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羊的布氏杆菌病论文

羊的布氏杆菌病论文

发布时间:

羊的布氏杆菌病论文

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以母畜流产、不孕和公畜睾丸炎为特征。OIE将其列为B类疫病。1 病原学布氏杆菌属,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不形成芽胞。根据其病原性、生化特性等不同,可分为6个种20个生物型,其中羊种布鲁氏菌3个型、牛种布鲁氏菌9个型、猪种布鲁氏菌5个型,还有犬种布鲁氏菌、绵羊附睾种布鲁氏菌和沙林鼠种布鲁氏菌。布氏杆菌对各种物理和化学因子比较敏感。巴氏消毒法可以杀灭该菌,70℃10分钟也可杀死,高压消毒瞬间即亡。对寒冷的抵抗力较强,低温下可存活1个月左右。该菌对消毒剂较敏感,2%来苏儿3分钟之内即可杀死。该菌在自然界的生存力受气温、湿度、酸碱度影响较大,及低温下存活时间较长。2 流行病学布氏杆菌病广泛地分布于世界各地,能侵害多种家畜、野生动物和人类。家畜的感染总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单一感染型和交差感染型。前者指家畜感染本种布氏杆菌,后者指由于牛、羊群共同放牧,通过相互间的接触造成羊群既感染羊种布氏杆菌又感染牛种菌,或牛群既感染牛种菌又感染羊种菌等。山羊和绵羊对羊种布氏杆菌最易感。牛对牛种菌易感,也可感染羊种菌和猪种菌。猪对猪种菌和羊种菌均易感。马和犬对羊、牛、猪三种布氏杆菌都有易感性,鹿对牛种菌和羊种菌易感。人类可以感染布氏杆菌。病畜和带菌动物,特别是流产母畜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病菌存在于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及阴道分泌物中。病畜乳汁或精液中也有病菌存在。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也可经伤口、皮肤和呼吸道、眼结膜和生殖器黏膜感染。因配种致使生殖系统黏膜感染尤为常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有明显的季节性。羊种布氏杆菌病春季开始,夏季达高峰,秋季下降;牛种布氏杆菌病以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3 临床症状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牛布氏杆菌病一般在14~120天之间。潜伏期的长短,视病原菌的毒力、感染量及感染时母牛的妊娠期而定。母牛主要表现流产,可发生于妊娠的任何时期,多见于6~8个月。多见胎盘滞留,失去生育能力。公牛出现睾丸炎及附睾炎。有些牛发生关节炎、黏液囊炎和跛行。绵羊和山羊常见流产和乳房炎。怀孕母羊易感染,常发生胎盘炎,引起流产和死胎。流产发生于妊娠后的3~4月。母山羊常常连续发生2~3次流产。公山羊生殖道感染则发生睾丸炎。有的病羊出现跛行、咳嗽。绵羊副睾种布鲁氏菌感染其症状局限于副睾,常引起附睾肿大和硬结。非怀孕母羊也可感染,但一般是一过性的。猪的明显症状也是流产。出现暂时性或永久性不育、睾丸炎、跛行、后肢麻痹、脊椎炎,偶尔发生子宫炎、后肢或其他部位出现溃疡。犬可感染牛种、羊种和猪种布鲁氏菌,但多为隐性感染,呈散发性,少数出现发热。感染犬种布鲁氏菌的母犬,妊娠40~50天发生流产,产死胎和出现不育症,淋巴结肿大。公犬常发生副睾炎、前列腺炎和菌血症。马可感染布氏杆菌的各个种,尤其对牛种和猪种菌最易感。多呈隐性感染,有的发生化脓性滑液囊炎,尤其在头部和肩部,常见“马肩瘘管”或“马颈背疮”。4 病理变化布氏杆菌最适宜在胎盘、胎衣组织中生长繁殖,其次是乳腺组织、淋巴结、骨髓、关节、腱鞘、滑液囊以及睾丸、附睾、精囊等。特征病变是胎膜水肿,严重充血或有出血点。子宫黏膜出现卡他性或化脓性炎症及脓肿病变。常见有输卵管炎、卵巢炎或乳房炎。公畜精囊中常有出血和坏死病灶,睾丸和附睾肿大,出现脓性和坏死病灶。5 诊断5.1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5.2 实验室诊断在国际贸易中,指定诊断方法为缓冲布氏杆菌抗原试验(BBAT)、补体结合试验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替代诊断方法为荧光偏振测定法(FPA)。病原检查:抹片镜检(取病畜胎盘绒毛膜表面及水肿区边缘触片染色镜检)、分离培养、动物试验。血清学检查:缓冲布氏杆菌抗原试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缓冲布氏杆菌平板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特异性高,但操作繁琐)、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全乳环状试验(可用于筛选病畜群)、血清凝集试验、布氏杆菌素试验(适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由于其敏感性低,不能单独作为正式的诊断试验)。病料采集:通常采取流产胎儿、胎盘、阴道分泌物或乳汁。5.3 鉴别诊断应与弯杆菌病、沙门氏菌病、钩端螺旋体病、乙型脑炎、衣原体病和弓形虫病等有流产症状的疫病鉴别。6 防治坚持自繁自养。必须引进种畜时,要严格检疫2次,确认健康者才能混群。在疫区,每年定期以凝集反应检疫2次,清净群每年至少检疫1次,检出病畜应扑杀并做无害化处理。阴性反应畜可预防接种菌苗进行预防。被污染的畜舍、运动场、饲槽、水槽等用10%石灰乳或5%热火碱水严格消毒;病畜分泌物、排泄物等应做无害化处理或消毒深埋。兽医、病畜管理人员、接羔员、屠宰加工人员,要严守卫生防护制度,特别在产仔季节更要注意。最好在从事这些工作前1个月进行预防接种,且需年年进行。

