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论文知识库 > 社会主义学院毕业论文

社会主义学院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社会主义学院毕业论文

三篇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引导语: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下面是三篇关于会计的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三篇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一)

(1)期刊:[序号]作者.题名[J].期刊名称,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2)普通图书:[序号]著者.书名[M].版次(第一版应省略).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3)论文集、会议录:[序号]著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4)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

(5)专利文献:[序号]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专利题名:专利国别,专利号 [P].公告日期或公开日期.

(6)国际、国家标准:[序号]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份.

(7)报纸文章:[序号]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及期号(版次).

(8)电子文献:[序号]作者.电子文献题名[EB/OL].电子文献的出版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二)

[1] 王棣华. 我国管理会计的前瞻与反思[J]. 中国农业会计 , 1997,(10)

[2] 吴福林. 让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 灿烂 [J]. 辽宁财税 , 2003,(12)

[3] 林琤. 浅议我国推行管理会计的途径[J].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2004,(04)

[4] 贺德文. 企业需要管理会计[J]. 交通财会 , 1988,(06)

[5] 张宗强, 杨素华. 对管理会计在国有大中型企业应用的思考[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4,(04)

[6] 陈巧媚. 管理会计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初探[J]. 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2004,(04)

[7] 陈春红, 冯民修, 王剑青. 管理会计发展的策略[J]. 林业财务与会计 , 2000,(03)

[8] 郑玉革. 管理会计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 边疆经济与文化 , 2004,(10)

9] 罗魏冰. 管理会计路在何方[J]. 广东审计 , 2002,(10)

[10] 李寿文, 徐光华. 对发展我国管理会计的建议[J]. 商业会计 , 1998,(07)

[11]崔澜,物流管理会计与物流企业降低成本的基本途径[J]. 物流科技,2008,(4).

[12]吴凤山,何光裕. 科技进步与降低成本是现代会计研究的.核心[J]. 财会通讯,1994,(1).

[13]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 探求降低成本的新途径 第三次全国成本理论讨论会在湖北省宜昌市召开 湖北省会计学会一九八二年理论讨论会同时举行[J]. 财会通讯(综合版),1982,(5).

[14]朱先乔,. 努力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全国第三次成本理论讨论会和湖北省会计学会年会学术观点简介[J]. 财会通讯(综合版),1982,(6).

[15]瓦依斯巴尔德,马之駉,. 车间经济核算是降低成本的重要杠杆 原文载于苏联会计杂志一九五四年第七期[J]. 钢铁,1954,(5).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三)

随着资本市场对经济发展日益突显的促进作用,世界各主要证券市场都把信息披露制度作为证券监管的核心,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更是 核心的核心 。一个有效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制度, 应该能够提供各方利益相关者所需要的真实的会计信息, 并能够得到有效的执行。

然而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披露却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在研究会计信息披露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了我国会计信息披露的存在的问题,依据现有的披露体系从几方面提出关于具体完善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从而进一步推动证券市场真正实现 公平、公开、公正 。

高小珣.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博弈分析及治理研究[D].山东大学.2007.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计[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3篇)论文朱红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及其治理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罗爱群.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机制研究[D].广西大学.2006.

谢百三.证券市场的国际比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郑理.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与对策 [J].现代商业,2008,(5):252-253

余四林,周文瑾.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J].会计之友,2008,(11):91-92

写作思路:首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价值为背景,然后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以及不断创新等等。

正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即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对现阶段纲领的概括,其科学涵义是要求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适合中国特点的道路,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即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走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不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而是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党的十八大报告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道路、理论和制度关系,作深刻阐述。这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成就。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理解把握其科学内涵、掌握其发展规律。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的提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确立和发展, 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涵的认识逐步深化。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对道路内涵作表述。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涵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途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初步实践建设社会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总结前期探索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正因为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以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而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由于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在不断地促进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由于紧紧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则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又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来自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保障,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制度保障。制度的形成要以理论体系为指导,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则要以制度为载体。

制度的完善来自于道路的实践,道路的拓展也要依靠制度来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证明,制度的作用无可替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不断增强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这一制度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而完善,从而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提供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以其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为特征构成的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此基础上,又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实际,形成具有生命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一制度,符合中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具有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实现现代化需要教育、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的中国要实现现代化也需要教育、科学和文化的发展。

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关系到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引导人们普及科学知识,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一定要消除愚昧,反对各种迷信活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党和人民100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引领中国进步、增进人民福祉、实现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

