ér kē xué de jiàn lì hé fā zhǎn
十九世纪时,婴儿死亡率惊人 (巴黎育婴堂中高达800‰),导致儿童死亡的原因,以营养障碍、腹泻、传染病等为主。十九世纪中叶,由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包括微生物学)等学科的发展,也促进了儿科学的发展。
关于婴幼儿营养,早在十八世纪末就已注意到无母乳的婴儿要比母乳喂养者死亡率高三倍的事实,因而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同时试用各种代乳品,如燕麦粥、煮大麦、西谷米、牛奶、藕粉、油炒面团(碎片)、鱼胶、果子冻等,到1867年出现麦乳精。法国比德特 (Biedert,~1916)是较早用科学方法研究婴儿喂养者,他对婴儿期胃肠疾病进行详细的分类(1880),并倡用含有乳酪、水和乳糖的代乳方。德国的卡梅勒(Camerer,~1910)研究婴儿和儿童的代谢,提出儿童营养需要量不论年龄大小,均按体重计算的原则 (后称为Camerer定律)。德国的休布纳(Heubner,L. 1843~1926)先后发表了有关婴儿营养性疾病及儿童疾病等著作。他也是按能量计算婴儿营养的创始者, 同鲁布纳 (Rübner, ~1932)一起研究了正常及萎缩症小儿的营养需要量。鲁布纳是卫生学教授,发现代谢率与体表面积成正比,以及食物特殊动力作用以蛋白质最高而糖类最低(1902)。休布纳的柏林大学讲座继任者芬克尔斯坦(Finkelstein,H. 1865~1942),在二十世纪初提出与比德特对立的理论,认为婴儿腹泻是盐糖中毒,宜用蛋白乳治疗。
小儿传染病在十九世纪有颇多重要进展。法国布雷托诺(Bretonneau,P. 1778~1862)首先使用“白喉”(diphtheria)病名,发表了关于白喉及伤寒的重要著作。布雷托诺在1820年就指出伤寒病变在小肠集合淋巴结;1855年又提出疾病的细菌特异性原理。他第一个成功地用气管切开治疗梗阻性喉炎。德国贝林(Behring,)证明了注射过减毒白喉毒素的动物,其血清对毒素有特异性中和作用,对其他动物可预防或治疗白喉(1890~1893)。白喉抗毒血清经过试用后于1894年投入批量生产,成为拯救生命的特异性疗法,并导致以后破伤风及蛇毒抗血清的应用。德国埃施赫利斯(Escherich,~1911)在他关于婴儿肠道细菌的论文中,首次提出大肠杆菌感染(1886)。瑞典梅丁(Medin,K. O. 1847~1928)指出脊髓灰质炎的流行性质,后来美国的弗莱克斯纳(Flexner,S. 1863~1946)研究此病病理并终于在本世纪初分离出病毒。德国妇产科医生克勒德(Credé, . F. 1819~1892)首创用硝酸银滴眼预防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1884)。美国奥德怀尔(O'Dwyer,J. P. 1ε41~1898)完善了由鲍彻特(Bauchut,E. 1818~1891)创用的气管插管法(1885~1888),他们被誉为婴儿的大恩人。
其他疾病方面,德国亨诺克 (Henoch,E. H. 1820~1910)著有《腹腔疾病临床》(1852~1858)、有关儿童疾病的评述(1861~1868)和儿科讲演集(1881)等。法国杜切纳(Duchenne,G. . 1806~1875)是神经学者,他的许多著作述及儿科学内容。十九世纪,医家们对于疾病现象的描述多于机理的阐述,迄今许多疾病或体征都以当时描述的学者命名,例如:巴洛氏病(Barlow's disease;坏血病,英国Barlow,T. 1845~1945);比托氏斑(Bitot'spatches;维生素缺乏结膜斑,法国Bitot,P. 1822~1888);里特尔氏病 (Ritter's disease;新生儿剥脱性皮炎,捷克Ritter von Rittershein,G. 1820~1883);米耳罗伊氏病 (Milroy's disease;新生儿淋巴性水肿,美国Milroy,W. ~1942);布雷托诺氏病(Bretonneau'sdisease;咽部白喉,法国Bretonneau,P. 1778~1862);海因梅亭二氏病(HeineMedin disease;脊髓灰质炎,德国Heine, 1800~1879和瑞典Medin,~1927); 费拉托夫科泼力克氏斑(ФилатовKoplik'sspot;麻疹口腔内疹,俄国Филатов,В.П.1875~1956和英国Koplik,H. 1858~1927);帕罗氏病(Parrot's disease;婴儿梅毒性假瘫,法国Parrot,J. ~1883);赫秦生氏牙(Hutchinson's teeth;英国Hutchinson,~1913);高歇氏病(Gaucher's disease;家族性脾性贫血,法国Gaucher,P. C. E. 1854~1918);泰萨二氏病(TaySachs disease;家族性黑蒙性 *** ,英国Tay,~1927和美国Sachs,B. 1858~1944);斯提耳氏病(Still's disease;幼年型多发关节炎伴有脾及淋巴结肿大,英国Still,G. F. 1868~1941);贝德纳尔氏口疮(Bednar's aphtha;硬腭口疮,奥地利 Bednar,A. 1816~1888);罗惹氏病(Roger's disease,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法国Roger,~1891);法乐氏四联症(Fallot'stetrad,法国Fallot,S. L. A. 1850~1911); 亨诺克氏紫癜(Henoch's purpura;神经性紫癜,德国Henoch,. 1820~1910);布赖特氏病(Bright's disease;肾炎,英国Bright,~1858);杜兴氏病(Duchenne'sdisease;肌营养不良[假肥大型],法国Duchenne,G. ~1875);欧杜二氏麻痹(ErbDuchenne's paralysis;梅毒痉挛性脊髓麻痹,德国Erb,W. H. 1840~1921和Duchenne);托姆生氏病(Thomsen's disease;先天性肌强直,丹麦Thomsen,A. J. 1815~1896);雷克林霍曾氏病(Recklinghausen's disease;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Recklinghausen,F. D. von 1833~1910);李特氏病(Little's disease;大脑性瘫痪,Little,W. ~1894);弗里德赖希氏共济失调(Friedreich'sataxia;遗传性共济失调,德国Friedreich,N. 1825~1882);韦霍二氏麻痹(WerdnigHoffmann's paralysis;脊髓性肌萎缩,奥地利Werdnig,G.和德国Hoffmann,J. 1857~1919);奥本海姆氏病(Oppenheim'sdisease,先天性肌驰缓症,德国Oppenheim,~1919);图雷特氏病(Tourette's disease;法国Tourette,G. G. de la 1857~1904);兰唐氏病(LangdonDown'sdisease;21三体综合征,LangdonDown,J. L. ~1896)。
在儿童心理方面,德国库斯摩尔(Kus *** aul,A. 1822~1902)关于新生儿心理的研究,美国哈尔(Hall,~1924)关于小儿发育成熟阶段是种系发生历史重演的学说,法国拉马克(Lamarck,J. B. 1744~1829)关于后天获得特性可以遗传的理论,对本世纪发育心理学的研究都有影响。哈尔还在《青春期》一书中(1904)探讨少年的心理。
美国的儿科受德国影响极大,不少儿科医生是从德国移居。被称为美国儿科之父的雅谷比(Jacobi,A. 1830~1919)曾因参加德国革命于1848年被监禁,1853年到纽约定居。1857年他开始教授儿科病理与治疗,1860年在纽约医学院建立美国第一个儿科临床。他的著作涉及出牙障碍、婴儿膳食、白喉、胸腺疾病和儿科学。1888年他被选为美国儿科学会第一届主席。与雅谷比同时的又一个儿科先驱是史密斯(Smith,J. L. 1827~1897),著有《婴儿与儿童疾病学》,再版七次。罗奇(Rotch,T. ~1914)是美国最早研究婴儿营养者,介绍了按需要分配三种营养素的喂养法,建立了第一个牛乳实验室,发起了清洁供应牛乳的运动。他创建了波士顿婴儿医院(1896),留有重要的儿科著作。蔡平(Chapin,~?)和霍尔特(Holt,L. E. 1855~1924)都主张用牛乳上层、全脂乳及脱脂乳混合物的喂养,提倡牛乳用巴氏法或煮沸消毒。蔡平著有婴儿喂养及儿科学等书(1902,1909);霍尔特著世界最有影响的儿科教科书,于1897年出版,曾被译成中文,到1982年已是第十七版(鲁道夫[Rudolph]主编)。十九世纪美国儿科医生基廷(Keating,J. M. 1852~1893),主编一套儿科丛书; 斯塔尔(Starr,L. 1849~?)、艾布特(Abt,I. A. 1867~?)、希克(Schick,B. 1877~?)、汉德(Hand,A. 1868~1949)等有名儿科医师的著作多发表于二十世纪初。
现在有非常多的夫妇正在考虑生二胎,对于一些已经怀孕的妈妈来说,经常会听到别人提起,胎盘干细胞储存的这一高科技的技术。很多医生也会推荐女性在分娩的时候,把胎盘的干细胞进行储存。那么胎盘干细胞储存可靠吗?对于有条件的夫妻来说,在分娩的时候,如果可以将胎盘干细胞在医院进行储存,是非常好的一种措施。因为这这种干细胞,对于很多的疾病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胎盘干细胞被注入人体以后,可以将大量的免疫稳定因子,输送到人体的各个部位,可以很好的修复人体的免疫系统。对于很多的疾病,通过胎盘干细胞都具有很好的治疗意义。也是因为胎盘干细胞,才挽救了无数正在承受着痛苦和绝望的生命。胎盘干细胞在提取的时候,主要是从刚刚娩出的新生儿的胎盘,脐带和脐带血中提取,所以不会给人体带来任何的痛苦和不适的感觉。这些干细胞的储存是属于非常宝贵的医疗资源,如果家人当中有人患了一些重大的疾病,比如血液疾病,白血病等等。都可以通过胎盘干细胞来进行治疗,而且可以达到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胎盘干细胞能治疗脑膜炎球菌血症预示着近年来,胎盘干细胞被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应用至临床研究中,并展现出了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2016年全球首例胎盘干细胞治疗早衰症获得全新突破,又一次向人们证实了胎盘干细胞的潜力。目前,胎盘干细胞已经被应用至神经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及代谢性疾病等领域的临床研究中。胎盘作为母亲与胎儿之间的免疫特区,起着调节免疫排斥反应的作用。胎盘中含有丰富的造血干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是稳定的干细胞来源。胎盘组织中分离出来的干细胞不仅免疫原性很低,同时还具有免疫调控作用。另外,胎盘干细胞可在直系亲属间使用,对配型的要求低。这些特性使胎盘干细胞的临床前景十分广阔。随着胎盘干细胞临床研究成果的输出,很多人对胎盘干细胞能够作用的疾病类型十分感兴趣,本文根据网站的数据,汇总了胎盘干细胞相关的临床试验。II型糖尿病II型糖尿病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至今仍无法治愈。 通过靶向免疫系统维持胰岛β细胞的功能活性,有望成为治疗II型糖尿病的有效途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免疫调节的作用,已经成功应用至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胎盘和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也已经被应用至II型糖尿病的研究中。我国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开展的临床试验(编号为NCT01413035)评估了脐带/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治疗II型糖尿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关临床结果于2014年发表在《Clin Lab.》杂志上[2]。这项试验结果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安全的,耐受性良好,能有效缓解血糖,并增加II型糖尿病患者的C肽水平和调节性T细胞水平。多种恶性和非恶性疾病纽约医学院目前正在开展一项单臂试验,编号为NCT01413035,评估了胎盘干细胞联合非血缘性脐带血移植治疗某些恶性血液病和非恶性疾病的安全性,涉及的疾病种类包括粘多糖贮积症I型、粘多糖贮积症II型、肾上腺脑白质失养症、尼曼克氏症、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沃尔曼病、克腊伯氏病、高歇氏病、岩藻糖苷贮积症、贝敦氏症、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低巨核细胞性血小板减少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该临床试验目前正在招募志愿者。膝盖骨关节炎骨关节炎是最常见的关节炎之一,目前尚未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干细胞技术给骨关节炎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希望,但这类研究还处在临床研究阶段。目前,江苏大学附属医院正在开展临床研究评估在无负作用的情况下,同种异体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关节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clinicaltrials编号为NCT03028428,处在临床2期。2016年,博雅控股集团与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合作实施了全国首例应用胎盘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关节炎,为一名骨关节炎患者实施了为期7个月的治疗,这名患者正是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的退休医师戴主任。经过治疗,戴主任的骨关节软骨已得到了很好的修复,关节的滑膜炎症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目前,戴主任的关节肿胀与疼痛基本消失,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如今该项目在持续进行中。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李晶教授说,“我们的经验是胎盘干细胞关节腔注射治疗骨关节炎是安全有效的,下一步,研究团队将检测评估每位患者的各项指标,为患者制定个人治疗计划,期待科技的力量给更多患者带去福音”。
