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眩晕病的辨证论治论文

中医眩晕病的辨证论治论文

发布时间:

中医眩晕病的辨证论治论文

在护理眩晕患者中,除内服中药,针刺等治疗外,还应加强情志、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做适当的体育功能锻炼,肝阳上亢型患者症状反复出现,主要是情绪容易激动,恼怒、情志不舒,则肝阳上扰清窍出现眩晕,如安定情志,心绪平静则肝气舒畅,阴阳平衡,眩晕不作;痰浊中阻型往往是患者饮食不节,内伤脾胃,湿浊内生,影响脾胃升清降浊功能,造成痰浊上扰清空所致,如调节好饮食使脾胃健运,可使水谷化生气血濡养清窍,减少痰浊内生而上扰脑窍从而使眩晕减少或消失;气血亏虚型主要是清窍失养而眩晕,若加强补充营养,填补髓海,脑窍充实则无眩晕出现;瘀血阻络型因清窍被震荡使血脉阻塞不通,气机不畅,清阳不升所致,若安静休息,配合适当按摩,使血脉循行通畅,清静之阳气上升,使脑窍恢复正常而眩晕消失;肾精不足型多为年事已高,精血亏损,不能濡养清窍所致,如加强营养和适当体育功能锻炼,血脉运行畅通,补充的营养化生精血通过顺畅和血脉运行而上供髓海,脑窍盛实则眩晕症状得到改善或消失。根据不同的证型,施以合理的护理措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眩晕症。一切头昏脑胀,双眼发黑,目眩头晕,民间都叫发晕脑风。西医分析病情复杂而繁琐具体发病的原因,目前还没有准确的定论。 中医认为眩晕。是气血失调。阴阳不平衡。或虚,或痰湿,或阴虚生内风。水湿停聚中焦。上焦二经,心肺气化失力,小肠大肠气机不通调。浊气不能下降。清气不能输送至头顶(何为清气就血液与营养物质及能量)。浊气集聚中焦脾胃,必然影响人体对营养的需求和吸收。肾脏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必须经脾胃的运化打磨消化以后,产生的物质和营养。才能够促使人体气血的正常运行。 眩晕症分别分几种类型。虚眩(多为气血不足,心血不足)。痰湿胘(多为水湿浊气下聚中焦脾胃,有胸闷呕吐的感觉)。火眩(分实火眩,虚火眩。实火头眩晕头痛,虚火眩晕头轻脚重)。眩晕症实症少,虚症多。也就是说无虚不成眩晕,十眩有九虚。 辩证辩方治疗:                       虚火眩晕 <1>虚火胘晕病因,阴虚生内风。无风不作眩晕。眩晕由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而引起,病情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劳累或恼怒而头晕眩,头痛加剧,面色潮红,口苦,血压高。 治疗原则,平肝潜阳,清火熄内风。 附方如下。天麻10g生栀子10g钩藤10g苦丁茶10g黄芩10g石决明20g杜仲15g夜交藤10g牛膝15g 水煎服早晚饭后服用每日一剂。                       痰湿眩晕 <2>湿生痰热生风,无痰不作眩晕,眩晕由脾胃失常,致水湿集聚生痰,清阳不升,浊阴不得而降引起。病情表现为眩晕而见头重如包裹(就好像头部被什么东西包住一样,重重的很不舒服)。胸闷恶心,饮食减少。 治疗原则,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附方如下:天麻10g泽泻10g陈皮10g茯苓30g白术15g半夏15g桂枝5g代赭石15g 水煎服早晚饭后服用每日剂。             虚眩晕(心血虚) <3>无虚不眩晕,眩晕多为虚。眩晕由心血不足。或肾精亏损,气血不能够充养脑髓而引起。若心血不足常常一有劳累,就会发生眩晕,并且面色苍白,心慌失眠,疲乏懒言,饮食无味减少。 治疗的原则。补气养血见,健运脾胃。可以服用中成药人参归脾丸。                   肾精虚眩晕 若肾精亏损,常有精神疲乏,耳鸣遗精,腰膝酸软,记忆减退,治疗原则,补肾填精。可以服用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按说明书正确服用。 附方四首治眩晕。摘录千家妙方。               1.风火痰湿眩晕 化痰熄风安神方: 麦冬15g胆南星15g菖蒲15g生地15g牡蛎25g珍珠母25g丹皮15g赤芍15g焦三仙30g陈皮15g法半夏15g合欢花25g茯苓25g生铁落15g 水煎服早晚饭后服用每日一剂。                     2.虚眩晕 止眩晕汤: 钩藤30g菊花10g法半夏10g夏枯草10g茯苓10g竹茹5g白木10g生地30g车前子30g(布包煎)牛膝15g珍珠母30g枸杞子12g 水煎服早晚饭后服用每日一剂。             3.滋阴定眩汤(虚眩晕) 珍珠母30g沙参30g白芍20g枸杞子15g山茱萸15g菊花10g水煎服早晚饭后服用每日一剂。           4.眩晕汤(虚眩晕气血不足) 枸杞子15g女贞子15g牛膝15g当归15g桑寄生15g党参30g炙黄芪30g菊花10g陈皮10g法半夏10g石菖蒲10g白蒺藜15g生牡蛎30g煅磁石10g(后二味另包先煎二十分钟)。 水煎服早晚饭后服用每日一剂。 本文只代表作者观点,用药需谨慎。

中医内科眩晕的辨证论治论文

眩晕症。一切头昏脑胀,双眼发黑,目眩头晕,民间都叫发晕脑风。西医分析病情复杂而繁琐具体发病的原因,目前还没有准确的定论。 中医认为眩晕。是气血失调。阴阳不平衡。或虚,或痰湿,或阴虚生内风。水湿停聚中焦。上焦二经,心肺气化失力,小肠大肠气机不通调。浊气不能下降。清气不能输送至头顶(何为清气就血液与营养物质及能量)。浊气集聚中焦脾胃,必然影响人体对营养的需求和吸收。肾脏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必须经脾胃的运化打磨消化以后,产生的物质和营养。才能够促使人体气血的正常运行。 眩晕症分别分几种类型。虚眩(多为气血不足,心血不足)。痰湿胘(多为水湿浊气下聚中焦脾胃,有胸闷呕吐的感觉)。火眩(分实火眩,虚火眩。实火头眩晕头痛,虚火眩晕头轻脚重)。眩晕症实症少,虚症多。也就是说无虚不成眩晕,十眩有九虚。 辩证辩方治疗:                       虚火眩晕 <1>虚火胘晕病因,阴虚生内风。无风不作眩晕。眩晕由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而引起,病情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劳累或恼怒而头晕眩,头痛加剧,面色潮红,口苦,血压高。 治疗原则,平肝潜阳,清火熄内风。 附方如下。天麻10g生栀子10g钩藤10g苦丁茶10g黄芩10g石决明20g杜仲15g夜交藤10g牛膝15g 水煎服早晚饭后服用每日一剂。                       痰湿眩晕 <2>湿生痰热生风,无痰不作眩晕,眩晕由脾胃失常,致水湿集聚生痰,清阳不升,浊阴不得而降引起。病情表现为眩晕而见头重如包裹(就好像头部被什么东西包住一样,重重的很不舒服)。胸闷恶心,饮食减少。 治疗原则,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附方如下:天麻10g泽泻10g陈皮10g茯苓30g白术15g半夏15g桂枝5g代赭石15g 水煎服早晚饭后服用每日剂。             虚眩晕(心血虚) <3>无虚不眩晕,眩晕多为虚。眩晕由心血不足。或肾精亏损,气血不能够充养脑髓而引起。若心血不足常常一有劳累,就会发生眩晕,并且面色苍白,心慌失眠,疲乏懒言,饮食无味减少。 治疗的原则。补气养血见,健运脾胃。可以服用中成药人参归脾丸。                   肾精虚眩晕 若肾精亏损,常有精神疲乏,耳鸣遗精,腰膝酸软,记忆减退,治疗原则,补肾填精。可以服用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按说明书正确服用。 附方四首治眩晕。摘录千家妙方。               1.风火痰湿眩晕 化痰熄风安神方: 麦冬15g胆南星15g菖蒲15g生地15g牡蛎25g珍珠母25g丹皮15g赤芍15g焦三仙30g陈皮15g法半夏15g合欢花25g茯苓25g生铁落15g 水煎服早晚饭后服用每日一剂。                     2.虚眩晕 止眩晕汤: 钩藤30g菊花10g法半夏10g夏枯草10g茯苓10g竹茹5g白木10g生地30g车前子30g(布包煎)牛膝15g珍珠母30g枸杞子12g 水煎服早晚饭后服用每日一剂。             3.滋阴定眩汤(虚眩晕) 珍珠母30g沙参30g白芍20g枸杞子15g山茱萸15g菊花10g水煎服早晚饭后服用每日一剂。           4.眩晕汤(虚眩晕气血不足) 枸杞子15g女贞子15g牛膝15g当归15g桑寄生15g党参30g炙黄芪30g菊花10g陈皮10g法半夏10g石菖蒲10g白蒺藜15g生牡蛎30g煅磁石10g(后二味另包先煎二十分钟)。 水煎服早晚饭后服用每日一剂。 本文只代表作者观点,用药需谨慎。

