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王云亭中华医学杂志

王云亭中华医学杂志

发布时间:

王云亭中华医学杂志

王云亭,男,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党委常委男,1965年11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党委常委,兼任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华预防医学会医疗机构公共卫生管理分会常委兼秘书长,北京医院协会副会长,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北京医师协会常务理事等。工作经历:1987年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1996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1997年―1998年赴法国巴黎第十三大学Avicenne创伤中心研修。先后在河南省项城市第一人民医院、中日友好医院骨科、急诊科及科教部工作,2001年任科教部主任,2006年任医院副院长、党委常委。工作成就:主持“知识产权在医院科研管理中的应用研究”等课题,发表《知识产权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等多篇文章及论著,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2008年在抗震救灾工作中获 “抗震救灾医药卫生先进个人”称号。专长:从事手外科、显微外科和四肢创伤后修复重建工作十六年,对四肢创伤后各类皮瓣、肌皮瓣的解剖及临床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较早开展了感觉神经伴行血管岛状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外踝上皮瓣修足背软组织缺损及长段感染性骨缺损的治疗,取得满意效果。

中华当代医学杂志孙春亭

1、伍连德:中国现代医学第一人

伍连德,公共卫生学家,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1910年末,东北肺鼠疫大流行,他受任全权总医官,深入疫区领导防治。1911年,他主持召开了万国鼠疫研究会议。在他竭力提倡和推动下,中国收回了海港检疫的主权。他先后主持兴办检疫所、医院、研究所共20所,还创办了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他与颜福庆等发起建立中华医学会,并创刊《中华医学杂志》。

2、刘瑞恒: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创建者

刘瑞恒(1890~1961):字月如,直隶南宫人。他于1903年考入北洋大学堂,1906年未毕业即送美留学,入哈佛大学读书。他是我国著名医学专家,中国创伤医学的奠基人,中国近代公共卫生事业创建者,首批哈佛大学留学生之一。

3、高士其:中国近代和现代化学,细菌和病毒学的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高士其(1905年11月—1988年12月19日,原名高仕錤,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鳌峰坊人,改名高士其,弃仕途旁和金钱旁不要,立志不做官,不爱钱,以科学家造福中国。1927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化学学士学位。1930年又毕业于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研究院。中国为记念他的贡献,把国际的一颗行星命名为高士其星。科学家,化学家。细菌和病毒学家的中国化学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4、王世真:中国近代和现代核医学事业的创始人和奠基者。

王世真(1916年3月7日一2016年5月27日):福建福州人,生物化学家、核医学家,中国核医学事业的创始人。美国爱荷华大学硕士、博士学位。历任美国爱荷华大学放射性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核医学中心主任,放射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名誉所长,核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从1940年代开始,王世真对甲状腺素做了大量系统性的研究工作。

5、吴孟超:中国肝胆外科之父, 中国的第一个肝脏模型

吴孟超,男,1922年8月31日生,生于福建省闽清县,马来西亚归侨,1949年毕 业于同济大学,获学士学位;肝胆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师从中国著名外科学家裘法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名誉院长),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据学术堂的了解,医学论文是医者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工作的文字记录和书面总结,通过论文的载体方式来展现医者的临床医学经验。下面是什么医学杂志容易发表的知识分享,欢迎阅读指正。1.现代实用医学杂志 省级期刊主管单位:浙江省卫生厅主办单位:宁波市医学信息研究所国际刊号:1671-0800国内刊号:33-1268/R出版地方:浙江邮发代号:32-121创刊时间:1994发行周期:月刊《现代实用医学》(月刊)创刊于1988年,由宁波市医学会、宁波市医学信息研究所主办。以“立足宁波、面向全国、服务城乡”为宗旨,学习和汲取中华系列杂志和我省品质杂志的办刊经验,自觉以省级杂志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现代实用医学》在办刊特色方面,力求体现“现代、综合、实用”,以现代科学理论为准绳,突出多学科交叉知识综合研讨,报道内容新颖实用,密切结合临床。《现代实用医学》每期都安排了一个专题,邀请省内外着名专家为“专家论坛”栏目撰搞,相关专题论文相对集中,重点突出。2.当代医学杂志 部级期刊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单位:中国医师协会国际刊号:1009-4393国内刊号:11-4449/R出版地方:北京邮发代号:82-829创刊时间:1994发行周期:旬刊《当代医学》《当代医学》(旬刊)创刊于199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国医师协会主办的部级综合性期刊。本刊为《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收录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DE)》统计源期刊。获奖情况:2004年获卫生部期刊奖。《当代医学》是目前中国医疗卫生领域以系统阐述职业化医院经营与管理理念的部级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当代医学》杂志将帮助中国的医院院长解析中国的医药宏观政策和相关法规;洞察医药市场的经济运行规律;把握世界医学和科技前沿的发展趋势;掌握医院战略规划、财务和资本管理、品质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资讯管理等现代医院职业化经营管理方式,引领医疗信息化建设潮流,打造21世纪的职业院长。3.安徽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主管单位:安徽省卫生厅主办单位:安徽省卫生厅国际刊号:1000-0399国内刊号:34-1077/R出版地方:安徽邮发代号:26-22创刊时间:1973年发行周期:月刊《安徽医学》主要介绍本省在医学临床、教学、科研上取得的新成果、新发现、新进展,促进学术交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提高全省医学发展水平,增进群众身体健康。读者对象是中、高级医务工作者。《安徽医学》创刊于1973年,是一本综合性医刊。1992年并荣获北大核心期刊。4.北方药学杂志 省级期刊主管单位:内蒙古自冶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办单位:内蒙古自治区药品学会国际刊号:1672-8351国内刊号:15-1333/R出版地方:内蒙古邮发代号:16-421创刊时间:2004发行周期:月刊《北方药学》国家科技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由内蒙古自治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内蒙古自治区药品学会主办,西部十二个省(市、区)药学会协办的《北方药学》于2004年6月28日诞生了。《北方药学》的办刊宗旨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科技学态度,开展学术交流,促进我国西部医药学与传统医药学科技的提高与发展。本刊的服务对象是:广大医药科技工作者、管理者、医药卫生人员、药学教育、科研人员以及药品生产企业和药品经营企业人员。主要反映国内外药学科研成果,以及西部十二个省(市、区)广大药学工作者及各少数民族医药研究的新成果、新发现、新动态。为我国西部地区广大医药工作者与国内外医药界同仁进行学术交流、信息沟通开辟途径和渠道,提供和搭建广阔的学术平台,也为国内外学者更多的了解中国民族医药,使我国民族医药走向世界,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北方药学》的创刊,顺应了崇尚天然,回归自然的社会发展潮流。符合我国医药产业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策略,是我们西部十二个省(市、区)医药科技工作者的一件大喜事,它实现了广大西部药学工作者多年的心愿,必将激励西部十二个省(市、区)及国内更多的同行、专家、学者共同探索医药科技、学术的发展。《北方药学》以创新、存真、求实的严肃科学态度,不断提高办刊质量及编辑部的管理,力争把《北方药学》办成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医学术价值,又有实用价值,重在实用的专业性刊物。广大读者可借助本刊了解西部医药科技的发展动态,捕捉思路,提高学术水平,展示科研成果。5.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部级期刊主管单位: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办单位: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国际刊号:1671-8631国内刊号:14-1300/R出版地方:山西邮发代号:22-39创刊时间:1974发行周期:月刊《临床医药实践》杂志创办于1974年,是由山西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主办的国家综合性医学期刊,也是我国传播医药卫生新理论的医学期刊之一,创办多年来,为各级医学科技人员服务,为医学科技事业的发展服务,为促进我国医学科技信息转换为社会生产力而服务。以上就是关于什么医学杂志容易发表的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首先,医学论文分普刊,核心期刊。核心又分,科技核心和中文核心。另外,需要纠正期刊并没有所谓的好投难投的区分,这实际上是大家一种错误的理解。可能有些人觉得好中,有的人觉得难中。其实是自己文章本身的原因和选刊的原因。其次,如果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一本核心版面页数越多自然收录的概率就会越大。例如,旬刊,半月刊肯定要比月刊双月刊收录的多一些。医学论文发表,影响的因素有很多,第一是本身文章质量要过关,第二是杂志社审稿,收录要快,第三是自己的科研背景要满足杂志社的条件。详细的医学论文发表经验优助医学更为擅长。

医学论文杂志普刊:《医学前沿》 《医师在线》 《临床医药文献》《实用妇科内分泌》《全科口腔医学》《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等核心:《四川中医》 《中医学报》 这些都是不错的刊物朋友你是评职称用吗?现在咱们国内,学术已经沦落为商品了,学术买卖已经见怪不怪了,基本上交上版面费就给你发表。这一点其实我也很无语......但是,论文还是要发表,因为论文发表已经是刚性需求。发表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就可以。第一,先考虑你发表论文的用途,评中职,还是高职。中职一般发表省级以上就可以,高职就需要有国家级的了,甚至核心期刊。毕业论文的话,还是根据学校的要求了。第二,考虑价格方面,省级 国家级 核心价格都不一样,但是咱们也不能一再追求低价格,网上假刊太多,小心占小便宜吃大亏,了几百快无所谓,主要是耽搁了事情,评职称一年就一次(要找可以用支付宝付款的)。第三,时间问题,刊物确定好了 一定要确定下(新闻出版总署)是否能查到。然后就是时间,一般杂志从定稿到出刊都得需要1个月,赶上高峰期3月都有可能,如果对方什么都答应你,今天给稿子明天邮递给你刊物,这个肯定是假刊的。第四,价格方面,这个不好说,杂志种类太多,没法完全根据省级 国家级来判断价格,核心期刊的话 悬殊很大。最后祝你成功,这是我发表论文的经验,我帮我同事也发表了一些,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大众医学杂志王丽云