鼻子的毛细血管丰富,如果只是单纯发红考虑皮下有毛细血管扩张的情况,像常见的痤疮 酒糟鼻 皮炎等等都会导致症状出现。
鸡是主要的MD自然宿主。鹌鹑、火鸡和山鸡可发生自然感染MD,但不出现疾病。乌鸡(竹丝鸡)也可自然感染,而且易感性强,死亡率很高。火鸡经人工接种MDV病毒后可产生淋巴瘤,但还没有证明它是MDV的自然宿主。MD对其他种生物的重要性极小或者几乎没有。1日龄雏鸡人工接种感染后3-6天出现溶细胞感染,6-8天淋巴器官出现变性病变,特别是胸腺和法氏囊萎缩。2周左右可见神经和其他器官有单核细胞浸润,并开始排毒。最早在18天前后,一般在3-4周出现临诊症状。大多数鸡群开始暴发本病是从8-9周龄开始,12-20周龄是高峰期。但也有3-4周龄的幼鸡群和60周龄的鸡群暴发本病的事例。感染MD的病鸡,大部分为终生带毒,病毒不断从脱落的羽毛囊皮屑中排出有传染性的MDV,这就是MD的传播难于控制的带有根本性的原因。至今还没有证明MD垂直传播的事例。虽然70年代已有疫苗预防本病,但不少鸡群在接种疫苗之后虽有明显地降低发病率,很大程度地减少了损失。但也有一些鸡群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由MD造成的损失。无母源抗体的鸡群接种疫苗后最少需一周才能产生免疫力。有母源抗体的鸡群则至少要在接种疫苗2周以上才能产生免疫力,疫苗剂量还得加大约4倍。部分统计的资料表明,初生鸡雏在有MDV污染的环境中几乎在一周内疫苗产生免疫力之前已感染上了自然强毒,因而失去或降低了疫苗的效力。一般来说,免疫接种不能100%防止发病,同非免疫的对照鸡群相比,保护率为80%-85%。
1.环境存在马立克病毒(MDU)环境中广泛存在着MDU(马立克病毒),如果我们对环境卫生控制不好,小鸡一出壳的第一口呼吸就可能感染马立克病毒。虽然我们一日龄注射了马立克疫苗,但实验表明,马立克疫苗注射后至少要1—2周才能在鸡体内产生抗体,达到保护水平。接种疫苗后2—4天保护率只有50%左右,8天达到70%,2周可达到80%—90%。1日龄雏鸡对马立克的感染性高达1000—10000倍。被污染了的垫草,鸡粪和存在于羽毛囊上皮细胞中的病毒,对外界抵抗能力很强,存活期长,对传播马立克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室温下鸡粪和垫草中的病毒可保持16周的传染性,而干燥的羽毛在室温下感染性可保持3个月,温度在4℃条件下最少可保持7年。因此雏鸡接种疫苗后的饲养“环境卫生”是非常重要的。2.母源抗体的干扰作用同源母源抗体对细胞结合性和非细胞结合性疫苗均有干扰作用,特别是对HVT。雏鸡特有的母源抗体能影响同种血清型MD疫苗的效果。母源抗体对MD弱毒株起中和作用。试验表明用MD弱毒株疫苗对在没有母源抗体的鸡群中,防治MD强毒株的侵袭特别有效,有母源抗体这种保护力就大大降低。3.早期感染其它病源体60—70日龄的育成鸡因接种新城疫疫苗激发了马立克的发生。中鸡白痢可促成马立克的暴发,在育成阶段感染了白痢还可并发马立克。20—30周龄的产蛋鸡也有暴发马立克的报道,说明某些情况下疫苗的保护已被破坏,因此引起马立克病发生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发现。4.马立克病毒超强株的出现国外报道,有的国家已分离到了马立克的变异毒株(VUMDU),马立克超强毒株,并同属于血清型I,雏鸡感染时会发生大量死亡,能使HVT对马立克的防御能力遭到破坏,出现不能被HVT疫苗充分控制马立克发生的情况。5.应激反应鸡发生应激反应可诱发很多疾病,包括马立克氏病。应激反应可引起细胞介导免疫功能降低,而在马立克免疫机制中起主导作用的却正是细胞介导免疫。应激反应往往是人们注意不到而又很重要的因素。6.疫苗的免疫效力马立克疫苗的蚀斑数要求在2000(DFU)以上。进口疫苗一般在4000—6000(DFU)。大剂量的疫苗有利于早期建立免疫力。HVT疫苗只能防治马立克病发生,却不能阻止MDU感染,也不能阻止马立克病毒的传播和对环境的污染。因而最好是选择由SPF蛋生产的疫苗,以免影响到马立克病的免疫效果。7.疫苗的保存与使用疫苗如果保存温度不当,会大大降低马立克疫苗的活力,甚至失去活力,不能在鸡体内产生免疫力。稀释后的疫苗必须在1—2小时内用完。资料表明,稀释1小时的疫苗,其蚀斑数由原1500个降至700个,2小时后降低为450个,因此马立克疫苗的注射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8.遗传易感性有的品种对马立克有较强的抵抗力,有的品种则较易感。9.饲养管理条件饲养的营养水平,温湿度变化,添加剂的种类,都能间接或直接影响到马立克疫苗免疫力的建立。
1. Xu Cui, Boxun Zhang, Yan Wang, Yongliang Gao. Effect of chitson-coated pressed calciumsulfate pellet combined with recombinant human morphogeneticprotein 2 on restoration ofsegmental bone defect. Journal of Craniofacial Surgery, 2008, 19(2): 459-466. 2. Xu Cui, Dewei Zhao, Boxun Zhang, Yongliang Gao. Osteogenisis mechanism of chitosancoated calcium sulfate pellet on restoration of segmental bone defect. Journal of Craniofacial Surgery, 2009, 20(5): 1445-1450. 3. Yuanzheng Ma, Xu Cui, Hongwei Li, Xing Chen, Xiaojun Cai, Yibing Bai. Outcome of anterioror posterior instrumentation under different surgical procedure in the treatment of thoracic andlumbar spinal tuberculosis in adults. Int Orthop, 2012, 36(2): 299-305. 4. Xu Cui, Yuan Zheng Ma, Xing Chen, Xiao Jun Cai, Hong Wei Li, Yi Bing Bai. Outcomes ofDifferent Surgical Procedures in the Treatment of Spinal Tuberculosis in Adults. Med Princ Pract,2013, 22: 336-350. Cui, Yuan Zheng Ma, Xing Chen, Xiao Jun Cai, Hong Wei Li, Yi Bing Bai. Reply: To PMID 23391830. Med Princ Pract, 2014, 23: 96-97. 6. 崔旭, 张伯勋, 赵德伟. 三种不同方法制备的硫酸钙片植入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中华医学杂志, 2009, 89 (11):777-781. 7. 崔旭, 张伯勋. 壳聚糖包衣加压硫酸钙片复合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修复兔节段性骨缺损. 中华创伤杂志, 2009, 25 (7): 648-652. 8. 崔旭. 带血管蒂骨膜植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实验和临床研究.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2000, 23 (1): 62-63. 9. 崔旭, 张伯勋,李静东.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56例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研究.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6, 14(9): 666-668. 10. 崔旭, 张伯勋,李静东. 不同方法髋臼重建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6, 21(8): 602-604. 11. 崔旭, 张伯勋. 可降解聚合物作为骨替代材料的研究进展.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 14(15): 1159-1161. 12. 崔旭, 赵德伟, 古长江.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塌陷预测的生物力学研究,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5, 23(2): 193-198. 13. 崔旭, 赵德伟. 生物力学研究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显微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4, 19(3): 211-213. 14. 崔旭, 马远征, 芦健民, 廉皓屹, 付大鹏.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胸腰椎结核.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 26(3): 197-199. 15. 崔旭, 马远征, 芦健民, 廉皓屹, 付大鹏, 胡明, 薛海滨.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高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 26(11): 105-107. 16. 崔旭, 马远征, 陈兴, 才晓军, 郭立新, 薛海滨, 胡明. 脊柱结核前后路不同术式的选择及其疗效.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11, 21(10): 807-812. 17. 崔旭, 马远征, 李宏伟, 陈兴, 才晓军, 白一冰, 郭立新, 薛海滨. 前路和后路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比较. 中华医学杂志, 2012, 92(19): 1325-1329. 18. 崔旭. 胸椎结核治疗的术式选择.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2, 6(17): 27-28. 19. 崔旭, 马远征, 陈兴, 才晓军, 郭立新, 薛海滨,胡明. 胸椎结核治疗的术式选择:81例分析.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12, 11(10): 755-760. 20. 崔旭, 马远征, 李大伟, 薛海滨. 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缓释材料修复兔桡骨缺损.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 16 (51): 9558-9562. 21. 崔旭, 马远征, 李大伟, 薛海滨. β-磷酸三钙/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异烟肼/左氧氟沙星缓释材料的成骨检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 17 (3), 381-386. 22. 崔旭, 马远征,陈 兴,李宏伟,才晓军,郭立新,薛海滨,胡 明.非跳跃性胸椎结核外科治疗的术式选择和疗效分析. 中华骨科杂志, 2013, 33 (2): 123-129. 23. 崔旭, 马远征, 陈兴, 薛海滨, 胡明, 罗小波, 孟传龙. 经椎旁肌间隙后外侧腰椎间孔入路手术治疗腰椎结核和布氏杆菌病性脊柱炎. 中华外科杂志, 2014, 52(2):157-159. 24. 崔旭, 马远征, 陈 兴, 李宏伟, 才晓军, 郭立新, 薛海滨, 胡 明. 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术式选择. 中华骨科杂志, 2014, 34 (2): 189-195. 25. 崔旭, 马远征, 陈兴, 罗展鹏, 李力韬, 罗小波. ILIF与TLIF治疗腰椎结核和布鲁杆菌病性脊柱炎的疗效比较.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5, 30(9): 37-41.
