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折叠病论文

折叠病论文

发布时间:

折叠病论文

人们对由于基因突变造成蛋白质分子中仅仅一个氨基酸残基的变化就引起疾病的情况已有所了解,即所谓“分子病”,如地中海镰刀状红血球贫血症就是因为血红蛋白分子中第六位的谷氨酸突变成了颉氨酸。现在则发现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序列没有改变,只是其结构或者说构象有所改变也能引起疾病,那就是所谓“构象病”,或称“折叠病”。大家都知道的疯牛病,它是由一种称为Prion的蛋白质的感染引起的,这种蛋白质也可以感染人而引起神经系统疾病。在正常机体中,Prion是正常神经活动所需要的蛋白质,而致病Prion与正常Prion的一级结构完全相同,只是空间结构不同。这一疾病的研究涉及到许多生物学的基本问题。一级结构完全相同的蛋白质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空间结构,这与Anfinsen原理是否矛盾?显然这里有蛋白质的能量和稳定性问题。从来认为蛋白结构的变化来自于序列的变化,而序列的变化来自于基因的变化,生命信息从核酸传递到蛋白。而致病Prion的信息已被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鲁辛纳证明不是来自基因的变化,致病蛋白Prion导致正常蛋白Prion转变为致病的折叠状态是通过蛋白分子间的作用而感染!这种相互作用的本质和机制是什么?仅仅改变了折叠状态的分子又如何导致严重的疾病?这些问题都不能用传统的概念给予满意的解释,因此在科学界引起激烈的争论,有关研究的强度和竞争性也随之大大增强。由于蛋白质折叠异常而造成分子聚集甚至沉淀或不能正常转运到位所引起的疾病还有老年性痴呆症、囊性纤维病变、家族性高胆固醇症、家族性淀粉样蛋白症、某些肿瘤、白内障等等。由于分子伴侣在蛋白质折叠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分子伴侣本身的突变显然会引起蛋白质折叠异常而引起折叠病。随着蛋白质折叠研究的深入,人们会发现更多疾病的真正病因和更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设计更有效的药物。现在发现有些小分子可以穿越细胞作为配体与突变蛋白结合,从而使原已失去作战能力的突变蛋白逃逸“蛋白质质量控制系统”而“带伤作战”。这种小分子被称为“药物分子伴侣”,有希望成为治疗“折叠病”的新药。新生肽的折叠问题或蛋白质折叠问题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除了上面提到的在医学上的应用价值外,在生物工程上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基因工程和蛋白工程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产值以数十亿美元计的大产业,进入21世纪后,还将会有更大的发展。但是当前经常遇到的困难,是在简单的微生物细胞内引入异体DNA后所合成的多肽链往往不能正确折叠成为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而形成不溶解的包含体或被降解。这一“瓶颈”问题的彻底解决有待于对新生肽链折叠更多的认识。

导语:世界上的病痛有很多种,有的是我们人类已知的,有一些也是我们人类还没有发现的。小的病痛,可以说是感冒之类的,会让你感到头晕鼻塞发热,大的病痛,不止会折磨你的身体,更会摧残你的心灵。

疼痛,是每一个人都不想感受的,也是我们极力想要去避免的。但是,疼痛对于有些人来说,是每一天都确确实实存在的,这些疼痛,让他们在夜里煎熬,当其他人都在酣然入睡时,他们却饱受着疼痛,彻夜难眠,睁眼就是天亮,哪怕太阳已经升起,但是还是没能照亮他们的内心。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感动全国人民的“折叠人“李华,他在经历了4次手术之后,状况如何呢?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埋藏在体内的“折叠病毒”

今天我们要讲的主人公名叫李华,今年的李华已经47岁了,李华出生在湖南永州的一个农村家庭里,生活不算富裕,但是也可以维持基本的生活。曾经的李华,喜欢运动,常常和朋友出去玩,但是,在他18岁那年,埋藏在他体内地“折叠病毒” 便开始侵蚀他的身体。

所谓的“折叠病毒”其实就是强直性脊柱炎,这是一种慢性病,得了这种病的患者,病变的身体部位会渐渐“石化”,直到变得僵硬。就如同电影中的场景,蛇发海妖在海上唱歌,被歌声吸引的渔夫都会变成石头。

这种病的第一阶段会开始腰酸背痛,没有及时医治,病情持续恶化,就连正常的转头弯腰,都会很困难,而李华,就是这种病症最严重的患者之一。

二、长达二十余年的“折叠人生”

上图我们可以看到,李华因为疼痛,直不起腰来,只能够这样低着头弯着腰,看着地下的世界。我们睡不着时看的天花板,是李华梦寐以求的。李华以这样的姿态,生活了28年的时间。

一开始的李华,症状不是很严重,但是因为不知道这种病,一开始也没有太在意,也没有及时接受治疗,后来也就变成了这样。他的母亲带他去过很多的医院看病,但是都没有治疗成功。

