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科学转化医学期刊癌症疫苗

科学转化医学期刊癌症疫苗

发布时间:

科学转化医学期刊癌症疫苗

未病先防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疾病防治模式,尤其是对癌症这个目前仍没有理想治疗手段的疾病,防患于未然更显得弥足珍贵。继2006年世界首例癌症疫苗获准上市,近日,世界卫生组织又建议推广第二种宫颈癌疫苗。但除了宫颈癌可以打疫苗预防外,似乎在临床上还没有看到其他成功的案例。疫苗预防癌症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呢?“实际上,癌症疫苗有两类,即预防性疫苗和治疗性疫苗。针对人乳头瘤病毒(HPV)研制的宫颈癌疫苗属于前者。”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免疫室主任张叔人向《生命时报》记者介绍,当知道癌症发病与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有一定关系后,科学家就猜测,如果能让人体对这些病原体产生免疫,或许就能预防相关癌症的发生。宫颈癌疫苗的诞生让这种设想成为了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已应用多年的乙肝疫苗也是一种癌症疫苗。”天津市肿瘤医院生物治疗中心主任任秀宝说,幽门螺旋杆菌对胃癌的发生也有类似乙肝病毒对肝癌的作用。其他如与鼻咽癌有密切关系的EB病毒的疫苗研发也正在进行中。不过,任秀宝说,EB病毒较HPV结构复杂,更容易产生“免疫逃逸”,因此研发较慢。此外,即使是宫颈癌疫苗,由于不同人种、不同国家人感染病毒的亚型有区别,因此也不会一支疫苗就全世界推广。与预防性癌症疫苗相比,治疗性癌症疫苗的应用更加广泛。张叔人说,俄罗斯、巴西、韩国等国家都有治疗性疫苗获批上市。“癌细胞来源于人体正常细胞,人体的防御系统常常无法及时发现并清除它们。通过治疗性疫苗对癌细胞表面抗原的标记,就能使癌细胞‘暴露身份’,成为众矢之的。”任秀宝说,现在作为放化疗等的辅助手段,治疗性癌症疫苗在提高治疗效果,预防肿瘤复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癌症连续35年蝉联国人10大死因之首,平均每3个人之中就有1个人会罹患癌症,看着每年攀升的癌症死亡人数,不禁令人感叹,难道目前的医疗技术及科学发展,在癌症之前还是束手无策吗?而美国史丹佛大学的免疫疗法,只要打一针癌症疫苗就可以消除全身癌细胞,为患者找到了一线生机!

什么是癌症疫苗?

免疫疗法是一种新兴的治疗癌症方式,最主要的机制是活化人体内的免疫系统,让患者免疫力提升后,可以杀死癌细胞、预防癌症扩散和复发。而癌症疫苗简单来说,就是利用疫苗来提升免疫力,来杀死癌细胞。

在《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近期所发表的论文中指出,史丹佛大学医学院肿瘤科教授罗纳德·列维(Ronald Levy)带领的团队,研发出了新的「癌症疫苗」,这种癌症疫苗会提升人体T细胞抗癌的能力,T细胞是免疫系统作战的主力部队,它们辨认出癌细胞表面的特殊蛋白质后,会去攻击消灭癌细胞。

癌症疫苗的优点

在癌细胞增生和扩散时,会去抑制T细胞的功能,而罗纳德·列维所研发的癌症疫苗,使用短DNA及抗体去活化T细胞,让T细胞恢复杀死癌细胞的能力,而且这个疫苗在注射进某个癌细胞里面时,因为会辨认出相同的癌细胞特殊蛋白质,所以也会同时消灭身体其他部位的相同癌细胞。

换句话说,就是打一针就可以消除全身扩散转移的癌细胞!因此,和其他的免疫疗法比较下,此类的疫苗制作成本低、更重要的是对患者的治疗时间缩短及副作用也很小。

抗癌效果在动物实验中已近100%成功 并且对多种癌症有效!

研究团队在90只身体两处有淋巴癌的小鼠上注射了微量疫苗,结果发现小鼠被注射部位的癌细胞被清除了,而另一处的癌细胞也同时消失。

因此,研究人员进而对罹患大肠癌、黑色素瘤和乳癌的小鼠身上注射疫苗,也发现了一处癌细胞被消灭后,另一处癌细胞也消失的现象,87只小鼠的癌细胞全部被清除,而癌细胞复发的3只小鼠在注射第二支疫苗后,癌细胞也完全消失。因此疫苗不仅有消灭癌细胞的功能外,还预防了复发的情形,延长了小鼠的寿命。

罗纳德·列维教授说:「我们看到了惊人的、全身性的效果」「这些动物全身的肿瘤都清除了!」而目前疫苗中所含的两种药剂,一种已核准可在人类身上使用,另一种在临床实验测试中,而罗纳德·列维教授的研究团队也在招募15名早期淋巴癌的患者进行临床试验,并表示,若人体实验证实可行,则该疫苗会应用在治疗其他类型的癌细胞,帮助癌友。

近期,美国斯坦福大学研发的新型癌症疫苗在携带恶性肿瘤的小鼠身上试验,取得了惊人的成果:小鼠身上癌细胞不仅完全消失,并且这种疫苗还可以有效对抗多种癌症。相关研究已发表于《科学》子刊《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

随后,诸如《美国癌症疫苗研发成功,彻底根治率达97%!》等标题党文章开始在朋友圈刷屏,这让很多人既激动又疑惑:这个消息靠谱吗?是什么样的疫苗?能治疗哪些癌症?

