本地实际,通过扶持引导,鼓励有技术、有经济实力、有开拓能力的农民牵头创办农技协:要依托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项目开发创办农技协;要引导乡镇机构发挥人才优势和组织优势领办农技协;要围绕地方主导产业,发挥比较优势兴办农技协。其发展模式可以是能人带动型、民办官助型、中介服务型、股份合作型、经济实体型等。通过创办各类专业协会,切实为农民提供信息、技术、运输、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等方面的服务,建立为农民服务的市场网络体系。

2、加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的运行机制和规范化建设。农技协作为农民的自发组织,要坚持走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路子。同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引导,适时加以规范,使之逐步走上机制完备、管理科学的轨道。农技协要建设好班子,完善协会章程和 规章制度 ,明确组织的宗旨、任务、体制和会员权利义务。要实行组织会员制、民主办会制,建立健全有效的利益联接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真正把农技协办成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产权明晰、具有较强辐射功能和竞争能力的市场主体。要加强对协会的登记注册、整顿规范,加强内部管理,健全民主管理制度,成立联合会,发展团体会员,走联合之路,形成上下贯通、左右相连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组织网络体系。

3、加强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扶持指导力度。宣传部门要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形成支持农技协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农业、科技、财政、计划、扶贫、民政、工商、税务、金融等有关部门要提高服务质量,对农技协给予大力支持。在贷款、科技开发、项目、经营销售等方面应给予支持和政策优惠,优先帮助解决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办技术经济实体、发展专业化生产、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等方面的资金困难,帮助争取组织实施好国家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各级星火计划等科技、产业发展、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对农技协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开发、科技培训、技术服务等活动,应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享受国家给予民办科研单位的扶持政策。对于条件具备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工商管理部门取得独立的经济法人地位,要求其依法经营,按章办事,并努力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使之不受侵犯,使他们在平等自由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向农技协乱摊派、乱集资,不得干预农技协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县科协作为农技协的主管部门,要高度重视支持农技协工作,做农技协的坚强后盾,推动农技协健康发展。

4、加大对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技术支持。要向专业技术协会选派科技特派员,动员和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及有关部门向农技协传播先进的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帮助农技协挂靠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加强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科技成果,努力提高农技协的科技水平,促进农技协与市场的对接。要发挥农技协在农业技术推广普及中的作用,支持开展科技咨询、科技开发、科技培训和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工作。要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农技协骨干和会员进行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技协骨干力量。培训内容要有实用技术、 市场营销 知识、民主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懂技术、信息灵、跑市场的经纪人、懂民主管理的农技协骨干队伍。农业、科技、劳动人事部门要加快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技术职称的评定工作进度,由试点向全省推进,并落实有关政策待遇。

5、引导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不断提升协会档次。为了适应专业生产和市场经济的需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除提供技术、信息服务外,还要将服务范围向资金融通、销售供应、加工储藏等领域延伸,不断引进新技术,改进传统产品,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展市场空间,依靠卓有成效的服务,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面,推动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向合作制经济组织、集团化方向等高层次发展,培育地方特色典型群体。

总之,通过加快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发展,使广大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承担起农村科学普及、信息传播、成果推广、科技服务、技术交流、销售服务、发展经济、政策宣传、法律普及、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推广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牵引点,农村普及科学技术的依托点,带动农民走致富道路的支撑点和农民致富的领头雁。

有关浅谈农村发展的论文推荐:

1. 农村发展概论论文

2. 浅谈农业农村发展形势论文

3. 浅谈农村文化建设论文

4. 浅谈农村基层党建论文

5. 关于农村发展的论文

6. 新农村经济发展论文

农业供给侧改革研究论文

应针对农业供给的薄弱环节,并结合五大发展理念,进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一、从“创新”理念出发,着力打造供给新兴方式农业经济发展主要来源于生产力的提高,而无论是制度上的变革,结构的优化还是生产要素的升级,其核心无疑都是创新。因此以创新驱动农业产业升级,创造新供给。以创新升级的新供给激发多层次的新需求,在更高层面实现供需均衡。将物联网、大数据、云技术等新兴技术创新性融入农业,通过创新引导“农业+互联网”的弹性化、智能化、精细化,推动“农业+电商+服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有助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提升传统农业供给效率,扩大有效供给。同时要深化改革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准入制度、电商登记制度,积极探索创新驱动农发展的体制机制,有效构建降低成本,充分发挥电商潜能,完善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竞争力。二、从“协调”方面出发,有效保障供给合理需求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农业制度改革与制度供给滞后,导致农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日渐凸显。因此农业供给侧改革必须立足于农民根本利益和食品安全,必须“协调”这两个基础,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质量过硬、品种齐全,还要符合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要通过供给侧改革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要通过改革形成适度规模经营、少农药少化肥的可持续发展体制。三、从“绿色”方面出发,加快建立供给长效机制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化肥农药滥用等问题,对农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这与长期以来以需求为导向的发展理念有关,忽略了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生态与资源供给的有限性,造成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长此以往农业发展将变的不可持续。因此必须以绿色发展为引领,转变“农业唯产量”观点,强调发展环境、生态及资源供给缺一不可相生相息。同时创新以农业为主导的低碳循环产业体系,让绿色农业的发展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驱动力,建立农业供给长效机制。四、从“开放”方面出发,全面提升供给竞争能力农业供给侧改革与我国当前整体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是相关的。我国农产品价格本就比国际农产品价格高,依靠农产品出口刺激经济的发展基本无法实现,而且在没有整体结构调整的支持下,农业现代化难以有效推进,科技投入的积极性必然不足,生产成本也很难降下来,竞争力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必须有效提升农业产品、技术、标准、服务的供给等级,健全适应国际农产品贸易规则的体制机制,以此全面提升农业供给竞争能力。五、从“共享”方面出发,大力发展供给服务水平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跃发展,但农产品产量越来越多、成本日益上升、区域发展失衡、两极化严重等矛盾越发明显,这就要求农业供给侧改革必须以共享发展为引领,既要注重农业供给公平,确保同政策制度下的竞争公平、公正、公开,又要实现收入分配和生产过程中的合理与共享。同时要对农业人口的基本公共服务、构筑基本保障服务上,做到逐步、有序、全面提升,让全体农民更公平地共享成果。