叶天士辨治眩晕探微 高 琳, 王佳, 潘立敏, 刘 坤 叶天士为清代名医, 《清史稿》 言“大江南北,言医辄以桂为宗。 百余年来, 私淑者众” 。 叶天士为温病大家, 于杂病亦擅长, 对于眩晕的辨证灵活多变,源于经典且不断创新。 现据《临证指南医案》 眩晕门16 则医案及《徐批叶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所载眩晕医案 2 则, 对叶天士辨治眩晕一证的特点进行探讨。 1 宗《内经》 , 从“肝” 治眩最详《内经》 云: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 被后世医家奉为治疗“眩晕”之圭臬。 纵观叶氏治疗眩晕医案,从肝论治者最多, 变化亦最丰富。 养阴柔肝息风 肝风内动, 耗伤津液, 治宜养阴柔肝息风。 王旭高认为“内风多从火化” , 火热则易伤阴, 阴虚又致风动更甚, 眩晕难愈, 即《临证指南医案》 中之张案云“肝风内沸, 劫烁津液” 而致头晕,喉舌干涸, 治宜生地黄、 麦冬、 阿胶、 白芍等养阴柔肝以治本, 内风自息, 眩晕可除。 肝肾并补而息风 肝风动逆, 肝肾两虚, 治宜肝肾并补而息风。 肝肾同源, 水亏则木旺。 陈案中“肝风动逆不熄。 头晕。 ” 叶氏予何首乌、 牛膝、 巨胜子、桑葚子、 黑芝麻等补益肝肾以治本, 同时以青果汁、甘菊炭以清热平肝, 因动逆甚, 加茯神以安神。 吴生元教授运用调补肝肾法, 自拟方黄芪果杞汤治疗眩晕效果显著 。 潜镇平肝 内风逆盛, 治标为主, 法宜潜镇平肝。肝风动甚者, 急宜平肝息风, 止其动逆, 以防变生他病,甚则发展至中风。 王旭高认为“风火炽盛, 草木诸药,不能平旋动之威。 非用石药之剽悍滑疾者, 不足以胜之。 故取重镇介石药为法。 ” 张山雷认为“肝火上逆,肝风上扬, 非镇不可” 。 叶氏在洪氏案中, 以生左牡蛎重镇潜阳, 急治其标, 桑叶、 菊花清热平肝, 穞豆衣、黑芝麻滋养肝肾兼以清热而治本。 平肝熄风兼施 相火肝风上窜, 治宜平肝熄风兼施。 相火是寄居于肝肾二脏的阳火, 其携肝风上扰,致眩晕发作。 少阳属东方风木, 内藏相火, 喜条达恶抑郁, 若少阳郁勃, 相火内发, 则少阳风火上旋, 干扰清空。 “某操持惊恐。 相火肝风上窜。 目跳头晕。阴弱欲遗。 脉左弦劲。 右小平。 ” 叶氏认为头晕是“操持惊恐” 所致, 同时伴有“目跳” 之证, 左脉呈弦劲之象, 治宜平肝熄风, 方中天麻、 钩藤、 白蒺藜、 菊花等平肝熄风, 生地黄、 白芍、 牡丹皮等凉肝熄风。 此法亦开后世名方天麻钩藤饮之先河。现代研究证实,天麻钩藤饮在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高血压眩晕 、良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残留症状 、 颈椎病眩晕 中均取得较好疗效。 温肾凉肝 《六气解》 中“厥阴风木” 篇言:“水土温和, 则肝木发荣, 木静而风恬; 水寒土湿,不能生长木气, 则木郁而风生。 ” 高年肾气虚衰,肝风内动, 治宜温肾凉肝。 高年之人, 肾气渐衰,不能健步, 下肢水肿, 同时因水不涵木, 清窍渐蒙,肝风动而头晕, 此时应温肾为主, 凉肝为辅。李(七三) 案中, 叶天士提出了“温纳佐凉” 的复方之法, 方用都气丸加车前子、 天冬、 建莲丸。 程浩等证实补肾清肝协定方能够改善椎动脉血流, 对肾虚肝旺型颈源性眩晕相关症状的治疗疗效确切。 养血和营平肝 “严(四五) 营虚。 内风逆。 心悸头晕。 ” 营血不足, 失于濡养, 阳无制化, 上扰清空,故致眩晕, 同时兼见心悸等症。 治宜养血和营, 稍入平肝之法。 药用炒枸杞子、 柏子仁、 三角胡麻、 川斛以治本, 桑叶、 生左牡蛎以治标。叶氏从肝论治眩晕, 源于《内经》 , 辨证精当,机圆法活, 不拘于一方一法, 每多法合用, 根据虚实偏重, 随证治之。 2 法仲景, 六经可治眩晕 张仲景在眩晕治疗中多以“痰饮” 立论, 创立泽泻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等方剂。 叶天士承其精髓,治“痰晕” 从阳明、 少阳入手, 二经同治, 如《临证指南医案》 眩晕徐案中, 用清少阳胆经热之羚羊角、连翘、 豆豉、 山栀子, 和阳明胃经之广皮白、 半夏曲,则火降痰消, 眩晕可除。 又有风木过亢, 气火上升,上干于脑, 发为头眩, 久则阳明失降, 而致厥阴肝木克伐脾土者, 治宜平肝为主, 兼和脾胃, 眩晕自除,叶氏予镇肝汤治疗。 从叶氏医案可以看到, 在眩晕治疗中, 六经之少阳、 厥阴二经是致晕之因, 阳明多为受累之标, 二者多兼见, 治疗时多以治因为主。 3 从痰辨, 标本虚实不同 《金匮要略》 中 “心下有痰饮, 胸胁支满, 目眩”“诸肢节疼痛, 身体羸, 脚肿如脱, 头眩, 短气” 等关于痰饮、 水湿导致眩晕的证治, 首次提出了痰饮是眩晕发病的原因之一。 从“痰” 治眩, 始自张仲景,朱丹溪提出“无痰不作眩” , 后世多有发挥, 叶氏秉承其意, 而辨治甚详。 化痰平肝 酒客多痰, 治宜化痰平肝。 酒为湿之品, 嗜酒者, 多伤脾土, 脾失健运, 一则中虚, 二则痰聚,三则肝火携痰乘虚而犯清空之位, 发为痰晕。 治疗宜化痰、 健脾、 平肝, 诸法兼施。 “某酒客中虚。 痰晕。 ” 叶氏予二陈汤以治痰, 白术以健脾, 天麻、 钩藤、 白蒺藜以平肝治眩。 谭静等选择眩晕患者 100 例, 随机分为 2 组, 每组 50 例, 治疗组予何氏化痰平肝汤加减治疗, 对照组予常规西医治疗, 均连续治疗 2 周,结果显示采用何氏化痰平肝汤加减的治疗组患者眩晕改善明显, 临床效果佳。 健脾养血化痰 血虚痰晕, 治宜标本兼顾。 叶氏吴(四五) 案, 亦属痰晕, 但脉象芤弱, 心神过劳,提示脾虚生痰同时存在血虚, 治疗应治本为主, 治标为辅, 总以“治痰需建中, 息风可缓晕” 为大法。 故痰晕一证, 不可一味祛痰, 当辨标本虚实, 轻重缓急,此例脉象可知, 因心神劳而伤心血, 方中白术健脾,枸杞子益精养血, 《本草经集注》 谓其“补益精气,强盛阴道” , 茯苓助白术健脾化痰, 白蒺藜、 菊花息风治晕, 尤其菊花炒炭, 既可平肝又入血分, 足见叶氏用药之妙。 张晶文运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成功后残余头晕患者 60例, 效果明显。 清降痰火 痰火眩晕, 清降痰火为要。 痰眩有其偏胜, 临床兼见证候不同。 “某痰火风在上。 舌干头眩。 ” 痰火风在上者, 同时兼见口舌干燥, 治宜清化痰热以息风定眩。 叶氏于天麻、 钩藤方中加入山栀子、天花粉等以清热生津。 叶氏痰晕医案中, 见呕吐清水者, 凡 2 例, 但治法不同。 1 例证见心中热, 神迷若痫, 乃用温胆汤凉降之剂, 但加生姜一味, 并云“辛可通神, 但气温先升,佐入凉降剂中” , 《别录》 云生姜可“主伤寒头痛鼻塞,咳逆上气, 止呕吐” , 此方中可以起到反佐之功。 周案,眩晕见吐出清水者, 叶氏在息风化痰方中加半夏以降逆止呕, 亦遵经旨, 辨证精准, 用药精当。 4 分缓急, 急宜清热祛实 张景岳曰: “病有标本者, 本为病之源, 标为病之变。 ” 眩晕因变化迅速, 首先缓解症状尤为重要。 叶氏在王(六三) 案中, 为络脉中热, 而致阳化风动,出现眩晕, 但本在下元虚衰, 为上实下虚之证, 治疗以清热治标为法, 用羚羊角、 元参心、 鲜生地黄、 连翘心等以清热息风。 5 议晕厥, 滋水涵木为要 晕厥本不属“眩晕” 范畴, 但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并到一起论述。 晕厥一证, 自《内经》始, 从气血立论,认为是气血逆乱, 并走于上导致。叶氏医案中有晕厥案,“某(二四) 晕厥。 烦劳即发。 ” 其特点是烦劳即发,为“水亏不能涵木, 厥阳化风鼓动, 烦劳阳升” 导致,治用养肝肾息风之法。 中医医案较少论及预后, 此案中专门提到“幼年即然, 药饵恐难杜绝” , 充分说明了此类患者预后欠佳的临床特征, 尤为可贵。 6 下元衰, 沉潜咸酸共用 《素问· 生气通天论篇》 云: “阳气者, 烦劳则张,精绝, 辟积于夏, 使人煎厥。 ” 对于煎厥的症状, 即“目盲不可以视, 耳闭不可以听, 溃溃乎若坏都, 汩汩乎不可止。 ” 有学者提出, 此即眩晕耳鸣之象。 其病机是烦劳过甚, 伤耗津液, 肾水受损, 下元虚衰。 田(二七)案中, 叶氏认为“烦劳, 阳气大动, 变化内风, 直冒清空, 遂为眩晕” , 其继承了《内经》 的观点, 在治疗中指出“病不在乎中上” , 应以“介类沉潜真阳,咸酸之味为宜” , 药以淡菜胶、 龟板胶、 阿胶、 熟地黄、山萸肉等填精补肾, 以固下元。 7 小结 纵观叶氏治疗眩晕诸案, 从肝论治最多, 从痰辨证甚详, 兼顾下元衰与中土虚, 重虚实, 分缓急, 辨六经, 充分体现了辨证灵活、 一人一方的特点, 真正做到了机圆法活, 方随法立, 法从证出, 每出新意,且源于经典, 足为后世效法。

