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枯叶病的防治与管理论文

枯叶病的防治与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

枯叶病的防治与管理论文

路边经常种植一种芳香的植物,就是桂花。桂花是很多地方沿街种植的最受欢迎的品种,因为当季满街都是清香。桂花在种植过程中会发生很多病害,比如叶枯病,那么如何防治桂花叶枯病呢?桂花叶枯病发生在叶片的边缘和尖端。开始是淡褐色的斑点,然后逐渐扩大成不规则的大块。如果几个病斑连在一起,整个叶子会干枯1/3-1/2。病斑呈灰褐色至红褐色,有时易碎,边缘发黑,有轻微凸起。后期发病部位散在许多小黑点,病斑背面颜色较浅。病原菌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叶和落叶中越冬,分生孢子靠风雨传播。病菌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7左右。在广州,大多数疾病发生在7月至11月。盆栽植物在潮湿、闷热、通风不良,或者植物长势衰弱的情况下,会病情严重。冬天过后,老叶子上更容易发生疾病。植物的下部叶子出现得更频繁。防治方法1.加强园艺管理。盆栽桂花应避免积水,施腐殖质肥和钾肥,提高抗病能力。病株要及时摘除病叶,冬季要摘除病叶,喂养传染源。2.在药物防治期,初期先喷蜀将君,然后再用800倍液喷50%敌草醚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新高脂膜或50%多菌灵800-1000倍液进行防治。

1、大蒜叶枯病的原因 大蒜叶枯病由真菌子囊菌亚门枯叶格孢腔菌Pleospora herbarum ( Fr.) Rabenk侵染所致。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子囊壳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年产生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和雨滴飞溅进行再侵染。秋播大蒜出苗后,病残体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滴飞溅传播,降落在蒜叶上,引起侵染发病。 病菌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但需要较高的湿度。降雨和田间高湿是病害流行的必要条件。大蒜感病生育期在成株期。 一般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偏施氮肥、葱蒜类蔬菜混作、植株受伤、植株生长瘦弱和连作的田块发病重。年度间多雾、多雨的年份发病重。 2、大蒜叶枯病的症状 大蒜叶枯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及薹茎等部位,以叶片发病为主。叶片受侵染后,表现出4种发病类型,尖枯型、条斑型、紫斑型和白斑型。病害发生严重时,叶片上病斑可穿过叶节向叶鞘延伸,使叶鞘枯黄。田间潮湿时,病斑表面产生褐色至黑色霉层。尖枯型下部叶片初呈白色圆形斑点,逐渐扩展后,叶尖变成深褐色坏死,两侧隐约有紫褐色斜纹。条斑型主要发生在中下部叶片。叶片染病,产生纵贯全叶的褐色条斑,沿中肋发展或位于叶片一侧。条斑型整个生育期可见,为田间主要病斑类型。叶片受害,病斑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色泽较深为深褐色,边缘淡褐色,两端有枯黄色坏死线,扩展蔓延后可使叶片枯黄。白色型抽薹期上部叶片出现密集圆形、卵圆形白色小病斑,边缘明显。有些白斑后期发育成紫斑。 3、大蒜叶枯病的防治方法 (1)清洁田园。大蒜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减少病菌的越冬数量。 (2)实行轮作。大蒜田尽量不要连作或与葱类作物混作,提倡与小麦、玉米、豆类或瓜类蔬菜进行轮作。 (3)加强田间管理。精细整地,合理密植,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 (4)药剂拌种。大蒜播种前,用蒜头种子重量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对大部分草坪来说,枯叶层是管理工作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枯叶层尤如—层紧实的编织物,处于地表面与绿色植物之间,是由活的或死的植物组织构成的,它的主要成分是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在草坪中枯叶层可分为两层:上面一层是横向生长的茎叶和刚腐烂的植物体,下面是像泥炭一样难以分解的底层。 下面谈—谈枯叶层的作用及其形成和处理: 一、枯叶层的成因:总的来说,就是有机物增加的速度超过了微生物分解的速度,所以积累起来。 二、枯叶层累积的速度1.依草坪植物的种或品种不同,枯叶层累积速度不同。如生长旺盛的草地早熟禾,其枯叶层累积速度比较快。为了降低这些生长旺盛,适应性强的品种枯叶层的累积就需要进行精心管理。2.修剪高度越高,枯叶累积越快。3.修剪次数多,枯叶层累积速度会越慢。4.施氮量愈多,枯叶层累积越快。 三、枯叶层的作用 少量的枯叶层实际上有一定的好处:它可以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可以降低—年生杂草的萌发,可以提高草坪弹性及耐践踏能力,从而提高草坪质量等。但是过厚的枯叶层则是利大于弊。1.过厚的枯叶层会使草坪的耐热、耐寒、耐旱的能力下降,降低草坪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这主要是因为枯叶层中的温差比土壤中大,而草坪植物的大部分根系集中在这—温度波动大的枯叶层中。2.水分利用率低。这同样是由于根系集中在比土壤空隙大,保水力差的枯叶层所致。3.枯叶层是病虫害生存繁殖的介质。某些真菌能长期生活在枯叶层的有机质中,当环境条件好转时,这些真菌能很快繁殖危害植物。一些地表害虫在生长季或是冬季都能在枯叶层中生存。4.枯叶层能改变农药的作用或降低农药的毒性。例如有些防治蛴螬的农药因枯叶层的吸附而不能到达土壤,从而起不到杀虫作用。5.降低氮肥肥效,尤其是含量高的液态肥很容易挥发到大气中。 四、减少枯叶层的措施1.施氮量适中,修剪次数适当。2.杀菌剂的使用要压缩到对微生物活动影响最小的数量。3.保持枯叶层的ph值为,以利微生物活动。4.通过打洞、加土,在枯叶层中保持氮的合适浓度(25-100ppm),创造一个有利于微生物分解的环境。5.选用枯叶层累积速度慢的草种或品种。

结核病的管理与防治论文

肺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慢性病,该病的病程长、恢复慢,而患者在患病期间会处于营养失衡的状态,在用抗结核药物治疗期间,还容易引发胃肠道的不良反应,因此既需要配合医生治疗,又要注意饮食护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结核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传染病,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以肺结核最为多见。其病理特点是结核结节、干酪样坏死和空洞形成。临床上呈慢性过程,少数可急性发病,常低热、盗汗、乏力、咳嗽、咯血等表现。

【关键词】 肺结核 护理

一、病因、病理

1.结核菌

属于分支杆菌,生长缓慢,涂片具有抗酸性,亦称抗酸杆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耐寒、耐干燥、耐潮湿,在阴湿处可存活5个月以上,但在烈日下曝晒2h或煮沸lmin杀灭。

2.感染途径

结核菌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传染源主要是带菌的结核病人,由病人随地吐痰或对人咳嗽、打喷嚏而传播,健康人吸入这些带菌的飞沫后即可引起肺部感染。其次是通过消化道感染,通过与人共进餐、共用碗筷等而产生肠道感染。

3.人体的反应性

(1)免疫力。人体对结核菌的免疫力有二种,一是先天性免疫力属于非特异性,另一种是后天性,具有特异性。一般人初次感染结核菌后,大多数由于免疫力的保护作用而不 发展成为结核病。

(2)变态后应(过敏反应)。结核菌侵入人体后4~8周身体组织对结核菌及其代谢产物所发生的过敏反应称为变态反应。具有过敏反应的人再接触结核菌时,使局部组织反应强烈而产生炎症,甚至坏死,由此而灭菌使细菌局限化。达到防御作用。

(3)变态反应与免疫力的关系。人体感染结核菌后是否发病或发病程度较轻;反之如果机体免疫力低下,虽然结核菌入侵数量不多、毒力不大也可发生结核病。

二、具体护理医嘱

1.一般护理

(1)休息与活动。早期中毒症状明显,需卧床休息,随体温恢复,症状减轻,可下床活动,参加户外活动及适度的 体育锻炼,部分轻症病人可在坚持化疗下继续从事轻工作。以不引起疲劳或不适为宜。

