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肝包虫病论文

肝包虫病论文

发布时间:

肝包虫病论文

有种“虫癌”可将人的肝脏吃掉大半,这种病叫做肝包虫病。肝包虫病是常见的寄生虫病,也称肝包虫病。大多数是棘球绦虫的幼虫侵入并寄生在人体肝脏引起包虫囊肿。包虫囊肿在肝内逐渐长大,依所在部位可引起邻近脏器的压迫症状,并可发生感染,破裂播散及空腔脏器阻塞等并发症。

一,肝包虫病的症状。

肝包虫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可偶然中发现上腹包块开始引起注意。发展至一定阶段时,可出现上腹部胀满感,轻微疼痛或压迫邻近器官所引起的相应症状。上腹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腹胀,如变态反应而有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咳嗽、呕吐、腹痛。

二,肝包虫病的检查方法。

B超是最常用的检查,通过B超就可以确定体内包虫病的存在,通过CT和核磁共振,可以给肝包虫病定性,实验室检查、酶联免疫反应都可以辅助检查肝包虫病,流行病高发区的人一定要落实健康体检的行动,尽量早发现、早治疗。

三,肝包虫病的治疗方法。

肝包虫病首选手术治疗。通常的手术方式有内囊摘除术。肝部分切除术。其次也可通过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一般适用于早期囊肿较小,外囊壁较薄或者有广泛播散以及手术危险性大的病人。

此外,还有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抽吸术。对于囊肿实变,直径小于五个公分或者病灶有钙化的情况,患者如果没有临床不适症状,也可以随访观察。

日常护理:在畜牧区广泛开展有关包虫病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消灭野犬,加强家犬的管理,减少与宠物的接触。2.保持环境卫生,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和心理压力。3.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与劳累。

肝包虫病是牧区较常见的寄生虫,也称肝棘球蚴病。在中国主要流行于畜牧业发达的新疆、青海、宁夏、甘肃、内蒙和西藏等省区。病因犬绦虫寄生在狗的小肠内,随粪便排出的虫卵常粘附在狗、羊的毛上,人吞食被虫卵污染的食物后,即被感染。虫卵经肠内消化液作用,蚴脱壳而出,穿过肠黏膜,进入门静脉系统,大部分被阻留于肝脏内。蚴在体内经3周,便发育为包虫囊。包虫囊肿在肝内逐渐长大,依所在部位引起邻近脏器的压迫症状,并可发生感染,破裂播散及空腔脏器阻塞等并发症。

包虫病,是人类绦虫病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包虫病,又称棘球蚴病,由带科棘球属绦虫 (Echinococcus) 的中绦期幼虫感染引起,是人类绦虫病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慢性寄生虫病。目前,已知有4种棘球属绦虫可引起人类疾病,其中细粒棘球绦虫()最常见,可引起囊型棘球蚴病(Cystic Echinococcosis,CE);泡型棘球蚴病(Alveolar Echinococcosis, AE) 相对少见,由多房棘球绦虫 ()引起。另外两种更为罕见,为伏氏棘球绦虫 ()和少节棘球绦虫 (),也可引起多囊型棘球蚴病。

这是肝包虫病,治疗方法是非常复杂的,而且是特别痛苦的,会对患者造成一种心理压力,症状并不是非常明显的。

肝泡型包虫病论文

论文:“小儿包虫病”刊《中华儿科杂志》;“隔下脓肿16例临床分析”刊《甘肃医药》;“先天性无阴道成形术”刊《中华甘肃医学分会妇产科文选》;“小肠广泛切除的有关问题”、“下消化道出血的探讨及外科治疗”、“小儿胆总管自发性穿孔的讨论”、“胃次全切除胃肠吻合术141例分析”刊《为中华甘肃医学分会第一届普外学会资料汇编》(198年),参加 1983年全国大外科天津会议;“洋金花复合麻醉在休克急诊手术的体会”参加(IT5年全国麻醉休克杭州会议,1979年北京图书馆收藏资料,并收入《1979年甘肃麻醉汇编》;《胃大部切除》B—Ⅱ刀式胃肠吻合术135例并发症及其预防”参加(1986年全国胃肠会议,并收入《1987年西北五省普外学会汇编》;“血液稀释及防治休克的意义”参加(1989年全国外科中青年河南会议并收入《河南医学会汇编》,发表于1990年《普外临床杂志》;“肝包虫病的诊断和治疗”参加1991年全国普外承德会议,1991年西北五省普外青海会议。传略收入《中国当代高级医师大全》。