1/100 【题 名】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作 者】王欢 【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7Z).-233-233 2/100 【题 名】民营酒店企业文化逾越混沌的路径抉择 【作 者】任曼姝 【刊 名】企业活力.2007(8).-64-65 3/100 【题 名】论民营企业文化的再造 【作 者】王彩梅 【刊 名】理论导刊.2007(8).-17-19 4/100 【题 名】民营企业家和企业文化 【作 者】江斌 胡建宏 【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8Z).-334-335 5/100 【题 名】构建现代化的民营企业文化 【作 者】李书进 【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8Z).-336-338 6/100 【题 名】中国民营企业文化现状与发展研究 【作 者】叶生 【刊 名】中国汽摩配.2007(5).-72-74 7/100 【题 名】民营企业文化重构的路径选择分析 【作 者】吕金记 【刊 名】华东经济管理.2007,21(2).-13-17 8/100 【题 名】浅析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出路 【作 者】张晓燕 【刊 名】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5(4).-9-11 9/100 【题 名】民营企业的文化病态探析 【作 者】李书进 【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7S).-376-377 10/100 【题 名】基于核心价值观的民营企业文化模式 【作 者】徐向农 【刊 名】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29(7).-155-158 11/100 【题 名】构建和谐的民营企业文化 【作 者】邱浓璋 【刊 名】职业圈.2007(07X).-58-60,56 12/100 【题 名】论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作 者】薛雯 【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6X).-291-291 13/100 【题 名】浅析中国民营企业价值观的构建 【作 者】高峰[1] 聂飞[2] 【刊 名】天府新论.2007(B06).-50-51 14/100 【题 名】关于民营企业文化再造的思考 【作 者】刘纵宇 黄予辉 【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7S).-254-254 15/100 【题 名】民营企业的发展及创新 【作 者】柏锐 【刊 名】辽宁经济.2007(6).-49-49 16/100 【题 名】从传化看民营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 【作 者】李玲东 【刊 名】浙江经济.2007(11).-59-59 17/100 【题 名】超越家族主义--海峡西岸经济区家族制民营企业文化创新思考 【作 者】刘玉生 【刊 名】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5(3).-33-38 18/100 【题 名】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自身障碍及创新走向 【作 者】周达军 【刊 名】管理现代化.2007(3).-29-31 19/100 【题 名】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及对策分析 【作 者】洪和根 【刊 名】兰州学刊.2007(6).-177-178 20/100 【题 名】浅议生命周期视角中的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作 者】刘秋英[1,2] 罗新星[1] 【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2007(06X).-57-58 21/100 【题 名】民营科技企业创建企业文化研究 【作 者】耿荃盛 【刊 名】民营科技.2007(6).-51-52 22/100 【题 名】企业文化的创新与民营企业的发展 【作 者】颜怀坤 【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6X).-293-294 23/100 【题 名】全国企业文化(葵花药业集团)现场会在哈尔滨召开《中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宣言》发表 【作 者】姚咏梅 【刊 名】中外企业文化.2007(6).-35-35 24/100 【题 名】民营企业人性化管理 【作 者】张辉 【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07X).-17-18 25/100 【题 名】浅谈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作 者】黄静 【刊 名】职业圈.2007(05X).-38-39 26/100 【题 名】民营企业档案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作 者】宋征宇 朱永平 【刊 名】现代企业.2007(5).-31-32 27/100 【题 名】民营企业人才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作 者】陈洪权 【刊 名】科技创业月刊.2007,20(6).-95-96,98 28/100 【题 名】从企业生命周期角度初探武汉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战略 【作 者】陈娟[1] 朱浩[2] 【刊 名】科技创业月刊.2007,20(6).-121-123 29/100 【题 名】致富不忘乡亲 立志回报社会--优秀民营企业家山西陆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史元魁 【作 者】无 【刊 名】党史文汇.2007(5).-F0003-F0003 30/100 【题 名】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作 者】鲍丽娜[1] 鲍丽[2] 【刊 名】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9(5).-66-71 31/100 【题 名】制度竞争背景下的民营企业文化论 【作 者】张开云 周尚万 杨敏 【刊 名】企业经济.2007(2).-21-23 32/100 【题 名】民营企业文化竞争力构成要素及提高途径 【作 者】郭庆海 【刊 名】时代经贸:下旬.2007(02Z).-104-105,106 33/100 【题 名】基于熵理论的民营企业文化系统分析 【作 者】张晓辉[1,2] 王莉[3] 【刊 名】社会科学战线.2007(3).-305-306 34/100 【题 名】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与社会责任 【作 者】李玲东 【刊 名】浙江工商.2007(5).-32-33 35/100 【题 名】我国民营企业构建特色文化研究 【作 者】胡永 【刊 名】经济研究参考.2007(29).-41-42 36/100 【题 名】论我国民营企业文化的提升 【作 者】廖小波 【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4X).-299-299 37/100 【题 名】浅析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途径 【作 者】刘云涵 吕英 【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4S).-132-132 38/100 【题 名】浙江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分析与思考 【作 者】陶宇[1] 陈小燕[2] 【刊 名】企业经济.2007(4).-111-113 39/100 【题 名】民营企业文化的诟病与诊疗 【作 者】李雅斯 【刊 名】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4).-95-97 40/100 【题 名】中国民营企业文化现状与发展研究 【作 者】叶生 【刊 名】科技智囊.2007(E05).-6-10 41/100 【题 名】民营印刷企业文化建设探析 【作 者】叶惠荣 【刊 名】中国印刷.2007(1).-64-68 42/100 【题 名】中小民营企业管理步出维谷探究 【作 者】杜雨芳 【刊 名】经济前沿.2007(4).-62-64 43/100 【题 名】民营企业文化管理的优势分析及路径选择 【作 者】王磊 【刊 名】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2).-58-60 44/100 【题 名】民营企业文化实证研究--以安徽省民营企业为例 【作 者】胡永 【刊 名】财贸研究.2007(2).-152-153 45/100 【题 名】企业文化与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作 者】吴军 【刊 名】山西科技.2007(2).-8-10 46/100 【题 名】从民国档案看民营企业档案管理 【作 者】杨朝伟 【刊 名】中国档案.2007(4).-44-45 47/100 【题 名】民营企业文化力塑造 【作 者】邹农基 【刊 名】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22-26 48/100 【题 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 者】刘建波 【刊 名】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4).-57-57 49/100 【题 名】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 【作 者】孔凡真 【刊 名】中国牧业通讯.2007(6).-34-36 50/100 【题 名】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作 者】田芳[1] 许生龙[2] 【刊 名】科技创业月刊.2007,20(4).-140-141

