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新华文摘杂志1990年

新华文摘杂志1990年

发布时间:

新华文摘杂志1990年

追是一种工具在以前的时候我们那鞋底都是锥子锥锥尖锥锥子的尖部

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外比较文学,以先秦文学、中外文学关系及海外汉学为中心。已出版学术专著及论文集《楚辞综论》、《诗经写真》、《楚辞展奇》、《玄妙奇丽的楚文化》、《中外文学比较》、《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简史》、《比较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近代中外文学关系》、《古典与比较》、《日本楚辞研究论纲》《叶嘉莹与中西诗学》、《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简明中国赋学史》、《楚辞研究与中外比较》等十多部,编著《历代赋论辑要》、《中国古代文学在欧洲》等多部,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五十余篇。 独立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独立主持并主要参与完成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一项。 曾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日本东京大学、秋田大学、东北学院大学、富山大学、京都外国语大学;韩国延世大学、外国语大学、忠南大学;泰国皇太后大学、朱拉隆功大学;香港岭南大学;澳门大学;台湾佛光大学、中央大学、明道大学、中山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辅仁大学、台东大学、屏东教育大学、静宜大学等——讲学。 应邀赴法国国家社会科学院;德国波恩大学;日本青山学院大学、琉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浸会大学;荷兰莱顿大学;加拿大约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非大学;台湾元智大学、玄奘大学、东海大学、东华大学;韩国东国大学、梨花女子大学等——访学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1、楚辞综论 台湾东大图书公司2、先秦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3、玄妙奇丽的楚文化 新华出版社4、历代赋论辑要 复旦大学出版社5、比较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 学林出版社6、中国比较文学简史 湖北教育出版社7、中外文学比较 台湾文津出版社8、近代中外文学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9、跨时空文学漫步(两人合著,执笔) 香港岭南大学出版社10、学问魅力 中国发展出版社11、王思任散文选集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2、三元记评注 (“六十种曲”之一) 吉林人民出版社13、诗经楚辞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14、古典与比较(自选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5、日本楚辞研究论纲 北京学苑出版社 1、九歌:求生长繁殖之歌 文学评论1990年第3期列封面要目、人民日报海外版1990年11月20日文萃版介绍新华文摘1990年第11期论点摘编介绍文汇报1990年11月25日星期文摘介绍收入中国屈原学会论文集楚辞研究(文津出版社)2、东皇太一春神考 文献1989年第4期人民日报海外版1989年12月14日摘要介绍3、论天问桔颂之题旨与来源 学术季刊1987年第4期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8年第4期全文复印收入中日学者屈原问题论争集(山东教育出版社)获北京大学青年优秀成果二等奖4、论屈原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云梦学刊1991年第2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1年第9期全文复印收入湖南国际屈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屈原与中国和世界文化5、屈原与但丁 中国比较文学总第4期(1986年)收入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同载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86年第4期6、文学与宗教 中州学刊1988年第2期收入超学科比较文学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同载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87年第4期7、中西神游诗论 求索1991年第4期, 本文英文版入选国际比较文学协会1991年东京年会8、历代赋论述要 中国文学研究1990年第2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0年第11期全文复印9、九歌二论 新加坡国立大学 中文系学刊〈学丛〉第3期(1991年)10、离骚与楚人的宇宙意识 学术月刊1991年第11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2期全文复印11、近代楚辞研究述评 思想战线1992年第5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3期全文复印12、论王思任的散文 文学遗产1993年第4期13、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期 喀什师范学院学刊1992年第3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1期全文复印14、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文学理论1993年第8期全文复印15、台湾香港比较文学研究述评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12期全文复印16、汉对楚文化的继承关系 求索1985年第3期,先秦史1985年第7期全文复印17、楚国历史对楚辞产生的影响 荆州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8期全文复印18、王禹偁反对过西昆派吗 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3期19、范晔卒年及后汉书始撰年辩 社会科学辑刊1984年第3期20、王禹偁文学思想简论 中州学刊1985年第1期21、汉代拟骚诗产生与兴盛原因 贵州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22、楚辞研究二题 贵州文史丛刊1985年第2期23、楚辞与巫风 学术论坛1985年第2期24、读楚辞札记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25、诸子散文与屈骚 中州学刊1986年第5期26、屈原与普希金 国外文学1987年第3期27、魏晋迄唐楚辞研究述略 文学评论丛刊第30期(1988年)28、论楚骚美 上海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88年第3期29、论屈原的好修 求索1989年第1期30、刘勰论楚辞 喀什师院学报1989年第1期31、九歌二论 中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1期32、九歌应是九篇 苏州铁道师院学报1990年第2期33、论楚文化的分期特点及地位 中州学刊1990年第2期34、自然诗人:陶渊明与华滋华斯 南京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35、两个天才而又短命的浪漫诗人 中州学刊1990年第2期36、目光正转注中国一当代西方比较文学研究一瞥 求索1993年第1期西方学术思潮论丛第3辑(1993年)37、中国比较文学的初兴期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文学理论1994年第6期全文复印38、中国比较文学的滞缓期 武陵学刊1992年第3期39、陶渊明回归自然的思考 云梦学刊1994年第2期40、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第3期41、范晔的文学主张 上海师大学报1991年第3期42、赋说 喀什师院学报1990年第4期43、符号学的继承与发展 西方学术思潮第1辑(1989年)44、略评三部诗经注本 文汇报1984年5月22日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4年第11期全文复印45、中国屈原学会第二次年会综述 语文导报1986年第10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6年第11期全文复印46、陈子展与诗骚研究 文汇报1988年8月16日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8年第10期全文复印47、古典诗歌艺术研究的可喜成果 烟台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48、屈原与贝多芬的思考 云梦学刊1992年第1期49、论香港学院派作家的杂文创作 香港文学1933年第7期50、论陈耀南的杂文创作 香港文学1993年第8期51、论潘铭燊与黄维梁的杂文创作 香港文学1993年第9期52、论梁锡华的杂文创作 香港文学1994年第4期53、桃花源=乌托邦? 中国文学研究1995年第1期54、陈子展先生的诗经研究 文学遗产1995年第2期55、中国比较文学的发轫期 山西师大学报1995年第1期56、比较文学复兴期影响研究述略 喀什师院学报1995年第1,2期57、曹植评传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第2期58、刘以鬯论 香港笔荟第6期(1995年)59、丛更生 小说简论 香港笔荟第6期文学的交融60、二十世纪初叶中外文化思潮与文学的交融 中西学术第1期(1995年)61、论陆游的散文 青岛大学师院学报1996年第1期韩国延世大学 人文科学77,78合辑62、娇红记三题 中华戏曲经19辑(1996年)63、敦煌文学之变文辨 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4期收入韩国丝绸之路与韩国文化论文集,1997年64、独抒胸臆──宋子学研究 当代韩国1997年第3期,韩国宋子学研究第4辑(1999年)65、韩国诗话破闲集之中国影响论 当代韩国1998年第3期诗话学(韩国版)创刊号(1998年)66、近代中外文学关系引论 宁波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67、诗骚承传衍变论 第三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8)68、王国维古典文学研究中的外来影响 学术月刊1999年第2期69、外来文化思潮与世纪初文坛 学术季刊1999年第2期70、沈寿卿及其三元记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2期71、近代意识与中外文学关系 文汇报学林1999年5月15日72、鲁迅早期与外国文学的关系 中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3期73、近代中日文学的影响与交流 中州学刊1999年第4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11期全文复印74、由退溪诗看李退溪与陶渊明 韩国研究论丛第6辑(1999年)75、林庚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 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76、论苏雪林教授的中外文化比较 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4期77、海峡两岸苏雪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版)78、二十一世纪诗经研究展望 诗经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河北师大学报 2000年第3期79、基督教在中韩传播的比较与思考 韩国研究论丛第7辑(2000年)80、评后现代主义之后 文艺报1999年1月12日,东方丛刊1999年第4期81、东方诗话比较研究的开拓之作 大公报艺林2000年1月27日82、评曹旭诗品研究 文学评论2000年第4期83、近代翻译文学简论 中外文化与文论第7辑(2000年)84、展望21世纪的比较文学 文汇报“学林”版,2001年1月29日85、陈子展先生与近代文学研究 北方论丛2001年1月29日86、近代中外文学比较 暨南大学思想第6辑,2001年87、日本当代楚辞研究 汉学研究第6辑,2002年,中国楚辞学第4辑,2003年88、从楚国出土文物看离骚 大公报“艺林”2002年2月1日,8日89、百年中国比较文学 社会科学2002年第7期90、论林纾的中西文学比较学术月刊2002年第8期,论艺术创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版91、论诗经的社会功用及其多重价值 诗经研究丛刊第6辑,2004年92、诗学与诗话学大公报“艺林”2003年1月17,24日,韩国诗话学第5辑,2005年93、林庚先生的唐诗研究 淮阴师范学服2003年第4期94、二十世纪楚辞研究代表著作述评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2辑,2003年95、评中国诗学史(书评) 大公报2003年3月17日96、游国恩先生的楚辞研究福建师大学报2003年第4期,先秦两汉文学论集学苑出版社2004年97、屈原与楚辞三题 学术交流2004年第2期98、论楚骚诗学 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99、考古资料与传统文献的结合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3辑,2004年100、中日文化与交流背景与日本早期楚辞研究 北方论丛2004年第3期101、赤冢忠的楚辞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102、星川清孝的楚辞研究 汉学研究第8辑,2004年103、藤野岩友“巫系文学”论, 汉学研究第8辑,2004年104、竹治贞夫对楚辞学的贡献 中华文史论丛第80辑,2004年105、长江流域的古代文化 复旦大学研究生学刊2004年106、日本学者的楚辞持疑论 苏州科技院学报2004年第4期107、中日现代楚辞研究之比较 人民政协报“学术”版,2004年10月18日108、论赵朴初旧体诗词曲创作 漳州师院学报2004年第3期109、立足创新的可喜成果(书评)内蒙古职大学报2004年第3期110、比较与思考:庄子 陶渊明 卢梭 上海作家2004年第4期111、读楚辞要论(书评) 人民政协报“学术”版,2004年12月112、先秦诗歌研究的可喜成果(序) 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12月仪式文化与先秦诗歌,中华书局