肝包虫病是牧区较常见的寄生虫,也称肝棘球蚴病。在中国主要流行于畜牧业发达的新疆、青海、宁夏、甘肃、内蒙和西藏等省区。病因犬绦虫寄生在狗的小肠内,随粪便排出的虫卵常粘附在狗、羊的毛上,人吞食被虫卵污染的食物后,即被感染。虫卵经肠内消化液作用,蚴脱壳而出,穿过肠黏膜,进入门静脉系统,大部分被阻留于肝脏内。蚴在体内经3周,便发育为包虫囊。包虫囊肿在肝内逐渐长大,依所在部位引起邻近脏器的压迫症状,并可发生感染,破裂播散及空腔脏器阻塞等并发症。

病情分析:不是由于吃肝脏导致的。这种病也不是无法治愈的,去医院做手术治疗是可以根治的。意见建议:

病情分析:外科手术为根治本病的首选方法,应争取在压迫症状或并发症发生前施行。术时先用细针将囊液抽去(慎防囊液外溢),然后将内囊摘除。内囊与外囊仅有轻度粘连,极易剥离,常可完整取出。在手术摘除包虫内囊之前,向包虫囊内注入10%福尔马林液以助杀死原头蚴,由于本品对肺部组织具有刺激性和偶有的中毒副作用,故尤其不适用于破裂性肺或肝包虫囊肿。国外有人采用西曲溴胺(cetrimide)杀原头蚴,并认为是毒性低、效果好的理想杀原头蚴剂,用于人体包虫囊摘除术前,分2次注入囊内适量的,每次历时5分钟,一组10年期间通过378例的手术时应用和手术后观察报告表明,无1例包虫复发,而未用Cetrimide以前,术后包虫复发率为10%。苯并咪唑类化合物是近年来国内外重点研究的抗包虫药物,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试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按照WHO意见,阿苯达唑和甲苯咪唑均列为抗包虫的首选药物。仅供参考,祝您健康。

有关肝包虫病的论文

肝棘球蚴病又称肝包虫病,是畜牧地区常见的寄生虫病,约大多数是犬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的蚴侵入并寄生在人体肝脏所引起的单房性包囊肿(肝棘球蚴病),少数由泡状棘球绦虫的蚴所引起的泡状棘球蚴病(肝泡球蚴病),多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和内蒙,四川西部地区。 一、病因病理 犬绦虫是最主要的终宿主为狗,中间宿主主要为羊、牛、猪、马,人也可为中间宿主。 犬绦虫寄生在狗的小肠内,随粪便排出的虫卵常粘附在狗、羊的毛上,人吞食被虫考,试大收集整理卵污染的食物后,即被感染。虫卵经肠内消化液作用,蚴脱壳而出,穿过肠粘膜,进入门静脉系统,大部分被阻留于肝脏内(约75%),少数可通过肝脏随血流而到肺及散布到全身各处。 蚴在体内经3周,便发育为包虫囊。 棘球蚴在肝内寄生时,首先发育成小囊肿,初时不含头节,随着囊肿不断增大,它的周围由中间宿主组织形成一个纤维性包膜,这亦即外囊;囊肿本身的壁即称为内囊;内囊又发育成为内外二层,外层为白色半透明膜即角质层,内层为生发层,即棘球蚴的本身,它可产生生发囊、头节、子囊,子囊又可产生子囊。囊内含弱硷性透明囊液,少量蛋白,无机盐和大量头节、子囊。包虫囊肿在肝内多为单发性;其部位又以肝右叶最多见。泡状棘球蚴在肝内寄生不形成囊肿,表现为灰白色硬结,逐渐长大向周围浸润,易误诊为肝癌。 包虫囊肿在肝内逐渐长大,依所在部位引起邻近脏器的压迫症状,并可发生感染,破裂播散及空腔脏器阻塞等并发症。