羊布氏杆菌病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不但给养羊业带来损失,还威胁其他动物安全,必须高度重视防范工作。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羊布氏杆菌病是怎样发生和流行的。1、布氏杆菌病的危害主要侵害动物的生殖系统,引起母羊流产、不育,公羊发生睾丸炎等。动物中常见的有牛型、猪型、羊型3种,各型对人都有易感性。在同一种内,依其生物学性状不同,羊(bmlitensis)分为3个生物型,牛分为9个生物型,猪分h4个生物型。近几年又有专家从森林鼠类中分离出(brmolomae)布氏杆菌。2、羊布氏杆菌病是怎样发生的母羊较公羊易感性高,随着性的成熟,易感性增强。主要经口感染,也可在配种时经黏膜接触感染。流产胎儿、羊水、胎衣和阴道分泌物及乳汁中都含有大量病原体。羊群一旦流行此病,首先仅为少数孕羊流产,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羊群中50%-90%孕羊发生流产或产出死胎、弱胎。多数患病母羊只流产1次,便可获得终身免疫。3、羊的布氏杆菌的存活能力布氏杆菌主要存在于病畜的生殖器官、内脏、血液中。布鲁氏杆菌对外界抵抗力较低;在土壤中能存活24-40天,在畜尸肉制品中可存活40天;在羊毛中可存活40-120天;在常水中存活80-150天;在衣物中存活14天。在冷乳和乳制品中可存活6-40天:在常温条件下可存活16天,在奶油中可存活25-67天,在奶酪中可存活42天,在乳酸中(ph4)以下可存活4天,在牛粪中存活160天,在碱性尿中可存活46天。4、如何消灭布氏杆菌此菌对湿热特别敏感,加热55℃经2h,60℃经30min,65℃经15min,70℃经5min,100℃煮沸可立即杀死。外界环境消毒1%-3%石炭酸,来苏儿升汞在1小时内匀可杀死菌体。1%-2%福尔马林3h熏死,5%-10%次氯酸钠,在短时间内杀死。体外消毒:1210液1:3000比例稀释饮水,百毒杀1:4000比例稀释均可杀死布氏杆菌。

基本概述羊布氏杆菌病是羊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统。羊感染后,以母羊发生流产和公羊发生睾丸炎为特征。布氏杆菌病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其特点是生殖器官和胎盘发炎,引起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症。病原病原为布氏扦菌。它存在于病畜的生殖器官、内脏和血液。该菌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在干燥的土壤中可存活37天,在冷暗处和胎儿体内可存活6个月。1%来苏尔,2%的福尔马林,5%的生石灰水15分钟可杀死病菌传播途径布氏杆菌首先感染家畜。家畜临床表现不明显。但怀孕的母畜则极易引起流产或死胎,所排出的羊水、胎盘、分泌物中含大量布氏杆菌,特别有传染力。而其皮毛,尿粪,奶液中均有此菌。排菌可长达三个月以上。人通过与家畜的接触,服用了污染的奶及畜肉,吸入了含菌的尘土或菌进入眼结合膜等途径,皆可遭受感染。布氏杆菌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生殖系统黏膜及损伤甚至未损伤的皮肤等多种途径传播,通过接触或食入感染动物的分泌物、体液、尸体及污染的肉、奶等而感染;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如牛羊群共同放牧,可发生牛种和羊种布氏杆菌的交叉感染。动物布氏杆菌可传给人类,但人传人的现象较为少见。发病特点该病的传染源主要是病畜及带菌动物,最危险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在流产和分娩时,将大量病原随胎儿、胎水和胎衣排出。本病主要通过采食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经消化道感染。经皮肤、粘膜、呼吸道以及生殖道(交配)也能感染。与病羊接触、加工病羊肉而不注意消毒的人也易感本病。本病不分性别年龄,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母羊较公羊易感性高,性成熟极为易感,消化道是主要感染途径,也可经配种感染。羊群一旦感染此病,首先表现孕羊流产。开始仅为少数,以后逐渐增多,严重时可达半数以上,多数病羊流产一次。感染症状多数病例为隐性感染。怀孕羊主要症状是发生流产,但不是必有的症状。流产发生在怀孕后的3-4个月。有时患病羊发生关节炎和滑液囊炎而致跛行;公羊发生睾丸炎;少部分病羊发生角膜炎和支气管炎。本病常不表现症状,而首先被注意到的症状是流产。流产前食欲减退、口渴、萎顿、阴道流出黄色粘液。流产多发生于怀孕后的第三个月、第四个月。流产母羊多数胎衣不下,继发子宫内膜炎,影响受胎。公羊表现荤丸炎,辜丸上缩,行走困难,拱背,饮食减少,逐渐捎瘦,失去配种能力。其它症状可能还有乳房炎、支气管炎、关节炎等感染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流产胎儿及胎膜的变化即可确诊。目前最常用的诊断方法是血清学诊断。其中以平板凝集试验或试管凝集试验为准防治方法目前,本病尚无特效的药物治疗,只有加强预防检疫。①定期检疫。羔羊每年断乳后进行一次布氏杆菌病检疫。成羊两年检疫一次或每年预防接种而不检疫。对检出的阳性羊要捕杀处理,不能留养或给予治疗。②免疫接种。当年新生羔羊通过检疫呈阴性的,用“猪2号弱毒活菌苗”饮服或注射。羊不分大小每只饮服500亿活菌。疫苗注射,每只羊25亿菌,肌肉注射。羊群受感染后无治疗价值,发病后羊群防治措施是用试管凝集反应或平板凝集反应进行羊群检疫,发现呈阳性和可疑反应的羊均应及时隔离,以淘汰屠宰为宜,严禁与假定健康羊接触。必须对污染的用具和场所进行彻底消毒;流产胎儿、胎衣、羊水和产道分泌物应深埋。凝集反应阴性羊用布氏杆菌猪型2号弱毒菌或羊型5号弱毒苗进行免疫接种。

羊布氏杆菌病论文

就是在平常的时候也可以给羊注射一些疫苗,而且一定要多注意卫生方面的问题,吃穿住行都要确保卫生。

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因为羊布鲁氏杆菌病最容易感染给人,所以名气最大。该病会让人反复发热,也称“波浪热”,可以在羊,牛,猪,甚至在狗身上传染,这个病初期的时候和感冒非常像,要是发热,多汗,浑身疼,这种疾病不会自行痊愈,有时候会看到淋巴结肿大,潜伏的周期非常长。

布氏杆菌只是一种慢性病而已,发病初期单从病羊外表无法分辨,如果是发病母羊很容易看出。虽然此病不会造成羊群死亡,停止生长和母羊流产也会给养殖户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直接接触病羊或者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者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口或眼结毛受到传染。最容易感染布菌的人群为牧民、兽医、饲养员、屠夫和厨师。这类人群经常和羊打交道,被感染的几率很高,因此也属于高危人群。

饲养家畜要圈养,圈舍远离居民点避开水源;二是人畜分居,无论是成畜或是幼畜,都不要放入室内饲养。尤其是产羔季节不要把牲畜放在室内,小孩不要和羊羔玩耍。消灭和控制家畜中的布鲁氏杆菌也是有效的方式,要定期对牧区或养殖场进行检查,发现带病者立即隔离并对污染环境进行消毒。加强水、粪管理,保护水源。

