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中药学论文栋麟文化

中药学论文栋麟文化

发布时间:

中药学论文栋麟文化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 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砚台、毛笔、宣纸、墨)、四大发明 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 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龙凤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刺绣等)、凤眼 彩陶、紫砂壶、蜡染、中国瓷器 古代兵器(盔甲、剑等)、青铜器鼎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 石狮、飞天、太极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鸟笼、盆景、五针松、毛竹、牡丹、梅花、莲花 大熊猫、鲤鱼、芭蕉扇、风箱 黑头发黄皮肤、丹凤眼 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 唐装、绣花鞋、老虎头鞋、旗袍、肚兜、斗笠、帝王的皇冠、皇后的凤冠 泥人面塑、锄头、清朝大辫子、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筷子 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 汉字、数字8、6、4 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 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与棋盘、象棋、围棋 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 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 另外我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 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文化包括很多方面,比如穿着,唐装,汉服等等;饮食,饺子,汤圆,月饼等等;节日,中秋,清明,春节等等;礼仪,尊老爱幼,爱好和平等等。这些基本都是汉族的,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更多了。

诸子百家1.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南华经》《道德经》 《管子》2.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3.法家(李悝,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4.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公孙龙子》)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9.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自此书。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琴棋书画笛子、二胡、古筝、萧、鼓、古琴、琵琶。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 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传统文学主要是指诗词曲赋。《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传统节日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百花生日)、上巳节(三月三)、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中国戏剧京剧、越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二人转、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脸谱、梨园戏、歌仔戏等。中国建筑亭阁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民宅汉字汉语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打油诗等……传统中医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宗教哲学儒、道、佛、周易、阴阳、五行、干支、罗盘、八卦、占卜、风水、面相等民间工艺潮绣、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人、面塑、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凤眼、千层底、檐、鹫中华武术太极拳、咏春拳、少林、武当地域文化中土文化、潮汕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中国传统文化蒙古草原、黑土地、青藏高原、天府之国、大西北、桂林山水、天涯海角、中原文化、巴陵文化……民风民俗礼节、婚嫁(红娘、月老、聘礼、洞房)、丧葬(孝服、纸钱、头七)、祭祀(天地祖先);门神、年画、鞭炮、汤圆、饺子。衣冠服饰汉族衣冠服饰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各朝代形制不同,汉民族服中国还有受其他民族文化影响而诞生的中山装、唐装、旗袍,各少数民族服饰、各类传统及现代的佩饰、鞋、帽等。四大雅戏花鸟鱼虫动物植物龙、凤、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十大名花兰花,梅花,牡丹,荷花,菊花,月季,桂花,杜鹃花,水仙花和茶花。龙生九子: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螭吻、饕餮、椒图、蚣蝮、貔貅。古玩器物玉(玉佩、玉雕……)金银器、瓷器、红木家俱、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器、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十八般兵器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宫灯、纱灯)、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蕉扇、桃花扇。饮食厨艺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道;酒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 川、 粤、 闽、 苏、 浙、湘、徽)、饺子、汤圆、粽子、年糕、月饼、筷子;鱼翅、熊掌、海参、鲍鱼……传说神话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天仙配、梁祝、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白蛇传......神妖鬼怪神仙、妖怪、玉帝、阎罗王、黑白无常、孟婆、奈何桥···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可见,传统音乐包括“国乐”但不包括“新音乐”,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传统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音乐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音乐。相反,学堂乐歌、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乐形态特征借鉴了西方音乐,故不是传统音乐。传统音乐的划分最早见于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但大多院校在教学中把歌舞音乐并入民歌,于是就变成四大类: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说唱”)音乐、戏曲音乐。实际上,“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又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和新音乐;而“民间音乐”只是传统音乐的一个类别。且中国的民族音乐是非常丰富的,除了民间音乐,还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杜亚雄先生则将中国传统音乐分类如下: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其中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诗词吟诵调、文人自度曲;宗教音乐包括道教音乐、佛教音乐、伊斯兰教音乐、萨满教及其它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喜迎及巡礼乐、宴乐。“戏曲”戏曲“四大声腔”四声腔,展辉煌,对戏曲,有影响;昆山腔,经改良,艺术上,有开创。弋阳腔,节奏强,加滚白,调高亢;梆子腔,声响亮,花苦音,巧用上。皮黄腔,二合一,称二黄,和西皮;西皮刚,二黄抑,后发展,成京剧。声腔中以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为典型。中国古典十大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中国对联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道教文化、禅宗文化、饮食文化、孝贤文化、慈善文化、中医文化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清明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初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儒家学说古典儒学两汉经学儒道释的交会与融通义理之学考据之学道家道教老子哲学庄子哲学早期道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道教的鼎盛金元时期新道教道教的衰落中国佛教教义教规历史源流教下诸宗教外别传礼仪制度藏传佛教诗歌词曲先秦诗两汉魏晋南北朝诗唐诗宋诗元明清诗词曲文章骈赋散文骈文辞赋章回小说形成与演变流派与名著民族风格•书法篆刻先秦书法秦汉书法魏晋南北朝书法隋唐书法五代两宋书法元明书法清代书法书论与欣赏篆刻•中国绘画教化人伦——人物画山境水情——山水画花鸟精神——花鸟画玄妙之门——绘画理论•雕塑造像明器雕塑陵墓表饰雕塑宗庙造像石窟造像寺庙造像建筑雕塑工艺雕塑•传统音乐民歌乐器和器乐舞蹈音乐曲艺音乐戏曲音乐乐论、乐志和乐律学•古代舞蹈原始舞蹈周代乐舞秦代百戏隋唐乐舞宋代队舞元、明、清舞蹈•古典戏曲戏曲的起源和形成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清代地方戏京剧传统戏曲理论•史官史学史官史家史书体裁历史思想史学理论•汉字的形质汉字的基本类型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语方言汉语语音汉语词汇汉语语法•书简典籍古籍形态古籍整理古典书目•教育科举教育制度教育思想科举制度•中华武术拳术武术器械对练集体项目攻防技术•中华气功渊源探踪历史发展门类划分研究方法理论基础要领简述应用价值外气研究•棋艺博戏围棋象棋•兵家韬略韬略的形成与发展韬略的理论原则国防韬略治军韬略用兵韬略•政治谋略政治谋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作用政治谋略的类型•刑名律令渊源与发展理论基础形式特征主要罪名及处罚刑罚体系主要适用原则•中医中药基础理论临床基本原理针灸学中药学养生学名医名案•建筑园林构造与材料色彩与布局传统居住建筑城市和城市公共建筑宫殿建筑礼制与祠祀建筑陵墓建筑佛教建筑传统园林建筑•古玩器皿陶器玉器铜器瓷器漆器金银器文房四宝•衣冠服饰起源与初步发展周礼缙绅与汉官威仪从魏晋的日月改易到唐代博采兼收宋代的守古尚简与明代的恢复汉俗满汉并存的清代服侍•美食名饮斗茶品茗琼浆美酒玉盘珍馔•中国民俗鬼神丧葬婚姻宗法礼仪节日禁忌相术风水算命