(2)饮食。结核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需指导病人及家属采取优良的均衡饮食,多食肉类、蛋类、牛奶及水果等高蛋白富含钙、维生素的食物,有助于增强抵抗力,增进机体的修复能力。若有大量盗汗应监测病人液体摄入量与排出量,给予足够的液体。

(3)环境的调整。清洁与舒适:尽力改善病人的生活条件与居住环境,室内应定时通风,特别是晨起、午后、夜间睡觉前。有盗汗应及时用温毛巾擦干汗液,勤换内衣,必要时每天更换床单,有条件者每天淋浴。 (4)消毒与隔离。指导病人咳嗽,打喷嚏时应以卫生纸或手帕掩住口鼻。

将痰吐在有盖容器中,1%含氯消毒剂加入等量痰液内混合浸泡 1h以上方可弃去,或吐在纸上焚烧。保持口腔清洁,尤在夜间入睡前,碗筷等餐用具后煮沸5min再洗;剩余饭菜煮沸5min弃去;便具、痰具用1%含氯消毒剂或含氯石灰(漂白粉)液浸泡1h再冲洗;床单、衣服等应以开水浸泡后再洗;衣被、书籍等物可在太阳下曝晒2h。

2.咯血的护理

(1)使病人绝对卧床休息,一切护理在床上进行,待血止一周后病人可下床大小便。

(2)给予心理护理,消除恐惧与忧虑,鼓励病人有血尽量咯出,以防窒息。

(3)护士在护理及抢救中必要沉着,迅速做好急救器材吸引器、气管插管、氧气及止血药物准备。

(4)咯血发作时立即 报告 医生,必要时按常规注射止血药物和物理疗法—胸部放置水袋或沙袋,并记录咯血量。

(5)按时查房。细致观察病情变化及四大生命体征。

(6)注意营养。给予高热量易消化饮食。

(7)保持大便通畅。便秘者可采用轻泻剂或灌肠。

(8)取患侧卧位。以防病变播散,鼓励指导病人咯出气管内血,避免大咯血窒息的发生。

(9)禁止会客与高声谈笑。

(10)如有发生窒息者,可立即采取体位引流,即抱起患者双足,使病人身体与床呈垂直,清出白内血块,放平立即氧气吸入,静脉注射及垂体叶素5u+10% NaCl 20mL或Gluosi 20mL,但对高血压、有冠心病病史的病人及预孕妇慎用。

三、心理护理

热情向病人介绍有关结核病的 用药知识 ,预防隔离知识,让病人认识到结核病是一种可以治愈的慢性病,使之保持良好的心态,能积极配合 治疗。遵守化疗方案规则用药,坚持全程化疗。

参 考 文 献

[1]黄津芳. 医院健康 教育 的研究方向[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11).

[2]何家荣.实用肺结核病学[M].北京: 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

[3]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497.

[4]王国强.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原则和目标[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4):42.

【摘要】 肺结核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传染病,是国家重点预防和控制的传染病。对138例肺结核病人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心理压力往往是造成患者身心健康急转直下的主要原因。根据肺结核病人的心理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 措施 ,及时进行健康教育,帮助病人正确对待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关键词】 肺结核;心理特点;护理

文章 编号:1004-7484(2013)-10-5776-01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占器官结核总数的80%-90%。大多数患者缺乏肺结核病的知识,病情加重才到医院就诊。而肺结核病病程长,和非传染病人相比,肺结核病人思想压力大,怕传染给别人,担心别人歧视,使病人产生自卑、悲观、忧郁、恐惧心理,甚至绝望情绪。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治疗护理的同时,特别注意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1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我科于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共收治肺结核病人138例,其中男性80例,女性58例。

入院情况 平诊入院98例,急诊入院40例,伴有咳嗽咳痰68例,伴有低热39例,伴有咯血31例。

治疗情况 坚持住院痊愈32例,症状减轻出院97例,死亡9例。

2 心理特点

多数患者缺乏结核病知识,在发病初期一般将头痛、低热、咳嗽视为普通感冒。症状持续一段时间不愈,才前往医院就诊。故对此病缺乏心理准备,常有焦虑感,甚至有恐惧感,有的有悲观心理,若不消除这种心理,不利于开展有效的治疗。作为护士,应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给患者以恰当的解释,使患者消除这种顾虑,尽早接受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在治疗护理期间的心理特点 心理压力很大。怕别人歧视,甚至怕给家庭、社会带来经济负担,表现出消极情绪。此时护士应具备良好的举止,温和的态度,主动建立医患间的交流氛围。耐心听患者诉说,回答患者的疑问。这种尊重和关心可使患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自信心。另外,有的患者对自己的身体过分关注,稍有不适即疑为病情恶化,这种消极的心理反应,严重者可导致感觉异常和心理、生理障碍。护士应告知患者病情好转的点滴信息,培养乐观情绪,以减轻患者对身体的过分关。

治疗结束后的心理特征 结核病患者治疗结束后,可分为两种心理状态:一种认为自己已治愈,恢复了健康,这种现象是正常的;而另一种对治疗效果持怀疑态度,一旦患感冒、咳嗽或胸痛就认为旧病复发。护士应在患者疗程结束后告知其这些知识,能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这些问题。

3 护 理

督促指导病人合理用药 对138例病人进行调查表明,约有78%的病人不知道治疗成败的关键所在。护士应耐心地向病人解释抗结核药的用药原则,即坚持早期、联合、适量、规律和全程治疗。在调查中发现约有80%的病人因经济困难而不能接受治疗,住院期间负担重,病情稍好转就要求出院。针对此类病人,护理人员应让病人知道必须规律用药,完成全疗程,应有95%以上治愈机会,并不会传染他人,否则就会发展成难治性肺结核病,使结核菌耐药,即便应用昂贵药品,花费更长时间,也难以治愈。

对住院病人的生活指导 由于结核病是一种慢性消耗疾病,丰富的营养对疾病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指导病人要加强营养,进食高热量、高蛋白及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如牛奶、豆浆、鸡蛋、鱼肉、水果及蔬菜等,教育病人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饮酒,保证每日有足够的睡眠,劳逸结合,增强机体免疫力。