如今的演艺圈十分的发达,比起十几年前环境已经好了太多,已经成为了许多人做梦都想进入的圈子,因为只要进入其中,就有成名的机会,毕竟谁不想成名。娱乐圈中有很多明星因为自己的事业感染到来子女,所以圈内有很多母女明星,国家一级演员王丽云与女儿就是如此。

王丽云是一位“老戏骨”,她成名较早,演技非常精湛,她出演的多部角色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还获得了“婆婆专业户”的称号,其女儿也是我们熟悉的美女演员——车晓。

在她年轻时,那可是话剧团里当之无愧的“女一号”,因为她不仅有着极高的表演天赋,而且年轻时颜值也是秒杀无数演员的,并且还是军中话剧团的,这更令她地位更上一层台阶。

不过仅仅只凭借这些想要常年稳居“女一号”还是不够的,这更要凭借她十年如一日的努力了。正所谓天道酬勤,她能达到如今的地位也是理所应当。

她喜欢唱歌跳舞,她喜欢自己表演。然而,当许多人看着她时,王丽云从不胆怯,而是充满自信。她喜欢展示自己的才华,他们的掌声给了她满足感和荣誉感。王丽云一直在文学和艺术领域努力工作,多年来一直在实践自己的才华。

王丽云与女儿车晓都在自己的演绎生涯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她们在自己的感情生活中却都经历过离婚的伤害,离婚后母女二人至今仍然保持着单身。王丽云出生在文艺氛围浓厚的辽宁,她自幼就得到艺术的熏陶,19岁那年就凭借出生的文艺才能进入部队的宣传队,用时2年之后。

她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成为一名话剧演员。伴随着国内影视行业的兴起,王丽云也成功转型为影视演员,她的精湛演技为观众带来了一部部经典角色,观众根据其出演的角色还称她为“婆婆专业户”。

不过虽然她的事业十分顺利,但是感情事业却十分失败,她的前夫也是同为演员的车晓彤。虽然刚结婚时双方感情很好,但是婚姻需要的毕竟不是一时的冲动,在他们的矛盾越来越激化后,他们选择了分居生活,并且在各自生活了十年后还是选择了协议离婚。

不过令人敬佩的是他们并没有像许多夫妻一样离婚后就老死不相往来,反而还保持着很好的关系。而且在女儿车晓面前,王丽云还一直夸奖她父亲是一个好人,一家人虽然分开了但还是和睦相处,也是极为难得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话剧越来越不景气,王丽云也逐渐转入演艺圈发展,并出演了首部电视剧《手机》,剧中饰演“桂花”一角,她的演技成熟而又层次,备受观众们喜爱。紧接着,王丽云加盟了被称为民国版“金枝欲孽”,讲述了豪门宅院的爱恨情仇的作品《大宅院的女人》,剧中饰演大太太林燕娇。

王丽云的演技实力备受诸多导演的赏识,但是因为年龄大只能在一些作品中出演母亲、婆婆的形象,而在这一类型角色上,王丽云依旧释放出不一样的精彩。王丽云与丈夫离婚后,两人并没有反目成仇,他们对女儿的教育问题有着一致的方向,因为王丽云夫妇较好的处理了离婚问题,所以车晓并没有承受父母离异的痛苦。

王丽云与丈夫离婚后,两人并没有反目成仇,他们对女儿的教育问题有着一致的方向,因为王丽云夫妇较好的处理了离婚问题,所以车晓并没有承受父母离异的痛苦。

1968年加入东北兵团战士;工人(油漆工、搬运工、汽车司机)、杂志社编辑(文化交流、剧本园地、中外电影等);当过文化部外联局的干部;1986年进入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当了演员 。

1987年与冯远征、李成儒、汤镇宗、唐于鸿、万妮恩、董 晴、郑天庸、宫景华、刘 灿、叶 新、威 力共同参演了由导演尤小刚执导的《死去活来》;饰演李青远 。

1990年与姬晨牧、虞梦共同参演骆航民导演的《警门虎子》并饰演老帅克 。

1993年主演《无人喝彩》中饰演钱康 。并在1994年获得第十四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提名奖 。

1996年凭借《混在北京》获得第十九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 。

2001年主演由导演李威执导的《男孩向前冲》中饰演贺小峰的父亲;第一次开始展示了父爱的以免;与李晨的配合也充分的展示了他的演技 。

2003年与李亚鹏、蒋勤勤共同参演滕文骥执导的《末代皇妃》并饰演六佛爷 。

2005年与姚安、冯静、李 鑫共同参演《医学调查》饰演方主任 。

2009年客串出演于导演管虎执导的青春励志网路剧《七日》 。

2013年与马黎、常类、常蓝天共同主演由马宁执导的以盐阜地区农村为题材的励志轻喜剧电影《二蛋狂奔》;并饰演孔胜衣 。

2014年应邀做客北京电视台文艺频道《星夜故事》节目;讲述买房400万的全程经过 。同年与叶项明;李智楠;许诺;张恺熙;王婉晨共同参演导演郑士龙执导的大陆青春偶像电视剧《北漂童话》饰演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中医李父 。

2015年;受邀在电视连续剧《安居》中饰演马在上一角 。

1971年方子哥在北郊木材厂一次跳舞会上认识了现任妻子颜珍;虽然两人相识但颜珍的妈妈并不同意。后因方子哥好学上进;做事情认识;又当上了司机; 便默许了他们两个在一起 。

2009年北京市光爱之家在朝阳剧场举行了一台慈善晚会;方子哥将一幅自己亲手画的国画以慈善拍卖方式捐出;以奉献爱心帮助更多的孩子;让他们知道还是有很多人在关心着他们的 。

2014年方子哥参加第三届中国公益节暨“因为爱”公益盛典;并被授予2013最佳公益精神奖;以热心公益的精神备受外界肯定与赞赏 。

好学上进;做事情认真;虽大器晚成;但也有所收获(中华网评)

活老爸”方子哥的身影一直活跃于萤屏之上;无论是《宝贝》中盼孙心切的未来爷爷;还是《步步杀机》中心机满腹的巡捕房督查;亦或是《媳妇是怎样炼成的》中的“妻管严”;每一部作品都被观众给予极高评价。同时也是一名演技精湛的实力戏骨;饰演人物生动形象;让人又爱又恨(凤凰网评)

相当不错!想不到老方还有这一手;我一向只把他当做一个好演员来看待;没想到他还是一个不错的画家。(导演顾长卫评)

多情却被无情恼”是一种多淡泊的境界(导演尹力评)

方子哥不仅是个不折不扣的“时尚好老爸”;还被封为最萌老爸;而且他的演技与独有小人物的喜剧味道让人印象深刻(搜狐娱乐网评)

多年的舞台历练和生活实践让他对自己的角色有更深刻的理解;并能做到准确到位、入木三分;所以他所扮演的每一个角色都在观众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新浪网评)

拥有喜剧表演的实力老戏骨方子哥;曾在《无人喝彩》、《编辑部的故事》、《我的青春谁做主》等众多影视作品中有过出彩表现(网易娱乐网评)

2014年3月;方子哥买房近400万元购房款。行女子李佳霖因犯诈欺罪及契约诈欺罪;诈欺总金额累计达到1300余万元;被北京高院终审判处无期徒刑。

2014年12月9日上午;由这起诈欺案引发的房屋买卖居间服务契约纠纷案在朝阳法院奥运村法庭开庭审理。方子哥的儿子方晓鸽起诉北京我爱我家房地产经纪有限公司、北京伟嘉安捷投资担保有限公司;认为二被告在整个过程中违反了审慎义务;故诉至法院要求解除《居间服务契约》、《房屋交易保障服务契约》;并赔偿经济损失300万元。此案未当庭宣判。

2015年12月17日上午;三中院审理后认为;方家起诉索赔300万;实际上已经默认了93万元的损失;法院予以认可。本案过错主要在卖房一方;应承担50%以上的责任;我爱我家的过错程度在50%以下;应承担150万以下的数额。故撤销一审判决;改判我爱我家赔偿方家120万元。

王丽云虽然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但是她的情感之路很是坎坷,她与丈夫离婚后一直保持着单身生活。无独有偶原本王丽云的女儿车晓想通过嫁入豪门,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然而随着丈夫李兆会的事业遭遇危机,车晓也不得不和自己的母亲一样,走上离婚这条不归路。

被誉为“婆婆专业户”的王丽云,不仅自己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好演员,就连自己的女儿车晓也是一位备受观众好评的年轻演员。

由于母女二人给大家带来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这使得大家给予了王丽云母女二人很高的评价,只不过王丽云母女二人虽然在事业上,处于顺风顺水的状态,但是在感情上,王丽云母女二人却屡遭波折。

虽然很少有人专门去看王丽云出演的作品,但是在一些大热的生活都市剧当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王丽云的身影,因为王丽云目前的状态非常适应婆婆妈妈这样的角色。

正是由于王丽云经常饰演同一类型的角色,这也使得大家给予了王丽云一个“婆婆专业户”的称号。也许有人觉得长期出演同一类型的角色,会限制住演员的潜力以及发展空间,然而王丽云在出演婆婆妈妈一类的角色之前,早就已经成为了国家一级演员。

王丽云从小就对艺术表演展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因此王丽云从小立志想要成为一名好演员,正是在兴趣爱好的影响下,王丽云在长大之后,就报考了专业的戏剧院校。