曹国栋医学论文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 教育 事业,对特殊 儿童 的教育也进一步发展。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浅谈特殊儿童的教育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特殊儿童的教育论文篇一:《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事业,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也进一步发展,特殊儿童的个别化教育计划(IEP)也更加坚定的实施。然而,特殊教育机构少,资金缺乏、特殊儿童诊断评估系统不完善、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不高、特教思想 文化 落后等因素影响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本文针对这四个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社会各界更加关注特殊儿童教育的发展,让特殊儿童在大爱中成长。 【关键词】中国 特殊教育 影响因素 对策 一、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发展现状 革国家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特殊儿童教育事业也随之发展起来。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把特殊教育作为八大教育发展任务之一,体现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对特殊教育发展的高度重视。在《纲要》中指出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这些要求也为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但是我国特殊儿童数量庞大、发展过程中深层次的因素,截至2013年底,全国有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万人。由此可见,特殊儿童教育在发展时需要注意其本身存在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特殊教育机构少,资金缺乏。“党的 报告 指出'支持特殊教育'。”根据我国国情,中国目前处于社会初级阶段,特殊教育相对于其他各类教育事业底子薄、发展相对滞后。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特殊教育经费在投入总量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但占全国教育经费的比例却呈下降趋势。特殊教育是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大量的特殊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的残疾儿童少年教育的格局,因此,特殊教育学校在残疾儿童教育过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二)特殊儿童诊断评估系统不完善。教育诊断评估是特殊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系统地搜集资料,对评估对象作预测性、估计性地评判,以便协助教育决策者从若干种可行的策略中择一而行的过程。统一、完善的特殊儿童教育诊断评估 方法 是了解特殊儿童、保障他们享受受教育权利的前提。我国对特殊儿童的诊断评估程序还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而且诊断评估程序过于单一。查找中国知网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已有公开发表的文献可知,我国最早研究关于残疾儿童诊断的文献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发表于医学刊物上,而最早关于特殊需要儿童教育诊断评估的 文章 则是发表于1997年。 (三)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不高。目前我国特殊儿童教育模式主要是随班就读,而在随班就读教育模式下特殊教育的质量与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的数量、水平有着莫大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特殊教育学校数量在逐步增加,比如教育部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学校1853所,专任教师43697人,在校学生378751人。这与发达国家特殊教育学校1:4的师生比上来看,我国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此外,教师学历中专以下达一半以上,并且其中大多数没有受过特殊教育专业培训,即使有受过相应的培训,也多数是学校自己组织座谈、研讨等。伴随特殊教育硬件的投入,教师素质问题、敬业精神也同样需要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需要硬件与软件的相辅相成。 三、我国特殊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多方筹集资金,增加特殊教育经费投入。解决特殊儿童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在特殊教育上要多 渠道 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这就需要我们更加关注社会团体或个人办特殊教育。这类教育机构往往有良好的社会声望、声誉等,能够吸引更多的社会、民间资金。政府对社会团体或个人办特殊教育应给予肯定,并提供相应的信息、资金支持。同时这也会增强特殊教育的社会认知度,吸引更多的特殊教育参与者,比如企业、个人、民间团体等。 (二)规范特殊儿童诊断评估系统,提高评估人员专业素质。特殊儿童的诊断评估应以家庭为中心,将家庭作为整个教育干预系统的核心。全面、系统地从其父母、亲戚、教师、邻居等处收集信息,有利于诊断人员对诊断测验工具进行调整,让测验工具更加适合特殊儿童,以此更准确地评估特殊儿童各方面能力。同时,诊断工具应做到本土化并结合动态评估的模式来进行。在制评估量表时,应根据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地域差异来进行编制,使用外国制定的测验量表也需要专业人员对该量表进行评估、修改、试验,以适合我国本地特殊儿童诊断评估的特点。在特殊儿童的诊断评估中,需要的是动态的过程。在第一次进行评估后,并不意味着对该儿童诊断评估的结束。美国教育部规定,至少每三年要对儿童进行一次重新评估,除非家长或学校觉得没必要重新评估。 (三)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特殊教育学校在逐渐增加,特殊儿童入学率也在逐年增加,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迫在眉睫。许多学校聘请了退休特殊教育教师重返课堂,担任部分甚至是全部教学任务,以减少新教师的需求量。特殊教育本身任务繁重,但是如果使岗位变得更有吸引力在增加教师数量的同时也提高教学质量,并且也可以对特殊儿童的学习起到一定作用。此外,还可以吸纳社会人员(比如残疾儿童的家人、邻居等)经过严格的培训并且通过考核进入特殊学校任教。这不仅拓宽了特殊教育师资,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教师资源短缺的问题。 总体来说,我过特殊儿童教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并参与到特殊教育事业中。但在特殊儿童的投入经费、诊断评估、师资、人们认知程度上还存在不足,这些问题的提出,是我们对特殊儿童教育问题进一步的思考。特殊儿童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坚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很多问题终究会迎刃而解,让更多的特殊儿童感受到幸福的新生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2013年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残联发〔2014〕29号 [2]谢敬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残疾儿童生涯发展[J].现代特殊教育,2012,10(04):1 常建文.困扰当代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几个问题[J].绥化学院学报,2014,34(1):141-145. [3]王爱桃. 关于我国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的建议[J].中国特殊教育,2013,30(07):225-226+230. [4]彭霞光.中国特殊教育发展面临的六大转变[J].中国特殊教育,2010,7(9):3-8. 特殊儿童的教育论文篇二:《当前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当今的科技水平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随之而来的是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特殊儿童数量的增加。那么如何让这些特殊儿童得到良好的教育就成为摆在我国教育发展面前的一个难题。本文就对当前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和现存的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的 措施 进行简单的了解。 关键词:特殊儿童 特殊教育 现状 措施 特殊儿童在我国人口数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为特殊儿童的在心理与生理方面与普通儿童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那么对待特殊儿童我们就不能采取普通的教育方式,而是要根据特殊儿童的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教育,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特殊教育。要想让特殊教育得到全面的发展并惠及到每个特殊儿童,这就需要以教育部门为主干力量,民政、卫生、残联等多部门密切配合,并且还要积极的发展社会的力量来形成我国特殊教育的办学渠道。 1 特殊儿童与特殊教育 所谓特殊儿童,是指在智力、情绪、肢体、行为语言等方面与一般的儿童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我国特殊儿童主要是指在生理或心理上有着各种缺陷的儿童。为了满足特殊儿童的学习需要而特别设计的教育。特殊教育和普通教育有着一些共同点,普通教育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在特殊教育中也能适用,但特殊教育也有着特殊的一面,它除了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外,还应该强调进行补偿缺陷和发展优势的教育。在我国特殊教育一般可分为三种形式,开办专门的特殊教育学校;在普通的学校内设置特殊教育班和在普通学校的班级中进行随班就读。目前第三种的特殊教育方式在我国较为普遍。 2 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现状 在我国,特殊儿童教育隶属于现行的教育体系,一般情况下分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级中等以上教育,但是目前的教育立法体系中仍然缺乏单独的残疾人教育立法而且法律的执行力还不够,这就导致了现存的立法层次还难以发挥相应的效力,特殊儿童的教育权也得不到充分的保证。根据《教育法》的相关规定,我国的教育实施是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资为辅的体制,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要远远的低于普通儿童教育,这就存在着不教育经费不公平的现象。另外, 家庭教育 也在特殊儿童教育的体系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家庭作为儿童,尤其是特殊儿童最初的生活环境,对掌握孩子的心理与情绪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庭应当在教育系统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和作用,承担起特殊儿童特殊教育和发展的重要责任。 3 特殊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特殊儿童教育虽然在不断的发展与进步,教育范围和质量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特点,导致在特殊儿童的教育存在着一些问题。 不能实现公平教育 由于我国的特殊教育方式主要采取的是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进行随班就读,这样可以使特殊儿童的入学率得到相当大的提高,但是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的特殊儿童由于师资和教学资源的缺乏就导致了用于特殊儿童的教育专项资金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而用于随班就读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这就从侧面造成了特殊儿童和普通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公平的因素。 在特殊教育中政府责任的缺失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有着很多的不同点,其中对特殊教育的投资得到的回报远远的低于从普通教育中等到的回报,这就造成了政府在特殊教育中不愿意履行相应的职责。对于我国特殊教育中的诸多问题,我国对特殊教育的立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包括:法律体系不完备,立法层次低;特殊教育立法程序中的法律用语不规范;缺乏实际操作性以及特殊教育司法制度的薄弱。 