在护理眩晕患者中,除内服中药,针刺等治疗外,还应加强情志、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做适当的体育功能锻炼,肝阳上亢型患者症状反复出现,主要是情绪容易激动,恼怒、情志不舒,则肝阳上扰清窍出现眩晕,如安定情志,心绪平静则肝气舒畅,阴阳平衡,眩晕不作;痰浊中阻型往往是患者饮食不节,内伤脾胃,湿浊内生,影响脾胃升清降浊功能,造成痰浊上扰清空所致,如调节好饮食使脾胃健运,可使水谷化生气血濡养清窍,减少痰浊内生而上扰脑窍从而使眩晕减少或消失;气血亏虚型主要是清窍失养而眩晕,若加强补充营养,填补髓海,脑窍充实则无眩晕出现;瘀血阻络型因清窍被震荡使血脉阻塞不通,气机不畅,清阳不升所致,若安静休息,配合适当按摩,使血脉循行通畅,清静之阳气上升,使脑窍恢复正常而眩晕消失;肾精不足型多为年事已高,精血亏损,不能濡养清窍所致,如加强营养和适当体育功能锻炼,血脉运行畅通,补充的营养化生精血通过顺畅和血脉运行而上供髓海,脑窍盛实则眩晕症状得到改善或消失。根据不同的证型,施以合理的护理措施,可收到事半功倍的疗效。

