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中医对男科的治疗研究论文范文

中医对男科的治疗研究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中医对男科的治疗研究论文范文

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但大多专家认为既不是基础学科,也不宜划在临床基础学科的范围内。但如此一来,就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因为学科性质的含糊不清,导致学科在发展方向上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

学科性质模糊致使发展方向不确定

一般来说,学科性质取决于学科所涉及领域的主要特点和研究的根本内容,而其性质如何又对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床基础学科所包括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学科性质,长期以来被认为与《内经》相同,属于古典医籍范畴,因而被合称为四大经典。从其内容来看,实际包括了从基本理论到临床诊治各种疾病的方法,内容极为丰富。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有学者对学科性质的表述是: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单纯从这一定义来看,应当说是抓住了原来三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并没有任何的错误。但是,由于学科在定名时已经强调是“临床基础”,这就表明,该学科应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该学科是一门联络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说明它既不同于纯基础的生理、生化、解剖、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又不同于内、外、妇、儿等纯粹的临床学科。而完全属于临床基础的学科大致有中药、方剂、中医诊断学等。对于临床基础学科的性质究竟如何确定,一直以来尚未有定论。

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学重心不明确

正是由于学科性质模糊带来的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重心的把握难以确定。以往三门课程属经典时,主要的教学重心是放在培养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能力方面,各教学环节均围绕这一主题加以强化,比如多讲一些名家的临证经验、穿插临床诊治的典型医案,有些课程还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等等。不少中医院校还把这三门课划入临床,有自己的专门病房,以方便学生在学习中实习。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整体能力而做的具体工作。现在,将临床基础学科定位为桥梁课,那么过于偏重临床就违背了“桥梁”的特点,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最终将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课程设置僵化造成学科知识不系统

任何学科的存在,均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样一个重要条件。临床基础学科所涵盖的三门课程,虽均可包括在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之中,但具体而言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特点。比如,《伤寒论》主要是探讨六经辨证,并以这一理论体系贯穿始终;温病学则主要探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并将其作为外感温热性疾病临床诊治的基本纲要。因此,彼此之间在理论体系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况且,形成临床基础学科这一新学科之后,在学术发展方面,未能将这些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加以梳理而使其融会贯通为一体。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出现新的改变,目前的现状是仍然保持以前的课程原貌,给人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按逻辑推论,伴随新学科成立的应当是相应的较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目前学科在这一点上明显滞后,这也是学科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研究范围太广致使力量分散无特色

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临床基础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尽管给学者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但研究范围太广太杂,也必然带来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研究力量分散(学科人员本身就不多),并会因此而造成研究内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缺乏特色。而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个中医学研究领域中就会逐渐地失去竞争力和应有的地位。

经典著作淡化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三门经典课程合并形成临床基础,对原有的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因此学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方面出现明显的不扎实现象,换而言之,就是中医的基本功受到明显影响。在中医学之中,许多非常重要的理论均来自于经典著作。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包括的原著内容,还只是中医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连这些都不强调要牢固掌握,那么,中医的精华要如何来保留和传授给学生呢?当然,教学质量的问题还涉及到后期的临床实习等复杂环节,但在校期间对经典著作淡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学科工作的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呢?鉴于近期内学科的构建不可能有较大变动,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扬长避短、积极努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科的发展。

大胆尝试,推陈出新

为了促进学科学术体系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方面必须大胆进行尝试。近年来,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已经做了许多探讨,比如,有专家提出可以将三门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中有关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提取出来编成辨证理论的教材、将《伤寒论》和温病学有关外感病的内容编写成《外感热病学》、或直接将三门课压缩编成《中医临床基础》等等,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这些设想和构思均有积极意义,但有的肯定存在缺陷或问题,可以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人论证和研讨,在取得一定共识之后,委托某一院校牵头编写,先在小范围内试用,成功后再普及。希望能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改革的过程中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并由此促进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教育事业的进步。

摆脱束缚,发挥优势

临床基础学科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组合在一起,但学科的发展不应受到所谓“临床基础”一个学科的束缚。各校可根据自己原来三门课程的不同优势选择其侧重点,可以《伤寒论》为重点,也可以金匮或温病学为重点。总之,尽可能发挥原有的优势,抛弃门户之见。三门课程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凡是有利于其优势保持和扩大的工作,均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努力进行。比如,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根据以前的优势项目制定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继续深人研究,并合理的将学科人员分组结合,按照个自的长处配合工作。一旦目标明确,人员分工妥当,各项工作就会有序地进行,而学科也应当会因此而不断发展。

保持特色,强化经典

多年来的中医教育实践证明,经典著作中的许多辨治理论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切不可轻易地将其丢弃。《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为古典医籍,堪称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根基之一;温病学虽然是现代教材,但其内容却来源于古代温病学家的原著,如《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湿热病篇》等,均是温病名家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涵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非常重要的辨治思路。因此,对于这些经典原著的内容,应予以保留,并作为深人研究中医理论的必要课程。加强原著的学习,不仅对提高学生处理疾病的实际水平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够使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

适应现状,弥补不足

首先,应当逐渐的适应目前的现状,尽管大家对该学科有诸多的`不同看法和意见,但为了将其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必须停止争论,将目光转向如何弥补其不足方面。比如,不要过多地纠缠其学科是否为桥梁课,可以按照以往的习惯仍将其定位在偏重临床,保持原有的特色和临床技能培养的重点。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学重心不明确可能导致的学生学完三门课程后什么都不扎实的缺点。其次,为了改变学科合并后人员减少而产生的不利状况,除了要求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尤其是拓宽知识面之外,还可以考虑尝试让青年教师学习教授二门课的做法。既可以逐渐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资力量,还能为将来的学术理论的整合奠定人才基础。同时,鼓励大家多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之间的交叉研究,力争从中找到一些较好的契合点,甚至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理论。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有喜有忧。面对现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有策略、计划的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医世家.中医基础理论

[2]中国中医基础医学199812

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渊源已久。在治疗上也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市级课题《中药益心汤对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对于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

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

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

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可见,若心气虚衰,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就会出现周身失养,进一步使心功能下降。《内经》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圣济总录》:“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则明确指出了心气虚为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邓铁涛[1]认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到心,而发生心衰。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又常常与肺、脾、肾等脏相互影响。

正虚为本,瘀血为标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始则多因心气虚弱、气不运血、心阴亏耗,表现为气阴两虚、心血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成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心气不足贯穿心力衰竭始终,是心力衰竭恶化的重要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曰:“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心血瘀阻则出现心悸,胸闷胸痛,面色瘀黯,唇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等。

水气泛溢为最终结果

《素问·逆调论篇》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其认为除血脉不通外,心力衰竭还与水气内停有关。又如《三因方·水肿》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心气虚损衰竭,无力推动血行,血流迟滞,瘀而成水。由此可以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而引起水停,从而引发了咳喘、水肿、心悸等一系列证候。

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有一致之处的,即心衰的正虚与标实是相互交织共同存在的。其中,阳气虚衰,水饮与血瘀内停是贯穿于心力衰竭病程中最基本的病理机制。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虚加重,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心功能不全加重)虽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辨证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辨证论治,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主要是依据病因病理的变化进行,由于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所以现代大多医家都以虚实为纲,病变累及脏腑为目,结合临床实践辨证分型。

专法治疗

杨积武[9]创制的强心宁煎剂涵盖了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所倡导的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抑制心室重构的治疗大法。方由人参、黄芪、附子、丹参、泽泻、五加皮、川芎、甘草组成。以达益气温阳,强心利尿,行气活血化瘀,安神宁心之功。吴时达[10]等认为心衰的中晚期经中医辨证多为阳虚水泛,采用温阳健心灵口服液以温阳益气、利水活血,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李庆海[11]认为本病虚以气阴两虚为主,而心肾阳虚则多见于疾病的末期;实以水饮瘀血为主,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基本治则,创验方参麦宁心合剂。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葶苈子、云苓、玉竹、车前子、桑白皮、当归、丹参、枳实、生龙骨、生牡蛎组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益气养阴则气血充足,鼓动有力,活血利水则瘀散水行,郁热自消,心安神畅。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脏阳气不足(虚衰)为本,水停瘀血为标。因此,治疗需标本兼治,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治宜温阳益气,活瘀化饮为基础。自拟益心汤:黄芪、白术、茯苓、桂枝、炙甘草、泽泻、泽兰、枳壳、车前子、当归、桃仁、南葶苈子、党参、临床观察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浆脑钠肽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研究

王振涛等[12]采用左冠脉结扎术致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模型,观察了相同种类活血益气药的不同剂量配伍对心衰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的影响,发现活血益气药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且方剂配伍中多量活血药的应用均能较明显改善心衰大鼠的组织学指标心脏系数。同时从心脏组织形态学角度证明了活血药和益气药均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赵英强等[13]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大鼠心衰模型,用原位凋亡检测方法及电镜观察强心剂组及对照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组凋亡明显,强心冲剂能明显改善凋亡,其作用与卡托普利相当。沈雁等[14]研究发现,温心胶囊能明显提高心力衰竭心肌被抑制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水平,加强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阻止胶原降解及基质改建,调控细胞外基质代谢,提高衰竭心脏的射血功能。王洪良等[15]研究认为心复康口服液能通过改善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1(ANT1)、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2(ANT2)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能量代谢,治疗心力衰竭后的心肌损伤。

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各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众多医家对于心衰的认识虽各有一家之言,但总的来看其认识大同小异,基本上倾向于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水瘀互阻。在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

[2]霍根红.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J].河南中医,2009,29(2):114-117.

[3]周亚男,张军平.慢性心力衰竭大气下陷说及从气、血、水论治[J].新中医,2009,41(4):7-8.

[4]连林芳.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J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8(4):301-302.

[5]杨培君,杨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2.

[6]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

[7]王胜林.董耀荣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3-1634.

[8]韩伟锋.邱保国论治心力衰竭经验撷要[J].四川中医,2006,24(10):2-4.

[9]许抗抗,杨积武,杨积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84-86.