特殊教育公共品的供给问题 特殊教育的公共品主要是指国家、集体或社会渠道供给的用于满足特殊儿童教育需要的基础设施、教学设备、教育经费等公共物品。在特殊教育的公共品供给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公共品的供给失衡与公共服务不到位;公共品的供给水平远远的低于特殊儿童的需求水平;公共品的供给不符合相关法律规范等。 特殊教育机构类型不健全 特殊儿童尤其是残疾儿童,其特点各不相同,包括视力、听力、语言、肢体、智力、精神等很多方面,因此对待不同的特殊儿童就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这就造成了特殊教育的发展与需求之间存在的差异。目前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比较固定,基本上一所学校只能固定一种残疾的学生,这就导致了对于多种残疾的特殊儿童依然不能得到应有的教育,因此,我国的特殊教育不仅是在机构类型上还是在全面性上都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改善就无法实现特殊儿童的公平教育和发展。 特殊教育教师水平和培训体制问题 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最大的不同点就是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有着身体上或心理上的残疾,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仍然缺少相关的特殊教育专业技术人员,而且特殊教育的培训体制也不是很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对特殊教育培训和专业人员资格方面的政策和标准,对特殊教育的教师水平和培训体制不能进行相应的保障和约束。 4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的改进措施 为了使特殊儿童得到和普通儿童一样接受教育的机会,我们就应该正视在现行特殊教育体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并设法解决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我国的特殊教育才能得到全面与长远的发展。 加强政府责任、完善立法 对于特殊教育,政府应当承担起它的责任,不能只因为利益的关系而漠视甚至放弃对特殊儿童的教育。政府代表的是我们的国家,一个政府如何对待特殊儿童可以看出这个国家的文明发展水平,只有我国的特殊儿童都得到了良好的教育才能证明我国的精神文明发展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同时对于现行的教育法规,立法机构还应进行相应的补充,使其在原则性上和可操作性上得到提高,只有教育法规的完善和执行力度的加强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我国每一个特殊儿童接受教育。 加大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 为了确保特殊儿童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政府就加大对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由于特殊儿童的特点,其基础设施和教学设备都不同于普通教育,而且这些设施的投入成本也远远的高于普通教育,因此为了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加大特殊教育的经费就势在必行。 全面发展特殊教育机构 从而发展特殊教育机构能最大限度的让特殊儿童都受到相应的教育,并且能根据不同特殊儿童的特点选择针对性的机构进行培训与教育。要想全面发展特殊教育的机构,首先政府要从政策与经济上给予支持,其次这些机构还应提高自己的教学与培训能力,有针对性的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质量,最后还需要广大人民的支持与参与,让它能够和普通的学校一起生存与发展。 加强教育水平和培训体制的建设 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特殊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提高参加特殊教育的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当务之急。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不能只限于其教学能力,还应包括其道德的好坏。为了使每一个教师都能提高教学的质量,我国就应该加强与完善特殊教育的培训体制,只有加强培训,才能让特殊儿童享受到与普通儿童一样的教学服务与质量。 结束语:以上我们对我国特殊儿童教育的现状与遇到的问题做了简要的探讨,虽然我国的特殊教育有了一定的进步与发展,但是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应该要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提高对特殊教育的重视程度并加强监管责任,能过各部门以及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努力来实现特殊教育的公平化,让每一个特殊的儿童都能有接受公平教育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何侃 残疾儿童教育现状与展望 残疾人研究 2012(02) [2] 陈云凡 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评估 学海 2007(04) [3] 刘春玲 江琴娣 特殊教育概论 华东大学师范出版社 2008 [4] 华国栋 加强教育研究 促进随班就读发展 中国特殊教育 2003(05) 特殊儿童的教育论文篇三:《浅谈特殊儿童的教育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殊教育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了解当前教育现状,却发现存在如资金匮乏、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此外,特殊儿童自控力不强,智力较低,动手能力较差,接受能力较弱,所以特殊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导这些儿童学习如何生存并且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对特殊儿童的教育不仅需要良好的环境,还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动机,才能使他们愿意不断地学习,快乐地学习。 特殊教育存在问题法律政策学习兴趣中国近代意义上特殊教育的真正发展始于1874年,如今中国的特殊教育已有了130多年的历史。纵观这一百多年,从最初的不完善到现在的逐渐成熟,取得的成果令人兴奋,但特殊教育的发展现状也暴露出了许多不足,在特殊学生的教育上方式也存在问题。 一、特殊教育的理念与内涵 特殊教育学是一门针对身心上有缺陷,包括智力较低、身体残疾、心理疾病等特殊人群的教育学科。特殊人群中广大儿童的受教育问题更是为世人所关注,特殊教育儿童学因为面临的是特殊儿童群体,所以采用的方法必然要和传统的教育方法有所区别,它采用“育”与“爱”相结合的教育方法。“育”,从字面上看有养育的意思,特殊儿童大多数生活不能自理,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在很多时候就要扮演“妈妈”这一角色,教会他们穿衣,说话,学习。“爱”,则蕴藏着人性之本,爱心。特殊儿童他们经常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这时候就需要的是用耐心用爱心走进他们的生活,帮助他们成长。 二、我国特殊教育的现状 1.我国特殊教育的形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特殊教育进入了迅速发展时期。1951年,周恩来总理签署了名为《关于学制改革的决定》的文件,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要积极创办设立盲人聋哑人特殊学校,关注残疾人的受教育问题,保障他们受教育的权利。1979年,北京市为智障儿童创办了特殊教育班级,聘请专业特殊教育老师针对儿童们的需求授课。1982年,我国第一次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提出要关爱残疾人的生活和关心他们的受教育情况。1989年,国家教育部颁发文件指出:特殊教育要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发展,一方面,要提高特殊教育的普及化程度,尤其重视其在经济较落后地区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强开展特殊人群的中高等教育,逐步使其适应社会的发展。现如今,我国特殊教育的形式多种多样,政府社会相配合,设立特殊教育专项经费,积极拓展实施特殊教育的地区,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残疾人教育体系。 2.当今特殊教育面临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开放程度大大提高,人们对平等的追求更加显著,从而对残疾人生活的关注度也逐渐增加。目前,全国学龄残疾儿童近650万,但接受特殊教育的只有40万,而这40万儿童的受教育质量又急需提高。所以为提高特殊教育的发展质量,我们应努力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1)师资数量短缺,专业程度较低 教师是教育事业不断传承的重要保证,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素养,还应拥有优秀的品质品德。特殊儿童在身心上的缺陷,容易造成他们心灵感情上敏感脆弱,这就要求特殊教育教师在具备耐心爱心的同时,更要求他们要掌握科学专业的教育方法去引导特殊儿童。但是目前,特殊教育专业在全国高等院校的开设率很低,只有少数师范类高校设有本科专业。除此之外,社会环境造成了对特殊教育专业的偏见,就业选择有限,发展前景较差,使得从业人数远远无法满足特殊教育学校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了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 (2)学校教育资金匮乏 特殊教育学校一般是由国家政府一次性投资建设,由于教育资金有限,许多学校的教育环境并不适合儿童发展。尽管当今社会中热心人士积极捐款帮助学校的发展,但是投资大,几乎零回报的运作模式使得很多学校入不敷出,资金短缺使得学校的发展受到限制,规模小,硬件设施水平低,这在一方面造成了学校环境条件较差,教师薪资较低,也吸引不到专业的优秀的特殊教育教师。 对于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法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转变国人的观念与认识,给残疾儿童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环境,在受教育机遇,工作机遇中,不应有先后之别,使全社会参与到特殊教育中;另一方面,加强法律政策的制定实施,增加教育资金的投入,完善特殊教育体制。 三、采用正确的方式教育特殊儿童 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对某件事物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可以激发特殊儿童学习的欲望。在许多特殊儿童中,也许因身体残疾或者精神异常使得他们生活不能自理,但是他们却可以在其他方面(如心算,演唱,指挥等)具有很高的天赋。开发特殊儿童的潜能首先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对知识渴求的情感,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 1.用关爱的方式教育,用竞争的方法激发 特殊儿童的生活是艰难的,他们无法和正常儿童一样接受事物,他们的心理承受力有限,因此生活和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对他们造成伤害。在教育特殊儿童时,我们应该秉承着耐心关爱的态度,慢慢地重复地教育他们,鼓励他们。特殊儿童也有孩子般天真可爱的性格,小小的竞争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奖品可以带给他们喜悦。 2.用不同的方法教育不同特点的学生。 特殊儿童在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因人而异,从而因材施教,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在熟悉不同学生的特点后,充分认识到学生间的不同,正确地加以引导教育,使每个特殊儿童的天赋得以展现。 特殊教育的发展水平,是检验一个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条件,它是一个长期而又缓慢的过程。我国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还处在上升阶段,在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正确认识并处理这些问题,才能使特殊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而在教育方式方面,应更加注重激发特殊儿童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潜在动力,调动了他们的兴趣,才能点燃他们求知的欲望。双管齐下共同努力,使特殊教育的发展日渐成熟。 参考文献: [1]林永馨.特殊教育概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 [2]孟万全,刘玉娟.再论如何激发特殊儿童学习动机,特殊儿童学与教的心理学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3]张莉.怎样激发智障儿童学习的兴趣[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4]张悦歆.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与特殊需要教育[J].中国特殊教育,2004,(02). 猜你喜欢: 1. 浅谈特殊儿童的心理学论文 2. 探讨特殊儿童教育的论文 3. 分析家庭教育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带来的影响论文 4. 关于特殊教育智障生的论文 5. 关于特殊教育的研究论文

