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下肢静脉血栓流行病学论文

下肢静脉血栓流行病学论文

发布时间:

下肢静脉血栓流行病学论文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236-01深静脉血栓形成系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多见于以下几类人群:(1)长时间制动、卧床者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如手术后患者,长期卧床可引起血流缓慢,血液黏稠度升高,而发生血栓。(2)静脉壁损伤后易发生血栓,如静脉输注刺激性药物,外伤和感染均可造成静脉壁损伤,损伤的血管壁有利于凝血因子形成,促使血栓形成。(3)血液高凝状态易发生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下肢深静脉的任何部位,临床常见的有两类: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前者位于末梢,称为周围型;后者位于中心,称为中央型。无论周围或中央型,均可通过顺行繁衍或逆行扩展,而累及整个肢体者,称为混合型。 1 临床资料 本科从2007年1月至6月共行深静脉置管54例,出现深静脉血栓者5例,其中1例PICC置管,其余均为股静脉置管。经积极治疗,均获得恢复。 2 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局部感到疼痛,行走时加剧,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体检有以下几个特征。(1)患肢肿胀:肿胀的发展程度,须每天用卷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下肢对照粗细。(2)压痛: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3)浅静脉曲张:深静脉阻塞可引起浅静脉压升高,发生1~2周后可见浅静脉曲张。如突然出现剧烈疼痛,患肢广泛性明显肿胀,皮肤紧张发亮,发绀,可发生水疱,皮温明显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波动消失,全身反应明显,体温大多超过39 ℃,常常出现肢体静脉性坏疽及休克,成为股青肿。 3 护理 卧床休息 早期卧床休息非常重要。并抬高患肢,肢体位置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1],腘窝处避免受压,活动踝关节。严禁按摩,避免血栓脱落。对休克者应取休克体位,并保持环境安静,避免不良刺激。急性期后鼓励患者逐渐下床活动,但应避免剧烈活动。 患肢局部静脉输液的护理 采用患肢局部静脉滴注药物,使药物直接到达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由于患肢肿胀,静脉显露不清楚,因此要求我们技术操作要熟练,静脉穿刺成功率要高,避免损坏血管,并选用5号穿刺针头。 用药观察 尿激酶 溶栓期间应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严格无菌操作。用药剂量必须准确,在使用过程中应现配现用,以免效价降低。应用输液泵使药液准确而匀速的进入体内,有利于保持有效血药浓度[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作相关的化验并做好记录。 肝素 首选抗凝剂,可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整剂量,常用于腹壁皮下深层脂肪注射。 心理护理 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此类患者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恐惧、忧郁或烦躁、易怒等情绪。我们对不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患者采取不同护理措施。 精神紧张、有恐惧心理患者的护理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要主动关心患者病情变化,使其消除思想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并发症的护理 出血 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并发症,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局部有无出血、渗血及全身出血倾向。严格执行医嘱,用药剂量准确。定时查出凝血时间、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准确记录凝血酶原时间。本组病例中,在首次溶栓治疗后第48h刷牙时2例牙龈出血;第72h后1例在输液扎上止血带后,前次穿刺点有渗血;第5天后1例患者便血。护士及时发现并报告医师,避免了大出血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痛苦。采血或静脉注射后按压5min. 肺栓塞 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并发症。临床护理时若发现患者有咳嗽、胸闷、胸痛、口唇紫绀、咯痰带血等应引起高度重视。除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外,还应及时将情况通知医生。 饮食及生活指导 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有心力衰竭者应给予低盐饮食。护士应协助患者床上大小便,并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用力致血栓脱落及加重心脏负荷或加重心衰。 4 讨论 笔者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接触到了一些深静脉血栓的患儿。经过几年的积累,笔者总结了以下的几点经验:(1)每班用卷尺精确测量患肢周长,并与健侧对照。(2)若发现一侧肢体较对侧更粗,或有疼痛等不适,应立即做CT检查。(3)加强对患儿的心理护理,保持患儿的情绪稳定,使他们乐观积极地接受治疗。(4)下肢深静脉置管患者,适当活动下肢,以防血栓形成。(5)微泵护理,保证微泵性能良好,严格无菌操作。 参考文献 [1] 王春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A];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1 [2] 刘学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3] 蒋雪松;动脉硬化闭塞症肢体缺血的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2005年09期 [4] 郭芸;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及护理进展[J];华夏医学;2002年05期 [5] 郑光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年07期

1、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颜色的变化:如患肢周径不断增加,说明静脉回流受阻;颜色加深,温度升高说明出现感染,应及时通知医生,积极处置。 2、抬高患肢:卧床休息,患肢抬高略超过心脏水平,促进血液回流,减轻浅静脉内压力,使疼痛减轻。急性期嘱患者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30°,以利静脉回流,减轻水肿。 3、避免碰撞伤肢:在护理过程中嘱患者注意安全,严防再次碰撞伤。 4、加强静脉血管的保护:穿医用弹力袜,促进血液回流,预防治疗血栓后遗症。 5、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肺栓塞。临床护理时若发现患者有咳嗽、胸闷、胸痛、口唇紫绀、咯痰带血等应引起高度重视。除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外,还应及时将情况通知医生。

血管壁损伤、血流异常和血液成分改变是引起静脉血栓的3个主要因素。目前,分子水平的研究成果对这一理论有了新的认识。静脉正常的内皮细胞能分泌一系列抗凝物质,如前列腺素I2(PGI2,前列腺环素)、抗凝血酶辅助因子、血栓调节素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等。但在某些情况下,静脉内皮层可从抗凝状态转化为前凝血状态,内皮细胞产生组织因子、vonWillebrand因子和纤维连结蛋白等,内皮层通透性增加,并可见到白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表面,而内皮细胞原有的抗凝功能受到抑制。炎性细胞对血栓形成起着触发和增强作用,其分泌的白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TNF)能促使纤维蛋白原沉积,并抑制纤溶;TNF可抑制内皮细胞血栓调节素的表达,使内皮细胞从抗凝状态转化为前凝血状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血管外科常见多发病,关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治我们说过不少,这里不再赘述,下面给大家谈谈患者朋友自己要注意的事项。1.深静脉血栓急性期的患者卧床10—14天,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30cm,活动脚踝促进静脉回流。2.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按摩患肢,以防止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3.注意患肢体温、脉搏及皮肤变化,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以判断治疗效果。4.抗凝或溶栓期间,每日按时检查PT+INR、FIB,检查有无出血倾向,避免外伤。5.经静脉使用抗凝、祛聚或溶栓药物时,最好选择患肢远端的静脉。期间应注意有无胸痛、腰痛及憋气等过敏症状,出现后应立即报告主管医师。6.高度警惕肺动脉栓塞的可能。若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平卧,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立即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7.说服病人戒烟,以避免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8.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因用力排便腹压增高,影响下肢静脉回流。9.下床活动后应指导病人正确使用弹力绷带或穿弹力袜,避免因弹力绷带包扎过紧而导致局部缺血或肢端水肿加重。10.对需手术治疗者应按医嘱尽快做好各项术前准备

