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久咳中医辩证施治论文

儿科久咳中医辩证施治论文

发布时间:

儿科久咳中医辩证施治论文

许多婴幼儿一到秋冬季就久咳不停、缠绵难愈,消炎药用了很多,作用并不明显。中医有句话叫“初咳在肺,久咳在脾,喘在肾”。也就是说,婴幼儿在咳嗽初期的时候问题多出在肺上,是由肺气上移导致的咳嗽。但久咳则是由于“痰随气升,阻于气道”引起。“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出痰之气”,要想让久咳患儿停止咳嗽,不仅要止咳,健脾化痰更为重要。 初咳在肺 分清风寒与风热 一般来讲,小儿初咳时用药一定要对证,否则就会导致久咳。小儿初咳多分为风寒咳嗽和风热咳嗽。风寒咳嗽患儿多伴有鼻塞、流涕、咽痒、咳白痰等症状,需要选用麻黄、杏仁、甘草、细辛等进行解表、宣肺、止咳的药物治疗。而风热咳嗽除了有鼻塞、流涕外,还会伴有咽红、咽疼、咯黄痰等。治则应是清热、疏风、宣肺,选用桑叶、菊花、薄荷等中草药效果会更好。 久咳在脾 健脾化痰用平补 如果小儿出现久咳的话,就应当以健脾、化痰、止咳为主了。一般可用党参、白术、陈皮、半夏等进行治疗。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脾胃功能本身发育就不完善的孩童来讲,家长在为其选用具有补脾作用的食物的时候,运用“平补”的方法,选择性平味甘的、容易消化的食物,如大枣、南瓜、粳米、马铃薯等。 咳喘在肾 调理肾脏很重要 “咳喘”的患儿在门诊上非常多见,他们大多呼吸表浅,吸气困难,表现为吸气时张口抬肩。中医有句话叫“纳气责之于肾,呼气责之于肺”。因此,如果有的小儿出现咳喘的时候,对肾脏的调理非常重要。 久咳不愈 耐寒锻炼促排便 家庭护理不当也是造成小儿久咳难愈的一个重要原因。许多家长一到冬天生怕孩子冻着,让孩子穿非常厚的衣服。这样的孩子易出汗、易受风、易感冒,自然容易使咳嗽加重、迁延不愈。中国有句俗话叫“欲要小儿安,耐得三分饥和寒”就是这个道理。 久咳患儿摄入高蛋白食物不宜过多。临床发现,久咳的患儿多伴有大便干结,这主要是因为蔬菜摄入过少,导致纤维素缺乏而无力促使肠道蠕动。中医讲“肺与大肠相表里”,因此,“大便不排,肺气不畅”,咳嗽自然难以停止

清人程钟龄《医学心悟》一书中,总结了自己行医三十年的心得,硕果累累。其中对于咳嗽的辩证论治,说理透彻,立法精准,处方用药十分精彩。现在此与大家一起学习程国彭关于咳嗽的治疗经验。    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关于咳嗽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三处,第二卷伤寒兼证,以及第三卷的虚劳病篇和咳嗽病篇。      内伤外感论咳嗽。对于咳嗽的分类自古有之,黄帝内经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而陈无己持三因说。而程国彭不落窠臼,将咳嗽分为内伤外感两大类。《医学心悟》中对此有形象比喻,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自外叩击之则鸣,自内叩击之亦鸣。所以对咳嗽的治疗程国彭提出了去除内伤外感之因,“医者不去其鸣钟之具,而日磨锉其钟……钟其能保乎?”       创制一代止咳名方-止嗽散。此方在《医学心悟》中治咳嗽之通剂,至今在临床上运用及广,随证加减可以用来治疗多种咳嗽,《医学心悟》中关于止嗽散的加减多达数十种。原方仅仅七味药用苦辛温润平和之剂,寒热相宜,故程国彭说“治诸般咳嗽”。程国彭认为,外感咳嗽虽然原因很多,但咳嗽初起,因风寒十居其八、九,故需发散。但肺为娇脏,过散,过温,过寒均非所宜,故制此方。所谓“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宜,大有启门逐贼之势,是以客邪自散,则肺自安宁。”外伤咳嗽重风寒,内伤咳嗽重肺脾肾。     重视早期治疗,提出“凡治咳嗽,贵在初起得法为善在。”程国彭继承了中医学关于治未病理论。他认为对咳嗽的治疗要趁早并且要辩证准确,立法要得当,处方用药要精当。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因为稍有不慎便生变证。      辨证精当,用八纲分内外,再以六经脏腑确定治疗。程国彭提出“治咳者,宜细加审详。”咳嗽虽轻,但一旦治误,后患无穷,更提出“患咳者,宜戒口慎风。勿令久咳不除,变为肺痿、肺痈,虚损,虚劳之候,慎之,戒之。”谆谆教诲尤在耳旁。      综上所述,程国彭治疗咳嗽既吸收了前贤之经验,又结合临床实践,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到见解,对至今的咳嗽的中医治疗有临床借鉴意义,值得我们去认真学习其中的精华。程国彭在自序中提出,医道精微,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以警示后学者,与大家共勉。