[10]吴时达,吴桐,吴昌碧.温阳健心灵口服液治疗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88-91.

[11]范立华,李庆海.李庆海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光明中医,2009,24(5):819-820.

[12]王振涛,王硕仁,赵明镜等.活血和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76-378.

[13]赵英强,孙兰军,李慧臻等.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762-1763.

[14]沈雁,曹洪欣.温心胶囊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的干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5-87.

[15]王洪良,曾雪滨,王艳飞等.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腺苷酸转位酶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1):18-20.

中医学属于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药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寻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学问。下文是我为大家蒐集整理的关于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析中医学与生物遗传基因密码

摘要:三联码密码不是随机排列的,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是有序分布的,标准氨基酸也是有序分布的。三联码密码说明了标准氨基酸的结构与功能特性。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和易经是可以来解译基因组的。

关键词:三联码密码;标准氨基酸;场;阴阳;易经

生物的遗传物质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RNA/DNA由核苷酸组成。不同的核苷酸按所含碱基的不同分为4种,这些碱基为腺嘌呤adenine,A、鸟嘌呤guanine,G、胞嘧啶cytosine,C和胸腺嘧啶thymine,T,为DNA特有或尿嘧啶uracil,U,为RNA特有。张洪钧、彭莉等按照AGCT化学特性依据中国阴阳理论进行阴阳分类――嘌呤AC.属阴,嘧啶CT属阳;而二者又可以分别再分阴阳,即A为阴中之阴,G为阴中之阳,C为阳中之阳,T为阳中之阴”。实际上,4x4x4=64种三联码说蕴含的生命含义也是可以根据标准氨基酸的分子特性继续演化其整体含义的。

1基因组本质是精的集中体现

基因组是人体精气的凝聚态,是人体的微观资讯调控中心,体现了人体的整体性,含有生命的全部资讯。功能的整体必然由有序的结构所完成。三联码密码不是随机排列的,是在结构有序的情况下完成的整体排列,是根据遗传物质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RNA/DNA以及标准氨基酸分子的结构功能整体特性阴阳进行分类的。

生命是整体的,是生命的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体,结构的有序性是功能统一的基础;生命是从原始的化学振荡不断进化发展过来的,正是由于生物大分子的有序运动。才最后形成了生命整体,生物大分子的有序运动是构成生命整体的基础条件。

2密码子的整体含义

密码子与阴阳4×4×4=64种联码是由阴阳演化而来的,64密码子与易经的64卦遥相呼应,反映了整体的演化规律,蕴含着最基本的阴阳,密码子不是随机也不是偶然的,而是在阴阳的相互组合中完成了生命的有形显示和相互联络。生命的发展进化是在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过来的,其内在的生命密码予必然与自然界的根本规律相一致。核糖核酸/脱氧核糖核酸是有序分布的,标准氨基酸也是有序分布的。

64密码子是阴阳转化的,代表了阴阳在64卦中的演化规律。根据中医学取象比类所方法,c为阳中之阳,那么CCC在64卦中就属于干;A为阴中之阴,aaa就代表了坤,其余类推。各三联码密码子代表了整体的阴阳属性,它的卦象代表了它在64卦中的阴阳整体属性。整体是关键的,即使在不同的星球进化,生命的物质和分子构成可能不同,但是整体还是一样的;整体是形成分子运动整体性的主导,而分子的运动则体现了整体。

三联码密码子各脱氧核糖核酸的含义第一个脱氧核糖核酸代表了这种标准氨基酸的空间结构特性,结构的刚与柔等,空间的占位等。

例如:CCC代表了脯氨酸β-吡咯烷基-α-羧酸,见图1,与一般的α-氨基不同,是一种亚氨基酸,侧链取代了自身氨基上的一个氢原子而形成杂环结构。这种杂环结构在空间上变现为刚性,不易摺叠,阻碍了其他分子的接近。卦象就表示为干。

aaa代表了赖氨酸α,ε-二氨基己酸,见图2,侧链是含4个C原子的直链烷胺,侧链的胺基带有正电性,可以摺叠与羧基带有负电性相互接近,形成一个较为稳定的环,表现出较大的柔韧性。卦象就表示为坤。

其他氨基酸依此类推。

第二个脱氧核糖核酸则与这种标准氨基酸的等电点很有关系,郭同新认为:“标准氨基酸按等电点去排列.可显示出氨基酸化学性质的周期性,与遗传密码方阵结合,得出氨基酸密码编辑的内在联络。”此处不再赘述。

第三个脱氧核糖核酸则表示了代表这种标准氨基酸的密码子在64密码子整体中的变动性和摆动性。ATGC相互间有截然不同特点的氢健和色散两种作用形式,氢键作用动力具有高度的方向性,而色散作用动力不具有方向性,只是有强烈的加和性。人类基因组中起主要作用的富含c+G遗传基因就是由高度方向性的氢键动力能作为四个碱基聚合成主导DNA的先导条件。而起著启动、终止、转录等副旋律作用的富含T+A遗传基因则由色散作用动力能作为四个碱基聚合成副旋律DNA的先导条件。这就是人类基因组的根本特点,而其他生物种就没有这种特征。因为它们是就一开始用氢键动力和色散动力同时混在一起的方式来起作用的,只是两者的比例不同而已。当然生物体越高阶,氢键作用动力占越大的比例。这种作用形式也体现了生命的进化性和主动性。生命的“阳”具有这种主动性的特点。

基因数目的推测整体是微观基因组整体的指导,在整体的作用下,形成了具体的基因组。而按照中医基础理论,人体由生克制化相互作用的五脏组成,五脏互含即每脏也由生克制化的五脏相互作用构成。由此组成了整体。按照整体一致性原则,基因组整体也由五脏基因组模组组成,每脏基因组模组也由相应的五脏基因组亚模组组成。那么总的基因数目如下:55×60/5=37500。

解释:人整体有五脏,每脏又有五脏,所以共有5×5×5×5×5×5种变化。而三联体密码共64个,减去1个起始子与3个终止子,共60个,60个密码子分配在5个亚模组脏中,每个亚模组12个密码子,那么基因的数目是37500个。平均每基因含核酸数目55个。

这只是推测。基因的数目和位置以及大小在基因组中还有个优化过程。基因组作为人体整体的资讯系统,和自然界也是和谐统一的,自然界的资讯在基因组中得到了统一集中体现。

3非基因部分与基因的关系

人类的元整体是在 *** 与卵子在相合的瞬间形成的,精卵结合后各自的亲和力等特性消失了,而受精卵的特性则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了。精卵结合的瞬间精卵特性消失的瞬间和受精卵形成之前首先形成了人类的最初整体――元整体,元整体自此开始演化,从无形逐渐演化有形,从太极-阴阳-五行以至最后演化成有形的基因组。

基因与非基因的关系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基因是基因组整体的有形整体,而非基因部分则是基因的场;这个场是生命的场,具有能动性,可以调控基因,保持基因的相对稳定,而且可以相互联络,促使基因的优化、基因的相互调控与基因组整体的形成。基因的均一化作用也说明了这一点。

4结论

基因组是整体的,是人整体的资讯的集中体现,是与人体平衡存在的自然界的资讯的集中体现。生命是有序的,有序的生命必然由有序的生命大分子的有序运动组成。取类比象应该建立在脱氧核苷酸与其他生命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中医基本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和易经是可以来解译基因组的。整体是一切生命运动的根本。

寒冷天气有利流感病毒存活

美国科学家日前证实,流感病毒在寒冷、干燥的气候环境里存活时间更长,主要原因在于寒冷天气中人体内的黏液分泌迟钝。无法将病毒清除。

据英国《新科学家》网站报道,美国纽约西奈山医学院研究小组在彼得・帕莱塞带领下进行实验,让数百只豚鼠在不同的温度和溼度下接触同一种人类的流感病毒。他们把豚鼠放在笼子里,使空气从生病的豚鼠流向健康的豚鼠。

研究小组发现,在室温下,流感的传播在溼度相对较低20%~35%时达到高峰,溼度为65%时会再次达到峰值。流感在溼度为50%左右时不那么容易传播,在溼度超过80%时根本不传播。

研究还发现,温度是一个比溼度更为重要的因素。在溼度一定的条件下,温度为5摄氏度时动物会患上流感,而温度较高时流感病毒则无法侵入。研究人员表示,这可能是因为在温度较低的条件下,患病动物的鼻子携带病毒的时间要长两天。

人体中的黏液通常通过呼吸道向上流动,将污染物清除。帕莱塞说:“当冷空气侵袭我们的上呼吸道时,黏液会变得比较黏稠,所以我们就无法像通常那样轻易地清除病毒。”

>>>下页带来更多的

中医对男科的治疗研究论文

1、论著、第一作者《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anti-human papilloma mechanisms by a Chinese medicine Keyouling》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英文版 2004年2卷3期 国家级A类期刊2、论著摘要、第一作者 《克疣灵治疗尖锐湿疣的实验研究》《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03年23卷8期 国家级A类期刊3、论著、第一作者 《克疣灵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实验研究》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2004年18卷4期 国家级A类期刊4、论著、第一作者 《克疣灵对人包皮表皮细胞和尖锐湿疣疣体组织细胞增殖影响的实验研究》 《中华男科学杂志》 2004年10卷3期 国家级A类期刊5、论著、第一作者、《克疣灵治疗尖锐湿疣调节细胞免疫功能的临床实验研究》《中华男科学杂志》 2004年10卷1期 国家级A类期刊6、论著、第一作者、《非淋煎口服液治疗衣原体、支原体感染性前列腺炎的临床应用研究》、《中华男科学杂志》、2003年9卷4期、国家级A类期刊7、论著、第一作者、《克疣灵对人包皮表皮细胞和尖锐湿疣疣体组织细胞增殖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华男科学杂志》2003年9卷5期、国家级A类期刊8、综述、第一作者、《中医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临床作用研究进展》、《中华男科学杂志》、2003年9卷5期、国家级A类期刊9、论著、第一作者、《慢性前列腺炎临床研究进展》、《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年12卷8期、国家级A类期刊10、论著、第一作者、《前必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临床应用》、《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0年21卷4期、核心期刊11、论著、第一作者、《前必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45例临床观察》、《北京中医杂志》、2000年21卷4期 核心期刊12、第一作者、《中西医结合治疗早泄77例的临床观察》、《四川中医杂志》、2001年9月 核心期刊13、论著、第一作者、《克疣灵对尖锐湿疣患者细胞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临床实验研究》、《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2004年10卷1期、核心期刊14、论著、第一作者、《克疣灵对尖锐湿疣疣体组织细胞增殖影响的实验研究》、《皮肤病与性病杂志》、2004年12月、核心期刊15、论著、第一作者、《克疣灵对CA病人NK细胞活性的影响作用》、《中国冶金医学杂志》 2011年2期 核心期刊16、论著、第一作者、《克疣灵对CA病人NK细胞凋亡调控蛋白的影响作用》、《中国冶金医学杂志》、2011年11期、核心期刊17、《中药克疣灵对尖锐湿疣病人NK细胞凋亡调控蛋白sFas表达水平的影响作用》《中国冶金医学杂志》2012年1月、核心期刊18、《帕罗西汀治疗原发性早泄的个性化临床应用研究》《中国冶金医学杂志》2012年11月、核心期刊19、《早泄的研究进展》《中国冶金医学杂志》2013年11月、核心期刊

