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猴耳环的医学论文

猴耳环的医学论文

发布时间:

猴耳环的医学论文

猴耳环好。猴耳环在现代医学和传统中医药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一种清热解毒的药物。猴耳环是一种消炎药常用的野生植物,有很好的抗菌消炎作用,患者不能直接使用野生植物进行涂抹,要经过科学的医学提取,其消炎效果比胆木浸好。

药学论文选题(一)

1.非甾体抗炎药物的合成及抗炎镇痛活性的研究

2.硫杂杯芳烃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抗癌活性研究

3.奥沙普嗪的化学结构修饰研究

4.分蘖葱头中甾体皂苷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5.新型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的研究

6.锰超氧化物岐化酶模拟酶的研究进展

7.吡唑衍生物类环氧合酶-2抑制剂研究进展

8.呋喃酮衍生物类环氧合酶-2抑制剂研究进展

9.硫杂杯芳烃的研究进展

10.氯化镉对人体的毒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11.某院抗菌药物使用调查分析

12.感冒药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13.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分析

14.某院某科抗生素使用调查分析

年我国抗生素市场分析

16.某种类药物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17.临床抗感染药物使用的调查分析

18.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19.抗病毒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20.临床抗生素应用调查分析

药学论文选题(二)

1.褪黑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2.临床常用降压药物的研究进展

3.环氧合酶2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4.抗大肠杆菌的中草药研究进展

5.左咪唑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6.青霉烯类抗生素药理学研究进展

7.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探讨

8.浅谈药理学创新课堂教学

9.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10.黄连素药理学研究进展

11.绿原酸药理学研究进展

12.槲皮素药理学研究进展

13.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14.头孢类药物不良反应研究进展

15.中草药抗真菌研究新进展

药学论文选题(三)

1. 氨基胍对蛋白糖基化大鼠模型的作用

2. 氧化应激实验模型的建立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方法

3. 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测试平衡透析法的优化

4. 小鼠白内障模型晶体和血浆中谷胱甘肽的测定

5. 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研究

6. 丹参的化学成份分离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7. 红丝线草对高脂高糖诱致脂肪肝的保护作用

8. 苦茶(Camellia assamica )的降血糖活性研究

9. 中药猴耳环的抗炎作用研究

10. 四君子汤对衰老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11. 龙葵总碱抗肿瘤作用的初步研究

12. 灵芝化学成分研究

13. 穿心莲的化学成分研究

14. 中药溪黄草的物质基础研究

15. TMXY注射液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初步研究

16. 龙葵抗癌活性成分研究

良济猴耳环消炎胶囊不是抗生素类药,但因其成份的抗炎、抗病毒作用,故而也获得了“生物抗生素”的美誉,而想要使用良济猴耳环消炎胶囊的患者朋友必须要全面了解清楚猴耳环消炎胶囊这种药物。良济猴耳环消炎胶囊的主要成分是猴耳环干浸膏。良济猴耳环消炎胶囊这些成分主要是中成药。相对于西药来说,中成药对于肠胃的刺激甚少,副作用也少,患者朋友可以放心使用。

猴耳环早在明代就被医药学家李时珍收录在所著《本草纲目》中记载的1892种中草药中。经古籍考证,《陆川本草》中提到猴耳环叶:凉血,消炎生肌;治烫伤,溃疡。《广西药植名录》中描述:猴耳环消肿;治风湿通,跌打,火烫伤。民间传统以猴耳环枝叶煮水洗疮及化脓性伤口、湿疹等,去腐生新功效独特。猴耳环:能消炎的中药材 暨南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化学系、中日友好临床医学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SFDA药品评审中心等权威科研院所联合发布的《猴耳环抗病毒有效成分研究》研究报告称:猴耳环嫩枝叶内包括特利色黄(五羟基黄烷)、杨梅苷、槲皮苷、槲皮素、没食子酸甲酯和没食子酸在内的6个单体化合物。其中,槲皮素对肠胃道有止泻、消炎镇痛的作用,没食子酸有极好的抗炎、抗病毒作用。花城制药是首家将猴耳环研制成猴耳环消炎片和胶囊的企业,使猴耳环的有效成份和生物利用度得到极大的提高,更方便患者使用,为中医中药的发扬光大作出了贡献。

猪蓝耳病和圆环病毒论文

蓝耳、圆环都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呈地方流行性。本病只感染猪,各种品种、不同年龄和用途的猪均可感染,蓝耳以妊娠母猪和1月龄以内的仔猪最易感。而圆环是以断奶后的仔猪为多,患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重要传染源。发病母猪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发热,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妊娠后期,母猪发生流产、早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母猪流产率可达50%~70%,死产率可达35%以上,木乃伊可达25%,部分新生仔猪表现呼吸困难,运动失调及轻瘫等症状,产后1周内死亡率明显增高(40%~80%)。少数母猪表现为产后无乳、胎衣停滞及阴道分泌物增多。建议:猪蓝耳病毒 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一种以感染猪发热、厌食,妊娠母猪晚期流产、早产、产死胎、弱胎和木乃伊胎,各种年龄猪(特别是仔猪)呼吸障碍为特征的高度传染性疾病。仔猪发病率可达100%,死亡率可达50%以上;母猪流产率可达30%以上,圆环病毒主要是以感染断奶后的仔猪为主,虽然发病率低,但死亡率高,蓝耳 圆环经常一混合感染出现,形影不离,继发感染严重时成年猪也可发病死亡。一定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一般用药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明显,对常规药产生耐药性快,所以用药时间长就会效果不明显,建议用现在临床使用效果好的康碟生物科技的猪益肽(含生物抗病毒因子 抗菌肽可代替西药抗病毒成分),配合继发感染药同时使用,标本兼治,效果很好,可有效控制发病和继发感染。