儿科久咳中医辩证论治论文

咳嗽之宜辨虚实也,初嗽之时多是实,久嗽之后多是虚。肺主皮毛,一感风寒,便成咳嗽,痰气住于胃脘之间而不得散,鼻塞流涕而不已,其咳嗽之声必响,其吐痰亦必或黄或绿,重且身热而喉痛嗌干,胸中膨闷而不可解,此皆邪气之实也。若以为虚,而动用补剂,则邪未散而气更壅滞矣。故初起之嗽,必须用风药解散为第一。惟世人治嗽,实多其方,然得其法者无几也。吾今酌定一方,可以为永远之式,方名宁嗽丹。此方祛风祛痰,又不耗气,治初起之咳嗽,殊有神功。大约二剂,无不愈者。此治实症之咳嗽,人幸存而收之,又何必用柴胡、防风过于消散哉。至于肺虚嗽症、非脾胃之虚即肾肝之涸也。咳嗽至于日月之久,若有风邪,即不服药,亦宜自散,今久而不愈,因脾气不健,土不能生肺金,则邪欺肺气之无亲,况土虚则肝木必然过旺,又来克脾,而金弱不能相制,则邪气无所顾忌,盘据于肺中而不去,或日久而成嗽也。然何以知其脾气之虚,以致其久嗽之不已。论其饮食,则能食而不能消,口欲餐而腹又饱,或溏泻而无休,或小便之不谨,皆是脾虚作嗽也。法当用培土之味,而益之止嗽之品,方名土金丸。每日白滚水送下五钱,半料即全愈。此方全不治嗽而嗽自安。盖健脾之气,而肺气有养,邪自难留,故不止嗽而嗽自己也。 肝经之虚,以致久嗽者何故?肺金本克肝木,肝木之虚,肺金免乎制伏,宜于肺气之有养矣,何得反致咳嗽。不知肝木之气,必得肺金之制而木气始能调达。今因肝木素虚,而风又袭之,筋不能疏,益加抑郁而不伸,此咳嗽之未能痊也。法当舒肝中之郁,滋肝中之津,而金气始能彼此之相通而不致上下之相隔,庶几有嗽止之时也。然而肝虚之症,又从何而辨之?问其人,必两胁作胀闷之状,或左边之疼痛而手不可按,或面目之青黑而气无升,或胃脘作酸而欲吐,或痰结成小块而咽在喉咙,或逢小怒而咳嗽更甚,此皆肝虚咳嗽之病也。世人治肝经之咳嗽,原无方法,动以老痰呼之,误之甚矣。吾今立一方,专治肝虚作嗽之症,神效之极,方名木金两治汤。此方之妙,全去舒肝而不去治肺。盖久嗽则肺气已虚,何可又虚其虚,故不用风药以散肺金之气也。然则何不补肺金之气耶?不知肝虚所以久嗽,若又去助肺,则仍又致肝木之不得伸,何若竞补肝舒木之为得耶。况方中祛痰、祛风于表里胆隔之间,又未尝不兼顾肺邪也,此方之所以神而妙耳。 肾虚之嗽,更自难明,肺为肾之母,子母相恋,岂有相忌而作嗽之理。殊不知肺金之气,夜卧必归息于肾宫,所谓母藏子舍也。今肺金为心火风邪所凌逼,既无卫蔽劝解之人,又无祛逐战争之士,束手受缚,性又不甘,自然投避子家,号召主伯亚旅以复其仇,子母关切,安忍坐视,自然统领家人腾上祛邪,无奈强邻势大,贼众瞒天,而其子又国衰民弱,不能拒敌,逃窜披靡,肺金之母不得已仍回己家,而肾宫子水,敌既未除、而家人星散,亦且民作为盗,不复仇而反助仇矣。于是水化为痰,终年咳嗽而不能愈也。法当专补肾水,而兼益肺金之气,其症始可安然。然肾虚作嗽之症,若何辨之?饮食知味,可饮可食,全无相碍,惟是昼轻夜重,夜汗则淋漓、或夜热之如火,或声嘶而口不干,或喉痛而舌不燥,痰涎纯是清水,投之水中而立化,或如蟹之涎,纯是白沫,皆肾虚咳嗽之症也。论方莫妙用八味地黄汤,去桂、附加麦冬、五味,大剂煎饮,必能奏功如响。然而可作丸而不可作汤,诚恐世人不知,倦于修合,吾今另定奇方,可代地黄之汤也。方名水金两治汤。此方奇绝,补肾补肺而又加去火之剂,使骨髓之虚火皆安,又何虑外邪之相犯。肾中不热,则水气相安,自然化精而不化痰。况方中又有薏仁、车前,以利其膀胱之气,分消败浊而精益能生,非漫然而用之也。愿人加意吾方,以治肾虚之咳嗽,又奚至经年累月受无穷之累哉。 宁嗽丹 甘草二钱枯梗三钱黄芩一钱陈皮一钱天花粉二钱麦冬三钱苏叶一钱水煎服。 土金丸 白术三两茯苓三两甘草一两人参一两半夏一两桔梗一两白芍三两麦冬三两干姜一两神曲五钱陈皮五钱薏仁三两各为末,蜜为丸。 木金两治汤 白芍一两当归五钱柴胡三钱炒栀子二钱苍术二钱甘草一钱神曲一钱白芥子三钱或五钱防风五分枳壳五分水煎服。 水金两治汤 熟地一两山茱萸五钱麦冬一两北五味三钱车前子三钱薏仁一两玄参三钱地骨皮五钱牛膝二钱水煎服。