马晓年  1969 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 1981 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获医学硕士学位, 1982---1983 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进修,自 1993 年起连续 3 次获美国性学委员会颁发的性治疗学家资格证书,是我国大陆唯一获此殊荣的医生,成为它的国际会员(该会共 1500 人,国际会员仅 90 余人)。目前任中国性学会性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男科学分会常委、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理事、北京性健康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20 多年来一直把全部精力投入社会需求迫切的性医学及性教育工作:目前已诊治 19000 多例患者,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指导进修生 10 名(含 3 名研究生);与外院医生合作开展男女性治疗药物临床研究和性医学的临床研究,任务完成后均以论文形式发表于国内杂志上。著有《现代性医学》、《马大夫谈性健康》、《性的学习》等 50 余种性医学专著和科普书籍,发表了 20 余篇学术论文和 1000 多篇科普文章,曾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全国优秀科普书籍三等奖,其中《男性学咨询》被收入 20 世纪优秀科普佳作;编讲 30 余部性医学与性教育录象片或光盘;多年来任北京电视台《生命、生育、生活》及北京电台《今夜私语时》长期特邀嘉宾。推荐于 2017-12-15查看全部14个回答作品集上海_美行思远艺术留学+个性化定制作品集值得一看的上海相关信息推荐美行思远作品集上海-美行思远专注于作品集培训,国际艺术大咖授课,高额奖学金,国际院校,热门专业,留学作品集。不通过按协议全额退费,点击咨询美行思远作品集上海本月459人已咨询相关问题咨询北京美行思远国际教育科技有限...广告平面设计学习内容_零基础入学_免费试学值得一看的平面设计学习内容相关信息推荐平面设计学习内容?怎么样?40万设计人才缺口,岗位需求大,天琥平面设计学习内容,已为企业输送逾30万设计人才,校区覆盖全国70多个城市。本月519人已咨询相关问题咨询上海天琥教育培训有限公司广告晓年的资料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极速提问动物乐园 正在咨询一个宠物问题

《行为-心理疗法治疗早泄的临床试验研究》《中医辨证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中药前列止痛汤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的疗效与机理研究》《前列通瘀汤对前列腺蛋白所致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大鼠前列腺组织细胞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与前列腺液白细胞及卵磷脂小体数量相关性分析》《虎杖愈浊汤治疗实验性大鼠慢性盆腔疼痛综合症的研究》《前列汤治疗慢性盆腔疼痛综合征湿热瘀阻证临床研究》《慢性前列腺炎中医证侯研究中的问题及对策》《从心肝论治精浊》《从脾论治血精》《李曰庆调补肝肾法治疗男科疾病经验》等。

中医对男科的治疗研究进展论文

男科是一门研究男性生殖生理和病理、诊疗规律和男性特有疾病的一门学科,内容涉及祖国医学之遗泄、精浊、阳萎、不育等症。 冲任二脉同属奇经八脉。 冲有冲要之意,冲脉为十二经脉之冲要,调节十二经及滋润、温养十二经。《灵枢・海论》称其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又称“血海”。 任有妊养、担当之意,任脉担当一身阴脉之妊养,为阴脉之海,凡精、血、津液,皆为任脉所司,又有“任主胞胎”之说。冲任与妇科经带胎产的关系已为前贤广泛论述。本文之论述冲任与男科的关系。 冲任二脉是男性生殖的枢纽 01 男性生殖的基础 肾藏精,肾精又称为“先天之精”,是禀赋自父母的遗传的先天之精和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的生殖之精,所以,肾与生殖密切相关。 另一方面,先天之精必赖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脾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加之肝主疏泄功能正常,助脾运化。也就是说,肝脾胃,三者协同,水谷才能化生精微,使先天肾精不断得到滋养,生殖的基础才能得到保证。 02 冲任二脉与男性生殖基础关系 《灵枢・逆顺肥瘦》云:“夫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五脏六腑皆禀焉。”阐明了冲任是由十二经脉气血满溢而成,是脏腑经络气血汇聚之处,反过来对脏腑经络起濡润温养作用。 从经络循行看,足太阴经与足阳明胃相表里,所以,冲任二脉与脾经相关联。 从功能看,脾气健运,腐熟水谷化生精微,精微化生气血。水谷盛则气血盛,水谷衰则气血衰,而气血的盛衰直接关系到血海的盈亏,因此,冲任二脉与脾密切相关。 肝藏血,主疏泄,具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冲任二脉为气血汇聚之处,若肝藏血功能正常,则冲任盛,反之则血海亏。故而,肝血的盛衰,直接关系到冲任二脉血海的充盈或亏损。 另外,《素问・骨空论》云:“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讲的是冲脉与少阴肾经相并;《难经・八难》云:“夫肾间则冲脉所出之地……”讲的是冲脉起于肾间。由此可见,肾的虚实,直接关系到冲任二脉的盛衰。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得出,肝脾肾,与冲任二脉互相依存、互相制约,肝脾肾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冲任二脉气血的盛衰,反之冲任二脉气血的盛衰,对肝肾脾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又有一定影响。 03 冲任二脉与宗筋的关系 男人的生殖系统,中医称之为宗筋。 从经络的循行,冲任二脉汇集宗筋。冲任二脉气血旺盛,濡养肝经、脾经,汇集宗筋,使宗筋功能正常,反之则不能濡养宗筋,表现为宗筋功能失常。 从生理功能来看,《临证指南医案・调经》记载:“血海者,即冲脉也,男子藏精,女子系胞。”直接提出了冲脉的生理功能,能够促进男子的藏精功能。 五音五味 从病理病机来讲,《灵枢・五音五味》记载:“此天之所不足也,其任冲不盛,宗筋不成。”直接了当的说明了冲任二脉的衰败,知道导致男性生殖功能下降。 由此可见,肝脾肾,是男性生殖功能的基础,冲任二脉是枢纽。通过冲任二脉枢纽承上启下的作用,使肝脾肾三个器脏的生理功能,对宗筋的生殖活动进行调节。反之,冲任二脉失调,男性的生殖功能就会发生异常行为。 冲任二脉失调与男科疾病 01 冲任失调的成因 冲任二脉充盛,则男性生殖功能正常;若冲任二脉失调,男性功能则会发生病变。 冲任二脉失调,成因既有正虚又邪实。虚证由气陷不固、精血虚损所致;实证由阴寒里急、湿热下注、瘀血阻滞所致。 02 冲任失调可致男科疾病 临证指南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遗精》载:“华,二九,遗精,按脐下过寸,动气似若穿梭,此关元内空,冲脉失养而震跃不息。” 淋症 《临证指南医案・淋浊》:“王,五八,悲忧惊恐,内伤情志。淋浴熏蒸,外泄阳气。络中不宁,血从漏出。盖冲脉动,而诸脉皆动,任脉遂失担任二司,下元真气,何以固纳……” 由此可见,冲任二脉失调,也可直接导致男科疾病。 素问 《素问・骨空论》云:“冲脉为病,逆气里急。”《经络学》指出:“本经循腹至胸中而散,故有气急、胸腹痛、气上冲心等证。” 由此可见,冲脉为病时,临床上常见为男子的气从少腹上冲心胸,抽掣阴部,或睾丸偏坠胀痛、小便后寒颤,或见血精、早泄阳萎、茎中痒痛,或见不射精。 《素问・骨空论》云:“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疝,女子带下瘕聚。” 由此可见,任脉为病时,临床上常见为男子的阴囊湿痒,或小便挟精、淋漓不畅、阴部发痒等前阴诸病。 冲任二脉在男科疾病中的运用 冲任二脉为生殖的枢纽,冲任失调为男科疾病的病理机转,在治疗上当调理冲任。 《本草纲目・牵牛子》记载了一段医案,讲的是李时珍的外甥,因酒色过度而致精隧阻塞疼痛,李时珍以辛香走窜疏通冲任二脉,取得治疗效果。这段医案,为男科疾病的治疗,从冲任二脉着手,提供了新的思路。 发展到清朝,清代叶天士明确提出了“通补冲任”的治疗原则,即补精填髓必佐以宣通任冲二脉。 但冲任二脉等奇经的用药,不同于一般的补益法。例如通过《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而总结的调理冲任二脉,当“以柔剂阳药,通奇经不滞,且以血肉有情,栽培身内之精血。” 经过前人们的总结,《临证指南医案》对调理任冲二脉的用药指导思想,总结为:肉苁蓉、补骨脂、巴戟肉、菟丝子、沙苑子、覆盆子、枸杞、山药、牛膝、山萸肉、当归、芝麻、桂圆等,药性温柔而无寒热之偏、无温燥之弊的药物,温补冲任;以鹿角胶、鹿筋胶、羊肉胶、龟胶、阿胶、紫河车、动物骨髓、羊肉、鲍鱼等,血肉有情之品续精填髓。 温补冲任二脉的同时佐以宣通,使温补柔腻之品补而不滞,可用小茴香,归肝肾脾胃四经,此四经为气血冲任二脉的基础,故小茴香既能温冲任、暖下焦,又能畅气机,使温补柔腻之品无壅滞之弊。 对冲任气陷不固者(见少腹坠痛连及阴部,或见睾丸偏坠帐痛、不射精、血精、阳萎、早泄、小便失禁、舌淡、脉细无力),可用人参、茯苓、鹿茸、鹿角霜、紫河车、肉苁蓉、巴戟肉、吴茱萸、覆盆子,升固奇阳。 对冲任血虚受损者(见少腹隐痛、腰膝酸软,精液冰冷,或伴阳萎早泄、梦遗滑精、尿频、舌质淡、脉沉细无力),可用鳖甲、龟胶、阿胶、当归、川芎、丹参、鹿角胶等,温养冲任。 寒客冲任者(见少腹寒冷疼痛、自觉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阴器收缩、小便清长、疝气、舌体胖嫩、苔白滑、脉沉细),可用当归、吴萸、生姜、巴戟天等。 冲任湿热者(见阴囊痒或作痛、小便淋浊白淫,或阳萎、血精、茎中痒或烧灼,或排便不爽,尿后尿道口有米泔水样物,伴腰酸、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可用苍术、黄柏、牛膝、苡仁。 综上所述,冲任二脉不论在生理、病理,还是在治疗上,都与男性生殖功能密切相关。故而,合理使用药物调整冲任二脉,可使男科疾病在治疗上,缩短疗程、疗效提高。