时间是流水 回答者:QEEN - 同进士出身 六级 6-15 15:59时间与空间没有区别 回答者:shine89cn - 经理 四级 6-15 16:01授时系统 授时系统是确定和发播精确时刻的工作系统。每当整点钟时,正在收听广播的收音机便会播出“嘟、嘟......”的响声.人们便以此校对自己的钟表的 快慢。广播电台里的正确时间是哪里来的呢?它是由天文台精密的钟去控制的。那么天文台又是怎样知道这些精确的时间呢?我们知道,地球每天均匀转动一次,因此,天上的星星每天东升西落一次。如果把地球当作一个大钟.天空的星星就好比钟面上表示钟点的数字。星星的位置天文学家已经很好测定过,也就是说这只天然钟面上的钟点数是很精确知道的。天文学家的望远镜就好比钟面上的指针。在我们日常用的钟上,是指针转而钟面不动,在这里看上去则是指针“不动”,“钟面”在转动。当星星对准望远镜时,天文学家就知道正确的时间, 用这个时间去校正天文台的钟。 这样天文学家就可随时从天文台的钟面知道正确的时间.然后在每天一定时间,例如,整点时,通过电台广播出去,我们就可以去校对自己的钟表,或供其他工作的需要。 天文测时所依赖的是地球自转,而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使得天文方法所得到的时间(世界时)精度只能达到10-9,无法满足二十世纪中叶社会经济各方面的需求。一种更为精确和稳 定的时间标准应运而生,这就是“原子钟”。目前世界各国都采用原子钟来产生和保持标准时间,这就是“时间基准”,然后,通过各种手段和媒介将时间信号送达用户,这些手段包括:短波、长波、电话网、互联网、卫星等。这一整个工序,就称为“授时系统”。 物理世界的时间概念 志勰 探讨的是物理世界的时间概念问题。主要是方法性的分析。 -------------------------------------------------------------------------------- 从描述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本身出发去探讨物质世界的时间观念,通常探讨的是科学的时间观念。这需要我们从客观的角度排除掉我们自身的经验感觉去考察时间的本身,实际上,在我们探讨的同时,是不可能绝对的排除掉我们头脑中的感觉因素,因为我们头脑中还有主观的逻辑判断。绝对的物质世界的时间概念,要求我们屏蔽掉头脑中的时间观念,或者我们不能用时间这一词来描述事件的时间概念本身。 但是,时间自古就作为最基本的概念引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即使在科学中时间的单位也是最基本的单位之一。从牛顿力学一直到现代的量子论和相对论,时间的经验感觉一直作为我们描述物质运动变化中必不可少的最基本概念之一,虽然在相对论中时间的概念和牛顿力学中的时间概念存在不同,但在时间概念的判断方式上——时间是最基本的概念,其属性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牛顿力学中的时间观念 在牛顿力学中,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时间与物理量间的关系通常是由如下两个关系进行定义的: S=νt ν=αt 前者表示物体以确定的速度运动时,物体的运动距离和速度、时间的关系。后者表示物体在改变运动状态的过程中,物体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时间的关系。在如上两个物体运动变化的重要的等量关系中,其中s为空间长度,其基本单位为米。现在我们把它定义为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在两个等量关系式中还有一个国际单位制中基本的单位,那就是时间了。通常我们认为,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是表示物理量的最基本的单位了。速度我们可以采用物体运动的距离和时间进行定义,但是,距离与时间却是不能通过普通的物质运动变化进行定义,这只是因为我们把它看作物理关系中最基本的量之一。 如上我们不难看到,牛顿力学中的时间的定义是一种对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约定,也可以说是对人类的经验感觉和外界事物的一种经验约定。在这种意思上来说,它是一种永恒不变的东西,基于这样的含义,时间与物质运动变化的过程无关、于物质的运动变化状态无关,也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来说,时间是独立于物质运动变化过程、物质运动变化状态之外的东西。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无关。(空间也亦如此) 牛顿力学中的时间观念主要反映在牛顿力学体系中的时间和其它物理量的关系上,时间作为牛顿力学中不变的量以判定物质运动变化在空间中的运动变化过程。一方面,在描述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时间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量,另一方面,时间的本身与物质运动变化无关。这至少是牛顿力学中时间的特点。 普遍的时间的观念在上篇文章中已经说明了这样的看法,时间的概念是基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时间的观念,依据地球的公转、地球的自传、月球的公转而得到的年月日时的经验感觉而定义的时间概念。并以此为参照描述所有物质的运动变化。 关于时间的本身,我们在牛顿力学中并不能得到满意的回答。对物质运动变化过程进行时间经验约定的处理,这至少缺少逻辑的依据。我这样说并不是反对在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进行经验约定,也并不是针对时间反对这种约定,而是认为,这种约定在未经过逻辑论证的基础上、在时间的概念是否普适于描述整体的物质世界还不清楚的情况下,将时间的概念扩展到描述所有的物质世界,这至少是时间概念的扩展。当然,这不是牛顿力学的错误,而是在将牛顿力学的描述体系扩展到整体物质世界的范围的时候,一种经验的失误。主要表现在物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 时间作为一种经验事实的约定来说,对于解决宏观、低速物体的运动,尤其是在确定的参照系中去处理物质的运动变化已经足够了。对于不同参照系中的数值换算,就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是作为时间的基本单位对物质运动变化的描述不具有普适性,(主要是时间和物质运动变化的物理量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在于我们对于不同的惯性参照系统所引入的不同的时间定义方法(或者说处理不同的惯性参照系统所采用的描述不同的物质运动状态的方法),其中包括物质运动变化本身在描述体系中的定位。这一问题是一个世纪以前相对论建立的前夕人们去解决光速的问题而引发的。 相对论的时间观念 在讨论相对论的时间概念以前,我必须说明一下,由于相对论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以及物质的运动是不能分开的,将时间的观念完全独立出去是不可能的,因此必然有一部分遗留问题。如果您不能接受这样表述的话,我建议您同时参阅空间观念和物质的属性。如果您可以接受这样的描述方法,您就沿我的写作顺序来浏览。本文没有说明的问题会在其它相关的文章中进行说明。 在历史上,相对论时间观念的引入是由光速的问题而引发的在不同的参照系中,电磁理论中的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变换问题。洛伦兹、邦卡勒、爱因斯坦对此做出了出色的贡献。如果您对此感兴趣的话,您可以参阅《相对论》 w.泡利著 凌德洪 周万生译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p1-27。本文只探讨与时间有关的问题,其它的不做讨论。 时间概念的引入,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是为了方便的确定对事件的描述,在物理中我们也不能逃脱这样的目的,对事件的定量。在不同的参照系中,如果我们要比较一个事件的发生瞬时、发生过程的时间计量问题,我们首先必须确定事件的同时性的问题,否则我们将无法在两个参照系中去讨论同一事件的时间问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采用广义的参照系来对时间问题进行矫正,即:对于地球上的事物,通常采用天体间的运动变化如太阳和地球间的相对运动来完成。在地球上,对于处于地球上不同纬度、不同地理位置的事件,通常采用引入地方时进行矫正。对于同时性的判断,爱因斯坦先生通过如下的事件进行了说明: 假设有一列很长的火车,以恒速在铁路上运动。在火车上的人们,通常以火车为参照系来观察一切事件。铁路线上发生的每一个时间也在火车上某一特定的地点发生,并且完全和相对于路基所做的同时性定义一样,我们也能够相对于火车做出同时性的定义。 对于铁路路基时同时性的两个事件,在铁路路基为参照系判定同时性的两个事件,在火车上是否也是同时性的问题。如在铁路路基上判定的雷电同时击中铁路路基上不同位置的两处地点存在的同时性,但是在火车上我们却不能得到雷电击中路基上的两点是同时发生的。判定的根据是火车的运动使雷电闪光传播到观测者眼里和地表的观测是不同的。(注:爱因斯坦先生的考虑过程中,是采用路基上两点的中点作为信号源发光点。