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8

  • 浏览数

    245

爱照相的猫酱
首页 > 职称论文 > 新华文摘杂志1990年

8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晰晰沥沥

已采纳

追是一种工具在以前的时候我们那鞋底都是锥子锥锥尖锥锥子的尖部

140 评论

财米财米

主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与中外比较文学,以先秦文学、中外文学关系及海外汉学为中心。已出版学术专著及论文集《楚辞综论》、《诗经写真》、《楚辞展奇》、《玄妙奇丽的楚文化》、《中外文学比较》、《20世纪中国比较文学简史》、《比较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近代中外文学关系》、《古典与比较》、《日本楚辞研究论纲》《叶嘉莹与中西诗学》、《北美学者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简明中国赋学史》、《楚辞研究与中外比较》等十多部,编著《历代赋论辑要》、《中国古代文学在欧洲》等多部,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五十余篇。 独立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三项、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一项,独立主持并主要参与完成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一项。 曾应邀在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日本东京大学、秋田大学、东北学院大学、富山大学、京都外国语大学;韩国延世大学、外国语大学、忠南大学;泰国皇太后大学、朱拉隆功大学;香港岭南大学;澳门大学;台湾佛光大学、中央大学、明道大学、中山大学、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辅仁大学、台东大学、屏东教育大学、静宜大学等——讲学。 应邀赴法国国家社会科学院;德国波恩大学;日本青山学院大学、琉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浸会大学;荷兰莱顿大学;加拿大约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南非大学;台湾元智大学、玄奘大学、东海大学、东华大学;韩国东国大学、梨花女子大学等——访学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1、楚辞综论 台湾东大图书公司2、先秦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3、玄妙奇丽的楚文化 新华出版社4、历代赋论辑要 复旦大学出版社5、比较文学与中国古典文学 学林出版社6、中国比较文学简史 湖北教育出版社7、中外文学比较 台湾文津出版社8、近代中外文学关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9、跨时空文学漫步(两人合著,执笔) 香港岭南大学出版社10、学问魅力 中国发展出版社11、王思任散文选集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2、三元记评注 (“六十种曲”之一) 吉林人民出版社13、诗经楚辞选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14、古典与比较(自选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15、日本楚辞研究论纲 北京学苑出版社 1、九歌:求生长繁殖之歌 文学评论1990年第3期列封面要目、人民日报海外版1990年11月20日文萃版介绍新华文摘1990年第11期论点摘编介绍文汇报1990年11月25日星期文摘介绍收入中国屈原学会论文集楚辞研究(文津出版社)2、东皇太一春神考 文献1989年第4期人民日报海外版1989年12月14日摘要介绍3、论天问桔颂之题旨与来源 学术季刊1987年第4期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8年第4期全文复印收入中日学者屈原问题论争集(山东教育出版社)获北京大学青年优秀成果二等奖4、论屈原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云梦学刊1991年第2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1年第9期全文复印收入湖南国际屈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屈原与中国和世界文化5、屈原与但丁 中国比较文学总第4期(1986年)收入现代意识与民族文化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同载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86年第4期6、文学与宗教 中州学刊1988年第2期收入超学科比较文学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同载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87年第4期7、中西神游诗论 求索1991年第4期, 本文英文版入选国际比较文学协会1991年东京年会8、历代赋论述要 中国文学研究1990年第2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0年第11期全文复印9、九歌二论 新加坡国立大学 中文系学刊〈学丛〉第3期(1991年)10、离骚与楚人的宇宙意识 学术月刊1991年第11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2期全文复印11、近代楚辞研究述评 思想战线1992年第5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3期全文复印12、论王思任的散文 文学遗产1993年第4期13、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期 喀什师范学院学刊1992年第3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1期全文复印14、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文学理论1993年第8期全文复印15、台湾香港比较文学研究述评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1993年第4期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3年第12期全文复印16、汉对楚文化的继承关系 求索1985年第3期,先秦史1985年第7期全文复印17、楚国历史对楚辞产生的影响 荆州师专学报1995年第1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8期全文复印18、王禹偁反对过西昆派吗 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3期19、范晔卒年及后汉书始撰年辩 社会科学辑刊1984年第3期20、王禹偁文学思想简论 中州学刊1985年第1期21、汉代拟骚诗产生与兴盛原因 贵州社会科学1985年第3期22、楚辞研究二题 贵州文史丛刊1985年第2期23、楚辞与巫风 学术论坛1985年第2期24、读楚辞札记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1期25、诸子散文与屈骚 中州学刊1986年第5期26、屈原与普希金 国外文学1987年第3期27、魏晋迄唐楚辞研究述略 文学评论丛刊第30期(1988年)28、论楚骚美 上海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88年第3期29、论屈原的好修 求索1989年第1期30、刘勰论楚辞 喀什师院学报1989年第1期31、九歌二论 中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1期32、九歌应是九篇 苏州铁道师院学报1990年第2期33、论楚文化的分期特点及地位 中州学刊1990年第2期34、自然诗人:陶渊明与华滋华斯 南京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35、两个天才而又短命的浪漫诗人 中州学刊1990年第2期36、目光正转注中国一当代西方比较文学研究一瞥 求索1993年第1期西方学术思潮论丛第3辑(1993年)37、中国比较文学的初兴期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1期文学理论1994年第6期全文复印38、中国比较文学的滞缓期 武陵学刊1992年第3期39、陶渊明回归自然的思考 云梦学刊1994年第2期40、中国比较文学的发展期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4年第3期41、范晔的文学主张 上海师大学报1991年第3期42、赋说 喀什师院学报1990年第4期43、符号学的继承与发展 西方学术思潮第1辑(1989年)44、略评三部诗经注本 文汇报1984年5月22日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4年第11期全文复印45、中国屈原学会第二次年会综述 语文导报1986年第10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6年第11期全文复印46、陈子展与诗骚研究 文汇报1988年8月16日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8年第10期全文复印47、古典诗歌艺术研究的可喜成果 烟台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48、屈原与贝多芬的思考 云梦学刊1992年第1期49、论香港学院派作家的杂文创作 香港文学1933年第7期50、论陈耀南的杂文创作 香港文学1993年第8期51、论潘铭燊与黄维梁的杂文创作 香港文学1993年第9期52、论梁锡华的杂文创作 香港文学1994年第4期53、桃花源=乌托邦? 中国文学研究1995年第1期54、陈子展先生的诗经研究 文学遗产1995年第2期55、中国比较文学的发轫期 山西师大学报1995年第1期56、比较文学复兴期影响研究述略 喀什师院学报1995年第1,2期57、曹植评传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年第2期58、刘以鬯论 香港笔荟第6期(1995年)59、丛更生 小说简论 香港笔荟第6期文学的交融60、二十世纪初叶中外文化思潮与文学的交融 中西学术第1期(1995年)61、论陆游的散文 青岛大学师院学报1996年第1期韩国延世大学 人文科学77,78合辑62、娇红记三题 中华戏曲经19辑(1996年)63、敦煌文学之变文辨 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4期收入韩国丝绸之路与韩国文化论文集,1997年64、独抒胸臆──宋子学研究 当代韩国1997年第3期,韩国宋子学研究第4辑(1999年)65、韩国诗话破闲集之中国影响论 当代韩国1998年第3期诗话学(韩国版)创刊号(1998年)66、近代中外文学关系引论 宁波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67、诗骚承传衍变论 第三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8)68、王国维古典文学研究中的外来影响 学术月刊1999年第2期69、外来文化思潮与世纪初文坛 学术季刊1999年第2期70、沈寿卿及其三元记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2期71、近代意识与中外文学关系 文汇报学林1999年5月15日72、鲁迅早期与外国文学的关系 中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3期73、近代中日文学的影响与交流 中州学刊1999年第4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11期全文复印74、由退溪诗看李退溪与陶渊明 韩国研究论丛第6辑(1999年)75、林庚先生的古典文学研究 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76、论苏雪林教授的中外文化比较 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4期77、海峡两岸苏雪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版)78、二十一世纪诗经研究展望 诗经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河北师大学报 2000年第3期79、基督教在中韩传播的比较与思考 韩国研究论丛第7辑(2000年)80、评后现代主义之后 文艺报1999年1月12日,东方丛刊1999年第4期81、东方诗话比较研究的开拓之作 大公报艺林2000年1月27日82、评曹旭诗品研究 文学评论2000年第4期83、近代翻译文学简论 中外文化与文论第7辑(2000年)84、展望21世纪的比较文学 文汇报“学林”版,2001年1月29日85、陈子展先生与近代文学研究 北方论丛2001年1月29日86、近代中外文学比较 暨南大学思想第6辑,2001年87、日本当代楚辞研究 汉学研究第6辑,2002年,中国楚辞学第4辑,2003年88、从楚国出土文物看离骚 大公报“艺林”2002年2月1日,8日89、百年中国比较文学 社会科学2002年第7期90、论林纾的中西文学比较学术月刊2002年第8期,论艺术创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版91、论诗经的社会功用及其多重价值 诗经研究丛刊第6辑,2004年92、诗学与诗话学大公报“艺林”2003年1月17,24日,韩国诗话学第5辑,2005年93、林庚先生的唐诗研究 淮阴师范学服2003年第4期94、二十世纪楚辞研究代表著作述评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2辑,2003年95、评中国诗学史(书评) 大公报2003年3月17日96、游国恩先生的楚辞研究福建师大学报2003年第4期,先秦两汉文学论集学苑出版社2004年97、屈原与楚辞三题 学术交流2004年第2期98、论楚骚诗学 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99、考古资料与传统文献的结合 中国古典文献学第3辑,2004年100、中日文化与交流背景与日本早期楚辞研究 北方论丛2004年第3期101、赤冢忠的楚辞研究,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102、星川清孝的楚辞研究 汉学研究第8辑,2004年103、藤野岩友“巫系文学”论, 汉学研究第8辑,2004年104、竹治贞夫对楚辞学的贡献 中华文史论丛第80辑,2004年105、长江流域的古代文化 复旦大学研究生学刊2004年106、日本学者的楚辞持疑论 苏州科技院学报2004年第4期107、中日现代楚辞研究之比较 人民政协报“学术”版,2004年10月18日108、论赵朴初旧体诗词曲创作 漳州师院学报2004年第3期109、立足创新的可喜成果(书评)内蒙古职大学报2004年第3期110、比较与思考:庄子 陶渊明 卢梭 上海作家2004年第4期111、读楚辞要论(书评) 人民政协报“学术”版,2004年12月112、先秦诗歌研究的可喜成果(序) 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12月仪式文化与先秦诗歌,中华书局

