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食管癌与环境的关系论文

食管癌与环境的关系论文

发布时间:

食管癌与环境的关系论文

是因为平时吃饭太急,而且特别喜欢吃烫的东西,不能它稍微冷一点儿就吃最容易引发食道癌了。我们平时吃饭一定要细嚼慢咽,然后不要吃太烫的东西,这样就可以避免吃的。

当然有关系了,环境中某些物质或因素具有诱发人类或动物发生恶性肿瘤的作用,如药物、食品添加剂、化妆品、生活消费品(烟酒、饮料等)、职业环境、水污染、大气污染、居室内污染、天然毒素和病毒等。尤其是化学物质以及化工生产过程。人造化学物质如食品添加剂、保鲜剂、农药、洗涤剂、染料、药品、石油产品以及其它大宗工业合成化学品,其中不少具有致癌性。此外还有物理致癌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生物致癌因素主要是病毒,如白血病病毒等。这些物质广泛地存在于人类接触的环境中,且经研究发现,癌症的发生与特定的地域条件、职业环境、生活条件、环境污染有着密切联系。

食管癌在我国的发病率是很高的,导致食管癌发生的因素主要是以:饮食习惯,生活环境,遗传因素,致癌物质等有关,下面就详细的来为大家科普一下食管癌到底是怎样引起的?以及我们在生活当中该如何去预防食管癌的发生:

1.饮食习惯:有些人在生活当中会比较喜欢去喝很烫的开水,尤其是像一些老年人,觉得刚刚烧开的水有助于健康,但是过烫的水会对我们的口腔黏膜, 食管黏膜造成损伤,尤其是当长期的喝过烫的开水时,就会造成食管黏膜发生慢性炎症和增生,使恶变的风险加大。此外,像长期进食些粗糙,干硬食物,也会导致食管发生慢性炎症。

2.致癌物质:导致食管癌发生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一级致癌物质,主要存在于腌制,腐坏和长期放置的食物当中,像咸菜,泡菜,酸菜,腊肉等等都是含有亚硝酸盐的食物。

3.吸烟和饮酒:吸烟和饮酒都是属于长期性的个人行为,而烟不仅伤肺和气管,它也可以对我们的食管造成损伤,而酒就更不用说,尤其是像一些烈性的白酒,对于胃黏膜和食管黏膜都极其伤害。

4.遗传因素:大多数的恶性肿瘤基本上都存在有遗传的倾向,食管癌也不例外,所以对于家族中有食管癌的患者一定要记得提起的检查。

5.身体缺乏微量元素:当我们的饮食当中缺乏维生素E,硒,胡萝卜素时,有可能会增加食管癌的发生几率,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注重饮食的均衡性。

而对于食管癌的预防,认为还是应该从致病原因来进行:

1.饮食上我们要注重均衡性,不要过于偏重某一食物,要蔬菜,水果,米面,肉类均衡摄入。其次在饮食时切记不要进食过烫的食物和不要喝过烫的水。避免进食一些长期存放,腐坏的食物,减少腌制食物的进食。

2.在生活方面,养成不吸烟,不喝酒的好习惯,一日三餐要记得规律和按时。

3.对于年龄在45岁以上的人群,小克建议每3-5年去进行一次胃镜的检查,明确食管和胃内有无病变的发生和存在。

大量实验表明亚硝胺类化合物(NOC)是强致癌物。亚硝胺有100多种,其中41种能引发动物肿瘤,十几种亚硝胺能使动物患食管癌。从食管上皮增生和基因突变出发,食管癌主要是亚硝胺直接作用的结果,亚硝胺引起抑癌基因的的变化与人原发性食管癌中变化相似。亚硝胺能引起同一食管组织中p53,Rb,APC和MCC多个抑癌基因丢失或突变(杜百廉,1994;郭永军,1994)。经过近二十多年的研究,食管癌的病因比较集中倾向于亚硝胺化学致癌作用。从各方面的资料看,亚硝酸盐的作用似乎对食管癌的发病起关键作用(曹巍等,1996;郭永军,1994;冯启瑞,1986;河南肿瘤防治研究队,1976)。

有些研究者对环境中的亚硝胺及其前身物亚硝酸盐和硝酸盐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进行了调查研究(陆士新等,1988;王立东,1994;Mirvish等,1993;Cheng K K,1996;朴河春,1996),发现人体内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主要来自食物,当地的粮食、蔬菜和水,而直接从环境中摄入的亚硝胺是很微量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均为亚硝胺的前体,因而人体中更多的亚硝胺是由外源性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在体内合成的(河南地质局水文地质队等,1978;Cheng K K,1996;杨文献等,1992)。本区土壤中的总氮含量及硝态氮( )和铵态氮( )含量基本遵循从山区—丘陵—平原逐渐下降的规律(表4-15)。农学家研究也发现,植物从土壤中摄取的硝酸盐( )首先被硝酸还原酶还原成亚硝酸盐( ),然后被亚硝酸还原酶还原成 。由于亚硝酸还原酶的活力比硝酸还原酶高得多,因而植株中主要以硝态氮( )和铵态氮( )存在(陈振德,1993)。高发区粮食中亚硝胺检出率为~(河南肿瘤防治研究队,1976),硝酸盐为(±)~(±)μg/g(冯启瑞,1986;河南地质局水文地质队等,1978),而在低发区粮食中亚硝胺检出率仅为0~(河南肿瘤防治研究队,1976)。磁县红薯的硝酸盐+亚硝酸盐为μg/g,而唐县平原低发区仅为μg/g,磁县明显比唐县高。高发区蔬菜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分别为~和~(魏慧娟等,1986)。本地居民喜食的酸菜、腌菜也含有大量的硝酸盐。本次研究还发现,磁县的饮用水含有的硝酸根离子远高出临漳县和魏县,与食管癌发病率成正比。磁县九个乡87口井水的三氮含量(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超过国家标准分别为、和,亚硝酸盐含量与这九个乡1983~1989年食管癌死亡率呈正相关(张秀兰等,1996)。

食管癌与地质生态环境的一致性关系与环境中的总氮和硝态氮、氨氮分布有关。表4-16中总氮和硝态氮、氨氮含量在山区、丘陵、山前和冲积平原土壤之间相差不大,而在相同地质生态环境中却高低不一:一方面可能是样品数量较少;另一方面与土壤中氮来源的多样化有关。土壤中氮可来源于有机物的分解、大气降水、降尘、地下水和地表水、有机肥和化肥。但就目前的研究水平还难以判断各种地质生态环境中哪种氮的来源是主要的。

除此而外,一些文献还记载了山区(林县)、丘陵和洪积平原(安阳)和冲积平原(范县)饮用水的氮氧化物含量分别为、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1980),磁县山区旱井水硝酸盐5mg/L,丘陵和山前洪积平原井水10~240mg/L,随井深增加硝酸盐含量增高,这是因为硝酸根离子( )容易随水溶液向深处迁移的缘故。在巨厚的洪积物区,地下水位越来越深,氮氧化物含量越来越高。生态环境中的氮化物含量大致可按山区>丘陵>平原地区排列,这与食管癌发病率的分布大体是一致的。

表4-l6土壤中氮的含量

资料来源:据地矿部物化探所测定。

论喝酒与食管癌关系的论文

1、食物中某些致癌物本来不能吸收而是通过大便排出体外,但酒精却是这些致癌物的良好溶剂,促进了某些致癌物的吸收。2、酒精不是人体必需的物质,进入体内可导致某些致癌物质的活化。3、长期大量饮酒,损伤了胃粘膜,造成各型胃火,以致胃酸缺乏,细菌得以繁殖,促进了致癌物亚硝胺类的合成。4、市场上有些烈性酒的质量差,含有致癌物或促进剂,如甲醇可转化为甲醛,除了直接对胃起毒害作用外,还有致癌作用。5、酒精可抑制人体免疫功能,造成对肿瘤的监督功能下降。6、长期大量饮酒造成营养不良。

酒到底是不是致癌物

酒到底是不是致癌物,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喜欢喝酒,每天都会喝一两瓶啤酒或者红酒,那下面我分享一篇关于酒到底是不是致癌物的相关信息。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殊不知,酒对机体没有任何益处,它早在上世纪的90年代,就已经被世卫组织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入了一类致癌物中。

1类致癌物是所有致癌物中等级最高的存在,它经过临床多个实验,已经明确了对人体存在致癌性质。

和酒精相关的癌症有很多种,其中五类与它的关系最为密切:

食管癌、胃癌

酒精的成分就是乙醇,它在进入机体时,首先会通过口腔滑入食道、胃内。

而乙醇在和食管、胃黏膜接触的过程中,其凭借自身良好的脂溶性开始进行破坏;

它会损伤食管黏膜层,渗透到黏膜的上皮组织内,越是酒精浓度高的酒水,伤害性也就会越大;

长期酗酒者可能会面临各种消化道疾病,这包括了消化道溃疡、炎症等。

其次,乙醇在被代谢为乙醛之后,又会直接损伤DNA链条,导致基因突变,让消化道陷入长期持续的损伤和慢性炎症状态,进而增加自身患癌的几率。

肝癌

当酒精进入胃内之后,有5%左右会随着呼吸、小便等方式排出体外,其余的95%则是进入了肝脏内代谢。

而肝脏代谢酒精主要是依靠了两种酒精脱氢酶,它们能将乙醇分解为乙醛、乙酸,最终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分排出体外。

但是,就我国居民的基因来说,大部分都存在乙醛脱氢酶缺陷,它虽然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却会导致乙醛代谢障碍;

肝脏在代谢酒精的过程中,酒精本就会抑制肝脏其他功能,特别是对脂肪的合成、储存容易出现障碍。

当大量游离脂肪开始在肝脏内沉积时,就可发展为酒精性脂肪肝,它是脂肪肝的其中一个类型。

再受到乙醛伤害的影响,可逐渐发展为肝炎、肝硬化等多个问题,进而增加了癌变几率。一个长期酗酒的人,患肝癌率是不饮酒者的10倍以上。

大肠癌

饮酒和大肠癌之间的关联,在医疗界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不过,有大量的学者都认为,饮酒的确是会增加自身患肠癌的风险,且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数据调查显示,在经常饮酒、酒精摄入量超标的群体中,患大肠癌风险是不饮酒的4、4倍。

酒精摄入量大约45g/d的人群,大肠癌患病风险会增加1、5倍!