为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现就我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况及发展建议汇报如下。

一、农业供给侧现状

(一)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一是粮食生产连续实现丰收。粮食总播种面积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万亩。粮食总产万吨,其中水稻总产万吨。50亩以上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发展到128户,比上年增长32%。二是油料和经济作物持续增长。油料总播种面积万亩,比上年增长,其中油菜播种面积万亩,比上年增长1%;10亩以上油菜种植大户发展到108户,比上年增长。蔬菜面积万亩,比上年增长。果园面积5万亩,比上年增长。三是畜牧业稳中有增。生猪出栏22万头,家禽出笼万羽,羊出栏万头,肉类总产为万吨,同比分别增长、、、。四是水产养殖产业发展较快。全县水产养殖面积万亩,水产品总量达万吨,同比增长;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万吨,同比增长。五是“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加大,绿色食品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无公害农产品19个,绿色有机企业14家,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油菜)生产基地2个,面积达到万亩。其中有绿色有机大米,莲花莲子,水产健康养殖有机鳖、“四大家鱼”、绿色生猪、莲花麻鸭、蜂蜜等8个认证产品。

(二)科技兴农步伐加快,科技支撑体系不断完善。一是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力度加大。全县共展示新品种 49个(早、晚稻新品种各17个、中稻新品种15个);展示核心区面积100 亩,对比试验区 5个、试验面积10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二是粮油高产创建面积不断扩大。双季稻万亩示范片在神泉乡的五洲、竹湖、模背等8个行政村实施,实施面积万亩,参与农户3100户;一季稻万亩示范片在高洲乡实施,项目实施区涉及11个行政村,实施面积万亩,参与农户4200户。建立万亩油菜高产示范片5个,千亩集中连片高产重点垅10个;在实施坊楼镇部级油菜高产万亩示范片万亩,参与农户5400户,辐射带动全县油菜高产栽培面积万亩。三是土壤肥力得到有效改善。全县推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 35 万亩,应用配方肥面积 9 万亩,配方肥施用总量(折纯) 2000 吨;推广绿肥面积 4 万亩,绿肥核心示范面积 1万亩。四是抓好了重大动物疫病。全年注射猪瘟脾淋苗万头份、猪、牛、羊W苗万头份,高致病性生猪蓝耳病疫苗万头份,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万羽、免疫密度均达到96%以上,消毒面积达30万平方米,并建立健全疫病监测和疫情预警预报体系,确保我县不出现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五是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补贴农机具327台(套),完成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04万元,各类农业机械入户登记145台,办理各类农业机械年度检验1022台套。举办了农机驾驶员培训4期,培训机手126人次。农机总动力达万千瓦,比上年增长。水稻种植机耕率达,机插率达,机收率达。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达,比上年增长。

(三)农业改革有序推进,在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到目前为止,完成确权农户数50833户,占农户总数的97%,测绘数据和成果初步通过质检,并建立了农村土地经营确权数据库。二是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基本建成。设有专门的县级流转服务窗口,13个乡镇建立了乡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据统计,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涉及农户18074户。流转对象主要是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种植大户和农户。其中,土地流向企业万亩,流向专业合作社万亩,流入种植大户万亩,分别占流转总面积的、、23%。三是农村“三资”管理得到规范。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实施意见》规范性文件,理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制,全县157个村实行“村账乡代理”,全面提升了“三资”管理工作整体水平。四是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174个,新增237个,主要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8家(新增24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1家(新增1家),市级龙头企业26家(新增8家),县级龙头企业151家(新增15家),种植基地369个,新增72个,养殖基地240个,新增1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77个,新增125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投资亿元,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亿元,销售收入亿元,比同期增长;基地及其它投资亿元,销售收入亿元,比同期增长9%。莲子、中药材、花卉苗木、蔬菜、瓜果等规模种植基地总面积万亩,新增万亩,其中新增莲子面积6808亩,花卉苗木面积3000余亩,蔬菜瓜果面积3000余亩,中药材500亩。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万户,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2320元,同比增长。

(四)农业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的后劲不断增强。一是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主要在琴亭镇、升坊镇投资700万元建设高标准粮田6600亩,在升坊镇石江村投资200万元建设标准蔬菜园钢架大棚万平方米,智能温室大棚1个2240平方米。在瑞和农场投资120万建设农产品冷库1000平方米。二是农业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共引进胜龙牛业、莲华莲业等农业重大项目8个,投资额亿元。其中胜龙牛业参加了第四届世界低碳生态经济大会暨第八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三是休闲农业工作稳步推进。全县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观光农业企业35家,主要依托4A级景区荷花博览园,打造了黄沙村、竹湖村、黄桥村、莲花村等4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年接待旅游人数100万人次,农产品销售收入3000万元。四是加大了信息化建设力度,培育了农产品销售电商32个,建立村级益农信息社10家。

(五)农业安全监管力度加大,农业安全体系建设得到增强。一是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定了《2016年莲花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工作方案》。全年共抽检样品1500批次,其中对蔬菜、水果农药残留速测800批次,猪(牛)尿700批次,抽样检测合格率100%。完成了16个农业企业的追溯体系建设,并申报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省级绿色有机示范县。二是壮大了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确保了农作物安全。全县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万亩次,其中水稻统防统治万亩次,占水稻面积的26%;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万亩,其中水稻绿色防控万亩,占。2016年在高洲乡、神泉乡五洲村建立了两个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点,面积2300亩;在荷博园建立了1个莲子绿色防控示范基地,面积3000亩。安装了太阳能杀虫灯130台和性诱剂6000套。三是进一步严格执法,确保了农业投入品安全。全县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00余人次,检查农资经营店130余家,立案3起,结案3起。同时对乡镇各江河进行了联合执法,有效打击了非法毒鱼、炸鱼、电鱼,立案2起,没收电鱼机45台。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两板挤压”下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受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土地增收空间缩小,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影响了农民增收。农产品价格不稳定,部分农产品受市场冲击,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2、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高效节水灌溉覆盖率和渠系水利用率还比较低,基本农田改造比例不高,水利设施特别是末级渠系配套不完善,农产品商贸服务信息化水平不高,农业发展的资源性约束依然较大。