276 评论

海派小小甜心

时间是流水 回答者:QEEN - 同进士出身 六级 6-15 15:59时间与空间没有区别 回答者:shine89cn - 经理 四级 6-15 16:01授时系统 授时系统是确定和发播精确时刻的工作系统。每当整点钟时,正在收听广播的收音机便会播出“嘟、嘟......”的响声.人们便以此校对自己的钟表的 快慢。广播电台里的正确时间是哪里来的呢?它是由天文台精密的钟去控制的。那么天文台又是怎样知道这些精确的时间呢?我们知道,地球每天均匀转动一次,因此,天上的星星每天东升西落一次。如果把地球当作一个大钟.天空的星星就好比钟面上表示钟点的数字。星星的位置天文学家已经很好测定过,也就是说这只天然钟面上的钟点数是很精确知道的。天文学家的望远镜就好比钟面上的指针。在我们日常用的钟上,是指针转而钟面不动,在这里看上去则是指针“不动”,“钟面”在转动。当星星对准望远镜时,天文学家就知道正确的时间, 用这个时间去校正天文台的钟。 这样天文学家就可随时从天文台的钟面知道正确的时间.然后在每天一定时间,例如,整点时,通过电台广播出去,我们就可以去校对自己的钟表,或供其他工作的需要。 天文测时所依赖的是地球自转,而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使得天文方法所得到的时间(世界时)精度只能达到10-9,无法满足二十世纪中叶社会经济各方面的需求。一种更为精确和稳 定的时间标准应运而生,这就是“原子钟”。目前世界各国都采用原子钟来产生和保持标准时间,这就是“时间基准”,然后,通过各种手段和媒介将时间信号送达用户,这些手段包括:短波、长波、电话网、互联网、卫星等。这一整个工序,就称为“授时系统”。 物理世界的时间概念 志勰 探讨的是物理世界的时间概念问题。主要是方法性的分析。 -------------------------------------------------------------------------------- 从描述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本身出发去探讨物质世界的时间观念,通常探讨的是科学的时间观念。这需要我们从客观的角度排除掉我们自身的经验感觉去考察时间的本身,实际上,在我们探讨的同时,是不可能绝对的排除掉我们头脑中的感觉因素,因为我们头脑中还有主观的逻辑判断。绝对的物质世界的时间概念,要求我们屏蔽掉头脑中的时间观念,或者我们不能用时间这一词来描述事件的时间概念本身。 但是,时间自古就作为最基本的概念引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即使在科学中时间的单位也是最基本的单位之一。从牛顿力学一直到现代的量子论和相对论,时间的经验感觉一直作为我们描述物质运动变化中必不可少的最基本概念之一,虽然在相对论中时间的概念和牛顿力学中的时间概念存在不同,但在时间概念的判断方式上——时间是最基本的概念,其属性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牛顿力学中的时间观念 在牛顿力学中,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时间与物理量间的关系通常是由如下两个关系进行定义的: S=νt ν=αt 前者表示物体以确定的速度运动时,物体的运动距离和速度、时间的关系。后者表示物体在改变运动状态的过程中,物体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时间的关系。在如上两个物体运动变化的重要的等量关系中,其中s为空间长度,其基本单位为米。现在我们把它定义为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在两个等量关系式中还有一个国际单位制中基本的单位,那就是时间了。通常我们认为,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是表示物理量的最基本的单位了。速度我们可以采用物体运动的距离和时间进行定义,但是,距离与时间却是不能通过普通的物质运动变化进行定义,这只是因为我们把它看作物理关系中最基本的量之一。 如上我们不难看到,牛顿力学中的时间的定义是一种对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约定,也可以说是对人类的经验感觉和外界事物的一种经验约定。在这种意思上来说,它是一种永恒不变的东西,基于这样的含义,时间与物质运动变化的过程无关、于物质的运动变化状态无关,也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来说,时间是独立于物质运动变化过程、物质运动变化状态之外的东西。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无关。(空间也亦如此) 牛顿力学中的时间观念主要反映在牛顿力学体系中的时间和其它物理量的关系上,时间作为牛顿力学中不变的量以判定物质运动变化在空间中的运动变化过程。一方面,在描述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时间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量,另一方面,时间的本身与物质运动变化无关。这至少是牛顿力学中时间的特点。 普遍的时间的观念在上篇文章中已经说明了这样的看法,时间的概念是基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时间的观念,依据地球的公转、地球的自传、月球的公转而得到的年月日时的经验感觉而定义的时间概念。并以此为参照描述所有物质的运动变化。 关于时间的本身,我们在牛顿力学中并不能得到满意的回答。对物质运动变化过程进行时间经验约定的处理,这至少缺少逻辑的依据。我这样说并不是反对在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进行经验约定,也并不是针对时间反对这种约定,而是认为,这种约定在未经过逻辑论证的基础上、在时间的概念是否普适于描述整体的物质世界还不清楚的情况下,将时间的概念扩展到描述所有的物质世界,这至少是时间概念的扩展。当然,这不是牛顿力学的错误,而是在将牛顿力学的描述体系扩展到整体物质世界的范围的时候,一种经验的失误。主要表现在物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 时间作为一种经验事实的约定来说,对于解决宏观、低速物体的运动,尤其是在确定的参照系中去处理物质的运动变化已经足够了。对于不同参照系中的数值换算,就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是作为时间的基本单位对物质运动变化的描述不具有普适性,(主要是时间和物质运动变化的物理量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在于我们对于不同的惯性参照系统所引入的不同的时间定义方法(或者说处理不同的惯性参照系统所采用的描述不同的物质运动状态的方法),其中包括物质运动变化本身在描述体系中的定位。这一问题是一个世纪以前相对论建立的前夕人们去解决光速的问题而引发的。 相对论的时间观念 在讨论相对论的时间概念以前,我必须说明一下,由于相对论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以及物质的运动是不能分开的,将时间的观念完全独立出去是不可能的,因此必然有一部分遗留问题。如果您不能接受这样表述的话,我建议您同时参阅空间观念和物质的属性。如果您可以接受这样的描述方法,您就沿我的写作顺序来浏览。本文没有说明的问题会在其它相关的文章中进行说明。 在历史上,相对论时间观念的引入是由光速的问题而引发的在不同的参照系中,电磁理论中的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变换问题。洛伦兹、邦卡勒、爱因斯坦对此做出了出色的贡献。如果您对此感兴趣的话,您可以参阅《相对论》 w.泡利著 凌德洪 周万生译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p1-27。本文只探讨与时间有关的问题,其它的不做讨论。 时间概念的引入,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是为了方便的确定对事件的描述,在物理中我们也不能逃脱这样的目的,对事件的定量。在不同的参照系中,如果我们要比较一个事件的发生瞬时、发生过程的时间计量问题,我们首先必须确定事件的同时性的问题,否则我们将无法在两个参照系中去讨论同一事件的时间问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采用广义的参照系来对时间问题进行矫正,即:对于地球上的事物,通常采用天体间的运动变化如太阳和地球间的相对运动来完成。在地球上,对于处于地球上不同纬度、不同地理位置的事件,通常采用引入地方时进行矫正。对于同时性的判断,爱因斯坦先生通过如下的事件进行了说明: 假设有一列很长的火车,以恒速在铁路上运动。在火车上的人们,通常以火车为参照系来观察一切事件。铁路线上发生的每一个时间也在火车上某一特定的地点发生,并且完全和相对于路基所做的同时性定义一样,我们也能够相对于火车做出同时性的定义。 对于铁路路基时同时性的两个事件,在铁路路基为参照系判定同时性的两个事件,在火车上是否也是同时性的问题。如在铁路路基上判定的雷电同时击中铁路路基上不同位置的两处地点存在的同时性,但是在火车上我们却不能得到雷电击中路基上的两点是同时发生的。判定的根据是火车的运动使雷电闪光传播到观测者眼里和地表的观测是不同的。(注:爱因斯坦先生的考虑过程中,是采用路基上两点的中点作为信号源发光点。