在戏剧院校学习的过程中,王丽云展现出了很高的潜力及天赋,这也使得王丽云年纪轻轻就得到了参演影视作品的机会。虽然在一开始的时候,王丽云主攻话剧艺术,但是随着演技的提升,王丽云也开始迈向了影视剧领域。

正是由于在话剧领域以及影视领域的出色表现,王丽云才能够获得国家一级演员的荣誉,要知道有很多大家非常喜欢的好演员,一辈子都无法获得这么高的认可然而王丽云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获得了如此高的荣誉,这就足以说明王丽云的演技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地步,不然的话,王丽云根本不可能在个人荣誉上,获得这么多的认可。

相信对于年轻观众来说,大家对于王丽云女儿车晓的熟悉程度,要远远高过对于王丽云的熟悉程度。因为车晓曾在很多影视剧当中,出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有一段时间,车晓被观众认为是内地娱乐圈最有潜力的女演员,然而所有的一切都因为嫁入豪门这件事情,彻底化为了泡影。

车晓原本是希望通过嫁入豪门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然后彻底选择与演员身份说再见,不过随着车晓的丈夫事业破产,车晓不得不再次重回影视圈发展。

由于丈夫破产的缘故,车晓最终选择了和丈夫离婚,尽管在离婚之后车晓得到了很多优秀异性的追求,但是车晓和自己母亲王丽云一样,都没有选择再次步入婚姻的殿堂,因为失败的婚姻已经给车晓留下了很深的阴影,所以再次害怕伤害的车晓,选择了独自一人继续生活下去。

虽然每一次在接受采访时,车晓都会毫不避讳的谈及感情话题,但是车晓在生活中却是一个不太会主动谈及感情的人。如今王丽云和自己的女儿车晓生活在一起,虽然母女二人的命运十分相似,但是王丽云和车晓依然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着信心。

只不过身为母亲的王丽云,对于女儿的感情问题也非常的着急,因为王丽云不希望自己的女儿重新走上自己以前的道路,所以王丽云一有机会就想给女儿介绍对象,只不过车晓还没有放下离婚所带来的影响,因此车晓对于母亲的行为一直非常的抗拒。

虽然王丽云在事业上,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成就,但是在感情上,王丽云却遭遇了很多的波折。王丽云的丈夫车晓彤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演员,车晓彤曾在电视剧《西游记》当中饰演“金角大王”。

尽管王丽云和车晓彤是通过夫妻是通过相亲的方式认识的,不过两人在认识之后,很快就坠入了爱河,并且两个人在认识不久后,就举办了婚礼仪式。

按理说王丽云和车晓彤在婚后,应该会过上非常甜蜜的幸福生活,然而由于王丽云和车晓彤都是演员,所以导致这对夫妻在婚后,出现了长期分隔两地的情况。

由于长期没有生活在一起,导致夫妻二人出现了缺乏沟通交流的情况,在这种情况的影响下,王丽云和车晓彤自然会产生很多的矛盾,由于二人的矛盾无法调和,所以王丽云和车晓彤最终做出了离婚的决定。

在与丈夫离婚之后,王丽云得到了女儿车晓的抚养权,虽然在与丈夫车晓彤离婚的时候,王丽云还非常的年轻,身边也没有缺少过追求者。

但是王丽云在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之后,就没有了再结婚的打算,直到现在,王丽云还是孤身一人的状态。只不过令王丽云没有想到的就是,女儿车晓会走上和自己一样的道路。

虽然车晓走上了和母亲一样的不归路,但是车晓毕竟还非常的年轻,如果车晓能够抓住机会,车晓依然能够感受到婚姻所带来的幸福,只不过车晓必须要敞开自己的心扉,如果不选择主动接纳感情,那么车晓就有可能会和母亲王丽云一样孤独一生。

相信身为母亲的王丽云,也不希望女儿会走上和自己一样的道路,所以王丽云一定会在女儿的感情问题上,花费很多的心思。

中华医学杂志王迁

没有特殊的东西就不用写。

1910年伍连德在报纸上曾发出成立医学会的倡议,1915年2月,国内各地医师31人在上海举行中华医学会成立大会。推选颜福庆为第一任会长。会址定在上海。当时共有会员232人。11月,中英文并列的《中华医学杂志》创刊,第一卷第一期发表《中华医学会宣言书》,宣布学会的宗旨为巩固医家友谊、尊重医德医权、普及医学卫生、联络华洋医界。1916年2月在上海召开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通过学会章程,选举伍连德为会长,并决定每两年召开一次代表大会,随即开展学术活动和组织工作,1917~1930年先后召开7届会员代表大会。1932年4月中华医学会与中国博医会(1886年建立,首任会长为嘉约翰)举行联席会议,宣布两会合并,仍称为中华医学会。同年9月召开合并后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即第九届大会),选举牛惠生为会长。当时会员已达1500余人。抗日战争时期,学会迁往重庆,1947年迁回上海。学会自成立到1949年共召开会员代表大会15次,成立的专科学会有内、外、妇、儿、医史、卫生等11个,出版了《惠嘉二氏内科要览》、《迈魏二氏外科手术》、《罗氏卫生学》、《高氏医学辞汇》等书籍和《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中华健康杂志》和《医文摘要》等期刊。此时会员人数已达3000余人。1950年中华医学会召开第16届会员代表大会。大会接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所确定的全国卫生工作方针,修改了学会章程,选举傅连暲为理事长,总会会址由上海迁到北京。全国各省、自治区都设有分会。1951年1月,中华医学会加入中华全国自然科学联合会。1958年9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中华医学会成为它的一个组成部分。50年代中期,专科学会已增到15个,主医学期刊19种。1960年所有期刊因检查工作一度暂停,随后相继复刊。国际医学交往也有所增加。1956年第18届会员代表大会时,会员(包括中医105人)已达15218人。“文化大革命”中,学会组织遭到破坏,活动中断。70年代初,逐渐恢复。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后,学会的会务和学术活动有较大发展,这也是学会工作最活跃的时期。开展学术交流,促进医学科学发展仍是学会的主要任务。每年举全国性学术会议100个左右。学会还围绕国家科研攻关项目和卫生工作的重点组织多学科、前瞻性的学术研讨,通过科学论证,提供决策建议和咨询。如对肝炎、肿瘤、性病等都提出防治对策建议。民间国际医学交流也有较大发展,中华医学会与世界医学会及18个国际性专科学会建立了密切联系,同许多国家的医学会进行了友好交流。每年接待国外来访团组50多批,组织出访和参加国际会议20多批。学会每年在国内举的国际会议和双边会议10余个。学会对港澳地区交往非常密切。现又开展海峡两岸的学术交流和友好往来。台湾医学会、台湾医师公会、台湾全科医师会等学术团体都应邀来大陆访问,学会也派专家去台湾讲学。现有83个专科分会,50万名会员,下设部门16个,法人实体机构3个,另与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合医学图书馆1个。全国共有会员25万人。各地市县分会386个、专科学会65个、学组139个。出版中华系列杂志417种,并有学会机关报《中华医学信息导报》。学会设学术会务部、编辑出版部、继续教育部、对外联络部、科技咨询部、图书信息中心等事机构。台湾也设有医学会,出版两种刊物:《台湾医学会杂志》(月刊,1901年始刊)和《台湾医学会继续教育版》(月刊,始刊于1989年)。香港有香港医学会,为独立的组织,与中华医学会有杂志交换。澳门有中华医学会澳门分会。