兽医专业是指从事防治动物疾病的行业或人。其主要研究内容是家畜家禽疾病的诊疗、防治、检疫及畜产品卫生检验等。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兽医毕业论文题目,供广大学子参考!1、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PCR检测方式的建立和应用2、草分枝杆菌及其在兽医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3、H9亚型禽流感病毒变异的研究进展4、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设计效果分析5、大连地区麻鸡呼吸道病多病原检测分析6、高职畜禽环境卫生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7、鸡霉菌毒素中毒与新城疫混合感染的诊治8、羊小反刍兽疫及其综合防治9、水貂源乳杆菌及双歧杆菌的分离鉴定10、关于当前新疆肉羊养殖业发展中兽医工作的几点建议11、鸡毒霉形体检测方法的研究概况12、巴里坤县羊肝片吸虫病感染情况调查13、农区肉羊集约化养殖防疫体系的建立14、小反刍兽疫疫苗免疫注意事项15、且末县肉羊饲养场疫病防疫要求16、兔瘟的诊断与防控措施17、浅谈兽药职业技能鉴定现状及对策18、奶牛围产期常见疾病的临床诊断与防治19、兽医实验室如何进行仪器设备的管理20、浅谈奶牛乳滞及其防治21、家禽养殖中疾病预防的综合措施22、云南家兔皮肤真菌病的流行原因及控制结果调查23、孔雀奇异变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24、不同禽源里氏杆菌分离鉴定及同源性比较25、盘县羊布氏杆菌病血清学调查及防控措施26、瓮安县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运行情况调查27、黔东南州狂犬病防控知识调查28、种养间循环模式中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29、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 为畜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30、新疆乌鲁木齐周边地区牛结核病的监测结果与分析31、动物治疗合理用药注意事项分析32、浅析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33、动物检疫常见问题及改进对策分析34、平武县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35、当前动物防疫工作的现状及对策36、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思考37、新形势下动物检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38、规模养殖场动物防疫存在的问题和措施39、动物疫病防治现状及解决措施分析40、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41、兽用抗生素的应用及监管对策42、乡镇动物及其产品检疫工作之弊端43、在基层工作中提高兽药标准品对照品管理办法的建议44、兽医临床对抗生素的规范使用45、畜禽疾病诊治中的常见误区及控制建议46、基层兽医在畜禽疾病防治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47、畜牧养殖动物疾病控防技术措施研究48、中兽医对母猪产后疾病的治疗分析49、中西兽医结合对牛瘤胃臌气的治疗效果分析50、畜牧养殖中动物常见疾病的发生与防治51、新疆南疆牛乳头状瘤病毒鉴定与基因分型52、牛结核分枝杆菌株快速培养方法的对比53、浅谈动物疫病监测及我区动物疫病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54、农村养猪场综合防疫体系的建设及完善建议略述55、关于开展动物疾病防控工作的研究56、动物疾病防治工作反思57、兽医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58、麻疹病毒属病毒反向遗传研究概况59、云木香根提取物在控制鸡粪臭味的应用研究
这是动物源性传染病,传染 途径广泛,希望你把病人送到传染病医院接受隔离治疗,这需要一套综合的治疗方案,治愈率也很高,不要耽误病情或引起其他的传染。
题目能够起到窥论文全貌,导读者注意,显研究重点,一个准确精炼,醒目新颖的医学论文题目,可谓医学论文之龙睛。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专业的医学方面 毕业 论文题目选题,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阅读医学毕业论文题目推荐
1、中医药学院医学研究生 英语阅读 能力与阅读策略实证研究 报告
2、从医学课外阅读谈贯通式教学
3、阅读疗法:高校图书馆社会职能的医学解读
4、移动阅读环境下医学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思考
5、医学院校学生阅读图书种类分析
6、医学文献阅读技巧
7、医学院校学生阅读动机与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8、 医学英语 阅读教程
9、阅读治疗对医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10、医学生临床实习期间阅读特点的调查和分析
11、如何提高 专业英语 阅读能力第4讲医学英语中的拉丁语
12、医学期刊作者阅读与投稿习惯调查分析——以《医学研究杂志》为例
13、加强医学生专业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我校英语毕业考试的启示
14、医学生阅读状况与行为特点的现状调查——以南方医科大学为例
15、图式理论指导下的医学英语阅读策略探讨
16、医学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探究
17、在医学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图式理论
18、21世纪医学共核英语阅读问题探讨
19、医学文献的检索与阅读
20、医学生英语文学作品阅读情况调查报告
预防医学毕业论文选题
1、公众如何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2、 儿童 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效果探讨
3、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南
4、健康 教育 在社区传染病预防控制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5、孕前检查预防出生缺陷的优生优育对策分析
6、预防接种薄弱区量化甄别与考核效果分析
7、出生缺陷的相关因素及预防现状分析
8、青少年流行性传染病的控制及预防 方法 研究
9、浅谈煤矿尘肺病预防及粉尘危害防治
10、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特点及预防控制办法
11、研究学校学生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措施
12、探讨宫血宁胶囊预防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的效果
13、室内装修过程中的职业危害预防
14、社区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15、职业性布鲁氏菌病的预防
16、职业性中毒性肾病的危害和预防
17、靖江市儿童家长预防接种服务满意度调查分析
18、高危人工流产术后宫腔粘连的预防疗效观察
19、于计划免疫月龄前发生麻疹的预防措施分析
20、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和预防接种中的效果分析
21、公共卫生管理在传染病预防工作中的作用
22、探讨调查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与预防对策分析
23、儿童家长预防接种知识知晓情况分析
24、公共卫生监测对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影响
25、瑞昌市新入学儿童预防接种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6、20x-20x年禽流感流行情况及其监测和预防
27、中国破伤风免疫预防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28、儿童计划免疫预防接种依从性影响因素分析
29、常见肾脏疾病儿童的预防接种
30、流行传染病的控制及预防方法探讨
31、芬吗通在临床中预防术后宫腔粘连的应用效果
32、一例接种卡介苗后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分析
33、职业性急性钡及其化合物中毒的预防
医学微生物学论文题目参考
1、PCR方法快速检验HBV
2、人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研究进展
3、肠道菌群研究方法进展
4、胃肠道微生物及其分子生态学技术研究进展
5、基于血凝素的新型流感疫苗的研究进展
6、肠道菌群影响宿主行为的研究进展
7、理性和科学的态度认识埃博拉
8、新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病原学研究进展
9、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的小鼠细胞免疫效果
10、基于结构的HIV-1整合酶抑制剂的虚拟筛选
11、结核分枝杆菌免疫逃逸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12、柯萨奇病毒A组16型研究新进展
13、大肠杆菌生物膜的筛选及生长曲线测定
14、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15、微生物菌种保藏方法及标准菌种管理
16、马尔堡病毒形态特征研究
17、乙型脑炎病毒侵染细胞机制的研究进展
18、5种病毒性脑炎相关RNA病毒多重RT-PCR检测方法
19、肠道菌群调节制剂的研究进展
20、适用于分离人肠道中双歧杆菌的选择性培养基
21、益生菌与肠黏膜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22、鲍曼不动杆菌的耐药机制及抗生素治疗研究进展
23、半枝莲总黄酮抗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药效学研究
24、轮状病毒感染相关受体的研究进展
25、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肠道菌群研究中的进展
26、细菌黑色素的合成途径及生物功能研究进展
27、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与生物膜形成能力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8、细菌鞭毛的致病性及其免疫学应用的研究进展
29、人腺病毒的研究进展
30、浅析埃博拉病毒致病机制
31、肠道病毒71型研究进展
32、抗生素对小鼠菌群失调腹泻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33、白念珠菌凋亡诱导研究进展
34、幽门螺杆菌基因分型的研究进展
35、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36、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37、流感病毒在MDCK细胞中培养的条件优化
38、耐药鲍氏不动杆菌的耐药相关基因检测与聚类分析
39、埃博拉病毒研究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
40、博卡病毒的检测方法概述
医学方面毕业论文题目选题题目相关 文章 :
★ 医学专业论文选题与题目
★ 医学专业的毕业论文题目有哪些
★ 医学专业的论文题目参考
★ 2021医学类论文的题目有哪些
★ 医学专业的论文题目有哪些
★ 2021医学类论文题目推荐
★ 药学类毕业论文题目
★ 生物技术专业论文选题题目
★ 工商企业管理毕业论文题目大全
★ 临床医学专业毕业论文5000字
