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张露医学期刊

张露医学期刊

发布时间:

张露医学期刊

张露萍烈士:(1921——1945)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10月受党派遣回四川工作,秘密打入重庆国民党军统局电讯及电讯总台,担任党军统局地下党支部书记。负责与中共南方局联络,把从军统局截获的重要情报送到南方局,为革命事业立下赫赫功勋。1940年3月,地下党组织被破坏,她与其他6人全部被捕,受尽酷刑,坚强不屈。敌方从他们身上一无所获,随即押到贵州息烽集中营。在集中营里,因为他们身份隐秘,又不怎么和其他人说话,所以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叛徒、特务。但,他们依然坚持与军统特务们进行长期坚苦卓绝的斗争。1945年7月14日,敌人决定枪决他们。当他们7人走出牢房,经过其他牢房时,他们颤动着嘴唇,抖动着双手,一步一回头地一一看着其他牢房里的同胞们,心里是多么难过,当时,他们是以怎样的心情背负着叛徒特务的罪名与其他同胞告别的啊!在通往刑场的路上,张露萍带领其他同志们高唱《国际歌》,悲壮激烈的歌声展现了共产党员为信仰而生,为信仰而死的大无畏精神。而正是由千千万万个张露萍烈士一样的共产党员,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了新中国,换来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 在这里,我想说:“为了新中国牺牲的烈士们,您安息吧,您为之奋斗的事业已在中华大地实现,。今天,我们的祖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已发展成为无论是政治、经济、科技,还是文化、医学都全面发展的国家:香港澳门的回归、高速高铁、三峡工程、奥运圣火、神舟飞船、完美的上海世博会,令世人惊叹,令世人瞩目。人民生活更是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一定会好好学习,积极实践,让祖国的明天更加灿烂美好!

医学期刊披露

柳叶刀披露,首例猴痘人传狗病症具体的情况是,人和狗一起睡觉,然后导致近距离传染

连花清瘟临床披露数据的结论是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连花清瘟胶囊口服14天可促治愈但转阴作用不大。

根据论文披露的临床数据,连花清瘟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愈率,对于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的治疗作用明显,且安全性较高。但论文表示,连花清瘟治疗在降低重症病例转化率和提升病毒检测转阴率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连花清瘟胶囊口服14天可显著提高新冠肺炎临床症状的改善率,明显改善肺部影像学病变,缩短症状的持续时间,同时提高临床治愈率。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本临床试验中,两组患者在重症病例转化率和病毒检测转阴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他们的病毒检测转阴中位时间也没有显著差别。同时报告表明,连花清瘟治疗组中没有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研究结论认为,从安全性和有效性角度来看,可以考虑使用连花清瘟胶囊改善Covid-19的临床症状。

扩展资料

这项研究结果近日被国际植物医学期刊《植物医学》(Phytomedicine)收录发表,文章通讯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以及河北医科大学附属以岭医院院长贾振华,共同作者有李兰娟院士、张伯礼院士。

这项研究是目前首个被国际期刊杂志报道的中药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前瞻性、多中心、开放标签的随机对照试验。

研究纳入了284例患者,他们被随机分配接受单独的常规治疗或常规治疗与连花清瘟胶囊的组合(连花清瘟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42例)。

参考资料来源:环球网-连花清瘟临床数据披露:钟南山领衔,促治愈但转阴作用不大

法国一条宠物狗被主人染上猴痘病毒目前已经由研究人员确定。

西非和中非地区属于猴斗的多发地区,但是进入2022年5月份以来,有很多西非和中非以外的国家,不断发现有猴痘病毒确诊的报告。不过,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并没有出现猴痘患者。网上流传的一些上海出现猴痘的传言,都是虚假消息,当地有关部门也在密切关注着猴痘疫情的发展情况。

什么是猴痘?

痘痘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病毒性疾病,和天花有些相似但,又有所不同。如今的天花已经早已灭绝,但是猴痘依然存在。不过,猴痘的传染性并不像天花那样迅速和广泛。因为是从非洲的猴子身上发现的,具有一定传染性,因此叫猴痘。这种病毒会传染到其他动物身上,一旦人类感染上这种病毒,也会在人和人之间进行传播。在欧洲国家,已经有上百例患者被确诊。

医学杂志《柳叶刀》。

《柳叶刀》是托马斯·威克利创刊的一个英国医学杂志,是在1823年创刊的。这刊杂志在国际上负有盛名,得到医学界的高度认可,是一刊综合性医学四大期刊之一。《柳叶刀》的主办单位是爱思唯尔出版公司,是一个周刊,现任主编是理查德·霍顿。《柳叶刀》在中国也有编辑部,位于我国首都东长安大街1号东方广场W1座7层。设有威克利奖,威克利·伍连德奖等奖项。

《柳叶刀》披露首例猴痘人传狗病例,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柳叶刀》的一篇文章表示,目前已经发现了患有喉痘病毒的患者在出现症状10多天以后,传染给了他们饲养的宠物狗,他们和狗吃住在一起,已经得到了专家确诊。这为猴痘能够通过人传狗提供了证据。

