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sci医学期刊陈金栋

sci医学期刊陈金栋

发布时间:

sci医学期刊陈金栋

天然产物研究方面的文章,投稿内容应该是关于天然产物的化学或生物化学方面的,或者是得到天然产物的系统的生物学方面的。

具体的说就是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包括抗生素和毒枝菌素);

来自陆地和海洋动植物的生理活性物质;生物化学研究,包括生物合成和生物转化;

发酵和植物组织培养;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以及新的天然产物的化学合成;天然产物的药理学研究。

儒坑村位于三班镇西南方、天马山北面,与桥内、岭头、龙阙、锦山相接壤,全村面积平方公里,分湖口坂、院内、南园坂、仲仁、叶厝5个自然村,分3个村民小组,1999年末全村人口541人,0党员23人。工农业总产值360万元,村财收入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560元。据史载:明洪武年间江西省饶州府按仁县(今余江县)陈和徙居儒坑,而后,清乾隆年间永春吾峰大垅叶氏又迁入,据传当时尚有黄、马、史三姓在此居住。儒坑明代属归德乡,清代属在坊里蔡径社,民国时属蔡径保,1950年4月建政属锦桥乡,1961年建政为儒坑大队,1985年撤销大队,建立儒坑村民委员会。海拔千米的天马山横卧于儒坑村北部,天马山支流分别从东西两面汇于境内中部,水质清洌,年平均温度17℃左右,年降雨量1800多毫米,境内四季分明,风景优美,历代涌现了许多优秀人才,有清代举人陈之捷,当代有中国医学科学肿瘤研究所硕士陈金栋等。农业是儒坑村的主要产业,全村拥有耕地466亩,以种植单、双季稻为主,1999年粮食产量383吨,现有水果面积600多亩(包括承包天马山果园),人均近1亩,成为三班镇的种果大村,1999年全村农业产值达360万元。基础设施、科教文卫、精神文明工作稳步发展。1998年按山岭重丘三级路标准拓宽改造铺设了柏油路面,使货柜车可直达村部;设有完小1所,1997年教育“两基”通过国家教委验收;连续三年被县政府评为“计生合格村”。儒坑村与岭头村、锦山村、龙阙村、蔡径村、桥内村、奎斗村、东山村、泗滨村、三班村相邻。儒坑村附近有辽田尖窑址、德化九仙山、德化石牛山、德化岱仙瀑布、国宝云龙谷等旅游景点,有德化黑鸡、德化瓷塑、德化建白瓷、德化陶瓷、德化戴云黑鸡等特产。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美国预防医学杂志》美国ISSN:0749-3797,1984年创刊,全年8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刊载预防医学基础和应用研究论文。涉及的学科包括流行病学、遗传学、营养学、毒理学和社会科学;应用的领域包括卫生管理、传染病防治、职业医学、环境卫生、航空航天医学、老年病、母婴保健、计划生育等。Annales de Génétique《遗传学纪事》法国ISSN:0003-3995,1958年创刊,全年4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法国遗传学会的会刊。刊载遗传学研究论文、技术札记、文摘和消息。Biochimie《生物化学》法国ISSN:0300-9084,1914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刊载有关酶学、遗传学、免疫学、微生物学和高分子结构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及评论。Biomolecular Engineering《生物分子工程》荷兰ISSN:1389-0344,1983年创刊,全年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E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2005年EI收录30篇。研究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和遗传学中使用的新技术、材料及器械。刊载研究论文和综论。Cancer Genetics and Cytogenetics《癌遗传学与细胞遗传学》美国ISSN:0165-4608, 1979年创刊,全年1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刊载癌细胞与分子的基础研究论文。反映癌遗传学和细胞遗传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Current Opinion in Genetics & Development《遗传学与发育新见》英国ISSN: 0959-437X, 1991年创刊,全年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著名遗传学权威专业性学术期刊,SCI收录期刊最高影响因子100种之一,刊载分子遗传学、疾病遗传学、遗传组织与变异、细胞繁殖、发育模式与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评论。附近期有关学科主要论文索引。Developmental Biology《发育生物学》美国ISSN:0012-1606,1959年创刊,全年24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著名生物学权威专业性学术期刊,从分子、细胞和遗传的水平上研究动植物发育、变异、生长、再生和组织修复的机能。发表论文。European Journal of Medical Genetics《欧洲医学遗传学》ISSN: 1769-7212,2005年创刊,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主要刊载关于给类人研究和医学遗传学以及基因实验模型方面的论文。European Journal of Pharmacology: Molecular Pharmacology《欧洲药理学杂志:分子药理浙江工业大学图书馆信息咨询部编 Elsevier Science 出版社期刊投稿指南 60学分册》荷兰ISSN:0922-4106,1989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刊载分子水平的药理学、药效学、神经系统药理学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和简报,内容涉及分子神经传递,信号转导机理,蛋白质受体的遗传反应等。Human Immunology《人类免疫学》美国ISSN:0198-8859,1980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刊载人类免疫系统和其他脊椎动物模拟系统的研究论文。侧重于组织适应性和免疫遗传学的研究。Infection, Genetics and Evolution《传染、遗传和进化》荷兰ISSN:1567-1348,2001年创刊,全年4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主要刊载遗传学领域,包括疾病等的传染、遗传、进化等方面的论文。Journal of Molecular Biology《分子生物学杂志》英国ISSN:0022-2836,1959年创刊,全年50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刊载原始论文,论述分子生物学的各个方面,涉及基因结构、复制及解译机理、蛋白质、核酸等大分子的结构和性质、细胞和发育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Molecular Genetics and Metabolism《分子遗传学与新陈代谢》美国ISSN:1096-7192,1976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1998年前刊名为Biochemical and Molecular Medicine,从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角度对人体正常代谢和代谢病进行研究。发表原始论文、短评和简讯。Mutation Research/Fundamental and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Mutagenesis《突变研究-突变原理与分子结构》荷兰ISSN:1388-2112,1964年创刊,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主要刊载关于包括遗传变异基因的作用,并体现突变,可变化合物的代谢方式到以不同的身份和修复受损DNA的细胞复制等方面的论文。Mutation Research/Genetic Toxicology《突变研究—遗传毒理学》ISSN: 0165-1218,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主要刊载化学物质的遗传毒性测试,以及对人类群体的遗传毒性效应、发育、进化的监督,监控等方面方面的文章。Mutation Research/Genetic Toxicology《突变研究—遗传毒理学》ISSN: 0165-1218,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主要刊载化学物质的遗传毒性测试,以及对人类群体的遗传毒性效应、发育、进化的监督,监控等方面方面的文章。Mutation Research/Reviews in Mutation Research《突变研究-突变研究评论》荷兰ISSN:1383-5742,1964年创刊,全年6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主要刊载突变和疾病的关系,涵盖人类基因组研究进展(包括演变和功能基因突变检测技术)与临床应用遗传学、基因治疗、环境健康风险评估,遗传毒理学和环境突变(包括遗传因素调节活性剂环境)等方面的论文。Trends in Genetics《遗传学趋势》英国ISSN:0168-9525,1985年创刊,全年12期,Elsevier Science出版社,SCI收录期刊,SCI 2005年影响因子。权威专业性学术期刊,SCI收录期刊最高影响因子100种之一,刊载分子遗传学、变异、发育方面的评论、札记和书评,涉及临床遗传学、遗传学与社会、应用技术与人口遗传学等问题。

