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吴一龙医学杂志

吴一龙医学杂志

发布时间:

吴一龙医学杂志

对于肺癌患者,肺癌靶向治疗相比于化疗毒副作用小,有较高的选择性和安全性,能够最大程度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是一种高效的肿瘤治疗方法。但是,不是所有肺癌患者都可以服用靶向药,哪些人适合服用靶向药进行治疗呢?需要进行肺癌靶向用药指导基因解码明确。

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优势就在于疗效好、副反应轻、较高效、低毒。 疗效好就是针对EGFR基因这些患者,可以在家里面,就可以服这些药物,他的生存期可以达到很长,短则一年,长则五六年的都有,副反应较轻就是可能有轻微的胃肠道反应,可能有恶心、呕吐,但这些都是可以控制、耐受的。 另外,皮疹就是皮肤脸上、手上、肩、背、胸,这些会出现皮疹,这些皮疹也是可防可控,因为都可以耐受,如稍微有点严重,那我们还有些治疗皮疹的方法,来减轻皮疹,另外有些靶向药物的肝肾功能损伤也较小,且肝酶上升的程度较轻,多数情况下转氨酶都在大概100以下,口服点保肝药物就可以了。 副反应轻就是不像化疗药物有神经毒性,让人肢体发麻。分子靶向治疗没有神经毒性,另还有比较方便,病人大概每个月到医院来复查一下,就可以对患者进行指导。

单克隆抗体药物靶向性强,对癌细胞的追踪能力高,只聚集在癌细胞周围,能阻断癌细胞的生长,并让癌变部位萎缩,从而达到低剂量、低毒副作用的有效治疗。它就像“生物导弹”一样,注入人体后,不断寻找受体,一旦发现了癌变细胞,就在周围凝聚,结合,阻断癌细胞生长

学科带头人吴一龙副院长以第一作者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柳叶刀肿瘤学》杂志上发表SCI文章,IF值突破25分,创我院17年来历史新高;

循证医学杂志吴一龙

成年人如果没有什么问题的话,最好不要喝咖啡,喝咖啡里面是欢有咖啡因的,会兴奋人的神经系统的,所以最好不要喝,呵呵,为一天喝多少也没有多少一,除非熬夜什么的,喝一点点可以,不要喝多了,不要喝多了

珍菊降压片好点,没有多大副作用。牛黄就不好了,吃多了会中毒。 祝你母亲身体早日康复!

一天喝一杯咖啡即可,多喝对身体影响不好

量化评分模式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中的运用是我为大家推荐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摘要:本文总结了医院近几年在职称评审工作中运用量化评分模式的具体做法,对量化评分模式在职称评审工作中作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最后得出结论:量化考评体系的核心就是考核指标的制定,考核指标应结合医院整体发展目标,针对卫生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的特点,应进一步完善评价指标和聘用机制,从而对医院整体水平提升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量化评分 专业技术 职称评审

卫生专业技术职务是医疗卫生人才专业技术能力、科研业绩和临床医疗水平的标志,也是评价、激励医疗技术人员成才的重要手段之一。

卫生技术职务评聘标准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工作价值观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能增强专业技术人员的责任感,激励专业技术人员的进取精神,对医院发现人才、促进人才成长、稳定人才队伍、提高医院综合竞争力和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为认真有序开展专业技术职称评聘工作,我院根据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标准,结合工作实际,在总结多年经验的基础上制订出了晋升专业职称资格量化考核表并实践运行三年。

现就我院量化评分模式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工作中的运用、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一、量化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

随着近年来医院各项业务突飞猛进的发展,加大了对博士、硕士高学历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加之鼓励在职学历教育,医院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层次有了较大的提高。

学历的提高使职称晋升年限缩短,从而使符合聘任条件的人员增多与指标空额的矛盾逐年递增。

晋升职称能否做到客观公正,除直接关系到应聘人员工资福利等切身利益,还影响到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及医院正常的医疗秩序和人际关系。

2007年在院领导的指导下,本着积极稳妥的原则,对我院职称评审工作进行了改革。

针对医院现行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整理现有聘任资料,借鉴其它医院实例,选取符合北京市职改文件规定的任职条件的评价指标,与业务主管部门讨论制定量化评价指标,并提交院高评委会上进行讨论,筛选出有效、可行指标,并计算出每项指标的加权总分值,确定指标权重。

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充分酝酿,反复测算,几经修改,建立了一套以职业道德、科研教学、临床技能等为主要内容的量化评分体系,经过3年的运行,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二、量化考核指标具体内容及评分细则

1.基本情况10分。

第一,学历计分。

博士后出站人员4分,博士研究生毕业分,取得博士学位证书的3分,硕士毕业研究生分,取得硕士学位证书2分,本科分,大普及专科1分,中专分。

第二,工作年限计分。

从事本专业工作年限20年(4),每年分,最高4分。

第三,专业技术职务年限计分。

聘任现专业技术职务年限10年(2),每年分,最高2分。

2.论文水平5分。

任现职期间,编写著作及发表论文(最高5分);SCI发表5分;在中华期刊发表1篇论文为分;在核心期间发表1篇论文为1分;著作主编为1分;省市期刊发表论文分(论文指第一作者,不含综述、个案、摘要)。

