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美国皮肤病发展史研究论文

美国皮肤病发展史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美国皮肤病发展史研究论文

人工皮肤在治疗烧伤、烫伤方面具有减轻患者疼痛,愈后不留瘢痕的特效,并且对治疗糖尿病足等长期难愈性溃疡具有良好疗效,且可使患者恢复触觉功能。

人工皮肤能帮助一些被烧伤或者皮肤出现各种问题的患者解决皮肤移植难的问题,使得他们能尽快治疗好自己身上的病痛,从而恢复健康,算是一种很有益的研究。

这是因为许多烧伤的人都要用到皮肤,如果真的研发成功了,那么对于烧伤的人来说是非常好的,这样他们就能够有皮肤去换了。

我们的皮肤对人体起到保护的作用,如果人的皮肤出现了问题,不仅会影响人的外观,还会影响到我们身体的抵抗力。保护好我们的皮肤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皮肤一旦被损伤,修复起来是非常困难的,也会影响到一个人的面容,让人变得自卑。美国斯坦福大学研发出一种“人工皮肤”,据悉这种人工皮肤也可以实现我们正常的皮肤功能,在医学上的意义很大,可以帮助修复烧烫伤的皮肤。

人类的皮肤如果被烧伤烫伤后,会出现萎缩长疤痕的现象,医学上治疗烧烫伤的办法,效果比较好的就是植皮,但是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从患者身上取下比较好的皮肤,移植到被烧烫伤的地方。这种方法需要经过反复的移植手术,对自己的皮肤本身就是一种伤害,修复过程比较痛苦,而且修复好的皮肤也没有那么自然。

美国斯坦福大学研发出的人工皮肤,高度的类似于人类的皮肤,这种皮肤还具有人类的知觉,可以感知温度,感知触觉。可以帮助被烧伤的皮肤恢复触觉,它的外形上也更像人类的皮肤,移植后更加自然。

这种人工皮肤如果能被应用到医学上,将会推动医学研究上的进步,是造福于人类的伟大发明。可以帮助更多的皮肤病患者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不仅仅是烧烫伤的皮肤问题,对于糖尿病引发的皮肤溃烂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人工皮肤除了可以被应用到医学上,在其他行业也凸显出重要的作用。比如化妆品的研发,可以借助人工皮肤来实验效果。人工皮肤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它存在的价值不可估量,希望未来它能够给人们来带更帮助。

美国皮肤病发展史论文

迈克尔杰克逊得的是“白癜风”以及“急性丙泊酚和苯二氮平类药物中毒”导致心脏骤停不幸身亡。

作为非裔美国人,杰克逊早期的肤色是深棕色,但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肤色便逐渐变白。此事逐渐引起媒体关注,亦有人怀疑他可能在漂白皮肤。而兰迪·塔拉波雷利的1986年传记当中指出杰克逊被诊断出白癜风和红斑性狼疮,白癜风使他的皮肤部分变白,红斑狼疮病情不重;

1999年,迈克尔因为劳累过度脱水入住过纽约的里诺斯山医院进行治疗。当时负责治疗迈克尔的LenHorovitz医生说,迈克尔真的患有白癜风,很多年来的病情导致了他皮肤变白。迈克尔有斑点的地方看不见,他出现在公共场合的时候也化了妆,但是白癜风确实是真的。LenHorovitz医生承认在纽约迈克尔入院以前为他治疗过几次,但他没有做任何事情使迈克尔的皮肤变白。

事实上,早在1986年迈克尔就被诊断为白癜风。但在媒体的炒作下,人们给出了几乎一致的猜测:迈克尔进行了皮肤漂白术或植皮。迈克尔的姑姑和姐姐都是白癜风患者,迈克尔后来也表现出家族遗传的白癜风症状,并且越来越严重。

不过他看起来比白人还白的样子不是白癜风的症状表现,更不是因为漂白,而是在脸上涂了厚厚一层堪比面膜的妆遮盖白癜风的缘故。严重的“白癜风”患者嘴唇头发也会变白,这也是迈克尔为什么画眉毛涂唇彩的一点原因。

2009年6月25日,正为复出演唱会《就是这样》做准备的杰克逊因急性丙泊酚和苯二氮䓬类药物中毒导致心脏骤停,并因抢救无效与世长辞。洛杉矶法医裁定这是一宗凶杀案,他的私人医生康拉德·默里被判过失致死。杰克逊的逝世引发了全球性的悲痛,他的公众悼念仪式在世界各地进行了转播。

扩展资料:

因病离世——

2009年6月25日,杰克逊在他位于洛杉矶荷尔贝山租赁的住处逝世。他的私人医生康拉德·默里曾试图急救但没有成功。洛杉矶消防队的救护人员于12:22(太平洋夏令时间,协调世界时 19:22)接到911电话,并于三分钟后抵达杰克逊的住所。

搜狐娱乐 2017-12-26 15:03

据报道,当时杰克逊已停止了呼吸,救护人员对他进行了心肺复苏术。杰克逊被紧急送往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附属医疗中心急救,于1:13(协调世界时 20:13)抵达医院。当地时间2:26(协调世界时 21:26)迈克尔·杰克逊被宣告死亡。杰克逊的逝世引发了全球性的悲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迈克尔杰克逊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迈克尔·杰克逊漂白与整容之谜 是皮肤病?

白癜风。

相关介绍: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后天性限局性或泛发性皮肤色素脱失病。由于皮肤的黑素细胞功能消失引起。

在1986年迈克尔就被诊断为白癜风。但在媒体的炒作下,人们给出了几乎一致的猜测:迈克尔进行了皮肤漂白术或植皮。杰克逊本人在1993年公开做过解释,他表示患上了皮肤失调症,皮肤色素受损,这是家族里的一种遗传病。

扩展资料

相关背景:

1999年,迈克尔因为劳累过度脱水入住过纽约的里诺斯山医院进行治疗。当时负责治疗迈克尔的LenHorovitz医生说,迈克尔患有白癜风,很多年来的病情导致了他皮肤变白。LenHorovitz医生承认在纽约迈克尔入院以前为他治疗过几次,但他没有做任何事情使迈克尔的皮肤变白。

白癜风可以出现在双胞胎及家族中,说明遗传在白癜风发病中有重要作用。研究认为白癜风具有不完全外显率,基因上有多个致病位点。

白癜风各年龄组均可发病,皮损为色素脱失斑,常为乳白色,也可为浅粉色,表面光滑无皮疹。白斑境界清楚,边缘色素较正常皮肤增加,白斑内毛发正常或变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白癜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迈克尔·杰克逊