通过在两点观测所给与我们的经验感觉。) 爱因斯坦先生并有这样的结论:每一参照物体(坐标系)都有它本身的特殊的时间;除非我们讲出关于时间的陈述是相对于那一个参考物体的,否则关于一个时间的事件的陈述就没有意义。 (我在这里是将爱因斯坦先生的看法描述一遍。此一部分内容您可以参见《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 A.爱因斯坦著 杨润殷 译 胡刚复校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P21) 在假设了光的速度在宇宙中的传递为一常数(通常的描述为三十万公里每秒)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参照系,时间是不同的。两种参照系之间的时间转换关系为 相对论的时间观念与空间、物质的运动实际上是不能分开的,孤立的去探讨相对论的时间概念,不是很合适的。在我看来,相对论的时间观念只是通过数理关系去调节物质的运动变化,在理论上基本概念在数理逻辑中达到统一,并具有普适性。 我个人并不赞成这样的描述方法,这样的对物质运动变化的定义体系,并不符合真实的物质运动变化的逻辑。在这样的定义体系中,充满了逻辑上的矛盾。 时间定义的基础 我们首先看一下时间的定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采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作为时间年的单位、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作为月的单位、地球自转一周作为天的单位。在科学上,1956年国际计量委员会将秒规定为1900年1月0日12时正回归年长度的1/。这种以地球公转为基础的时间标准称为*历书秒。1967年第十三届国际计量大会又采用以原子内部辐射频率为基准的时间计量系统,成为*原子时。按新规定,“秒是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的跃迁所对应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 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我们在生活中还是在科学中,我们对时间的定义都没有采用一个固定的参照系。而是采用物体运动变化的某种周期作为时间定义的方案。我们对时间定义的本身并不能确定,现在我们所采用的时间到底是采用哪一种参照系定量的。我们更不会怀疑,在不同的参照系中,地球运动的的周期会发生变化,太阳围绕地球公转一周、地球围绕自身自转一周。不论我们在任何一个参照系中,地球仍要遵守它自身的运动规律。如果我们对时间的定义采用地球围绕太阳的自转和公转作为定义的方案,那么,毫无疑问,时间是一个不变的恒量。 关于原子计时的方法,我们在逻辑上不能否认,原子钟所在的参照系不同,原子内部活动的周期会存在可能性的变化,但原子内部活动的周期所发生的变化是归根于原子所在的参照系发生的变化与参照系本身存在一定的关系,虽然可以采用时间作为调节物质运动变化的周期进行解释的方案,但是也存在其它的调节方法,归到时间上的解释只是调节物理关系的方法之一。 在牛顿力学中,时间作为最基本的单位,同时也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原则上来说,我们不能通过物理量间的逻辑关系去判定时间的结构。在相对论中,时间作为调节物质运动变化等量关系中的重要的物理量之一也是基于光速恒定的一种约定。从爱因斯坦对不同参照系中时间的解释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解释并不能给与时间以新的含义,事件同时性的概念也仅是基于一种经验感觉。对于物理世界,如果我们追求的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本身,那么,我们必须排除掉外界事物给与我们的经验感觉,而去求证物质运动变化的本身。在爱因斯坦先生所提出的判定事件在不同参照系中同时性的判定说明中,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我们将光的传播速度和火车的运动速度考虑进去,那么,我们仍然可以得到在不同的参照系中,事件的同时性与我们所在的参照系、我们所选用的参照系无关。(您可以参阅时间的属性) 这样,对于时间的定义,就有这样两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一个是定义时间的目的。 在牛顿力学中,时间是作为度量物质运动变化过程流程的一种参照,通过我们所定义的标准的时间单位,去衡量物质运动变化本身的变化规律。时间的目的就是描述物质运动变化的参照,并提供一种事件运动变化的标准流程的计量模式,同时,它又是事件进程描述的一个基本的物理量。 在牛顿力学中,时间的单位的确是一个不能划分的物理量的一个最小的单元。 在相对论中,时间的定义就不是这样单纯了。首先,它是为了解决光速在宇宙中的传递为一常数的假设而对物理量间的关系所做的数理关系处理的一种方法。我个人认为,相对论的时间观念对物质运动变化的本身所做的解释并不能让人满意。在对物质运动变化描述的流程中,我们不能找出,相对论中的时间概念对物质世界描述的基本的作用、意义,和牛顿力学中的时间观念有任何的不同。如果时间的定义脱离了建立物质运动变化持续流程通用的参照,那么,作为物质世界的时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另一个问题是定义时间的方法。 如果我们采用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或者地球自身的旋转或者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作为时间定义的方案,那么,在这种方案中,我们参照的主体是物体运动变化的某种周期,可以说我们定义的标准是非惯性参照系。是以非惯性参照系的某种运动的周期或者某种进程作为时间判定的依据,并以此对物质运动变化过程进行进程的判定。我们实际所做的只是拿物质运动变化过程和这一标准的事件进程作比较,我们通常是这样描述物质运动变化的时间进程的,物体从A地到B地,用了多少时间;或者物质从某种状态到某种状态,在多长时间里完成的。其中多少时间或者多长时间是指的我们所采用的标准事件的进程。如钟表的时针、分针、秒针运动的过程,我们赋予它时间的单位,并且它们持续的过程,就是时间的属性。 我们如果认可这样的定义方法,那么,时间仅依赖于我们所采用的标准的运动事件的持续过程,于其它任何事物、我们所采用的任何参照标准(指惯性参照系)无关。这样,时间的本身是一恒量。 我在这里说一下与此不同的一种对时间的定义方案——相对论的定义方案。相对论中的时间定义方法是与参照系相关联的。一个确定的惯性参照系,对应着一个确定的时间标准。这样的定义方案是经过科学实验进行检验的,并与实验的经验事实相符。我认为传统的测量方法不能完成对相对论时间观念的检验(您可参见时间的测量) 相对论中的时间定义方案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即:基于光在宇宙中的传播速度为一常数,在不同的参照系中相对运动的物体,会存在相对速度并且其间的相对速度和两个物体本身的惯性系存在确定的关系,依据常规物质的运动,两个物体之间的相对速度遵守速度相加原理,相对论的处理方法是将时间、空间和物质的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通过一个特定的关系处理,使物体间的相对运动速度不能大于光速(三十万公里每秒) 还有一点关于时间可变的普适性问题,在本文中就不做说明了。您可以参见时间的测量。 我们建立时间的观念,是为了更为方便的确定事件的运动变化、确定事物的主体。时间在我们描述物质世界的体系中具有普适性的作用。我个人认为,仅为了改变描述体系的中的某种数理关系而改变时间概念本身的属性是不可取的。 时间概念 1990年,发表“走向时间研究”(《哲学动态》1990年第3期,转载《新华文摘》1990年第6期,后收入《追思自然》) 1991年,在《国外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中组织翻译“时间的物理学哲学”专题,写作专题导论“时间的物理学哲学”,翻译霍金的“时间之矢”、查皮克的“相对论中的时间:一个演化哲学的论据”。 1991年,研究柏格森的时间哲学,写作“生命哲学家——柏格森”。 1992年,发表“芝诺悖论今昔谈”(《哲学动态》1992年第12期,后收入《追思自然》)。 1994年,发表“时间学新貌”(《诚品阅读》1994年10月号,台北)、“自然时间与人文时间”(《诚品阅读》1994年10月号)。 1996年,出版《时间的观念》,追溯时间观念的历史。 回答者:xzacdyx - 同进士出身 七级 6-15 16:02时间的定义: 当A完成运动过程m期间,B完成了运动过程n,此时我们说B完成运动过程n用了时间m。 举例子讲这句话说,可以这么说: 当地球(物体A)自转一周(运动过程m)的时候,我们的船(物体B)从大连航行到了韩国的釜山(运动过程n)。此时,我们说我们的船从大连航行到釜山(m),花的时间长度是地球自转一周(n)。简单地说运动过程m,花了时间n。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时间是在两个物体的运动相互比较的时候产生的,前提是同时性。这个用所时间的物体,可以任取,人们为了方便习惯找具有运动规律的物体的运动作时间,如地球,以及现代物理当中的原子的运动。 