儿童慢性咳嗽作为儿科临床常见病,长期以来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今,中医药以其显著的疗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近年来有关小儿慢性咳嗽病因病机的讨论进行综述,加以总结,并对今后小儿慢性咳嗽的中医临床诊治提出相关建议。关健词:慢性咳嗽;中医病因病机;中医治疗前 言儿童慢 性咳嗽 是指以 咳嗽为 主要或 唯一的 临床表 现,病程>4 周、胸部 X 线片未 见明显 异常者 [1]。中医称 其为久 咳,外感咳 嗽日久 不愈,耗伤正 气,可转为 内伤咳 嗽。在治疗 中,明代医 家万全 曰:“娇肺遭 伤不易 愈。”张三锡 又言:“百病唯 咳嗽难医。”咳嗽是 儿童呼 吸系统 疾病最 常见的 症状。西医认 为,引起儿 童慢性 咳嗽的 常见病 因有咳 嗽变异 性哮喘 、上气道 咳嗽综 合征、感染后 咳嗽、胃食管反流 性咳嗽 等,治疗上 根据不 同病因 使用抗 生素、抗过敏 药、吸入激 素等药 物治疗 ,但一些 病例虽 经正规 治疗仍 经久不 愈。而中医 药治疗 慢性咳 嗽有其 独特的 优势。1 小儿咳嗽的病因病机咳嗽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该书对咳嗽的成因、症状、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及治疗等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如“五气所病.....肺为咳’“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咳嗽病位在肺;外邪犯肺可以致咳,其他脏腑受邪,功能失调而影响于肺者亦可致咳。付大军[[1]]等中认为,小儿慢性咳嗽大多属中医学之“内伤咳嗽”范畴,病位在肺脾。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不固,寒暖不能自调,外邪侵袭,易致肺失宣发肃降,发为咳嗽;而感邪后,又多治不及时,或后天失养,致咳嗽迁延不愈。中医学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小儿脾常不足,加之目前临床滥用抗生素、过用苦寒中药,损伤脾胃,中气不足则易聚湿为痰痰随气升上逆于肺而致咳嗽、咯痰,病程日久肺病及脾如此反复,致肺脾并虚,而发久咳。成淑凤[[2]]则认为咳嗽与脾胃肾密切相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肺者,气之主,肾者,气之根,,因此小儿久咳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朱珊[[3]]认为六淫之邪,侵袭肺系,致肺气壅遏不宣;清肃功能失常;痰液滋生故致咳嗽。另外,本病病变本脏在肺,日久则可影响他脏气机,与气机有密切相关者,肝也,肝主疏泄,肝气易郁、易滞,进而出现其他病变,例如久咳之后出现瘀血等变化。张雨[[4]]指出慢性咳嗽病因复杂,但“风为百病之长”,故临床以风邪束表或风邪犯肺致肺气不宣多见。廖颖钊[[5]]则指出南方炎热常喜饮凉茶、多喜食生冷瓜果、冷饮、常用空调等,受寒邪侵袭,加之小儿中成药多以清热解毒为主,不辨证使用或过用抗生素等均可致寒。综上所述,小儿慢性咳嗽外因责之于六淫之邪侵袭肺系迁延发病,内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不足,变部位基本的观点在肺,但他脏引起咳嗽者亦不可忽视,这也是前贤提出"五脏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原因。其病机大致归纳有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病理因素主要为痰