病情分析:不是由于吃肝脏导致的。这种病也不是无法治愈的,去医院做手术治疗是可以根治的。意见建议:

论文:“小儿包虫病”刊《中华儿科杂志》;“隔下脓肿16例临床分析”刊《甘肃医药》;“先天性无阴道成形术”刊《中华甘肃医学分会妇产科文选》;“小肠广泛切除的有关问题”、“下消化道出血的探讨及外科治疗”、“小儿胆总管自发性穿孔的讨论”、“胃次全切除胃肠吻合术141例分析”刊《为中华甘肃医学分会第一届普外学会资料汇编》(198年),参加 1983年全国大外科天津会议;“洋金花复合麻醉在休克急诊手术的体会”参加(IT5年全国麻醉休克杭州会议,1979年北京图书馆收藏资料,并收入《1979年甘肃麻醉汇编》;《胃大部切除》B—Ⅱ刀式胃肠吻合术135例并发症及其预防”参加(1986年全国胃肠会议,并收入《1987年西北五省普外学会汇编》;“血液稀释及防治休克的意义”参加(1989年全国外科中青年河南会议并收入《河南医学会汇编》,发表于1990年《普外临床杂志》;“肝包虫病的诊断和治疗”参加1991年全国普外承德会议,1991年西北五省普外青海会议。传略收入《中国当代高级医师大全》。

肝包虫病护理论文课题

肝包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寄居在人体的肝脏内,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一旦发生问题就已经比较严重了。