功能化妆品概要 功能化妆品的界定 在过去的10多年里,作为化妆品和制药工业革新,以及消费者对化妆品态度转变的结果,化妆品和药品的界线因为交叉而更加模糊不清,见Fig1-1, 由于这种交叉,化妆品和类似药物功效的新类别产品已经出现。比如,尽管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 (FDA)没有将功能化妆品(Cosmeceuticals)定义为独立类别,但是该术语已经被派生出来,并且被化妆品制造厂商者,迫不及待地用于描述化妆品和药品组合的一类产品。 每天都有越来越多的术语,用来描述我们正在称为功能化妆品这类日用品。这些包括: 美容增补剂;活性化妆品;效能化妆品;生物活性化妆品;植物化妆品;功效化妆品 皮肤治疗剂;皮肤药物;化妆品药物;疗效性化妆品。 当然,这些术语不都是一样的,在有些情况下,使用者正试图对一些产品类别进行正确地区分;在另一些情况下,使用者可能会简单地"将新酒装入旧瓶"。 美容增补剂基本上是天然营养保健类产品,通过口服产生美容效果,它们通常以胶囊形式使用,但有时以汤剂或甚至酊剂形式使用。 活性化妆品包括"活性"成分,可能不产生许多令人满意的健康益处,然而使用类似效能化妆品或功效化妆品的术语意味着:它们比一般化妆品表现出一些较有用的功效。 比如:皮肤治疗剂和皮肤药物只能简单地归为功能化妆品中的一小类,而化妆品药物被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定义为:化妆品和药物相组合的产品,这类产品包括含氟牙膏,抗头皮屑香波,也必须符合人体健康,化妆品卫生和安全法规。由于世界上现有的化妆品卫生和安全法规,和全球文化存在着不同的差异,造成对功能化妆品的许多不同解释;并且不同的国家正在使用上述多种短语和术语,来表达功能化妆品。 .2 功能化妆品历史 尽管功能化妆品这个术语,最初由美国皮肤学家阿尔伯特克利格曼医学博士,在20世纪70年代制造出来,但埃及人是有史以来,最早认识到化妆品能有保健的作用。考古学家已经发掘出一些古代化妆品罐,在其化妆品罐上所写的象形文字是说:"对视力有益"和"止血"。公元前1600年书写的医用莎草纸,经常涉及到许多功能化妆品。特别受人喜爱的是使用蜂蜜和牛奶的制剂,据说蜂蜜和牛奶有助于治疗皮肤疾病。而其他由乳香、植物油和石蜡按等比例制造的产品,声称能消除面部皱纹。 对于许多中世纪的阿拉伯医生和他们的欧洲同行来说,化妆品、香精和草药之间没有什么区别。他们所做的研究和试制工作,同时也覆盖了这些学科。化妆品和洗涤工业从医药领域中分离出来,是19世纪当现代制药工业开始发展,当第一个管制药物销售的政府法令实施以来,所出现的现象。 在近来的50多年里,有点讽刺性的是,医生和公众过分关注化妆品,引起的过敏反应。化妆品作为有效帮助治愈的作用被忽视,直到它在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才被重视。 克利格曼通过开发能改善紫外损伤皮肤外表和抗皮肤皱纹的制剂,重新点燃人们对化妆品的兴趣。在此,他使用维甲酸作为活性成分。维甲酸已被证实:具有消除细小皱纹、减少衰老角质症,和促使胶原形成的能力。 克利格曼认为:新的化妆品技术"使得在皮肤护理品中,加入数量不受限制的活性物质成为可能,这些活性物质来自自然资源-来自植物、海洋、地球以及宇宙,包括那些由化学家合成的令人心动的物质名单。比如:维生素和抗氧化剂、抗炎、影响情绪的香味、胎盘、羊水血清和众多的激素,选择的范围十分广泛。" 功能化妆品类型 (1)按通常使用来划分,功能化妆品被分为下列各部分: 皮肤护理:包括防晒和其他皮肤护理品; 头发护理:包括洗发香波、护发剂和保护头皮健康的护发品; 身体护理:包括除臭剂和广泛范围的个人护理品; 化妆护理:包括护甲、护眼和彩妆美容产品。 大多数功能化妆品绝多数是皮肤护理品,特别强调防晒品类;其次第二大类是护发品。 (2)按性别化使用来划分,功能化妆品被分为: 在男性中,潜在功能化妆品使用的关键领域是: 头发再生、抗衰老、抗头皮屑、抗汗、抗皮炎、抗牙齿腐蚀、抗脚癣以及作为收敛剂; 在女性中,功能化妆品最多数用于: 抗皱纹、丰乳、苗条(抗脂肪团)、脱毛、口腔卫生、皮肤变棕色、皮肤美白、细胞再生复原、抗自由基、抗静脉曲张。 在这个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当今,人们心里将青春与美丽联系在一起,对于女性,不断使用抗衰老面霜和皮肤美白产品,将构成不断增长的化妆品消费大市场。最近几十年,最流行和最有争议的功能化妆品,有些含有果酸:α-羟基酸(AHA)和β-羟基酸(BHA),它们都是非常流行的"抗衰老物质"。 红血丝是另一个美容的疑难问题,在这个领域中,生物化妆品和植物化妆品正愈加流行。许多植物药材,特别是葡萄叶提取产品,已经被成功地开始应用,减缓红血丝的局部面霜,也正日益进入市场。(今后继续连载) -------------------------------------------------------------------------------- 功能美白成分解析 1、减少黑色素生成,概念跟“预防胜于治疗”相类似:利用防晒露,使皮肤因缺少黑色素生成的刺激而变白。通常这类美白产品配方里都添加有防晒因子。 2、加速已出现色素沉着的角质层细胞的新陈代谢:α羟基酸及A醇可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它们可帮助消除已出现色素沉着的细胞,使肌肤外表更明亮,还可使不断更新的基层细胞加快其生长分裂速度。这样,黑色素细胞进入邻近细胞中的数量就会较少,肌肤就会显著变白。 3、减少新色素的生物合成:关于此类成分的作用过程,目前市面上出售产品的内含成分大多通过抑制酪氨酸酵素而起作用。通常此类衍生物不能兼备安全性和功效性。以对苯二酚为例,该活性成分因据称有毒而渐遭弃用。 于是,近年来,新一代功能性美白产品成分成为许多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和开发重点——熊果素:其结构是对苯二酚的葡萄糖甙,通过抑制酪氨酸酵素而起作用;其刺激性及敏感性比苯二酚小很多。使用浓度介乎1%~10%之间,最好高于5%。易溶于水,需添加稳定剂以避免在最终配方中变色。 曲酸:其效用是在观察日本清酒酿造工人的手变白时发现的。它能有效抑制酪氨酸酵素,可溶于水,使用浓度介乎1%~3%之间,无毒,用后刺激性极小,在亚洲食品工业中被用作抗氧化剂。但在美白产品中应用,配方中存在稳定性问题,会令加入曲酸的产品变成黄褐色。基于这一原因,含有曲酸的美容化妆品中均添加抗氧化剂。 棕榈酸曲酸:由曲酸衍生而来的脂溶性成分,相对于防晒露及其配方中可能添加的防腐剂而言,其好处在于不影响它们的活性。尽管推测它能起抑制酪氨酸酵素的作用,但确切的作用过程仍未被业界人士彻底搞清楚。而通过人体试验显示其性质稳定,无刺激性。 维生素C衍生物:维生素C可有效抑制酪氨酸酵素,但不具相应比例的美白效果,因此业内人士推断是其抗氧化作用令黑色素减少进而分解,从而起到了美白作用。由于其性质倾向不稳定,故其配方中需添加其他成分保持其稳定性,但可能会因此而降低其功效。值得一提的是,维生素C磷酸镁盐是维生素C相对稳定的衍生物,可溶于水。作为皮肤美白成分使用时,浓度介乎5%~10%之间。具有令肌肤明亮及抗氧化作用,并能刺激胶原蛋白的合成,也常用于抗衰老保养品中。 壬二酸衍生物:该酸由引起花斑癣的皮屑芽胞菌酵母自然生成,通过该分子的作用会使皮肤出现淡斑。它是氧化酵素的有效抑制剂,因此也能抑制酪氨酸酵素。对光不敏感,与皮肤相容性好,但难以溶解,不便与乳液结合,近年来生产出的衍生物azelaoidiglycine,在其浓度含量为3%的口者喱中有显著的美白效果。 植物萃取物:许多植物萃取物具有美白肌肤的作用,而当前的问题是如何正确辨别它们内部的活性成分。譬如,中国植物蔷薇科属火棘(Pyracanthafortuneana)的衍生物,其美白作用与抑制酪氨酸酵素、抗组氨作用均同步进行,虽然目前仍不清楚这些作用是否来自萃取物中的同一成分,但肯定它包含多酚—— 一种洋甘草(Glycyrrhiza glabra)精油中供研究及散见于多种不同植物中、被确认为具美白功用的物质。 总之,美白配方的功效主要取决于所含成分的类型,人们可以通过试管及人体测试进行评估。不过有研究成果显示,数种活性成分结合产生的护理功效,可高于单一成分功效的总和。某些成分——如硫辛酸、山梨酸、萄糖氨、谷光甘肽及半胱氨酸等——各自的美白功效不大,但结合使用可提高其功效。