儿科尿血中医辩证施治论文

【答案】:尿血证的辨证论治要点:血尿为本证临床主要表现,但血尿证情复杂,临证时多以八纲结合脏腑辨证为主,其病性有寒热虚实的不同,病位有表里、气血、脏腑的区别,病情有轻重缓急的差异。临床上辨证的要点是辨病之虚实、外感内伤、出血的部位、出血的颜色以及病情的急缓等,使用清热、凉血、理气活血、补虚等法则。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是中医临床的诊疗特点,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中医学在注重辨病论治,对症治疗的同时,更注重辨证论治。 辨证的关键是“辨”,即审辨、甄别的意思。要明白证的概念,就要把“病”、“症”和“证”作一比较。“病”,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的过程。“症”,是指疾病的具体临床表现。所谓“证”,即“证候”,它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辨证是将望、闻、问、切等诊法所收集来的资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或病。因而,辨证的过程就是对病情作出正确的全面分析、推理、判断的过程。 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具体治疗方法,并加以实施。治疗的效果,又可以检验辨证是否正确,论治是否得当。辨证论治的过程,也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辨证是确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二者密切相连,是不可分割的两个环节,也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融会贯通。 辨证论治要求辨证精当,抓住本质,运作中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例如临床上“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治疗方法,就是其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具体体现。 辨证论治还强调人、病、证三者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体差异;侧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重视整体与局部,宏观与微观的辩证关系。针对疾病过程中不同情况,随机应变,抓住主要矛盾,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选择治疗方案。也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力求做到每方、每药都有针对性,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另一方面,注重证候的时空变化,证变方药变,方药随证转,表现为灵活应变的随机模式。这就是辨证论治的实质与精髓。 小贴士(几个名词) 1.形与神俱“、”形神合一“是有生命的人体。形,形体;神,心理,精神,生命现象。 2.同病异治同一疾病,由于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表现的“证候”不同,所以,治疗方法不同。 3.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由于疾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或相似的病理变化,表现出相同的或相似的“征候”,所以,采用相同的方法治疗。 4.宏观辨证症、证、病,它们都是疾病外在的宏观表现。 5.微观辨证辨证的对象正在走向微观,如尿蛋白、尿潜血、血清病毒标志物、酶系统、血液检验等等,并且已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一般治疗尿血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对于大出血患者,应卧床休息。对于尿血反复不止的患者,要予精神上安慰,消除对疾病的恐惧感,并诱导分析,避免激动,防止心火亢盛,节制房事。 中医辨证论治(1)热结膀胱,表现为小便带血、血色鲜红、小便频数短涩、滴沥不爽、少腹作胀、腰部酸痛,可选用八正散加减(生大黄10克、扁蓄10克、车前子10克、滑石10克、生甘草6克、白茅根15克、藕节10克、琥珀6克)以清热利水,凉血止血。(2)阴虚火旺,表现为尿血屡发、色鲜红或淡红、头晕目眩、耳鸣心悸、颧红潮热、咽干盗汗,可选用知柏地黄汤加减(知母10克、黄柏10克、生地15克、淮山15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山萸10克、丹皮10克、琥珀6克、花蕊石15克)以滋阴清热,凉血止血。(3)脾不统血,表现为久病尿血、色淡红、体倦乏力、气短声低,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15克、黄芪15克、当归10克、柴胡10克、升麻6克、茯神10克、蒲黄10克、阿胶10克)以益气摄血。(4)肝胆湿热,表现为小便短赤、尿色鲜红、口苦、目赤红肿、头痛耳聋、胁肋疼痛,可选用龙胆泻肝汤(龙胆草10克、黄芩10克、山栀10克、车前子10克、生地15克、当归10克、丹皮10克、小蓟15克)以清肝泻火,凉血止血。 3.单方验方(以下方药可据证选用)(1)苎麻根10根,水500毫升煎取200毫升,口服,每日1剂,可治尿血。(2)琥珀末6克、灯芯草10克、薄荷6克煎汤调下,可治尿血。(3)竹茅饮:淡竹叶、白茅根各10克,以沸水冲泡,代茶顿服,用治血尿。(4)茅根30~60克,煎服,治热证尿血。(5)鲜车前草、鲜藕节、鲜小蓟草各60克共捣汁,空腹服,治各种尿血。(6)乌蔹莓30克,煎汁,饭前服,治热证尿血。(7)茅根车前饮:白茅根、车前子各50克、白糖25克,水煎服,治尿血。 饮食疗法(1)黄芪粥:黄芪60克、粳米50克,先用水煮黄芪取汁去渣,再用汁煮米做粥,晨起空腹食之,治脾虚不能统血引起的尿血。(2)丝瓜饮:黄丝瓜一段,将丝瓜洗净熬水,不拘时凉饮之,有凉血止血之功。 针灸疗法(1)心火内动,表现为尿中带血、血色鲜红、心烦、失眠、口干、口苦、口舌生疮等,主穴:劳宫、行间、中极,配穴:阴陵泉、小肠俞,用泻法。(2)脾肾不固,气血亏虚,表现为久病尿血、血色淡红、面色苍白、精神困顿、体倦食少、头晕目眩等,主穴:隐白、关元、足三里,配穴:脾俞、膈俞、肾俞、三阴交,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