金栋医学论文集

这种习俗是怎么产生的呢?几年前在乌鲁木齐市水磨沟我曾看到过出土于阿斯塔那的伏羲女娲图的白色浮雕和说明。吐鲁番的伏羲女娲图,出于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交河故城附近的墓地也有少量发现,大多在夫妻合葬的墓穴中,一般用木钉钉在墓顶上,画面朝下,少数画则折叠包好放在死者身旁。根据中国古代男左女右的礼俗,伏羲在左、左手执矩,女娲在右,右手执规,人首蛇身,蛇尾交缠;头上绘日,尾间绘月,周围绘满星辰。由于寓意深奥、构图奇特,富于艺术魅力和神秘色彩,自本世纪初发表以来,一直深受学术界的重视。伏羲、女娲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天神和人类的祖先。据说伏羲曾教导人们从事农、牧、渔业生产,女娲曾教导人们婚姻嫁娶的人伦礼法。他们手中拿的规和矩,即是生产工具,又是社会秩序的象征。1953年,科学家发现,生物的一种基本遗传物体──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这一化生万物的基本遗传物质的结构──一种双螺旋线的结构形式,竟然与吐鲁番地区表现化生万物的人类始祖形象非常相似。以化生万物为名,吐鲁番出土的一幅伏羲女娲画像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杂志《国际社会科学》1983年试刊号的首页插图。另外,“男左女右”的习俗还和古代人的哲学观关系非常紧密。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中通贯事物和人事的两个对立面就是阴阳。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长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将其归类分为大、长、上、左为阳,小、短、下、右为阴。阳者刚强,阴者柔弱。人的性格,男子性暴刚强属于阳于左,女子性温柔和属于阴于右。“男左女右”在中医应用上也有实际的科学意义,“男左女右”在医学上是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中医诊脉,男子取气分脉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脉于右手,即使小儿患病观察手纹也取“男左女右”的习惯。这就是“男左女右”的由来。这一沿袭至今的习俗,早在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当然至于“男左女右”是否真能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则是另一个问题了。“男左女右”客观规律的准确性质疑“男左女右”之说,由来已久。封建社会由于受“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等夫权思想影响,在尊卑贵贱、辈份高低及等级地位排序等方面,皆遵“左为尊为上”、“东为大为首”,故“男左女右”之说,是一种权力、高贵象征。后演变成一种习俗,并形成一种自然规律而客观存在,无论民间百姓,还是朝廷命官大多遵从沿用。何为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在自然界各种不自觉的、盲目的动力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因为规律是客观的,所以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并且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由“男左女右”约定俗成例子甚多。如公厕中男女厕所的设置,遵“男左女右”;结婚戴婚戒,遵“男左女右”;即便现代测量血压及中风偏瘫等亦尊“男左女右”之说。实际上此等规律乃受古代哲学思想阴阳学说之影响,取象比类,加以推演而来。阴阳学说是古代哲学范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实际上是一种说理的工具,但有局限性及缺陷。根据阴阳学说的理论,宇宙间凡是“阳”气所指向之处,便是功能旺盛之处;喻指事业兴旺、发达,功成名就的地方,主吉、为正、为顺。《素问·阴阳离合论》:“圣人南面而立。”就人体而言,古代圣人认为“面南而立”为正、为顺,根据“天人相应”及阴阳学说的理论,人体之左为东,主生发属阳;之右为西,主肃降属阴。就男女而言,男性刚暴为阳,女性柔和为阴。左为阳,男为阳;右为阴,女为阴,故就有了“男左女右”之说。从而形成一种自然规律而客观存在,并皆遵从沿用。然而若将“男左女右”之说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推演至人体,来解释说明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或病理现象,则未必皆是。1 偏瘫分“男左女右”之说 偏瘫,即半身不遂,是急性脑血管病变(中医称中风病)的一个重要症状。民间百姓认为,患了中风偏瘫,是“男左女右”,即男的是左瘫,女的是右瘫。但是如果没有现代解剖学的观点去科学剖析印证,那么民间偏瘫分“男左女右”这一说法可能就会一直流传,以讹传讹。