----记实力派青年书法家曹国栋先生曹国栋先生现供职于金融单位,为人平和冲淡,不事张扬。观其书法作品,其丰富的线条变化和笔墨情趣,表现了浓厚的书卷气息。书法是线条的艺术,书法的神韵、情感、趣味、层次感、立体感、律动感等艺术因素,主要是靠线条和墨韵来体现。曹国栋先生的作品,一改前人作品中臃肿或板滞的线条,代之以强健、隽秀和灵动;对过于严整等宽的笔画,增加了粗细变化。弱化肥笔,缩小了肥瘦悬殊;弱化方折,增加了圆转变化。故而能笔力遒劲,飞扬潇洒,体势多变,直抒胸臆。古人云,书者,心画也。曹国栋先生将书法创作作为抒发性情的最佳方式,在用心临池取法的同时,而创作则随性率真,不加任何矫饰,了无造作之痕。其隶书作品取法汉简、礼器、乙瑛等,柔中带刚,且融入篆书笔意,温厚而灵动;秀美中求势求劲,率意中见洒脱,变化中显平衡;其行书作品不激不厉,不飘不滞,一任天机流衍。作品笔笔呼应,顾盼有情,形断意连,略无挂碍。用墨喜和润,用笔取含蓄,故其书清婉多姿,温润可人,其文人书卷气息溢于字里行间,谦谦君子风度跃然楮墨之上。2000年开始,曹国栋先生在《书法导报》等权威报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家、省级大展并获奖,被多家博物馆、美术馆、画廊、企业和个人收藏,受到了普遍赞誉。文:记者孙涛、魏庆柱

