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发布时间: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投学报要有心理准备,因为每个领域所能分配到的文章数有限,所以即便录用,可能要等很久;2.东北大学学报我投过两次,收稿期感觉有一点久,可能要等上快一个月左右,这大家要有耐心,不要沉不住气骂他们,3.外审时间很难控制,我第一次投的时候,被严重拖延(而且被退稿),这次就好很多4.东北大学学报的校内稿比例不至于到夸张的程度,外校只要质量好,一样有希望5.他们的投稿系统绝对有在使用,这大家放心;不像有些刊物的投稿系统是架设好看的6.编辑部老师态度极为严谨,从录用修改、排版、校正,一遍一遍,不厌其烦,非常令人感动7.版面费合理,不到1000元,如果你的稿件被他们编辑那么细心处理过,当你体会到之后,你会被感动地付得心甘情愿,真的!!有一点点稿费返还,

学术期刊。《东北大学学报》创刊于1955年,是教育部主管、东北大学主办的理工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分为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两个版本。

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科学问题的提出与论证的论文

摘 要: 科学问题的提出与解决是丰富人类知识库的重要科研活动,不仅能充实已有的理论成果,而且能提升科研工作者的科学素养及论文的写作水平和能力。本文采用“问题界定—问题提出—问题论证—论证检验—案例解析”的研究路径,对科学问题进行了清晰的界定,提出了科学问题提出与论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 论文写作 科学问题 提出与论证

引言

科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是推动现代文明进步和丰富人类知识库的重要科研活动。科学问题的提出蕴含着原始问题的创新价值,由此引入新概念、新理念、新思维和新理论,构成人类知识体系的基石。一个重大科学问题的提出,往往会引起多学科、多维度的思考,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不止一种的假说或不同的学术学派,极大地丰富人们对某一问题的认知维度。然而,目前70%以上的论文和项目申请书在科学问题的提出与论证上存在诸多问题(陈越,2006)。因此,有必要引导论文写作者在科学观察、实验或文献阅读中不断发现、提出和论证科学问题,避免科学研究中低水平的重复或模仿。

一、概念界定

科学问题是特定的学科知识背景下,人类已有的知识无法解释的未知现象或存在,即存在于科学知识体系内和科学实践中有待解决的疑难或有待发现的新理论新知识,包括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的答案。

在科研论文写作中,一些写作人员往往把科学问题与技术问题相混淆。然而,科学问题不是技术问题,两者应当加以区别。科学是认识和发现,技术是应用。科学问题是回答“做什么?”,用中文表达是“为何……?”用英文表达是“Why...?”。技术问题是回答“怎么做?”,用中文可表达为“怎么办?”,用英文表达“how to...?”。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围绕题目核心关键词“科学问题”、“提出”和“论证”,分别综述科学问题的界定、科学问题的提出、科学问题的论证及检验,评述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科学问题的界定

长期以来,科学问题的定义在学术界存在许多说法,有一定代表性的定义至少有30种,其中较典型的观点有:科学问题是指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差距(董中保,2000);科学问题是在已知科学知识基础上对未知科学知识的探求导向(陶迎春,2014);科学问题是科学认识主体在实践中发现的已知与未知、已有与未有之间的矛盾(夏从亚,2010)。上述定义虽然认识到科学问题是未知的尚需解决的问题,但没有强调科学问题与一般性问题及技术性问题的区别,更没有突出科学问题在学科知识体系或知识树结构中的定位。

(二)科学问题的提出

目前学者们从认识论和哲学的视角,分析科学问题的产生。刘敏(2015)认为科学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具有生成性、过程性和涌现性,强调科学问题的自主进化机制和问题系统研究。此外,学者们从大脑半球互动水平、个体的认知抑制能力、成就目标定向、反馈评价和自尊等方面研究了科学问题提出的影响因素(胡卫平,2015;马慧珍,2014;王博韬,2013),同时限定了科学问题的.范围(Gauch, 2003; Tanzi, 2005)。学者们虽然从认识和哲学层面探讨了科学问题提出的来源、影响因素和范围,但是没有对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进行方法型和知识型的分类,也没有探索出科学问题凝练的通用模式。

(三)科学问题的论证和检验

科学问题论证是以科学问题为起点,通过不断地实验、观察、分析、思考、推理和论证等手段获得科学事实,科学地描述原本无法解释的异常现象和客观事实存在的同时,进一步修正、完善和发展科学理论的过程(余伟,2001)。有学者认为科学问题的论证是采用适合的方法对科学问题进行解答(陶迎春,2014)。而科学问题论证的检验则包括先验检验和经验检验,是对论证过程进行结构、逻辑、有效性、精确度等进行对比分析(李田,2003)。现有文献虽然对论证和检验的程序、方法和准则进行了阐述,但未构建出一个被大家认可的科学理论论证的结构与逻辑检验模型。

(四)研究评述

现有研究认识到科学问题的重要性,并从认识论和哲学的视角,就科学问题的概念、特征、生成、影响因素、进化机制等进行探讨,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现有研究就“科学问题”论科学,对科学问题的产生或演化进行研究,却没有从应用性和指导性视角出发,解析论文写作中如何凝练、论证和检验科学问题,没有提炼出科学论文写作的通用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一是没有区别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突出科学问题的在学科知识体系或知识树结构中的定位;二是没有对所要研究的科学问题进行方法型和知识型的分类,探索出科学问题提出的通用模式;三是未构建出一个被大家认可的科学理论论证的结构与逻辑检验模型。

三、科学问题提出与论证的研究思路

本文采用“问题界定—问题提出—问题论证—论证检验—案例解析”研究路径,对科学问题进行清晰的界定,阐述科学问题提出和论证的思维与方法。文章把研究思路分解成相互关联的五个子问题,逻辑上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回答一个完整的核心问题。首先明确界定科学问题,其次探讨如何提出科学问题,再次分析如何论证科学问题,又次检验科学问题论证的有效性,最后解析经典的论文写作案例。

(一)科学问题的界定

从学科知识体系或知识树演进的视角清晰界定科学问题,概括出科学问题的主要特征和本质属性,总结科学问题的判定标准,用简洁明了的公式清楚地表述。本文把“科学问题”的判断归纳为“unknown+interesting+valuable”,即未知的能引起研究者兴趣的有价值的问题。

(二)科学问题的提出

科学始于问题,科学问题的提出是科学研究“千里之行”的第一步。我国著地质学家李四光指出:“准确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题就解决了一半。”科学问题提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从纷繁复杂的文献和现象中提出科学问题?首先将从科学知识体系内部的逻辑矛盾中探索科学问题的来源,归纳科学问题提出的途径和方法,总结出方法型论文和知识型论文中科学问题凝练的通用模式。endprint

(三)科学问题的论证

科学问题提出之后,随后就要论证科学问题是否成立。这就要归纳出科学问题论证的步骤,总结出科学问题论证的一般通用模式。建议采用总分的逻辑思维,分别对方法型和知识型文章的论证过程进行总结提炼。首先梳理论证的总体思路,其次选取合适的方法,明确研究区域,接着进行理论假设和模型建立,最后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研究结果。

(四)科学问题的论证检验

科学问题论证后,需要进行先进性、有效性、结构和逻辑方面的检验。根据论文写作的内容,选择正确的检验方式和方法。先进性检验主要从速度、效率和精度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有效性检验主要把研究结果和既定标准进行对比,检验是否在有效范围之内;逻辑检验是查看理论假设和概念模型构建的逻辑自洽性。

(五)案例研读与解析

了解了科学问题提出与论证的思维过程后,还需要通过对经典权威性文章的研读和解析,理解科学问题从提出、论证到检验的整个过程,即分析科学问题是如何提出、如何论证和如何检验的。

四、科学问题提出与论证的研究方法

与研究内容对应,本文建议采用文献研究法、归纳总结法、演绎法、对比分析发和案例分析法对科学问题的提出和论证进行研究。

①文献研究:搜集国内外相关研究资料,了解研究动态,为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启迪研究思路,清晰界定科学问题。②归纳总结法:对方法型和知识型论文中科学问题的凝练方式和思维过程进行归纳总结。③演绎法:通过研究假设、模型构建、数据分析和研究结果的阐述对科学问题进行论证。④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与标准或者与以前的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证明论证的有效性。⑤案例分析法:对已发表的高质量论文进行案例解析,加深对科学问题提出和论证的理解。

结语

科学问题提出与论证不仅能清晰地界定科学问题,提出论文写作新的思维模式,丰富和充实已有的理论研究,而且能为广大的科研工作者和高校学生提供可供参考借鉴的论文写作的通用模式,有利于提高科学素养及论文的写作水平和能力。本文界定了研究中的科学问题,阐述了论文写作中科学问题的提出与论证的思路和方法,以期对广大师生的论文写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陈越,温明章,杜生明.从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看科学问题的凝练[J].科学通报,2006(7):870-872.