现代解剖学认为,偏瘫病位主要是大脑半球深部的内囊区域或脑干。无论颅脑外伤、占位、感染或血管病变等,凡损害了内囊或脑干,都可出现程度不同的偏瘫。因为大脑半球、脑干都是交叉支配对侧肢体的功能,故左侧病灶,则出现右侧肢体瘫痪;而右侧病灶,则出现左侧肢体瘫痪。神经(脑)解剖,无男女性别差异,因而得了中风偏瘫,不分“男左女右”,故这种说法不准确。因此“男左女右”之说其客观规律的准确性,对于中风偏瘫来说,是不准确的。2诊脉测男女,遵“男左女右”诊脉测男女,民间有传说,有的百姓认为非常准确,而历代中医脉学著作中也有相关论述,但是否准确,皆有验有不验。2007年6月27日,科技部副部长尚勇在罗马召开的“中欧中医中药大会开幕式”上致辞说,“中医不但能够通过脉搏诊断妇女是否怀孕,而且能判断男女”,并称“这是系统生物学最好的一种应用与实践”。此言一出,舆论哗然,质疑声不断。摸脉真能判断胎儿性别吗?诊脉测男女,首见于晋·王叔和《脉经》。《脉经》云:“妇人妊娠四月,欲知男女法,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又法,尺脉左偏大为男,右偏大为女。”据经文凡是脉象表现为左侧“疾、尺脉偏大”等则诊为男;而右侧“疾、尺脉偏大”等则诊为女,即“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历代医家对这一论述,多宗其说并皆遵从,其道理何在?此乃源于“男左女右”之说。因为左为阳,男为阳;右为阴,女为阴。就气血而言,气主动属阳,血主静属阴。以脉象而论,左脉属阳主气,左脉疾、左脉大,即气盛为阳,男为阳,故有“男左”之说;右脉属阴主血,右脉疾、右脉大,即血盛为阴,女为阴,故有“女右”之说。因此有了“男左女右”之说。若根据阴阳学说的理论,以气血、男女配阴阳来说明男女在生理上有差异,反应在脉象上则形成了“男左女右”之说法。此“男左女右”之说是否真能反应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并通过诊脉体现出来,其准确性值得怀疑。如《沈氏女科辑要》云:“王叔和《脉经》,以脉之左右浮沉,辨所生之男女……恐臆度之见,非确论也。”对于脉测男女之法,清·王孟英给予了非常中肯、客观的评说,对为医者或有启示。王孟英云:“诸家之论,皆有至理,而皆有验有不验。余自髫年即专究于此,三十年来,见闻多也。有甫受孕而脉即显呈于指下者;有半月一月后而见于脉者;有二三月而见于脉者;有始见孕脉,而五六月之后反不见孕脉者;有始终不见于脉者;有受孕后反见弦涩细数者;甚而两脉反沉浮难寻者。古人所论,原是各抒心得,奈死法不可以限生人,纸上谈兵,未尝阅历者,何足以语此?”中医诊脉断病绝对是经验之谈,是从经验中总结出的规律。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很难验证诊脉断病的准确性,亦更难验证诊脉测孕妇所怀男女之准确性有哪位学者从统计学角度,客观公正的统计过诊脉测男女性别的准确性?试问中医前辈、医学泰斗,哪个敢说,我诊脉肯定能确知男女?一般情况下,孕妇所怀之胎儿,非男即女(但亦有双胞胎者、两性阴阳人者等)。既便不诊脉,男女性别比例尚各占一半,若偶尔言中,则信为神手,而广为流传;如此则认为中医诊脉可以测知男女性别,误也。若未言中,则为庸医,或遭诋毁,有谁为此去传颂乎?诊脉测男女,是根据“男左女右”学说而来。而“男左女右”之说,则是根据古代哲学阴阳学说取象比类推演而来,其客观规律的准确性是不确切的。3 孕妇回首测男女 遵“男左女右”另外,历代医籍尚有其他法,推测所孕之男女。如《脉经》云:“遣妊娠人面南行,还复呼之,左回首者是男,右回首者是女也。又法,看上圊时,夫从后急呼之,左回首是男,右回首是女也。”根据孕妇回首左右来测男女,亦遵“男左女右”之说。何也?《沈氏女科辑要》云:“受胎时偏左成男,气血聚于左侧左重,故呼之则左顾便,脉必形于左尺;受胎时偏右成女,气血聚于右侧右重,呼之则右顾便,脉必形于右尺。此一定之理也。”此客观规律是否准确或应验,王孟英所言极是,即“诸家之论,皆有至理,而皆有验有不验……古人所论,原是各抒心得,奈死法不可以限生人,纸上谈兵。”此说一语中的,不言而喻是不准确的。或用孕妇之夫的乳房是否有核来验证“男左女右”这一说法,如《脉经》云:“又法,妇人妊娠,其夫左乳房有核是男,右乳房有核是女也。”此法实属荒诞,但言之凿凿,皆有至理,何其不误导之?4 结语综上所述,“男左女右”这一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多遵守从之。其规律乃由古代哲学思想阴阳学说推演而来,至于其客观规律的准确性,时人或少问津。通过例举偏瘫及诊脉测男女等遵“男左女右”之说,并参以历代医家的相关论述来说明“男左女右”之说,这一客观规律的准确性若推演至人体,或然性较大,即不确切。参考文献[1] 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2.[2] 金栋.男左女右辨疑[J].中外健康文摘,2009,6(5):206.[3] 金栋.偏瘫一定是男左女右吗[N].健康报,2009--03--12(4版.)[4] 沈又彭.沈氏女科辑要[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6,28-29[5] 金栋.摸脉测男女浅议[J].医学信息·下旬刊,2009,1(8):154.[6] 金栋.诊脉能否测知男女探讨[J].光明中医,2010,25(1):94-96..

