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ow儿儿
冬病夏治:是指某些冬天容易反复发作的毛病,但要不就是情况不急、要不就是冬天疗效不如意。唯有借助夏天外界气温升高,体内阳气最旺的时候进行处理,这就叫“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那么为什么要冬病夏治呢?
因为这类问题,基本以“虚寒体质”常见。通常伴有: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疲易倦等。中医认为是阳气不足,导致寒从内生。他们即使在盛夏,睡觉可能也要盖着被子、穿着袜子。
“冬病”的人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冬天外界气温天寒地冻,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就如同我们晾衣服,阴雨季节,衣服半个月都不干是一个道理。到了夏天,外面暑热骄阳,体内也是阳气升散,那些“积寒”会趋向于后背或关节部位。我们知道,后背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所,为一身之表,此时体内的积寒容易被驱散。所以才有“冬病夏治”的做法。
冬病夏治的目的
1.驱疾
夏季身体阳气最盛,皮肤毛孔大开,药物更容易进入穴位和经络,通过经络、气血到达病灶,起到治病效果。
2.固元
中医手法在进行“夏治”时,药物或按摩通过神经反射激发人体的调节作用,促使抗体产生,提高抵抗力。同时,调节内分泌、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起到固元健体的作用。
3.养阳
冬病夏治也符合中医里的“天人合一”思想,夏为阳,借助自然的阳气,驱除体内的阴寒之气,起到固元健体,补益阳气作用。
4.治未病
中医认为百病由寒起,冬天外界环境冰冷一片,如果身体内又有寒气,两寒夹击,不仅疾病不容易好,而还会导致寒气在体内的积累。冬病在冬季治疗只是治标,在夏季为治本。
通过“夏治”的手法,一方面驱除体内的寒气,去除引起的疾病的诱因,改变体质。另一方面冬季的寒气会在体内沉积成为病因,出现气血不畅、关节痛、手脚麻木和畏冷,夏天治疗可以除去病因。从两方面起到治疗未病的效果。
冬病夏治的方法有哪些
一般人认为冬病夏治的治疗手法只有“三伏贴”,其实不然,三伏贴只是使用最多和最广泛的方法,其实艾灸、针灸、拔罐、刮痧、推拿、熏洗、药浴等都是冬病夏治的手法。
另外,还有口服的汤剂、丸剂、药片、药膳、食疗,以及 体育 运动等,这些也可以归于冬病夏治的范畴。
但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
冬病夏治的原理
在中医看来冬为阴,冬天因为身体阳气的不足和环境的寒冷,导致病邪入侵而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复发或加重,如咳嗽、哮喘、关节痛等。
而夏主阳,在夏季三伏时令时,人体和自然界的阳气最旺,此时通过中医手法可以温补阳气,驱散寒邪,起到增强抵抗力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排除寒湿的生活调理方法都比较多,并没有特指说哪一种是最有效的方法。因为所有的饮食、起居、生活的调养都可以对帮助机体排除寒湿,都是有效的。
例如说寒湿的人,日常生活上要注意保暖,避免受风,而且饮食上要有节制,不要长期吃生冷的、不洁的食物。
如果有寒湿困脾的,脾胃方面症状比较重的,可以经常做足三里的艾灸来强健脾胃的功能。平常可以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使身体的气机旺盛,不易受邪。即使是在夏季也不要因热贪凉,尤其也要注意腹部的保暖,避免感邪。生活上也要避免久处湿地,避免冒雨涉水。
如果症状严重的,还可以配合针灸或者是药物熏洗和外敷的方法来综合治理。
如何以“冬病夏治”的方法 养生 ?我认为有如下四点值得注意:
控制进食冰冻冷饮:
“冬病夏治”是因为冬天阳气不足,无力驱散阴寒。阴寒之气在夏天会趋向背部足太阳经。如果夏天进食太多冰冻冷饮,会“挫伤”阳气升散的积极性,阴寒之气也会随之“内敛”。尤其对本来就有少许阳气不足的朋友来说,夏天痛饮如冰镇啤酒、凉茶、水果冰等等,再加上长时间在空调环境里,那效果就是:陈寒未去,新寒又生。我们要知道,寒气是会积聚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气血肯定有瘀阻,这叫做“寒凝血滞”。因此,夏天最好能控制进食冰冻冷饮。
适当出汗发散寒湿:
寒湿之邪客阻经络关节,就如同路上的障碍物,引起气血运行不畅。大致来说,如果寒湿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寒湿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症瘕(小腹有结块,或胀,或满,或痛者称为症瘕。症瘕皆因郁怒伤肝,疏泄失职,血循不畅,气滞血瘀;脾虚不运,升降失常,痰食阻滞);寒湿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就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麻木出现。
而在夏天,很多朋友为了怕出汗,长期呆在空调环境里,运动的频率也更低,出汗的几率也就减少。其实, 在夏天适当出汗,是有利于体内寒湿之气散发出来的 。因此,夏天尽管气温高,最好还是在早晚相对凉爽时段适当运动,适度出汗,既有利于沉寒外越,增加气血流通,也利于新寒发散,对 健康 是很有利的。
每天喝杯热开水
或者红糖姜水之类的