眩晕病的中医辩证分析论文

眩晕症。一切头昏脑胀,双眼发黑,目眩头晕,民间都叫发晕脑风。西医分析病情复杂而繁琐具体发病的原因,目前还没有准确的定论。 中医认为眩晕。是气血失调。阴阳不平衡。或虚,或痰湿,或阴虚生内风。水湿停聚中焦。上焦二经,心肺气化失力,小肠大肠气机不通调。浊气不能下降。清气不能输送至头顶(何为清气就血液与营养物质及能量)。浊气集聚中焦脾胃,必然影响人体对营养的需求和吸收。肾脏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必须经脾胃的运化打磨消化以后,产生的物质和营养。才能够促使人体气血的正常运行。 眩晕症分别分几种类型。虚眩(多为气血不足,心血不足)。痰湿胘(多为水湿浊气下聚中焦脾胃,有胸闷呕吐的感觉)。火眩(分实火眩,虚火眩。实火头眩晕头痛,虚火眩晕头轻脚重)。眩晕症实症少,虚症多。也就是说无虚不成眩晕,十眩有九虚。 辩证辩方治疗:                       虚火眩晕 <1>虚火胘晕病因,阴虚生内风。无风不作眩晕。眩晕由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而引起,病情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劳累或恼怒而头晕眩,头痛加剧,面色潮红,口苦,血压高。 治疗原则,平肝潜阳,清火熄内风。 附方如下。天麻10g生栀子10g钩藤10g苦丁茶10g黄芩10g石决明20g杜仲15g夜交藤10g牛膝15g 水煎服早晚饭后服用每日一剂。                       痰湿眩晕 <2>湿生痰热生风,无痰不作眩晕,眩晕由脾胃失常,致水湿集聚生痰,清阳不升,浊阴不得而降引起。病情表现为眩晕而见头重如包裹(就好像头部被什么东西包住一样,重重的很不舒服)。胸闷恶心,饮食减少。 治疗原则,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附方如下:天麻10g泽泻10g陈皮10g茯苓30g白术15g半夏15g桂枝5g代赭石15g 水煎服早晚饭后服用每日剂。             虚眩晕(心血虚) <3>无虚不眩晕,眩晕多为虚。眩晕由心血不足。或肾精亏损,气血不能够充养脑髓而引起。若心血不足常常一有劳累,就会发生眩晕,并且面色苍白,心慌失眠,疲乏懒言,饮食无味减少。 治疗的原则。补气养血见,健运脾胃。可以服用中成药人参归脾丸。                   肾精虚眩晕 若肾精亏损,常有精神疲乏,耳鸣遗精,腰膝酸软,记忆减退,治疗原则,补肾填精。可以服用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按说明书正确服用。 附方四首治眩晕。摘录千家妙方。               1.风火痰湿眩晕 化痰熄风安神方: 麦冬15g胆南星15g菖蒲15g生地15g牡蛎25g珍珠母25g丹皮15g赤芍15g焦三仙30g陈皮15g法半夏15g合欢花25g茯苓25g生铁落15g 水煎服早晚饭后服用每日一剂。                     2.虚眩晕 止眩晕汤: 钩藤30g菊花10g法半夏10g夏枯草10g茯苓10g竹茹5g白木10g生地30g车前子30g(布包煎)牛膝15g珍珠母30g枸杞子12g 水煎服早晚饭后服用每日一剂。             3.滋阴定眩汤(虚眩晕) 珍珠母30g沙参30g白芍20g枸杞子15g山茱萸15g菊花10g水煎服早晚饭后服用每日一剂。           4.眩晕汤(虚眩晕气血不足) 枸杞子15g女贞子15g牛膝15g当归15g桑寄生15g党参30g炙黄芪30g菊花10g陈皮10g法半夏10g石菖蒲10g白蒺藜15g生牡蛎30g煅磁石10g(后二味另包先煎二十分钟)。 水煎服早晚饭后服用每日一剂。 本文只代表作者观点,用药需谨慎。

(1)肝阳上亢型: ①患者常因情绪激动而诱发眩晕,应做好说服解释工作,使患者注意克制情志变化,并努力创造幽雅和谐的养病环境,使其心情舒畅。 ②病室应凉润通风,光线柔和,整洁安静,避免噪音刺激。 ③饮食以清淡为主,可多食用山楂、淡菜、紫菜、芹菜、海蜇、荸荠,香菇等,禁食辛辣、油腻、粘滑及过咸之品。 ④针刺风池、太冲、合谷或肝俞、肾俞、三阴交等穴位,可以缓解眩晕。 ⑤眩晕严重时,不能起床活动,需卧床休息,做好基础护理。当眩晕缓解后,还需休息一段时间,起坐动作不宜太快,少作旋转、弯腰动作,行走时可用拐杖扶持。怕光线刺激的患者可戴太阳镜,以减少眩晕发作。 ⑥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可给予缓泻剂。 (2)肾精亏损型: ①根据证型安排病床。阳虚者宜住温暖处,阳光充足,避免风寒;阴虚者应注意室内凉润,通风良好,光线不可过强,保持安静。 ②使患者睡眠充足,失眠时可针刺神门、内关、或口服琥珀胶囊4粒等镇静剂。 ③中药早晚温服。若眩晕发作有定时,可于发作前1小时服药,或能缓解症状。若伴呕吐时,可将药液浓缩,少量多次频服,必要时用鼻饲给药。 ④饮食以营养丰富,易消化,有补益作用的食物,如黑芝麻、胡桃肉、红枣、山药、甲鱼、羊肝、猪肾等血肉有情之品。阴虚患者忌食羊肉、辛辣。 ⑤针刺肾俞、肝俞、三阴交、脾俞、百会,也可耳穴埋针,疗效均可。 (3)气血两虚型: ①注意保持病安静,温暖的环境,在做各种护理操作时动作尽量轻柔,不要碰撞或摇动床位,以免加重病情。 ②重病患者,以卧床休息为主,康复期可安排参加户外活动,如散步、气功等体育锻炼。 ③饮食宜少食多餐,以细软、滋补为主,鼓励患者食用种粗粮、蜂蜜、山楂、香蕉、西瓜等。 ④针灸常用穴位有气海、三阴交、足三里、脾俞。梅花针与捏脊疗法,可以改善脾胃功能,有助于患者增进食欲。 (4)痰浊中阻型: ①痰湿较盛的患者应居住在宽敞明亮、通风、干燥、温度适宜的房间。 ②观察患者眩晕及呕吐情况。一般眩晕多为发作性,发作时视物不清,两眼发黑,轻者自觉如腾云驾雾,闭目后症状可减;重者如四周事物均在旋转,站立不稳;并伴恶心呕吐,发作数小时或数日后逐渐减轻。如眩晕渐起,其它症状持续不愈,逐渐加重,则反属难治,应做好病情观察记录,并通知医生。 ③针刺中脘、丰隆、内关、风池,如眩晕严重,不省人事者,加针人中穴。 ④可多食苡米、红小豆、西瓜、玉米、冬瓜、竹笋等清热利湿之物,禁忌甜粘、生冷、肥腻饮食。

眩晕是患者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或平衡感觉障碍,是一种运动错觉。不同的患者对主诉不完全一致,一般症状为眩晕时有天旋地转的感觉,觉的房屋摇晃。轻者走路不稳,稍重者则不能站立,更重者则不敢睁眼,感觉大地发生倾斜。病人可伴有恶心、呕吐、出冷汗、面色苍白或蜡黄等症状,部分病人血压异常。二、眩晕的发生机理是什么?机体平衡的维持,定向功能的正常,有赖于视觉、体觉和前庭系统(合称平衡三联)的协同作用。其中前庭系统对机体姿势位置的平衡维持最为重要。各种外界的刺激通过这些感受器传入小脑皮质下中枢、前庭诸核、红核等不断地反射性调节机体对各种姿势的平衡,各种加速度的反应使机体在运动中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与平衡。神经冲动由皮质下中枢向上传入大脑皮质的颞叶,从而使平衡调节更加完善。在正常情况下,前庭器官协调机体平衡的活动是很少为人们所感觉到。当前庭系统受到较强的刺激或病理损害时,前庭感觉的刺激与来自肌肉、关节的、视觉感受器在空间定向上冲动不一致,就会产生眩晕,也就是运动幻觉。三、中医对眩晕的认识?中医认为:眩晕是由情志、饮食内伤、体虚劳倦等病因,引起风、火、痰瘀上扰清空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为基本病机,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眩晕病证,历代医籍记载很多《素问·至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肝木”指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卫气》认为上虚则眩。《灵枢·口问》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认为眩晕一病以虚为主。明代张景岳在《内经》“上虚则眩”的理论基础上认识与治疗眩晕,并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四、什么是美尼尔综合症?美尼尔氏病是以膜迷路积水中主要病理特征的一种内耳疾病属疑难症,全球范围内西医无法根治,中医无此病名,属眩晕范围。本病以突发性眩晕、耳鸣、耳聋或眼球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发作性和复发性的特点,即眩晕有明显的发作期和间歇期。病人多数为中年人,患者性别无明显差异,首次发作在50岁以前的病人约占65%,大多数病人单耳患病。美尼尔氏病的症状人与人不尽相同,发作期的主要症状为:发作突然,可在任何时间发作,甚至入睡后也可发作。最常见的症状是:病人睁眼时,感觉房子或周围物体在转动,闭眼时则自觉身体在旋转,眩晕来势猛烈时可使病人突然倒地。发作期间病人睁眼或转动头部则症状会加重,故大多数病人闭目静卧,头部和身体都不敢转动。多数病人在发作时出现单侧耳鸣及耳聋,少数是双侧的。约25%的病人在发作前已有耳鸣及耳聋出现,而在发作后加重。其余约25%在发作后才逐渐出现耳鸣或耳聋。耳聋属于神经性,发作剧烈时耳鸣也加重,发作时病人常伴有不敢睁眼、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甚至腹泻、血压多数偏低等一系列症状。部分病人伴有头痛;一般病人的意识清醒。发作期转为间歇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眩晕及伴随症状突然消失,一种是眩晕逐渐变为头昏逐渐消退。美尼尔氏病的间歇期长短不一,从数月到数年,每次发作和程度也不一样。而听力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退,最后导致耳聋。五、眩晕给病人造成哪些危害?眩晕病人伴有平衡障碍,多数无器质性病变。一般对脏腑不会产生损害,部分病人出现耳鸣、听力下降,最终导致耳聋。对高空、水下作业及汽车司机的潜在危害是巨大的。老年高血压的患者,发病时突然跌倒会大大增加中风偏瘫的发生。患者因经受多次眩晕的折磨,每次发作时精神极度紧张,并有过度换气、间歇精神抑郁、萎靡不振。六、眩晕病人应注意什么?眩晕病人平时应注意劳逸结合,避免劳累,睡眠要保持充足,避免情绪波动。着急、恼怒、紧张、恐惧、焦虑等,都有可能引起眩晕。眩晕发作期注意饮食要清淡、不饮酒、眩晕发作时要绝对卧床休息,头部不要左右摆动。