樊友平1 戴美童21 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东方医院,吉林 长春1300622 湖北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北 荆州434100【摘 要】在深入考察传统文献关于男科虚劳证之发病因机、证治方药与房事养生学原理基础上,结合作者临床管窥所及,提出男科虚劳症在发病学中,因极精逞欲而耗散其真、心意贪爱而劫灼脏器、“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的病理转机。在深入分析阴阳形气之不足、五脏精血之匮乏的基础上,提出男子虚劳诊疗的方药化机。强调诊虚劳症之脉法运用,强调补肾填精、五脏兼调以疗虚劳之重点仍在温气以充形不足、补味以填精不足。再强调方药治疗虚劳症之外,重掘中医男科理论与实践的重点领域—房事养生学理论对调养肾精、治疗虚劳的作用与价值,提出顺天道、行人道,解酲以酒,以人疗人的性治疗学观。【关键词】男子虚劳;补肾填精;以人疗人夫天地生人,气血筋骨,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万众侔也。然则男妇形质有异,功能相迥。妇人者,胞宫血室,经带胎产,是属阴类,故孙思邈云:妇人之别立有方者,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也。男子者,茎垂精室,勃起施泄,乃归阳类,故自古男妇诸疾,证治各异以。考诸男子者,阳也,以动为用,以泄精为乐,凡先天禀赋不足,后天施泄过度,意淫于外,房劳于内,五劳六极七伤,气、血、精、液,生病始于过用,则男科虚劳之症作矣,至于其方药化机,绳墨规矩,运用之妙,悬乎一心也。1 病因病机粤稽坟典,考诸文献,乃知始论男子劳倦诸伤者,殆肇于《内经》矣。《素问》以为,肾者主蛰,为先天为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聚真阴而寓真阳。五脏充盛,仍可施泄。凡斫伤太早,极意房帏,天癸戕伐,肾元虚惫,责茎疲精匮,诸症蜂起。男女房帏,乃人伦之本,王化之基,然过则为害。《玉房秘诀》引冲和子云:夫一阴一阳之谓道。凡人之所以衰微者,皆伤之阴阳交接之道尔。《素闻·举痛论》云:余闻百病生于气也,……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内外皆越,故气耗矣。马元台《素问注证发微》释云:“人有劳役,则气动而喘息,其涵必出于外。夫喘则气越,汗则外气越,故以之而耗散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王冰注云:“强力,谓强力入房也。”又,《素问·风论》云: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张景岳释云:“内耗其精,外开腠理,风邪乘之,故曰内风。”《灵枢·百病始生》云:“其生于阴者,奈何?歧伯曰:忧思伤心;重寒伤肺;愤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由此可知,“饮酒宿醉赴阳台,极精逞欲恣欢爱”是男子劳倦虚弱之因由也。故《内经》认为:今人之夭寿、半百而衰者,因其“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者也。后世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发掘男子虚劳之因机。仲师认为,“千般疢难,不越三条”,而“房事伤”是其病机之一途也。《玉房秘诀》在《天下至道谈》、《素问·阳阴应象大论》所论七损八益的基础上,更明确的提出了心意不欲而强用之所致气绝;心意贪爱,阴阳未和而用之所致溢精;阴不坚而强用之,中道强泻所致夺脉;劳倦,汗出未干而交接所致气泄;卒暴交会,新便,身体未定而强用之所致机关厥伤;淫佚于女,自用不节,数交失度,用力强泄所致百闭;力作疾行,劳困汗出,连施不止所致血竭等七损之因机,皆因强为过用,损伤肾精,戕及五脏之房室劳伤矣。尝考先师之论,房室伤者,乃后世所谓色欲伤也,为精、气、神之病也。沈金鳌有言:盖以三者相因,不能离贰。精能生气,气能生神,荣己一身,莫大于此。然则男子虚损,殆非肾虚一途矣。凡心、肝、脾、肺四脏之衰,饮食劳倦,痰饮瘀血,六淫七情,之变之化,皆可由气及血,因精及血,致令肾亏之病也。即如《灵枢·本神》之论: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痠痿厥,精时自下。《素论·痿论》亦言: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驰纵,及为白淫。此皆情志所致虚劳遗泄、阳痿不举也。至于其他诸伤,则在所难免,故笔者认为,男科虚劳之疾,其本在肾,其标在精,其变在脏腑也。近年海内同仁在肾虚劳倦基础上,提出心肾不交、脾肾阳虚、肾虚肝郁、肺肾阴虚诸证因机,更丰富和发展关于男科虚劳证学说之发病因机。张景岳指出:脏气互通,病气互传;五脏交伤,穷必及肾。此源流之必然,亦治疗之要着。余以为明乎此,则思过半矣。2 方药化机男科虚劳之证,涉及阴阳形气之不足,五脏精血之匮乏。证之临床,脾肾两虚,阳气不足,证见精清精冷、淋白淫浊;肝肾不足,乙癸虚损,证见精少梦遗,夜梦交通;肾水虚乏,心火亢炽,证见梦遗连连,阳强不倒;肺肾阴亏,虚火内灼,证见精中血丝,虚阳频举;肝气郁悖,肾亏失涵,证见交不射精,憎厌女子;肾阳不足,命火式微,证见劳淋膏琳,精冷,囊缩阴痿;肾阴不足,虚火灼胞,证见血精精少,肾滞漏疾;阴虚及阳,肾气受戕,证见鸡精艰嗣,癃闭尿精;邪术伤肾,游弋花柳,证见毒淋杨梅,筋疝下疳;禀受不足,元阳大虚,乃天宦天厌,茎垂细小矣。呜呼!男子虚劳,岂可独执肾虚一隅,而弃心肝脾肺及相关形体乎!上述各证,凡若此者,固皆先天不足,或色欲过度,少阴受戕,然则多戕及诸脏腑所由致也。虽然,色欲房帏之所伤,或重在肾,而实则因于心、肝、脾、肺同病矣。何以知之?丹溪先生尝言:主闭藏着,肾也;司疏泄者,肝也。五脏皆有相火,而其系上属于心。心,君火也,为物所感极易动,心动则相火亦动矣。肾主先天,脾主后天,二者阳气相煦,精相生;肾者藏精,肺者主气,少阴与太阴,母子之脏也,皆宜各司其职,共保血气精液之安谧,则君相之火,宁静无犯矣。论男子虚劳为病,先贤多精于论证,详于脉法,言之凿凿,辩证精当,故效如桴鼓。考之今人,似不尽然矣,“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所谓管窥而已。”(《伤寒论·自序》)次利器假人,自遗戈矛也。而西洋物理伎巧,实证诊断,皆可为吾术所用,然则毕竟不可以僭越岐黄诊法者矣,况理趣渊微之脉学乎!虚劳男子脉法,肇于《内经》,广大于仲师。《金匮·血闭虚劳病》: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又云: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次名为革。……男子则亡血失精。又云: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痠削不能行。又云: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又云: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可见仲景《金匮》数篇,曾多处据脉之虚、芤、迟、微、细象以诊断男性虚劳之证。再如“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后世在此基础上,又据病者状况,将涩脉亦列入诊断男子虚劳证中。如《脉经》曰:涩脉,为精血不足之候,丈夫脉涩,号曰伤精。《医宗金鉴》曰:脉涩伤精。今之贤者,若王琦、徐福松、陈文伯诸师,则更拓虚劳脉学领域,可谓出神入化矣。然则古今病能非一也,岂可以先辈之论囿今人之思?窃以为中医诊法,自当四诊合参,而脉学尤重,不可偏废。证诸今人,物质丰裕,劳力日少,劳心日繁,形腴于外,痰浊壅中,精匮在下,故男子虚劳之证,虚、芤、迟、微、细、涩,不一而足,但诸脉之中,亦当夹实之象,不可不知。更有甚者,至致虚有盛侯(此言脉象)自当舍脉从症,舍证从脉矣。至若虚劳辩证,当自恪遵先训,坚守祖法、施以祖方。窃尝诊男科虚损诸疾,每以轩歧之至论弘旨、仲景之肾气丸方,屡起沉疴,殊觉神圣工巧之至矣。《内经》云:虚则补之。又云: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男科补肾疗虚之法,歧轩以将,代有阐发着。《内经》云:损其肾者,溢其精。王冰云: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明代临床大家张景岳曾言: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源泉不竭。细究诸家之言,乃言补肾中阴阳水火之妙法也。然则肾为水火之宅,通于五脏,主生殖,乃做强之官,阴阳形气之虚,当以精于气中求之。故余以为,男科补肾疗虚之规矩准绳,当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之旨,观仲景肾气丸几仲景六味丸之设,则霍然心中矣。先师方论,至善至美矣。然古方今病不相能,由来尚矣。先贤补肾益精以疗虚劳,方药何止万千!然大略不变宗法,补肾气,则仲景之八味丸也;补肾阴,则仲景之六味丸也。后之医家,据五脏六腑虚损之变,以六味丸加麦冬、五味子,乃麦味地黄丸也;加知母、黄柏,则知柏地黄丸也。以八味丸加鹿茸、五味子,乃十补丸也;加车前子、川牛膝,则济生肾气丸也。……今人据此增损化裁,方出多端,不惟累起沉疴,抑且学术发展,更为企业乃至社会经济发展之支柱产业矣。然其勋业伟功,仍不废《内经》补肾疗虚之准绳,仲师仲阳补肾疗虚之祖方也。余曾集邀国内同仁与东瀛大韩诸友,共襄国家教育部《中华性医珍籍集成》、《中华泌尿男科学古典集成》两文献整理课题,其核心工作乃蒐集散佚海内外之泌尿、男科、房室、养生类古典文献,点校注释。其间,余细究前人补肾疗虚,尤于男科诸证所施方药,舍上述八味、六味之外,每多用鹿角、麋角、龟角、五味、远志、蛇床子,仅《医心方·卷二十八·用药石第二十六》一章,此五者近十度出现。余以为此辈补肾不过于燥,更兼有补肾益心之功,尤于五味、远志二者联用于补肾填精方中,则意味深长。而鹿(麋)角胶、龟胶,合方即为二仙膏,阴阳同补,精血共生,乃符“草木之药,性偏难效;气血之属,异类有情。”之旨此外,传统中医从尿中炼取秋石,乃古闲补肾疗虚之至品,惜今日炮制近废!观西医之提纯绒毛膜性腺激素(HCG、HMG)之源于尿中,“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深可哀哉!补肾之方,本无定轨,因人而药,各有所宜。纵观行内,男科补肾之流弊,“执流忘源,泥方遗理”,动辄淫羊藿叶、阳起石类,构热毒之药,称海内奇方;邪火灼肾,药石毒人,为祸多端,其害岂可胜说哉!观朱丹溪《格致余论》之驳秦桂丸,振聋发聩,殷鉴不远!3 宝肾全精夫妇居室,男欢女爱,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人道即天道,当不可废者。《褚氏遗书》引彭祖语曰:男不欲无女,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肾精元气亦有限,嗜欲则无涯,尾闾不禁,沧海已竭,精髓随枯,故人生当阳神蛰精,方可淫溢五脏,宝命全形。 顺天道,行人道考《合阴阳》、《天下至道谈》、《玉房秘诀》、《素女经》、《洞玄子》诸典籍,其于男女交接之道,皆谓欲不可纵,并将房室养生却病理论上升至与自然相合,把施泻与闭藏同四季相协调,——欲有所忌、欲有所避、欲不可早、欲不可纵、欲不可强,甚将房室行为学与仿生学相类比,探究出三十法、九势、六状,可谓纯谆谆者也,其实质在地不违天和,法天象地,规阴距阳,方可保肾全精,养性延龄。孔仲尼曾云:年之少者,戒之在色。人身一小天地。男女房室,阴阳之道,精液为室,即能爱之,性命可保。然而,先贤所谓宝肾全精,绝非禁欲或单纯闭固之法。纵观房内秘笈,多云“施泄有度”,否则,则“生痈瘀之疾”。宝肾,谓乏肾精肾气;全精,谓蛰藏五脏之精也。《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合,若春无秋,若夏无冬。因而和之,是谓圣度。“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今人龙伯坚、龙式昭《黄帝内经集解》引孙思邈《千金方·卷二十七·房中补益》云:阴阳交会之要者,正在于阳气闭密而不妄泄尔。密不忘泄,乃生气强固而能久长,此圣人之道也。 解酲以酒 以人疗人孙思邈认为,人年四十以下,多有放纵;四十以上,顿觉气力一时衰退,诸病蜂起。《玉房秘诀》引冲和子云:“夫极精逞欲,必有损伤之病,斯乃交验之著明者也。即以斯病,亦以斯愈,解酲以酒,足为喻也。”自马王堆汉墓帛书所藏房内养生秘笈、《玄女经》、《素女经》、《玉房自必诀》、《千金方》、《医心方》至《素女妙论》、《紫闺秘书》、《摄生总要》、《三峰丹诀》、《房术秘诀》、《福寿丹书》、《秘本种子金丹》,乃至妇科专著如《竹林寺女科》、《妇科玉尺》等文献,均广泛载录性治疗学“以人疗人”之法——《天下至道谈》之八益、《医心方》之九状、六势、三十法、养阴、养阳及黄河逆流、三峰丹法,不一而足,皆可用于男科虚劳诸证之疗治也。然而,囿于社会文化观、价值观与道德观所局限,上述以人疗人之法,为历史所湮没数千年。殆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因玛斯特斯——约翰夫妇所创“人类性感集中训练疗法”和卡普兰“新性行为治疗学”风靡世界之际,国内同仁方知古代房中养生之术——以人疗人之法,乃是广含现代性治疗学神髓的宝藏!又历载,反观国内男科学界,能将此以人疗人之法自觉纳入临床者,仍有寥若晨星之感。《经》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男科虚劳,即因先天不足,更由后天失养,而更多见于房室所伤。然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乃精之处也。余以为,阴痿鸡精、七疝淋浊、精病难嗣、癃闭天厌,因于肾虚者,不可呆补,须知脏气立通,阴阳互根,治肾之中,当于阴中求阳、阳中求阴;调肝补肾、交通心肾、盗养脾肾、滋肾养肺;亦须知“药有个性之特点,方有全群之妙用。”既知房中之事,能生人,亦能杀人,防病于未然,也须知房帏伤精损伤,交戕五脏,既病防变,勿在安未受邪之地。发是,则男子虚劳可瘳,诸证平复,抑且惠及糟糠,和谐社会矣。【第一作者简介】樊友平(1961——),男湖北荆州人,主任医师,主要从事性医学,性心理学临床工作。