养羊人和其他与羊肉密切接触者感染布鲁氏菌病现象是颇为严重的,因其不会立即危害被感染人生命和不易鉴别而不太受重视。这造成了前几年我国人间布病感染率持续上升,对接触羊的饲养员、兽医、挤奶员、屠宰员、皮毛加工员等,都应该进行预防接种,免疫期为一年并且需要每年接种一次。未患病羊应进行疫苗接种。

病原布氏杆菌病的病原为球杆状或短杆状、不运动、不形成荚膜和芽孢的革兰氏染色阴性菌。布氏杆菌喜欢在生殖器官一一子宫和宰九中繁殖,特别偏爱怀孕子宫,致使胚胎绒毛发生坏死,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松动,引起胎儿死亡或流产。布氏杆菌病危险之点是患畜几乎不表现症状,但能通过分泌物和排泄物(乳、精子、阴道分泌物、粪、尿)不断向外排菌,待别是随流产胎儿、胎衣和羊水排出大量病原菌,成为危害的传染源。排出的病原菌对外界环境有相当强的抵抗力,如在胎衣中能存活4个月,在水、土、粪、尿中存活3个月,在皮毛上存活1-4个月,在冻肉中存活2-7周,在乳中存活10天至1年。因此生活和生产环境--旦遭病原污染。不论人或畜,在几个月内部有被感染的可能。流行特点以羊牛猪顺序多发,其他动物也有感染,以患病羊对人威胁。母羊比公羊易感,成年羊比羔羊易感。病畜和带菌动物是主要传染源,尤其是感染的妊娠母畜流产或分娩时将大量布氏杆菌随胎儿、胎水、胎衣排出。人患布氏杆菌病、多由接触病畜及其产品、经消化道而感染。布氏杆菌病主要在畜间传播,也传染给人。病畜为传染源,人患病主要由畜传染,人与人之间传染机会极少。在缺乏消毒和防护的条件下进行接生、护理病畜,易造成工作人员感染和本病的人为传播。消化道是本病的主要感染途径,其次经皮肤、粘膜及生殖道感染也较常见。某些吸血昆虫也可能传播本病,自然交配可相互传染。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临床症状动物感染患病羊临床症状并不明显,母羊主要表现为流产,多发生于妊娠后第3或第4个月、山羊流产有时高达40%~90%,羊在流产前精神沉郁,常喜卧,食欲减退,体温升高,从阴道内流出分泌物;还表现乳房炎、支气管炎、关节炎而引起破行,乳山羊的乳房炎常使乳量减少,乳汁结块,乳腺组织发生过结节性变硬等。有的继发胎衣滞留,子宫内膜炎,导致不孕症,公羊睾丸肿大、性机能降低、甚至失去配种能力。猪发生子宫炎、关节炎、发热、消瘦,流产前多有腹泻,乳房及阴唇肿胀,从阴道流出粘液脓性分泌物。犬多为隐性感染,少数也发生流产、关节炎和睾丸炎。布氏杆菌病的病变多发生在生殖器官和关节,多不影响家畜生命,不被人重视,易留下后患。人感染人感染布氏杆菌较家畜严重,病情复杂,轻者仅感疲乏、重者头痛、反复发热为其典型症状,全身软弱,食欲不振,失眠,咳嗽,有白色痰,可听到肺部干鸣,多呈波浪热,也有稽留热、不规则热或不发热。盗汗或大汗,睾丸肿大,一个或多个关节发生无红肿热的疼痛,肌肉酸痛,应用一般镇痛药不能缓解,由于关节和肌肉疼痛难忍,即使不发烧也不能劳动,成为能吃不能干活的懒汉,故该病又被称作懒汉病。病灶发生在生殖器官,影响生育,严重者可引起死亡。中、青年人易感。为此,饲养人员在接触病畜、接产时不要吸烟、吃食,注意手的消毒、换工作服等以免感染。必要时进行预防注射,确保人身安全。病变病变主要发生在生殖器官。胎盘绒毛膜下组织呈黄色胶样浸润、充血、出血、水肿、糜烂和坏死,胎衣增厚,布有出血点。胎儿皮下和肌肉有出血浸润,真胃中有淡黄色或白色黏液絮状物,脾和淋巴结肿大,肝出现坏死灶,肠胃和膀胱粘膜及黏膜下可见有出血斑点。公羊睾丸有出血点、坏死灶及组织增生。该病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查相互配合,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防治措施一般进行淘汰,不做治疗。但对价格昂贵的种羊,可在隔离条件下,用高锰酸钾溶液冲洗阴道和子宫,必要时用磺胺和抗生素治疗。预防措施养殖场预防措施1.对从未发生过布氏杆菌病的羊群,坚持自繁自养,不从疫区引进羊只;引进的羊只须并在隔离条件下检疫,确定无感染后方可。2.对于受病威胁的羊群,每年用凝集反应或变态反应定期进行2次检疫,检出的阳性病羊立即淘汰,可疑病羊应及时严格分群隔离饲养,等待复查。受污染的羊舍、运动场、饲喂用具等用5%克辽林或来苏儿溶液、10%~20%石灰乳、2%氢氧化钠溶液等消毒。流产胎儿、胎衣、胎水及分泌物等应深埋处理。3.布氏杆菌病常发地区,每年应定期对家畜预防接种,接种过疫苗的不再进行检疫人的预防措施经常与家畜接触者,应具备一定防病知识,既要防止布氏杆菌在畜间传播;又要防止病畜传染给人,特别是在接产或处理流产时要谨慎,为防止细菌感染,在接产时,暴露的皮肤应涂擦凡士林,戴眼镜、口罩、胶皮手套和穿胶靴等。处理完毕,应立即严格消毒,胎衣等物要深埋。现场要用2%氢氧化钠消毒,用具、工作服等可用3%来苏儿水浸泡消毒。为更安全,好预先接种布氏杆菌疫苗,增强免疫力。国家对防制人兽共患布氏杆菌病很重视,有疫情地区几乎都设有专门防制机构,对疫区或疫点的控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有的地区因对布氏杆菌病重视不够,至今仍有传染源存在,不时向非疫区扩散。因此,各级必须遵照家畜家禽防疫条例,严格执行产地检疫,未经检疫畜不得运输、不准屠宰。实践证明,检出带菌畜消灭传染源,免疫健康畜增强抗病力,是控制布氏杆菌病的有效措施。