通过在两点观测所给与我们的经验感觉。) 爱因斯坦先生并有这样的结论:每一参照物体(坐标系)都有它本身的特殊的时间;除非我们讲出关于时间的陈述是相对于那一个参考物体的,否则关于一个时间的事件的陈述就没有意义。 (我在这里是将爱因斯坦先生的看法描述一遍。此一部分内容您可以参见《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 A.爱因斯坦著 杨润殷 译 胡刚复校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P21) 在假设了光的速度在宇宙中的传递为一常数(通常的描述为三十万公里每秒)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参照系,时间是不同的。两种参照系之间的时间转换关系为 相对论的时间观念与空间、物质的运动实际上是不能分开的,孤立的去探讨相对论的时间概念,不是很合适的。在我看来,相对论的时间观念只是通过数理关系去调节物质的运动变化,在理论上基本概念在数理逻辑中达到统一,并具有普适性。 我个人并不赞成这样的描述方法,这样的对物质运动变化的定义体系,并不符合真实的物质运动变化的逻辑。在这样的定义体系中,充满了逻辑上的矛盾。 时间定义的基础 我们首先看一下时间的定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采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作为时间年的单位、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作为月的单位、地球自转一周作为天的单位。在科学上,1956年国际计量委员会将秒规定为1900年1月0日12时正回归年长度的1/。这种以地球公转为基础的时间标准称为*历书秒。1967年第十三届国际计量大会又采用以原子内部辐射频率为基准的时间计量系统,成为*原子时。按新规定,“秒是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的跃迁所对应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 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我们在生活中还是在科学中,我们对时间的定义都没有采用一个固定的参照系。而是采用物体运动变化的某种周期作为时间定义的方案。我们对时间定义的本身并不能确定,现在我们所采用的时间到底是采用哪一种参照系定量的。我们更不会怀疑,在不同的参照系中,地球运动的的周期会发生变化,太阳围绕地球公转一周、地球围绕自身自转一周。不论我们在任何一个参照系中,地球仍要遵守它自身的运动规律。如果我们对时间的定义采用地球围绕太阳的自转和公转作为定义的方案,那么,毫无疑问,时间是一个不变的恒量。 关于原子计时的方法,我们在逻辑上不能否认,原子钟所在的参照系不同,原子内部活动的周期会存在可能性的变化,但原子内部活动的周期所发生的变化是归根于原子所在的参照系发生的变化与参照系本身存在一定的关系,虽然可以采用时间作为调节物质运动变化的周期进行解释的方案,但是也存在其它的调节方法,归到时间上的解释只是调节物理关系的方法之一。 在牛顿力学中,时间作为最基本的单位,同时也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原则上来说,我们不能通过物理量间的逻辑关系去判定时间的结构。在相对论中,时间作为调节物质运动变化等量关系中的重要的物理量之一也是基于光速恒定的一种约定。从爱因斯坦对不同参照系中时间的解释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解释并不能给与时间以新的含义,事件同时性的概念也仅是基于一种经验感觉。对于物理世界,如果我们追求的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本身,那么,我们必须排除掉外界事物给与我们的经验感觉,而去求证物质运动变化的本身。在爱因斯坦先生所提出的判定事件在不同参照系中同时性的判定说明中,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我们将光的传播速度和火车的运动速度考虑进去,那么,我们仍然可以得到在不同的参照系中,事件的同时性与我们所在的参照系、我们所选用的参照系无关。(您可以参阅时间的属性) 这样,对于时间的定义,就有这样两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一个是定义时间的目的。 在牛顿力学中,时间是作为度量物质运动变化过程流程的一种参照,通过我们所定义的标准的时间单位,去衡量物质运动变化本身的变化规律。时间的目的就是描述物质运动变化的参照,并提供一种事件运动变化的标准流程的计量模式,同时,它又是事件进程描述的一个基本的物理量。 在牛顿力学中,时间的单位的确是一个不能划分的物理量的一个最小的单元。 在相对论中,时间的定义就不是这样单纯了。首先,它是为了解决光速在宇宙中的传递为一常数的假设而对物理量间的关系所做的数理关系处理的一种方法。我个人认为,相对论的时间观念对物质运动变化的本身所做的解释并不能让人满意。在对物质运动变化描述的流程中,我们不能找出,相对论中的时间概念对物质世界描述的基本的作用、意义,和牛顿力学中的时间观念有任何的不同。如果时间的定义脱离了建立物质运动变化持续流程通用的参照,那么,作为物质世界的时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另一个问题是定义时间的方法。 如果我们采用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或者地球自身的旋转或者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作为时间定义的方案,那么,在这种方案中,我们参照的主体是物体运动变化的某种周期,可以说我们定义的标准是非惯性参照系。是以非惯性参照系的某种运动的周期或者某种进程作为时间判定的依据,并以此对物质运动变化过程进行进程的判定。我们实际所做的只是拿物质运动变化过程和这一标准的事件进程作比较,我们通常是这样描述物质运动变化的时间进程的,物体从A地到B地,用了多少时间;或者物质从某种状态到某种状态,在多长时间里完成的。其中多少时间或者多长时间是指的我们所采用的标准事件的进程。如钟表的时针、分针、秒针运动的过程,我们赋予它时间的单位,并且它们持续的过程,就是时间的属性。 我们如果认可这样的定义方法,那么,时间仅依赖于我们所采用的标准的运动事件的持续过程,于其它任何事物、我们所采用的任何参照标准(指惯性参照系)无关。这样,时间的本身是一恒量。 我在这里说一下与此不同的一种对时间的定义方案——相对论的定义方案。相对论中的时间定义方法是与参照系相关联的。一个确定的惯性参照系,对应着一个确定的时间标准。这样的定义方案是经过科学实验进行检验的,并与实验的经验事实相符。我认为传统的测量方法不能完成对相对论时间观念的检验(您可参见时间的测量) 相对论中的时间定义方案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即:基于光在宇宙中的传播速度为一常数,在不同的参照系中相对运动的物体,会存在相对速度并且其间的相对速度和两个物体本身的惯性系存在确定的关系,依据常规物质的运动,两个物体之间的相对速度遵守速度相加原理,相对论的处理方法是将时间、空间和物质的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通过一个特定的关系处理,使物体间的相对运动速度不能大于光速(三十万公里每秒) 还有一点关于时间可变的普适性问题,在本文中就不做说明了。您可以参见时间的测量。 我们建立时间的观念,是为了更为方便的确定事件的运动变化、确定事物的主体。时间在我们描述物质世界的体系中具有普适性的作用。我个人认为,仅为了改变描述体系的中的某种数理关系而改变时间概念本身的属性是不可取的。 时间概念 1990年,发表“走向时间研究”(《哲学动态》1990年第3期,转载《新华文摘》1990年第6期,后收入《追思自然》) 1991年,在《国外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中组织翻译“时间的物理学哲学”专题,写作专题导论“时间的物理学哲学”,翻译霍金的“时间之矢”、查皮克的“相对论中的时间:一个演化哲学的论据”。 1991年,研究柏格森的时间哲学,写作“生命哲学家——柏格森”。 1992年,发表“芝诺悖论今昔谈”(《哲学动态》1992年第12期,后收入《追思自然》)。 1994年,发表“时间学新貌”(《诚品阅读》1994年10月号,台北)、“自然时间与人文时间”(《诚品阅读》1994年10月号)。 1996年,出版《时间的观念》,追溯时间观念的历史。 回答者:xzacdyx - 同进士出身 七级 6-15 16:02时间的定义: 当A完成运动过程m期间,B完成了运动过程n,此时我们说B完成运动过程n用了时间m。 举例子讲这句话说,可以这么说: 当地球(物体A)自转一周(运动过程m)的时候,我们的船(物体B)从大连航行到了韩国的釜山(运动过程n)。此时,我们说我们的船从大连航行到釜山(m),花的时间长度是地球自转一周(n)。简单地说运动过程m,花了时间n。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时间是在两个物体的运动相互比较的时候产生的,前提是同时性。这个用所时间的物体,可以任取,人们为了方便习惯找具有运动规律的物体的运动作时间,如地球,以及现代物理当中的原子的运动。 