神经外科下肢静脉血栓论文

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护理论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护理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下肢深静脉内血液异常凝固引起管腔阻塞,静脉血液回流障碍的疾病。若未及时治疗,将造成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甚至致残。在急性期如果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可危及生命。我科从2008年5月至2011年4月采用静脉溶栓和抗凝辅以活血化瘀降低血液粘度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共87例,配合精心的护理,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87个,男56例,女31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6岁,左下肢58例,右下肢25例,双下肢4例;手术后27例,产后18例,外伤后21例,长期卧床16例,无明显诱因5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皮色加深,皮温偏高,浅静脉扩张。均经血管彩超检查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有均采用静脉溶栓和抗凝辅以活血化瘀降低血液粘度综合治疗。

2、给药方法:尿激酶50万单位加生理盐水200ml经患肢足背浅静脉持续20小时匀速输入,扎止血带于患肢踝关节上5~10cm处[1],每2小时放松10~15分钟;低分子肝素钠经腹壁皮下注射12小时一次,连续使用7天。经外周血管静脉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每日一次,连续使用10~15天。停用低分子肝素钠后改用口服华伐令抗凝3个月。

3、结果:患肢经溶栓、抗凝、去聚等综和治疗后水肿,疼痛明显好转至消褪,皮肤色泽恢复正常。

未发生肺栓塞,有一例出现血尿,经停用低分子肝素钠后出血停止。出院前均经复查血管彩超检查。血栓消失、血管完全再通78例,血栓部分消失、血管部分再通9例。均佩带循序减压弹袜出院。

二、护理

1、心理护理:由于对疾病不了解,有的患者顾虑重重,过度焦虑;有的则表现为无所谓,不能正确的对待治疗。此时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摸清每个病人的心理特点,向病人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治疗效果,增加病人的信心。让患者家属了解本病的病因,治疗,预防和护理知识,使病人和家属建立一种新的有利于疾病康复的心理环境,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和护理。

2、体位护理:急性发病后10~14天内绝对卧床休息,包括在床上大小便,禁止热敷、按摩、推拿患肢,以免血栓脱落[2]。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膝关节微屈,膝下垫宽大软枕。10~14天后可逐步下床活动。不宜进行剧烈活动或患肢牵拉伸展运动,防止血管损伤,导致疾病复发。可行足背伸屈运动,每日数十次,每次3~5分钟,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3、病情观察:

(1)观察患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程度及皮肤温度、色泽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每日定时、定位测量患肢肢体的周径。我科选用髌骨中点上下各15cm处测量并做记录。第一次应测量双下肢的周径并沿测量的部位作一记号。以后的测量均从第一次作记号处测量以减少误差。记录下每次测量的结果,了解患肢肿胀变化情况。

(3)并发症的'观察护理:肺动脉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常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40%,约11%在出现症状的1小时内死亡[3]。应高度警惕。如病人出现胸痛、胸闷、咳血、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给予平卧,避免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报告医生,持续心电监护,高浓度吸氧,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积极配合抢救。严密监测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有无牙龈出血,皮肤紫癜及血尿、血便等情况。并每周监测大便潜血,防止消化道出血。在本组治疗的87例患者中有一例在进行溶栓抗凝治疗的第五天出现血尿,经停用低分子肝素钠后出血停止。

4、用药护理:

(1)遵医嘱准确、按时用药,现配现用。

(2)输尿激酶采用小号头皮针穿刺,输液完毕穿刺点按压15分钟。

(3)严密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4)遵医嘱每周定时监测出凝血功能。

5、健康指导:

(1)合理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粗纤维低脂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引起腹压增高影响血液回流。

(2)适当锻炼,急性期后宜适当锻炼以减轻体重,降低血脂、血糖、血压、血粘度,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种体位,防止血栓再复发。

(3)保护患肢,避免受伤和寒冷刺激。

(4)绝对戒烟防止烟中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刺激血管收缩,影响静脉回流。

(5)指导正确使用循序减压弹力袜。避免穿紧身衣裤或吊带袜以免影响下肢血液循环。(6)作好出院指导,严格遵医嘱口服抗凝药,用药期间观察大小便颜色、皮肤黏膜情况,每周复查一次血常规和出凝血时间。出院后3~6月到门诊复查,发现异常时及时就诊。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产后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一般在产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下引起的,静脉血栓脱落后随血流到达产妇肺部,可造成急性肺栓塞,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高龄产妇增加,该并发症发生率呈不断上升逐势。我院选取收治的2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积极给予针对性治疗以及综合护理干预,获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产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8例,最大年龄41岁,最小年龄24岁,平均年龄(±)岁;平均发病时间(±)d;其中自然分娩8例,剖宫产20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左下肢疼痛、肿胀以及行走活动受限等,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及静脉造影确诊。

方法

治疗方法给予所有患者抗凝、溶栓以及药物治疗,急性期患者需要求其卧床休养;将产妇患肢抬高,局部给予50%硫酸镁持续湿敷,并定期进行更换。抗凝治疗: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2次/d,连续治疗1周;并给予患者华法令每天,连续使用1个月~6个月,并在治疗期间严密监测患者凝血时间,若凝血时间发生异常,可根据医嘱适量减少用药或停止用药。溶栓治疗:将尿激酶50万U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病情稳定后减少用量,连续治疗10d。口服阿司匹林为临床常用治疗药物。