在近期,《柳叶刀》发布了一篇论文,首次揭露了猴痘经由人传染给家养宠物的病例,这一个事例发生在法国。

这一个疑似猴痘“人传狗”的病例发生在法国,一对确诊猴痘的男男伴侣家中饲养的宠物狗意大利灵缇犬,在家中的男主人感染猴痘之后第十二天,这只意大利灵缇犬的宠物狗也出现了症状,腹部出现了脓包、皮肤破损,随后检测到猴痘病毒阳性。这只意大利灵缇犬的宠物狗今年四岁,没有既往病例,是一只健康的宠物狗。在家中的两名男主人确诊猴痘之后就一直住在一起,这两名男子表示,平时家中的这只意大利灵缇犬的宠物狗有的时候也会爬上床,但是他们在确诊之后就一直注意跟宠物狗保持一定距离。

这一个消息出来之后,属于是重磅消息,因为之前都没有记录类似狗之类的家养宠物会被传染到猴痘,之前有记录的就是圈养灵长类动物会因为接触到了猴痘病毒而被感染,在这个病例发生之前,并没有报告过宠物狗经由人传染猴痘的病例。这一个消息应该得到重视。

在《柳叶刀》的论文这篇猴痘“人传狗”发表之后,也是更新了我们以往对于猴痘病毒的认知,现在的现有线索指向猴痘病毒疑似可以通过携带病毒的人传染给健康的宠物狗,所以,现在被感染了猴痘的人群要注意不要家养宠物的接触距离,确诊患者不要跟家养宠物有亲密接触。值得关注的是,世界卫生组织在7月23日已经将猴痘疫情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这也是这是世卫组织发布的最高级别警报。