加强消毒隔离知识指导 由于肺结核病是经呼吸道传播,开放性肺结核病人的排菌是结核病传播的主要原因,切断传染途径从自己做起。给病人讲解预防常识,发给病人痰袋或痰纸,嘱病人吐在纸里后放入痰袋统一回收并焚烧,不面对别人咳嗽、打喷嚏,咳嗽、打喷嚏时用手帕遮住口鼻,减少结核菌的传播,增强病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病室要经常通风,并用消毒液擦洗地面、床头桌,被褥要经常晒。病人餐具应单独一套使用,并定期煮沸消毒。及早发现和诊断病人,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知识的宣传和教育,使群众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同时应进行PPD实验,阴性者及时接种卡介苗,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应届毕业生网职场资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演讲稿发布时间:2016-03-081982年3月24日由国际防痨协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倡议、各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举办纪念罗伯特·科霍发现结核菌100周年活动,国际防痨协会的会员之一非洲马里共和国的防痨协会提议,要像其它世界卫生日一样,设立世界防治结核病日。这个建议后来被国际防痨协会理事会采纳。从那时起,国际防痨和肺病协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就开始举办各种纪念活动,但局限在一定的活动范围,缺乏大规模行动。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演讲稿范文一:老师们、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控制结核,人人有责》。同学们,每年的3月24日是“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关结核病的常识: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慢性传染病,结核杆菌可能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病。结核病在全球广泛流行,严重危害着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它曾经是危害人类的主要杀手,夺去了数亿人的生命。而学校是人口密集,传染病多发地点,那么我们应该怎样预防结核病呢?第一.要控制结核病的传染源。我们最常见的结核病传染途径是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第二.了解结核病防治知识。要懂得结核病的危害和传染方式,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要近距离面对他人打喷嚏或者大声说笑。青少年应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一旦发现有发低烧、夜间出虚汗、咳嗽、咳痰,二十多天不见好转或者痰中带有血丝等肺结核的可疑症状时,应及时到结核病防治机构诊治。第三.要注意劳逸结合,生活有规律,保持足够的营养和睡眠,适当增加户外活动,提高抵抗力,减少发病机会。最后,预祝老师、同学们都有个强健的体魄,更好的生活学习。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演讲稿范文二: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是高二(7)班的**,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是"防治结核病,人人保健康"。我们知道,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小草发芽,树木抽枝,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可是,令人厌恶的细菌病毒也开始悄无声息地加速繁殖,是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除了我们经常提到的流感、水痘、腮腺炎等外,其中也包括 有死灰复燃趋势的结核病,谈到结核病,大家也许并不陌生,人类与结核斗争的历史至少有两千年。过去有一句俗话叫"十痨九死","痨"指的就是结核病;在文学作品中也有描述结核病的情节,如《红楼梦》中就可发现17人有结核病症状,其中最典型的是林黛玉死于肺结核咯血。确实,在解放前,因为没有特效药物,结核病是不治之症,解放后,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结核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尽管如此,我国仍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发国家之一。据2000年全国结核病 流行病学 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约有亿人受到了结核菌感染,患病人数居世界第二,仅次于印度。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在校学生中发生的结核病疫情有明显增加趋势,有的学校甚至在短时间内连续发现多例学生暴发肺结核事件,这不仅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体健康,也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因此,加强学校结核病防治和健康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做好学校结核病防治工作,是学生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的一个主要任务。那么,大家知道什么是结核病吗?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其中最常见的是肺结核。肺结核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传染病,是我国传染病中的头号杀手。肺结核病主要通过病人咳嗽、打喷嚏、或者大声说话时喷出的飞沫传染其他人。由于学生学校生活比较集中,如果有人得了肺结核,又没有及早进行正规治疗,很容易造成同学之间传染。咳嗽、咳痰、咯血是肺结核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如果连续 咳嗽、咳痰三周不见好转,或者咳出的痰里面带有血丝,就可能是得了肺结核。应该马上到当地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检查治疗。其它常见的症状还有低烧、夜间盗汗、午后发热、疲乏无力、体重减轻等。如果得了肺结核,就应该到结核病专业机构进行正规治疗,只要坚持服药6到8个月,90%以上的结核病人都是可以被治好的。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预防肺结核呢?预防结核病传播最主要的措施是及时发现和治好传染性的肺结核病人。具体有如下几点:1.及时发现并治疗在校学生中的肺结核病人。如果发现连续咳嗽、咳痰三周以上或者有咯血等症状的学生,就要怀疑可能得了肺结核,要及时报告班主任、校医和学校领导,并尽快与家长取得联系,及时带同学到结核病防治专业机构检查。2.一旦确诊学生或教职工得了肺结核,一定要休学或者休假进行正规治疗,以免传染其他同学。等到检查确认不具有传染性了,凭结核病防治机构的证明就可以复学。3.积极开展卫生运动,改善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教室和集体宿舍要经常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不对着他人咳嗽、打喷嚏或大声说笑。在咳嗽、打喷嚏的时候应该用手纸巾捂住嘴巴和鼻子,避免结核病菌通过飞沫传染他人。5.加强体育锻炼,生活要有规律,注意保证饮食营养和充足睡眠,保持心理健康,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发病机会。希望大家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共同关注结核病,促进身心健康!我的讲话结束,谢谢各位老师同学!

小麦叶枯病发生和防治论文

小麦叶枯病是世界性病害,由多种病原菌引起。在我国主产麦区均有发生。小麦受害后,子粒灌浆不饱满,粒重下降,造成减产。

(1)症状识别

主要为害小麦叶片和叶鞘,有时也为害穗部和茎秆。小麦拔节至抽穗期为害最重,受害叶片最初出现卵圆形浅绿色病斑,逐渐扩展连接成不规则黄色病斑。病斑继续发展,可使叶片变成枯白色。病斑上散生黑色小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一般下部叶片先发病,逐渐向上发展。

(2)发病规律

在冬麦区,病菌在小麦残体或种子上越夏,秋季侵入幼苗,以菌丝体在病株上越冬,来年春季病菌产生分生孢子传播为害。春麦区,病菌在小麦残体上越冬,来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传播为害。小麦残体和带菌种子是病害的主要初侵染源,低温多湿有利于此病的分生和扩展。

(3)防治措施

一是选用抗病、耐病品种;二是药剂拌种,用6%的立克秀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有效成分)或三唑酮按种子量的~(有效成分)拌种,或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千克,对水5千克,拌种50千克,然后闷种6小时,可兼治腥黑穗病;三是田间喷药,重病区于小麦分蘖前期用多菌灵或百菌清喷雾防治,每隔7~10天喷一次,连喷2次,可有效控制叶枯病的为害。

农业防治为选择抗病好的品种,在深翻土地时注意病残体要充分的腐熟分解,另外注意磷肥和钾肥的合理施用,病重的地块实行轮作,药剂防治为前期用20%粉锈宁乳油进行拌种,小麦的孕穗前后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施。

一、小麦叶枯病有哪些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首先选用抗病能力强的品种,深翻土地的时候要让病残体腐熟分解,用病残体沤肥时,需要充分的腐熟后再施用,同时注意磷肥和钾肥的合理施用,发病比较重的地块要实行轮作。

2、药剂防治:前期做好种子处理,用20%粉锈宁乳油公斤拌种100斤,或者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公斤加5千克水进行拌种125千克,然后堆闷6小时,小麦的孕穗前后可用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喷施,或者用1:1:140波尔多液喷施。

