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中风医学论文

中风医学论文

发布时间:

中风医学论文

浅谈康复医学优秀论文

近年来,康复医学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日益受到重视,接下来,我给大家搜集了浅谈康复医学的优秀论文三篇,希望你们尽早完成毕业论文。加油。

摘要:许多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的结合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从临床疗效出发,为适应临床岗位的需要及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如何在现代医学氛围浓厚的环境当中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中医康复技术》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中医思维并掌握传统康复的常用技术,笔者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总结,希望能为高职院校传统康复教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康复;中医康复;教学

许多临床对照实验已证实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的结合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1]。从临床疗效出发,为适应临床岗位的需要及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我校针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中医康复技术》课程。我校将本门课程设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学习毫针刺法、艾灸、推拿、拔罐等传统康复技术,通过课程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上述技能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学情比较特殊,目前,在校生有两个年级,每个年级两个班,其中一个为高考统招班(以下简称高招班),另一个为自主单独招生班(以下简称单招班)。单招班学生的整体水平偏差,而且其中有部分学生为社会人士,文化学历水平较低,高招班情况相对较好,但是由于高考分数普遍不高,整体上水平也偏低。不管是单招班还是高招班的学生,都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学生普遍不爱动脑、贪玩、比较懒惰、缺乏学习主动性。而任何一项技术的学习都首先要求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勤奋练习才能掌握好。所以,针对实际情况,为培养出能适应临床岗位的高职技能型人才,现将工作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抓基础,固基石

“沙上建塔”容易倒塌,学习技术也一样,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支撑就不会有优秀的技术。经络循行、腧穴定位、主治、操作方法都是中医康复技术的重要基础知识,必须牢固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多媒体实训室授课,教师先进行理论讲课,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及重要知识的展示,同时结合临床案例、趣味故事的引用加深学生的印象,利用模型及真人模特进行经络循行及腧穴定位展示,让学生对经络循行及腧穴的相关内容有全方位的认识。多媒体讲授完毕之后,班级分成2大组,由带教老师以讲―点―画方式进行经络循行及腧穴定位示范,结束之后,学生2人一组,进行定位练习及记忆。最后,通过随堂考核的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并将随堂考核成绩纳入期末考试成绩,整个学习氛围非常紧张,有利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勤练习、强技术

要想拥有一项过硬的技术,那就必须多练习。中医康复技术是一门技术课程,其中的毫针刺法、艾灸、拔罐、刮痧、推拿技术,无一不是要通过勤奋练习才能掌握好的。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2]激发及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培B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利用随堂考核模式营造紧张学习氛围,利用晚自习及周末开放实训室给学生提供场地练习以加强操作能力。毫针刺法练习先采用纸垫及棉花团练习法,分别练习指力及持针方法、力度、进针速度、角度、深度等,然后选取常用穴位如曲池、合谷、印堂、天枢、足三里等穴位进行不同针刺方法的分组(2人一组)练习,练习之前均由教师示范操作,人体练习前强调不同位置穴位的进针安全方法及针刺意外的处理,同时要求学生严格消毒进行规范化操作。推拿手法练习分基本手法和分部练习两类。在进行推拿基本手法教学时,教师先进行基本手法动作分解讲解,结合视频及学生身上示范操作,然后学生2人一组进行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及纠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掌握基本手法的要点及操作。在进行分部推拿教学时,以临床常见病为例进行讲解教学,如颈项部推拿以颈椎病为例(或者以学生当中常见的颈项部疼痛为例)进行讲解,结合视频及教师示范操作,然后学生2人一组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及纠正。推拿手法要求学生课后多练习,可相互操作,达到学以致用。艾灸、拔罐、刮痧练习以实训课练习为主,教师示范,学生相互练习,最后依次随堂考核过关。

三、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学水平

“校企合作”形式的开展,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临床实践机会,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水平。在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实时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中医康复技术,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所学内容的认识更加清晰。除课程教学安排的见习之外,我们同时与医院的相关科室进行沟通,为学生争取周末及寒暑假见习的机会,学生可利用假期自主去医院进行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质的课程教学,必须要有强大的师资力量支撑。除引进人才之外,同时还需对专任教师进行定期的考核及安排临床实践。中医康复技术是一门重技术的临床操作课程,与临床联系紧密。我校为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及业务能力,每年要求教师参加临床实践不低于1月的时间。并且,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习进修以提升自我能力。同时,可利用“校企合作”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校企合作”单位聘请教师为学生讲授实践技术知识。

五、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目前在我校开展的中医康复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多媒体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交流互动法、案例法等等。我校中医康复技术课程总课时72学时,但是教学内容多,导致课时相对较少,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增加课堂知识容量,减少传统教学法的耗时缺点[3]。任务驱动法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交流互动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案例法多采用临床常见疾病进行举例,以常见疾病为例进行讲解并操作示范能让学生提前接触到临床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可尝试其他有利于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且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如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工作坊模式”,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主动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培养[4]。

高院校的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并长期保持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我们的一个大难题。而在给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中医康复技术教学时,如何让学生放弃一贯的西医思维,运用中医思维解决中医康复技术当中的相关问题,难度更大。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必须做到让学生抓基础、固基石、勤练习、强技艺,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管齐下,才能培养出胜任临床岗位的高职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闯.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偏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8).

[2]史洁.“任务驱动法”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5,(32).

[3]刘荣,冯淑兰.多媒体教学及网络平台在刺法灸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评价[J].教育教学论坛,2016,(27).

[4]郑洁.将工作坊模式应用于康复治疗学专业理疗学实践教学的初步探索[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2).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应用科学,目前在为保障人们的健康,造福人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康复是综合采取一切措施,减轻因残疾带来的各种功能障碍,以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重回社会。

1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在近代康复学早期,康复医学的倡导者美国纽约著名学者Rusk曾经指出:“如果还没有训练患者利用其剩余的功能很好的生活和工作,那么就意味着医疗工作还没有结束。”因此,康复医学也可称为后续医学。康复医学不单纯是临床医学的延续,而且还与临床医学相互结合,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所以说临床医学与康复医学也是各有侧重,一般来说,临床医学的治疗对象是疾病,而康复医学的治疗对象是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

2康复医学内容广泛

康复医学的内容包括康复预防、康复诊断和康复治疗三个部分。“预防为主”是康复医学工作的主题,对继发性残疾的.预防是指预先出现功能障碍之前开始进行康复治疗。也可以说,临床治疗越合理、及时,越有利于人体的康复。同样,康复预防与治疗越早介入临床治疗效果越好,这是继发性残疾康复预防的关键。康复诊断主要是指功能评估,包括对运动、感觉、知觉、言语、认知、职业、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功能评估。

康复医学注重整体康复,康复措施针对伤残者的功能障碍,以提高患者功能水平为主体,功能的康复是全面的,既包括肢体功能、内脏功能、日常生活及就业能力的康复,也包括心理上、精神上的康复。康复还需要环境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参与,以利于他们重返社会。康复医学是以恢复功能为主,为了发挥瘫痪肢体残存的功能(如截瘫病人),可利用辅助器、自助器具以提高适当日常生活的能力,可给需要代偿的肢体装备假肢、矫形器、轮椅等辅助品。同时,应改善其生活环境,做好其家属、单位、社区的工作,对病残者进行照顾,改善公共设施(如房屋、街道、交通等),设立盲道、无障碍公园等等,最大限度方便病残者的生活。

3继承传统的康复医学

在我国古代有关康复医学的思想和朴素的康复概念及方法已有悠久历史,功能康复的概念远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出现。随着医学的起源,康复理疗的实践活动也就开始了。例如火的应用促进了灸疗、热熨等康复方法的产生;砭石的出现开创了针刺康复方法之先河;活动肢体以减轻疼痛的“舞蹈”,不论从形式上还是从作用上来分析都可看作是康复医疗中传统体育康复法的雏形。古代有关文献还记载了我国古代名医应用康复疗法对患者进行身心康复和保健的理论或事例。例如张仲景用吐纳(气功疗法)、华佗用五禽戏(运动疗法)、张子和用看角触、戏剧表演(文娱疗法)等方法治疗身心功能障碍。

4康复医学前景无限

康复医学是医学的第四方面,在整个医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随着生活、文化、经济技术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相对提高,不仅要治好病,疾病治愈后,人们对人体整体的功能也希望应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不仅要生存,而且要生活的好,要在社会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为社会服务。康复医学的“提高功能、全面康复、重返社会”三大指导原则正是符合社会对医学的这种要求。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二十一世纪人人享受初级保健,这就意味着随着人们进入二十一世纪,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将大幅度地提高。今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康复医学必将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关注,成为康复医学发展的新亮点。

针对中风所遗留的功能障碍,康复医学中很多治疗项目,如运动疗法、作业疗法、低频脉冲治疗、电动起立床训练、言语治疗、吞咽训练等,都取得较好疗效。我们科室近期根据中医《内经》中很多思想,制定了一套康复训练的作息时间表,根据中医养生理论配合饮食调理,取得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室住院病人120例,全部病例选择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症状、体征,并全部经CT或MRI证实,西医确诊为脑梗死、脑血栓形成的病人;中医确诊为缺血性中风,中医辨证均属中经络。辨证分型: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型: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55~80岁,平均(±)岁;对照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54~79岁,平均(±)岁,2组经统计学处理,在性别、年龄、病情轻重方面无显著差异(P>0 05)。

诊断标准 以上所选全部120例病例均符合下面中医、西医诊断及康复评定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国家标准应用《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1]。