河间金栋医学论文集

一、《伤寒论自序》质疑(《浙江中医杂志》1995年07期P320)湖北省鄂州市华容人民医院 廖又明《伤寒杂病论》原书早已亡佚。传之于世的《伤寒论》一书,学术界一般公认确系张仲景著作。然而,《伤寒论》之自序(以下简称《序》),恐非仲景原作。不信,请看以下疑点。避 讳《序》文首句云:“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东汉开国皇帝为刘秀,是时应避“秀”字讳。如“茂(秀)才异等诏”。前几版统编本科教材皆谓张机生活在公元150-219年,考其时系恒帝刘志(132-167),少帝刘辩(176-190),献帝刘协(181-234)即位之时,然《序》中“降志屈节”、“平脉辨证”,均未避“志”字、“辨”(“辩”与“辨”通)字之讳,并无改字、空字、缺笔之象。殇帝刘隆,《金匮要略》中用“淋”而不用“癃”,而《难经》则用“癃”而不用“淋”。说明仲景有避讳之例,而《序》文却不避讳,当非出自仲景手笔。史 实 张机生卒年代有如前所述,今又有人说生活于二世纪中叶至三世纪中叶,而三世纪中叶为三国时代,其时战乱频繁,大疫流行。如曹植《说疫气》:“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曹操亦云:“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建安七才子之一王粲的《七哀诗》云:“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均说明当时大疫流行之广,死证之多,而疟、利、霍乱等病死率应不在伤寒之下,可《序》中却言:“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气。”又观《伤寒论》文,死证并不多见。《序》中言:“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上古”一词实指汉代以前,仲景本为汉代,诚非自述之语气。文 体汉代行文用词委婉,常以“不幸”、“见背”、“不禄”表示人之死亡,且有“入境问禁,入门问讳”之礼仪,而《序》中却直言:“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又《序》中有“委付凡医”之语,“凡医”一词与《金匮要略》之用“中工”、“下工”亦不一致,若以为互文,本非一篇,毋须如此。此外,《序》中文字尚有不合之处,姑不赘述。综上所述,《序》中实在破绽之处不少,颇疑此《序》乃他人所作,后人张冠李戴,妄题仲景之名。然而无论是自序或他序,所具唯物论观点仍应受到重视,不得因为非出仲景之手而否定其学术价值。引用 河间金栋 2015/7/3 22:16二、《伤寒论自序》考略(《中医药学刊》2004年第22卷第8期P1469)杨佃会 刘一凡(山东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山东济南//第一作者,男,1966年生,医学博士,讲师)摘 要:对《伤寒论》仲景自序,学者聚讼纷纭。基本分三种观点:多说学者认为序为张仲景所写,但也有人对此持质疑态度,全盘否定,还有一种即认为,序文大部分为仲景所写。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往往使人莫衷一是。从序的源流入手,通过考证序产生的历史背景、作用,明确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认为《伤寒论》自序乃仲景所写。序之内容也很复杂,曹之概括大致有以下四种:1解释书名,交代卷数;④介绍作者生平及写作经过;四介绍学术源流,评论得失;1/4介绍版本情况。当然,以上四点并不是孤立的,很多序文这四个方面兼而有之,只是重点有所不同罢了。对《伤寒论》仲景自序,学者聚讼纷纭。基本分三种观点:多说学者认为序为张仲景所写,但也有人对此持质疑态度,全盘否定,还有一种即认为序文大部分为仲景所写。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往往使人莫衷一是。笔者从序的源流入手,通过考证序产生的历史背景、作用,明确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认为《伤寒论》自序乃仲景所写。1、序之源流考序之起源,可以上溯到屈原《离骚》,刘知几《史通·序传》指出:“(离骚)其首章上陈氏族,下列祖考;先述厥主,此显名字。自叙发迹,实基于此。”当然,《离骚》毕竟是一篇楚辞,还不能说它是一篇真正的序文[1]。那么真正的序究竟起于何时?就传世文献来看,西汉已有不少序例,如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就是一个代表。到了东汉,班固《汉书叙》、许慎《说文解字叙》、王逸《楚辞章句序》、郑玄《诗谱序》、高诱《吕氏春秋序》等都是很著名的[1]。所以说生活于东汉末年的张仲景,遵从当时的生态文化环境,在其写成的《伤寒杂病论》一书写有序文是不易让人产生任何怀疑的。2、序之位置序是图书正文之前说明写作经过、刊刻情况、学术源流等内容的文字。序之位置古今不一。早起的序多附于书后,这是由写作时间的先后所造成的。写书之始,要从正文第一卷写起,一直写到最后一卷。只有在全书写完后才有可能回顾一下全书的内容,或交待一下写作经过,才有可能写序[2]。如上述所说的《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叙传》、《说文解字叙》等都是放在书后的。然而对于读者来说,由于序能揭示全书梗概,让读者把握作者写作思路,并能提示读书门径、激发读书兴趣,在读正文之前,首先读序是非常有益的。因此,为了方便读者,后来的刻书者或抄书者就把序移至书前。当然,也有一些序,至今尚未移至书前,人们常以“后序”名之。《伤寒论》自序恐也不能例外。3、序之作者就序之作者而言,分自序和他序。自序是作者本人所写;他序非作者本人自写,而由他人写成。在一些非医学古籍中,他序产生较早。据记载,晋代左思《三都赋》写好之后,不为人重,陆机甚至扬言要作覆瓿之物。后来皇甫谧写了篇序言,大加赞扬,张载、刘逵、卫权又先后为之注解,“于是,富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2]。综观古代医籍,象王叔和《脉经》、葛洪《肘后备急方》及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均为本人写序,况且仲景当时学问淹贯,名噪一时,其书序毋庸找人代写,而是由自己写成是合情合理的。4、序之内容序之内容也很复杂,曹之[1]概括大致有以下四种:1解释书名,交代卷数;④介绍作者生平及写作经过;四介绍学术源流,评论得失;1/4介绍版本情况。当然,以上四点并不是孤立的,很多序文这四个方面兼而有之,只是重点有所不同罢了。细考仲景自序,有“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愤恨当时的士人之流不留神医药,只知追逐权势,并迷信巫祝。“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仲景目睹广大人民由于疾疫流行死亡惨重的情况,内心十分伤感,激起了他著书立说以拯救夭亡的愿望,并明确交待了写作方法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书名是《伤寒杂病论》及卷数是十六卷。象这种序文自己不写,难道他人更比自己了解写书的目的?参考文献[1]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529-547[2]唐·房玄龄.晋书[M].第1版,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4,2377[3]王聘贤遗稿,丁启后等整理.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2,(4):24

