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古人对冬病夏治的认识论文

古人对冬病夏治的认识论文

发布时间:

古人对冬病夏治的认识论文

眼下正值三伏天,“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是中国人在长期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养生经验,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享有较高的关注度。其中,“夏练三伏”是指在三伏天里采取适度锻炼,提高人体的肌体调节能力和免疫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炎热气候,以达到防病健体的目的。

众所周知,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这样的气候条件,对人体健康有明显的不利影响。研究表明,当环境气温达到33℃时,人在安静的状态下就会出汗,但尚能保持产热与散热的平衡。如果此时还进行体力活动,则出汗量就会大增,而较高的空气湿度和较小的风速,又使汗液蒸发无法快速,人体散热出现困难,体温调节就受到限制,热量积蓄在体内,就有可能引发全身发热、头晕、口渴、恶心等中暑症状。

因此,在三伏天里锻炼,要讲究适时适度和科学锻炼,盲目地在高温环境下锻炼身体,非但起不到好的效果,反而可能伤及健康,甚至引发危险。

避高温 早晚最适宜

“进入夏季气温升高,我和老伴都选择早起进行锻炼。”27日,家住雨城区张家山路的王老太和往常一样上山做晨练。年近七旬的她身体硬朗,脚下生风。问及养生之道,她总能侃侃而谈,古人倡导“天人合一”,适时锻炼能起到不小作用。

早晨锻炼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傍晚健身有助于睡眠。夏季温度高、湿度大、白昼时间长,夏练三伏要辩证避开高温时段防中暑。针对三伏天锻炼,雅安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李曰恒介绍,可以适当提前锻炼时间,理想的锻炼时间是在每天早晨6时至9时之间。中老年人最好是黎明即起,到室外空气清新的地方做操、散步、练功等,晚餐后再安排一次锻炼。出门前,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带好应急药物,排空大小便,适量喝点水。不要空腹时剧烈运动,早晨可吃一点食物,以免低血糖发生,服装和鞋帽应该考虑便于散热和防晒。

宜通风 室内外皆可

俗话说“冬养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冬病夏治由来已久。在炎热的夏季,适时锻炼,能使皮下毛细血管扩张,体腺开放加速,散热能力得以提高,使肌体有更强的调节体温能力。而夏季运动极易出汗,因此,选择适当锻炼场所尤为重要。

“一般建议在室外空气清新的场所,公园、河滨都是不错的选择。”市区某健身会所健身教练彭英说,根据不同个体的锻炼目的,选择适当的健身场所可以事半功倍。针对增肌人群,可借助健身器械适当锻炼,但室内应保持适宜的温度,并通风。如果是以减肥为目的的锻炼,首先要将身体素质练起来,然后再进行有氧、力量方面的训练。

低强度 运动前充分热身

三伏天,人的身体更易疲劳,夏季运动要保持低运动量,短时间,避免剧烈、高强度的运动。同时,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减少运动时间。彭英介绍,年轻人身体素质较好,可以选择一些运动量较大的项目,比如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跑步、游泳等项目来进行锻炼。老年人则不要进行运动量大的项目,可选择一些轻柔舒缓的项目,如散步、太极拳、慢跑、广播操等进行锻炼。

“除了选择适当的锻炼项目,锻炼前进行充分的热身运动也非常重要。”彭英说,准备活动以提高体温和心率、增加关节和肌肉柔韧性、加快神经和肌肉响应速度为目的。正确的锻炼方法是:从小运动量、小幅度、简单动作开始,让机体有个适应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叫疲劳期,大约半个月,然后逐渐增加运动量,加大幅度,动作也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

要锻炼 练三伏要慎行

“针对不同的群体,适当的锻炼总是利大于弊。”李曰恒介绍,在大寒大暑中锻炼身体,可提高身体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所以古人认为养生修炼得道的人可以“不避寒暑,百毒不侵”。但三伏天锻炼还是要针对自身的身体状况做合理调整,如果身体不适,千万不可带病锻炼。

老年人脏器功能减退,抗热能力远远低于年轻人,在高温天气下发生中暑的概率较高,应选择运动量较小的锻炼项目。医生建议,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在炎热天气下锻炼,较易诱发重症。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年人夏练三伏应慎行。

调加养 顺四时适寒暑

寒来暑往,良好的身体素质离不开适时的锻炼与合理饮食调养。三伏天锻炼,可加强肠胃的蠕动,促进食物消化,并保持大便通畅,改善和增强消化系统的功能。同时,夏练能使唾液分泌量增加,增进人们的食欲,有利于防治消化道疾病。但高温度、高消耗的环境,容易造成人体内部各种营养物质的大量消耗,所以合理饮食相当重要。

“首先要注意适量补充水分。”李曰恒说,夏天进行锻炼,因出汗很多,丢失大量的水分和盐分,很容易引起中暑。若在休息时喝少量清凉消暑饮料及低糖含盐饮料,不但可以补充体内因出汗而减少的盐分,还可限制一部分水不致于大量排出。

夏天的饮食则应该以清补、健脾、祛暑化湿为原则,应该选择具有清淡滋阴功效的食物。医生建议,可适量食用苦味酸味食物,如苦瓜、番茄等,可清热健脾、增进食欲,生津止渴,健胃消食。少吃生冷食物,少食冷饮,尤其是冰,以免导致腹痛等症。

因为冬天患病的人群一般属于偏寒性体质,冬天本来就比较冷,是不利于治病的,夏季外面比较热,身体内火也比较旺盛,容易让寒气出来。

冬病夏治的原理归结起来只有两条,一是针对寒邪,二是针对体质虚寒。 通俗地说,“冬病夏治“就是冬天好发之病在夏天治。根据中医阴阳四时消长 规律,人体阳气及自然界生物的阳光,生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天人相 应,人体也受到自然界节律变化的影响。自然界存在着许多致病因子,古人 将之概括为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淫”,其中寒邪引发的疾病, 发病时间以冬季为主。

但中医认为,疾病的形成,外因只是一个方面,更重 要的是人的体质状态,遭受寒邪侵犯的人往往机体阳气不足,寒邪积久不散 更伤阳气,导致内寒。所以说冬病多以寒邪侵入为外因,以患者体质的阳气 不足为内因。寒邪属于中医所说的“阴邪”,在阴气上升达顶点的冬季,患者 体质处于低潮,接受外界治疗能力也处于“不佳时期”,所以见效缓慢。

而夏 季由于气温升高,人体内阳气上升,经络通达,气血充沛,精力旺盛,寒邪则内伏不发,此时适宜采取抑阴祛寒、补充阳气的预防治疗措施,尤其是三 伏天,肌肤腠理开泄,如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人穴位经络, 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可促使阳虚易感外寒的病体恢复正常,使其在寒冷 季节可以抵御外寒而不发病或少发病,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冬病夏治的原理归结起来只有两条,一是针对寒邪,二是针对体质虚寒。你了解了吗?

“夏病冬治”源于中医古籍《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病冬治,冬病夏治”等观点,提醒人们要根据四时变化来调整人体的阴阳虚实。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引申义:凡事要逆向思维,其二,凡事要未雨绸缪。

古人对遗传病的认识论文

汗。。不会写。。你自己加油吧。。。

早了1000年,科学家们报告了一个关于古代旅行者的基因故事的爆炸性新发现:当地土著人给一个名叫Xach'itee'aanenh T'eede Gaay的女婴,她活了很短时间11,500年前在阿拉斯加的一个社区,现在被称为太阳河上游。婴儿的基因组有能力改写我们对人类进入北美之旅的认识,并以此指出正在重塑考古学领域的更大的基因革命。

几十年来,考古学家一直假设人类是从亚洲使用白令亚(Beringia)进入美洲的认为有陆桥存在的人实际上是16世纪西班牙传教士弗雷·何塞·德阿科斯塔。但即使在西伯利亚和阿拉斯加发现了更多的占领点,指出了人类的占领和从西向东的运动,问题仍然存在。移民到底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又是怎么发生的?在一个或多个波浪中?”加拿大历史博物馆(Canadian Museum of History)的研究人员在2017年1月得出结论,在育空地区的蓝鱼洞穴中发现的一个马颌骨上有24000年前的人类印记,这意味着早期美国人在公元前22000年就已经在此定居。这将使北美的人类占领日期推迟10000年。但是,这些发现在这个领域有争议,并没有被考古学界普遍接受。

关于Xach'itee'aanenh t'eede Gaay的新报告使这一叙述更加复杂。虽然她可能“仅仅”11500岁,但她为人类迁徙的时间提供了无可争议的证据。

在她的基因组中是一个新发现的早期美国人群体的故事,他们的最终命运仍然是个谜,因为他们的基因在现代人群中不再可见。进化遗传学家、这项新研究的作者之一埃斯克·威勒斯列夫(Eske Willerslev)说:“这个个体代表了一个先前未知的种群,这也是美洲原住民已知的最早种群。”。“我们可以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比如人们什么时候来到北美,因为这个人口与其他人都有关系。”