仅供参考:摘 要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坚持什么样的文化前进方向,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面对各种思想文化互相交织、互相激荡的复杂局面,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势在必行。关键词:文化建设、社会主义、重要性。今年十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将加强文化建设列入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篇幅,充分说明:文化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至关重要。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也充分表明,没有先进的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本文也将浅谈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含义狭义的文化是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政治、经济并列的,有关人类社会生活的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的内容。先进文化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方向、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反应时代进步潮流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五大报告作了十分明确而简洁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剧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中国国民素质和人才资源开发的现状,面对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面对中国40多年特别是近20年来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而提出的科学概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1、思想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理想建设。理想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我们的理想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它分为最高理想和共同理想两个层次。 我们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这是共产党人的最终奋斗目标,也是全人类的最高理想。 我们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道德建设。道德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道德又可分为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两个层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共产主义道德建设则以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公而忘私、勇于献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基本特征。(3)纪律建设。纪律建设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保证,同时也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2、 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所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教育发达、科学昌明、文化繁荣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发展教育事业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教育作为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重点,如果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不仅经济建设没有后劲,精神文明建设也不可能搞好。 科学是推动历史进步的革命力量。作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不仅是推动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而且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其发展程度本身直接就是精神文明发展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大力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载体。这种文化应该既是民族的,要继承我国各民族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同时又是面向世界的,要吸取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一切优秀的思想和文化成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意义 1、理论意义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坚持唯物历史观的重要表现。文化发展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形成新的生产力;通过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提高人的素质,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思想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对社会制度建构的指导作用,实现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优化,从而产生新的生产力。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党建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从党的建设来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根本条件之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求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并用之指导党的建设和各项工作,保证党的指导思想的先进性,保证党在思想理论上永葆生机活力,永远站在时代社会的前列。 2、实践意义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奋斗目标。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需要。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不仅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而且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在当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综合国力的增强,都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赖于文化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力。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的总称。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产物。一方面体现着人类自身的利益和要求,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另一方面又反映着人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程度和精神成果,因而又具有普遍性,如科技文化等;任何文化都是由处于共同地域、具有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的群体创造的,因而文化又具有民族性。 (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少数西方国家凭借其掌握的经济、科技和军事优势,正在加紧建立和扩大文化霸权。面对这种形势,许多国家纷纷在维护本国文化安全和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旗帜下,加速发展本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有效地抵御外来的文化侵略,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如果我们不加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全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理想和精神支柱,全民族就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整个国家就会极大地削弱综合国力,最终不但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且会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从而葬送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所以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需要,才能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四、如何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根本的是要文化创新。繁荣和发展文化,要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和外国优秀文化,但是只停留在继承和传承的基础上是远远不够的。最根本的是要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文化创新首先要培养文化创造者,培养“大师”。我们需要培养的是文化界的“乔布斯”,一个乔布斯先后领导和推出了风靡全球亿万人的电子产品,深刻地改变了现代通讯、娱乐乃至生活的方式,而且鼓励了无数人致力于技术创新。而一个文化界的“乔布斯”不仅能够为我们带来丰富的文化产品,他带动的是一个文化创新的群体,这个群体会为我们创造出更多的优秀文化成果。应该重视“大师”的示范、带动效应,应该有意识地培育能够产生“大师”的土壤。要实现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应该致力于创造划时代的文化产品。 文化强国必须有强国文化。我认为,强国文化不仅是优秀的文化产品,还必须具有时代标志性和创新理念。我小时候认为动画片都是西方出的,有的小孩还认为“没到迪士尼,就不算去了香港”;还有现在美国“好莱坞大片”占据中国很大的电影市场,中国人认为只有美国拍出来的“大片”才叫大片;看偶像剧都是韩国的;漫画都是日本的;包括现在流行的欧美风和日韩风。从这些小点,我们可以看出文化的影响力之巨大。一个迪士尼早已不单单从事影视制作,支撑迪士尼运作的有五大事业部:影视娱乐、媒体网络、互动媒体、相关消费品、主题乐园。迪斯尼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创意产业。我认为,我们缺的正是这样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文化和文化产业。要实现文化大繁荣和大发展,应该鼓励打造划时代的文化作品。划时代的文化作品从内容上来看,应该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结合,并且具有创造性;是中国儒、道、佛思想和基督教为主体的西方文化的结合,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寻找共通点;既保留了中华民族最有价值的文化,又符合世界文化的特点。这样才能发挥中国当代文化的创造力,使中国当代文化成为世界文化体系的一部分,并对世界文化有所贡献。从形式上来看,划时代的文化产品形态应该与高新技术相结合,这是我们所处的信息化时代的特点所要求的。文化产业只有充分利用高新技术,特别是要和现在的信息技术结合,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广泛需要。 如今,外国都很注重保留传统文化,并发扬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而中国随着快速的经济发展也摒弃了很多本属于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甚至很多文化被别国窃取并发扬,文化的侵袭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十分深远的,一个国家具有统一的文化,才能更有向心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提升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参考文献[1]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 [2] 鞠鹏,新华网, 2011年10月25日 [3] 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 朱慧芸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第7期-维普资讯网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日益广泛,中国人的全球意识日益增强,中国文化与各国文化的交流日益深入.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已成为每个中国人的切身感受.我们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不断地感受到世界对中国的期待,也以中国人的智慧回报世界.今天,国际社会正在思考:中国的发展将带给世界什么?我们最概括的回答是两个词:“和谐、和平”.我们的文化传统,我们的社会制度,我们的理想追求,都决定了“和谐”既是一种社会思想,也是我们的根本价值选择;“和平”既是一种理想境界,也是我们的国际行为准则.中国的发展道路只能是追求和谐、维护和平.中国的发展就是集中精力实现中国现代化,解决中国自身的问题,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贡献.工业革命以来的三个世纪中,西方许多强国的兴起以向外扩张为常态,与扩张连在一起的是战争,世界和平进程多次被这种战争所打断.与这种大国兴起的模式不同,当代中国的发展是以本国内在发展为起点和归宿,所有变革的宗旨都在于办好中国自己的事.中国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大幅度地提高了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减少了大约3亿贫困人口,为世界减除贫困作出了实质性贡献,为世界和平提供了稳定性和建设性因素.这是中国“改变自己,影响世界”的一个突出证明.各国现代化过程都承载着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这种历史传统融入现代化、本国文化融入世界文明的过程,决定着一个国家发展的模式、路径和特色.中国文化的特点,如内敛、中庸、厚德载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中国发展模式的潜在影响将在很长的历史过程中显现出来.其中一些价值和理念经过扬弃和改造后,可以转化为中国发展的创新概念.“和谐社会”的理念,就是传统文化的古老哲理与现代政治理念相结合的产物.

一、专著、编著1、《广州道书考论》(专著,独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版2、《道教南传与岭南文化》(专著,独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1次出版、2009年12月第2次出版3、《世界著名政治家的命运》,(编著,参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4、《宗泽传》(编著,参编),广东旅游出版社1997年出版5、《中外历史名著经典》,(编著,参编),大连出版社1993年出版6、《中国历代宦官大观》,(编著,参编),海天出版社1993年出版二、论文1、《卢观恒的成功之道——十三行富商群体个案研究》,《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2、《历史学专业毕业论文的规范管理与有效监控探析》,《历史教学》2009年第4期3、《陈铭珪其人及其道学思想》,《岭南文史》2009年第1期4、《敦煌三“玄”》,载《中国历史文献研究成立30周年纪念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版5、《民国时期广州道书考论》,载《民国广州城市与社会研究》,广东经济出版社2009年9月版6、《浅议葛洪的医学思想》,《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第二作者)7、《葛洪神仙道教概论》,载《葛洪研究二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8、《明清广州道教新态势》,《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9、《广州道教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策略初探》,《广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11期10、《陈铭珪道学思想初探》,载《全真道与老庄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11、《明清广州道教管窥》,《近代广州城市与社会》,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6月12、《试论广州道教旅游资源及其开发》,载《近代广州城市文学与文化资源》,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年6月版13、《变被动为主动:大学新生读书方法之我见》,《广州大学学报》2007年增刊14、《葛洪的罗浮情结与神仙道教的形成》,《广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9期15、《浅谈道教“贵和”思想的现代意义》,《中国道教》2007年第5期16、《鲍靓符箓道术考论》,《湖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17、《湛若水“随处体认天理”的心理意蕴及其特点》,《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二作者)18、《真有道之士——晚清道士李明彻散论》,《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19、《论早期道教的传播方式》,《北方论丛》2005年第5期20、《岭南地理与道教南传》,《管子学刊》2005年第4期21、《论道教迅速传入岭南的缘由》,《广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22、《岭南人生死观的道教意味》,《中国道教》2005年第3期23、《岭南巫俗与道教的亲缘关系》,《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24、《道教法术与岭南巫俗初探》,《宗教学研究》2005年第2期25、《道教与岭南饮食文化》,《中国宗教》2005年第12期26、《道教产生的原因再思考》,载《秦汉思想文化研究》,希望出版社2005年6月版27、《论道教产生的主要原因》,《广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宗教》2003年第4期全文转载28、《潘振承的发迹考略》,载《中西文化交流与岭南社会变迁》,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3月版29、《顺化与逆化——道教哲学的思维特征》,《中国道教》2002年第4期30、《潘振承的成功之道》,《广东史志》2002年第4期31、《论刘向<列女传>的立传标准及其价值》,《广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32、《敦煌三“玄”》,《 历史文献研究》2002年第21辑33、《杨孚其人其事及其诗文》,《广州师院学报》2000年第10期34、《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战国时期》,《史学月刊》1999年第3期35、《论道教道在养生思想》,《江汉论坛》1999年第6期36、《论道教伦理思想的鲜明特征》,《中国道教》1999年第1期37、《论化在道教哲学中的地位》,《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38、《论道教的原始性与科学性》,《广州师院学报》1999年第8期39、《论明代监察制度的若干特色》,《广州师院学报》1999年第3期40、《中国神仙信仰长生不衰之原因探析》,《管子学刊》1998年第4期41、《试论元初“重农不抑商”政策思想及其对社会经济的积极影响》,《广州师院学报》1998年第10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1998年第4期