有趣的是,国外有相关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酒对大肠癌的患病风险影响也不相同。

比如主要是喝啤酒的人群,未来出现肠癌的风险,是不喝酒人群的12倍左右。而常年喝白酒的人群,是戒酒、少量饮酒者的2倍。

胰腺癌

胰腺也是人体内的消化器官,它处于中腹部的深处、腹膜后方。而胰腺癌是所有癌症类型中,恶性程度最高、死亡率最高的存在,患者五年内总生存率还不足5%。

胰腺癌病发的因素十分复杂,饮酒恰恰就是其中一个危险因素。

因为长期大量酗酒,可导致胰腺对胆碱能、促胰酵素等物质发生反应,并分泌出大量含蛋白质的胰液,进而损伤胰腺的内部,诱发慢性胰腺炎。

同时,酒精代谢物乙醛,也存在一定的毒性,增加了细胞癌变的几率。

最后要强调的是,酒精已经是明确的致癌物质,虽然它的致癌性并不是100%。但就如同在马路上行走的人一般,只要你还在路上,就有出车祸的可能性。

所以,对酒精不能放松警惕,减少饮酒量、尽量戒酒很有必要,这是健康的基础。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酒文化,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有喝酒的爱好和习惯,整日参加应酬。8月4日,科技部在其官网上发布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名为《加拿大一项研究表明部分癌症和饮酒》,援引了《柳叶刀·肿瘤学》的研究结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把酒精定义为一类致癌物,喝酒喝的越多,得癌症的几率越大。

这项研究指出,之所以喝酒会得癌症,是因为喝酒破坏了DNA。大家都知道DNA出现突变的情况,才有可能让人患上癌症,但是饮酒越多,对DNA的损害越多,这种损害逐渐累积,就会造成跟DNA突变一样的结果,让人患上癌症。

酒精是一类致癌物,这是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改掉饮酒的习惯,如果必须要喝酒,也要适量,不能喝太多。

喝酒和哪些癌症存在关系?

喝酒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是很大的,酒精是一类致癌物,长期过量饮酒会让人们得癌症的几率上升。

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长期过量饮酒会诱发肝硬化,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治疗,也有可能发展成肝癌。除此之外,酒精也可能在肝药酶的作用下产生大量的自由基,使维A酸浓度降低,会促使细胞过度增生,诱发DNA突变,让人患上癌症。

除此之外酒精还有一个危害,就是会影响人体的激素水平,女性患乳 腺癌,和喝酒有一定的关系。综上所述,喝酒和7种癌症有关,分别是口咽癌、肝癌、喉癌、食道癌、结肠癌、直肠癌、乳 腺癌,尽快改正喝酒的习惯,不要过量饮酒,否则这些癌症就很有可能找上门来。

怎么才算适量饮酒?

在生活中难免会有一些推脱不过去的场合,需要饮酒,这个时候一点酒也不喝是说不过去的。为此要掌握好饮酒的量,不要过量饮酒。

很多人不知道怎样才算适当饮酒,不知道怎样才算过量饮酒。其实和酒精的摄入量是有关的,男性每天摄入的酒精量不能超过15克,女性还要少一些。想要知道自己摄入酒精量,有一个公式,那就是饮酒量乘以酒精浓度再乘以0、8,这样得出来的数值就是酒精量。

可以提前计算一下,看自己能喝多少酒,在这个范围内尽可能的少喝就可以了。不过酒精毕竟算一级致癌物,能不喝就不喝,滴酒不沾才是最健康的。

可以学习张继科独特的挡酒方法

有的时候,在一些场合当中,周围人特别热情,总是敬自己的酒,可以用一些独特的技巧,来让自己少喝一些,最近张继科独特的挡酒方法这条新闻就冲上了热搜。

张继科为了躲酒,碰杯的时候,把自己的酒杯里的酒倒到了别人的酒杯里,网友称张继科是被乒乓球事业耽误的喜剧人。我们在生活当中确实可以借用张继科的这种躲酒方法,毕竟少喝一口酒是一口酒,毕竟酒会危害人体健康。

除了学习张继科这种躲酒技巧之外,还有一些酒场上的技巧,能够尽可能减少酒精对人体的伤害。

第一,喝酒的速度可以慢一些,不要喝太快,尽量避免一口闷的情况。

第二,在喝酒的过程中多吃些菜,不要空腹饮酒。

第三,喝酒时旁边放上一杯水,喝一口酒,多喝几口水,水有稀释酒的作用,可以减轻点危害。

喝酒不是健康的习惯,酒精属于致癌物,和7种癌症有关。在生活当中应该尽快的戒酒,如果有必须喝酒的场合,必须要控制酒量,适量饮酒。在喝酒的时候可以使用一些躲酒技巧,避免喝多。

1、酒精是致癌物的证据

1、1 ASCO:酒精是致癌物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发表了一项声明,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酒精是一种致癌物。喝酒能诱发肝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

声明指出,全世界每年5、5%的新增癌症和5、8%的癌症死亡都是由喝酒引起的。

换算一下,我们就可以知道,这相当于每18个癌症病人中就有1人是喝酒喝出来的。每17个癌症死亡病人中就有1人是喝酒喝死的。

1、2 Nature:喝酒能直接导致干细胞基因不可逆突变

2018年刚开始,顶尖杂志《自然》一篇最新论文在全球刷屏:剑桥大学科学家通过动物模型,发现酒精和其代谢产物乙醛会对造血干细胞造成显著影响。

它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是因为它再次证明了一个重要结论:喝酒会致癌!中国人尤其危险!

2、喝酒都会导致哪些癌症?

研究表明,喝酒,不管你是喝多少度数的,只要有酒精,喝了都有致癌风险。

除了肝癌以外,喝酒还会增加食管癌、乳 腺癌、结直肠癌、头颈癌、胃癌、胰腺癌等多种癌症的发生风险。

这么多癌症中,哪些癌症受酒精影响最大?俗话说,“近水楼台先得月”,酒精也是,它能直接接触到的组织患癌风险是最大的。比如:口腔癌、喉癌、食管癌、乳 腺癌、肝癌、结直肠癌等。

研究显示,每天喝50g或 50g以上酒精(相当于3杯半或更多酒)的人与不喝酒的人相比,得口腔癌的几率会增加2到3倍。如果在喝酒的同时吸烟的话,患口腔癌的风险又会明显升高。

每天喝45g以上酒精(相当于大约3杯酒)的人与不喝酒的人相比,得乳 腺癌的几率会增加1、5倍。即使每天喝10g酒精(相当于略少于一杯酒的量),得乳 腺癌的几率也会增加7%。

每天喝50g或50g以上酒精(相当于3、5杯酒)的人与不喝酒和偶尔喝酒的人相比,得结直肠癌的风险会增加1、5倍。即使每天喝10g酒精(相当于略少于一杯酒的'量),得结直肠癌的风险也会增加7%。

有系统分析表明,中度或重度饮酒可能会增加胃癌的发病风险。

另外,据最新发表的一项美国30岁以上癌症患者统计数据显示,饮酒与23%的喉癌、22%的肝癌和21%的食管癌是有关的,但是具体饮酒量是多少还需要进一步深究。

3、喝酒为什么会致癌?

要想知道喝酒为什么会致癌,得先了解酒精在我们体内是如何分解的。

酒精在体内分解代谢主要依靠两种酶(ADH和ALDH),酒精进入体内就会在乙醇脱氢酶(ADH)的作用下分解为乙醛,再在乙醛脱氢酶(ALDH)的作用下分解为乙酸,从而排出体外;至此,代谢完成。

其中,乙醛就是喝酒致癌的罪魁祸首,它是一种一级致癌物。

一能诱导DNA突变,二能促使细胞凋亡。

为了研究乙醛如何影响细胞的构建,研究小组对小鼠进行基因改造,即通过基因改造阻止干细胞产生ALDH的酶之一——ALDH2。先前的研究表明,这种酶可以将乙醛有效地氧化成乙酸。当敲除了小鼠的ALDH2基因,小鼠也更容易显示酒精及其代谢产物乙醛对健康的影响。

Patel说,“我们在这些突变的细胞中发现大量的DNA损伤。DNA 片段被删除、被破坏,甚至看到部分染色体发生移动和重排。”

各突变类型所占比例

ALDH2缺陷小鼠中,给予酒精的小鼠(5、8g kg1)与未给予酒精的小鼠相比,有4倍的细胞损伤。

第二道防线则是一个修复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身体试图修复对DNA造成的伤害。其中,Fancd2是一种 DNA 交联修复蛋白,能帮助不稳定的 DNA 进行修复。

但是,由于有些人存在突变,其中一个或两个防御工程不起作用。此外,微核也可用来判断细胞的受损程度。在细胞内,如果染色体发生断裂或错配,就很容易形成“微核”(Micronuclei , Mn)结构。如下图所示,当第一、二道防御缺失,酒精下微核数量显著增加。

4、为什么中国人喝酒更容易患肝癌?