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又称地中海弛张热,马尔他热,波浪热或波状热,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及肝脾肿大等。 1814年Burnet首先描述“地中海弛张热”,并与疟疾作了鉴别。1860年Marston对本病作了系统描述,且把伤寒与地中海弛张热区别开。1886年英国军医Bruce在马尔他岛从死于“马尔他热”的士兵脾脏中分离出“布鲁氏菌”,首次明确了该病的病原体。1897年Hughes根据本病的热型特征,建议称“波浪热”。后来,为纪念Bruce,学者们建议将该病取名为“布鲁氏菌病”。1897年Wright与其同事发现病人血清与布鲁氏菌的培养物可发生凝集反应,称为Wright凝集反应,从而建立了迄今仍用的血清学诊断方法。我国古代医籍中对本病虽有描述,但直到1905年Boone于重庆对本病作正式报道。 [病原学] 布鲁氏菌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初次分离时多呈球状,球杆状和卵圆形,故有人建议称“布鲁氏菌”。该菌传代培养后渐呈短小杆状,菌体无鞭毛,不形成芽胞,毒力菌株可有菲薄的荚膜。1985年WHO布鲁氏菌病专家季员会把布鲁氏菌属分为6个种19个生物型,即羊种(生物型1~3),牛种(生物型1~)。猪种(生物型1~5)及绵羊型副睾种,沙林鼠种,犬种(各1个生物型)。我国已分离到15个生物型,即羊种(1~3型),牛种(1~型),猪种(型),绵羊副睾种和犬种各1个型。临床上以羊、牛、猪三种意义,羊种致病力。多种生物型的产生可能与病原菌为适应不同宿主而发生遗传变异有关。 本菌生长对营养要求较高,目前实验室研究多用牛、羊新鲜胎盘加10%兔血清制作培养基,其效果较好。但即使在良好培养条件下生长仍较缓慢,在不良环境,如坑生素的影响下,本菌易发生变异。当细菌壁的脂多糖(LPS)受损时细菌落即由S型变为R型。当胞壁的肽聚糖受损时,则细菌失去胞壁或形成胞壁不完整的L型布鲁氏菌。这种表型变异形成的细菌可在机体内长期存在,伺环境条件改善后再恢复原有特性。 本菌有A、M和G三种抗原成份,G为共同抗原,一般牛种菌以A抗原为主。A与M之比为20:1;羊种菌以M为主,M比A为20:1;猪种菌A:M为2:1.制备单价A、M抗原可用其鉴定菌种。布鲁氏菌的抗原与伤寒、副伤寒、沙门菌、霍乱弧菌、变形杆菌OX19等的抗原有某些共同成份。本菌致病力与各型菌新陈代谢过程中的酶系统,如透明质酸酶、尿素酶、过氧化氢酶、琥珀酸脱氢酶及细胞色素氧化酶等有关。细菌死亡或裂解后释放内毒素是致病的重要物质。 布鲁氏菌在自然环境中生活力较强,在病畜的分泌物,排泻物及死畜的脏器中能生存4个月左右,在食品中约生存2个月。加热60℃或日光下曝晒10~20分钟可杀死此菌,对常用化学消毒剂较敏感。 [流行病学] 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据调查全世界160个国家中有123个国家有布鲁氏菌病发生。我国多见于内蒙、东北,西北等牧区。解放前在牧区常有流行,在北方农区也有散发。解放后国家成立了专门防治机构,发病率也逐年下降。 (一)传染源 目前已知有60多种家畜、家禽,野生动物是布鲁氏菌的宿主。与人类有关的传染源主要是羊、牛及猪,其次是犬。染菌动物首先在同种动物间传播,造成带菌或发病,随后波及人类。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流产物及乳类含有大量病菌,如实验性羊布氏菌病流产后每毫升乳含菌量高达3万个以上,带菌时间可达~2年,所以是人类最危险的传染源。各型布鲁氏菌在各种动物间有转移现象,即羊种菌可能转移到牛、猪,或相反。羊、牛、猪是重要的经济动物,家畜与畜产品与人类接触密切,从而增加了人类感染的机会。 患者也可以从粪、尿、乳向外排菌,但人传人的实例很少见到。 (二)传播途径 ①经皮肤粘膜接触传染直接接触病畜或其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娩出物;或在饲养、挤奶、剪毛,屠宰以及加工皮、毛、肉等过程中没有注意防护。可经皮肤微伤或眼结膜受染;也可间接接触病畜污染的环境及物品而受染;②经消化道传染食用被病菌污染的食品、水或食生乳以及未熟的肉、内脏而受染;③经呼吸道传染病菌污染环境后形成气溶胶,可发生呼吸道感染。这三种途径在流行区可两种或三种途径同时发生;④其它如苍蝇携带,蜱叮咬也可传播本病。但重要性不大。 (三)易感人群 人类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一定免疫力,不同种布鲁氏菌间有交叉免疫,再次感染发者有2~7%,疫区居民可因隐性染病而获免疫。 (四)流行特征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家畜流产季节为多。发病率牧区高于农区,农区高于城市。流行区在发病高峰季节(春末夏初)可呈点状暴发流行。患病与职业有密切关系,兽医、畜牧者、屠宰工人、皮毛工等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发病年龄以青壮年为主,男多于女。牧区存在自然疫源地,但疫区流行强度受布鲁氏菌种、型及气候,人们的生活水平与对牧畜、牧场管理情况的影响。 [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 病菌自皮肤或粘膜侵入人体,随淋巴液达淋巴结,被吞噬细胞吞噬。如吞噬细胞未能将菌杀灭,则细菌在胞内生长繁殖,形成局部原发病灶。此阶段有人称为淋巴源性迁徙阶段,相当于潜伏期。细菌在吞噬细胞内大量繁殖导致吞噬细胞破裂,随之大量细菌进入淋巴液和血循环形成菌血症。在血液里细菌又被血流中的吞噬细胞吞噬,并随血流带至全身,在肝、脾、淋巴结、骨髓等处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繁殖,形成多发性病灶。当病灶内释放出来的细菌,超过了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时,则在细胞外血流中生长、繁殖,临床呈现明显的败血症。在机体各因素的作用下,有些遭破坏死亡,释放出内毒素及菌体其它成份,造成临床上不仅有菌血症、败血症,而且还有毒血症的表现。内毒素在致病理损伤,临床症状方面目前认为起着重要作用。机体免疫功能正常,通过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清除病菌而获痊愈。如果免疫功能不健全。或感染的菌量大、毒力强,则部分细菌逃脱免疫,又可被吞噬细胞吞噬带入各组织器官形成新感染灶,有人称为多发性病灶阶段。经一定时期后,感染灶的细菌生长繁殖再次入血,导致疾病复发。组织病理损伤广泛。临床表现也就多样化。如此反复成为慢性感染。 未经治疗的患者血清抗体最先是IgM升高,随后是IgG升高,IgA在其后呈低水平上升,持续约一年后下降。此后每当病情反复加重时,IgG又可迅速回升。动物实验用牛种布鲁氏菌免疫家兔,提取IgM,IggG,分别作杀菌试验,证明IgM,IgG有较强的杀菌活性。用强毒羊种菌感染豚鼠后,提纯IgG,IgM能起保护作用。但也有人认为血清抗体与保护免疫不相关,仅可作为疾病活动的标志。如Hodgkin‘s病,淋巴瘤的患者布鲁氏菌病发病率高;布鲁氏菌抗原皮试在敏感患者呈典型超敏反应。说明细胞免疫在抗布鲁氏菌感染上起着重要作用。本病的慢性期检测发现有循环免疫复合物增加,还可出现自身抗体,表明慢性期体液免疫也参与了病理损伤。有人报道慢性期IgG型循环免疫复合物升高占患者的,IgM型循环免疫复合物升高占患者,故认为一半以上的患者组织损伤可能为循环免疫复合物所致。研究还发现1/3的患者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系统功能减退,致机体失去了免疫稳定作用,也可能是疾病慢性化的原因之一。 机体的各组织器官,网状内皮系统因细菌、细菌代谢产物及内毒素不断进入血流,反复刺激使敏感性增高,发生变态反应性改变。近期的研究表明,Ⅰ,Ⅱ,Ⅲ,Ⅳ型变态反应在布鲁氏菌病的发病机理中可能都起一定作用。疾病的早期人体的巨噬细胞,T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正常,它们联合作用将细菌清除而痊愈。如果不能将细菌彻底消灭,则细菌、代谢产物及内毒素反复在局部或进入血流刺激机体,致使T淋巴细胞致敏,当致敏淋巴细胞再次受抗原作用时,释放各种淋巴因子,如淋巴结通透因子、趋化因子、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巨噬细胞活性因子等。致以单核细胞浸润为特征的变态反应性炎症,形成肉芽肿、纤维组织增生等慢性病变。 本病病理变化广泛,受损组织不仅为肝、脾、骨髓、淋巴结,而且还累及骨、关节、血管、神经、内分泌及生殖系统;不仅间质细胞,而且还损伤器官的实质细胞。其中以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病变最为显著。病灶的主要病理变化:①渗出变性坏死改变 主要见于肝、脾、淋巴结、心、肾等处,以浆液性炎性渗出,夹杂少许细胞坏死;②增生性改变淋巴、单核-吞噬细胞增生,疾病早期尤著。常呈弥漫性,稍后常伴纤维细胞增殖;③肉芽肿形成病灶里可见由上皮样细胞、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浆细胞组成的肉芽肿。肉芽肿进一步发生纤维化,最后造成组织器官硬化。三种病理改变可循急性期向慢性期依次交替发生和发展。如肝脏,急性期内可见浆液性炎症,同时伴实质细胞变性、坏死;随后转变为增殖性炎症,在肝小叶内形成类上皮样肉芽肿,进而纤维组织增生,出现混合型或萎缩型肝硬化。
这个秋天,西藏依旧是非常美丽,秋天的寂寥之感在这里丝毫看不见,这里依旧是有着千年不变的巍峨雪山,绿草茵茵的草地,以及清澈美丽,星罗棋布的湖泊,所以,如果有机会,这个即将到来的十一假期就来这里吧!
那么,来到西藏之前,想必大家都有着一个问题,那就是高原反应了,这个问题真是头疼,那么,接下来,小编就来帮助大家普及一下这个高原反应的相关知识吧!
1、良好的心态
提前了解高原地理、气象及高原病知识,做到心中有数,避免无谓紧张,如果精神高度紧张,反而会加大脑组织的耗氧量。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克服和战胜高原反应的灵丹妙药。大量事例证明,保持豁达乐观的情绪,树立坚强的自信心,能够减弱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不适。
反之,忧心忡忡、思虑过度,稍有不适便高度紧张的话,反而会加大脑组织的耗氧量,从而使身体不适加剧,使自愈时间延长。
2、进藏前注意体检
如果你从未进过高原,在进入高原之前,一定要进行严格的体格检查。心,肺,脑,肝,肾的病变,严重贫血或高血压,严重心肺疾病、发热疾病、患有感冒和过度疲劳的人员,最好不要进藏或推迟进藏。
切不可抱病入藏。 无法确定安全性时,应该接受低氧试验。关于低氧运动,请自行脑补。此处上图一张。
3、休息好
进藏前几天,要休息好,避免过于劳累,要养精蓄锐充分休息好。
4、避免剧烈活动
进藏前过度疲劳或进藏后立即剧烈活动,都会使急性轻型高原病发病率大大增加,刚进藏者应限制体力消耗,保持良好食欲及体重平衡。
5、最好禁除烟酒
防止上呼吸道感染,进藏后要吃高热量、易消化的食品,注意卫生,不要进食过量,增加消化系统的负担。
6、红景天口服液
如果有条件的话,可在进藏前后喝几天“红景天口服液”。或适当服西洋参、党参等,以增强机体的抗缺氧能力。
7、自备药品
自备一些感冒、肠炎、消炎、治疗腹泻等常用药品,以及一些常见的高原反应药和缓解高原反应的保健食品。
红景天及其制剂:长在西藏海拔3500-5000米纯净冰山雪域之中的天然植物。藏民传统的保健食品,有助于增强体质,缓解高原反应,进入高原前10天服用。
红景天中所含的红景天甙和甙元酪醇具有抗疲劳、抗缺氧、抗微波辐射、抗毒以及对神经系统和新陈代谢的双向调节作用,而且还是一种环境适应药。
高原康:防治急性高原病药品。
高原安:保健食品,主要成分是西洋参茯苓、黄芪、红景天等中药。有利于缓解高原反应。
迪诺康胶囊:OTC中成药,缓解心肌缺血,有助于缓解高原反应。
百服宁(注意是加合,跟芬必得酚咖片一样都是酚咖片):有助于控制高原反应引起的头痛,芬必得酚咖片也是驴友常备。
西洋参:有助于缓解疲劳,增强体质,减轻高原反应。
速效救心丸:高原反应紧急发作时服用,有助于缓解高原反应。
丹参丸:治疗心血管。有助于缓解高原反应。
乙酰唑胺——预防高原反应,加快适应。
硝苯地平、地塞米松——治疗高山肺水肿。
阿斯匹林、百服宁等——治疗头痛。
硝苯吡啶、氨茶碱等:防治急性高原病的药物。
1、在西藏的强日光下外出,要戴防辐射的太阳镜和遮阳帽,并涂抹防晒化妆品,男士也要涂防晒霜。
西藏紫外线十分强烈,戴帽子很有必要,但别把帽子戴得太紧,否则脑门很容易长痘痘。涂防晒霜十分钟以后再出门能发挥最佳效果,如果出汗最好每隔一两小时涂一次。嘴上一定要抹润膏,否则就会开裂。
也许不是直接的,但相信也是有用的,就是要防止干燥,特别是防晒用的唇膏、防晒霜等,每天坚持用,可以有效防止水份的流失,可以增加身体的抵抗力。
2、日程不能安排得太紧,尤其是初到两日内。注意避免过度疲劳,身体负荷不宜过重。进入拉萨后的旅游行程安排很有讲究,不可盲目。旅途尽量安排轻松,行程适当宽松,要先到低海拨的地方,再到高海拨的地方。
3、到西藏的前三天高原反应最厉害。切忌少洗浴,以免缺氧和引起感冒。因为洗澡会消耗较多氧气,同时也避免受凉引起感冒。
4、西藏白天和晚上温差很大,要当心感冒。感冒常常是急性高原肺水肿的主要诱因(在缺氧状态下不易痊愈)。这时要切记,宁可热一点,不可冷一点,多穿衣服。
5、初到高原的时候,不可急速进走,更不能跑步,也不能做体力劳动。一周后,才可逐渐增加一定的活动量。
6、饮食起居有规律。进藏后要多吃碳水化合物、易消化的食品;多喝水,使体内保持充足的水分;最好不要饮酒和吸烟。
要多食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高热量易消化食物,不可暴饮暴食,晚餐时应注意不可过量,以免增加消化器官,胃肠道负担,使心肺受压,造成胸闷心慌。
7、初入高原的人,睡眠时可采用半卧位,以减轻心肺负担。
8、如果是坐飞机上高原,一般高山反应的症状会在12到24小时左右产生。所以,刚刚到高原的时候一定不要剧烈运动,而要立刻卧床休息。否则,一旦感觉到反应就需要更多的时间来适应了。
有关于高原反应的一些相关知识,小编帮助大家整理完了,希望对这个假期准备去西藏旅游的小伙伴们是有用处的,小编也在这里希望大家旅行顺利!