1.《论清朝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中的“求抚”问题》,《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1期2.《义和团运动与中国传统文化》,《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1期3.《胡光墉籍贯考辨》,《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5期4.《论李鸿章的“和戎”观》,《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3期5.《〈崇陵传信录〉记刚毅回京日期有误》,《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2期6.《关于刚毅从涿州回京日期的更正》,《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5期7.《“圣库制度”考辨》,《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2期8.《也谈历史人物评价的相关理论问题》,《史学理论研究》2003年第3期9.《夏燮〈粤氛纪事〉的史料价值》,《史学史研究》2006年第2期10.《恽毓鼎〈崇陵传信录〉辨误》,《历史档案》1990年第1期11.《李鸿章“一生功过在和戎”辨》,《史学集刊》1997年第1期12.《“公车上书”:康梁编造的历史神话》,《历史教学》2002年第10期13.《义和团运动时期慈禧太后心态分析》,《史学月刊》2003年第4期14.《柏文蔚与二次革命》,《民国档案》2005年第1期15.《利用会党:辛亥革命的一个误区》,《史学月刊》2007年第第2期16.《那拉氏集团与义和团运动》,《山东师院学报》1980年第6期17.《从创办福州船政局看左宗棠的自强思想》,《安徽师大学报》1982年第2期18.《论同盟会中部总会》,《求是学刊》1984年第2期19.《略论左宗棠的洋务活动》,《安徽师大学报》1986年第2期20.《清朝顽固派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安徽师大学报》1987年第4期21.《粤湘鄂三省资产阶级与粤汉铁路》,《南开史学》1989年第2期22.《论张之洞的军队建设思想》,《人文杂志》1989年第4期23.《略论杨秀清早期“代天父传言”的作用》,《安徽师大学报》1990年第3期24.《“义和拳”更名“义和团”探析》,《历史教学》1990年第9期25.《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的民族斗争性质》,收入《清代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研究》,三秦出版社1990年4月版26.《浅析左宗棠思想的两面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1年第1—2期27.《安徽志士对辛亥革命的贡献》,《安徽师大学报》1991年第4期28.《辛亥革命前夕安徽社会意识的变迁》,《安徽史学》1992年第2期29.《辛亥革命在安徽的三个中心与三个阶段》,《学术界》1992年第3期30.《论启新洋灰公司的经营特点——周学熙集团企业个案研究》,《安徽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31.《晚清中日文化交流概论》,《日本学刊》1994年第3期32.《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化——关于鸦片危害的量化分析》,《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4年第3期33.《张之洞洋务思想论析》,《安徽史学》1994年第4期34.《略论李鸿章的社会改革思想》,收入《影响近代中国历史的安徽人》,黄山书社1994年6月版35.《关于清季安徽省情问题》,《学术界》1995年第1期36.《义和团运动起讫时限之界定——兼论并无“反清复明”、“扫清灭洋”阶段》,《安徽师大学报》1995年第2期37.《略论收回粤汉路权运动》,收入《成长中的新一代史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2月版38.《从“扶清灭洋”到“奉旨灭洋”——论义和团运动的两个阶段》,《安徽师大学报》1996年第3期39.《启新洋灰公司成功的奥秘——周学熙企业集团经营之道管窥》,《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40.《试论轮船招商局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之间的矛盾》,收入《吉林大学社会科学论丛》(洋务运动讨论专辑),1982年第2辑41.《厚重有赖真知·质朴难掩灼见——评宝成关著〈西方文化与中国社会〉》,《近代中国》1997年第7辑42.《李鸿章与近代唯一的平等条约》,《安徽师大学报》1998年第2期43.《刘铭传抚台施政方案平议》,收入《海峡两岸纪念刘铭传逝世一百周年论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5月版44.《〈中西纪事〉的时代特色与个性色彩》,《安徽师大学报》2000年第1期45.《平原起义与封建统治阶级的态度》,收入《义和团平原起义1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0年9月版46.《义和团运动时期慈禧的态度与清政府的内外政策》,收入《义和团运动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2002年4月版47.《辛亥革命前无政府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业余宣传”》,《安徽师大学报》2002年第3期48.《安徽辛亥革命在全国的地位》,收入《孙中山与南京临时政府》论文集,民国档案杂志社2002年4月版49.《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50.《唐廷枢:中国第一位近代企业家》,《安徽师大学报》2004年第3期51.《20世纪中国史学的论争与发展》,《安徽师大学报》2005年第2期52.《略论安徽公学的兴办和影响》,《安徽师大学报》2005年第6期53.《稽隐索微辨是非·追根穷源探因果——评马陵合教授著〈晚清外债史研究〉》,《安徽师大学报》2006年第3期54.《20世纪初立宪派对社会主义学说的介绍》,《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55.《百年来福州船政局研究综述》,《黄山学院学报》2006年第第4期56.《太平天国的“圣库”与“国库”是不是一回事》,《历史教学》1982年第10期57.《刘铭传在台湾的改革和建设》,《历史知识》1986年第5期58.《与袁世凯斗争不止——宋教仁遗电析》,《社会科学报》1987年6月4日59.《林则徐禁烟二三事》,《历史知识》1988年1期60.《中法战争时期张之洞的军事思想》,《中学历史》1989年第6期61.《鸦片输华始末》,《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2年第9期62.《在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访安徽师范大学校长张海鹏教授》,《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3年第4期63.《悬案:义和团源流》,《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3年第8—9期64.《史德丧失之社会原因浅析》,《安徽史学》1995年第4期65.《考试研究的第一部通史》,《安徽日报》1995年8月25日66.《高屋建瓴·洞彻本原》,收入《李时岳先生纪念文集》,辽宁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版67.《安徽公学的兴办和影响》,收入《安徽辛亥革命论文选》,安徽省政协文史委员1992年8月印行68.《柏文蔚与安徽的二次革命》,《安徽文史通讯》1997年第4期69.《太平天国在苏南地区的土地政策》,《池州师专学报》1998年第4期70.《〈两淮戡乱记〉的内容与特色》,《捻军研究》2000年第2辑71.《略论王茂荫的币制改革方案》,《芜湖师专学报》2002年第2期72.《困境中形成的“门户开放”政策》(校译),《国外中国近代史研究》第23辑73.《笼罩白宫的阴影:美国总统与越南战争》(校译),《安徽师大学报》1994年第4期74.《治水与清政府的决策程序》(校译),《安徽史学》1996年第2期75.《20世纪初革命派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安徽师大学报》2007年第2期 1.《李鸿章幕府》(独撰),岳麓书社2001年9月版2.《中国社团史》(合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版3.《中国近代史》(合著),黄山书社,1989年9月版4.《安徽文化史》(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12月版5.《贪官传》(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 4月版6.《冤臣传》(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7.《安徽历史》(合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 7月版8.《学生辞海》(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4月版9.《安徽百科全书》(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2月版10.《世界著名悬案集粹》(合著),黄山书社1995年12月版11.《中国老字号》(合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版12.《中国近代史专题》(主编之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版13.《清朝通史·光绪宣统朝》(合著),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1月版14.《粤氛纪事》(点校),中华书局2008年3月版