皮肤性病科护理教学的几点体会 皮肤护理课包括的专业理论知识多,专业操作技能广泛,学院 非常重视基础护理和临床护理教学,所以要上好一堂生动的、高质量 的皮肤护理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关键。 皮肤科患者由于某些疾病病程较长,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病 人心理压力较大,且疾病表现在外,视觉上难以被旁人接受,更增加 了病人的心理负担,在皮肤护理教学中,学生往往有怕脏、怕传染的 心理而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 故在临床护理教学中既要让护理学生学 好皮肤病的基础理论, 又要做好病人的基础护理, 使病人舒适的同时, 也要注重与病人的交流,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放松心情接受治疗, 促进疾病的痊愈。现将皮肤科护理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1 培养和激发护理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皮肤病总论概念性强,内容较单调。皮肤科外用药物多种 多样,为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带教时笔者将本科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 联系起来,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给学生展示外用药物 实物剂型时,先给学生观看美容霜、防晒霜、珍珠霜等,然后讲解其 组成、作用、适应证、用法及注意事项。在学习外用药物的剂型时, 先给学生拿一瓶水——溶液剂型,一袋炉甘石粉——粉剂,然后将炉 甘石粉倒入水中,形成洗剂,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记忆,从而激发 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皮肤专科护理操作较多,如湿敷、封包、封闭及 对创面处理等,应给予更多的耐心和讲解,可在操作示范后让护生从 简单到复杂操作[1-2],鼓励护生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临床,自己先 寻找护理的方法。这样不但加深对皮肤科护理知识的理解,同时又能 有机地复习已学过的有关知识,使学习气氛活跃。 2 选课教学,教学相长 教学过程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是教和学的辨证统一。 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强调以传授知识、 经验和技能为目的, 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方向,突出重点,其优点是很明显的,但也存在 不少缺陷,如教学方法过死,教师授课中存在知识的灌输,这种灌输 式教学方式容易养成学生仅仅接受现成知识,被动学习的习惯。如此 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可能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较好, 而创新精神和创造 能力不足,缺乏临床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皮肤护理的学生 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要不断面对各种皮损, 甚至是几种皮损集中在同 一个体身上,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解决问题.如果不能学 生就没有积极性,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实践证明,根据教学大纲 和教学内容,选几节课,让学生讲讲,设置一定的情景,以直观、形象、 生动的方式,使学生融入到特定的情景中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 程,加深护生对系统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设身 处地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3]。这样做不仅使讲课学生得到了锻炼, 其他同学听起来亲切、 可信, 而且学生的讲课方法对教师也很有启发, 有利于教师改进教法。 3 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皮肤性病学授课过程中充满了大量形态的描述,许多皮肤病 难以用语言、文字描述清楚。而皮肤性病中绝大多数疾病都有比较特 异的皮损,皮损的性质、形态、分布、排列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所以对皮损的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笔者合理安排教时间,尽 量在讲完典型临床表现之后, 即时给学生观看典型皮疹的图谱或者是 电视录像、幻灯片等,然后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导出该病护理要点。例 如。天疱疮的患者可能有水疱、脓疱、糜烂、渗出、结痂等多种皮损, 讲完后利用 3~5 分钟导入病例,请学生分析后说出其护理诊断和护 理要点。由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发言积极,最后由教 师总结、矫正。 4 注重沟通技巧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随着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护理模式由“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 护理模式发展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护理服务对象不 仅包括病人,还包括健康人群。新的护理模式对现代护理的教育手段 和教育方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4]。要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掌握沟通技巧,加强心理护理,体现人文关怀,才能收集第一手的临 床病例资料,这光靠良好的服务是不够的,因此要教会护生如何与患 者进行沟通,例如:在进行荨麻疹病例分析时,强调除了要告知患者 不要进食鱼、虾、蛋等过敏食物,还应与家属交往、沟通,不予患者 进食该类食物,避免一切可疑的诱发因素;面对病情比较特殊的如性 病患者,要事先准备好良好的沟通环境,在尽量没有第三者在场的情 况下进行沟通,解除思想顾虑,告诉患者要将病情如实告知医务人员 才能尽快治愈疾病,告知性伴侣应禁止性生活、注意隔离污染物。在 取得患者信任以后,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生活注意事项, 使患者坚持治疗,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5]。 参考文献: [1] 石 英 . 提 高 护 生 临 床 教 学 质 量 之 我 见 [J]. 局 解 手 术 学 杂 志,2003,12(1):6-7 .[2]林雪峰,刘凤琴.皮肤科护理带教模式的改革初探[J].哈尔滨 医药,2002,22(5):97. [3]王长远,秦俭,王晶,孙长怡.情景教学法在急诊心肺复苏教学 中的应用[J].实用预防医学,2007,6(3):927-928. [4]张瑞莹,孙亚男,刘君,等.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运用任务驱 动教学法的方法探究[J].中华护理教育,2008,5(3):109-110. [5] 孙 晓 英 . 皮 肤 科 护 理 带 教 方 法 探 讨 [J]. 卫 生 职 业 教 育,2004,19:139.

美国皮肤病发展历史论文

迈克尔杰克逊得的是白癜风。

杰克逊在80年代模仿卓别林拍摄的一张旧照可以证明,当时他的脸上已经出现明显的白癜风症状。在1986年迈克尔就被诊断为白癜风。但在媒体的炒作下,人们给出了几乎一致的猜测:迈克尔进行了皮肤漂白术或植皮。

杰克逊本人在1993年公开做过解释,他表示患上了皮肤失调症,皮肤色素受损,这是家族里的一种遗传病。由于黑色素大量流失,为防止皮肤晒伤,杰克逊每次出门总是将自己包的严严实实。

扩展资料

1999年,迈克尔因为劳累过度脱水入住过纽约的里诺斯山医院进行治疗。当时负责治疗迈克尔的LenHorovitz医生说,迈克尔患有白癜风,很多年来的病情导致了他皮肤变白。LenHorovitz医生承认在纽约迈克尔入院以前为他治疗过几次,但他没有做任何事情使迈克尔的皮肤变白。

2013年5月6日,杰克逊的验尸官克里斯托弗·罗杰斯在法庭作证,罗杰斯在验尸报告中指出,杰克逊文过唇线和眉毛,前额文过发线,显然是想让假发看起来更自然。

尸检证实了杰克逊对那些质疑他肤色在20世纪80年代变浅的人说的话。罗杰斯说,杰克逊患有白癜风,这是一种皮肤病,因此肤色有浅有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迈克尔·杰克逊

迈克尔杰克逊的皮肤变白不是漂白的,而是得了一种叫白癜风的病这种病会使皮肤出现白斑然后皮肤黑色素渐渐减少,使皮肤越来越白,一般黑人发病率会相对较高,这会使他们的肤色不均匀,著名导演冯小刚也是患这种病而MJ的脸看上去全部都白是因为用浓妆遮盖了不均匀的肤色之前MJ曾在采访中多次澄清,可惜媒体依然大肆宣传MJ是把皮肤漂白的直至09年MJ死后,他的验尸报告证明了他的确患了白癜风

pí fū bìng xué de jiàn lì hé fā zhǎn

十八、十九世纪,由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发展,在医学领域内,由于内、外科学的发展,皮肤科学在这些科学的基础上也相应地发展起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十八世纪,有少数学者开始瞩目于皮肤科学,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

英国的特纳(Turner,D. 1667~1740),他整理了默库里亚尔(Mercuriale)1572年写的书,1714年出版第一本英文的《皮肤病学》(De Morbus Cutaneis),他根据发病部位将皮肤病分成头部和其余部位两大类型。

法国的阿斯特拉克(Astruc,J. 1684~1766),他的著作详细地叙述了皮肤病的解剖位置与皮肤各层及其附属器官的关系,他著有花柳病书《Morbus Venercis》。

法国洛里(Lorry,A. C. 1726~1783),继承了希腊希波克拉底的理论,强调病因和发病机理,根据皮肤病的生理、病理及其原因等进行了分类。

维也纳的普伦克(Plenck,J. von 1732~1807)原系外科医师,著有花柳病论文,撰写了皮肤病学。根据皮肤病的形态学,将皮肤病分成十四类。

上述四位学者,在十八世纪皮肤病学萌芽时代,均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由于时代关系,他们的工作范围较广,仅对于皮肤病的认识有所侧重而已。

英国的威兰(Willan,R. 1757~1812),根据普伦克的形态学分类和洛里的生理、病理及病因学分类,加以综合整理,使每一种皮肤病的病名、症状、原因及其与其他组织和器官的关系更为明确而清楚,初步奠定了比较有条理的皮肤病学基础,为十九世纪皮肤病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威兰是一个皮肤形态学家,他的著作,到1900年合并成一本《皮肤病》,在当时是一部内容新颖的皮肤病专著。