世界屋脊,人类“生命的禁区”。生物学家们这样断言青藏高原。 从内地到西藏,曾经难于上青天。当年文成公主进藏,走了两年多的时间。如今从西宁去拉萨,汽车两天就可跑到了。司机在青藏公路尽可以任随自己的“铁马”松缰驰骋。低速行驶的司机,往往会被同行嘲笑为“老牛慢马”。 文成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天地仿佛因路而缩短了时空距离!1954年,全长1948公里的青藏公路建成通车,这条路始于西宁,经格尔木至拉萨,是祖国内地通往西南边疆的国防、经济主干道。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改造和整治,如今的青藏公路是一条能常年进出西藏的公路,承担着全区85%的客运和90%的货运任务,被誉为西藏的“生命线”。 可又有多少人知道青藏高原上的筑路条件是怎样的恶劣?又有多少人知道公路工程技术人员作出了怎样的努力和牺牲,才敲开“禁区”大门,修通这条“通天”之路的呢? 世界性难题 冰峰、雪山、风暴、强烈的紫外线和严重缺氧,是青藏公路的自然标记。特别是格尔木至拉萨段,海拔在4000米至5231米之间,要翻越昆仑山、风火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等大山脉,穿过630多公里生态环境恶劣、地质条件复杂的高原多年冻土区。大片连续、岛状多年冻土及季节冻土,加之高原多年冻土区特有的地下冰、冰堆、冰丘及热融湖塘等不良地质条件,形成了青藏高原独特的地质、地貌。 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发展的强音敲响了西藏封闭的大门,毛泽东主席“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号令唤醒了沉寂的青藏高原。1954年11月25日,在人民解放军和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青藏公路建成通车。随着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1972年,中央决定改建青藏公路并铺筑沥青路面,修建永久性桥涵。 这是极富挑战的决定,很多人不无怀疑:在高原多年冻土之上铺筑沥青路面,全世界都没有先例,中国人能成功吗? 冻土是一种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土体介质。冬季,冻土在负温状态下就像冰块,随温度的降低体积发生剧烈膨胀,顶推上层的路基、路面。而在夏季,冻土随着温度升高而融化,体积缩小后使路基发生沉降,这种周期性变化往往很容易导致路基和路面塌陷、下沉、变形、破裂。 而铺筑沥青路面公路,等于在冻土上既加了一个吸热器又盖了一层封水膜,使冻土在夏天吸热而融化程度加剧,路基内水分不能蒸发,这是一个在公路修筑技术史上始终没有解决的世界性技术难题,缺乏成功技术资料供借鉴。多年来,有着大面积冻土的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等国,一直都在苦苦探索解决方法,然而奇迹总没有出现。辽阔的西伯利亚等地留下了一个个筑路专家的深深遗憾。 由于青藏公路极为重要的政治、经济、国防地位,保证其畅通,不仅牵动着西藏同胞的心,更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交通部领导的心。1973年,交通部成立了青藏公路多年冻土科学研究组,拨专款专项研究青藏公路多年冻土问题。此后,交通部投入大量专项资金,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原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在交通部的直接领导下,系统组织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期间集中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系统的科技攻关,取得了一系列有科学价值并受到国际同行广泛关注的研究论文、学术专著和成套应用技术成果,这些不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用于青藏公路的历次改造整治中,为高原腹地青藏公路的整治和改建,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保证了青藏公路的畅通。 禁区探索 对青藏公路多年冻土的研究,凝聚着新中国几代领导人的关怀与厚爱以及交通部等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和广大交通职工的牺牲奉献。 记者从查阅的大量资料中了解到,几十年来,多位党和国家许多领导人先后视察过青藏公路;潘琪、钱永昌、黄镇东、张春贤、王展意、李居昌、胡希捷、冯正霖等十几位部领导以及李劲、杨盛福等几十位司局长都对此项研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支持。 在交通部的直接领导下,1973年,一个由交通部公路科研所、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等单位专家、学者组成的“青藏公路科研组”踏上了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1999年,青藏公路科研组由于经费缺乏等问题举步维艰。时任交通部副部长的张春贤了解情况后,斩钉截铁地说:“交通部机关的同志就是勒紧裤腰带,也得支持你们把科研进行下去。”一席话让科研人员看到了希望。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冻土研究执行办公室主任李祝龙博士现在回想起来仍感动不已:“就因这句话,几年来我放弃了几次参与其他项目研究的机会,和同志们一起坚持冻土研究。” 那是怎样的工作环境啊! 三四月,内地春意盎然、鸟语花香,青藏高原却是寒风刺骨、白雪皑皑。气候更像孙悟空的脸,说变就变。一会儿骄阳似火,一会儿狂风大作,一会儿阴雨绵绵,一会儿飞雪漫天,有时一天变幻十几次。有两首民谣道出了这里的险恶环境:“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氧气吃不饱”;“上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 上青藏高原别说搞科研,能够住下来,就是英雄好汉。刚登上高原,科研组近一半的成员都头痛欲裂、气喘吁吁、四肢瘫软、食欲减退。有的人勉强吃上几口饭,也带着黄水呕了出来。 剧烈的高原反应考验着研究人员的毅力,为了公路的畅通,为了几百万藏族同胞的出行,他们在里雪山脚下,搭好帐篷,砌好锅灶,安营扎寨。晚风掀得帐篷“呼啦、呼啦”作响,被窝里冰窟窿似的,加上高原反应,科研人员根本无法入睡。有时帐篷被大风刮倒了,也没有力气起来再支。 在冰天雪地里施工,十字镐刨一下只有一个白点,机械也因缺氧而经常罢工。科研人员只好捡来牛粪,烘烤冻土,用钢钎和铁锤开凿炮眼,进行科研数据收集。 有时风力达到十一二级,“呼呼”地刮个不停,且夹着雪和冰雹,20米以外看不见人,汽车停止了行驶,野驴和黄羊也躲进了深山。但是,为了取得第一手科研资料,观测人员仍要蹒跚于连绵起伏的青藏高原上,冒着被狂风卷走的危险,将仪器脚架放低,跪在地上读数据。他们一米一米地测量沥青路面的变化,凛冽的寒风透过皮大衣,穿过紧身棉袄,直吹到皮肤上。实在熬不住,他们就围着汽车跑几圈,出出汗取暖。冰凉的金属仪器,黏住手能揭掉一层皮,他们把手伸到怀里暖暖后又工作。渴了,没有水就化雪水、化冰水;饿了,就吃冷馍,像石头一样的冰馒头经常啃上半天还没吃上一口。 由于缺氧,科研人员一动脑筋思考问题,头就疼得厉害,但是每天又必须处理大量的数据,研究大量的新问题,头更是像被钢锯来回锯着般疼痛,这给许多人留下了后遗症。其他如心脏病、雪盲症、关节炎等高原病也时刻威胁着科研人员的身体健康。 在漫长荒凉的公路线上,科研人员不仅要经受环境的折磨和体力劳动的考验,还要忍受人迹罕至的痛苦和无聊寂寞的滋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内地,电视已较为普遍,但高原上没有电视信号,他们到附近兵站上看到的电视节目一般都是一两个星期前从西宁录制后送来的。一封信从高原走到内地亲人手中,至少要一个多月时间。许多夫妻长期分居,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 说起高原工作,总也离不开一个苦字。高原上的公路科研人员苦得悲壮,苦得心酸。多少人在筑路的进程中忘情拼搏,默默付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武憼民,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国家级专家,23岁投身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研究,74岁高龄的他现在仍然对冻土情有独钟,几十年来到青藏高原近百次。 汪双杰,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副院长,2002年起涉足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研究,几年来奔波于西安与青藏高原之间,多年冻土研究的论文被评为优秀博士论文。 章金钊,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寒区道路工程研究所所长,1984年大学毕业后研究青藏高原多年冻土,20年来绝大部分精力扑在冻土研究上。 李祝龙,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冻土研究执行办公室主任,博士毕业后第一项工作就是研究青藏高原多年冻土。 …… 为了公路的畅通,仅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就先后投入20个勘测设计队,近千人次承担青藏公路工程勘察设计任务。以武憼民、汪双杰、章金钊、李祝龙等为代表的一代代科研人员“献了青春献终生”,武憼民教授患了肺病、章金钊所长患了心脏病、李祝龙博士患了支气管炎……但他们始终凭着一种青藏高原人特有的精神,几十年如一日坚持青藏公路多年冻土问题研究,默默地耕耘生命的土地,默默地奉献人生精华。 由于多年冻土变化相对较慢,一组数据的收集比较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研究周期很长,是个“不容易出科研成果的地方”,科研人员在克服恶劣条件的同时,克服科研成就上的失落感、名誉感显得更为重要。 是什么精神让这些科研人员心甘情愿地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默默奉献呢? 章金钊,这位憨厚的汉子想了半天回答说:“当你在高原时,你会觉得天空离你很近很近,大山毫无保留地向你展示它的一切。在这里,连空气都‘吃’不饱,还有谁会去争夺享乐、待遇、名利呢?再说,我们这些专业的公路勘察设计人员不来研究,谁来研究?” 质朴无华,言情明志。 30余载耕耘成果丰硕 30多年来,几代科研人员一直坚持在高原地区进行现场冻土勘测、试验。为了取得第一手科研基础资料,有时一组人员一天要定时记录下几百个观测点的地温、冻胀、融沉数据。武憼民感叹:“在近两千公里的青藏路上取得的勘察、观测数据资料,足以装满几卡车!” 1973年到1978年,第一期青藏公路科研组经过艰苦努力,在总结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路基研究中提出了“高原多年冻土地区路基,除少冰冻土、多冰冻土地段及融区外,一般均应遵守宁填不挖”的设计原则,并取得了根据不同地基条件和路基干湿类型,推荐9种路面结构组合类型等成果。这些成果为青藏公路第二次改建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初步依据。 1979年到1984年的第二期青藏公路科研组,提出地下冰的形成和融化是多年冻土区地表变形和工程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地下冰的分布受地质、水文和热物理因素的制约等理论;在路基稳定性研究中,将提高路基作为保护冻土的基本措施;提出了适用于高原多年冻土地区不同地带的9种较为经济合理的路面结构组合和部分计算参数;首次在我国使用无规聚丙烯砾石混合料面层;对多年冻土地区的桩基设计提出了建议等。这些成果基本解决了高原多年冻土地区沥青路面修筑与大中小桥基础设计、施工等技术难题,满足了青藏公路沥青路面改建工程的需要。 1985年至1999年的第三期青藏公路科研组,采用钻探、挖探和地质雷达探测等综合手段,进行多年冻土工程地质勘探,将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划分为高温冻土、低温冻土,并提出以零下摄氏度为划分界限;首次提出将冻土温度与路基设计原则结合起来,并将其融入路基高度设计中;首次提出高原多年冻土路基在不降低道路服务水平的前提下,通过加强侧向保护,允许冻土上限适量下移的新理论;首次将无机结合料用于高原多年冻土地区的路面结构中;首次将热棒制冷、钢纤维水泥混凝土、EPS隔热层材料、SBR改性沥青、金属波纹管涵等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引入公路建设。这些研究成果为青藏公路1991年至1999年整治工程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和资料。 2001年至今,结合西部交通科技成套项目“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牵头继续对多年冻土进行研究,不仅要解决现阶段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建设和养护中存在的系列问题,其研究成果还将推动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建设、管理、养护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出现新情况—技术攻关—解决问题,再出现新情况—再技术攻关—再解决问题……科研人员结合着新要求,运用新技术、新材料,一次次与大自然协商着最好的和谐相处方案。他们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收获了丰硕的果实。 由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主持并联合其他科研单位承担的第一期青藏公路科研成果获得交通部重大成果奖。第二期青藏公路科研成果分别获得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交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三期青藏公路科研成果达到了世界先进技术,获得2001—2002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日前,总结归纳了从1973年到1999年成果的《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工程》一书正式出版,张春贤部长亲自为该书作序。 