流行形式与特点蓝耳病已成为危害养猪业发展的严重疫病,在猪群中广泛存在,我国猪群中蓝耳病的感染率(包括抗体阳性和病毒阳性)非常高,几乎找不到蓝耳病阴性猪场。母猪隐性感染,持续带毒,可向外排毒达ll2天,经胎盘感染胎儿,出生后的仔猪带毒可达86天之久。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是引发猪高热病和呼吸道病综合征的主要病原,造成猪只大批发病而死亡。当前蓝耳病的发生与流行,在流行病学上是以持续性感染及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为特征。在临床上则是以免疫抑制及与其他病原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为特征。仔猪发病多出现在5周龄~l3周龄的猪群中,-般从5周龄~6周龄开始发病,8周龄~9周龄为发病与死亡高峰,以后逐渐减少。症状表现为体温升高达40摄氏度~4l摄氏度,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减食、消瘦、皮肤发白、被毛粗乱、眼睑水肿,少数仔猪耳部和体表皮肤发紫,断奶前仔猪死亡率为80%~l00%,断奶后仔猪发病死亡率为20%~50%,如出现多重感染其死亡率更高。当前在临床上多见蓝耳病常与圆环病毒2型感染、猪瘟、伪狂犬病或猪流感发生混合感染,并继发感染猪链球菌病、猪肺疫、气喘病、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及仔猪副伤寒等,使症状复杂化,增大了防治的难度和死亡率,双重感染与多重感染的病例约占发病总数的83%。目前在我国猪群中流行的病毒株仍为美洲型,但近年来在全国不同的发病地区也分离到蓝耳病病毒变异毒株。免疫组织学检查发现脊髓中央管、中脑导水管、单核细胞胞质呈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强阳性反应,说明分离的变异毒株对脑组织有很强的亲嗜性。防治措施该病是-种新的病毒性传染病,至今还没有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法和特效药,应以综合防治为主。坚持自繁自养:胎盘传播是本病的重要传播途径,所以坚持自繁自养,不从疫区和有本病史的猪场引种是及其重要的预防措施。严格的检疫制度:确需引种时必须严格执行隔离检疫制度,并采血送到有条件的实验室进行蓝耳病的抗体检测,抗体阳性猪绝对不能引进,抗体阴性猪也应该隔离观察,直到母猪怀孕后无繁殖障碍、所产仔猪无蓝耳病症状才可与其他猪混养。疫苗接种:目前有灭活苗和弱毒苗两种疫苗可以用。我国也已经研制出适合我国流行毒株的灭活苗,据报道免疫后20天抗体达到高峰,并可以持续6个月左右,可用于种猪的免疫预防,对发病的猪场应用后也能大大提高母猪的产仔率和仔猪的成活率。对于弱毒苗的应用-定要谨慎,如果猪场经血清学检查确实已经感染了该病,可以考虑用弱毒苗接种以缓解仔猪的呼吸道症状,降低死亡率,提高母猪的繁殖力,减少经济损失。弱毒苗的免疫程序是:后备母猪配种前2周~3周免疫-次,确保其高效价抗体水平以有效保护怀孕期不受病毒的侵害。仔猪23日龄~25日龄使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作后备种猪使用时,于配种前再免疫接种l次。仔猪每头每次加入猪用转移因子,与疫苗分别肌注。可有效地促进抗体形成,提高抗体滴度和机体免疫力,减少免疫麻痹,免疫耐受的发生。接种疫苗并不能产生l00%的保护,而仅能起到-定的预防作用,用了疫苗后还有发病的可能,尤其是弱毒苗的使用更应该慎重。发病时的措施:-旦猪场发病,要对病猪和外观健康的猪尽快隔离饲养,料糟、水槽严格分开,猪只之间不能相互接触以防传染。

