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藏药学发展论文

藏药学发展论文

发布时间:

藏药学发展论文

论文的标准格式模板要包含题目、论文摘要及关键词、目录、引言或序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和注释、附录这八个部分的内容。题目应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一般不宜超过20字。论文摘要应当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成果及结论,尽可能保留论文的基本信息,关键词需要反映论文主旨。

目录是论文的提纲和每一部分的标题,要将相应的页码标注清楚。引言或序言应该包括论文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论文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正文是论文的主体,需要内容详实,论证有据。结论要求明确完整,要阐述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新见解。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注释要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的规范及其作用,为了反映文章的科学依据、作者尊重他人研究成果的严肃态度以及向读者提供有关信息的出处,正文之后一般应列出参考文献表。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

所有引用别人的观点或文字,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都必须注明出处或加以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

致谢,一项科研成果或技术创新,往往不是独自一人可以完成的,还需要各方面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持和帮助。因此,在许多论文的末尾都列有"致谢"。主要对论文完成期间得到的帮助表示感谢,这是学术界谦逊和有礼貌的一种表现。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 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5、论文正文:(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 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 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a.提出-论点;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d.结论。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经历了千百年临床实践证明,以及历代藏医大师潜心钻研和经验总结,形成了疗效确切、独立完整的藏医药学体系。其中藏药学是藏医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早的疾病是消化不良,最原始的药是开水,最初的医疗者是拉苍巴”这说明了藏医学实践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从药学实践中开始的,虽然在以后的整个医学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各自的理论和实践内容的侧重点,但是医学和药学的理论及实践方法是同一个根源。其中藏药学的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藏族人民开始在雪域高原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就逐步学会了一些食物的医药性能,在医药的朦昧时期,就已经知道“有毒就有药”的道理,这就是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因中毒而导致某些病痛,从而发现药物的过程,这是药物知识的积累过程。最早的医学著作《医学大典》和《无畏的武器》,由于早已遗佚,无从查考,但其中必然有药物方面的内容,当无疑问。现存最古的医著,公元八世纪上半叶成书 的《月王药珍》中,已经载有药物780种,其中植物药占一半以以,达440多种(占56。4%),动物药260多种(占33。3%),其余80种(占 10。2%)是矿物药。书中所载的药物,主要是结合疾病来论述的,也有一些专章专门讨论如五灵脂、硫磺以及粉剂、膏剂、汤剂等各种制剂及具体药物,也曾偶尔提到一点带理论的东西。但总地说来,当时的药物学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同一世纪下半叶的《四部医典》既是藏医基础理论的奠基作品,又是在藏药学方面打下坚实基础的经典著作。书中提到的药名,在1000种以上,对许多药物的来 源、质地、贵重珍宝药、石类药、土类药、木类药、精华类药、湿生常用的药物。这部古典著作还把药物按其治病的作用分成十七类,即治热性病药、治赤巴病药、 治血病药、治瘟疫热性培根病药、治隆病药、治寒性培根病药、治黄水病药、治虫病药、治腹泄药、治尿病药、催吐药、下泻药等。在吐蕃王朝崩溃之后,西藏地区处在割据的混乱状态,此时,由古天竺输入一些医学,主要是寿命吠陀医学的“八支”,一些药学专著也相继出现。主要的代表作有《甘露精义八支密诀》、《药诊八支》、《甘露八部》、《草药大全》等等,其中药物的分类法大致仍然与〈四部医典〉的相差不远,只是在 内容方面做了一些充实。此后的四个世纪,各个学派不仅在医学临床方面出现繁荣的景象,在藏药上更显出争鸣的重要意义。南方学派在用药习惯上善用清凉性药物,对药物的形态特征、 生活环境比较注意,他们还绘制了不少药物的形态挂图,对药方的配制,也提出不少意见。其代表著作如《千万个舍利》、《祖先口述》虽然不是药学专著,但其中有关药物的内容,都有独至的见解,尤其是后一部书,至今仍被藏医学家所推崇。北方学派则善于应用温热性药物,这与当地高原环境有关。这一派同样也绘有不少药物挂图,尤其是伦汀堆孜久美在绘图的技术方面,更为后世所推崇,成为其后成套系列的医学挂图的蓝本。他们还有不少有关药物方面的作品,如《珍宝图鉴》、《药方秘要》等。十七世纪以后,藏药由于理论和经验的不断积累而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一方面表现为彩色医药挂图的完成,其中药物学的内容十分丰富,色彩鲜艳、形象逼真,有些足以为鉴定药物之品种的依据;另一方面则是十九世纪问世的《晶珠本草》的著成。它可以说是集藏药学的大成,在藏药学发展史上是一块重要的里程碑,其所载的药物,共分十三类,二千二百九十四种。它对于统一药名、订正谬误、鉴别品种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理论性的问题,与每一种药物互相结合,使之具体化,使后世有所遵循,成为藏药学史上的重要典籍。