这种习俗是怎么产生的呢?几年前在乌鲁木齐市水磨沟我曾看到过出土于阿斯塔那的伏羲女娲图的白色浮雕和说明。吐鲁番的伏羲女娲图,出于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交河故城附近的墓地也有少量发现,大多在夫妻合葬的墓穴中,一般用木钉钉在墓顶上,画面朝下,少数画则折叠包好放在死者身旁。根据中国古代男左女右的礼俗,伏羲在左、左手执矩,女娲在右,右手执规,人首蛇身,蛇尾交缠;头上绘日,尾间绘月,周围绘满星辰。由于寓意深奥、构图奇特,富于艺术魅力和神秘色彩,自本世纪初发表以来,一直深受学术界的重视。伏羲、女娲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天神和人类的祖先。据说伏羲曾教导人们从事农、牧、渔业生产,女娲曾教导人们婚姻嫁娶的人伦礼法。他们手中拿的规和矩,即是生产工具,又是社会秩序的象征。1953年,科学家发现,生物的一种基本遗传物体──脱氧核糖核酸的分子,这一化生万物的基本遗传物质的结构──一种双螺旋线的结构形式,竟然与吐鲁番地区表现化生万物的人类始祖形象非常相似。以化生万物为名,吐鲁番出土的一幅伏羲女娲画像成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杂志《国际社会科学》1983年试刊号的首页插图。另外,“男左女右”的习俗还和古代人的哲学观关系非常紧密。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中通贯事物和人事的两个对立面就是阴阳。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长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将其归类分为大、长、上、左为阳,小、短、下、右为阴。阳者刚强,阴者柔弱。人的性格,男子性暴刚强属于阳于左,女子性温柔和属于阴于右。“男左女右”在中医应用上也有实际的科学意义,“男左女右”在医学上是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中医诊脉,男子取气分脉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脉于右手,即使小儿患病观察手纹也取“男左女右”的习惯。这就是“男左女右”的由来。这一沿袭至今的习俗,早在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当然至于“男左女右”是否真能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则是另一个问题了。“男左女右”客观规律的准确性质疑“男左女右”之说,由来已久。封建社会由于受“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等夫权思想影响,在尊卑贵贱、辈份高低及等级地位排序等方面,皆遵“左为尊为上”、“东为大为首”,故“男左女右”之说,是一种权力、高贵象征。后演变成一种习俗,并形成一种自然规律而客观存在,无论民间百姓,还是朝廷命官大多遵从沿用。何为自然规律?自然规律是在自然界各种不自觉的、盲目的动力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因为规律是客观的,所以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并且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所以我们日常生活中,由“男左女右”约定俗成例子甚多。如公厕中男女厕所的设置,遵“男左女右”;结婚戴婚戒,遵“男左女右”;即便现代测量血压及中风偏瘫等亦尊“男左女右”之说。实际上此等规律乃受古代哲学思想阴阳学说之影响,取象比类,加以推演而来。阴阳学说是古代哲学范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探求宇宙本原和解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实际上是一种说理的工具,但有局限性及缺陷。根据阴阳学说的理论,宇宙间凡是“阳”气所指向之处,便是功能旺盛之处;喻指事业兴旺、发达,功成名就的地方,主吉、为正、为顺。《素问·阴阳离合论》:“圣人南面而立。”就人体而言,古代圣人认为“面南而立”为正、为顺,根据“天人相应”及阴阳学说的理论,人体之左为东,主生发属阳;之右为西,主肃降属阴。就男女而言,男性刚暴为阳,女性柔和为阴。左为阳,男为阳;右为阴,女为阴,故就有了“男左女右”之说。从而形成一种自然规律而客观存在,并皆遵从沿用。然而若将“男左女右”之说通过取象比类的方法推演至人体,来解释说明人体的某些生理功能或病理现象,则未必皆是。1 偏瘫分“男左女右”之说 偏瘫,即半身不遂,是急性脑血管病变(中医称中风病)的一个重要症状。民间百姓认为,患了中风偏瘫,是“男左女右”,即男的是左瘫,女的是右瘫。但是如果没有现代解剖学的观点去科学剖析印证,那么民间偏瘫分“男左女右”这一说法可能就会一直流传,以讹传讹。现代解剖学认为,偏瘫病位主要是大脑半球深部的内囊区域或脑干。