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

中医学不是自然科学的分支,它一直与中国古代哲学交融在一起,中医学有着自己对生命本体的认识,有着自己特定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过程。下文是中医学专业毕业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摘要】中医临床基础医学成立至今,尽管在学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尤其在学科性质、学科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因此,面对现状,应当有策略、有计划的积极应对在现有基础上,强化经典以弥补不足,并尽可能发挥学科原有的优势,大胆进行改革,努力推陈出新,以促进学科的迅速发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中医学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传统经典课程合并组建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此后,各中医院校以此为模式,纷纷进行了学科的改革,以新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来开展各项工作。尽管临床基础学科从组建开始就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但教学、科研、临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进行着。回顾新学科成立后近8年的时间,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进步,尤其学科的整体面貌有灿然一新之感。但若从各方面的具体情况而言,其现状不容乐观。

【关键词】中医临床医学;现状;对策

1学科现状的客观评价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至今,从学科发展的总体状况来看,应该说是利弊共存、喜忧参半。对此作一客观的评价和分析,是目前学科发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学科面临的困境

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虽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但也明显地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归纳起来说,主要面临三方面的困境。其一,《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合并是行政划分的结果,合并之前应该进行过科学的论证。但到目前为止,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与合并之前无太大变化。因此,远远没有达到产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校原来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专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伤寒专业实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匮、温病专业方面研究水平较高。而简单地合并之后,就冲淡了三门课程的原有优势。也许初衷是以优促建,以好带动全体共同前进。但结果却是相互牵扯制约,干扰了学科的发展进程。

其三,没有新的统一的教材,教学还是保持着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现出“临床基础”的特色或独特之处。三门课程的合并,结果就象是“拼盘”一样,只有形式,没有贯穿整体的核心内容。

学科长处面面观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因此,临床基础学科以新学科的形式出现,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以理推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其一,拓宽了专业范围。由于临床基础学科涵盖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的丰富内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围较之原有学科明显扩大,在研究的内容方面则可更为灵活。《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均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学内容,但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的诊治方法上,又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因此,打破原有的学科框框,可以对这些交叉内容进行深人的研究,改变以往此类研究较少的现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学术思维模式。以前三门课程单独而立时,在学术思维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比如,虽然温病学理论的形成与《伤寒论》有密切关系,但在具体的研究思维方面,却很少联系到《伤寒论》来展开思考。再如,《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同为张仲景所作,尽管各自涉及的重点不同,但学术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然而从这一方面进行学术研究的学者却并不多见。所以,三门课程合并之后,对学术的发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仲景学说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为该领域研究生整体能力的提高提供广阔的空间。温病学是研究外感热病的专门学科,《伤寒论》中亦有许多有关外感热病的理论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讨感受温热病邪引起的温病,后者则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热病。二者在这一点上既有共同之处,又各有所长,分而研究均不全面。在原有学科之中,研究生在选题时,理论、实验及临床研究必然会受到学科研究领域的限制,因而对其整体学术水平和能力的培养都是不利的。而学科合并之后,突破了这个“瓶颈”,研究生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将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导师也将从外感热病辨治的角度进行培养,从而使研究生实际诊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学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临床基础学科目前存在的问题,找出其关键环节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当前临床基础学科不良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学科性质模糊、学科定位不准、课程设置僵化。

但大多专家认为既不是基础学科,也不宜划在临床基础学科的范围内。但如此一来,就带来一些不良的后果。因为学科性质的含糊不清,导致学科在发展方向上失去了明确的目标,从而影响了学科发展的速度。