3.本专业工作经历5分。

任现职期间平均每年参加临床工作50周5分。

每周分,最高5分。

(平均每年不少于35周)。

4.本专业工作业绩60分。

本专业的重要诊断技术及业绩水平:⑴申报的专业属医院重点发展学科,能全面掌握本专业技能,能独立诊治本专业的疑难病例及独立开展相关业务,在专业学科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力,55-60分;⑵能较全面地掌握本专业,能独立完成本专业的疑难病例,在科内担任业务指导工作,45-54分;⑶业务水平较好,能在上级指导下完成专业的疑难病例,35-44分;⑷业务水平一般,能在上级指导及协助下完成本专业的疑难病例,25-34分。

5.教育7分。

承担下级医师、进修医师的带教指导工作1分。

每年为进修医师讲授专题课三次以上3分、3次2分、1-2次1分。

取得规定的继续教育学分,3分。

6.承担科研项目或科研成果8分。

国家级项目负责人8分,

第一主要成员7分,第二主要成员5分,第三主要成员4分;国家级项目主要合作单位第一成员7分,第二成员4分,第三成员3分;市级项目负责人6分,第一主要成员4分,第二主要成员3分,第三成员2分;市级项目主要合作单位第一成员5分,第二成员4分;区级项目负责人4分,第一主要成员3分,第二主要成员1分;院级项目负责人3分,第一主要成员2分。

(注:如期间项目负责人更换,负责人及成员得分减半);省部级一等奖8分,二等6分,三等奖4分;市区级一等奖7分,二等5分,三等3分;院级一等奖5分,二等3分,三等2分;第一完成人以外完成者分数=分值-排名+1。

7.考核2分。

以任现职以来的年度工作考核为准,年度考核合格计1分,每一年度考核优秀加分,但总计不超过2分。

8.医德医风3分。

现职期间无纠纷、投诉、差错3分,发生一起扣1分(经主管部门核实备案确为责任人)。

三、考核指标体系的.运用

我院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上采取量化计分法已有三年,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它以客观标准为依据,全面公正评价个人成绩,避免了凭主观印象投票的不合理现象,避免了人为因素,增加了工作透明度,使聘任标准有据可依,便于群众监督,对应聘人员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

这一方法,让专业技术人员看到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努力就会有回报,医院内形成一种比、学、赶、超的良性竞争氛围,各学科发展的内动力被激发出来。

普遍认为对个人业绩等进行规范化计分,导向性强,根据分值排出顺序,结果一目了然,自己为什么没评上心中十分明了,并且心悦诚服,只有努力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来年再上。

明确的考核要素对员工的价值观和行为有极大的导向作用,是医院发展中的潜动力。

三年间,我院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121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0项,北京市重点攻关项目29项,区级医学科研基金立项8项。

全院科研气氛浓厚,成果喜人。

四、存在的问题

第一,通过三年的实践发现,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评价指标不合理,重硬件轻软件。

申报条件中的硬件是指学历、任现职时间、外语和计算机水平、论文发表数和SCI、MEDLINE、EI收录情况,科研课题、专利发明、获奖情况等,这些硬件是可以量化,也容易操作的指标。

而诊疗质量、工作业绩、创新能力等不容易量化也不能进行有效评估的指标,只是交到评审委员会上进行主观评分。

在评审实际操作中,概念性指标偏多,刚性指标偏少,导致评审过程中出现重论文、轻实践,重学历、轻能力,重资历、轻实绩的评价导向。

不加强临床业绩的考核,容易造成卫生技术人员急功近利,不安心临床工作,把重点放在做科研、写SCI 论文上。

而我院是一所二级专科临床医院,其结果会直接影响医院的医疗质量。

第二,一些人在获得高级职称后,便失去了动力,享受着高待遇但作为不大或无所作为,这在医院正高职称的人员中表现尤为突出。

据统计,个别正高职人员在聘任后的5年中,未发表过一篇论文,导致公平竞争原则的扭曲,不利于医院医疗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五、对策

第一,尽快推行全员绩效考核体系,借助信息系统,明确各岗位考核指标及要求,可为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提供可靠的依据,提高评审工作质量及客观性,保证评审工作公正、公开、公平性。

第二,量化评分指标在实施的过程中应不断修订,应结合医院整体发展目标及工作重点,每隔几年将各指标内容进一步细化和量化。

量化指标的制定是一个持续的沟通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临床一线工作人员和上级之间达成的业绩目标协议来保证完成的。