这种情况一般都是脑部病变引发的,尽早去医院检查

眩晕病的中医论文

中医药治疗眩晕研究进展 张若曈 刘东方 本文从眩晕的病因病机、 中药治疗、 针刺、 穴位埋线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总结出中医在治疗眩晕方面疗法多样, 疗效显著, 值得临床推广。 1 病因病机 眩晕在中 医古籍中 已有论述, 《素问· 至真要大论》: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认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灵枢· 海论》 曰: “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 胫酸眩冒”, 指出因虚致眩。 历代医家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各有见解, 朱丹溪主张“无痰不作眩”, 王清任则认为因瘀致眩。 李慧超等[1]认为眩晕之病, 以风、 痰、 瘀错杂者最为多见, 其主要的病因病机为肝风内 动, 痰阻血瘀, 气机逆乱, 上冲清窍以致眩晕。 郭志华教授对眩晕的病因病机进行总结, 认为该病多与饮食不节, 劳伤太过, 情志不遂, 房劳无度有关, 或因肝阴亏虚不能制约其阳, 或因脾胃亏虚而致气血不足, 或因肾精不足髓海失充 [2] 。 张怀亮教授主张从风论眩, 认为风是导致眩晕发生的直接致病因素, 既可外来, 也可内 生,同时风为百病之长, 风邪常兼他邪而致眩, 风邪致病最为多见, 是外邪致病的先导 [3] 。 方显明教授则认为眩晕与“肝风”关系密切, 肝的阴阳失衡可致血虚、 携痰湿、致瘀血, 上扰清窍或脉络瘀阻, 血虚无以濡养清窍, 因此在治疗中 提倡 平肝熄风等治法, 巧用“风”药 [4] 。 华荣对临证经验进行总结, 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为肝脾胃失调引起气机升降失常, 或外感邪气导致清阳不升、 浊阴不降, 调理气机为治疗之关键 [5] 。 若脾胃气虚, 气血无以生化, 脑窍失养也可导致眩晕 [6] 。栗锦迁则认为痰湿为眩晕的最主要病因, 若脾运化失职, 清 阳 不 升, 浊 阴 不 降, 痰 浊 上 蒙 清 窍 则 发 为眩晕 [7] 。 2 中药治疗 2. 1 中药汤剂 历代的医学专著记载了许多关于眩晕的治法方剂, 为后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何庆勇遵循原方比例, 运用泽泻汤治疗眩晕, 疗效显著 [8] 。 段海辰提倡分型辨证论治眩晕, 因痰致眩者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和清震汤、泽泻汤加减; 因虚致眩者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脾胃亏虚、气血不足者可用生脉饮合归脾汤加减; 肾精不足者运用杞菊地黄丸加减疗效显著 [9] 。厉启松等 [10] 以苓桂术甘汤合真武汤治疗内 耳眩晕取得了较好疗效。 刘朝燕 [11] 选取 74 例眩晕患者进行临床研究, 采用黄连温胆汤治疗 37 例眩晕患者, 总有效率达 97. 30% , 说明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眩晕疗效显著, 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在临床辨证治疗中, 不但经方得到广泛应用, 自拟方也在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韩天生等 [12] 自拟温阳利水舒经方治疗眩晕, 与西医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相比, 总有效率达 96. 67% , 结果表明此方治疗眩晕疗效显著, 可广泛用 于临床。 邓振兴等 [13] 观察益气定眩方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 对照组给予尼麦角林片, 每次 15 mg, 每日 3 次口 服; 治疗组给予益气定眩方治疗。 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2. 98% 、73. 68% , 且治疗组 LDL-C、 血流平均速度较前改善明显, 说明益气定眩方治疗眩晕有较好疗效, 并能降低动脉硬化风险, 减少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袁兵等 [14] 自拟填精益气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 64 例, 治疗后患者双侧椎动脉、 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 眩晕症状缓解,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2. 2 中药注射液 中药注射液是单味中药或中药复方的提取物, 有效成分浓度高, 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眩晕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治疗眩晕的中药注射液大部分具有扩张血管、 抗氧化、 降低血黏度、 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陈静等 [15] 开展多中心随机单盲对照试验来评价天麻素注射液治疗眩晕的疗效及安全性,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120 例患者, 治疗组予天麻素注射液治疗, 对照组予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 疗程结束后, 治疗组患者的眩晕症状临床控制率和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黄芪补中益气, 可治气虚、血虚之证。 黄芪可降低血小板黏附, 修复血管弹性, 扩张血管, 具有改善血流速度的功效 [16] 。 葛军等 [17] 将 60 例颈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予参麦注射液治疗, 治疗组加用黄芪注射液, 观察发现,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6. 67% , 且无复发, 眩晕症状基本消失, 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也得到有效缓解。 郑素平等 [18] 应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确切, 且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常规、尿常规及肝功能检查未发生异常, 且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可以说明该药治疗眩晕有较好的疗效。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 醒脑静对神经细胞的凋亡有直接影响, 可清除自由基, 发挥抗氧化作用 来达到治疗效果 [19] 。 董文韬等 [20] 观察醒脑静注射液和长春西汀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发现, 醒脑静组总有效率95. 56% , 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升高, 眩晕症状评分明显降低, 并且无不良反应出现。 因此,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安全性较高, 值得临床推广。 张松青等 [21] 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眩晕患者 72 例, 治疗组总有效率(88. 9% ) 高于对照组(73. 5% ) , 并且 2 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 王新琳等[22]为了系统评价丹红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检索了 CNKI、 PubMed、 万方等数据库中文献发现, 与西药组比较, 丹红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总有效率提高, 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优于西药组。 血塞通注射液的化学成分为三七总皂苷, 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 改善微循环、 降血脂等作用, 从而使脑血流得到改善 [23] 。 该药物还能够抑制细胞钙的释放, 避免其内流, 以此改善患者脑部血液的循环效果。 秦星 [24] 将 104 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2 例) 和研究组(52 例) ,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盐酸倍他司汀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 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 结果表明, 研究组的眩晕程度评分和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 2. 3 中成药 中成药与中药汤剂、 中药注射液相比,具有服用方便、易于保存等优势, 适用于症状较轻或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 天舒胶囊以川芎、 天麻为主要成分, 对治疗肝阳上亢引起的眩晕疗效较好。 王琦等 [25]采用天舒胶囊治疗 30 例偏头痛性眩晕患者, 对照组予氟桂利嗪治疗, 经过 3 个月治疗后,2 组患者的总眩晕发作次数、总眩晕时间及眩晕严重程度均降低, 治疗组降低更显著, 并且 2 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 痰湿中阻型眩晕是眩晕中常见证型, 眩晕宁为中药制剂, 由泽泻、白术、茯苓、半夏、女贞子、墨旱莲、菊花、牛膝、陈皮、甘草等组成, 具有健脾利湿、 滋肾平肝的功效。 刘静等 [26] 探讨眩晕宁治疗后循环短暂脑缺血发作的疗效, 对照组患者予西医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眩晕宁片口服治疗, 治疗 10 d 后,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8% , 后循环血流速度加快, 血供得到改善, 患者的眩晕症状明显缓解。 中医认为眩晕的病机虚实兼具,证候表现虚实夹杂, 从单一病机论治往往难以取得理想疗效。 谢颂扬 [27] 选用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观察组脑供血不足性眩晕, 与对照组(西比灵治疗) 相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 (97% ) 高于对照组 (68% )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血流速度得到提升, 患者眩晕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3 针刺治疗 针刺是中医疗法的一部分, 具有起效快、 操作简单、不良作用小等优势, 更易被患者接受。 李静等 [28]探究针刺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 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 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针刺治疗, 根据辨证论治, 针对气虚、阳虚型眩晕选用不同穴位,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眩晕症状缓解, 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 向璟伊等 [29] 采用益肾活血针刺法治疗颈性眩晕, 40 例眩晕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 97. 5% , 且无不良反应发生。曲良等 [30] 从虚论治眩晕, 以针刺囟会穴为首, 次针百会, 结合率谷、养老、 支正穴通达肝胆三焦, 中脘、 足三里等补益脾胃以补后天, 太冲、 太溪滋肝补肾,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钟林晓 [31] 对气血亏虚型颈性眩晕患者进行针刺治疗, 研究组 45 例患者针刺大椎、 颈夹脊、百会、风池等, 总有效率为 95. 56% , 说明针刺治疗眩晕效果显著, 并且操作简单, 安全性高。 吕 甜甜等 [32] 采取“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精神性眩晕, 通过选取头部穴位使阳气通达, 配合躯体穴位, 以达到阴阳平衡的目 的。 治疗组患者 DHI 评分、 HADS 评分均有改善, 并且优于对照组, 因此通过针刺可改善精神性眩晕患者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4 其他疗法 除了中药、针刺等治疗方法外, 中医特色疗法如耳穴压豆、穴位贴敷等因其具有无创、 方便、 疗效显著等优点, 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姚恒帽等 [33] 观察耳穴压豆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瘀血阻窍型)的效果, 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 耳穴压豆治 疗, 治 疗后 研究组的 总 有效 率 为97. 06% (P 0. 05) , 且患者住院天数较对照组减少。由此可看出耳穴压豆可以缓解眩晕症状, 具有康复快、效果显著等优势, 值得临床推广。 罗建等 [34] 研究电针治疗寰枢关节紊乱型眩晕, 治疗组用电针治疗, 对照组采用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7. 8% (P 0. 05) 。 反映出电针治疗眩晕的疗效优于西药。 邓正明等 [35] 采用自 拟中药方对风池穴和翳风穴进行穴位贴敷的方式治疗眩晕, 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 91. 0% , 高于对照组的 89. 0% , 试验组DHI 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 胡旭光等 [36] 探讨推拿与倍他司汀片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 94. 29% , 明显高于对照组, 推拿治疗能提高眩晕量表评分, 有利于患者恢复 健康 , 疗效优于西药组。张帅 [37] 采用穴位注射治疗颈性眩晕, 其有效率高于针刺治疗组。 穴位注射法操作简单, 疗效确切, 可以在临床中推广。 李珍等 [38] 应用穴位埋线方法, 将医用羊肠线传入针管, 根据不同穴位和进针角度而决定该穴的实际进针点, 得气后边退针边推芯, 使线体到达穴位中心的肌层, 然后快速出针, 压迫或包扎止血,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 93. 75% , 对颈性眩晕的疗效显著, 作用 持久。 卢彩凤[39]采用小针刀疗法治疗颈性眩晕, 治疗后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眩晕障碍评分降低, 具有较好的疗效。 在临床中小针刀与整脊手法联合治疗眩晕也十分广泛。 聂建军等 [40] 应用整脊手法配合小针刀治疗颈性眩晕, 其疗效优于单纯整脊治疗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有效改善了患者眩晕、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 5 小结 眩晕的病因繁杂, 证候常有虚实夹杂,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中医从整体出发, 辨证论治, 常以中药配合针刺、耳穴压豆、 穴位埋线等疗法, 取得了 显著的疗效。临床上一些眩晕患者经过西医治疗后效果欠佳, 中医的辨证论治则能发挥其优势, 但在临床观察中多为小样本试验或个案举例, 存在缺乏统一的疗效评定标准、未设立对照组等问题, 因此建立科学的试验设计, 寻找可行的观察指标, 确定疗效评定标准在今后的科研中需要引起注意。