这个向上的太阳河女孩,被埋在一个甚至更小的婴儿旁边,两个孩子都是红赭色的仪式墓穴中,是研究人员所称的古代白令人的一员。在对她的基因组进行测序之前,科学家们已经确定了两个主要的美洲原住民群体:北美洲原住民和南美洲原住民,他们在进入美洲大陆后的某个时候分裂了。这个婴儿不属于这两个群体。这意味着,在这一过程中的某个地方,一定发生了另一次分裂,创造了这一独特的古代白令语族群体。

通过人口统计学建模,研究人员得出结论,美洲原住民的创始人口大约在36000年前开始与他们在东亚的祖先分离。到25000年前,他们已经完全分裂了。到2万年前,又发生了另一次分歧,这一次是在古代白令人和其他美洲原住民之间。在接下来的3000到6000年里,美洲原住民进一步分为北方和南方两个族群。

所有这些,都来自一个死去已久的孩子的远古DNA。

作者很清楚这项研究可能会有争议。为此,他们包括了两个不同的模型来解释古代白令人是如何形成的。在一个版本中,白令人在穿越大陆桥进入北美之前与其他美洲土著人分离,这意味着多重移民浪潮。在第二组中,这个小组作为一个小组穿越白令亚,但后来分裂了。作者之一、考古学家本·波特(Ben Potter)支持前者。

“我倾向于在考古方面支持这一点,因为这符合我们掌握的绝大多数考古证据,”波特说,他自2006年起在太阳河上游遗址工作,2013年发现了这些孩子。“这不仅仅是缺少(在白令亚和北美)遗址,还有一个强大的遗址数据集,显示出从东北亚到阿尔丹地区,再到东北西伯利亚,最后在14岁左右进入白令亚,500.

,但两种不同的科学解释如何共存?欢迎来到人类历史故事的真正斗争:谁的事实是第一位的问题,考古学家的事实还是遗传学家的事实。正如波特所说,遗传学提供了种群及其分裂的信息,而考古学则指出了这些种群的物理位置以及它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科学家们发现他们必须以似乎并不总是一致的方式将这两条信息结合起来。

“我们应该记住,在白令岛东部最早被证实的人类活动痕迹可以追溯到大约千年前,这使得向上的太阳河遗址还太年轻了近3000年“成为新世界人类最初殖民地的代表,”阿德尔菲大学的考古学家布莱恩T.怀加尔通过电子邮件说。“仅根据考古数据,到太阳河上游儿童墓葬时,晚更新世人类的变异性已经相当大。”

堪萨斯大学遗传学家和考古学家丹尼斯·奥鲁克,几年前,他的实验室对太阳河上游婴儿的线粒体DNA进行了测序,但没有参与这项研究,奥鲁克也认为,随着考古学和遗传学越来越复杂,这一领域中存在着一些日益增长的问题。

“如何整合这些不同类型的数据和接近过去的方法是一个持续的挑战,”奥鲁克说。“这篇论文提出了一些问题,考古和遗传数据可能指向不同的地理种群,但我认为这些问题最终将通过来自不同地理区域的更多考古和基因组数据来解决。

这不是第一次提出这样的问题。正如东亚历史学家Nicola Di Co *** a为高级研究所(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y)所写的那样,“在古代DNA研究中,根据某些民族和社会的假定行为模式解释基因分布的趋势相当普遍。归根结底,这些假设可以追溯到历史、人类学和考古学模型,有时并不是其中最好的模型“这导致了这项新研究的另一个问题:它依赖于单一样本。“如果我们有多个基因组,我们可以更确切地了解早期白令种群的多样性程度,”O'Rourke说,

Di-Co *** a更为直白。“从中提取古代DNA信息的样本微乎其微:它们与欧亚大陆几千年来的人口流动有多大关系?他写道:

,但古代遗骸极其罕见,即使被发现,将它们用于科学研究也充满了伦理问题。也许最有名的是肯尼维克人,一个在华盛顿被发现的9000岁的人,他引发了科学家和当地土著团体之间的一场法律之争,他们想重新埋葬他。威勒斯列夫最终用DNA样本证明了古代骨骼和现代美洲原住民之间的遗传联系,允许他根据《美洲原住民坟墓保护和遣返法》被遣返。

波特和其他小组成员努力避免在分析向上的太阳河儿童时出现任何失误,在做任何测试和试图回答他们可能感兴趣的问题之前,与当地部落合作。Smithsonian.联系了Tanana酋长会议,这是一个由阿拉斯加42个成员部落组成的联合会,其中包括太阳河上游所在的地区,但在发表之前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团队的分析已经发现了令人着迷的见解。例如,波特说,来自太阳升起的发现“代表了人类在新世界使用鲑鱼的第一个证据”。“我们可以通过骨骼发育的一个因素是,我们想观察母亲的饮食和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发生的变化,这可能让我们了解人们是否在冬季储存鲑鱼。”

最后,奥鲁克说,从这一发现和未来的发现中,最有价值的知识可能是遗传学、人工制品和古环境数据的某种结合。综合起来,科学的融合可以展示人类如何创造物质文化来与环境互动并在环境中生存。

“我们总是在一个地方比另一个地方走得更远,”奥鲁克说。“这是如何整合这些不同知识流的挑战。”