参考资料:物理学吧 回答者:答岸求解 - 助理 二级 6-15 16:0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个很明确的说明了时间的含义,时间是不断的消逝的,却又是无穷尽的! 只有人在人生的过程中才能感到时间的价值,珍惜吧 回答者:yhtddd - 秀才 二级 6-15 16:12拿了钟过来仔细的看着,你就会知道什么是时间了 回答者:SKY·· - 魔法师 四级 6-15 16:18你们回答问题的能不能找重点的说 长篇大论 都不知道是从哪里抄来的 回答者:lidong1988 - 试用期 一级 6-15 16:39简单来说,时间是一个坐标轴,描述物体状态的物理量 回答者:lilu293 - 试用期 一级 6-15 16:411,科学的: 一个维度吧。。 2,有说服力的:时间就是生命! 3,你认为的: 同上。 4,其他:没什么了 回答者:gjd121 - 试用期 一级 6-15 16:43授时系统 授时系统是确定和发播精确时刻的工作系统。每当整点钟时,正在收听广播的收音机便会播出“嘟、嘟......”的响声.人们便以此校对自己的钟表的 快慢。广播电台里的正确时间是哪里来的呢?它是由天文台精密的钟去控制的。那么天文台又是怎样知道这些精确的时间呢?我们知道,地球每天均匀转动一次,因此,天上的星星每天东升西落一次。如果把地球当作一个大钟.天空的星星就好比钟面上表示钟点的数字。星星的位置天文学家已经很好测定过,也就是说这只天然钟面上的钟点数是很精确知道的。天文学家的望远镜就好比钟面上的指针。在我们日常用的钟上,是指针转而钟面不动,在这里看上去则是指针“不动”,“钟面”在转动。当星星对准望远镜时,天文学家就知道正确的时间, 用这个时间去校正天文台的钟。 这样天文学家就可随时从天文台的钟面知道正确的时间.然后在每天一定时间,例如,整点时,通过电台广播出去,我们就可以去校对自己的钟表,或供其他工作的需要。 天文测时所依赖的是地球自转,而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使得天文方法所得到的时间(世界时)精度只能达到10-9,无法满足二十世纪中叶社会经济各方面的需求。一种更为精确和稳 定的时间标准应运而生,这就是“原子钟”。目前世界各国都采用原子钟来产生和保持标准时间,这就是“时间基准”,然后,通过各种手段和媒介将时间信号送达用户,这些手段包括:短波、长波、电话网、互联网、卫星等。这一整个工序,就称为“授时系统”。 物理世界的时间概念 志勰 探讨的是物理世界的时间概念问题。主要是方法性的分析。 -------------------------------------------------------------------------------- 从描述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本身出发去探讨物质世界的时间观念,通常探讨的是科学的时间观念。这需要我们从客观的角度排除掉我们自身的经验感觉去考察时间的本身,实际上,在我们探讨的同时,是不可能绝对的排除掉我们头脑中的感觉因素,因为我们头脑中还有主观的逻辑判断。绝对的物质世界的时间概念,要求我们屏蔽掉头脑中的时间观念,或者我们不能用时间这一词来描述事件的时间概念本身。 但是,时间自古就作为最基本的概念引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即使在科学中时间的单位也是最基本的单位之一。从牛顿力学一直到现代的量子论和相对论,时间的经验感觉一直作为我们描述物质运动变化中必不可少的最基本概念之一,虽然在相对论中时间的概念和牛顿力学中的时间概念存在不同,但在时间概念的判断方式上——时间是最基本的概念,其属性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牛顿力学中的时间观念 在牛顿力学中,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时间与物理量间的关系通常是由如下两个关系进行定义的: S=νt ν=αt 前者表示物体以确定的速度运动时,物体的运动距离和速度、时间的关系。后者表示物体在改变运动状态的过程中,物体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时间的关系。在如上两个物体运动变化的重要的等量关系中,其中s为空间长度,其基本单位为米。现在我们把它定义为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在两个等量关系式中还有一个国际单位制中基本的单位,那就是时间了。通常我们认为,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是表示物理量的最基本的单位了。速度我们可以采用物体运动的距离和时间进行定义,但是,距离与时间却是不能通过普通的物质运动变化进行定义,这只是因为我们把它看作物理关系中最基本的量之一。 如上我们不难看到,牛顿力学中的时间的定义是一种对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约定,也可以说是对人类的经验感觉和外界事物的一种经验约定。在这种意思上来说,它是一种永恒不变的东西,基于这样的含义,时间与物质运动变化的过程无关、于物质的运动变化状态无关,也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来说,时间是独立于物质运动变化过程、物质运动变化状态之外的东西。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无关。(空间也亦如此) 牛顿力学中的时间观念主要反映在牛顿力学体系中的时间和其它物理量的关系上,时间作为牛顿力学中不变的量以判定物质运动变化在空间中的运动变化过程。一方面,在描述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时间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量,另一方面,时间的本身与物质运动变化无关。这至少是牛顿力学中时间的特点。 普遍的时间的观念在上篇文章中已经说明了这样的看法,时间的概念是基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时间的观念,依据地球的公转、地球的自传、月球的公转而得到的年月日时的经验感觉而定义的时间概念。并以此为参照描述所有物质的运动变化。 关于时间的本身,我们在牛顿力学中并不能得到满意的回答。对物质运动变化过程进行时间经验约定的处理,这至少缺少逻辑的依据。我这样说并不是反对在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进行经验约定,也并不是针对时间反对这种约定,而是认为,这种约定在未经过逻辑论证的基础上、在时间的概念是否普适于描述整体的物质世界还不清楚的情况下,将时间的概念扩展到描述所有的物质世界,这至少是时间概念的扩展。当然,这不是牛顿力学的错误,而是在将牛顿力学的描述体系扩展到整体物质世界的范围的时候,一种经验的失误。主要表现在物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 时间作为一种经验事实的约定来说,对于解决宏观、低速物体的运动,尤其是在确定的参照系中去处理物质的运动变化已经足够了。对于不同参照系中的数值换算,就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是作为时间的基本单位对物质运动变化的描述不具有普适性,(主要是时间和物质运动变化的物理量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在于我们对于不同的惯性参照系统所引入的不同的时间定义方法(或者说处理不同的惯性参照系统所采用的描述不同的物质运动状态的方法),其中包括物质运动变化本身在描述体系中的定位。这一问题是一个世纪以前相对论建立的前夕人们去解决光速的问题而引发的。 相对论的时间观念 在讨论相对论的时间概念以前,我必须说明一下,由于相对论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以及物质的运动是不能分开的,将时间的观念完全独立出去是不可能的,因此必然有一部分遗留问题。如果您不能接受这样表述的话,我建议您同时参阅空间观念和物质的属性。如果您可以接受这样的描述方法,您就沿我的写作顺序来浏览。本文没有说明的问题会在其它相关的文章中进行说明。 在历史上,相对论时间观念的引入是由光速的问题而引发的在不同的参照系中,电磁理论中的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变换问题。洛伦兹、邦卡勒、爱因斯坦对此做出了出色的贡献。如果您对此感兴趣的话,您可以参阅《相对论》 w.泡利著 凌德洪 周万生译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p1-27。本文只探讨与时间有关的问题,其它的不做讨论。 时间概念的引入,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是为了方便的确定对事件的描述,在物理中我们也不能逃脱这样的目的,对事件的定量。在不同的参照系中,如果我们要比较一个事件的发生瞬时、发生过程的时间计量问题,我们首先必须确定事件的同时性的问题,否则我们将无法在两个参照系中去讨论同一事件的时间问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采用广义的参照系来对时间问题进行矫正,即:对于地球上的事物,通常采用天体间的运动变化如太阳和地球间的相对运动来完成。在地球上,对于处于地球上不同纬度、不同地理位置的事件,通常采用引入地方时进行矫正。对于同时性的判断,爱因斯坦先生通过如下的事件进行了说明:

358 评论

dreamjennie

宫颈椎尖,宫颈锥形切除手术,是医院切除子宫宫颈手术的一种,实际上这种手术主要是由外向内呈圆锥形的形状切下一部分宫颈组织。做这个手术的原因通常是出于各种适应症的考虑而进行的,比如慢性宫颈炎这种疾病,而且手术可能有一些并发症比如出血或者子宫穿孔等等,这些都要做好心理准备的,并且手术之后还要进行复查的。

108 评论

Kiwi琪薇

时间 1.时间是对物体之间相对运动快慢的一种描述。 时间是运动、变化的表现形式,是世界和万物的内在规定和组成部分,是具有客观实在性同世界和万物的其它组成部分处在对立统一关系中的“物”或物质。 时间是世界和万物运动、变化的表现形式。 运动和变化只有在一定的时间段里才能发生,在一个固定的时间点上,世界和万物就不会发生任何运动和变化。我们观察世界和万物的运动和变化,必须有一个特定的时间段作为观察的条件,没有一个特定的时间段作为观察的条件,就不能发现任何运动和变化的特征。 例如,飞矢不动。说的是用弓射出去的飞箭如果在一个时间点上它是固定不动的,只有在一个时间段里,箭矢才会从一个地点运动的另外一个地点。 例如,我们用照相机拍摄运动的物体。拍摄时照相机镜头快门开启的时间越短,所得到的图像越清晰,镜头快门开启的时间越长,所得到的图像越模糊。 时间是世界和万物的内在规定和组成部分。 世界和万物是由时间作为内在规定的世界和万物,没有时间规定的世界和万物是不存在的,离开一定的时间,任何物体都不可能存在。 例如,一个人有生卒年月;一棵树有生存年限;地球、太阳和银河系也是存在于一定的时间段里的物体。超过了一定的时间段,人就不是现实的人,树就不是现实的树,地球、太阳和银河系也就不是现实的地球、太阳和银河系了。 时间是具有客观实在性同世界和万物的其他组成部分处在对立统一关系中的“物”或物质。 时间不同于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是时间的本质,时间是运动和变化的表现形式;时间也不同于数量,时间是数量的本质和内在规定,数量是时间的表现形式;人类发明和广泛使用的钟表是纪录时间数量的工具,人们通过观察记录时间数量的钟表指针的变化,就可以知道某一特定时间段的长短,知道某一时间的具体数量规定。 时间同运动和数量、同世界和万物的其它组成部分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 时间同运动和数量、同其他组成世界和万物的“物”或物质,都具有客观实在性的共同本质,是统一世界里的家庭成员。时间同运动和数量同组成世界和万物的其他成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他们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 关于时间的解释和说明,还有下面一些有关资料: 【释义】:①物质存在的可用钟表来量度的属性。某一过程的发生、发展、终止,既反映了过程的持续性也反映了顺序性。过程的持续性表现为时间间隔,顺序性表现为日期和时刻。 ②运动着的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延续性、间隔性和顺序性,空间是物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不可逆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时空同物质运动不可分离,没有离开物质和物质运动的时空,也没有离开时空的物质。物质是永恒的、绝对的,作为物质存在基本形式的时空也是永恒的、绝对的,但时空的具体表现形态和特性是多样的、可变的、相对的。 时间:一维的,不可逆转的流逝。1.闲暇,空闲2.岁月3.时刻,如:现在的时间是12点整。4.持续的长度,如一节课的时间是50分钟。5.与空间相对应的存在:时间是客观世界存在的一种属性。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时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过去、现在、将来构成的连绵不断的系统。是物质的运动、变化的持续性的表现。 是物体与外体联系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且只有物体与外体联系时,物体的时间属性方能存在。物体之间的时间属性,是由于物体之间保持同步性而存在。每一个物体都要影响与之联系物体的时间属性。他们使之同步。就像黑洞一样,因为与外界分开,导致时间停滞。虽然有外物体进入里面,但是由于他们都受到黑洞的强大引力而使自己与黑洞同步。因而黑洞的时间属性只受自己影响。 现在是什么时间?”或者“现在离新年还有多长时间?”这恐怕连小学生也觉得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了。可如果把词序颠倒一下再问:“时间是什么?”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顿觉茫然。事实的确如此。“时间”对我们是再重要、再平常、使用再多不过的概念了:“要抓紧时间”、“浪费时间就等于浪费生命”、“时间就是金钱”… 人们把时间看作是不依赖于任何其它事物而独立存在的、无休止地均匀流逝的客体;在中学生数学、物理课本中,时间被表述成一条有起点、有单位、有指向、无始无终的直线,这就是符合人们常识的牛顿“绝对时间”,也是直到本世纪初被普遍接受的科学的时间念。 真理是相对的,它总是随着科学的进步而发展,人类进入二十世纪后,物理学、天文学的新成果、新发现向“绝对时间”的基本观念提出了挑战。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指出,时间不能脱离宇宙及其事件的观察者而独立存在,时间是宇宙与其观察者之间的联系的一个方面。处于相对匀速运动的不同观察者,一般对同一事件总会测出不同的时间。例如,相对观察者作匀速运动的钟总是比相对于观察者静止的钟走得慢,钟的相对速度越大,越接近光速,效应越明显。另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一个直接推论是,由于引力场的原因处于地球表面不同高度的时钟走速不一样,海拔越高钟速越快,差值约为×10-16秒/米(海拔),即每升高100米,时钟变快百万亿分之一秒。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相对论做出的这些预言已经被实验所验证。另外,如果承认根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相对论和本世纪重大天文发现(河外星系谱线红移、微波背景辐射、不同星系上近似的氦丰度)提出的“大爆炸”宇宙模型,那就要接受我们这个宇宙必然有“开端”(至少在100亿年前吧),并且还可能有终结(至少在几百亿年以后),多么惊世骇俗的结论! 还好,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得出的现代宇宙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是:我们这个观测所及的宇宙(范围约150亿光年)是有限无界的,即在空间—时间尺度上有限但无边界(或边缘),无始无终,无生无灭!当然,这只是一种比较新的宇宙模型,由此做出的科学预言还要接受实际观测的验证。 总而言之“时间是什么?”的问题实质上是探索时间的本质,这只是极少数科学家、哲学家热心研究的课题,而且远没有得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结果,看来还需要长期探索下去。好在对于时间的实际应用,按常规理解就够了,在个别领域,有时需要给时间加上相对论改正。