[2]董中保,石阔.“科学问题”概念及其本质特征和属性.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1):10-14.

[3]陶迎春,马雷.科学问题的解答及其比较评价[J].哲学动态,2014(8):98-103.

[4]夏从亚,刘国红.论科学问题的发现与提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2):116-121.

[5]刘敏.科学问题的生成及其进化机制[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1):8-13.

[6]胡卫平,程丽芳,贾小娟,韩蒙,陈英和.认知抑制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的影响:认知风格的中介作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6):721-728.

[7]马慧珍.成就目标定向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4.

[8]王博韬.大脑半球互动水平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3.

[9]Gauch G H Jr.. Scientific Method in Practice[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10]Tanzi R E,Bertram L.. Twenty years of the Alzheimers disease amyloid hypothesis:A genetic perspective[J]. Cell,2005(4):545-555.

[11]余伟.试论科学研究从科学问题开始[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1,3(1):75-77.

[12]李田.关于科学检验的几个问题[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65-68.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主要学习简历(含国内外访学)1974年11月——1976年8月 原吉林师范学校读书1985年9月——1987年7月 四平师范学院政治系读书1991年3月——1991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进修1996年7月——1996年8月北京大学哲学系人学高级研讨班2000年9月——2001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01年9月——2004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主要工作简历1976年8月——1989年5月 吉林师范学院(校)系团总支书记、院团委副书记、系副主任。1989年5月——1999年9月 吉林师范学院德育教研部教师、副主任、主任,马列思想政治教研部书记、副主任,院学生处处长。1999年9月——2002年2月 北华大学宣传部长,马列思想政治教研部教师。2002年2月——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主任。 主要讲授课程:本科: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德育原理,德育价值与德育实效研究 1、《韩非的治国方略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BZZ004,2005年,7万,主持;2、《当代大学生问题多维透视与高校德育实效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DEA030108,2003年,万,主持;3、《当代大学生问题多维透视与立体教育实效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A315010,2003年;经费无,主持,已结项;4、《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ZZ0084,2006年,万,主持;5、《医风医德问题问题及对策研究》,吉林省中医药局,2004—ZC02,2004年,1万,主持;6、 《德育实效测评标准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青年基金。EEA100376 2010年,2万,主持;7、 《人生意义及现实人生困惑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ZX067 2010年,10万,主持; 【论文类】论文目录:1、作者1、《试论康德动机论的意义》,《吉林师院学报》1992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与哲学史全文转载1992年5期;2、作者2、《建立激励机制,培养竞争意识》,《思想教育研究》1993年5期;3、作者1、《思想政治教育课改革的尝试》,《思想教育研究》1994年2期;4、作者1、《人为什么爱国》,《思想教育研究》1995年1期;5、作者1、《爱国主义的理性思考》,《光明日报》1995年6月8日;6、作者2、《刍议认识的本质梯级性问题》,《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1996年9期;7、作者1、《韩非的因情而治》,《政治学研究》1996年2期;8、 作者1、《论社会主义市场原则和道德原则的统一》,《光明日报》1997年5月3日;9、 作者1、《市场经济与个体文明》,《光明日报》1998年4月3日;10、作者1、《关于个人精神文明的思考》,《吉林师院学报》1998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精神文明建设全文转载1998年9期;11、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课问题式教学模式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01年2期;12、作者1、《理想的价值》,《中国教育报》,2001年2月14日;13、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课内容体系之我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年3期;14、作者1、《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性蕴涵》,《光明日报》2002年2月5日;15、作者1、《论德育的价值》,《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2期16、作者2、《德育的固化机制》,《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3期;17、作者1、《略论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三原则》,《光明日报》2003年5月20日;18、作者1、《论德育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思维视角转换》,《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3期;19、作者1、《德育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思维视角转换》,《光明日报》2004年4月5日;20、作者1、《思想的凝练 理论的创新》,《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6期;21、作者1、《德育的发展价值》,《中国教育报》2004年7月13日;22、作者1、《论德育的导向价值》,《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9期;23、作者1、《增强德育实效须转换思维视角》,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12日;24、作者1、《传承 体验 实现-人生意义的诠释》,《光明日报》2004年11月9日;25、作者1、《关注大学生问题,增强德育实效》,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25日;26、作者1、《中小学理想教育应遵循的原则》,《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3期;27、作者1、《给高中生一个真实的大学梦》,中国教育报2005年4月19日;28、作者1、《德育的理想价值》,思想教育研究2005年5期;29、作者1、《论公民权力》,《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4期;30、作者1、《韩非的治吏思想》,《光明日报》2005年6月7日;31、作者1、《大学生如何走出自我中心》,《中国教育报》2005年8月23日;32、作者1、《简论休闲》,《光明日报》2005年9月20日,新华文摘论点摘编;33、作者1、《孝经新解》,《伦理学研究》2005年5期;34、作者1、《大学生自我中心的成因及矫正》,《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1期;35、作者1、《重视解决大学生眼高手低问题》,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11期;36、作者1、《大学生眼高手低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光明日报》2006年8月4日;37、作者2《政治社会化取向的美国公民教育》,《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38、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课专题式教学模式研究》《教学研究》2006年(东北师大教务处)39、作者1、《韩非奉献给君主的根本治国方略》《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03期40、作者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05期41、作者1、《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教学实效》《中国教育报》2007年42、作者1、《政治的维度——韩非的人性观》《光明日报》2007年43、作者1、《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客观考量》《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03期44、作者1、《韩非主张治国的基本方略——赏罚依法》《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03期45、作者1、《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的自身建设》《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第07期46、作者1、《韩非的治国方略述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5期47、作者2、《刍议哲学范畴度的模糊性——兼谈度的分类》《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2期48、作者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及其逻辑展开模式构想》《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年第02期49、作者1、《论建构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测评的标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11期50、作者1、《如何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中国教育报》2008年51、作者1、《十七大报告蕴含的民本取向》《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52、作者1、《韩非的治国三境界》《光明日报》2008年53、作者1、《教师“好学生”情感期待落差的成因透视》 《光明日报》2009年54、作者1、《韩非的能人政治及其意蕴》《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3期55、作者1、《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战略意蕴》《光明日报》2009年56、作者2、《试论孝德教育的源起和产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57、作者2、《西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58、作者2、《论汉代孝德教育》《孔子研究》2010年第3期59、作者1、《韩非的法治理念》《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4期60、作者1、《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和介体》《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61、作者2、《论孟子的理想人格理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62、作者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63、作者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问题式专题教学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第4期64、作者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矛盾体系新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65、作者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效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66、作者2、《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兰州学刊》2011年第6期66、作者1、《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0期67、作者2、《谈中小学法治教育内容的误区与完善》《教育探索》2011年第8期68、作者2、《大学生功利化倾向及防范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69、作者1、《从雷锋的精神世界看雷锋精神生成》《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70、作者2、《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系统构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71、作者2、《学校德育内容衔接的困境与出路》《教育科学研究》2012年第4期72、作者1、《论雷锋精神的个体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73、作者1、《生活内容的人生意义》《光明日报》2012年74、作者1、《应然与实效维度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想》《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75、作者1、《德育实效评测标准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9期76、作者2、《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的展开形态》《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11期77、作者1、《论雷锋精神的现实性维度》《理论学刊》2012年11期78、作者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79、作者2、《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的建构理路》《临沂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80、作者2、《论提高德育实效的现实着力点》《教育探索》2013年的第2期81、作者2、《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几点思考》《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82、作者2、《论实效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理论与改革》,2013年第3期81、作者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体系的规划与构建》《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第1期82、作者2、《大学生问题教育的理性规约》《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013年第4期83、作者2、《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解读》《教育评论》,2013年第5期学术著作或教材目录:1作者1、《爱国主义的理性思考》专著,《延边大学出版》1999年6月;2作者1、《德育价值论》专著,《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4年12月;3作者1、《论人及其责任》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4作者2、《德育的人学承诺》著作,《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5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6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7作者1、《问题与对策——大学生活进行时》著作,《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8作者1、《韩非的治国方略研究》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9作者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研究》著作,《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 