眩晕症。一切头昏脑胀,双眼发黑,目眩头晕,民间都叫发晕脑风。西医分析病情复杂而繁琐具体发病的原因,目前还没有准确的定论。 中医认为眩晕。是气血失调。阴阳不平衡。或虚,或痰湿,或阴虚生内风。水湿停聚中焦。上焦二经,心肺气化失力,小肠大肠气机不通调。浊气不能下降。清气不能输送至头顶(何为清气就血液与营养物质及能量)。浊气集聚中焦脾胃,必然影响人体对营养的需求和吸收。肾脏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必须经脾胃的运化打磨消化以后,产生的物质和营养。才能够促使人体气血的正常运行。 眩晕症分别分几种类型。虚眩(多为气血不足,心血不足)。痰湿胘(多为水湿浊气下聚中焦脾胃,有胸闷呕吐的感觉)。火眩(分实火眩,虚火眩。实火头眩晕头痛,虚火眩晕头轻脚重)。眩晕症实症少,虚症多。也就是说无虚不成眩晕,十眩有九虚。 辩证辩方治疗:                       虚火眩晕 <1>虚火胘晕病因,阴虚生内风。无风不作眩晕。眩晕由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而引起,病情表现为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劳累或恼怒而头晕眩,头痛加剧,面色潮红,口苦,血压高。 治疗原则,平肝潜阳,清火熄内风。 附方如下。天麻10g生栀子10g钩藤10g苦丁茶10g黄芩10g石决明20g杜仲15g夜交藤10g牛膝15g 水煎服早晚饭后服用每日一剂。                       痰湿眩晕 <2>湿生痰热生风,无痰不作眩晕,眩晕由脾胃失常,致水湿集聚生痰,清阳不升,浊阴不得而降引起。病情表现为眩晕而见头重如包裹(就好像头部被什么东西包住一样,重重的很不舒服)。胸闷恶心,饮食减少。 治疗原则,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附方如下:天麻10g泽泻10g陈皮10g茯苓30g白术15g半夏15g桂枝5g代赭石15g 水煎服早晚饭后服用每日剂。             虚眩晕(心血虚) <3>无虚不眩晕,眩晕多为虚。眩晕由心血不足。或肾精亏损,气血不能够充养脑髓而引起。若心血不足常常一有劳累,就会发生眩晕,并且面色苍白,心慌失眠,疲乏懒言,饮食无味减少。 治疗的原则。补气养血见,健运脾胃。可以服用中成药人参归脾丸。                   肾精虚眩晕 若肾精亏损,常有精神疲乏,耳鸣遗精,腰膝酸软,记忆减退,治疗原则,补肾填精。可以服用中成药。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按说明书正确服用。 附方四首治眩晕。摘录千家妙方。               1.风火痰湿眩晕 化痰熄风安神方: 麦冬15g胆南星15g菖蒲15g生地15g牡蛎25g珍珠母25g丹皮15g赤芍15g焦三仙30g陈皮15g法半夏15g合欢花25g茯苓25g生铁落15g 水煎服早晚饭后服用每日一剂。                     2.虚眩晕 止眩晕汤: 钩藤30g菊花10g法半夏10g夏枯草10g茯苓10g竹茹5g白木10g生地30g车前子30g(布包煎)牛膝15g珍珠母30g枸杞子12g 水煎服早晚饭后服用每日一剂。             3.滋阴定眩汤(虚眩晕) 珍珠母30g沙参30g白芍20g枸杞子15g山茱萸15g菊花10g水煎服早晚饭后服用每日一剂。           4.眩晕汤(虚眩晕气血不足) 枸杞子15g女贞子15g牛膝15g当归15g桑寄生15g党参30g炙黄芪30g菊花10g陈皮10g法半夏10g石菖蒲10g白蒺藜15g生牡蛎30g煅磁石10g(后二味另包先煎二十分钟)。 水煎服早晚饭后服用每日一剂。 本文只代表作者观点,用药需谨慎。