病原该病毒属于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中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是一种有囊膜RNA病毒,目前发现该病毒只能在猪肺泡巨噬细胞培养物上生长繁殖,并产生有规律的细胞病变,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技术可以发现在病猪的细气支管上皮、肺泡上皮、肺泡巨噬细胞、脾脏红髓及边缘区巨噬细胞内部都有该病毒抗原存在,从死胎、腹水和肺与脾可分离到该病毒。有两个血清型,美洲型和欧洲型。同时,发现该病毒有很强的免疫抑制作用。从而使感染猪可继发感染,亦可恶化为慢性传染性病。病毒和循环性抗体在血液中同时存在。吸吮免疫母猪初乳的仔猪可免受感染,但当母源抗体消失后,仔猪仍易受感染并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流行病学1.易感动物:猪是的易感动物,各种年龄和种类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仔猪易感,并表现该综合征典型的临床症状,育肥猪症状相对较缓。2.传染源:病猪和带毒猪,感染母猪的各种分泌物、鼻汁、尿液、粪便及呼出的气体均含有病毒,耐过猪可长期带毒,并不断向外排毒。3.传染途径:主要传播途径是接触感染、空气传播和精液传播,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易感猪可经口、鼻腔、肌肉、腹腔、静脉及子宫内接种等多种途径而感染病毒,猪感染病毒后2~14周均可通过接触将病毒传播给其他易感猪。从病猪的鼻腔、粪便及尿中均可检测到病毒。易感猪与带毒猪直接接触或与污染有pRRSV的运输工具、器械接触均可受到感染。感染猪的流动也是本病的重要传播方式。该病是一种经呼吸道传播迅速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通过空气有时能传播20公里之远,也可垂直传播与精液传播。4.流行特征:本病传播迅速,污染严重一旦发生很难净化。发病后经过几个月或数年可能出现重复暴发。临床症状本病的潜伏期差异较大,引入感染后易感猪群发生pRRS的潜伏期,短为3天,长为37天。本病的临诊症状变化很大,且受病毒株、免疫状态及饲养管理因素和环境条件的影响。低毒株可引起猪群无临诊症状的流行,而强毒株能够引起严重的临诊疾病,临诊上可分为急性型、慢性型、亚临诊型等。1、急性型:发病母猪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发热,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妊娠后期(105~107天),母猪发生流产、早产、死胎、木乃伊胎、弱仔。母猪流产率可达50%~70%,死产率可达35%以上,木乃伊可达25%,部分新生仔猪表现呼吸困难,运动失调及轻瘫等症状,产后1周内死亡率明显增高(40%~80%)。少数母猪表现为产后无乳、胎衣停滞及阴道分泌物增多。1月龄仔猪表现出典型的呼吸道症状,呼吸困难,有时呈腹式呼吸,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升高到40℃以上,腹泻。被毛粗乱,共济失调,渐进性消瘦,眼睑水肿。少部分仔猪可见耳部、体表皮肤发紫,断奶前仔猪死亡率可达80%~100%,断奶后仔猪的增重降低,日增重可下降50%~75%,死亡率升高(10%~25%)。耐过猪生长缓慢,易继发其他疾病。生长猪和育肥猪表现出轻度的临诊症状,有不同程序的呼吸系统症状,少数病例可表现出咳嗽及双耳背面、边缘、腹部及尾部皮肤出现深紫色。感染猪易发生继发感染,并出现相应症状。种公猪的发病率较低,主要表现为一般性的临诊症状,但公猪的精液品质下降,精子出现畸形,精液可带毒。2、慢性型:这是目前在规模化猪场pRRS表现的主要形式。主要表现为猪群的生产性能下降,生长缓慢,母猪群的繁殖性能下降,猪群免疫功能下降,易继发感染其他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猪群的呼吸道疾病(如支原体感染、传染性胸膜肺炎、链球菌病、附红细胞体病)发病率上升。3、亚临诊型:感染猪不发病,表现为pRRSV的持续性感染,猪群的血清学抗体阳性,阳性率一般在10%~88%。病理变化%

这种可情况有可能是母猪在生产过程中受了风寒产后体虚这种情况有可能是母猪产后受了一点风寒。产后体虚,稍微给他调整一段时间就没问题了。

关于猴痘病的论文

海外网5月20日电 自5月初以来,欧洲和北美报告了几十例猴痘感染病例,这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关注,其具体传播情况仍然令人费解,西班牙等国已针对猴痘病例发出健康警报。

据《费加罗报》报道,英国5月7日报告首例猴痘感染者,目前感染者已上升到9例。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瑞典、美国、加拿大等国也报告了猴痘确诊或疑似病例,大多数是相当年轻人口。法国卫生部门警告称,巴黎大区已报告一名疑似病例。

猴痘是一种什么病?

另据《巴黎人报》报道,猴痘感染是一种罕见的病毒性人畜共患病,可以通过动物传播给人类,与猴痘感染者密切接触也会造成人际传播。1970年在刚果,猴痘首次于人类身上发现,自那时以来,大多数病例发生在刚果和西非地区,尤其是在刚果成为一种“地方病”。

猴痘感染初期会伴有发烧、头痛、淋巴结肿胀和肌肉疼痛等症状,第二阶段会出现皮疹,首先从面部开始,然后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位,面部受影响最严重,其次是手掌和脚底。皮疹一般在10天内会发展成水泡,然后变成脓疱,最后结痂,可能需要三周时间才能完全消失。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猴痘对人类来说并不是一种特别危险的疾病,尽管它会引起脓疱,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猴痘会自行治愈,症状可能持续14天至21天。不过,这种疾病仍可能致命,死亡率低于10%。世界卫生组织正在对欧洲和北美近日出现的猴痘病例进行研究,以更好地了解传播动态。

目前在几个国家同时出现猴痘感染,这种情况仍然难以解释。据英国卫生安全局(UKHSA)称,首例感染者曾前往尼日利亚,但两例新增感染者没有去过非洲,与此前的病例之间也没有任何已知联系。英国卫生安全局首席医疗顾问苏珊·霍普金斯表示,这“证实了我们最初对猴痘可能在社群传播的担忧”。美国马萨诸塞州发现一名猴痘病例,感染者最近曾前往加拿大。

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ANRS)和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院(Inserm)的流行病学家埃里克·多尔滕齐奥认为,多国同时出现猴痘病例,而且包括本土病例,这种情况令人费解,也值得警惕,过去猴痘感染者通常是来自西非或中非的输入性病例。他认为,目前还无法判断是否会出现猴痘疫情暴发,只要目前的病例实际传播方式尚不清楚,就很难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英国卫生机构认为,猴痘的人际传播风险较低。但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病毒学家安托万·格桑在接受《巴黎人报》采访时指出,一旦与高风险人群产生接触,病例数量将会增加,有些人已被感染却不知道,而且没有针对猴痘的专门治疗方法。但他强调,“我不相信猴痘会在普通人群中广泛传播。”(海外网-巴黎-鲁佳)

猴痘是天花吗?