主要讲授课程:本科: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德育原理,德育价值与德育实效研究主要科研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兼及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 1、《韩非的治国方略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BZZ004,2005年,7万,主持;2、《当代大学生问题多维透视与高校德育实效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DEA030108,2003年,万,主持;3、《当代大学生问题多维透视与立体教育实效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A315010,2003年;经费无,主持,已结项;4、《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ZZ0084,2006年,万,主持;5、《医风医德问题问题及对策研究》,吉林省中医药局,2004—ZC02,2004年,1万,主持; 1作者1、《试论康德动机论的意义》,《吉林师院学报》1992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与哲学史全文转载1992年5期;2作者2、《建立激励机制,培养竞争意识》,《思想教育研究》1993年5期;3作者1、《思想政治教育课改革的尝试》,《思想教育研究》1994年2期;4 作者1、《人为什么爱国》,《思想教育研究》1995年1期;5 作者1、《爱国主义的理性思考》,《光明日报》1995年6月8日;6作者2、《刍议认识的本质梯级性问题》,《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1996年9期;7作者1、《韩非的因情而治》,《政治学研究》1996年2期;8 作者1、《论社会主义市场原则和道德原则的统一》,《光明日报》1997年5月3日;9 作者1、《市场经济与个体文明》,《光明日报》1998年4月3日;10 作者1、《关于个人精神文明的思考》,《吉林师院学报》1998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精神文明建设全文转载1998年9期;11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课问题式教学模式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01年2期;12作者1、《理想的价值》,《中国教育报》,2001年2月14日;13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课内容体系之我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年3期;14作者1、《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性蕴涵》,《光明日报》2002年2月5日;15作者1、《论德育的价值》,《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2期16作者2、《德育的固化机制》,《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3期;17作者1、《略论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三原则》,《光明日报》2003年5月20日;18作者1、《论德育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思维视角转换》,《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3期;19作者1、《德育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思维视角转换》,《光明日报》2004年4月5日;20作者1、《思想的凝练 理论的创新》,《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6期;21作者1、《德育的发展价值》,《中国教育报》2004年7月13日;22作者1、《论德育的导向价值》,《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9期;23作者1、《增强德育实效须转换思维视角》,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12日;24作者1、《传承 体验 实现-人生意义的诠释》,《光明日报》2004年11月9日;25作者1、《关注大学生问题,增强德育实效》,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25日;26作者1、《中小学理想教育应遵循的原则》,《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3期;27作者1、《给高中生一个真实的大学梦》,中国教育报2005年4月19日;28作者1、《德育的理想价值》,思想教育研究2005年5期;29作者1、《论公民权力》,《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4期;30作者1、《韩非的治吏思想》,《光明日报》2005年6月7日;31作者1、《大学生如何走出自我中心》,《中国教育报》2005年8月23日;32作者1、《简论休闲》,《光明日报》2005年9月20日,新华文摘论点摘编;33作者1、《孝经新解》,《伦理学研究》2005年5期;34作者1、《大学生自我中心的成因及矫正》,《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1期;35作者1、《重视解决大学生眼高手低问题》,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11期;36作者1、《大学生眼高手低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光明日报》2006年8月4日;37作者2《政治社会化取向的美国公民教育》,《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38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课专题式教学模式研究》《教学研究》2006年(东北师大教务处)39、作者1、《韩非奉献给君主的根本治国方略》《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03期40、作者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05期41、作者1、《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教学实效》《中国教育报》2007年42、作者1、《政治的维度——韩非的人性观》《光明日报》2007年43、作者1、《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客观考量》《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03期44、作者1、《韩非主张治国的基本方略——赏罚依法》《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03期45、作者1、《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的自身建设》《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第07期46、作者1、《韩非的治国方略述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5期47、作者2、《刍议哲学范畴度的模糊性——兼谈度的分类》《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2期48、作者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及其逻辑展开模式构想》《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年第02期49、作者1、《论建构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测评的标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11期50、作者1、《如何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中国教育报》2008年51、作者1、《十七大报告蕴含的民本取向》《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52、作者1、《韩非的治国三境界》《光明日报》2008年53、作者1、《教师“好学生”情感期待落差的成因透视》 《光明日报》2009年54、作者1、《韩非的能人政治及其意蕴》《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3期55、作者1、《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战略意蕴》《光明日报》2009年56、作者2、《试论孝德教育的源起和产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57、作者2、《西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58、作者2、《论汉代孝德教育》《孔子研究》2010年第3期59、作者1、《韩非的法治理念》《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4期60、作者1、《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和介体》《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61、作者2、《论孟子的理想人格理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62、作者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63、作者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问题式专题教学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第4期64、作者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矛盾体系新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65、作者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效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66、作者2、《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兰州学刊》2011年第6期66、作者1、《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0期67、作者2、《谈中小学法治教育内容的误区与完善》《教育探索》2011年第8期68、作者2、《大学生功利化倾向及防范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69、作者1、《从雷锋的精神世界看雷锋精神生成》《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70、作者2、《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系统构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71、作者2、《学校德育内容衔接的困境与出路》《教育科学研究》2012年第4期72、作者1、《论雷锋精神的个体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73、作者1、《生活内容的人生意义》《光明日报》2012年74、作者1、《应然与实效维度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想》《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75、作者1、《德育实效评测标准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9期76、作者2、《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的展开形态》《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11期77、作者1、《论雷锋精神的现实性维度》《理论学刊》2012年11期78、作者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79、作者2、《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的建构理路》《临沂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80、作者2、《论提高德育实效的现实着力点》《教育探索》2013年的第2期81、作者2、《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几点思考》《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82、作者2、《论实效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理论与改革》,2013年第3期81、作者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体系的规划与构建》《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第1期82、作者2、《大学生问题教育的理性规约》《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013年第4期83、作者2、《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解读》《教育评论》,2013年第5期 1作者1、《爱国主义的理性思考》专著,《延边大学出版》1999年6月;2作者1、《德育价值论》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3作者1、《论人及其责任》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4作者2、《德育的人学承诺》著作,《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5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6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吉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主持)吉林省教育厅 2001年11月20日 编号20002057