无论颅脑外伤、占位、感染或血管病变等,凡损害了内囊或脑干,都可出现程度不同的偏瘫。因为大脑半球、脑干都是交叉支配对侧肢体的功能,故左侧病灶,则出现右侧肢体瘫痪;而右侧病灶,则出现左侧肢体瘫痪。神经(脑)解剖,无男女性别差异,因而得了中风偏瘫,不分“男左女右”,故这种说法不准确。因此“男左女右”之说其客观规律的准确性,对于中风偏瘫来说,是不准确的。2诊脉测男女,遵“男左女右”诊脉测男女,民间有传说,有的百姓认为非常准确,而历代中医脉学著作中也有相关论述,但是否准确,皆有验有不验。2007年6月27日,科技部副部长尚勇在罗马召开的“中欧中医中药大会开幕式”上致辞说,“中医不但能够通过脉搏诊断妇女是否怀孕,而且能判断男女”,并称“这是系统生物学最好的一种应用与实践”。此言一出,舆论哗然,质疑声不断。摸脉真能判断胎儿性别吗?诊脉测男女,首见于晋·王叔和《脉经》。《脉经》云:“妇人妊娠四月,欲知男女法,左疾为男,右疾为女……又法,尺脉左偏大为男,右偏大为女。”据经文凡是脉象表现为左侧“疾、尺脉偏大”等则诊为男;而右侧“疾、尺脉偏大”等则诊为女,即“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历代医家对这一论述,多宗其说并皆遵从,其道理何在?此乃源于“男左女右”之说。因为左为阳,男为阳;右为阴,女为阴。就气血而言,气主动属阳,血主静属阴。以脉象而论,左脉属阳主气,左脉疾、左脉大,即气盛为阳,男为阳,故有“男左”之说;右脉属阴主血,右脉疾、右脉大,即血盛为阴,女为阴,故有“女右”之说。因此有了“男左女右”之说。若根据阴阳学说的理论,以气血、男女配阴阳来说明男女在生理上有差异,反应在脉象上则形成了“男左女右”之说法。此“男左女右”之说是否真能反应男女生理上的差异,并通过诊脉体现出来,其准确性值得怀疑。如《沈氏女科辑要》云:“王叔和《脉经》,以脉之左右浮沉,辨所生之男女……恐臆度之见,非确论也。”对于脉测男女之法,清·王孟英给予了非常中肯、客观的评说,对为医者或有启示。王孟英云:“诸家之论,皆有至理,而皆有验有不验。余自髫年即专究于此,三十年来,见闻多也。有甫受孕而脉即显呈于指下者;有半月一月后而见于脉者;有二三月而见于脉者;有始见孕脉,而五六月之后反不见孕脉者;有始终不见于脉者;有受孕后反见弦涩细数者;甚而两脉反沉浮难寻者。古人所论,原是各抒心得,奈死法不可以限生人,纸上谈兵,未尝阅历者,何足以语此?”中医诊脉断病绝对是经验之谈,是从经验中总结出的规律。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很难验证诊脉断病的准确性,亦更难验证诊脉测孕妇所怀男女之准确性有哪位学者从统计学角度,客观公正的统计过诊脉测男女性别的准确性?试问中医前辈、医学泰斗,哪个敢说,我诊脉肯定能确知男女?一般情况下,孕妇所怀之胎儿,非男即女(但亦有双胞胎者、两性阴阳人者等)。既便不诊脉,男女性别比例尚各占一半,若偶尔言中,则信为神手,而广为流传;如此则认为中医诊脉可以测知男女性别,误也。若未言中,则为庸医,或遭诋毁,有谁为此去传颂乎?诊脉测男女,是根据“男左女右”学说而来。而“男左女右”之说,则是根据古代哲学阴阳学说取象比类推演而来,其客观规律的准确性是不确切的。3 孕妇回首测男女 遵“男左女右”另外,历代医籍尚有其他法,推测所孕之男女。如《脉经》云:“遣妊娠人面南行,还复呼之,左回首者是男,右回首者是女也。又法,看上圊时,夫从后急呼之,左回首是男,右回首是女也。”根据孕妇回首左右来测男女,亦遵“男左女右”之说。何也?《沈氏女科辑要》云:“受胎时偏左成男,气血聚于左侧左重,故呼之则左顾便,脉必形于左尺;受胎时偏右成女,气血聚于右侧右重,呼之则右顾便,脉必形于右尺。此一定之理也。”此客观规律是否准确或应验,王孟英所言极是,即“诸家之论,皆有至理,而皆有验有不验……古人所论,原是各抒心得,奈死法不可以限生人,纸上谈兵。”此说一语中的,不言而喻是不准确的。或用孕妇之夫的乳房是否有核来验证“男左女右”这一说法,如《脉经》云:“又法,妇人妊娠,其夫左乳房有核是男,右乳房有核是女也。”此法实属荒诞,但言之凿凿,皆有至理,何其不误导之?4 结语综上所述,“男左女右”这一自然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并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多遵守从之。其规律乃由古代哲学思想阴阳学说推演而来,至于其客观规律的准确性,时人或少问津。通过例举偏瘫及诊脉测男女等遵“男左女右”之说,并参以历代医家的相关论述来说明“男左女右”之说,这一客观规律的准确性若推演至人体,或然性较大,即不确切。参考文献[1] 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2.[2] 金栋.男左女右辨疑[J].中外健康文摘,2009,6(5):206.[3] 金栋.偏瘫一定是男左女右吗[N].健康报,2009--03--12(4版.)[4] 沈又彭.沈氏女科辑要[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6,28-29[5] 金栋.摸脉测男女浅议[J].医学信息·下旬刊,2009,1(8):154.[6] 金栋.诊脉能否测知男女探讨[J].光明中医,2010,25(1):94-96..