猴痘是一种病毒性人畜共患病,人类中出现的症状与过去在天花患者身上所看到的症状相似。但是自1980年世界上消灭天花以后,天花已不复存在,而猴痘仍然在非洲部分地区散发。

猴痘发生于非洲中西部雨林中的猴类,也可感染其他动物,偶可使人类受感染。临床表现类似天花,但病情较轻。这种疾病由猴痘病毒造成,它属于一个包括天花病毒,并在天花疫苗中采用的病毒和牛痘病毒的病毒组,但需与天花、水痘相鉴别。这种病毒可以通过直接密切接触由动物传染给人,也可以在人与人之间传播。传染途径主要包括血液和体液。但是,猴痘的传染性远逊于天花病毒。

柳叶刀披露,首例猴痘人传狗病症具体的情况是,人和狗一起睡觉,然后导致近距离传染

最好的办法就是严格对入境的人和物品进行检疫,同时像做核酸一样每天做检查。

迄今全球至少6个国家报告了数十例猴痘感染确诊病例和疑似病例,其中一些病例并没有明显的来源,这意味着病毒可能在隐蔽情况下悄然传播,鉴于此,人们对猴痘的担忧也与日俱增。猴痘究竟是什么?它是否会成为另一场大流行病?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疾病,这种病毒通常在中非和西非的猴子中传播,但偶尔会传播到人身上。1958年,科学家首次在实验室猴子身上发现了猴痘病毒,1970年在现在的刚果民主共和国发现了第一例人感染猴痘病例。英国卫生安全局(UKHSA)表示,感染猴痘的最初症状包括发烧、头痛、肌肉酸痛、背痛、淋巴结肿大、发冷和乏力。患者有时也会出现皮疹,通常先发生在面部,然后发生在身体的其他部位。

世界卫生组织称,猴痘可通过接触别人呼出的大液滴、接触受感染的皮肤病变、受污染的物质传播。有些人可能会将此理解为猴痘病毒通过空气传播,但世界卫生组织没有使用此术语。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指出,人际传播被认为主要通过大的呼吸道飞沫进行,而这些飞沫的传播一般不超过几英尺,因此需要长时间面对面接触。UKHSA表示,猴痘病毒通常不容易在人与人之间传播,英国人面临的感染风险“仍然很低”。

人们期望通过跟踪接触者来控制这次猴痘疫情,就像控制以前所有的猴痘疫情一样。英国正在向被视为高感染风险的接触者提供疫苗,以帮助确保病毒不会继续传播。

虽然研究人员并没有完全排除出现大流行病的可能性,但认为可能性很低。不过,一些研究人员此前警告说,猴痘是一种日益严重的威胁。2018年的一篇论文指出:“猴痘很有可能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类病原体出现。“