3、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品牌知名度、产品竞争力和安全性还有一定差距,许多农产品供给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4、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困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经营规模远大于传统农户,资金需求缺口较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难以获得金融的有力支持,融资难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聚焦农业提质增效,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建设,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莲子、中药材、花卉苗木、蔬菜、油菜等“十二大”农业特色产业,开展绿色油菜高产高效创建活动,着力提高品质和单产,整县推进油料高产高效示范创建15万亩,引进新品种15个以上。同时按照 “一园两带三区”的规划部署,以琴亭镇莲花垅、升坊镇石江垅为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在319国道和吉莲公路沿线打造20公里莲子产业带为目标,辐射升坊镇浯塘垅、良坊镇汤渡垅和神泉乡五洲垅3个中心区,预计2017年种植面积将达到万亩。结合我县湿地公园建设,在琴亭镇莲花村等村建设一个5000亩以上的集观光休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荷花博览园二期工程。通过招商引资,积极探索“莲田养鱼”“莲田养虾”等立体种养模式,并引进大型莲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同时在高洲有机大米基地探索“稻田养鱼”“稻田养鸭”模式,构建绿色有机农业产业体系。

2、聚集农业集约发展,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国家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力争全县省级龙头企业达到12家、省级合作社12家,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5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培育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达到3000人。

3、聚焦农业绿色发展,强化资源环境保护治理。大力发展“生态+现代农业”,构建和延伸“接二连三”产业链和价值链,新增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10个,同时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实施增施有机肥技术5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80%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农用残膜回收率达到80%,年内升级改造规模养殖场5家以上。

4、聚焦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力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依托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大力发展“三品一标”认证,新增15个农产品认证,并对全县农产品企业135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象数据库,利用追溯源、二维码技术等建立健全农产品信息监管体系,对全县30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追溯试点企业推广运用可视化监控设备。

5、聚焦释放发展动能,深化农业农村各项改革。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农村土地确权等农业改革,在现有改革3个村的经验基础上,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探索用农民资产担保贷款的新路子,逐步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要“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这意味着未来五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以稳健经营为目标,找准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改进服务方式,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益,促进金融业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更为强大的动力源泉。大厂农商行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金融新常态,着力开展资金支持农业供给侧机构性改革。

一、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情况

考虑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以战略规划为引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管理变革为支撑,以组织重塑为保障,激发我行的创新能力和经营活力,实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再平衡。

(一)改革信贷管理模式

将个人贷款营销主体由分部改为支行,打破存贷分管考核模式,实行存贷管理一体化。将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自身发展转型有机结合,优化发展战略、管理机制和业务模式,增强金融服务能力。为提高审批效率,缩短审批链条,促进授信审批工作良性发展,我行创新推出了授信审批官制度,即根据行长授权书权限,将授信审批工作分为一人审批、审批小组审批、审批委员会审批的三级审批模式。

(二)信贷产品“微创新”

以“双基”共建农村信用工程和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各支行深入各村进行前期调研,为后期开展工作做了充足的准备。为有效开展“双基”共建农村信用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省联社宝系列产品为载体,推出了“易农贷” 、“安农贷”、“富农贷”、“新一贷”等特色信贷产品,实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周转使用、余额控制”的原则,为农民致富提供帮助,为农村发展贡献力量。

(三)加大服务创新力度

通过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增强自身竞争实力。2016年,经过我行与土地局沟通协商,对辖内国有土地的价值由本行自行评估,以此降低客户融资成本,从实质上支持特色种养殖、蔬菜水果采摘、农牧产品加工等行业,有效满足生产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带动了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四)加强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

我行充分发挥点多面广、联结城乡的优势,通过召开银企座谈会,入园区、入市场等拉网式营销方式,挖掘了不少潜在优质客户。2016年,我行共召开两次银企座谈会,并组织客户经理对夏垫工业园区、陈府农业园区和潮白河工业园区的企业进行了走访,进一步推动了我行信贷投放的稳步增长。

(五)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与当地人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信息采集平台合作力度,为个人创业者和小微企业搭建集“信息咨询、创业辅导、市场开拓”为一体的创业综合平台。同时,我行积极助力省联社个人征信系统上线工作,构建完整的信用体系建设,达到真正的信息共享。在支付体系建设中,我行完成了二代支付系统顺利切换上线,涉及柜面、网银、EPOS、支票影像等多个渠道业务。

(六)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为适应个人金融业务的高速发展,我行大力积极推进消费者金融服务创新,加快互联网、移动支付等新技术和新服务渠道的运用。开通大厂农村商业银行“微信公众号”,微信号为:hbdcnsh,在线为客户提供更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