护理方法在治疗期间给予患者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抗凝溶栓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康复护理以及健康知识教育等。

2、结果

本组28例产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对症治疗与综合护理后,患肢肿胀、疼痛现象消失,均痊愈出院。

3、讨论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般是在血液高凝状态下,静脉血流速度减慢,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并且受妊娠因素影响出现的一种产后严重并发症,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对患者身体健康影响较大。临床常用抗凝、溶栓等对症治疗,并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抗凝溶栓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康复护理以及健康知识教育等。

心理护理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在接受抗凝、溶栓治疗过程中,需暂停对新生儿进行母乳喂养,新生儿喂养模式的改变、患肢肿痛以及活动受限,再加上恢复慢、治疗时间长、治疗费用高,因此,患者易出现焦躁、抑郁等不良心理。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应用沟通技巧为其详细讲解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治疗方法、注意事项以及预后效果等,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给予针对性心理干预,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提高治疗依从性。可利用放松疗法,如播放音乐、视频等转移患者注意力,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保证治疗效果。

抗凝、溶栓护理

在给予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抗凝、溶栓治疗时,应减少具有创伤性的治疗与检查;在进行静脉穿刺时,避免将止血带捆扎过紧,可选用静脉留置针,减少静脉穿刺次数;拔针时,应对局部进行5min~10min压迫。定期抽取血样进行血小板计数、血常规检查,并详细记录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保证血液样本符合相关要求;观察患者有无尿血、便血以及皮下瘀血现象;在对尿激酶进行稀释时,避免剧烈摇晃,并在稀释后立刻使用。

病情观察

首先,需要详细观察患者在治疗期间是否有出血倾向,关注患者是否发生呕吐、疼痛,若存在异常现象,需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给予对症处理。其次,要观察患者肺栓塞症状,肺栓塞是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因血栓脱落引起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咳嗽、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个别严重患者可出现昏迷、心律失常等,应及时使患者吸入高浓度氧气,并报告医生给予对症治疗。

饮食护理与康复护理

为患者制订科学的饮食方案,以低脂、高蛋白、高纤维以及高热量食物为主,并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引导患者下床活动,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活动时可穿弹力袜,有利于深静脉回流。血栓再通后需继续口服抗凝药物,避免复发,并加强患肢保暖。

健康知识教育

根据患者信息反馈以及知识要求,为其制订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住院期间积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提高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责任护士主动向患者讲解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治疗过程以及预后效果等,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疾病观;并给予患者科学的出院指导以及告之注意事项,叮嘱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本组28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抗凝、溶栓对症治疗以及综合护理干预后均痊愈出院。综上所述,给予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针对性治疗,并联合心理护理、抗凝溶栓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康复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多种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干预,可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恢复。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236-01深静脉血栓形成系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多见于以下几类人群:(1)长时间制动、卧床者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如手术后患者,长期卧床可引起血流缓慢,血液黏稠度升高,而发生血栓。(2)静脉壁损伤后易发生血栓,如静脉输注刺激性药物,外伤和感染均可造成静脉壁损伤,损伤的血管壁有利于凝血因子形成,促使血栓形成。(3)血液高凝状态易发生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下肢深静脉的任何部位,临床常见的有两类: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前者位于末梢,称为周围型;后者位于中心,称为中央型。无论周围或中央型,均可通过顺行繁衍或逆行扩展,而累及整个肢体者,称为混合型。 1 临床资料 本科从2007年1月至6月共行深静脉置管54例,出现深静脉血栓者5例,其中1例PICC置管,其余均为股静脉置管。经积极治疗,均获得恢复。 2 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局部感到疼痛,行走时加剧,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体检有以下几个特征。(1)患肢肿胀:肿胀的发展程度,须每天用卷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下肢对照粗细。(2)压痛: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3)浅静脉曲张:深静脉阻塞可引起浅静脉压升高,发生1~2周后可见浅静脉曲张。如突然出现剧烈疼痛,患肢广泛性明显肿胀,皮肤紧张发亮,发绀,可发生水疱,皮温明显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波动消失,全身反应明显,体温大多超过39 ℃,常常出现肢体静脉性坏疽及休克,成为股青肿。 3 护理 卧床休息 早期卧床休息非常重要。并抬高患肢,肢体位置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1],腘窝处避免受压,活动踝关节。严禁按摩,避免血栓脱落。对休克者应取休克体位,并保持环境安静,避免不良刺激。急性期后鼓励患者逐渐下床活动,但应避免剧烈活动。 患肢局部静脉输液的护理 采用患肢局部静脉滴注药物,使药物直接到达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由于患肢肿胀,静脉显露不清楚,因此要求我们技术操作要熟练,静脉穿刺成功率要高,避免损坏血管,并选用5号穿刺针头。 用药观察 尿激酶 溶栓期间应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严格无菌操作。用药剂量必须准确,在使用过程中应现配现用,以免效价降低。应用输液泵使药液准确而匀速的进入体内,有利于保持有效血药浓度[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作相关的化验并做好记录。 肝素 首选抗凝剂,可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整剂量,常用于腹壁皮下深层脂肪注射。 心理护理 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此类患者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恐惧、忧郁或烦躁、易怒等情绪。我们对不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患者采取不同护理措施。 精神紧张、有恐惧心理患者的护理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要主动关心患者病情变化,使其消除思想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并发症的护理 出血 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并发症,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局部有无出血、渗血及全身出血倾向。严格执行医嘱,用药剂量准确。定时查出凝血时间、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准确记录凝血酶原时间。本组病例中,在首次溶栓治疗后第48h刷牙时2例牙龈出血;第72h后1例在输液扎上止血带后,前次穿刺点有渗血;第5天后1例患者便血。护士及时发现并报告医师,避免了大出血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痛苦。采血或静脉注射后按压5min. 肺栓塞 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并发症。临床护理时若发现患者有咳嗽、胸闷、胸痛、口唇紫绀、咯痰带血等应引起高度重视。除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外,还应及时将情况通知医生。 饮食及生活指导 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有心力衰竭者应给予低盐饮食。护士应协助患者床上大小便,并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用力致血栓脱落及加重心脏负荷或加重心衰。 4 讨论 笔者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接触到了一些深静脉血栓的患儿。经过几年的积累,笔者总结了以下的几点经验:(1)每班用卷尺精确测量患肢周长,并与健侧对照。(2)若发现一侧肢体较对侧更粗,或有疼痛等不适,应立即做CT检查。(3)加强对患儿的心理护理,保持患儿的情绪稳定,使他们乐观积极地接受治疗。(4)下肢深静脉置管患者,适当活动下肢,以防血栓形成。(5)微泵护理,保证微泵性能良好,严格无菌操作。 参考文献 [1] 王春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A];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1 [2] 刘学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3] 蒋雪松;动脉硬化闭塞症肢体缺血的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2005年09期 [4] 郭芸;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及护理进展[J];华夏医学;2002年05期 [5] 郑光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年07期