猴头菇医学论文

第一章 食用菌的营养成分自古以来,菌类就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被誉为“山珍”,与海味一样都是席上珍品。它营养丰富,滋味鲜美,并具有独特的、其他食品无法替代的风味。它又具有的“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的特点,更是符合现代人的健康理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向前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食物的要求也正逐步由“温饱型”向“营养健康型”转变,“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正成为现代人开始普遍接受的生活理念。正源于此,正确全面认识食用菌的营养成分,科学合理地膳食食用菌,才能真正利用好食用菌的营养价值。作为优质的绿色食源,食用菌的营养价值作用是很突出的。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各种食用菌的性质、功能及作用,现将食用菌的主要营养成分介绍如下。1、食用菌的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它不仅是构成人体组织的基本材料,而且是机体合成多种具有特殊生理功能物质的原料。人体的蛋白质含量仅次于水,约占体重的16%。一个体重60公斤的成人,体内有10-11公斤的蛋白质。对蛋白质的需求,以一个成人为例,每天所需蛋白质平均量为,推荐摄入量每天平均为体重。蛋白质还是一种产能营养素,蛋白质供给的热量约占人体总热能的1/10(发育中的青少年占到1/6)。食用菌粗蛋白质含量为其干重的13%-46%,远高于水果、蔬菜和粮食作物,可与肉、蛋类食物媲美,营养价值高。比如常见食用菌干品中,猴头菇蛋白质含量为,香菇为20%,金针菇含量为162%,黑木耳为,而鲫鱼,鸡193%,土鸡蛋,猪肉,牛肉。同时,食用菌蛋白质的质量优于肉类。食用菌不含胆固醇,但含丰富的类甾醇(麦角固醇),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的作用。而动物性食品的蛋白质含量虽高,但是鱼、肉类均含有较多的胆固醇,吃多了容易增加胆固醇的摄入量,进而引发高血压、高血脂及心脑血管疾病。蛋白质由主要的20种基本氨基酸组成,并且食物中的蛋白质必须经过消化分解为氨基酸后才能为人体所吸收。考察蛋白质的组成成分-氨基酸配比是否与人体代谢的需要平衡是判定蛋白质是否优越的另一个指标。谷物是我国人民的主食,但谷物中的氨基酸配比不能完全满足人的需要,尤其缺乏赖氨酸。禾本科作物种子常缺乏其中的1-2种氨基酸。食用菌蛋白质所含氨基酸种类比较齐全,平均含17-18种氨基酸、包括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赖氨酸、苏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苯丙氨酸。18种氨基酸的总量在,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在总氨基酸中的比例为30%-50%。同时食用菌所含氨基酸主要是L型氨基酸,70%可以被人体吸收利用,所以是极好的营养保健食品。2、食用菌的糖类糖类是生命的主要能源物质,人类膳食中约40%-80%的能量来源于糖类。膳食的糖类有淀粉、双糖、单糖,通过消化吸收进入人体的则主要葡萄糖,在体内可以合成糖原。研究表明,摄入糖以多糖的形式为好。因为摄入多糖(主要是淀粉)的同时,能获得其他营养素,以及膳食纤维,而摄入单、双糖(主要是蔗糖)过多,能诱发龋齿、心血管疾病与糖尿病。食用菌含有丰富的糖类物质,如平菇类的多糖含量是,双孢蘑菇干重的60%为多糖。随着食品营养学和分子生态学的发展,人们注意到食用菌中多糖对人体免疫应答的影响是很多的。例如香菇、黑木耳、银耳、灵芝、茯苓、猴头菇、竹荪、灰树花等真菌中的某些多糖成分,具有活化巨噬细胞刺激抗体产生而达到提高人体免疫能力的生理功能。同时,这些真菌有些多糖还有很强的抗肿瘤活性,对癌细胞具有很强的抑制能力。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食用菌抗脂肪肝、抗衰老、抗病素等生理作用不断地得到报道。3、食用菌的脂类脂类是脂肪、磷脂和胆固醇的总称。脂肪是人体得要的供能营养素,也是体内主要的储能物质。人体合理膳食的总能量约有20%-30%是由脂肪供给。磷脂和胆固醇是细胞的构成原料,与蛋白质构成生物膜,以及血液中的脂蛋白。胆固醇还是人体合成类固醇激素的原料。脂肪的摄入过多,易导致摄取热能超过身体所需,引起超重肥胖。肥胖者易患高血压、高血脂、动肪硬化、糖尿病及胆道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证实,高脂肪膳食与肠癌、乳腺癌等发病率有一定关系。摄入脂肪酸的种类、胆固醇的量等与人体健康有密切关系。此外,脂肪还提供人体所需的“必需脂肪酸”。脂肪酸的种类很多,可分饱和、单不饱和与多不饱和脂肪酸三大类。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四烯酸在动物和人体内不能合成,必须取自食物,故称“必须脂肪酸”,缺少它们就会产生一系列缺乏症状,如生长迟缓、皮炎等。动物性食物蛋白含量高于植物性食物,而服氨基酸种类比较齐全,比例平衡。但是,脂肪含量也大大高于植物性食物,且饱和脂肪酸占较大比例。摄入过多的动物脂肪不但会引起发胖,还易引发某些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而食用菌蛋白质含量高,可与肉类相媲美,但是脂肪含量却极低,仅为干重的,是很好的高蛋白低能值食物。在其很低的脂肪含量中,不饱和脂肪酸中的油酸、亚油酸、亚麻酸等可有效地清除人体血液中的垃圾,延缓衰老,还有降低胆固醇的含量和血液粘稠度、预防高血压、动肪粥样硬化和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是健美减肥者的首选食品。4、食用菌的维生素维生素不是构成人体的原料,也不供给热能,但它是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必须的营养物质。缺乏时会使人体物质代谢发生故障,甚至造成疾病,即“维生素缺乏症”,人体对维生素的需要很少但大多数维生素在体内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维生素的种类很多,根据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脂溶性的维生素有维生素A、D、E、K四大类。它们溶于脂肪和脂溶剂,不溶于水,再食物中与脂类共同存在,人体摄入这类维生素以后,大部分储存在脂肪组织中,因此摄入过多会引起中毒,但缺乏时症状出现缓慢。另一类为水溶性的维生素,包括维生素B1、B2、B6、B12及维生素C、烟酸、叶酸、生物素等。顾名思义,水溶性维生素溶于水而不溶于脂肪及脂溶剂,在满足了人体的需要后,多余的将由尿排出,因此摄入过量时不易出现毒性,但缺乏时症状出现较快。维生素A是视紫质的组成部分,视紫质与夜盲症有关,故缺乏维生素A可以发生夜盲症。蜜环菌、羊肚菌、鸡油菌以富含维生素A著称,多食此类蘑菇可以防止视力失常、夜盲症、眼角膜硬化以及皮肤炎症,还可促进性腺功能。食用菌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B12的含量比肉类还要高。它能防止恶性贫血,改善神经功能,并有降低血脂的作用。一般说,人体相对易缺乏的是维生素B1,双孢蘑菇、大红菇、黑木耳中所含的维生素B1比一般植物性食品都要高,对提高食欲、恢复大脑功能、增加乳汁有一定好处,心脏病、神经炎、胃肠功能障碍、脚气症患者多食此类蘑菇有助于身体康复。维生素B2参与机体的氧化还原反应,可提高对蛋白质的利用率,促进生长发育;能有效防止各种粘膜及皮肤炎症;还能和烟酸协调进行各种解素作用。一般的食用菌都含有维生素B2,大红菇、松茸、香菇、羊肚菌中含量更为突出。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因具有高度还原性而具有抗氧化作用。并且是羟化过程底物和酶的辅助因子,参与胶原的合成,促进伤口愈合,并具有促进铁的吸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动作性食物和牛奶等食品中维生素C含量很少,但平菇、香菇、草菇、四孢蘑菇中富含维生素C,一般食用菌中也均含有。维生素D是菇类中最常见的维生素,以香菇的含量最高,每克干香菇含128个国际单位,是以营养价值高见称的大豆的21倍,紫菜的8倍。一个正常人每天需要维生素D为400个国际单位,这样每天食用3-4克香菇就可以满足对维生素D的需要。维生素D是钙质成骨的必须因素。所以,多是香菇可防止儿童因钙代谢障碍所致的佝偻病,妊妇、产妇的骨软化症,并能提高人体对疾病的抗御能力。维生素E又称生育酚,与精子生成和繁殖能力有关。其中最突出的化学性质是抗氧化作用。它能增强细胞抗氧化能力,有利于维持各种细胞膜的完整性。研究认为,维生素E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譬如:抗衰老作用、抗凝血作用、增强免疫力、改善未梢血液循环、防止动脉硬化等等。灵芝、黑木耳、栗菇等菌中维生素E含量较丰富。以玉米和高梁为主食的人群中,有可能出现由于维生素PP(烟酸、尼克酸)引起的癞皮病,表现为皮炎、腹泻及痴呆。四孢蘑菇、口蘑、香菇等食用菌中的含量丰富,多食有助于促进消化,保持皮肤和神经系统的健康。5、食用菌中的矿物盐人体已发现有20余种必需的无机元素,约占人体重量的4-5%。其中含量较多(>5g)的有钙、磷、钾、钠、镁、氯和硫7种,每天膳食需要都在100mg以上,成为常量无素。微量元素是指占人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的元素。微量元素含量虽微,但与生长、发育、营养、健康、疾病、衰老等生理过程关系密切,是重要营养素。2000年中国营养学会专家委员会确定制定山石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微量元素种类为铁、锌、硒、碘、铜、锰、铬、氟、钼共9种。通常,衡量食物中无机盐的质量,主要看钙、磷、铁等元素的含量,而食用菌是人类膳食所需矿物质的很好的来源。食用菌含有丰富的必需矿质营养元素,其灰分一般占干重的2%-15%,除钙、镁、铁、钾、磷、铜、锌、锰含量较高外,并且富含具有抗衰老,增强免疫力、防治心脑血管病等现代疾病的微量元素硒和锗等。(1)钙 钙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元素之一,约占体重的2%。钙不仅是构成骨骼组织的重要矿物质成分,而且能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维持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激活许多重要的酶,参与血液的凝固。缺钙可导致骨软化病、骨质疏松症等。中国营养学会推荐18-50岁成年人的钙每天适宜摄入量为800mg;50岁以后的中老人年为1000mg。常见食用菌中含钙量较的多的有:黑木耳、口蘑、香菇、草菇、羊肚菌、冬菇和银耳。(2)磷 磷占成人体重的1%,常与钙结成“搭挡”,成为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材料。磷又是细胞的组成成分,参与细胞的各项能活动。我国营养学会推荐18岁以上成年人的磷每天适摄入量为700mg,合理膳食的磷含量往往超过人体的需要,所以人体的磷缺乏很少见。常见的含磷量较高的食用菌有:羊肚菌、口蘑、冬菇、大红菇、黄菇、香菇、黑木耳、银耳和楱蘑。(3)铁 铁是人体内含量最多的微量元素,铁与人体的生命及其健康有密切的关系。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成分,具有在呼吸中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的作用;又是肌红蛋白,细胞色素和酶系统的组成部分;并且对维持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是必需的。缺铁会导致缺铁性贫血、免疫力下降。由于食物中最常见的铁形式是不溶的。且肠道内吸收很差。故缺铁性贫血是一个世界范围的营养问题。我国营养学会推荐18岁以上男性和女性铁的每天适宜摄入量分别是15和20mg,孕妇晚期最高到每天35mg。常见含铁丰富的食用菌有普中红菇、珍珠白蘑、香杏白蘑、黑木耳、松蘑和香菇。它们的含铁量是一般蔬菜的数十倍。(4)锌 锌具有促进生长发肓,促进组织修复再生,保护皮肤健康,促进免疫功能,促进食欲、正常的物质代谢及多种内分沁腺功能等作用。儿童缺锌可导致生长发肩不良;孕妇缺锌可导致婴儿脑发肓不良、智力低下,即使出生后补锌也无济于事。我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成年男性每天锌的适宜摄入量为,女性。双孢蘑菇、口蘑、楱蘑、羊肚菌和松蘑等食用菌中含锌量相当高,就连最为常见的平菇含锌量也比牛奶高。(5)硒 硒在人体内绝部分与蛋白质结合,是人体内多种酶的组成成分,参与酶的合成。硒在体内起着抗氧化功能,某些含硒酶通过消除脂质过氧化物阻断活性氧和自由基的致病作用。硒几乎存在于所有免疫细胞中,补充硒可以明显提高机体免疫力。硒和金属有很强的亲和力,能解除体内重金属的毒性作用,是一种天然的对抗重金属的解毒剂。有研究指出每天硒摄入量250-300微克对致癌作用有着化学预防作用,这一剂量对硒摄入量低或不足的人群较为明显。我国已证实硒缺乏是引起克山病、大骨节病的一个重要原因。食用菌中含硒最高的是双孢蘑菇,美味牛肝菌、候头菌、珍珠白蘑和松蘑中含量也较为丰富。(6)锗 锗目前还未被认为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但由于许多名贵中药材的独特医疗保健作用被认为是与其含有丰富的有机锗有关而受到人们的重视。有机锗具有抗肿瘤、消炎与免疫调节、抗病毒、抗氧化,抗衰老、降血脂等多重功能。锗化合物作为一种独特的新型抗癌药物具有抗癌谱广、毒性极低的特点、如锗-132作为一种广谱抗癌药物已经广泛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灵芝中的有机锗被认为是灵芝防癌抗癌能力的有效成分,其含量是人参的3-6倍。主要参考文献:[1]黄年来主编:中国大型真菌原色图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2]杨月欣主编:中国食物成分表(2002),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2[3]蔡美琴主编,医学营养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201、[4]邵俊杰主编,保健食品,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陈士瑜主编,菌类谈荟,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张树庭,,食用蕈菌及其裁培,河北: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7]中国营养学会编著,中国居民膳食营素参考摄入量(简要本),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8]徐锦堂主编,中国药用真菌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7