编者注,2018年1月5日:本文已更新,以澄清新论文如何呈现古代白令人起源的不同模型。

寂孟德尔和他的遗传理论 1965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在捷克布林诺的摩拉维亚镇的一座教堂里,曾举行过一次盛大的纪念会。参加这次纪念会的大部分人并非教徒,而是应捷克科学院邀请而来的各国遗传学家。他们怀着崇敬而又惋惜的心情来纪念一位为遗传学奠定了基础,而其成果又被埋没35年之久的伟大生物学家。他就是格里戈.孟德尔神父。1965年是他的研究成果发表一百周年。 孟德尔其人 孟德尔(G.J.Mendel,1822-1884)出生于奥地利摩亚维亚的海因申多夫村。现今这个地方是捷克境内的海因西斯村。孟德尔的父亲是个农民,素性酷爱养花。因此,孟德尔自幼养成了养花弄草的兴趣。这也许是这位科学家后来在豌豆实验上成名的一个最初的契机吧。 孟德尔的童年不但平常,且有些寒苦。整个小学可以说是在半饥半饱中念完的。中学毕业后,主要靠妹妹准备作嫁妆的钱,读了欧缪兹学院的哲学系。大学毕业后,21岁的孟德尔在老师的建议下,进了设在鄂尔特伯伦的奥古斯丁派的修道院当了一名修士,取了一个教名叫格里戈。25年后被选为该修道院院长。 如果说童年的孟德尔是在贫寒中度过的,那么青年的孟德尔则饱历了生活道路的坎坷。孟德尔不满意于修道院的单调、古板的修士生活,兼任了布林诺一所实验学校代课教师的职务。他曾两次申请转为正式教师,但经考试的均名落孙山。特别令人气愤的是,在第二次考试中,主考官竟这样来评论他的考卷说:“这次的考卷使我们认为,该生连作为初等学校的老师也不够格”。在这期间他还到维也纳大学旁听了植物生理学、数学和物理学等课程。 好学勤奋和充满进取的孟德尔,考试落榜后,便在修道院的花园里从事植物杂交的研究工作。他的成果只发表了很小一部分。除了死后使他成名的《植物杂交实验》(1865)外,还有《人工授粉得到的山柳菊属的杂种》(1870)和《1870年10月13日的旋风》(1871)。 孟德尔的晚年,可说是在愁云惨雾中度过的。他孑身一个,无妻无子,孤苦令仃。又因拒绝缴纳当局对修道院征收的一笔税金,而遭受着与当局僵持之苦。学志未酬而又愤懑填膺的孟德尔,终于于1884年1月6日因患肾炎不治而与世长辞,享年只有62岁。当人们吊唁这位少年清贫,中年研究成果遭冷遇,晚年孤独悲惨的老人时,谁也未想到他是一位在科学史上留下峥嵘篇章的伟大科学家。 孟德尔的业绩 孟德尔开始研究植物杂交工作,所用的实验材料是豌豆。他选用了22个豌豆品种,按种子的外形是圆的还是皱的,子叶是黄的还是绿的……等特征。把豌豆分成了7对相对的性状。然后,按一对相对性状和两对相对性状,分别进行了杂交实验,得到了如下的一些结果。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孟德尔通过人工授粉使高茎豌豆跟矮茎豌豆互相杂交。第一代杂种(子1代)全是高茎的。他又通过自花授粉(自交)使子1代杂种产生后代,结果子2代的豌豆有3/4是高茎的,1/4是矮茎的,比例为3:1。孟德尔对所选的其它6对相对性状,也一一地进行了上述的实验,结果子2代都得到了性状分离3:1的比例。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孟德尔又用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豌豆作了杂交实验。结果发现,黄圆种子的豌豆同绿皱种子的豌豆杂交后,子1代都是黄圆种子;子1代自花授粉所生的子2代,出现4种类型种子。在556粒种子里,黄圆、绿圆、黄皱、绿皱种子之间的比例是9:3:3:1。 通过上述实验材料,孟德尔天才地推出了如下的遗传原理。 1.分离定律。孟德尔假定,高茎豌豆的茎所以是高的,是因为受一种高茎的遗传因子(DD)来控制。同样,矮茎豌豆的矮茎受一种矮茎遗传因子(dd)来控制。杂交后,子1代的因子是Dd。因为D为为性因子,d为隐性因子,故子1代都表现为高茎。子1代自交后,雌雄配子的D,d是随机组合的,因此子1代在理论上应有大体相同数量的4种结合型别:DD,Dd,dD,dd。由于显性隐性关系,于是形成了高、矮3:1的比例。孟德尔根据这些事实得出结论:不同遗传因子虽然在细胞里是互相结合的,但并不互相掺混,是各自独立可以互相分离的。后人把这一发现,称为分离定律。 2.自由组合定律。对于具 有两种相对性状的豌豆之间的杂交,也可以用上述原则来解释。如设黄圆种子的因子为YY和RR,绿皱种子的因子为yy和rr。两种配子杂交后,子1代为YyRr,因Y,R为显性,y,r为隐性,故子1代都表现为黄圆的。自交后它们的子2代就将有16个个体,9种因子型别。因有显性、隐性关系,外表上看有4种类型:黄圆、绿圆、黄皱、绿皱,其比例为9:3:3;1。根此孟德尔发现,植物在杂交中不同遗传因子的组合,遵从排列组合定律,后人把这一规律称为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的发现被埋没 孟德尔从1856年开始,经过8个的专心研究,得出了上述两上定律并写成一篇题为《植物杂交实验》的论文。在好友耐塞尔(一个气象学家)的鼓励的支援下,他于1865年2月8日和3月8日举行的布林诺学会自然科学研究会上,报告了这一论文。与会者很有兴致地听取了他的报告,但大概并不理解其中的内容。因为既没有人提问题,也没有人进行讨论。不过该会还是于1866年在自己的刊物《布林诺自然科学研究会会报》上全文发表了这篇论文。 曾一个时期,人们以为孟德尔的工作被埋没,是由于当时学术情报囿闭不通,交流不广,人们不知道他的工作造成的。后经调查,才知情况并非如此。原来该学会至少同120个协会或学会研究会有交流资料关系。刊载孟文的杂志,共寄出115本。其中,当地有关单位12本,柏林8本,维也纳6本,美国4本,英国2本(英国皇家学会和林耐学会)。孟德尔本人还往外寄送过该论文的抽印本。迄今有据可查的至少有5个人了解他的工作。第一个是耐格里。他是19世纪著名的植物学家。他的研究对解剖学、生理学、分类学和进化论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植物学方面,他是心柳菊属方面的权威。孟德尔不仅把自己的论文寄给了他,且还给他写过进一步说明论文的长信。第二个是A.凯尔纳。他曾在因斯布罗克任教授,在维也纳植物园当主任。第三个是H.霍夫曼,一位植物学教授。第四个是威廉.奥尔勃斯.福克,他是植物杂交方面的权威。第五个是俄国的施马尔豪森。但是,刊物也好,论文也好,都如石沉大海,没有得到明显的反响。这样,孟德尔的为遗传学奠定了基础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发现,竟被当代人们所忽视和遗忘,被埋没达35年之久。 1900年,对孟德尔盖棺后成名具有重要意义。这一年,有三人几乎同时重新作出了孟德尔那样的发现。第一个是德弗里期,他于1900年3月26日发表了同孟德尔的发现相的的论文;第二个人是科仑斯,收到他论文的时间是1900年4月24日;第三个人是丘歇马克,收到他论文的时间为1900胪6月20日。也就是在这一年里,他们也都发现了孟德尔的论文。这时,他们才清楚,原来自己的工作,早在35年前就由孟德尔做过了。 对孟德尔发现被埋没的原因分析 有不少生物史学家。对这一问题很感兴趣,也曾进行了一些调查。但因事情发生已年深日久,有确凿证据的材料所得无几,尤其关系到人们心理方面的活材料更难以到手。现据已有材料作如下分析: 历史的局限性 1866年孟德尔发表自己的论文时,正值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的第七个年头。这期间各国的生物学家,特别是著名生物学家都把兴趣转到了生物进化问题上,而物种杂交问题自然就不是人们瞩目的中心问题了。“这一事实也许对孟德尔的工作所遭到的命运,起到了更为决定性的作用”。其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学术资料不能广泛地交 流也是一个原因。如,对杂交问题蒐集资料较多的达尔文,就没有看到过孟德尔的论文。虽然也有人说,即使达尔文看到了这一成果,也不一定能充分地认识到它的意义。但,这样推论是没有多大根据的。又如,了解孟德尔工作的俄国的施马尔豪森,他本来在自己学位论文的历史部分加了一个附注,正确地评价了孟德尔的工作。但遗憾的是,当1875年《植物区系》杂志发表他的论文译本时,删去了加有评价孟德尔工作的附注。这样,就又减少了后人了解孟德尔工作的机会。 怀疑以至完全不相信这是一项新发现孟德尔发表他的新发现时,当时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修士。至于他从事植物杂交的研究,只被人们看作“不过是为了消遣,他的理论不过是一个有魅力的懒汉的唠叨罢了”。的确,在一个专业学者的眼里,他还够不上一名地道的生物学家。因为他既没有生物学专业的学历,也没有博士、教授的头衔。因此,他的具有挑战性的发现,自然不易被人们所相信。从已知的少数几个看过他论文的人的反映和态度看,怀疑以至不相信孟德尔这个小人物能有什么新发现,乃是忽视他成果的一个和重要原因。当时了解孟德尔最多的是生物学家耐格里。孟德尔跟他素来关系甚密,相互交往达七年之久,孟德尔常同他交换种子。他也是读过孟文的第一个人。然而,正是由于他不仅没有正确地认识孟德尔的工作,而且还提出种种怀疑和责难,从而成为这桩遗憾后世的科学蒙难案的重要原因。现已查到,他看过孟德尔论文后,于1866年12月31日给孟德尔的覆信。从中可以确凿地看到他是怎样地怀疑、责难以至忽视了孟的工作。他在信中说:“我认为,你用豌豆属作的实验还远远没有完成,其实还只是个开端。……能为最重要的结论提出无可争辩的证明的这样一套试验,决不是已在着手进行了。……你打算在你的试验中包括其他植物,这是很好的,我相信,从其他品种中会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就遗传性而言)”。他还怀疑孟德尔得出的3:1的规律。如他说:“你应当把数量的表现看作仅仅是经验的理象,因为它们还不能被证明是合理的”。在耐格里看来,“只有那些在最模糊的专业领域能够作出正确判断的人,才能探究这个问题”。另一个了解孟德尔工作的A.凯尔纳,接到孟德尔寄送的论文后,曾给孟德尔写过覆信。但据凯尔纳的助手说,孟德尔的论文在凯尔纳的图书室中压根就没有拆过封。人们是否可以推论:在凯尔纳的眼中,像孟德尔这样的小人物的文章,简直是不屑一顾的。 不理解其成果的重要意义 孟德尔的发现本身,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当时的流行观念。在当时,传统的遗传学观点是融合遗传理论,而孟德尔的思想则是粒子遗传;其次,当时在生物学领域主要的研究方法是定性的观察和实验,而孟德尔用的是定量的数学统计分析。所以,即使是认真地看过他的文章,如果跳不出传统框框,也不一定能理解其重要意义。如H.霍夫曼不仅看过他的文章,而且在自己的著作中,五处引用了孟德尔的文章,但现在看来,不是没有引到重要的地方,就是有所误解,总之,没有真正理解孟德尔工作的意义。所以,在霍夫曼的书中完全忽视了孟德尔的贡献。福克也曾多次提到孟德尔的成果,但他说:“孟德尔所作的很多次杂交的结果,十分类似于奈特的结果,但孟德尔自以为发现了各种杂种型别之间稳定的数量关系”。他所否定的正是孟德尔的成功之处,说明他根本不理解孟德尔发现的意义。他的提到孟德尔,不过是因为孟德尔培育成了植物杂种,不得不得一下而已。 教训和启示 埋没孟德尔发现一案,已经过去一百多年了。今天,孟德尔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光辉业绩已被充分肯定,以他的成果为基础的遗传学也已取得辉煌胜利。然而,我们不应忘记,忽视孟德尔发现的代价是沉重的,它也许使生物学的发展延 缓了几十年。难道我们不应从中悟出应有的教训,找出以古鉴今的富有启发性的道理,以便今后不犯或少犯同类错误吗? 警惕传统观念的束缚 有些人认为孟德尔的发现是早产儿,它超越了时代的认识水平,因此被埋没是必然的。然而,我们却认为,孟德尔的发现不被理解从而导致被埋没,主要应归咎于传统观念的束缚。理由是,孟德尔的课题当时已经摆到了人拉的面前。至少有向个人的工作接近于孟德尔的结论(参阅斯多倍《遗传学史》,第126-138页,第189页),其中甚至包括人所共知的达尔文,他关于金鱼草的杂交实验距离孟德尔的结论只差一小步。这充分说明,孟德尔的发现决非偶然的早产儿,而是具备成熟的历史条件的。上述几个人和看过孟德尔论文的人,之所以没有作出孟德尔那样的结论和没有认识到其意义,主要因为他们没有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和跳出传统的定性方法的局面。而孟德尔的成功,正由于他的老框框少些,所以才有可能冲破当时的研究方法和流行的