很多人都知道下肢静脉血栓,其实它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它对人的健康会产生极大的危害,许多人都是深受其苦。那么你知道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吗?下肢静脉血栓的类型有哪些呢,在平时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始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呢,想知道的朋友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下肢静脉血栓导致的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及并发的肺栓塞是病人劳动力及生命安全的一大危险,这种疾病一直在临床上深受重视。左下肢血栓形成远远高于右下肢,特别是原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有时下肢静脉血栓还可以向心性延伸至下腔静脉,甚至堵塞肾静脉而引起肾功能衰竭从而威胁生命。

一、 下肢静脉血栓的病因

(一)静脉血流滞缓

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内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诱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二)静脉壁的损伤

1.化学性损伤

在静脉内注射各种刺激性溶液和高渗溶液,如各种抗生素有机碘溶液高渗葡萄糖溶液等,均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静脉内膜,导致静脉炎和静脉血栓形成。

2.机械性损伤

静脉局部挫伤撕裂伤或骨折碎片创伤,均可产生静脉血栓,形成股骨颈骨折损伤,股总静脉骨盆骨折,常能损伤髂总静脉,或其分支均,可并发髂股静脉血栓形成。

3.感染性损伤

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由静脉周围感染灶引起较为少见,如感染性子宫内膜炎,可引起子宫静脉的脓毒性血栓性静脉炎。

(三)血液高凝状态

这是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是引起高凝状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两者的抑制剂水平均有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脾切除术后,由于血小板骤然增加,可增加血液凝固性;烧伤或严重脱水,使血液浓缩也可增加血液凝固性。

晚期癌肿如肺癌胰腺癌其它如卵巢前列腺胃或结肠癌,当癌细胞破坏组织同时常释放许多物质,如粘蛋白凝血活素等。某些酶的活性增高,也可使血凝固。避孕的药物可降低抗凝血酶Ⅲ的水平,从而增加血液的凝固度。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综合上述,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两个主要原因。单一因素尚不能独立致病,常常是两个或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

例如产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高,即是综合因素所致产后子宫内胎盘剥离,能在短期内迅速止血,不致发生产后大出血与血液的高凝状态有密切关系。妊娠时胎盘产生大量雌激素,足月时达最高峰。

其雌三醇的量可增加到非孕时的`1000倍,雌激素促进肝脏产生各种凝血因子,同时妊娠末期体内纤维蛋白原也大量增加,致使血液呈高凝状态产后,再加卧床休息使下肢血流滞缓从而有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倾向。

单纯血流滞缓不足以产生本病,有时伴有血管壁的损伤,如直接损伤慢性疾病或远处组织损伤产生白细胞趋向性因子,使白细胞移向血管壁,同样内皮细胞层出现裂隙,基底膜的内膜下胶的显露均可使血小板移向血管内膜,导致凝集过程的发生。

二、 静脉血栓可分为三种类型

①红血栓或凝固血栓

组成比较均匀血小板和白细胞散在分布在红细胞和纤维素的胶状块内。

②白血栓

包括纤维素成层的血小板和白细胞只有极少的红细胞。

③混合血栓

最常见包含白血栓组成头部板层状的红血栓和白血栓构成体部红血栓或板层状的血栓构成尾部。

三、 预防以下因素

1、饮食因素

高脂肪饮食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和引起血栓病的重要因素,采取戒烟和限制饱和脂肪酸摄入等措施。

2、吸烟因素

有人总结,65%~95%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有吸烟史,每天吸烟在20支以上且时间持续长达20年以上者,其血栓病发病率较同龄不吸烟者高出几倍。

3、妊娠和服用避孕药因素

产后期血栓形成较产前期高出6倍,建议多采用输卵管结扎术或用避孕工具避孕为妥,这对中年以上育龄妇女尤为重要。

4、肥胖因素

适当增加活动量,控制饮食和减轻体重,降低血脂、血糖、血压和血粘度,对预防血栓病具有重要意义。

5、体位和活动因素

长久处于某一体位少活动的人,可能是血栓形成的因素之一.例如,司机、编辑、文书、打字员等以及整天长时间站着工作的警察、机床工人、教师和久病卧床病人等,由于血流缓慢和血流改变,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因此,主张做些工(课)间操、散步、肢体运动,以增加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尤其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6、创伤和手术因素

严重创伤和大手术后的病人,易发血栓或血栓栓塞症.因此,手 术后的病人要尽可能早起床、早活动、多饮水、多咳痰,切勿整天蜷缩于床上,协助患者做下肢伸屈运动,改善足、趾与肢体血液循环。对于术后24小时不能下床活动的患者,鼓励做深呼吸,促进血液回流;协助患者翻身,鼓励在床上做肢体活动;活动不便者,应做肢体上下被动活动或腓肠肌的按摩,以便改善下肢血运。输液时注意更换穿刺部位。如盆腔手术后的患者,不宜采用下肢补液。

7、疾病因素

常见的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哮喘、高脂血症、高血压、不稳定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等。因此,必须加强对血栓前状态的检查,及早给予抗栓药物防治。