辨证分型: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3年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康复评定标准:肢体功能Brunnstrom分级评价:1级:无随意运动及腱反射。2级:腱反射出现或增高,出现联合反应但随意运动不明显。3级:出现共同运动模式,肌张力进一步增高。4级:出现部分分离运动。5级:脱离共同运动的分离运动。6级:速度及灵巧基本正常。

2 治疗及观察方法

对照组治疗

康复训练:早期进行良肢位保持、被动ROM训练和电子生物反馈技术的应用;当患肢肌力恢复达2~3级时即开始进行床上翻身、坐位平衡和坐位到站位训练,站、立位平衡训练及健、患侧重心转移训练和步行训练。当瘫痪上肢功能恢复达Bounstrom Ш级以上时,将作业疗法(OT)作为核心训练内容。在此OT训练中,应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一些以ADL及促进心身健康的娱乐活动为要旨的训练。在ADL训练方面从上肢伸直外展→手指抓握控制练习→进食动作→穿脱衣裤动作→大小便完成动作→刷牙→练习。

娱乐活动: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进行一些轻松、愉快而易于完成的台上活动为宜。如选一个轻质量的球进行拍球、接球、折纸、开锁活动等。治疗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45min/d的康复训练活动,并教会陪护(家属)人员,主动协助训练2~3次/d。

治疗组治疗

临床指导: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按照中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时养生方法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临床指导患者:春季患者晚睡早起,多做在开阔的庭院内活动,放松形体,同时使人的精神意志疏达宣发,以顺应春天生发之气。夏季应晚睡早起,不要厌恶夏日的炎热,使人的精神饱满而外向,但不发怒,使夏日过盛的阳气能泄越于外而不致郁积体内。秋季应早睡早起,使意志安宁,顺应秋收之气,来缓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而不外露,从而使肺气清肃。冬季应早睡晚起,使神志内藏,安静自若,好像有隐私而不外泄,得到心爱之物而窃喜,要注意避寒就温,但不要过多出汗而耗夺阳气。总的指导原则即是:春夏季节应多活动,保持精神外向和饱满,使过盛的阳气泄越于外而不致郁而为病,秋冬季节应减少活动,避免过多出汗而使潜藏的阳气外散。另外按照中医《内经》中阴阳消长平衡的理论,将康复治疗项目分为3种类型,即阳性、阴性以及综合性治疗。

阳性治疗:指患者的生理机能阳气逐渐旺盛阴气渐弱的时相(上午),实施较小的练习负荷可对机体形成较强的运动刺激,且对高级智能的治疗因机体阳气逐渐旺盛,“阳气充盈,脑海乃固”,故在上午我们选择活动量较小的言语治疗,认知训练,作业疗法等治疗。

阴性治疗:指患者的生理机能阳气逐渐衰弱,而阴气渐强的时相(下午),实施较大运动强度的刺激,如运动疗法,站电动起立床,低频脉冲电治疗等治疗。

综合治疗:是上述两种方法的结合,取其长处 ,在阴阳中再分阴阳,将以上各种治疗在不能严格按以上两种治疗方式治疗时,根据阴中阴阳,阳中阴阳的理论尽量在阳气旺盛时做阳性治疗,在阳气衰退时做阴性治疗。

观察方法 根据诊断标注观察治疗前后自身情况变化,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3 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 基本痊愈:偏瘫肢体运动已基本正常。显著进步:偏瘫肢体运动提高3个或以上阶段。进步:偏瘫肢体运动提高1~2个阶段。无效:偏瘫肢体运动阶段无提高。

2组治疗效果 从表1中可知,治疗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 05),治疗组明显优对照组。表1 2组偏瘫肢体疗效对比

4 讨论

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已经系统而具体地论述了顺四时调养之法。“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变,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谓之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肺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等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季之应,养藏之道也。”这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时养生方法的最早记录和应用,为后世的养生奠定了理论学基础,而现代时间生物学实验研究发现,当生命体的生物节律处于不同的相位时,机体对外周相同性质和数量的刺激,可产生不同的时间生物学效应。生理科学研究证实,当机体处于不同的生理机能状态条件下,身体对外周的刺激,可产生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生理学效应。我们正是利用了这一时间生物学规律,根据中医古典医籍的记载,因时制宜,有目的地选择不同时机对机体进行运动、感觉等刺激,使其在特定的时间内形成生理震荡高峰,从而达到改善功能状态,促进机体康复的目的。从现代康复理论来看,进入Brunnstrom4~5级,已具有一定的运动能力,康复训练尤其重要,在患者主动参与的同时,给与正确的时间及锻炼引导,使运动功能按Brunnstrom顺序恢复,逐渐达到最佳康复状态。

中风病论文研究及进度安排可以这么写。1、明确论文内容,进行相关论文资料的阅读与翻译。2、撰写开题报告。3、设计实验。4、开展实验。5、准备中期检查。6、根据中期检查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实验。7、完成论文初稿。8、论文修改完善,答辩PPT完稿。8、打印论文,准备答辩。

中风病风邪探析论文

某 阳明脉络空虚,内风暗动,右肩胛及指麻木。胃虚表疏。

玉屏风散加当归、天麻、童桑。

解析: 阳明脉衰,是随着年龄增长必然出现的问题。阳明主土,为阳土,和肝木是生克关系。木虽克土,但木性之急,之动,却赖土而缓,也就是说,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阳明脉充实,则肝木疏泄于中而条畅气血,阳明脉虚,则肝木空旋其中,化风而暗动。这就是土虚而风动的原因。也就是金匮里说的,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本证肩胛及手指麻木,也是属于虚劳的指证。金匮说年五十所,痹挟背行,是劳。该患者阳明脉虚,肩胛手指麻木,真符合此意。

肩背之麻,病在经络 而不再藏腑,当用走表,走营卫之药,而非以走脏腑之药为主。故本方用玉屏风散实卫阳之气,即充实阳明之脉络,也就是所说的清阳实四肢。阳明脉络之虚得填,厥阴妄动之风也需要熄,这个叫两和肝胃。那么肝风怎么和呢,以当归养血而养肝之体,伤寒论唯厥阴病始用当归即此理。天麻定风,为内外风动而肢体麻木之要药。桑叶清肝平肝,清中有润,润中有养,息风柔剂,最宜于此。

个人体会,桑叶用于自汗,盗汗,效果不错。

通过本案,我们受到的启发有以下几点:

1、肝风与胃土的关系。金匮说:“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和风则生万物,而欲得和风,则赖脾胃土气之充。

2、平常我们总说胃阳,是指胃气乃表阳,也就是卫气之本。胃气虚则营卫疏,而邪风生。调营养胃,离不开振奋胃气,这也是桂枝汤为什么有姜,草,枣的原因。

3、表里问题,本证说到底,是属表,所以治阳明,没有用白术,茯苓,陈皮,半夏,因为这些都是治里,治脏腑的。玉屏风,则是治表的。

4、如何治肝风,肝风动,除了脾虚的因素,还有肝本身的因素,肝藏血为本,肝血不足,以当归治本。肝以阴为体,阳为用,体阴不足则用阳化疏泄调达而为内风。所以治疗要兼顾体用,凉柔之剂息风为不易之法。比如桑叶。

5、天麻是定风的,内风为主,外风也未尝不可。名字带个麻字,治疗上总与经络之风,导致的麻木萎痹等有关。

6、对于虚劳的痹挟背行,如现在多见的中年以后的肩背痛,用龙牡是某些医生的经验,据说有效,其机理,供思考吧。

俞氏 寡居一十四载,独阴无阳,平昔操持,有劳无逸。当夏四月,阳气大泄主令,忽然右肢麻木,如堕不举,汗出麻冷,心中卒痛,而呵欠不已,大便不通。诊脉小弱。岂是外感,病象似乎痱中,其因在乎意伤忧愁则肢废也。攻风劫痰之治,非其所宜,大旨以固卫阳为主,而宣通脉络佐之。卫虚络痹。

桂枝 附子 生黄芪 炒远志 片姜黄 羌活

解析: 根据本医案凡例,姓后加氏者,为女性。

寡居,是丧夫的意思,丧夫十四年,有阴无阳,这里的阴阳,就是指男女,而不是特指辨证上的阴阳,也不能说寡居的人就阳虚阴胜。有阴无阳,就是有女无男的意思,旧 社会 ,寡居妇人的精神压力是可想而知的,此为精神病因,此为病因之一,但到底伤阴伤阳,伤气伤血,还需要继续根据后续的表现辨证。但愁忧思虑则伤脾一定的。

“平昔操持,有劳无逸”。各种劳累,虚劳之因。

“当夏四月,阳气大泄主令”,夏季,天大热,阳气外张,腠理开泻,素体阴阳亏虚之人,多不能耐受阴虚则津液更亏,阳虚则阳泄而益损。考虑到叶天士居住的地方是南方,当地也没有现代的降温防暑措施,故每天在酷热中劳动的情况可以想到。内经说,阳气者,烦劳则张,本身劳累,又有五志生火,遇到夏天外热引发,必然容易产生阳气质的变化。那么变化什么,阳气变动则生风。

“忽然右肢麻木,如堕不举,汗出麻冷,心中卒痛,而呵欠不已,大便不通”。“右肢麻木,如堕不举”,显然是气虚风动之相,“汗出麻冷,心中卒痛”则是表里阳气大虚的表现,表虚则汗出麻冷,心中卒痛则里阳大虚。胸中者太阳之部,所以还是表卫阳虚的 问题。