中医儿科咳嗽的辨证论治论文

儿童慢性咳嗽作为儿科临床常见病,长期以来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今,中医药以其显著的疗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就近年来有关小儿慢性咳嗽病因病机的讨论进行综述,加以总结,并对今后小儿慢性咳嗽的中医临床诊治提出相关建议。关健词:慢性咳嗽;中医病因病机;中医治疗前 言儿童慢 性咳嗽 是指以 咳嗽为 主要或 唯一的 临床表 现,病程>4 周、胸部 X 线片未 见明显 异常者 [1]。中医称 其为久 咳,外感咳 嗽日久 不愈,耗伤正 气,可转为 内伤咳 嗽。在治疗 中,明代医 家万全 曰:“娇肺遭 伤不易 愈。”张三锡 又言:“百病唯 咳嗽难医。”咳嗽是 儿童呼 吸系统 疾病最 常见的 症状。西医认 为,引起儿 童慢性 咳嗽的 常见病 因有咳 嗽变异 性哮喘 、上气道 咳嗽综 合征、感染后 咳嗽、胃食管反流 性咳嗽 等,治疗上 根据不 同病因 使用抗 生素、抗过敏 药、吸入激 素等药 物治疗 ,但一些 病例虽 经正规 治疗仍 经久不 愈。而中医 药治疗 慢性咳 嗽有其 独特的 优势。1 小儿咳嗽的病因病机咳嗽病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该书对咳嗽的成因、症状、证候分类、病理转归及治疗等问题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如“五气所病.....肺为咳’“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咳嗽病位在肺;外邪犯肺可以致咳,其他脏腑受邪,功能失调而影响于肺者亦可致咳。付大军[[1]]等中认为,小儿慢性咳嗽大多属中医学之“内伤咳嗽”范畴,病位在肺脾。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不固,寒暖不能自调,外邪侵袭,易致肺失宣发肃降,发为咳嗽;而感邪后,又多治不及时,或后天失养,致咳嗽迁延不愈。中医学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小儿脾常不足,加之目前临床滥用抗生素、过用苦寒中药,损伤脾胃,中气不足则易聚湿为痰痰随气升上逆于肺而致咳嗽、咯痰,病程日久肺病及脾如此反复,致肺脾并虚,而发久咳。成淑凤[[2]]则认为咳嗽与脾胃肾密切相关,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肺者,气之主,肾者,气之根,,因此小儿久咳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朱珊[[3]]认为六淫之邪,侵袭肺系,致肺气壅遏不宣;清肃功能失常;痰液滋生故致咳嗽。另外,本病病变本脏在肺,日久则可影响他脏气机,与气机有密切相关者,肝也,肝主疏泄,肝气易郁、易滞,进而出现其他病变,例如久咳之后出现瘀血等变化。张雨[[4]]指出慢性咳嗽病因复杂,但“风为百病之长”,故临床以风邪束表或风邪犯肺致肺气不宣多见。廖颖钊[[5]]则指出南方炎热常喜饮凉茶、多喜食生冷瓜果、冷饮、常用空调等,受寒邪侵袭,加之小儿中成药多以清热解毒为主,不辨证使用或过用抗生素等均可致寒。综上所述,小儿慢性咳嗽外因责之于六淫之邪侵袭肺系迁延发病,内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不足,变部位基本的观点在肺,但他脏引起咳嗽者亦不可忽视,这也是前贤提出"五脏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原因。其病机大致归纳有实证、虚证、虚实夹杂证,病理因素主要为痰