怎样写生物小论文 1、 在中小学课外科技活动,对生物学科的某一专题是某一现象进行探索研究,把研究过程中枢观察纪录的资料,加工整理,综合分析,去会有共,并指出自己的观点。把上述的工作用文字系统全面的表达出来,这就是生物科学小论文。 2、 学生论文的特点 课题应具体,题目不应过大。因为基础知识薄弱,研究深度浅。生物科技小论文是学生进行生物科技活动的总结,这对扩大学生知识领域、培养能力、发展创造力,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完成生物小论文课题的方法 小论文课题确定后,怎样去完成研究课题呢?下面分别作些介绍。 (一) 考察法 即调查某一区域内的某些生物种类组成、数目和分布的规性等。如某的去昆虫种类及数目变化;环境宝物种的各种动物吹气候变化的调变,等等。 这种研究犯法化钱少,不需要复杂的仪器和装置一般的中小学都可进行。但指导教师事前应适当扑导,让学生与县长掌握一定的动物分类知识,并且事先订好固定的考察计划。 (二) 观察法:就是对某种动植物的个体进行仔细的观察,以了解掌握其生活习性和生长发育的规定性。佩观察的物件必须要有一定的数目,因为只对一个个体进行观察,其必然性的因素太大,回引响研究的结论。观察的同时,应随时注意收集实物资料,使证据更完全,效果更好。 (三) 实验法 在人物改变某个环境因素条件下(如营养、温度、光照等),观察在某一特定环境下,环境对生物产生的引响,找出其中的规定性的研究方法。注意点:1:要有对照组 2:研究的物件要有一定的数目。 例:"营养对青蛙蝌蚪发育的影响"。 实验时,分天然水和坦然谁加少是农家肥,两族作对照。试验过程中,除了营养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如蝌蚪的来源、大小、水温、光照等都要尽权,一免其他因素影响了实验。 以上三种方法在实验研究中常有的,以那一中为止,以课题内容、性质而定。但不要用那种方法,都要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特别是在变化过程,要做好计数和测量,记录下来,然后用统计学得出正确的结论

哪方面的?我自由发挥了。。 现如今计算机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讨人机互动(人类与计算机进行资讯互换)的可行性。英国雷丁大学的奇云·沃里克博士在自己的左臂植入100多块晶片以此来控制计算机,他还打算将晶片植入妻子脑中与妻子进行资讯交流,这项技术几乎使他获得了第六感。这项生物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新兴技术迟早会有重大突破它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思维将通过无线网路与因特网相连,可以快速获取大量知识,计算机,手机也将被淘汰。其实这项技术并不年轻,之前有科学家在大脑完好的渐冻症患者体内神经中接入电极板,通过训练让他们用“意念”操控滑鼠以此与人交流。如果解决了蛋白质富集和产生大量自由基这些问题人机互动必将带给我们福音,人类医疗史上多数神经系统疾病也将被治愈。现在这项技术仍有许多路要走,在未来也许我们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区分人类和智慧机器人了! 纯手打,也许不太严谨,高中不会强求吧。。。看我这么不容易求采纳。

可以

去猿题库会伐?实在不行,一遍过啊,高中必刷题啊等等有你做的了。

你确定600字就是论文了吗? 树干为什么是圆的 在观察大自然的过程中我偶然发现,树干的形态都近似圆的——空圆锥状。树干为什么是圆锥状的?圆锥状树干有哪些好处?为了探索这些问题,我进行了更深入的观察、分析研究。 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我查阅了有关资料,了解到植物的茎有支援植物体、运输水分和其他养分的作用。树木的茎主要由维管束构成。茎的支援作用主要由木质部木纤维承担,虽然木本植物的茎会逐年加粗,但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茎的木纤维数量是一定的,也就是树木茎的横截面面积一定。接着,我们围绕树干横截面面积一定,假设树干横截面长成不同形状,设计试验,探索树干呈圆锥状的原因和优点。 经过实验,我们发现:(1)横截面积和长度一定时,三棱柱状物体纵向支援力最大,横向承受力最小;圆柱状物体纵向支援力不如三棱柱状物体,但横向承受力最大;(2)等质量不同形状的树干,矮个圆锥体形树干承受风力最大;(3)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影响着树木横截面的形状和树木生长的高矮。近似圆锥状的树干,重心低,加上庞大根系和大地连在一起,重心降得更低,稳度更大;(4)树干横截面呈圆形,可以减少损伤,具有更强的机械强度,能经受住风的袭击。同时,受风力的影响,树干各处的弯曲程度相似,不管风力来自哪个方向,树干承受的阻力大小相似,树干不易受到破坏。 以上的实验反映了自然规律、自然界给我们启示:(1)横截面呈三角形的柱状物体,具有最大纵向支援力,其形态可用于建筑方面,例如角钢等;(2)横截面是圆形的圆状物体,具有最大的横向承受力,类似形态的建筑材料随处可见,如电视塔、电线杆等。 在我的观察、试验和分析过程中,逐渐解释、揭示了树干呈圆锥状的奥秘,增长了知识,把学到的知识联络实际加以应用,既巩固了学到的知识,又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还初步学会了科学观察和分析方法。

例: 数学小论文 关于“0” 0,可以说是人类最早接触的数了。我们祖先开始只认识没有和有,其中的没有便是0了,那么0是不是没有呢?记得小学里老师曾经说过“任何数减去它本身即等于0,0就表示没有数量。”这样说显然是不正确的。我们都知道,温度计上的0摄氏度表示水的冰点(即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其中的0便是水的固态和液态的区分点。而且在汉字里,0作为零表示的意思就更多了,如:1)零碎;小数目的。2)不够一定单位的数量……至此,我们知道了“没有数量是0,但0不仅仅表示没有数量,还表示固态和液态水的区分点等等。” “任何数除以0即为没有意义。”这是小学至中学老师仍在说的一句关于0的“定论”,当时的除法(小学时)就是将一份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有多少。一个整体无法分成0份,即“没有意义”。后来我才了解到a/0中的0可以表示以零为极限的变数(一个变数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小于任意小的已定正数),应等于无穷大(一个变数在变化过程中其绝对值永远大于任意大的已定正数)。从中得到关于0的又一个定理“以零为极限的变数,叫做无穷小”。 “105、203房间、2003年”中,虽都有0的出现,粗“看”差不多;彼此意思却不同。105、2003年中的0指数的空位,不可删去。203房间中的0是分隔“楼(2)”与“房门号(3)”的(即表示二楼八号房),可删去。0还表示…… 爱因斯坦曾说:“要探究一个人或者一切生物存在的意义和目的,巨集观上看来,我始终认为是荒唐的。”我想研究一切“存在”的数字,不如先了解0这个“不存在”的数,不至于成为爱因斯坦说的“荒唐”的人。作为一个中学生,我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对0的认识还不够透彻,今后望(包括行动)能在“知识的海洋”中发现“我的新大陆”。

谈历史 - 我不敢说历史是什么,我只能说历史像什么。 历史像一条满满的海滩,古人是海滩的缔造者,而我们是一个个悠闲地过客,我们在历史的海滩上散步,又想拾起点什么 于是我们知道了秦前的战乱纷飞、群雄争霸;汉朝的文景之治、丝绸之路;盛唐的公主出嫁,歌舞升平;宋末的骨肉分离,词人思瘦;还有大元并不属于我们的莫斯科,我们的祖宗通过郑和下西洋将恩泽遍洒蓝色星球,我们还看到了史上最贵的一把火怎样烧掉天朝上国的尊严,烧毁半个中国的骄傲,烧痛我们后辈人的心,月光下破碎的斑驳是那些琉璃的泪吗? 我们就在这条海滩上一步一步的前行,拾起古人留给我们的记忆,岳飞、秦桧同样应该被记住,就像石头钻石同样硌脚。 人累了,天黑了,海滩却同样在那里,我不敢说明天也不敢信明天,但愿明天的海滩有更多下陷的足迹。 历史是一首唱不完的歌,大自然来作词,人类来谱曲,农民和领袖同样唱得出转音,只不过秦始皇转的大一点,陈胜转的小一点,五线谱写满了前辈们足够的功底,让他们一直从离骚唱到东方红,有花美的霓裳羽衣曲,也有悲凉的骊山怀古,还有黄河大合唱和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每一个词都是历史的赐予,每一个音符都是感人的触控,在音乐的灵魂里我读出了历史的发展壮大,80后华人的历史不止只唱到R&B,中国人的历史是一首唱不完的歌,我不敢说明天也不敢信明天,但愿明天的歌谣可以让更多的人传唱。 历史不是谁写给谁看得而是谁来书写的,古人写下了万里长城,近现代人写下了万里长征,我们应该写下更多可以万年来辉煌,历史是伟大的。

就高中生物来说,遗传学部分属于有点困难,需要理科思维的部分。但高中学的遗传学也只是最基础的东西罢了

是啊 楼上说的对啊 你要哪方面的啊? 我记得我高中的时候主要做的是有丝分裂的观察

1、通过遗传学研究人类起源2、在遗传学的指导下通过生物工程开发转基因作物3、基因治疗

夏病冬治的论文

大寒小寒,冷成冰团。人们习惯把冬至、小寒、大寒三个节气并成为“隆冬”,小寒过后,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日子就要来了。北方天寒地冻,南方则冷彻肌骨。

孩子为稚阴稚阳之体,趁冬季养“藏”最宜进补的时节,应该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规律,养阴扶阳。具体应该怎么调理呢?