这是动物源性传染病,传染 途径广泛,希望你把病人送到传染病医院接受隔离治疗,这需要一套综合的治疗方案,治愈率也很高,不要耽误病情或引起其他的传染。

羊布鲁氏杆菌病论文

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因为羊布鲁氏杆菌病最容易感染给人,所以名气最大。该病会让人反复发热,也称“波浪热”,可以在羊,牛,猪,甚至在狗身上传染,这个病初期的时候和感冒非常像,要是发热,多汗,浑身疼,这种疾病不会自行痊愈,有时候会看到淋巴结肿大,潜伏的周期非常长。

布氏杆菌只是一种慢性病而已,发病初期单从病羊外表无法分辨,如果是发病母羊很容易看出。虽然此病不会造成羊群死亡,停止生长和母羊流产也会给养殖户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直接接触病羊或者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者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口或眼结毛受到传染。最容易感染布菌的人群为牧民、兽医、饲养员、屠夫和厨师。这类人群经常和羊打交道,被感染的几率很高,因此也属于高危人群。

饲养家畜要圈养,圈舍远离居民点避开水源;二是人畜分居,无论是成畜或是幼畜,都不要放入室内饲养。尤其是产羔季节不要把牲畜放在室内,小孩不要和羊羔玩耍。消灭和控制家畜中的布鲁氏杆菌也是有效的方式,要定期对牧区或养殖场进行检查,发现带病者立即隔离并对污染环境进行消毒。加强水、粪管理,保护水源。

养羊人和其他与羊肉密切接触者感染布鲁氏菌病现象是颇为严重的,因其不会立即危害被感染人生命和不易鉴别而不太受重视。这造成了前几年我国人间布病感染率持续上升,对接触羊的饲养员、兽医、挤奶员、屠宰员、皮毛加工员等,都应该进行预防接种,免疫期为一年并且需要每年接种一次。未患病羊应进行疫苗接种。