“呵欠不已,大便不通”,呵欠不已,提示肾虚,是心病及肾。大便不通,也与肾有关,因肾主二便。

“诊脉小弱”,也明确提示了本病是虚证。

“岂是外感,病象似乎痱中,其因在乎意伤忧愁则肢废也。攻风劫痰之治,非其所宜,大旨以固卫阳为主,而宣通脉络佐之。”这里,首先否认本病不是外感风邪,否认了从风邪外入所致病。肢废不能用为“痱”,但作者的意思,似乎是说本病表面上是中风肢体不用的痱中,但实际上却是情志治病,思虑伤脾,胃阳补充四肢而肢体萎废。

总体而言,病因在身心劳累,诱因在天气变化,外泄阳气更虚。病症是肢体麻 木不用。病机根本是经络肢体中阳气不足,也就是卫阳不足。并进一步由表及里,伤及了心中之阳。

根据上述理解,调卫气的桂枝,温卫阳的附子,升补表气的黄芪,当时必须使用且不可替代的。

经络脏腑中阳气不到,则阴邪内生,阴邪者,瘀血痰浊也,因有阳气则赖阳气流动,无阳气则阴物自凝。姜黄专走上肢而活血,故用于上肢麻木。远志入心而化痰,且能沟通心肾,用于治疗心阳虚冷痛,肾虚哈欠,最为适合。羌活走表祛风,专走上肢,为引经之用,用量必少,否则,就违背了作者本人的不能用攻风劫痰之说了。

那么,远志也化痰,不也是劫痰吗,当然不是,劫痰指的是玉真散,星麻白附子之类。

1.自然特性 风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的特性,为春季的主气,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四个节气为风气主令。因风为木气而通于肝,故又称春季为风木当令的季节。风虽为春季的主气,但终岁常在,四时皆有。故风邪引起的疾病虽以春季为多,但不限于春季,其他季节均可发生。 2.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风性轻扬,善行数变,风胜则动,为百病之长,这是风邪的基本特点。 ①轻扬开泄: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升散,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所以风邪致病,易于伤人上部,易犯肌表、腰部等阳位。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伤于肺则肺气不宣,故现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等。风邪上扰头面,则现头晕头痛、头项强痛、面肌麻痹、口眼歪斜等。风邪客于肌表,可见怕风、发热等表证。因其性开泄,具有疏通、透泄之性,故风邪侵袭肌表,使肌腠疏松,汗孔开张,而出现汗出、恶风等症状。 ②善行数变:风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善行”是指风邪具有易行而无定处的性质,故其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如风疹、荨麻疹之发无定处,此起彼伏;行痹(风痹)之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等,均属风气盛的表现。“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化无常和发病急骤的特性。如风疹、荨麻疹之时隐时现,癫痫、中风之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等。因其兼挟风邪,所以才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快。总之,以风邪为先导的疾病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一般都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等特征 ③风性主动:“风性主动”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直视上吊等症状,故称“风胜则动”。如外感热病中的。热极生风“,内伤杂病中的”肝阳化风“或”血虚生风“等证,均有风邪动摇的表现。 ④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外感病因的先导,寒、湿、燥、热等邪,往往都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如,与寒合为风寒之邪,与热合为风热之邪,与湿合为风湿之邪,与暑合则为暑风,与燥合则为风燥,与火合则为风火等。所以,临床上风邪为患较多,又易与六*诸邪相合而为病。故称风为百病之长,六*之首。 风与肝相应。风为木气,通于肝。外感风邪可导致胃脘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等。这是风邪伤肝,木盛克土所致。 综上所述,风为春令主气,与肝木相应。风邪为病,其病证范围较广,变化为快。其具体特点为:①遍及全身:无处不至,上至头部,下至足膝,外而皮肤,内而脏腑,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受到风邪的侵袭。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②媒介作用:能与寒、湿、暑、燥、火等相合为病。③其致病的特殊性,风病来去急速,病程不长,其特殊症状也易于认识,如汗出恶风、全身瘙痒、游走不定、麻木以及动摇不宁等症状。临证时,发病在春季与感受风邪明显有关者,均可考虑风邪的存在。

近年来,中风病证候规范化、现代化研究逐渐受到重视,业界先后制定出了规范中风病辨证的一系列标准,各种有关中风病证候的现代研究也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总的来看,这些研究仍然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对此,许多专业人士认为近十余年来,中医中风病证候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统一了中风病病名,相继制定出了《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中风病证候诊断标准》等一系列规范化、定量化、统一的诊疗标准。中风病证候的规范化研究也在文献整理、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逐渐引入现代临床流行病学和多元统计分析等计量化研究方法。而且,为了使中风病的证候表述更加规范化,许多学者尝试在原有基础上增加量化的宏观指标和微观指标,以求不仅可以阐明中医理论的实质,而且为临床辨证提供更加客观的依据。 然而,复杂性科学的引进对于中风病证候研究虽然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但由于中医证候诊断系统是一个非线性的、多维多阶的、可以无限组合的复杂巨系统,用线性研究的办法无法真正来规范它。中风病证候的现代研究仍应以中医理论的创新为突破口。 ■现代研究存在不足 许多学者对中风证型与现代医学检测指标间的关系已作了有意义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中风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氧自由基、甲皱微循环、血脂、免疫细胞因子、脑ct形态学改变与中风证型的相关性,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 例如没有进一步分析现代检测指标对中医辨证的诊断价值,只揭示了中风证型与检测指标之间的某种联系,关于这些检测指标对证型的临床诊断意义尚未作深入研究,因而也就最终没有将检测指标纳入或归属到中医证型中来。另外,所选用的证型表述不规范、内涵欠清。例如,同样是研究血液流变学与中风证型的关系,所选择的中风辨证分型却不统一,如风痰一证,有风痰阻络证、风痰瘀血痹阻脉络证、风痰瘀血证、风痰上扰证和痰湿阻络证的不同表述;又如阴虚一证,有阴虚风动、阴虚阳亢、肝肾阴虚等的不同。这种证型的不确定性与不规范性,严重阻碍了中风辨证现代化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而没有统一的标准与清晰的证型表述,就谈不上中风的证型与现代检测指标之间的相互印证与相互联系,临床试验结论的可重复性也无从谈起。这给临床研究和交流带来了困难,影响了学术的发展与提高。 ■理论研究应为突破口 对于中风病证候来说,光靠经验的收集、归纳是不够的,只有在理论上大胆地设想并予以验证,才可能取得创新和突破。 中风病为内科四大难证之一,首先难在疾病发生发展的复杂的病理机制上。就中风病急性期的证候而言,组合形式、形态是动态变化的,而其复杂证候又是相对稳定的。从目前中风病急性期主要的两个分型来说,《实用中医内科学》为代表的分型中急性期中经络、中脏腑是病情轻重的表现,病症分型可相互转化,其脉络空虚风邪入中及脏腑之阴闭证可归属阴类证,而肝肾阴虚风阳上扰、痰热腑实风痰上扰以及中脏腑之阳闭证可归属于阳类证。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1986 年通过的《泰安标准》中急性期各证型亦常相互转化,阴虚风动、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上扰、风火上扰清窍、痰热内闭心窍可归属于阳类证,气虚血瘀、风痰瘀血痹阻脉络以及痰湿蒙塞心神、元气败脱心神散乱则归属于阴类证。以上阳类证的病因病机本虚同为肝肾不足(阴虚),标实为风、火(热)、痰、瘀 (尚包括腑实);而阴类证的病因病机本虚为气阳不足,标实为风、痰(湿)、瘀。因而,有必要在既往证候研究的基础上,重视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探索发现共同的规律,由博入简,制定出具有可计量性、可重复性及简便易行的中风病急性期阳类证、阴类证证候诊断标准,为中风病急性期临床辨证论治、多中心协作研究、综合治疗方案的疗效评价、新药开发和利用等奠定基础,为中风病急性期病与证的规范化和计量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中风病“证”的实质、方药/证对应研究及辨证现代化提供新思路。 中风病的证候表现虽然十分复杂,但在临床经验的积累中,历代医家均对证候进行过归纳和分类,以探讨中风病患者的个体特异性(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与证候及病情进退间的关系。广州中医药大学和广东省中医院观察发现,出血性中风素体阳盛者,多发为阳类证,乃风火痰瘀交阻脑髓、闭阻神明清窍,中经络、中脏腑是病邪不同程度的表现。素体阴盛者,多发为阴类证,总属气阳不足,而致风痰(湿)瘀胶结,闭阻脑络清窍。至于神昏,也是气阳不足,风痰(湿)瘀胶结的严重程度的表现。因此,他们通过文献研究并从临床实际出发,以共性为基础,将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分为风火痰瘀闭阻神明清窍之阳类证以及风痰瘀血闭阻脑络清窍之阴类证,在既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风病证候研究现状,初步制定了出血性中风急性期阳类证、阴类证辨证标准,即面赤身热、烦躁不安、口苦咽干、舌质红、舌苔黄、脉数,见以上症状3项或以上者可诊断为阳类证;面唇晦黯/苍白、静卧不烦、口咽不干苦、舌质淡、舌苔白、脉迟缓或沉细,见以上症状3项或以上者可诊断为阴类证。 综上所述,证候是中医学理论及临床思维的核心,它是动态的,具有时相性,因而证候的规范化是一个庞大的综合工程,是中医药规范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方法之一。而中风病中医辨证现代研究的方向应是在遵循一般传统辨证原则的基础上,充分把握中风发病的内在规律与本质,执简驭繁,扩大中风辨证的范围,丰富中风辨证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中风辨证的规范化。

中风病论文

导读:本文是钟孟良医生的口述记录。钟孟良,原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中医硕士研究毕业,师从我国近代皇家医学传人,清太医院院士赵文魁之子—近代著名温病学家赵绍琴教授,并得其医学真传。临床、教学、科研四十年,为享誉海内外的知名中医疑难杂症专家,曾经主持大型中医医院业务技术工作近二十余年。任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委员。“中华全科医师杂志”,“中国医药学报”常务编委等职,临床精于辩证施治,疗效卓著。

一、什么是中风? 中风在中医上是指突然之间、仓促之间出现人的昏迷、摔倒、扑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一系列症状,就是西医所说的脑卒中、脑梗塞、脑淤血,根据中风发作时症状的不同,可辨证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类,中医治疗中风 历史 悠久,在中风急救方面,帮助病人恢复神志,减少死亡率方面,中医也有自己特殊的优势。

二、中医对中风是如何辨证的?