金栋医学论文集

这种习俗是怎么产生的呢?几年前在乌鲁木齐市水磨沟我曾看到过出土于阿斯塔那的伏羲女娲图的白色浮雕和说明。吐鲁番的伏羲女娲图,出于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交河故城附近的墓地也有少量发现,大多在夫妻合葬的墓穴中,一般用木钉钉在墓顶上,画面朝下,少数画则折叠包好放在死者身旁。根据中国古代男左女右的礼俗,伏羲在左、左手执矩,女娲在右,右手执规,人首蛇身,蛇尾交缠;头上绘日,尾间绘月,周围绘满星辰。由于寓意深奥、构图奇特,富于艺术魅力和神秘色彩,自本世纪初发表以来,一直深受学术界的重视。伏羲、女娲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天神和人类的祖先。据说伏羲曾教导人们从事农、牧、渔业生产,女娲曾教导人们婚姻嫁娶的人伦礼法。他们手中拿的规和矩,即是生产工具,又是社会秩序的象征。1953年,科学家发现,生物的一种基本遗传物体──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这一化生万物的基本遗传物质的结构──一种双螺旋线的结构形式,竟然与吐鲁番地区表现化生万物的人类始祖形象非常相似。以化生万物为名,吐鲁番出土的一幅伏羲女娲画像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杂志《国际社会科学》1983年试刊号的首页插图。另外,“男左女右”的习俗还和古代人的哲学观关系非常紧密。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中通贯事物和人事的两个对立面就是阴阳。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长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将其归类分为大、长、上、左为阳,小、短、下、右为阴。阳者刚强,阴者柔弱。人的性格,男子性暴刚强属于阳于左,女子性温柔和属于阴于右。“男左女右”在中医应用上也有实际的科学意义,“男左女右”在医学上是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中医诊脉,男子取气分脉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脉于右手,即使小儿患病观察手纹也取“男左女右”的习惯。这就是“男左女右”的由来。这一沿袭至今的习俗,早在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当然至于“男左女右”是否真能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则是另一个问题了。“男左女右”客观规律的准确性质疑“男左女右”之说,由来已久。封建社会由于受“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等夫权思想影响,在尊卑贵贱、辈份高低及等级地位排序等方面,皆遵“左为尊为上”、“东为大为首”,故“男左女右”之说,是一种权力、高贵象征。后演变成一种习俗,并形成一种自然规律而客观存在,无论民间百姓,还是朝廷命官大多遵从沿用。何为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在自然界各种不自觉的、盲目的动力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因为规律是客观的,所以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并且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由“男左女右”约定俗成例子甚多。如公厕中男女厕所的设置,遵“男左女右”;结婚戴婚戒,遵“男左女右”;即便现代测量血压及中风偏瘫等亦尊“男左女右”之说。实际上此等规律乃受古代哲学思想阴阳学说之影响,取象比类,加以推演而来。阴阳学说是古代哲学范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实际上是一种说理的工具,但有局限性及缺陷。根据阴阳学说的理论,宇宙间凡是“阳”气所指向之处,便是功能旺盛之处;喻指事业兴旺、发达,功成名就的地方,主吉、为正、为顺。《素问·阴阳离合论》:“圣人南面而立。”就人体而言,古代圣人认为“面南而立”为正、为顺,根据“天人相应”及阴阳学说的理论,人体之左为东,主生发属阳;之右为西,主肃降属阴。就男女而言,男性刚暴为阳,女性柔和为阴。左为阳,男为阳;右为阴,女为阴,故就有了“男左女右”之说。从而形成一种自然规律而客观存在,并皆遵从沿用。然而若将“男左女右”之说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推演至人体,来解释说明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或病理现象,则未必皆是。1 偏瘫分“男左女右”之说 偏瘫,即半身不遂,是急性脑血管病变(中医称中风病)的一个重要症状。民间百姓认为,患了中风偏瘫,是“男左女右”,即男的是左瘫,女的是右瘫。但是如果没有现代解剖学的观点去科学剖析印证,那么民间偏瘫分“男左女右”这一说法可能就会一直流传,以讹传讹。现代解剖学认为,偏瘫病位主要是大脑半球深部的内囊区域或脑干。无论颅脑外伤、占位、感染或血管病变等,凡损害了内囊或脑干,都可出现程度不同的偏瘫。因为大脑半球、脑干都是交叉支配对侧肢体的功能,故左侧病灶,则出现右侧肢体瘫痪;而右侧病灶,则出现左侧肢体瘫痪。神经(脑)解剖,无男女性别差异,因而得了中风偏瘫,不分“男左女右”,故这种说法不准确。因此“男左女右”之说其客观规律的准确性,对于中风偏瘫来说,是不准确的。2诊脉测男女,遵“男左女右”诊脉测男女,民间有传说,有的百姓认为非常准确,而历代中医脉学著作中也有相关论述,但是否准确,皆有验有不验。2007年6月27日,科技部副部长尚勇在罗马召开的“中欧中医中药大会开幕式”上致辞说,“中医不但能够通过脉搏诊断妇女是否怀孕,而且能判断男女”,并称“这是系统生物学最好的一种应用与实践”。此言一出,舆论哗然,质疑声不断。摸脉真能判断胎儿性别吗?诊脉测男女,首见于晋·王叔和《脉经》。《脉经》云:“妇人妊娠四月,欲知男女法,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又法,尺脉左偏大为男,右偏大为女。”据经文凡是脉象表现为左侧“疾、尺脉偏大”等则诊为男;而右侧“疾、尺脉偏大”等则诊为女,即“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历代医家对这一论述,多宗其说并皆遵从,其道理何在?此乃源于“男左女右”之说。因为左为阳,男为阳;右为阴,女为阴。就气血而言,气主动属阳,血主静属阴。以脉象而论,左脉属阳主气,左脉疾、左脉大,即气盛为阳,男为阳,故有“男左”之说;右脉属阴主血,右脉疾、右脉大,即血盛为阴,女为阴,故有“女右”之说。因此有了“男左女右”之说。若根据阴阳学说的理论,以气血、男女配阴阳来说明男女在生理上有差异,反应在脉象上则形成了“男左女右”之说法。此“男左女右”之说是否真能反应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并通过诊脉体现出来,其准确性值得怀疑。如《沈氏女科辑要》云:“王叔和《脉经》,以脉之左右浮沉,辨所生之男女……恐臆度之见,非确论也。”对于脉测男女之法,清·王孟英给予了非常中肯、客观的评说,对为医者或有启示。王孟英云:“诸家之论,皆有至理,而皆有验有不验。余自髫年即专究于此,三十年来,见闻多也。有甫受孕而脉即显呈于指下者;有半月一月后而见于脉者;有二三月而见于脉者;有始见孕脉,而五六月之后反不见孕脉者;有始终不见于脉者;有受孕后反见弦涩细数者;甚而两脉反沉浮难寻者。古人所论,原是各抒心得,奈死法不可以限生人,纸上谈兵,未尝阅历者,何足以语此?”中医诊脉断病绝对是经验之谈,是从经验中总结出的规律。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很难验证诊脉断病的准确性,亦更难验证诊脉测孕妇所怀男女之准确性有哪位学者从统计学角度,客观公正的统计过诊脉测男女性别的准确性?试问中医前辈、医学泰斗,哪个敢说,我诊脉肯定能确知男女?一般情况下,孕妇所怀之胎儿,非男即女(但亦有双胞胎者、两性阴阳人者等)。既便不诊脉,男女性别比例尚各占一半,若偶尔言中,则信为神手,而广为流传;如此则认为中医诊脉可以测知男女性别,误也。若未言中,则为庸医,或遭诋毁,有谁为此去传颂乎?诊脉测男女,是根据“男左女右”学说而来。而“男左女右”之说,则是根据古代哲学阴阳学说取象比类推演而来,其客观规律的准确性是不确切的。3 孕妇回首测男女 遵“男左女右”另外,历代医籍尚有其他法,推测所孕之男女。如《脉经》云:“遣妊娠人面南行,还复呼之,左回首者是男,右回首者是女也。又法,看上圊时,夫从后急呼之,左回首是男,右回首是女也。”根据孕妇回首左右来测男女,亦遵“男左女右”之说。何也?《沈氏女科辑要》云:“受胎时偏左成男,气血聚于左侧左重,故呼之则左顾便,脉必形于左尺;受胎时偏右成女,气血聚于右侧右重,呼之则右顾便,脉必形于右尺。此一定之理也。”此客观规律是否准确或应验,王孟英所言极是,即“诸家之论,皆有至理,而皆有验有不验……古人所论,原是各抒心得,奈死法不可以限生人,纸上谈兵。”此说一语中的,不言而喻是不准确的。或用孕妇之夫的乳房是否有核来验证“男左女右”这一说法,如《脉经》云:“又法,妇人妊娠,其夫左乳房有核是男,右乳房有核是女也。”此法实属荒诞,但言之凿凿,皆有至理,何其不误导之?4 结语综上所述,“男左女右”这一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多遵守从之。其规律乃由古代哲学思想阴阳学说推演而来,至于其客观规律的准确性,时人或少问津。通过例举偏瘫及诊脉测男女等遵“男左女右”之说,并参以历代医家的相关论述来说明“男左女右”之说,这一客观规律的准确性若推演至人体,或然性较大,即不确切。参考文献[1] 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2.[2] 金栋.男左女右辨疑[J].中外健康文摘,2009,6(5):206.[3] 金栋.偏瘫一定是男左女右吗[N].健康报,2009--03--12(4版.)[4] 沈又彭.沈氏女科辑要[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6,28-29[5] 金栋.摸脉测男女浅议[J].医学信息·下旬刊,2009,1(8):154.[6] 金栋.诊脉能否测知男女探讨[J].光明中医,2010,25(1):94-96..