病原布氏杆菌病的病原为球杆状或短杆状、不运动、不形成荚膜和芽孢的革兰氏染色阴性菌。布氏杆菌喜欢在生殖器官一一子宫和宰九中繁殖,特别偏爱怀孕子宫,致使胚胎绒毛发生坏死,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松动,引起胎儿死亡或流产。布氏杆菌病危险之点是患畜几乎不表现症状,但能通过分泌物和排泄物(乳、精子、阴道分泌物、粪、尿)不断向外排菌,待别是随流产胎儿、胎衣和羊水排出大量病原菌,成为危害的传染源。排出的病原菌对外界环境有相当强的抵抗力,如在胎衣中能存活4个月,在水、土、粪、尿中存活3个月,在皮毛上存活1-4个月,在冻肉中存活2-7周,在乳中存活10天至1年。因此生活和生产环境--旦遭病原污染。不论人或畜,在几个月内部有被感染的可能。流行特点以羊牛猪顺序多发,其他动物也有感染,以患病羊对人威胁。母羊比公羊易感,成年羊比羔羊易感。病畜和带菌动物是主要传染源,尤其是感染的妊娠母畜流产或分娩时将大量布氏杆菌随胎儿、胎水、胎衣排出。人患布氏杆菌病、多由接触病畜及其产品、经消化道而感染。布氏杆菌病主要在畜间传播,也传染给人。病畜为传染源,人患病主要由畜传染,人与人之间传染机会极少。在缺乏消毒和防护的条件下进行接生、护理病畜,易造成工作人员感染和本病的人为传播。消化道是本病的主要感染途径,其次经皮肤、粘膜及生殖道感染也较常见。某些吸血昆虫也可能传播本病,自然交配可相互传染。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临床症状动物感染患病羊临床症状并不明显,母羊主要表现为流产,多发生于妊娠后第3或第4个月、山羊流产有时高达40%~90%,羊在流产前精神沉郁,常喜卧,食欲减退,体温升高,从阴道内流出分泌物;还表现乳房炎、支气管炎、关节炎而引起破行,乳山羊的乳房炎常使乳量减少,乳汁结块,乳腺组织发生过结节性变硬等。有的继发胎衣滞留,子宫内膜炎,导致不孕症,公羊睾丸肿大、性机能降低、甚至失去配种能力。猪发生子宫炎、关节炎、发热、消瘦,流产前多有腹泻,乳房及阴唇肿胀,从阴道流出粘液脓性分泌物。犬多为隐性感染,少数也发生流产、关节炎和睾丸炎。布氏杆菌病的病变多发生在生殖器官和关节,多不影响家畜生命,不被人重视,易留下后患。人感染人感染布氏杆菌较家畜严重,病情复杂,轻者仅感疲乏、重者头痛、反复发热为其典型症状,全身软弱,食欲不振,失眠,咳嗽,有白色痰,可听到肺部干鸣,多呈波浪热,也有稽留热、不规则热或不发热。盗汗或大汗,睾丸肿大,一个或多个关节发生无红肿热的疼痛,肌肉酸痛,应用一般镇痛药不能缓解,由于关节和肌肉疼痛难忍,即使不发烧也不能劳动,成为能吃不能干活的懒汉,故该病又被称作懒汉病。病灶发生在生殖器官,影响生育,严重者可引起死亡。中、青年人易感。为此,饲养人员在接触病畜、接产时不要吸烟、吃食,注意手的消毒、换工作服等以免感染。必要时进行预防注射,确保人身安全。病变病变主要发生在生殖器官。胎盘绒毛膜下组织呈黄色胶样浸润、充血、出血、水肿、糜烂和坏死,胎衣增厚,布有出血点。胎儿皮下和肌肉有出血浸润,真胃中有淡黄色或白色黏液絮状物,脾和淋巴结肿大,肝出现坏死灶,肠胃和膀胱粘膜及黏膜下可见有出血斑点。公羊睾丸有出血点、坏死灶及组织增生。该病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查相互配合,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防治措施一般进行淘汰,不做治疗。但对价格昂贵的种羊,可在隔离条件下,用高锰酸钾溶液冲洗阴道和子宫,必要时用磺胺和抗生素治疗。预防措施养殖场预防措施1.对从未发生过布氏杆菌病的羊群,坚持自繁自养,不从疫区引进羊只;引进的羊只须并在隔离条件下检疫,确定无感染后方可。2.对于受病威胁的羊群,每年用凝集反应或变态反应定期进行2次检疫,检出的阳性病羊立即淘汰,可疑病羊应及时严格分群隔离饲养,等待复查。受污染的羊舍、运动场、饲喂用具等用5%克辽林或来苏儿溶液、10%~20%石灰乳、2%氢氧化钠溶液等消毒。流产胎儿、胎衣、胎水及分泌物等应深埋处理。3.布氏杆菌病常发地区,每年应定期对家畜预防接种,接种过疫苗的不再进行检疫人的预防措施经常与家畜接触者,应具备一定防病知识,既要防止布氏杆菌在畜间传播;又要防止病畜传染给人,特别是在接产或处理流产时要谨慎,为防止细菌感染,在接产时,暴露的皮肤应涂擦凡士林,戴眼镜、口罩、胶皮手套和穿胶靴等。处理完毕,应立即严格消毒,胎衣等物要深埋。现场要用2%氢氧化钠消毒,用具、工作服等可用3%来苏儿水浸泡消毒。为更安全,好预先接种布氏杆菌疫苗,增强免疫力。国家对防制人兽共患布氏杆菌病很重视,有疫情地区几乎都设有专门防制机构,对疫区或疫点的控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有的地区因对布氏杆菌病重视不够,至今仍有传染源存在,不时向非疫区扩散。因此,各级必须遵照家畜家禽防疫条例,严格执行产地检疫,未经检疫畜不得运输、不准屠宰。实践证明,检出带菌畜消灭传染源,免疫健康畜增强抗病力,是控制布氏杆菌病的有效措施。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1814年Burnet首先描述“地中海弛张热”,并与疟疾作了鉴别。1860年Marston对本病作了系统描述,且把伤寒与地中海弛张热区别开。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氏菌”,首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1897年Hughes根据本病的热型特征,建议称“波浪热”。后来,为纪念Bruce,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氏菌病”。1897年Wright与其同事发现病人血清与布鲁氏菌的培养物可发生凝集反应,称为Wright凝集反应,从而建立了迄今仍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我国古代医籍中对本病虽有描述,但直到1905年Boone于重庆对本病作正式报道。 [病原学] 布鲁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初次分离时多呈球状,球杆状和卵圆形,故有人建议称“布鲁氏菌”。该菌传代培养后渐呈短小杆状,菌体无鞭毛,不形成芽胞,毒力菌株可有菲薄的荚膜。1985年WHO布鲁氏菌病专家季员会把布鲁氏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即羊种(生物型1~3),牛种(生物型1~)。猪种(生物型1~5)及绵羊型副睾种,沙林鼠种,犬种(各1个生物型)。我国已分离到15个生物型,即羊种(1~3型),牛种(1~型),猪种(型),绵羊副睾种和犬种各1个型。临床上以羊、牛、猪三种意义,羊种致病力。多种生物型的产生可能与病原菌为适应不同宿主而发生遗传变异有关。 本菌生长对营养要求较高,目前实验室研究多用牛、羊新鲜胎盘加10%兔血清制作培养基,其效果较好。但即使在良好培养条件下生长仍较缓慢,在不良环境,如坑生素的影响下,本菌易发生变异。当细菌壁的脂多糖(LPS)受损时细菌落即由S型变为R型。当胞壁的肽聚糖受损时,则细菌失去胞壁或形成胞壁不完整的L型布鲁氏菌。这种表型变异形成的细菌可在机体内长期存在,伺环境条件改善后再恢复原有特性。 本菌有A、M和G三种抗原成份,G为共同抗原,一般牛种菌以A抗原为主。A与M之比为20:1;羊种菌以M为主,M比A为20:1;猪种菌A:M为2:1.制备单价A、M抗原可用其鉴定菌种。布鲁氏菌的抗原与伤寒、副伤寒、沙门菌、霍乱弧菌、变形杆菌OX19等的抗原有某些共同成份。本菌致病力与各型菌新陈代谢过程中的酶系统,如透明质酸酶、尿素酶、过氧化氢酶、琥珀酸脱氢酶及细胞色素氧化酶等有关。细菌死亡或裂解后释放内毒素是致病的重要物质。 布鲁氏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较强,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泻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约生存2个月。加热60℃或日光下曝晒10~20分钟可杀死此菌,对常用化学消毒剂较敏感。 [流行病学] 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据调查全世界160个国家中有123个国家有布鲁氏菌病发生。我国多见于内蒙、东北,西北等牧区。解放前在牧区常有流行,在北方农区也有散发。解放后国家成立了专门防治机构,发病率也逐年下降。 (一)传染源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波及人类。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流产物及乳类含有大量病菌,如实验性羊布氏菌病流产后每毫升乳含菌量高达3万个以上,带菌时间可达~2年,所以是人类最危险的传染源。各型布鲁氏菌在各种动物间有转移现象,即羊种菌可能转移到牛、猪,或相反。羊、牛、猪是重要的经济动物,家畜与畜产品与人类接触密切,从而增加了人类感染的机会。 患者也可以从粪、尿、乳向外排菌,但人传人的实例很少见到。 (二)传播途径 ①经皮肤粘膜接触传染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②经消化道传染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③经呼吸道传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这三种途径在流行区可两种或三种途径同时发生;④其它如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但重要性不大。 (三)易感人群 人类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布鲁氏菌间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发者有2~7%,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染病而获免疫。 (四)流行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家畜流产季节为多。发病率牧区高于农区,农区高于城市。流行区在发病高峰季节(春末夏初)可呈点状暴发流行。患病与职业有密切关系,兽医、畜牧者、屠宰工人、皮毛工等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男多于女。牧区存在自然疫源地,但疫区流行强度受布鲁氏菌种、型及气候,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对牧畜、牧场管理情况的影响。 [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 病菌自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随淋巴液达淋巴结,被吞噬细胞吞噬。如吞噬细胞未能将菌杀灭,则细菌在胞内生长繁殖,形成局部原发病灶。此阶段有人称为淋巴源性迁徙阶段,相当于潜伏期。细菌在吞噬细胞内大量繁殖导致吞噬细胞破裂,随之大量细菌进入淋巴液和血循环形成菌血症。在血液里细菌又被血流中的吞噬细胞吞噬,并随血流带至全身,在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处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繁殖,形成多发性病灶。当病灶内释放出来的细菌,超过了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时,则在细胞外血流中生长、繁殖,临床呈现明显的败血症。在机体各因素的作用下,有些遭破坏死亡,释放出内毒素及菌体其它成份,造成临床上不仅有菌血症、败血症,而且还有毒血症的表现。内毒素在致病理损伤,临床症状方面目前认为起着重要作用。机体免疫功能正常,通过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清除病菌而获痊愈。如果免疫功能不健全。或感染的菌量大、毒力强,则部分细菌逃脱免疫,又可被吞噬细胞吞噬带入各组织器官形成新感染灶,有人称为多发性病灶阶段。经一定时期后,感染灶的细菌生长繁殖再次入血,导致疾病复发。组织病理损伤广泛。临床表现也就多样化。如此反复成为慢性感染。 未经治疗的患者血清抗体最先是IgM升高,随后是IgG升高,IgA在其后呈低水平上升,持续约一年后下降。此后每当病情反复加重时,IgG又可迅速回升。动物实验用牛种布鲁氏菌免疫家兔,提取IgM,IggG,分别作杀菌试验,证明IgM,IgG有较强的杀菌活性。用强毒羊种菌感染豚鼠后,提纯IgG,IgM能起保护作用。但也有人认为血清抗体与保护免疫不相关,仅可作为疾病活动的标志。如Hodgkin‘s病,淋巴瘤的患者布鲁氏菌病发病率高;布鲁氏菌抗原皮试在敏感患者呈典型超敏反应。说明细胞免疫在抗布鲁氏菌感染上起着重要作用。本病的慢性期检测发现有循环免疫复合物增加,还可出现自身抗体,表明慢性期体液免疫也参与了病理损伤。有人报道慢性期IgG型循环免疫复合物升高占患者的,IgM型循环免疫复合物升高占患者,故认为一半以上的患者组织损伤可能为循环免疫复合物所致。研究还发现1/3的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功能减退,致机体失去了免疫稳定作用,也可能是疾病慢性化的原因之一。 机体的各组织器官,网状内皮系统因细菌、细菌代谢产物及内毒素不断进入血流,反复刺激使敏感性增高,发生变态反应性改变。近期的研究表明,Ⅰ,Ⅱ,Ⅲ,Ⅳ型变态反应在布鲁氏菌病的发病机理中可能都起一定作用。疾病的早期人体的巨噬细胞,T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正常,它们联合作用将细菌清除而痊愈。如果不能将细菌彻底消灭,则细菌、代谢产物及内毒素反复在局部或进入血流刺激机体,致使T淋巴细胞致敏,当致敏淋巴细胞再次受抗原作用时,释放各种淋巴因子,如淋巴结通透因子、趋化因子、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巨噬细胞活性因子等。致以单核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形成肉芽肿、纤维组织增生等慢性病变。 本病病理变化广泛,受损组织不仅为肝、脾、骨髓、淋巴结,而且还累及骨、关节、血管、神经、内分泌及生殖系统;不仅间质细胞,而且还损伤器官的实质细胞。其中以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病变最为显著。病灶的主要病理变化:①渗出变性坏死改变 主要见于肝、脾、淋巴结、心、肾等处,以浆液性炎性渗出,夹杂少许细胞坏死;②增生性改变淋巴、单核-吞噬细胞增生,疾病早期尤著。常呈弥漫性,稍后常伴纤维细胞增殖;③肉芽肿形成病灶里可见由上皮样细胞、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浆细胞组成的肉芽肿。肉芽肿进一步发生纤维化,最后造成组织器官硬化。三种病理改变可循急性期向慢性期依次交替发生和发展。如肝脏,急性期内可见浆液性炎症,同时伴实质细胞变性、坏死;随后转变为增殖性炎症,在肝小叶内形成类上皮样肉芽肿,进而纤维组织增生,出现混合型或萎缩型肝硬化。