侯宝璋侯宝璋(1893—1967),安徽省利辛县阚疃集人,著名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1934年发表我国第一部《病理组织学图谱》,用绘图的方式,把病理学的基本病理改变,简易明了地表示出来,形象而真实地给人以深刻印象。是年,获得罗氏基金的资助,去伦敦大学热带病研究所工作一年。1942年先后发表《为司马相如的病下一诊断(中国糖尿病史)》、《医史丛话》、《中国解剖学史》。1943年发表《中国牙医史》。1946年应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赴美讲学。1947年应英国文化委员会的邀请,赴英讲学。1948年受聘于英国教育部任香港大学医学病理系主任教授,曾代理院长职务。1954年曾相继发表《中国天花病史》、《疟疾史》、《杨梅疮考》。1956年发表《原发性肺癌与华枝睾吸虫感染的关系》,第一次提出并证明了寄生虫在人体肝内寄生可以引起恶性肿瘤,因而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重视。宝璋的科研成就,在国际上亦享有盛誉。先后发表论文50多篇,著书3部,1961年香港大学授予其荣誉科学博士,并推荐其为英国皇家学会病理学会终身会员。执教近50年,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医学科学人材,成为我国著名的病理学家和医学教育家。曾任北京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兼病理学教授,被选为全国第四届政协委员、中国医学总会理事。1967年3月12日,因急性心肌梗死病逝,骨灰存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中文名:侯宝璋别名:字又我国籍:中国出生地:利辛县阚疃镇出生日期:1893年5月逝世日期:1967年3月12日职业:病理学家毕业院校:齐鲁大学医学院主要成就:病理学研究医学教育方面成绩显著代表作品:《实用病理组织学》、《中国解剖学史》、《中国糖尿病史》人物生平侯宝璋,幼年在家乡就读于私塾。由于受社会新思潮的驱使,少年的侯宝璋毅然离家出走,投身至社会的洪流中。因为经济来源中断,在安徽省怀远县他找到一所叫民康的教会小医院,在医院的化验室做帮工谋生,偶然的境遇竟决定了他一生的医学生涯。由于他工作优异,民康医院保送他入含美学校(相当于高中)学习,毕业后被保送进南京金陵大学预备班。在金陵大学期间,侯宝璋因参加学潮与几位同学一起被校方开除。但校方宣布,如叩头悔过,便可复学。年轻气盛的侯宝璋宁愿失学也不叩头。被校方开除后只有再回民康医院仍在实验室工作。他白天努力工作,晚上刻苦自学,经常干到深夜时分。民康医院负责人见此情景,大为感动说:“侯宝璋这样的人,若得不到学习机会,太可惜了!”1916年,医院借给他少量的钱,将他保送至北平协和医学校学习。1918年,侯宝璋分班入齐鲁大学医学院学习。年轻的侯宝璋在校期间极为努力,成绩优异,但生活极为艰苦,夏天他只有一件背心,晚上洗了白天穿,冬天也只有一条薄被。有人送来衣物,他拒不收用。1920年,侯宝璋毕业于该校并留校工作。在齐鲁医学院工作期间,侯宝璋成绩卓著。1926年,侯宝璋先后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和德国柏林大学深造。在柏林大学,他在LudwigPick的领导下,接受了极为严格的病理学训练。1934年获罗氏基金的资助,在英国伦敦大学热带病学研究所工作一年。回国后出任齐鲁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教授和系主任,直至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侯宝璋,青年时代即热爱祖国,立志毕生致力于祖国的富强、医学科学的发展和教育事业。他早年就站在反帝反封建行列,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及抗日救亡工作,表现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东北后又入侵华北,抗日战争爆发。他在山东济南积极参加组织战地救护医疗队的工作,并亲赴喜峰口等处战区支援群众性的抗日工作。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参加负责和组织齐鲁大学医学院师生转移到四川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借读办校。在太平洋战争时期,侯宝璋出任华西齐鲁联合大学病理系教授和系主任,并一度代理齐鲁大学医学院院长和兼任中央大学医学院病理系教授。在大后方,侯宝璋除在极为艰苦条件下坚持教书育人,还负责安排照顾当时香港沦陷后流亡大陆、在成都大后方借读的香港大学医学院的学生,曾任港大医学院内科教授、港府医务总监及中文大学医学院院长等职的蔡永业(GeraldChoa)教授就是其中一位。侯宝璋与港大发生密切联系即始于此段时期。1938年,侯宝璋不畏在抗日战争艰苦条件下的艰难,亲赴贵阳参加筹建贵阳医学院的工作,并担任病理学教学工作。他关心祖国青年一代的培养和成长,为祖国医学教育及医学科技人才的培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38年由当时教育部任命为部聘教授。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他作为知名的医学科学教育家和对中国医学史有造诣的专家而接受美国国务院的聘请,赴美讲学沟通中美文化交流。1947年侯宝璋又受英国文化委员会的邀请,去英国讲学并接受英国教育部聘请,从1948年起任香港大学战后复校第一任中国籍的病理学教授兼病理学系主任。在此后的12年里,他为港大医学院设计筹款重建了被日本占领军破坏的病理学馆,并建立了一所完整体制的教学科研为临床服务的病理学科大楼,用以与东南亚、日本及英美同行科学家进行学术及业务交流,学术水平不断提高。人物轶事基本介绍侯宝璋中国病理学先驱者,医学教育家,著名爱国民主人士。1920年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并留校工作。曾留学美国、德国、英国。任齐鲁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教授、主任,齐鲁大学医学院代院长;香港大学医学院病理系教授、主任、代院长;全国政协四届委员会委员等职。著有《中国牙医史》、《中国天花病史》、《疟疾史》等专著及论文五十余篇。留校任职1916年,医院再次保送他入北京协和医学堂1918年学校分班,他被分入山东齐鲁大学医学院学习,1920年毕业被留校任职。1926~193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相继到德国柏林大学、伦敦大学热带病研究所学习工作。回国后即任齐鲁大学医学院病理系教授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齐鲁大学被迫迁至成都,他随校到成都任华西齐鲁联合大学病理系教授及主任,并代理齐鲁医学院院长,1938年教育部任命他为部聘教授,兼任中央大学医学院病理系教授。1946年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讲学,1947年又受英国文化委员会邀请,赴英国讲学。1948年英国教育部聘请他任香港大学医学院病理系主任教授,代理院长。因国家病理学研究之需,受周恩来总理之聘,1962年终于回到北京,任北京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兼病理教研室主任。与校长黄家驷合作共事。医学研究他一生从事病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发展中国病理学研究和医学教育方面成绩显著。他对中华分支睾吸虫与二级胆管性肝癌的关系、胆汁性肝硬变、绒毛膜癌、鼻咽癌、黑热病,以及中国医学史等方面的研究,都有独到的建树。在从研究原发性肝癌与华支睾吸虫感染关系200例肝癌分析中,第一次证明了寄生物(华支睾吸虫)在人体肝内可引起恶性肿瘤,阐明了此病与种族无关,与喜食生鱼者密切。他又是早期发现绒癌组织有自然消退现象者之一。并提出机体(子宫及各器官)可能有抗绒癌机制。这些成果引起国际医学病理学界广泛的重视。桃李满天下于1958年当选为伦敦(国际)肿瘤学会执行委员、受聘于英国皇家病理学会终身会员、美国病理学会会员、香港政府医务部病理学顾问,香港大学于1961年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所著《实用病理组织学》(1939)一书,是中国首部病理组织学用书。他的学生遍及国内外。主要著作与国外病理学家合著有《胆汁性肝硬变》。他对继承中医学遗产,发展中医学事业作过潜心研究,1942年发表《为司马相如的病下一诊断──中国糖尿病史》、撰有《医学丛话》《中国解剖学史》,1943年写有《中国牙医史》,1954年发表《疟疾史》、《杨梅疮考》等文传奇一生石中宝璋人中骐骥古代齐鲁因杏坛弦歌、稷下先生等的流风余韵,故有苏辙“我生本西南,为学慕齐鲁”这般感慨;至近代新式教育西风东渐,山东出现了“中国最老的大学”——齐鲁大学。齐鲁大学“尤以医科见长”;齐大医学院培养了中国最早的一批医生和医药学家,侯宝璋是济济多士中的杰出代表。幼年侯宝璋的文化启蒙是私塾先生。侯宝璋少时即心怀桑弧蓬矢,立志做大事。他作别家人,独自步行至怀远,索性到当地一所慈善机构:教会办的民康医院化验室帮工学技,一面谋生一面学习。境遇的驱使竟使侯宝璋与医学结下不解缘,并郑重选择了自己一生的医学生涯。侯宝璋卓尔不群的品行和求知若渴的精神,使民康医院负责人大为感动,决定由医院留用并保送他入含美学校学习。毕业后又被保送至南京金陵大学预备班。在金陵大学期间,侯宝璋因参加学潮与若干同学一起被校方列入开除名单,但校方宣布:若认罪悔过,便可复学。侯宝璋是有不屈不侮、敢作敢当骨气的;他坚持认为申张正义,维护公理,清白无辜,没有罪过;宁肯失学也不违心伏“罪”。因此被校方开除。侯宝璋义无反顾地再一次回到民康医院化验室。他白天勤恳工作,深夜发愤自学,朝乾夕惕,夙夜匪懈。1916年由民康医院借给侯宝璋少量的钱,再一次保送他入学至北平协和医学校,之后入齐鲁大学医学院学习。被褐怀玉的侯宝璋勤勉奋励,品学兼优,而生活方面则含辛茹苦,自律简朴,夏天只有一件背心,晚上洗净凉干白天穿;冬天也只有一件薄被,别人送来衣物,他概婉言谢绝。1919年5月巴黎和会丧权辱国的消息传来,侯宝璋如切肤之痛,义愤填膺,5月4日,北京学生集会抗议并游行示威。济南学生迅速声援。侯宝璋积极参加了齐鲁大学“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学生游行示威请愿活动,激情投身“五四”爱国运动。1920年,侯宝璋以秀出班行的成绩和人品毕业于齐鲁大学医学院并留校工作。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吞并东北又入侵华北,长城战争爆发。侯宝璋迅即组织战地救护医疗队,自报奋勇、不顾危险亲自奔赴喜峰口等战区支援军民抗日工作,救治伤病人员。1937年“7.7事变”后,侯宝璋随齐鲁大学迁校蓉城,他虽为国民政府教育部特聘教授,但生活甚为清苦;在抗战困难时期,侯宝璋尽其可能从经济上帮助困难学生,有时是隐名向困难学生提供学费,使他们得以继续学业。1938年正为抗日战争动荡和艰苦阶段,侯宝璋以公而忘私和献身医学的精神亲赴贵阳,参加贵阳医学院筹建并担任病理学科研教学工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东南亚各国相继沦陷,大批华人子弟背井离乡,流亡各地。侯宝璋热心奔走有关慈善机构,负责与教会合作安置了大批青年到大后方就读。道远知骥,世伪知贤。侯宝璋为人休声美誉,守身如玉。老舍初到成都及从美国回北京经香港均住侯宝璋家中;老舍作品在美国出版事宜的信函、汇款,都是从美国寄给香港大学侯宝璋,再由他转北京老舍收。医学翘楚学科巨擘病理学是研究病因、发病过程及病变本质和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我国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南宋时期宋慈的《洗冤集录》等对病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中医与西医病理学二千多年中按照各自模式发展。