如果运用得当,对临床工作人员和医院的发展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结合党务部门的个人职业道德档案,改变对个人职业道德、工作态度等的模糊评价,多部门联手,实现从软指标管理到硬指标管理的转变,这必将促进职工爱岗敬业,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

第四,必须结合人事岗位设置改革,加强岗位管理,严格岗位制度考核,合理规划,与岗位考核相结合,建立聘期和聘后岗位目标管理的长效机制,不但能使人事分配制度中的岗位工资落实到实处,还能起到卫生技术人员重视日常医疗工作、在点滴之中努力积累业绩的良好导向。

第五,卫生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机制日渐走向成熟和完善,能促进医院专业技术人才的结构更趋向合理,人力资源得到更好地配置和利用,同时促使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在压力下产生动力,极大地激发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工作潜能,推动医院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洪玉凤.关于我院职称聘任的现状分析与改进的建议.现代医院管理,2008,25(8):41-43

[2]周燕霞,彭云.卫生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聘任实行量化考核的探讨.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9,8(4)

[3]张丽霞,张五洲,蒋时红.职称评审中实行量化标准的思考.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18(3):1-2

[4]罗琳,梁旭.卫生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指标及机制研究.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5):631-633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吴一龙

肺癌分子靶向治疗的优势就在于疗效好、副反应轻、较高效、低毒。 疗效好就是针对EGFR基因这些患者,可以在家里面,就可以服这些药物,他的生存期可以达到很长,短则一年,长则五六年的都有,副反应较轻就是可能有轻微的胃肠道反应,可能有恶心、呕吐,但这些都是可以控制、耐受的。 另外,皮疹就是皮肤脸上、手上、肩、背、胸,这些会出现皮疹,这些皮疹也是可防可控,因为都可以耐受,如稍微有点严重,那我们还有些治疗皮疹的方法,来减轻皮疹,另外有些靶向药物的肝肾功能损伤也较小,且肝酶上升的程度较轻,多数情况下转氨酶都在大概100以下,口服点保肝药物就可以了。 副反应轻就是不像化疗药物有神经毒性,让人肢体发麻。分子靶向治疗没有神经毒性,另还有比较方便,病人大概每个月到医院来复查一下,就可以对患者进行指导。

单克隆抗体药物靶向性强,对癌细胞的追踪能力高,只聚集在癌细胞周围,能阻断癌细胞的生长,并让癌变部位萎缩,从而达到低剂量、低毒副作用的有效治疗。它就像“生物导弹”一样,注入人体后,不断寻找受体,一旦发现了癌变细胞,就在周围凝聚,结合,阻断癌细胞生长