潜心求学,服务边疆。八十年代初页,温浩考取了新疆医学院普外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姚秉礼教授的指导下,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专业知识,并以优异成绩毕业。为了对包虫病进行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研究,1989年他远赴英国和法国求学,在英国导师Craig、法国导师BISMUTH、VUITTON和MANTION等的指导下,在肝包虫病的免疫诊断和药物治疗、肝脏外科和肝移植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并获取了博士学位。六年间,他以熟练的英文为英国、法国、德国的研究生和大学生授课、他的论文和论著在英美重要期刊和论文集上汇编发表,获第17届包虫病国际大会杰出青年奖,被任命为世界卫生组织包虫病工作委员会亚洲协调代表,并受聘为德国乌尔姆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和英国萨尔福德大学客座教授。承担了国际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工作项目,建立起了与国际接轨的包虫病诊断、手术药物和介入综合诊疗体系,三个地州研究分所,十多个县包虫病诊疗中心在自治区形成。抗包虫病药物新剂型研究、包虫病快速诊断方法研发以及药物、外科及肝移植治疗方法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由温浩经治的包虫病人遍布北京、山东、陕西、河北、辽宁、西藏、四川等省区,远至法国、德国和中亚五国。 2005年5月,第三届包虫病论断与治疗国际高峰论坛在一附院举办,应邀参会的中外专家学者对一附院包虫病研究治疗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国际包虫病联合会主席和WHO包虫病专家工作委员会总协调人Craig教授均来参会并深有感触地说:“新疆包虫病研究、预防和临床诊断治疗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排在前列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经成为国际包虫病研究中心之一,作为这个研究基地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推动者,温浩功不可没。” 满腔热忱,心系病患。1995年底,学业有成的温浩谢绝了导师的挽留,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怀揣着“把包虫病综合诊疗事业做到国内最好、与国际接轨,发展新疆肝脏外科特别是肝移植事业,带出一支以青年科学家、研究生为主体的人才队伍”三个梦想回到了新疆。回国十余年来,他始终瞄准世界医学前沿,不断创新开拓,在新疆医科大学和一附院领导的帮助和支持下,带领一大批医学科技工作者,建立并拓展了新疆肝胆外科新技术平台,搭建起集包虫病基础研究、诊断治疗于一体的完整综合诊疗体系,使新疆成为世界包虫病综合防治中心之一,培养、集结起一个医疗、教学、科研群体和博士后、博士、硕士等组成的高学历人才梯队。自己也从一名普通的医学生,成长为一名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的专家、新疆肝胆包虫外科的领军人物和德艺双馨的医务工作者。 多年来,温浩始终心系边远地区的农牧区患者。他的足迹踏遍天山南北,在新疆、甘肃、宁夏、外蒙、西藏等包虫病高发区下乡几十次,行程数万公里,普查病例逾万例,经治包虫病逾数千例,义诊、免费手术和药物治疗过千例。遇到贫困的包虫病人,他带头捐款、免费治疗,解除他们的病痛。新疆偏远地州和西藏那曲、四川甘孜的少数民族极其贫困,生活条件、卫生条件极差,这也是该地包虫病高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温浩每次前往调研时,总要深入基层甚至病患家中,详细了解病情,耐心讲解防治知识,及时给予药物和生活上的帮助。为了普及农牧区包虫病防治知识,他还结合工作经验,他主编了《包虫病图谱》和《包虫病学》及多种语言宣传手册等普及读物,面对面地向各地农牧民群众讲授包虫病预防知识,增强了农牧民群众的抗病防病能力。 刻苦钻研,勇攀高峰。在1996以来,温浩先后创建了五个实验室、自治区包虫病临床研究所和新疆器官移植研究所。以他为主的课题组先后承担了国家“九五”攻关项目两项,其中包虫病的早期免疫诊断、组合抗原包虫病快速诊断技术取得较大突破,获国家专利及卫生部高科技产品推广项目。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 项、留学生科研基金1项、卫生部优秀青年基金1项、自治区自然科学攻关项目4项,自治区高技术创新群体发展项目、器官移植成组配套赴法项目一项,并获英国威尔卡姆基金的包虫病诊断和药物治疗、英国皇家协会中英合作发展、美国NIH包虫病传播与控制;中英包虫病终末宿主诊断、大动物实验、新的NIH等国际合作项目,为培养科技青年骨干力量,尤其是少数民族学术人才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扩大了国际影响。10年来屡创 “首例”:实施了新疆首例肝囊型和泡型包虫病的根治性切除及血管胆道重建术、“抢救性急诊肝移植”和“兄妹劈离式肝移植”;2001年1月开展了全国首例肝泡型包虫病肝移植;2005年9月,在卫生部黄洁夫副部长、董家鸿教授等指导帮助下,成功实施了全国首例自体肝移植手术、全疆首例活体肝移植手术。至今,新医大一附院已开展肝移植手术18例,肝移植新技术居西北领先地位。 温浩不仅承担了多项科研项目的研究,还肩负着临床医疗、教学等繁重的任务。他尤其注重少数民族高学历人才的培养,经他指导的博士后人员12名、博士生29名、硕士生32名,其中三分之一是维吾尔和哈萨克族,部分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分别考取武汉华中科技大、浙江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等学府;他指导的博士或博士后均获得“学生素质高,科研能力强,医德医风好”的评价。作为博士生导师和国家留学成组配套项目负责人,他利用与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合作关系,输送了15名青年科研人员出国研修,为20多名优秀者创造了出国深造机会。2004年,温浩继续担任法国贝藏松医学院和英国曼彻斯特Salford大学客座教授,从事讲学和科研合作活动,在自治区包虫病重点实验室,指导来自瑞典的本科生、英法硕士生和博士生进行包虫病课题研究,还承担并完成编著了《亚洲包虫病》、主编了《实用包虫病学》等专著。 狠抓管理,人才强院。2001年底,温浩被任命为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院长。上任伊始,他就和党委一班人进行深入调研,明确提出了医院的发展定位和“二次创业”的思路,瞄准世界先进医学水平,从学科整合入手,与世界知名医疗机构展开一系列不同层次的合作,着力打造和提升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一附院先后与哈佛大学国际医学中心成立了心血管、肿瘤及大动物实验三个合作中心,与法兰西·孔泰大学中心医院签订长期合作协议,中亚地区亚可夫显微外科培训中心、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及北京国际芯片研发中心新疆分中心先后在一附院挂牌,有9名博士后人员完成研究顺利出站。他倡议成立了一附院留学生∕博士生研究会,通过国内外交流、科研奖励制,充分发挥高学历人才的作用,使60名博士、160名硕士、10多名博士后研究人员能安心工作,发挥出各自潜能,从根本上遏制了人才外流现象。他和一附院领导班子提出“科教兴院”、“医院二次创业”以及“打造一附院人才发展战略”等科学理念和重要举措,实行医、教、研计量考评体系和动态管理机制,培养认定医院建院元老,名医、名师、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科骨干、护理骨干、科室业务骨干及技术能手,构建了完善的“金字塔”式人才梯队,形成老中青凝聚共创医院辉煌的大好局面,大大提高了医院对接合作的技术平台和综合实力,提升了医院学科的国内外知名度。