外科病人静脉血栓防护论文

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护理论文

在各领域中,大家都有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很是熟悉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论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溶栓治疗的护理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下肢深静脉内血液异常凝固引起管腔阻塞,静脉血液回流障碍的疾病。若未及时治疗,将造成程度不一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甚至致残。在急性期如果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可危及生命。我科从2008年5月至2011年4月采用静脉溶栓和抗凝辅以活血化瘀降低血液粘度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共87例,配合精心的护理,疗效满意,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87个,男56例,女31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46岁,左下肢58例,右下肢25例,双下肢4例;手术后27例,产后18例,外伤后21例,长期卧床16例,无明显诱因5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皮色加深,皮温偏高,浅静脉扩张。均经血管彩超检查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所有均采用静脉溶栓和抗凝辅以活血化瘀降低血液粘度综合治疗。

2、给药方法:尿激酶50万单位加生理盐水200ml经患肢足背浅静脉持续20小时匀速输入,扎止血带于患肢踝关节上5~10cm处[1],每2小时放松10~15分钟;低分子肝素钠经腹壁皮下注射12小时一次,连续使用7天。经外周血管静脉输入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每日一次,连续使用10~15天。停用低分子肝素钠后改用口服华伐令抗凝3个月。

3、结果:患肢经溶栓、抗凝、去聚等综和治疗后水肿,疼痛明显好转至消褪,皮肤色泽恢复正常。

未发生肺栓塞,有一例出现血尿,经停用低分子肝素钠后出血停止。出院前均经复查血管彩超检查。血栓消失、血管完全再通78例,血栓部分消失、血管部分再通9例。均佩带循序减压弹袜出院。

二、护理

1、心理护理:由于对疾病不了解,有的患者顾虑重重,过度焦虑;有的则表现为无所谓,不能正确的对待治疗。此时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摸清每个病人的心理特点,向病人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治疗效果,增加病人的信心。让患者家属了解本病的病因,治疗,预防和护理知识,使病人和家属建立一种新的有利于疾病康复的心理环境,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和护理。

2、体位护理:急性发病后10~14天内绝对卧床休息,包括在床上大小便,禁止热敷、按摩、推拿患肢,以免血栓脱落[2]。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膝关节微屈,膝下垫宽大软枕。10~14天后可逐步下床活动。不宜进行剧烈活动或患肢牵拉伸展运动,防止血管损伤,导致疾病复发。可行足背伸屈运动,每日数十次,每次3~5分钟,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3、病情观察:

(1)观察患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程度及皮肤温度、色泽和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2)每日定时、定位测量患肢肢体的周径。我科选用髌骨中点上下各15cm处测量并做记录。第一次应测量双下肢的周径并沿测量的部位作一记号。以后的测量均从第一次作记号处测量以减少误差。记录下每次测量的结果,了解患肢肿胀变化情况。

(3)并发症的'观察护理:肺动脉栓塞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常最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0~40%,约11%在出现症状的1小时内死亡[3]。应高度警惕。如病人出现胸痛、胸闷、咳血、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给予平卧,避免深呼吸,咳嗽,剧烈翻动。报告医生,持续心电监护,高浓度吸氧,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积极配合抢救。严密监测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血肿,有无牙龈出血,皮肤紫癜及血尿、血便等情况。并每周监测大便潜血,防止消化道出血。在本组治疗的87例患者中有一例在进行溶栓抗凝治疗的第五天出现血尿,经停用低分子肝素钠后出血停止。

4、用药护理:

(1)遵医嘱准确、按时用药,现配现用。

(2)输尿激酶采用小号头皮针穿刺,输液完毕穿刺点按压15分钟。

(3)严密观察用药反应,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4)遵医嘱每周定时监测出凝血功能。

5、健康指导:

(1)合理饮食,宜清淡富含维生素、粗纤维低脂饮食,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引起腹压增高影响血液回流。

(2)适当锻炼,急性期后宜适当锻炼以减轻体重,降低血脂、血糖、血压、血粘度,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种体位,防止血栓再复发。

(3)保护患肢,避免受伤和寒冷刺激。

(4)绝对戒烟防止烟中尼古丁等有害物质刺激血管收缩,影响静脉回流。

(5)指导正确使用循序减压弹力袜。避免穿紧身衣裤或吊带袜以免影响下肢血液循环。(6)作好出院指导,严格遵医嘱口服抗凝药,用药期间观察大小便颜色、皮肤黏膜情况,每周复查一次血常规和出凝血时间。出院后3~6月到门诊复查,发现异常时及时就诊。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产后常见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一般在产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下引起的,静脉血栓脱落后随血流到达产妇肺部,可造成急性肺栓塞,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对患者生命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结构的改变以及高龄产妇增加,该并发症发生率呈不断上升逐势。我院选取收治的2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积极给予针对性治疗以及综合护理干预,获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产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8例,最大年龄41岁,最小年龄24岁,平均年龄(±)岁;平均发病时间(±)d;其中自然分娩8例,剖宫产20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左下肢疼痛、肿胀以及行走活动受限等,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及静脉造影确诊。

方法

治疗方法给予所有患者抗凝、溶栓以及药物治疗,急性期患者需要求其卧床休养;将产妇患肢抬高,局部给予50%硫酸镁持续湿敷,并定期进行更换。抗凝治疗: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钙5000U,皮下注射,2次/d,连续治疗1周;并给予患者华法令每天,连续使用1个月~6个月,并在治疗期间严密监测患者凝血时间,若凝血时间发生异常,可根据医嘱适量减少用药或停止用药。溶栓治疗:将尿激酶50万U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中,静脉滴注,病情稳定后减少用量,连续治疗10d。口服阿司匹林为临床常用治疗药物。

护理方法在治疗期间给予患者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抗凝溶栓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康复护理以及健康知识教育等。

2、结果

本组28例产后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对症治疗与综合护理后,患肢肿胀、疼痛现象消失,均痊愈出院。

3、讨论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一般是在血液高凝状态下,静脉血流速度减慢,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并且受妊娠因素影响出现的一种产后严重并发症,主要临床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对患者身体健康影响较大。临床常用抗凝、溶栓等对症治疗,并联合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肢体功能恢复。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抗凝溶栓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康复护理以及健康知识教育等。