中医对中风的辩证,大致可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类,出现颜面的神经麻痹,或者是肢体麻木,活动的不随意、瘫痪,叫做中经络;如果出现神志昏迷、扑倒、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叫做中脏腑,出现中脏腑,肯定有中经络的症状表现,其中中脏又可分为闭证或者脱证,所谓闭证,就是风火痰浊导致的昏迷,中脏腑如果病情加重了,就可以导致脱证,一般出现脱证症状,病人在半天之内可能就会死亡。

三、中风的高发人群

中风大致有以下几类人群容易高发:一是有家族史的病人,比如说家中某一代人中间,可能都出现了中风现象,但是家族史中高发中风病人并不多见;第二类是肥胖人群,如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的病人,血液粘稠度比较高,这种人群容易发生中风;第三类是生活极其不规律的病人,这类人血压不稳定,容易导致动脉附壁血栓、风湿性心脏病,形成心房纤颤,并且发作频繁,当附壁血栓脱落后就会导致中风。

四、中风发生前有哪些预兆?

一般中风在发生之前,会出现一些征兆,如病人突然出现肢体运动异常或者感觉出现异常,四肢麻木,或者剧烈头痛,心情极其烦燥,站立不稳,双眼蒙黑,这些都有可能是中风的前兆,而中风的根本原因,则是内脏的积劳、积虚、积损,内脏颓败导致。

五、导致中风的原因有哪些?

中医对中风发病机理的解释,中风不是一种诱因引发的,而是长期诱因的积累,导致的结果,长期原因有以下几点:一久食不节;二五志过极;三是不注意 养生 ;四过度疲劳、过度损害;五特殊体质的人,如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中风病虽见之于猝然,而其发病之根由乃是长期内伤、积劳、积损、颓变,导致阴阳气血逆乱、猝暴之变而产生,其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相关。

六、中风的治疗

中风可辨证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类,中经络要用活血、涤痰、化饮的药物疏通经络,中经络面瘫型要用益气祛风,通络牵正的方法,将益气药、祛风药配合起来,再加上虫类药,达到能够疏风涤痰的作用,必要时还应配合针灸治疗;如果是中经络偏瘫型,要用清肝熄风、清火涤痰、祛风牵正的方法治疗;中脏腑是中风里面的重急症,如果是阳闭,急救要避免出血,同时还要用清火降火的药,将通经活络的东西配合起来,帮助病人渡过危机期;阴闭的治疗要点是涤痰,通经活络、宣窍,生命指征稳定以后,及时的治疗残废,减少致残。

七、中风与痫证、痉证、厥证如何区别?

第一,将中风和癫痫病分开,癫痫病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羊羔风,患者有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吐涎沫的症状,醒过来以后,没有任何后遗症反复发作,没有口眼歪斜,也没有半身不遂,只是暂时性的神智甚至丧失,这是痫证;第二痉症,患者会出现角弓反张,手足痉挛等症状,痉症也没有后遗症;第三需要和厥证区分,患者虽然神志丧失,但是没有出现偏瘫、口眼歪斜等症状,过一段时间患者可以自行恢复,所以中风与其他疾病的区分,需要抓住中风的特点。

八、突发中风如何急救?

中风患者的急救,首先要弄清楚情况,观察患者的症状表现,避免手忙脚乱;第二就是不能乱动病人,让病人尽量保持安静,判断病人是脑出血还是脑梗塞,采取积极有效的急救措施;需要搬动的病人,建议一定要平持位移,平稳地到达医院,让出血快速地得到控制。

人脑日夜不停地管理着我们的思维、情感、身体的感觉和运动、调节体温、心跳、呼吸等等所有的生理功能,如同一个“司令部”,把各处收集的情报加以分析,做出决定,发出命令。​畅通的脑血管是人脑正常工作的基础!一旦脑血管出现问题(中风),脑细胞就会不可逆转死亡,导致脑的相应功能丧失,甚至失去生命。​二、中风(脑卒中)的发病特点​中风,医学名称为“脑卒中”,包括出血性中风(脑溢血)和缺血性中风(脑梗死),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和高经济负担“五高”特点。​原国家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在2011年“世界卒中日”的宣传材料:按照20年前的调查数据推算,我国脑卒中新发病例约200万人/年,死于脑卒中超过150万人/年,脑卒中后存活者约有600—700万人(如今已在1000万人以上)。在存活的患者中,约75%-80%会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重度残疾超过40%。1、高发病率​2011年8月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0》显示:1980年,全国出院确诊脑卒中患者仅1万余例;2008年,全国出院确诊脑卒中患者仅达到了万例。​据MONICA-中国研究资料统计,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以每年的速率在上升,已经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随着我国国民“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一定时期内,我国脑卒中将仍然维持高发态势。2、高致残率​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引起国民肢体残疾的第一位原因是中风(脑血管病)!​中风后肢体残疾,导致生活不能自理,长期需要他人照顾,给患者本人、家人和朋友造成巨大的创伤。​这样的状态经常被描述为:“一人中风,全家瘫痪”、“中风瘫痪,生不如死”、“一旦中风,就是地狱般煎熬的开始”……​3、高死亡率2008年公布的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死亡率是欧美国家的4~5倍。4、高复发率​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北京的脑卒中复发率占27%;我国临床资料表明:门诊脑卒中患者约40%是二次以上复发。​几乎所有的中风患者,都会再次发生中风!而且时间间隔越来越短,症状越来越严重,经过2次甚至更多次中风折磨的患者,还要忍受感染、褥疮等并发症折磨,生活质量直线下降,直至生命终止。​5、高经济负担​根据《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政府办综合医院脑梗死住院患者,住院期间直接医疗费用由2003年的亿元上升为2009年的亿元,年均增长117%。据另外一项估算,我国县以上医院每年花在脑卒中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达120亿元,间接费用高达200亿元以上。对于中风患者家庭,更是需要长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随着先进医疗设备与药物的广泛应用,住院治疗脑卒中的各种医疗费用高;病情稳定还要持续的康复治疗;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还需要家人或请人长期、持续照料和护理;还有无法评估的巨大精神创伤!6、年轻化趋势明显​我国三个大型的脑卒中数据库显示:目前中风后存活的人,65岁以下的人占了。​​​​在我的临床工作经历中,救治的最年轻的脑梗死患者仅8岁,最年轻的脑出血患者仅9岁,16岁的脑出血,24岁的脑梗死,以及存在颈动脉斑块的大量中年高危人群……​​这些活生生的病例深深地震撼着我,我难以想象这会给患者和他们的家庭带来什么!作为一名神经科医生,我再也不能无所作为地等待病人中风后来找我,必须唤醒广大民众潜在的必要健康需求,提高健康自我管理的意识,用自己的一份力量能够唤起更多人的关注,让每一个人用实际行动传递中风预防理念,为社会、为广大民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三、中风(脑卒中)可防可治​只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无论是首次中风发作还是中风复发,都可以得到有效的预防。目前,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先进的医疗手段已经可以明显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甚至不留下后遗症,完全回归社会、回归家庭。​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等国家在对脑卒中开展相关防治工作后,其死亡率已明显下降。美国脑卒中死亡率下降了60%,男性发病率下降了30%,女性下降了18%,日本脑卒中从死亡率第一位下降到第三位。​我们欣喜地看到,2009年,国家卫生部正式启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现更名为“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上海虹口区同期就开始贯彻落实国家脑卒中防控策略,开始了上海虹口脑卒中网络的建设探索,5年来已经取得了虹口区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下降的阶段性成果,这些举措定将为降低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维护民众的健康权益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华硕博网核心提示: 脑卒中;康复治疗;脑血管病[摘要]目的:探讨有针对性的三期康复治疗方案对脑卒中患者的积极作用。方法:对120例脑卒中患者分别在疾病脑卒中;康复治疗;脑血管病[摘要]目的:探讨有针对性的三期康复治疗方案对脑卒中患者的积极作用。方法:对120例脑卒中患者分别在疾病早期、中期、后期采取不同的康复治疗措施。结果:治疗后FMA及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临床实践的观察,我们在疾病早期、中期、后期所采取的康复措施是积极的、正确的、有效的此治疗方案值得长期应用推广。[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治疗;脑血管病脑血管意又称急性脑血管病、脑卒中或中风,是一组急性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疾病,以起病急骤,出现局灶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其引起的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意识、运动、知觉、熟悉、语言、精神情绪方面,其大多发生在中老年人,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复发率均较高,致残后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增加社会及家庭负担,因此对本病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甚为重要[1]。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120例,年龄36岁~85岁,脑出血50例,脑梗死70例,病程1周,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120例患者除常规药物治疗外,均接受3期康复练习治疗方案。疗效评定标准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ADL,采用FMA评定法评定运动功能,以练习前与练习后分值进行比较。统计学处理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2结果练习前评分差异无显著性,练习后两种评分值均有提高,练习后分值较练习前分值差异有显著性,见表1。表1120例患者治疗前后FMA、Barthel评分比较由此,3期康复治疗方案效果较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3期康复是指早期康复、中期康复和后期康复,具体各期康复方案如下[2]。方法早期康复正确体位;翻身练习;床上自我辅助练习;床边被动运动;促进肌肉收缩的方法;排痰;床头抬高座位练习;面、舌、唇肌刺激;呼吸控制练习;卧坐练习;坐位平衡;坐位操;床到轮椅的转移;坐站练习;健手做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动;应用电刺激;应用机电反馈技术;应用针灸治疗;应用推拿治疗;应用脑循环治疗促进脑血液循环;言语治疗;心理治疗。此期指导患者和家属每日若干次完成等项,由治疗师完成1次/d,45min/次,其余各项可选择性进行。中期康复抑制协同运动模式,尽可能练习肌肉关节能够随意的独立运动,提高各关节的协调性,逐步恢复患者的运动能力。中期康复方法,卧位:从被动――助动――主动抑制上肢痉挛模式。伸展躯干促进和改善躯干活动,抑制躯干紧张、痉挛。双手抱膝左右轻摇身体以控制上下肢痉挛。肩关节屈曲下用患手触摸治疗者手再触摸自己的前额,然后再触摸自己对侧肩以练习肘关节随意屈伸功能。肢体放置与保持活动。肩关节各项自主活动,肘关节各项自主活动,腕指的自主活动,肩胛带的活动。桥式运动练习髋关节伸展控制,髋内收,外展控制练习,膝关节屈曲,伸展控制练习,髋伸展位膝关节的屈曲伸展控制练习。患肢悬垂位练习下肢预备负重运动,俯卧位屈患膝练习。坐位:患侧上肢支撑练习。患侧上肢支撑下做小范围屈伸肘关节,患手向前推物或双手交叉拾物,手背推移物体,前臂旋转压橡皮泥,患侧下肢屈髋运动,手指夹拾小物体,健侧下肢肌力练习,患侧下肢屈伸膝运动。站立位:站位平衡练习。站立平衡操,坐站控制练习,及分解练习。双手支撑墙面做肘关节屈曲伸展运动以促进肘关节伸展或者患手独立支撑,双腿前后站立,重心移动以小范围屈伸患膝,髋伸展位屈膝,屈髋屈膝预备迈步,患侧下肢内收、外展和下降骨盆练习。扶持下单腿分别站立。低迈步练习以控制骨盆上提下进行迈步。足跟着地练习、双杠内步行练习、持拐步行练习、上下楼梯、床边ADL练习,此期需治疗师帮助与指导完成,一般天天需1次~2次45min/次,每周练习4d~5d。后期康复继续前一阶段的练习,进一步巩固,提高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手指的精细动作加强练习,侧方行走练习,先向健侧后向患侧。改善步态练习,促进患侧下肢支撑能力。做站立位两足轮流前交叉运动,家庭ADL指导,居室改造。3讨论我们通过临床实践3期康复治疗方案在治疗前后的Barthel指数和FMA评分对比P<,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通过练习能恢复一定的步行能力或有明显的改善或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由此此治疗方案是有一定应用价值和必要的。