十九世纪欧洲皮肤病学获得了一系列新的创造,出现了学术研究中心和学派。

欧洲皮肤病学学术研究中心首推法国阿利伯特(Alibert,J. L. 1769~1837)创建的巴黎圣路易士中心。阿利伯特于1799年将一个位于巴黎郊区收容小腿溃疡、疥疮和别人不愿收治的慢性皮肤病人的圣路易士医院接收过来,设了300多张床位。他以无比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经过近6年的整顿,建立了临床学制,成为专科教学的基础,对外自由开放,听者甚众。但他的临床描述和分类,还有一些缺点,以致引起他的学生如比特(Biett,~1840)的不满,比特则更多地采取威兰的方法。不过阿利伯特建设的圣路易士医院是第一个皮肤病学的学术研究机构或中心。以后这所医院培养出一系列卓有世界声誉的皮肤病学家。

稍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出现了一位国际著名的皮肤病学家赫布然(Hebra,~1880),他创立了维也纳皮肤病学派,在他领导期间,维也纳成为当时世界皮肤病学中心。他根据病理变化对皮肤病进行分类,强调皮肤病的外因学说和外用疗法(与当时看到了大量的疥疮病人有关)。同时注意到皮肤病的发展,从一种变为另一种,如从斑疹变为丘疹等。他鼓励看病时注意形态学,认真察看、记录和分析所看到的形态,而不管病史和病因的理论如何。维也纳学派在当时培养了一批学术界有名的皮肤病学专家,如卡波西(Kaposi,M. 1837~1902)和奥斯皮茨(Auspitz,H.)等,赫布然于1810年发表的皮肤病分类专论,将皮肤病分为十二类,为十九世纪西方皮肤病学工作者所接受。

除上述两个学派中心外,当推德国汉堡昂纳(Unna,~1929)在皮肤科学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昂纳已跨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的毕业论文当时是勉强被通过的,他遭此打击,遂于1875年到维也纳从赫布然和卡波西学习皮肤病临床,从奥斯皮茨学习皮肤病理,二年后回汉堡开业。他的诊所门庭若市,诊务兴旺,1881年昂纳在汉堡修建了一所具备有大学中心所有的临床、实验室和教学条件的医院,并开办进修讲座,几年后名闻世界。他有很多创造,如创用地衣红酸染弹性纤维,多色美兰染丘疹性荨麻疹的肥大细胞等等。1894年他出版一部彩色的皮肤病组织学,至今仍是皮肤病学的标准著作,使他成为世界著名的皮肤病专家。而他办的皮肤病理训练班,成为当时世界皮肤病病理中心。随着临床和肉眼观察的深入,显微鉴别和特征鉴别也获得了正确的地位。皮肤病的显微分析,成为诊疗的合理基础,在药物应用时得到高级精致技术的帮助,诊疗可提高到组织治疗(histotherapy)的水平。昂纳以毕生的精力从事这项工作,他的创造性业绩为皮肤科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十九世纪还有许多新的发现,特别在显微镜改造和玻片染色技术方面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许多细胞和微生物得到辨认与鉴别。这些发展在十九世纪后半期更为突出。例如: 组织切片染色研究的发展和霉菌的发现。霉菌首先为法国舍恩莱因(Schoenlein)于1839年发现黄癣菌;法人奥杜尼(Audouini,J. V. 1797~1838)发现奥杜尼氏小孢子菌;艾施蒂特(Eishstedt 1816~1892)发现汗斑菌;伯查特(Burchardt)于1858年发现红癣菌(现认为系微细棒状杆菌,并非霉菌);1892年法人萨布罗(Sabouraudi,R. J. A. 1864~1938) 发现霉菌培养基——萨布罗氏培养基,为多种霉菌之鉴别奠定了基础,系医学霉菌学上一大贡献。其他微生物方面,如意人杜克雷(Ducrey,O. A. 1860~1940)于1889年发现软性下疳链杆菌(sheptobacillns ducreyi);挪威汉森(Hansen,G. A. 1841~1912)于1869年发现麻风杆菌; 德人科赫(Koch,R.)于1882年发现结核杆菌; 瑞士人利瑟(Leiser,L. S.)于1879年发现淋病双球菌;德人西蒙(Simon,G. 1824~1876) 1842年发现毛囊虫;炭疽杆菌于1877年亦为科赫所发现。

由于疥疮在欧洲流行,1634年就传说有人找到疥虫。1687年博诺莫(Bonomo)叙述意大利农村妇女在小孩疥疮中找到了疥虫(中国公元620年隋巢元方在其著作《诸病源侯论》中已叙述人们往往以针挑出疥虫),但后来失传。直到1834年法人雷努奇(Renucci,.)看到农村妇女从小孩疥疮中挑出疥虫,就去圣路易士医院在群众(包括阿利伯特教授)面前试验,以针头从一妇女疥疮中挑出疥虫,疥虫并在他的指甲上行动,这才使欧洲喧嚷多年的疥疮病因最后得到解决。

梅毒在十九世纪的欧洲仍甚流行,但病因一直未能发现,直到二十世纪早期1905年肖丁(Schaudinn,~1906)和霍夫曼(Hoffmann,F.)才从一位女病人的大 *** 损害中找到苍白螺旋体。1906年乏色曼 (Wassermann,A. P. von 1866~1925)发现梅毒患者血清华氏反应阳性,到1910年艾利希发现606,以后又发现914,这样,梅毒的广泛传播才获得一定的控制。

由于十九世纪欧洲出现学术中心,特别是下半期皮肤病学工作者人材辈出,著作林立,以后又出版杂志、书籍,组织学会,开办国内或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使皮肤病学的新成就很快得到相互交流,皮肤病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由于欧洲重视皮肤病学,法、德医院均设有皮肤科专科病床,其他国家许多医学院都有独立的皮肤病院,从而促使皮肤病学的水平不断地提高。

二十世纪的皮肤病学除早期的梅毒苍白螺旋体、华氏反应和606的发明外,获得普遍地发展,到1954年罗斯曼(Rothman,S.)出版《皮肤生理和生化》(Physiologyand Biochemistry of the Skin),此书综合国际上多年来有关皮肤生理、生化的工作,给皮肤病学工作者以很大的启发,促使皮肤病学向基础科学研究的方向发展。贾勒特(Jarrett,A.)主编的《皮肤生理和病理生理》(Phys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of the Skin),从1973年起已出了三十六册,对基础性研究也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近十余年来,皮肤病学基础科学又有蓬勃的发展,如胶原和角蛋白的转化、表皮细胞培养系统的应用、郎罕细胞对移植的排斥作用、角朊细胞在制作免疫调节分子(immunomodulory molecule)的作用、天疱疮和类天疱疮抗原的特性、单克隆抗体、T细胞亚类、细胞荧光图象仪等。