*SSCI论文9 Andreas. Demetriou, Zhang Xiangkui:The architecture,dynamics,and development of mental processing:Greek, Chinese,or universal? Intelligence,2005,Volume 2:109-1418 Jiao R. K.,Zhang,.. A study about effects of the correlated factors on development of self-esteem in adolesc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Yu,.,Zhang,.. Mental health among laid-off workers: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ping style and perceived contro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Zhang,.. Constructing and verifying of self-esteem model(Ⅰ): A theory of structure and processing way of self-estee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 (5-6): Sun,Y.,Zhang,.. The relationship among cognitive appraisal, psychological control,social support and stress facing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n high schoo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 Cong,.,Zhang,..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f mental heal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 Zhang,L.,Zhang,.. Theory constructing and verifying of self-esteem structural model (ii):A confirmatory study of self-esteem structural model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 Pan,Y.,Zhang,.. Self-esteem is psychological basis for the education with respec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 Guo,J.,Zhang,.. Coping styles of the retired persons as modulator to mental health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4,39(5-6): 320-320.*国家级8.张向葵(第1位):自尊的本质探寻与教育关怀.教育研究,2006(6):15-20.(2011年由中国德育杂志社,教育研究杂志社组编的《当代中国德育研究新进展》全文收录)7. 张向葵(第1位):培养儿童早期幸福感.光明日报(教育周刊版),2009年5月6日.6. 张向葵(独撰):“三性并茂”幼儿需要的阳光教育.光明日报(理论综合版),2008年 9月12日5. 张向葵(第1位):自尊的本质探寻与教育关怀.教育研究,2006(6):15-20.(2009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编著的《中国教育科学2007》全文收录)4. 张向葵(第1位):走向行动定向的儿童研究:国内外儿童福利政策研究及启示,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31-134.(新华文摘2005年第22期,总第346期全文转载)3. 张向葵(第1位):自尊对失败后抑郁、焦虑反应的缓冲效应.心理学报,2005,37(3): 240-245.(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5年第10期全文转载)2. 张向葵(第1位):自我尊重:学校教育不容忽视的心理资源. 教育研究,2003(1):53-57.(2007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编著的《中国教育科学2005》全文收录)1. 张向葵(第2位):小学三年级数学学优生与学困生解决比较问题的差异.心理学报,2002,34(4):400-406.*CSSCI(A)级(注:自2008年1月1日起区分CSSCI(A)、(B)级,故2008年以前的CSSCI文章均在CSSCI(B)级中列出)17.张向葵(通讯):自尊与创造力相关的元分析.心理科学进展,2011,19(5):.张向葵(通讯):高低自尊者不同记忆偏好的发生机制.心理科学,2010,33(6):.张向葵(第1位):小学生升学准备不足: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东北师大学报,2010,(2):.张向葵(通讯):行为评价对3岁儿童掌控动机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010,26(2):.张向葵(第1位):自豪感的概念、功能及其影响因素.心理科学,2009,32(6):.张向葵(第1位):教育执行力:家长对落实幼儿《纲要》满意度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张向葵(通讯):幼儿汉语字行和语义与图形加工速度的发展与比较.心理科学,2009,32(3):551-554. (2011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编著的《中国教育科学2010》全文收录)10.张向葵(独撰):“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张向葵(第1位):中国儿童成长信息监测平台:建设与应用.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张向葵(通讯):城市贫困中学生自豪感、外显自尊与抑郁状态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4):. 张向葵(第3位):社会文化震荡中幽默应对的机制.心理科学,2008,31(5):. 张向葵(第2位):美国教育中的幽默.比较教育研究,2008(9):. 张向葵(独撰):追求自尊:短期效应与长期代价.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162-168.(2010年由中国教育学会编著的《中国教育科学2009》全文收录)4. 张向葵(第2位):初中生外在学习动机内化的心理机制研究.心理科学,2008,31(3):. 张向葵(第1位):西方自尊两因素理论研究回顾及其展望.心理科学,2008,31(2):494-499..(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8年第7期全文转载)2. 张向葵(第2位):不同自尊者对自我相关信息的记忆偏好.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2):. 张向葵(通讯):二年级小学生“记”、“忆”策略的微观发生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8,24(1):25-30.*CSSCI(B)级77.张向葵(独撰): 改革评价方式 塑造幼儿阳光生命——“小红花革命”再探.人民教育,2010(12):.张向葵(通讯):儿童早期自尊的行为观察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8(2):.张向葵(通讯):归因方式对不同自尊水平个体状态焦虑情绪的影响.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8(1):.张向葵(通讯):不同认知偏好对大学生情感反应的影响:短期利益和长期代价.心理学探新,2009(1):.张向葵(通讯):走向整合的智力研究——Demetriou的经验结构式认知发展理论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8,16(6):.张向葵(通讯):婴幼儿自尊的前兆与形成.学前教育研究,2008(10):.张向葵(独撰):美国基础教育在培养诺贝尔奖得主中的奠基作用及其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08,35(8):.张向葵(第3位):父母离异对子女心理发展的影响:计票式文献分析途径的研究.心理科学,2007,30(6):.张向葵(通讯):自我意识情绪:人类高级情绪.心理科学进展,2007,15(6):.张向葵(通讯):自尊与自我服务偏好的关系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7,15(4):631-636.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心理学,2007年第12期全文转载)67.张向葵(第2位):现代中国人心理健康和谐观的理论构念.心理科学,2007,30(3):.张向葵(第3位):发散思维训练对62名初一学生创造力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7,(3):.张向葵(第2位):规则形式及其呈现问题情境对高二学生类比迁移影响研究.心理科学,2007,30(1):.张向葵(第1位):中国儿童的电视环境与儿童成长.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张向葵(第1位):未来中国儿童研究的战略构想.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3(6):.张向葵(第1位):认知评价与心理控制感在中年人对社会政策变化感受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4):.张向葵(通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震荡的特点研究.心理科学,2006,29(5):.张向葵(通讯):高自尊的异质性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6,14(5):.张向葵(第1位):自尊只有高低之分吗?——高自尊的异质性及其启示.心理学探新.2006,26(3):.张向葵(第1位):男女两性在文化震荡、心理健康及其关系中的差异比较.心理科学.2006,29(2):.张向葵(第1位):透视文化变迁下的个体心理状态——社会文化震荡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访谈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张向葵(第2位):中学生学习策略的结构与使用特点.心理科学,2006,29(1):.张向葵(第1位):教师关于儿童入学准备的观念.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1(4):73-78.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6年第3期全文转载)54.张向葵(第2位):自我决定认知动机理论研究概述.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张向葵(第1位):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策略教学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05(5):.张向葵(第1位):自尊能缓冲死亡焦虑吗?——自尊对死亡提醒条件下大学生死亡焦虑的影响.心理科学,2005,28(3):.张向葵(第2位):儿童入学准备状态的理论模型与干预途径.心理科学进展,2005,13(5):.张向葵(第2位):中外学习方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外国教育研究,2005,32(4):.张向葵(第1位):微观发生法在认知策略教学中的应用,教育科学,2005,21(3):.张向葵(第1位):“内隐自我信息加工方式”研究的前提性问题探索.心理学探新,2005,25(1):.张向葵(第2位):多层线性模型在纵向研究中的运用.心理科学,2005,28(2):.张向葵(第2位):超越式学习的现象学研究.教育科学,2005,21(1):25-.张向葵(第3位):自尊:心理健康的核心——兼谈自尊的教育意境.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张向葵(第1位):社会文化因素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3(3):229-233.(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6年第1期全文转载)43.张向葵(第1位):国外自我决定研究述评.中国特殊教育,2005(9):78-81.42.张向葵(第2位):自我决定学习理论及其干预模型探析.中国特殊教育,2005(6): 41-45.41.张向葵(第2位):促进残疾学生自我决定能力发展的教育策略.中国特殊教育, 2005(2):81-85.40.张向葵(第1位):自我尊重的心理解读.中国教育学刊,2004(7):36-38、.张向葵(第1位):关于自尊结构模型的理论建构.心理科学,2004,27(4):.张向葵(第1位):阅读障碍学生创造力特征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0(2):.张向葵(第1位):关于心理健康的哲学思考.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19-126(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4年第6期全文转载).36.张向葵(第2位):找回心理学失去的自我——心理学研究主题的历史探寻与当代启示.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张向葵(第1位):文化震荡及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2):438-442.(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4年第10期全文转载).34.张向葵(第2位):运动员与非运动员大学生身体自尊及整体自尊研究.心理学探新, 2003,23(4):55-58.(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4年第2期全文转载)33.张向葵(第1位):有关类比推理过程中的图式归纳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3,26(5):.张向葵(第2位):中学生学习策略运用、学习效能感、学习坚持性与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2003,26(4):.张向葵(第3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双重表征理论及其进展.心理学探新,2003,23(2):.张向葵(第2位):态度研究的新进展——双重态度模型.心理科学进展,2003,11(2):171-176(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3年第10期全文转载).29.张向葵(第1位):认知发展机制研究的新进展—关于认知发展机制的数学模型. 心理科学,2003,26(1):118-120,.张向葵(第1位):中学生学习策略应用特点的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2):110-115.(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3年第8期全文转载)27.张向葵(独撰):教育生态:课堂教学监控的鲜活生命.教育科学研究,2003(7/8):31-34.(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3年第11期全文转载).26.张向葵(第1位):待岗人员的应付方式、控制感特点及其关系研究.心理学探新,2002,22(4):.张向葵(第1位):处于不支持行为压力下的下岗人员的心理中介研究.应用心理学, 2002,8(3):.张向葵(第1位):认知评价、心理控制感、社会支持与高考压力关系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3):.张向葵(第1位):退休人员的应付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调节作用研究.心理科学,2002,25(4):.张向葵(第1位):论自我尊重是“尊重的教育”的心理基础.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张向葵(第1位):儿童图式特征的认知发展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18(1):.