痛风中医学论文

“前几天妈妈炖排骨给爷爷吃,我 馋了就喝了几口肉汤 ,结果半夜关节就疼得受不了了。”病床上壮壮说得可怜兮兮的。

16岁的烟台男孩壮壮(化名)是个小胖墩,一米五多的个儿体重已140斤。提起壮壮的饮食,母亲刘女士头疼不已,因为壮壮过去有过痛风,平时刘女士就限制他吃犯忌的食物,不想他前几天就偷喝了几口肉汤,痛风犯了。

刘女士说,去年壮壮曾因关节疼辗转过三所医院,最终在毓璜顶医院确诊为高尿酸血症,也就是俗话说的痛风。“这么小的孩子也痛风?”刘女士诧异地说,儿子也没吃海鲜、喝啤酒啊?

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汤艳春解释说, 痛风分遗传性和继发性 ,并不仅是吃海鲜喝啤酒能诱发, 痛风发病主要是体内嘌呤代谢失常所致。

1. 外邪侵袭 。身体被 湿热浊毒 侵袭,留于关节而致气血和脉络不通畅,不通则痛。

2. 饮食不节 。经常吃肥甘厚腻的食物,或者因为体质的原因,使得体内运化失调之后生湿浊,往外到皮肉关节,往内留于脏腑,发为本病。

3. 脏腑蕴毒 。素体阳盛,长期积热下来, 热郁毒盛 ,壅闭经络,引起痛风。

4. 脾胃虚损 。 脾虚 会使得体内水湿运化失常,湿浊会停滞在体内,长期下来致病。

5. 血热致瘀 。长期 血热 导致脉络堵塞,引起关节肿大、畸形及僵硬等情况。

1. 湿热蕴结证

湿热是有形之邪,会阻滞经络脉道出现气血不通等情况。该症常见局部关节红肿灼痛,发病会比较急,一般发于一个或多个关节,会伴随有发热、口渴、恶风等情况,或者出现盗汗、头痛、小便短黄等症状。

治疗以 清热除湿,祛风通络 为主,可用四妙散加减进行治疗, 在辩证论治的基础上 ,对热甚者可加连翘、忍冬等药材清热,阴伤者可加上麦冬、玄黄等滋阴药材.

2. 脾虚湿阻证

湿邪侵犯脾脏,则会出现倦怠、纳食减少等湿邪困阻中焦的症状。常见于无症状期或症状缓解期,可能会伴有轻微的关节疼痛、高尿酸血症、头晕、腰膝酸软、腹部胀闷等症状。

治疗应以 健脾化痰、渗湿通络 为主,可用四君子汤加减进行治疗,湿邪甚者,可加猪苓、泽泻等除湿邪,腰膝酸软可加杜仲、骨碎补等补益肝肾。

3. 寒湿痹阻证

寒邪入侵,会使得肢体关节容易出现屈伸不利、关节局部疼痛、肌肤麻木等症状,该症常见关节肿胀疼痛,且痛有定处,关节屈伸不利、或有痛风石沉积等,治疗应以 散寒除湿、通络止痛 为主,可用黄芪防己汤加减进行治疗,对于寒邪甚者,可加附子等温阳药材。

4. 痰瘀痹阻证

湿热久留于身,气血不通而生瘀,淤血和湿热的结合会使得经络阻滞更加严重,使疼痛更剧烈,活动严重受限,该症常见关节疼痛反复发作,痛处固定,关节红肿,屈伸不利等。

治疗应以 活血祛瘀、化痰通络 为主,可用桃红四物汤加减进行治疗,关节疼痛者,可加乳香、没药等止痛,久病体虚,可加黄芪、党参扶正。

5. 肝肾亏虚证

寒湿易侵犯肝肾二脏,使得骨失所养,筋失所荣,导致骨质受损、关节屈伸不利,该症常见关节疼痛反复发作,呈游走性疼痛,或出现关节变形、足跟疼痛、疲倦乏力等。

治疗应以 益肾养肝、活络止痛 为主,可用独活寄生汤加减进行治疗,对冷痛甚者,可加四逆汤温阳散寒,阴虚火旺者,可加知母、黄柏等滋阴清热的药材。

以上药方供参考,具体还需辨证论治。

很多人认为痛风是“和尚病”,一旦得上了,从此便只能粗茶淡饭,一点荤腥都沾不得。

这种认识其实比较片面 ,肉类蛋白质含量高且属于优质蛋白质,是人体摄入蛋白质的主要渠道之一,如果 蛋白质摄入不足将无法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对于痛风患者而言,吃肉时要注意肉类品种的选择。

痛风患者在急性期, 嘌呤摄入量应控制在每日150毫克以内 ,宜选择嘌呤含量低的食物;

低嘌呤食物 : 每100克食物中,嘌呤含量在50毫克以下 的,即为低嘌呤食物,如大米、奶制品、蛋类、水果、胡萝卜、黄瓜、茄子、西红柿、土豆等。

中嘌呤食物 : 每100克食物中,嘌呤含量在50毫克到150毫克之间的 ,即为中等嘌呤食物,如猪肉、牛肉、草鱼、鳝鱼、鳗鱼、大比目鱼、龙虾、螃蟹等。

高嘌呤食物 : 每100克食物中,嘌呤含量在150毫克以上的 ,即为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浓肉汤、带鱼、沙丁鱼、鲢鱼、小鱼干、基围虾、扇贝、牡蛎等。

痛风之疾,非一日之寒。除了合理的摄入蛋白质之外,痛风患者还需注意 管住嘴,多喝水、多运动 ,才能避免病情加重和再次复发。

#39 健康 超能团# #清风计划#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将传统的中医中药知识和方法与西医西药的知识和方法结合起来,在提高临床疗效的基础上,阐明机理进而获得新的医学认识的一种途径。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试谈痛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