猴头菇的历史起源猴头菇开始进入人们的饮食生活由来已经很久了,《临海水土异物志》中有云:“民皆好啖猴头羹,虽五肉臛不能及之。”其俗语曰:“宁负千石粟,不愿负猴头羹。”其中的猴头羹就是指用猴头菇所做的羹汤。民间谚语:“多食猴头菇,返老亦还童。”猴头菇相传早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已经有人采摘猴头菇来食用了。但是由于猴头菇的“物以稀为贵”,这种山珍(猴头菇)只有宫廷、王府才能够享用,外界的人只是知道猴头菇是一种珍贵食品,对于它的相关特性以及其烹调方法都不是清楚。有关于猴头菇的记载,较早的是见于370年前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但是书中仅仅只列有“猴头菇”的名称而已。《御香飘缈录》中记载有清官的猴头菇菜肴,并盛赞其味道鲜美。该书还具体介绍了猴头菇佳肴烹制的炒、炖二法。中国近代以来,关于猴头菇的记述仍然很少。20世纪30年代,《鲁迅日记》中曾提到,鲁迅吃过他挚友曹靖华赠送的猴头菇,也是赞美它“味确很好”。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人们对野生猴头菇的人工栽培,市上供应的猴头菇增多。这种山珍美味才逐渐进入人们的筵宴,并且成为某些菜系的名食。猴头菇的药用价值猴头菇的性平味甘,有利于五脏、帮助消化,也具有健胃,补虚,抗癌,益肾精的功效;主要治疗神经衰弱、食少便溏、浅表性胃炎、胃以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癌、食道癌、眩晕、阳痿等病症。并对于治疗肠癌有辅助功效。年老体弱者食用猴头菇,具有滋补强身的作用。现代医学陆续证明猴头菇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临床应用也表明,猴头菇可以治疗消化不良、胃窦炎、胃溃疡、胃胀、胃痛及神经衰弱等疾病。如果是轻度神经衰弱的患者,食用猴头菇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辅助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的方面,采用猴头菇进行治疗,对于轻度或者是重度神经衰弱患者均可以取得较为显著的疗效。