国际医学期刊披露

2022年11月24日,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编辑部对原湖北省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王健伟教授、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教授等人关于“新冠肺炎对患者健康的长期影响”的一篇研究论文发表关注声明。该论文披露了对2020年1月7日至5月29日期间自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的1733例患者,在当年6月至9月期间完成的集中随访的研究结果。该论文发现,超过四分之三的COVID-19患者报告了发病6个月后仍有至少一个症状,比如疲劳或肌肉无力。《柳叶刀》编辑部上述关注声明称,《柳叶刀》编辑部在询问通讯作者后,于2022年11月7日被告知,涉事论文中使用的“数据集中的一些变量被错误地打乱了顺序”。“鉴于这些数据错误的程度,我们现在对‘6个月’论文发表关注声明,同时将进一步调查,包括对更正后数据的进一步统计和临床审查。”2022年11月24日,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编辑部发布的关注声明涉事论文的标题是《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的6个月临床结局:一项队列研究》,于2021年1月8日在线发表在《柳叶刀》上。该论文标明,曹彬、张定宇和王健伟贡献相同。曹彬为论文中标注的通讯作者。其中,曹彬的署名单位包括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相关网页2021年1月11日发布的信息称,上述研究由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共同完成。黄朝林、黄立学、王业明、李霞、任丽丽、谷晓颖、康亮、郭丽和刘敏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评估了COVID-19对患者的长期结局影响。“研究发现,76%的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仍有至少一个持续症状。疲劳、肌肉无力是最常见的症状,睡眠障碍、焦虑和抑郁也频繁出现。”“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的曹彬教授表示:‘因为COVID-19是一种新发的疾病,我们才刚刚开始了解它对患者健康的长期影响。我们的随访研究表明,大部分患者在出院后仍然会继续受到该病毒的至少部分影响,出院后的医疗照护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针对住院时病情更重的患者。我们的研究也提示在更大的人群中进行更长期随访研究的重要性,以便了解该疾病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全面影响。’这项随访研究于2020年6月16日至9月3日期间完成,入选了2020年1月7日至5月29日期间自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的1733例患者。患者中位年龄57岁,中位随访时间为发病后186天。”中日友好医院相关网页上述信息称。《柳叶刀》编辑部关注声明针对的文章。该论文称,随访发现,76%的新冠肺炎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仍存在至少一个持续症状上述论文的署名作者有ChaolinHuang、LixueHuang、YemingWang、XiaLi、LiliRen、XiaoyingGu、LiangKang、LiGuo、MinLiu、XingZhou、JianfengLuo、ZhenghuiHuang、ShengjinTu、YueZhao、LiChen、DecuiXu、YanpingLi、CaihongLi、LuPeng、YongLi、WuxiangXie、DanCui、LianhanShang、GuohuiFan、JiuyangXu、GengWang、YingWang、JingchuanZhong、ChenWang、JianweiWang、DingyuZhang、BinCao。什么是新冠长期症状?在上述论文发表约一个月前,2020年12月,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社论称,“直面新冠长期症状困境”,并称,在2020年11月底举办的2020“柳叶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大会”上,“曹彬介绍了关于武汉COVID-19患者长期结局的情况,并警示,一些出院患者的功能障碍和并发症可能会持续至少6个月。我们称之为‘新冠长期症状’,这是一个迅猛发展的医学问题而且现在就需要采取行动来应对。”在上述涉事论文发表7个月后,2021年8月,曹彬、王健伟等人在《柳叶刀》上发表了对此前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患者中的1276名患者随访一年的研究结果。他们发现,“还存在至少一种后遗症状的患者比例从6个月时的68%下降到12个月时的49%。”论文的标题是《新冠肺炎住院幸存者的1年临床结局:一项纵向队列研究》。对1276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随访一年的研究结果但该论文在首次发表后进行了更正。其更正后的版本最早于2022年5月5日发布在《柳叶刀》网站上。值得注意的是,上述“6个月论文”提及,在新冠肺炎发病6个月后,幸存者报告还存在至少一种症状的比例是76%。但上述“1年论文”提及的相关比例为68%。《柳叶刀》目前尚未披露其关切声明中提及的“数据不一致”是否为这一比例。《柳叶刀》编辑部2022年11月24日发布的上述关注声明称,“在收到了一位研究人员关于这两篇文章之间数据不一致的询问,我们向这两篇文章的通讯作者寻求解释。2022年11月7日,《柳叶刀》编辑部被告知,‘6个月’和‘1年’数据之间的不一致,是由于‘用于6个月的论文的数据集中的一些变量被错误地打乱了顺序’。鉴于这些数据错误的程度,我们现在对‘6个月’论文发表关注声明,同时将进一步调查,包括对更正后数据的进一步统计和临床审查。如有更多信息,我们将立即更新此通知。”此外,2022年5月11日,曹彬和王健伟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呼吸医学》上在线发表论文,报告了对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中1192人随访两年的研究结果。该论文称,从2020年1月7日至5月29日,2469新冠肺炎患者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其中1192人在三次随访中完成了评估,被纳入最终分析;94%的人、1119人参加了感染两年后的面对面访谈。总体而言,新冠康复患者在首次感染后两年时的健康状况仍然差于普通人群,这意味着部分患者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康复。“还存在至少一种后遗症状的新冠肺炎幸存者的比例从6个月时的68%,显著下降到2年时的55%,疲劳或肌肉无力是最常见的症状。”该论文的标题是《新冠肺炎住院幸存者的2年健康结局:一项纵向队列研究》。该研究被媒体报道为“全球新冠最长随访”。对1192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随访2年的研究结果此外,据《柳叶刀》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消息,2021年7月17日,该期刊发表一项针对英国302家医院超过7万人的观察性研究,发现每两个COVID-19住院患者中会有一人出现至少一种并发症。“来自中日友好医院的曹彬教授及谷晓颖在一篇相关评论中写道:‘考虑到全球有大量的SARS-CoV-2感染者,COVID-19后急性期的公共卫生影响是巨大的。除了分析COVID-19后急性期整个临床疾病谱的多种表现之外,还需要在具有不同人口和临床特征的人群中开展进一步研究,以阐明COVID-19后急性期尤其是远期COVID-19的病理生理机制。此外,还需要研究血清学特征,以及急性SARS-CoV-2感染导致的免疫异常和炎症损伤对后急性期或长期COVID-19的影响。’”中日友好医院官网显示,曹彬,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特长是诊疗呼吸系统感染;现任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兼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主任、临床医学研究所管委会主任、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副院长;担任“国际流感和呼吸道病毒感染学会”委员、《ClinicalRespiratoryJournal》杂志副主编、《InternationalJournalofInfectiousDiseases》杂志编辑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杂志》及《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通讯编委。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官网显示,王健伟,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2月至今,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克里斯托弗_梅里埃实验室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院校科技管理处处长。2019年6月任副院校长、党委常委。上述信息称,王健伟主要从事重要呼吸道病毒感染致病机制与防治研究,曾获多项人才计划项目支持,系“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总体组成员、“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专家组成员;系中华预防医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Biosafety&Health杂志执行主编。

共同第一作者一般在一些单位评职称或者发奖金可以算半篇文章,就是在非第一作者后面标注,说明他与第一作者具有同等的贡献

课程论文 1、论文标题 不超过 20 个汉字 论文标题, (三号, 仿宋体, 加粗, 英文用 Times new Roman) 论文标题 2、学生姓名,班级,学号(五号,仿宋,数字用 Times new Roman) 学生姓名,班级,学号 学生姓名 3、摘要 100-200 字左右

Co first author 词典释义 co-first author joint first author Joint first authors 重点词汇释义 共同 mon; together; jointly 第一 first; firstly; primary; foremost; first and foremost 作者 author; writer; penster; scribe

是第三作者,评职称时有用

被SCI收录,同时是EI Introduction of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singhu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rted in 1996, is an international academic journal manag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