学科性质模糊致使发展方向不确定

一般来说,学科性质取决于学科所涉及领域的主要特点和研究的根本内容,而其性质如何又对该学科的发展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临床基础学科所包括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学科性质,长期以来被认为与《内经》相同,属于古典医籍范畴,因而被合称为四大经典。从其内容来看,实际包括了从基本理论到临床诊治各种疾病的方法,内容极为丰富。临床基础学科成立后,有学者对学科性质的表述是:既有基础学科的特点,又有临床学科的属性。单纯从这一定义来看,应当说是抓住了原来三门学科的基本特点,并没有任何的错误。但是,由于学科在定名时已经强调是“临床基础”,这就表明,该学科应是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该学科是一门联络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学科。说明它既不同于纯基础的生理、生化、解剖、中医基础理论等学科,又不同于内、外、妇、儿等纯粹的临床学科。而完全属于临床基础的学科大致有中药、方剂、中医诊断学等。对于临床基础学科的性质究竟如何确定,一直以来尚未有定论。

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学重心不明确

正是由于学科性质模糊带来的学科定位不准,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重心的把握难以确定。以往三门课程属经典时,主要的教学重心是放在培养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能力方面,各教学环节均围绕这一主题加以强化,比如多讲一些名家的临证经验、穿插临床诊治的典型医案,有些课程还安排学生去医院见习等等。不少中医院校还把这三门课划入临床,有自己的专门病房,以方便学生在学习中实习。这些,都是为了提高学生临床处理疾病的整体能力而做的具体工作。现在,将临床基础学科定位为桥梁课,那么过于偏重临床就违背了“桥梁”的特点,从而造成教师教学中的困惑,最终将对教学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课程设置僵化造成学科知识不系统

任何学科的存在,均应具有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这样一个重要条件。临床基础学科所涵盖的三门课程,虽均可包括在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之中,但具体而言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特点。比如,《伤寒论》主要是探讨六经辨证,并以这一理论体系贯穿始终;温病学则主要探讨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并将其作为外感温热性疾病临床诊治的基本纲要。因此,彼此之间在理论体系方面就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况且,形成临床基础学科这一新学科之后,在学术发展方面,未能将这些各具特色的理论体系加以梳理而使其融会贯通为一体。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并未出现新的改变,目前的现状是仍然保持以前的课程原貌,给人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觉。按逻辑推论,伴随新学科成立的应当是相应的较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也应有相应的变化,但目前学科在这一点上明显滞后,这也是学科不能很好发展的重要原因。

研究范围太广致使力量分散无特色

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分为二的,临床基础学科研究范围的扩大,尽管给学者们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但研究范围太广太杂,也必然带来一些弊端。主要表现在研究力量分散(学科人员本身就不多),并会因此而造成研究内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响,最终的结果就是学科在研究内容上缺乏特色。而一个学科没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个中医学研究领域中就会逐渐地失去竞争力和应有的地位。

经典著作淡化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由于三门经典课程合并形成临床基础,对原有的经典著作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因此学生在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方面出现明显的不扎实现象,换而言之,就是中医的基本功受到明显影响。在中医学之中,许多非常重要的理论均来自于经典著作。其实,《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包括的原著内容,还只是中医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连这些都不强调要牢固掌握,那么,中医的精华要如何来保留和传授给学生呢?当然,教学质量的问题还涉及到后期的临床实习等复杂环节,但在校期间对经典著作淡化而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3学科工作的应对策略

面对当前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我们应当采取怎样的策略和措施呢?鉴于近期内学科的构建不可能有较大变动,必须在现有的条件下扬长避短、积极努力,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科的发展。

大胆尝试,推陈出新

为了促进学科学术体系的发展,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的编写方面必须大胆进行尝试。近年来,不少专家和学者对此已经做了许多探讨,比如,有专家提出可以将三门课程以及其他学科中有关中医辨证论治体系的内容提取出来编成辨证理论的教材、将《伤寒论》和温病学有关外感病的内容编写成《外感热病学》、或直接将三门课压缩编成《中医临床基础》等等,有些院校已经开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这些设想和构思均有积极意义,但有的肯定存在缺陷或问题,可以组织专家有针对性地进行深人论证和研讨,在取得一定共识之后,委托某一院校牵头编写,先在小范围内试用,成功后再普及。希望能在中医临床基础学科改革的过程中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并由此促进中医学理论和中医教育事业的进步。

摆脱束缚,发挥优势

临床基础学科将《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组合在一起,但学科的发展不应受到所谓“临床基础”一个学科的束缚。各校可根据自己原来三门课程的不同优势选择其侧重点,可以《伤寒论》为重点,也可以金匮或温病学为重点。总之,尽可能发挥原有的优势,抛弃门户之见。三门课程之间可以互相支持,凡是有利于其优势保持和扩大的工作,均应有目的、有计划地去努力进行。比如,在研究内容方面,可以根据以前的优势项目制定几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继续深人研究,并合理的将学科人员分组结合,按照个自的长处配合工作。一旦目标明确,人员分工妥当,各项工作就会有序地进行,而学科也应当会因此而不断发展。

保持特色,强化经典

多年来的中医教育实践证明,经典著作中的许多辨治理论是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切不可轻易地将其丢弃。《伤寒论》、《金匮要略》均为古典医籍,堪称是中医理论发展的根基之一;温病学虽然是现代教材,但其内容却来源于古代温病学家的原著,如《温热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湿热病篇》等,均是温病名家的经典之作,)其中包涵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和非常重要的辨治思路。因此,对于这些经典原著的内容,应予以保留,并作为深人研究中医理论的必要课程。加强原著的学习,不仅对提高学生处理疾病的实际水平很有帮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够使其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中医的特色。

适应现状,弥补不足

首先,应当逐渐的适应目前的现状,尽管大家对该学科有诸多的`不同看法和意见,但为了将其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必须停止争论,将目光转向如何弥补其不足方面。比如,不要过多地纠缠其学科是否为桥梁课,可以按照以往的习惯仍将其定位在偏重临床,保持原有的特色和临床技能培养的重点。这样可以避免因教学重心不明确可能导致的学生学完三门课程后什么都不扎实的缺点。其次,为了改变学科合并后人员减少而产生的不利状况,除了要求全体教师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尤其是拓宽知识面之外,还可以考虑尝试让青年教师学习教授二门课的做法。既可以逐渐培养一专多能的师资力量,还能为将来的学术理论的整合奠定人才基础。同时,鼓励大家多做《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三门课程之间的交叉研究,力争从中找到一些较好的契合点,甚至提出新的观点、创立新的理论。

综上所述,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现状有喜有忧。面对现状,我们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的态度,有策略、计划的努力做好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医世家.中医基础理论

[2]中国中医基础医学199812

心力衰竭,是各种原因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心肌损害及收缩力减弱所致的心功能不全(失代偿期)的一种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是世界性日趋严重的危害健康的主要问题。中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渊源已久。在治疗上也已取得了较理想的疗效,我院近2年完成的中西医结合市级课题《中药益心汤对心衰患者血浆脑钠肽作用的临床研究》结果再次证实利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运用中医中药治疗该病对于降低再住院率、病死率,及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的认识

心力衰竭属于中医的“心水”、“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内经》记载:“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脉痹不已,复感外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上气而喘”,“心胀”和“心痹”就其临床表现而言可归于心力衰竭。张仲景发展了《内经》水气为病的思想,提出了“心水”病名。《金匮要略》:“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描述出心力衰竭的主要症状。中医学“心衰”病名首见于唐代孙思邀《备急千金要方》。详述见于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此处“心衰”虽非心力衰竭的典型表现,但与心力衰竭是有一定联系的。

2、中医学对心力衰竭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学认为心主血脉,心力衰竭则是各种病因导致这一功能受损而发生的病证。心衰的病因主要为心脏自病或他脏之病影响及心,造成气血阴阳诸虚,或六淫外邪犯心,从而损伤心脏。

心气虚衰为发病基础

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血液在全身经脉中运行以濡养周身,心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心气”上,即心气是推动血液在血脉中运行的动力来源。心气充沛,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才能保证心血的搏出,使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正如《仁斋直指方》所谓:“人以气为主,一息不运,则机缄穷;一毫不续,则窍壤判……血脉流行者亦气也……盛则盈,衰则虚”。可见,若心气虚衰,推动血液运行无力,就会出现周身失养,进一步使心功能下降。《内经》称“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圣济总录》:“虚劳惊悸者,心气不足,心下有停水也”,则明确指出了心气虚为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邓铁涛[1]认为:“五脏皆致心衰,非独心也”。肺、脾、肝、肾的功能失调都可影响到心,而发生心衰。心力衰竭的主要病位在心,又常常与肺、脾、肾等脏相互影响。

正虚为本,瘀血为标

心力衰竭发病机制始则多因心气虚弱、气不运血、心阴亏耗,表现为气阴两虚、心血不畅,进而气虚阳衰或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两虚,心脉瘀滞”,成为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基础。尤以心阳(气)亏虚,心脏鼓动减弱,营运无力为其病理变化的主要方面。心气不足贯穿心力衰竭始终,是心力衰竭恶化的重要因素。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曰:“元气既虚,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为瘀”。心血瘀阻则出现心悸,胸闷胸痛,面色瘀黯,唇甲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等。

水气泛溢为最终结果

《素问·逆调论篇》说:“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水气之客也”。其认为除血脉不通外,心力衰竭还与水气内停有关。又如《三因方·水肿》称:“短气,不得卧,为心水”。心气虚损衰竭,无力推动血行,血流迟滞,瘀而成水。由此可以推论出:心气虚导致血瘀,血瘀又进而引起水停,从而引发了咳喘、水肿、心悸等一系列证候。

关于心衰病机虽有较多论述,但认识是有一致之处的,即心衰的正虚与标实是相互交织共同存在的。其中,阳气虚衰,水饮与血瘀内停是贯穿于心力衰竭病程中最基本的病理机制。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可以概括为:心气虚→血瘀→水停→心虚加重,与现代医学心力衰竭的神经内分泌机制(心功能不全→神经内分泌激活→心室重构→心功能不全加重)虽分属不同的理论体系,但在一定程度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3、中医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辨证治疗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中医对于心力衰竭的治疗最重要的就是辨证论治,心力衰竭的辨证分型主要是依据病因病理的变化进行,由于心力衰竭的主要病理机制为本虚标实,所以现代大多医家都以虚实为纲,病变累及脏腑为目,结合临床实践辨证分型。