进入老年之后,人体的机能会逐渐的下降,很多疾病会不请自来,如老年性眩晕就是常见的一种疾病,严重威胁老年人的健康,那么老年性眩晕该如何治疗呢?下面就为大家推荐治疗眩晕的中药验方。

中医认为,思虑劳倦过度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化源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脑失濡养,发为眩晕。或者淫欲房劳过度,或有遗精滑泄之疾,或年老体衰,肾精耗伤,脑髓不足,也为眩晕之因。

中医认为,老年人眩晕可由痰、风、虚所引起,治疗时有以下三大原则。

一、无痰不作眩

中医认为,脾胃功能受损,水谷精微运化失常而聚溼生痰,痰浊上蒙清窍,令人眩晕。临牀表现为眩晕,头重不举,胸闷恶心,时呕痰涎,不思饮食等。

那么,这种情况下的老年人眩晕怎么办呢?治疗时以化溼祛痰为主,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1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陈皮10克,天麻10克,泽泻15克,牡蛎30克,甘草10克。水煎2次兑匀,早晚分服,每日1剂。

二、无风不作眩

中医认为,肝为风木之脏,主疏泄,性喜条达。忧郁恼怒,疏泄失常,气郁化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上扰清窍,发为眩晕。临牀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或痛,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口苦耳鸣,面色红赤,血压偏高,此症多因情志 *** 而诱发。

那么,这种情况下的老年人眩晕怎么办呢?治疗时以平肝熄风为主,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0克,钩藤15克,桅子10克,黄芩10克,石决明30克,川牛膝10克,杜仲10克,夜交藤15克,夏枯草15克,龙胆草10克。水煎2次对匀,早晚分服,每日1剂。

三、无虚不作眩

中医认为,思虑劳倦过度或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或因脾胃素虚,皆能导致化源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脑失濡养,发为眩晕。或者淫欲房劳过度,或有遗精滑泄之疾,或年老体衰,肾精耗伤,脑髓不足,也为眩晕之因。

那么,这种情况下的老年人眩晕怎么办呢?治疗时可分为两种情况:

若气血亏虚型眩晕,动则加剧,劳则即发,面色萎黄或苍白,唇甲不华,心慌气短,食少身倦。治宜补益心脾,培补气血,可用归脾汤为主方:黄芪20克,党参2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当归15克,炒枣仁20克,远志10克,桂圆肉15克,木香10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水煎2次兑匀,早晚分服,每日1剂。

若肾精耗伤,症见眩晕,精神萎靡,记忆减退,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偏肾阴虚者,尚可见五心烦热;偏肾阳虚者,尚可见四肢不温。肾阴虚宜滋补肾阴,可用左归饮加减:熟地20克,山萸肉15克,山药30克,枸杞子30克,菊花15克,龟板10克,女贞子15克,牛膝10克。水煎2次兑匀,早晚分服,每日1剂。肾阳偏虚者,可用右归饮补肾助阳:熟地20克,山药30克,山萸肉15克,菟丝子15克,枸杞子30克,肉苁蓉20克,制附子10克,肉桂10克,鹿角胶15克。水煎2次兑匀,早晚分服,每日1剂。

除了可按照以上中医治则治疗外,还应该注意日常的调理,如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心情愉快、注意饮食调理等。

眩晕病证医学杂志

近期有朋友问到“经常出现头晕?是身体虚吗?应该如何进补?”其实,并非所有的头晕都是虚引起的,要注意啦!也不要盲目进补,否则很容易会适得其反,加重病情。今天就和各位朋友聊聊经常出现头晕到底是怎么回事?又该如何应对?

事实上,头晕的发生很常见,据国外的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头晕的发生率高达21%-29%,而且有30%的患者是由于头晕而就诊的。在我国,研究证实,全国每年约有15%-20%的成年人发生头晕,而且头晕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高而逐渐增长,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

祖国医学中关于该病的最早记载就是《内经》,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指出该病由肝脏功能失调所致。《灵枢·口问》云:“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认为头晕为气之不足,以虚为主。汉代医家张仲景则认为“无痰不作眩”,认为痰饮是头晕的发病原因之一。

纵观历代医家理论,及结合现代医学临床实践,可以发现,该病的病机不外乎虚实两端,虚者多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窍,发为眩晕。与肝、脾、肾的关系最为密切。

(1)头晕与肝: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在情志疏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果情志内伤素体阳盛,加之恼怒过度,或者因长期忧郁,可致肝气郁滞,气郁化火,均可导致肝阳上亢,阳升风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临床上,肝脏功能失调所致的头晕,可细分为肝阳上亢型、肝风夹痰型、肝风夹瘀型、肝血亏虚型和肝火上扰型5型。肝脏功能失调所致的头晕,患者多兼有头胀痛,面潮红等症状。

(2)头晕与脾:

研究发现,头晕一症,病位主要在脾,临床证型也以脾伤所致的痰湿为最常见。

脾主运化,主统血。一方面,人体吃进去的食物主要是靠脾胃来转换成气血的,如果日常饮食不节,如暴饮暴食、饥饱无常、嗜食肥甘厚味,或外感湿邪等,损伤脾胃,脾胃的功能减弱,就会产生不了足够的气血,自然而然,人体就会变得虚弱无力。

另一方面,脾虚又容易产生内湿,湿邪黏滞,会阻碍人体正常的气血运化,使得气血难以到达头部,从而引起头晕。因此,临床观察发现,出现头晕症状的患者,以痰湿中阻型及气血亏虚型较为多见。

(3)头晕与肾:

《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若肾精充足,则髓海得养,脑发育健全,思维敏捷;若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脑失所养,则“脑转耳鸣,胫痠眩冒,目无所视,懈怠安卧”。临床上,肾精不足所致的头晕,患者多伴有腰酸腿软,耳鸣如蝉等症状。

综上所述,出现头晕,并一定都是“虚”引起的,也有诸如痰湿、风、火、瘀等实证。故此,治疗头晕,理应辨证施治,不可盲目进补。

头晕的治疗,多遵循“补虚泻实”原则,根据实际的辨证用药。

通常来说,因情志过激诱发或加重头晕者,多属于肝火、肝郁、肝风所致头晕。常见有肝阳上亢型和肝火上炎型。

(1)肝阳上亢:

以头晕且耳鸣,头痛且胀,遇劳、恼怒加重,肢麻震颤、舌红苔黄、脉弦数为主症,治疗可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辨治。