关于第一作者问题,可参考下面的权威资料 学术研究的开展和成果论文的撰写往往涉及很多参与者。某些(或者全部)参与者可能作为“作者”出现在与最终论文相关的作者列表上,而明确谁是真正的“作者”(而不是诸如“担保人”或者“顾问”)至关重要。 对作者身份的明确和确认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能够表明论文字身真正反映了与之相关的工作人员的工作。 让我们看看在考虑作者署名时需要注意的一些要点。 1、作者列表。 署名及作者姓名出现的先后顺序应该在论文写作开始之前就做出决定,但是要考虑到这些情况可能出现变化(这取决于各位参与人的实际参与情况)。 2、如何定义“作者角色”? 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 ICMJE)在其网站上提供了指南,可以去其网站检视。 尽管这些指南适用于医学专业,但关于作者角色的原则同样适用于其他学科。 • 只有做出实质性知识贡献或者撰写手稿的人员应纳入作者列表。 • 安排病人做研究,或者提供资金或者起到行政监管作用的人不足以纳入作者列表;做出此类贡献的人应出现在致谢章节。 • 募集资金、收集资料或者对研究小组进行一般监管的人不是作者。 如果作者之外的其他人员,比如科学作家或者公司员工(包括医药代表)参与了论文写作,必须披露这些参与人员。 3、作者是委员会。 • 如果某个多中心组织进行了研究,该小组应指定一个写作委员会对手稿直接负责。 • 该委员会应完全满足ICMJE(针对医学)确定的作者/供稿人标准。 • 期刊编辑可能会要求委员会作者填写针对期刊的作者和利益冲突披露表。 • 提交一个组织撰写的手稿时,通讯作者应明确说明首选引用文献,列出各个作者以及组织名称。(其他人员列入致谢章节。) 4、作者出现顺序的国际惯例。 • 完成主要工作的人员排在第一位 • 其余人员按贡献大小排序 • 组织领导/主管排在最后 组织领导/主管: ·必须对工作进行审批的人员 ·提供资金人员 ·对专案进行指导的人员 ·不接受荣誉或捐赠作者 5、“通讯作者”。 在整个出版流程中对手稿负责的人 在各个阶段担任“记时员”角色 作为期刊和论文其他所有作者之间沟通的首要联络人 负责确保所有作者在提交论文之前都审阅并批准了手稿的最终版本 将手稿上传到线上提交网站 转发来自期刊的通讯邮件(例如编辑处理信,审稿人报告) 确保满足如下期刊要求: 转发版权相关表格,确保每个人都及时填写完毕并返回

转发校样给相关人员稽核

回答问题 6、应该对谁“致谢”? 通常应感谢以下几类人: • 为作者提供技术支援的人 • 和你以及其他作者讨论想法并给出建议的人 • 阅读论文最初草稿并给出反馈意见的人 以及: • 研究物件 • 提供资金来源的人

7、署名披露和利益冲突申明。 期刊一般希望作者遵守严格的政策,签署与署名相关的档案,并做出利益冲突申明。ICMJE也提供了关于后者的有用资讯,感兴趣可以去其网站看看;保持“透明”和申明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十分重要。 参考:查尔斯沃思论文润色贴士:charlesworth../.

【释义】:

责任作者:指形成档案内容并对其负有责任的团体(单位组织)或个人。

共同作者:顾名思义,就是共同完成某一课题或文献的人。其对于课题或文献与第一作者拥有同等的贡献。

第一作者:一般指整个课题的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等.他也是文章和研究材料的联络人.最重要的是,他担负著文章可靠性的责任. 责任作者:1、负责即是负有对客观存在的人或事物形态进行如是文字性描述责任的一方(或者是某人或者是某个单位组织) 2、责任者也称作者,是指形成档案内容并对其负有责任的团体(单位组织)或个人,用汉字表示. 共同作者一般在一些单位评职称或者发奖金可以算半篇文章,就是在非第一作者后面标注,说明他与第一作者具有同等的贡献

医学期刊披露美国新冠

糖尿病跟新冠病毒的关系密不可分,近日 2 个重量级医学期刊纷纷推出撰文,指出临床观察表明,COVID-19与糖尿病之间存在双向关系。也就是说,不只是糖尿病患者比较容易得新冠,得到新冠也会诱发出患者的糖尿病。

一方面,糖尿病与增加COVID-19严重程度和死亡率的风险有关。在全球被诊断为COVID-19的患者中,目前发现有20%~50%的患者患有糖尿病,说明糖尿病是与COVID-19感染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的基础疾病之一。而且,COVID-19患者如合并糖尿病或高血糖症,死亡率可能会增加4倍。

全球20位知名糖尿病及内分泌领域专家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Lancet》共同发表文章,发现患有COVID-19的老年糖尿病患者死于该疾病的风险更高;同时,该病毒实际上可能促使正常人成为新发糖尿病患者。

目前尚不清楚病毒是如何影响糖尿病的,不过研究者推测,病毒可能导致葡萄糖代谢的多种复杂功能障碍。另外,部分患者应用了糖皮质素,而糖皮质素治疗常常引起血糖波动。如果长期使用糖皮质素治疗,其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将增加36%-131%。

研究报告中提到,虽尚未证实新冠病毒会诱发糖尿病,但有证据表明新冠病毒感染可能成为诱发糖尿病的因素。

无独有偶,6月12日,《新英格兰医学期刊》上发表的另一项研究报告中,17位国际领先糖尿病专家组成的国际小组宣布建立全球COVID-19患者新发糖尿病病例登记系统。

成员之一的伦敦国王学院代谢外科教授Francesco Rubino说道:「糖尿病是最流行的慢性疾病之一,我们现在正在意识到两者(COVID-19和糖尿病)之间不可避免的冲突所带来的后果。由于人类接触这种新型冠状病毒时间较短,该病毒影响葡萄糖代谢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