亚洲约有5、4亿人携带ALDH2基因突变,这意味着他们不能分解乙醛,喝酒会出现红潮反应,即俗话说的喝酒上脸。拥有这种突变的人,不能合成足够的乙醛脱氢酶来降解乙醛,乙醛就不能及时排除体外,过多的乙醛聚在体内就会导致我们喝酒更容易上脸,其患食管癌的风险大大增加。因此,遇到喝酒脸红的人一定要珍惜,因为他们是拿生命在喝。

5、少量饮酒,每天一小杯可以吗?

最近,发表在BMJ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即使少量饮酒,也会增加癌症的发病风险。

对于女性来说,更不应该喝酒。因为另一项包括1200万多名女性的研究发现,就算每天只喝一小杯酒,女性患乳 腺癌的风险也会明显增加。

所以,酒这回事儿不论男女,能不喝就不喝。如果你本身就不喜欢喝酒,最好不要开始,有些东西并不值得尝试。如果你以前喝酒比较多,从现在开始戒酒并不晚。有研究表明,戒酒20年的人,得口腔癌、咽喉癌和食管癌等癌症的风险和不喝酒的人基本一样。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从现在开始行动一点,你的身体慢慢就会有所获益。

6、肿瘤病人更不要喝酒

正常人喝酒都有致癌风险,已经患病的肿瘤病人就更不应该喝酒了。

有研究表明,在治疗期间过度喝酒的肿瘤病人,不仅治疗效果受到了影响,副作用也更多了。酒精可能会降低化疗和靶向治疗的疗效,并增加放疗的副作用。

最终,喝酒的病人比不喝酒的病人需要做更多的手术,住更长时间的医院,花更多的钱,治疗后身体恢复得也更慢,死亡风险也更高。

而治疗后还一直喝酒的肿瘤病人,会有更大的风险患上第二种癌症。

所以,肿瘤病人为了自己的身体健康,更应该滴酒不沾。

7、如果非想喝两口,多少算安全?

喝酒有致癌风险,最好的就是不喝酒。

但是你说我喝酒上瘾,一时半会也戒不了。或者说我就喜欢喝酒,觉得有酒生活才有味。或者我是个调酒师,工作就是要喝喝酒。

那么,偶尔喝少点问题还不算大。问题最大的是长期大量喝酒。酒精和癌症风险是正相关的,喝酒越多,喝酒时间越长,患癌风险就越高。

如果不得不喝酒,或者非想喝两口的话,一天的酒精量,女性不能超过18ml,男性不能超过36ml。

举个栗子,根据每种酒的度数不同,女性啤酒一天不能超过350ml,葡萄酒不能超过150ml,度数为50°的白酒不能超过35ml。

男性啤酒一天不能超过700ml,葡萄酒不能超过300ml,度数为50°的白酒不能超过70ml。

既然喝酒有致癌风险,且作为中国人,我们很多人体内又存在乙醛脱氢酶基因缺陷,最好是能不喝酒就不喝,特别是女性!

你好,饮酒与食管癌:有关食管癌与饮酒的关系国外学者做了大量流行病学调查,他们发现许多食管癌患者有大量饮酒史,或者多是酿酒工人及与酒商有关的职员。最近英国和香港科学家调查了香港食管癌患者的吸烟及饮酒情况,经过详尽对比分析,发现饮酒可能比吸烟更容易致食管癌发生

本篇文章由:捧着马脸没有灵感写作的深空小编为您呈现。今天天气不错,正适合读读最新资讯放松一下。不让大家久等了,下面马上进入正题吧。12月9日由东京大学和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共同发表在《癌症》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即使少量饮酒也会增加患癌症的风险。研究者们检查了2005年至2016年,63232名癌症患者和同样数量的健康对照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日期和入院时间等临床数据,数据来自日本33家综合医院。所有研究参与者都按照设定的标准,自述了他们的平均每日饮酒量和饮酒时间。研究人员指出,在10年饮酒量的基础上,少量饮酒将使整体癌症风险增加5%。每天喝两杯或更少酒的人,不管喝酒多久,患癌症的风险都会增加。总体来说,饮酒者患癌风险总计高18%,无酒精摄入的患癌风险较低。饮酒者患食道癌的可能性比不饮酒的人高出4倍,患喉癌的几率高出2倍,患肝癌和结肠癌的风险高出30%以上,患胃癌和乳腺癌的风险高出20%以上。研究人员表示,癌症是亚洲国家第一大死亡原因,在美国癌症仅次于心脏病,应进一步促进有关酒精与癌症风险的公共教育。欲要知晓更多《轻度饮酒也增加患癌风险:整体提升18% 食道癌风险增4倍》的更多资讯,请持续关注深空的科技资讯栏目,深空小编将持续为您更新更多的科技资讯。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食道癌对环境的影响论文

食道癌是发生在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全世界每年约有22万人死于食道癌,我国是食道癌高发区,因食道癌死亡者仅次于胃癌居第二位,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但近年来40岁以下发病者有增长趋势。食道癌的发生与亚硝胺慢性刺激、炎症与创伤,遗传因素以及饮水、粮食和蔬菜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有关。食道癌是发生在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全世界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食道癌,我国是食道癌高发区,因食道癌死亡者仅次于胃癌居第二位,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但近年来40岁以下发病者有增长趋势。食道癌的发生与亚硝胺慢性刺激、炎症与创伤、遗传因素以及饮水、粮食和蔬菜中的微量元素含量有关。但确切原因不甚明了,有待研究探讨。