目前,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已经大规模应用于青藏公路的历次改建、整治工程,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青藏公路格尔木到拉萨段,上世纪50年代初沿着“顺地爬”的大车路走,需要15天至20天;60年代末70年代初,沿着沙土公路走,需要走8天至10天;80年代末,沿着沥青公路走,还需要4天左右;而90年代末青藏公路整治工程的竣工,把原来的行车平均速度由每小时二三十公里,提高到每小时五六十公里,越野车15个小时左右就可完成1150多公里的行程。青藏公路在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不仅保证了进出西藏客货运输的正常需求,同时满足了青藏铁路建设期大量设备、材料、生活物资、人员运输需求。据青藏公路五道梁交通量观测站统计,青藏公路交通量比青藏铁路开工前增加了倍。 为青藏铁路“奠基” 青藏铁路预计2006年7月试运行。但很少有人知道,建设青藏铁路的宏伟计划已提出几十年,之所以一直停留在纸上,冻土问题是“拦路虎”之一。为青藏铁路建设提供冻土方面科学实践依据和理论技术借鉴的,正是青藏公路多年冻土研究的大量基础资料和成功技术。 1999年至2001年,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在进行青藏铁路预可、工可及初步设计期间多次到青藏公路科研组调研,聘请多年在青藏公路科研组工作的武憼民等专家为咨询专家,并于2001年5月以技术服务合同方式购买了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的“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技术研究”等技术资料。 大半辈子奉献给冻土研究事业并取得丰硕成果的武憼民至今还担任着铁路科学研究院铁路专家咨询组的咨询专家和铁道部大桥局青藏铁路建设高级技术顾问,并多次给青藏铁路工程技术人员授课,把自己在高原奋斗一辈子积累的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工程关键技术理论传授给兄弟单位,为青藏铁路建设工程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作出了贡献。 任重道远 多年冻土有着非常顽皮的特性,受时空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它的“脾气”异常复杂和多变,很难让人一下子就摸透。 目前,青藏公路多年冻土区路段在长期恶劣的自然因素和重交通荷载作用下,已出现了裂缝、变形、松散等病害。而多年冻土在我国分布非常广阔,占我国国土面积的,约占世界多年冻土总面积的10%,主要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青藏高原、西部高山和东北大、小兴安岭以及松嫩平原北部,并零星分布在季节冻土内的一些高山上。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重心向中西部倾斜,寒区的大规模开发已势在必行,多年冻土地区的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任重而道远。 同时,全球性气候逐步变暖,多年冻土退化日趋严重。因此,更深入系统地开展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建设研究,对西部大开发和利用冻土地区国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政治、军事、经济和科学技术上都有着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科研工作者正沿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继续探索在多年冻土之上修路的奥秘
世界屋脊,人类“生命的禁区”。生物学家们这样断言青藏高原。 从内地到西藏,曾经难于上青天。当年文成公主进藏,走了两年多的时间。如今从西宁去拉萨,汽车两天就可跑到了。司机在青藏公路尽可以任随自己的“铁马”松缰驰骋。低速行驶的司机,往往会被同行嘲笑为“老牛慢马”。 文成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天地仿佛因路而缩短了时空距离!1954年,全长1948公里的青藏公路建成通车,这条路始于西宁,经格尔木至拉萨,是祖国内地通往西南边疆的国防、经济主干道。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改造和整治,如今的青藏公路是一条能常年进出西藏的公路,承担着全区85%的客运和90%的货运任务,被誉为西藏的“生命线”。 可又有多少人知道青藏高原上的筑路条件是怎样的恶劣?又有多少人知道公路工程技术人员作出了怎样的努力和牺牲,才敲开“禁区”大门,修通这条“通天”之路的呢? 世界性难题 冰峰、雪山、风暴、强烈的紫外线和严重缺氧,是青藏公路的自然标记。特别是格尔木至拉萨段,海拔在4000米至5231米之间,要翻越昆仑山、风火山、唐古拉山、念青唐古拉山等大山脉,穿过630多公里生态环境恶劣、地质条件复杂的高原多年冻土区。大片连续、岛状多年冻土及季节冻土,加之高原多年冻土区特有的地下冰、冰堆、冰丘及热融湖塘等不良地质条件,形成了青藏高原独特的地质、地貌。 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发展的强音敲响了西藏封闭的大门,毛泽东主席“一面进军,一面修路”的号令唤醒了沉寂的青藏高原。1954年11月25日,在人民解放军和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青藏公路建成通车。随着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需要,1972年,中央决定改建青藏公路并铺筑沥青路面,修建永久性桥涵。 这是极富挑战的决定,很多人不无怀疑:在高原多年冻土之上铺筑沥青路面,全世界都没有先例,中国人能成功吗? 冻土是一种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土体介质。冬季,冻土在负温状态下就像冰块,随温度的降低体积发生剧烈膨胀,顶推上层的路基、路面。而在夏季,冻土随着温度升高而融化,体积缩小后使路基发生沉降,这种周期性变化往往很容易导致路基和路面塌陷、下沉、变形、破裂。 而铺筑沥青路面公路,等于在冻土上既加了一个吸热器又盖了一层封水膜,使冻土在夏天吸热而融化程度加剧,路基内水分不能蒸发,这是一个在公路修筑技术史上始终没有解决的世界性技术难题,缺乏成功技术资料供借鉴。多年来,有着大面积冻土的俄罗斯、加拿大、美国等国,一直都在苦苦探索解决方法,然而奇迹总没有出现。辽阔的西伯利亚等地留下了一个个筑路专家的深深遗憾。 由于青藏公路极为重要的政治、经济、国防地位,保证其畅通,不仅牵动着西藏同胞的心,更牵动着党中央、国务院、交通部领导的心。1973年,交通部成立了青藏公路多年冻土科学研究组,拨专款专项研究青藏公路多年冻土问题。此后,交通部投入大量专项资金,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原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在交通部的直接领导下,系统组织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期间集中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系统的科技攻关,取得了一系列有科学价值并受到国际同行广泛关注的研究论文、学术专著和成套应用技术成果,这些不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用于青藏公路的历次改造整治中,为高原腹地青藏公路的整治和改建,提供了坚实的科学依据,保证了青藏公路的畅通。 禁区探索 对青藏公路多年冻土的研究,凝聚着新中国几代领导人的关怀与厚爱以及交通部等国家部委的大力支持和广大交通职工的牺牲奉献。 记者从查阅的大量资料中了解到,几十年来,多位党和国家许多领导人先后视察过青藏公路;潘琪、钱永昌、黄镇东、张春贤、王展意、李居昌、胡希捷、冯正霖等十几位部领导以及李劲、杨盛福等几十位司局长都对此项研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支持。 在交通部的直接领导下,1973年,一个由交通部公路科研所、交通部第一公路勘察设计院等单位专家、学者组成的“青藏公路科研组”踏上了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1999年,青藏公路科研组由于经费缺乏等问题举步维艰。时任交通部副部长的张春贤了解情况后,斩钉截铁地说:“交通部机关的同志就是勒紧裤腰带,也得支持你们把科研进行下去。”一席话让科研人员看到了希望。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冻土研究执行办公室主任李祝龙博士现在回想起来仍感动不已:“就因这句话,几年来我放弃了几次参与其他项目研究的机会,和同志们一起坚持冻土研究。” 那是怎样的工作环境啊! 三四月,内地春意盎然、鸟语花香,青藏高原却是寒风刺骨、白雪皑皑。气候更像孙悟空的脸,说变就变。一会儿骄阳似火,一会儿狂风大作,一会儿阴雨绵绵,一会儿飞雪漫天,有时一天变幻十几次。有两首民谣道出了这里的险恶环境:“天上无飞鸟,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氧气吃不饱”;“上了五道梁,难见爹和娘”。 上青藏高原别说搞科研,能够住下来,就是英雄好汉。刚登上高原,科研组近一半的成员都头痛欲裂、气喘吁吁、四肢瘫软、食欲减退。有的人勉强吃上几口饭,也带着黄水呕了出来。 剧烈的高原反应考验着研究人员的毅力,为了公路的畅通,为了几百万藏族同胞的出行,他们在里雪山脚下,搭好帐篷,砌好锅灶,安营扎寨。晚风掀得帐篷“呼啦、呼啦”作响,被窝里冰窟窿似的,加上高原反应,科研人员根本无法入睡。有时帐篷被大风刮倒了,也没有力气起来再支。 在冰天雪地里施工,十字镐刨一下只有一个白点,机械也因缺氧而经常罢工。科研人员只好捡来牛粪,烘烤冻土,用钢钎和铁锤开凿炮眼,进行科研数据收集。 有时风力达到十一二级,“呼呼”地刮个不停,且夹着雪和冰雹,20米以外看不见人,汽车停止了行驶,野驴和黄羊也躲进了深山。但是,为了取得第一手科研资料,观测人员仍要蹒跚于连绵起伏的青藏高原上,冒着被狂风卷走的危险,将仪器脚架放低,跪在地上读数据。他们一米一米地测量沥青路面的变化,凛冽的寒风透过皮大衣,穿过紧身棉袄,直吹到皮肤上。实在熬不住,他们就围着汽车跑几圈,出出汗取暖。冰凉的金属仪器,黏住手能揭掉一层皮,他们把手伸到怀里暖暖后又工作。渴了,没有水就化雪水、化冰水;饿了,就吃冷馍,像石头一样的冰馒头经常啃上半天还没吃上一口。 由于缺氧,科研人员一动脑筋思考问题,头就疼得厉害,但是每天又必须处理大量的数据,研究大量的新问题,头更是像被钢锯来回锯着般疼痛,这给许多人留下了后遗症。其他如心脏病、雪盲症、关节炎等高原病也时刻威胁着科研人员的身体健康。 在漫长荒凉的公路线上,科研人员不仅要经受环境的折磨和体力劳动的考验,还要忍受人迹罕至的痛苦和无聊寂寞的滋味。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内地,电视已较为普遍,但高原上没有电视信号,他们到附近兵站上看到的电视节目一般都是一两个星期前从西宁录制后送来的。一封信从高原走到内地亲人手中,至少要一个多月时间。许多夫妻长期分居,过着牛郎织女般的生活。 说起高原工作,总也离不开一个苦字。高原上的公路科研人员苦得悲壮,苦得心酸。多少人在筑路的进程中忘情拼搏,默默付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武憼民,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国家级专家,23岁投身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研究,74岁高龄的他现在仍然对冻土情有独钟,几十年来到青藏高原近百次。 汪双杰,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副院长,2002年起涉足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研究,几年来奔波于西安与青藏高原之间,多年冻土研究的论文被评为优秀博士论文。 章金钊,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寒区道路工程研究所所长,1984年大学毕业后研究青藏高原多年冻土,20年来绝大部分精力扑在冻土研究上。 李祝龙,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冻土研究执行办公室主任,博士毕业后第一项工作就是研究青藏高原多年冻土。 …… 为了公路的畅通,仅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就先后投入20个勘测设计队,近千人次承担青藏公路工程勘察设计任务。以武憼民、汪双杰、章金钊、李祝龙等为代表的一代代科研人员“献了青春献终生”,武憼民教授患了肺病、章金钊所长患了心脏病、李祝龙博士患了支气管炎……但他们始终凭着一种青藏高原人特有的精神,几十年如一日坚持青藏公路多年冻土问题研究,默默地耕耘生命的土地,默默地奉献人生精华。 由于多年冻土变化相对较慢,一组数据的收集比较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研究周期很长,是个“不容易出科研成果的地方”,科研人员在克服恶劣条件的同时,克服科研成就上的失落感、名誉感显得更为重要。 是什么精神让这些科研人员心甘情愿地在这人迹罕至的地方默默奉献呢? 章金钊,这位憨厚的汉子想了半天回答说:“当你在高原时,你会觉得天空离你很近很近,大山毫无保留地向你展示它的一切。在这里,连空气都‘吃’不饱,还有谁会去争夺享乐、待遇、名利呢?再说,我们这些专业的公路勘察设计人员不来研究,谁来研究?” 质朴无华,言情明志。 30余载耕耘成果丰硕 30多年来,几代科研人员一直坚持在高原地区进行现场冻土勘测、试验。为了取得第一手科研基础资料,有时一组人员一天要定时记录下几百个观测点的地温、冻胀、融沉数据。武憼民感叹:“在近两千公里的青藏路上取得的勘察、观测数据资料,足以装满几卡车!” 1973年到1978年,第一期青藏公路科研组经过艰苦努力,在总结工程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在路基研究中提出了“高原多年冻土地区路基,除少冰冻土、多冰冻土地段及融区外,一般均应遵守宁填不挖”的设计原则,并取得了根据不同地基条件和路基干湿类型,推荐9种路面结构组合类型等成果。