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1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2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发挥城市少数民族干部作用 推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出处:《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8年 第3期 作者:李宁

1、论民主党派参政权的权力性质2、澳门和内地之间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3、对民主党派参政内容的再认识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4、论民主党派参政权的权力性 云南社会科学5、时代变迁与民主党派参政活动的创新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6、中西文明交流的特殊方式对中国社会转型的阻滞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7、对我国社会如何走向法治的若干思考 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8、从刑讯逼供看我国刑事诉讼程序的不足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9、论行政主导对我国走向法治的影响 社会主义研究10、中国共产党对民初政治的特殊视角及其影响——兼论三个代表对无产阶级进步性的新定位 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1、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述评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2、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3、依法执政是法治时代对执政方式的新要求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4、民主社会对法律的需求及其对法律功能的规制 行政与法15、政治文明建设若干理论问题的探析 行政论坛16、论民主的社会基础和法治保障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17、遵循法治原则 坚持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转变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8、WTO的价值理念与我国行政法律制度法治化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香港、澳门实施“一国两制”的新思考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法律的国际性发展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 求索21、论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与民主政治的发展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2、法律与权力关系的调整及其社会化发展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3、新世纪中国法学教育的转型与趋势 太平洋学报24、论制度创新的实现机制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5、法律的国际性发展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求索》26、对如何适应WTO法律制度若干问题的思考,《行政论坛》27、论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与民主政治的发展,《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8、意识形态与法律变革的相互协调与统一 《理论学刊》29、洛克的权力思想探析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30、论权力与法律关系的和谐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31、社会发展中的私权和私法制度问题——兼及非公经济的内在必然及其私法依赖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政治法制化问题研究 独 著 法律出版社 2011年4月版法理学初阶 副主编 法律出版社 2009年6月版法理学进阶 副主编 法律出版社 2010年1月版 1、《政治法治化》,被收录进第七届东亚法哲学大会的学术文集:《全球化背景下东亚的法治与和谐》,张文显、徐显明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1日出版2、《政治法的宪法属性辨析》,山东警官学院学报,2009年第21卷第6期3、《政治的二分结构及其权力化与民主化博弈——政治法治化内在依据探求》,太平洋学报,2009年第9期4、《论社会体制危机中的政治因素》,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5、《论政治权威与制度创新》,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6、《1927-1945:革命根据地婚姻自由的法律表达》,现代法学,2011年第4期7、《法律与政治:共生中的超越和博弈》,现代法学,2012年第6期8、《法律心智:返回法律的生活世界——种现象学的视角》,法制与社会发展,2012年3期9、《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民主陷阱》,江汉论坛,2012年第2期