乳腺外科梁栋论文

梁栋,加拿大约克大学终身教授,计算数学、环境和能源数值模拟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海外特聘教授,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 在大气环境气溶胶预测,油藏数值模拟,风能模拟计算,海水入侵和Maxwell方程计算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 在国际权威学术杂志《J. Comput. Phys.》《Numer. Math.》《SIAM J. Sci. Comput.》《 Sci.》《Atmos. Environ.》等其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

梁栋,男,1956年11月出生,中国矿业大学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山大学工学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安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公安厅火灾物证鉴定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煤炭工业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理事,广东省安全生产专家,广州市能源学会副理事长。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重点开展火灾物证鉴定技术研究。前期完成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八五”重点科技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二十余项,1991年12月获能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在研课题十余项。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著作《通风过程瓦斯运移规律和数值模拟》以及高校教材等多部。

未尝识此人~

当然有1.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博士、教授,主要从事通风理论及技术、地下工程通风与灾害防治理论及技术,室内环境与建筑节能、CFD技术在通风工程中运用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 完成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八五”重点科技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获能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完成部级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及参加在研建设部等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在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内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著作《CFD在通风工程中的运用》、《通风过程瓦斯运移规律和数值模拟》和高校教材及专业书等8部。1992年起任硕士生导师,已指导硕士研究生7名,兼职指导博士研究生一名。文献: 〔1〕梁栋.矿内瓦斯运移规律及其应用:[博士学位论文][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30〔2〕梁栋,周西华.通风过程瓦斯运移的数值模拟[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1999,(4):337~341〔3〕梁栋,王继仁,王树刚.巷道风流中瓦斯逆流机理及其实验研究[J].煤炭学报,1998,(5):476~479〔4〕梁栋,吴强. 低雷诺数风流中瓦斯上浮机理及其实验研究. 黑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1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别名梁仁鹏,辽宁东沟人。擅长版画、水彩画。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留校任教。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兼《版画世界》副主编,《水彩艺术》主编。作品《修复大轮船》获第一届青年美展二等奖,版画《龙江水暖》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牌奖、并获第一届亚洲艺术双年展“奥斯曼·哈姆迪”艺术奖。水彩画有《林中》等。3.安徽大学教授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安徽大学教育部电能质量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电子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 1985 年和1990 年在安徽大学获学士和硕士学位, 2002 年获安徽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工学博士学位。 1991 年晋升为安徽大学讲师, 1996 年晋升为安徽大学副教授, 2002 年晋升为安徽大学教授。 1995 年被评为安徽省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和安徽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 2002 年被评为安徽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近年来,先后在《电子学报》等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专题学术论文 50 余篇,其中在国家级重点期刊发表 15 篇, EI 、 ISTP 收录 12 篇。近年来,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 973 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 863 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科技攻关、安徽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安徽省信息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安徽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合肥市重点科研计划以及企事业单位委托开发等各类科研项目 30 余项,先后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 2 项、安徽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三等奖 2 项、安徽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省级科技成果证 2 项, 6 项科研成果通过鉴定。主要学术团体职务: 安徽省软件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和专家委员会委员、安徽省电子商务学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 计算视觉、计算信号处理、电能质量检测与控制4.历史人物(1242——1305) 字隆吉,湘州(在今湖北)人,迁镇江(今属江苏)。咸淳四年(1268)进士。迁宝应簿,调钱塘仁和尉,入师幕。宋亡,归武林,后卜居建康,时往来茅山中。《全宋词》存其词三首。