中医治疗慢性咳嗽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慢性咳嗽是指连续咳嗽大于8周,于医院查胸片无明显肺疾病证据,这是临床上呼吸系统最常见的一种疾病。慢性咳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医是讲究辨证论治的,因此遇到慢性咳嗽病人要进行四诊合参,根据病人的诊断以及中医辨证进行相应的中药调理个性化治疗,而没有一个固定的或具体的药物去对症进行慢性咳嗽的治疗。如果想要明确的疾病原因和诊疗时间可以前往西医呼吸科就诊。西医慢性咳嗽一般有各种鼻、咽、喉疾病的直接或者间接刺激引起的;或者是咳嗽伴有胸骨烧灼性感觉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典型仅仅有咳嗽症状的咳嗽变异性哮喘、嗜酸性粒细胞性支气管炎、变应性哮喘等疾病引起的,明确诊断后进而通过对症治疗,可以明确咳嗽的大致治愈时间。但是慢性咳嗽很容易反复,所以一定要配合医生进行长期治疗。

证候发热重,恶寒轻,咳嗽,气促,痰液黏稠,鼻塞流浊涕,咽红,喉核赤肿,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指纹浮紫。 辨证本证因外感风热,郁闭肺络,肺气失宣而致。一般见于肺炎喘嗽的初起阶段,或由风寒化热转变而来,此时虽表证未解,但肺热已炽,可迅速发展为痰热闭肺证。 本证以风热表证伴咳嗽,气促,痰液黏稠,一般气喘不重为特征。 治法 辛凉宣肺,化痰止咳。 主方 麻杏石甘汤加味。(《伤寒论》) 常用药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银花、连翘、桑叶、桔梗。 发热明显,加黄芩、桑白皮清泄肺热;痰多,加全瓜蒌、莱菔子化痰降逆;发热咽痛,加射干、蝉蜕、挂金灯清热利咽。

眼科疾病中医辩证施治论文

在中医角度上来说,我们把近视叫做“能近怯远症”或者“目不能远视”。和眼睛息息相关的脏腑为肝与肾。肝血肾精不足,产生淤血,经络不通导致近视,这是近视和我们人体五脏六腑所产生的结果。(1)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侯;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色视物;肝主藏血,肝受血而目能视;肝主泪液,润泽目珠。(2)心主血脉,血养目珠;心和血脉,诸脉属目;心舍神明;目为心使。(3)脾主运化,输精于目;脾升清阳,通至目窍;脾气统血,循行目络;(4)肺为气本,气和目明;肺主宣降,眼络通畅;(5)肾主藏精,精充目明;肾生脑髓,目系属 脑;肾藏阴阳,涵养曈神。眼睛与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各具特点,其密切程度虽不等同,但人体毕竟是一个有机整体,因此,临证时不可片面强调某些脏腑的作用,而应从实际出发全面地进行观察和分析。