李华从来都没有想过要放弃,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病友群里,李华知道了陶惠人医生后,便和家人一起来到了深圳求医。

三、历经四次手术,终于“抬头看海”

陶惠人医生和他的团队一起,为李华制定了4次手术计划,每一次的手术,都是巨大的挑战,面对这样罕见的病例,看到痛苦20多年的李华,陶惠人医生想要帮助他。

陶惠人医生和他的团队一起,帮李华做了4次的手术,曾经弯腰低头的李华,能够慢慢的抬头,能够直直地躺在床上,这一刻,李华等了28年的时间。

花费了半年的时间,做了四次手术,李华渐渐痊愈,坐在轮椅上的李华,和母亲一起来到了海边,距离上一次看海,是28年前,20多年祖国的发展和改变,也让李华感到开心和诧异。开心的是祖国变得更好了,自己也恢复了健康,诧异的是自己既然错过了那么多。

结语:那一天,李华重获了新生,也给他的病友们带去了希望,不得不感叹,祖国医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还有陶惠人医生的妙手回春。

记得,当时我很记挂他的身体状况,每一次视频更新我都会去看。虽然不能和正常人一样行动,但是相比之前而言好了很多,还在继续的接受治疗当中。

蛋白质的折叠对蛋白质空间结构的形成、正常生理功能的行使具有重要作用,吐过蛋白质折叠过程中,部分空间结构发生变化,就会导致蛋白质活性的丧失。常见的蛋白质折叠病主要有阿尔摩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海绵状脑病(朊病毒引起的蛋白质α-螺旋变成β-折叠)。据估计,正常细胞约有三分之一的蛋白质会发生错误折叠,但是细胞内有专门的机制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这些错误蛋白(溶酶体途径及蛋白酶体途径),当错误蛋白的量超过他们的处理能力时就会导致细胞病状的产生!