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名誉主席、墨尔本莫纳什大学糖尿病教授Paul Zimmet表示:「我们尚不知道COVID-19患者中新发糖尿病的严重程度,以及在患者感染后其是否会持续或消失;如果是这样的话,COVID-19是否会增加未来个体患糖尿病的风险。透过建立此全球登记中心,我们呼吁国际医学界迅速分享相关的临床观察结果,以帮助回答这些问题。」

美国最近宣布新冠疫情在美国结束大流行,这是首个宣布疫情结束大流行的国家,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写成新闻。

新冠育苗造假出自于美国。一篇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发表文章称,有多名前员工爆料美国辉瑞公司的新冠疫苗在研发过程中存在伪造实验数据、实验人员操作不规范等严重问题。文章中对辉瑞疫苗95%的有效性提出了强烈的质疑,并且指出辉瑞疫苗的真实有效性可能只有29%。辉瑞公司以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明知道辉瑞新冠疫苗存在问题,却最终选择掩盖问题并批准辉瑞疫苗上市。一个是95%,一个是29%。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背后关系到全球几十亿人的生命安全。

9月23日,《今日美国报》发表评论文章,指出尽管拜登政府试图“翻篇”,但新冠疫情在美国并未结束。文章称,尽管近期各类重大新闻事件层出不穷,拜登的言论仍旧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轩然大波,成为美国社会的重点议题。文章作者表示,他对拜登政府的这一表态感到“震惊”,并强调,这些言论是“伤人的、有害的、大错特错的”。法国24小时电视台网站报道截图法国24小时电视台网站9月20日发布评论文章《新冠疫情“结束了”?拜登大胆声明引发质疑》。文章写道,欧洲药监局正敦促各国在冬季来临之前实行针对潜在的新一轮疫情的防控加强计划。文中援引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流行病学家科普特斯的话表示,站在世卫组织的角度而言,拜登的声明仅仅是一则“政治声明”。法国《解放报》9月19日报道指出,早在2021年春季美国完成大规模新冠疫苗接种后,拜登就曾表示美国在对抗新冠疫情上“占了上风”,然而事实却是新冠病毒变种(德尔塔毒株)导致美国疫情持续肆虐。报道分析认为,拜登此次宣布美国“疫情已经结束”,是由于临近中期选举促使其面对疫情表现乐观。因其可能失去对美国参众两院的控制权,因此拜登竭力想描绘出一个对己方参选有利的美国形象。法国24小时电视台网站报道截图法国24小时电视台网站9月20日发布评论文章《新冠疫情“结束了”?拜登大胆声明引发质疑》。文章写道,欧洲药监局正敦促各国在冬季来临之前实行针对潜在的新一轮疫情的防控加强计划。文中援引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流行病学家科普特斯的话表示,站在世卫组织的角度而言,拜登的声明仅仅是一则“政治声明”。法国《解放报》9月19日报道指出,早在2021年春季美国完成大规模新冠疫苗接种后,拜登就曾表示美国在对抗新冠疫情上“占了上风”,然而事实却是新冠病毒变种(德尔塔毒株)导致美国疫情持续肆虐。报道分析认为,拜登此次宣布美国“疫情已经结束”,是由于临近中期选举促使其面对疫情表现乐观。因其可能失去对美国参众两院的控制权,因此拜登竭力想描绘出一个对己方参选有利的美国形象。美国广播公司9月20日发表题为《新冠疫情真如拜登所说的那样“结束”了吗?专家称并没有》的评论文章,否定拜登的说法,并指出了专家对美国疫情形势的担忧。文章称,联邦卫生机构数据显示,仅8月份就有约万名美国人死于新冠病毒。公共卫生专家强调“疫情尚未结束”,拜登的结论“为时过早”。罗格斯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佩里·哈尔基提斯对拜登此番言论表示担忧:“‘疫情结束’意味着‘没有病例’。但新冠病毒仍将导致很多美国人生病,甚至死亡。由于秋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情况更加令人不安。”波士顿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助理教授茱莉亚·芮福曼在接受采访时称:“我仍然非常担心美国没有为应对新的变异病毒激增而做好准备。美国未来可能会有很高的新冠累计死亡人数。”她还补充道,“这些情况是可以预防的,但显然美国还没准备好。”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海外网友们也纷纷揭露拜登“离谱”言论背后的用心,并以辛辣评论对其加以嘲讽:

医学期刊披露美国首例

大家看到无敌细菌,应该就想到是无敌的细菌,怎么都不会被杀死,是个不死之身。实际上,这个无敌细菌是指:对所有已知抗生素有抵抗力的细菌感染病例,如果这种超级细菌传播,可能造成日常感染的严重危险。