(2)肝火上炎:

以头晕且痛,面红目赤,口苦,心烦易怒,寐少多梦,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为主症,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

如果是饱餐后,或食后头晕加剧者,则多因脾虚运化无力,水谷痰浊不化,郁阻中焦,升降失常所致。女性月经期间或前后加重则多为气血亏虚,如因外伤后眩晕则多从瘀论治。

(1)痰浊上蒙:

主要症状有头晕且重,恶心呕吐,食少多寐,苔白腻,脉弦滑。可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

(2)瘀血阻窍:

主要为气滞血瘀,典型症状有头晕且头痛,痛有定处,兼见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鸣耳聋,面唇紫暗,舌瘀点或瘀斑。可用通窍活血汤加减治疗。

(3)气血亏虚:

以眩晕,面色苍白,神疲乏力,心悸少寐,纳差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为主症,此类可用归脾汤加减辨治。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证型仅为头晕病因中的常见类型,导致头晕的病因还有很多,发表在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的《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也指出:“约有12%的头晕和眩晕患者有多种病因,不同病因导致其治疗与预后截然不同”。而且上述的证候并非是静止不变的,临床上,也有很多病友出现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肝胆郁热等情况,所以,如果出现头晕症状,应在专业医生辨证下随证用药。

以上相关内容表述望能让更多朋友受益,有需要交流的朋友也可通过点击我头像进行私信。

眩晕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属称:美尼尔氏综合症、梅尼埃病、内耳眩晕症等。眩晕为运动性或位置性幻觉。眩晕症包括患者自身或周围景物的旋转感、晃动感、升-降感等,可伴有恶心、呕吐,冷汗、面色苍白,不敢睁眼、活动受限、平衡失调及听觉症状等。眩晕症虽是多种疾病共有的症状.。眩晕症通常称之为眩晕病.眩晕病(眩晕症)是以膜迷路积水中主要病理特征的一种内耳疾病属疑难症。本病以突发性眩晕、耳鸣、耳聋或眼球震颤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发作性和复发性的特点,即眩晕有明显的发作期和间歇期。病人多数为中年人,患者性别无明显差异,首次发作在50岁以前的病人约占65%,大多数病人单耳患病。 眩晕病(眩晕症)的症状人与人不尽相同,发作期的主要症状为:发作突然,可在任何时间发作,甚至入睡后也可发作。最常见的症状是:病人睁眼时,感觉房子或周围物体在转动,闭眼时则自觉身体在旋转,眩晕来势猛烈时可使病人突然倒地。发作期间病人睁眼或转动头部则症状会加重,故大多数病人闭目静卧,头部和身体都不敢转动。 多数病人在发作时出现单则耳鸣及耳聋,少数是双则的。约25%的病人在发作前已有耳鸣及耳聋出现,而在发作后加重。其余约25%在发作后才逐渐出现耳鸣或耳聋。耳聋属于神经性,发作剧烈时耳鸣也加重,发作时病人常伴有不敢睁眼、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汗、甚至腹泻、血压多数偏低等一系列症状。 部分病人伴有头痛;一般病人的意识清醒。 发作期转为间歇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眩晕及伴随症状突然消失,一种是眩晕逐渐变为头昏逐渐消退。眩晕病(眩晕症)的间歇期长短不一,从数月到数年,每次发作和程度也不一样。而听力随着发作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退,最后导致耳聋。下面我来给你介绍几则成功治疗“眩晕”的食疗药膳:1)用黑芝麻、桑椹子各160克,黄精70克。共碾为粉,加糖拌合。每日2次,早晚服用,每次服用5克。大多数患者1个疗程,既可见成效。2)取独活60克,鸡蛋6个。共煮,待鸡蛋熟后将鸡蛋皮打碎,再放入药液中煮15分钟停火。等鸡蛋稍凉,吃鸡蛋。每次1个,每日2次。连服3天为1个疗程。多数患者1个疗程即愈。本方疗效显著,且不易复发。3)用天麻片10克,老母鸡1只,生姜3片。将天麻洗净,生姜洗净切丝,老母鸡杀后去毛及内脏,填入天麻片和姜丝于鸡腹中,放入炖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再改用文火炖至鸡熟烂即可。分数次饮汤吃鸡肉。可每周1剂。连用3剂。本方补血和血、熄风。治病后虚弱、眩晕反复发作。4)取黑豆、浮小麦各30克。水煎服。治盗汗眩晕。

“人通过听觉、视觉、触觉来获得外界环境的信息。经过长期的进化,人类的各种感觉器官是高度协调合作的。比如在内耳中有个叫“前庭器”的器官,它负责感受身体的平衡,如人体的运动方向和加速度。在眼睛里也有专门的视神经来感受运动。这些运动感受器官都是非常敏感的,它们将感受到的运动信息传送到神经中枢,由神经中枢控制人体进行适当的反应,来应对运动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当感受到的运动幅度或频率超过某适当的值时,神经中枢会使人产生不适的感觉,比如头晕、恶心,从客观上达到阻止当前运动继续的目的。这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因为大幅度、高频率的运动是可能对人体造成损伤的。经过漫长的进化,这一事实已经编码进了人类的DNA中。但这种自我保护机制的强度却是有明显的个体差异的,有人格外敏感些,比如那些容易晕车的人;有人不太敏感,比如那些不容易晕车的人。致运动眩晕的另一个可能原因是:当运动频率过高时,由于各种运动感受器官的感应速度不完全相同,导致送至神经中枢的运动信号有差异,甚至矛盾,因此神经中枢便无所适从,不知道该相信哪一个信号,因此干脆发出眩晕的指令,使机体产生不适,从而达到减缓甚至中止运动的目的。综上所述,3D眩晕症的原因大致是:视神经感受到了大幅度和高频率的运动,本来如果游戏的画面不那么逼真,神经中枢会自动鉴别出运动的虚假性,并抑制视觉传来的神经冲动,但由于画面逼真,神经中枢信以为真,与此同时其他运动感受器官(如耳前庭器)却没感受到任何运动,这种情形对神经中枢而言是非常矛盾和不祥的,有很大的不可预知性,因此神经中枢强烈地发出眩晕指令,希望人体能停下来,摆脱这种不祥的局面。”

1、眩晕发作前的情况发病前有无烟酒过度、精神情绪不稳、劳累失眠等因素。2、眩晕发作情况(1)夜间还是晨起发病,突然发病还是缓慢发病,(2)首次发病还是反复发病;(3)何种情况下发病,体位改变、扭颈,或某种特殊体位发病;(4)眩晕的形式是旋转还是非旋转性的;(5)强度能否忍受,意识是否清楚;(6)睁、闭眼时眩晕是减轻还是加重,声光刺激、变换体位时眩晕是否加重。3、眩晕伴发症状(1)自主神经症状:血压变化,出汗,面色苍白,腹泻;(2)耳部症状:耳聋,耳鸣,耳闷;(3)眼部症状:眼前发黑,复视,视物模糊;(4)颈部症状:颈项部或肩臂疼痛,上肢麻木,活动受限;(5)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头痛,意识障碍,感觉运动障碍,语言或构音障碍等。眩晕应该做哪些检查? 前庭功能检查:(1)诊室或床旁前庭功能检查:包括直立倾倒试验、原地踏步试验、扭颈试验等;(2)眼球震颤(3)眼震电图(4)平衡姿势图听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头颅CT、MRI等以明确有无头部占位、缺血性或出血性疾患。其他内科检查:包括血压、心电图、生化检查等。

  • 索引序列
  • 中医眩晕病的辨证论治论文
  • 中医内科眩晕的辨证论治论文
  • 眩晕病的中医辩证分析论文
  • 眩晕病的中医论文
  • 眩晕病证医学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