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罗纳德·列维(Ronald Levy)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团队所研制出的这种新型癌症疫苗,结合了两种免疫刺激剂。

在实验时,研究人员首先在将试验小鼠身上 2 个部位移植淋巴癌肿瘤,然后研究人员将微量疫苗注射进其中 1 个恶性肿瘤里,活化其肿瘤内的 T 细胞。

结果发现,小鼠注射这种疫苗后,不仅消灭了该部位的肿瘤,连未被注入药物的肿瘤也被同时消灭。

罗纳德·列维(Ronald Levy)教授:

美国科学院院士,淋巴瘤研究大咖,被誉为癌症免疫抗体疗法的鼻祖之一,因为他的研究直接带来了治疗淋巴瘤的免疫靶向药物美罗华。

适用于多种癌症,成功率达 97%

在此项研究中,90 只老鼠中有 87 只体内癌细胞全部清除,成功率达 97%。仅有 3 只老鼠癌症复发,但在注射第二针疫苗后,肿瘤再次消失。

这种新型癌症疫苗对许多不同种的癌症都有效,包括自然发生的癌症。研究人员又在患有乳癌、大肠癌和黑色素瘤的小鼠身上实验,取得了相似的成效。

另外,研究人员还发现这种疫苗还预防了癌症的复发,极大地延长了小鼠的寿命。

仅需微量,无化疗或放疗的副作用

区别于其他癌症治疗方式,这种癌症疫苗避开了去寻找每种肿瘤特有的免疫标靶的繁琐方式,也不需要全面激活免疫系统,或对每一位病人的免疫细胞进行单独处理。

把疫苗注射进某个肿瘤内,那么在体内其它部位、和这个肿瘤有相同蛋白质标靶的其它肿瘤,会被一同消灭。这意味着,扩散转移到身体其它部位的癌细胞,都会在一针疫苗之下,全部清除。

研究人员表示,仅需局部注射微量,便会产生迅速的疗效。而且又不太容易造成化疗或放疗的副作用,治疗时间更是被大大缩短,价格也比较低廉。

目前,新型癌症疫苗的研究已进入人体试验阶段。若测试成功,必将带来人类对抗癌症史上的重大转变。

斯坦福抗癌疫苗靠谱吗?

作为肿瘤患者及患者的亲友,大家可能对这个结果高兴的比较早。谁都想一针下去再也不得癌症,或者把已有的癌症清除掉——这个概念已经出现了近百年,在历史上也热了很多次。

然而,事实上,科学家开发出来的能治愈老鼠肿瘤的各类疫苗没有上千,也有几百。但和其它抗癌方法一样,一旦到人体上尝试,就无效。为什么呢?因为人不是老鼠,癌症之所以难以对付,除了自我膨胀、善于伪装,还会产生数千个不同的突变,让治疗药物失去作用。

人体内的肿瘤通常是经过10~20年的漫长进化形成的,就像地球上同时有各种各样动物一样,每个癌症病人身上通常也有很多个特性不同的肿瘤同时存在,我们把这个现象称为“肿瘤异质性”。由于异质性存在,有时抗癌药只能杀死90%人体癌细胞,而不是100%,这导致肿瘤耐药和复发。但实验室用的老鼠肿瘤模型,几个礼拜就长起来了,没有这个进化过程,肿瘤细胞来源很单一,而不是多种混合。因此,药物一旦起效,很容易杀死99%,甚至100%的癌细胞。

虽然人和小鼠的肿瘤完全不是一类的东西,但是还是很有希望的,新型癌症疫苗的研究已进入人体试验阶段。若测试成功,必将带来人类对抗癌症史上的重大转变。

改变生活方式

有效防治癌症

有研究表明:90%-95%的恶性肿瘤与外在因素有关,其中饮食占30-35%、烟草占25-30%、肥胖占10-20%、酒精占4-6%。由此可见,恶性肿瘤是一种营养、饮食、运动及生活方式相关性疾病。

目前,我国国民肿瘤患者整体知识水平,尤其是综合知识水平不高。造成“重手术、重化疗、重放疗;轻营养、轻饮食、轻运动,轻心理;重院内,轻家庭”的普遍现状,致使我国每年获得积极综合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不足10%。国内肿瘤营养治疗仍处在起步阶段,只有一些三甲医院为患者提供特殊的营养治疗与管理。