摘要:目的 分析中西医护理对痛风病的临床护理方法。 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接诊的56例痛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自主选择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西医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方法下,临床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患者的满意度较高。结论 痛风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在临床上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痛风;中西医护理;临床研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和多样性以及相关知识的缺乏,加之生活节奏过快、工作压力等因素,促使痛风的发病率不断增加。痛风是由于机体长期代谢紊乱,引起尿酸增高,从而造成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痛风的主要特征是尿酸增高、特征性关节炎反复的发作,严重时甚至会影响关节的活动或出现畸形、痛风性肾病。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痛风属于中医痹证的范畴,主要是由于湿浊瘀阻,留滞关节经络,气血不畅所致。其外因是由于饮酒过量损伤了脾胃造成脾的代谢障碍;内因是先天禀赋不足和脾气虚弱,亦可由其他疾病内耗所致脾气虚弱或劳倦、饮食、情志所伤[1]。

中医认为痛风多见于中老年和肥胖人群,中老年脏腑功能渐衰,加之肥胖多痰多湿,痰湿重浊,同时又过食滋腻厚味,从而出现痰浊流窜经络,阻滞气机,影响代谢,气血运行不畅,使脏腑功能受损。本文结合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接诊的56例痛风临床病例,具体的分析其临床护理方法。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2011年5月~2013年5月期间接诊的56例痛风临床病例,根据患者自主选择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患者;对照组18例男性,10例女性,年龄38~67岁,平均年龄(41 )岁;观察组14例男性,14例女性,年龄45~72岁,平均年龄(44±)岁。两组患者的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方面无差异统计学意义,即P>。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的西医临床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的护理。

常规的西医护理

对于急性痛风关节炎患者,要保持卧床休息,抬高患者的患肢,直至患肢开始恢复活动为止[2]。在此期间需要时常变化体位,防止局部皮肤受压,造成肌肉失用性萎缩和关节功能的缺失。要做到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特别是受累关节红肿热痛的变化,注意患者是否有发热、头痛等伴随症状。对于不良的药物反映,要及时的反馈,观察是否调整用药。通常使用的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快速特效药,但是会引起呕吐、恶心、腹泻等症状。如果患者的白细胞低于正常值,禁止服用。在使用抗痛风药物治疗时,最好不要联合用药,以免出现副作用。在用药期间,要鼓励患者多饮水,不得少于2000ml/d,饮水可以稀释尿液,防止尿酸盐在肾脏形成结石。

中医护理

中药外治的护理

中医外治的护理,具体是根据患者的病变部位选取不同中药外洗或外敷治疗疼痛部位,进一步达到消肿止痛的作用。如病变部位在指、腕关节处,一般采用外洗法;如果是大关节主要采用中药外敷法;在中药粉剂中加醋调成糊状,敷于患处,消肿止痛的效果满意。

服用中药的护理

湿热蕴结型中药宜饭后偏凉服;湿热留痹者,汤药宜温服;脾肾不足者,则汤药宜饭后温服。

饮食护理

中医认为可以通过合理的饮食护理,进一步促进患者的治愈。急性痛风多为湿邪蕴于关节所致(热盛、湿重、湿热并重);早期在服用秋水仙碱时,对肠胃有刺激,在此期间我们可以用芦根煎水代茶饮或栀子、板蓝根、蒲公英泡水代茶饮,以利于尿酸排出,防止肾结石;也可以用玉米须、丝瓜络各60 g煎汤代茶饮,以碱化尿液;平时可以多食西瓜、冬瓜、绿豆汤以利于清热疏利。如果是慢性或间歇性的痛风,在饮食方面要以低热量饮食为主,避免诱发痛风。

可以选择解毒、健脾、利湿、消火的食物,禁食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的食物,防止助湿生热的发生。特别是不能酗酒,肝肾阴虚者可以配合生地黄粥、银耳、芝麻等养阴生津的食谱,或者也可以用红枣、枸杞子、薏苡仁、粳米煮粥食用,有补益健脾的作用;痰浊阻滞要多喝碱性饮料,如牛奶、汽水等,以助浊毒排泄。控制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如动物的肝、肾、胰、脑以及凤尾鱼、啤酒、贝类等。

日常生活护理

能量摄入

痛风病与高血压、肥胖、高血糖、高血脂等症关系密切,由此在日常生活中要限制热量的摄入,控制体重。可以根据病情相应的调整个体能量的摄入。可以选择增加碱性食物摄取,降低血清尿酸的浓度。鼓励患者对蔬菜和水果的摄入,这样不仅能供给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以利于痛风的恢复。

限制饮酒,禁止吸烟

饮酒可以使体内乳酸堆积,乳酸对尿酸的排泄有竞争性抑制作用,因此大量的饮酒,会是血清尿酸含量增高,诱发痛风的发作;同时饮酒可以刺激嘌呤合成增加,使血清和尿液的尿酸水平升高。啤酒也含有少量的酒精,因此也不可以引用。酸奶含有较多的乳酸对痛风患者不利,也应该避免饮用。禁止吸烟。

注意食品烹调方法 在烹调食物时,也应该选择合理的烹调方法,这样可以减少食物中所含的嘌呤量。例如,将肉食先煮然后在烹调;对于食品的一些辅料,如辣椒、胡椒、芥末、生姜等均能兴奋自主神经,诱发急性痛风的发作,所以在烹调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使用或少放。

起居运动护理

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随着气候的变化,适当的增减衣物,如果外感风寒,内聚湿热可诱发痛风。所以在平时的生活中要有规律性,注意气候对病情的影响,及时的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痛风的发作。在中医中人过于劳累,气耗则抵抗疾病的能力以及机体的修复能力均降低,容易诱发其他病的复发,由此应该注意休息。可以根据病情适当的增加运动,运动疗法可以有效的预防痛风的发作,减少内脏脂肪,减少胰岛素抵抗性。运动量要适中,不要进行剧烈运动,剧烈运动会增加乳酸的产生,pH值下降,而诱发急性发作。进行轻度的适当运动,可以增加肌肉比例,减轻体重,减少脂肪,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如此,正确的运动可以预防痛风的发作。

心理护理

对于男性痛风患者,由于在事业、家庭中担负的较多,如果病情反复发作,给患者的心里会增加负担,情绪低落忧郁。所以家人应该给予关心和安慰,使患者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保持心情愉快,调畅气机,促进脾胃运化和增强自身的免疫功能。在日常起居中应该严格执行注意事项,减少诱发因子的产生。可以使用中医的情志疗法、自然疗法、文娱疗法作辅助治疗。

3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治疗痛风病的临床效果较为满意。随着人们对痛风病知识的认识,从自我管理、自我观察等方面较为自觉,这也增加了临床护理方法的有效实施。今后我们要结合临床病例不断的提高中西医相结合的护理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安惠霞,韩丽,赵建霞.痛风患者的辨证施护[J].河北中医,2012,26(6):466.

[2]刘明武.痛风的辨治[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10,2(3):163-164.

>>>下页带来更多的中西医结合医学论文

01 疾病介绍

原发性痛风,是指由于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

本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尿酸血症、痛风石沉积形成,以及反复发作的关节炎或关节畸形等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心悸等全身症状。

02 中医治疗方法

痛风在中医学中属于“痹证”范畴。中医学认为,引起痛风的原因主要是饮食不节,或感受湿热之邪所致,日久则见瘀血凝滞之病理变化。临床以清热利湿或活血通络为基本治疗方法。

中医一般按照热痹和久痹来辨证治疗痛风。

痛风急性发作时,关节红、肿、热、痛表现十分明显,苔黄,脉数而有力,多属湿热内蕴,辨证为热痹,治疗宜清热利湿、祛风通络,常用宣痹汤加减。

痛风后期,由于久病入络入肾,表现为关节肥厚、畸形、僵硬,足膝活动渐受限制,多为久痹。久痹根据表现可辨证分为瘀血凝滞和肝肾不足。久痹属瘀血凝滞者宜活血化瘀、利湿通络,常用身痛逐瘀汤加减;久痹属肝肾不足者宜补益肝肾、利湿通络,常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03 名医验方

著名中医段富津,采用清热祛湿方法治疗湿热痹阻型痛风,疗效显著。

处方:连翘 15 克,汉防己 15 克,滑石 25 克,茵陈 20 克,蚕沙 15克,薏苡仁 30 克,姜黄 5 克,当归 15 克,川芎 15 克,甘草 15 克,海桐皮 15 克,秦艽 15 克,羌活 15 克。

04 中医治疗经验

原发性痛风的中医治疗应当重点掌握以下三点。

一是注重活血化瘀的应用。多年来,许多专家按照“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中医学理论,本着修复骨骼关节的治疗目的,大量使用活血化瘀药物,对痛风特别是在痛风迁延期出现的骨关节疼痛、肿大等有显著疗效,有的还能达到恢复骨关节功能的目的。

二是不忘利湿。利湿有助于排除病邪,通利关节。

三是疗程宜长。特别是对于久痹,即痛风迁延期患者,一定要保证足够的疗程。

05 中医治疗优势

中医治疗原发性痛风具有一定优势。

一是能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如果坚持用药,远期疗效也比较好。

二是疗效稳定。中药可以不间断地长期用药,疗效比较稳定,不易复发。

三是毒副作用较小。

来源/微信公众号“科普酱紫蛙”

中风病的论文

浅谈康复医学优秀论文

近年来,康复医学人才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日益受到重视,接下来,我给大家搜集了浅谈康复医学的优秀论文三篇,希望你们尽早完成毕业论文。加油。

摘要:许多临床研究已经证实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的结合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从临床疗效出发,为适应临床岗位的需要及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如何在现代医学氛围浓厚的环境当中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中医康复技术》教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中医思维并掌握传统康复的常用技术,笔者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总结,希望能为高职院校传统康复教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康复;中医康复;教学