农业供给质量不高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农业供给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农业供给质量问题,不仅表现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生活质量提高和健康生活的需要,而且更在于农业投入不合理和农业资源消耗过度及环境恶化等方面。要想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就必须在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的同时尽可能地给农业资源松绑,让农业资源能够休养生息。2016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2017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进一步提出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途径,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步实践表明政策效能强根据2015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及部署,2016年我国推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着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和竞争力目标,结合农村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各地纷纷开展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一年来的实践表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通过一年来的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通过深化改革和完善政策等主要抓手,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从而达到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及产业升级的目的。对一年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总结,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不能等同于体制机制的改革,又不能等同于仅仅是农产品生产数量增减的结构调整,而应该是将深化改革与结构调整二者有机结合并赋予新的意义,既有体制改革,又有机制创新;既有生产数量增减,又有经营组织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过程和结果,深化农村改革为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出新动能,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对深化农村改革不断提出新要求。一年来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缓解了我国农产品供给结构性矛盾,阻止了农民增收过度下滑,为农业农村工作落实新发展理念找到了抓手。当前农产品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部分大宗农产品储备规模过大且出库困难。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累多年难以解决的棉花库存大幅度下降,玉米去库存也取得成效。我国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中后期的农业结构调整。每轮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长往往极度低迷,个别年份甚至出现负增长。2016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虽然没有扭转农民收入增速回落的态势,但是前三季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了的增长速度,这与过去几轮的农业结构调整明显不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解决短期矛盾和问题,更着眼于长期累积性矛盾和难题,其深远影响将被历史验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深刻理解着力点实践成效坚定了2017年更好地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心与信心,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消费者对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信心和购买意愿,更加注重丰富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文化传承和健康中国多功能,更好地适应对外开放大局的大势,不仅更好地与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而且能够有效地抵御国际市场的冲击,更好地统筹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其中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农业资源,确保农业更好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农业不萎缩、农村不凋敝。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继续围绕国内农业生产与农产品物流和储备供给体系建设着力,围绕现代农业供给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的投融资着力,围绕农产品成本偏高竞争力偏弱着力。一要优化农业生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动摇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不能危及国家产业安全,这就需要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建设好粮食功能区和主要农产品保护区。要发挥各地由市场力量和资源禀赋决定的竞争优势,以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心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推动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二要加大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和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发挥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促进农业农村要素优化配置,确定合理储备规模,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促进农产品市场稳定。三要深化涉农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以财政支农体制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整合涉农财政资金,尽可能减少财政对农业的直接投入,发挥财政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三农”领域的杠杆积极作用,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贷款贵和农业农村发展投入不足难题,提高财政支农效能。四要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和深化改革,更多地依赖社会化服务发展,解决农业化肥投入物滥用和过量使用难题。发挥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作用,调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减少无效农机购买,降低农机作业成本,促进农机替代劳动力作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鼓励多种形式流转农民承包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承包地流转价格形成,切实解决农村土地流转成本过高难题,把农业的无效成本切实降下来。五要针对农业农村发展的突出瓶颈和限制因素,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同时应更好地将其与产业发展紧密关联起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提高农业附加值,协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新生的农业经营主体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并让普通农户能够分享改革发展红利。在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的同时,让农业资源能够休养生息农业供给质量不高,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农业供给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农业供给质量问题,不仅表现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生活质量提高和健康生活的需要,而且更在于农业投入不合理和农业资源消耗过度及环境恶化等方面。我国尽管已经加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近几年没有再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恶性事件,公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达标率近乎100%,但客观地说,消费者对国产农产品质量安全信心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根源在于资源约束和农业化学投入物的滥用,在于对农产品数量的过分追求。因此,要想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就必须在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的同时尽可能地给农业资源松绑,让农业资源能够休养生息。多年来,我国为了让相对不足的农业资源养活更多的人口,为农民提供增收来源,逐渐形成了驱动农产品数量增长的政策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为了避免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给农民造成经济负担,实施了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明显地向高产品种选育及技术推广倾斜。不仅如此,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没能形成,也进一步使不计资源环境代价和消费者健康代价的片面追求数量的动力机制强化。笔者曾经在一次有几十个农民朋友参加的座谈会上提出一个问题: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化肥农药是否过多?农民朋友们几乎异口同声回答:过多了。笔者接着问:为什么要施用那么多的化肥农药?农民朋友们反问道:不施用那么多的化肥农药怎么长庄稼?难道不生产更多的农产品数量,就不能增收吗?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认识和回答,反映着人们对农业供给是保数量还是保质量及其驱动力的不同认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几轮明显的以政府推动为主的农业结构调整。每轮农业结构调整,都要求农民面向市场调优生产,虽然最终都解决了结构调整前的财政负担过重、农民卖粮难和打白条等难题,但是基本上都属于数量上的调整,并没有有效地熨平农业生产周期性波动。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政府应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没有政府推动,已经形成的以片面追求农产品数量的发展方式的惯性必将长期持续下去。过去,为了让农民生产更多数量的农产品,不仅为农民安排了相应的技术体系和支持政策措施,而且还把农民收入多少与农民生产数量简单地等同起来。农民生产的农产品难以实现优质优价,为了多赚钱就必须生产更多的农产品。在我国农业不得不越来越国际化的背景下,没有政策支持,没有政府的有效干预,农业结构调整的可能结果是农业不断萎缩,越来越多的大豆和油菜籽将会呈现。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必须发挥政府应有的作用。但是,农业供给质量,是否就是政府说了算呢?2016年8月份,笔者在新疆调研,当时当地多数人都说农业结构调整要发展长绒棉,压缩短绒棉生产,其依据是2015年长绒棉的籽棉市场价格每公斤超过10元,而当年短绒棉的籽棉市场价格每公斤不足6元,且长绒棉的很多品质性状明显地优于短绒棉。到了2016年10月份,笔者再次来到新疆调研,当地市场上短绒棉的籽棉市场价格每公斤已经超过7元,而长绒棉出现滞销且籽棉市场价格甚至低于长绒棉。农业供给质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由市场机制决定。主攻农业供给质量,政府的作用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建立机制,完善政策,培育新动能。其中,优质优价机制的建立是核心。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执行,必须充分体现出优质优价,要在重金属污染和地下水消耗过度等不适宜生产地区停止托市收购政策,实施托市收购政策除了水份和杂质外还应包括营养含量和纯度等来共同决定价格。不再实施托市收购的和没有实施托市收购的农产品,政府要积极推动品牌建设,设定严格的标准,并重新调整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为农业供给提供不同方向的科技支撑。