专法治疗

杨积武[9]创制的强心宁煎剂涵盖了现代医学治疗本病所倡导的强心、利尿、扩血管及抑制心室重构的治疗大法。方由人参、黄芪、附子、丹参、泽泻、五加皮、川芎、甘草组成。以达益气温阳,强心利尿,行气活血化瘀,安神宁心之功。吴时达[10]等认为心衰的中晚期经中医辨证多为阳虚水泛,采用温阳健心灵口服液以温阳益气、利水活血,具有良好的近期疗效。李庆海[11]认为本病虚以气阴两虚为主,而心肾阳虚则多见于疾病的末期;实以水饮瘀血为主,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为基本治则,创验方参麦宁心合剂。方由人参、麦冬、五味子、葶苈子、云苓、玉竹、车前子、桑白皮、当归、丹参、枳实、生龙骨、生牡蛎组成。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利水之功。益气养阴则气血充足,鼓动有力,活血利水则瘀散水行,郁热自消,心安神畅。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心衰为本虚标实之证,心脏阳气不足(虚衰)为本,水停瘀血为标。因此,治疗需标本兼治,在补虚的基础上兼以利水消肿、活血化瘀。治宜温阳益气,活瘀化饮为基础。自拟益心汤:黄芪、白术、茯苓、桂枝、炙甘草、泽泻、泽兰、枳壳、车前子、当归、桃仁、南葶苈子、党参、临床观察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及血浆脑钠肽的作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实验研究

王振涛等[12]采用左冠脉结扎术致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模型,观察了相同种类活血益气药的不同剂量配伍对心衰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的影响,发现活血益气药可以改善心肌梗死后心衰模型大鼠心脏系数及功能,且方剂配伍中多量活血药的应用均能较明显改善心衰大鼠的组织学指标心脏系数。同时从心脏组织形态学角度证明了活血药和益气药均有逆转心室重构作用。赵英强等[13]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大鼠心衰模型,用原位凋亡检测方法及电镜观察强心剂组及对照组的心肌细胞凋亡情况,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无心肌细胞凋亡,模型组凋亡明显,强心冲剂能明显改善凋亡,其作用与卡托普利相当。沈雁等[14]研究发现,温心胶囊能明显提高心力衰竭心肌被抑制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水平,加强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阻止胶原降解及基质改建,调控细胞外基质代谢,提高衰竭心脏的射血功能。王洪良等[15]研究认为心复康口服液能通过改善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1(ANT1)、心肌线粒体腺苷酸转位酶2(ANT2)的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能量代谢,治疗心力衰竭后的心肌损伤。

应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各方面均有较大的进展,无论是基础理论,还是临床应用。众多医家对于心衰的认识虽各有一家之言,但总的来看其认识大同小异,基本上倾向于本虚标实,气阴两虚,水瘀互阻。在增强疗效、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避免不良反应等方面显示了独特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葛鸿庆,赵梁,郝李敏.邓铁涛教授从脾论治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36(4):9-10.

[2]霍根红.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理实质[J].河南中医,2009,29(2):114-117.

[3]周亚男,张军平.慢性心力衰竭大气下陷说及从气、血、水论治[J].新中医,2009,41(4):7-8.

[4]连林芳.辨证分型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例析[J1.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8(4):301-302.

[5]杨培君,杨磊.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概要[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2,25(1):2.

[6]李立志.陈可冀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4(2):136-138.

[7]王胜林.董耀荣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633-1634.

[8]韩伟锋.邱保国论治心力衰竭经验撷要[J].四川中医,2006,24(10):2-4.

[9]许抗抗,杨积武,杨积武教授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11(1):84-86.

[10]吴时达,吴桐,吴昌碧.温阳健心灵口服液治疗收缩功能不全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1,8(2):88-91.

[11]范立华,李庆海.李庆海教授治疗慢性心衰经验[J].光明中医,2009,24(5):819-820.

[12]王振涛,王硕仁,赵明镜等.活血和益气方药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大鼠左心室重构影响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22(5):376-378.

[13]赵英强,孙兰军,李慧臻等.强心冲剂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3,7(12):1762-1763.

[14]沈雁,曹洪欣.温心胶囊对心力衰竭大鼠心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mRNA表达的干预效应[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3):85-87.

[15]王洪良,曾雪滨,王艳飞等.心复康口服液对慢性压力负荷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腺苷酸转位酶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11,18(1):18-20.

中医对男科的治疗研究论文题目

1.中医学的知识本体解析及启示2.医药认知模式创新与中医学发展3.气候因素对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影响4.师承教育在中医学发展中的作用探讨5.论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中医学的发展6.中医学在当代发展的思考7.浅谈中医学中的全科医学观念8.病机的主体地位及其构建过程是中医学的核心内涵9.创新辨证论治 发展现代中医学——对现代中医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再思考10.实施中医学专业认证 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11.中医学相关的道、阴阳、五行学说的共性、进步和局限浅析12.生存·发展·创新——对20世纪中医学发展道路的反思13.西医院校护理专业《中医学》教学探讨14.转化医学在中医学的应用探讨15.论中医学的优势与特色16.情景教学在中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17.中医学与取象比类18.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优先出19.试论中医学的构建与发展20.中医学的科学性与现代化(来源:学术堂)

看你想研究那些方面了,多看看别人的论文就有思路了,有本《中医学》里面挺多的

我给你一些思路.

写论文时最关键的一步就是选题,论文题目有了明确的选题后才能确定整个论文内容组成部分,而且医学类专业论文撰写的选题如果没有一定的新颖性,是很难投刊发表的。下面我给大家带来2021医学类论文的题目有哪些_医学专业论文题目150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中西医结合论文题目

1、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肿瘤化疗患者消化道毒副反应的疗效观察

2、 基于玄府理论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思维模式的构建

3、 中西医结合防治干预对社区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的影响

4、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5、 消化心身疾病中西医结合整体诊治专家指导意见

6、 功能性便秘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7、 中西医结合新思维辨治脓毒症核心病机

8、 社区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9、 中国脑梗死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

10、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11、 消化性溃疡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12、 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13、 胆石症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14、 癌症防控需“消灭+改造”的持久战——中西医结合值得期待

15、 中西医结合消化内镜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研究述评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耐多药肺结核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18、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

19、 早泄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试行版)

20、 中西医结合改良肌内效贴对膝骨性关节炎影响的临床研究

21、 中西医结合疗法 对子 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激素水平及炎性因子的影响

22、 中西医结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23、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疗效Meta分析

24、 中西医结合早期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30例疗效观察

25、 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26、 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

27、 放射性肺炎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28、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肺损伤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29、 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展合理用药咨询门诊的实践与分析

30、 慢性前列腺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路

31、 慢性荨麻疹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32、 中西医结合治疗腺性膀胱炎研究进展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34、 痔疮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3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进展

36、 急性心肌梗死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

37、 短期规律中西医结合运动康复对冠心病病人心肺功能及运动能力的影响

38、 心血管疾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重点、策略及 方法

39、 中西医结合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肝性脑病的效果分析

40、 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肝胆胰疾病的现状与展望

41、 中西医结合治疗胆石病的现状与展望

42、 原发性肝癌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43、 中西医结合是系统化管理和个性化治疗的统一——从中医院管理和突出中医特色看中西医结合

44、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进展

45、 恶性肿瘤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研究现状与展望

46、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中西医结合非手术疗法疗效评价

47、 《中西医结合老年衰弱评估量表》的构建研究

48、 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

49、 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及血糖水平的影响分析

50、 中西医结合治疗帕金森病睡眠障碍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护理专业 毕业 论文题目

1、人文护理模式应用于妊娠期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实施效果

2、家庭协同护理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的影响

3、护理风险管理在心内科老年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4、探讨高职院校护理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5、OSCE考核方案在PBL护理实验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及研究

6、案例讨论法在妇产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7、高职高专护理"三校生"病理学 教学方法 改革实践性探讨

8、精细化护理模式对眼科手术患者康复及护理质量提升的作用

9、全面护理对产妇中转剖宫产发生率的改善作用

10、本科护理伦理学课程的教学研究分析

11、护理干预对新生儿足跟采血疼痛的影响

12、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糖脂代谢的影响

13、团体延续性护理对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及血糖水平的影响

14、预见性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足患者知识认知及足部护理行为的影响

15、循证支持下针对性护理开展于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应用价值

16、行为转变理论的整体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及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

17、糖尿病产妇生产引起新生儿皮肤损伤的护理

18、优质护理对老年糖尿病疾病护理管理中的临床效果研究

19、2型糖尿病伴肥胖症患者采取二甲双胍联合利拉鲁肽治疗的护理体会

20、手术室护理干预在结石性胆囊炎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1、全过程针对性营养干预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中的护理效果观察

22、标准化护理干预对胃溃疡伴糖尿病患者心理状况及内镜检查依从性的影响

23、微信平台的健康 教育 对高龄产妇妊娠期糖尿病护理价值体会

24、小儿肺炎合并糖尿病的整体护理临床效果观察

25、患有糖尿病骨科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26、营养护理干预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控制及营养状况的影响

27、系统性护理干预对甲亢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并发症的影响

28、中医情志护理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应激及血糖波动的影响

29、多样化护理干预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遵医行为的影响

30、血糖信息化在提升血糖监测率PDCA循环护理模式中的作用

31、护理专业药理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32、 儿童 抗癫痫药物超敏综合征临床特征及其护理干预策略分析

33、小儿推拿配合抚触护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观察

34、重力喂养配合体位舒适护理对极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影响

35、近二十年我国养老护理人员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36、护理管理在骨科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37、团队培训模式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观察

38、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国内外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研究比较分析

39、围术期全流程综合护理在 种植 牙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40、三年制护理专科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影响因素研究