参考资料:物理学吧 回答者:答岸求解 - 助理 二级 6-15 16:0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个很明确的说明了时间的含义,时间是不断的消逝的,却又是无穷尽的! 只有人在人生的过程中才能感到时间的价值,珍惜吧 回答者:yhtddd - 秀才 二级 6-15 16:12拿了钟过来仔细的看着,你就会知道什么是时间了 回答者:SKY·· - 魔法师 四级 6-15 16:18你们回答问题的能不能找重点的说 长篇大论 都不知道是从哪里抄来的 回答者:lidong1988 - 试用期 一级 6-15 16:39简单来说,时间是一个坐标轴,描述物体状态的物理量 回答者:lilu293 - 试用期 一级 6-15 16:411,科学的: 一个维度吧。。 2,有说服力的:时间就是生命! 3,你认为的: 同上。 4,其他:没什么了 回答者:gjd121 - 试用期 一级 6-15 16:43授时系统 授时系统是确定和发播精确时刻的工作系统。每当整点钟时,正在收听广播的收音机便会播出“嘟、嘟......”的响声.人们便以此校对自己的钟表的 快慢。广播电台里的正确时间是哪里来的呢?它是由天文台精密的钟去控制的。那么天文台又是怎样知道这些精确的时间呢?我们知道,地球每天均匀转动一次,因此,天上的星星每天东升西落一次。如果把地球当作一个大钟.天空的星星就好比钟面上表示钟点的数字。星星的位置天文学家已经很好测定过,也就是说这只天然钟面上的钟点数是很精确知道的。天文学家的望远镜就好比钟面上的指针。在我们日常用的钟上,是指针转而钟面不动,在这里看上去则是指针“不动”,“钟面”在转动。当星星对准望远镜时,天文学家就知道正确的时间, 用这个时间去校正天文台的钟。 这样天文学家就可随时从天文台的钟面知道正确的时间.然后在每天一定时间,例如,整点时,通过电台广播出去,我们就可以去校对自己的钟表,或供其他工作的需要。 天文测时所依赖的是地球自转,而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使得天文方法所得到的时间(世界时)精度只能达到10-9,无法满足二十世纪中叶社会经济各方面的需求。一种更为精确和稳 定的时间标准应运而生,这就是“原子钟”。目前世界各国都采用原子钟来产生和保持标准时间,这就是“时间基准”,然后,通过各种手段和媒介将时间信号送达用户,这些手段包括:短波、长波、电话网、互联网、卫星等。这一整个工序,就称为“授时系统”。 物理世界的时间概念 志勰 探讨的是物理世界的时间概念问题。主要是方法性的分析。 -------------------------------------------------------------------------------- 从描述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本身出发去探讨物质世界的时间观念,通常探讨的是科学的时间观念。这需要我们从客观的角度排除掉我们自身的经验感觉去考察时间的本身,实际上,在我们探讨的同时,是不可能绝对的排除掉我们头脑中的感觉因素,因为我们头脑中还有主观的逻辑判断。绝对的物质世界的时间概念,要求我们屏蔽掉头脑中的时间观念,或者我们不能用时间这一词来描述事件的时间概念本身。 但是,时间自古就作为最基本的概念引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即使在科学中时间的单位也是最基本的单位之一。从牛顿力学一直到现代的量子论和相对论,时间的经验感觉一直作为我们描述物质运动变化中必不可少的最基本概念之一,虽然在相对论中时间的概念和牛顿力学中的时间概念存在不同,但在时间概念的判断方式上——时间是最基本的概念,其属性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牛顿力学中的时间观念 在牛顿力学中,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时间与物理量间的关系通常是由如下两个关系进行定义的: S=νt ν=αt 前者表示物体以确定的速度运动时,物体的运动距离和速度、时间的关系。后者表示物体在改变运动状态的过程中,物体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时间的关系。在如上两个物体运动变化的重要的等量关系中,其中s为空间长度,其基本单位为米。现在我们把它定义为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在两个等量关系式中还有一个国际单位制中基本的单位,那就是时间了。通常我们认为,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是表示物理量的最基本的单位了。速度我们可以采用物体运动的距离和时间进行定义,但是,距离与时间却是不能通过普通的物质运动变化进行定义,这只是因为我们把它看作物理关系中最基本的量之一。 如上我们不难看到,牛顿力学中的时间的定义是一种对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约定,也可以说是对人类的经验感觉和外界事物的一种经验约定。在这种意思上来说,它是一种永恒不变的东西,基于这样的含义,时间与物质运动变化的过程无关、于物质的运动变化状态无关,也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来说,时间是独立于物质运动变化过程、物质运动变化状态之外的东西。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无关。(空间也亦如此) 牛顿力学中的时间观念主要反映在牛顿力学体系中的时间和其它物理量的关系上,时间作为牛顿力学中不变的量以判定物质运动变化在空间中的运动变化过程。一方面,在描述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时间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量,另一方面,时间的本身与物质运动变化无关。这至少是牛顿力学中时间的特点。 普遍的时间的观念在上篇文章中已经说明了这样的看法,时间的概念是基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时间的观念,依据地球的公转、地球的自传、月球的公转而得到的年月日时的经验感觉而定义的时间概念。并以此为参照描述所有物质的运动变化。 关于时间的本身,我们在牛顿力学中并不能得到满意的回答。对物质运动变化过程进行时间经验约定的处理,这至少缺少逻辑的依据。我这样说并不是反对在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进行经验约定,也并不是针对时间反对这种约定,而是认为,这种约定在未经过逻辑论证的基础上、在时间的概念是否普适于描述整体的物质世界还不清楚的情况下,将时间的概念扩展到描述所有的物质世界,这至少是时间概念的扩展。当然,这不是牛顿力学的错误,而是在将牛顿力学的描述体系扩展到整体物质世界的范围的时候,一种经验的失误。主要表现在物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 时间作为一种经验事实的约定来说,对于解决宏观、低速物体的运动,尤其是在确定的参照系中去处理物质的运动变化已经足够了。对于不同参照系中的数值换算,就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是作为时间的基本单位对物质运动变化的描述不具有普适性,(主要是时间和物质运动变化的物理量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在于我们对于不同的惯性参照系统所引入的不同的时间定义方法(或者说处理不同的惯性参照系统所采用的描述不同的物质运动状态的方法),其中包括物质运动变化本身在描述体系中的定位。这一问题是一个世纪以前相对论建立的前夕人们去解决光速的问题而引发的。 相对论的时间观念 在讨论相对论的时间概念以前,我必须说明一下,由于相对论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以及物质的运动是不能分开的,将时间的观念完全独立出去是不可能的,因此必然有一部分遗留问题。如果您不能接受这样表述的话,我建议您同时参阅空间观念和物质的属性。如果您可以接受这样的描述方法,您就沿我的写作顺序来浏览。本文没有说明的问题会在其它相关的文章中进行说明。 在历史上,相对论时间观念的引入是由光速的问题而引发的在不同的参照系中,电磁理论中的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变换问题。洛伦兹、邦卡勒、爱因斯坦对此做出了出色的贡献。如果您对此感兴趣的话,您可以参阅《相对论》 w.泡利著 凌德洪 周万生译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p1-27。本文只探讨与时间有关的问题,其它的不做讨论。 时间概念的引入,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是为了方便的确定对事件的描述,在物理中我们也不能逃脱这样的目的,对事件的定量。在不同的参照系中,如果我们要比较一个事件的发生瞬时、发生过程的时间计量问题,我们首先必须确定事件的同时性的问题,否则我们将无法在两个参照系中去讨论同一事件的时间问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采用广义的参照系来对时间问题进行矫正,即:对于地球上的事物,通常采用天体间的运动变化如太阳和地球间的相对运动来完成。在地球上,对于处于地球上不同纬度、不同地理位置的事件,通常采用引入地方时进行矫正。对于同时性的判断,爱因斯坦先生通过如下的事件进行了说明:

宫颈椎尖,宫颈锥形切除手术,是医院切除子宫宫颈手术的一种,实际上这种手术主要是由外向内呈圆锥形的形状切下一部分宫颈组织。做这个手术的原因通常是出于各种适应症的考虑而进行的,比如慢性宫颈炎这种疾病,而且手术可能有一些并发症比如出血或者子宫穿孔等等,这些都要做好心理准备的,并且手术之后还要进行复查的。

奥秘杂志1990年度

奥秘,或称奥秘月刊,奥秘画报,是一个以科普知识为主要内容,以连环画形式表现的月刊。主要栏目有世界之迷、自然之迷、科普园地、探索者、长城长、天南地北、奇异现象传真、失落的文明、奇闻录、金苹果、走近生命、共同家园、探险之旅、读者点评。《奥秘》创刊于1980年,是传播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探索五彩缤纷大自然的科普连环画月刊期刊分类: 月刊 创刊年份: 1980 国内刊号: CN 53-1068/N 国际刊号: ISSN 1005-1376 邮发代号: 64-23 主管单位: 云南省科协 主办单位: 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编辑单位: 《奥秘画报》编辑部

可信。简介:当年“全国发行量最大的科普连环画”杂志,到今天除了订户外只有主办单位所在的云南才能“享受”到的地方读物,生于1981年的《奥秘》,以人类风华正茂的年纪显示出一本杂志垂垂老矣的疲态来。连环画风格在科幻动漫杂志的比较下丧失了优势,文摘为主的内容缺乏新意,整体策划更是欠奉,原创这个问题就可以忽略不计了——水准还停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众多科普期刊纷纷向高档杂志转型,欲从成人荷包中赚钱的时候,《奥秘》依然走低龄少年读者的路线并没有问题,只是现在十几岁孩子的认知能力和需要不是10年前的同龄人能梦到的,为他们做杂志甚至不会更容易。

奥秘毕竟是一本比较红的杂志,也可以说是比较资深。虽然不是完全可以信,但是至少信80—90%是没有问题的。

·邮发代号: 46-6·开张页码: 16开76页·出版周期: 月刊·出刊日期: 当月01·单 价: 元/期·国内刊号: CN53-1068/N·年 价: 元/年·国际刊号: ISSN1005-1376·主办单位: 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开本是指一本书幅面的大小。是以整张纸裁开的张数作标准来表明书的幅面大小的。把一整张纸切成幅面相等的16小页,叫16开。 《奥秘》涵盖天文、地理、生物、人文、神秘事件、考古、旅游、历史、生活、坊间传闻、民族神话等诸多领域。力求把最新颖、最前沿、最动人的故事奉献给广大读者,为平凡生活折射出丰富的哲理。

1990年大学生杂志

被誉为“心灵最美90后大学生”两捐骨髓

杨子威出生于1990年,在家是独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身为公务员的父母亲向来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对于单位组织的募捐活动,以及遇到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每次都慷慨解囊,也曾多次参加无偿献血活动。在家庭环境熏陶和影响下,杨子威从高中起就一直希望能像父母那样帮助有需要的人。“我不认识你,但我要谢谢你”,在很小的时候,杨子威就记住了这句无偿献血公益广告词。16岁那年,他刚拿到了身份证,便兴冲冲地来到义务献血点。当得知不满18岁不能献血时,他拿出身份证说:“我有身份证了,我已经是个成年人了。”尽管最终他没能如愿,但那颗博爱的种子却深深埋在了他心底,慢慢的生根、发芽。

2008年初春,当他已经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渡过了大半年的美好时光时,他的18岁生日即将到来。拿什么来标记这一个黄金时代的起点呢?义务献血!对,16岁开始沉睡的梦想又蹦出来了,杨子威一下子迫不及待起来。这次不会再出什么状况吧?他干脆提前十几天,在一个周末专门坐车来到江汉路佳丽广场门口的义务献血车上仔细询问了献血的条件和过程。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他终于可以开始倒计时:十天、八天、五天、三天、一天……多年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看着自己的血液沿着细细的管子慢慢地涨满血袋,他的内心顿时泛起无言的快乐。18岁的成人礼如愿以偿,幸福的感觉油然而生。回到校园,看到满园春色,体味着人生的欢乐,也为自己给别人的生命抹上了一层新绿,而倍感欣慰。

自从领到第一本献血证后,每隔半年,杨子威的身影就会出现在献血车上。他经常很自豪地说:“我是O型血,是万能供血者!”