二、发病原因是什么

1、小麦的叶枯病又分为黄斑叶枯病、雪腐叶枯病和链格孢叶枯病,而黄斑叶枯病是主要的发病类型,且发病迅速,对小麦的影响很大。

2、一般田间的土壤过于湿润时或者小麦的长势较弱时容易发生,当然在小麦的整个生长期都有可能发生,特别是小麦灌浆期最重。

3、小麦叶枯病主要对上部功能叶片造成危害,特别是旗叶的危害最大,刚开始为黄褐色斑点,然后变为纺锤形或者椭圆形,且外围有着黄色晕圈。

4、像连续的阴雨天气特别容易发生叶枯病,一般的地块的发生率在5%左右,较为严重的地块的发生率达到了60%以上,因此要做好防治工作。

麦苗青青露锋芒,风吹麦浪五谷香,四季耕耘三餐足,勤俭持家六畜旺。看似普通的小麦,产量占全球粮食总产量超2成,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凭借坚韧的筋骨,养育着祖祖辈辈的人类。但随着社会发展,自然条件的改变及小麦品种的频繁更换,病虫害问题愈加突出,制约着小麦产质的提高。尤其是小麦发生叶枯病时,如防控不及时或者措施选择错误,黄叶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籽粒皱缩,千粒重降低,轻则减产5%,重则减产3成至5成。为解决此类问题,接下来通过叶枯病的症状特点、发病原因、防控措施,并结合实践生产经验,提出相应防控建议。症状特点叶枯病,发病期主要集中在孕穗至抽穗灌浆期,孕穗期出现症状,扬花灌浆期盛发,降雨频繁年份和区域的发病概率高。其包括叶斑病和叶枯类病害,病原超过20种,常见的如根腐叶枯病、雪霉叶枯病、黄斑叶枯病等,病症特点分别是:根腐叶枯病。主要发病期是在抽穗前,初期叶片有小型褐色斑点,病斑数量逐渐增大,连接成片,呈椭圆或者不规则状。遇到阴雨天,病斑旁还会有水渍状的斑点。雪霉叶枯病。主要发病期是5月,病斑出现在植株的上半部分叶片上,如旗叶和倒2叶,呈暗绿色,水渍状,病症的扩张速度快,几天内,病斑就能完全覆盖叶片,致使叶片失绿枯萎。黄斑叶枯病。别名黄斑病,主要危害叶片,颜色是黄褐色,严重时出现黑褐色霉层,病斑呈椭圆。虽然叶枯病的种类繁杂,病症的衍化进程却十分类似,能总结涵盖成芽腐、苗枯、基腐、鞘腐、叶枯、穗腐六大类型,病斑由小到大,由部分叶片扩展到全部叶片,颜色由暗绿到黄褐再到黑褐,长势由强到弱。发病原因品种问题。不同品种的小麦针对叶枯病的抗性和耐病性有差异,选择错误的品种,比如周麦9号、鲁麦23和皖麦19,就会增加叶枯病的发病概率,相反选择抗性强的品种就能一劳永逸,如郑州874、周麦10号等,减小防治该病害的压力。温度降水。温度、湿度和降水是叶枯病的影响因素,其喜在低温高湿环境中生长繁殖,研究表明:三月,温度回暖,蛰伏的病菌复苏;四月温度显著升高,利于病害蔓延;五月降雨量大,雨热同期,麦田湿度增高,加上田间的光照不足,病害快速扩张。菌原残留。叶枯类病害大都是以种子、土壤和有机肥为初始侵染源,生长季节的再侵入主要靠分生孢子借风和雨,侵入叶部、茎部和穗部。病菌原残留在小麦种子上,麦田连作病菌在土壤中不断累积,施用有机肥时未充分腐熟致使病菌残留,待越夏越冬结束,温度合适,菌原就会侵入幼根、幼芽和幼苗,集中爆发。用肥不当。施肥时,偏施速效氮肥,施用量过大,小麦茎弱身重,倒伏问题突出,田间郁闭,采光通风不畅,加重病害。防控措施叶枯病防治过程中,要坚持农业防治和药剂防治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综合防治策略,重点用药剂喷施发病点,再以其为中心向拓展防治。农业防治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定期轮作,种植其它作物,倒茬口,以免病菌原在土壤堆积,还要选用无病原残留的种子,做好相关校验工作安排。合理施肥,基肥要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别只施氮肥,还要增添磷钾肥,满足小麦对不同营养物质的需求,提高植株的抵抗力。加强土壤管理,播种前,深翻土壤,把残叶深埋,无害化处理地表的病菌原,可用来沤制肥料或者当燃料。改善采光排水,合理控制种植密度,规避高密度种植带来的田间郁闭问题,提高麦田的采光通风条件。遇到连续降雨天,还要注重田间的排水,避免雨水积滞。药剂防治包括:药剂拌种,能控制苗期根腐死苗问题的出现,且能抑制侵入病原的扩张,推迟病害的发生时期,建议使用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纹霉净可湿性粉剂、多菌灵、三唑酮或扑海因等进行拌种。穗期防治,孕穗期前后喷施代森锌粉剂或者波尔多液,或者采取组合喷施的策略,如可用80%的戊唑醇可湿性粉剂8g+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适量磷酸二氢钾,以周为喷施期,连续喷施两三次。综合来看,小麦叶枯病的防治并不简单,要根据病害的发生规律,始终都要坚持农业防治为基础、充分发挥小麦的调节优势、药剂拌种为辅的原则,制定合理的防治策略,从而达到省时省力,绿色环保,还能防病增产的效果。

叶枯病论文

属和种用斜体,其他正体。细菌的分类等级(分类单位)和其他生物相同,为界、门、纲、目、科、属、种。临床细菌检验常用的分类单位是科、属、种。种是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形态学和生理学性状相同的细菌群体构成一个菌种;

性状相近、关系密切的若干菌种组成属;相近的属归为科,依次类推。在两个相邻等级之间可添加次要的分类单位,如亚门、亚纲、亚属、亚种等。

扩展资料:

细菌在工业、医药卫生等方面的应用也很广。工业上可利用细菌生产多种工业产品,如枯草杆菌生产蛋白酶和淀粉酶,可用于皮革脱毛、丝绸脱胶和棉布脱浆等;乳酸杆菌、醋酸杆菌可分别产生乳酸、醋酸等化工原料;

谷氨酸短杆菌生产谷氨酸(谷氨酸钠即味精)和肌苷酸,用于食品及医药。医药卫生方面,利用细菌生产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疫苗、抗病血清、代血浆以及各种抗生素,例如常见的链霉素、四环素、土霉素、氯霉素等,都是从放线菌的代谢物中提取出来的抗生素药物。

细菌的有害方面也不容忽视。寄生细菌能引起人、畜、禽及植物发生病害,甚至造成死亡,如痢疾、霍乱、白喉、破伤风等病菌;水稻叶枯病、棉花角斑病、蔬菜软腐病等病原菌。腐生细菌常致使肉类等食品腐烂,工业生产中常因污染了杂菌而使发酵停止等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细菌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细菌