小寒节气天气寒冷,应当以保暖为第一要务。中医有云:“血得温而行,得寒而凝”,气血运行的通畅与否,与温度因素密切相关。冬季的保暖,要特别注意头部、背部、足部的保暖。

我们重点来说一下头部保暖。民间有言:“冬天戴棉帽,如同穿棉袄”,戴帽子对于保暖很重要,但是,帽子的厚薄程度,也需要根据气温和宝宝的年龄来决定,中医主张宝宝的头要凉,而在日常的护理中,宝宝往往稍微活动就容易流汗,所以即使在冬季给宝宝戴帽子,也要注意帽子的厚度,以免捂得太热,在揭开帽子时寒气趁虚而入引发疾病。

尽管冬天是进补的最佳时期,但孩子是纯阳之体,自身的生长能力比较强,所以过度的进补,会给身体传递错误的信号,反而减弱了身体应有的生机。而且,孩子脾胃功能弱,未必能很好地消化和吸收这些进补的食物,过度进补可能反而给脾胃增加了额外的负担,需要科学进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冬令进补要做到全面搭配、膳食平衡,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已达到养阴扶阳的效果。

常见的养阴食物有:银耳、百合、麦冬、枸杞、山药等。

常见的补阳食物有:牛肉、羊肉、鸡肉、核桃、桂圆、韭菜等。

常见的进补形式有:汤、粥、膏、饼、散、粉等。那么,不同的进补形式有什么区别?适合哪些孩子呢?

汤: 汤的进补方式,比其他形式的进补更快、更猛,但是时间不持久,适用于刚刚患过急性病症,邪已祛,身体仍有虚寒的孩子。

粥: 适用于肠胃疾病的恢复期,或素体肠胃比较弱的孩子。

膏&饼: 膏或饼的进补方式,适合消化吸收能力比较强的孩子。

散&粉: 散和粉是比较容易被吸收的进补方式,可混在饭、汤、粥里分次服用。

小寒节气,在防寒保暖的同时,也要加强锻炼,以增强机体抵御寒邪及外邪的能力。

运动项目:散步、慢跑、跳绳、踢毽子、球类、滑冰等活动,如果在北方地区遇上了下雪天,孩子们还可以选择堆雪人、打雪仗等活动,让身体在快乐的活动中暖和起来。

运动时间:早晨9~10点,下午4~5点。

宝宝为稚阴稚阳之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一些宝宝容易患慢性咳嗽、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慢性扁桃体炎等疾病,如果借助自然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以及四时阴阳规律以平衡机体,利用冬季封藏的特点,可达到“夏病冬治”的效果。

在做好保暖措施的前提下,小儿推拿 擦肺俞 ,使背部发热,有助于补益肺气、止咳化痰; 补肾经 有助于补肾益精、温养下元,适用于长期腹泻、久咳、发育迟缓的孩子的调养; 顺揉肾顶 ,可以收敛元气,如果孩子发育慢,出现五迟五软(“五迟”即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五软”即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可以用顺揉肾顶来调理。

但是,不同体质的孩子,调养方法有所区别,侧重点和穴位加减也有所不同,如果家长还不知道孩子是什么体质,可以私信我【体质辨识】,我来告诉你~

华佗医话(二十五) 浅谈冬病夏治及中药穴贴疗法 蔡敬民 关键词:冬病夏治 未病先防 有病早治 既病防复 中药穴贴 夏贴三伏 冬贴三九 中药膏方 一、何谓“治未病”?有哪些方法? “治未病”出自《黄帝内经》,即未病先防,有病早治,病后防复,预防为主的思想方法。 例如:人的体质差异,脏府失调,气血不和,阴阳失衡等功能异常;表现有不同的自觉症状,而没有器质性的病变。例如失眠多梦,腰酸乏力,自汗盗汗等身体不适感觉,理化检查没有异常发现;临床上被称为亚 健康 状态。再如老年病,或慢性病的休止期,及恢复期;均可用中药穴贴疗法,或内调法,未病先治,病后防复;以达到 养生 保健的目的。 治未病的方法很多,可归纳为内调法、外治法,及内外结合疗法。中药穴贴、药浴、刮痧、针灸、推拿等,是外治法;中药膏方、煎剂、药酒、茶疗等,内服的方法叫内调法。内调法和外治法,具有辨证论治的特色,和扶正固本的作用。必须按疗程调治,才有良好效果。 二、什么是中药穴贴疗法? 中药穴贴疗法,是中医传统疗法之一。方法是:选用温经散寒、宣肺平喘等性能的中药,配制成膏剂,在数伏与数九时,贴敷于相应的经络穴位上,以发挥中药和经络俞穴刺激的双重作用,达到平衡阴阳,扶正固本,未病先治的效果。 三、中药穴贴疗法的适应症及时间? 中药穴贴疗法适用于:咳嗽、哮喘、老慢支、肺气肿、鼻炎、付鼻窦炎、泄泻、颈椎病,腰腿痛等疾病的防治。 时间:夏季从夏至第三个庚日数伏开始(可查看日历),每10天一伏(头三天贴穴最好),共贴三伏。冬季从数九(冬至)开始,每9天一九,共贴3次。 四、注意事项有哪些? 1.三岁以上的患者均可穴贴治疗;三岁以下的儿童、孕妇,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禁用。 2.患有严重的肺心病、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多脏器功能衰竭者,不宜应用(虽然中药穴贴对人体无妨碍,但是意外巧合,发生不测,误会或纠纷)。 3.较重的皮肤病,及过敏史者慎用。 4.当日不要洗浴,内衣要清洁、松软。局部充血、皮疹者三天不要洗浴。 5.三天内禁食辛辣、炙煿、海鲜发物。 五、穴贴有哪些反应? 1.贴药后1—3小时即可揭去,局部皮肤热、红、痒属于正常反应。如果感觉烧灼样疼痛,应立即揭掉,以免起泡。 2.如局部皮肤出现水泡,效果更好。但是要注意保护,不要抓破,预防感染;大水泡,可用消毒针头穿刺放水,然后用炉甘石洗剂涂搽即可。痛疼、瘙痒者可用无极膏或烫伤膏等。严重者去医院处理。 六、中药穴贴疗法,效果如何? 我曾经在华佗医院治未病科,三年六季,用穴贴治疗24次,患者总计约3000人次,临床随访,有效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例一、甘X,男,12岁,2010年7月初诊。 主诉:二、三岁时感冒引发支气管炎、鼻炎,反复发作多年。经常静脉点滴抗生素治疗,时好时坏,未能根治;特来穴贴治疗。每年数伏、数九各贴4次,第一年减轻;2014年10月随访:鼻炎、气管炎,已三年发作。 例二、贺X厚,男,50岁,2010年7月初诊。 主诉:患支气管炎二十多年,咳嗽、吐痰、胸闷气短,感冒受凉时加重。穴贴治疗三年,共24次,感觉逐年好转。2014年8月随访:三年未发作。以前夏天不敢开空调,现在可以适应了。 例三、董X雨,女,12岁,2011年7初诊。 主诉:咳喘、吐痰,7-8年;伴鼻塞、流涕,打喷嚏,经常用抗菌素输液治疗,效果不佳。中药穴贴二年,配合中西药标本兼治。2014年11月随访:已痊愈。又介绍亲属孩子来诊治。 例四、付X轩,女,4岁,2011年7月初诊。 主诉:咳喘2-3年,有痰不易吐,反复发作,经常输液治疗,效果不著。中药穴贴二年,症状基本控制。 (以下略)

在一年当中,四季的气候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之不同,自然界中的一切植物,受了四季(时)气候变化的影响,于是便形成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古代医家在生活实践中,认识到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并以“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叙述了四时气候的不同 养生 方法 ,归纳总结《内经》原文可用下表表示:

上表所述,是古人在认识到机体内在环境与外在环境统一的基础上,对四时 养生 方法所作的具体说明,也就是《上古天真论》中 “法于阴阳”这一摄生原则的具体化 。这种适应四时之变的 养生 方法,对保护 健康 和预防疾病,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体现了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

但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 养生 法则,历代注家确对此解释不一。

①马莳认为:“所以圣人春夏而有 养生 养长之道者,养阳气也;秋冬而有养收养藏之道者,养阴气也。正以顺其根耳,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黄帝内经注证发微·卷一》四时阴阳是万物之根本,因为 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所以春夏当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也;秋冬当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也。其观点简单朴素,较符合《素问·上古天真论》之“法于阴阳”的 养生 原则。

②王冰认为“春食凉,夏食寒,以养于阳,秋食温,冬食热,以养其阴。”(《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明 春夏阳盛,而易伤阴,故宜食寒冷而抑其阳亢,秋冬阴盛而阳气不足,故宜食温热而益其阳 。又说:“全阴则阳气不极,全阳则阴气不穷”所致。

③张志聪注解为“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 故为万物之极本。春夏之时,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之时,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圣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而培养也。”(《黄帝内经素问集注·四气调神大论》)所谓“根”,是指人体内部,通过调养使内虚恢复,就不易发病,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姚止庵亦同意张氏观点,认为春夏二季阳气旺盛,而人体的阳气亦盛于外而虚于内,秋冬二季气候寒冷,阴气旺盛,人体应之,则阴气外盛而内虚,从而提示四时阴阳变化与人体生命活动关系。