蛋白质折叠病论文

浅谈蛋白质折叠的有关问题 [关键字]生物 大分子 分子伴侣 蛋白质的折叠 识别 结合 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是了解分子水平的先象的基础。没有对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的认识,就没有分子生物学。正如没有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就没有遗传传达传递的中心法则,也就没有今天的分子生物学。结构分子以由第一分子进入对复和物乃至多亚基,多分子复和体结构研究。同时,过去难以研究的分子水平上的生命运动情况也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手段的发展而逐渐由难点变为热点。蛋白质晶体学研究已从生物大分子静态(时间统计)的结构分析开始进入动态(时间分辨)的结构分析及动力学分析。第十三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的25个专题讨论会中有一半以上涉及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而“结构与功能”又强调“动力学(Dynamics)”,即动态的结构或结构的运动与蛋白质分子功能的关系,以及对大分子相互作用的贡献。 蛋白质折叠问题被列为“21世纪的生物物理学”的重要课题,它是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尚未解决的一个重大生物学问题。从一级序列预测蛋白质分子的三级结构并进一步预测其功能,是极富挑战性的工作。研究蛋白质折叠,尤其是折叠早期过程,即新生肽段的折叠过程是全面的最终阐明中心法则的一个根本问题,在这一领域中,近年来的新发现对新生肽段能够自发进行折叠的传统概念做了根本的修正。这其中,X射线晶体衍射和各种波谱技术以及电子显微镜技术等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第十三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上,Nobel奖获得者Ernst在报告中强调指出,NMR用于研究蛋白质的一个主要优点在于它能极为详细的研究蛋白质分子的动力学,即动态的结构或结构的运动与蛋白质分子功能的关系。目前的NMR技术已经能够在秒到皮秒的时间域上观察蛋白质结构的运动过程,其中包括主链和侧链的运动,以及在各种不同的温度和压力下蛋白质的折叠和去折叠过程。蛋白质大分子的结构分析也不仅仅只是解出某个具体的结构,而是更加关注结构的涨落和运动。例如,运输小分子的酶和蛋白质通常存在着两种构象,结合配体的和未结合配体的。一种构象内的结构涨落是构象转变所必需的前奏,因此需要把光谱学,波谱学和X射线结构分析结合起来研究结构涨落的平衡,构象改变和改变过程中形成的多种中间态,又如,为了了解蛋白质是如何折叠的,就必须知道折叠时几个基本过程的时间尺度和机制,包括二级结构(螺旋和折叠)的形成,卷曲,长程相互作用以及未折叠肽段的全面崩溃。多种技术用于研究次过程,如快速核磁共振,快速光谱技术(荧光,远紫外和近紫外圆二色)。 一、新生肽段折叠研究中的新观点 长期以来关于蛋白质折叠,形成了自组装(self-assembly)的主导学说,因此,在研究新生肽段的折叠时,就很自然的把在体外蛋白质折叠研究中得到的规律推广到体内,用变性蛋白的复性作为新生肽段折叠的模型,并认为细胞中新合成的多肽链,不需要别的分子的帮助,不需要额外能量的补充,就应该能够自发的折叠而形成它的功能状态。 1988年,邹承鲁明确指出,新生肽段的折叠在合成早期业已开始,而不是合成完后才开始进行,随着肽段的延伸同时折叠,又不断进行构象的调整,先形成的结构会作用于后合成的肽段的折叠,而后合成的结构又会影响前面已形成的结构的调整。因此,在肽段延伸过程中形成的结构往往不一定是最终功能蛋白中的结构。这样,三维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同时进行着的,协调的动态过程。九十年代一类具有新的生物功能的蛋白,分子伴侣(Molecularchaperone)的发现,以及在更广泛意义上说的帮助蛋白质折叠的辅助蛋白(Accessoryprotein)的提出,说明细胞内新生肽段的折叠一般意义上说是需要帮助的,而不是自发进行的。 二、蛋白质分子的折叠和分子伴侣的作用 蛋白质分子的三维结构,除了共价的肽键和二硫键,还靠大量极其复杂的弱次级键共同作用。因此新生肽段在一边合成一边折叠过程中有可能暂时形成在最终成熟蛋白中不存在不该有的结构,他们常常是一些疏水表面,它们之间很可能发生本不应该有的错误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非功能的分子,甚至造成分子的聚集和沉淀。按照自组装学说,每一步折叠都是正确的,充分的,必要的。实际上折叠过程是一个正确途径和错误途径相互竞争的过程,为了提高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效率的,应该有帮助正确途径的竞争机制,分子伴侣就是这样通过进化应运而生的。它们的功能是识别新生肽段折叠过程中暂时暴露的错误结构的,与之结合,生成复和物,从而防止这些表面之间过早的相互作用,阻止不正确的非功能的折叠途径,抑制不可逆聚合物产生,这样必然促进折叠向正确方向进行。(从哲学的观点说,似乎很容易驳斥自组装学说,它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试想,如果蛋白质的每一步折叠均是正确的,充分的,必要的,岂不是在无任何矛盾的前提下,完成了复杂的最稳定构象的形成,即完成了由量变到质变的伟大飞跃,从无活性的肽链变成有活性的功能蛋白,这显然是违背哲学基本原理的。换一个角度想,生物进化的过程本来就充满着不定向的变异,这些变异中有适应环境的,也有不适应环境的,“物竞天择”,自然的选择淘汰了那些不适应的,保留了那些适应的。蛋白质分子的折叠不也与此类似吗?我想,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只是肽链折叠并形成功能蛋白的特定三维结构的内因,实际上,多肽链在形成活性蛋白的每一步,都有潜在的可能形成“不正确”的折叠,如果没有象分子伴侣或其它帮助蛋白等外部因素的作用,多肽链也永远不能折叠成为活性蛋百。) 三,分子伴侣的作用机制 分子伴侣的作用机制实际上就是它如何与靶蛋白识别,结合,又解离的机制。有的分子伴侣具高度专一性,如一些分子内分子伴侣,还有细菌Pseudomonascepacia的酯酶,有它自己的“私有分子伴侣”。它是由基因limA编码的,与酯酶的基因LipA只隔3个碱基,可能是进化过程中发生的基因分裂造成的。而一般的分子伴侣识别特异性不高,它是怎样识别需要它帮助的对象的呢?现在只能说分子伴侣识别非天然构象,而不去理会天然的构象。由于在天然分子中,疏水残基多半位于分子的内部而形成疏水核,去折叠后就可能暴露出来,或者在新生肽段的折叠过程中,会暂时形成在天然构象中本应该存在于分子内部的疏水表面,因此认为分子伴侣最有可能是与疏水表面相结合,如硫氰酸酶(Rhodanese)分子α-helix的疏水侧面。但是只有β-sheet结构的蛋白质才可为分子伴侣识别。 最近关于识别机制有较大的进展。Bip是内质网管腔内的分子伴侣,用一种affinitypanning的方法检查Bip与有随机序列的十二肽结合的特异性,结果发现,Hy-(W/X)-Hy-X-Hy-X-Hymotif与Bipj结合最强,Hy最多的是Trp、Leu、Phe,即较大的疏水残基。