1.《强制执行竞合刍议》,载《安徽法学》1995年第3期。2.《论协议管辖及我国立法之完善》,载《学术界》1996第1期。3.《试析起诉的消极条件》,载《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6年第5期。4.《试论仲裁协议若干法律问题》,载《律师世界》1996年第5期。5.《美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建立及其发展》,载《社科信息》1996年第7期。6.《“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作为民事再审事由之我见》,载《江西法学》1997年第1期。7.《诉讼成本控制论》,载《法学评论》1997年第1期。8.赵钢、占善刚:《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民应有的诉讼观念》,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1期。9.《代位执行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载《政治与法律》1998年第1期。10.《我国民事诉讼法对法院审判行为约束软化的若干表现及其矫正》,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11.《论代位财产保全》,载《律师世界》1998年第4期。12.《也论当事人举证与人民法院查证之关系》,载《法商研究》1998年第6期。13.《公证文书的证据效力不应轻易否定》,载《律师世界》1998年第9期。14.《诉讼权利平等原则新论》,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2期。15.《美国民事没收法与正当程序的冲突与衡平》,载《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16.《试论民事诉讼特别地域管辖之立法缺失及其完善》,载《法学》1999年第8期。17.《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之关系探析——从法院裁判之生成角度分析》,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第5期。18.《关于二审程度中反诉问题的一点思考》,载《河北法学》2000年第6期。19.《完善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之构想》,载《现代法学》2000年第1期。20.《对民事诉讼法基本原则之初步检讨》,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3期。21.《略论民事诉讼中的管辖恒定原则》,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6期。22.《略论专属地域管辖适用之特质》,载《法学评论》2002年第5期。23.《关于撤诉的几个问题》,载《法学评论》2003年第4期。24.《再论民事诉讼的起诉条件及其适用——以〈民事诉讼法〉之修订为背景》,载《诉讼法论丛》2004年版。25.《试论我国民事诉讼中免证事实之应有范围及其适用》,载《法学评论》2004年第4期。26.《略论民事强执行中不动产查封之方法》,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27.占善刚:《当事人陈述探微》,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28.占善刚、刘显鹏:《论不服仲裁裁决应有之救济途径及其适用》,载《仲裁研究》2006年第1期。29.占善刚:《略论诉之追加》,载《法学评论》2006年第3期。30.占善刚:《关于民事诉讼期间的几个问题》,载《珞珈法学论坛》(第5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1.占善刚、熊洋:《关于二审程序中诉之追加问题的思考》,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32.占善刚、刘丹:《试论行政诉讼中之自认》,载《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33.占善刚:《论民事诉讼中之自由证明》,载《法学评论》2007年第4期。34.占善刚、阮志勇:《漏判及其救济刍议》,载《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35.占善刚:《证明妨碍之比较研究》,载《珞珈法学论坛》(第6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36.占善刚:《论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之文书提出义务》,载《求索》2008年第3期。37.占善刚:《第三人之文书提出义务初探》,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38.占善刚:《证据协力义务之比较法分析》,载《法学研究》2008年第5期。39.占善刚:《当事人讯问之比较研究》,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6期。40.占善刚:《我国民事判决脱漏应然救济途径之探究》,载《法商研究》2009年第3期。41.占善刚、朱建敏:《证据保全若干问题探析》,载《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期。42.占善刚:《试论我国刑事诉讼中免证事实之应有范围及其适用》,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9年第10期。43.占善刚、熊洋:《论第三人之文书提出义务及对我国立法的借鉴》,载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44.赵钢、占善刚:《浅议10年司法改革之得失》,载李林主编:《依法治国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45.占善刚:《证据法定与法定证据——兼对我国<民诉法>第63条之检讨》,载《法律科学》2010年第1期。46.占善刚:《主张的具体化化研究》,载《法学研究》2010年第2期。47.占善刚:《论民事诉讼中自由心证主义的例外》,载《法学评论》20010年第3期。48.占善刚:《证明妨害论——以德国法为中心的考察》,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3期。49.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抗辩论析》,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50.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证人作证费用请求权简论》,载《求索》2010年第6期。51. 占善刚、王登辉:《民事执行检察监督:正当性基础与制度构建》,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第1期。52.占善刚:《对我国民事申请执行期间制度的初步检讨——以《民事诉讼法》第219条的修改为对象的分析》,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53.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不变期间探微》,载《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1期。54.占善刚:《民事诉讼“期间”的法律规制思考》,载《理论探索》2012年第4期。55.占善刚:《言词辩论的全部意旨研究——德国、日本的判例、学说之考察及其启示》,载《现代法学》2012年第2期。56.占善刚:《人民调解协议司法确认之定性分析》,载《法律科学》2012年第3期。57.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的证据共通原则研究》,载《法学评论》2012年第5期。58.占善刚、王登辉:《案外人申请再审研究》,载《珞珈法学论坛》第1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59.占善刚:《附理由的否认及其义务化研究》,载《中国法学》2013年第1期。60.占善刚:《试论民事诉讼中的勘验及我国立法完善》,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61.谢绍静、占善刚:《比例原则视角下我国民事诉讼罚款制度的立法完善——以《〈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增加罚款数额为切入》,载《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年第3期。62.占善刚、刘丹:《民事诉讼保全的类型化分析》,载《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63.占善刚、刘丹:《民事诉讼中的勘验协力义务论析》,载《证据科学》2013年第5期。64.占善刚:《民事诉讼中罚款之检讨》,载《法商研究》2013年第6期。65.占善刚:《论民事证据调查的应有法律规则——以证人有正当理由不能出庭作证为视角》,载《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2期。66.占善刚、刘芳:《论舍弃上诉权》,载《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67.占善刚:《论我国民事诉讼中鉴定人不出庭作证之应有后果——〈民事诉讼法〉第78条评析》,载《法学家》2014年第2期。68.占善刚:《德国、日本民事诉讼中不知的陈述规制之比较及其启示》,载《法学评论》2014年第3期。69.占善刚:《证人出庭作证费用的性质及其给付路径》,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70.占善刚、刘丹:《论我国行政诉讼中自认制度的构建》,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71.占善刚、刘芳:《程序违法与发回重审——〈民事诉讼法〉第170条之检讨》,载《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 72、占善刚、宋庭辉:《论民诉法“涉外诉讼程序”一编的废除》,载《天津法学》2015年第2期。 73、占善刚:《当事人申请证据调查的法律规制问题》,载《理论探索》2015年第4期。 74、占善刚、杨瑜娴:《论民事诉讼鉴定费用的性质及制度矫正》,载《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75、占善刚:《民事诉讼鉴定费用的定性分析》,载《法学》2015年第8期。 76、占善刚、严然:《“省统管”背景下地方人大监督同级司法机关问题研究》,载《学习与实践》2015年第10期。 77、占善刚:《证据保全程序参照适用保全程序质疑——<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81条第三款检讨》,载《法商研究》2015年第6期。 78、占善刚:《民事诉讼发回重审的理由比较研究》,载《比较法研究》2015年第6期。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与计算研究》、《大陆桥视野》、《文教资料》、《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健康大视野》等。期刊,定期出版的刊物。如周刊、月刊、季刊等。由依法设立的期刊出版单位出版刊物。期刊出版单位出版期刊,必须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持有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领取《期刊出版许可证》。