皮肤性病科护理教学的几点体会 皮肤护理课包括的专业理论知识多,专业操作技能广泛,学院 非常重视基础护理和临床护理教学,所以要上好一堂生动的、高质量 的皮肤护理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关键。 皮肤科患者由于某些疾病病程较长,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病 人心理压力较大,且疾病表现在外,视觉上难以被旁人接受,更增加 了病人的心理负担,在皮肤护理教学中,学生往往有怕脏、怕传染的 心理而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 故在临床护理教学中既要让护理学生学 好皮肤病的基础理论, 又要做好病人的基础护理, 使病人舒适的同时, 也要注重与病人的交流,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放松心情接受治疗, 促进疾病的痊愈。现将皮肤科护理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1 培养和激发护理学生学习的兴趣 由于皮肤病总论概念性强,内容较单调。皮肤科外用药物多种 多样,为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带教时笔者将本科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 联系起来,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给学生展示外用药物 实物剂型时,先给学生观看美容霜、防晒霜、珍珠霜等,然后讲解其 组成、作用、适应证、用法及注意事项。在学习外用药物的剂型时, 先给学生拿一瓶水——溶液剂型,一袋炉甘石粉——粉剂,然后将炉 甘石粉倒入水中,形成洗剂,形象、生动地帮助学生记忆,从而激发 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皮肤专科护理操作较多,如湿敷、封包、封闭及 对创面处理等,应给予更多的耐心和讲解,可在操作示范后让护生从 简单到复杂操作[1-2],鼓励护生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临床,自己先 寻找护理的方法。这样不但加深对皮肤科护理知识的理解,同时又能 有机地复习已学过的有关知识,使学习气氛活跃。 2 选课教学,教学相长 教学过程包括教和学两个方面,是教和学的辨证统一。 传统的临床医学教学模式强调以传授知识、 经验和技能为目的, 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方向,突出重点,其优点是很明显的,但也存在 不少缺陷,如教学方法过死,教师授课中存在知识的灌输,这种灌输 式教学方式容易养成学生仅仅接受现成知识,被动学习的习惯。如此 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可能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较好, 而创新精神和创造 能力不足,缺乏临床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皮肤护理的学生 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要不断面对各种皮损, 甚至是几种皮损集中在同 一个体身上,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解决问题.如果不能学 生就没有积极性,就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实践证明,根据教学大纲 和教学内容,选几节课,让学生讲讲,设置一定的情景,以直观、形象、 生动的方式,使学生融入到特定的情景中去,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 程,加深护生对系统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对实际操作的感性认识,设身 处地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3]。这样做不仅使讲课学生得到了锻炼, 其他同学听起来亲切、 可信, 而且学生的讲课方法对教师也很有启发, 有利于教师改进教法。 3 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皮肤性病学授课过程中充满了大量形态的描述,许多皮肤病 难以用语言、文字描述清楚。而皮肤性病中绝大多数疾病都有比较特 异的皮损,皮损的性质、形态、分布、排列是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所以对皮损的掌握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笔者合理安排教时间,尽 量在讲完典型临床表现之后, 即时给学生观看典型皮疹的图谱或者是 电视录像、幻灯片等,然后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导出该病护理要点。例 如。天疱疮的患者可能有水疱、脓疱、糜烂、渗出、结痂等多种皮损, 讲完后利用 3~5 分钟导入病例,请学生分析后说出其护理诊断和护 理要点。由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发言积极,最后由教 师总结、矫正。 4 注重沟通技巧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随着现代护理学的发展,护理模式由“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 护理模式发展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护理服务对象不 仅包括病人,还包括健康人群。新的护理模式对现代护理的教育手段 和教育方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4]。要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 掌握沟通技巧,加强心理护理,体现人文关怀,才能收集第一手的临 床病例资料,这光靠良好的服务是不够的,因此要教会护生如何与患 者进行沟通,例如:在进行荨麻疹病例分析时,强调除了要告知患者 不要进食鱼、虾、蛋等过敏食物,还应与家属交往、沟通,不予患者 进食该类食物,避免一切可疑的诱发因素;面对病情比较特殊的如性 病患者,要事先准备好良好的沟通环境,在尽量没有第三者在场的情 况下进行沟通,解除思想顾虑,告诉患者要将病情如实告知医务人员 才能尽快治愈疾病,告知性伴侣应禁止性生活、注意隔离污染物。在 取得患者信任以后,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患者生活注意事项, 使患者坚持治疗,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5]。 参考文献: [1] 石 英 . 提 高 护 生 临 床 教 学 质 量 之 我 见 [J]. 局 解 手 术 学 杂 志,2003,12(1):6-7 .[2]林雪峰,刘凤琴.皮肤科护理带教模式的改革初探[J].哈尔滨 医药,2002,22(5):97. [3]王长远,秦俭,王晶,孙长怡.情景教学法在急诊心肺复苏教学 中的应用[J].实用预防医学,2007,6(3):927-928. [4]张瑞莹,孙亚男,刘君,等.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运用任务驱 动教学法的方法探究[J].中华护理教育,2008,5(3):109-110. [5] 孙 晓 英 . 皮 肤 科 护 理 带 教 方 法 探 讨 [J]. 卫 生 职 业 教 育,2004,19:139.

美国皮肤病发展史论文范文

窗外—束阳光歪着脑袋,将头探进教室。放在桌上那把银色的钥匙,在空无一人的教室里,映射出刺眼的光芒。在空无一人的走廊里,我在时间轴上奔跑,一直跑到报到那天的大树下。就在那天,老师指定了班里的“门神”,其中就有幸运的我。看着钥匙在手中泛出微微的光泽,我对自己笑了。我相信自已可以胜任。继续跑,往来的方向跑。一天又一天,我不厌其烦的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可与此同时:上课总打哈欠,是因为我必须很早到校;上实验课总被老师批评迟到,是因为我要锁门;多少次惊险的晚离校,是因为我要在图书馆一直等你们差不多做完值日再上楼锁门....可是,下课了,没有人理会哈欠连天的我;上完实验课往班里走,慢一点就要被你们抱怨;你们还总告诫我早一点回家..终于跑到了今天。坐在班门口的我竟情不自禁的嘴角上扬了一下。这下你们满意了?钥匙在班里。时间轴上的我,恢复了正常的脚步。同学们陆续来了。看见我傻傻的坐在班门口,他们立刻明白了是什么事。我正准备听到书包“咣哪”的落地声,相反,轻柔的话语飘进我的耳朵,直冲我的大脑:“没关系,我们陪你—起等。”我愣了几秒。之后,我将头埋进胳膊里。时间轴上的我又开始向回奔跑。下课时,站在远处的女班对同学说:“她很累啊,让她歇一歇吧。她每天早上早早来开门也不容易”﹔多少次的实验课后,有同学会去帮我解释“她要锁门”﹔仅仅几次的抱怨,也是因为真的有急事;同时我也发现,你们的值日做得越来越快了....原来在我的身边,时时刻刻都有同学的关爱。我不禁为我刚才的嘴角上扬感到羞耻。一抬头,一位同学端着钥匙出现在我面前。她鼻头冻得红红的,几缕头发顺着汗水滑过的痕迹贴在脑门上。她的眼神很清澈:“找春英姐要的。没关系。开门吧!”话语间,只有温柔的谅解。开了门走进班,我冲到座位前,抓起那把钥匙,串到了自家的门钥匙串上。班,即是我家。我恍然间明白:刚刚认识一个学期的我们,已然被这把银色的钥匙穿成了一个大家庭,彼此心连心,谁也不分离。

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而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中国有极大的影响,它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也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起步: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中国近代工业、科技、教育起步,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那时,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人类在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电力的广泛使用,改善了生产和生活条件;汽车、飞机的问世,缩短了人们旅行的时间,使出行更加方便;电话、无线电报的发明,加强了世界的联系。直到今天我们仍在享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这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是这样的:1.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甲午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使外国在华投资设厂合法化。列强竞相对华输出资本,加剧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和阶级基础,这是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所产生的必然结果。3.中国近代科技进一步发展,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也传播着进步和文明,促进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两次工业革命的后果可以使我们得到这样的经验:1.政治变革是科技发展的前提,政治变革解放了生产力,应大胆改革不适应生产力的生产关系的各个环节;2.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应大力发展科学技术;3.大力发展科技的同时,应扩大市场经济,筹集科技发展需要的资金,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一次“工业革命。”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包括对内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我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正是充分利用了两次工业革命的经验,才使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得以成功,国家得以强盛,人们生活得以富裕!在网上找了很久,觉得这篇最好,你不要全抄,尽量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吧,这篇文章的范围绝对不超纲的,而且还把中国史和外国史结合起来,算是很好的论文了。

燕顺见宋江坚意要救这妇人,因此不顾王矮虎肯与不肯,燕顺喝令轿夫抬了去。那妇人听了这话,插烛也似拜谢宋江,一口一声叫道:“谢大王!”宋江道:“恭人,你休谢我。我不是山寨里大王,我自是郓城县客人。”那妇人拜谢了下山,两个轿夫也得了性命,抬着那妇人下山来,飞也似走,只恨爷娘少生了两只脚。这王矮虎又羞又闷,只不做声。被宋江拖出前厅,劝道:“兄弟,你不要焦躁。宋江日后好歹要与兄弟完娶一个,教你欢喜便了。小人并不失信。”燕顺、郑天寿都笑起来。王矮虎一时被宋江以礼义缚了,虽不满意,敢怒而不敢言,只得陪笑,自同宋江在山寨中吃筵席。不在话下。且说清风寨军人一时间被掳了恭人去,只得回来,到寨里报与刘知寨,说道:“恭人被清风山强人掳去了。”刘高听了大怒,喝骂去的军人不了事,“如何撇了恭人!”大棍打那去的军汉。众人分说道:“我们只有五七个,他那里三四十人,如何与他敌得?”刘高喝道:“胡说!你们若不去夺得恭人回来时,我都把你们下在牢里问罪!”那几个军人吃逼不过,没奈何只得央涣本寨内军健七八十人,各执枪棒,用意来夺。不想来到半路,正撞见两个轿夫抬得恭人飞也似来了。众军汉接见恭人,问道:“怎地能够下山?”那妇人道:“那厮捉我到山寨里,见我说道是刘知寨的夫人,唬得那厮慌忙拜我,便叫轿夫送我下山来。“众军汉道:”恭人可怜见我们,只对相公说我们打夺得恭人回来,权救我众人这顿打。”那妇人道:“我自有道理说便了。”众军汉拜谢了,簇拥着轿子便行。众人见轿夫走得快,便说道:“你两个闲常在镇上抬轿时,只是鹅行鸭眇,如今却怎地这等走的快?“那两个轿夫应道:”本是走不动,却被背后老大栗暴打将来。“众人笑道:”你莫不见鬼?背后那得人。“轿夫方才敢回头,看了道:“哎也!是我走的慌了,脚后跟只打着脑杓子。”众人都笑,簇着轿子,回到寨中。刘知寨见了大喜便问恭人道:“你得谁人救了你回来?”那妇人道:“便是那厮们掳我去,不从奸,正要杀我;见我说是知寨的恭人,不敢下手,慌忙拜我。却得这许多人来抢夺得我回来。“刘高听了这话,便叫取十瓶酒、一口猪赏了众人,不在话下。