近现代科学意义上的病理学在中国的发轫肇始于西医学的东渐西被。1934年,侯宝璋著由中华医学会编译部出版的《实用病理组织学》是中国病理学的肇端之作,是近现代科学意义上中国病理学的嚆矢。由R.W.Raven主编癌百科全书二卷中肝癌病理学一章为侯宝璋专著;他与英国肝病理学权威Cameron教授合著《病理学专论》系列的《胆汁性肝硬变》专著于1961年在伦敦出版。侯宝璋对中华分支睾吸虫与二级胆管性肝癌关系研究、肝汁性肝硬变研究、绒毛膜癌研究、鼻咽癌研究、黑热病研究及中国医学史研究等都有重要的学术贡献。1941年,侯宝璋发现一例来自山区的黑热病患儿,便两次在暑期翻山越岭,路远迢迢到四川西北部地区实地调查、研究黑热病传染媒介白蛉子的分布和利什曼原虫感染流行病学。在抗日战争极端困难条件下,侯宝璋以坚持开展科学研究的执著精神,为齐鲁大学医学院倡导学术风气做出了榜样。他的研究成果见诸美、英、日本等病理学杂志。侯宝璋的学术成就使他在国际病理学界享有盛名和声誉。1948年,侯宝璋接受英国政府教育部聘请出任香港大学二战结束复校后第一任中国籍的病理学教授兼病理学系主任;1958年他被选为伦敦肿瘤学会第七届委员会执行委员;1960年当选东京第二届国际防癌会议主席团成员;1961年香港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他被推荐为英国皇家学会病理学会终身委员;他是美国病理学会会员;香港当局医务部病理学顾问。1963年1月26日,从香港回到北京的侯宝璋出席全国科学技术协会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受到了刘少奇、邓小平、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国家主席刘少奇首先与侯宝璋亲切握手致意。一同受到接见的其他著名科学家还有竺可桢、吴有训、华罗庚、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黄家驷等。1964年12月27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宋庆龄等亲切接见了侯宝璋等出席全国政协第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的各位委员。1967年,侯宝璋逝世后,CANCER癌杂志、英国医学杂志(Brit.Med.J.)等均在显著位置发表了悼念文章。学贯中西一代宗工“尔将识真理,真理必释尔”;“齐鲁雄藩泱泱大风”,“汲外存中”,“灌输新知发扬科学”,“为国造英雄”,齐大校训校歌营造了那个时代——齐大医学院黉门学人科学救国的精神和为国成才立业的氛围。1921年齐鲁大学成立医学编译部,医学院各科教授、主任兼任编译委员会委员。刚毕业留校工作一年的侯宝璋崭露头角,作为青年教师中佼佼者参加了医学编译部工作;是年4月齐大医学院创办《齐鲁医刊》,侯宝璋兼任编辑。该刊是现代医学的渊薮和《中华医学杂志》的前身,声迄四海,影响甚大。1926年,侯宝璋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继之赴德国柏林大学,在LudwigPick教授指导下进行病理学的深造和研究;1932年齐大学报改版更名为《齐大季刊》,侯宝璋兼任编辑委员会委员,为六编委之一;1934年,侯宝璋获罗氏基金资助赴伦敦大学热带病研究所留学并进行研究工作。回国后任齐鲁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教授、主任。1946年第二次世纪大战结束后,他接到美国国务院的邀请,赴美国讲学;1947年又应英国文化委员会的邀请,赴英国讲学。侯宝璋还是一位杰出的国学学者,尤其对中国医史研究前无古人,自成一家。开西医学之风后,能用现代医学病理学科学观研究中国医史著述斐然的学者,惟侯宝璋斗南一人。他医史研究的一项工作是在卷帙浩繁的历代文献中搜寻有关疾病的记载和描述,黄卷青灯,博观经典,进而用现代医学作出科学结论。如《为司马相如的病下一诊断(中国糖尿病史)》(1942),侯宝璋研究了文献记载的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的病状,认为司马相如身患糖尿病。他还把历代著名诗人描写疟疾病状的诗辑录成册,独辟先河,开物成务。侯宝璋有关中国医学史研究的论文和《实用病理组织学》专著现珍藏陈列于香港医学博物馆展览厅、山东大学博物馆第二展厅等处。侯宝璋是一位文理贯通、博学多才的病理学家和医学教育家。他与齐鲁大学文学院诸教授时相过从,攀今览古,成金兰之契,如老舍、顾颉刚、钱穆、吴金鼎、商承祚等。他善于以医学切磋文学艺术,又以文化研究医学。科学与艺术的相互鉴借和沟通使侯宝璋还与关山月、黎雄才、赵望云等成为笙磬同音、心照神交,彼此汲取精神创作营养的契友。关山月曾在《羊城晚报》撰文道:“侯宝璋教授善于从画面构思和笔法上提出独到的见解,而使画家从中获益良多。”1986年,关山月为“侯老逝世二十周年”赋诗一首,“怀念侯宝璋教授”:“乱世逢知己,蓉城谊最亲。多才为世重,濡沫见情真。博学兼迷画,崇文更爱人。春晴思故旧,闻笛倍伤神。”吟诗思人,兹情兹意,可见侯宝璋的博学多才、崇文爱人不仅在医学界,而且在文化界所确立的地位。侯宝璋以经师人师、道业出众闻名。他善于把“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的教育思想精湛地融会于教学之中,而俾众受用终生。他精通中国古典文学,就某种复杂的病理理论和现象,他可以驾轻就熟地用一、二句谚语、典故加以精辟概括,画龙点睛,揭示真谛,使学生豁然开朗,触类旁通,深为师生称道。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成都华西坝,南京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金女大)、齐鲁大学以及燕京大学集聚同一校园上课。一天下课前一二分钟,侯宝璋忽来兴致,笑对学生说:我有一联,请君试对,上联为:“金男大,金女大,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齐大非偶。”学生们击节称赏,凝思默虑。此事被《新民报》记者披露公开征对,便有几则应征联相对。“校名联”诸类俯拾即是,病理学家侯宝璋深厚文化功力略见一斑。如_如璋赤心报国1937年“芦沟桥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齐大医学院及齐鲁医院在当时国内规模可观;各学院教授工作、生活条件优越,安居乐业。校方就是否迁校问题举棋不定。齐大董事长孔祥熙主张:为了国家利益和抗日大局,也为齐鲁大学的荣誉,齐大应迁校四川。当时包括侯宝璋在内的齐大医学院诸位教授已接到有关医院、大学的邀请,或留守济南,不随学校入川。大搬迁,蜀道难,教学科研医疗生活条件毫无保障地迁徙办学将何等艰辛。侯玉璋却毅然决然地在抗日战争那极端艰难困苦的非常时期与齐鲁大学同在。他负责组织齐大医学院师生和重要设备仪器标本的转移工作,与大家患难与共、同甘共苦。威望素著、令闻嘉誉的侯宝璋对齐大医学院师生确实起到了稳定、凝聚人心的中流砥柱作用,他作为著名教授入川也对齐大医学院的学术地位起到了维护和加强的作用。抗日战争胜利后,侯宝璋应邀赴美国、英国讲学。美国及台湾学术机构和大学向他发出了聘请,但他均未应允,他选择了香港大学。1949年10月1日,中国四万万五千万同胞从此站立起来,侯宝璋欢欣鼓舞,他心系北京。1952年,侯宝璋将次子侯健存由香港大学送回内地工作,参加祖国社会主义医学卫生建设事业。1955年,侯宝璋组织香港大学英籍教授代表团访问了北京,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总理接待盛德懿范1957年,侯宝璋第二次到北京参加了第一届中华全国病理学会成立大会和中华医学会年会,并作学术报告。翌年,经侯宝璋安排促成国际著名病理学家、肿瘤病理学权威韦礼士教授(Prof.R.A.Willis)访华。在1960年前后,应国家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的邀请,侯宝璋第三次赴内地进行病理学学术合作与交流活动。1962年,正值国家暂时困难时期,侯宝璋由英国管辖地区香港回到社会主义祖国北京。为了排除敌对势力的阻挠和台湾特务的加害,绝对保证侯宝璋的生命安全,周恩来总理亲自作了缜密周到的安排;侯健存从英国回国协助;由新华社香港分社和内地专人负责。侯氏父子是在夜间由海路护送至澳门,并得到澳门知名人士马万祺等亲自臂助,经拱北海关进入内地。在侯宝璋未安全顺利进入内地前,新华社香港分社将周恩来总理已亲自签署的任命侯宝璋为北京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的电稿暂作保密。侯宝璋的归来对海外侨胞和国际医学界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和广泛的影响。侯宝璋抵广州后受到陶铸、张治中等热烈欢迎和接待。他在接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通讯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要“将余生贡献给祖国”。回到北京后,周恩来、邓颖超接见了侯宝璋及家人,并在中南海西花厅设家宴款待。陈毅、童小鹏、费彝民在座。周恩来尊称侯宝璋为“侯老”;总理说:“侯老,对你们在这个困难时期回来,我十分饮佩!”“我们闭关自守多年,对外面科技发展、进步很少了解,侯老这次回来可以引进医学新科技,引进人才。”侯宝璋归来时为我国订购了一批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带回了多年收集的珍贵的实验标本及数百份图片资料;他一手建立起了当时国内先进的分子病理学实验室。侯宝璋参加社会活动中也包括了文学艺术欣赏与收藏。老舍曾为侯宝璋赠诗一首:“余钱买字画,斗室傲云烟;心悦为珍品,神游乐自然。”又题道:“幼我兄与予有同嗜,余钱辄换字画,悦心则取,不以真伪年代多自萦绕。”侯宝璋对祖国文化遗产爱护备至,竭尽所能?省吃俭用?收藏了大量流散海外的陶瓷、书画、善本古籍等珍贵文物。他从香港回北京后将其钟爱之物先后分五批尽赠国家故宫博物院珍藏。倾其有而付出,又倾其有贡献祖国,这就是侯宝璋这位杰出爱国知识分子贻厥后人的盛德懿范。社会贡献英国科学家、胚胎生物化学创始人、中国科技史研究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指出:“侯宝璋是本书作者当时在中国巡回研究中国科技史所尊重和倚靠的病理学家、解剖学家和医学史学家。”1979年版、1999年版《辞海》关于“侯宝璋”辞条中指出:侯宝璋“30年代发表了我国第一部《病理组织学图谱》,在肝脏病与肿瘤研究方面作出了贡献,提出并证明了华支睾吸虫寄生与肝癌发生的关系。60年代和英国卡梅伦(RoyCameron)教授合著《胆汗性肝硬变》。他对考古学及中国医学史也有研究,发表有关论述十余篇。”人物履历1893年4月出生于安徽省凤台县1908年安徽怀远县民康医院化验室帮工1909年怀远县含美学堂学习1912年南京金陵大学医预班学习1916年北平协和医学院(PUMC)学医1918年分班入山东济南齐鲁大学(现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医学院学习1920年齐鲁大学(现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医学校毕业留校工作1924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校病理系进修1926年德国柏林大学病理学系培训深造1934年英国伦敦大学热带病研究所访问学者1935年山东齐鲁大学(现山东大学趵突泉校区)医学院病理学系教授、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卢沟桥事变组织齐鲁大学医学师生转移到四川成都华西协和大学借读办校1938年华西齐鲁联合医学院病理科主任,兼中央大学病理学部聘教授。贵州筹建贵阳医学院并担任病理学教学工作