猴头菇进入人们的饮食生活由来已久,《临海水土异物志》:“民皆好啖猴头羹,虽五肉臛不能及之,其俗言曰:宁负千石粟,不愿负猴头羹。民间谚语:“多食猴菇,返老还童。”相传早在3000年前的商代,已经有人采摘猴头菇食用。但是由于猴头菇的“物以稀为贵”,这种山珍只有宫廷、王府才能享用,外界只知道猴头菇是珍贵食品,对它的有关特性及其烹调方法都不清楚。有关猴头菇的记载,较早见于370年前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书中仅仅列有“猴头”的名称而已。《御香飘缈录》载有清官的猴头菜肴,并盛赞其味鲜美。该书还具体介绍了烹制猴头菇佳肴的炖、炒二法。近代以来,关于猴头菇的记述仍少。20世纪30年代,《鲁迅日记》曾提到,鲁迅本人吃过他挚友曹靖华赠送的猴头菇,也是赞美它“味确很好”。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们对野生猴头菌的驯化和推广人工栽培,市上供应的猴头增多。这种山珍才渐渐进入人们的筵宴,并成为某些菜系的名食。【中医治疗研究】:中医认为,猴头菇性平味甘,有利五脏、助消化、滋补身体等功效。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现代医学陆续证明猴头菌有良好的药用价值,临床应用表明,猴头菇可治疗消化不良、胃溃疡、胃窦炎、胃痛、胃胀及神经衰弱等疾病。如果是轻度神经衰弱患者,食用猴头菇不失为较好的辅助治疗。在临床应用上面,采用猴头菇进行治疗,对于轻度或是重度神经衰弱均可取得较为显著理想的疗效。另外,患者应该培养起较好的生活习惯,如晚饭后多散步,平常多运动等等,这些对于症状的恢复均有很好的帮助猴头菇是一种木腐食用菌。一般生长在麻栎、山毛栎、栓皮栎、青刚栎、蒙古栎和胡桃科的胡桃倒木及活树虫孔中,悬挂于枯干或活树的枯死部分。野生菌大多生长在深山密林中。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很少见到。