④张介宾则认为“阳为阴之根,养春夏之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阴为阳之基,养秋冬之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故张氏明确指出:“所以圣人 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地,秋冬则养阴,以为春夏之地,皆所以从其根也。 ”(《类经·摄生》)其所以强调这一观点,主要是顺其时令,调养阴阳,防患于未然。因为“有春夏不能养阳者,每因风凉生冷,伤此阳气,以致秋冬多患疟泻,此阴胜之为病也;有秋冬不能养阴者,每因纵欲过热,伤此阴气,以致春夏多患火证,此阳胜之为病也”(《类经·摄生》)。

纵观上述,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经文先后连贯来看,春夏秋冬四时阴阳变化是肯定的,它是促使万物生长收藏的根本动力,人体亦应顺从四时阴阳而调之,故春夏养阳以助生长之能,秋冬养阴以益收藏之本,反之则灾害生矣。其想说明的道理与《素问·上古天真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是一致的, 主张从生活起居,饮食劳倦,精神情志等方而进行调养,以保持正气来预防疾病的发生,也体现了防病于未然的思想。

总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一原则,是由于各医家所站的角度不同,出发点不一致,故立论各异。如春夏温补阳气,秋冬滋养阴液说;冬病夏治,夏病冬治说;体质偏颇补救说;春夏祛湿以养阳,秋冬润燥以养阴说;春夏顾护六腑,秋冬调补五脏说;春夏调理心肝,秋冬调理肺肾说等。这些观点各有论据,充实发展了这一原则,为临床应用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

冬病夏治对阳气的危害论文

冬病夏治:是指某些冬天容易反复发作的毛病,但要不就是情况不急、要不就是冬天疗效不如意。唯有借助夏天外界气温升高,体内阳气最旺的时候进行处理,这就叫“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那么为什么要冬病夏治呢?

因为这类问题,基本以“虚寒体质”常见。通常伴有: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疲易倦等。中医认为是阳气不足,导致寒从内生。他们即使在盛夏,睡觉可能也要盖着被子、穿着袜子。

“冬病”的人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冬天外界气温天寒地冻,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就如同我们晾衣服,阴雨季节,衣服半个月都不干是一个道理。到了夏天,外面暑热骄阳,体内也是阳气升散,那些“积寒”会趋向于后背或关节部位。我们知道,后背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所,为一身之表,此时体内的积寒容易被驱散。所以才有“冬病夏治”的做法。

冬病夏治的目的

1.驱疾

夏季身体阳气最盛,皮肤毛孔大开,药物更容易进入穴位和经络,通过经络、气血到达病灶,起到治病效果。

2.固元

中医手法在进行“夏治”时,药物或按摩通过神经反射激发人体的调节作用,促使抗体产生,提高抵抗力。同时,调节内分泌、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起到固元健体的作用。

3.养阳

冬病夏治也符合中医里的“天人合一”思想,夏为阳,借助自然的阳气,驱除体内的阴寒之气,起到固元健体,补益阳气作用。

4.治未病

中医认为百病由寒起,冬天外界环境冰冷一片,如果身体内又有寒气,两寒夹击,不仅疾病不容易好,而还会导致寒气在体内的积累。冬病在冬季治疗只是治标,在夏季为治本。

通过“夏治”的手法,一方面驱除体内的寒气,去除引起的疾病的诱因,改变体质。另一方面冬季的寒气会在体内沉积成为病因,出现气血不畅、关节痛、手脚麻木和畏冷,夏天治疗可以除去病因。从两方面起到治疗未病的效果。

冬病夏治的方法有哪些

一般人认为冬病夏治的治疗手法只有“三伏贴”,其实不然,三伏贴只是使用最多和最广泛的方法,其实艾灸、针灸、拔罐、刮痧、推拿、熏洗、药浴等都是冬病夏治的手法。

另外,还有口服的汤剂、丸剂、药片、药膳、食疗,以及 体育 运动等,这些也可以归于冬病夏治的范畴。

但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

冬病夏治的原理

在中医看来冬为阴,冬天因为身体阳气的不足和环境的寒冷,导致病邪入侵而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复发或加重,如咳嗽、哮喘、关节痛等。

而夏主阳,在夏季三伏时令时,人体和自然界的阳气最旺,此时通过中医手法可以温补阳气,驱散寒邪,起到增强抵抗力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排除寒湿的生活调理方法都比较多,并没有特指说哪一种是最有效的方法。因为所有的饮食、起居、生活的调养都可以对帮助机体排除寒湿,都是有效的。

例如说寒湿的人,日常生活上要注意保暖,避免受风,而且饮食上要有节制,不要长期吃生冷的、不洁的食物。

如果有寒湿困脾的,脾胃方面症状比较重的,可以经常做足三里的艾灸来强健脾胃的功能。平常可以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使身体的气机旺盛,不易受邪。即使是在夏季也不要因热贪凉,尤其也要注意腹部的保暖,避免感邪。生活上也要避免久处湿地,避免冒雨涉水。

如果症状严重的,还可以配合针灸或者是药物熏洗和外敷的方法来综合治理。

如何以“冬病夏治”的方法 养生 ?我认为有如下四点值得注意:

控制进食冰冻冷饮:

“冬病夏治”是因为冬天阳气不足,无力驱散阴寒。阴寒之气在夏天会趋向背部足太阳经。如果夏天进食太多冰冻冷饮,会“挫伤”阳气升散的积极性,阴寒之气也会随之“内敛”。尤其对本来就有少许阳气不足的朋友来说,夏天痛饮如冰镇啤酒、凉茶、水果冰等等,再加上长时间在空调环境里,那效果就是:陈寒未去,新寒又生。我们要知道,寒气是会积聚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气血肯定有瘀阻,这叫做“寒凝血滞”。因此,夏天最好能控制进食冰冻冷饮。

适当出汗发散寒湿:

寒湿之邪客阻经络关节,就如同路上的障碍物,引起气血运行不畅。大致来说,如果寒湿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寒湿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症瘕(小腹有结块,或胀,或满,或痛者称为症瘕。症瘕皆因郁怒伤肝,疏泄失职,血循不畅,气滞血瘀;脾虚不运,升降失常,痰食阻滞);寒湿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就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麻木出现。

而在夏天,很多朋友为了怕出汗,长期呆在空调环境里,运动的频率也更低,出汗的几率也就减少。其实, 在夏天适当出汗,是有利于体内寒湿之气散发出来的 。因此,夏天尽管气温高,最好还是在早晚相对凉爽时段适当运动,适度出汗,既有利于沉寒外越,增加气血流通,也利于新寒发散,对 健康 是很有利的。

每天喝杯热开水

或者红糖姜水之类的

夏天外界气温较高,阳气散发,体内相对有伏阴之气(伏阴之气和寒湿之邪是不同的)。如果贪图凉爽,长期喝冷饮,会有加重体内阴寒的趋势。建议即使气温高,也能喝杯热开水,尤其以喝完后感觉有点热烘烘、欲汗未汗的程度最为合适,既能减少伏阴,还能帮助沉寒发散,也是不错的一种方式。

如果伏阴较重、寒湿偏重的人,还可以用红糖姜水替代白开水。因 为“生姜”性味辛温,有发汗的可能,如果不想出汗太明显,可以“姜汤冷服”,就是稍冷后饮用,能温胃散寒,也是非常不错的。 “汗为心之液”,夏天适度出汗,能泻过旺之心火,也可将皮腠的寒邪及时排出,是排出体内寒邪的好方法。

夏宜静养:

古人夏季 养生 ,有“泻心经之气血(火)、补膀胱经之虚弱(寒)”的做法。心属火,应时于夏;足太阳膀胱经为一身之表,相当于人体的“蕃蓠”,是抵御外寒之屏障,也是清除内寒之通道。所以夏天适宜静养,也就是适当地做会吐纳冥想,对养心潜阳是很有好处的。

冬病夏治治疗入手:

人容易疲劳: 用药膏贴敷滋补人体的强壮穴,如足三里、关元和气海等

腰酸背痛还怕冷: 说明人体里面寒气太重,肾虚了,要用温阳药膏放在大椎、命门和肾腧穴

睡得不好: 用宁心安神的药,在心腧、膈腧、内关上用药;

胃口不好, 说明脾胃功能差,在足三里和中脘等穴位上用药(或者按摩也有一定的效果)。

来源于岐黄学社学友会公众号

科学的,这个是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的。中医认为,在夏季的时候,阳气比较旺盛,在三伏天运动健身的话,能够增强体质,将体内的湿气都通过汗水拍出来,增强体内的阳气,祛除体内的寒邪,这样可以保证冬季阳气充足,在冬天也不用担心寒邪湿气损伤人体。

冬天三九天的时候,正是阳气初生之时,也是身体的阳气比较薄弱的时候,这时候如果不及时的锻炼身体,补足体内阳气的话,很容易让外邪入侵。三九天运动之后,能够保证体内的阴阳平衡,才能让身体更加健康,也就不容易生病。