曾士迈1926年4月生于北京。194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8年7月 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毕业 1948年8月 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助教 1949-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助教 1953-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讲师 1960-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副教授 1964-1966 农业部派往越南执行文教援越任务 农业部派往墨西哥稻作生产考察组组长 1980-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教授 1980-1995 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副主任、系主任,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研究所所长,北京农业大学学报主编等职。 1995年至今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教授 1995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8-1953 为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植病防治等课带实验,带毕业班生产实习。 1953-1964 先后主讲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生理病理学、植物免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 1974-1979 植物病理学(三年制,工农兵学员)。 1980-1987 植物免疫学、植物病害流行学(均为大学生课和研究生课)。 1988-1995 植物免疫学、植物病害流行学、植保系统工程(大学生课和研究生课)。 1995至今 植物病理学进展、植物抗病性专题(研究生课)。 获奖情况 1960 北京市文教卫生先进工作者 北京市委 1987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植物病害流行电算模拟 国家教委 1987 国家自然科学奖 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 国家科委 1989 国家级优秀教师队伍 国家教委、人事部、中国教育工会 1989 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市级奖 北京市政府 1989 北京市优秀教师 北京市政府 1989 政府特殊津贴 国务院 1989 农业部首届优秀教材优秀奖《植物病害流行学》 农业部 1990 全国首届"兴农杯"优秀农村科技图书一等奖 《小麦病、虫、草、鼠害综合治理》 科技日报、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 199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优秀教师队伍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1996 农业部第二届优秀教材一等奖《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农业部 1997 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农业部 主要著作 1960 植物免疫学 林传光 曾士迈等编 农业出版社 1986 植物病害流行学 曾士迈 杨演合作编著 农业出版社 1989 植物保护(农业科技现代丛书) 曾士迈编 安徽科技出版社 1990 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 曾士迈 肖悦岩合编 电大出版社 1990 系统科学在植保研究上的应用 曾士迈 庞雄飞合编 农业出版社 1991 农业植物病理学(全国统编教材)第二版 修订组组长曾士迈 农业出版社 1991 小麦病虫草鼠害综合治理 李光博 曾士迈 李振歧主编 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4 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曾士迈 赵美琦 肖长林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5 植物免疫学(全国统编教材) 李振歧 曾士迈 商鸿生主编 农业出版社 1998 植物抗病育种的流行学研究 曾士迈 张树榛 科学出版社 1953-1998 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社会活动 曾任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1991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植保土化学科组召集人(1994止)、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1997止)、北京市政府顾问团植保组组长(1997止)、北京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1997止)等,现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报主编、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等多种学术刊物编委。-------------------------------------------周宗璜周宗璜,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高等真菌分类和个体发育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是中国高等真菌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粘菌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并率先对人参病害进行了研究,填补了我国空白。 简历1904年8月27日 生于浙江省吴兴县(湖州)。1920—1923年 上海青年会中学。1923—1924年 上海圣约翰大学理学院。1924—1928年 南京东南大学(即后中央大学)农学院。1928—1929年 南京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助教。1929—1934年 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1934—1937年 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技师,同时兼任中国大学生物系主任。1937一1938年 成都四川省病虫害防治所所长。1938—1941年 成都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技正,组主任。1941—1946年 江西中正大学农学院教授。1946—1948年 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专门委员会主任秘书,其间兼中正大学教授。1948—1949年 农林部棉产改进处简任技正。1949—1952年 上海军管会农林处—华东农林部特产处副处长,中国农业科学研究社副主任。1952—1959年 公主岭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植物保护系主任。1959—1962年 吉林特产学院教员。1962—1981年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系主任。1981年9月24日 病故。---------------------------------------------邓叔群(1902--1970)福建福州市人。真菌、植物病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门从事林业植物病理和粘菌、真菌的分类研究,以及中国粮棉作物--水稻、小麦、棉花病害的研究。建国以后,在他的倡导下实现了人工栽培食用、药用真菌,还成功地运用生物防治的科研成果,大面积防治森林虫害,为中国真菌学开拓了道路。他所发现的4个新属120个新品种为国际所公认,列入英国真菌研究所编的《真菌字典》中。曾发表论文70多篇,专著有《中国的真菌》等。------------------------------------------裘维蕃 Qiu Weifan(Chiu Wei-Fan)1912.5.15~植物病理学家。1912年5月15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市。 1935年毕业于金陵大学植物病理学系。1948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简历历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北京农业大学一级教授,植物病理专业主任。曾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真菌学会理事长,国际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选入国际名人录,并被选为国际传记中心管理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 四十年代开始从事真菌分类、 生理和栽培研究, 五十年代还开展了植物病毒学和生物诊断研究。 对十字花科和茄科蔬菜作物的病毒病理学以及防治基础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对北京大白菜三大病害和华北小麦丛矮病的病原学,流行规律以及防病增产措施,都做了大面积的防治试验。另外提出研制抗病毒诱导剂可行性的理论依据,并据此研制出 NS-83增抗剂,用以抑制番茄和烟草病毒病有显著抑病增产效果,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其作用机制研究获国家教委技术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完成了中国第一部《植物病毒学》专著。在真菌学上,他是国际上最早发现真菌异核现象者之一;在食菌分类和栽培的基础研究上,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主要论著有《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毒学》,《中国食菌及其栽培》,《中国大白菜三大病害的研究》,《植物诱导抗性及83增抗剂的研制,作用机制和应用》,《中国丝条状病毒及其导致的病害》,《农园植病谈丛》 等百余篇或部。------------------------------------------------谢联辉 --------------------------------------------------------------------------------植物病理学家。福建龙岩人。1958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福建农业大学教授。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水稻病毒的种类、分布、为害、传播测报与治理,其成果被誉为是“对世界病毒作出了新贡献”;发现一种新的水稻病毒——水稻簇矮病毒,受到国际稻病学界的高度重视;报导的水稻齿矮病毒和东格鲁病毒均系中国新记录;三种病害的及时发现,有力地控制其蔓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中国水仙、甘蔗、福建烟草、蕃茄和香蕉等植物的病毒种类、分布、发生和治理措施,报导了9个中国新记录和5个中国大陆新记录。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林亮东(1900-1974年),别号立农,香山县(今中山市)南朗镇大车人。1935年被选派到美国奥列贡大学研究院学习植物病理及真菌学,1937年获硕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获美国生物学会授予荣誉会员及美国植物病理学会金质奖章一枚。回国后,一直从事植物病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华南农学院教授、广东农林处处长、华南农学院植保系系主任、华南农学院湛江分院副院长、广东植物病理学会理事。---------------------------------------------戴芳澜 字观亭,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 1893年5月4日生于湖北省江陵县, 1973年1月3 日卒于北京。1911考入清华学堂预备班,两年后赴美国康乃尔大学学习植物病理学。1918年毕业,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一年后回国,先后任教于南京第一农业专科学校、广东省立农业专门学校,东南大学和金陵大学。1934年赴美国纽约植物园生化实验室和康乃尔大学植物病理系进行客座研究。1935年任清华大学任生物系教授,兼任农业研究所病害组主任。他仍继续真菌分类研究。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真菌和植病研究室主任,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研究所所长,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曾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为理事长和《植物病理学报》主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名誉理事长。他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农业科学院通讯会员。戴芳澜在真菌分类学、形态学、遗传学和植物病理学等方面发表论文和著作50多篇,为中国近代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中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1930年,他发表的“三角枫上白粉菌之一新种”的论文,是中国真菌学家首次报道的真菌新种,是真菌学在中国创立的标志。他与.道奇(Dodge)合作对脉胞霉 (Neurospora) 的分类和细胞遗传学研究成果是真菌学的经典文献。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植物病原目录》《中国真菌总汇》和《真菌的形态与分类》等。-----------------------------------------------黄齐望简历 1904年1月16日 出生于浙江省定海县。 1930年 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 1930—1933年 任浙江大学农学院助教。 1933—1935年 任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技士。 1935—1937年 留学于日本九州大学农学部。 1937—1938年 在家乡定海简师任教。 1939—1941年 任上海南通学院讲师。 1942年 任苏北南通学院副教授兼图书馆主任。 1945—1946年 任浙江省定海县立中学教务主任。 1046—1948年 任福建农学院教授兼教务主任。 1948—1949年 任中正大学教授。 1949年 任浙江省舟山中学校长。 1950—1952年 任南昌大学教授。 1953—1968年 任江西农学院教授。 1971—1979年 任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教授。 1979—1982年 任江西农业大学教授。 1982年4月13日 在南昌逝世。 主要论著 1 黄齐望.粟黑穗病对于粟株生长及收量的影响.昆虫与植病,1935,3:234—235. 2 黄齐望.烟草疫病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speg.)De Hann〕与木霉菌〔Trichoderma lignorum(Tode.)Harz〕拮抗作用之研究.中华农学会报,1937,162:43—50. 3 黄齐望.烟草立枯病菌之研究史略及防除法.农学月刊,1937,4(2):34—42. 4 黄齐望.1936年植病界新发现之植物细菌病.农报,1937,4:901—902. 5 黄齐望.植病界溶菌素研究概况.昆虫与植病,1937,5:368—375. 6 黄齐望.植病研究上土壤温湿度之调节装置.昆虫与植病,1937,5:478—483. 7 黄齐望.中国棉麻病害要览.上海新农出版社,1952. 8 黄齐望.1955年江西境内所发现的几种作物病害.江西植保通讯,1955,2:21—23,4:24. 9 黄齐望,欧阳谅.江西十字花科根肿病的观察和防治意见.植物保护通讯,1955,8:1—4. 10 黄齐望,陈善堃.棉花缩叶病调查.植物保护通讯,1954,5:10—11. 11 黄齐望,欧阳谅.江西作物病害名录.江西农学院学报,1957,1—10. 12 黄齐望.油菜对菌核病的抗病性和病菌寄生性初步调查.江西植保通讯,1957,3:1—4. 13 黄齐望,刘安国.都昌棉花雷害调查.江西农学院科学研究汇刊,1959,128—132. 14 黄齐望等.江西农业病虫害病害部分.江西人民出版社,1960. 15 黄齐望,陶承祥.草皮、草木灰及几种矿物质对于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植物保护学报,1962,1(3):326—327. 16 黄齐望,李富文等.油菜霜霉病的发生规律、病原生活力及防治研究.江西农学院学报,1963,74—82. 17 黄齐望,陈菊芳.南昌郊区辣椒两种炭疽病菌的初步研究.植物保护学报,1964,3(3):317—318. 18 黄齐望.江西桑寄生调查.植物保护,1964,2(6):267. 19 黄齐望,李富文等.棉角斑病种子带菌研究.江西植保论文选集(病害部分)1965,39—41. 20 黄齐望.棉花根肿的观察和预防.江西植保论文选集(病害部分),1965,42. 21 黄齐望,夏林元.蚕豆赤斑病病原菌的研究.植物保护,1965,3(2):62. 22 黄齐望等.水稻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江西人民出版社,1975. 23 黄齐望.江西经济植物病害志.江西人民出版社,1978. 24 黄齐望,刘安国.南昌郊区水稻菌核菌鉴定.江西植保,1978,1:42—44. 25 黄齐望.观察安义县水稻凋萎型白叶枯病纪要.江西植保,1978,1:18,2. 26 黄齐望.植医须知(一)江西植保,1978,1:46—49. 27 黄齐望.植医须知(二)江西植保,1978,2:42. 28 黄齐望.植医须知(三)病菌接种.江西植保,1979,4:50. 29 黄齐望等.稻条叶枯病概观及分生孢子促成研究.江西植保,1979,2:27—29. 30 黄齐望.植医须知(四)稻叶斑病害鉴别法.江西植保,1980,4:47—50. 31 黄齐望.防治植物病毒病的化学治疗剂研究近况.江西共大学报,1979,1:53—57. 32 黄齐望.植物感染生理.江西共大学报,1980,1:41—43. 33 黄齐望,车慕贞,廖月华.诊断二晚黄叶病纪要.江西共大学报,1980,3,4:25—26,71. 34 黄齐望.江西近年升级的稻曲病.江西农大学报,1981,2:22—26. 35 黄齐望.论农药之祸及病虫害防治.江西农大学报,1981,3,4:34—41. 36 黄齐望.植医须知(五)菌类实验的准备工作.江西植保,1981,1:30—32. 37 黄齐望.植医须知(六),植病解剖的石蜡切片.江西植保,1981,2:26—29.---------------------------------------吴友三吴友三,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小麦抗锈育种上培育出十多个品种,对我国东北麦区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分离、鉴定,小麦耐锈性特点和机制的理论研究上做出了重要成果。 -------------------------------------------林孔湘,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一生潜心研究柑桔黄龙病,首先证明黄龙病病原为病毒;首创柑桔繁殖材料热处理消毒方法;推行“无病虫栽培”技术,为振兴我国柑桔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