而在北美,每一位肿瘤治疗的患者都会安排营养师,疾病管理师参与医生会诊。他们会与主管医生一起商讨治疗方案,在肿瘤治疗期间通过饮食处方,运动指导,心理减压和营养补充剂摄入等一系列的治疗干预,整个治疗贯穿于肿瘤预防、治疗的全部过程,融汇于其它治疗方法之中。营养师会确定患者每天身体所需的热量和蛋白质量,并查看患者的病史、疾病类型和治疗计划以便为患者推荐合理的营养补充方案。疾病管理师根据疾病给患者的运动、心理、及日常护理等生活方式提出合理化建议。

面对这样的差距,我国有必要将肿瘤营养提高到肿瘤治疗的战略层面,大力发展、推广、规范肿瘤营养诊疗,同时加强饮食、运动及心理多方面干预指导。

根据美国 4 千万住院患者研究发现,与未营养干预的患者相比,营养干预的患者缩短了21%住院时间,节省了 22% 住院费用。营养干预能够显著改善肿瘤患者的体重丢失并减少并发症,增加肿瘤患者营养摄入并改善生活质量。

来自加拿大的 MCL 肿瘤(慢病)患者生活方式全程医学管理,具有国际医疗专业支撑,集合美国慢病生活方式管理的一线疗法(FLT)、加拿大肿瘤预康复项目(POP)、中国肿瘤营养疗法(CNT)等多方的临床成果,并结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开创了一套系统的,科学的、更适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全程医学管理方案!

抗癌疫苗目前还没有正式上市。香港遗传性肿瘤基因检测,可以了解家族是否携带肿瘤致病突变基因,预估罹患遗传性肿瘤的风险,尽早作针对性预防,可有效保障个人同家人的健康。

科学转化医学杂志癌症疫苗

关于癌症疫苗(cancer vaccine),研究人员已经致力研究了50多年,但直到最近他们才能确切地证明这种疫苗的机制以及作用为何。法国的蒙特利尔大学免疫学和癌症研究所(IRIC)的一个研究小组,证明了癌症疫苗真的可以起作用。期许它可以成为一种极其有效、非侵入性且具有成本效益的抗癌利器。

非编码DNA序列是关键

此一发现代表了对癌症疫苗研究的重大突破,这是一项竞争激烈的研究,全世界许多研究团队都有参与。然而,与其他团队不同的是,IRIC在不寻常的地方寻找解决方案,也就是「非编码DNA序列」(non-coding DNA sequences)。

在2000年和2005年,许多研究都表明具有免疫防御的细胞,像是T淋巴细胞(T lymphocytes),能辨识和穿透癌细胞来攻击它们。,IRIC 团队的首席研究员 Claude Perreault 及 Pierre Thibault 和 Sébastien Lemieux 说:「肿瘤被淋巴细胞浸润的时间越长,患者的存活时间就越长。」Perreault 又说:「对于那些肿瘤受到 T 淋巴细胞强烈攻击的患者,12 年前开发的一种能 *** 免疫系统的药物,能够对抗 25% 的癌症病例。」

T淋巴细胞透过存在于细胞表面的外来抗原(或胜肽)来识别肿瘤。然而,即使这些抗原被免疫系统识别,它们也无法充分 *** 免疫系统以使淋巴细胞靶向并破坏它们。因此,癌症疫苗的研究重点在于辨识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specific antigen),以便让免疫系统更有效地攻击癌细胞。所谓的肿瘤特异性抗原,是指只能在癌细胞的表面找到,在正常细胞表面上则无,能够让免疫细胞精准的只对癌细胞进行攻击。由于这些肿瘤特异性抗原是基因缺陷所导致,许多研究团队已经追踪了已知的编码抗原和蛋白质的DNA片段,但目前尚未成功。

Perreault 表示:「编码 DNA(Coding DNA)只占人类基因组的 2%,而非编码 DNA 估计占了 细胞DNA 的 98%,这种非编码的DNA可能是受 DNA 甲基化的因素而使基因沉默不表达。我们的研究就是专注在非编码 DNA。」

非编码 DNA(Non-Coding DNA),是指不包含制造蛋白质的指令,或只能制造出无转译能力的RNA。过去科学家以为这些非编码 DNA 没有什么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科学家们对非编码 DNA改观了,因为它们被发现带有一些重要讯息,并且可被编码 DNA 产出的蛋白质利用。

IRIC团队借由注射各种类型的癌细胞至小鼠体内,鉴定出来自非编码DNA的多种抗原,其中一些抗原对癌细胞具有特异性,并在不同类型的癌细胞普遍都能见到。这让团队开发出一种基于白血病细胞的疫苗,所使用的白血病细胞含有一些已鉴定的抗原,并将其施打于小鼠。其实验结果非常令人振奋。

Perreault说:「我们测试的每种抗原都消除了 10% 至 100% 的白血病。」「就算再次对小鼠注射新的白血病细胞也能发挥防御机制,这表明疫苗有长效作用。」