中国的环境问题廿多年来,中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但是,当前环境问题仍十分严重。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复杂多样,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产生,长期积累的结果。概括起来,中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问题,二是自然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两类环境问题互相交叉,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使得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相当严峻。当前,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向农村蔓延,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尤为严重;生态破坏的范围和程度也在扩大和加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一.环境污染问题 虽然“八五”期间,我国的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的成就,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环境污染仍在加剧,环境质量还在恶化。大气二氧化硫含量居高不下,水环境质量呈恶化趋势,固体废弃物污染量大面广,噪声扰民严重,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公布的一项报告表明:中国环境污染的规模居世界前列。1995年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7%。这些损失主要体现在:人体健康损失约占32%,农业损失占32%,工业材料和建筑物损失30%,其它占6% 。 1.水污染 我国是世界上缺水严重的国家,虽然水资源总量为世界总量的第六位,但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10000立方米的1/4,其排位在世界100—117位之间,是世界贫水国之一。目前,城市和农村均缺水。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半数以上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08个,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几百万人的生活用水紧张,污染性缺水的城市日益增多。因缺水而影响工业产值约达每年2300亿元。随着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城市人口增加,缺水势将扩大;农业年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全国有8000万农村人口,3000多万头牲畜得不到饮水保障,有亿公顷农田由于缺水得不到充足灌溉,造成粮食产量降低一半,据有关部门测算,至2000年,全国总缺水量将达778亿立方米。 从水资源质量看,我国的水环境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上呈恶化趋势。 据环境监测,目前中国水环境污染是以化学需氧量(COD)表述的有机型污染。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35个重点湖泊中有17个被严重污染,全国1/3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水体不适于灌溉,70%以上城市的水域污染严重,50%以上城镇的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水污染已成为水资源利用中的一大障碍,成为威胁人民健康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据专家估算,水体污染造成的损失每年约达400亿元。 全国七大水系(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辽河、海河)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据1998年监测数据,符合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一、二类标准的河段只占,符合三类标准的占,的河段水质为四类、五类或劣五类,失去了水的使用功能。在七大水系中,受污染最严重的辽河,的河段为劣五类水质;海河除引滦专线水质未受污染外,均受到程度不同的污染,劣五类水质占53%;淮河干流水质有机污染程度有所减轻,但总体水质仍较差,劣五类水质为48%。国家已把三河列为重点防治对象。黄河流域因降水量减少和断流,污染明显加重,71%的河段为四类、五类或劣五类水质。 流经大、中城市河段污染严更重。近71%的城市河段呈四类、超四类水质。主要污染物来自化工、石化、造纸、食品、制革、纺织等企业排放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和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正如北京人说,过去的龙须沟不见了,新的龙须沟(通惠河、莲花河、凉水河……大小几十条)又出现了。这些河水通常都呈现棕、褐、灰、黄色、水面上飘浮着大量腐败物、泛着令人作呕的泡沫。 湖泊水库普遍受到污染。总磷、总氮污染严重,有机物污染面广,富营养化普遍且日趋严重。主要大淡水湖泊的污染程度次序为:巢湖(西半湖)、滇池、南四湖、洪泽湖、太湖、洞庭湖、镜泊湖、博斯腾湖、兴凯湖和洱海。其中巢湖、滇池水质恶臭,或重度富营养化。个别湖泊和水库还出现汞、砷污染。 饮用水源污染非常严重。地表水水质符合饮用水标准者约占30%,在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的城市中,50%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是总硬度、硝酸盐、硫酸盐、酚、砷、氰、铬等。江南水乡缺清水,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如安徽省蚌埠市,地处淮河下游,1996年由于淮河流域再次受到污染,当地群众不得不挖深井取水,有的甚至只好靠买矿泉水度日。 水环境污染的后果是严重的,不但使工农业生产备受损失,而且淡水鱼的捕获量也大幅度下降,许多名贵鱼种如长江鲥鱼和黑龙江的大马哈鱼产量急剧下降,有的甚至绝迹。全国性污染导致的死鱼、人畜中毒事件频频发生,全国肝癌、胃癌、食道癌等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的水环境污染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 2. 大气污染 目前,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5%,中国大气污染主要是由燃煤造成的,属于能源结构性的煤烟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大气污染程度随能源消耗的增加而不断加重。1998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已达2090万吨,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硫排放国。目前已有的城市,环境空气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保障人群在环境中长期暴露不受危害的基本要求),日平均浓度超过三级标准(人群在环境中短期暴露不受急性健康损害的最低要求)。可见我国城市大气二氧化硫污染程度之严重;城市总悬浮颗粒物超标普遍,1998年,全国城市年平均浓度达到289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目前中国工业发展水平大体上相当于发达国家50年代初的水平,但大气环境污染程度与其60年代末期的公害泛滥时期相近,特别是冬季采暖期更为突出。在全国640个城市中,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到1%,国内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十大城市(太原、北京、乌鲁木齐、兰州、重庆、济南、石家庄、青岛、广州、沈阳)均在世界污染状况最严重的20个城市之列。一些城市二氧硫和悬浮颗粒物浓度已达到伦敦烟雾事件时的水平,如遇到不利于扩散的天气条件,很可能出现重大烟雾事件。 近年来,由于城市机动车辆迅速增加,汽车尾气污染也日趋严重。尤其是一些大城市,汽车尾气已成为大气污染的大户,氮氧化物成为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以广州、北京为首,其次是上海、武汉、郑州、沈阳等城市。据调查,北京市三环路以内在非采暖期,汽车排放的污染物占大气污染物的一半以上。北京、广州及我国的中、南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城市均已发生或面临光化学烟雾的威胁。 部分大、中城市出现煤烟-机动车尾气混合型污染。 空气污染引起人体呼吸系统疾病,造成人群死亡率增加。重庆市污染严重地区肺癌死亡率逐年上升,超过50人/10万,比相对清洁区高倍。长沙市个别街区的肺癌死亡率高达人/10万。 由于大气污染,我国酸雨呈蔓延之势,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近年来,酸雨在我国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及四川盆地频频降临。以华中地区酸雨污染最为严重,长沙、怀化、南昌、赣州为中心的区域,酸雨频率高达90%以上,已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酸雨年平均pH值低于,西南地区以南充、宜宾、重庆和遵义等城市为中心的酸雨区,其中心地区pH值低于,酸雨出现频率高于80%;华南地区的酸雨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和广西的东部地区,广州、韶关、柳州、桂林等重污染城市年均pH值在之间,酸雨出现频率在60%~90%之间;华东沿海地区的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以南至厦门的沿海地区,覆盖苏南、皖南、浙江大部及福建沿海地区;北方城市年均pH低于的有青岛、图们、太原和石家庄市。1998年,全国一半以上的城市降水年均pH值低于。酸雨在我国几呈燎原之势,覆盖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30%以上。酸雨污染造成我国粮食、蔬菜和水果减产,以至整块农田绝收,广西受害地区,农作物减产幅度达(5—10)%;森林受到危害,材积量锐减,甚至成片的林木死亡。重庆市自80年代以来,受酸雨影响,林区85%的马尾松受不同程度伤害,死亡率达35%;酸雨使鱼类等水生生物生长繁殖能力下降,两广渔业生产主要基地,淡水渔业因酸雨造成的损失达9亿元;酸雨造成金属,建筑材料等严重腐蚀,重庆市嘉陵江大桥因酸雨的腐蚀影响,每年不得不花费相当多资金用于大桥的防锈涂漆,川黔两省酸雨造成钢铁、镀锌和涂漆材料腐蚀的经济损失估计每年达亿元,两广地区由酸雨造成的材料损失约占两省国民生产总值的。据统计,全国每年因酸雨造成损失达130多亿元。 3. 固体废物污染 近年来,全国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排放量、累计堆存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八五”期间,工业废物产生量增加7200万吨,累计堆存量增加亿吨。目前累计堆存量已达亿吨(1996年止),占地万公顷;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已达亿吨,并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而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仅为40%,城市垃圾和粪便的无害化处理率不到50%。大部分处于简单堆放,或任意排放的状态。 近年来,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有毒有害固体废物也有所增长。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大都未经过严格的无害化和科学的安全处置,成为我国亟待解决并具有严重潜在性危害的环境问题。 全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为每年13756万吨。由于生活垃圾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率低,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近2/3的城市处在垃圾包围之中。露天简单堆放的垃圾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同时污染了大气、水和土壤,对城镇居民的健康构成很大威胁,垃圾已成为城市发展中棘手的环境问题之一。大量没有处理的各种固体废物堆积在城市郊区或直接排放江、河、湖、海,已成为严重的二次污染源,引起江河水的行水能力和水质及海域水质下降。据报道,长江正面临严重的固体垃圾污染。长江沿江单位和个人置国家法规于不顾,长年累月向江滩、岸、坡违章倾倒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小山般的垃圾推积在江边,长江一涨潮,垃圾山即被卷入水中。长江流域的重庆、涪陵、万州、奉节、葛州坝等江面,垃圾污染触目惊心,在洪水期,江面的垃圾厚达1米,人可以站在上面,小车开上去都沉不了。由于垃圾导致水质污染,长江沿线21个城市的居民饮用水受到严重影响。由于垃圾阻塞造成的落差减小和停机清淤,葛洲坝水力发电厂每天要少发电200万度。在三峡,由于垃圾满江,游客只能抬头望山,不愿低头看水,三峡美景只剩一半。由于固体废物堆放,受污染的耕地达亿亩以上,直接影响农业生产。 4. 噪声污染 噪声污染被公认为是当今社会第三大公害。我国噪声污染比较严重,主要出现在城市,包括道路交通噪声、生活噪声、工业和其他方面的噪声。我国城市噪声一般都处于高声级。城市功能区环境噪声普遍超标(昼间),其中居住、文教区超标(50分贝)达63%,特殊住宅区超标(45分贝)达,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超标(60分贝),工业区超标(65 分贝);近年来,由于城市车辆剧增,城市路网密度增大,交通管理跟不上,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绝大部分(90%)超过国家规定的70分贝。