羊布氏杆菌病毕业论文

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因为羊布鲁氏杆菌病最容易感染给人,所以名气最大。该病会让人反复发热,也称“波浪热”,可以在羊,牛,猪,甚至在狗身上传染,这个病初期的时候和感冒非常像,要是发热,多汗,浑身疼,这种疾病不会自行痊愈,有时候会看到淋巴结肿大,潜伏的周期非常长。

布氏杆菌只是一种慢性病而已,发病初期单从病羊外表无法分辨,如果是发病母羊很容易看出。虽然此病不会造成羊群死亡,停止生长和母羊流产也会给养殖户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直接接触病羊或者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者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口或眼结毛受到传染。最容易感染布菌的人群为牧民、兽医、饲养员、屠夫和厨师。这类人群经常和羊打交道,被感染的几率很高,因此也属于高危人群。

饲养家畜要圈养,圈舍远离居民点避开水源;二是人畜分居,无论是成畜或是幼畜,都不要放入室内饲养。尤其是产羔季节不要把牲畜放在室内,小孩不要和羊羔玩耍。消灭和控制家畜中的布鲁氏杆菌也是有效的方式,要定期对牧区或养殖场进行检查,发现带病者立即隔离并对污染环境进行消毒。加强水、粪管理,保护水源。

养羊人和其他与羊肉密切接触者感染布鲁氏菌病现象是颇为严重的,因其不会立即危害被感染人生命和不易鉴别而不太受重视。这造成了前几年我国人间布病感染率持续上升,对接触羊的饲养员、兽医、挤奶员、屠宰员、皮毛加工员等,都应该进行预防接种,免疫期为一年并且需要每年接种一次。未患病羊应进行疫苗接种。