随后在人类的白血病细胞中也鉴定出相同的抗原。Perreault认为他的团队的研究结果非常有前景,并为治疗人类白血病和肺癌的疫苗开辟了可能性。IRIC团队专注于这两种特定类型的癌症,因为它们在基因突变数量方面刚好处于相反的两端。肺癌相较于白血病,是基因突变数量较多的癌症。事实证明,该疫苗已被证明可有效治疗由少量突变引起的白血病,这也有助于该疗法在对抗其他类型癌症方面的功效。

「我们不必为各种形式的癌症重新制造疫苗。」Perreault补充说。同时,开发人类疫苗的障碍之一是由于我们的遗传多样性远远大于小鼠。尽管如此,他认为人体临床试验可能在未来两到三年内开始执行。

由 IRIC 团队鉴定之抗原的疫苗,将是相当符合成本效益的癌症疗法,同时大大简化了治疗癌症的过程,特别是能避免化疗后产生的许多副作用。

Perreault总结说,IRIC发现此机制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该研究用了许多学科研究方法,团队结合了基因组学(genomics),生物资讯学(bioinformatics)和蛋白质组学(proteomics)。此研究已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期刊。

2030年前癌症疫苗或将问世,这款疫苗的问世,对延续生命具有很大的意义,首先对一个人来说,能够延续生命的一个长度,对于国家来说能够延续一个人才的使用长度。最后对于社会来说,也能够延长幸福的长度。

2030年前癌症疫苗或将问世,这款疫苗的问世,对延续生命具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对于个人来说,他们可以延长生命的长度,每个人的生命的长度结识会。随着医疗的发展会不断地延长的,这就需要医疗科技不断进步,才能够使我们人类的生命的长度不断地延长,所以沉默一个角度上来说,这一个成就,一旦能够实现,那么我们人类的生命的长度就能够延长。

2030年前癌症疫苗或将问世,这款疫苗的问世,对延续生命具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对于国家来说,这也能够去延长我们国家的人才使用的长度,对于国家来说,人才是发展的根本,那么一旦失去人才就损失,那么,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这一个成就,能够实现那么人才的一个使用的长度也会增加。

2030年前癌症疫苗或将问世,这款疫苗的问世,对延续生命具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对于社会来说,也是能够有着很大的一个帮助作用的。这能够延长社会上的很多家庭的一个幸福的长度,让更多的家庭更加幸福,并且一直幸福下去。

总之,2030年前癌症疫苗或将问世,这款疫苗的问世,对延续生命具很大的意义,应该值得肯定。

可以让我们在延续生命当中没有那么痛苦,而且能够提高我们的生活率,并且用生命去做更多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美国癌症疫苗研发成功,彻底治愈率达97%。这项研究确实存在,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Ronald Levy博士2018年1月底发表在《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但“治愈率达97%”则完全是误读。

实验结果确实很鼓舞人。动物淋巴瘤模型的治疗实验显示,90只淋巴瘤小鼠经过这种方法治疗后,有87只完全治愈,肿瘤彻底消失。虽然有三只小鼠复发,但再次治疗后肿瘤生长受到了抑制。这种疗法对动物的乳腺癌、大肠癌、皮肤癌也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需要强调的是,该研究目前仍处于动物(小鼠)实验阶段,90只小鼠的模型,87只获得了很好的结果,换算下来治愈率约为97%,但这只是小鼠的治愈率。动物实验效果显著,并不代表应用于人体也能取得同样的效果。根据临床实验网站查到的信息,该研究团队已经在2018年1月开始召集志愿患者进行1期临床试验。

事实上,动物实验的结果,绝大多数都无法在人体复制出来。每年肿瘤研究的论文成千上万,动物实验有效的文章也是不胜枚举,但经历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临床试验,最终在人体实验获得成功的疗法实属“凤毛麟角”。来源:人民网

癌症转化医学杂志

可以在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肿瘤学核心期刊等查找《癌症》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中山医科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合作中心)主办,美国LANDES出版社协办的核心科技期刊。创刊于1982年2月,月刊,大16开,112页,进口铜版纸彩印,国内外公开发行。办刊宗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循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办刊方针,致力办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性期刊。读者对象:国内外从事肿瘤防治研究的医、教、研工作者,肿瘤学边缘学科的学者,以及医学院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等。开设栏目:快速报道、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述评、技术与方法、综述、个案报告、简讯等栏目。

1、Cancer research(癌症研究)2、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临床肿瘤学杂志)3、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CA:临床医师癌症杂志)4、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临床癌症研究)5、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杂志)6、中华肿瘤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

各个检索系统的影响因子不同一般最大的是《CA:ACancerJournalforClinicians》。

《CA:ACancerJournalforClinicians》是美国癌症协会的官方旗舰期刊,也是全球顶尖的医学期刊,主要报道全球肿瘤防控、诊断、治疗最前沿的研究进展和发现,为全球肿瘤人群预防、临床诊疗等提供最新政策。

《临床医师癌症杂志》介绍:

《临床医师癌症杂志》(《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是由美国癌症学会主办的一份综述性、履行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论文内容涉及癌症诊断、治疗和预防。