269 评论

!首席12333

授时系统 授时系统是确定和发播精确时刻的工作系统。每当整点钟时,正在收听广播的收音机便会播出“嘟、嘟......”的响声.人们便以此校对自己的钟表的 快慢。广播电台里的正确时间是哪里来的呢?它是由天文台精密的钟去控制的。那么天文台又是怎样知道这些精确的时间呢?我们知道,地球每天均匀转动一次,因此,天上的星星每天东升西落一次。如果把地球当作一个大钟.天空的星星就好比钟面上表示钟点的数字。星星的位置天文学家已经很好测定过,也就是说这只天然钟面上的钟点数是很精确知道的。天文学家的望远镜就好比钟面上的指针。在我们日常用的钟上,是指针转而钟面不动,在这里看上去则是指针“不动”,“钟面”在转动。当星星对准望远镜时,天文学家就知道正确的时间, 用这个时间去校正天文台的钟。 这样天文学家就可随时从天文台的钟面知道正确的时间.然后在每天一定时间,例如,整点时,通过电台广播出去,我们就可以去校对自己的钟表,或供其他工作的需要。 天文测时所依赖的是地球自转,而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使得天文方法所得到的时间(世界时)精度只能达到10-9,无法满足二十世纪中叶社会经济各方面的需求。一种更为精确和稳 定的时间标准应运而生,这就是“原子钟”。目前世界各国都采用原子钟来产生和保持标准时间,这就是“时间基准”,然后,通过各种手段和媒介将时间信号送达用户,这些手段包括:短波、长波、电话网、互联网、卫星等。这一整个工序,就称为“授时系统”。 物理世界的时间概念志勰探讨的是物理世界的时间概念问题。主要是方法性的分析。-------------------------------------------------------------------------------- 从描述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本身出发去探讨物质世界的时间观念,通常探讨的是科学的时间观念。这需要我们从客观的角度排除掉我们自身的经验感觉去考察时间的本身,实际上,在我们探讨的同时,是不可能绝对的排除掉我们头脑中的感觉因素,因为我们头脑中还有主观的逻辑判断。绝对的物质世界的时间概念,要求我们屏蔽掉头脑中的时间观念,或者我们不能用时间这一词来描述事件的时间概念本身。 但是,时间自古就作为最基本的概念引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即使在科学中时间的单位也是最基本的单位之一。从牛顿力学一直到现代的量子论和相对论,时间的经验感觉一直作为我们描述物质运动变化中必不可少的最基本概念之一,虽然在相对论中时间的概念和牛顿力学中的时间概念存在不同,但在时间概念的判断方式上——时间是最基本的概念,其属性是没有什么区别的。牛顿力学中的时间观念 在牛顿力学中,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时间与物理量间的关系通常是由如下两个关系进行定义的:S=νtν=αt 前者表示物体以确定的速度运动时,物体的运动距离和速度、时间的关系。后者表示物体在改变运动状态的过程中,物体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时间的关系。在如上两个物体运动变化的重要的等量关系中,其中s为空间长度,其基本单位为米。现在我们把它定义为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在两个等量关系式中还有一个国际单位制中基本的单位,那就是时间了。通常我们认为,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是表示物理量的最基本的单位了。速度我们可以采用物体运动的距离和时间进行定义,但是,距离与时间却是不能通过普通的物质运动变化进行定义,这只是因为我们把它看作物理关系中最基本的量之一。 如上我们不难看到,牛顿力学中的时间的定义是一种对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约定,也可以说是对人类的经验感觉和外界事物的一种经验约定。在这种意思上来说,它是一种永恒不变的东西,基于这样的含义,时间与物质运动变化的过程无关、于物质的运动变化状态无关,也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来说,时间是独立于物质运动变化过程、物质运动变化状态之外的东西。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无关。(空间也亦如此) 牛顿力学中的时间观念主要反映在牛顿力学体系中的时间和其它物理量的关系上,时间作为牛顿力学中不变的量以判定物质运动变化在空间中的运动变化过程。一方面,在描述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时间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量,另一方面,时间的本身与物质运动变化无关。这至少是牛顿力学中时间的特点。 普遍的时间的观念在上篇文章中已经说明了这样的看法,时间的概念是基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时间的观念,依据地球的公转、地球的自传、月球的公转而得到的年月日时的经验感觉而定义的时间概念。并以此为参照描述所有物质的运动变化。 关于时间的本身,我们在牛顿力学中并不能得到满意的回答。对物质运动变化过程进行时间经验约定的处理,这至少缺少逻辑的依据。我这样说并不是反对在物质运动变化过程中进行经验约定,也并不是针对时间反对这种约定,而是认为,这种约定在未经过逻辑论证的基础上、在时间的概念是否普适于描述整体的物质世界还不清楚的情况下,将时间的概念扩展到描述所有的物质世界,这至少是时间概念的扩展。当然,这不是牛顿力学的错误,而是在将牛顿力学的描述体系扩展到整体物质世界的范围的时候,一种经验的失误。主要表现在物质运动变化的过程中。 时间作为一种经验事实的约定来说,对于解决宏观、低速物体的运动,尤其是在确定的参照系中去处理物质的运动变化已经足够了。对于不同参照系中的数值换算,就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是作为时间的基本单位对物质运动变化的描述不具有普适性,(主要是时间和物质运动变化的物理量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在于我们对于不同的惯性参照系统所引入的不同的时间定义方法(或者说处理不同的惯性参照系统所采用的描述不同的物质运动状态的方法),其中包括物质运动变化本身在描述体系中的定位。这一问题是一个世纪以前相对论建立的前夕人们去解决光速的问题而引发的。相对论的时间观念 在讨论相对论的时间概念以前,我必须说明一下,由于相对论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以及物质的运动是不能分开的,将时间的观念完全独立出去是不可能的,因此必然有一部分遗留问题。如果您不能接受这样表述的话,我建议您同时参阅空间观念和物质的属性。如果您可以接受这样的描述方法,您就沿我的写作顺序来浏览。本文没有说明的问题会在其它相关的文章中进行说明。 在历史上,相对论时间观念的引入是由光速的问题而引发的在不同的参照系中,电磁理论中的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变换问题。洛伦兹、邦卡勒、爱因斯坦对此做出了出色的贡献。如果您对此感兴趣的话,您可以参阅《相对论》 w.泡利著 凌德洪 周万生译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p1-27。本文只探讨与时间有关的问题,其它的不做讨论。 时间概念的引入,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是为了方便的确定对事件的描述,在物理中我们也不能逃脱这样的目的,对事件的定量。在不同的参照系中,如果我们要比较一个事件的发生瞬时、发生过程的时间计量问题,我们首先必须确定事件的同时性的问题,否则我们将无法在两个参照系中去讨论同一事件的时间问题。 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采用广义的参照系来对时间问题进行矫正,即:对于地球上的事物,通常采用天体间的运动变化如太阳和地球间的相对运动来完成。在地球上,对于处于地球上不同纬度、不同地理位置的事件,通常采用引入地方时进行矫正。对于同时性的判断,爱因斯坦先生通过如下的事件进行了说明: 假设有一列很长的火车,以恒速在铁路上运动。在火车上的人们,通常以火车为参照系来观察一切事件。铁路线上发生的每一个时间也在火车上某一特定的地点发生,并且完全和相对于路基所做的同时性定义一样,我们也能够相对于火车做出同时性的定义。 