夏天外界气温较高,阳气散发,体内相对有伏阴之气(伏阴之气和寒湿之邪是不同的)。如果贪图凉爽,长期喝冷饮,会有加重体内阴寒的趋势。建议即使气温高,也能喝杯热开水,尤其以喝完后感觉有点热烘烘、欲汗未汗的程度最为合适,既能减少伏阴,还能帮助沉寒发散,也是不错的一种方式。
如果伏阴较重、寒湿偏重的人,还可以用红糖姜水替代白开水。因 为“生姜”性味辛温,有发汗的可能,如果不想出汗太明显,可以“姜汤冷服”,就是稍冷后饮用,能温胃散寒,也是非常不错的。 “汗为心之液”,夏天适度出汗,能泻过旺之心火,也可将皮腠的寒邪及时排出,是排出体内寒邪的好方法。
夏宜静养:
古人夏季 养生 ,有“泻心经之气血(火)、补膀胱经之虚弱(寒)”的做法。心属火,应时于夏;足太阳膀胱经为一身之表,相当于人体的“蕃蓠”,是抵御外寒之屏障,也是清除内寒之通道。所以夏天适宜静养,也就是适当地做会吐纳冥想,对养心潜阳是很有好处的。
冬病夏治治疗入手:
人容易疲劳: 用药膏贴敷滋补人体的强壮穴,如足三里、关元和气海等
腰酸背痛还怕冷: 说明人体里面寒气太重,肾虚了,要用温阳药膏放在大椎、命门和肾腧穴
睡得不好: 用宁心安神的药,在心腧、膈腧、内关上用药;
胃口不好, 说明脾胃功能差,在足三里和中脘等穴位上用药(或者按摩也有一定的效果)。
来源于岐黄学社学友会公众号
创艺麦香包
科学的,这个是从中医的角度来说的。中医认为,在夏季的时候,阳气比较旺盛,在三伏天运动健身的话,能够增强体质,将体内的湿气都通过汗水拍出来,增强体内的阳气,祛除体内的寒邪,这样可以保证冬季阳气充足,在冬天也不用担心寒邪湿气损伤人体。
冬天三九天的时候,正是阳气初生之时,也是身体的阳气比较薄弱的时候,这时候如果不及时的锻炼身体,补足体内阳气的话,很容易让外邪入侵。三九天运动之后,能够保证体内的阴阳平衡,才能让身体更加健康,也就不容易生病。
夏季三伏天运动时间
在夏季,最热的天气便是三伏天,这时候白天的气温最高可以达到四十多度,如果运动的话,很可能会出现中暑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选择好运动的时间了。
因此,想要在三伏天运动的话,可以选择早上六七点或者是晚上的时候运动,这时候的气温也不会高,比较凉爽,不容易出现中暑的现象,身体经过了一夜的休息之后,精神饱满。运动之后也不会感觉累,反而会在工作中更加有活力,强身健体的同时也能够保持好的精神状态。
在夏季,最好的运动便是有氧加上无氧运动,也不需要每天运动,一个星期运动两三次就可以了,每次运动时间半个小时即可。在运动之前,也不要吃得太饱,饭后一小时再去运动,运动中要及时的补充水分,防止身体水分流失。
夏季三伏天运动的好处
在三伏天运动的话,可以保证身体血液循环,湿气也比较少,毕竟夏天气温很高,很多人会因为高温天气贪凉,这样很容易导致体内湿气过多,进而影响到身体健康。如果及时运动的话,可以通过汗水将体内的湿气排出,保证身体的健康,特别是对于女性来说,能够减少痛经的发生,也能够保持身材。
冬季三九天运动时间
在冬季三九天运动,最好选择早上七八点到下午五点之后,这时候运动能够很好的保证身体的活力,特别是对于怕冷的人来说,通过运动能够保持血液循环,还能够增强体内的阳气,保证身体的健康。
三九天还可以选择泡脚,泡脚可以增加人体的血液循环。有些人会在三九天针灸,针灸可以刺激身体的穴位,增加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身体条件,保证身体的健康。
冬季三九天运动好处
三九天运动能够增强抗寒能力,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心肺功能,还能够控制体重,防止因为冬季的寒冷吃的过多,导致长胖的风险。
不过,在三九天运动之前先要热身一下,防止身体肌肉僵硬,导致动作难以施展,进而增加受伤的风险。运动前的热身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肌肉的温度,恢复肌肉的弹性,热身五分钟就可以了,运动完之后记得及时补充水分。
夏季三伏天运动和冬季三九天运动都具有养生的作用,能够让我们的身体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保持健康,这样才能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爱吃糖z
到了七月又迎来了三伏天,中医的“冬病夏治”在各大媒体大肆报道,到底什么是“冬病夏治”?让大辉给大家普及一下知识吧!一、什么是冬病? 冬病就是在冬季易发作、常发作的疾病或不适。表现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骨关节系统。 具体来说“冬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通常的症状: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觉也要盖着被子、穿长袖睡衣、穿袜子。 二、什么是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传统中医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出传统的治疗方法。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缓解期服药治疗,能够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三、冬病为什么要夏治呢? 冬病患者阳气不足,冬季不利排寒;夏季阳气生发,毛孔张开利于排寒;冬病夏防,百病由寒起,寒在夏季生。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将冬病在夏季根除及预防。 