现在投稿是不需要介绍信的。写好就可以直接投稿了。

王德中华医学杂志

吴绍青,1895年10月21日出生于安徽巢县农村一个清贫的家庭里。其父在乡间开私塾,靠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他3岁时丧父,寡母携他回到芜湖外祖父家生活。在舅父资助下,他上了私塾,老师管教极为严格,同时本人又聪颖好学,因而打下极好的汉文基础。10岁时他进了芜湖教会办的小学。该校有多名美国教师,他开始学习英语,且极为勤奋。小学毕业后他升入芜湖萃文中学,到高中三年级时,由于美国校长限制中国学生的活动而发生了学潮。吴绍青是学生代表之一,被迫停止了学籍,于是在家自学不息。1915年,在上海面粉厂担任技师的舅父邀他去当助手,他因已立志学医而婉言谢辞。这时他看到报上登载汉口一英籍医师招收医学生的启事,立即赴汉口应试,不料到汉口后发现并非正规学校而大失所望。适时他得知由颜福庆等创办刚一年的长沙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前身)正在招生,随即前去报考,因考试成绩优异被招收为该校第一班插班生。该校系七年制,前二年为预科,后五年为医学本科。1921年第一班10名学生毕业,均获医学博士学位。这10名毕业生中有吴绍青、张孝骞、应元岳、汤飞凡、姚克方和周诚浒等。后来他们都成为中国医学界的重要领导骨干,对中国医学教育和医学各个领域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吴绍青从湘雅毕业以后,先到上海工部局传染病院任住院医师,后到芜湖医院任内、外科住院医师数年,而后又转到南昌医院任内科医师。1929年他赴美国到波士顿哈佛大学医学院深造,在斯科特和福伊克纳教授的指导下研究血液病,并共同发表了一篇题为《白血病的治疗》的论文。随后,该文被西塞尔《内科学》第3版列为参考文献。这时,吴绍青患了轻度肺结核,住进纽约多都疗养院休养,并得以医师身份参加该院胸腔会议。从此,他开始对肺病学发生了浓厚兴趣,阅读了大量有关书籍和文献,深感肺结核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需大力防治。当他的病情静止后,他回到波士顿,改攻肺科,立志救治众多的肺结核病人。1932年,他婉言谢绝了师友的挽留,毅然偕在美国刚结为伉俪的夫人、前在中国南昌医院共事的美籍护士长埃尔玛克女士回到哺育他成长的祖国。仍在南昌医院工作,任肺科主任兼代院长,并在南昌西郊创办肺结核疗养院,还定期到郊外麻风院巡诊。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大举进攻中国。北平、天津、上海、太原、南京、武汉相继失守。在日军迫近江西时,吴夫人得美国朋友的帮助带领一子一女从九江搭外国海轮回到美国。吴绍青只身辗转到上海时,其肺结核复发,休养一年后,受聘任上海医学院肺科教授。此时上海已变成“孤岛”。上海医学院派朱恒壁、应元岳分赴内地勘察院址,筹划内迁。随后该院师生分批经安南(今越南)海防到昆明。吴绍青带领几名学生驻在河内,负责接应师生和搬运工作。他调度有方,给许多师生留下深刻印象。上海医学院先在昆明龙潭开课,后迁到重庆歌乐山。吴绍青除继续担任肺科教授外,还兼任重庆中央医院副院长二年。1944年,他获得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再度赴美,在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任研究员,并兼任波士顿麻省纪念医院及帝屈德肺病医院肺科主治医师。他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周密考察了美国的防痨机构和设施,深入了解肺结核的预防和治疗新进展。这时他与阔别了6年之久的夫人和子女团聚。1946年,他携眷回国,继续在上海医学院任肺科教授,担任医疗教学工作,并以极大的热情推动上海和全国的防痨事业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政府重视防痨事业,吴绍青异常振奋,更加积极地参与各项防痨事务。数十年如一日,为中国控制结核病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历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医学会结核病科学会委员、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顾问,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结核病科学会主任委员、顾问, 《中华结核病科杂志》和《中华结核和呼吸系疾病杂志》的副总编辑、顾问,中国防痨协会理事、总干事、副理事长,中国防痨协会上海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市肺结核病防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等职务。吴绍青于1980年3月16日逝世,终年85岁。 结核病俗称痨病。在未发现抗结核的特效药物以前,结核病流行猖镢,结核病死亡占人口死亡原因的第一位。那时人得了结核病较今日患癌症还要害怕,得病的人很多,成为当时一大社会问题。吴绍青自30年代初专攻肺科以后,首先把注意力集中在肺结核方面。1932年,他回国到南昌医院后,除在该院加强肺结核医疗工作外,在南昌西郊创办了西山肺结核疗养院,并经常呼吁防痨。1937年,中华医学会结核病科学会在上海成立,吴绍青被选为委员。该会1943年改称中华医学会防痨委员会,他被选为主任委员。1944年,吴绍青出国考察防痨工作,1946年回国,除继续担任上海医学院肺科教授外,大部分精力投于防痨工作。他首先在上海医学院的支持下,在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前身)内拨出数间房屋,并从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获得X线机和其它仪器,创建了上海肺病中心诊所,开展防痨工作。他从实践经验体会到,仅靠少数单位少数人是不能搞好防痨工作的。于是他积极活动,恢复了在抗日战争时期中断了的中国防痨协会,他被选为总干事,与副总干事陈湘泉一道大力推动全国及上海的群众防痨工作。他还发动、协助其他省市及一些地区恢复和建立防痨协会。他在上海,团结上海市原有的两个结核病医院和两个肺病诊所的约200名专业医师,为本市及全国举办各种训练班,培训专业医护人员,扩大防痨队伍。根据吴绍青提出的“重点检查,查出必治,治必彻底”的方针,他们采用装有缩影X线机的流动车对部分大学、工厂、企业和一些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集体肺部健康检查,以期达到早期发现病例,早期治疗的目的。他们协助许多工厂和企业举办自办疗养所(室),并派专业医师和护士定期查房、访视,给予必要的指导,收到既少花钱,病人又得到合理治疗的效果。卡介苗接种对预防儿童结核病,尤其儿童粟粒型肺结核和结核性脑膜炎有良好效果,已为国际所公认。中国防痨协会大力培训一批接种人员后,立即推行这项工作。当时人们对卡介苗接种尚缺乏认识。吴绍青与刘永纯医师撰写了一篇《卡介苗无害论》的文章,提高了许多家长的认识,使他们放心让儿女接受接种。为了提高群众对结核病的认识,1947年2月中国防痨协会联合上海市各界知名人士及有关单位组成委员会,开展防痨宣传教育和劝止随地吐痰运动。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包括在路旁电线杆上漆刷标语;在火车、轮船、飞机、公共电车汽车上张贴宣传画;在中外报纸上刊登劝止随地吐痰运动的文章,在公共电车、汽车上进行劝止随地吐痰的广播;在广播电台的防痨讲座节目中由专家轮流讲授;在电影院放映正片前,先放映防痨幻灯片;发动全市30多万小学生在马路上劝诫行人不要随地吐痰等。上述活动的规模和声势均十分浩大,并历时5个多月。这些工作不仅在上海收到了良好效果,且在全国起到了示范作用。从1946―1949年,吴绍青的工作极为繁忙,几乎将全部时间与精力放在防痨事业上。他直接领导上海肺病中心诊所的日常工作,和医师们共同察看X线集体肺部健康检查的缩影照片,每周亲自看一次门诊,并参加上海防痨协会各项防痨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加强中国防痨协会与中央卫生部的联系,1951年1月,中国防痨协会由上海迁到北京,由裘祖源接替吴绍青的总干事职务。人民政府十分重视防痨工作,吴绍青感到十分振奋,更加积极地工作以推动上海和全国的防痨工作。1951年国外报告异烟肼对医治结核病有效。1952年,吴绍青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协作,研制国产异烟肼取得了成功。该药物经上海第一医学院药理教研组分析,证明毒性很低,然后在中山医院、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一一医院对收治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进行治疗研究,证实国产异烟肼疗效高、副作用少、价格低廉。随后,吴绍青在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结核病科学会大会上宣读了该研究成果,并写成论文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上,使国产异烟肼迅速向全国推广,众多肺结核患者获得了及时的治疗。接着他与上海第一医学院病理教研组和微生物教研组协作,进行结核菌对异烟肼的耐药性与致病力的关系的研究。他们选择经胸部X线证实,痰涂片结核菌阳性并过去从未用过任何抗结核药物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服用异烟肼后,对其痰培养作耐药性测定,然后再接种在小白鼠和豚鼠身上,分别在1个月或2个月时用乙醚将它们杀死,取其脾、肝、肺和淋巴结作巨体观察和显微镜检查。将经异烟肼治疗平均7个月、资料完整的25例加以分析,证实全部痰菌阳性者均产生耐药性,临床症状仍有不等程度的进步。同时,证实耐药的结核菌对动物体的致病力也同样有所降低。但少数患者有差异。吴绍青认为这一差异是由于宿主和细菌在某一标本中的不均一性造成的。他主张只要临床上需要,可不必因结核菌产生耐药性而在给药方面受到限制。这一研究为当时认为应对结核病人给以长期合理地应用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的主张提供了理论上的根据。1957年,吴绍青作为中国代表团的成员之一,出席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第十四届国际防痨会议。在大会上他宣读了这一研究结果,受到与会代表们的一致好评。为了进一步发展上海市的防痨工作,1956年在上海市卫生局领导下,成立了上海市肺结核病防治委员会。