1、《民事审判权作用范围研究》(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2、《民事诉讼理论探索与程序整合》(独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1月版。3、《民事证据法学的认识论与价值论基础》(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3、《诉讼费用研究——以当事人诉权保护为分析视角》(合著,排名第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4、《模拟法庭:原理、剧本与技巧》(合著,排名第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2013年第二版。5、《民事诉讼程序监督制约机制研究》(合著,排名第一),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版。6、《民事诉讼理念变革与制度创新》(合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2月版。7、《民事诉讼理论与改革的探索》(与何文燕教授合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0月版。8、《民事诉讼原理研究》(合著,排名第三,共计70余万字,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版。9、《中国统一证据法(专家建议稿)及其立法理由》(参著,共计80余万字,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专家建议稿)及立法理由》(合著,司法部重点研究项目),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2月版,排名第三。11、《民事司法救济制度研究》(合著),韩国延世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12、《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合著,排名第二。13、《民事诉讼法法典专家修改建议稿及立法理由》(合著),法律出版社2008年5月版。14、《民事诉讼法释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勘校,排名第一。15、《民事诉讼程序监督制约机制研究》,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排名第一。16、《对话与交融:中美证据法论坛》(主编),湘潭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17、《对话与交融:中美证据法论坛》(主编),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18、《如何当好调解员:中美调节培训启示录》(主编),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19、《马萨诸塞州证据规则指南》(主译),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代表性学术论文1. 廖永安、何四海:民事诉讼当事人异议的法理分析,载《法学杂志》2012年第12期。2. 刘方勇、廖永安:回归价值本源——巡回审判制度的考证与思索,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3. 廖永安、张庆霖:论仲裁调解书撤销制度的确立,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4. 廖永安、熊英灼:关于我国建立申诉终结机制的几点思考,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5. 易玲、廖永安:民事执行权微观配置再思考——以民事执行权法律性质分析为切入点,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6. 廖永安、刘方勇:社会转型背景下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路径探析,载《中国法学》2012年第3期。7. 廖永安、邓和军:《〈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评析——兼论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载《现代法学》2009年第1期。8. 廖永安、胡军辉:论法院调解的既判力,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9. 廖永安、熊英灼:我国民事司法证明活动中的价值权衡及选择,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10. 廖永安: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对我国民事送达制度改革的再思考,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4期。11. 廖永安、颜杨: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科学定位与制度设计,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12. 廖永安:我国民事诉讼地域管辖制度之反思,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2期。13. 廖永安:论我国民事与行政案件类型之界分,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2期。14. 廖永安、魏小凡、文新:论我国律师收费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兼评《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办法》,载《中国司法》2006年第7期。15. 廖永安、文新:论宪法的司法适用与民事审判权的界限,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16. 廖永安、魏小凡:以人为本与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订,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11期。17. 廖永安、刘方勇:潜在的冲突与对立——诉讼费用制度与周边制度关系考,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2期。18. 廖永安:我国民事诉讼中弱势群体保护论纲,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19. 廖永安、熊英灼:论我国民事诉讼法律责任制度之构建,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20. 廖永安、熊英灼:关于我国执行收费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载《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21. 廖永安、胡军辉:试论民事诉讼中的拟制自认,载《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22. 廖永安、胡军辉:试论民事自认的效力,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23. 廖永安、雷勇:论民事诉讼监督制约机制立法——以法院诉讼行为为研究对象,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24. 胡军辉、廖永安:论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载《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5期。25. 文新、廖永安:法院乱收费现象的透视与思考,载《咸宁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26. 廖永安、胡军辉:试论我国民事公告送达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载《太平洋学报》2007年第11期。27. 廖永安、黎藜:论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的关系——以消费者权益保护诉讼为考察对象,载《北方法学》2008年第1期。28. 廖永安:《诉讼费用交纳办法》之检讨,载《法商研究》2008年第2期。29. 廖永安、雷勇:论我国民事诉讼复议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30. 廖永安、李世锋:我国民事合议制度之运行现状——以一个欠发达地区基层法院的民事审判为考察对象,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31. 姜霞、廖永安:重构我国仲裁证据制度之探析,载《求索》2008年第5期。32. 廖永安:我眼中的恩师——江伟先生,载《中国审判》2008年第6期。33. 廖永安:论民事诉讼费用的性质与征收依据,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5期。34. 廖永安:我国民事审判权作用范围之重构,载《法学论坛》2005年第3期。35. 廖永安、冯杨:我国民诉法修改的若干问题——兼评《民事诉讼法专家修改建议稿(第三稿)》,载《金陵法律评论》2005年第1期。36. 廖永安:论单位、团体内部纠纷的自律性处理与民事审判权的界限,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37. 江伟、廖永安:简论人民调解协议的性质与效力,载《法学杂志》2003年第2期。38. 廖永安、王春:论我国民事诉讼费用负担的立法缺陷与完善,载《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3期。39. 廖永安、李旭:对我国陪审制的否定性评价,载《金陵法律评论》2003年第2期。40. 廖永安、崔峰:当事人诉讼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关系考,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41. 廖永安、赵晓薇:民事诉讼费用制度与司法公正关系考——兼论我国民事诉讼费用制度的立法缺陷,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42. 廖永安:诉讼内外纠纷解决机制的协调与整合,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4年第3期。43. 廖永安、赵晓薇:中日民事诉讼费用制度比较研究,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44. 江伟、廖永安:我国民事诉讼主管之概念检讨与理念批判,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4期。45. 廖永安:我国民事诉讼主管范围之问题评析,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1期。46. 廖永安、王春:我国民事与刑事交叉案件的协调处理,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47. 廖永安:法院诉讼行为要论,载《法学家》2003年第2期。48. 廖永安:论诉的利益,载《法学家》2005年第6期。49. 廖永安、李胜刚:我国民事诉讼费用制度之运行现状 以一个贫困地区基层法院为分析个案,载《中外法学》2005年第3期。50. 廖永安:论我国民事与行政争议交叉案件的协调处理,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51. 廖永安:民事诉讼费用——构成及影响因素,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第2期。52. 廖永安、彭熙海:当事人诉讼行为理论初探,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第2期。53. 廖永安:对民事诉讼中法院“不作为”行为的思考,载《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54. 廖永安:关于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的反思,载《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55. 廖永安:如何正确看待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兼与杨贵宏先生商榷,载《法律适用》1999年第4期。56. 廖永安:对民事审判中“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原则之再思考,载《河北法学》1999年第4期。57. 廖永安:对民事审判中“以事实为根据”原则之检讨,载《河北法学》1999年第5期。58. 何文燕、廖永安:我国民事简易诉讼程序之重构,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1期。59. 江伟、廖永安:论审判独立的制度保障及其与审判监督的关系,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60. 廖永安:论当事人诉讼权利与法院审判权力的对立统一,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61. 廖永安、何文燕:民事抗诉程序若干问题研究,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2期。62. 邵明、廖永安:完善我国民事证据制度的新话题,载《人民司法》2000年第5期。63. 廖永安、刘健:论法律专业教学方式的改革,载《煤炭高等教育》2000年第1期。64. 廖永安、叶久根:民事诉讼认证制度中若干问题之再思考,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65. 廖永安、彭熙海:论必要共同诉讼,载《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66. 廖永安:论民事诉讼中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载《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67. 廖永安:论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载《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2期。68. 江伟、廖永安:论我国民事诉讼一审与上诉审关系之协调与整合,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69. 冯晓青 、廖永安:合作作品法律认定新探,载《知识产权》1994年第3期。70. 廖永安、李武松:论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法律保护,载《法律适用》1995年第1期。71. 廖永安、张辉: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法律制度立法的缺陷与完善,载《广西法学》1995年第Z1期。72. 廖永安、李武松: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不作为”现象探微,载《法律适用》1996年第3期。73. 廖永安、王焕平: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法律制度的立法缺陷及完善,载《法学探索.贵州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74. 廖永安:民事司法赔偿范围探微,载《山东法学》1996年第2期。75. 廖永安:论民事诉讼程序的监督和救济,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76. 廖永安:民事司法赔偿范围探微,载《政法论丛》1996年第1期。77. 何文燕、廖永安:民事诉讼目的之界定,载《法学评论》1998年第5期。78. 何文燕、廖永安:民事诉讼目的简论,载《诉讼法论丛》1998年第2期。