陈金弟医学论文

工写妙合画心境,融会贯通求变革-----著名花鸟画家赵清国的作品赏析夫从艺者,托其根于心智也,发其花、笔端墨彩于萱桑也。人之神不能无为,思虑易迁,哀乐相变,感生于志,赋形凝萃于画间。庚寅(2010)年春(5月15日),在首都的一场拍卖会中,著名花鸟画家赵清国先生的多幅花鸟和国画人物作品赢得来自全国各地和场外的网络参拍者竞相投购,其中一幅斗方葡萄创下25万元的拍卖纪录。五月的北京春寒料峭,不畏风寒的人们带着极大的热情前来参观竞拍。展厅四壁挂满了国内外中国画大师们的作品,清国先生参拍十幅中国画作。这幅以葡萄为主题的《春华秋实》展拍,气势恢弘、枝藤遒劲而又笔墨浓重!赵清国,河南郑州须水镇人,1954年生于普通农民家庭。兄妹五人排行老末,儿时受大哥和父辈的蒙学影响,喜欢读书、写字、画画。他最大的理想将来当一名画家。中学读书时,他的文化课和美术课成绩都非常优秀。然而“文革”却断送了绘画的梦想。1970年,刚满十六岁的他不得不携笔从戎,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工程兵某部。白天在坑道里从事繁重的体力施工,晚上回兵营挑灯夜战,读书写字。艰苦的生活环境磨练了清国的意志,坚定了他学画、当画家的决心。从那时起,他养成了画速写的习惯。他说,他至今不抽烟、不打牌,和年轻时画画的理想追求是有直接关系的。庄子《外篇》曰:“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青年时代的清国,奋发上进,施工工程,文化宣传,样样都抢在前头,干的出色。他说,人活着,不管做什么,都应该有种向上精神追求,越是环境艰苦,越要有独立的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上经》)他常以古人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从普通施工员,到书记员,再到司务长,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清国在部队的时候喜欢读书,兴趣广泛,吹拉弹唱样样都行。但他最钟情的还是画画。他不但喜欢画花鸟鱼虫工笔小品,更热心于描写全景式的大幅巨制。他有时也画油画、搞书法,涉猎极广,没有定式。他最终走上绘画道路正轨,拜潘天寿的入室弟子,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的朱颖人教授为师,却来自一次偶然的机会。70年代末,已转业到地方的物资系统清国,在洛阳接待了朱颖人、陈永康等先生一行的艺术家,并观看了他们合作的一幅丈二巨作《洛阳花似锦图》,那绚丽的墨彩、挺立的奇石,虬曲的松柏、华丽的牡丹、萱草以及气势逼人构图,让清国良久驻足,竟然看呆了,原来中国画还可以这样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拜朱教授为师,学画国画。说来也巧,刚好朱颖人先生与河南知名花鸟画家李自强先生熟捻。他家中收藏有朱先生十数张从20世纪60年代延至新近的大幅花鸟画作品,清国如视珍宝,借来系统地仔细临摹。他深感自己原有的绘画功底不足,先后在天津大学进修MBA期间到天津美院和贾宝珉、姬俊尧、王之江、李学瑛等先生系统地学习传统绘画理论。1992年4月,经李自强先生推荐,清国带上了数十幅作品驱车千里至杭州西子湖畔朱先生府上求教。朱先生在一一看过作品,夸清国画画有灵气,并在其作品上题字:“精神可嘉,当需努力”。兴致之余,朱先生信手边画边讲,口传身授。那年,朱先生71岁,清国43岁,当为先生的晚年弟子之一。“朱颖人先对生活和艺术的理解表现在他的三个基本观点之中,艺术风格要与个性相和谐、生活的感受是创作的源泉、中国画笔墨是能不断传承发展的艺术。他身上充分表现了一位当代中国画人精审敦厚、充满自信的品质。”朱颖人先生的师承十分丰富,他既受过颜文梁、林风眠、孙文林、关良、倪贻德、黎冰鸿等人学院式的西洋画教育,也受过蔡卓群、吴茀之、潘天寿等人师徒式的训练,他善于吸收中、西绘画两方面的营养,把学院式的教学和传统师徒传承式的训练结合起来学习,并贯彻到他以门生代行老先生的教学中去。朱先生常说:“光学古人的笔墨是远远不够的,要做到师迹又师心,注意学习古人的意境和构思”。朱先生重视课徒与古代名画临摹、写生、创作三个环节的关联互动,主张借“临摹与读画”以学古(即因),承“写生与创作”(即创)以开今。通过学古达于开今的目的。写生是师古人师造化的实践,是通向创作的必由之路。创作是写生的提炼和升华,同时,又是师古人,师造化的试金石,通过实践寻找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实际上在整个学画的过程中,临摹、写生、创作三者是循环往复不断交替进行的。在老师的引领和启发下,清国逐渐明白了这些道理,并且重新注意临摹、写生、创作三者的关系。大体来说,清国的创作九十年代前以临摹为主,兼及写生创作;后期以写生、创作为主。纵观清国的绘画是临摹、写生和创作交叉进行的。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清国逐渐走出一条自悟的学画之路。清国追随朱颖人教授以及诸多先生学画,虔诚,有颗执著之心。先生们亦都倾其所长,无论从题材画意,还是笔墨题款,都毫无保留的传授。清国学得刻苦,也学得灵活。既从宏观着眼,注意把握大局。又从微观入手,一笔一画,精微描摹。他学习有心,不但揣摩老师们的传授要点,而且重视研究老师各自的画路、画材,并结合自己的特点,有针对地借鉴。2005年以来,清国进入创作盛期,完成了一批以葡萄,牡丹、荷花和各种农作物为主题的大型画作,像《风雨荷塘图》、《南风吹来望丰年》、《山中惟有茶烟》(2006年),《春雨》、《清溪品茗图》、《石榴韵赋》、《秋馨图》、《云岭寄情》(2007年),水彩画《雪域佛光》、《缤纷净界》、《嵩山雪景》(2008年)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通观清国以花鸟为主景的作品,早期的作品比较写实,“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追求朴实的自然美。近期的作品渐趋夸张,带有一定的象征性,透露出较多的理性精神。从上述作品可以明显看出,画家渐由“客观”描摹进入一个主观“臆造”的全新阶段。在创作构图上,清国着意追求雄浑博大的意境,大视角、特写式镜头强化、夸张花木的奇绝,枝藤的伟岸,从而拉近与观众的距离,造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人随作品迸发出心底的崇高感。我国著名花鸟画家,美术评论家,人民艺术家鲁慕迅先生在其《梅花》作品上题款“漫天飞雪压重峦,独立冰崖展笑颜;根有丹砂花似火,化将光热暖人间”。为更好的表现和适应大幅画创作的需要,清国运用粗放的大笔,以浓墨、焦墨和重彩,泼洒胸中浩然之气,从而追求朴厚凝重的艺术效果。这种壮美的审美取向预示着清国艺术创作孕育着一场突变。为迎接这场孕育已久的艺术创作变革,清国先后接受《世界知识画报》、《科技人》和国家机关的邀请,赴京创作巨幅葡萄题材的《珠玑图》、《紫气东来》、《寻诗觅句涉秋园》等画作。他告诉我,近期要重新有选择的读些理论书籍和诗集,拓展意境,滋养笔墨,六十岁以后再进行风格变化,以期探索花鸟人文画的表现方式,展现由修养与能力交融起来的思维,达到直取水墨写意作品的神意格调和主题思想品质。