全国每年因道路交通噪声导致的经济损失约合人民币216亿元;由于工厂的新建、改建和工商业的迅速发展,使城市高声级的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并有向近郊和乡镇扩展的趋势;社会生活噪声呈明显上升趋势。据统计,目前全国有2/3的城市居民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 噪声污染给居民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很大影响。据29个环保部门统计,在群众来信来访中,反映噪声问题的约占30%以上。一些工厂工人耳聋、高血压、心脏病,神经衰弱的发病率高达30%~60%。据上海第一医院耳鼻喉科统计,耳病患者中,约有1/3是因噪声引起的。有的地区,噪声已威胁到青有关部门预测,如不采取措施,到本世纪末,我国85%的城市居民将无法正常地工作和生活。 二、自然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我国由开发活动造成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十分突出。根据国家环保局和中国科学院所作的一项现状调查表明,我国以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耕地肥力下降为标志的土壤环境破坏日趋严重;以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湿地面积骤减、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生态功能退化为主的水环境破坏不断加剧;同时,草原退化、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物资源破坏问题也非常严重。近几年,因生态环境恶化引起水旱灾害频繁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巨大损失,据估计,每年损失在400亿元以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已成为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民族生存的紧迫任务。 1. 土壤环境破坏日趋严重 (1) 水土流失 长期以来,由于无休止的滥垦乱伐,陡坡开荒,过度放牧等违背自然规律的掠夺性开发,造成我国严重的水土流失,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区划所“耕地开发模式”课题组调查,目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超过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已达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全国每年流失的表土近50亿吨,相当于在全国现有耕地上刮去一厘米厚的表土。所流失的氮、磷、钾营养元素近1亿吨,同全国每年生产的氮、磷、钾三肥的总产量差不多。 大面积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洪水肆虐,恶化了生产、生活环境,动摇了农业基础。例如,黄土高原,总面积为58万km2,水土流失面积就达53万km2,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达16亿吨。河水含沙量居世界之最。(平均含沙量为30kg/m3)。如果将这些泥沙堆成高、宽各为1米的土堤坝,可绕地球圈。而这些泥土大多是黄河流域中、上游的肥沃表土。由于水土流失,曾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黄河中游地区,现在已到处是荒山秃岭、沟壑纵横。所以《公元2000年地球研究》报告的主编,美国的巴尼博士在访问我国、飞经黄河上空时深有感慨地说:“黄河流的不是泥沙,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大量的泥沙流失,不是微血管破裂,而是大动脉出血。这是一个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由于流沙量大,黄河河床每年抬高10厘米。为了防止洪水灾害,中下游地区不得不一再加高堤坝,每年用于堤防的费用高达1亿元。长江流域由于长期以来的乱砍滥伐,原始植被丧失了85%,森林大半已不复存在,致使水土流失日趋严重。过去清澈的长江水,如今也变得混浊起来。长江流域亿公顷土地中的30%,即5600万公顷土地发生了水土流失,每年流失的表土达24亿吨,其中有5亿吨被带入东海,长江有变成第二条“黄河”的危险。由于水土流失,长江干流每10年河床抬高1米,一遇汛期,便成悬河。1998年入汛以来,长江一些河段的洪水流量比50年代每秒少1万多立方米,水位却高出几十厘米甚至1~2米,其中原委令人深思。 水土流失造成湖泊、水库泥沙淤积。据统计,我国淤废的重点水库已达22座。黄河干流的七个大型水库,库容淤积已达40%,有的已淤积75%。据报导,我国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以上。 (2) 土地沙漠化、退化、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土地沙漠化是土地荒废的最终形态。自然的沙漠化现象是一种以数百年到一千年为单位的漫长的地表变化,而现在发生的人为的沙漠化则是以10年为单位,成为看的见的土地荒废。 中国是沙漠化极其严重的国家。土地沙漠化面积的扩展是我国一个突出的环境问题。据统计,我国的沙漠面积为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仅沙漠的面积就相当于日本国土总面积的倍。有史记载以来,已经有12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了沙漠。特别是近50年形成的“现代沙漠化土地”就有500万公顷。在这期间,仅从内蒙古到华北一带,就有100万公顷土地变成沙漠,而且仍以每年13万公顷的速度在持续扩大,即相当于两个半香港将被永远埋在风沙里。 据分析,造成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是由于对森林的过分采伐;是由于过度放牧;是由于对土地的过分使用;是由于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是由于沙丘的移动;是由于城市和工矿企业的建设。此外,目前受到沙漠化威胁的土地还有1580万公顷。受到沙漠化危害的农田波及我国213个县的660万公顷。有3500万人的日常生活受到风沙袭击,许多农田和房屋被沙丘吞没。生活在荒漠地区和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近四亿。每年因土地沙漠化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以上。 土地退化现象突出。我国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在土壤盐渍化和土壤肥力下降。由于不合理灌溉,我国耕地中的次生盐碱化土壤面积迅速增加,每年因次生盐渍化废弃的灌溉土地达20~30万公顷。我国黄、淮、海平原,西北黄土高原、内陆区、东北丘陵区和沿海地带的盐渍地总面积超过亿公顷,其中耕地0,067亿公顷,盐渍化严重的西北内陆区,盐渍化面积占该区耕地面积的。 我国土壤肥力呈明显下降趋势。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表明,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已降到1%,其中有的耕地低于。明显低于欧美国家的水平。在东北黑土地带,有机质含量由刚开垦时的8%~10%已降到目前的1%~5%;全国59%的耕地缺磷,23%的耕地缺钾,14%的耕地二者俱缺。全国有的耕地土壤有营养障碍。由于土地沙漠化,土壤退化使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减产。我国有耕地亿多公顷,占世界耕地7%。人均占有耕地不足公顷,相当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东部600多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食组织确定的公顷的警戒线。目前全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威胁。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对耕地管理不善,加上滥占地建房、建厂,造成耕地逐年减少。每年大约净减耕地万公顷,差不多相当于354个中等县耕地面积的总和。耕地面积的锐减,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潜在能力,也使现有耕地承受更大的压力,从而出现土壤肥力下降等一系列农业生态问题。 3. 水环境破坏不断加剧 近年来,由于水资源分配不适当,引起一些河流断流,不仅严重影响两岸城乡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正常进行,而且加剧了流域的生态环境恶化。 黄河自1972年出现断流,进入90年代后几乎年年断流,且断流频率越来越高,历时和断流河段越来越长,年内首次断流时间越来越提前。1997年,黄河(利津水文站)累计断流13次,达226天,断流河段距离长达700余公里,首次断流时间为2月7日,皆创黄河历史断流之最。这种情况不仅加剧了各方面用水的紧张状况,导致日益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而且显著改变了河流泥沙冲淤规律,使河道趋于萎缩,行洪能力降低,极大地增加了黄河洪涝灾害险情。同时,黄河断流加剧了流域生态失调,环境恶化,如导致河流景观及地下水补给的改变、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生态退化及滩区荒漠化。一些专家预言,黄河有变为季节性河流甚至内陆河的可能性。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 许多湖泊和水库逐渐萎缩。号称“千湖之省”的湖北,1949年有湖泊1066个,到现在只剩下236个。起着长江洪水调节作用的洞庭湖,史称“八百里洞庭”如今却萎缩为“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的惨景。华北平原的明珠白洋淀,曾连续干涸了五年。我国著名的五大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蓄水量都在减少,湖面缩小1/4,甚至一半。地表水资源稀缺,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北方地区和沿海地区各主要城市地下水超采现象十分普遍,比较突出的有北京、天津、上海、太原、济南、杭州、沈阳、大连等。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大面积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导致一些地方出现地面沉降、地裂隙、海咸水入侵、名泉断流和土地沙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50年代,北京的水井在地表下约5米处就能打出水来,现在北京4万口井平均深达49米,地下水资源已近枯竭。山东莱州等沿海地区,因超采地下水使海水侵入,恶化了地下水质,造成大面积粮食减产,甚至连当地居民饮水也发生困难。杭州发生了多起顷刻之间地塌数米的事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水资源是人类良好生态环境的最根本的基础,遏制和扭转水环境破坏加剧的趋势已迫在眉睫。 3. 生物资源破坏十分严重 生物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最大的,我国生物资源破坏问题十分严重。 (1) 森林覆盖率低、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中国属于森林资源较少的国家,森林覆盖率约为,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5%),居世界第121位。按人均计算,每人只有森林面积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的1/9。由于一些地方森林资源的过量采伐、滥砍乱伐、集体盗伐,随意侵占、破坏林地资源,加上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原因,使森林面积大量减少,森林资源尤其是对于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的天然林破坏严重。据统计,我国森林,在近10年间锐减了23%,可伐蓄积量减少了50%。 (2) 野生动植物资源丧失。 令人担扰中国是世界上动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生物多样性居世界第八位,北半球第一位。中国有高等植物32800种,占动物种类约万,占世界总数的10%。 世界总种数12%,居世界第三位。但目前中国由于森林减少,荒地开垦、草原退化,农药、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尤其是人为对动植物资源的滥捕、滥捞、滥采、滥伐,使大量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不断缩小,造成种群减少,甚至消失,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动植物种类中已有总物种数的15%~20%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水平。在《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所列640个种中,中国近50年来,约有10余种动物绝迹,如野马、犀牛、高鼻羚羊、新疆虎、麋鹿、白鹤等。1962年青海的野生麝共有18万只,由于猎麝取香,目前还不到2万只。目前我国濒危脊椎动物近400种,占中国脊椎动物总数的;有长臂猿、坡鹿、雪豹、白暨豚,黑颈鹤、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等20余种珍稀动物正面临灭绝的危险。 解放后,中国约有200种植物已经灭绝。高等植物中濒危和受威胁的高达4000~5000种,约占总种数的15%~20%。许多贵重药材的药源,由于无计划的采集而枯竭了,如野人参、野天麻等。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是地球资源的巨大损失,因为物种一旦消失,就永不再生。消失的物种不仅会使人类失去一种自然资源,还会通过食物链引起其他物种的消失。人类和所有动植物共处于一个生态系统之内,相互联系的这种密切性,使得每一种物种的损失都会给人类带来损害。