1/100 【题 名】我国中小型民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作 者】王欢 【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7Z).-233-233 2/100 【题 名】民营酒店企业文化逾越混沌的路径抉择 【作 者】任曼姝 【刊 名】企业活力.2007(8).-64-65 3/100 【题 名】论民营企业文化的再造 【作 者】王彩梅 【刊 名】理论导刊.2007(8).-17-19 4/100 【题 名】民营企业家和企业文化 【作 者】江斌 胡建宏 【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8Z).-334-335 5/100 【题 名】构建现代化的民营企业文化 【作 者】李书进 【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8Z).-336-338 6/100 【题 名】中国民营企业文化现状与发展研究 【作 者】叶生 【刊 名】中国汽摩配.2007(5).-72-74 7/100 【题 名】民营企业文化重构的路径选择分析 【作 者】吕金记 【刊 名】华东经济管理.2007,21(2).-13-17 8/100 【题 名】浅析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出路 【作 者】张晓燕 【刊 名】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5(4).-9-11 9/100 【题 名】民营企业的文化病态探析 【作 者】李书进 【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7S).-376-377 10/100 【题 名】基于核心价值观的民营企业文化模式 【作 者】徐向农 【刊 名】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7,29(7).-155-158 11/100 【题 名】构建和谐的民营企业文化 【作 者】邱浓璋 【刊 名】职业圈.2007(07X).-58-60,56 12/100 【题 名】论我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作 者】薛雯 【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6X).-291-291 13/100 【题 名】浅析中国民营企业价值观的构建 【作 者】高峰[1] 聂飞[2] 【刊 名】天府新论.2007(B06).-50-51 14/100 【题 名】关于民营企业文化再造的思考 【作 者】刘纵宇 黄予辉 【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7S).-254-254 15/100 【题 名】民营企业的发展及创新 【作 者】柏锐 【刊 名】辽宁经济.2007(6).-49-49 16/100 【题 名】从传化看民营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 【作 者】李玲东 【刊 名】浙江经济.2007(11).-59-59 17/100 【题 名】超越家族主义--海峡西岸经济区家族制民营企业文化创新思考 【作 者】刘玉生 【刊 名】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25(3).-33-38 18/100 【题 名】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自身障碍及创新走向 【作 者】周达军 【刊 名】管理现代化.2007(3).-29-31 19/100 【题 名】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误区及对策分析 【作 者】洪和根 【刊 名】兰州学刊.2007(6).-177-178 20/100 【题 名】浅议生命周期视角中的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作 者】刘秋英[1,2] 罗新星[1] 【刊 名】现代企业教育.2007(06X).-57-58 21/100 【题 名】民营科技企业创建企业文化研究 【作 者】耿荃盛 【刊 名】民营科技.2007(6).-51-52 22/100 【题 名】企业文化的创新与民营企业的发展 【作 者】颜怀坤 【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6X).-293-294 23/100 【题 名】全国企业文化(葵花药业集团)现场会在哈尔滨召开《中国民营企业文化建设宣言》发表 【作 者】姚咏梅 【刊 名】中外企业文化.2007(6).-35-35 24/100 【题 名】民营企业人性化管理 【作 者】张辉 【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07X).-17-18 25/100 【题 名】浅谈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作 者】黄静 【刊 名】职业圈.2007(05X).-38-39 26/100 【题 名】民营企业档案与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作 者】宋征宇 朱永平 【刊 名】现代企业.2007(5).-31-32 27/100 【题 名】民营企业人才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作 者】陈洪权 【刊 名】科技创业月刊.2007,20(6).-95-96,98 28/100 【题 名】从企业生命周期角度初探武汉民营企业文化建设战略 【作 者】陈娟[1] 朱浩[2] 【刊 名】科技创业月刊.2007,20(6).-121-123 29/100 【题 名】致富不忘乡亲 立志回报社会--优秀民营企业家山西陆合煤化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史元魁 【作 者】无 【刊 名】党史文汇.2007(5).-F0003-F0003 30/100 【题 名】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民营企业文化建设 【作 者】鲍丽娜[1] 鲍丽[2] 【刊 名】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9(5).-66-71 31/100 【题 名】制度竞争背景下的民营企业文化论 【作 者】张开云 周尚万 杨敏 【刊 名】企业经济.2007(2).-21-23 32/100 【题 名】民营企业文化竞争力构成要素及提高途径 【作 者】郭庆海 【刊 名】时代经贸:下旬.2007(02Z).-104-105,106 33/100 【题 名】基于熵理论的民营企业文化系统分析 【作 者】张晓辉[1,2] 王莉[3] 【刊 名】社会科学战线.2007(3).-305-306 34/100 【题 名】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与社会责任 【作 者】李玲东 【刊 名】浙江工商.2007(5).-32-33 35/100 【题 名】我国民营企业构建特色文化研究 【作 者】胡永 【刊 名】经济研究参考.2007(29).-41-42 36/100 【题 名】论我国民营企业文化的提升 【作 者】廖小波 【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4X).-299-299 37/100 【题 名】浅析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途径 【作 者】刘云涵 吕英 【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4S).-132-132 38/100 【题 名】浙江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现状分析与思考 【作 者】陶宇[1] 陈小燕[2] 【刊 名】企业经济.2007(4).-111-113 39/100 【题 名】民营企业文化的诟病与诊疗 【作 者】李雅斯 【刊 名】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4).-95-97 40/100 【题 名】中国民营企业文化现状与发展研究 【作 者】叶生 【刊 名】科技智囊.2007(E05).-6-10 41/100 【题 名】民营印刷企业文化建设探析 【作 者】叶惠荣 【刊 名】中国印刷.2007(1).-64-68 42/100 【题 名】中小民营企业管理步出维谷探究 【作 者】杜雨芳 【刊 名】经济前沿.2007(4).-62-64 43/100 【题 名】民营企业文化管理的优势分析及路径选择 【作 者】王磊 【刊 名】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2).-58-60 44/100 【题 名】民营企业文化实证研究--以安徽省民营企业为例 【作 者】胡永 【刊 名】财贸研究.2007(2).-152-153 45/100 【题 名】企业文化与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作 者】吴军 【刊 名】山西科技.2007(2).-8-10 46/100 【题 名】从民国档案看民营企业档案管理 【作 者】杨朝伟 【刊 名】中国档案.2007(4).-44-45 47/100 【题 名】民营企业文化力塑造 【作 者】邹农基 【刊 名】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1).-22-26 48/100 【题 名】民营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 者】刘建波 【刊 名】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7(4).-57-57 49/100 【题 名】民营企业的文化建设 【作 者】孔凡真 【刊 名】中国牧业通讯.2007(6).-34-36 50/100 【题 名】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研究 【作 者】田芳[1] 许生龙[2] 【刊 名】科技创业月刊.2007,20(4).-140-141

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你好 你的文章要是很好很好的话 最权威得nature和science 祝你好运……

1、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杂志--- 美国

2、 Psychological bulletin

心理学公报 --- 美国

3 、Psychological review

心理学评论--- 美国

4 、Behavioral & brain sciences

行为与大脑科学 --- 英国

5、 Psychological reports

心理学报告--- 美国

都是相对应的,大学教师发论文最低也要发国家级的,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还有时代教育,有些杂志就不收中小学的文章。大学学后关键是评什么,学校要求发什么级别的期刊。

中文核心又叫北大核心北核各几年都在变动的,所以需要发表什么方向的刊物,该刊物是否是核心期刊,可以实时的进行查询 查询网址如 知网、万方、维普、之类的。但是只要是核心期刊知网都会收录的。所以一般都是在知网查询就可以了。

  • 索引序列
  • 社会主义学院毕业论文
  • 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湖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