第一人民医院、医学院附属医院

美国皮肤病发展史论文摘要

正常像大专医学论文的话,首先就是第一个从那个网上查说第二个请教老师,然后把这些东西还有自己的资料弄个综合起来之后,然后申请上交

讨论是最能体现论文水平的部分,也是写作难度较高的部分。对于初写着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不乱下结论,切忌推理过分外延。

pí fū bìng xué de jiàn lì hé fā zhǎn

十八、十九世纪,由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的发展,在医学领域内,由于内、外科学的发展,皮肤科学在这些科学的基础上也相应地发展起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十八世纪,有少数学者开始瞩目于皮肤科学,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有:

英国的特纳(Turner,D. 1667~1740),他整理了默库里亚尔(Mercuriale)1572年写的书,1714年出版第一本英文的《皮肤病学》(De Morbus Cutaneis),他根据发病部位将皮肤病分成头部和其余部位两大类型。

法国的阿斯特拉克(Astruc,J. 1684~1766),他的著作详细地叙述了皮肤病的解剖位置与皮肤各层及其附属器官的关系,他著有花柳病书《Morbus Venercis》。

法国洛里(Lorry,A. C. 1726~1783),继承了希腊希波克拉底的理论,强调病因和发病机理,根据皮肤病的生理、病理及其原因等进行了分类。

维也纳的普伦克(Plenck,J. von 1732~1807)原系外科医师,著有花柳病论文,撰写了皮肤病学。根据皮肤病的形态学,将皮肤病分成十四类。

上述四位学者,在十八世纪皮肤病学萌芽时代,均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由于时代关系,他们的工作范围较广,仅对于皮肤病的认识有所侧重而已。

英国的威兰(Willan,R. 1757~1812),根据普伦克的形态学分类和洛里的生理、病理及病因学分类,加以综合整理,使每一种皮肤病的病名、症状、原因及其与其他组织和器官的关系更为明确而清楚,初步奠定了比较有条理的皮肤病学基础,为十九世纪皮肤病学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威兰是一个皮肤形态学家,他的著作,到1900年合并成一本《皮肤病》,在当时是一部内容新颖的皮肤病专著。

十九世纪欧洲皮肤病学获得了一系列新的创造,出现了学术研究中心和学派。

欧洲皮肤病学学术研究中心首推法国阿利伯特(Alibert,J. L. 1769~1837)创建的巴黎圣路易士中心。阿利伯特于1799年将一个位于巴黎郊区收容小腿溃疡、疥疮和别人不愿收治的慢性皮肤病人的圣路易士医院接收过来,设了300多张床位。他以无比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经过近6年的整顿,建立了临床学制,成为专科教学的基础,对外自由开放,听者甚众。但他的临床描述和分类,还有一些缺点,以致引起他的学生如比特(Biett,~1840)的不满,比特则更多地采取威兰的方法。不过阿利伯特建设的圣路易士医院是第一个皮肤病学的学术研究机构或中心。以后这所医院培养出一系列卓有世界声誉的皮肤病学家。

稍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出现了一位国际著名的皮肤病学家赫布然(Hebra,~1880),他创立了维也纳皮肤病学派,在他领导期间,维也纳成为当时世界皮肤病学中心。他根据病理变化对皮肤病进行分类,强调皮肤病的外因学说和外用疗法(与当时看到了大量的疥疮病人有关)。同时注意到皮肤病的发展,从一种变为另一种,如从斑疹变为丘疹等。他鼓励看病时注意形态学,认真察看、记录和分析所看到的形态,而不管病史和病因的理论如何。维也纳学派在当时培养了一批学术界有名的皮肤病学专家,如卡波西(Kaposi,M. 1837~1902)和奥斯皮茨(Auspitz,H.)等,赫布然于1810年发表的皮肤病分类专论,将皮肤病分为十二类,为十九世纪西方皮肤病学工作者所接受。

除上述两个学派中心外,当推德国汉堡昂纳(Unna,~1929)在皮肤科学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昂纳已跨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的毕业论文当时是勉强被通过的,他遭此打击,遂于1875年到维也纳从赫布然和卡波西学习皮肤病临床,从奥斯皮茨学习皮肤病理,二年后回汉堡开业。他的诊所门庭若市,诊务兴旺,1881年昂纳在汉堡修建了一所具备有大学中心所有的临床、实验室和教学条件的医院,并开办进修讲座,几年后名闻世界。他有很多创造,如创用地衣红酸染弹性纤维,多色美兰染丘疹性荨麻疹的肥大细胞等等。1894年他出版一部彩色的皮肤病组织学,至今仍是皮肤病学的标准著作,使他成为世界著名的皮肤病专家。而他办的皮肤病理训练班,成为当时世界皮肤病病理中心。随着临床和肉眼观察的深入,显微鉴别和特征鉴别也获得了正确的地位。皮肤病的显微分析,成为诊疗的合理基础,在药物应用时得到高级精致技术的帮助,诊疗可提高到组织治疗(histotherapy)的水平。昂纳以毕生的精力从事这项工作,他的创造性业绩为皮肤科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十九世纪还有许多新的发现,特别在显微镜改造和玻片染色技术方面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许多细胞和微生物得到辨认与鉴别。这些发展在十九世纪后半期更为突出。例如: 组织切片染色研究的发展和霉菌的发现。霉菌首先为法国舍恩莱因(Schoenlein)于1839年发现黄癣菌;法人奥杜尼(Audouini,J. V. 1797~1838)发现奥杜尼氏小孢子菌;艾施蒂特(Eishstedt 1816~1892)发现汗斑菌;伯查特(Burchardt)于1858年发现红癣菌(现认为系微细棒状杆菌,并非霉菌);1892年法人萨布罗(Sabouraudi,R. J. A. 1864~1938) 发现霉菌培养基——萨布罗氏培养基,为多种霉菌之鉴别奠定了基础,系医学霉菌学上一大贡献。其他微生物方面,如意人杜克雷(Ducrey,O. A. 1860~1940)于1889年发现软性下疳链杆菌(sheptobacillns ducreyi);挪威汉森(Hansen,G. A. 1841~1912)于1869年发现麻风杆菌; 德人科赫(Koch,R.)于1882年发现结核杆菌; 瑞士人利瑟(Leiser,L. S.)于1879年发现淋病双球菌;德人西蒙(Simon,G. 1824~1876) 1842年发现毛囊虫;炭疽杆菌于1877年亦为科赫所发现。

由于疥疮在欧洲流行,1634年就传说有人找到疥虫。1687年博诺莫(Bonomo)叙述意大利农村妇女在小孩疥疮中找到了疥虫(中国公元620年隋巢元方在其著作《诸病源侯论》中已叙述人们往往以针挑出疥虫),但后来失传。直到1834年法人雷努奇(Renucci,.)看到农村妇女从小孩疥疮中挑出疥虫,就去圣路易士医院在群众(包括阿利伯特教授)面前试验,以针头从一妇女疥疮中挑出疥虫,疥虫并在他的指甲上行动,这才使欧洲喧嚷多年的疥疮病因最后得到解决。

梅毒在十九世纪的欧洲仍甚流行,但病因一直未能发现,直到二十世纪早期1905年肖丁(Schaudinn,~1906)和霍夫曼(Hoffmann,F.)才从一位女病人的大 *** 损害中找到苍白螺旋体。1906年乏色曼 (Wassermann,A. P. von 1866~1925)发现梅毒患者血清华氏反应阳性,到1910年艾利希发现606,以后又发现914,这样,梅毒的广泛传播才获得一定的控制。