河间金栋医学论文集

一、《伤寒论自序》质疑(《浙江中医杂志》1995年07期P320)湖北省鄂州市华容人民医院 廖又明《伤寒杂病论》原书早已亡佚。传之于世的《伤寒论》一书,学术界一般公认确系张仲景著作。然而,《伤寒论》之自序(以下简称《序》),恐非仲景原作。不信,请看以下疑点。避 讳《序》文首句云:“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东汉开国皇帝为刘秀,是时应避“秀”字讳。如“茂(秀)才异等诏”。前几版统编本科教材皆谓张机生活在公元150-219年,考其时系恒帝刘志(132-167),少帝刘辩(176-190),献帝刘协(181-234)即位之时,然《序》中“降志屈节”、“平脉辨证”,均未避“志”字、“辨”(“辩”与“辨”通)字之讳,并无改字、空字、缺笔之象。殇帝刘隆,《金匮要略》中用“淋”而不用“癃”,而《难经》则用“癃”而不用“淋”。说明仲景有避讳之例,而《序》文却不避讳,当非出自仲景手笔。史 实 张机生卒年代有如前所述,今又有人说生活于二世纪中叶至三世纪中叶,而三世纪中叶为三国时代,其时战乱频繁,大疫流行。如曹植《说疫气》:“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曹操亦云:“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建安七才子之一王粲的《七哀诗》云:“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均说明当时大疫流行之广,死证之多,而疟、利、霍乱等病死率应不在伤寒之下,可《序》中却言:“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气。”又观《伤寒论》文,死证并不多见。《序》中言:“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上古”一词实指汉代以前,仲景本为汉代,诚非自述之语气。文 体汉代行文用词委婉,常以“不幸”、“见背”、“不禄”表示人之死亡,且有“入境问禁,入门问讳”之礼仪,而《序》中却直言:“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又《序》中有“委付凡医”之语,“凡医”一词与《金匮要略》之用“中工”、“下工”亦不一致,若以为互文,本非一篇,毋须如此。此外,《序》中文字尚有不合之处,姑不赘述。综上所述,《序》中实在破绽之处不少,颇疑此《序》乃他人所作,后人张冠李戴,妄题仲景之名。然而无论是自序或他序,所具唯物论观点仍应受到重视,不得因为非出仲景之手而否定其学术价值。引用 河间金栋 2015/7/3 22:16二、《伤寒论自序》考略(《中医药学刊》2004年第22卷第8期P1469)杨佃会 刘一凡(山东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山东济南//第一作者,男,1966年生,医学博士,讲师)摘 要:对《伤寒论》仲景自序,学者聚讼纷纭。基本分三种观点:多说学者认为序为张仲景所写,但也有人对此持质疑态度,全盘否定,还有一种即认为,序文大部分为仲景所写。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往往使人莫衷一是。从序的源流入手,通过考证序产生的历史背景、作用,明确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认为《伤寒论》自序乃仲景所写。序之内容也很复杂,曹之概括大致有以下四种:1解释书名,交代卷数;④介绍作者生平及写作经过;四介绍学术源流,评论得失;1/4介绍版本情况。当然,以上四点并不是孤立的,很多序文这四个方面兼而有之,只是重点有所不同罢了。对《伤寒论》仲景自序,学者聚讼纷纭。基本分三种观点:多说学者认为序为张仲景所写,但也有人对此持质疑态度,全盘否定,还有一种即认为序文大部分为仲景所写。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往往使人莫衷一是。笔者从序的源流入手,通过考证序产生的历史背景、作用,明确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认为《伤寒论》自序乃仲景所写。1、序之源流考序之起源,可以上溯到屈原《离骚》,刘知几《史通·序传》指出:“(离骚)其首章上陈氏族,下列祖考;先述厥主,此显名字。自叙发迹,实基于此。”当然,《离骚》毕竟是一篇楚辞,还不能说它是一篇真正的序文[1]。那么真正的序究竟起于何时?就传世文献来看,西汉已有不少序例,如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就是一个代表。到了东汉,班固《汉书叙》、许慎《说文解字叙》、王逸《楚辞章句序》、郑玄《诗谱序》、高诱《吕氏春秋序》等都是很著名的[1]。所以说生活于东汉末年的张仲景,遵从当时的生态文化环境,在其写成的《伤寒杂病论》一书写有序文是不易让人产生任何怀疑的。2、序之位置序是图书正文之前说明写作经过、刊刻情况、学术源流等内容的文字。序之位置古今不一。早起的序多附于书后,这是由写作时间的先后所造成的。写书之始,要从正文第一卷写起,一直写到最后一卷。只有在全书写完后才有可能回顾一下全书的内容,或交待一下写作经过,才有可能写序[2]。如上述所说的《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叙传》、《说文解字叙》等都是放在书后的。然而对于读者来说,由于序能揭示全书梗概,让读者把握作者写作思路,并能提示读书门径、激发读书兴趣,在读正文之前,首先读序是非常有益的。因此,为了方便读者,后来的刻书者或抄书者就把序移至书前。当然,也有一些序,至今尚未移至书前,人们常以“后序”名之。《伤寒论》自序恐也不能例外。3、序之作者就序之作者而言,分自序和他序。自序是作者本人所写;他序非作者本人自写,而由他人写成。在一些非医学古籍中,他序产生较早。据记载,晋代左思《三都赋》写好之后,不为人重,陆机甚至扬言要作覆瓿之物。后来皇甫谧写了篇序言,大加赞扬,张载、刘逵、卫权又先后为之注解,“于是,富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2]。综观古代医籍,象王叔和《脉经》、葛洪《肘后备急方》及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均为本人写序,况且仲景当时学问淹贯,名噪一时,其书序毋庸找人代写,而是由自己写成是合情合理的。4、序之内容序之内容也很复杂,曹之[1]概括大致有以下四种:1解释书名,交代卷数;④介绍作者生平及写作经过;四介绍学术源流,评论得失;1/4介绍版本情况。当然,以上四点并不是孤立的,很多序文这四个方面兼而有之,只是重点有所不同罢了。细考仲景自序,有“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愤恨当时的士人之流不留神医药,只知追逐权势,并迷信巫祝。“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仲景目睹广大人民由于疾疫流行死亡惨重的情况,内心十分伤感,激起了他著书立说以拯救夭亡的愿望,并明确交待了写作方法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书名是《伤寒杂病论》及卷数是十六卷。象这种序文自己不写,难道他人更比自己了解写书的目的?参考文献[1]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529-547[2]唐·房玄龄.晋书[M].第1版,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4,2377[3]王聘贤遗稿,丁启后等整理.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2,(4):24