在科学的道路上,我们并非总能得到预期的结果,失望与沮丧也时常来扰。本来满心欢喜地期待某项药物试验可以得出有效的研究结果,然而经过统计分析后却发现P>,心情瞬间低落。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阴性结果。可能导致假阴性结果的原因 当得到一个阴性结果时,研究者的第一反应通常是:哪里出错了?治疗措施是否真的无效?其实,主要结局的P值大于时,试验结果是否一定无意义,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区别对待。除试验结果确为阴性的情况以外,还有两种与研究本身相关的情况可能导致出现阴性结果。 研究的设计或实施存在问题 研究的设计和实施过程对结局的影响至关重要,如果不合理,很有可能造成药物的真实疗效被稀释、甚至被完全掩盖。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不合适、治疗方案不合理(如剂量过低或过高)、患者依从性较差、主要结局指标定义不合理或不准确等,这些都可能造成主要结局的阴性结果(案例1)。 案例1 CHAMPION PLATFORM试验比较了坎格雷洛和氯吡格雷对于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术后缺血性并发症的预防效果,主要结局为48小时内死亡、心肌梗死或因缺血行血管重建。中期分析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因无效而被提前终止。 然而,对于生物标志物阳性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围手术期心肌梗死的定义并不能有效识别PCI后不久发生的心肌梗死。因此,在随后的CHAMPION PHOENIX试验中,研究者将主要结局事件定义为48小时内死亡、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形成或缺血导致的血管重建。结果坎格雷洛组的主要结局事件发生率下降了22%(风险比,P = ),最终促成了美国与欧洲药品管理机构批准该药物的临床使用。 样本量不足 研究者通常基于前人研究结果进行样本量估计,所以对于阴性结果,首先要看其是否有样本量估计依据,并根据实际结果计算研究的把握度(又称为检验效能)是否足够。如果未达到足够的把握度,则该结果可能只是假阴性结果,将样本量增至足够大时,可能会出现阳性结果。 一般来说,当试验样本量太小而不能检验出治疗效果时,宜将结果描述为不确定而不是否定。此时,可以通过招募更多高风险患者、延长随访时间、定义发生数较多的结局(如使用复合结局指标来代替单一结局指标、使用中间结局指标代替临床硬终点结局等),或将以上几种方式组合,来满足达到把握度所需要的样本量。当然,还需要考虑大型试验发现的有统计学意义的疗效是否真的有临床意义。 研究主要结局阴性、亚组分析阳性的情况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研究的主要结局显示为阴性,但亚组分析却为阳性。例如,在所有入组的研究对象中,干预措施较对照措施统计学并无显著性差异,但干预措施在某些亚组人群(如某种基因突变、某个种族、某些病情较重、伴有某些并发症)中却呈现显著效果。 亚组分析真的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能吗?一种可能的情况是亚组分析的结果为真阳性,即干预措施并非适用于所有人,确实只对具有某些特征的人有效;但更多的情况是亚组分析的结果为假阳性,由于亚组分析通常经过多次比较,从而增大了Ⅰ型错误(即假阳性错误)概率。因此,即使亚组分析中出现了阳性结果,这些发现仍然仅能用于提出假设,而不能作为确证性结论。 利用亚组分析在一项结果为阴性的试验中发现某一阳性结果,并在随后试验中得到证实,虽然并不多见,但还是会发生的(案例2)。 案例2 SYNTAX研究比较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PCI对于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和(或)左主干病变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两组全因死亡率和卒中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然而亚组分析发现,对于左主干病变亚组(解剖结构低至中度复杂的患者)而言,PCI似乎可以成为CABG的替代方法,且疗效可能更佳。 在SYNTAX试验亚组分析发现的线索的基础上,研究者设计了EXCEL试验进行验证,结果显示PCI组患者术后3年主要结局(全因死亡率、卒中或心肌梗死的复合终点)的发生率与CABG组的发生率相当(非劣效性P =),且PCI组次要结局(术后30天围手术期死亡、卒中或心肌梗死的复合终点)发生率更低。据此,研究者得出结论:对于上述特征的患者,PCI可作为CABG的首选替代方案。 正确运用荟萃分析 在伦理和经济层面都不允许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的情况下,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荟萃分析可以通过对符合纳入标准原始研究的合并分析来回答干预措施是否有效,大大增加样本量,因而增加了研究的把握度,也增加了结果的精确性和稳定性。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未达到足够样本量的情况下,不断更新原始研究而进行反复、多次统计学检验同样会增加Ⅰ类错误的风险,即假阳性概率明显升高,造成疗效的夸大;而对于已经有确切疗效的干预措施,或已被证实无效的干预措施,如不及时停止试验则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也不符合伦理学要求。 为解决此类问题,波格(Pogue)等首次提出将序贯分析的方法引入荟萃分析,即试验序贯分析法(Trial Sequential Analysis,TSA)。该方法一方面保证了在不增加Ⅰ类错误的前提下,可以更早得出确切的结论;另一方面提供了接受无效假设的终止标准,可以告诉我们某项干预措施究竟是确实无效(evidence of absence effect),还是因把握度不够尚不能得出确切结论(absence of evidence)。 总之,当主要结局为阴性结果时,研究者需要谨慎解读。《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也于2016年发表了一篇综述(The Primary Outcome Fails-What Next?),列举了试验的主要结局为阴性时,应该考虑的12个问题,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启发。 ■链接 主要结局为阴性时,应考虑的12个问题 是否有潜在获益的迹象? 把握度是否足够? 主要结局的定义是否合理、准确? 研究对象是否合适? 治疗方案是否合理? 研究实施过程中有无缺陷? 是否可以得到非劣效的结论? 亚组分析的结果是否阳性? 次要结局是否阳性? 选用其他的分析方法是否有帮助? 是否存在其他外部阳性的证据? 是否有强有力的生物学理论支持干预措施是有效的?

儿童患自闭症的风险并没有增加,其中包括有时被认为是神经发育障碍“高危”组的儿童。

这项新研究,今天(3月4日)发表在《内科学年鉴》杂志上,是迄今为止同类研究中规模最大的一项。研究人员查看了1999年至2010年间在丹麦出生的万名儿童的记录,其中包括6500名被诊断患有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的儿童。自闭症是一种神经发育疾病,会影响一个人在社交场合与他人沟通、互动和举止得体的能力。研究显示,

和以前一样多,哥本哈根州血清研究所流行病学研究部的高级研究员安德斯·赫维德说,“(看护者)不应该选择不接种疫苗,因为MMR(疫苗)和自闭症之间存在惩罚性联系。”确实有很强的科学证据表明两者之间没有关联,“[疫苗之外:可能真正导致自闭症的5件事]”

“MMR疫苗中的麻疹成分可能与自闭症有关的观点始于1998年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一项现已收回的小型研究。这项研究调查了12名发育迟缓的儿童,其中8名儿童患有自闭症。从那时起,这名首席研究员就有了几项利益冲突:他得到了一家律师事务所的报酬,这家律师事务所想起诉疫苗生产商,他拥有一项“更安全”的麻疹疫苗专利,根据《英国医学杂志》2011年的一份报告,他在1998年进行这项研究之前就已经研制出了这种疫苗研究发现MMR疫苗与孤独症之间没有联系,包括2002年Hviid与他的同事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进行的一项大型研究;该研究调查了1991年至1998年间在丹麦出生的537000名儿童。但在这项研究发表后,Hviid从关心的父母和所谓的反vaxxer那里得到了消息,他们质疑“易感”儿童在接种MMR疫苗后是否有患孤独症的风险。