藏药学专业是研究藏药的药理、药效、药物学、化学、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学科,随着人们对藏药的认识不断加深,藏药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一、医药行业

医药行业是藏药学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之一。随着人们对中医药的认识逐渐加深,藏药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医药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藏药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在药企、医院、研究机构等单位从事藏药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等工作。

二、科研机构

藏药学专业毕业生还可以在科研机构从事藏药的研究工作。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对藏药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藏药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国内外的科研机构从事藏药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工作。

三、文化机构

藏药学专业毕业生还可以在文化机构从事藏药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工作。藏药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药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在博物馆、文化中心、旅游景区等单位从事藏药文化的研究、展示、推广等工作。

四、教育机构

藏药学专业毕业生还可以在教育机构从事藏药学的教学工作。随着藏药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开设藏药学专业,藏药学专业毕业生可以在高校从事藏药学的教学、科研等工作。

总之,藏药学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广泛,毕业生可以在医药行业、科研机构、文化机构、教育机构等多个领域从事相关工作。随着藏药学的不断发展,藏药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也会越来越好。

藏药学发展史论文

中药的发展历史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达,为汇集整理先秦时期大量蕴积的药物开发利用经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南北朝时期,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发展更为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当时药物专著已达110多种。其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杰作是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既是先秦时期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总结,又是后世本草和开发利用的楷范。全书记载药物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并按中药的养命、养性、治病等3种功效归并为上、中、下三品。这些药物至今仍有200余种沿用不衰。到了魏晋时期,药物品种增加到730种(《名医别录》新增365种),后又经《本草经集注》增补、完善,初步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理论体系。至此,我国中药理论体系雏形已定,中药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得到进一步扩大和提高。 唐代,药物已增加到1000余种,药物知识也已基本可以满足一般临床应用的需要。国家曾组织力量开展药源调查,在此基础上于显庆年间(656--660年)编修了《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编修并颁布实施的具药典性质的药学专著。在已有的本草学基础上,精选民间新药114种,使药物种数达到850种,这本药学专著以较多的药物基原考证和较丰富临床用药经验赢得了中外医药工作者的尊崇。70多年后,陈藏器又收集《唐本草》未载之药692种,撰成《本草拾遗》。二者合计,唐代开发利用的中药资源已达1500多种。宋代,印刷技术的发展,为医药资料的整理、传播提供了良好条件。