41、成人线粒体肌病护理1例

42、人体解剖学课程"运动系统"部分微课教学效果评价--以甘肃中医药大学2018级高职护理专业为例

43、趾骨骨折术后恢复期中医护理干预效果分析

44、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静脉溶栓治疗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45、护理干预在降低手术室患者手术应激中的应用

46、预见性护理在急诊科脑卒中患者的应用观察

47、分级护理在急性酒精中毒患者临床救治中的护理效果

48、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剥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

49、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78例的优质急诊护理体会

50、肾内科病房护理标识专科化管理的实施与效果分析

医学检验免疫毕业论文题目

1、基于纳米颗粒的分子展示应用于超灵敏检测

2、SLE患者中几种新型自身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诊断价值的探讨

3、多肽酶检测和细胞表面荧光标记的新方法研究

4、区域检验服务协同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5、胶体金喷膜仪的设计与开发

6、重庆市乡镇卫生院医疗资源的调查研究

7、基于氧化石墨烯和硫化铅纳米颗粒的荧光生物传感器研究

8、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快速诊断金标试纸条的研制及初步应用

9、纳米粒子免疫层析法在检测异位妊娠和膀胱癌中的应用

10、现代医院检验科模块化设计研究

11、酶免工作站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12、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胶体金免疫层析法血清快速测定的性能评估

13、基于微型压电与光谱生化分析系统的POCT新技术研究

14、长江三角洲地区犬猫皮肤真菌病调查及体外药敏试验

15、我国医学检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6、基于电化学分子信标基因传感技术的HIV-1核酸检测新方法研究

17、Free β-hCG和PAPPA光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试剂的研制

18、乙肝快速分析仪的研究与开发

19、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中PPAR γ的作用研究及相关炎症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建模分析

20、综合性医院医学检验资源优化管理研究

21、全自动多功能免疫检验过程关键问题的优化研究

22、HMGB1通过NF-κB激活TGF-β1诱导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

23、若干病毒感染模型的动力学分析

24、现代综合医院检验中心空间设计研究

25、大型公立医院创建医学独立实验室可行性研究

26、高血压病证型与血清褪黑色素水平的相关性研究

27、医用臭氧与α-干扰素对照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28、网织血小板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应用

29、G公司第三方独立医学实验室服务营销策略研究

30、临床毛细管电泳的研究

31、基于光电检测与信息处理技术的纳米金免疫层析试条定量测试的研究

32、贫铀长期作用后的吸收分布特点及其主要蓄积器官的损伤效应研究

33、基于磁性微球的PMMA微流控免疫分析芯片系统的研究

34、hr HPV、L1壳蛋白、p16蛋白与宫颈病变的关系及诊断价值研究

35、76例急性白血病的MICM分型及预后

36、国产化学发光法诊断系统检测乙肝表面抗原的评价

37、蛋白A-藻蓝蛋白β亚基双功能蛋白的性质及其在免疫检测中的应用

38、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检验开展现状及检验项目合理化设置研究

39、__医学检验集团发展战略研究

40、胃肠肿瘤标志物诊断大肠癌之检验医学实践

41、广州KM公司分析前流程优化方案制定

42、医学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43、脑脊液中ADA、LA、CRP、LDH的检测在小儿颅内感染诊断中的价值

44、MiR210和Stat3全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的表达通过HIF-1α通路对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45、医学检验器材智能化物流系统的设计与运营

46、上海市嘉定区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检验质量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

47、六西格玛管理在临床检验流程中的应用研究

48、基于纳米材料修饰的新型生物传感器检测D-二聚体

49、新城疫快速诊断金标试纸条的研制及初步应用

50、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蛋白的原核表达和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分子诊断研究

2021医学类论文的题目有哪些相关 文章 :

★ 优秀论文题目大全2021

★ 大学生论文题目大全2021

★ 大学生论文题目参考2021

儿科医学论文题目

2021毕业论文题目怎么定

★ 优秀论文题目2021

★ 2021策论文范文6篇

★ 关于医学的学术论文(2)

★ 医学论文选题的四大基本方法

★ 药学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大全选题

中医对男科的治疗研究论文怎么写

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指中国传统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它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在研究方法上,以整体观相似观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依据,具有朴素的系统论、控制论,分形论和信息论内容。(一)论文名称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二)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⑴ 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 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⑵ 通过分析本地(校) 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三) 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五) 论文写作的目标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 目标定得过高, 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六)论文的基本内容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他们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基本内容一般包括:⑴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⑵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七)论文写作的方法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 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 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八)论文写作的步骤论文写作的步骤,也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论文写作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 希望我们可以帮你。

嗯哼  楼主想要多少(zi)呐,有木有  小题目Y

一、中医论文的基本格式 论文格式是由论文内容决定的,中医论文总体上属于自然科学论文的范畴。撰写格式要遵循国家和国际标准和规定,国家标准是《GB7713—86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国际标准是《ISO8—1977文献工作—期刊的编排格式》。作者要随时关注有关期刊对中医论文写作格式的最新要求。根据现行的有关标准,中医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应包括以下部分:题目、摘要、导言、正文(临床资料、材料方法)讨论、小结、致谢、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因学位级别、专业类型的不同,其结构略有差异。但基本结构是由标题、署名、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引言、资料、结论)讨论、致谢、参考文献组成。学位论文属于学术论文的范畴,具备学术论文的一般特征,是一种重要的中医药论文文体,但它又是一类非常特殊的学术论文,其鲜明的个性特点表现在: 1、作者单一:学士学位论文是由大学本科毕业生独立完成,并以此考察申请人的知识基础和动手能力,(硕士、博士学位的论文是研究生,或未经过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在中医药研究上做出优异成绩的同等学历者)。 2、篇幅不限:由于学位论文要显示作者已经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相应的工作能力。论文要体现一定的工作量,故论文篇幅不受限制,但不宜太短(5000——10000字)。 3、用于申请学位:学术论文是用于传递学术信息、进行学术交流,多为公开发表、或会议宣读交流的形式。但学位论文的撰写目的是用于答辩,申请学位,或向学位授予部门递交的论文。 4、学位的考核依据:大学本科生或研究生的学业,主要体现在课程的学习情况和论文的写作水平。全面考核申请学位人员的学术水平,论文是反映知识和能力的重要依据。通过考察论文的质量及答辩成绩,决定是否授予学位。

泌尿外科医学论文

在临床医学的发展中,泌尿外科自古以来就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发展最快的临床学科之一。泌尿外科专业范围主要覆盖很多方面,常见的有疝气、隐睾、鞘膜积液、精索静脉曲张等等。以下是我整理的泌尿外科医学论文,欢迎阅读。

随着泌尿患者数量的增加,临床护理的工作也越发的重要。实践证明,护理工作质量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临床治疗的效果,还对泌尿外科患者的恢复速度有着很大的影响。

泌尿外科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率、复发率都较高。泌尿外科疾病与饮食、机体、遗传、药物、感染等因素都有密切关系,所以针对泌尿外科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术前护理、心理护理和饮食指导有着很关键的意义[1]。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200例泌尿外科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每组治疗效果进行研究分析。200例患者中,男108例,女92例,年龄33~62岁,平均(±)岁。两组患者疾病史、体重、文化、经济等都没有明显的差别,即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具有可比性。

方法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主要分为术前教育和术后健康教育。术前健康教育主要是为了加强患者对自身了解,主要通过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自身泌尿系统和与生殖系统的解剖特点及生理知识,向患者讲诉泌尿外科疾病发病原因、发病症状、对健康危害、感染途径、用药注意事项、饮食结构以及护理常识,为后期治疗做准备。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适宜饮食方案。

术前护理 主要包括一些几个方面:①安抚患者情绪:患者在术前会产生焦虑情绪,情绪严重者有可能影响手术效果,所以护理人员应了解患者焦虑原因,并采取相应安抚措施,告知患者手术的主要内容和手术的安全性,给患者讲解手术成功的案例,鼓励患者坦然面对手术;②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和健康评估,某些手术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抗生素使用过程中要严格遵医嘱;③对于一些焦虑现象严重、情绪激动的患者,酌情给予口服或肌注射器安定,用鼓励性语言沟通,并且协助麻醉师摆好体位,密切观察心电图,如有异常及时通知手术人员[2]。

心理护理 从患者住院开始,接诊人员应态度和善,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增加医患人员关系。耐心询问患者病情,不适症状,针对一些涉及隐私的问题,言语要委婉,主治医师要对医院及自身实力充满自信,增强患者安全感。对于术前比较紧张的患者,护士要做好相应的心理疏导和安抚工作,详细的介绍手术的相关的情况,讲诉手术的安全性,使患者对手术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进而消除由于未知而带来的恐惧。术后护理人员及时问候患者,对手术的成功表示祝贺,这种心理上的鼓励和安慰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饮食指导 泌尿外科患者的治疗与康复与患者的饮食结构有着密切联系,合理的饮食结构有利于泌尿外科的治疗和康复。患者应注意少喝浓茶,多吃猪肝、鸡蛋,以及新鲜白菜与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的食品,少吃动物的肉、内脏等动物蛋白高含量食品,少吃菠菜、甜菜根等含钙丰富食物以及草酸多的.蔬菜,术后禁食1~2d[3]。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t检验;P<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见表2。

3、讨论

泌尿外科患者人数逐年增加,对患者有效的、科学的护理意义重大。本文数据显示,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了健康教育、术前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等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和治愈率分别为和,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和,并发症和复发率分别为和,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和。这些数据表明,对泌尿外科患者采取科学的、合理的护理措施是非常必要的,能有效提高治愈率和患者满意度,降低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1]叶惠连.健康教育及护患沟通在泌尿外科护理中的应用[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12):2295-2296

[2]赫丽杰,丛辉,卢德祥.浅谈人性化护理在泌尿外科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2,24(1):155-157.

[3袁平西,张雪琴.泌尿外科感染的原因与解决对策探讨[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5):456.

  • 索引序列
  • 中医对男科的治疗研究论文范文
  • 中医对男科的治疗研究论文
  • 中医对男科的治疗研究进展论文
  • 中医对男科的治疗研究论文题目
  • 中医对男科的治疗研究论文怎么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