夏季三伏天运动时间

在夏季,最热的天气便是三伏天,这时候白天的气温最高可以达到四十多度,如果运动的话,很可能会出现中暑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选择好运动的时间了。

因此,想要在三伏天运动的话,可以选择早上六七点或者是晚上的时候运动,这时候的气温也不会高,比较凉爽,不容易出现中暑的现象,身体经过了一夜的休息之后,精神饱满。运动之后也不会感觉累,反而会在工作中更加有活力,强身健体的同时也能够保持好的精神状态。

在夏季,最好的运动便是有氧加上无氧运动,也不需要每天运动,一个星期运动两三次就可以了,每次运动时间半个小时即可。在运动之前,也不要吃得太饱,饭后一小时再去运动,运动中要及时的补充水分,防止身体水分流失。

夏季三伏天运动的好处

在三伏天运动的话,可以保证身体血液循环,湿气也比较少,毕竟夏天气温很高,很多人会因为高温天气贪凉,这样很容易导致体内湿气过多,进而影响到身体健康。如果及时运动的话,可以通过汗水将体内的湿气排出,保证身体的健康,特别是对于女性来说,能够减少痛经的发生,也能够保持身材。

冬季三九天运动时间

在冬季三九天运动,最好选择早上七八点到下午五点之后,这时候运动能够很好的保证身体的活力,特别是对于怕冷的人来说,通过运动能够保持血液循环,还能够增强体内的阳气,保证身体的健康。

三九天还可以选择泡脚,泡脚可以增加人体的血液循环。有些人会在三九天针灸,针灸可以刺激身体的穴位,增加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身体条件,保证身体的健康。

冬季三九天运动好处

三九天运动能够增强抗寒能力,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心肺功能,还能够控制体重,防止因为冬季的寒冷吃的过多,导致长胖的风险。

不过,在三九天运动之前先要热身一下,防止身体肌肉僵硬,导致动作难以施展,进而增加受伤的风险。运动前的热身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肌肉的温度,恢复肌肉的弹性,热身五分钟就可以了,运动完之后记得及时补充水分。

夏季三伏天运动和冬季三九天运动都具有养生的作用,能够让我们的身体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保持健康,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到了七月又迎来了三伏天,中医的“冬病夏治”在各大媒体大肆报道,到底什么是“冬病夏治”?让大辉给大家普及一下知识吧!一、什么是冬病? 冬病就是在冬季易发作、常发作的疾病或不适。表现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骨关节系统。 具体来说“冬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通常的症状: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觉也要盖着被子、穿长袖睡衣、穿袜子。 二、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出传统的治疗方法。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缓解期服药治疗,能够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冬病为什么要夏治呢? 冬病患者阳气不足,冬季不利排寒;夏季阳气生发,毛孔张开利于排寒;冬病夏防,百病由寒起,寒在夏季生。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将冬病在夏季根除及预防。 冬病患者体质偏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象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里面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但若是阳气衰弱,里面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再加上有很多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去暑冷饮,然后整日在空调房间里工作,那真是陈寒未去,又添新寒。 要记住,寒气是会沉积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瘀阻,这叫做”寒凝血滞”。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就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手脚发麻的症状出现。所以倘若不在夏日去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 四、今年三伏天时间(共计40天) 头伏: 2015年7月13日—2015年7月22日 中伏: 2015年7月23日—2015年8月11日 末伏: 2015年8月12日—2015年8月21日五、三伏天,“冬病夏治最好时机”! 中医理论中的“冬病夏治”。一般在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例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大都由于体质阳虚,体内阴寒太盛,加上冬天寒冷气候的刺激而发作。 而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自然界的阳气最盛,人体内的阳气也最充沛,热能温阳,阳能祛寒。 另外,“天气热,人体毛孔大开,药性容易渗透进去,三伏灸借助天时, 能一举扫荡体内的阴寒之气,防止冬季复发”。 六、三伏灸,最流行的疗法 三伏灸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艾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七、三伏灸的作用? 局部的刺激作用,局部的药物刺激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使机体某些抗体形成,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对一些过敏性疾病起防治作用。 经络的调节作用,温热性能的药物对局部的刺激,有类似灸法的效应,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的效果。而且通过经脉的调整,达到补虚泻实,促进阴阳平衡,防病保健的作用。 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至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同时通过药物对局部穴位的刺激,以激发全身经气,通过微小血管的吸收输送,发挥最大的药理效应。 利用“三伏天”这全年最热的时段,人体阳气最盛的时候,刺激人体穴位,并通过药物的作用,起一个良性的、有利于机体增强抵抗力的、扶正祛邪的作用。 八、三伏灸适应的病症 颈肩腰腿痛、办公室一族患颈肩综合征、“空调病”引起的过敏症状、特别是秋冬季节时常发作的老寒腿。 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慢支肺气肿、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体虚易感冒患者。 虚寒性疾病:如慢性结肠炎、胃痛、慢性腹泻、体虚怕冷、四肢不温、中气不足、胃下垂;女性虚寒性痛经。 保健强身的作用:阳虚、虚寒型体质的病人有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作用。 九、三伏灸,要注意什么? 提前问诊再贴灸——中医将人体体质分为九种体质,在决定做灸前,最好先到医院问诊,询问医生是否适合做天灸,看自己有哪些对应症,主要贴哪些部位,这样在贴药当天可使医生迅速完成贴药,节约问诊时间。 贴药期的饮食禁忌—— 贴药的当天以及次日不能吃生冷、海鲜、辛辣食物,还有易化脓食物,如牛肉、鸭、鹅、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贴药10小时内不能洗澡。 贴药后的注意事项——三伏灸疗法又称“发泡灸”,贴药后起水泡是正常现象。成人一般贴2-6小时,儿童贴1-2小时,贴药后皮肤有发热感,灼痛感,各人皮肤耐受情况不一样,但以能耐受为度。贴药后如皮肤出现水疱,应注意保护好创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及时到医院治疗。

古代医家对温病的认识论文

自古以来,人类便饱受瘟疫之害,而最惨烈的莫过于欧洲中世纪的“黑死病”和导致玛雅文明突然消失的“天花”;当然,华夏也是深受其害,但是相对于医疗水平落后的欧洲和美洲,华夏古代的医学水平那可是相当高的,对如何预防及治疗瘟疫,有一套相对成熟得多的方法;在清朝时期,还出现了以防治瘟疫见长的四位名医,号称“温病四大家”,现在来看看这四人分别是谁吧。

一位:叶天士

叶天士本名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是清朝康熙至乾隆年间的明医;他出生于中医世家,父亲叶阳生乃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儒医,受父亲的熏陶,叶桂在很小的时候便已经有了很深的造诣;在父亲去世后,为了维持生计,叶桂不得不四处行医,但这也为叶桂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行医经验。

而且叶桂勤奋好学,只要比自己高明的医生,他都愿意行弟子礼拜之为师;一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欣然而往,必待学成后始归。从十二岁到十八岁,他先后拜过师的名医就有十七人,无怪后人称其“师门深广”。叶桂本来就“神悟绝人”、聪明绝世,加之这样求知如渴、广采众长,且能融会贯通,因此自然在术上突飞猛进,不到三十岁就医名远播。

《温热论》开宗明义一句话“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指明温邪的传入是从口鼻而来,首先出现肺经症状,如不及时外解,则可顺传阳明或逆传包,与伤寒之邪按六经传变完全不同。而且还提出“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从浅至深的认识原则,拟定了“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大法。

二位:薛雪

薛雪字生白,号一瓢,又号槐云道人、磨剑道人、牧牛老朽;虽然薛雪比叶桂年轻十余岁,但成名及早,在当时是与叶桂齐名的医学大家;他早年游于名儒叶燮之门,诗文俱佳,又工书画,善拳技。后因母患湿热之病,乃肆力于医学,技艺日精,尤长于温热病。

所谓“文无第二,武无一”,其实这道理通用于各行各业,叶桂和薛雪是同时期的名医,而且都极为擅长治疗瘟疫,所以这二人难免就有了摩擦,不过两人的交锋更像是“君子之争”,后来因薛雪治好了叶桂母亲的病,两人成了至交好友,经常一同探讨医理。

薛雪一生《湿热条辨》一书,湿热病是外感热病中的—大类型,是由于既感受湿邪,又感受暑热之邪,则成湿温。也有由于湿邪久留伏而化热,成为湿热之邪交织,而为湿温者。薛雪对湿热病的研究,突出了湿邪与热邪相合为病的特点,抓住了湿热二邪轻重不同的要害,并结合脏腑、三焦、表里等辨证方法,使之融为一体,解决了湿热病的证型辨析,有利于临床应用。

在治疗上,虽然有温化、清泻、清热祛湿诸大法,同时又有补阳、益气、养阴、生津诸法的配伍,然其用药时时注意到清热不碍湿,祛湿不助热,扶正不碍祛邪,祛邪当注意扶正等方面。治疗不拘泥于固定成方,体现了湿热病治疗的特点,成为后世治疗湿热病的规矩,影响极其深远。