2008年10月15日,大学二年级的杨子威再次参加无偿献血的时候,在现场看见捐赠骨髓的公益宣传,便毫不犹豫地填写申请表并进行了血样采集,成为了一名中华骨髓库志愿者。

湖北省年龄最小的骨髓捐献者

2009年11月17日,正在教室自习的杨子威接到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湖北分库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小章的电话:“你保存的血液样本与北京一位15岁的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我还将和你联系,你自己考虑好是否捐献。”接到电话,杨子威犹豫了,据说,骨髓配型成功率不到万分之一。可是,他没想到偏偏自己就碰上了这万分之一的机率。他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

可是善良的本性不允许他眼睁睁看着一个年轻生命的逝去,在经过慎重考虑后,他决定捐献自己的骨髓。

作为家中独子,如今要捐献骨髓救助一个陌生女孩,在家人眼里,这根本就是在拿自己身体开玩笑。“外婆在家里担心得流泪,爸爸妈妈是强烈反对,还专程请假赶来武汉劝阻我,说把骨髓无偿抽取给别人,那不是损害自己的健康吗?留下后遗症怎么办?”杨子威回忆说。

力在重重阻下,杨子威动员辅导员老师、班上同学、红十字会医生集体做工作,终于说服了家人及亲友。

2009年12月30日,小杨在父母、学校老师和湖北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陪同下,到医院办理了入院手续。连续注射三天的动员针后,手术于2010年1月3日进行,所捐献的骨髓于次日火速送往北京。那时,杨子威还不满20岁,成为湖北省年龄最小的骨髓捐献者,也是当年中华骨髓库第一例骨髓捐献者。

手术后的杨子威在留院观察期间,在电视上看到四川师范大学一名女硕士研究生李瑞芳不幸得了白血病无钱医治,又将红十字会发给他的5000元慰问金寄给了李瑞芳。

面临抉择:真的要再次捐献吗?

时隔一年,杨子威本已恢复平静的生活被一个电话再度激起了波澜。2011年2月,子威突然接到中华骨髓库的通知,说他之前捐献骨髓移植的那个患者供体复发了,生命垂危,希望他进行二次捐献。仅一年之隔,又要进行二次捐献,杨子威陷入两难之地,“一开始犹豫过,毕竟二次捐献的例子太少了,全国也就十几例。我家里就我一个小孩,不考虑自己,也得考虑家人。”家人听说他还要再次捐献,杨爸爸和杨妈妈终于忍不住了:杨爸有时吃饭时眼泪突然哗地下来了,杨妈怄气拒接这个“不听话的孩子”的电话……

为了让家人放心,也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捐髓的科学常识,子威请在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同学在当地查询,把中外文资料两相印证,最后认定捐髓对人体无害。这才最终获得了父母的许可。

多次捐髓的例子在全国极为罕见,目前仅有十余例。但他说,即使对自己有一点轻微损伤,也是可以承受的。自称理想主义者的他希望任何事都能得到一个完美的结果,这次也一样。他知道远方一个生命正在等待着他的挽救,在反复动员亲朋好友做通父母的思想工作后,他决定二次捐献。

3月2日上午,在父母的陪伴下,21岁的子威顺利完成了第二次造血干细胞采集术,把生的希望再次送给了去年他曾捐献过的白血病患者。幸运的是,手术非常成功。

手术后在医院休养的日子,子威依然惦记着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白血病患者李瑞芳的病情,他毅然把北京红十字会送给他的5000元康复慰问金又一次存入了李瑞芳的捐赠帐户。

3月下旬,杨子威出院回到老家,生性好动的他一刻也不闲着,家里有现成的健身器材,他就在家里运动。看着儿子跟往常一样,父母总算放下心来。

杨子威说,按照惯例,骨髓移植捐献者和被救助者在一年内是不能见面的。那位白血病患者的母亲写来了感谢信,信中提到,女儿希望妈妈代为转达一句话给好心人:妈妈给了我第一次生命,那么这位好心人已经给了我第二次生命,现在又给了我第三次生命,我一定要好好地活着。

对于那个远在北京的小姑娘,杨子威和他的父母都给予了深深的祝福:“第二次希望要比第一次希望大得多,听说第二次的采集成功率在90%以上,希望她身体能早日康复!”

在杨子威再次捐献骨髓的两个月后,“杨子威献血捐髓志愿者服务队”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正式成立,一千五百多名师生受到杨子威事迹的感召,主动报名加入服务队,其中一百余名加入了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

在成立仪式上,杨子威说,“两次捐献骨髓,我并没有想那么多。我只是不想让人生留下遗憾,我想让那个未曾谋面的北京小妹妹有一个健康美丽的花季,让李瑞芳姐姐都能勇敢地活下去。我以我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捐献造血干细胞对于我们中的大多数健康人而言没有伤害,我期盼更多的人能够加入中华骨髓库,为更多的白血病患者带去生的希望。”

今年“五四”前夕,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建筑系学生杨子威,因两次捐献骨髓、救助陌生白血病女孩而入围“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候选人。

杨子威的事迹近日经过人民网、《大学生》杂志等新闻媒体报道后,在网民中引起了热议。网友被他无私奉献,助人为乐的精神所感动,认为他代表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并亲切的称他为“心灵最美90后大学生”、“最帅”90后大学生。

五四青年节当天,“透视‘杨子威现象’,引领90后大学生主流价值观”研讨会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举行。与会专家学者、社会各界人士从不同角度解读“杨子威现象”,阐释这一现象对90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及其深远意义。

“杨子威现象”不是个别现象,它彰显的是90后大学生的群体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解读“杨子威现象”,从杨子威的成长历程可见一斑。

我的感想:杨子威哥哥真了不起!我认为,哥哥的勇敢和善良是父母遗传的好习惯:助人为乐。哥哥在很小的时候,就记住了一句无偿献血公益广告词“我不认识你,但我要谢谢你”。哥哥从高中起就一直希望能像父母那样帮助有需要的人。大家都称他为“心灵最美90后大学生”、“最帅”90后大学生。