中国的环境问题廿多年来,中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展。但是,当前环境问题仍十分严重。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复杂多样,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下产生,长期积累的结果。概括起来,中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问题,二是自然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两类环境问题互相交叉,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使得中国面临的环境问题相当严峻。当前,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向农村蔓延,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尤为严重;生态破坏的范围和程度也在扩大和加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一.环境污染问题虽然“八五”期间,我国的环境保护取得了明显的成就,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环境污染仍在加剧,环境质量还在恶化。大气二氧化硫含量居高不下,水环境质量呈恶化趋势,固体废弃物污染量大面广,噪声扰民严重,环境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最近公布的一项报告表明:中国环境污染的规模居世界前列。1995年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37%。这些损失主要体现在:人体健康损失约占32%,农业损失占32%,工业材料和建筑物损失30%,其它占6% 。1.水污染 我国是世界上缺水严重的国家,虽然水资源总量为世界总量的第六位,但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10000立方米的1/4,其排位在世界100—117位之间,是世界贫水国之一。目前,城市和农村均缺水。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半数以上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08个,日缺水量达1600万立方米,几百万人的生活用水紧张,污染性缺水的城市日益增多。因缺水而影响工业产值约达每年2300亿元。随着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提高、城市人口增加,缺水势将扩大;农业年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全国有8000万农村人口,3000多万头牲畜得不到饮水保障,有亿公顷农田由于缺水得不到充足灌溉,造成粮食产量降低一半,据有关部门测算,至2000年,全国总缺水量将达778亿立方米。 从水资源质量看,我国的水环境局部有所改善,但总体上呈恶化趋势。据环境监测,目前中国水环境污染是以化学需氧量(COD)表述的有机型污染。全国七大水系中一半以上河段水质受到污染,35个重点湖泊中有17个被严重污染,全国1/3的水体不适于鱼类生存,1/4水体不适于灌溉,70%以上城市的水域污染严重,50%以上城镇的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40%的水源已不能饮用。水污染已成为水资源利用中的一大障碍,成为威胁人民健康和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据专家估算,水体污染造成的损失每年约达400亿元。 全国七大水系(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辽河、海河)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据1998年监测数据,符合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一、二类标准的河段只占,符合三类标准的占,的河段水质为四类、五类或劣五类,失去了水的使用功能。在七大水系中,受污染最严重的辽河,的河段为劣五类水质;海河除引滦专线水质未受污染外,均受到程度不同的污染,劣五类水质占53%;淮河干流水质有机污染程度有所减轻,但总体水质仍较差,劣五类水质为48%。国家已把三河列为重点防治对象。黄河流域因降水量减少和断流,污染明显加重,71%的河段为四类、五类或劣五类水质。 流经大、中城市河段污染严更重。近71%的城市河段呈四类、超四类水质。主要污染物来自化工、石化、造纸、食品、制革、纺织等企业排放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和大量未经处理的城市生活污水。正如北京人说,过去的龙须沟不见了,新的龙须沟(通惠河、莲花河、凉水河……大小几十条)又出现了。这些河水通常都呈现棕、褐、灰、黄色、水面上飘浮着大量腐败物、泛着令人作呕的泡沫。 湖泊水库普遍受到污染。总磷、总氮污染严重,有机物污染面广,富营养化普遍且日趋严重。主要大淡水湖泊的污染程度次序为:巢湖(西半湖)、滇池、南四湖、洪泽湖、太湖、洞庭湖、镜泊湖、博斯腾湖、兴凯湖和洱海。其中巢湖、滇池水质恶臭,或重度富营养化。个别湖泊和水库还出现汞、砷污染。 饮用水源污染非常严重。地表水水质符合饮用水标准者约占30%,在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的城市中,50%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是总硬度、硝酸盐、硫酸盐、酚、砷、氰、铬等。江南水乡缺清水,南方城市总缺水量的60%~70%是由于水源污染造成的。如安徽省蚌埠市,地处淮河下游,1996年由于淮河流域再次受到污染,当地群众不得不挖深井取水,有的甚至只好靠买矿泉水度日。 水环境污染的后果是严重的,不但使工农业生产备受损失,而且淡水鱼的捕获量也大幅度下降,许多名贵鱼种如长江鲥鱼和黑龙江的大马哈鱼产量急剧下降,有的甚至绝迹。全国性污染导致的死鱼、人畜中毒事件频频发生,全国肝癌、胃癌、食道癌等消化系统癌症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的水环境污染已经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2. 大气污染 目前,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5%,中国大气污染主要是由燃煤造成的,属于能源结构性的煤烟型污染。主要污染物是烟尘和二氧化硫。大气污染程度随能源消耗的增加而不断加重。1998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已达2090万吨,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二氧化硫排放国。目前已有的城市,环境空气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保障人群在环境中长期暴露不受危害的基本要求),日平均浓度超过三级标准(人群在环境中短期暴露不受急性健康损害的最低要求)。可见我国城市大气二氧化硫污染程度之严重;城市总悬浮颗粒物超标普遍,1998年,全国城市年平均浓度达到289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二级标准。目前中国工业发展水平大体上相当于发达国家50年代初的水平,但大气环境污染程度与其60年代末期的公害泛滥时期相近,特别是冬季采暖期更为突出。在全国640个城市中,空气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不到1%,国内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十大城市(太原、北京、乌鲁木齐、兰州、重庆、济南、石家庄、青岛、广州、沈阳)均在世界污染状况最严重的20个城市之列。一些城市二氧硫和悬浮颗粒物浓度已达到伦敦烟雾事件时的水平,如遇到不利于扩散的天气条件,很可能出现重大烟雾事件。近年来,由于城市机动车辆迅速增加,汽车尾气污染也日趋严重。尤其是一些大城市,汽车尾气已成为大气污染的大户,氮氧化物成为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以广州、北京为首,其次是上海、武汉、郑州、沈阳等城市。据调查,北京市三环路以内在非采暖期,汽车排放的污染物占大气污染物的一半以上。北京、广州及我国的中、南部地区,特别是沿海城市均已发生或面临光化学烟雾的威胁。 部分大、中城市出现煤烟-机动车尾气混合型污染。空气污染引起人体呼吸系统疾病,造成人群死亡率增加。重庆市污染严重地区肺癌死亡率逐年上升,超过50人/10万,比相对清洁区高倍。长沙市个别街区的肺癌死亡率高达人/10万。 由于大气污染,我国酸雨呈蔓延之势,成为继欧洲、北美之后世界第三大重酸雨区。近年来,酸雨在我国长江以南、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及四川盆地频频降临。以华中地区酸雨污染最为严重,长沙、怀化、南昌、赣州为中心的区域,酸雨频率高达90%以上,已到了“逢雨必酸”的程度。酸雨年平均pH值低于,西南地区以南充、宜宾、重庆和遵义等城市为中心的酸雨区,其中心地区pH值低于,酸雨出现频率高于80%;华南地区的酸雨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和广西的东部地区,广州、韶关、柳州、桂林等重污染城市年均pH值在之间,酸雨出现频率在60%~90%之间;华东沿海地区的酸雨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以南至厦门的沿海地区,覆盖苏南、皖南、浙江大部及福建沿海地区;北方城市年均pH低于的有青岛、图们、太原和石家庄市。1998年,全国一半以上的城市降水年均pH值低于。酸雨在我国几呈燎原之势,覆盖面积已占国土总面积的30%以上。酸雨污染造成我国粮食、蔬菜和水果减产,以至整块农田绝收,广西受害地区,农作物减产幅度达(5—10)%;森林受到危害,材积量锐减,甚至成片的林木死亡。重庆市自80年代以来,受酸雨影响,林区85%的马尾松受不同程度伤害,死亡率达35%;酸雨使鱼类等水生生物生长繁殖能力下降,两广渔业生产主要基地,淡水渔业因酸雨造成的损失达9亿元;酸雨造成金属,建筑材料等严重腐蚀,重庆市嘉陵江大桥因酸雨的腐蚀影响,每年不得不花费相当多资金用于大桥的防锈涂漆,川黔两省酸雨造成钢铁、镀锌和涂漆材料腐蚀的经济损失估计每年达亿元,两广地区由酸雨造成的材料损失约占两省国民生产总值的。据统计,全国每年因酸雨造成损失达130多亿元。 3. 固体废物污染 近年来,全国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量、排放量、累计堆存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八五”期间,工业废物产生量增加7200万吨,累计堆存量增加亿吨。目前累计堆存量已达亿吨(1996年止),占地万公顷;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已达亿吨,并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长。而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仅为40%,城市垃圾和粪便的无害化处理率不到50%。大部分处于简单堆放,或任意排放的状态。近年来,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有毒有害固体废物也有所增长。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大都未经过严格的无害化和科学的安全处置,成为我国亟待解决并具有严重潜在性危害的环境问题。全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为每年13756万吨。由于生活垃圾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率低,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近2/3的城市处在垃圾包围之中。露天简单堆放的垃圾不仅影响城市景观,同时污染了大气、水和土壤,对城镇居民的健康构成很大威胁,垃圾已成为城市发展中棘手的环境问题之一。大量没有处理的各种固体废物堆积在城市郊区或直接排放江、河、湖、海,已成为严重的二次污染源,引起江河水的行水能力和水质及海域水质下降。据报道,长江正面临严重的固体垃圾污染。长江沿江单位和个人置国家法规于不顾,长年累月向江滩、岸、坡违章倾倒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小山般的垃圾推积在江边,长江一涨潮,垃圾山即被卷入水中。长江流域的重庆、涪陵、万州、奉节、葛州坝等江面,垃圾污染触目惊心,在洪水期,江面的垃圾厚达1米,人可以站在上面,小车开上去都沉不了。由于垃圾导致水质污染,长江沿线21个城市的居民饮用水受到严重影响。由于垃圾阻塞造成的落差减小和停机清淤,葛洲坝水力发电厂每天要少发电200万度。在三峡,由于垃圾满江,游客只能抬头望山,不愿低头看水,三峡美景只剩一半。由于固体废物堆放,受污染的耕地达亿亩以上,直接影响农业生产。 4. 噪声污染 噪声污染被公认为是当今社会第三大公害。我国噪声污染比较严重,主要出现在城市,包括道路交通噪声、生活噪声、工业和其他方面的噪声。我国城市噪声一般都处于高声级。城市功能区环境噪声普遍超标(昼间),其中居住、文教区超标(50分贝)达63%,特殊住宅区超标(45分贝)达,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超标(60分贝),工业区超标(65 分贝);近年来,由于城市车辆剧增,城市路网密度增大,交通管理跟不上,城市道路交通噪声绝大部分(90%)超过国家规定的70分贝。