任何抗生素都不能杀死的细菌,想想多么可怕,如果蔓延开了,人类降面临灭顶之灾,肯定比03年的非典还要吓人。

随着疫情不断扩散,无论整体经济情况还是个人生活都受到了巨大影响。在绝望之际,大洋彼岸传出喜讯。1月31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所刊发的论文中提到,美国首例新冠肺炎患者接受了静脉注射,一天后症状得到极大缓解。瑞德西韦一下成了举世瞩目的“神药”。那么,出产它的吉利德又是一家什么样的公司?吉利德全称叫吉利德科学,成立于1987年。只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就进入世界制药巨头前十位。在上百年历史的医药巨头里,确实是一个独树一帜的传奇。创业维艰吉利德成立于1987年6月,曾用名为OligogenInc。吉利德一词来自于一个中东的古地名,因当地盛产一种名为吉利德的乳膏而得名,而该产品常被视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药品。吉利德创始人叫迈克尔·奥丹,创业时只有29岁,非常年轻。他从小就对化学感兴趣,曾在华盛顿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就读,拿到了化学学士、医学博士学位,后来又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念了MBA。在哈佛读完MBA后,奥丹开始接触资本市场,做起了风投。在投资机构干了一年之后,奥丹已经成为既有丰富的医学方面专业知识,又把资本运作路数玩得很溜的翘楚。他觉得自己已经羽翼丰满,于是开始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专门搞抗病毒领域药物的研发。瑞沃丹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创始人能力确实很强,有钱,懂医学知识,还人脉广泛,会讲故事拉投资,简直就是全才。奥丹先是在创业后的第二年拿到了一笔200万美金的风投资金,又在创业第三年又拿到了1000万美金的融资。接着又获得了一笔2000万美金的融资,上市后圈了4200万美金。备足粮草弹药后,他开始向病毒正式进军。但科研不是做生意,并非立竿见影。于是奥丹就开始烧钱研发药物,一烧就是8年,终于熬出了一款新药——Vistide。虽然这款药卖得很少,连成本都没能收回,但创始人故事讲得天花乱坠,跟贾跃亭有得一拼。资本市场一片振奋,于是公司又从资本市场融了亿美金。这说明创始人会找钱是一项必备技能。虽然奥丹和贾跃亭都非常善于资本运作。不过和贾跃亭不同的是,吉利德拿到大笔资金后,是把钱用到刀刃上,找尖端人才一心一意投入药品研发、收购医药公司、整合资源。而不是像贾跃亭一样把钱分散在五花八门的产业上,最后导致资金无底洞,怎么填都填不满。有了钱的吉利德,开启了买买买模式,看哪个公司技术好就收购下来,最终烧出了一条光明大道。商业模式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让人惊叹不已,但又无法模仿。钱这东西,有时候确实管用。1999年,吉利德蛇吞象,以亿美金的价格收购了药企NeXstarpharma,获得了NeXstarpharma旗下两款重量级新药,第一次实现了营收破亿美金。从此公司营收进入了良性循环,并陆续打造了新的产品线,公司股价也随之一路上扬。2003年,吉利德以相当于自己过去三年营收总额的价格,拿下了艾滋病制药公司Triangle,并把Triangle旗下的药物做成爆款,成了公司的摇钱树。2011年,在抗艾滋病药物领域逐渐做大的吉利德,市值已经超过300亿美金。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吉利德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把烧钱进行到底”。他们以112亿美金、自身市值近1/3的天价,收购了生物药企Pharmasset,拿下了核心产品索磷布韦,颠覆了传统治疗手段需要和干扰素联合用药的玩法,将丙肝的治愈率提高到了90%以上。这次他们可真赌对了。后来恰好丙肝大规模爆发,吉利德凭借特效药站在了风口之上,一代药物索磷布韦上市一年后就突破了100亿美元大关,打破了医药界新药上市第一年销售额的历史纪录,成了吉利德新的顶梁柱。吉利德二代药物Harvoni上市一年后,销售额达到了亿美元。在吉二代Harvoni的助推下,2015年吉利德营收达到顶峰326亿美元,一举进入世界10大药企名单之中。不过药品行业赚钱快,市场萎缩也快。随着病人越来越少,市场也越来越小。但从其经营模式可以看出,吉利德并不是一家只为赚钱的公司。吉利德的研发方向是针对抗病毒药物,一款新药的研发试验乃至审批上市,要经历十几年的漫长投入和时间,随着丙肝患者逐渐被治愈,吉利德的业绩也逐渐下滑。从2016年开始,吉利德丙肝业务便开始全面缩水,相比2015年峰值收入亿美金,2016年跌去亿美金,2017年缩水亿美金,2018年营收仅有亿美元,年年减少。其实医药行业最赚钱的,是那些治不好病又需要长期服用改善症状的药,尤其是慢性病、保健需求,比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阳痿、早泄、类风湿、关节炎等等。吉利德显然志不在此。抗病毒药物领域绝对霸主眼看丙肝不再赚钱,创始人奥丹开始迅速应变。后来吉利德开始加快研发艾滋病药物。2018年,吉利德以51%的市场份额和超过146亿美元的总销售额,成为了抗艾滋病领域的绝对霸主。吉利德2019年全年总收入亿美元,同比增长。其中,艾滋病产品销售收入亿美元,同比增长12%,在公司总收入中的占比提升至,成为了吉利德最核心的业务板块。不得不说,奥丹的战略眼光和资本运作玩得确实娴熟,运用得也恰到好处。他用资本的力量快速获得了优质人才和优质产品,并且对行业发展和消费者需求把握精准,每一次都站在了风口上。2017年,吉利德第一个慢性丙肝治疗药物索华迪在中国获批,短短两年多,吉利德已经有8款药品在中国上市。时至今日,吉利德已经是抗病毒药物领域绝对的霸主,在艾滋病、丙肝、乙肝等领域几乎都占据了统治级地位。从草台班子一步步用钱烧成药品大佬,吉利德被誉为医药界的“苹果”。目前,它是全球最大的生物制药公司之一。在2019年《财富》美国500强排名中,吉利德排在第139位,年营收约221亿美元,净利润约55亿美元。看了这么多,大家可能会想,为什么吉利德这么牛?在科研上舍得投入吉利德的药品之所以如此出类拔萃,靠的还是人才。优秀的员工打造了坚实的产品优势,让其他公司望尘莫及。吉利德在全球有11000名员工,其中研发人员有6000人左右,占比近55%,市场销售人员不到3000人。2019年前9个月,吉利德的研发投入就高达亿美元。相比之下,很多药企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比如中国研发投入最大的恒瑞、百济神州,2018年研发投入也没有超过50亿人民币。相反,很多药企却把更多精力放在卖药上。2018年,A股药企销售费用高达亿元,占营收的。有的所谓研究所,就更戏剧化了,比如在没有临床数据的情况下,披露双黄连对新冠病毒有抑制作用,一夜之间掀起全国抢购狂潮,造成双黄连口服液脱销,就连双黄莲蓉月饼都被抢空。众多大爷大妈在冬天的深夜不顾疫情上街排起长队,让人看了哭笑不得。我们简直不知道该感叹多,还是傻子多。我们的中药博大精深,有些方子确实对新冠病毒有一定效果。但在西医面前,吉利德这样的公司确实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抗病毒领域保持专注吉利德成立后不久,就把发展战略放在了抗病毒药物上,集中优势科研力量集中攻关。正月初八,大洋彼岸传来消息,美国首例新冠病毒确诊病例康复,起作用的关键药物正是吉利德公司的广谱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实际上,瑞德西韦本来用于埃博拉病毒和马尔堡病毒的感染治疗。药品可以通过中断病毒基因组的合成,从而达到抑制病毒的作用。但其对这次新冠病毒疫情的一个病例,效果好得出乎意料。病人住院治疗后的第七天,医生试用了尚处于临床研究阶段的药物瑞德西韦,通过静脉注射给药,同时停用了万古霉素和头孢吡肟。仅仅一天,病人的病情就有了立竿见影的好转。病人体温从度下降到了度,不再需要吸氧,血氧饱和度恢复到了94%-96%。在接下来的几天中,病情持续好转,没有观察到相关副作用。这犹如黑夜中的一丝光,给了大众希望。特别是被躺枪停业赔钱的老板们和宅家上班的职员们。巧合的是,Remdesivir虽被译为瑞德西韦,但它的读音让人听起来就是“人民的希望”。在这里榜姐要说明的是:吉利德药效是很好,但价格非常昂贵。丙肝神药Sovaldi早期在美国售价1000美元一片,12周疗程的花费高达万美元,以至于在很多国家申请药物专利的时候都会被拒绝。所以说这次网上传言某所抢注药品专利,其实你应该懂的。从网上公布的海关报关单来看,首批瑞德西韦2843盒已经在2月4日抵达中国海关。此次,吉利德将瑞德西韦“老药新用”,是不是真的能药到病除,彻底战胜新型冠状病毒,要看这次三期临床试验。临床试验预计在2020年4月27日结束,如果药效好的话,试验会提前结束。一切顺利的话,瑞德西韦可能会通过快速通道,很快上市。生命无价,无论是瑞德西韦还是其他药物,只要能对新型冠状病毒有效,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来说,都意味着增加一份治愈的希望。