哥哥的行为感动了无数人,我,是这无数人中的一个人。

大家都要向哥哥学习。

二年级:哲学之力18

“萌芽”,是名词,是动词,更是一个中国知名青春文学文化品牌。“萌芽”,一个全方位的青春文学文化平台,“萌芽”,一本具有50年辉煌历史、仍为中国权威畅销的原创青春文学杂志,“萌芽”,一个历时8年,被誉为“中国语文奥林匹克”的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萌芽”,一个销售已逾百万册的国内畅销青春文学书系品牌,“萌芽”,一个近60万会员,每天百万流量的超人气青春文学文化网站。1956年 “任何参天大树都是萌芽长成的”3月,作为培养青年文学人才的阵地,《萌芽》杂志由上海市作家协会筹备。7月,《萌芽》杂志创刊,哈华任主编。杂志的封面刊名采用鲁迅先生的手迹,旨在继承和发扬鲁迅先生30年代办《萌芽》的传统,在文学战线上培养大批新战士。正如巴金在创刊号的祝词中说的那样,“任何美丽的花朵,任何参天的大树都是由萌芽长成的”,“任何萌芽只要得到阳光和雨露的养料,就会展开她那‘欣欣向荣’的前途。”1960's 艰难岁月VS无人不知的《萌芽》《萌芽》杂志创刊后,就受到全国各地读者的喜爱,来稿数量激增,发行量也直线上升。创刊号印数36000册,一年不到就达到20万份。在广大青年作者及青年读者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作为青年习作者的园地,不少作家,如新近去世的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陆文夫等,都是在《萌芽》起步跨上了文坛。而今天50岁左右的一代文化人,几乎无人不知《萌芽》。最初,《萌芽》为半月刊,至1960年7月改为月刊,但只出了两期,因纸张供应紧张而被迫停刊。从创刊到停刊,共计出版了98期。1964年,经济形势好转,《萌芽》复刊。1966年7月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开始,再度被迫停刊,共计出版31期。1980's 属于文学的80年代1981年,《萌芽》杂志复刊,哈华同志任主编。复刊后的《萌芽》很快便博得了广大青年读者的喜爱,发行量直线上升,刊物发表了一大批优秀文学作品。1983年,湖南省青年作家彭见明1983年发表在5月号《萌芽》上的小说《那山那人那狗》,以及湖南省青年作家刘舰平刊于6月号《萌芽》上的小说《船过青浪滩》,荣获全国短篇小说奖。1998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在国内外屡获殊荣,可见《萌芽》所刊作品的生命力之顽强。当时《萌芽》的最高发行量突破30万份。与此同时,大型文学杂志《萌芽》增刊《电影电视文学》,在上海创刊。开风气之先,发行量高达36万。1984年10月号《萌芽》发表的浙江省青年记者吴民民的报告文学《冰海沉船》,荣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1986年5月,哈华离休,曹阳接任主编。以后的十年,《萌芽》被誉为“作家的摇篮”。(《萌芽》增刊改名为《电视电影文学》杂志,于86年5月划归上海市文联主管。为了激励与扶植青年创作,复刊后的萌芽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萌芽文学奖,并恢复了推出年轻作家的“萌芽丛书”的出版。如今的《萌芽》编辑中,就有多位是从当年的“文学奖”中脱颖而出的作者。1988年6月,《萌芽》荣获中国作家协会、中华文学基金会颁发的“庄重文文学奖”。1990年6月,《萌芽》杂志设计封面被评为国家刊物封面整体风格设计大奖。1994年6月号《萌芽》,闫连柯的《耙耧山脉》系列小说荣获第三届“上海市中长篇小说优秀作品大奖”中篇小说二等奖、优秀作品编辑奖。1996年 文学杂志的市场之路1995年,赵长天接任《萌芽》杂志主编。随着文化产业的市场化进程,1996年1月号《萌芽》又进行了改版,内容栏目化,开本从16开改为大16开,定价元/册。这明示了《萌芽》办刊的目的不再限于培养青年作家、少年作家这一小众圈子,同时扩大范围,将眼光放远到提高广大青年读者的文学素养上。杂志将读者群重新定位在“大、中学生”,即以大学生为主,向下辐射到高中生,向上辐射到工作一两年的青年读者。改版后的萌芽更贴近生活、贴近校园和青年学生,既是一本青年文学刊物又是一种青年文学修养性读物,《萌芽》的品牌栏目有:小说家族、校园清泉、青春心事、校园扫描、第一类接触、异域传真、社团之页等等。1996年8月号《萌芽》,上海作家王周生的小说《星期四,别给我惹麻烦》,荣获《小说月报》’97百花奖、优秀编辑奖,以及首届《中华文学选刊》奖。《萌芽》新人奖推出张磊、刘文诚、周洁茹、商羊、张雄、路玮、王淑瑾等一批文学新人。1997年,萌芽杂志社与沪南供电局合作,每月向全国贫困地区赠阅《萌芽》杂志一千册,持续一年。并面向贫困地区举行了“沪南杯”散文征文活动。2000年,考虑原价6元的月刊,给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族每月带来一定的经济负担。《萌芽》杂志的开本从大16开,改回正16开,降价为元保持至今。通过不断的市场实践,“用一本杂志来体验青春,用一本杂志来感受文学”成为新时代萌芽的办刊口号。阅读萌芽成为大中学生的时尚。2000年,迎着这样的奇迹,萌芽及时推出了由学生自己担纲编辑的“刊中刊(AMAZING)”不断更新栏目,“少年小说”、“学园Q弹”、“爱上男主角”、“大牌档”、“众议院”等参与性互动性强的栏目,使文学杂志不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沙龙。基于1999年起又成功举办了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培养了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畅销书作家和文学新锐,萌芽的影响力再度节节攀升,销量达到每月的50万册上下。2001年,随着优秀作者的队伍庞大,应读者的强烈要求和编辑部人员的积极筹划,《萌芽》恢复增刊的出版,一年为2期,为中长篇小说专号。2001年,国家出版署批准《萌芽》作为“双效”期刊入选《中国期刊方阵》。2005年,萌芽杂志被评为第三届国家期刊奖,被列为百种重点期刊之一。同年,萌芽杂志社被评为上海市宣传系统第一届(2003年—2004年)“文明单位”。1999年 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掀起的作文革命早在1997年末,中国的舆论界就对中学语文教育投入了极大关注。《萌芽》作为时代青少年与文学之间的媒介,具有敏锐的嗅觉,察觉到一场作文革命的时机已经到来。1998年,《萌芽》联合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等七所全国著名高校,向中学教育的“唯理模式”叫板,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就这样应运而生。“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出发点就是探索一条还语文教学以应有的人文性和审美性之路,让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充满创造力、想象力的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大赛聘请国内一流的文学家、编辑和人文学者担任评委。除初赛作品要求字数控制在5000字以内、参赛者30岁以下之外,不收取报名费,无任何限制。“新概念”旨在提倡:“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初赛优胜者参加复赛,最后确定一、二等奖及入围奖名单。1999年3月,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得圆满成功。当年有7位一等奖获得者幸运地得到了保送联合主办高校的破格录取资格,自中国大陆恢复高考以来第一次因作文比赛的奖项,获得深造机会。自1999年7月第二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始,至第七届大赛止,新概念作文大赛由上海烟草(集团)公司独家协办并以“中华杯”冠名。2005年,第八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由掌上灵通有限公司独家协办,以“掌上灵通”冠名,简称“灵通杯”第八届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至今新概念作文大赛已历时7年8届。7年来,参赛人数已经从最初的4千人次,逐年递增至7万多人次。随着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扩大,高校合作力量由最初的7所陆续扩大为10所到后来的13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也先后加入了联合主办单位队伍。1999年以降,全国不计其数的媒体报道了“新概念作文”大赛对传统语文教育的冲击,引发社会各界对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深度思考。“新概念”的参赛稿件给文坛吹来了清新之风。许多作品使评委铁凝、叶兆言等成名作家无法相信这样才华横溢的文章出自中学生之手。评委会主任王蒙甚至欣喜地说:“我们可以搁笔了。”作家赵丽宏也发出了“青春的光彩谁也无法扼杀”的感叹。许多潜在写作的年轻作者被发掘出来,文学的基础人口获得了拓展。而起步于新概念作文大赛的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等“80后”作家,更成为如今文坛最活跃的分子之一,他们的作品之畅销是文学出版业中的奇迹。另外,韩寒这名当年由大赛发掘出的一等奖获得者、媒体眼中的“高才留级生”所引发的话题,至今是对中国教育界的影响深远的冲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媒体舆论都不得不对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重新审视与思考。每年由大赛衍生出的出版物《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作品选》和《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特色作品选》的销量也历年保持较好的销售势头,成为广大青少年业余课外阅读的重要补充。而且后来每年出版《新概念才气作文选》2000年 萌芽网站建立——青春文学文化家园初具规模1999年《萌芽》杂志策划成立网站,以迎接网络时代的到来,方便编、读、写三者通过虚拟媒介更好地交流办刊心得,为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即时消息搭建更广阔的平台。2000年3月26日萌芽网站正式成立。2005年4月,改版后的网站一期顺利改造完毕。成为一个融《萌芽》官方信息发布、论坛交流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学爱好者集散地。杂志读者可通过登陆网站了解萌芽杂志、新概念大赛、萌芽书系及萌芽网站社区的全方位“萌芽”官方信息,也可在网站的平台上与萌芽杂志社、萌芽作者、萌芽读者进行直接交流沟通。2006年5月,萌芽网站完成二期改版,新增萌芽播客、聊天室、在线投稿《萌芽》杂志系统等新功能,进一步改造论坛结构,同时吸引大量萌芽作者聚集网站与读者面对面沟通。目前,网站的注册会员数量已逼近70万。日均流量百万,论坛日均发帖量15000帖。萌芽网站业已成为国内屈指可数的“青春文学文化家园”。2003年 萌芽书系——国内畅销青春文学图书品牌诞生2003年,作为青少年心目中具有权威性的刊物,《萌芽》杂志借助自己的品牌优势和稿源优势正式以“萌芽书系”的品牌,推出青春读物。2009年,萌芽杂志社与上海故事广播合作,创立了上海地区唯一一各面向中学生的广播节目萌动60分。早在杂志建立初期,《萌芽》编辑部就不定期地与全国各地出版社合作,为决心致力于文学创作的青年作家搭建作品推广的平台,推出“萌芽丛书”。新概念作文大赛启动后,《萌芽》也时有图书策划编撰的成果。应该说,在2003年“萌芽书系”品牌确立前,《萌芽》推出的图书已经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消费群和可靠公信力;这个品牌的确立,已经使《萌芽》的图书编辑走向更专业更成熟更规范的运作模式。至今萌芽书系已与全国各大出版机构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依托萌芽杂志社自身的社会效应及经济实力,本着大力扶持青年作者的宗旨,提供尽可能多的有利于青年作者成长的图书出版条件。已出版的图书囊括长篇纪实文学、长篇小说、个人中短篇小说集、萌芽作品合集、萌芽作品年选等各个种类,诞生了畅销书作家蔡骏、那多、李海洋、马中才、王皓舒、朱婧、田瑞辉等实力作者。品牌旗下文学出版物已达50多种,每种最低以10000册起印,至今销售达上百万计。2013年,孙甘露接任《萌芽》杂志主编。