病原布氏杆菌病的病原为球杆状或短杆状、不运动、不形成荚膜和芽孢的革兰氏染色阴性菌。布氏杆菌喜欢在生殖器官一一子宫和宰九中繁殖,特别偏爱怀孕子宫,致使胚胎绒毛发生坏死,胎儿胎盘与母体胎盘松动,引起胎儿死亡或流产。布氏杆菌病危险之点是患畜几乎不表现症状,但能通过分泌物和排泄物(乳、精子、阴道分泌物、粪、尿)不断向外排菌,待别是随流产胎儿、胎衣和羊水排出大量病原菌,成为危害的传染源。排出的病原菌对外界环境有相当强的抵抗力,如在胎衣中能存活4个月,在水、土、粪、尿中存活3个月,在皮毛上存活1-4个月,在冻肉中存活2-7周,在乳中存活10天至1年。因此生活和生产环境--旦遭病原污染。不论人或畜,在几个月内部有被感染的可能。流行特点以羊牛猪顺序多发,其他动物也有感染,以患病羊对人威胁。母羊比公羊易感,成年羊比羔羊易感。病畜和带菌动物是主要传染源,尤其是感染的妊娠母畜流产或分娩时将大量布氏杆菌随胎儿、胎水、胎衣排出。人患布氏杆菌病、多由接触病畜及其产品、经消化道而感染。布氏杆菌病主要在畜间传播,也传染给人。病畜为传染源,人患病主要由畜传染,人与人之间传染机会极少。在缺乏消毒和防护的条件下进行接生、护理病畜,易造成工作人员感染和本病的人为传播。消化道是本病的主要感染途径,其次经皮肤、粘膜及生殖道感染也较常见。某些吸血昆虫也可能传播本病,自然交配可相互传染。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临床症状动物感染患病羊临床症状并不明显,母羊主要表现为流产,多发生于妊娠后第3或第4个月、山羊流产有时高达40%~90%,羊在流产前精神沉郁,常喜卧,食欲减退,体温升高,从阴道内流出分泌物;还表现乳房炎、支气管炎、关节炎而引起破行,乳山羊的乳房炎常使乳量减少,乳汁结块,乳腺组织发生过结节性变硬等。有的继发胎衣滞留,子宫内膜炎,导致不孕症,公羊睾丸肿大、性机能降低、甚至失去配种能力。猪发生子宫炎、关节炎、发热、消瘦,流产前多有腹泻,乳房及阴唇肿胀,从阴道流出粘液脓性分泌物。犬多为隐性感染,少数也发生流产、关节炎和睾丸炎。布氏杆菌病的病变多发生在生殖器官和关节,多不影响家畜生命,不被人重视,易留下后患。人感染人感染布氏杆菌较家畜严重,病情复杂,轻者仅感疲乏、重者头痛、反复发热为其典型症状,全身软弱,食欲不振,失眠,咳嗽,有白色痰,可听到肺部干鸣,多呈波浪热,也有稽留热、不规则热或不发热。盗汗或大汗,睾丸肿大,一个或多个关节发生无红肿热的疼痛,肌肉酸痛,应用一般镇痛药不能缓解,由于关节和肌肉疼痛难忍,即使不发烧也不能劳动,成为能吃不能干活的懒汉,故该病又被称作懒汉病。病灶发生在生殖器官,影响生育,严重者可引起死亡。中、青年人易感。为此,饲养人员在接触病畜、接产时不要吸烟、吃食,注意手的消毒、换工作服等以免感染。必要时进行预防注射,确保人身安全。病变病变主要发生在生殖器官。胎盘绒毛膜下组织呈黄色胶样浸润、充血、出血、水肿、糜烂和坏死,胎衣增厚,布有出血点。胎儿皮下和肌肉有出血浸润,真胃中有淡黄色或白色黏液絮状物,脾和淋巴结肿大,肝出现坏死灶,肠胃和膀胱粘膜及黏膜下可见有出血斑点。公羊睾丸有出血点、坏死灶及组织增生。该病通过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查相互配合,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防治措施一般进行淘汰,不做治疗。但对价格昂贵的种羊,可在隔离条件下,用高锰酸钾溶液冲洗阴道和子宫,必要时用磺胺和抗生素治疗。预防措施养殖场预防措施1.对从未发生过布氏杆菌病的羊群,坚持自繁自养,不从疫区引进羊只;引进的羊只须并在隔离条件下检疫,确定无感染后方可。2.对于受病威胁的羊群,每年用凝集反应或变态反应定期进行2次检疫,检出的阳性病羊立即淘汰,可疑病羊应及时严格分群隔离饲养,等待复查。受污染的羊舍、运动场、饲喂用具等用5%克辽林或来苏儿溶液、10%~20%石灰乳、2%氢氧化钠溶液等消毒。流产胎儿、胎衣、胎水及分泌物等应深埋处理。3.布氏杆菌病常发地区,每年应定期对家畜预防接种,接种过疫苗的不再进行检疫人的预防措施经常与家畜接触者,应具备一定防病知识,既要防止布氏杆菌在畜间传播;又要防止病畜传染给人,特别是在接产或处理流产时要谨慎,为防止细菌感染,在接产时,暴露的皮肤应涂擦凡士林,戴眼镜、口罩、胶皮手套和穿胶靴等。处理完毕,应立即严格消毒,胎衣等物要深埋。现场要用2%氢氧化钠消毒,用具、工作服等可用3%来苏儿水浸泡消毒。为更安全,好预先接种布氏杆菌疫苗,增强免疫力。国家对防制人兽共患布氏杆菌病很重视,有疫情地区几乎都设有专门防制机构,对疫区或疫点的控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有的地区因对布氏杆菌病重视不够,至今仍有传染源存在,不时向非疫区扩散。因此,各级必须遵照家畜家禽防疫条例,严格执行产地检疫,未经检疫畜不得运输、不准屠宰。实践证明,检出带菌畜消灭传染源,免疫健康畜增强抗病力,是控制布氏杆菌病的有效措施。