“我们看到了一个机会,可以在相同的环境下重新审视这种联系,但与新的儿童,”Hviid告诉《生活科学》我们还研究了如何解决对原始研究的一些批评。

,除了着眼于全局(MMR疫苗是否会增加所有儿童的孤独症风险),研究人员还研究了疫苗是否会增加以下人群的风险:男孩、女孩,当孩子长大后会发展成“退化性孤独症”的孩子和其兄弟姐妹患有孤独症的孩子(这种情况部分是遗传的,因此这些孩子已经比普通公众患孤独症的风险更大)。

科学家们还研究了个人的出生年份,是否还有其他儿童疫苗研究人员在研究报告中称,接受MMR疫苗后,每一个儿童的自闭症风险因素都是基于儿童的疾病风险得分。研究人员发现,接受MMR疫苗的亚组中,没有一个表现出自闭症风险增加。有趣的是,研究人员报告说,疫苗甚至与1999年至2001年出生的女孩和儿童患孤独症的风险稍低有关。

“目前还不清楚是什么生物机制导致自闭症。但这项研究确实发现哪些群体患孤独症的风险最高:男孩、最近出生的孩子(从2008年到2010年)、没有提前接种疫苗的孩子,以及如前所述,那些有孤独症兄弟姐妹的孩子。其他危险因素包括父母年龄大、出生体重低、早产和母亲在怀孕期间吸烟。[7孕妇影响婴儿的方式]

这项研究是一项“进行得很好的调查”费城德雷克塞尔大学.德雷克塞尔自闭症研究所的助理教授克里斯汀·莱尔说:“展示了之前的其他研究:接种MMR疫苗不会增加儿童患自闭症的风险,他没有参与这项研究。

这项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即使在自闭症易感性增加的群体中,MMR疫苗接种与自闭症无关,”Lyall在一封电子邮件中告诉Live Science。

在与这项研究同时发表的一篇社论中,Saad Omer博士,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埃默里疫苗中心(Emory Vaccine Center)的一位没有参与这项研究的教授说,需要反驳反疫苗的想法是要付出代价的。他说,虽然大型流行病学研究的成本可能没有其他类型的研究高,但它们确实分散了科学家原本可以用来寻找自闭症病因和治疗方法的时间。

不管绝对成本是多少,这项研究的机会成本应该记在心上:例如,继续评估MMR孤独症假说可能会以不寻求一些与孤独症病因和治疗相关的更有希望的线索为代价,Omer在社论中写道,

最初发表在《生命科学》杂志上。

中国高原医学杂志吴天一

我觉得他的敬业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中国能够有如此大的变化,他们有很大的功劳,就是他们的敬业与奉献才能够让现在的中国变得越来越好。

2023全国十大劳模有杨振宁、张顺东和李国秀夫妇、苏炳添、朱彦夫、顾诵芬、陈贝儿、吴天一、江梦南、彭士禄、航天追梦人,具体事迹如下:

1、杨振宁

杨振宁先生是跨世纪的伟大物理学家,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里程碑性贡献。他心系祖国科教事业,为国家的科技发展、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理论物理研究室和中山大学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的成立。

2、张顺东和李国秀夫妇

张顺东和妻子李国秀身残志坚、自立自强,用奋斗创造幸福生活,照顾年迈老人、抚养年幼孩子以及失去双亲的2个侄女,书写了“踏出脱贫路、撑起半边天”的感人故事。

3、苏炳添

在2023年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中,苏炳添跑出9秒83。半决赛第一的成绩闯入决赛并打破亚洲纪录,成为中国首位闯入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运动员。决赛场上,苏炳添是一排黑人中间唯一的黄种人,他再次打开10秒大关,以9秒98的成绩获得第六名。

4、朱彦夫

朱彦夫先后经历47次手术后,被截去四肢,没了左眼,右眼视力仅剩,新中国成立后,朱彦夫主动放弃荣军疗养院的优厚待遇回乡,用25年时间带领乡亲治山治水,改变了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

5、顾诵芬

顾诵芬的工作经历与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轨迹完全重合。他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构建起现代航空产业体系的过程。

6、陈贝儿

2023年初,无线电视策划制作12集脱贫攻坚主题纪录片《无穷之路》,陈贝儿和拍摄团队赴贵州、四川、云南、广西、宁夏、海南等六个省实地拍摄采访。

7、吴天一

吴天一院士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的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了藏族群众上万人。如今80多岁的吴天一院士仍然坚守在青藏高原之上,守护着高原人民的健康。