许多临床对照实验已证实传统康复与现代康复的结合更有利于患者的恢复[1]。从临床疗效出发,为适应临床岗位的需要及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我校针对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开设了《中医康复技术》课程。我校将本门课程设为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主要学习毫针刺法、艾灸、推拿、拔罐等传统康复技术,通过课程教学,旨在让学生掌握上述技能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学情比较特殊,目前,在校生有两个年级,每个年级两个班,其中一个为高考统招班(以下简称高招班),另一个为自主单独招生班(以下简称单招班)。单招班学生的整体水平偏差,而且其中有部分学生为社会人士,文化学历水平较低,高招班情况相对较好,但是由于高考分数普遍不高,整体上水平也偏低。不管是单招班还是高招班的学生,都存在一个普遍现象,学生普遍不爱动脑、贪玩、比较懒惰、缺乏学习主动性。而任何一项技术的学习都首先要求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然后通过勤奋练习才能掌握好。所以,针对实际情况,为培养出能适应临床岗位的高职技能型人才,现将工作中的几点体会总结如下。

一、抓基础,固基石

“沙上建塔”容易倒塌,学习技术也一样,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支撑就不会有优秀的技术。经络循行、腧穴定位、主治、操作方法都是中医康复技术的重要基础知识,必须牢固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多媒体实训室授课,教师先进行理论讲课,利用多媒体进行图片及重要知识的展示,同时结合临床案例、趣味故事的引用加深学生的印象,利用模型及真人模特进行经络循行及腧穴定位展示,让学生对经络循行及腧穴的相关内容有全方位的认识。多媒体讲授完毕之后,班级分成2大组,由带教老师以讲―点―画方式进行经络循行及腧穴定位示范,结束之后,学生2人一组,进行定位练习及记忆。最后,通过随堂考核的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并将随堂考核成绩纳入期末考试成绩,整个学习氛围非常紧张,有利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二、勤练习、强技术

要想拥有一项过硬的技术,那就必须多练习。中医康复技术是一门技术课程,其中的毫针刺法、艾灸、拔罐、刮痧、推拿技术,无一不是要通过勤奋练习才能掌握好的。为了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相关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任务驱动法[2]激发及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培B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利用随堂考核模式营造紧张学习氛围,利用晚自习及周末开放实训室给学生提供场地练习以加强操作能力。毫针刺法练习先采用纸垫及棉花团练习法,分别练习指力及持针方法、力度、进针速度、角度、深度等,然后选取常用穴位如曲池、合谷、印堂、天枢、足三里等穴位进行不同针刺方法的分组(2人一组)练习,练习之前均由教师示范操作,人体练习前强调不同位置穴位的进针安全方法及针刺意外的处理,同时要求学生严格消毒进行规范化操作。推拿手法练习分基本手法和分部练习两类。在进行推拿基本手法教学时,教师先进行基本手法动作分解讲解,结合视频及学生身上示范操作,然后学生2人一组进行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及纠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掌握基本手法的要点及操作。在进行分部推拿教学时,以临床常见病为例进行讲解教学,如颈项部推拿以颈椎病为例(或者以学生当中常见的颈项部疼痛为例)进行讲解,结合视频及教师示范操作,然后学生2人一组练习,教师在旁指导及纠正。推拿手法要求学生课后多练习,可相互操作,达到学以致用。艾灸、拔罐、刮痧练习以实训课练习为主,教师示范,学生相互练习,最后依次随堂考核过关。

三、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学水平

“校企合作”形式的开展,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临床实践机会,提高了学生的临床实践水平。在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实时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中医康复技术,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对自己所学内容的认识更加清晰。除课程教学安排的见习之外,我们同时与医院的相关科室进行沟通,为学生争取周末及寒暑假见习的机会,学生可利用假期自主去医院进行学习,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优质的课程教学,必须要有强大的师资力量支撑。除引进人才之外,同时还需对专任教师进行定期的考核及安排临床实践。中医康复技术是一门重技术的临床操作课程,与临床联系紧密。我校为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及业务能力,每年要求教师参加临床实践不低于1月的时间。并且,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习进修以提升自我能力。同时,可利用“校企合作”形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校企合作”单位聘请教师为学生讲授实践技术知识。

五、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目前在我校开展的中医康复技术课程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多媒体教学法、任务驱动法、交流互动法、案例法等等。我校中医康复技术课程总课时72学时,但是教学内容多,导致课时相对较少,多媒体教学能有效地增加课堂知识容量,减少传统教学法的耗时缺点[3]。任务驱动法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交流互动能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案例法多采用临床常见疾病进行举例,以常见疾病为例进行讲解并操作示范能让学生提前接触到临床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可尝试其他有利于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兴趣且提高教学效果的教学方法,如目前国际上较为流行的“工作坊模式”,注重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主动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进行培养[4]。

高院校的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并长期保持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我们的一个大难题。而在给现代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中医康复技术教学时,如何让学生放弃一贯的西医思维,运用中医思维解决中医康复技术当中的相关问题,难度更大。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必须做到让学生抓基础、固基石、勤练习、强技艺,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多管齐下,才能培养出胜任临床岗位的高职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闯.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偏瘫的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18).

[2]史洁.“任务驱动法”在《中医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5,(32).

[3]刘荣,冯淑兰.多媒体教学及网络平台在刺法灸法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评价[J].教育教学论坛,2016,(27).

[4]郑洁.将工作坊模式应用于康复治疗学专业理疗学实践教学的初步探索[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6,22(2).

康复医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应用科学,目前在为保障人们的健康,造福人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康复是综合采取一切措施,减轻因残疾带来的各种功能障碍,以提高生活质量,使患者重回社会。

1康复医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

在近代康复学早期,康复医学的倡导者美国纽约著名学者Rusk曾经指出:“如果还没有训练患者利用其剩余的功能很好的生活和工作,那么就意味着医疗工作还没有结束。”因此,康复医学也可称为后续医学。康复医学不单纯是临床医学的延续,而且还与临床医学相互结合,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所以说临床医学与康复医学也是各有侧重,一般来说,临床医学的治疗对象是疾病,而康复医学的治疗对象是疾病引起的功能障碍。

2康复医学内容广泛

康复医学的内容包括康复预防、康复诊断和康复治疗三个部分。“预防为主”是康复医学工作的主题,对继发性残疾的.预防是指预先出现功能障碍之前开始进行康复治疗。也可以说,临床治疗越合理、及时,越有利于人体的康复。同样,康复预防与治疗越早介入临床治疗效果越好,这是继发性残疾康复预防的关键。康复诊断主要是指功能评估,包括对运动、感觉、知觉、言语、认知、职业、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功能评估。

康复医学注重整体康复,康复措施针对伤残者的功能障碍,以提高患者功能水平为主体,功能的康复是全面的,既包括肢体功能、内脏功能、日常生活及就业能力的康复,也包括心理上、精神上的康复。康复还需要环境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参与,以利于他们重返社会。康复医学是以恢复功能为主,为了发挥瘫痪肢体残存的功能(如截瘫病人),可利用辅助器、自助器具以提高适当日常生活的能力,可给需要代偿的肢体装备假肢、矫形器、轮椅等辅助品。同时,应改善其生活环境,做好其家属、单位、社区的工作,对病残者进行照顾,改善公共设施(如房屋、街道、交通等),设立盲道、无障碍公园等等,最大限度方便病残者的生活。

3继承传统的康复医学

在我国古代有关康复医学的思想和朴素的康复概念及方法已有悠久历史,功能康复的概念远在两千年前就已经开始出现。随着医学的起源,康复理疗的实践活动也就开始了。例如火的应用促进了灸疗、热熨等康复方法的产生;砭石的出现开创了针刺康复方法之先河;活动肢体以减轻疼痛的“舞蹈”,不论从形式上还是从作用上来分析都可看作是康复医疗中传统体育康复法的雏形。古代有关文献还记载了我国古代名医应用康复疗法对患者进行身心康复和保健的理论或事例。例如张仲景用吐纳(气功疗法)、华佗用五禽戏(运动疗法)、张子和用看角触、戏剧表演(文娱疗法)等方法治疗身心功能障碍。

4康复医学前景无限

康复医学是医学的第四方面,在整个医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尤其是在人类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中,随着生活、文化、经济技术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相对提高,不仅要治好病,疾病治愈后,人们对人体整体的功能也希望应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不仅要生存,而且要生活的好,要在社会上发挥应有的作用,为社会服务。康复医学的“提高功能、全面康复、重返社会”三大指导原则正是符合社会对医学的这种要求。世界卫生组织指出,二十一世纪人人享受初级保健,这就意味着随着人们进入二十一世纪,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将大幅度地提高。今后,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老年康复医学必将受到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关注,成为康复医学发展的新亮点。

针对中风所遗留的功能障碍,康复医学中很多治疗项目,如运动疗法、作业疗法、低频脉冲治疗、电动起立床训练、言语治疗、吞咽训练等,都取得较好疗效。我们科室近期根据中医《内经》中很多思想,制定了一套康复训练的作息时间表,根据中医养生理论配合饮食调理,取得较好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选取我科室住院病人120例,全部病例选择为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症状、体征,并全部经CT或MRI证实,西医确诊为脑梗死、脑血栓形成的病人;中医确诊为缺血性中风,中医辨证均属中经络。辨证分型: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型:风痰瘀血、痹阻脉络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气虚血瘀型;阴虚风动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60例,男32例,女28例,年龄55~80岁,平均(±)岁;对照组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54~79岁,平均(±)岁,2组经统计学处理,在性别、年龄、病情轻重方面无显著差异(P>0 05)。