农业供给侧改革论文题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十三五”及中长期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可持续发展的主攻方向,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一脉相承。一是从创新理念来看。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源于创新创造基础之上的效率的提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大发动机”,无论是制度变革,还是结构优化以及要素升级,其核心是创新。创新着眼于解决经济发展的动力问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灵魂。其中,制度创新主要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及社会的关系,通过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确保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的有效作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科技创新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要素效率提高的根本途径,对推动产业升级、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新供给具有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要从工业化规模化思维转向创新基础之上的精细化智能化思维,把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要素效率提高上来。二是从协调理念来看。供给与需求不平衡,是我国经济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正是供给侧,主要表现为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的变化而及时作出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协调好财税改革、国企改革、金融改革、户籍改革等各项改革的关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要简政放权为经济减负,市场要增强活力且规则公平,发挥优胜劣汰的正常功能,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形成新的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要统筹兼顾,处理好稳增长与调结构协调推进的关系,将适度需求管理与倚重供给侧改革协调推进,协调好扩大总需求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关系,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提高投资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能,改造提升传统比较优势以形成先发优势,形成持续发展动力。简而言之,就是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这五大政策支柱协调推进。三是从绿色理念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其实质是通过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可持续发展。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就是要以最小的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取得最大的产出效益,是绿色发展理念的有效实现方式。遵循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强化对低端供给侧发展的约束;建立供给侧生态、环境、资源管理机制,加大绿色环保信息披露力度,让资源过度使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责任人承担相应成本,更多运用市场手段推动绿色生产。因而,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行低碳循环和减量化的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绿色、低碳、环保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寻求满足人类需求无限性与资源、环境、生态供给可持续性的最佳结合点,有利于矫正生态环境资源的扭曲配置,提高资本、劳动等要素的配置效率,消化过剩产能,形成供给与需求的良性循环。四是从开放理念来看。以开放理念为引领,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遵循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生态,构建改革发展新格局;健全同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供给制度体系,促进高水平的双向开放;按照“一带一路”战略部署,逐步构筑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区网络,提高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供给能力;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拓展战略发展空间,优化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的地位,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全面提升我国产品、技术、标准、服务的供给水平,形成先发优势和竞争优势;通过以外推内,以大开放促进深化改革,将开放区域、开放领域率先探索的可复制与可推广的经验与制度体系,扩展到其他区域和领域,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向深入。五是从共享理念来看。共享理念要求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共享发展不仅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在经济新常态下更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供给侧与需求侧的良性循环和动态平衡,从而进一步解放生产力,释放潜在消费能力,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发展动力转换。以共享理念为引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变革完善制度,更加注重制度供给公平,健全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强化共享机制,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成果、文化成果和社会服务成果;就要强化改革的公平共享价值导向,确保竞争机会均等、竞争过程公平,实现制度性包容与共享,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实现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均等化,提高全体公民公平公正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水平,提升发展的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