这些成果为青藏公路第二次改建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初步依据。 1979年到1984年的第二期青藏公路科研组,提出地下冰的形成和融化是多年冻土区地表变形和工程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地下冰的分布受地质、水文和热物理因素的制约等理论;在路基稳定性研究中,将提高路基作为保护冻土的基本措施;提出了适用于高原多年冻土地区不同地带的9种较为经济合理的路面结构组合和部分计算参数;首次在我国使用无规聚丙烯砾石混合料面层;对多年冻土地区的桩基设计提出了建议等。这些成果基本解决了高原多年冻土地区沥青路面修筑与大中小桥基础设计、施工等技术难题,满足了青藏公路沥青路面改建工程的需要。 1985年至1999年的第三期青藏公路科研组,采用钻探、挖探和地质雷达探测等综合手段,进行多年冻土工程地质勘探,将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划分为高温冻土、低温冻土,并提出以零下摄氏度为划分界限;首次提出将冻土温度与路基设计原则结合起来,并将其融入路基高度设计中;首次提出高原多年冻土路基在不降低道路服务水平的前提下,通过加强侧向保护,允许冻土上限适量下移的新理论;首次将无机结合料用于高原多年冻土地区的路面结构中;首次将热棒制冷、钢纤维水泥混凝土、EPS隔热层材料、SBR改性沥青、金属波纹管涵等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引入公路建设。这些研究成果为青藏公路1991年至1999年整治工程提供了必要的依据和资料。 2001年至今,结合西部交通科技成套项目“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牵头继续对多年冻土进行研究,不仅要解决现阶段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建设和养护中存在的系列问题,其研究成果还将推动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建设、管理、养护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出现新情况—技术攻关—解决问题,再出现新情况—再技术攻关—再解决问题……科研人员结合着新要求,运用新技术、新材料,一次次与大自然协商着最好的和谐相处方案。他们以锲而不舍的精神收获了丰硕的果实。 由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主持并联合其他科研单位承担的第一期青藏公路科研成果获得交通部重大成果奖。第二期青藏公路科研成果分别获得198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交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三期青藏公路科研成果达到了世界先进技术,获得2001—2002年度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日前,总结归纳了从1973年到1999年成果的《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工程》一书正式出版,张春贤部长亲自为该书作序。 目前,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已经大规模应用于青藏公路的历次改建、整治工程,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青藏公路格尔木到拉萨段,上世纪50年代初沿着“顺地爬”的大车路走,需要15天至20天;60年代末70年代初,沿着沙土公路走,需要走8天至10天;80年代末,沿着沥青公路走,还需要4天左右;而90年代末青藏公路整治工程的竣工,把原来的行车平均速度由每小时二三十公里,提高到每小时五六十公里,越野车15个小时左右就可完成1150多公里的行程。青藏公路在青藏铁路建设期间,不仅保证了进出西藏客货运输的正常需求,同时满足了青藏铁路建设期大量设备、材料、生活物资、人员运输需求。据青藏公路五道梁交通量观测站统计,青藏公路交通量比青藏铁路开工前增加了倍。 为青藏铁路“奠基” 青藏铁路预计2006年7月试运行。但很少有人知道,建设青藏铁路的宏伟计划已提出几十年,之所以一直停留在纸上,冻土问题是“拦路虎”之一。为青藏铁路建设提供冻土方面科学实践依据和理论技术借鉴的,正是青藏公路多年冻土研究的大量基础资料和成功技术。 1999年至2001年,铁道部第一勘测设计院在进行青藏铁路预可、工可及初步设计期间多次到青藏公路科研组调研,聘请多年在青藏公路科研组工作的武憼民等专家为咨询专家,并于2001年5月以技术服务合同方式购买了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的“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技术研究”等技术资料。 大半辈子奉献给冻土研究事业并取得丰硕成果的武憼民至今还担任着铁路科学研究院铁路专家咨询组的咨询专家和铁道部大桥局青藏铁路建设高级技术顾问,并多次给青藏铁路工程技术人员授课,把自己在高原奋斗一辈子积累的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工程关键技术理论传授给兄弟单位,为青藏铁路建设工程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作出了贡献。 任重道远 多年冻土有着非常顽皮的特性,受时空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它的“脾气”异常复杂和多变,很难让人一下子就摸透。 目前,青藏公路多年冻土区路段在长期恶劣的自然因素和重交通荷载作用下,已出现了裂缝、变形、松散等病害。而多年冻土在我国分布非常广阔,占我国国土面积的,约占世界多年冻土总面积的10%,主要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青藏高原、西部高山和东北大、小兴安岭以及松嫩平原北部,并零星分布在季节冻土内的一些高山上。随着国家经济建设重心向中西部倾斜,寒区的大规模开发已势在必行,多年冻土地区的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任重而道远。 同时,全球性气候逐步变暖,多年冻土退化日趋严重。因此,更深入系统地开展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建设研究,对西部大开发和利用冻土地区国土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尤其在政治、军事、经济和科学技术上都有着极其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科研工作者正沿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继续探索在多年冻土之上修路的奥秘。
文章来自~《中外医学研究》2021年第35期 作者:刘笑琪① 牛晓骥② 胡金萍② 【摘要】 氧能为机体提供能量,缺氧可影响人体多个系统,直接或间接造成机体死亡。抗缺氧药物的研究成为预防机体死亡的重要课题。目前中医及西医均对缺氧有了一定认识。近年来, 研究发现中药在抗缺氧方面有较好作用,其中补益类中药表现突出,中医扶正固本治疗原则得到很大体现 。 临床中用于抗缺氧的补益类中药主要有黄芪、红景天、人参、西洋参、当归、枸杞6味。 本文对这6味中药的抗缺氧损伤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 补益类中药 抗缺氧 综述 缺氧是指组织因氧供不足或用氧障碍而致的病理反应,严重可致死,临床多表现为头晕、头痛、耳鸣、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心慌、气短、口唇甲发绀等。 近年来,中医药以作用效果高、不良反应小的特点,在抗缺氧防治中应用越来越广范,而补益类中药尤为突出。有研究发现,在缺氧的防治中,使用频率在前20的单味中药中,补气活血类中药的应用率可达70%以上;其次为活血化瘀类中药,应用率在40%以上,使用率较低的为滋阴类中药[1]。临床中用于抗缺氧的补益类中药主要有黄芪、红景天、人参、西洋参、当归、枸杞6味。本文就这6味补益类中药近几年的抗缺氧作用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中西医对缺氧的认识 中医对缺氧的认识 在中医里并没有缺氧这一概念,但可 根据因缺氧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将其归入中医学不同病名中,如“眩晕”“头痛”“喘证”“心悸”“血症”“耳鸣”“虚劳”等证。 中医认为缺氧成因大多与气虚、气滞、痰浊、淤血、阴虚等有关 。中医认为疾病的成因不外乎内外两种因素,缺氧亦如此,其外因为天地之气致病,即外在自然及 社会 环境;内因为人之气不足致病,即气之产生不足及损耗过度;血为气之母,故当机体血生不足时,同样会导致气不足;此外阴阳平衡也是缺氧产生的原因之一;但总的来说,缺氧产生的病机始终与“气”有关[2]。涉及的脏腑有肺、心、脑和肾等[3]。 中医药对缺氧的防治以补气活血、益气健脾、活血化瘀、豁痰开窍等为原则[4]。 西医对缺氧的认识 只要能导致血液内氧饱和度降低,造成缺氧性疾病的条件均可视为缺氧的病因。 现代医学认为 缺氧的形成原因不外乎两种:氧供不足及用氧障碍。常见的有: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贫血、中毒、周围血管病供氧障碍等, 此外高原空气稀薄也会导致缺氧。 西医治疗缺氧的原则有:增加氧分压供氧,增强血液携氧能力,改善心、肺、脑功能等。 用于改善机体缺氧的西药有激素类药物、广谱抗菌药物及降压类药物等。但这些常用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大,临床应用受到极大限制。 2 补益类中药的抗缺氧防治 补气固本类中药 黄芪 味甘,性温,被称为补气之圣药,多用于体虚之人。 陶文迪[5]研究发现,黄芪水提取物可能通过减少缺氧导致的自由基及代谢产物的过度生成及氧化应激使常压密闭小鼠存活时间延长。黄芪注射液能抑制缺氧缺糖/复氧复糖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可能与其对凋亡相关蛋白Bax及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的作用有关[6]。黄芪甲苷还可通过抑制NF-кB通路保护缺氧心肌细胞,且作用呈浓度依赖性[7]。杨萍等[8]建立乳鼠原代心肌细胞H/R模型,检测炎症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a(TNF-a)的浓度,同时检测到血红素加氧酶(HO)-1表达上调, 证明黄芪甲苷可通过抗炎作用保护缺氧心肌细胞。 曹昌霞等[9]发现 黄芪可能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缺氧诱导因子(HIF)-1a的表达,维护细胞膜和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从而保护缺氧心肌细胞,且发现黄芪及红景天合剂的抗氧化作用强于单味药物 。 红景天 性平,味涩,被广泛应用于急性高原反应的防治[10] 。钟晓勇等[11]发现红景天甙能提升缺氧PC12细胞活力及能量代谢水平,主要通过mTOR-4EBP1通路实现。皇甫志敏等[12]发现红景天甙可以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和细胞凋亡途径改善小鼠慢性间断性缺氧肺损伤。王渊博等[13]发现大株红景天注射液能通过保护线粒体的形态与功能保护缺氧心肌细胞。有 研究发现红景天还可能通过ERK信号通路对缺氧心肌细胞结构及功能进行保护,发挥保护缺氧心肌细胞的作用, 具体机制正在进一步研究中[14]。红景天能促进低氧状态下内皮细胞肾上腺髓质素(ADM)、降钙素受体样受体(CRLR)及HIF-1a的表达,保证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15]。 红景天还可通过抑制脑细胞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孔(MPTP)的开放,抑制神经元细胞凋亡发挥其抗缺氧作用[16] 。范能全等[17]发现红景天在剂量为 mg/L时可明显延长斑马鱼低氧耐受时间。 人参 性温,味甘、微苦,是我国传统名贵中药材,有大补元气的功能。 有报道通过常压耐缺氧实验及急性脑缺血性缺氧实验发现复方人参合剂能增强小鼠的耐缺氧能力,并呈现一定剂量依赖性[18]。Lim等[19]发现人参皂苷Rb1能通过清除过量氧自由基保护海马CA1神经元。娄婷婷[20]发现人参皂苷Rg1、Re、Rf、Rb1、Rc和Rb2可能通过对SIRT1/PGC1a信号通路的干预实现其抗缺氧功能。研究发现人参皂苷Rb1能使缺氧Wistar乳鼠心肌细胞自噬力降低,提高AMPK通路相关蛋白活性,提升细胞存活率[21]。杨佳丹等[22]发现人参皂苷Rg3在降低骨骼肌线粒体内丙二醛的含量同时增高锰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提高骨骼肌线粒体对自由基的消除作用和供能效力。董学峰[23]建立C57BL/6小鼠的慢性间歇性低氧(CIH)模型,分组后腹腔内注射高、低剂量人参皂苷Rg1,发现人参皂苷Rg1可减轻慢性间歇性缺氧小鼠肺小动脉损害,其机制可能与减少HIF-1a、VEGF和内皮素(ET)-1的表达有关。 西洋参 性凉,味甘、微苦,有补气养阴之效。 王晓坤等[24]建立三种不同条件作用下的缺氧小鼠模型,分别给予一定剂量的西洋参总皂苷,观察发现西洋参总皂苷均可以明显延长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提示 西洋参总皂苷能提高缺氧小鼠模型的耐缺氧能力 。王琛等[25]从内质网的角度进行研究, 发现西洋参总皂苷能减轻内质网应激造成的心肌损伤,一定程度上能维持心肌细胞内的钙浓度及心肌正常舒缩功能,减少细胞凋亡 。研究发现西洋参能通过增加线粒体自噬,保护缺血缺氧再灌注损伤的人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HK-2)细胞[26]。毕卓悦等[27]研究发现不同剂量的西洋参总皂苷均可延长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高浓度较低浓度的效应更强。 补血固本类中药 当归,性温,味甘、辛,为补血之圣品,有养血活血之功。当归的抗缺氧功能可能与其降低心肌耗氧量,保护线粒体及细胞膜的作用有关 。 当归中的黄酮类和苯酞类两种化学成分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28]。田苏阳[29]提取到纯化当归多糖P-ASPO,同时发现当归多糖有清除体外自由基超氧自由基(O2-)、羟基自由基(-OH)及DPPH保护。