首例“猪心移植”绝症患者术后约2个月逝世

首例“猪心移植”绝症患者术后约2个月逝世,来自转基因猪的器官一直是异种移植研究的焦点,部分原因是猪、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之间的生理相似性。首例“猪心移植”绝症患者术后约2个月逝世。

3月9日,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在其官网发布消息称,人类历史上首个移植基因编辑猪心的患者David Bennett(大卫·贝内特)已经于周二(3月8日)去世,距离其接受手术约两个月。

院方表示,几天前他的状况出现恶化。

医院方面还表示,目前无法对死因作进一步评论,因为医生还没有进行彻底检查。院方计划在一份同行评审的医学杂志上公布结果。

人类首次将转基因猪心脏移植到患者体内

据海外网1月10日综合《今日美国》、美广播公司等外媒消息,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当地时间10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一名57岁的马里兰男子在接受转基因猪心脏移植手术3天后情况良好。

据报道,这是人类首次成功将转基因猪心脏移植到患者体内。

这名美国男子名叫大卫·贝内特,现年57岁。其主治医生说,手术在美国巴尔的摩进行,时长7小时,目前病患状况良好。外媒称,移植手术中使用的猪已经过基因改造,但贝内特接下来的情况未知。贝内特的儿子也称,目前一切处于未知状态。

心脏移植是挽救贝内特生命的最后希望,贝内特在手术前一天也表示:“要么死,要么做移植手术。这是我最后的选择。”手术前,他已卧床六周,处于心脏病晚期,他表示“期待自己康复后能下床行动”。