冬病患者体质偏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象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里面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但若是阳气衰弱,里面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再加上有很多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去暑冷饮,然后整日在空调房间里工作,那真是陈寒未去,又添新寒。 要记住,寒气是会沉积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瘀阻,这叫做”寒凝血滞”。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就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手脚发麻的症状出现。所以倘若不在夏日去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 四、今年三伏天时间(共计40天) 头伏: 2015年7月13日—2015年7月22日 中伏: 2015年7月23日—2015年8月11日 末伏: 2015年8月12日—2015年8月21日五、三伏天,“冬病夏治最好时机”! 中医理论中的“冬病夏治”。一般在冬天容易发作的疾病,例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大都由于体质阳虚,体内阴寒太盛,加上冬天寒冷气候的刺激而发作。 而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自然界的阳气最盛,人体内的阳气也最充沛,热能温阳,阳能祛寒。 另外,“天气热,人体毛孔大开,药性容易渗透进去,三伏灸借助天时, 能一举扫荡体内的阴寒之气,防止冬季复发”。 六、三伏灸,最流行的疗法 三伏灸是在三伏天时进行天灸治病的方法,是中医时间医学、艾灸学与中药外治相结合的一种疗法。七、三伏灸的作用? 局部的刺激作用,局部的药物刺激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使机体某些抗体形成,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机能,对一些过敏性疾病起防治作用。 经络的调节作用,温热性能的药物对局部的刺激,有类似灸法的效应,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散寒的效果。而且通过经脉的调整,达到补虚泻实,促进阴阳平衡,防病保健的作用。 药物本身的作用,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至皮下组织,在局部产生药物浓度的相对优势,发挥较强的药理作用,同时通过药物对局部穴位的刺激,以激发全身经气,通过微小血管的吸收输送,发挥最大的药理效应。 利用“三伏天”这全年最热的时段,人体阳气最盛的时候,刺激人体穴位,并通过药物的作用,起一个良性的、有利于机体增强抵抗力的、扶正祛邪的作用。 八、三伏灸适应的病症 颈肩腰腿痛、办公室一族患颈肩综合征、“空调病”引起的过敏症状、特别是秋冬季节时常发作的老寒腿。 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慢支肺气肿、过敏性鼻炎、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咳嗽、体虚易感冒患者。 虚寒性疾病:如慢性结肠炎、胃痛、慢性腹泻、体虚怕冷、四肢不温、中气不足、胃下垂;女性虚寒性痛经。 保健强身的作用:阳虚、虚寒型体质的病人有强身健体、预防疾病的作用。 九、三伏灸,要注意什么? 提前问诊再贴灸——中医将人体体质分为九种体质,在决定做灸前,最好先到医院问诊,询问医生是否适合做天灸,看自己有哪些对应症,主要贴哪些部位,这样在贴药当天可使医生迅速完成贴药,节约问诊时间。 贴药期的饮食禁忌—— 贴药的当天以及次日不能吃生冷、海鲜、辛辣食物,还有易化脓食物,如牛肉、鸭、鹅、花生及其他煎炸食物,贴药10小时内不能洗澡。 贴药后的注意事项——三伏灸疗法又称“发泡灸”,贴药后起水泡是正常现象。成人一般贴2-6小时,儿童贴1-2小时,贴药后皮肤有发热感,灼痛感,各人皮肤耐受情况不一样,但以能耐受为度。贴药后如皮肤出现水疱,应注意保护好创面,避免抓破引起感染,及时到医院治疗。
哮喘如何冬病夏治 夏季来临,中医的“冬病夏治”又掀起了高潮,其中的“主力军”就是众多的哮喘患者。那么哮喘如何冬病夏治呢?一起来看看! 阳气充足,外邪不侵 中医认
采用补肾为主的方药防治支气管哮喘,是符合中医辨治法则的,近年来的中西医结合研究结果亦表明这一治疗大法具有科学根据。当然选方用药时,应当须灵活取舍,切合哮喘病机特
还是有一定的道理.夏天得的病一般都属热性,特别是一些热性的慢性疾病,在温度比较高的时间比较不好医治,而在冬天的时候,利用其环境温度比较低的条件下医治比较容易.但
患布病后,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发烧,体温可达38—40度,不同人发烧的热型差别较大。有的人体温并不太高,波动于37—38度之间,持续时间长,处于长期低热状态;有的人
春属木,生长生发,宜养肝,夏属火,生长发育,宜养心,秋属金,主收敛,宜养肺,冬属水,主封藏,宜养肾。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释义: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