金陈进中山眼科论文

青光眼:葛坚,余敏斌,卓业鸿,刘杏,彭寿雄,张秀兰,凌运兰,林明楷,黄晶晶白内障:刘奕志,陈伟蓉,吴明星,程冰,郑丹莹,杨文辉,柳夏林,刘玉华等角膜病:王智崇,钟兴武,黄挺,周世有,梁凌毅,袁进眼底组:唐仕波,吕林,张少冲,刘文,梁小玲,易长贤,金陈进,于强等神经组:杨晖葡萄膜炎:易长贤,李梅,杨晖外伤组:汪振芳,林晓峰,梁丹,龙崇德眼肌组:颜建华,林小铭,康瑛等屈光组:曾骏文,杨晓整形组:黄丹平,郑永欣,卢蓉激光手术:钟兴武,余克明,王铮,刘泉,杨斌眼眶肿瘤组:杨华胜,毛羽翔,艾思明中医眼科组:潘晓燕

网上预约挂号的大部分都是挂号机构,要收费的。如果你家庭经济条件可以的话那麽你就找专门帮忙挂号的挂号公司帮忙挂,广州挂号导医网这个挂号公司可以挂号,之前我找他们挂过的,或者就自己先去医院试挂下,实在不行再找广州挂号导医网帮忙挂号也还可以的。中山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的眼底科的专家教授有很多,如黄时洲、易长贤、吕林、张少冲、李加青、谢楚芳、李梅、金陈进、梁小玲等医生都可以的,就是要看你要看的眼底病是属于哪种;先了解下医生,再来做选择要挂哪位专家的号。

  • 索引序列
  • sci医学期刊陈金栋
  • 金栋医学论文集
  • 河间金栋医学论文集
  • 陈金弟医学论文
  • 金陈进中山眼科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