张向葵(第1位):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结构测查问卷的编制.心理科学,2002,25(2):152-155.(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2002年第7期全文转载)19.张向葵(第1位):我国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特点的调查研究. 心理学探新,2001,21(3):.张向葵(第1位):我国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现状的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4):.张向葵(第1位):西方侵犯受害儿童早期经验研究及其对幼教的启示. 外国教育研究,2001,28(1):.张向葵(第1位):图式教学对阅读理解能力、推理能力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心理发展与教育,2000,16(2):.张向葵(第1位):类比推理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0,23(6):.张向葵(第1位):小学生课文图式意识、图式操作策略与图式行为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1999,22(5):.张向葵(第1位):—岁儿童对丧失认知的初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15(4):.张向葵(第1位):图式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应用及其对语文学习成绩的影响.心理科学,1999,22(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1999年第7期全文转载).11.张向葵(第1位):高师教育设置小学教育专业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2):.张向葵(第1位):学科素质教育与学习策略.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21(5):1-3. (高等教育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2期全文转载)9. 张向葵(第1位):岁儿童对死亡认知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4(4):. 张向葵(第2位):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al Dimensions of 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Longitudinal and Cross--cultural OF PSYCHOLOGY,LJUBLJANA,. 张向葵(第1位):影响信息加工容量的语言因素研究——中国和希腊跨文化比较. 心理科学,1997,20(5):. 张向葵(第1位):宣传效果与受众的心理加工机制——孔繁森事迹宣传效果的调查研究.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4):.张向葵(第1位):图式理论在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应用.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13(4):.张向葵(第1位):信息加工观点和信息加工系统.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 张向葵(第1位):当前社会形势下儿童——老人助人行为发展的实验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12(2):. 张向葵(第1位):9--15岁儿童信息加工系统发展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11(4):. 张向葵(第1位):Processing Capacity: Structure, development, and functions in complex problem-solving:A cross-cultural study in Greece and China. IV EUROPEAN ,CONGRESS OF PSYCHOLOGY, JULY, 1995,GREECE.*核心级10.张向葵(独撰): 探索幼儿教育评价方式的变革——小红花的革命.人民教育,2009(11),. 张向葵(第2位):后现代主义哲学对心理学中幽默感研究的方法论超越,理论探讨,2007(2):. 张向葵(第2位):教师对儿童入学准备状况的团体评定.学前教育研究,2006,5:. 张向葵(第2位):儿童入学准备的访谈研究.学前教育研究,2005,(5):. 张向葵(第1位):文化震荡对当代女性心理健康的影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7(6):. 张向葵(第1位):如何上好学习策略方式教学课——《生活中的轴对称》课例分析.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4):. 张向葵(第1位):关于心理健康的哲学思考(英文).中国临床康复,2005,9(12):248- . 张向葵(第1位):实现创新教育理论具体化的思考与实践. 教育探索,2003(2):. 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对学生未来生活方式的影响. 人民教育,2003(2):. 张向葵(第1位):高校知识女性心理素质结构探析. 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22(10):21-24.*省级33.张向葵(第1位):Perceptions of teachers’ and parents’ regarding school of Education in China,2008,3(3):.张向葵(第2位):青少年学校适应的调查研究.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29(4):.张向葵(第1位):父母应如何培养儿童的自尊,中国家庭教育,2007(1):42- .张向葵(第1位):大学生自尊水平、抑郁状态与状态焦虑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2):.张向葵(第1位):我国不同群体心理健康现状的新调查,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张向葵(第2位):四种训练方式对不同认知风格大学生人际信任改善的影响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张向葵(第2位):大学生自尊、抑郁和焦虑水平的性别差异研究,社会心理研究,2005(3):15-18.26.张向葵(第2位):幼儿教师对儿童入学准备状态观念的访谈研究.中国家庭教育,2005(2):.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教学与生成智慧,教育科学研究,2005(9):.张向葵(第2位):幼儿气质类型、母亲态度与自我调节的关系研究.中国家庭教育,2004(2):.张向葵(第1位):自尊机制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启示.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12):.张向葵(第2位):“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影响研究”的深层思考.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3):.张向葵(第1位):图式: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奠基石.当代教育论坛,2003(12):.张向葵(第1位):幼儿对丧失的认知、成因及调适对策. 中国家庭教育,2003(1):.张向葵(第3位):策略性知识: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现代教育科学,2003(7):.张向葵(第2位):当代中国诚信危机的文化审视.新长征,2002(6):.张向葵(第1位):退休人员的应付方式、控制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社会心理研究,2002(2):1-5,.张向葵(第2位):待岗人员的应付方式与健康状况的关系研究.社会心理研究,2002(3).15.张向葵(第1位):当前形势下知识女性心理素质分析.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3):.张向葵(第1位):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渠道.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6):.张向葵(第2位):知识女性工作压力归因特点及相关研究.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3(1):.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的获得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现代中小学教育,2001(6):.张向葵(第1位):学习策略学科化.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9): .张向葵(第1位):备课时怎样备好学生.中小学教师培训,2000(8):. 张向葵(第2位):文化震荡与“边际人”心理调适.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0(4):. 张向葵(第2位):教师心理素质与课程改革. 吉林教育研究,2000(8).7. 张向葵(第1位):中学生课文图式意识、图式操作与图式水平关系的研究.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22(4):. 张向葵(第1位):中考与高考学生焦虑心理成因及对策.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学版),1999(6):. 张向葵(第2位):学习策略与小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版),1998(4):. 张向葵(第2位):小学部首归类识字教学的新方案.现代中小学教育,1998(2):. 张向葵(第3位):学习策略与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现代中小学教育,1998(1):. 张向葵(第1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误区的成因及矫正.现代中小学教育,1997(3):. 张向葵(第1位):罗比?凯斯关于儿童智慧发展的“过程—结构”论.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1996(4):14-15.【报道评论】5. 不能让孩子病在起跑线上——访张向葵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报(心理学)2010年11月3日,第11版.4. “三性并茂”成就阳光童年——对话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学园园长张向葵.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2010年1月22日,第8版.3. 2009中国幼教高峰论坛报道——张向葵:园长管理的新概念及其实施,(第12期):. 张向葵教授与“三性并茂”的阳光教育.奕阳幼教评论,(第11期):. 阳光教育编就快乐摇篮.吉林日版,2009年6月5日,第11版.【著作】10.张向葵(独著):阳光下的成长对话——一位幼教专家写给幼儿家长的36封信.朝华出版社,. 张向葵(独著):给幼儿家长的35封信.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向葵(著第1位):社会文化震荡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 张向葵(著第1位):学习策略对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形成的影响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 . 张向葵(独著):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当代青少年心理问题反思与回应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第一版;2004年第二版.5. 张向葵(编著):步入青春河.中国青年出版社,. 张向葵(著第1位):学习策略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长春出版社,. 张向葵(编著第1位):学习策略的理论与操作.吉林大学出版社,. 张向葵(独著):中国和希腊儿童信息加工系统机制的比较研究.东北师大出版社,. 张向葵(编著):走进心理世界.吉林大学出版社,1997.【教材】10.张向葵(主编第1位):发展心理学(高等师范院校专业基础课教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张向葵(主编):青少年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网络学院学历教育系列教材).东北师范大学网络课,. 张向葵(主编第1位):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专论(4+2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系列教材).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 张向葵(主编):青少年心理学(共同课教材).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向葵(主编第1位):课堂教学监控.人民教育出版社,. 张向葵:心理健康教育教程.教育科学出版社,. 张向葵:青少年心理学.全国继续教育网络课,. 张向葵(主编).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张向葵(主编).管理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向葵(主编第1位):发展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书评】4. 张向葵(独撰):积跬步以至千里——读沈德立教授等人《素质教育中高效率学习的心理机制研究》一书有感.中国校外教育,2008(1):. 张向葵(独撰):专家指津:把心理学导入家庭教育.中华读书报,2005年4月20日,第15版.2. 张向葵(独撰):博采众长 自成机杼——读李洪玉教授等人《学习能力发展心理学》一书有感.现代教育科学,2004(6):. 张向葵(独撰):阅读过程研究的新视角——读《学生汉语阅读过程的眼动研究》一书有感.吉林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1(4):41-42.【内刊】3. 张向葵. 是师爱,构筑了他的课堂.思想在线.2006,(1):. 张向葵. 关于小学教育专业进入高等教育体系的探讨. 东北师大教学研究,1999,(1).1. 张向葵(第2位):关于切实提高高校基础课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和做法.东北师大教学研究,1997,(2-3).【成果小结】国内外学术刊物共发表论文154篇,SSCI论文9篇、国家级论文8篇、CSSCI论文94篇(2008年后CSSCI(A)17篇)、核心刊物论文10篇、省级论文33篇,著作9部,教材9部;成果获奖共42项,其中国家级成果4项,省部级成果22项,其它16项;承担科研项目23项,其中国家项目9项,省部项目9项,校级5项;近三年支配科研经费68万元,年均万元。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林业科学 2.林业科学研究 3.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4.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5.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6.福建林学院学报 7.世界林业研究 8.林业科技通讯(改名为:林业实用技术) 9.浙江林学院学报 10.中国森林病虫 11.浙江林业科技 12.西北林学院学报 13.林业资源管理 14.中南林学院学报 15.福建林业科技 16.林业科技 17.辽宁林业科技这些是林业方面的核心期刊