由于十九世纪欧洲出现学术中心,特别是下半期皮肤病学工作者人材辈出,著作林立,以后又出版杂志、书籍,组织学会,开办国内或国际学术交流会议,使皮肤病学的新成就很快得到相互交流,皮肤病学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由于欧洲重视皮肤病学,法、德医院均设有皮肤科专科病床,其他国家许多医学院都有独立的皮肤病院,从而促使皮肤病学的水平不断地提高。

二十世纪的皮肤病学除早期的梅毒苍白螺旋体、华氏反应和606的发明外,获得普遍地发展,到1954年罗斯曼(Rothman,S.)出版《皮肤生理和生化》(Physiologyand Biochemistry of the Skin),此书综合国际上多年来有关皮肤生理、生化的工作,给皮肤病学工作者以很大的启发,促使皮肤病学向基础科学研究的方向发展。贾勒特(Jarrett,A.)主编的《皮肤生理和病理生理》(Physiology and Pathophysiology of the Skin),从1973年起已出了三十六册,对基础性研究也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近十余年来,皮肤病学基础科学又有蓬勃的发展,如胶原和角蛋白的转化、表皮细胞培养系统的应用、郎罕细胞对移植的排斥作用、角朊细胞在制作免疫调节分子(immunomodulory molecule)的作用、天疱疮和类天疱疮抗原的特性、单克隆抗体、T细胞亚类、细胞荧光图象仪等。