全国每年因道路交通噪声导致的经济损失约合人民币216亿元;由于工厂的新建、改建和工商业的迅速发展,使城市高声级的污染范围不断扩大,并有向近郊和乡镇扩展的趋势;社会生活噪声呈明显上升趋势。据统计,目前全国有2/3的城市居民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 噪声污染给居民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很大影响。据29个环保部门统计,在群众来信来访中,反映噪声问题的约占30%以上。一些工厂工人耳聋、高血压、心脏病,神经衰弱的发病率高达30%~60%。据上海第一医院耳鼻喉科统计,耳病患者中,约有1/3是因噪声引起的。有的地区,噪声已威胁到青有关部门预测,如不采取措施,到本世纪末,我国85%的城市居民将无法正常地工作和生活。 二、自然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我国由开发活动造成的自然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十分突出。根据国家环保局和中国科学院所作的一项现状调查表明,我国以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壤盐渍化、耕地肥力下降为标志的土壤环境破坏日趋严重;以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湿地面积骤减、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生态功能退化为主的水环境破坏不断加剧;同时,草原退化、森林锐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生物资源破坏问题也非常严重。近几年,因生态环境恶化引起水旱灾害频繁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巨大损失,据估计,每年损失在400亿元以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已成为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国家安全和民族生存的紧迫任务。 1. 土壤环境破坏日趋严重 (1) 水土流失长期以来,由于无休止的滥垦乱伐,陡坡开荒,过度放牧等违背自然规律的掠夺性开发,造成我国严重的水土流失,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区划所“耕地开发模式”课题组调查,目前,中国水土流失面积超过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受水土流失危害的耕地已达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全国每年流失的表土近50亿吨,相当于在全国现有耕地上刮去一厘米厚的表土。所流失的氮、磷、钾营养元素近1亿吨,同全国每年生产的氮、磷、钾三肥的总产量差不多。大面积的水土流失,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破坏,洪水肆虐,恶化了生产、生活环境,动摇了农业基础。例如,黄土高原,总面积为58万km2,水土流失面积就达53万km2,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达16亿吨。河水含沙量居世界之最。(平均含沙量为30kg/m3)。如果将这些泥沙堆成高、宽各为1米的土堤坝,可绕地球圈。而这些泥土大多是黄河流域中、上游的肥沃表土。由于水土流失,曾孕育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黄河中游地区,现在已到处是荒山秃岭、沟壑纵横。所以《公元2000年地球研究》报告的主编,美国的巴尼博士在访问我国、飞经黄河上空时深有感慨地说:“黄河流的不是泥沙,是中华民族的‘血液’,大量的泥沙流失,不是微血管破裂,而是大动脉出血。这是一个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由于流沙量大,黄河河床每年抬高10厘米。为了防止洪水灾害,中下游地区不得不一再加高堤坝,每年用于堤防的费用高达1亿元。长江流域由于长期以来的乱砍滥伐,原始植被丧失了85%,森林大半已不复存在,致使水土流失日趋严重。过去清澈的长江水,如今也变得混浊起来。长江流域亿公顷土地中的30%,即5600万公顷土地发生了水土流失,每年流失的表土达24亿吨,其中有5亿吨被带入东海,长江有变成第二条“黄河”的危险。由于水土流失,长江干流每10年河床抬高1米,一遇汛期,便成悬河。1998年入汛以来,长江一些河段的洪水流量比50年代每秒少1万多立方米,水位却高出几十厘米甚至1~2米,其中原委令人深思。 水土流失造成湖泊、水库泥沙淤积。据统计,我国淤废的重点水库已达22座。黄河干流的七个大型水库,库容淤积已达40%,有的已淤积75%。据报导,我国每年因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以上。 (2) 土地沙漠化、退化、耕地面积逐年减少 土地沙漠化是土地荒废的最终形态。自然的沙漠化现象是一种以数百年到一千年为单位的漫长的地表变化,而现在发生的人为的沙漠化则是以10年为单位,成为看的见的土地荒废。 中国是沙漠化极其严重的国家。土地沙漠化面积的扩展是我国一个突出的环境问题。据统计,我国的沙漠面积为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仅沙漠的面积就相当于日本国土总面积的倍。有史记载以来,已经有1200万公顷的土地变成了沙漠。特别是近50年形成的“现代沙漠化土地”就有500万公顷。在这期间,仅从内蒙古到华北一带,就有100万公顷土地变成沙漠,而且仍以每年13万公顷的速度在持续扩大,即相当于两个半香港将被永远埋在风沙里。 据分析,造成土地沙漠化的原因:是由于对森林的过分采伐;是由于过度放牧;是由于对土地的过分使用;是由于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是由于沙丘的移动;是由于城市和工矿企业的建设。此外,目前受到沙漠化威胁的土地还有1580万公顷。受到沙漠化危害的农田波及我国213个县的660万公顷。有3500万人的日常生活受到风沙袭击,许多农田和房屋被沙丘吞没。生活在荒漠地区和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近四亿。每年因土地沙漠化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以上。 土地退化现象突出。我国的土地退化主要表现在土壤盐渍化和土壤肥力下降。由于不合理灌溉,我国耕地中的次生盐碱化土壤面积迅速增加,每年因次生盐渍化废弃的灌溉土地达20~30万公顷。我国黄、淮、海平原,西北黄土高原、内陆区、东北丘陵区和沿海地带的盐渍地总面积超过亿公顷,其中耕地0,067亿公顷,盐渍化严重的西北内陆区,盐渍化面积占该区耕地面积的。 我国土壤肥力呈明显下降趋势。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表明,全国耕地有机质含量平均已降到1%,其中有的耕地低于。明显低于欧美国家的水平。在东北黑土地带,有机质含量由刚开垦时的8%~10%已降到目前的1%~5%;全国59%的耕地缺磷,23%的耕地缺钾,14%的耕地二者俱缺。全国有的耕地土壤有营养障碍。由于土地沙漠化,土壤退化使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减产。我国有耕地亿多公顷,占世界耕地7%。人均占有耕地不足公顷,相当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东部600多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食组织确定的公顷的警戒线。目前全国约有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威胁。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对耕地管理不善,加上滥占地建房、建厂,造成耕地逐年减少。每年大约净减耕地万公顷,差不多相当于354个中等县耕地面积的总和。耕地面积的锐减,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潜在能力,也使现有耕地承受更大的压力,从而出现土壤肥力下降等一系列农业生态问题。3. 水环境破坏不断加剧 近年来,由于水资源分配不适当,引起一些河流断流,不仅严重影响两岸城乡生产和人民生活的正常进行,而且加剧了流域的生态环境恶化。 黄河自1972年出现断流,进入90年代后几乎年年断流,且断流频率越来越高,历时和断流河段越来越长,年内首次断流时间越来越提前。1997年,黄河(利津水文站)累计断流13次,达226天,断流河段距离长达700余公里,首次断流时间为2月7日,皆创黄河历史断流之最。这种情况不仅加剧了各方面用水的紧张状况,导致日益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而且显著改变了河流泥沙冲淤规律,使河道趋于萎缩,行洪能力降低,极大地增加了黄河洪涝灾害险情。同时,黄河断流加剧了流域生态失调,环境恶化,如导致河流景观及地下水补给的改变、生物多样性降低、湿地生态退化及滩区荒漠化。一些专家预言,黄河有变为季节性河流甚至内陆河的可能性。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 许多湖泊和水库逐渐萎缩。号称“千湖之省”的湖北,1949年有湖泊1066个,到现在只剩下236个。起着长江洪水调节作用的洞庭湖,史称“八百里洞庭”如今却萎缩为“洪水一大片,枯水几条线”的惨景。华北平原的明珠白洋淀,曾连续干涸了五年。我国著名的五大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蓄水量都在减少,湖面缩小1/4,甚至一半。地表水资源稀缺,造成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北方地区和沿海地区各主要城市地下水超采现象十分普遍,比较突出的有北京、天津、上海、太原、济南、杭州、沈阳、大连等。由于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大面积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导致一些地方出现地面沉降、地裂隙、海咸水入侵、名泉断流和土地沙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50年代,北京的水井在地表下约5米处就能打出水来,现在北京4万口井平均深达49米,地下水资源已近枯竭。山东莱州等沿海地区,因超采地下水使海水侵入,恶化了地下水质,造成大面积粮食减产,甚至连当地居民饮水也发生困难。杭州发生了多起顷刻之间地塌数米的事故,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 水资源是人类良好生态环境的最根本的基础,遏制和扭转水环境破坏加剧的趋势已迫在眉睫。 3. 生物资源破坏十分严重 生物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最大的,我国生物资源破坏问题十分严重。 (1) 森林覆盖率低、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中国属于森林资源较少的国家,森林覆盖率约为,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5%),居世界第121位。按人均计算,每人只有森林面积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森林面积的1/9。由于一些地方森林资源的过量采伐、滥砍乱伐、集体盗伐,随意侵占、破坏林地资源,加上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原因,使森林面积大量减少,森林资源尤其是对于保护生态环境至关重要的天然林破坏严重。据统计,我国森林,在近10年间锐减了23%,可伐蓄积量减少了50%。 (2) 野生动植物资源丧失。 令人担扰中国是世界上动植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生物多样性居世界第八位,北半球第一位。中国有高等植物32800种,占动物种类约万,占世界总数的10%。 世界总种数12%,居世界第三位。但目前中国由于森林减少,荒地开垦、草原退化,农药、杀虫剂的大量使用,尤其是人为对动植物资源的滥捕、滥捞、滥采、滥伐,使大量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不断缩小,造成种群减少,甚至消失,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损失严重。动植物种类中已有总物种数的15%~20%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水平。在《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所列640个种中,中国近50年来,约有10余种动物绝迹,如野马、犀牛、高鼻羚羊、新疆虎、麋鹿、白鹤等。1962年青海的野生麝共有18万只,由于猎麝取香,目前还不到2万只。目前我国濒危脊椎动物近400种,占中国脊椎动物总数的;有长臂猿、坡鹿、雪豹、白暨豚,黑颈鹤、大熊猫、金丝猴、东北虎等20余种珍稀动物正面临灭绝的危险。 解放后,中国约有200种植物已经灭绝。高等植物中濒危和受威胁的高达4000~5000种,约占总种数的15%~20%。许多贵重药材的药源,由于无计划的采集而枯竭了,如野人参、野天麻等。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是地球资源的巨大损失,因为物种一旦消失,就永不再生。消失的物种不仅会使人类失去一种自然资源,还会通过食物链引起其他物种的消失。人类和所有动植物共处于一个生态系统之内,相互联系的这种密切性,使得每一种物种的损失都会给人类带来损害。