心理护理

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在接受抗凝、溶栓治疗过程中,需暂停对新生儿进行母乳喂养,新生儿喂养模式的改变、患肢肿痛以及活动受限,再加上恢复慢、治疗时间长、治疗费用高,因此,患者易出现焦躁、抑郁等不良心理。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应用沟通技巧为其详细讲解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治疗方法、注意事项以及预后效果等,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信任,给予针对性心理干预,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提高治疗依从性。可利用放松疗法,如播放音乐、视频等转移患者注意力,减轻患者心理负担,保证治疗效果。

抗凝、溶栓护理

在给予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抗凝、溶栓治疗时,应减少具有创伤性的治疗与检查;在进行静脉穿刺时,避免将止血带捆扎过紧,可选用静脉留置针,减少静脉穿刺次数;拔针时,应对局部进行5min~10min压迫。定期抽取血样进行血小板计数、血常规检查,并详细记录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保证血液样本符合相关要求;观察患者有无尿血、便血以及皮下瘀血现象;在对尿激酶进行稀释时,避免剧烈摇晃,并在稀释后立刻使用。

病情观察

首先,需要详细观察患者在治疗期间是否有出血倾向,关注患者是否发生呕吐、疼痛,若存在异常现象,需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给予对症处理。其次,要观察患者肺栓塞症状,肺栓塞是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是因血栓脱落引起的,主要临床表现有咳嗽、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个别严重患者可出现昏迷、心律失常等,应及时使患者吸入高浓度氧气,并报告医生给予对症治疗。

饮食护理与康复护理

为患者制订科学的饮食方案,以低脂、高蛋白、高纤维以及高热量食物为主,并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循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引导患者下床活动,进行早期康复训练;活动时可穿弹力袜,有利于深静脉回流。血栓再通后需继续口服抗凝药物,避免复发,并加强患肢保暖。

健康知识教育

根据患者信息反馈以及知识要求,为其制订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计划,住院期间积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提高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责任护士主动向患者讲解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治疗过程以及预后效果等,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疾病观;并给予患者科学的出院指导以及告之注意事项,叮嘱患者定期到医院复查。本组28例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经抗凝、溶栓对症治疗以及综合护理干预后均痊愈出院。综上所述,给予产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针对性治疗,并联合心理护理、抗凝溶栓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康复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多种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干预,可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恢复。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个高危因素,包括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和血液的高凝状态,所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要注意以下几点:一、长期久站、久立的患者使用医用弹力袜,这种压力梯度的袜子可以明显改善静脉回流,防止血液淤滞,从而避免形成静脉血栓,还注意避免久站、久立,二、在大术后或长期卧床的患者、肿瘤病人、高危因素患者,适当进行床上活动,被动的下肢活动或者需使用压力循环机动泵,能够促进静脉回流,防止血栓形成,防止致死性肺栓塞发生。当血栓形成后,也可以使用抗凝药物、溶栓药物,还有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形成肺栓塞的下腔静脉滤来治疗。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两者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DVT常导致PE和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 syndrome,PTS),严重者显著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患者死亡。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DVT多见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大手术或创伤后、晚期肿瘤或有明显家族史的患者。治疗:(一)早期治疗 1.抗凝: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直接Ⅱa因子抑制剂、Ⅹa因子抑制剂等。 2.溶栓治疗 (1)溶栓药物:尿激酶,链激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2)溶栓方法:包括导管接触性溶栓和系统溶栓。 3.手术取栓:是消除血栓的有效方法,可迅速解除静脉梗阻。 4.合并髂静脉狭窄或闭塞的处理:髂静脉狭窄或闭塞在DVT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导管溶栓 或手术取栓后同时矫正髂静脉狭窄或闭塞,可以提高通畅率,改善治疗效果,减少PTS的 发生。 5.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指征:下腔静脉滤器可以预防和减少PE的发生。(二)长期治疗 1.抗凝治疗,维生素K拮抗剂(如华法林)、直接Ⅹa因子抑制剂(如利伐沙班)。 2.静脉血管活性药物:如黄酮类、七叶皂甙类等。 3.物理治疗:加压弹力袜和间歇气压治疗(又称循环驱动治疗)。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 血管外科

建议到正规医院治疗,血栓的危害就是要使血管管径狭窄、堵塞;造成供血不足,不供血。使该部位的器官造成功能紊乱,严重时功能丧失。其一:附着在血管壁上的血栓会使得血管管径狭窄,而且越来越窄,使供血量减少,会造成器官功能紊乱。当血管的管径完全堵塞,会造成该器官堵塞部位功能丧失(如脑血栓,心肌梗塞)。其二:随血液流动的血栓,一旦有诱因发生(天气、情绪、输液等),使血管收缩或扩张加剧,容易使附着在血管壁上的不稳定血栓斑块脱落,这些流动的血栓会在血管管径狭窄处或细小血管处塞住,造成血管的堵塞,会造成该部位器官功能紊乱,严重时功能丧失。

神经外科深静脉血栓论文

可能会导致无法走路,可能会导致呼吸困难,可能会导致咳嗽,可能会导致胸闷等等通常是药物治疗,严重的话可能要进行血栓清除、溶栓、腔静脉滤器预防血栓等。

很多人对心脏静脉血栓形成的了解不多。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危害,有助于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开展预防工作。心静脉血栓形成(DVD)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可引起下肢轻度水肿疼痛、电功能衰竭、大腿水肿切割、猝死等。血栓后综合征可能发生在晚期。比如静脉瘤、色素沉着严重等,皮下炎症,甚至卵巢溃疡等,一种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很常见的。

据美国多家医疗中心出具的静脉血栓形成报告显示,美国症状性静脉血栓形成的年发病率约为100/10万,其中败血症发生率为1/3。诊断为电气故障一个月后,死亡率为12%。复发率为6%。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60岁以上老年人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增加。白人和非裔美国人的发病率高于拉丁美洲和亚洲人。

心静脉血栓形成致伤,血栓形成是引起腿部广泛肿胀和疼痛的最常见原因,急性损伤这是最难的。另外,如果由于主动脉水肿导致下肢动脉血循环不足,会导致另一个严重的并发症——大腿骨肿胀,甚至肢体坏死和切割。慢性损伤原因预防。