工程造价论文参考文献一:[1] 赵彬,孙会锋. 云计算在工程造价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 建筑经济. 2013(11)[2] 董屹,王昆鹏. 云存储在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3(09)[3] 王妍妍,唐招金. 信息时代的工程造价管理与特征分析[J]. 城市建筑. 2012(17)[4] 唐国纯,罗自强. 云计算体系结构中的多层次研究[J]. 铁路计算机应用. 2012(11)[5] 罗雪琼,陈国忠,饶从志,徐静,森干,周毅. 论云计算及其在医疗卫生信息化中的应用[J]. 现代医院. 2012(11)[6] 孙瑞丰. 论云计算及其体系结构[J]. 企业家天地. 2012(10)[7] 李凌霞. 云计算的体系结构域关键技术[J]. 微计算机信息. 2012(10)[8] 何清华,潘海涛,李永奎,钱丽丽. 基于云计算的BIM实施框架研究[J]. 建筑经济. 2012(05)[9] 顾宏久. 浅谈虚拟化与云计算的关系[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1(08)[10] 房秉毅,张云勇,程莹,徐雷. 云计算国内外发展现状分析[J]. 电信科学. 2010(S1)[11] 孙长军,陈江潮. 加快工程造价信息化建设[J]. 经营与管理. 2010(04)[12] 俞华锋. 基于云计算的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J]. 科技信息. 2010(01)[13] 吴吉义,平玲娣,潘雪增,李卓. 云计算:从概念到平台[J]. 电信科学. 2009(12)[14] 石屹嵘,段勇. 云计算在电信IT领域的应用探讨[J]. 电信科学. 2009(09)[15] 李永先,栾旭伦,李森森. 云计算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探讨[J]. 江西图书馆学刊. 2009(01)[16] 邵瑞,张建高. 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发展的问题及趋势探究[J]. 山西建筑. 2009(05)[17] 吴学伟,任宏,竹隰生. 英国与香港的工程造价信息管理[J]. 建筑经济. 2007(02)[18] 应飞虎. 信息如何影响法律--对法律基于信息视角的阐释[J]. 法学. 2002(06)[19] 赵志敏. 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内部治理研究[D]. 北京建筑大学 2014[20] 刘畅. 基于BIM的建设工程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D]. 重庆大学 2014[21] 李郁楠. 建设项目工程造价控制的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 2014[22] 李菲. BIM技术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 青岛理工大学 2014[23] 陈凤. 算量软件在建筑工程量计算中的应用与分析[D]. 河北工程大学 2013[24] 杨立杰. 基于模块化的住宅工程造价指标体系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 2014[25] 褚彦秋. 工程造价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厦门大学 2014[26] 夏涛. 建设项目招投标阶段和施工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研究[D]. 山东大学 2014[27] 卢立明. 工程造价管理中信息的应用研究[D]. 天津大学 2009工程造价论文参考文献二:[1] 周怀少. 试论施工企业工程造价风险的防范[J]. 科技资讯. 2012(03)[2] 王岩莉,赵春花. 工程造价的风险管理因素分析[J]. 科技致富向导. 2010(30)[3] 朱小旺. 土建工程项目造价风险模糊评估模型研究[J].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0(03)[4] 饶虹. 业主在工程量清单计价下的工程造价风险控制[J]. 市政技术. 2010(03)[5] 仇一颗,仇劲松. 基于灰色层次法的公路工程造价风险评价[J]. 公路工程. 2009(04)[6] 雷碧涛,杨建,刘君健. 基于模糊评估模型的公路工程造价风险研究[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4)[7] 李高扬,刘明广,吴育华. 工程项目风险预测模型[J]. 统计与决策. 2006(22)[8] 刘静. 综合单价风险量化研究[J].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6(04)[9] 陈长宏. 试析施工企业工程造价风险及对策[J]. 中国建设信息. 2005(14)[10] 王桂强,马羽. 解释结构模型(ISM)在深圳地铁一期工程联调中的应用[J]. 铁道运输与经济. 2004(09)[11] 田权魁. 模糊理论与AHP相结合的BOT风险研究[J]. 低温建筑技术. 2004(02)[12] 戚安邦. 项目风险与不确定性成本集成管理方法研究[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3(12)[13] 杨赞锋. 基于风险因素的水电工程造价预测模型[J].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6)[14] 肖维品,陈松吟,符宁强. 工程项目投标报价决策模型及其风险评估方法[J].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 2000(04)[15] 胡玫. 建筑工程造价管理系统的分析与设计[D]. 云南大学 2013[16] 所滨立. 龙华建筑公司工程造价管理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17] 段云萍. 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研究[D]. 燕山大学 2012[18] 朱其芹. 工程量清单招标模式下全目标工程造价集成管理研究[D]. 长安大学 2013[19] 文洁. 集对分析法在工程造价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湖南大学 2013[20] 黄治高.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下工程造价全过程审计研究[D]. 山东大学 2013[21] 王雯. 建设项目实施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研究[D].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22] 韦春晓. 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风险管理研究[D]. 北京交通大学 2011[23] 李庆中. 施工企业工程造价风险评估及应对策略研究[D]. 天津大学 2007工程造价论文参考文献三:[1] 王永刚,贾洪刚. 风电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与管理探讨[J]. 价值工程. 2012(32)[2] 柯晓灵. 基于价值视角的建设项目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研究[J]. 科技与企业. 2012(12)[3] 苏永奕. 建筑信息模型在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中的应用研究[J].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3)[4] 周燕伟. 浅谈FIDIC合同条款和国际EPC项目造价控制[J]. 建设监理. 2011(06)[5] 赵华. 浅谈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控制与管理[J]. 净水技术. 2011(02)[6] 王冰. 限额设计-房地产项目造价控制的有效手段[J]. 浙江冶金. 2011(01)[7] 樊春阳,张东强,陈爽,余龙娥. 基于限额设计的房地产项目造价控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05)[8] 张跃明. 基于项目全过程的房地产项目造价财务控制体系的构建[J]. 当代经济. 2010(04)[9] 刘雄英. 浅论全过程造价管理[J]. 科技资讯. 2008(20)[10] 朱馥. 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科技资讯. 2008(19)[11] 熊光蔚. 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问题研究[J]. 江西科学. 2008(03)[12] 周巍. 房地产开发项目造价控制与成本管理研究[J]. 特区经济. 2008(05)[13] 皮娟娟. 试论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J]. 河南建材. 2008(02)[14] 郑波. 试论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技术方法[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09)[15] 张淑华,齐伟军. 我国全过程造价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J]. 煤炭技术. 2007(08)[16] 黄斐娜. 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J]. 企业技术开发. 2007(07)[17] 刘映菲. 房地产开发项目造价控制探析[J]. 山西建筑. 2007(12)[18] 张一豆. 论建设项目的全过程造价管理[J]. 科技经济市场. 2007(03)[19] 谭远明. 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弊端和对策[J]. 中国建设信息. 2006(08)[20] 田冬梅. 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技术因素及分析研究[J]. 西部探矿工程. 2005(03)[21] 郝建新,尹贻林. 我国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投资控制问题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3(02)[22] 刘红清. 试谈全面造价管理[J]. 山西建筑. 2003(06)[23] 孔宪毅,平全虎. 论工程造价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全面工程造价管理[J]. 电力学报. 2001(04)[24] 尹贻林,王振强. 加入WTO对我国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1(08)工程造价论文参考文献四:[1] 毛燕红,主编.建筑工程计价与投资控制[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2] 王卓甫,简迎辉着.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及其创新[M].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6[3] 丁士昭主编,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用书编写委员会编写.建设工程经济[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4[4] 程鸿群等编着.工程造价管理[M].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4[5] 尹贻林主编.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M].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3[6] 马永军,张翠红主编.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M].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3[7] 郝建新主编.美国工程造价管理[M].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8] 王振强主编.日本工程造价管理[M].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2[9] 李慧民主编.建筑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M].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02[10] 李世蓉,邓铁军主编.工程建设项目管理[M].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11] 陈建国主编.工程计量与造价管理[M].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1[12] 谭德精等主编.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M].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1[13] 周述发,李清和主编.建筑工程造价管理[M].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1[14] 戚安邦着.工程项目全面造价管理[M].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0[15] 全国造价工程师考试培训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写],尹贻林主编.工程造价管理相关知识[M]. 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0[16]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标准定额司主编.全国统一建筑工程基础定额[M]. 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5[17] 张传吉编着.建筑业价值工程[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3[18] 王行愚编着.控制论基础[M]. 华东化工学院出版社, 1989[19] 李郁楠. 如何搞好建设项目的工程造价控制[J]. 门窗. 2013(01)[20] 李郁楠. 论施工企业工程造价控制的有效程序[J]. 科技创业家. 2012(23)[21] 史红. 前期阶段对建设项目的造价控制[J]. 江苏建材. 2006(03)[22] 谢颖. 价值工程在工程监理造价控制中的应用[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2(05)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名称:东北农业大学 简称:东农 旧称:东北农学院 英文名: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英文缩写:neau 成立时间:1948年 地址:中国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香坊区木材街59号(马家花园) 电话:+86-451-55190114 邮编:150030 学校主页: 东农校训:博学笃行 明德亲民 东农校风:勤奋 求实 奉献 创新 东农精神:艰苦奋斗 自强不息 六十载成长壮大的历程,半个多世纪岁月长河的洗礼,几经变迁,逆境不馁,风雨兼程,守之弥坚,东北农业大学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铸造了不朽的东农校魂;以勤奋、求实、奉献、创新的校风陶冶了代代学人,在龙江大地上浸染着黑土地的芳香,积淀了丰厚的校园文化,激励着全校师生员工为创造东农的宏伟事业而奋斗不息。 (一)国家级重点学科 ( 3 个) 农业机械化工程 基础兽医学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二)国家级重点(培育)学科 ( 3 个) 临床兽医学 蔬菜学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三)农业部重点学科( 2 个)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四)省级重点学科( 18 个) 农业机械化工程 食品科学 植物学 农业经济管理 作物栽培与耕作学 作物遗传育种 蔬菜学 植物病理学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土壤学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预防兽医学 基础兽医学(动物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 兽医病理学)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临床兽医学(兽医外科学 兽医内科学) (五)校“ 211 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群( 4 个) 种植业 养殖业 食品加工业 管理与经济 (六) 博士后流动站设站学科( 7 个) 畜牧学 作物学 兽医学 农业工程 农林经济管理 食品科学与工程 园艺学 (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 (八)博士学位授权点( 32 个)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作物遗传育种 作物生态学 农业机械化工程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生物质转化与利用工程 农业水土工程 环境水利 基础兽医学 预防兽医学 临床兽医学 动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草业科学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畜牧系统管理学 动物行为学 食品科学 畜产品加工 发酵工程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植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蔬菜学 农业经济管理 林业经济管理 农业遥感与土地利用 兽医博士 (九)硕士学位授权点( 65 个)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作物遗传育种 植物病理学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农药学 作物生态学 机械设计及理论 农业机械化工程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生物质转化与利用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基础兽医学 预防兽医学 临床兽医学 动物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草业科学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畜牧系统管理学 动物行为学 食品科学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畜产品加工 发酵工程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 植物学 微生物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动物学 发育生物学 计算机应用技术 生物化工 遗传学 生理学 水生生物学 生物物理学 细胞生物学 神经生物学 农业水土工程 环境水利 水文学及水资源 生态学 土壤学 植物营养学 应用化学 土地资源管理 农业遥感与土地利用 蔬菜学 果树学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产业经济学 农业经济管理 金融学 英语语言文学 会计学 林业经济管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 工程硕士 农业推广硕士 兽医硕士 高校教师 (十)本科专业( 75 个) 动物药学 动物医学 动物科学 生物科学 生物技术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环境科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水利水电工程 食品科学与工程 生物工程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 农业水利工程 农学 园艺 植物保护 园林 农业资源与环境 工业工程 水产养殖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工程管理 工商管理 市场营销 会计学 行政管理 土地资源管理 农林经济管理 金融学 法学 英语 应用化学 农村区域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 信息与计算科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生态学 保险学 社会工作 食品质量与安全 土木工程 旅游管理 广播电视新闻学 广播电视编导 艺术设计 教育技术学 动画 广告学 农艺教育 园艺教育 畜禽生产教育 植物保护教育 校党委书记:徐梅 校党委副书记、校长:李庆章