诊断标准 以上所选全部120例病例均符合下面中医、西医诊断及康复评定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国家标准应用《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1]。

辨证分型: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3年制定的《中药新药治疗中风病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中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康复评定标准:肢体功能Brunnstrom分级评价:1级:无随意运动及腱反射。2级:腱反射出现或增高,出现联合反应但随意运动不明显。3级:出现共同运动模式,肌张力进一步增高。4级:出现部分分离运动。5级:脱离共同运动的分离运动。6级:速度及灵巧基本正常。

2 治疗及观察方法

对照组治疗

康复训练:早期进行良肢位保持、被动ROM训练和电子生物反馈技术的应用;当患肢肌力恢复达2~3级时即开始进行床上翻身、坐位平衡和坐位到站位训练,站、立位平衡训练及健、患侧重心转移训练和步行训练。当瘫痪上肢功能恢复达Bounstrom Ш级以上时,将作业疗法(OT)作为核心训练内容。在此OT训练中,应有目的、有选择地进行一些以ADL及促进心身健康的娱乐活动为要旨的训练。在ADL训练方面从上肢伸直外展→手指抓握控制练习→进食动作→穿脱衣裤动作→大小便完成动作→刷牙→练习。

娱乐活动: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进行一些轻松、愉快而易于完成的台上活动为宜。如选一个轻质量的球进行拍球、接球、折纸、开锁活动等。治疗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45min/d的康复训练活动,并教会陪护(家属)人员,主动协助训练2~3次/d。

治疗组治疗

临床指导: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按照中医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时养生方法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临床指导患者:春季患者晚睡早起,多做在开阔的庭院内活动,放松形体,同时使人的精神意志疏达宣发,以顺应春天生发之气。夏季应晚睡早起,不要厌恶夏日的炎热,使人的精神饱满而外向,但不发怒,使夏日过盛的阳气能泄越于外而不致郁积体内。秋季应早睡早起,使意志安宁,顺应秋收之气,来缓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收敛神气而不外露,从而使肺气清肃。冬季应早睡晚起,使神志内藏,安静自若,好像有隐私而不外泄,得到心爱之物而窃喜,要注意避寒就温,但不要过多出汗而耗夺阳气。总的指导原则即是:春夏季节应多活动,保持精神外向和饱满,使过盛的阳气泄越于外而不致郁而为病,秋冬季节应减少活动,避免过多出汗而使潜藏的阳气外散。另外按照中医《内经》中阴阳消长平衡的理论,将康复治疗项目分为3种类型,即阳性、阴性以及综合性治疗。

阳性治疗:指患者的生理机能阳气逐渐旺盛阴气渐弱的时相(上午),实施较小的练习负荷可对机体形成较强的运动刺激,且对高级智能的治疗因机体阳气逐渐旺盛,“阳气充盈,脑海乃固”,故在上午我们选择活动量较小的言语治疗,认知训练,作业疗法等治疗。

阴性治疗:指患者的生理机能阳气逐渐衰弱,而阴气渐强的时相(下午),实施较大运动强度的刺激,如运动疗法,站电动起立床,低频脉冲电治疗等治疗。

综合治疗:是上述两种方法的结合,取其长处 ,在阴阳中再分阴阳,将以上各种治疗在不能严格按以上两种治疗方式治疗时,根据阴中阴阳,阳中阴阳的理论尽量在阳气旺盛时做阳性治疗,在阳气衰退时做阴性治疗。

观察方法 根据诊断标注观察治疗前后自身情况变化,并观察有无不良反应。

3 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 基本痊愈:偏瘫肢体运动已基本正常。显著进步:偏瘫肢体运动提高3个或以上阶段。进步:偏瘫肢体运动提高1~2个阶段。无效:偏瘫肢体运动阶段无提高。

2组治疗效果 从表1中可知,治疗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 05),治疗组明显优对照组。表1 2组偏瘫肢体疗效对比

4 讨论

早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中已经系统而具体地论述了顺四时调养之法。“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变,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秋三月,谓之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肺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等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季之应,养藏之道也。”这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四时养生方法的最早记录和应用,为后世的养生奠定了理论学基础,而现代时间生物学实验研究发现,当生命体的生物节律处于不同的相位时,机体对外周相同性质和数量的刺激,可产生不同的时间生物学效应。生理科学研究证实,当机体处于不同的生理机能状态条件下,身体对外周的刺激,可产生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生理学效应。我们正是利用了这一时间生物学规律,根据中医古典医籍的记载,因时制宜,有目的地选择不同时机对机体进行运动、感觉等刺激,使其在特定的时间内形成生理震荡高峰,从而达到改善功能状态,促进机体康复的目的。从现代康复理论来看,进入Brunnstrom4~5级,已具有一定的运动能力,康复训练尤其重要,在患者主动参与的同时,给与正确的时间及锻炼引导,使运动功能按Brunnstrom顺序恢复,逐渐达到最佳康复状态。

人脑日夜不停地管理着我们的思维、情感、身体的感觉和运动、调节体温、心跳、呼吸等等所有的生理功能,如同一个“司令部”,把各处收集的情报加以分析,做出决定,发出命令。​畅通的脑血管是人脑正常工作的基础!一旦脑血管出现问题(中风),脑细胞就会不可逆转死亡,导致脑的相应功能丧失,甚至失去生命。​二、中风(脑卒中)的发病特点​中风,医学名称为“脑卒中”,包括出血性中风(脑溢血)和缺血性中风(脑梗死),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和高经济负担“五高”特点。​原国家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在2011年“世界卒中日”的宣传材料:按照20年前的调查数据推算,我国脑卒中新发病例约200万人/年,死于脑卒中超过150万人/年,脑卒中后存活者约有600—700万人(如今已在1000万人以上)。在存活的患者中,约75%-80%会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重度残疾超过40%。1、高发病率​2011年8月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0》显示:1980年,全国出院确诊脑卒中患者仅1万余例;2008年,全国出院确诊脑卒中患者仅达到了万例。​据MONICA-中国研究资料统计,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以每年的速率在上升,已经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随着我国国民“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一定时期内,我国脑卒中将仍然维持高发态势。2、高致残率​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引起国民肢体残疾的第一位原因是中风(脑血管病)!​中风后肢体残疾,导致生活不能自理,长期需要他人照顾,给患者本人、家人和朋友造成巨大的创伤。​这样的状态经常被描述为:“一人中风,全家瘫痪”、“中风瘫痪,生不如死”、“一旦中风,就是地狱般煎熬的开始”……​3、高死亡率2008年公布的我国居民第三次死因抽样调查结果显示,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国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死亡率是欧美国家的4~5倍。4、高复发率​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北京的脑卒中复发率占27%;我国临床资料表明:门诊脑卒中患者约40%是二次以上复发。​几乎所有的中风患者,都会再次发生中风!而且时间间隔越来越短,症状越来越严重,经过2次甚至更多次中风折磨的患者,还要忍受感染、褥疮等并发症折磨,生活质量直线下降,直至生命终止。​5、高经济负担​根据《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政府办综合医院脑梗死住院患者,住院期间直接医疗费用由2003年的亿元上升为2009年的亿元,年均增长117%。据另外一项估算,我国县以上医院每年花在脑卒中患者的直接医疗费用达120亿元,间接费用高达200亿元以上。对于中风患者家庭,更是需要长期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随着先进医疗设备与药物的广泛应用,住院治疗脑卒中的各种医疗费用高;病情稳定还要持续的康复治疗;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还需要家人或请人长期、持续照料和护理;还有无法评估的巨大精神创伤!6、年轻化趋势明显​我国三个大型的脑卒中数据库显示:目前中风后存活的人,65岁以下的人占了。​​​​在我的临床工作经历中,救治的最年轻的脑梗死患者仅8岁,最年轻的脑出血患者仅9岁,16岁的脑出血,24岁的脑梗死,以及存在颈动脉斑块的大量中年高危人群……​​这些活生生的病例深深地震撼着我,我难以想象这会给患者和他们的家庭带来什么!作为一名神经科医生,我再也不能无所作为地等待病人中风后来找我,必须唤醒广大民众潜在的必要健康需求,提高健康自我管理的意识,用自己的一份力量能够唤起更多人的关注,让每一个人用实际行动传递中风预防理念,为社会、为广大民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三、中风(脑卒中)可防可治​只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无论是首次中风发作还是中风复发,都可以得到有效的预防。目前,随着医学科技的发展,先进的医疗手段已经可以明显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甚至不留下后遗症,完全回归社会、回归家庭。​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加拿大等国家在对脑卒中开展相关防治工作后,其死亡率已明显下降。美国脑卒中死亡率下降了60%,男性发病率下降了30%,女性下降了18%,日本脑卒中从死亡率第一位下降到第三位。​我们欣喜地看到,2009年,国家卫生部正式启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现更名为“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上海虹口区同期就开始贯彻落实国家脑卒中防控策略,开始了上海虹口脑卒中网络的建设探索,5年来已经取得了虹口区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下降的阶段性成果,这些举措定将为降低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和复发率,维护民众的健康权益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风病论文研究及进度安排可以这么写。1、明确论文内容,进行相关论文资料的阅读与翻译。2、撰写开题报告。3、设计实验。4、开展实验。5、准备中期检查。6、根据中期检查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实验。7、完成论文初稿。8、论文修改完善,答辩PPT完稿。8、打印论文,准备答辩。

  • 索引序列
  • 中风医学论文
  • 中风病风邪探析论文
  • 中风病论文
  • 痛风中医学论文
  • 中风病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