对于铁路路基时同时性的两个事件,在铁路路基为参照系判定同时性的两个事件,在火车上是否也是同时性的问题。如在铁路路基上判定的雷电同时击中铁路路基上不同位置的两处地点存在的同时性,但是在火车上我们却不能得到雷电击中路基上的两点是同时发生的。判定的根据是火车的运动使雷电闪光传播到观测者眼里和地表的观测是不同的。(注:爱因斯坦先生的考虑过程中,是采用路基上两点的中点作为信号源发光点。通过在两点观测所给与我们的经验感觉。) 爱因斯坦先生并有这样的结论:每一参照物体(坐标系)都有它本身的特殊的时间;除非我们讲出关于时间的陈述是相对于那一个参考物体的,否则关于一个时间的事件的陈述就没有意义。 (我在这里是将爱因斯坦先生的看法描述一遍。此一部分内容您可以参见《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 A.爱因斯坦著 杨润殷 译 胡刚复校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P21)在假设了光的速度在宇宙中的传递为一常数(通常的描述为三十万公里每秒)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参照系,时间是不同的。两种参照系之间的时间转换关系为相对论的时间观念与空间、物质的运动实际上是不能分开的,孤立的去探讨相对论的时间概念,不是很合适的。在我看来,相对论的时间观念只是通过数理关系去调节物质的运动变化,在理论上基本概念在数理逻辑中达到统一,并具有普适性。 我个人并不赞成这样的描述方法,这样的对物质运动变化的定义体系,并不符合真实的物质运动变化的逻辑。在这样的定义体系中,充满了逻辑上的矛盾。时间定义的基础 我们首先看一下时间的定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采用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作为时间年的单位、月球围绕地球公转一周作为月的单位、地球自转一周作为天的单位。在科学上,1956年国际计量委员会将秒规定为1900年1月0日12时正回归年长度的1/。这种以地球公转为基础的时间标准称为*历书秒。1967年第十三届国际计量大会又采用以原子内部辐射频率为基准的时间计量系统,成为*原子时。按新规定,“秒是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之间的跃迁所对应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 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我们在生活中还是在科学中,我们对时间的定义都没有采用一个固定的参照系。而是采用物体运动变化的某种周期作为时间定义的方案。我们对时间定义的本身并不能确定,现在我们所采用的时间到底是采用哪一种参照系定量的。我们更不会怀疑,在不同的参照系中,地球运动的的周期会发生变化,太阳围绕地球公转一周、地球围绕自身自转一周。不论我们在任何一个参照系中,地球仍要遵守它自身的运动规律。如果我们对时间的定义采用地球围绕太阳的自转和公转作为定义的方案,那么,毫无疑问,时间是一个不变的恒量。 关于原子计时的方法,我们在逻辑上不能否认,原子钟所在的参照系不同,原子内部活动的周期会存在可能性的变化,但原子内部活动的周期所发生的变化是归根于原子所在的参照系发生的变化与参照系本身存在一定的关系,虽然可以采用时间作为调节物质运动变化的周期进行解释的方案,但是也存在其它的调节方法,归到时间上的解释只是调节物理关系的方法之一。 在牛顿力学中,时间作为最基本的单位,同时也是最基本的物理量,原则上来说,我们不能通过物理量间的逻辑关系去判定时间的结构。在相对论中,时间作为调节物质运动变化等量关系中的重要的物理量之一也是基于光速恒定的一种约定。从爱因斯坦对不同参照系中时间的解释中,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解释并不能给与时间以新的含义,事件同时性的概念也仅是基于一种经验感觉。对于物理世界,如果我们追求的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本身,那么,我们必须排除掉外界事物给与我们的经验感觉,而去求证物质运动变化的本身。在爱因斯坦先生所提出的判定事件在不同参照系中同时性的判定说明中,我们可以看到,只要我们将光的传播速度和火车的运动速度考虑进去,那么,我们仍然可以得到在不同的参照系中,事件的同时性与我们所在的参照系、我们所选用的参照系无关。(您可以参阅时间的属性) 这样,对于时间的定义,就有这样两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 一个是定义时间的目的。 在牛顿力学中,时间是作为度量物质运动变化过程流程的一种参照,通过我们所定义的标准的时间单位,去衡量物质运动变化本身的变化规律。时间的目的就是描述物质运动变化的参照,并提供一种事件运动变化的标准流程的计量模式,同时,它又是事件进程描述的一个基本的物理量。 在牛顿力学中,时间的单位的确是一个不能划分的物理量的一个最小的单元。 在相对论中,时间的定义就不是这样单纯了。首先,它是为了解决光速在宇宙中的传递为一常数的假设而对物理量间的关系所做的数理关系处理的一种方法。我个人认为,相对论的时间观念对物质运动变化的本身所做的解释并不能让人满意。在对物质运动变化描述的流程中,我们不能找出,相对论中的时间概念对物质世界描述的基本的作用、意义,和牛顿力学中的时间观念有任何的不同。如果时间的定义脱离了建立物质运动变化持续流程通用的参照,那么,作为物质世界的时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另一个问题是定义时间的方法。 如果我们采用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或者地球自身的旋转或者月球围绕地球的公转作为时间定义的方案,那么,在这种方案中,我们参照的主体是物体运动变化的某种周期,可以说我们定义的标准是非惯性参照系。是以非惯性参照系的某种运动的周期或者某种进程作为时间判定的依据,并以此对物质运动变化过程进行进程的判定。我们实际所做的只是拿物质运动变化过程和这一标准的事件进程作比较,我们通常是这样描述物质运动变化的时间进程的,物体从A地到B地,用了多少时间;或者物质从某种状态到某种状态,在多长时间里完成的。其中多少时间或者多长时间是指的我们所采用的标准事件的进程。如钟表的时针、分针、秒针运动的过程,我们赋予它时间的单位,并且它们持续的过程,就是时间的属性。 我们如果认可这样的定义方法,那么,时间仅依赖于我们所采用的标准的运动事件的持续过程,于其它任何事物、我们所采用的任何参照标准(指惯性参照系)无关。这样,时间的本身是一恒量。 我在这里说一下与此不同的一种对时间的定义方案——相对论的定义方案。相对论中的时间定义方法是与参照系相关联的。一个确定的惯性参照系,对应着一个确定的时间标准。这样的定义方案是经过科学实验进行检验的,并与实验的经验事实相符。我认为传统的测量方法不能完成对相对论时间观念的检验(您可参见时间的测量) 相对论中的时间定义方案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即:基于光在宇宙中的传播速度为一常数,在不同的参照系中相对运动的物体,会存在相对速度并且其间的相对速度和两个物体本身的惯性系存在确定的关系,依据常规物质的运动,两个物体之间的相对速度遵守速度相加原理,相对论的处理方法是将时间、空间和物质的运动速度之间的关系通过一个特定的关系处理,使物体间的相对运动速度不能大于光速(三十万公里每秒) 还有一点关于时间可变的普适性问题,在本文中就不做说明了。您可以参见时间的测量。 我们建立时间的观念,是为了更为方便的确定事件的运动变化、确定事物的主体。时间在我们描述物质世界的体系中具有普适性的作用。我个人认为,仅为了改变描述体系的中的某种数理关系而改变时间概念本身的属性是不可取的。时间概念1990年,发表“走向时间研究”(《哲学动态》1990年第3期,转载《新华文摘》1990年第6期,后收入《追思自然》)1991年,在《国外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中组织翻译“时间的物理学哲学”专题,写作专题导论“时间的物理学哲学”,翻译霍金的“时间之矢”、查皮克的“相对论中的时间:一个演化哲学的论据”。1991年,研究柏格森的时间哲学,写作“生命哲学家——柏格森”。1992年,发表“芝诺悖论今昔谈”(《哲学动态》1992年第12期,后收入《追思自然》)。1994年,发表“时间学新貌”(《诚品阅读》1994年10月号,台北)、“自然时间与人文时间”(《诚品阅读》1994年10月号)。1996年,出版《时间的观念》,追溯时间观念的历史。