其影响因子在SCI每年发布的JCR中一直处于领先位置,充分依托学会主办的优势进行组稿、约稿工作,并刊登医学继续教育方面的信息,发行量约88 000册,号称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肿瘤学期刊。

影响因子-2010年至2012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3年平均影响因子:。

其中,2020年影响因子为 。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临床医师癌症杂志

医学期刊《疫苗》

《柳叶刀》:陈薇院士研发新冠病毒疫苗有效!至于具体什么时候可以上市并未可知,疫苗的研发、临床试验以及最终的上市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的时间也并非是一个确切的数,毕竟在整个过程之中可能产生的变数太多,一般来说,疫苗从研发直到上市,短则几个月,多则可能几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称新冠疫苗的有效只是针对一期的试验结果而言,而二期的结果还有待揭晓,不过二期的试验成功难度将会更大,许多疫苗都最终止步于第二期的试验中,但不管结果如何,陈薇院士研发的新冠病毒疫苗已经成功了一大步,这已经足够让人振奋。

自新冠疫情在国内以及全球爆发以来,它已经影响到了许多国家和人民的正常生活,尽管新冠无情,不过人却有情,而且从未放弃对新冠疫苗的研发。自新冠疫情出现之后,已经有着许多疫苗研发的好消息接踵而至,其中就包括在5月22日发布在《柳叶刀》的中国新冠疫苗1期试验结果,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该疫苗研发在第一期已经取得了成功,不光能够保证安全,还能够引导人体产生免疫反应。

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的这一新冠疫苗研发团队正是由陈薇院士领衔的团队。陈薇,浙江兰溪人,出生于1966年,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院所长,此外,她还有着许多令人瞩目的身份,不过最让人震撼的就是她曾经先后带队对抗SARS、对抗埃博拉等让人闻之丧胆的病毒,在这些对抗战斗中,她和她的团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陈薇院士还被冠上“埃博拉病毒终结者”的名号。

陈薇院士之所以会选择带领团队再一次对抗新冠病毒,用“临危受命”四字形容再恰当不过。在3月1日之时,陈薇院士及其团队就成功研发出了新冠疫苗,并且于同月16日进行了临床试验,从3月到5月这两个月的1期临床试验来看,新冠疫苗的研发相当成功,虽然后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不过已经向成功迈出了一大步。陈薇院士和她的团队为此次新冠疫情付出了努力和贡献是相当巨大的,只是大多数事情都是做得默默无闻而已,比如,陈薇院士及其团队仅用1天就完成了移动检测实验室并完成了约1000人的核酸检测工作。

或许许多人对于疫苗研发的难度并不是十分了解,不过毫不夸张的说,疫苗的研发难度丝毫不亚于每天挣10万元,尽管陈薇院士研发的疫苗还没有宣布第二期的试验结果,不过我们仍然期待她的成功之音,假如第二期也试验成功,那离上市就真的不远了。

新冠疫情全球爆发以来最好的一个消息正在刷屏,5月22日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布了中国新冠疫苗I期试验结果:安全,能诱导免疫反应!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陈薇院士领衔的团队开展了这项临床试验!

在各国都在争相研究疫苗的大背景下,中国率先取得突破并展开临床试验,并在第一期试验中取得了显著成果,陈薇院士功不可没,她究竟是怎样一位科学家?疫苗什么时候可以上市?请随本文来了解一二!

临危受命的陈薇院士

3月1日,由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陈薇院士领衔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重组新冠疫苗!3月16日重组新冠疫苗获批启动展开临床试验。这就是上文试验结果的源头,可能大家对此无感,但各位需要了解的是,陈薇是大年初二,也就是1月26日到达武汉的,仅仅一天时间就完成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和检测平台搭建工作,迅速形成了日检1000人份的核酸检测能力。

此后陈薇率领科研人员在与后方科研基地联合作战,集中力量展开应急科研攻关,争分夺秒开展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究。3月16日疫苗投入临床试验,对于疫苗研制过程比较了解的朋友肯定知道,这是何等神速!翻开阅陈薇院士的履历,她的低调再无法掩饰,可能很多朋友都没听过她的名字,但全人类都在享受他的贡献!

对抗SARS

《人民日报》在2003年5月12日刊发了一条消息:“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陈薇研究员领衔研制的“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日前在北京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审批,获准进入临床研究”!

一条简单消息的背后是陈薇在与SARS病毒对抗中付出的巨大努力,为了和疫情抢时间,争速度,陈薇坚持在负压实验室呆上8-9个小时,为避免外出中断实验,甚至还穿上成人尿不湿,在数月努力后,研发的广谱抗病毒药物“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在抗击SARS疫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对抗埃博拉病毒

SARS后不久,陈薇就将眼光投向了当时绝大多数国人都不知道的埃博拉病毒,这种病毒的平均致死率为50%,是从野生动物传染到人,并能在人际间进行传播,各位可想而知这种病毒的危害等级,尽管埃博拉病毒没有波及中国,但陈薇依然跟进十年,坚持研发埃博拉病毒疫苗!