一般来说,2-4个疏水残基就足够进行结合。还有一种较普遍的说法是分子伴侣识别所谓熔球体结构(moltenglobule)。另一方面,分子伴侣本身与肽结合部位的结构分析最近也有些进展。譬如,PapD的晶体结构表明,多肽结合在它的β-sheet区。GroEL中,约40kD的153-531结构域是核苷酸的结合区。 分子伴侣作用的第二步是与靶蛋白形成复合物。非常盛行的一种模型认为分子伴侣常常以多聚`体形式而形成中心空洞的结构,用电子显微镜已经观察到由二圈层圆面包圈形组成的十四体GroEL分子和一个一层圆面包圈的七体GroES分子协同作用形成中空的非对称笼状结构(cagemodel),推测靶蛋白可以在与周围环境隔离的中间空腔内不受干扰的进一步折叠。但是不久前一个日本实验室发现GroEL的一个亚基,甚至其N端去除78个氨基酸残基的50kD片段,已经不能再组装成十四体结构,都有确定的分子伴侣功能。由此,我想:也许环状分子伴侣并非每个部位都是有效的结合部位,也就是说,该二层圆面包圈组成的十四体GroEL分子只有一个或若干个部位能够与疏水残基或所谓的熔球体结构结合,而其余部位起识别作用,就像一个探测器一样,整个十四体GroEL分子以圈层或笼状结构”包裹”在多肽链的主链上,以旋进方式再多肽链的链体上运动,一旦环状多聚体的某一识别部位发现疏水结构或所谓的熔球体结构等新生肽链折叠过程中暂时暴露的错误结构,经信号转导,多聚体的结合部位便与之结合,生成复合物,抑制不正确的折叠。以上完全是我个人的猜想,是基于上述两个试验现象的矛盾而试图作一番解释。至于为什么假设以旋进方式在多肽链上运动,我并没有相应的根据,只是觉得这应该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作了一番狂妄的假想,另外,我觉得也许可以用X射线衍射来探测一下分子伴侣GroEL和GroES组成的笼状结构,看看它的a×b×c是否足以容纳多肽链的某一段,或者它的内部和外部的疏水性质和其他一些物化性质如何,也许可以找到支持或驳斥上述假设的证据。 以上谈的都是蛋白质的分子伴侣。不久前又出现了一个新名词“DNAchaperones”,DNA分子伴侣,这种分子伴侣是与DNA相结合并帮助DNA折叠的。在这种复合物中,DNA分子包围在蛋白质分子的表面,既是高度有序的,又是在一定程度上结构已有所改变的。DNA与蛋白的这种相互作用对DNA的转录,复制以及重组都十分重要;或如在核小体中,对DNA的包装是必须的。DNA在溶液中的结构有相当的刚性,必须克服一个能障才能转变成它的蛋白复合物中的结构,分子伴侣的作用就是帮助DNA分子进行折叠和扭曲,从而把DNA稳定在一个适合于和蛋白结构的特定构型中。这种结合是协同的,可逆的在形成复合物之后便解离下来。因此,不论是DNA分子伴侣还是蛋白分子伴侣,都与DNA和蛋白的相互作用有关,与基因调控有关,看来,分子伴侣确实与最终阐明中心法则当前主要问题有密切关系。 四、分子伴侣和酶的区别 与分子伴侣不同,以确定为帮助蛋白质折叠的酶目前只有两个,一个是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proteindisulfideisomerase,PDI);另一个是肽基脯氨酸顺反异构酶(peptidylprolylcis-transisomerase,PPI)。以PDI为例,众所周知,蛋白质分子中的二硫键与新生肽段的折叠密切相关,对维系蛋白质分子的结构稳定性和功能发挥也有重要作用。PDI定位在内质网管腔内,含量丰富,催化蛋白质分子内巯基与二硫键之间的交换反应。同时,它是目前发现的最为突出的多功能蛋白,除了二硫键的异构酶的基本功能外,它还是脯氨酸-4-羟化酶的α亚基;又是微粒体内甘油三酯转移蛋白复合物的小亚基,还是一种糖基化位点结合蛋白(gkycisylationsitebindingprotein)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它有与多肽结合的能力,可以结合具有不同序列,长度和电荷分布的肽,特异性较低,主要是与肽的主链相作用,但对巯基尚有一些偏爱。按照分子伴侣的定义,一般认为PDI和分子伴侣是两类不同的帮助蛋白,但是我国上海生物物理研究所最近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也具有分子伴侣的功能。 蛋白质分子中天然二硫键的形成要求这些在肽链上往往处于不相邻位置的巯基,首先通过肽链一定程度的折叠,才能相互接近到可以正确形成二硫键的位置。肽链的自身折叠是一个慢过程,而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催化蛋白质天然二硫键的形成却是一个快过程。另一方面,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具有低特异性的与各种不同肽链相结合的能力,在内质网中以极高的浓度存在,又是是一个钙结合蛋白,是一个能被磷酸化的蛋白,这些都已经符合了分子伴侣的条件。因此他们推测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很可能首先通过它与伸展的,或部分折叠的肽段的结合,阻止错误的折叠途径,促进正确的中间物生成,帮助肽链折叠是相应的巯基配对,从而是正确的二硫键得以形成;然后催化巯基的氧化或二硫键的异构而形成天然二硫键。他们认为蛋白质二硫键异构酶的酶活性与它的分子伴侣功能不是相互排斥,而是密切相关,协调统一的。分子伴侣与帮助新生肽链折叠的酶之间,大概不应该,也不能够划一条绝对的分界线。我想:酶的最主要特性就是催化生化反应,分子伴侣的主要作用是与新生肽段的错误构象结合,从而阻止肽链不正确的非功能的折叠途径,促使其向正确的折叠方向反应,这难道不可以理解成间接的催化肽链的折叠吗?从表观上看,抑制不正确的折叠途径等于加快了正确反应的速度。所以,我本人也很赞成他们的观点。最近的试验已经为这一假说提供了很好的证据。PDI明显抑制变性的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在复性股过程中的严重聚合,有效的提高它的复性效率,与典型的分子伴侣GroE系统对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复性的效应极其相似。 五、分子伴侣的结构 目前唯一解出晶体结构的分子伴侣是的PapD,帮助鞭毛蛋白折叠的分子伴侣。还有HSP70的N端结构域,即ATP结合域也以有晶体结构。用电子显微镜已经清楚的看到了GroEL的十四聚体和GroEL的七聚体的四级结构,象两个圆形中空的面包圈叠在一起,用NMR以及各种溶液构象变化是研究分子伴侣作用机制的有效手段。 六、分子伴侣研究的实际应用 分子伴侣的研究成果必然会大大加深我们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同时也一定会增加我们与自然斗争的能力和自身生存的能力。由于分子伴侣在生命活动的各个层次都具有重要作用,它的突变和损伤也必定会引起疾病,因此可以期望运用分子伴侣的知识来治疗所谓的”分子伴侣病”。另一方面,利用对分子伴侣的研究成果从根本上提高基因工程和蛋白工程的成功率,也必将对大幅度提高人类生活水平起重要作用。 [参考书目] 1.李宝健主编,面向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年11月第一版:93-104页 2.郝柏林刘寄星主编,理论物理与生命科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12月第一版:29-58页 3.中国生物物理代表团,从第十三届国际生物物理大会看生物物理学研究的现状和趋势,生物物理学报,1999年第十五卷第四期:826-827页