281 评论

伊斯坦布尔之夜

就是锥子的尖头部分。希望能够帮到你。

257 评论

丝雨如薇

释义为锐利的末端或细小的部分。尖是一个汉字词语,拼音是jian,释义为锐利的末端或细小的部分:锐。(说话尖酸刻薄),又指出类拔萃的人或事物:技术-子。出处:尖,锐也。——《广韵》;促织声尖尖似针,更深刺着旅人心。——贾岛《客思》歌彻阳春酒半醺,玉尖搦管蘸香云。——杨维桢《学书诗》。

92 评论

相关问答

  • 《中华少年》杂志

    "中国少年"和"中华少年"是两本青少年文学期刊,都是面向大中小学生的杂志,当然它们各有优点和差异。"中国少年"是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的,它的特点是注重内容的

    傲慢的猩猩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2
  • 紫色年华杂志

    《紫色年华》B版最新约稿函 【紫色季】每期首推稿,最能体现杂志风格。千字120元。 【花都恋事】现代纯爱情稿件,校园为主都市为辅。 【粉色心萌】活泼萌爱的爱情故

    阿tin逐梦游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大众电影杂志1990

    《大众电影》是中国电影史发展的见证,是几代人的记忆! 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是最受老百姓喜爱的杂志之一,尤其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各个报刊书亭,都是把《大众电影

    卷毛先生老杨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新华文摘杂志好吗

    适合高中生阅读的报刊推荐(语文类为主)《格言》 《意林》 《中学生阅读》高中版 《中学生博览》《演讲与口才》《咬文嚼字》《小小说》《微型小说》《小说月报》《中国

    魅力人生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男生女生杂志1990

    溪雪文学社,网址及详细细则可以在男生女生官网上找到。

    地板中的神话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