另一提取物阿魏酸也有此作用。霍礼超等[30]研究发现当归多糖P-ASP可增高核转录因子红系2相关因子2(Nrf2)蛋白的表达,减少心肌细胞凋亡,保护缺氧心肌细胞。石皓等[31]发现当归挥发油可影响Akt/mTOR通路,减少细胞自噬,减轻缺氧细胞损伤。范智文等[32]研究当归补血汤对缺氧乳鼠心室肌的作用时,发现缺氧心肌细胞的活力及存活率明显提升,中高剂量较低剂量组效果明显。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miR-34a蛋白表达相关。 研究发现当归补血汤对缺氧导致的胰岛内皮细胞功能紊乱有保护作用[33]。 滋阴补气类中药 枸杞,性平,味甘,有滋补肝肾之效。 安巍等[34]发现不同品种的枸杞均有提高小鼠耐缺氧的能力。严文英等[35]在缺氧环境下分组培养HK-2细胞,检测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及细胞Ca2+含量,得出枸杞多糖可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及抑制细胞自噬蛋白的表达以减少细胞凋亡,减轻缺糖缺氧HK-2细胞的损伤。此外枸杞多糖还能对凋亡相关蛋白及通路发挥作用,保护缺糖缺氧的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36]。唐愈盛[37]体外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细胞缺氧模型,发现不同缺氧时间下未经枸杞多糖干预的HUVEC细胞皱缩程度均高于干预组,其机制可能与保护血脑屏障有关。马琳等[38]发现100和50 mg/L的枸杞多糖能通过保护线粒体功能,减轻过氧化反应,提高细胞存活率,发挥抗缺氧作用。李亚萍[39]选取101名试验对象,将其分为51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及50名 健康 者两组,以不同剂量的枸杞多糖对COPD患者进行干预,COPD患者外周静脉血中HIF-1a表达水平较服用枸杞多糖前下降,其作用可能与枸杞多糖能抑制HIF-1a的表达有关,此次研究还发现,低剂量的枸杞多糖效果反而高于中、高剂量,与多数中药作用效果相反。 此外具有抗缺氧作用的补益类中药还有刺五加、党参、山药、白术、甘草、五味子、麦冬、沙参、冬虫夏草等。 长远以来,中医对缺氧缺乏系统认识。 研究发现中药及其提取物可通过其补气、滋阴、生血功能增强机体耐缺氧能力,且临床应用效果较好,多数高浓度作用高于低浓度。 中药对缺氧造成的机体多个系统损伤均有保护作用,其中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对缺氧反应最大,故研究多集中在这两个系统 。目前研究方向主要为建立缺氧模型,予以中药干预后,检测模型相关蛋白含量及表达情况,记录目标细胞存活量及模型的存活时间,研究方式比较单一。未来可对补益类中药持续研究,可向研究中药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庆.中药防治急性高原反应文献调查分析[J].青海医药杂志,2015,45(7):66-68. [2]冯博,刘震,邢雁伟,等.中医学对高原病认识刍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2):3475-3479. [3]李浩然.论缺氧之中医证治及其机理[J].吉林中医药,1984(4):16-17. [4]唐玉琴,杨福权,淮文英,等.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干预缺氧的研究概况[J].湖南中医杂志,2016,32(7):184-186. [5]陶文迪.黄芪对高原运动和行为认知能力的改善作用[D].兰州:兰州大学,2020. [6]董雅洁,卢锴锋,高维娟,等.黄芪注射液减轻缺氧缺糖/复氧复糖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机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7):1608-1610. [7]廖景光,王茜,赖碧艳,等.黄芪甲苷对缺氧培养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2015,31(2):133-135. [8]杨萍,周玉平,常秀春,等.黄芪甲苷调控HO-1抗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作用研究[J].中医药学报,2018,46(5):34-38. [9]曹昌霞,王宏斌,杨如意,等.益心方对模拟高原低氧环境大鼠相关指标及心肌损伤的干预作用[J].环球中医药,2019,12(7):5. [10]罗勇军,周其全,后显华,等.传统医药在急性高原反应防治中的作用[J].西部医学,2011,23(7):1394-1395. [11]钟晓勇,李钻芳,林如辉.红景天苷调节缺氧所致PC12细胞能量代谢障碍的机制研究[J].福建中医药,2020,51(4):36-38,42. [12]皇甫志敏,徐倩,王晓,等.红景天甙干预可改善慢性间断性缺氧模型小鼠的肺损伤[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9,23(31):5036-5040. [13]王渊博,朱镕湃,田心.大株红景天注射液维持心肌缺氧/复氧损伤的线粒体形态和功能的相关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19,11(2):209-211. [14]谭洪玲,马增春,肖成荣,等.红景天苷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的保护作用[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0,26(3):194-197. [15]姜晓斐,罗心平,高秀芳,等.低氧状态下红景天通过上调缺氧诱导因子1a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肾上腺髓质素及其受体的表达[J].复旦学报:医学版,2018,45(5):620-625. [16]胡尧.红景天对缺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神经元线粒体MPTP机制的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17. [17]范能全,彭兰,杨武,等.红景天对斑马鱼游泳和耐低氧能力的影响的初步研究[J].药物分析杂志,2015,35(8):1342-1345. [18]张爽,蔡璐,潘雪,等.复方人参合剂对小鼠抗疲劳和耐缺氧能力的影响[J].人参研究,2015,27(2):8-10. [19]Lim J H,Wen T C,Matsuda S,et of ischemic hippocampal neurons by ginsenoside Rb1, a main ingredient of ginseng root[J].Neuroscience Research,1997, 28(3):191-200. [20]娄婷婷.人参皂苷对缺氧诱导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长春:长春中医药大学,2020. [21]宋丽杰,孔宏亮,蒋玉昆,等.人参皂苷Rb1通过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通路改善乳鼠缺氧心肌细胞自噬能力分析[J].中国医药,2019,14(9):1425-1429. [22]杨佳丹,向荣凤,戴青,等.人参皂苷Rg3对模拟高原缺氧大鼠的抗疲劳效应和骨骼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9,41(2):110-115. [23]董学峰.人参皂苷Rg1对慢性间歇性缺氧小鼠肺小动脉损害的影响[D].福州:福建医科大学,2017. [24]王晓坤,李梦,王誉蓉,等.西洋参总皂苷抗小鼠心肌缺氧作用的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9(1):33-35,86. [25]王琛,李玉珍,王晓礽,等.西洋参茎叶总皂苷通过抑制过度内质网应激减轻大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伤[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12(1):28-34. [26]寿先进.西洋参茎叶总皂苷对HK-2细胞缺血缺氧再灌注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D].新乡:新乡医学院,2015. [27]毕卓悦,张莹,樊军,等.红景天西洋参合剂提高小鼠缺氧耐受力及其机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4(2):47-50. [28]赵静,夏晓培.当归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现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0,13(6):172-174. [29]田苏阳.当归多糖的提取、化学修饰、抗氧化活性及其结构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6. [30]霍礼超,李梦丽,乔成栋.当归多糖对缺氧-复氧损害H9c2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9,25(5):579-585. [31]石皓,刘凯,王昕,等.当归挥发油对PC12细胞缺血缺氧损伤后自噬和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9,35(5):445-448. [32]范智文,赵一俏,凌龙,等.miR-34a在缺氧复氧介导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以及当归补血汤的干预效果[J].广东医学,2017,38(22):3401-3404. [33]陈文婷,杨叔禹,刘素嬛,等.当归四逆汤通过PI3K/Akt通路保护缺氧引发的胰岛内皮细胞功能紊乱[C]//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2017年学术年会暨第十八次中医糖尿病大会论文汇编.2017:92. [34]安巍,王亚军,石志刚,等.枸杞对小白鼠耐缺氧和抗疲劳能力的影响[J].江苏农业科学,2011,39(5):396-397. [35]严文英,姚靖.枸杞多糖对HK-2细胞缺糖缺氧损伤后线粒体功能及自噬的影响[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0,36(24):4010-4012,4017. [36]马琳,张蓓,胡秀娟,等.枸杞多糖对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系缺糖缺氧损伤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J].药物评价研究,2020,43(4):683-687. [37]唐愈盛.枸杞多糖减轻高糖缺氧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其相关分子机制的初步探讨 [D].银川:宁夏医科大学,2018. [38]马琳,马然,王艺,等.枸杞多糖对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系缺糖缺氧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中国新药杂志,2018,27(10):1172-1175. [39]李亚萍.枸杞多糖对COPD患者缺氧诱导因子1a抑制作用的研究[D].银川:宁夏医科大学,2017. Anti-hypoxia Effect of Tonic Chinese Medicine LIU Xiaoqi, NIU Xiaoji, HU Jinping. [Abstract]Oxygen provides energy for the body, hypoxia can affect many systems in the body, directly or indirectly causing the death of the organism. The study of antihypoxic drug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subject to prevent body death. At present, bo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have a certain understanding of hypoxia. In recent years,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lays a good role in anti-hypoxia, among which the tonify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lays a prominent role, and the principle of 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been greatly embodied. In clinical use of anti-hypoxia tonify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inly includes astragalus, rhodiola, ginseng, American ginseng, angelica sinensis, Chinese wolfberry six kind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is paper, the anti-hypoxia injury studies of these herbs in recent years are reviewed. [Key words]Tonify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ti-hypoxia Review doi: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05(2021)35-0185-04 *基金项目:青海省中医院院内课题项目(2019YN07) ①青海大学 青海 西宁 810016 ②青海省中医院 (收稿日期:2021-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