1、白鲸文学社是安徽省安庆师范学院的一个理论学术类社团,其前身为白鲸诗社,1993年3月4日由首任社长李潇创建。1997年正式更名为白鲸文学社。白鲸的宗旨:独立、纯粹、先锋。我们坚信在白鲸永远有文学与爱。2、松涛文学社是四川省泸州高中的专属文学社。“松涛”文学社萌芽于上世纪50年代末,发展于80—90年代,是迄今为止泸州高中历史最悠久的学生社团,学校唯一的官方文学社。先后发展文学社员逾4000人,现有文学社社员400余人。3、 白帆文学社现有会员1000余人。通过20余年的发展,白帆文学社已成为一块荟萃校园写作爱好者、培育文学新人的沃土,和全国数十家文学社团、报刊杂志有着广泛的联系和交流。省内多家媒体曾对白帆文学社进行过报道。社刊《白帆》共出刊13期,刊发社员作品1000余篇,在广大中学生乃至大学生中均享有盛誉。4、榕树下文学社/

新华文摘杂志社

出刊了。《新华文摘》2022年第22期出刊于2022年12月中旬出刊,出刊了。《新华文摘》以其丰富的内容赢得了读者的青睐。《新华文摘》创刊于1979年,由国家新闻出版署主管、人民出版社主办、新华文摘杂志社编辑出版。

1、读者(无限制年龄段的杂志刊物,十大杂志品牌,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份综合类文摘杂志,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2、瑞丽(中国驰名商标,中国最大的时尚女性杂志之一,十大杂志品牌,中国极具影响力的时尚传媒企业,北京《瑞丽》杂志社)

3、时尚期刊(国内最大期刊之一,高档生活消费类期刊始创者,具有国际影响力,十大杂志品牌,最具实力的期刊出版集团之一,时尚传媒集团)

4、知音(于1985年,全国报刊转载和影视改编率最高的期刊之一,十大杂志品牌,著名的杂志刊物,湖北知音传媒集团)

5、青年文摘(于1981年,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主办,十大杂志品牌,中国发行量最大的青年杂志之一,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6、半月谈(面向广大基层读者的重要党刊,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的时政期刊之一,十大杂志品牌,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之一,新华通讯社)

7、中国国家地理(国内科学学科类别杂志著名刊物,十大杂志品牌,中国大陆最出名的一本有关地理的杂志,《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

8、新华文摘(于1979年,大型的综合性/学术性/资料性文摘月刊,曾获多项国家期刊类奖项,十大杂志品牌,人民出版社主办新华文摘杂志社)

9、家庭(以婚姻家庭为主的生活类期刊领导品牌,十大杂志品牌,重点扶优扶强的文化集团,家庭期刊集团有限公司)

10、意林(发行量较大的综合性文摘杂志之一,服务于青少年的励志刊物,十大杂志品牌,中国邮政畅销报刊,北京意林励志图书发行有限公司)

新华文摘属于三次信息。三次文献一般包括动态综述、专题述评、数据手册。《新华文摘》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管、人民出版社主办、新华文摘杂志社编辑出版,是大型理论性、综合性、资料性文摘类权威期刊。

新华文摘杂志好吗

适合高中生阅读的报刊推荐(语文类为主)《格言》 《意林》 《中学生阅读》高中版 《中学生博览》《演讲与口才》《咬文嚼字》《小小说》《微型小说》《小说月报》《中国国家地理》《阅读与作文》《诗林》《杂文月刊》《海外文摘》《散文诗》《国家地理》《环球人物》《读报参考》《中国周刊》《环球时报》《杂文报》(或《杂文选刊》) 《散文》(或《散文选刊》)《南方周末》(或《南方都市报》时评栏目好,很有思想)《青年文摘》(或《中国青年》) 《读书》(或《书屋》《书摘》 )《中华活页文选》(觉得挺实用)《新华文摘》

1、读者(无限制年龄段的杂志刊物,十大杂志品牌,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的一份综合类文摘杂志,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2、瑞丽(中国驰名商标,中国最大的时尚女性杂志之一,十大杂志品牌,中国极具影响力的时尚传媒企业,北京《瑞丽》杂志社)

3、时尚期刊(国内最大期刊之一,高档生活消费类期刊始创者,具有国际影响力,十大杂志品牌,最具实力的期刊出版集团之一,时尚传媒集团)

4、知音(于1985年,全国报刊转载和影视改编率最高的期刊之一,十大杂志品牌,著名的杂志刊物,湖北知音传媒集团)

5、青年文摘(于1981年,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主办,十大杂志品牌,中国发行量最大的青年杂志之一,中国青年出版总社)

6、半月谈(面向广大基层读者的重要党刊,中国发行量最大的的时政期刊之一,十大杂志品牌,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之一,新华通讯社)

7、中国国家地理(国内科学学科类别杂志著名刊物,十大杂志品牌,中国大陆最出名的一本有关地理的杂志,《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

8、新华文摘(于1979年,大型的综合性/学术性/资料性文摘月刊,曾获多项国家期刊类奖项,十大杂志品牌,人民出版社主办新华文摘杂志社)

9、家庭(以婚姻家庭为主的生活类期刊领导品牌,十大杂志品牌,重点扶优扶强的文化集团,家庭期刊集团有限公司)

10、意林(发行量较大的综合性文摘杂志之一,服务于青少年的励志刊物,十大杂志品牌,中国邮政畅销报刊,北京意林励志图书发行有限公司)

求学,课堂内外,人物画报,..........

  • 索引序列
  • 新华文摘杂志1990年
  • 奥秘杂志1990年度
  • 1990年大学生杂志
  • 新华文摘杂志社
  • 新华文摘杂志好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