2014年9月,陈薇团队研发的世界上第一支埃博拉病毒的新基因疫苗诞生,2015年陈薇团队进驻塞拉利昂,在当地开始了抗击埃博拉病毒的新基因疫苗二期临床试验。为了表彰陈薇的功绩,她有了一个“埃博拉病毒终结者”的绰号。

重组新冠疫苗的临床试验

3月16日,陈薇带领科研团队研制的新冠病毒疫苗,成为国内第一个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

4月10日,完成疫苗一期临床试验接种的108位志愿者,全部结束集中医学观察,健康状况良好。

4月12日,疫苗开展二期临床试验,成为当时全球唯一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

4月25日,陈薇院士在“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主题直播活动”上透露,新冠疫苗二期临床的508位志愿者已经注射完毕,正处在观察期中,如果一切顺利,将在5月份底揭盲!

北京时间5月22日晚21点左右,《柳叶刀》刊发了陈薇的全球首个重组腺病毒5型载体新冠疫苗I期临床试验结果:ELISA抗体和中和抗体自接种第14天开始出现明显增长,并在接种后第28天到达峰值。特异性T细胞反应在接种后第14天到达峰值。

《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赞叹:首次对此新冠病毒疫苗的人体实验结果发现,它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并且能够诱导快速的免疫反应。“这些结果代表着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不过各位还不要太过乐观,因为这只是一期的试验结果,二期结果有待揭晓,并且二期规模更大,其结果需要时间来评估,另外中国生物制品研究所六大所联合的中生集团也在二期临床研究中!美国也有疫苗开始进入二期,整体上需要评估不良反应,以及抗体滴度、保护性,还有安全性、阻断成功率等等,最终才能选择哪种疫苗进入市场。

新冠疫苗临床试验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积极结果,但对于疫苗到底能在什么时候投入使用,各方专家意见并不统一。

张宏文在日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新冠病毒的疫苗,在明年3月可能可以看到第一个成功的疫苗,但效果如何都是未知。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院士在谈及陈薇院士在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刊发的疫苗论文时表示,一个好的疫苗需要一年半、两年的长时间研发,是因为需要满足“安全、有效、质量可控”三个条件。

面对新冠病毒这种新发传染病的应急状况,高福认为,目前疫苗安全性还是可以的,有望在年底前对一些特殊人群上使用疫苗。

参与牛津大学詹纳研究所的腺病毒载体疫苗研究的教授莎拉·吉尔伯特说:“如果得到监管机构的紧急批准,并最终验证我们研发的疫苗是有效的,那么在9月份第一批数百万剂的疫苗就能生产出来。”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钟南山日前在回答媒体记者提问时也同样表示,“中国的疫苗发展非常快,不会比美国差多少。美国据说9月就可以用在人身上,中国也在赛跑,估计前后不会差多少”。

扩展资料:

陈薇在《柳叶刀》发布的新闻稿中指出,要谨慎对待相关成果,开发新冠病毒疫苗会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并且能够引发免疫应答并不一定意味着疫苗能够保护人们免受新冠病毒感染,最新成果“展示了新冠病毒疫苗开发的很好前景,但我们离这种疫苗达到让所有人使用的阶段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对腺病毒载体疫苗的前景,专家们同样持谨慎态度,指出其一大挑战是如何克服“预存免疫”,且仍需开展进一步临床试验来验证疫苗预防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性。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健康网-中国新冠疫苗一期临床试验结果令人鼓舞

参考资料来源:齐鲁网-全球8种新冠疫苗进入临床试验,“山东产”疫苗研发顺利

上市至少需要一年,疫苗的研发有四期临床实验要做,要确保绝对安全才会上市。

2003医学期刊疫苗

《柳叶刀》:陈薇院士研发新冠病毒疫苗有效!至于具体什么时候可以上市并未可知,疫苗的研发、临床试验以及最终的上市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的时间也并非是一个确切的数,毕竟在整个过程之中可能产生的变数太多,一般来说,疫苗从研发直到上市,短则几个月,多则可能几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称新冠疫苗的有效只是针对一期的试验结果而言,而二期的结果还有待揭晓,不过二期的试验成功难度将会更大,许多疫苗都最终止步于第二期的试验中,但不管结果如何,陈薇院士研发的新冠病毒疫苗已经成功了一大步,这已经足够让人振奋。

自新冠疫情在国内以及全球爆发以来,它已经影响到了许多国家和人民的正常生活,尽管新冠无情,不过人却有情,而且从未放弃对新冠疫苗的研发。自新冠疫情出现之后,已经有着许多疫苗研发的好消息接踵而至,其中就包括在5月22日发布在《柳叶刀》的中国新冠疫苗1期试验结果,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该疫苗研发在第一期已经取得了成功,不光能够保证安全,还能够引导人体产生免疫反应。

顶级医学期刊《柳叶刀》发布的这一新冠疫苗研发团队正是由陈薇院士领衔的团队。陈薇,浙江兰溪人,出生于1966年,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院所长,此外,她还有着许多令人瞩目的身份,不过最让人震撼的就是她曾经先后带队对抗SARS、对抗埃博拉等让人闻之丧胆的病毒,在这些对抗战斗中,她和她的团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陈薇院士还被冠上“埃博拉病毒终结者”的名号。