癌与食物关系论文

癌症与饮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俗话说得好,病从口入,我们每天吃下去的食物很容易发生变质或者被感染,这个时候癌症就会随着食物带入我们的人体。

癌症与饮食是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是平时吃辛辣食物特别多,很容易引起鼻咽癌,胃癌,结肠癌,小肠癌等,如果是平时吃霉变的食物多,容易引起了肝癌,食管癌等,所以在平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吃过于辛辣的食物,不要吃霉变的食物,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平常多休息,不要熬夜,避免过度劳累。

It is well-known that cancer is deadly and horrible. The data shows that cancer is one of the most dangerous disease of three around the it also shows that the cancer rate is rising quickly. I think the reason why the cancer rate rises is the unhealthy food's existence. The unhealthy food may increase the cancer rate. So how to eat healthil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the human should face to. I believe one day the cancer will disappear in the world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dical technology. And what we need to do is to be a healthy people everyday.

致癌物质亚硝胺中二钾基亚硝胺、二乙基亚硝胺以及甲基苄基亚硝胺都存在于腌制的肉内和鱼内。粗制的鱼露和蔬菜中。此外、萝卜干、陈玉米面,酸菜以及某些霉变食品中也存在这类物质。也就是说,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可能会吃更多(不健康)脂肪,喝更多咖啡,但是,咖啡和饮食中的脂肪,不一定会导致癌症的增加,反而,他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才可能是问题。

缺微量元素硒和纤维素,易患肠癌。因为高脂膳食可使胆汁酸的分泌和排泄增加,而大肠菌丛引起的胆脂酸代谢中含有致癌活性物质,也就是说高脂膳食会增加胆脂酸的潜在致癌活动性。而且,营养治疗已经从以往的辅助、支持,逐渐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内容。现在我们以常见的乳腺癌为例,讲解一下各阶段肿瘤病人饮食方面要注意的内容。

比如霉变食物,黄曲霉毒素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1类致癌物,比砒霜还毒几十倍,摄入累计超过一定剂量就可能增加患肝癌风险;比如烧烤、煎炸食物,食物经过油炸和烤制,熏制食品油煎食品。苯并芘在熏制过程中就大量产生了,并且蛋白质在高温环境特别是在烤焦是易分解产生致突变物(这里面也有致癌成分)。重复使用的高温食用有含有致癌成分。

病从口入。饮食不规律,少吃蔬菜水果,相反长期摄入腌制或腐败食物,导致亚硝酸盐和黄曲霉毒素摄入过量,机体面对这种长期的伤害,自然就会产生变异。此外,肥胖者存在雌激素水平、胰岛素水平表达异常,也会加剧癌症发生的风险。因此减肥不仅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具有益处,也对减少癌症风险有帮助。

吸烟和食管癌的关系论文

抽烟多会得食道癌吗?对于这个问题,很多读者皆有疑问,与抽烟相关的疾病可谓举不胜举,研究表明,抽烟多也是引发食道癌的致病因素之一。抽烟多会得食道癌吗?下面一起详细了解一下。抽烟多是不可忽视的促癌因素,抽烟多、抽烟时间长,烟草中亚硝胺等致癌物在体内的积蓄也会增加,发病的危险也随之提高。许多研究表明烟草是一种致癌物质,其对人体的危害是多效应的,烟草中的致癌物质有可能随唾液或食物下咽到食管或吸收后作用于食管引起癌变。现已发现香烟的烟和焦油含有多种致癌物。

研究表明食道癌的发病与人们的生活习惯有着很大的关系。西方学者多认为吸烟可能是食管癌发生的主要因素。通过调查发现一些食管癌高发区居民吸烟相当普遍,一些地区居民不吸烟,食管癌则很少见。 食管癌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1.呼吸道并发症:不同程度的呼吸道并发症是胸部外科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由于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术后切口疼痛,导致咳嗽无力,排痰不畅,分泌物潴留,引起肺不张和肺部炎症。术后第1~2天嘱咐和帮助患者咳嗽排痰是极其重要的预防措施。2.吻合口瘘:吻合口瘘是食管癌切除术后的严重并发症。近几年发生率已有所下降,但各地医院仍时有发生。吻合口瘘总的发生率在2%左右,其死亡率达45%左右。吻合口瘘一般发生在术后10日之内。发生术后吻合口瘘时可产生急性张力性脓气胸,甚至引起休克和死亡。发生吻合口瘘的同时,病人出现高烧、胸疼、呼吸困难、心率快、胸腔积液等症状。胸腔穿刺可抽出混浊恶臭液体,处理相当棘手。3.乳糜胸:由于手术中分离癌肿及粘连组织而损伤了胸导管,即产生乳糜胸。其发生率约1%,一般见于术后第3~5天。发生乳糜胸时可见胸腔引流量增加,其颜色呈乳白色(故称乳糜液)或淡黄色,有的病人每天排出的乳糜液达3000毫升以上。乳糜胸的处理应在积极补充患者体液及电介质的基础上,及时开胸探查,结扎胸导管。大多数病例可以治愈。4.急性胃扩张:多数发生在术后第2~4天,病人常表现为心慌、气急、胸疼、烦躁不安、血压下降等。胸部透视可见胃部扩大,内有大量积液。此时插入胃管即可使症状迅速缓解。

烧烤食品最大的危害,是在制作过程中会产生致癌物质。由于现在的烧烤大都是明火烧烤,肉在烧烤的过程中,被分解的脂肪滴在炭火上,会产生一种叫苯并芘的高度致癌物质,附着于食物表面,或者弥漫在烧烤的烟雾中。因此,如果长期食用烧烤食品,或长期吸入这种被污染的气体,致癌物质就会在体内蓄积,增加患癌的几率和风险。

肺癌最重要的发病原因是吸烟。有证据表明,吸烟者患肺癌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10倍,每日吸烟两包以上的重度吸烟者患肺癌的危险性比不吸烟者增加30倍。美国1990年的统计表明,86%的男性和49%的女性肺癌是由吸烟引起的。即使是被动吸烟患肺癌的危险也要增加24%。

美国癌症协会的两次大规模的百万人群追踪调查表明,无论一天吸几支烟,吸烟男性的肺癌死亡率是不吸烟者的21倍,其配偶肺癌死亡率是不吸烟者的12倍。每日吸烟量与肺癌发生率成正比。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开始吸烟年龄越早,肺癌死亡率越高。

英国和美国的调查都表明,低焦油烟并没有使肺癌死亡率下降。据统计,控制吸烟可减少大约80%以上的肺癌和30%的癌症总死亡率。戒烟10年可降低肺癌发生危险性50%以上;戒烟15年发病危险与不吸烟者已无差别。50岁之前戒烟危险性的下降更为显著。

与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患口腔癌的危险要高7~10倍。如果既吸烟又饮酒,二者的危害会发生协同放大,这就是烟酒成瘾者患口腔癌的危险要比从不碰烟酒的人高150倍的原因。

2006年,我国有一项研究,涉及103个地区的1.5亿人口,结果表明:吸烟是食管癌的重要危险因素,每日吸烟支数与食管癌的死亡风险呈正相关,吸烟年限与食管癌的死亡风险同样呈正相关。

2009年,日本的研究发现,吸烟者胃癌风险为不吸烟者的1.8倍,而既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又吸烟者比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又不吸烟者高10倍。1997年的荟萃分析结果表明,吸烟者与不吸烟者胃癌发生危险比为1.5~1.6,并存在量效关系。尤其吃饭时吸烟,更不是好习惯,因为烟草中的有害物质随食物吞下,可以直接与胃黏膜接触。

胰腺癌是一种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吸烟是唯一公认与其发病有明确关系的危险因素。美国的研究显示,每天吸烟25支以上,患胰腺癌的危险是不吸烟的4倍。日本的研究表明,开始吸烟的年龄越小,吸烟量越大,就越容易患胰腺癌,其死亡率也随吸烟量的增加而上升。加拿大的研究还发现,胰腺癌的发生与被动吸烟有关,被动吸烟者与从未接触过吸烟环境者相比,患病危险显著增高。英国的研究揭示,烟草中致癌因子可引起胰腺Kr-as基因突变,进而发生癌变。

2008年,意大利学者对已经发表的106项、涉及4万人的观察性研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表明: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死于结直肠癌的风险高25%。每日吸烟越多、时间越长,患病风险越高。而且吸烟与直肠癌之间的关联性比与结肠癌之间的关联性更强。

主动吸烟和被动吸烟都可以导致乳腺癌。

国外有研究显示,主动吸烟者患乳腺癌的危险增加46%。国内的研究表明,被动吸烟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是无被动吸烟女性的1.94倍。国外的研究还表明,吸烟能影响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影响乳腺X线照射诊断的准确度。吸烟可使乳腺癌的复发机会增加,病死率增高,生存期缩短。

吸烟是慢性阻塞性肺病致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易导致呼吸道反复感染,明显增加肺纤维化的风险;被动吸烟环境可加重儿童哮喘发作。

2006年,美国的研究表明,主动和被动吸烟都影响糖代谢,可以使年轻人糖代谢异常,增加患糖尿病的危险性。

2003年,美国的研究显示,吸烟可使2型糖尿病患者的氧化应激反应增强,导致肾脏进行性损伤,尿蛋白排泄量增加。

2008年,美国的研究报告显示,吸烟与年轻妇女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存在显著量效关系。

辽宁省某医院统计,他们收治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95%以上是重度吸烟者。所谓重度吸烟,是指每天吸一包烟,持续20年;或每天吸两包烟,持续10年。

2007年国内报道,吸烟是反流性食管炎发病的危险因素。

2005年,台湾的研究发现,中度至重度雄激素性脱发与吸烟、当前每日吸烟量多于20支及吸烟强度均呈显著正相关。

美国一项研究发现,大量吸烟者患银屑病的危险较大,其危险只有在戒烟20年后才降至正常。出生前和儿童期被动吸烟也与银屑病危险性的增高有关。

2006年,美国的研究表明,老年吸烟者比不吸烟者的皮肤粗糙。

  • 索引序列
  • 食管癌与环境的关系论文
  • 论喝酒与食管癌关系的论文
  • 食道癌对环境的影响论文
  • 癌与食物关系论文
  • 吸烟和食管癌的关系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