这种习俗是怎么产生的呢?几年前在乌鲁木齐市水磨沟我曾看到过出土于阿斯塔那的伏羲女娲图的白色浮雕和说明。吐鲁番的伏羲女娲图,出于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交河故城附近的墓地也有少量发现,大多在夫妻合葬的墓穴中,一般用木钉钉在墓顶上,画面朝下,少数画则折叠包好放在死者身旁。根据中国古代男左女右的礼俗,伏羲在左、左手执矩,女娲在右,右手执规,人首蛇身,蛇尾交缠;头上绘日,尾间绘月,周围绘满星辰。由于寓意深奥、构图奇特,富于艺术魅力和神秘色彩,自本世纪初发表以来,一直深受学术界的重视。伏羲、女娲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天神和人类的祖先。据说伏羲曾教导人们从事农、牧、渔业生产,女娲曾教导人们婚姻嫁娶的人伦礼法。他们手中拿的规和矩,即是生产工具,又是社会秩序的象征。1953年,科学家发现,生物的一种基本遗传物体──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这一化生万物的基本遗传物质的结构──一种双螺旋线的结构形式,竟然与吐鲁番地区表现化生万物的人类始祖形象非常相似。以化生万物为名,吐鲁番出土的一幅伏羲女娲画像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杂志《国际社会科学》1983年试刊号的首页插图。另外,“男左女右”的习俗还和古代人的哲学观关系非常紧密。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中通贯事物和人事的两个对立面就是阴阳。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长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将其归类分为大、长、上、左为阳,小、短、下、右为阴。阳者刚强,阴者柔弱。人的性格,男子性暴刚强属于阳于左,女子性温柔和属于阴于右。“男左女右”在中医应用上也有实际的科学意义,“男左女右”在医学上是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中医诊脉,男子取气分脉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脉于右手,即使小儿患病观察手纹也取“男左女右”的习惯。这就是“男左女右”的由来。这一沿袭至今的习俗,早在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当然至于“男左女右”是否真能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则是另一个问题了。“男左女右”客观规律的准确性质疑“男左女右”之说,由来已久。封建社会由于受“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等夫权思想影响,在尊卑贵贱、辈份高低及等级地位排序等方面,皆遵“左为尊为上”、“东为大为首”,故“男左女右”之说,是一种权力、高贵象征。后演变成一种习俗,并形成一种自然规律而客观存在,无论民间百姓,还是朝廷命官大多遵从沿用。何为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在自然界各种不自觉的、盲目的动力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因为规律是客观的,所以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并且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由“男左女右”约定俗成例子甚多。如公厕中男女厕所的设置,遵“男左女右”;结婚戴婚戒,遵“男左女右”;即便现代测量血压及中风偏瘫等亦尊“男左女右”之说。实际上此等规律乃受古代哲学思想阴阳学说之影响,取象比类,加以推演而来。阴阳学说是古代哲学范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实际上是一种说理的工具,但有局限性及缺陷。根据阴阳学说的理论,宇宙间凡是“阳”气所指向之处,便是功能旺盛之处;喻指事业兴旺、发达,功成名就的地方,主吉、为正、为顺。《素问·阴阳离合论》:“圣人南面而立。”就人体而言,古代圣人认为“面南而立”为正、为顺,根据“天人相应”及阴阳学说的理论,人体之左为东,主生发属阳;之右为西,主肃降属阴。就男女而言,男性刚暴为阳,女性柔和为阴。左为阳,男为阳;右为阴,女为阴,故就有了“男左女右”之说。从而形成一种自然规律而客观存在,并皆遵从沿用。然而若将“男左女右”之说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推演至人体,来解释说明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或病理现象,则未必皆是。1 偏瘫分“男左女右”之说 偏瘫,即半身不遂,是急性脑血管病变(中医称中风病)的一个重要症状。民间百姓认为,患了中风偏瘫,是“男左女右”,即男的是左瘫,女的是右瘫。但是如果没有现代解剖学的观点去科学剖析印证,那么民间偏瘫分“男左女右”这一说法可能就会一直流传,以讹传讹。现代解剖学认为,偏瘫病位主要是大脑半球深部的内囊区域或脑干。无论颅脑外伤、占位、感染或血管病变等,凡损害了内囊或脑干,都可出现程度不同的偏瘫。因为大脑半球、脑干都是交叉支配对侧肢体的功能,故左侧病灶,则出现右侧肢体瘫痪;而右侧病灶,则出现左侧肢体瘫痪。神经(脑)解剖,无男女性别差异,因而得了中风偏瘫,不分“男左女右”,故这种说法不准确。因此“男左女右”之说其客观规律的准确性,对于中风偏瘫来说,是不准确的。2诊脉测男女,遵“男左女右”诊脉测男女,民间有传说,有的百姓认为非常准确,而历代中医脉学著作中也有相关论述,但是否准确,皆有验有不验。2007年6月27日,科技部副部长尚勇在罗马召开的“中欧中医中药大会开幕式”上致辞说,“中医不但能够通过脉搏诊断妇女是否怀孕,而且能判断男女”,并称“这是系统生物学最好的一种应用与实践”。此言一出,舆论哗然,质疑声不断。摸脉真能判断胎儿性别吗?诊脉测男女,首见于晋·王叔和《脉经》。《脉经》云:“妇人妊娠四月,欲知男女法,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又法,尺脉左偏大为男,右偏大为女。”据经文凡是脉象表现为左侧“疾、尺脉偏大”等则诊为男;而右侧“疾、尺脉偏大”等则诊为女,即“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历代医家对这一论述,多宗其说并皆遵从,其道理何在?此乃源于“男左女右”之说。因为左为阳,男为阳;右为阴,女为阴。就气血而言,气主动属阳,血主静属阴。以脉象而论,左脉属阳主气,左脉疾、左脉大,即气盛为阳,男为阳,故有“男左”之说;右脉属阴主血,右脉疾、右脉大,即血盛为阴,女为阴,故有“女右”之说。因此有了“男左女右”之说。若根据阴阳学说的理论,以气血、男女配阴阳来说明男女在生理上有差异,反应在脉象上则形成了“男左女右”之说法。此“男左女右”之说是否真能反应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并通过诊脉体现出来,其准确性值得怀疑。如《沈氏女科辑要》云:“王叔和《脉经》,以脉之左右浮沉,辨所生之男女……恐臆度之见,非确论也。”对于脉测男女之法,清·王孟英给予了非常中肯、客观的评说,对为医者或有启示。王孟英云:“诸家之论,皆有至理,而皆有验有不验。余自髫年即专究于此,三十年来,见闻多也。有甫受孕而脉即显呈于指下者;有半月一月后而见于脉者;有二三月而见于脉者;有始见孕脉,而五六月之后反不见孕脉者;有始终不见于脉者;有受孕后反见弦涩细数者;甚而两脉反沉浮难寻者。古人所论,原是各抒心得,奈死法不可以限生人,纸上谈兵,未尝阅历者,何足以语此?”中医诊脉断病绝对是经验之谈,是从经验中总结出的规律。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很难验证诊脉断病的准确性,亦更难验证诊脉测孕妇所怀男女之准确性有哪位学者从统计学角度,客观公正的统计过诊脉测男女性别的准确性?试问中医前辈、医学泰斗,哪个敢说,我诊脉肯定能确知男女?一般情况下,孕妇所怀之胎儿,非男即女(但亦有双胞胎者、两性阴阳人者等)。既便不诊脉,男女性别比例尚各占一半,若偶尔言中,则信为神手,而广为流传;如此则认为中医诊脉可以测知男女性别,误也。若未言中,则为庸医,或遭诋毁,有谁为此去传颂乎?诊脉测男女,是根据“男左女右”学说而来。而“男左女右”之说,则是根据古代哲学阴阳学说取象比类推演而来,其客观规律的准确性是不确切的。3 孕妇回首测男女 遵“男左女右”另外,历代医籍尚有其他法,推测所孕之男女。如《脉经》云:“遣妊娠人面南行,还复呼之,左回首者是男,右回首者是女也。又法,看上圊时,夫从后急呼之,左回首是男,右回首是女也。”根据孕妇回首左右来测男女,亦遵“男左女右”之说。何也?《沈氏女科辑要》云:“受胎时偏左成男,气血聚于左侧左重,故呼之则左顾便,脉必形于左尺;受胎时偏右成女,气血聚于右侧右重,呼之则右顾便,脉必形于右尺。此一定之理也。”此客观规律是否准确或应验,王孟英所言极是,即“诸家之论,皆有至理,而皆有验有不验……古人所论,原是各抒心得,奈死法不可以限生人,纸上谈兵。”此说一语中的,不言而喻是不准确的。或用孕妇之夫的乳房是否有核来验证“男左女右”这一说法,如《脉经》云:“又法,妇人妊娠,其夫左乳房有核是男,右乳房有核是女也。”此法实属荒诞,但言之凿凿,皆有至理,何其不误导之?4 结语综上所述,“男左女右”这一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多遵守从之。其规律乃由古代哲学思想阴阳学说推演而来,至于其客观规律的准确性,时人或少问津。通过例举偏瘫及诊脉测男女等遵“男左女右”之说,并参以历代医家的相关论述来说明“男左女右”之说,这一客观规律的准确性若推演至人体,或然性较大,即不确切。参考文献[1] 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2.[2] 金栋.男左女右辨疑[J].中外健康文摘,2009,6(5):206.[3] 金栋.偏瘫一定是男左女右吗[N].健康报,2009--03--12(4版.)[4] 沈又彭.沈氏女科辑要[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6,28-29[5] 金栋.摸脉测男女浅议[J].医学信息·下旬刊,2009,1(8):154.[6] 金栋.诊脉能否测知男女探讨[J].光明中医,2010,25(1):94-96..

  • 索引序列
  • 中药学论文栋麟文化
  • 曹国栋医学论文
  • 金栋医学论文集
  • 乳腺外科梁栋论文
  • 河间金栋医学论文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