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应立即住院治疗。临床上,50%的患者没有明显的水肿、疼痛等症状,因此正确的诊断试验或检查尤为重要,如果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推测足部肿胀、疼痛。不要在地板上移动或行走。你必须马上去医院。这样看来深静脉血栓怎样治疗?的发生,到底需要如何做到,不深静脉血栓有什么危害?深静脉血栓怎样治疗?的发生,又会如何产生。 我们都知道,只要有意义,那么就必须慎重考虑。 对我个人而言,深静脉血栓有什么危害?深静脉血栓怎样治疗?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的事件,还可能会改变我的人生。 一般来说, 我们都知道,只要有意义,那么就必须慎重考虑。 莎士比亚说过一句富有哲理的话,那脑袋里的智慧,就像打火石里的火花一样,不去打它是不肯出来的。这句话语虽然很短,但令我浮想联翩。 这样看来, 我们一般认为,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其他一切则会迎刃而解。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8-0236-01深静脉血栓形成系指血液不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多见于以下几类人群:(1)长时间制动、卧床者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如手术后患者,长期卧床可引起血流缓慢,血液黏稠度升高,而发生血栓。(2)静脉壁损伤后易发生血栓,如静脉输注刺激性药物,外伤和感染均可造成静脉壁损伤,损伤的血管壁有利于凝血因子形成,促使血栓形成。(3)血液高凝状态易发生静脉血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可发生在下肢深静脉的任何部位,临床常见的有两类: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前者位于末梢,称为周围型;后者位于中心,称为中央型。无论周围或中央型,均可通过顺行繁衍或逆行扩展,而累及整个肢体者,称为混合型。 1 临床资料 本科从2007年1月至6月共行深静脉置管54例,出现深静脉血栓者5例,其中1例PICC置管,其余均为股静脉置管。经积极治疗,均获得恢复。 2 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是一侧肢体的突然肿胀,局部感到疼痛,行走时加剧,轻者局部仅感沉重,站立时症状加重,体检有以下几个特征。(1)患肢肿胀:肿胀的发展程度,须每天用卷尺精确测量,并与健侧下肢对照粗细。(2)压痛: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3)浅静脉曲张:深静脉阻塞可引起浅静脉压升高,发生1~2周后可见浅静脉曲张。如突然出现剧烈疼痛,患肢广泛性明显肿胀,皮肤紧张发亮,发绀,可发生水疱,皮温明显降低,足背、胫后动脉波动消失,全身反应明显,体温大多超过39 ℃,常常出现肢体静脉性坏疽及休克,成为股青肿。 3 护理 卧床休息 早期卧床休息非常重要。并抬高患肢,肢体位置高于心脏水平20~30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1],腘窝处避免受压,活动踝关节。严禁按摩,避免血栓脱落。对休克者应取休克体位,并保持环境安静,避免不良刺激。急性期后鼓励患者逐渐下床活动,但应避免剧烈活动。 患肢局部静脉输液的护理 采用患肢局部静脉滴注药物,使药物直接到达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由于患肢肿胀,静脉显露不清楚,因此要求我们技术操作要熟练,静脉穿刺成功率要高,避免损坏血管,并选用5号穿刺针头。 用药观察 尿激酶 溶栓期间应准确及时地执行医嘱,严格无菌操作。用药剂量必须准确,在使用过程中应现配现用,以免效价降低。应用输液泵使药液准确而匀速的进入体内,有利于保持有效血药浓度[2],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随时作相关的化验并做好记录。 肝素 首选抗凝剂,可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整剂量,常用于腹壁皮下深层脂肪注射。 心理护理 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此类患者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恐惧、忧郁或烦躁、易怒等情绪。我们对不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患者采取不同护理措施。 精神紧张、有恐惧心理患者的护理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要主动关心患者病情变化,使其消除思想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并发症的护理 出血 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常见并发症,在治疗护理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局部有无出血、渗血及全身出血倾向。严格执行医嘱,用药剂量准确。定时查出凝血时间、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准确记录凝血酶原时间。本组病例中,在首次溶栓治疗后第48h刷牙时2例牙龈出血;第72h后1例在输液扎上止血带后,前次穿刺点有渗血;第5天后1例患者便血。护士及时发现并报告医师,避免了大出血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痛苦。采血或静脉注射后按压5min. 肺栓塞 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并发症。临床护理时若发现患者有咳嗽、胸闷、胸痛、口唇紫绀、咯痰带血等应引起高度重视。除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外,还应及时将情况通知医生。 饮食及生活指导 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有心力衰竭者应给予低盐饮食。护士应协助患者床上大小便,并保持大便通畅,防止大便用力致血栓脱落及加重心脏负荷或加重心衰。 4 讨论 笔者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接触到了一些深静脉血栓的患儿。经过几年的积累,笔者总结了以下的几点经验:(1)每班用卷尺精确测量患肢周长,并与健侧对照。(2)若发现一侧肢体较对侧更粗,或有疼痛等不适,应立即做CT检查。(3)加强对患儿的心理护理,保持患儿的情绪稳定,使他们乐观积极地接受治疗。(4)下肢深静脉置管患者,适当活动下肢,以防血栓形成。(5)微泵护理,保证微泵性能良好,严格无菌操作。 参考文献 [1] 王春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A];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编[C];2001 [2] 刘学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A];全国内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3] 蒋雪松;动脉硬化闭塞症肢体缺血的护理[J];医药论坛杂志;2005年09期 [4] 郭芸;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及护理进展[J];华夏医学;2002年05期 [5] 郑光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年07期

静脉血栓对身体的危害是很大的,长期不治疗的话,那么血液就会堵塞造成很大的危险,第1点应该采取这种中药的方式去治疗,能够促进这种血液的运行,第2点就是应该采取针灸的方式治疗,效果是非常明显的。