农业供给质量不高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农业供给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农业供给质量问题,不仅表现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生活质量提高和健康生活的需要,而且更在于农业投入不合理和农业资源消耗过度及环境恶化等方面。要想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就必须在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的同时尽可能地给农业资源松绑,让农业资源能够休养生息。2016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2017年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进一步提出要以改革创新为根本途径,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初步实践表明政策效能强根据2015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及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及部署,2016年我国推进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着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效率和竞争力目标,结合农村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各地纷纷开展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一年来的实践表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通过一年来的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刻内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通过深化改革和完善政策等主要抓手,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从而达到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及产业升级的目的。对一年来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总结,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不能等同于体制机制的改革,又不能等同于仅仅是农产品生产数量增减的结构调整,而应该是将深化改革与结构调整二者有机结合并赋予新的意义,既有体制改革,又有机制创新;既有生产数量增减,又有经营组织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过程和结果,深化农村改革为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出新动能,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对深化农村改革不断提出新要求。一年来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践,缓解了我国农产品供给结构性矛盾,阻止了农民增收过度下滑,为农业农村工作落实新发展理念找到了抓手。当前农产品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部分大宗农产品储备规模过大且出库困难。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累多年难以解决的棉花库存大幅度下降,玉米去库存也取得成效。我国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中后期的农业结构调整。每轮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增长往往极度低迷,个别年份甚至出现负增长。2016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虽然没有扭转农民收入增速回落的态势,但是前三季度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了的增长速度,这与过去几轮的农业结构调整明显不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解决短期矛盾和问题,更着眼于长期累积性矛盾和难题,其深远影响将被历史验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深刻理解着力点实践成效坚定了2017年更好地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决心与信心,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为突破口,全面提升消费者对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信心和购买意愿,更加注重丰富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文化传承和健康中国多功能,更好地适应对外开放大局的大势,不仅更好地与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而且能够有效地抵御国际市场的冲击,更好地统筹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其中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农业资源,确保农业更好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农业不萎缩、农村不凋敝。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继续围绕国内农业生产与农产品物流和储备供给体系建设着力,围绕现代农业供给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的投融资着力,围绕农产品成本偏高竞争力偏弱着力。一要优化农业生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动摇国家粮食安全底线,不能危及国家产业安全,这就需要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建设好粮食功能区和主要农产品保护区。要发挥各地由市场力量和资源禀赋决定的竞争优势,以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信心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推动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二要加大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和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收储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发挥价格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促进农业农村要素优化配置,确定合理储备规模,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促进农产品市场稳定。三要深化涉农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以财政支农体制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整合涉农财政资金,尽可能减少财政对农业的直接投入,发挥财政吸引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三农”领域的杠杆积极作用,切实解决农民贷款难贷款贵和农业农村发展投入不足难题,提高财政支农效能。四要紧紧依靠科技创新和深化改革,更多地依赖社会化服务发展,解决农业化肥投入物滥用和过量使用难题。发挥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作用,调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减少无效农机购买,降低农机作业成本,促进农机替代劳动力作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鼓励多种形式流转农民承包地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引导承包地流转价格形成,切实解决农村土地流转成本过高难题,把农业的无效成本切实降下来。五要针对农业农村发展的突出瓶颈和限制因素,在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的同时应更好地将其与产业发展紧密关联起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提高农业附加值,协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新生的农业经营主体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并让普通农户能够分享改革发展红利。在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的同时,让农业资源能够休养生息农业供给质量不高,是我国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农业供给是一个投入产出系统。农业供给质量问题,不仅表现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不能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生活质量提高和健康生活的需要,而且更在于农业投入不合理和农业资源消耗过度及环境恶化等方面。我国尽管已经加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近几年没有再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恶性事件,公布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达标率近乎100%,但客观地说,消费者对国产农产品质量安全信心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根源在于资源约束和农业化学投入物的滥用,在于对农产品数量的过分追求。因此,要想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就必须在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的同时尽可能地给农业资源松绑,让农业资源能够休养生息。多年来,我国为了让相对不足的农业资源养活更多的人口,为农民提供增收来源,逐渐形成了驱动农产品数量增长的政策体系和科技创新体系。为了避免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给农民造成经济负担,实施了农资综合补贴政策。农业科技资源配置明显地向高产品种选育及技术推广倾斜。不仅如此,农产品优质优价机制没能形成,也进一步使不计资源环境代价和消费者健康代价的片面追求数量的动力机制强化。笔者曾经在一次有几十个农民朋友参加的座谈会上提出一个问题: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化肥农药是否过多?农民朋友们几乎异口同声回答:过多了。笔者接着问:为什么要施用那么多的化肥农药?农民朋友们反问道:不施用那么多的化肥农药怎么长庄稼?难道不生产更多的农产品数量,就不能增收吗?对这个问题的不同认识和回答,反映着人们对农业供给是保数量还是保质量及其驱动力的不同认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几轮明显的以政府推动为主的农业结构调整。每轮农业结构调整,都要求农民面向市场调优生产,虽然最终都解决了结构调整前的财政负担过重、农民卖粮难和打白条等难题,但是基本上都属于数量上的调整,并没有有效地熨平农业生产周期性波动。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政府应扮演怎样的角色?这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没有政府推动,已经形成的以片面追求农产品数量的发展方式的惯性必将长期持续下去。过去,为了让农民生产更多数量的农产品,不仅为农民安排了相应的技术体系和支持政策措施,而且还把农民收入多少与农民生产数量简单地等同起来。农民生产的农产品难以实现优质优价,为了多赚钱就必须生产更多的农产品。在我国农业不得不越来越国际化的背景下,没有政策支持,没有政府的有效干预,农业结构调整的可能结果是农业不断萎缩,越来越多的大豆和油菜籽将会呈现。提高农业供给质量,必须发挥政府应有的作用。但是,农业供给质量,是否就是政府说了算呢?2016年8月份,笔者在新疆调研,当时当地多数人都说农业结构调整要发展长绒棉,压缩短绒棉生产,其依据是2015年长绒棉的籽棉市场价格每公斤超过10元,而当年短绒棉的籽棉市场价格每公斤不足6元,且长绒棉的很多品质性状明显地优于短绒棉。到了2016年10月份,笔者再次来到新疆调研,当地市场上短绒棉的籽棉市场价格每公斤已经超过7元,而长绒棉出现滞销且籽棉市场价格甚至低于长绒棉。农业供给质量,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由市场机制决定。主攻农业供给质量,政府的作用关键在于深化改革,建立机制,完善政策,培育新动能。其中,优质优价机制的建立是核心。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执行,必须充分体现出优质优价,要在重金属污染和地下水消耗过度等不适宜生产地区停止托市收购政策,实施托市收购政策除了水份和杂质外还应包括营养含量和纯度等来共同决定价格。不再实施托市收购的和没有实施托市收购的农产品,政府要积极推动品牌建设,设定严格的标准,并重新调整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为农业供给提供不同方向的科技支撑。

为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现就我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况及发展建议汇报如下。

一、农业供给侧现状

(一)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一是粮食生产连续实现丰收。粮食总播种面积万亩,其中水稻播种面积万亩。粮食总产万吨,其中水稻总产万吨。50亩以上粮食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发展到128户,比上年增长32%。二是油料和经济作物持续增长。油料总播种面积万亩,比上年增长,其中油菜播种面积万亩,比上年增长1%;10亩以上油菜种植大户发展到108户,比上年增长。蔬菜面积万亩,比上年增长。果园面积5万亩,比上年增长。三是畜牧业稳中有增。生猪出栏22万头,家禽出笼万羽,羊出栏万头,肉类总产为万吨,同比分别增长、、、。四是水产养殖产业发展较快。全县水产养殖面积万亩,水产品总量达万吨,同比增长;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万吨,同比增长。五是“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加大,绿色食品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无公害农产品19个,绿色有机企业14家,绿色食品原料(水稻、油菜)生产基地2个,面积达到万亩。其中有绿色有机大米,莲花莲子,水产健康养殖有机鳖、“四大家鱼”、绿色生猪、莲花麻鸭、蜂蜜等8个认证产品。