三位:吴瑭

吴瑭字鞠通,所以又叫吴鞠通,是清朝乾隆至道光时期的名医;原本,出生书香门第的吴瑭,不出意外应该是踏上科举官场一途,但在吴瑭十九岁时发生了一件大事,他的父亲因病去世,这给了吴瑭很大的触动,于是产生了学医的强烈愿望;而让吴瑭踏上医途的是他侄子的去世。

吴瑭天资卓绝,仅仅用了数年的时间,便探索出了一些规律和医治方法,并在之后的岁月里积累了丰富的行医经验,成为世人敬仰的名医;之后在北京检核《四库全书》时,得见其中收载吴又可的《温疫论》,深感其论述宏阔有力,发前人之所未发,极有创见,又合于实情,便仔细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而且他对叶天士更是推崇,但认为叶氏的理论“多南方证,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证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于是他在继承了叶天士理论的基础上参古博今,结合临证经验,撰写了《温病条辨》5卷,对温热病学说做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温病有9种,吴又可所说的温疫是其中最具传染性的一种,除此之外,另外还有其他八种温病,可以从季节及疾病表现上加以区分,这是对于温病很完整的一种分类方法。

书中创立了“三焦辨证”的学说,这是继叶天士发展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方法之后,在中医理论和辨证方法上的又一创举。叶氏的《温热论》中没有收载足够的方剂,而吴鞠通的另一重大贡献,就是在《温病条辨》当中,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实用方剂,象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等,都是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方剂。现在临床上使用的方子,《温病条辨》方占十之八九。

四位:王士雄

王士雄字孟英,号梦隐,又号潜斋,别号半痴山人,是清朝嘉庆至同治时期的名医;没有任何意外,这王士雄也是出自中医世家,他的曾祖、祖父和父亲都是名医;但是在王士雄14岁时,父重病不起,临终前曾嘱咐他:“人生天地之间,必期有用于世,汝识斯言,吾无憾矣”。

父亲死后,他遵家训钻研医学,但终因家境贫困,厨无宿舂,无法度日。为了生计,于是去婺州孝顺街佐理盐务。他白天工作,谋食养家,晚上“披览医书,焚膏继晷,乐此不疲”。虽身处逆境,但决不因此而影响学业,反而激起了发愤图强的精神,学医之志愈坚。

王士雄生活在西学东渐的时代,他对当时传入之西方医学持开明态度,不抱门户之见,有分析地吸取,并据理批评了中医界有些人尊经崇古、拒绝接受西说的守旧思想,反映了他善于吸取新知的治学精神。更值得指出的是,王士雄十分重视临床,注意从实践中求得真知。他平时诊务繁忙,广泛接触病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作为“温病四大家”,王士雄在瘟疫一道上的成就当然也是十分突出的,他一生勤于著述,给后人留下了大量富有学术价值的医学文献,其中《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温热经纬》 、《随息居饮食谱》 、《归砚录》、《潜斋医话》和《王氏医案》是他的主要著作。

其实中国古代对于瘟疫的研究从未暂停过,在最初的《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防治瘟疫的记载,到之后又有张仲景等名医不断发展,直至清朝时期,对于瘟疫的防治已近大成,拥有了比较完善的预防和治疗体系,而且中医与西医不同的是,中医想的是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目的:通过对古今相关中医文献的整理,取得较为完整的有关内伤湿热理论的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明确中医学内伤湿热的概念、发展源流、时代特点,对内伤湿热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特点、治则治法、方药配伍进行总结研究,阐明其规律性的内涵,构建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理论体系,为今后内伤湿热理论的发展及临床应用、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1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内容丰富,历代医家对内伤湿热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理论阐发和临床实践,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临床上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展示内伤湿热理论对内伤湿热病证辨证治疗的指导作用,促进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进一步提高中医学治疗内伤湿热病证的理论水平和临床疗效。但由于人们对内伤湿热理论认识的历史局限性与研究的角度和方法的不同,使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研究尚不甚全面,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进步、发展和应用。中医学湿热理论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外感湿热和内伤湿热。经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和理论积累,无论是外感湿热还是内伤湿热,对其病因病机、病变演化规律、辨证特点、立法处方、治疗用药均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认识。外感湿热作为外感温热病的一部分,在明清时期随着温病学说的发展和成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发展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内容,促进了中医学理论的发展。然而,中医学湿热理论中的内伤湿热理论,虽然也有丰富的内容,但却缺乏系统的整理和研究,在许多方面还将属于外感疾病的外感湿热病证和属于内伤杂病的内伤湿热病证混为一谈,迫切需要我们对内伤湿热理论进行整理和研究。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身体素质、医疗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疾病谱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大规模的流行性传染性疾病在逐渐减少,人们的平均寿命延长,使内伤杂病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表现在中医学湿热理论方面,较之于外感湿热,内伤湿热理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重要性日益凸现,如在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炎、慢性胆囊炎、慢性食道炎、慢性胃炎、慢性胰腺炎、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关节炎、多种肿瘤等等临床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中,湿热病证非常常见,在陈可冀教授主编的《实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共收载有211种疾病,其中58种疾病的辨证分型中有湿热证型,占,因此,对于这些疾病的治疗,内伤湿热理论就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如过食辛辣油腻,肥甘厚味,营养过剩,肥胖,饮酒,运动减少和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大,易致情志不畅等原因,使湿热之邪内生,亦使内伤湿热病证的发病较之以往更为常见,所以,现实也迫切需要我们对内伤湿热的理论进行总结,研究内伤湿热病证的发病规律、辨证特点、治疗方药,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治,不断提高疗效,促进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发挥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为病人服务。

2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在技术领域的国内外技术现状、水平与发展趋势

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源远流长,内容十分丰富,在中医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早在《内经》时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就指出:“四之气,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跗肿。”《素问·生气通天论》亦云:“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指出湿热为病可致拘、痿、黄瘅、跗肿等内伤杂病。在治疗上《素问·奇病论》谓:“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指出湿热内伤之脾瘅可用芳香化湿之佩兰来治疗,开创了后世化湿清热以治疗内伤湿热病证之先河,为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基础。此后,两千多年来,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历代医家对内伤湿热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及临床实践,如晋唐时期对内伤湿热理论的广泛应用,宋金元时期对内伤湿热理论的阐发,明清时期对外感湿热及内伤湿热在认识上的区分和治疗上的创新,均促进了内伤湿热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使之成为一个内容丰富,理论充实,应用广泛的中医学理论的重要分支。内伤湿热理论涉及面广,有人通过调查认为湿热病证“涉及中医脏腑、经络7个系统的43种疾病,分属于西医的呼吸、泌尿等11个系统的72种急慢性疾病”。湿热证是中医临床最为常见的证型之一,可见于心、肺、脾胃、肝胆、肾、膀胱和全身关节等多个脏器和部位的多种病变中,在王永炎教授主编的《临床中医内科学》一书中,共列有病证149种,其中有湿热证者47种,约占的病证具有湿热证。近年的流行病学调查亦证实,湿热证在普通人群中患病率高达,可见其致病的广泛性。因此,湿热理论是近年来中医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十余年来,随着对湿热病证的理论探讨、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湿热理论的认识也经历了从基础到临床、从宏观到微观、从理论到实验的发展过程,使对湿热病证的病因、病机、证治等研究上了一个新台阶,推动了湿热理论的规范化、标准化、客观化进程,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在中国知网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数据库输入“湿热”检索1994年一2015年CHKD期刊全文

试论情感语言节目主持人万峰、钟晓的语言特点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试析价值多元化背景下学生价值观的引导试论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改革争议试论中职《外科护理学》的情境式教学试析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研究经济学和经济法基础课程融通教学小针刀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手术侧卧位适宜度的研究

330篇,输入“内伤湿热”同样检索,亦未检出相关文章。一些有关湿热理论的专著,同样未将外感湿热和内伤湿热进行理论上的系统论述和区分。通过对检索文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文章是从对湿热理论的临床应用或动物实验角度进行研究,缺乏从文献学角度对内伤湿热理论的源流、病因病机、证治方药进行的研究,主要表现在:

(1)在现代研究中,对湿热理论的临床应用研究多,基础理论研究少,对湿热理论进行系统的整理研究更少。

(2)在湿热理论的研究中,对湿热理论中的外感湿热理论研究多,对内伤湿热理论研究少,而内伤湿热是湿热理论的重要内容。

(3)对外感湿热和内伤湿热许多时候还混为一谈。

(4)尚未建立系统的关于内伤湿热的概念、病因病机、病变演化规律、证治方药等方面的理论体系。

3结论

经过对内伤湿热理论的研究,从历代文献、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地整理和研究,首次提出并构建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的理论体系并指导临床实践,填补中医学内伤湿热理论研究的空白,促进中医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提高中医学对内伤湿热病证的临床疗效,造福广大病人。

张仲景没有确立瘟病,不要以为出现在太阳病篇就可以跟后世的败毒散,银翘散治的是一种病。看来张仲景的本意没几个人愿意去研究,建议你从头到尾翻翻伤寒论,有许多条目都被后人整理的时候弄错了,但是太阳病传变里面解释的很清楚。发热一类的包括厥阴病都有,你有时间对照来比较一下。

  • 索引序列
  • 古人对冬病夏治的认识论文
  • 古人对遗传病的认识论文
  • 夏病冬治的论文
  • 冬病夏治对阳气的危害论文
  • 古代医家对温病的认识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