1、科研课题:已经主持完成各级各类课题40多项,包括:国际合作项目2个、国家级课题4个、省部级课题16个、横向课题20多个。现正在主持课题9项:(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鄱阳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效应的机制研究(30760048)”(2)省自然科学基金“基于“3S”技术的农田土壤碳库演变机制研究(0630050)”(3)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子课题“江西省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潜力评价研究”(4)省部合作项目“鄱阳湖经济区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5)农业部项目“江西省耕地地力评价研究”(6)其他有关农业信息技术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横向课题5个。2、科研奖励:(1)2002,获国土资源部土地规划优秀成果奖二等奖3个:“江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临川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浮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均排名第二)。(2)区域土地质量评价,赵小敏、郭熙等,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奖三等奖,2007年(3)“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2007年获农业部的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排名第一)3、发表论文:共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其中近期的有59篇:(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国土地科学,2003,(5),第1作者(2)鄱阳湖地区沙地遥感调查及治理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03,(4),第1作者(3)鄱阳湖地区湖滩草洲遥感调查与综合利用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1),第1作者(4)基于GIS的江西中低产田等级评价和改造研究,江西农业大学,2003,(3),第1作者(5)洞庭湖洪涝灾害成因与防治对策研究,生态学杂志,2003,(6),第2作者(6)作物生长模型WOFOST在华北平原的适应性研究,植物生态学报,2003,(5),第3作者(7)鄱阳湖湿地资源现状分析及其保护对策,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6),第二作者(8)精确农业信息系统设计及其在农地整理规划中的应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3,31(5).第2作者(9)土地整理中的土地权属调整——以山东省阳信县为例,李敏赵小敏,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10)提高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经济效的途径,李敏赵小敏,农业工程学报,2004,20(3).-262-265(11)土地收益模型在基准地价评估中的应用,江立武赵小敏,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30-33(12)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优化与完善,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二作者.2004,2(3).-22-25,(13)江苏省经济发展与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及对策分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二作者.2004,3(4)(1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思路探讨,国土资源,第二作者.2004(11).-24-27(15)GPS实时动态(RTK)技术在土地测量中的应用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第二作者.2005,27(1)(16)理想点法在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评价中的应用,农业工程学报,第二作者.2005,21(2)(17)县域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研究——以新建县为例,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第二作者(18)Toxicityofcadmiumtosoilmicrobialbiomassanditsactivity:EffectofincubationtimeonCdecologicaldoseinapaddysoil,浙江大学学报:B卷英文版-2005年5期,第三作者(19)郝仕龙、李壁成、赵小敏,黄土丘陵小流域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分析,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年2期,第三作者(20)汤江龙、赵小敏等,我国城市用地水平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4期(21)汤江龙、赵小敏,土地利用规划中人口预测模型的比较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5年2期(22)郝仕龙、赵世伟、赵小敏,半干旱区雨水集流工程的高效开发与利用,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3期(23)段萍、徐咏文、赵小敏,鄱阳湖地区洪涝灾害遥感分析,地理空间信息-2005年4期(24)江西省耕地地力等级评价研究,邵华、赵小敏等,2006,(6),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5)数理统计法在城市土地级别验证中的实践研究,江立武、赵小敏等,2006,(6),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6)江西省赣州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对策研究,邓建宇、赵小敏等,2006,(4),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7)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与应用,夏敏、赵小敏等,2006,(4),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8)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以南京市讲宁区为例,夏敏、赵小敏等,2006,(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9)江西省50年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驱动力研究,李江华、赵小敏等,2006,(3),江西农业大学学报(30)城镇建设用地预测方法研究,邵建英、赵小敏等,2006,(3),江西农业大学学报(3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述评,于少康、赵小敏等,2006,(2),国土资源科技管理(3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失灵及其对策思考,郭宏慧、赵小敏等,2006,(2),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3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初探,陈文波、赵小敏等,2006,(1),江西农业大学学报(34)江西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余敦、赵小敏,2007,(32),安徽农业科学(35)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承载力,蔡海生、赵小敏等,2007,(11),生态学报(3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社会影响度研究,建平、赵小敏等,2007,(5),中国土地科学(37)南昌市郊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及评价,朱美英、赵小敏等,2007,(18),安徽农业科学(38)浅谈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评估,黄茜、赵小敏等,2007,(3),安徽农业科学(39)补充耕地约束体系研究,任青达、赵小敏等,2007,(3),国土资源科技管理(40)农用地定级中样地法和修正法的比较研究,罗璇、赵小敏等,2007,(3),江西农业大学学报(41)基于GIS和地统计学的土壤养分时空变异分析,夏敏、赵小敏等,2007,(2),江西农业大学学报(42)对江西省赣州市政项目管理模式的分析与思考,邓建宇、赵小敏等,2007,(2),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43)鄱阳湖湿地整理与可持续管理探讨,蔡海生、赵小敏等,2007,(2),人民长江(44)鄱阳湖区土地整理潜力分析,蔡海生、赵小敏等,2007,(2),中国农业大学学报(45)基于GIS技术的多目标土壤资源适宜性评价,胡国瑞、赵小敏等,2008,(9),农业工程学报(EI)(46)农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模式的构建,孙雁、赵小敏等,2008,(1),农业工程学报(EI)(47)GIS在环保型养猪业区域规划中的应用,赵小敏等,2006,(9),农业工程学报(EI)(48)江西省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余敦、赵小敏,2006,(6),农业工程学报(EI)(49)铬Cr^6+对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卢志红、赵小敏等,2008,第3期,中国土壤与肥料(50)对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建设的初步探讨,周雪华、赵小敏,2008,(2),资源与产业(51)江西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库储量估算与空间分布特征,袁芳、赵小敏等,2008,(2),生态环境(52)铅对旱地红壤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罗运阔、赵小敏等,2008,(14),安徽农业科学(5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林建平、赵小敏等,2008,(2),国土资源科技管理(54)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探讨,林建平、赵小敏等,2008,(1),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55)GIS支持下的江西省地震潜在危险度评价,林建平、赵小敏等,2008,(1),江西农业大学学报(56)基于GIS的江西省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研究,邵华、赵小敏等,2008,(6),江西农业大学学报(57)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定量分析,马春花,2009,37(5),安徽农业科学赵小敏(58)基于GIS和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耕地多适宜性评价,付清,200925(2),农业工程学报赵小敏(59)基于GIS的县域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研究——以奉新县为例,龙惠芳、郭熙、赵小敏,中国园艺文摘,2009年1期(60)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若干问题探讨——以吉安市为例,张俞、赵小敏等,《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8卷第2期4.专著和教材(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技术方法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主编(1)(2)农地整理项目设计及后评价,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1)(3)区域土地质量评价,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主编(1)(4)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地质出版社,2006,主编(1)(5)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格局特征与安全格局构建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主编(2)(6)地质与地貌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5月,副主编(1)