论文:“小儿包虫病”刊《中华儿科杂志》;“隔下脓肿16例临床分析”刊《甘肃医药》;“先天性无阴道成形术”刊《中华甘肃医学分会妇产科文选》;“小肠广泛切除的有关问题”、“下消化道出血的探讨及外科治疗”、“小儿胆总管自发性穿孔的讨论”、“胃次全切除胃肠吻合术141例分析”刊《为中华甘肃医学分会第一届普外学会资料汇编》(198年),参加 1983年全国大外科天津会议;“洋金花复合麻醉在休克急诊手术的体会”参加(IT5年全国麻醉休克杭州会议,1979年北京图书馆收藏资料,并收入《1979年甘肃麻醉汇编》;《胃大部切除》B—Ⅱ刀式胃肠吻合术135例并发症及其预防”参加(1986年全国胃肠会议,并收入《1987年西北五省普外学会汇编》;“血液稀释及防治休克的意义”参加(1989年全国外科中青年河南会议并收入《河南医学会汇编》,发表于1990年《普外临床杂志》;“肝包虫病的诊断和治疗”参加1991年全国普外承德会议,1991年西北五省普外青海会议。传略收入《中国当代高级医师大全》。

没听过的名字。。。

磁共振研究肝包虫病论文

病情分析:意见建议:肝包虫病的发病原理是六钩蚴在肝内,逐渐发育成一个有包膜的囊状体,缓慢生长,逐渐扩大,其周围组织因受压而萎缩,形成一纤维组织层.囊的内壁向腔内生长出生发囊,生发囊的内壁长出头节,此种头节到达其它部位,便能发生继发性的包囊.多房型包虫病几乎都发生在肝内,本病最早被误认为一种胶样癌.以后才确定是多房棘球绦虫引起的.肝泡球蚴包虫囊肿通常是呈灰色,少数为灰黄色,质硬如软骨,内有无数小囊泡集合而成海绵状.包囊呈浸润性生长,不断向外伸出囊泡.周围无明显的包膜,与宿主组织的分界不清.内容不含囊液而为豆腐渣样的蚴体碎屑和小囊泡.后期蚴体因营养障碍中心部可变性坏死而溶解成胶冻状液体,也可继发感染而成脓性.泡球蚴具有类似肝癌在肝内扩散的倾向.包虫可在人体生存数年至数十年不等.包虫囊肿的症状视其寄生虫部位,大小及有无并发症而异.肝包虫病病情呈发展型.早期毫无症状,当囊肿逐渐增大时,病人可有饱胀牵拽感,或肝区坠痛或钝痛,若病灶中心溶解或胆管受压梗阻可产生剧烈疼痛,如肝内囊肿靠近肝脏表面,则可于右上腹部渐渐隆起一肿块,形圆而光滑,坚韧而有弹性感,可触及液波感及震颤感.如包虫囊肿体积甚大,压迫消化道时,可出现上腹部饱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压迫到胆道则可引起黄疸,皮肤瘙痒等.由于球蚴囊肿在肝内广泛浸润和转移,患者常有贫血,消瘦,低热及恶液质现象.如棘球蚴囊肿因外力而穿破,可有剧烈腹痛,休克,发热,荨麻疹等急性过敏性休克及急腹症,病情严重则可致死亡