(二)科技兴农步伐加快,科技支撑体系不断完善。一是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力度加大。全县共展示新品种 49个(早、晚稻新品种各17个、中稻新品种15个);展示核心区面积100 亩,对比试验区 5个、试验面积10亩,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二是粮油高产创建面积不断扩大。双季稻万亩示范片在神泉乡的五洲、竹湖、模背等8个行政村实施,实施面积万亩,参与农户3100户;一季稻万亩示范片在高洲乡实施,项目实施区涉及11个行政村,实施面积万亩,参与农户4200户。建立万亩油菜高产示范片5个,千亩集中连片高产重点垅10个;在实施坊楼镇部级油菜高产万亩示范片万亩,参与农户5400户,辐射带动全县油菜高产栽培面积万亩。三是土壤肥力得到有效改善。全县推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 35 万亩,应用配方肥面积 9 万亩,配方肥施用总量(折纯) 2000 吨;推广绿肥面积 4 万亩,绿肥核心示范面积 1万亩。四是抓好了重大动物疫病。全年注射猪瘟脾淋苗万头份、猪、牛、羊W苗万头份,高致病性生猪蓝耳病疫苗万头份,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万羽、免疫密度均达到96%以上,消毒面积达30万平方米,并建立健全疫病监测和疫情预警预报体系,确保我县不出现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五是农业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补贴农机具327台(套),完成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04万元,各类农业机械入户登记145台,办理各类农业机械年度检验1022台套。举办了农机驾驶员培训4期,培训机手126人次。农机总动力达万千瓦,比上年增长。水稻种植机耕率达,机插率达,机收率达。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达,比上年增长。

(三)农业改革有序推进,在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一是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到目前为止,完成确权农户数50833户,占农户总数的97%,测绘数据和成果初步通过质检,并建立了农村土地经营确权数据库。二是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基本建成。设有专门的县级流转服务窗口,13个乡镇建立了乡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据统计,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涉及农户18074户。流转对象主要是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种植大户和农户。其中,土地流向企业万亩,流向专业合作社万亩,流入种植大户万亩,分别占流转总面积的、、23%。三是农村“三资”管理得到规范。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实施意见》规范性文件,理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机制,全县157个村实行“村账乡代理”,全面提升了“三资”管理工作整体水平。四是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1174个,新增237个,主要包括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88家(新增24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1家(新增1家),市级龙头企业26家(新增8家),县级龙头企业151家(新增15家),种植基地369个,新增72个,养殖基地240个,新增1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77个,新增125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投资亿元,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亿元,销售收入亿元,比同期增长;基地及其它投资亿元,销售收入亿元,比同期增长9%。莲子、中药材、花卉苗木、蔬菜、瓜果等规模种植基地总面积万亩,新增万亩,其中新增莲子面积6808亩,花卉苗木面积3000余亩,蔬菜瓜果面积3000余亩,中药材500亩。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农户万户,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均增收2320元,同比增长。

(四)农业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发展现代农业的后劲不断增强。一是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主要在琴亭镇、升坊镇投资700万元建设高标准粮田6600亩,在升坊镇石江村投资200万元建设标准蔬菜园钢架大棚万平方米,智能温室大棚1个2240平方米。在瑞和农场投资120万建设农产品冷库1000平方米。二是农业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共引进胜龙牛业、莲华莲业等农业重大项目8个,投资额亿元。其中胜龙牛业参加了第四届世界低碳生态经济大会暨第八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三是休闲农业工作稳步推进。全县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观光农业企业35家,主要依托4A级景区荷花博览园,打造了黄沙村、竹湖村、黄桥村、莲花村等4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年接待旅游人数100万人次,农产品销售收入3000万元。四是加大了信息化建设力度,培育了农产品销售电商32个,建立村级益农信息社10家。

(五)农业安全监管力度加大,农业安全体系建设得到增强。一是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定了《2016年莲花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工作方案》。全年共抽检样品1500批次,其中对蔬菜、水果农药残留速测800批次,猪(牛)尿700批次,抽样检测合格率100%。完成了16个农业企业的追溯体系建设,并申报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省级绿色有机示范县。二是壮大了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确保了农作物安全。全县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万亩次,其中水稻统防统治万亩次,占水稻面积的26%;开展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万亩,其中水稻绿色防控万亩,占。2016年在高洲乡、神泉乡五洲村建立了两个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点,面积2300亩;在荷博园建立了1个莲子绿色防控示范基地,面积3000亩。安装了太阳能杀虫灯130台和性诱剂6000套。三是进一步严格执法,确保了农业投入品安全。全县累计出动执法人员300余人次,检查农资经营店130余家,立案3起,结案3起。同时对乡镇各江河进行了联合执法,有效打击了非法毒鱼、炸鱼、电鱼,立案2起,没收电鱼机45台。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两板挤压”下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受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土地增收空间缩小,农业比较效益持续下降,影响了农民增收。农产品价格不稳定,部分农产品受市场冲击,出现增产不增收的现象。

2、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高效节水灌溉覆盖率和渠系水利用率还比较低,基本农田改造比例不高,水利设施特别是末级渠系配套不完善,农产品商贸服务信息化水平不高,农业发展的资源性约束依然较大。

3、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品牌知名度、产品竞争力和安全性还有一定差距,许多农产品供给大而不强、多而不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

4、农业经营主体融资困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其经营规模远大于传统农户,资金需求缺口较大,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许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难以获得金融的有力支持,融资难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聚焦农业提质增效,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建设,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大力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莲子、中药材、花卉苗木、蔬菜、油菜等“十二大”农业特色产业,开展绿色油菜高产高效创建活动,着力提高品质和单产,整县推进油料高产高效示范创建15万亩,引进新品种15个以上。同时按照 “一园两带三区”的规划部署,以琴亭镇莲花垅、升坊镇石江垅为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在319国道和吉莲公路沿线打造20公里莲子产业带为目标,辐射升坊镇浯塘垅、良坊镇汤渡垅和神泉乡五洲垅3个中心区,预计2017年种植面积将达到万亩。结合我县湿地公园建设,在琴亭镇莲花村等村建设一个5000亩以上的集观光休闲、餐饮娱乐为一体的荷花博览园二期工程。通过招商引资,积极探索“莲田养鱼”“莲田养虾”等立体种养模式,并引进大型莲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同时在高洲有机大米基地探索“稻田养鱼”“稻田养鸭”模式,构建绿色有机农业产业体系。

2、聚集农业集约发展,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托国家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力争全县省级龙头企业达到12家、省级合作社12家,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5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培育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达到3000人。