属于。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中有列明。“核心期刊”这个名号有很多机构都在用,有不同的版本。但我们通常说的,也是一般作为职称评定等所要求的核心期刊,是北大编制的,也即上文提及的。详细可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检索网上查询。

必须有!正经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呢!在哈尔滨香坊区木材街59号! 电话:+86-451-55190114 邮编:150030

河北农大学报社会科学

根据教育局规定,已经没有明确的一本批次,二本批次的概念。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在河北是本科批次招生,所以我们通常认为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是本科大学。(注:自2020年开始,河北本科一批、二批合并为本科批),在湖南、陕西、陕西等省份·为本科二批次招生,该区域考生可以认为河北农业大学是二本学校。

河北农业大学(He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是河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分别共建的省属重点骨干大学,学校入选第一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教育部100所“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河北农业大学的前身是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创立的直隶农务学堂;1921年直隶公立农业专门学校、医务学堂,还有法律、法政、高等师范等学堂合并,组成河北大学;1931年河北大学解散,河北省立农学院独立办学;1958年河北农学院更名为河北农业大学;1995年与原河北林学院合并组建为新的河北农业大学。

据2018年12月学校官网信息显示,河北农业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246万余册。年订购中外文纸质期刊2100多种2800多份,购买了中国知网大总库、ScienceDirect期刊全文数据库、Web of Sci平台下SCI-E科学引文数据库、Wiley全文期刊库等中外文数据库40余个,电子图书总量达到万种,形成了以收藏农业文献为主,倾斜重点学科、兼顾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文献资源。

截至2021年12月,学校共有5个校区,校园占地2765亩,建筑面积万平方米;设有31个学院(系),93个本科专业,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全日制本科生约33000人,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4281人。院系设置截至2021年12月,学校设有31个学院(部、系),设有93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农学优势学科为引领,“工、管、理、经、文、法、艺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师资队伍截至2021年12月,学校在职教职工3151人,其中专任教师2074人;教授及相应职称448人,副教授及相应职称1002人;博士生导师216人,硕士生导师772人,拥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专家等人才200余人次,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2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全国模范教师4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省级教学名师18人,省级优秀教师19人,省级模范教师4人。特色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园艺(植物生产类)、林学、园林、农学、植物保护、土木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林学、植物保护。国家级精品课程:《园艺植物育种学》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兽医免疫学》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园艺植物育种学》

学科建设截至2020年12月,学校有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学科列入河北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3个学科列入河北省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序列;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部级重点学科,4个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16个河北省重点学科。

学术期刊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主要刊登农学、园艺、植物保护、林学、畜牧兽医、食品科学、农业机电工程、土木建筑工程等学科及其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连续6版被审定为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华北优秀科技期刊,河北省“十佳”期刊等。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是主要栏目有:创新创业教育、教育改革与发展、学科与专业建设、教学与课程建设、德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师资与团队建设、学生工作研究、职业教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2011年,在河北省教育系统期刊评比中获得“优秀期刊”奖,在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学报研究会评优活动中被评为“优秀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在全国农业高校学报研究会组织的社科类农业期刊的评比中获得“优秀期刊奖”。

《林业与生态科学》曾多次获得全国高校优秀学报、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中国高校编辑出版质量优秀科技期刊、河北省高校优秀期刊、河北省优秀期刊等奖励,并被《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文摘数据库》等多家权威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

科研获奖

2017年,学校共获省级各种科技成果奖励50项。其中分别获河北省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山区创业一等奖各1项,农业技术推广合作奖4项、省山区创业突出贡献奖1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省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山区创业二等奖7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农业技术推广项目三等奖1项、科技进步三等奖5项,山区创业三等奖9项,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7项。

河北农业大学是一本。

河北农业大学保定校区省内是本一,会招收一些省外本二的学生,不过他们的分数离一本线是非常近的,总的来说河北农业大学就是一本。

保定校区分为东西两个校区,东校区是老校区,有着百余年历史,设施稍微旧一点,西校区刚刚建成十几年,各种装备比较新,绿化也很不错,景色很美。每年清明前后都会有很多人去参观拍照。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7月,学校有1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1个学科列入河北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序列,3个学科列入河北省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序列;有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部级重点学科,4个河北省强势特色学科,16个河北省重点学科。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河北农业大学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社科)、辽宁师专学报 (社科)、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科)、沈阳工程大学学报(社科)、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山西能源学院学报》、《齐齐哈尔大学学报》、《长江大学学报》等。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硕士读作可发,优质稿件不收版面费.

审核速度很快,大部分投稿一个月就能拿到终审结果,审核难度也不高。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硕士独作可发,不收版面费。

虽然是社科类学报,但主要还是发布农业研究,三农问题等方向的论文。

审核速度方面,初审就要大半个月,外审也经常要拖两三个月,不过编辑态度貌似还不错,联系询问都会有回复,退稿也会多少写点意见。

河北农业大学是公立一本院校,是河北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分别共建的河北省重点骨干大学。

  • 索引序列
  •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
  • 河北农大学报社会科学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