关于下肢静脉曲张医学论文

经常听到有人说静脉曲张,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静脉曲张到底是怎么回事,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也被称为很多人的职业病,最常见的就是小腿部的青筋暴起,看上去很吓人,如果不治疗可能会引起更严重的疾病,那静脉曲张是什么引起的?静脉曲张的危害有哪些?1、静脉曲张的危害仔细检查便可发现深层静脉栓塞病灶深层静脉栓塞主要风险因子包括怀孕、抽烟、肝硬化等,静脉曲张患者就医时,医师多半会安排超声波检查,了解血管粗细、血管逆流状况,若有深层静脉栓塞,只要仔细检查,就会看得出来。静脉曲张如果是深层静脉血栓造成,即使针对静脉曲张做治疗,还是容易复发,因此要好好治疗深层静脉栓塞,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许多原因都会增加静脉曲张风险除了深层静脉栓塞,许多原因也会增加静脉曲张发生风险,像遗传、久坐、久站、怀孕等,都可能增加静脉曲张发生机率,患者不只皮肤变薄,严重时,甚至伤口溃烂、反复出血。门诊中曾出现二十几岁女性患者,连走路都受到影响。目前治疗静脉曲张以血管腔内射频治疗手术为主,治疗重点在于透过导管,运用能量将大隐静脉封住,这样血流较不会逆流,静脉曲张也会有所缓解。静脉曲张患者避免泡温泉、泡热水想预防静脉曲张,平常要避免久站、久坐。若真的需要久站、久坐、搬重物,可以考虑穿轻等级弹性袜,或多或少可帮助预防静脉曲张。另外,静脉曲张患者若泡热水、泡温泉,血管容易扩张,静脉曲张就会更严重,本来没有流血,一泡热水,可能就喷血,因此建议患者最好不要泡热水、泡温泉,以免症状加剧。2、防治其实并不难下肢静脉曲张这么常见,早期不痛不痒,后期依旧会影响生活,但所幸的是,这是个可防可治的病。如果早期出现轻微症状时,就积极地调适,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疗效。比如,避免久站久坐,经常活动下肢,养成每日适当运动腿部的习惯,多散步、骑脚踏车、跑步等。症状明显者,坚持早上起床前穿戴好弹力袜,帮助下肢血液回流,可减轻症状;躺下休息时,可将腿垫高过胸,膝盖稍曲,以促进腿部血液循环。如果曲张静脉范围较小,还可到医院做硬化剂注射治疗。若再进一步发展,则要采取手术治疗措施了。因为到目前为止,医学上还没有一种药物能够治疗静脉曲张,药物治疗只有一定的辅助价值。目前已由传统的开放式手术,逐渐向激光腔内治疗等微创疗法转变。

静脉曲张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患上静脉曲张会时时刻刻的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那么导致静脉曲张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1、静脉壁薄弱和瓣膜缺陷:静脉壁相对薄弱,在静脉压作用下可以扩张,瓣窦处的扩张导致原有的静脉瓣膜无法紧密闭合,发生瓣膜功能相对不全,血液倒流。瓣膜发育不良或缺失,亦不能发挥有效的防止倒流作用,这是导致静脉曲张的病因之一。2、由于静脉内压持久升高:静脉血本身由于重力作用,对瓣膜产生一定的压力,正常情况下对其不会造成损害,但当静脉内压力持续升高时,瓣膜会承受过重的压力,逐渐松弛、脱垂、使之关闭不全。这多见于长期站立工作,重体力劳动、妊娠、慢性咳嗽、长期便秘等。3、还包括年龄、性别:由于肢体静脉压仅在身体长度达最高时方达最高压力,青春期前身体不高,故静脉口径较小,均可防止静脉扩张,所以尽管30岁前有患严重静脉曲张,但大多数是随年龄增大,静脉壁和瓣膜逐渐失去其张力,症状加剧迫使患者就医。

静脉曲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先天性血管壁膜比较薄弱或长时间维持相同姿势很少改变,血液蓄积下肢,在日积月累的情况下破坏静脉瓣膜而产生静脉压过高,是血管突出皮肤表面的症状。大多数患者静脉曲张并不严重且不需治疗,保健与预防才是最重要的。但若静脉曲张太严重则容易出现反复溃疡、感染和出血现象,误信偏方与用错治疗方法会加重静脉曲张症状,因此要注意正规治疗。患了静脉曲张建议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或者使用弹力绷带及弹力袜,当然,根治的办法还是手术。不太严重的静脉曲张可使用弹性袜,利用外在的压力来减少运动时产生的水肿,最好是使用能穿至大腿的弹性袜。弹性袜最好是在清晨尚未起床时穿著,一直到夜间上床后再脱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会有明显的好转。养成每日穿弹力袜运动腿部一小时之习惯,如散步、快走、 跑步,一日数次躺下将腿抬高高过心脏,如此可促进腿部静脉循环,保持正常体重,因为过重会使腿部静脉负担增加。

下肢静脉曲张形成原因1.静脉壁薄弱和瓣膜缺陷:静脉壁相对薄弱,在静脉压作用下可以扩张,瓣窦处的扩张导致原有的静脉瓣膜无紧密闭合,发生瓣膜功能相对不全,血液倒流。瓣膜发育不良或缺失,亦不能发挥有效的防止倒流作用,导致发病。2.静脉内压持久升高:静脉血本身由于重力作用,对瓣膜产生一定的压力,正常情况下对其不会造成损害,但当静脉内压力持续升高时,瓣膜会承受过重的压力,逐渐松弛、脱垂、使之关闭不全。这多见于长期站立工作,重体力劳动、妊娠、慢性咳嗽、长期便秘等。3.其次是年龄、性别:由于肢体静脉压仅在身体长度达最高时方达最高压力,青春期前身体不高,故静脉口径较小,均可防止静脉扩张,所以尽管30岁前有患严重静脉曲张,但大多数是随年龄增大,静脉壁和瓣膜逐渐失去其张力,症状加剧迫使患者就医。静脉曲张以女性多见,可能由于妊娠能诱发或加重静脉曲张。但在没有妊娠的女性,其发病率也比男性高(男:女=1:3),其原因可能是女性骨盆较宽大,血管结构过度弯曲以及月经期、妊娠期和绝经期时均可使骨盆内的静脉增加充血。妊娠期易发生静脉曲张的另一原因是由于妊娠期四肢浅静脉的张力降低,使其易于扩张,这种情况在产后可恢复。

  • 索引序列
  • 下肢静脉血栓流行病学论文
  • 神经外科下肢静脉血栓论文
  • 外科病人静脉血栓防护论文
  • 神经外科深静脉血栓论文
  • 关于下肢静脉曲张医学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