曾士迈1926年4月生于北京。194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8年7月 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毕业 1948年8月 北京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系助教 1949-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助教 1953-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讲师 1960-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副教授 1964-1966 农业部派往越南执行文教援越任务 农业部派往墨西哥稻作生产考察组组长 1980- 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教授 1980-1995 历任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系副主任、系主任,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研究所所长,北京农业大学学报主编等职。 1995年至今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系教授 1995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48-1953 为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植病防治等课带实验,带毕业班生产实习。 1953-1964 先后主讲普通植物病理学、植物生理病理学、植物免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 1974-1979 植物病理学(三年制,工农兵学员)。 1980-1987 植物免疫学、植物病害流行学(均为大学生课和研究生课)。 1988-1995 植物免疫学、植物病害流行学、植保系统工程(大学生课和研究生课)。 1995至今 植物病理学进展、植物抗病性专题(研究生课)。 获奖情况 1960 北京市文教卫生先进工作者 北京市委 1987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植物病害流行电算模拟 国家教委 1987 国家自然科学奖 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 国家科委 1989 国家级优秀教师队伍 国家教委、人事部、中国教育工会 1989 北京市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市级奖 北京市政府 1989 北京市优秀教师 北京市政府 1989 政府特殊津贴 国务院 1989 农业部首届优秀教材优秀奖《植物病害流行学》 农业部 1990 全国首届"兴农杯"优秀农村科技图书一等奖 《小麦病、虫、草、鼠害综合治理》 科技日报、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 1996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优秀教师队伍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1996 农业部第二届优秀教材一等奖《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农业部 1997 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农业部 主要著作 1960 植物免疫学 林传光 曾士迈等编 农业出版社 1986 植物病害流行学 曾士迈 杨演合作编著 农业出版社 1989 植物保护(农业科技现代丛书) 曾士迈编 安徽科技出版社 1990 普通植物病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 曾士迈 肖悦岩合编 电大出版社 1990 系统科学在植保研究上的应用 曾士迈 庞雄飞合编 农业出版社 1991 农业植物病理学(全国统编教材)第二版 修订组组长曾士迈 农业出版社 1991 小麦病虫草鼠害综合治理 李光博 曾士迈 李振歧主编 农业科技出版社 1994 植保系统工程导论 曾士迈 赵美琦 肖长林 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 1995 植物免疫学(全国统编教材) 李振歧 曾士迈 商鸿生主编 农业出版社 1998 植物抗病育种的流行学研究 曾士迈 张树榛 科学出版社 1953-1998 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 社会活动 曾任农业部科技委员会委员(1991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植保土化学科组召集人(1994止)、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1997止)、北京市政府顾问团植保组组长(1997止)、北京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1997止)等,现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植物病理学报主编、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等多种学术刊物编委。-------------------------------------------周宗璜周宗璜,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高等真菌分类和个体发育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是中国高等真菌学科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粘菌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并率先对人参病害进行了研究,填补了我国空白。 简历 1904年8月27日 生于浙江省吴兴县(湖州)。 1920—1923年 上海青年会中学。 1923—1924年 上海圣约翰大学理学院。 1924—1928年 南京东南大学(即后中央大学)农学院。 1928—1929年 南京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助教。 1929—1934年 法国巴黎大学理学院。 1934—1937年 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技师,同时兼任中国大学生物系主任。 1937一1938年 成都四川省病虫害防治所所长。 1938—1941年 成都四川省农业改进所技正,组主任。 1941—1946年 江西中正大学农学院教授。 1946—1948年 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专门委员会主任秘书,其间兼中正大学教授。 1948—1949年 农林部棉产改进处简任技正。 1949—1952年 上海军管会农林处—华东农林部特产处副处长,中国农业科学研究社副主任。1952—1959年 公主岭东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植物保护系主任。 1959—1962年 吉林特产学院教员。 1962—1981年 吉林农业大学教授,系主任。 1981年9月24日 病故。---------------------------------------------邓叔群(1902--1970)福建福州市人。真菌、植物病理学家。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专门从事林业植物病理和粘菌、真菌的分类研究,以及中国粮棉作物--水稻、小麦、棉花病害的研究。建国以后,在他的倡导下实现了人工栽培食用、药用真菌,还成功地运用生物防治的科研成果,大面积防治森林虫害,为中国真菌学开拓了道路。他所发现的4个新属120个新品种为国际所公认,列入英国真菌研究所编的《真菌字典》中。曾发表论文70多篇,专著有《中国的真菌》等。------------------------------------------裘维蕃 Qiu Weifan(Chiu Wei-Fan)1912.5.15~植物病理学家。1912年5月15日生于江苏省无锡市。 1935年毕业于金陵大学植物病理学系。1948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究院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简历历任清华大学副教授,北京农业大学一级教授,植物病理专业主任。曾任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长,中国真菌学会理事长,国际植物病理学会理事,选入国际名人录,并被选为国际传记中心管理委员会副理事长等职。 四十年代开始从事真菌分类、 生理和栽培研究, 五十年代还开展了植物病毒学和生物诊断研究。 对十字花科和茄科蔬菜作物的病毒病理学以及防治基础做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对北京大白菜三大病害和华北小麦丛矮病的病原学,流行规律以及防病增产措施,都做了大面积的防治试验。另外提出研制抗病毒诱导剂可行性的理论依据,并据此研制出 NS-83增抗剂,用以抑制番茄和烟草病毒病有显著抑病增产效果,已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其作用机制研究获国家教委技术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完成了中国第一部《植物病毒学》专著。在真菌学上,他是国际上最早发现真菌异核现象者之一;在食菌分类和栽培的基础研究上,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主要论著有《农业植物病理学》,《植物病毒学》,《中国食菌及其栽培》,《中国大白菜三大病害的研究》,《植物诱导抗性及83增抗剂的研制,作用机制和应用》,《中国丝条状病毒及其导致的病害》,《农园植病谈丛》 等百余篇或部。------------------------------------------------谢联辉 --------------------------------------------------------------------------------植物病理学家。福建龙岩人。1958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福建农业大学教授。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水稻病毒的种类、分布、为害、传播测报与治理,其成果被誉为是“对世界病毒作出了新贡献”;发现一种新的水稻病毒——水稻簇矮病毒,受到国际稻病学界的高度重视;报导的水稻齿矮病毒和东格鲁病毒均系中国新记录;三种病害的及时发现,有力地控制其蔓延,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较全面地研究了中国水仙、甘蔗、福建烟草、蕃茄和香蕉等植物的病毒种类、分布、发生和治理措施,报导了9个中国新记录和5个中国大陆新记录。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林亮东(1900-1974年),别号立农,香山县(今中山市)南朗镇大车人。1935年被选派到美国奥列贡大学研究院学习植物病理及真菌学,1937年获硕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获美国生物学会授予荣誉会员及美国植物病理学会金质奖章一枚。回国后,一直从事植物病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华南农学院教授、广东农林处处长、华南农学院植保系系主任、华南农学院湛江分院副院长、广东植物病理学会理事。---------------------------------------------戴芳澜 字观亭,真菌学家、植物病理学家 1893年5月4日生于湖北省江陵县, 1973年1月3 日卒于北京。1911考入清华学堂预备班,两年后赴美国康乃尔大学学习植物病理学。1918年毕业,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一年后回国,先后任教于南京第一农业专科学校、广东省立农业专门学校,东南大学和金陵大学。1934年赴美国纽约植物园生化实验室和康乃尔大学植物病理系进行客座研究。1935年任清华大学任生物系教授,兼任农业研究所病害组主任。他仍继续真菌分类研究。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真菌和植病研究室主任,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真菌研究所所长,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曾任中国植物病理学会为理事长和《植物病理学报》主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名誉理事长。他是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农业科学院通讯会员。 戴芳澜在真菌分类学、形态学、遗传学和植物病理学等方面发表论文和著作50多篇,为中国近代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中国真菌学和植物病理学的奠基人。1930年,他发表的“三角枫上白粉菌之一新种”的论文,是中国真菌学家首次报道的真菌新种,是真菌学在中国创立的标志。他与.道奇(Dodge)合作对脉胞霉 (Neurospora) 的分类和细胞遗传学研究成果是真菌学的经典文献。主要著作有《中国经济植物病原目录》《中国真菌总汇》和《真菌的形态与分类》等。-----------------------------------------------黄齐望简历 1904年1月16日 出生于浙江省定海县。 1930年 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 1930—1933年 任浙江大学农学院助教。 1933—1935年 任南京中央农业实验所技士。 1935—1937年 留学于日本九州大学农学部。 1937—1938年 在家乡定海简师任教。 1939—1941年 任上海南通学院讲师。 1942年 任苏北南通学院副教授兼图书馆主任。 1945—1946年 任浙江省定海县立中学教务主任。 1046—1948年 任福建农学院教授兼教务主任。 1948—1949年 任中正大学教授。 1949年 任浙江省舟山中学校长。 1950—1952年 任南昌大学教授。 1953—1968年 任江西农学院教授。 1971—1979年 任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总校教授。 1979—1982年 任江西农业大学教授。 1982年4月13日 在南昌逝世。 主要论著 1 黄齐望.粟黑穗病对于粟株生长及收量的影响.昆虫与植病,1935,3:234—235. 2 黄齐望.烟草疫病菌〔phytophthora nicotianae(speg.)De Hann〕与木霉菌〔Trichoderma lignorum(Tode.)Harz〕拮抗作用之研究.中华农学会报,1937,162:43—50. 3 黄齐望.烟草立枯病菌之研究史略及防除法.农学月刊,1937,4(2):34—42. 4 黄齐望.1936年植病界新发现之植物细菌病.农报,1937,4:901—902. 5 黄齐望.植病界溶菌素研究概况.昆虫与植病,1937,5:368—375. 6 黄齐望.植病研究上土壤温湿度之调节装置.昆虫与植病,1937,5:478—483. 7 黄齐望.中国棉麻病害要览.上海新农出版社,1952. 8 黄齐望.1955年江西境内所发现的几种作物病害.江西植保通讯,1955,2:21—23,4:24. 9 黄齐望,欧阳谅.江西十字花科根肿病的观察和防治意见.植物保护通讯,1955,8:1—4. 10 黄齐望,陈善堃.棉花缩叶病调查.植物保护通讯,1954,5:10—11. 11 黄齐望,欧阳谅.江西作物病害名录.江西农学院学报,1957,1—10. 12 黄齐望.油菜对菌核病的抗病性和病菌寄生性初步调查.江西植保通讯,1957,3:1—4. 13 黄齐望,刘安国.都昌棉花雷害调查.江西农学院科学研究汇刊,1959,128—132. 14 黄齐望等.江西农业病虫害病害部分.江西人民出版社,1960. 15 黄齐望,陶承祥.草皮、草木灰及几种矿物质对于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植物保护学报,1962,1(3):326—327. 16 黄齐望,李富文等.油菜霜霉病的发生规律、病原生活力及防治研究.江西农学院学报,1963,74—82. 17 黄齐望,陈菊芳.南昌郊区辣椒两种炭疽病菌的初步研究.植物保护学报,1964,3(3):317—318. 18 黄齐望.江西桑寄生调查.植物保护,1964,2(6):267. 19 黄齐望,李富文等.棉角斑病种子带菌研究.江西植保论文选集(病害部分)1965,39—41. 20 黄齐望.棉花根肿的观察和预防.江西植保论文选集(病害部分),1965,42. 21 黄齐望,夏林元.蚕豆赤斑病病原菌的研究.植物保护,1965,3(2):62. 22 黄齐望等.水稻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江西人民出版社,1975. 23 黄齐望.江西经济植物病害志.江西人民出版社,1978. 24 黄齐望,刘安国.南昌郊区水稻菌核菌鉴定.江西植保,1978,1:42—44. 25 黄齐望.观察安义县水稻凋萎型白叶枯病纪要.江西植保,1978,1:18,2. 26 黄齐望.植医须知(一)江西植保,1978,1:46—49. 27 黄齐望.植医须知(二)江西植保,1978,2:42. 28 黄齐望.植医须知(三)病菌接种.江西植保,1979,4:50. 29 黄齐望等.稻条叶枯病概观及分生孢子促成研究.江西植保,1979,2:27—29. 30 黄齐望.植医须知(四)稻叶斑病害鉴别法.江西植保,1980,4:47—50. 31 黄齐望.防治植物病毒病的化学治疗剂研究近况.江西共大学报,1979,1:53—57. 32 黄齐望.植物感染生理.江西共大学报,1980,1:41—43. 33 黄齐望,车慕贞,廖月华.诊断二晚黄叶病纪要.江西共大学报,1980,3,4:25—26,71. 34 黄齐望.江西近年升级的稻曲病.江西农大学报,1981,2:22—26. 35 黄齐望.论农药之祸及病虫害防治.江西农大学报,1981,3,4:34—41. 36 黄齐望.植医须知(五)菌类实验的准备工作.江西植保,1981,1:30—32. 37 黄齐望.植医须知(六),植病解剖的石蜡切片.江西植保,1981,2:26—29.---------------------------------------吴友三吴友三,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他在小麦抗锈育种上培育出十多个品种,对我国东北麦区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分离、鉴定,小麦耐锈性特点和机制的理论研究上做出了重要成果。 -------------------------------------------林孔湘,植物病理学家,农业教育家。一生潜心研究柑桔黄龙病,首先证明黄龙病病原为病毒;首创柑桔繁殖材料热处理消毒方法;推行“无病虫栽培”技术,为振兴我国柑桔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