对于负责手术的医疗团队来说,这场手术标志着其多年研究的成果,该成果很可能改变全球许多人的命运。马里兰大学医学院在一份新闻稿中提到,这项手术将使世界“距离解决器官短缺危机更近一步”。数据显示,美国每天有17人在等待器官移植时死亡,而等待名单上的人数超过10万人。

图片来源:外媒报道截图

据外媒称,用于移植到贝内特的心脏的转基因猪,有10个基因修饰,有四个基因被敲除或灭活,生长基因也被灭活,可以防止移植后的猪心脏继续生长。其中一个基因编码,是一种能导致人类出现积极排斥反应的分子。有六种人类基因插入到了供体猪的基因组中,以使免疫系统更能耐受外来组织。

然而,也有质疑声音。纽约大学生物伦理学教授阿特·卡普兰称,当他听到贝内特移植的消息时有点担心。“我希望他们现在已获得数据支持,基于他们的动物研究,”“问题是,我们能否使得对第一批(心脏移植手术)志愿者造成的伤害保持在最小程度?”

卡普兰还认为,现在说心脏移植成功还为时过早。他说,如果贝内特几个月的生活质量都很好,这个说法才能成立。但他(贝内特)仍然有可能死去。不过卡普兰同时补充说,无论结果如何,研究人员都必须学习可以应用于未来移植的知识。

今年年1月10日,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的外科医生团队成功将转基因猪的心脏移植到一名57岁男性绝症患者体内,该手术为全球首例心脏异种移植手术。

手术三天后,患者状况依然良好。这是首次证明转基因猪心脏可以像人类心脏一样发挥作用,而不会立即产生排斥反应。

然而,这名接受了转基因猪心脏的绝症患者在手术后两个月去世。

当地时间3月9日,马里兰医院宣布,57岁的David Bennett已于3月8日去世。目前还没有确定确切的死亡原因,但医生表示,他的病情已经恶化了好几天。

David Bennett(左三)

Bennett的儿子David Jr赞扬了医院试图通过手术挽救他父亲的生命,并表示他的.家人希望这个手术将有助于解决移植器官短缺的问题。

在进行这项开创性手术六周前,Bennett曾因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而住进医院,并被连接到体外膜肺氧合 ( ECMO)上以维持生命。除了没资格进入器官移植名单外,他还因心律失常被认为不具备使用人工心脏泵的资格。

Bennett曾表示:“要么死,要么做移植手术。我想活下去。我知道这是在赌,但这也是我最后的选择。”

来自转基因猪的器官一直是异种移植研究的焦点,部分原因是猪、人类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之间的生理相似性。

在供体猪中,三个与人类快速抗体介导的猪器官排斥反应有关的基因被敲除,将负责免疫接受的六个人类基因插入基因组。最后,为了防止猪心脏组织过度生长,猪体内的一个额外基因被敲除。总之,在供体猪体内一共进行了10次特异性基因编辑。

几十年来,科学家们一直梦想着异种移植能在某一天实现,即用动物器官来解决可供人类移植的器官短缺问题。据美国联邦数据显示,目前约有11万美国人正在等待器官移植,而每年有超过6000名患者在等来器官前死亡。

异种移植有望拯救成千上万的生命。

去年年底,美国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先后进行了两次特殊的实验,成功将来源于猪的肾脏首次移植到人体中,并在三天内没有发生排异反应。

美国马里兰大学9日表示,全球首个接受猪心脏移植的病患在术后两个月死亡。

全球首例猪心脏移植手术历时7个小时才完成

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在一份声明中说,57岁的大卫·贝内特于3月8日去世,他于1月7日接受了猪心脏移植手术。声明称:“他(大卫·贝内特)的病情在几天前开始恶化。在确定他不会康复后,他被施以姑息疗法。”

今年1月,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曾成功将一颗经过基因编辑的猪心脏移植到57岁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大卫·贝内特的体内。这是全球首次将猪心脏移植到人类体内。

不过,这颗猪心脏并非传统意义上完全属于猪的心脏,而是经过了基因编辑。马里兰大学医学中心当时表示,他们在供体猪中进行了10个独特的基因编辑——敲掉了3个会引发免疫排斥反应的猪的基因和一个会导致心脏组织过度生长的猪的基因,并插入了6个来自人类的基因。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26日证实,美国发现首例“无敌细菌”病例,对现阶段全部抗生素都具有耐药性。这种“无敌细菌”就是携带MCR—1基因的细菌。这种基因使得细菌对现阶段全部抗生素具备耐药性,包括被视为“最后一道防线”的粘菌素。

这种“无敌细菌”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滥用抗生素是导致细菌耐药性越来越强的主要原因。

“无敌细菌”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担忧,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这样恐慌。其实在医学上抗生素和细菌之间的战斗一直持续着,细菌产生耐药性,其实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减量及合理的抗生素才能减缓这一过程。同时,研发新的抗生素药物也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 索引序列
  • 张露医学期刊
  • 医学期刊披露
  • 国际医学期刊披露
  • 医学期刊披露美国新冠
  • 医学期刊披露美国首例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