上海市卫生局王聿先局长任主任委员,吴绍青任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吴绍青负责拟订全市统一的防痨工作计划,指导全市防痨工作的开展,把上海市结核病院、中国防痨协会上海分会所属各院、所和上海第一医学院肺科三支主要防痨力量从业务和技术上统一起来,进行防痨工作。同时,他还组织每周举行一次病案讨论会,讨论疑难病例的诊断和治疗。参加的人员有各单位肺科医师、放射科医师等。这对提高全市有关医师的业务水平有极大的帮助。吴绍青对于其他单位建立肺科的工作,无不热心帮助,如上海市胸科医院和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都得到过他的指导。在浙江嘉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一一医院,收容了不少患肺结核的解放军战士。他连续3年组织一些结核病科和呼吸系内外科专家、医师利用星期日前去讲课、读片、示教、处理病例以及开展手术治疗,提高了该院的业务水平。随着人民卫生事业的发展,上海市组成全市性的结核病防治网的条件已经成熟。1956年,在市卫生局的领导下,成立了上海市结核病中心防治所,相继在1957―1958年全市各区县先后成立了结核病防治所,负责本区县的结核病防治工作。从此,全市结核病的防治工作在中心防治所的全面规划下走向一个新的阶段。根据有计划的抽样检查,上海市结核病患病率自1957年的400/10万下降至1990年的64/10万;市区结核病死亡率自1951年的208/10万,下降至1990年的4.3/10万。新生儿卡介苗接种覆盖率不断提高。儿童结核性脑膜炎和粟粒型肺结核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明显减少。1955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83.3/10万,1980年已无死亡。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地区结核病组、美国、英国和罗马尼亚防痨专家到上海参观后,对上海防痨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无不赞叹。这些成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全市防痨工作者通力合作所取得的,当然也与吴绍青的长期辛勤劳动和献计献策分不开的。吴绍青在1979年全国结核病防治学术会议上指出:结核病仍是中国当前肺科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必须在一定时期内解决它,必须把好“治必彻底”这一关,治一个好一个,治寓于防,治愈率愈高,预防的负担愈轻。今后随着防治规划严格贯彻执行,真正做到“防治结合”,那么疫情的控制应该是完全有把握的。 近半个世纪以来,呼吸生理研究的飞跃发展,推动了肺功能测验在内科、外科、呼吸科和职业病领域的广泛应用。过去,肺功能测验在中国只有最简单的肺活量测验和测验常数。1956年起吴绍青等开展肺功能测验,利用新陈代谢仪改为肺量计,开展肺功能测验,以后陆续进口了新仪器,对中国正常人进行肺容量、通气功能和换气功能等一系列测验。吴绍青等在1956―1961年间陆续发表有关肺功能测验的论文24篇。他们在1961年编写出版了《肺功能测验在临床的应用》一书。这是中国第一本有关肺功能的专著。该书对呼吸生理、肺功能测验的价值、测验方法、肺功能正常常数和各类肺疾病肺功能的改变,均作了重点阐述。同时对测验方法和步骤的描述极为详尽,基层单位医师手此一册,即可开展测验。这本书在全国各地备受欢迎。50年代,中国有关肺病学的书籍屈指可数,许多医师大多阅读国外出版的专著,而国外的肺疾病的患病率及临床情况与中国实际情况有时大相径庭。吴绍青认为中国应有自己编写的专著,否则对肺科的发展极为不利。1959年,他与其他有关专家编写了《结核病学》 、 《实用肺结核病治疗学》等书。他还是上海第一医学院主编的《实用内科学》一书1952年、1958年、1972年和1980年版的编委,并是呼吸系统疾病部分的主编。这些专著对于肺病学知识在中国的普及起到很大的作用。60年代初期,中山医院肺科即对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患者进行肺功能研究,积累了不少资料,为呼吸衰竭的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70年代,吴绍青根据他半个世纪的临床经验和渊博的医学知识,高瞻远瞩地指出:在抗生素和抗结核药物问世后,全世界肺疾病的流行病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肺结核和肺部急性炎症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控制,一部分病例则必演变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而吸烟、大气污染和各种过敏原的长期作用,助长了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癌的患病率的上升。他认为结核病医师应扩大眼界,不宜囿于过去的狭隘的范围,只局限于肺结核病的研究。他大力提倡戒烟。在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结核病科学会召开全市性肺气肿综合讨论会上,他提醒上海市肺科医生应重视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的防治。1971年,周总理指示卫生部成立防治慢性支气管炎办公室,统一领导全国防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原性心脏病的研究工作。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了宣传戒烟的机构。这些事实与吴绍青的远见是不谋而合的,说明吸烟对慢性支气管炎的危害已成为世界性问题。吴绍青一生著述甚多,先后发表了80多篇论文,写过近10本肺科教科书和参考书。他丰富的肺科学识与经验,充实了中国近代的医学宝库,为中国肺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50年代中期,与肺科同事研究当时国内尚属空白的肺功能测验技术,获得成功,编印出版《肺功能测验在临床应用》一书。60年代,对慢性支气管炎与肺气肿患者进行肺功能测验,积累不少成果和资料,为呼吸衰竭的诊断和治疗奠定了基础。吴氏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讲课生动,表述精确,逻辑性强,对基础理论和各种疑难杂症讲得深入浅出,融会贯通,取得极好的教学效果。并以满腔热忱帮助兄弟医院建立肺科,培训人员,传授医术,临床会诊,指导示教。先后发表论文80余篇,著有《实用内科学》呼吸系统疾病部分、《实用肺结核治疗学》等。1956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吴绍青在培育人才方面,付出了大量心血。他长期担任上海第一医学院肺科教授和中山医院肺科教研组主任。他的教学方法具有独创性。他采取启迪的方法,用简练的语言,将肺部疾病从病理、病理生理和临床特点,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来,逻辑性强,因而效果极好,深受学生们的欢迎。他对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和进修人员都有明确要求和一套培养方法。他通过查房、病例讨论、教学讨论和胸腔会议等各种形式进行教学,循循善诱、反复启迪。他指导住院医师阅读国外文献并要求作笔记,鼓励写病例报告、病例分析和文献综述等,亲自为他们修改文章。他还鼓励主治医师、研究生和进修人员从事研究工作,撰写论文。在他的教导下,中山医院肺科医师每年在国内杂志上发表了不少质量较好的论文。上海第一医学院每年接受全国各地派来的肺科进修人员5―6名,20多年从未间断。医学院还举办了肺功能进修班多期。这些进修人员遍布全国各地,已成为骨干力量。据统计,全国有11所医学院校的肺科主任为吴绍青的学生。至于他的学生在全国结核病防治院所和综合性医院任肺科领导和医师者则更多。他的学生王鸣岐、王德理、诸荣恩等都是全国知名的肺科专家。60年代,中国《国外医学·呼吸系疾病文摘》月刊由中山医院肺科教研组担任主编。吴绍青发动主治医师以上的医生每月写一二篇文摘,他亲自对照原文仔细校正,藉以提高他们阅读英文杂志和编写的能力。他曾长期担任《中华结核病科杂志》和《中华结核和呼吸系疾病杂志》的副总编辑、顾问,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的编委。他十分重视杂志的质量,经常为杂志审改稿件,撰写专著。他规定自己每年至少写一篇科研论文,每篇论文,最少修改三遍,多至五六遍。论文质量要达到要求后,他才向外投稿。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中处理过吴绍青稿件的老编辑无不赞赏他严于律己的作风,不论中文稿、英文稿几乎不需改动一个字,一个标点。1979年11月全国结核病防治学术会议在杭州召开,吴绍青抱病前去参加,并作了报告。报告阐明了中国控制和消灭结核病的关键性问题,指出肺科工作者科学研究的方向。该报告后来发表在《中华结核和呼吸系疾病杂志》上,影响很大。在临终前的二三个月,吴绍青心绞痛发作频繁,虽在医师劝告下作了些休息,但只要身体稍有好转,就执笔撰文。直至逝世前两天他还为南京军区后勤卫生部办的《内科主任、主治医师呼吸系疾病进修班讲义集》完成了前言和一篇讲话稿。1980年3月16日上午,他还在指导年轻医师翻译《呼吸系统疾病的基础理论》 (英文)专著,并邀上海市结核病中心防治所陈恒医师汇报上海市结核病防治工作情况。16日下午,心脏病突发,与世长辞。噩耗传到全国各地,各地受他教益的朋友和学生们,无不哀痛不已。他为中国防痨事业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他生前还留下遗言,将自己的遗体献给祖国的医学事业。个人物简历1895年10月21日出生于安徽巢县。1921年毕业于长沙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前身),获医学博士学位。1921―1929年先后任上海工部局传染病院、安徽省芜湖医院和江西省南昌医院住院医师、医师。1929年赴美哈佛大学医学院深造。1932―1937年任南昌医院肺科主任、兼代院长。19371944年先后在上海、昆明、重庆任上海医学院肺科教授,兼任重庆中央医院副院长。1937―1980年任中华医学会结核病科学会委员、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顾问。1944―1946年赴美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任肺科研究员,兼波士顿麻省纪念医院及帝屈德肺病医院肺科主治医师。1946―1980年任上海医学院(1952年改称上海第一医学院)肺科教授、顾问,创建上海肺病中心诊所,任主任,到上海澄衷肺病疗养院(上海市第一肺病医院前身)指导工作。1980年3月16日在上海逝世。