8、江梦南

半岁时,江梦南因用药物失聪,开始学说话的时候,从字、词到日常用语,她对着镜子学口型、摸着父母喉咙学发音,通过读唇语学会了“听”和“说”。从小到大,凭借优秀的学习成绩,她成为家乡小镇上近年来唯一考上重点大学,最终到清华念博士的学生。

9、彭士禄

彭士禄是我国著名的核动力专家,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上世纪50年代,他隐姓埋名投身核潜艇研制事业,担任第一任核潜艇总设计师,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研制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后,他负责引进大亚湾核电站,组织自主设计建造秦山核电站二期,引领我国核事业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10、航天追梦人

2023年5月15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实现了我国首次地外行星着陆。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驶上火星表面,留下了中国人在火星上的第一条印记。

他对工作可敬可畏,兢兢业业,比生命还重要,是一位值得大家学习的榜样。

202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和李国秀夫妇、江梦南。

1、彭士禄

中国工程院首批及资深院士,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1956年,彭士禄毕业于苏联莫斯科化工机械学院。1958年回中国后一直从事核动力的研究设计工作,被追授为“时代楷模”。

2、杨振宁

杨振宁为华人赢得了巨大的荣誉。1956年,他和李政道提出的宇宙不守恒定律颠覆性地震惊了世界,并在1957年斩获诺贝尔物理奖。杨振宁的成就远不止此。

3、顾诵芬

飞机设计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他致力于飞机设计研究,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高空高速歼击机的主要技术负责人之一,也是该机以后改型的总设计师。他直接组织、领导和参与了低、中、高三代飞机中的多种飞机气动布局和全机的设计。

4、吴天一

吴天一,高原医学专家,我国低氧生理和高原医学的主要学术带头人,投身高原医学研究50余年,提出高原病防治救治国际标准,开创“藏族适应生理学”研究,诊疗救治藏族群众上万名。

5、朱彦夫

参加过上百次战斗,三次立功,十次负伤,经历过长津湖战役,动过47次手术的特等伤残军人。退伍后,拖着残躯带领乡亲建设家园,并将自己的经历体会写成小说《极限人生》,用坚强意志和为民情怀书写着自己的“极限人生”,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6、中国航天人

从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到今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从近地走向深空,从无人走向有人,从月球走向火星,“敢上苍穹揽月,不畏艰险启航,豪情问天,壮志报国。”在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道路上,中国航天人勇攀高峰、自立自强,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把梦想化作现实。

7、苏炳添

在东京奥运会半决赛中,苏炳添以32岁的“高龄”跑出九秒八三的成绩获小组第一。这个成绩比他2018年九秒九一的亚洲纪录快了秒,百米飞人世界排名高居第八位,他超越了年龄,超越体能的局限,被称为“中国飞人”,他是中国短跑的骄傲!

8、陈贝儿

陈贝儿在节目《无穷之路》中穿梭全国六个省份,包括四川、云南、宁夏、海南、广西及贵州,由全国最南部的热带雨林,走到云贵高原大峡谷,踏进大西北戈壁沙漠,进入川藏高原,深入十个贫困县,了解各地民生,分享成功脱贫的故事。

9、张顺东和李国秀夫妇

身残志坚的一对残疾人,付出平常人千百倍的努力,养育一对儿女成长,还脱贫致富,诠释了“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的名言!

10、江梦南

因一场意外半岁时失聪,她不能像常人一样交流,却完成了学业并考上大学、研究生。人生虽无常,学业无止境。对人生不服输的她,又考上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湖南郴州宜章失聪女孩江梦南的逆袭故事,感动了很多人。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彭士禄百度百科-江梦南百度百科-顾诵芬