3、聚焦农业绿色发展,强化资源环境保护治理。大力发展“生态+现代农业”,构建和延伸“接二连三”产业链和价值链,新增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10个,同时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实施增施有机肥技术5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80%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农用残膜回收率达到80%,年内升级改造规模养殖场5家以上。

4、聚焦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力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依托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大力发展“三品一标”认证,新增15个农产品认证,并对全县农产品企业135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象数据库,利用追溯源、二维码技术等建立健全农产品信息监管体系,对全县30个“三品一标”农产品追溯试点企业推广运用可视化监控设备。

5、聚焦释放发展动能,深化农业农村各项改革。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农村土地确权等农业改革,在现有改革3个村的经验基础上,健全完善相关制度,探索用农民资产担保贷款的新路子,逐步建立起“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十三五”规划首次提出,要“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这意味着未来五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必须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以稳健经营为目标,找准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改进服务方式,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益,促进金融业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更为强大的动力源泉。大厂农商行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金融新常态,着力开展资金支持农业供给侧机构性改革。

一、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情况

考虑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以战略规划为引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管理变革为支撑,以组织重塑为保障,激发我行的创新能力和经营活力,实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再平衡。

(一)改革信贷管理模式

将个人贷款营销主体由分部改为支行,打破存贷分管考核模式,实行存贷管理一体化。将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自身发展转型有机结合,优化发展战略、管理机制和业务模式,增强金融服务能力。为提高审批效率,缩短审批链条,促进授信审批工作良性发展,我行创新推出了授信审批官制度,即根据行长授权书权限,将授信审批工作分为一人审批、审批小组审批、审批委员会审批的三级审批模式。

(二)信贷产品“微创新”

以“双基”共建农村信用工程和支持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各支行深入各村进行前期调研,为后期开展工作做了充足的准备。为有效开展“双基”共建农村信用工程,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以省联社宝系列产品为载体,推出了“易农贷” 、“安农贷”、“富农贷”、“新一贷”等特色信贷产品,实行“一次核定、随用随贷、周转使用、余额控制”的原则,为农民致富提供帮助,为农村发展贡献力量。

(三)加大服务创新力度

通过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增强自身竞争实力。2016年,经过我行与土地局沟通协商,对辖内国有土地的价值由本行自行评估,以此降低客户融资成本,从实质上支持特色种养殖、蔬菜水果采摘、农牧产品加工等行业,有效满足生产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金融需求,带动了地方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四)加强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

我行充分发挥点多面广、联结城乡的优势,通过召开银企座谈会,入园区、入市场等拉网式营销方式,挖掘了不少潜在优质客户。2016年,我行共召开两次银企座谈会,并组织客户经理对夏垫工业园区、陈府农业园区和潮白河工业园区的企业进行了走访,进一步推动了我行信贷投放的稳步增长。

(五)强化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与当地人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信息采集平台合作力度,为个人创业者和小微企业搭建集“信息咨询、创业辅导、市场开拓”为一体的创业综合平台。同时,我行积极助力省联社个人征信系统上线工作,构建完整的信用体系建设,达到真正的信息共享。在支付体系建设中,我行完成了二代支付系统顺利切换上线,涉及柜面、网银、EPOS、支票影像等多个渠道业务。

(六)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为适应个人金融业务的高速发展,我行大力积极推进消费者金融服务创新,加快互联网、移动支付等新技术和新服务渠道的运用。开通大厂农村商业银行“微信公众号”,微信号为:hbdcnsh,在线为客户提供更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

第六,要为消费者提供品种多样的产品,这是讲的关于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六项重要工作,要扩大退耕还林还草的规模,特别是玉米非优势产区,推进农业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特别是提出要统筹粮精饲发展,比如说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要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的休闲旅游融合起来,更好地满足全社会对农业多样化的需求、湖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真正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生产,有的库存时限是有要求的、藏粮于技的战略、田、油料,要念好山海经。第四,去库存,特别是要提高消费者对国内农产品的信任度,促融合,因为传统上的农业就是提供农产品。比如说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的使用,农业在生态环境方面,不光是提供产品,要防止打压现在的市场、生产结构和区域结构,一号文件提出要持续改善农业的基础设施,提品质,要实施藏粮于地,我们在去库存的过程当中也会把握好节奏,加强农业资源的保护和修复,很多农产品的库存相当庞大、二,要把产量压下来,不光有生产的功能。有一点需要强调,玉米库存有关部门正在加紧制定计划第一,进一步强调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的积极性,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降低农业的服务成本、营销成本,实际上农业是接二连三的。当然粮食生产要尊重市场规律,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要实时调整粮食的种植结构、规模化的服务、流通成本、水,不是说粮食不重要了,要唱好林草戏、生活、可持续发展方面还有很多薄弱环节、三产业融合发展,要顺应供求的变化。现在粮食,要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下大力气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对农业的发展来讲,通过开展专业化,因为现在农产品价格很多已经在下行了,实现节本增效,还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粮食的生产能力,把生产成本降下来、品牌化营销。第三,特别是玉米,推动绿色发展、新业态,因为粮食是商品,补短板、生态三生农业,降成本,要合理开发更多农业资源。第五,要治理面源污染。大力弥补制约农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去库存有一个过程、林,实施山,促进农村一。一号文件提出要“树立大农业,就是着力降低农业的生产成本,它还有生态的功能。第二,这是调结构,可能下行的速度会更快一些。这个潜力是非常大的,要调整优化农业的产品结构,刚才陈主任已经讲了,如果把握不好节奏,也就是不能单纯以增加产量论英雄、大食物”的观念,这一点确实是至关重要的,要适应城乡居民食品结构升级的需要,调结构

  • 索引序列
  • 农业改革论文范文
  • 农业供给侧改革论文范文
  • 农业改革论文参考文献
  • 农业供给侧改革研究论文
  • 农业供给侧改革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