你看下(微生物前沿)上的文献吧,

人们对由于基因突变造成蛋白质分子中仅仅一个氨基酸残基的变化就引起疾病的情况已有所了解,即所谓“分子病”,如地中海镰刀状红血球贫血症就是因为血红蛋白分子中第六位的谷氨酸突变成了颉氨酸。现在则发现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序列没有改变,只是其结构或者说构象有所改变也能引起疾病,那就是所谓“构象病”,或称“折叠病”。大家都知道的疯牛病,它是由一种称为Prion的蛋白质的感染引起的,这种蛋白质也可以感染人而引起神经系统疾病。在正常机体中,Prion是正常神经活动所需要的蛋白质,而致病Prion与正常Prion的一级结构完全相同,只是空间结构不同。这一疾病的研究涉及到许多生物学的基本问题。一级结构完全相同的蛋白质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空间结构,这与Anfinsen原理是否矛盾?显然这里有蛋白质的能量和稳定性问题。从来认为蛋白结构的变化来自于序列的变化,而序列的变化来自于基因的变化,生命信息从核酸传递到蛋白。而致病Prion的信息已被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鲁辛纳证明不是来自基因的变化,致病蛋白Prion导致正常蛋白Prion转变为致病的折叠状态是通过蛋白分子间的作用而感染!这种相互作用的本质和机制是什么?仅仅改变了折叠状态的分子又如何导致严重的疾病?这些问题都不能用传统的概念给予满意的解释,因此在科学界引起激烈的争论,有关研究的强度和竞争性也随之大大增强。由于蛋白质折叠异常而造成分子聚集甚至沉淀或不能正常转运到位所引起的疾病还有老年性痴呆症、囊性纤维病变、家族性高胆固醇症、家族性淀粉样蛋白症、某些肿瘤、白内障等等。由于分子伴侣在蛋白质折叠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分子伴侣本身的突变显然会引起蛋白质折叠异常而引起折叠病。随着蛋白质折叠研究的深入,人们会发现更多疾病的真正病因和更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设计更有效的药物。现在发现有些小分子可以穿越细胞作为配体与突变蛋白结合,从而使原已失去作战能力的突变蛋白逃逸“蛋白质质量控制系统”而“带伤作战”。这种小分子被称为“药物分子伴侣”,有希望成为治疗“折叠病”的新药。新生肽的折叠问题或蛋白质折叠问题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除了上面提到的在医学上的应用价值外,在生物工程上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基因工程和蛋白工程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产值以数十亿美元计的大产业,进入21世纪后,还将会有更大的发展。但是当前经常遇到的困难,是在简单的微生物细胞内引入异体DNA后所合成的多肽链往往不能正确折叠成为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而形成不溶解的包含体或被降解。这一“瓶颈”问题的彻底解决有待于对新生肽链折叠更多的认识。