东吴医学杂志

谢敏晋,1913年8月26日出生于北京一书香门第。其父先后在清朝邮传部和国民政府交通部任职,为人正直,知识渊博,熟读古文,遍阅史书。谢毓晋不仅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且还养成了在任何困难的条件下百折不挠的毅力。1929年,16岁的谢毓晋离开北平师大附中,随家迁回原籍苏州,就读于东吴大学附中。在其父“科学救国”的思想熏陶和影响下,谢毓晋接受了“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古训,立志学医。不久,他的哥哥、嫂嫂因患肺结核先后去世,妹妹又染上肺结核,当时没有特效药,中西医治疗都不见效。这些事更加坚定了他学医的决心,并决心研究威胁千百万人健康和生命的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问题。1932年,他考入了同济大学医学院,实现了从医的原望。他学习勤奋,成绩优良,组织才干出众,很快就被选为同济大学医学院学生会的负责人之一。他参加过要求南京国民政府收复东北失地的赴南京请愿活动,主持了轰动上海医学界的内容十分丰富的解剖学展览会。193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医学院前期。1937年1月,他和几位同学远渡重洋,前往德国富来堡大学医学院自费留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业余时间经常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七七事变后,其父母被迫逃难他乡,其经济来源断绝。但他经受住了学习和生活上艰苦的考验。因他一直孜孜不倦地忘我学习,深受导师乌尔曼博士的赞许,不久获得了德国洪堡基金会的奖学金。在26岁那年,他完成了博士论文,在论文答辩会上,五位主考教授轮流提问,不管考题多么难,谢毓晋都能对答如流,论文获得通过。毕 业后,谢毓晋接替导师乌尔曼博士担任了富来堡大学内科医院细菌血清室代理主任。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在德国著名的《免疫研究与实验治疗杂志》上发表了五篇有价值的科研论文。为了能在德国期间获得更多的知识,他先后在以科赫命名的柏林国立传染病研究所和马堡贝林研究所,进修沙门氏菌血清学、狂犬病预防、结核菌免疫等。随后,他被聘为布拉格德国大学内科医院细菌血清检验科主任,除完成日常工作之外,还埋头于实验研究。1941年5月,中国驻德大使馆转来重庆国民政府卫生署的电报,邀请他回国参加抗日后方的防疫工作。他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返回祖国,赴兰州任卫生署西北防疫处技正。在这里他与一位苏州姑娘江能霞结为终身伴侣。这以后,在他几十年的科学生涯中江能霞成为他的得力内助。1942年12月,他离开兰州,回到当时迁到四川宜宾的母校——同济大学医学院,任细菌学教授兼细菌学馆主任,这一年他才29岁。两年以后,他获得了教育部审定的教授证书。随后,谢毓晋又转任上海医学院细菌学教授。他对提高这两所医学院的微生物免疫学的教学水平作出了贡献。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三年,35岁的谢毓晋受聘担任了同济大学医学院(已迁回上海)院长兼免疫研究所所长职务。当时由于受连年战争的影响,医学院教育质量显著下降。他冲破老同济大学的医学派别成见,亲自到各地聘请包括所谓英、美、德、日各派的教授来校任教。在教学中,他注重医学基础课的实习,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补充了一些教学设备,千方百计地提高教学水平。在致力于教学的同时,1948年,他和校友外科教授袭法祖、内科教授过晋源等人主持创办了享誉全国的《大众医学》杂志,并担任第一任总编辑,还亲自撰写了大量科普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谢毓晋创办了民生实验治疗研究所,在短期内就试制出类毒素、抗毒素、菌苗、诊断试剂等十几种生物制品供防疫使用。当时中国的传染病预防任务十分艰巨,即使像上海市这样的大城市也未形成一个完整的防疫体系。谢毓晋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亲自带头在上海市各地区采取自来水标本,检查其污染程度,同时还检查棒冰、汽水、橘子水三种冷饮的带菌情况,为加强上海市的防卫生工作作出了贡献。1952年,中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聘请他到武汉担任当时号称东亚规模最大的中南生物制品实验所(后改称卫生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担任总技师。从此,谢毓晋实现了多年的夙愿,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指导生产,全力开展科研工作,并悉心培养专业人才,使这个新建的生物制品研究所很快地走上正轨,为中国生物制品的研制和免疫学的发展作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贡献,并先后发表了百余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1913年8月26日出生于北京。1936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前期。1939年毕业于德国富来堡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39—1940年任德国富来堡大学内科医院细菌血清室代理主任。1940—1941年任布拉格德国大学医院细菌血清检验科主任。1941---1942年任重庆国民政府卫生署西北防疫处(兰州)技正兼检验科主任。1942—1944年任同济大学医学院(四川宜宾)细菌学教授。1944—1947年任上海医学院细菌学教授。1947—1949年任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兼教授、免疫研究所所长。1949—1952年任上海民生实验治疗研究所所长。1952—1983年任卫生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免疫研究室主任、总技师、副所长、名誉所长等职,并兼任同济大学医学院微生物免疫学教授,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预防医学专业组成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卫生部生物制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免疫学会理事,湖北省微生物免疫学会主任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第四届、第五届政协副主席。1983年11月23日逝世于武汉市。

达瓦翁嘎--亦称克什米尔学者·达瓦恩嘎。公元三世纪时喀其(现今克什米尔)名医。自幼通学百科,尤精医术。依据洛本巴乌(马鸣大师)所著《医学八支论》、《入八支论》、《八支集要》、《杂惹迦集》等众多医学著作,用个人的智慧和独到见解,依理分析,著有《集要广注·词义月光》及《药名释词》等书。是当时天竺医学界的顶珠,其医著译成藏文,刊行于世。