耳聋耳鸣的医学论文

耳鸣是常见症状,容易反复发作,不容易治愈是因为导致耳鸣的病因比较多,首先有听觉系统的疾病,比如外耳道耵聍栓塞、外耳道异物、中耳炎、耳硬化症、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噪音性耳聋、老年性耳聋、听神经瘤等。还有全身性的疾病,比如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精神紧张、抑郁、甲状腺功能异常、糖尿病、颈椎病、颞颌关节紊乱等。所以耳鸣的治疗要重视病因治疗,同时运用药物治疗,可以用血管扩张剂、钙离子拮抗剂、耳鸣抑制药和神经营养药等,也可以结合中医治疗,用中医的辨证论治的观点,可以口服杞菊地黄丸或者耳聋左慈丸等等。对于精神紧张、抑郁的患者可以运用心理咨询和调试的方法,可以用掩蔽治疗,比如耳鸣治疗仪、耳鸣掩蔽器等,也可以用耳鸣习服疗法。

耳鸣为病证名。指耳中自觉有各种声响。《黄帝内经灵枢·口问》:“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 耳聋为病证名。出《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系指主观感觉或客观检查均示听力有不同程度障碍者。先天、后天、外感、内伤及老年等皆可致耳聋。卒然而聋者,谓之暴聋,多属实证;听力逐渐减退者,谓之久聋,多属虚证。 耳鸣、耳聋都是听觉异常的症状。以病人自觉耳内鸣响,如闻潮声,或细或暴,妨碍听觉的称耳鸣;听力减弱,妨碍交谈,甚至听觉丧失,不闻外声,影响日常生活的称为耳聋。症状轻者称为重听。在临床上,耳鸣、耳聋常为某些疾病的症候群之一,若以耳鸣、耳聋为主要症状者,也可作为一个疾病对待。耳鸣、耳聋两症常合并出现,因耳内鸣响而妨碍正常听觉,以致听力减退。耳聋又有自耳鸣发展而来,如《医学入门》所说:“耳鸣乃是聋之渐也。”二者症状虽有不同,而发病机理则基本一致。 除内伤所引起的耳鸣耳聋外,对于暴震,外伤、药物损害、外疡等引起的,亦可参照本条辨证原则处理。现代医学认为此耳鸣、耳聋多为年老、外伤、中耳炎、药物中毒、肿瘤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听觉器官病变所致。详见百科词条:耳鸣、耳聋 [ 最后修订于2016/11/9 0:15:12 共996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由外伤或爆震、噪音引起的爆震性茸聋等。患传染病如脑膜炎、麻疹、伤寒等所致的传染性耳聋。由病毒感染或内耳血管栓塞引起的突发性耳聋。小儿在患病后连续使用抗菌素所引起的中毒性耳聋。持续戴耳机别超半小时避免人为因素引起的神经性耳聋,要避免噪音,有些人长期在纱厂、迪厅、夜总会等环境下工作,还有些年轻时尚的人群MP3、MP4等 播放器不离身,耳机一直塞在耳朵里,为了追求效果,声音放到很大很大,对听力的损害非常严重,时间一长,很容易导致神经性耳聋,到了老年耳朵听力退化很严重。一般来说,持续戴耳机最好别超过半小时,声音也不要过大。耳鸣是指人们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条件下所产生的异常声音感觉,如长期耳鸣就要多注意了,因为耳鸣是耳聋的先兆,因为听觉机能紊乱而引起的。由耳部病变引起的常与耳聋或眩晕同时存在。由其他因素引起的,则可不伴有耳聋或眩晕。其实不少人耳朵都有产生耳鸣的时候,但是其本人压根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从医学上讲,产生耳鸣的原因众多,找到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根治耳鸣。

耳聋耳鸣的出现往往并不完全单纯是耳朵问题,它会有多种原因,可以是自然身体衰老导致,也可以是耳部、脑部、全身疾病或导致,噪声损伤、心理状态异常也会导致耳鸣。1、耳科疾病:导致耳聋耳鸣的耳科疾病有中耳炎、耳硬化症、听骨链畸形、突发性聋、梅尼埃病等当,大多数情况下会耳聋伴有耳鸣,也有只有耳聋或耳鸣的情况。2、脑部原因:部分颅内疾病、比如听神经瘤、脑血管病变也会导致耳鸣。3、药物的中毒:误食一些药物可能会导致药物中毒,这个时候会刺激人的身体机能,耳朵也会受到影响,耳聋耳鸣更是常见,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可疑导致耳鸣,服用阿司匹林导致耳鸣也比较常见。4、全身疾病:甲亢、贫血、失眠或者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也会导致耳鸣。5、噪声损伤:噪声可引起暂时性或永久性听力下降,从而出现耳鸣,工作在高强度噪声环境或者长期佩戴耳机的年轻人出现耳鸣需要考虑噪声导致的可能。6、年龄:衰老会导致耳聋耳鸣,很多老年人会出现耳聋耳鸣,并且往往有听得见声音听不懂的现象。老年耳聋耳鸣佩戴助听器或者人工耳蜗效果较好。7、心理问题:焦虑、抑郁也可以表现为耳鸣。总之,导致耳聋耳鸣的原因有很多,患者需及时就诊。

  • 索引序列
  • 猴耳环的医学论文
  • 猪蓝耳病和圆环病毒论文
  • 关于猴痘病的论文
  • 猴头菇医学论文
  • 耳聋耳鸣的医学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