陈薇院士之所以会选择带领团队再一次对抗新冠病毒,用“临危受命”四字形容再恰当不过。在3月1日之时,陈薇院士及其团队就成功研发出了新冠疫苗,并且于同月16日进行了临床试验,从3月到5月这两个月的1期临床试验来看,新冠疫苗的研发相当成功,虽然后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不过已经向成功迈出了一大步。陈薇院士和她的团队为此次新冠疫情付出了努力和贡献是相当巨大的,只是大多数事情都是做得默默无闻而已,比如,陈薇院士及其团队仅用1天就完成了移动检测实验室并完成了约1000人的核酸检测工作。

或许许多人对于疫苗研发的难度并不是十分了解,不过毫不夸张的说,疫苗的研发难度丝毫不亚于每天挣10万元,尽管陈薇院士研发的疫苗还没有宣布第二期的试验结果,不过我们仍然期待她的成功之音,假如第二期也试验成功,那离上市就真的不远了。

陈微为疫情做出的贡献的故事有:

1、党和人民需要时,她总能不辱使命,敢打必胜挽狂澜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7款新冠疫苗获批使用,疫苗累计接种已超过17亿剂次。

其中,陈薇团队研发的“重组新冠疫苗(腺病毒载体)”,是首个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的疫苗,对全国上下民心士气的稳定,对加紧建立国内群体免疫屏障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最新消息,陈薇团队研发的“雾化吸入用重组新冠疫苗(5型腺病毒载体)”Ⅰ期临床试验数据,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传染病》在线发表,成为国际首个发表的新冠疫苗黏膜免疫临床试验结果。

然而,17个月之前的武汉,刚研制出来的新冠疫苗充满未知。

尽管腺病毒载体已是成熟的技术平台,尽管疫苗已通过了动物试验,但无论有多少理论保障,无论有多少信心支撑,谁都难以保证绝对安全。

“我先试打,半小时后如果我没事,你们再打。”陈薇面色如常,语气如常。

此时,“知情同意书”已签好字,静静摆在桌上;一辆救护车停在楼下,静静待命;一面鲜红的党旗,静静挂在注射室的墙上。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接种半小时后,陈薇未出现不良反应,团队其他成员也开始接种疫苗……历史,会定格这属于军人的冲锋与胜利。

在武汉抗疫的113天里,陈薇带领团队用一项项关键成果,为最终胜利投下一枚枚决战决胜的砝码。

面对防控初期武汉对核酸检测能力的应急需求,她带领专家组在24小时内搭建起负压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依托自建的“全自动核酸提取平台”,迅速形成日检1000人份的核酸检测能力。

面对临床精确诊断难题,她组织专家组综合病原学、免疫学、遗传学、空气动力学等多学科优势,快速建立了“核酸检测-抗体筛查-多重病原检测”的“三步走”鉴定链条,率先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妇幼光谷医院、泰康同济医院等推广应用,有效提高了临床诊断准确率和治愈率。

疫苗,是抗击疫情最有力的武器。“这个疫苗,必须由中国自主研发!”陈薇明白,军人永远不变的价值,在于打赢每一场战争。

2020年3月16日,陈薇领衔科研团队研制的新冠疫苗,获批正式进入临床试验;4月12日,疫苗开展Ⅱ期临床试验。

8月11日,该型疫苗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成为国内首个进入临床获得专利权的新冠疫苗;2021年2月25日,该型疫苗获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是国内批准的第一个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新冠疫苗。

“专利是我们的、原创是我们的,所以我们在任何场合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在武汉短短3个多月,陈薇添了不少白发,但她坚定的话语,始终透着胜战的底气。

2020年3月,在武汉疫情防控和疫苗研发最关键的时候,陈薇迎来自己的生日。接到战友祝福,她百忙之中回了一条信息。

信息中有8个字——“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2、危难之际,她总能挺身而出,赴汤蹈火决不惜

这些年,陈薇的高光时刻,总是与一次又一次的急难任务相关联。

与病毒正面遭遇,时间从来不会站在人类这边。一路走来,陈薇面临的,几乎都是与死神争夺生命的“魔鬼课题”。而她,也总能在危难之际,用超乎想象的速度交出一份份优异答卷。

党指到哪里就打到哪里,不管刀山火海,打起背包就出发。超乎想象的速度,体现的是向险而行的勇气,是敢打必胜的能力,更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绝对忠诚。

拳拳之心放在忠诚的天平上,就能解读出军人牺牲奉献的信仰分量。

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陈薇敏锐预判,自己正在研究的ω干扰素对此次变种变异性强的SARS冠状病毒有抑制作用。她率课题组连夜进入实验室,与当时尚无有效治疗手段的病毒零距离交锋。