杏林”作为医界的别称,由来已久。但是,为什么单单将“杏林”作为医界别称呢,这里还有一段故事。在三国时代,庐山有位名医叫董奉,他医道高明,技术精湛,据传有起死回生之术。他看病有一个特点,就是从不收取病人的报酬,但是他对找他看病的人有个要求:凡是重病被治好了,要在他的园子里栽5棵杏树;轻病被治好的则栽种1棵。一年年过去了,经他治愈的病人数不甚数,他园子里的杏树也已聚棵成林,每到杏子成熟的季节,远远望去,一片繁枝绿叶中,累累红杏挂满枝头,煞是好看。后来,董奉又告诉人们,凡是到他的杏林来买杏的人,不要付钱,只要拿一些粮谷放在仓中,就可以去林中取杏。于是,每年董奉用杏换来的粮食堆满了仓库,他又拿这些粮食救济了无数贫民。董奉去世后,“杏林”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明代名医郭东就模仿董奉,居山下,种杏千余株。苏州的郑钦谕,庭院也设杏圃,病人馈赠的东西,也多去接济贫民。明代的书画家赵孟(兆页)病危,当时的名医严子成给他治好了,他特意画了一幅《杏林图》送给严子成。后来,人们在称赞有高尚医德,精湛医术的医生时,也往往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杏林高手”等词句来形容。近现代的一些医药团体、杂志刊物也常以“杏林”命名。“杏林”,已成为医界的别称。有关“杏林”的佳话,不仅成为民间和医界的美谈,而且也成为历代医家激励、鞭策自己要努力提高医技,解除病人痛苦的典范。

探寻中国现代整形外科学的源头,有一个名字不得不提,那就是倪葆春。他是中国现代整形外科学的最早开拓者,也是在医学院校建立现代整形外科学科的第一人。1899年10月,倪葆春出生于浙江省诸暨县。1916年,他以苏州东吴大学附属中学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到清华学堂。寒窗苦读,负笈西学,几乎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的医学大家们的必经之路。1921年,倪葆春以优异的成绩从美国芝加哥大学毕业后,又经5年求学,获得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26年,他在洛氏奖学金的支持下,师从当时著名的整形外科专家约翰·戴维斯教授,开始从事整形外科研究。1928年,倪葆春学成回国,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担任校医和人体解剖学的助教。1936年,他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同仁医院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整形外科。在此期间,像北京协和医院外科董秉奇教授等一些在西方学习过整形外科的中国医生,也在尝试着开展唇腭裂修复、眼鼻改造等整形美容手术。1949年,倪葆春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报道了用肋软骨移植治疗鞍鼻的研究成果,这是中国国内医学杂志最早刊登有关现代美容外科的论文。此后,精勤不倦的耕耘者们在这个全新的领域里探索实践,为整形外科日后的发展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除在整形外科领域有开拓性的成就外,倪葆春在医学教育事业上更是贡献卓著。他深知,中国的医学事业不能靠一个人孤军奋战,唯有教育才能播撒医学的种子,才能把薪火代代传承下去。倪葆春坦率地说:“在我60岁之前,我的学生能超过我,比我们许多人做得更好,这就是我的希望。”正如他说的那样,教书育人就是他的人生目标。就算在战火频仍的时代,他依然不辞艰辛。抗日战争爆发后,地处上海虹口的同仁医院无法维持,不得不迁到九江路圣三一堂北部学舍。1931年10月初中国军队西撤时,倪葆春和其他相关人士一起出面交涉,租下了长宁路中山花园对面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将其改造为同仁第二医院,收治难民、伤兵,并作为圣约翰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医院。1939年,倪葆春调任红十字会救护总队副总队长,并兼任昆明办事处主任。圣约翰医学院的部分医生、护士组队,在倪葆春的率领下负责云南等地的战时医疗救护工作。1947年1月,已从滇缅公路回到上海的倪葆春出任上海圣约翰大学代理校长。同年11月,倪葆春担任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院长。就任后,他在给美国基督教在华高校联合董事会的一份报告中写道:“当和平降临时,我们大多数人当然回到上海,但我们发现同仁医院暂栖于福建路,失去了几乎所有的东西,包括书籍和病例档案,但宏仁医院却保持了大部分设备。所以,现在我们把两个医院都合并在宏仁……目前我们有154名学生,在56名教职员中有44人搞临床……”在战火纷飞的艰难时局下,他考虑的不是个人的宠辱得失,而是时刻顾念着医学院的生存安危和发展前景。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震旦大学医学院和同德医学院3座著名的医学殿堂合并组建了上海第二医学院。倪葆春接受了毛主席、周总理联合签名的任命状,出任上海第二医学院副院长兼广慈医院院长。为上海第二医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倪葆春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上世纪50年代初出版的《沈克非外科学》一书中,倪葆春撰写了有关整形外科的章节。1980年,垂暮之年的倪葆春发挥余热,将杨之骏等编著的《烧伤治疗学》译为英文,于1982年在西德出版。倪葆春秉性平和,晚年更是超然物外,将名下的一幢花园别墅捐赠给了上海第二医学院。年逾古稀之时,他主动填写了遗体捐献书,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医学事业和医学教育事业。

  • 索引序列
  • 吴一龙医学杂志
  • 循证医学杂志吴一龙
  •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吴一龙
  • 中国高原医学杂志吴天一
  • 东吴医学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