姓名: 王明乾 简介: 妇科知名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专业特长:在妇科良、恶性肿瘤的诊治方面处国内先进水平,特别是在女性生殖道畸形的矫治方面,造诣较深,首创了“乙状结肠代阴道”手术术式,该术式作为卫生部“十年百项”临床成果在全国推广,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性别: 男城市: 沈阳单位: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科室: 妇科职称: 教授出诊时间: 周一、二、三出诊地点:七楼著名专家门诊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姓名: 张淑兰性别: 女城市: 沈阳单位: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科室: 妇科职称: 教授出诊时间: 周二出诊地点:七楼著名专家门诊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简介: 妇产科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分会委员、省妇产科学会主任委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专业特长:擅长妇科良、恶性肿瘤和妇科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尤其对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居国内先进水平,对妇科疑难疾病及内分泌疾病的诊治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研究成果曾获中华医学三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姓名: 王德智性别: 男城市: 沈阳单位: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科室: 妇产科职称: 教授出诊时间: 周一、三(上午) 、四出诊地点:七楼著名专家门诊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 简介: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理事、辽宁省优生优育协会会长、辽宁省围产保健技术评审组组长、《中国实用妇产科杂志》荣誉主编、《中华围产医学杂志》编委、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专业特长:从医50余年,精通围产医学,擅长高危妊娠、习惯性流产等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是国内优生优育领域著名专家,对妇产科内分泌疾病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经验丰富。其临床研究曾获部、省级多项成果奖。主编出版多部医学专著。参照

Qian, Junbo Ge, et al. Safety of intracoronary Doppler flow measurement. Am Heart J 2000; 140(3): 502-10(SCI-E) Juying, Ge Junbo, et al. Prevalence of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ignificant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Herz, 1999,24(7):548-557.(SCI-E) Ju-ying, GE Jun-bo,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syndrome X using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maging and Doppler flow mappi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2004; 117(4): 521-527(SCI-E)4.钱菊英, 梁春,等。反复胸痛伴晕厥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5;33(4):386-3875.钱菊英,葛均波,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管内超声显像结果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5;13(2):71-756. 钱菊英,葛均波,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血管内超声评价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5;33:4-87.钱菊英,葛均波,等。血管内超声显像在造影无显著狭窄病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4;20(5):666-669。8.钱菊英,刘学波,等。冠状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血管内超声显像及带膜支架治疗 上海医学 2003; 26(9):687-6889.钱菊英、葛均波,等。906例患者中冠状动脉多普勒检查的安全性。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1,9:6-1110.钱菊英,葛均波,等。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血流测定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中的应用价值。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0;8(1):15-1911.钱菊英,沈学东,林佑善。经心腔内超声心动图。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8; 14(8): .钱菊英,沈学东,等。急性心肌梗塞的心肌组织特征超声显像。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1999; 8(1): 5813.钱菊英,沈学东,等。血管腔内超声体元模型三维重建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初步应用。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1998; 7(1): 48-5214.钱菊英,沈学东,等。血管内支架模型及离体血管经腔内超声三维重建的实验研究。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7; 13(5): 4-615.钱菊英,沈学东,等。冠脉腔内超声显像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再狭窄机理探索和预测中的应用。临床影像医学杂志 1997; 8(2): 113-11516.钱菊英,沈学东,等:冠状动脉瘤的腔内超声显像和三维重建1例:中国超声医学杂志,1997;13(3):38-3917.钱菊英,沈学东,等。冠脉腔内超声显像在支架植入术中的初步临床应用。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6;12(12): 7-1018.钱菊英,沈学东,等。冠脉内超声评价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脂质溢出1例。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1996; 12(11): 6819.钱菊英,沈学东,林佑善。冠脉腔内超声显像在介入治疗决策和再狭窄预测中的应用。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1996; 7(3): 181-185国外会议摘要: Juying, et al: Voxel modeling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from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maging: an in vitro study and preliminary clinical application. Eur Heart J 1997; 18(suppl): Juying, et al. Safety of intracoronary Doppler measurement using intracoronary FloWire:experience with 892 cases. JACC 1999; 33: Juying, et al. Coronary flow reserve imediately after stenting is not able to tell the late outcome. European Heart Journal 1999;20(suppl):4904. Qian Juying, et al. Coronary flow reserve immediately after stenting is not able to predict instent restenosis. Circulation 1999;100(suppl):I-728 (SCI-E) Qian,et al. Identification of Syndrome X Using Intracoronary Ultrasound Imaging and Doppler. Circulation 2000;120(18):II-790. (SCI-E)6. Juying Qian, et al. Impairment of coronary flow reserve in patients with syndrome X seems to be due to a hyperdynamic situation.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00;21(suppl.):148(SCI-E) Qian, et al. Persistent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00;21(suppl.):389(SCI-E)8. Juying Qian, et al. Coronary Flow Velocity Disturbance in Patients with Syndrome X Demonstrated by Doppler Flow Measurement. The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 2000;6(1):49. J. Qian, et al. Intervention induced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 The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 2002; 7(1): Qian, et al. Lesion characteristics detected by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nd stable angina.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04;94(Suppl 6A):164E(SCI-E)11. Juying Qian, et al. Application of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imaging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nd no angiographically significant stenosis.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04;94(Suppl 6A):236E(SCI-E)12. Juying Qian, et al.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of Coronary Arterial Remodeling and Plaque Composition, Am J Cardiol; 2006 97(Suppl 8B): 75D(SCI-E)13..Juying Qian,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Sirolimus-Eluting Stent with Bioabsorbable Polylactic Acid Coating in the Treatment of Human Coronary Arterial Diseas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06; 97(Suppl 8B):42D(SCI-E)(二)主译专著:1. 葛均波,钱菊英主译《介入心脏病学手册》,2004,科学出版社(三)参编(译)专著和教材:1. 钱菊英译,沈学东校,超声心动图。《心脏病学》心血管内科学教科书,陈灏珠主译,2000,人民卫生出版社,,49-1002.钱菊英,邵志丽,沈学东。血管腔内超声。《现代腔内超声学》,金震东主编;2000,科学出版社,64-91。3.钱菊英,邵志丽,沈学东。血管腔内超声,《心血管病学新理论与新技术》。陈灏珠主编;2000;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60-834. 钱菊英,葛均波,陈灏珠。冠状动脉内压力测定的临床应用。《介入心脏病学论坛2000》霍勇,马长生,王德主编,2000,中国科技出版社,123-1315.葛均波,钱菊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特点。《血管内超声波多普勒学》葛均波主编,2000,人民卫生出版社,41-456.葛均波,沈学东,钱菊英。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血流频谱的检测。《血管内超声波多普勒学》葛均波主编;2000;人民卫生出版社,56-61。7.葛均波,钱菊英,沈学东等。血管内超声在冠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血管内超声波多普勒学》葛均波主编;2000;人民卫生出版社,106-1358.葛均波,钱菊英,陈灏珠,冠状动脉造影以外的病变评价方法。《心脏病学实践》2001,292-317,胡大一,马长生主编,2001;人民卫生出版社9.钱菊英等。第2、3、4、5章,冠状动脉内超声显像、血管内窥镜、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血流测定、冠状动脉内压力测定。骆秉辁、马根山主编,《介入心脏病学手册》,2002,东南大学出版社,26-5210.钱菊英,葛均波。冠心病病人的微血管功能障碍 韩雅玲 主编 《心血管病介入诊断治疗新视角--2003》2003,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91-9511.钱菊英,葛均波。动脉造影以外的冠状动脉病变评价方法 王吉耀 主编《临床内科学----新进展、新技术、新理论》2003,复旦大学出版社,63-8012.陈灏珠,钱菊英,李清,冠心病,见陈灏珠主编《实用内科学》(第12版)2005 人民卫生出版社13.编委,王吉耀主编《内科临床病例分析—双语学习》(全国高等学校配套教材),2005,人民卫生出版社

  • 索引序列
  • 王云亭中华医学杂志
  • 中华当代医学杂志孙春亭
  • 大众医学杂志王丽云
  • 中华医学杂志王迁
  • 王德中华医学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