有种“虫癌”可将人的肝脏吃掉大半,这种病叫做肝包虫病。肝包虫病是常见的寄生虫病,也称肝包虫病。大多数是棘球绦虫的幼虫侵入并寄生在人体肝脏引起包虫囊肿。包虫囊肿在肝内逐渐长大,依所在部位可引起邻近脏器的压迫症状,并可发生感染,破裂播散及空腔脏器阻塞等并发症。

一,肝包虫病的症状。

肝包虫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可偶然中发现上腹包块开始引起注意。发展至一定阶段时,可出现上腹部胀满感,轻微疼痛或压迫邻近器官所引起的相应症状。上腹不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腹胀,如变态反应而有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咳嗽、呕吐、腹痛。

二,肝包虫病的检查方法。

B超是最常用的检查,通过B超就可以确定体内包虫病的存在,通过CT和核磁共振,可以给肝包虫病定性,实验室检查、酶联免疫反应都可以辅助检查肝包虫病,流行病高发区的人一定要落实健康体检的行动,尽量早发现、早治疗。

三,肝包虫病的治疗方法。

肝包虫病首选手术治疗。通常的手术方式有内囊摘除术。肝部分切除术。其次也可通过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一般适用于早期囊肿较小,外囊壁较薄或者有广泛播散以及手术危险性大的病人。

此外,还有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穿刺抽吸术。对于囊肿实变,直径小于五个公分或者病灶有钙化的情况,患者如果没有临床不适症状,也可以随访观察。

日常护理:在畜牧区广泛开展有关包虫病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消灭野犬,加强家犬的管理,减少与宠物的接触。2.保持环境卫生,减少对患者的不良刺激和心理压力。3.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紧张与劳累。

肝包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寄居在人体的肝脏内,早期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一旦发生问题就已经比较严重了。

病情分析:外科手术为根治本病的首选方法,应争取在压迫症状或并发症发生前施行。术时先用细针将囊液抽去(慎防囊液外溢),然后将内囊摘除。内囊与外囊仅有轻度粘连,极易剥离,常可完整取出。在手术摘除包虫内囊之前,向包虫囊内注入10%福尔马林液以助杀死原头蚴,由于本品对肺部组织具有刺激性和偶有的中毒副作用,故尤其不适用于破裂性肺或肝包虫囊肿。国外有人采用西曲溴胺(cetrimide)杀原头蚴,并认为是毒性低、效果好的理想杀原头蚴剂,用于人体包虫囊摘除术前,分2次注入囊内适量的,每次历时5分钟,一组10年期间通过378例的手术时应用和手术后观察报告表明,无1例包虫复发,而未用Cetrimide以前,术后包虫复发率为10%。苯并咪唑类化合物是近年来国内外重点研究的抗包虫药物,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试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按照WHO意见,阿苯达唑和甲苯咪唑均列为抗包虫的首选药物。仅供参考,祝您健康。

  • 索引序列
  • 肝包虫病论文
  • 肝泡型包虫病论文
  • 有关肝包虫病的论文
  • 肝包虫病护理论文课题
  • 磁共振研究肝包虫病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