北宋时期,国家再次大规模调查药物资源,并成立医药编纂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还设立了官办的制药厂(惠民制药局)生产中成药。百余年中,三次修订本草,大量校勘汇总,增补文献和用药经验,形成历史上官修本草高潮,官方代表作有《开宝本草》、《嘉佑本草》和《本草图经》。宋代唐慎微集前人之大成,收集《开宝本草》、《嘉佑本草》筛选遗余药物554种,又自增8种,辑成《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至此,我国古代开发利用的药物资源已达1748种,极大地丰富了中医药宝库。金、元时期,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在稳定和巩固品种的基础上,重点转向精炼药效、归纳药理,其主要贡献是把医药理论与具体药物密切结合,形成了多层次的中药学理论体系,对后世影响极深。明代是中国古代史上中药资源开发利用和本草理论发展的鼎盛时期,特别是明代中叶,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及国内外市场的开拓,商品经济有很大发展,医药界人文荟萃,名著迭起。《本草品汇精要》收载药物1815种,增补46种,尤以文字简洁精要。彩色实物绘图名闻于世。《滇南本草》收载药材448种,是一部记载高原地区药物(包括民族药物)的珍贵著作。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把古代中药资源开发利用 推向了顶峰,并以博大精深的内涵总结了明以前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图文井茂,提高了本草学的编纂技能和水平,开拓了后世中药发展的新局面。清代,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不仅中药行、店林立,还形成了一些全国性的药材集散市场。中药材产量和运销量随之大增,中药资源开发利用的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和提高,著录和存世的本草近400部,其中,学术价值较高的著作有《本草纲目拾遗》、《植物名 实图考》。前者收载《本草纲目》未收载的药物716种;后者收载植物1714种,虽名为《植物名实图考》,实际也是一部宝贵的药物专著。与此同时,中国民族药开发利用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如藏族著名药学家帝玛尔·丹增彭措编著了《晶珠本草》,共收载药物2294种,具有浓厚的藏药特色,是中国藏医药学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藏医学对我国少数民族有很大影响,如蒙古族医学、维吾尔族医学。从十三世纪中叶以来,藏族与元朝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藏医药学也随之传播到了蒙古等地区。成书于1835年的耶喜巴勒登《蒙古政教史》记载:“自蒙古各地盛行佛教后,蒙古大德赴卫藏求学之风盛极一时。在藏求学圆满后,复还蒙古地方讲经修道,弘扬佛法,书贤能圣者甚多。”毫无疑问,这求学讲经自然也包括求藏医药之学了。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藏医巨著哎四部医典》等大批医书,被蒙古学者咱雅班第达等陆续译成蒙文。从此,出现了不少蒙古族藏医学者及论著。在蒙医药学的发展过程中,他们虽然吸收了当地医学及其他民族医学之精华并有所创新,但其理论基础仍不出藏医药学的理论范畴,藏医名著《四部医典》至今仍为蒙古族医生唯一的理论依据。近年来,藏医得到新生,引起国内外的普遍重视,国内外已掀起藏学热潮,其中藏医药学被视为主要内容之一。据有关资料报道,美国纽约于1983年创立“藏医协会”。迄今国际性藏医学术会议已举行过两次,一次是1983年由意大利的佐诚协会应用医学心理学中心主办“第一届国际藏医会议”,另外一次是於1986年4月18日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由英国威尔康医史研究所主办的“关于中亚文献中所反映的古典藏医学的医学史学术讨论会”;国际上已有英、法、德、俄文等有关藏医书籍,偶尔也发表一些有关藏医论文。英国威尔康医史博物馆在1986年4月7日至7月31日举办过一次规模较大的藏医专题展览;印度、英、美、法、德、前苏联等国的重点大学及有关研究机构多设有藏学及藏医学研究内容。总之,藏医是具有悠久历史、独具特色、疗效显著的一门科学,是藏族人民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与各种疾病长期斗争所形成的民族医学,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门。今天它与诸多先进的医疗体系相借鉴和结合,已经并将更好地为藏族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藏医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西藏自治区的强巴赤列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去翻翻本草纲目啦