(一)作者及其单位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脚注于首页左下方。作者应是:①参与选题与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②撰写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③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及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的人员不宜列为作者,对这些人员的贡献应列人致谢部分。作者署名主要按作者(或单位名称)在研究中的作用、贡献以及所能承担的责任依次写明姓名和所在单位,而不是论资排队。例如,学位论文署名有时研究生名字在前,导师名字在后,实际上整个科研设计导师起了很大作用,而研究生做了大量实际工作,因此列为第一作者。对上述3条作者条件的规定,凡署名的作者均必须具备对文章中各主要结论,至少有一位作者负责,集体署名文章必须注明对该文负责的关键人物。来自不同单位的较多研究可只写研究者(作者)姓名,并于各姓名右上角标一小符号,在第一页脚注上注明符号所代表的作者单位名称。所有参加署名的人,都应对论文的内容负责,需要时能对读者的疑问作出恰当的解释和说明。另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一篇论文的署名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10人,其余作者可采用注释形式列于本篇文章首页下方,指导者、协作者、审阅者可列入致谢中,应征得被致谢者同意。参加研究者或作者已死亡,应在姓名外加黑线框。2、单名作者则姓与名之间空一格。如作者系论文的整理、执笔、文摘摘稿人、简讯作者、综合者,其姓名一般置于文末,参考文献之前,并加括号。3、译文文摘的署名应写在全文末右下方,用圆括号括起,译者与校对者之间空一格。4、署名应署真名、全名,不应署笔名。国内作者的中文署名写全名,其外文署名按1978年国务院规定一律用汉语拼音,也是姓前名后,姓和名的首字符大写,其间留空一格,双名或双姓的拼音字符连写,不加连字号。如郝加虎为“Haojia-hu”,欧阳明为“Ouyong Ming”。若两字拼音连写处出现元音字符相接而其音节可能发生混拼时,则在两元音字符间的上方加隔音号(,)以示区分。如刘长安为“LiuChang’an。5、学位论文的署名应按“实事求是、论功署名”的原则,不计资历深浅、不论学衔高低,而应根据在研究工作中所负的责任和所起的作用来决定。6、多学科综合研究课题的署名应按课题组组长的姓名一般排列在前,组员按贡献大小依次排列在后的情况处理。若在总的研究课题中又有分课题的情况下,分课题单独发表时,分课题的组长可以名列在前,组员按在研究成果中所起的作用大小排列。(二)摘要(abstract)与关键词key words摘要是论文中主要内容的高度浓缩并能提供文中的关键信息。论文摘要应简明扼要地描述课题的性质、研究目的与意义、材料与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中的重要内容。一般论文摘要不要超过200字。在论文正文的前面,需要撰写论文摘要。我国国家级医学期刊,通常都要求中、英文摘要,而且采用了国际医学期刊要求的格式化摘要(structured abstract)。格式化摘要国外期刊大多采用Haynes RB等提出的格式(More informative abstracts revisited. Ann Intern Med,1990,113:69-76.),包括目的objective)、设计(design)、研究场所(setting)、病人或其他研究对象(patients or other participants)、干预措施(in-terventions)、主要结果的测量方法(main outcome measures)、结果(results)及结论conclusions)共8项;我国医学期刊将其简化: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并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等主语,文字要极其精练,不一定要用完整句子,字数限于200~250字左右。论著稿应在摘要下面标出关键词(key words)。关键词为论文正确编目,标出关键词的目的主要为了便于作主题索引,便于电子计算机检索使用,因此要求尽可能准、全。关键词要求简洁、明确,将论文中可供检索点列出。关键词是专业术语,而不是其他词汇,一般要求列25个。要求标出文章所研究和讨论的重点内容,仅在研究方法中提及的手段不予标出。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如最新版MeSH中尚无相应的词,可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组配,如无法组配则可选用最直接的上位主题词,必要时可用适当的习用自由词。(三)前言(introduction)是写在论文正文前面的一段短文,起提纲挚领作用。论文开始一段是前言,一般文章均不将前言列为标题,只是有一段文字将正文引出,字数不宜过多,一般300字左右。但国外期刊有关研究背景知识介绍的篇幅较长。前言是为了给读者一点预备的知识,并借以引起读者阅读下去的兴趣,因此要特别注意精练、开门见山而有吸引力,对研究历史回顾应避免繁琐。在研究论文的前言中扼要介绍与本文密切有关的史料。前言部分主要讲清楚所研究问题的来源及本文的目的性。课题来源可以从文献中来,也可从临床实际工作中提出,需要在前言部分简明扼要地写清楚,所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问题的提出是从何而来的?本文准备解决哪些问题。有时一项科研工作已持续多年,该论文是以前某一阶段工作的总结,则要说明该项科研工作总的目的,以前发表的论文已解决了其中的某个问题,本篇论文是准备解决其中哪个问题。总之要将论文的目的写清楚,使读者看了一目了然,知道本文所研究问题的来源、重要性以及研究目的是什么。前言的内容无需在文中重复,初写者常将前言部分内容和讨论部分重复,这是不允许的。总之,前言就是用简单的文字描述该项研究的背景与动向、研究目的(包括思路)、范围、历史、意义、方法及重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前言要切题,起到给读者一些预备知识的作用,并能引人人胜。(四)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应体现科研构思和实验设计的各项要求。这部分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篇幅较大,一般分析性和实验性研究大约需要1500字左右才能写清楚。需要详细撰写的理由是:使读者看了后能重复,以及便于审稿者复核。“材料”主要交待作者用什么具体实验对象或什么具体的资料来进行研究,“方法”指用什么具体实验方法或搜集资料的方法来收集资料。因此“材料与方法”在有些研究的论文中也称为“对象与方法”或“资料来源与方法”。“材料和方法”不能和“结果”部分合并撰写。撰写的内容包括。1、对象①研究对象人选的方法:即如何从目标人群选人样本人群,撰写时应使用下列名词:随机样本(random sample)、选自人群的样本(population-based sample)、转诊样本(referred sample)、连续样本(consecutive sample)、志愿者样本(volunteer sam-ple)及随便抽取的样本(convenience sample),将研究对象的来源介绍清楚,其主要目的除了估计抽样误差外,尚能帮助读者了解论文结论的适用范围。②诊断标准和纳入/排除标准:尽量使用“金标准”,并标明诊断标准的出处切不可笼统地冠以“全部研究对象符合全国统一诊断标准”。③入选研究对象的样本数:如有拒绝人选者应注明人数,并说明原因。④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包括年龄、性别、民族及其他重要特征。⑤研究对象的分组方法:是否随机分配,采用何种随机分配方法:简单随机化,区组随机化或分层随机化,切不可简单地写“随机分组”一句话。2、研究方法①基本设计方案:基本设计方案应写明,下列名词可供撰写用:如治疗性研究应使用“随机对照试验”、“非随机对照试验”、“交叉对照试验”、“前后对照试验”、“双盲”、“安慰剂对照”等名词;诊断研究应使用“金标准对照”、“盲法”等名词;预后研究应使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回顾性队列研究”、“起始队列(inception cohort)”广等名词;病因研究应使用“随机对照试验”、“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等名词;描述性研究应写明是“病例分析”、“普查”、“抽样调查”等;临床经济学分析应写明“成本 效果分析”、“成本 效用分析”、“成本 效益分析”等。②研究场所:要写清楚在“人群或社区”、“医学中心”、“基层医院”、“门诊”、“住院”等。③干预措施:试验的措施及执行方法应详细交待;投于患者的药物应写明化学名、商品名、生产厂名,中药还应注明产地,并详细说明每日剂量、次数、用药途径和疗程;试剂应写明生产厂家名,试验方法如是作者新建立的要详细介绍,老的方法应注明出处,所采用的仪器须注明型号及生产厂名。④盲法:盲法的具体实施情况应交待,包括安慰剂的制作,保证盲法成功的措施等。⑤测量指标及判断结果的标准:如暴露及疗效标准等的确定都有公认的标准,撰写时都应注明。⑥质量控制:控制偏倚发生所采用的措施。3、统计分析方法:包括资料收集方法的介绍,采用何种统计方法,如采用计算机分析,计算机的型号及何种计算机软件都必须一一交待。如在《银屑病危险因素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l,22(3)]一文中,作者撰写的材料与方法如下。一、研究对象1、病例组220例有家族史银屑病患者,年龄分布在6-7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35岁,其中男125例,女95例;547例无家族史银屑病患者,年龄分布在3-76岁之间,平均年龄岁,均来自我院皮肤科门诊1997年12月1日至1999年8月31日确诊的病人,病例间无亲缘关系。2、对照组同时选择我院外科住院病人的健康家属(无任何皮肤病)647名作为对照,男378名,女269名,年龄分布在3-7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岁;对照间亦无亲缘关系;病例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五)结果要求如实具体交待经审查核对后用统计学处理的实验观察数据资料,而不要求把原始数据全部写出。主要介绍全部的发现及数据,是论证的重要依据。结果的中心内容是经过科学地统计学处理得来的数据,而不是原始数据,更不是原始记录。结果应当客观完整和可靠,所有的结果项目,均要围绕研究主题,有逻辑、有层次地层开,与主题无关的部分,不宜全部列出,但在材料与方法中列出的项目与标准,在结果中必须反映出来,并且要吻合一致。结果是论文的核心,它反映了论文水平的高低及其价值,是结论的依据,是形成观点与主题的基础和支柱,约用全文的1/31/4篇幅书写这部分内容。由结果引发讨论,导出推理。结果的内容包括真实可靠的观察和研究结果,测定的数据,导出的公式,典型病例、取得的图像、效果的差异(有效与无效)、科学研究的理论结论等。对不符合主观设想的数据和结果,应作客观的分析报道。有的医学论文可将实验方法与结果连写。临床医学论文中也可将疗效标准、治疗结果和并发症写在结果内。结果部分应根据不同情况分段叙述,可以设小标题,小标题之下亦可再设分标题。结果表达时应注意:①数据表达要完整:报告结果的例数与人选研究对象的例数应吻合,剔除例数与剔除理由应交待,失访例数及因其他原因死亡例数也应写清楚,如有数据不全应作解释。如进行两组比较,应列出两组除研究因素以外的其他临床基线情况(base line),并进行均衡性检验,两组是否可比。②科研设计时确定的科研假设主要测量指标,如在结果部分作丁更改应作解释。③统计处理注意事项:当相对数的分母太小时,应报道绝对数,如10/20例,而不能只报告50%病例;应用的率和比应正确,选择的各种统计分析方法要正确,复杂的统计分析要作解释;应同时报道95%可信区间(95%CI)④诊断试验的研究应报告灵敏度、特异度、预测值、似然比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统计学处理主要使原始数据从难理解变成易于理解,并从原始数据的偶然性中揭示出隐藏在其中的某些必然规律。用统计学处理原始数据时,首先要通过分组将原始数据重新排列,制作频数表,然后算出均数或百分率,并用显著性检验所得的P值来判定其组间差异的意义,以获得包含在原始数据中的信息,其次是用文字或统计图表将它们表示出来。结果的表达形式有表、图、文字3种。统计图比统计表更便于理解与比较,但统计图中不能获得确切数字,所以不能完全代替统计表。图的标题应置于图的下端,图有纵轴和横轴,两轴应有标目,标目应注明单位,横轴尺度自左至右,纵轴尺度自下而上,尺度必须等距,数值一律由小到大,一般纵轴尺度必须从0点起始(对数图及点图等除外),图中用不同线条应注明,图的长、宽比例一般以7:5为宜。常用的统计图有直条图、圆形图、百分直条图、线图、直方图、散点图等。直条图利用直条的长短来表达按性质分类资料各类别的数值,如疾病分类、性别、治疗效果等,表示它们之间的对比关系。圆形图和百分直条图适用于百分构成的资料,表示事物各组成部分的构成情况。线图和直方图用于按数量分组的资料如时间、年龄、身高、体重及血压等有连续性的指标。散点图用以表示两种事物的相关性和趋势,一般横线代表白变量,纵轴代表因变量。临床医学研究的论文结果中往往还会运用插图和照片如心电图、脑电图、X线片、CT片等来表示研究中的发现,插图的画面要重点突出,照片要注意拍摄的环境及技术条件的一致性。文字表达和图表表达不要重复,文字是表达结果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手段,要简明扼要,力求用最少的文字、最简洁的语言把结果表达清楚,一般不宜引用参考文献。文字表达应当是要点式叙述,可分几项撰写,每一项报告一组数据,使读者看了一目了然。图表的表达应符合统计学的规定。总之,结果是论文中的主体,是作者的主要劳动成果,结果必须完整、清晰、准确无误,不允许有丝毫的含混和差错。(六)讨论主要是对实验观察结果或调查结果做出理论性分析。这是全篇文章的精华所在。讨论是为了寻找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可把本文取得的结果与文献或过去的工作进行对比,寻找其间的关系,讨论所需引用的文献材料应尽量抽象概括,而不是抄袭别人的文献资料。讨论部分是从理论上对实验和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综合,为文章的结论提供理论依据。讨论部分是以结果部分为基础和线索进行分析和推理,表达作者在结果部分所不能表达的推理性内容。讨论的内容应当从实验和观察结果出发,实事求是,切不可主观推测,超越数据所能达到的范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文献掌握的多少,作者的分析能力如何,切忌将讨论部分写成他人文献的综述。归纳起来,讨论部分应表达下列内容:1、应紧密结合本文研究所获得的重要发现,以及从中引出的结论进行讨论,而不是重复结果部分的内容。特别是要对新的发现、文献尚未报道的内容进行深入讨论,包括可能的机制、临床应用范围以及从研究结果对总体的推论。必须强调应紧密结合本文发现进行讨论,且所作的推论必须恰当。2、应讨论本文发现和文献报道同类研究的结论有何不同,哪些文献支持本文发现,哪些文献报道与本文结论不同,切忌冗长的文献综述式的阐述。3、应对本文研究不足之处进行讨论;可能存在的偏倚,以及偏倚的来源;对本文研究的内部真实性和外部真实性进行讨论;要肯定本文的结论尚需进行哪些项目的研究等等。4、提出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展望、建议和设想。以上内容并非每篇论文的讨论都必须涉及,面面俱到。应从论文的研究内容出发,突出重点,紧扣题目,围绕一个至几个“小核心”进行。对于新的临床病例报告,还应讲清楚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如果是有关新药疗效,还要说明如何肯定疗效,疗效的指标是否合理,今后治疗方法上还需如何改进等。要集中围绕几个观点讲深述透,不必面面俱到。每个讨论最好有一个小标题,提示讨论的中心内容,按结果栏目中的顺序并结合文献分段撰写,或标出序号。其次序应从时间、因果、重要性、复杂性,相似与相反的对比等方面来考虑。

  • 索引序列
  • 美国皮肤病发展史研究论文
  • 美国皮肤病发展史论文
  • 美国皮肤病发展历史论文
  • 美国皮肤病发展史论文范文
  • 美国皮肤病发展史论文摘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