蛋白质的折叠病论文

分类: 教育/科学 >> 科学技术 问题描述: 研究这个有什么现实意义呢?最新进展怎样?最好来点有价值的资料.谢谢. 解析: 研究蛋白质的折叠,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课题之一。蛋白质是一种生物大分子,基本上是由20种氨基酸以肽键连接成肽链。肽链在空间卷曲折叠成为特定的三维空间结构,包括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二个主要层次。有的蛋白质由多条肽链组成,每条肽链称为亚基,亚基之间又有特定的空间关系,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所以蛋白质分子有非常特定的复杂的空间结构。 通过“蛋白质结构预测”破译“第二遗传密码”,是蛋白质研究最后几个尚未揭示的奥秘之一。天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的科学家已经做出了优秀的研究成果。他们预测,蛋白质的种类虽然成千上万,但它们的折叠类型却只有有限的650种左右。我国科学家在分子伴侣和折叠酶方面有特色的研究成果,也已经赢得了国际同行的注意。 外界环境的变化可以导致蛋白质空间结构的破坏和生物活性的丧失,但却并不破坏它的一级结构(氨基酸序列),这称为蛋白质的变性。变性的蛋白质往往成为一条伸展的肽链,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重新折叠成原有的空间结构并恢复原有的活性。对蛋白质变性作用的认识是我国科学家吴宪在三十年代首先提出的。 蛋白质异常的三维空间结构可以引发疾病,疯牛病、老年性痴呆症、囊性纤维病变、家族性高胆固醇症、家族性淀粉样蛋白症、某些肿瘤、白内障等等都是“折叠病”。造成疯牛病的Prion病蛋白可以感染正常蛋白而在蛋白质之间传染。研究蛋白质的折叠问题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而且在医学和在生物工程领域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1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 五十年代初运用X射线衍射技术解出了生命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的三维空间结构,阐明了生物遗传的分子基础,揭示了这个最主要的生命活动的本质,从而开创了在分子水平上认识生命现象的新学科———分子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的出现是经典生物学转变成近代生物学的里程碑。 尽管自然界的生物物种千千万万,生命现象繁杂纷飞,在分子水平研究生命,使我们认识到各种生命现象的基本原理却是高度一致的!从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到最高等的人类,它们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物质都是蛋白质和核酸。核酸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所有生物体能世代相传,就是依靠核酸分子可以精确复制的性质。蛋白质则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所有的生命活动,呼吸、运动、消化……甚至感知、思维和学习,无一例外是依靠蛋白质来完成的。 蛋白质是一种生物大分子,基本上是由20种氨基酸以肽键连接成肽链。肽键连接成肽链称为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不同蛋白质其肽链的长度不同,肽链中不同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也各不相同。肽链在空间卷曲折叠成为特定的三维空间结构,包括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二个主要层次。有的蛋白质由多条肽链组成,每条肽链称为亚基,亚基之间又有特定的空间关系,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所以蛋白质分子有非常特定的复杂的空间结构。每一种蛋白质分子都有自己特有的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由这种氨基酸排列顺序决定它的特定的空间结构,这就是荣获诺贝尔奖的著名的Anfinsen原理。蛋白质分子只有处于它自己特定的三维空间结构情况下,才能获得它特定的生物活性;三维空间结构稍有破坏,就很可能会导致蛋白质生物活性的降低甚至丧失。 二十世纪生物学领域最重要的成就之一,是继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总结出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揭示生命遗传信息传递的方向和途径。近半个世纪以来对阐明中心法则有关问题有杰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先后多达34位。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简单表达如下: 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中,DNA和核糖核酸(RNA)的复制、DNA转录成RNA、RNA逆转录成DNA以及以信使RNA为模板翻译成多肽链的过程和机制基本上已经阐明。但从多肽链折叠成蛋白质的过程,即所谓“新生肽的折叠”问题,是中心法则至今留下的空白,又是从“遗传信息”到“生物功能”的关键环节,有待我们在21世纪去解决。 2蛋白质折叠与“折叠病” 人们对由于基因突变造成蛋白质分子中仅仅一个氨基酸残基的变化就引起疾病的情况已有所了解,即所谓“分子病”,如地中海镰刀状红血球贫血症就是因为血红蛋白分子中第六位的谷氨酸突变成了颉氨酸。