藏医药学的现代发展论文

藏医学对我国少数民族有很大影响,如蒙古族医学、维吾尔族医学。从十三世纪中叶以来,藏族与元朝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藏医药学也随之传播到了蒙古等地区。成书于1835年的耶喜巴勒登《蒙古政教史》记载:“自蒙古各地盛行佛教后,蒙古大德赴卫藏求学之风盛极一时。在藏求学圆满后,复还蒙古地方讲经修道,弘扬佛法,书贤能圣者甚多。”毫无疑问,这求学讲经自然也包括求藏医药之学了。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藏医巨著哎四部医典》等大批医书,被蒙古学者咱雅班第达等陆续译成蒙文。从此,出现了不少蒙古族藏医学者及论著。在蒙医药学的发展过程中,他们虽然吸收了当地医学及其他民族医学之精华并有所创新,但其理论基础仍不出藏医药学的理论范畴,藏医名著《四部医典》至今仍为蒙古族医生唯一的理论依据。近年来,藏医得到新生,引起国内外的普遍重视,国内外已掀起藏学热潮,其中藏医药学被视为主要内容之一。据有关资料报道,美国纽约于1983年创立“藏医协会”。迄今国际性藏医学术会议已举行过两次,一次是1983年由意大利的佐诚协会应用医学心理学中心主办“第一届国际藏医会议”,另外一次是於1986年4月18日在英国伦敦召开的由英国威尔康医史研究所主办的“关于中亚文献中所反映的古典藏医学的医学史学术讨论会”;国际上已有英、法、德、俄文等有关藏医书籍,偶尔也发表一些有关藏医论文。英国威尔康医史博物馆在1986年4月7日至7月31日举办过一次规模较大的藏医专题展览;印度、英、美、法、德、前苏联等国的重点大学及有关研究机构多设有藏学及藏医学研究内容。总之,藏医是具有悠久历史、独具特色、疗效显著的一门科学,是藏族人民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与各种疾病长期斗争所形成的民族医学,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门。今天它与诸多先进的医疗体系相借鉴和结合,已经并将更好地为藏族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服务。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藏医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西藏自治区的强巴赤列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西藏自治区作为藏医药的发祥地,解放前的西藏仅有三所规模极小的官办藏医药学机构,没有一张病床,从业人员不足百名,民间藏医数量十分有限。而就藏药产业而言,改革开放前,只有自治区藏医院制剂室一家藏药生产部门,其年产量只有吨,产值约28万元,藏药生产技术人员不足50人。改革开放30年来,藏医药学事业得到了高度重视,西藏藏医医疗机构得到了重点建设,各级医疗机构开展分级管理,加强医药人员培养,完善老藏医带徒继承制度,发挥医药优势,突出专科特色,使藏医药诊治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这门传统民族医药犹如枯木逢春,焕发出勃勃生机。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汉族患者和外宾以及青海甘肃和云南的患者来藏医院治疗,占到了治疗总数的15%。看来,藏医药学这门古老的民族医术正逐渐被各地乃至各国的患者接受,藏医药学正逐步走出西藏、走出国门,期待藏医的成功飞跃。

据史料记载,藏医药已有两千年历史,是 藏族人民在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中,通过丰富的生产生活实践,博采中医学、古印度医学、古阿拉伯医学之长,不断积累完善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传统医学体系。它以源远流长的历史、博大精深的经典著作、系统完整的医学理论、得天独厚的药物资源、堪称珍宝的药品在世界传统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治疗 心脑血管、 肝胆、 神经系统、 消化系统、 免疫系统、 妇科疾病等方面成效卓著,赢得了愈来愈多患者的赞誉,为世界医学界所瞩目。藏医药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民族医药学,也是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藏语藏药学论文

藏医药是中国医学宝库当中一颗非常璀璨的明珠,那么多年,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在自然和各种疾病当中进行斗争而累积下来的质量各种疾病的经验。那么,大家对于这种民族医学文化中的“明珠”是否了解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从民族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藏医药文明的体现——曼唐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而表现藏医学内容的唐卡,藏语称为曼唐,它是医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曼唐是藏医先知为后世描绘的“多媒体教具”,是一本本形象的教科书。每幅曼唐由几个或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小图案组成,合在一起,完整地反映了藏医学的起源、理论及实践,甚至医生的修养品德等内容。据说,曼唐的收藏遍及世界各地,如印度的藏医学中心、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英国的威尔康医史博物馆等,许多藏学家都以拥有一幅古老的曼唐而感到荣幸。 藏医药文明的体现——历算 藏医药和历算之间联系紧密,历史上学识修炼极高的藏医或僧侣,大多通晓天文历算。但天文历算研究涉及多个学科,难于深入理解和运用。一名研究员笑着说,“钻研了30年,但只掌握了天文历算学的1/10。”天文历算的中心是宇宙大环境,藏医药围绕着人体小环境,二者紧密结合。正常人体的生理变化、脉搏心率等,都和天文历算有关。治疗病人,藏医要根据时令和季节对症下药,采挖和炮制药品,也有严格的时间讲究。 藏医药的发展前景 自1979年以来,许多国家的学者对藏医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研究藏医药。国外每年都有专家、学者赴西藏、青海、四川等地考察医药。一些国家还设立了藏医研究机构。如1983年,美国成立了西藏医学协会,其宗旨主要是研究在西方发展藏医药;西方一些藏学研究机构也设有藏医药方面的研究部门和专职人员等;西藏自治区藏医学院院长措如·才朗教授曾先后应邀赴日本、尼泊尔、匈牙利、美国、英国、法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藏医学术交流和讲学。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内地与西藏的交流日趋频繁。其中,西藏发达的旅游业为藏医学的传播创造了外部环境,藏医学神秘而又渊源的历史被更多的人熟知,青藏铁路的修建也为民族文化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在这个大背景下,藏医药与内地交流日趋完善。2006年5月20日,藏医药经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正因为文化的多元,文明的多样,世界才更有意义。不必比较谁更优秀,相信所有的民族医药,都是本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本民族的选择和心爱。我们要做的——唯有更多的了解和尊重。