分离非典的冠状病毒、测出病毒的基因图谱、进行“干扰素对抗非典病毒的体外细胞试验”课题组成员身着厚重防护服、每次持续工作八九个小时,期间不吃不喝甚至不能去卫生间,在最短时间内验证了干扰素的有效性。

这次战斗,万名预防性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的医护人员,无一例感染。

2014年2月,埃博拉疫情在西非大规模暴发并迅速蔓延,引发全球恐慌。“埃博拉离中国只有一个航班的距离。”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陈薇挺身担当。

为研发重组埃博拉疫苗,陈薇先后4次带领团队赴塞拉利昂开展临床试验,时常面临与埃博拉患者零距离接触的危险。2014年底,陈薇带领团队自主研发的重组埃博拉疫苗进入临床,并实现中国疫苗境外临床试验“零”的突破。

这次战斗,我国完全自主研发的疫苗走出国门,在国际传染病防控中彰显了中国力量。

“累吗?”“不累!”其实,不是不累,只是战斗太紧张顾不得累。

战斗中,她是让人敬佩的人;结束战斗转身离开,她是让人心疼的人。

党旗所指,万难不辞。没有人天生就是英雄,是心中那份永远执着的信仰,支撑她在逆境中拼搏,一次次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3、每次攻关,她总是时不我待,带领团队向前冲

“穿上这身军装,就意味着这一切是你该做的”“除了热爱,我想不出其他理由”这是陈薇的心声。

穿上这身军装,是1991年。那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陈薇,顶着“入伍就意味着落伍”的议论,选择走进原军事医学科学院,开启了攀登医学尖端的漫漫征途。

“病毒是公共健康的最大杀手,是国家安全的隐形威胁。”凭着职业敏感和军人的使命意识,陈薇将抗病毒药物作为主攻方向,积极申请国家和军队课题支持。

担任研究室主任后,陈薇主持的第一项课题就紧贴实战需要——带领团队攻关10余年,成功研制首个纳入国家战略储备的重组疫苗。

时光能让年华老去,却也能滤去浮华,让意志信念历久弥坚。经过军营淬炼,如今的陈薇英姿飒爽、百炼成钢。

自主创新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一名优秀的战士不仅要自己冲锋,还要带动更多战士英勇亮剑、迅速成长。

“睿智与亲和并存,执着与从容合一”。这些年,在陈薇培养带领下,团队“厚度”不断增加,战斗力越来越强。

副研究员迟象阳说,陈薇是教她开阔视野的那个人。

与迟象阳同年被陈薇招入麾下的3名学生,所学专业分别是物理学、工程力学和自动化。在陈薇指导下,迟象阳将自动化和微生物研究结合起来跨界攻关,主动受领搭建单细胞技术平台的任务,成功研发抗体基因平台。

后续一系列应急攻关任务都应用到了这个平台的技术。交叉学科的优势,在多次科研中得到充分发挥。

研究员张晓鹏说,陈薇是教他坚韧执着的那个人。

作为陈薇带出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2003年,张晓鹏开始受领某重组生长因子药物研发任务。然而,任务进展并不顺利。

“做科研失败是正常的,看准了就坚持下去。”陈薇时常鼓励自己的学生。前不久,张晓鹏牵头研发的药物终于拿到了临床批件。

始终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把工作当“一线任务”来完成,是陈薇的信条。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后,她积极建言献策,一直为加强国家生物安全奔走呼吁。去年,我国制定生物安全法,明确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重要组成部分。陈薇多年的坚持终于梦想开花。

一支新冠疫苗连瓶仅有十几克,很轻;它承载的内容和精神,却很重!

“已知有手段,未知有能力。”面对“已知”和“未知”,陈薇带领团队枕戈待旦。她说,荣誉不是人生的波峰,而是随时响起的冲锋号角。

陈微:除了胜利,别无选择

“除了胜利,别无选择。”短短8个字,朴实无华,但铿锵坚决,透着一往无前、战斗到底的决心。在抗疫战场上,陈薇带领团队“做最坏打算、最充分方案,准备最长期奋战”,用胜利实现军人最高价值,用行动践行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历史深刻证明,对党忠诚既是政治标准更是实践要求,既看政治态度更看实际行动。“路不险则无以知马之良,任不重则无以知人之德。”从军30载,陈薇带领团队努力攀登科技高峰,搏击世界科技潮头,在一次次生死考验中战斗在最前沿,忠诚信仰如经受烈火洗礼的真金,愈加熠熠生辉。

对军人而言,真正的荣耀要在战场上获得,真正的功勋要在硝烟中建立。

新时代的强军征程上,呼唤更多像陈薇一样的忠诚战士,以“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的钢铁意志和战斗精神,披荆斩棘、闯关夺隘,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作出更大贡献。

上市至少需要一年,疫苗的研发有四期临床实验要做,要确保绝对安全才会上市。

大概需要1-5年,甚至10年不等

  • 索引序列
  • 科学转化医学期刊癌症疫苗
  • 科学转化医学杂志癌症疫苗
  • 癌症转化医学杂志
  • 医学期刊《疫苗》
  • 2003医学期刊疫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