现在则发现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序列没有改变,只是其结构或者说构象有所改变也能引起疾病,那就是所谓“构象病”,或称“折叠病”。 大家都知道的疯牛病,它是由一种称为Prion的蛋白质的感染引起的,这种蛋白质也可以感染人而引起神经系统疾病。在正常机体中,Prion是正常神经活动所需要的蛋白质,而致病Prion与正常Prion的一级结构完全相同,只是空间结构不同。这一疾病的研究涉及到许多生物学的基本问题。一级结构完全相同的蛋白质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空间结构,这与Anfinsen原理是否矛盾?显然这里有蛋白质的能量和稳定性问题。 从来认为蛋白结构的变化来自于序列的变化,而序列的变化来自于基因的变化,生命信息从核酸传递到蛋白。而致病Prion的信息已被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鲁辛纳证明不是来自基因的变化,致病蛋白Prion导致正常蛋白Prion转变为致病的折叠状态是通过蛋白分子间的作用而感染!这种相互作用的本质和机制是什么?仅仅改变了折叠状态的分子又如何导致严重的疾病?这些问题都不能用传统的概念给予满意的解释,因此在科学界引起激烈的争论,有关研究的强度和竞争性也随之大大增强。 由于蛋白质折叠异常而造成分子聚集甚至沉淀或不能正常转运到位所引起的疾病还有老年性痴呆症、囊性纤维病变、家族性高胆固醇症、家族性淀粉样蛋白症、某些肿瘤、白内障等等。由于分子伴侣在蛋白质折叠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分子伴侣本身的突变显然会引起蛋白质折叠异常而引起折叠病。随着蛋白质折叠研究的深入,人们会发现更多疾病的真正病因和更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设计更有效的药物。现在发现有些小分子可以穿越细胞作为配体与突变蛋白结合,从而使原已失去作战能力的突变蛋白逃逸“蛋白质质量控制系统”而“带伤作战”。这种小分子被称为“药物分子伴侣”,有希望成为治疗“折叠病”的新药。 新生肽的折叠问题或蛋白质折叠问题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除了上面提到的在医学上的应用价值外,在生物工程上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基因工程和蛋白工程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产值以数十亿美元计的大产业,进入21世纪后,还将会有更大的发展。但是当前经常遇到的困难,是在简单的微生物细胞内引入异体DNA后所合成的多肽链往往不能正确折叠成为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而形成不溶解的包含体或被降解。这一“瓶颈”问题的彻底解决有待于对新生肽链折叠更多的认识。 3蛋白质折叠和“第二遗传密码” 蛋白质折叠的研究,比较狭义的定义就是研究蛋白质特定三维空间结构形成的规律、稳定性和与其生物活性的关系。在概念上有热力学的问题和动力学的问题;蛋白质在体外折叠和在细胞内折叠的问题;有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的问题。这里最根本的科学问题就是多肽链的一级结构到底如何决定它的空间结构?既然前者决定后者,一级结构和空间结构之间肯定存在某种确定的关系,这是否也像核苷酸通过“三联密码”决定氨基酸顺序那样有一套密码呢?有人把这设想的一级结构决定空间结构的密码叫作“第二遗传密码”。 如果说“三联密码”已被破译而实际上已成为明码,那么破译“第二遗传密码”正是“蛋白质结构预测”从理论上最直接地去解决蛋白质的折叠问题,这是蛋白质研究最后几个尚未揭示的奥秘之一。“蛋白质结构预测”属于理论方面的热力学问题。就是根据测得的蛋白质的一级序列预测由Anfinsen原理决定的特定的空间结构。蛋白质氨基酸序列,特别是编码蛋白质的核苷酸序列的测定现在几乎已经成为常规技术,从互补DNA(cDNA)序列可以根据“三联密码”推定氨基酸序列,这些在上一世纪获得重大突破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大大加速了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测定。目前蛋白质数据库中已经存有大约17万个蛋白的一级结构,但是测定了空间结构的蛋白大约只有1.2万个,这中间有许多是很相似的同源蛋白,而真正不同的蛋白只有1000多个。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胜利完成,解读了人类DNA的全序列,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数据增长必定会出现爆炸的态势,而空间结构测定的速度远远滞后,因此二者之间还会形成更大的距离,这就更需要进行蛋白质结构的预测。 由于蛋白质分子结构本身的极端复杂性决定了结构预测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结构预测的方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假设蛋白质分子天然构象处于热力学最稳定,能量最低状态,考虑蛋白质分子中所有原子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蛋白质分子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分子力学的能量极小化方法,计算出蛋白质分子的天然空间结构。第二类方法是找出数据库中已有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与其一级序列之间的联系总结出一定的规律,逐级从一级序列预测二级结构,再建立可能的三维模型,根据总结出的空间结构与其一级序列之间的规律,排除不合理的模型,再根据能量最低原理得到修正的结构。这也就是所谓“基于知识的预测方法”。