水稻白叶枯病是水稻上的重要病害。过去日本学者作过大量研究,他们认为水稻白叶枯病病菌是经过杂草和土壤作传播媒介使水稻植株感病。只要清除稻田附近的杂草和改良土壤,就可以防止水稻白叶枯病的发生。1954年,江苏各地展开了群众性的大面积防治试验,但收效不大。1955年方中达投入了该病的研究工作。他和助手一起经常深入农村调查,在实验室和温室观察病害的发生规律,发现白叶枯病菌能在种子上成活和越冬。他们把带菌种子播种后,秧苗就发生白叶枯菌,从而提出了水稻白叶枯病种子带菌的观点。1956年初在全国水稻白叶枯病防治专业会议上首次报告了这一成果,引起与会者广泛兴趣。1956年6月,方中达参加了江苏省农业厅组织的考察团,到江阴、溧阳、扬州等地进行考察。在实地调查中,他看到白叶枯病首先从水稻叶尖开始发病,然后逐渐扩展。这给他以很大启发:病菌是否从水稻叶尖的水孔侵入的。他立即组织力量进行水孔接种试验,并取得了初步结果。方中达的研究,证实了水孔是白叶枯病菌侵入的主要途径;带菌种子长出的病菌中可以产生大量菌体,构成植株生长后期重复感染的主要来源;水稻生长后期,病菌侵入种子内部潜伏越冬,成为翌年新侵染的主要来源。根据这些结果,在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研究中,他推行选用无病种子和种子消毒等措施,在生产上收到良好效果。方中达在以后的20多年中,对水稻白叶枯病菌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其范围涉及病菌生理学;菌系分化;水稻品种抗病性鉴定及其抗病机理等等。并与其他单位合作,在抗病育种方面做出成绩。发表论文达20余篇,其中水稻白叶枯病的研究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菌系分化的研究获农业部1989年科技进步二等奖。方中达不仅在水稻白叶枯病的研究上成就卓著,为国内外学术界所敬仰。而且在植物其他细菌性病害的研究上同样贡献突出。在50-60年代,他和助手们一起发现、鉴定和命名了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李氏禾条斑病、甘薯叶斑病、生姜叶枯病等6种植物病原细菌新种。其中,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几经反复,终于得到世界公认。他还和助手提出大白菜软腐病菌从根系侵入和潜伏侵染的新观点、新理论、为防治策略和技术上的改进提供了依据。80年代初,他在江苏省对棉花黄萎病的发生和防治研究组织攻关,取得初步成果。其中“大丽轮枝菌生物学研究及其在抗病育种上的应用”获得农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棉花黄萎病综合防治研究”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枯叶病论文