藏医药的普及已延伸至中国境外,发展非常迅速。随着西医无法解释的新的、复杂疾病的出现,一些西药渐渐失去效应,传统医药、特别是藏医药将迎来更加广阔的未来。”奥地利科学院社会人类学研究所博士史蒂芬13日在拉萨表示。在第三届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期间,门孜康建院100周年庆祝大会暨中国西藏首届藏医药国际论坛13日在拉萨举行。来自美国、奥地利、尼泊尔、蒙古,及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纵论藏医药等民族医药学传承与发展。外籍专家学者对门孜康及藏医药对世界的贡献予以积极评价。史蒂芬认为,门孜康在藏医药发展及现代化改革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培养了新一代藏医,为藏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国际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藏医药有着38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民族医学宝库中一颗璀璨明珠。“门孜康”是藏语,意为“藏医历算学院”,创建于1916年,后与药王山利众医学院合并,组建拉萨市藏医院,1980年更名为西藏自治区藏医院。蒙古传统医药“曼巴札仓”培训中心教授纳萨多吉告诉记者,1000多年前,蒙古医生曾来西藏学医,西藏医生也在蒙古学医,蒙古传统医药学与藏医药学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藏医药传承发展的良好现状、越来越多西方学者与医师研究藏医的态势,让他非常高兴。“随着世界卫生组织不断加大对传统医药学的认可与扶持,相信在21世纪,传统医药学,特别是有着悠久历史的藏医药学将在世界公共卫生领域扮演重要角色,为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快乐做出贡献。”纳萨多吉说。经过百年发展,昔日承担医疗、教育两大任务的“门孜康”,如今已经成为全国首批、西藏唯一的集医疗、教育、科研、预防保健、制剂生产、文化传播为一体的“三级甲等”民族医医院和全国首批重点民族医院建设单位。

据史料记载,藏医药已有两千年历史,是 藏族人民在高寒缺氧的自然环境中,通过丰富的生产生活实践,博采中医学、古印度医学、古阿拉伯医学之长,不断积累完善而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传统医学体系。它以源远流长的历史、博大精深的经典著作、系统完整的医学理论、得天独厚的药物资源、堪称珍宝的药品在世界传统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治疗 心脑血管、 肝胆、 神经系统、 消化系统、 免疫系统、 妇科疾病等方面成效卓著,赢得了愈来愈多患者的赞誉,为世界医学界所瞩目。藏医药是藏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民族医药学,也是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藏医药学术论文集藏文

“藏医”翻译成藏文如下图所示:

温馨提示:

1、点击图片,放大显示;

2、如果将其理解成“藏族医学”,藏文翻译为第一行(bo ji suo ri);如果将其理解成“藏族医师”,应该翻译成第二行(bo ri an ji);

3、正规翻译,放心采用!

另,推荐几个藏文网站:

西藏日报藏文版:

藏文博客:

中国藏学藏文版:

格萨尔研究藏文版:

他先后在国内外重点学术期刊发表《藏医三大学说概论》、《藏药抗缺氧作用的初步研究》等学术论文20余篇;著有《藏医学总称释译》、《藏医实用医疗18法》等学术专著;主持整理出版《论述部注释—灿烂宝库》、《临床诊治精选·宝串》、《本草药物集》等藏医药古籍文献400余部;自主研发珍龙醒脑胶囊、前列宁、塞隆风湿胶囊等25个藏药新产品,其中“金诃降脂胶囊”等5个产品取得“国家重点新产品证书”和“青海省高新技术产品证书”。主持完成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金诃脑血康”二次开发》等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专项课题30余项,其中《藏药七十味珍珠丸药效及作用机理研究》和《金诃甘露药浴颗粒关键技术开发》两项成果分别荣获青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金诃甘露药浴颗粒关键技术开发》取得国家发明专利。

他翻译的是印刷体,藏医这个词翻译的不好。

  • 索引序列
  • 藏药学发展论文
  • 藏药学发展史论文
  • 藏医药学的现代发展论文
  • 藏语藏药学论文
  • 藏医药学术论文集藏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