现在各种眼底检查方法的广泛应用,眼底病变能清楚地由影像检查出来,面对这些临床资料,要运用中医理论来审视、分析这些病变产生的病因,而后确定治疗方药,是中西医眼科十分重要的结合。

疾病的发生和进展主要决定于正邪双方的相争。在眼底病中正邪是指:

正气 :机体对病邪的防御、抵抗和康复能力及眼组织的屏障和修复功能。

邪气 :眼病的病理产物,如气滞、痰湿、寒凝、瘀血、郁火等……。

眼底病的病位部位血管、神经、络脉十分丰富,形成网路循环,它将气、血、津液输布、输送给眼组织,又将代谢产物排出。

眼底络脉以「 通」 为常,若有郁滞、邪毒留结则发病。眼底病尽管病位「 深」 ,但其病变可以由眼底镜观测到,形态色泽如同皮肤外观的疮疡、斑疹,可以进行病机分析,参合其他四诊结果做证候诊断,并可直观地作为疗效判定标准。这种可视性对病证结合的意义很大。(推荐阅读: 视力不代表眼睛没问题!眼底出血为糖尿病患的隐形杀手 )

眼和全身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中医理论里「有诸内者,形诸外」。眼底病可涉及心、肺、脾、肝、肾各个系统,病因复杂,眼科临床应实施双重诊断,即西医疾病诊断、中医证候诊断。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病」以病理改变为基础,是具有一定发展的演变规律,「证」是疾病某一阶段的人体的综合表现。所以引起眼底病的因素要从整体和局部两方面分析。如高血压及心血管病变、糖尿病的微血管并发症、免疫系统疾病引起的眼病变、肾脏病引起的眼病变,必然会伴有全身的异常症状,整体因素起主导作用,要辨析虚实寒热, 脏腑盛衰对眼底病发病的影响。

常见的眼底病,如视网膜病变和黄斑部退化。眼底影像上的病理损害,如产生出血、水肿、渗出、微血管瘤和新生血管等改变,其中以视网膜水肿和新生血管较为常见,且对视力的危害较大。

黄斑是视网膜的一部分,位于视网膜的中心位置,是视力最敏锐的部份,布满视觉感光细胞,主要负责中心视力和分辨颜色的功能。

患有视网膜黄斑病变的病人会出现黄斑水肿和渗出或出血、组织萎缩变性的症状,中心视力会变得模糊,影像会变形、变大或变小,甚至影响分辨颜色的能力,严重者因而致盲。从中医学角度来说,黄斑与脾、心、肝和肾有密切关系,视网膜则与心、肝和肾有密切关系。

黄斑部退化可能症状有:视力模糊、黑影、变色、扭曲。主要可能是视网膜色素细胞层的退化,以及代谢废物囤积。(推荐阅读: 用眼过度致黄斑部病变4招自救 )

临床上分成干性黄斑部退化与湿性黄斑部退化,其中干性占所有患者9成左右,主要为视网膜色素细胞层退化及萎缩,目前没有明确的治疗方式,只能保养眼睛;湿性(渗出性老年性黄斑部退化)则可能是黄斑部血液供应不足产生新生血管,并发出血、水肿……等。若没有及时治疗,最严重可能导致失明。

一般来说,高度近视(度数大于500度)、抽菸、老年、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等)的朋友们都是视力疾病高危险群。

(图片来源:shutterstock)

通过现代化眼底镜等检查技术可以准确的了解到古代眼科难以发现的眼底变化情况, 包括眼底出血特征、血管状况、是否有水肿或渗出及新生血管增生等, 这些检查资讯为我们进行眼内的气、血、津、液、精、脉络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提高了眼科临床辨证分期论治的准确性,如:

中医采用「全身及眼底辨证法」,综合分析病人眼底的病变特征与整体状况进行辨证治疗。中医的角度、眼底循环修复的前提都是身体自己的气血精气充足,从内在脏腑经过脉道、血脉、经络……等通道送到眼睛,使其养分充足,局部循环恢复祛除代谢物、瘀血、沉积物,来提高眼底修复能力。

(本文作者为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传统医学科主治医师林琬翎)

<本专栏反映专家意见,不代表本社立场>

古代人认为近视眼是一种眼疾 刚刚搜到这个答案。“眼睛通五脏贯六腑,其实任何一种眼病(眼外伤除外),都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经络不通畅,人体气血津液上贯于目不能达到正常指标,久而久之形成各种眼病,眼睛的病变过程,只是脏腑,经络,视路等中间环节出现故障后的一种外在表现.任何一种眼病都有着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只有认识了这个过程,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及时纠正脏腑功能,疏通血液循环,调整脑神经,视神经,使人体处于正常免疫状态,任何疑难病都迎刃而解,不攻自破. 中医自古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学术思想,防患于未然,将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医治疗近视,弱视,远视,散光,高度近视并发症.从儿童做起,早发现早治疗,12岁以前是儿童发育眼球的关键性时期,及时纠正脏腑功能,通过调腑通络,平衡脑神经,视神经,使人体处于正常免疫状态,眼球得到正常的发育,缓解眼睛疲劳,提高视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基本能达到正常视力.超过12岁,能控制病情发展,视力有所提高,总比它慢慢发展下去要好的多.对于高度近视的患者找出具体病因而针对原发病或眼底病入手,采用中医药治疗原发病或眼底病,通过调腑通络治疗,疗效确切. 近视眼的成因分类与中医治疗 近视眼是多种原因引起,内因主要是指遗传.高度近视眼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外因对近视眼来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近视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眼轴变长,另外,由于圆锥角膜,球形晶状体或房水成分的改变以及玻璃体液化等,也会形成屈光性近视.近视按性质分为单纯性近视和病理性近视.单纯性近视多为后天性发病,多为中,低度数,而且近视度数较稳定,不易发展,没有其他的并发症,一般远视力不正常,而近视力正常,病理性近视(轴性近视)多为先天遗传所致,多为高度近视,且易发展不稳定,多伴有玻璃体混浊,黄斑出血,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是导致失明的原因.近视度分类:轻度近视(0~以下)中度近视()高度近视(以上)中医认为近视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则肝肾亏损,精血无以升腾于目失濡养,神光不能发越为先天遗传所致.后天饮食不节,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升化之源,脾胃虚弱则升降运化失职,目不得血,神光不能视远.劳瞻竭视,致心阳衰微,阳不足则阴有余,阳为阴侵,耗伤肝血,因肝血亏虚,不能濡养于目,脉络淤阻,以致气滞血瘀,目络受阻,精血不能上荣于目,气血两虚,劳瞻竭视,精雕细刻,久视伤血,损伤肝血,目中经络干涩,脉络纤细,气血不足而形成近视.在轻中度单纯性近视眼中,气虚,精血不足为主要病机.中医辨症与辩病指导下的施治,补气升血,辅以活血化瘀,开窍明目之法,使气血调和,目受血而能视,疗效确切.在高度近视的进展过程中,本质为眼底病变,病变过程中出现出血,渗出等病理现象,中医认为高度近视及其黄斑病变,是由于肝肾精血不足,脾气虚弱为主要病机.经过辨证论治,化水湿,清痰通络,使功能恢复”

1、脏腑问题,中医讲脏腑精华皆上注于目,近视患者一定是脏腑功能性失调或者不完善,以至于气血不足,达不到眼部的营养供应。这个问题,这能通过日常饮食生活习惯慢慢调理解决2、脊柱问题,脊椎有弯曲、错位等,影响了运输营养的通道,造成气血上不去。我们可以靠手法矫正这个问题中医万里行特有的纯手法可治疗青少年近视,想了解的话可咨询胡老师

  • 索引序列
  • 儿科久咳中医辩证施治论文
  • 儿科久咳中医辩证论治论文
  • 儿科尿血中医辩证施治论文
  • 中医儿科咳嗽的辨证论治论文
  • 眼科疾病中医辩证施治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