1、大蒜叶枯病的原因 大蒜叶枯病由真菌子囊菌亚门枯叶格孢腔菌Pleospora herbarum ( Fr.) Rabenk侵染所致。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子囊壳随病残体遗落土中越冬,翌年产生子囊孢子引起初侵染,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和雨滴飞溅进行再侵染。秋播大蒜出苗后,病残体上产生的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滴飞溅传播,降落在蒜叶上,引起侵染发病。 病菌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但需要较高的湿度。降雨和田间高湿是病害流行的必要条件。大蒜感病生育期在成株期。 一般在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偏施氮肥、葱蒜类蔬菜混作、植株受伤、植株生长瘦弱和连作的田块发病重。年度间多雾、多雨的年份发病重。 2、大蒜叶枯病的症状 大蒜叶枯病主要危害叶片、叶鞘及薹茎等部位,以叶片发病为主。叶片受侵染后,表现出4种发病类型,尖枯型、条斑型、紫斑型和白斑型。病害发生严重时,叶片上病斑可穿过叶节向叶鞘延伸,使叶鞘枯黄。田间潮湿时,病斑表面产生褐色至黑色霉层。尖枯型下部叶片初呈白色圆形斑点,逐渐扩展后,叶尖变成深褐色坏死,两侧隐约有紫褐色斜纹。条斑型主要发生在中下部叶片。叶片染病,产生纵贯全叶的褐色条斑,沿中肋发展或位于叶片一侧。条斑型整个生育期可见,为田间主要病斑类型。叶片受害,病斑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色泽较深为深褐色,边缘淡褐色,两端有枯黄色坏死线,扩展蔓延后可使叶片枯黄。白色型抽薹期上部叶片出现密集圆形、卵圆形白色小病斑,边缘明显。有些白斑后期发育成紫斑。 3、大蒜叶枯病的防治方法 (1)清洁田园。大蒜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减少病菌的越冬数量。 (2)实行轮作。大蒜田尽量不要连作或与葱类作物混作,提倡与小麦、玉米、豆类或瓜类蔬菜进行轮作。 (3)加强田间管理。精细整地,合理密植,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 (4)药剂拌种。大蒜播种前,用蒜头种子重量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病虫害是指由于病原菌入侵或环境条件影响而引起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植物出现叶片坏死,嫩枝,叶片上有斑块或出现枯梢,枯叶以及根部腐烂死亡,整株枯黄等现象,虫害是指由于昆虫对植物的咬食或吸食而形成的影响植物生长的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植物叶片或幼茎被咬破,出现缺损,或叶片由于吸食性昆虫的刺吸出现叶片黄化,卷曲的现象. 病害和虫害往往相互作用,相辅相成,虫害会使植物的长势减弱,抵抗力下降而容易遭受病害,虫咬的伤口往往是病原菌入侵的窗口,而且有些昆虫还可以传播病害,如蚜虫由于其口器中带有病毒,在吸食植物汁液时会将病毒传染给植物,另一方面,病害使植物生长不良,抵抗力下降,也易遭受虫害,所以往往生虫的植物也有病,生病的植物上也有虫.

叶枯病病症初期起初,叶枯病以病斑的形式出现。从四季桂的叶尖或叶缘看,最初的病斑呈黄绿色或浅棕色,一般不易观察到。中期病变逐渐扩大为红褐色或灰褐色,并开始出现明显的形状,多为不规则圆形。此时,带有病斑的叶面背面颜色很浅,但叶缘颜色较重。后期叶枯病到了后期,也是值得关注的时期。此时不仅病斑相互融合,而且开始时的小斑变成了大斑。而且病斑上会长出很多黑色的小颗粒,这其实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危害叶枯病在四季桂一年中的任何时候都能发生,会造成四季桂的枯叶大面积脱落。更有甚者,春季大量病菌传播,会使大面积桂花林无用武之地,从而给我们带来相当严重的经济损失。如何防治清除病源春季病菌会大量传播,所以预防叶枯病的方法之一就是在秋冬之交,春天即将来临的时候,将感染的叶片彻底清除。杀菌消毒灭菌主要针对移植的四季桂。移栽的四季桂除去除病叶外,还应稀释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后喷洒移栽苗进行消毒,或用高锰酸钾溶液进行灭菌。日常养护预防经常给四季桂除草松土。在通风换气的情况下,病菌不容易滋生,也不会快速传播。另外,为了提高桂花的抗病能力,炎热干燥时要及时浇水。治疗如果桂花病重,从6月开始每半个月喷一次治枯叶病的药。可以是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或百菌清可湿性粉剂,石灰双倍量波尔多液对白叶枯病也有效果。喷三四次,枯叶病就好了。

  • 索引序列
  • 枯叶病的防治与管理论文
  • 结核病的管理与防治论文
  • 小麦叶枯病发生和防治论文
  • 叶枯病论文
  • 枯叶病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