这是动物源性传染病,传染 途径广泛,希望你把病人送到传染病医院接受隔离治疗,这需要一套综合的治疗方案,治愈率也很高,不要耽误病情或引起其他的传染。

布氏杆菌病论文

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349(2012)08102301布氏杆菌病也称波浪热、地中海热,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该病的发生和发展与细菌感染、内毒素和变态反应有关,全身几乎全部组织和器官都可受侵[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例报道不多。现报道1例神经型布氏杆菌病,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78岁,主因间断发热1个月,右侧肢体活动不能2 h入院。患者于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 ℃,伴乏力,病情时轻时重。2 h前突然不能讲话,右侧肢体不能活动,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入院查体:体温36 ℃,呼吸20次/min,脉搏70次/min,血压160/90 mmHg(1 mmHg= kPa),内科系统检查无异常。神经系统查体:意识清楚,混合性失语,双眼球向右侧凝视麻痹,右侧鼻唇沟浅,伸舌不配合,右侧肢体肌力1级,左侧肢体烦躁乱动,右侧Babinski征(+)。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109/L,中性分叶核粒细胞(N),血红蛋白(Hb)132 g/L,血小板计数(PLT)259×109/L。血生化:Na+126 mmol/L,K+ mmol/L,CL- 92 mmol/L,血糖 mmol/L,其余指标均正常。血沉18 mm/h,PPD试验、抗艾滋病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和梅毒螺旋体(TP)均呈阳阴性。胸片正常,肺部CT示双侧胸腔少量积液。头颅CT示左侧基底节区点状低密度影。头颅MR示双侧侧脑室体部及前后缘可见带状长T2异常信号,FLAIR为高信号。以“脑梗死”对症予以改善循环、脑保护、抗感染治疗,讲话及肢体活动障碍逐渐好转,但体温在 ℃~39 ℃波动。询问病史家里养羊10余只,查血布氏杆菌凝集试验阳性,滴度1∶400。肥达氏、外斐氏反应阴性。诊断:神经型布氏杆菌病。给予四环素、复合利福平 g治疗。20 d后又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不能讲话,头颅CT显示未见异常。血沉20 mm/h,Na+ 123 mmol/L,CL- 93 mmol/L。脑脊液涂片未找见新型隐球菌,抗酸杆菌染色(-)。脑脊液常规:潘氏试验(++),细胞总数200×106/L,白细胞计数190×106/L。脑脊液生化:糖 mmol/L,蛋白 g/L,氯化物98 mmol/L,复查血布氏杆菌凝集试验阳性,滴度1∶800。在原口服药基础上加链霉素1 g/d,肌肉注射。1周后肢体活动及语言恢复正常,1月后复查血布氏杆菌凝集试验仍是阳性,体温恢复正常,继续治疗3个月未再复发停药。 2 讨 论 本病例主要特点:有与羊密切接触史;长期发热,且呈波动性;神经系统损害症状与体征:反复肢体不能活动、讲话不能、锥体束征阳性;实验室检查:血布氏杆菌凝集试验阳性,脑脊液细胞数增高;四环素、利福平、链霉素治疗有效。综合以上特点,诊断神经型布氏杆菌病。 布氏杆菌病是人畜共患疾病,主要传染源是病羊,其次是牛和猪。经消化道、皮肤黏膜或呼吸道等多种途径侵入机体后,为吞噬细胞所吞噬,在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繁殖,再入血后可侵犯心、肺、前列腺、关节、肝、脾、骨髓等多个部位,也可侵犯神经系统。起病可急可缓,病程1个月~4个月,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布氏杆菌病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率大概有4%~13%[2]。神经型布氏杆菌病的临床类型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脑膜炎,脑膜脑炎,脊髓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吉兰巴雷综合征,亚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共济失调性四肢瘫,蛛网膜炎,脑膜血管病(血管炎、血管痉挛),脑脓肿等。该患者考虑是脑血管炎所致,即布氏杆菌随血流进入颅内血管,引起颅内血管炎性变态反应,血管狭窄或闭塞,血栓形成。患者脑脊液蛋白正常,细胞数中度增高,糖和氯化物降低,类似于结核性脑膜炎表现。神经影像学可以正常或有局灶性损害。 关于治疗,目前认为长效土霉素和链霉素的合并应用是最佳的治疗选择,可以减少副反应和复发率[3]。1986年FAO/WHO布氏杆菌病专家推荐利福平(口服,600 mg/d~900 mg/d)加长效土霉素(口服,200 mg/d)治疗成人的急性布氏杆菌病,用药6周。本例患者采用利福平、四环素基础上加用链霉素提高了中枢神经系统渗透作用,最终取得显著的疗效。Kemal等[4]报道了1例布氏杆菌病导致颈髓内肉芽肿的病例,该患者为35岁的女子,主要表现为头痛,四肢末梢疼痛及无力,无胃肠道症状及发热,3个月以前被诊断为布氏杆菌性脑膜炎,有吃生奶酪史。核磁共振显示颈髓1~2水平团块状损害。血布氏杆菌凝集试验滴度1∶320,脑脊液布氏杆菌凝集试验滴度1∶160。土霉素、利福平、复方磺胺甲恶唑治疗9个月后临床及影像均恢复。 Serda等[5]报道了1例布氏杆菌病导致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男性病人,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模糊、颈项强直,血管造影术显示有炎性动脉瘤形成,产生机制是炎性反应使血管肌肉层及动脉外膜瓦解,血管壁变弱,形成一个囊状的假动脉瘤,提示早期抗生素治疗有效。 神经科大夫在临床工作中如遇到患者反复发热,常规治疗效果不佳,且用神经系统疾病不能完全解释者,均需详细询问有无牛羊接触史和牛羊制品食用史,并进行血清学(血清凝集试验)、病原学检查(脑脊液培养),以排除或确诊神经型布氏杆菌病。若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参考文献: [1] 陈清棠.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61. [2] Seidel G,Pardo GA,NewmanToker D,et presenting as leukoencephalopathy:The role of cytotoxic Tlymphocytes[J].Archives of Patholog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2002,127(9):374377. [3] 毛景东,王景龙,杨艳玲.布鲁氏菌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畜牧兽医,2011,38(1):222226. [4] Kemal N,Nebahat intramedullary granulooma of Brucella: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Eur Spine J,2007,16(Suppl 3):S255S259. [5] Serdar K,Murat V,Ahmet C,et cerebral aneurysms/subarachnoidal hemorrhage:A short review featuring a case report[J].Neurosurg Rev,2008,31:337341. 作者简介:李玲(1966—),女,副主任医师,现工作于山西省忻州市人民医院(邮编:034000)。 (收稿日期:20120425) (本文编辑郭怀印)

布氏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布氏杆菌引起的,多种动物和人发生的,为人兽共患传染病。牛对本病的易感。下面我们了解一下布氏杆菌病的感染方式和特点。(1)引起感染的途径主要是消化道、呼吸道黏膜及刨口。当饲料、饮水空气受到污染,或人工授精枪消毒不严,都可能引起感染。偶尔穿透健全皮肤进入畜主体内。(2)病原菌侵入机体后,起初是局部淋巴结感染,随后引起菌血症,继续传向全身网状组织中,产生全身感染。(3)该菌是一种兼性细胞内寄生菌,可在宿主的巨噬细胞和上皮细胞生存和生长。强毒株有一层保护性外壳,能在细胞内生存和产生慢性感染。这种机能使病原菌逃避免疫机制,而长期生存下来。(4)怀孕子宫和公畜附睾内产生一种赤藓醇的化学物质,该物质是布氏杆菌的生长刺激剂,因而易感。(5)乳房是布氏杆菌存菌较稳定的器官,乳房受到感染的病牛常终生带菌。病原菌随乳汁排出,这是布氏杆菌引起公共卫生问题的原因所在。(6)吮食带菌乳的犊牛常在消化道淋巴结发现本菌,但停喂带菌乳数周后即消失。把经消化道感染的犊牛在3月龄前移入净化环境,就可能自行痊愈;但到7月龄后生殖内分泌活动已开始活跃,乳房发育,即使移到净化环境,也不能摆脱布氏杆菌的侵害了。

这是动物源性传染病,传染 途径广泛,希望你把病人送到传染病医院接受隔离治疗,这需要一套综合的治疗方案,治愈率也很高,不要耽误病情或引起其他的传染。

  • 索引序列
  • 羊的布氏杆菌病论文
  • 羊布氏杆菌病论文
  • 羊布鲁氏杆菌病论文
  • 羊布氏杆菌病毕业论文
  • 布氏杆菌病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