但是,第一类方法遇到在数学上难以解决的多重极小值问题,而逐级预测又受到二级结构预测精度的限制。因此必须解决这些困难,或者发展新的方法,将基于知识的预测方法与计算化学以及统计物理学结合起来,才有希望能破译“第二遗传密码”。 另一方面,和以往只能利用存入蛋白质数据库的数据进行预测相比,人类DNA的全序列的测定给予蛋白质结构预测更自然的、信息量更大得多的数据库,因此可用基于同源性的重复循环技术非常可靠地灵敏地进行结构预测。已经有人根据基因组的数据用统计方法重新估计了蛋白质折叠类型数目大约为1000种,这和早期的理论估计是一致的。显然,人类基因全序列的揭示必然为蛋白质结构预测、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预测以及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分子表型预测开辟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天津大学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的科学家已经活跃在蛋白质结构预测领域,并做出了优秀的研究成果。他们预测,蛋白质的种类虽然成千上万,但它们的折叠类型却只有有限的650种左右。 蛋白质折叠第二个根本的科学问题是具有完整一级结构的多肽链又是如何折叠成为它特定的高级结构?这是一个折叠的动力学的问题,长期以来,主要用体外的实验方法研究,虽然已有四五十年,但至今尚未解决。我们知道,多数蛋白质在体外是不稳定的,外界环境的变化,如温度、酸度等,都可以导致其空间结构的破坏和生物活性的丧失,但却并不破坏它的一级结构,这称为蛋白质的变性。对蛋白质变性作用的认识是我国科学家吴宪在三十年代基于他在国内的工作首先提出来的,长期以来已经为国际上广泛接受。变性的蛋白质往往成为一条伸展的肽链,由于一级结构仍然完整,根据Anfinsen原理它应该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重新折叠成原有的空间结构并恢复原有的活性。这就是长时间来在体外研究蛋白质折叠的基本模型。 现在知道,绝大多数蛋白质从一条伸展的肽链,折叠成有其特定结构的、有活性的蛋白质,并不是一步完成的,而要经过许多折叠的中间状态。含有多个亚基的蛋白质分子,亚基间的相互作用使之组装成复杂蛋白分子。研究人员用实验方法,特别是近年来发展的快速测定方法去追踪蛋白质重折叠的全过程,尽可能捕捉折叠过程中的每一个中间状态。不同阶段的折叠速度不同,有的比较慢,比较容易发现和捕捉;但有的非常快,必须要有特殊的设备配合各种测试技术去进行研究。最近有人尝试大幅度降低温度使折叠速度减慢而得以追踪。最终,人们要定量地描述整个折叠的动态过程,拍出一部蛋白质折叠的电影来,但这必然要经过一个长时间的艰苦的工作。 4细胞内的蛋白质折叠 尽管多年来体外蛋白质折叠研究为揭示蛋白质折叠的本质提供了大量信息,但细胞内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一个广义的蛋白质折叠问题,是一个比试管内蛋白质折叠复杂得多的多的过程。蛋白质的多肽链都是在细胞内的一种由多种蛋白质和核糖核酸所组成的被称为核糖体的复合物上,以信使核糖核酸为模板,从氨基末端开始,按照三联密码,一个氨基酸一个氨基酸加上去而合成出来的。现在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这种新合成出来的多肽链(称为新生肽)在合成过程中长度不断增加,并在延伸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折叠,而不是在合成完成脱离核糖体后再自发折叠成为蛋白质。所以上面介绍的在体外用变性伸展肽链的重折叠研究蛋白质折叠的模型看来并不是研究细胞内蛋白质折叠的理想模型。由于每个信使核糖核酸可以同时携带多个核糖体,而每个核糖体上的多肽链的延伸程度又是不同的,所以核糖体上的多肽链的合成同步化是目前研究新生肽折叠的关键问题,但一直没有解决。 我们实验室暂时绕过这个障碍,制备一系列从氨基末端开始具有不同长度的肽段,比较研究它们的构象作为模型,对新生肽在合成延伸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折叠的观点已经提供了大量信息。从核糖体上合成出来的肽链还需经过与翻译同时进行的和翻译完成后的化学加工,如形成二硫键,完成糖基化作用、羟基化作用、磷酸化作用等化学修饰。化学修饰往往与肽链的折叠密切相关,没有化学修饰的肽链往往不能完成正确折叠。 新生肽还要被运送到细胞的特定部位,“各就各位”才能发挥它特定的生物功能:例如进入细胞核中的 *** 白与DNA组成染色体;进入线粒体的蛋白参与能量代谢;组成膜的蛋白以及分泌到细胞外的蛋白必须进入内质网,先进行加工再继续转运等等。这些转运都有一个穿越膜结构,甚至是多次越膜的过程。有完整空间结构的蛋白分子是不能越膜的,因此在转运过程中折叠过多的分子必须解开折叠后才能越膜。此外,多亚基蛋白必须进行组装。有些蛋白质,如一些酶和激素,以前体形式合成后还要经过水解除去某一段序列后才能成熟为有活性的分子。所有这些都包含在新生肽成熟为功能蛋白的全过程中,每一步都涉及新生肽链的构象变化、折叠和调整。 在试管中做蛋白质折叠实验的条件往往人为简化或不得不简化,与新生肽在细胞内折叠的条件有质的或量的差别。所有的细胞中都存在着大量的蛋白质、核酸、多糖等各种生物大分子,它们大约占用细胞容积的20-30%,总浓度高达每升80-200克,因此任何一种大分子都处于一个充满其他大分子的“拥挤”环境中,使得任何一个大分子的实际可及空间大大减少,这种情况对所有大分子之间的反应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都有很大的影响。最近,有人呼吁,在体外研究蛋白质折叠必须考虑模拟细胞内的“拥挤”环境。我们实验室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得到国际同行的注意。此外,某一种蛋白在某一时刻在细胞内的局部浓度可以非常高,这样高浓度的蛋白质在试管中必然发生聚集而不可能完成折叠。所以,在体外进行的实验,为了提高蛋白折叠效率,并且有利于进行分析,实验所用的蛋白浓度总是很低的;温度也常在37摄氏度以下,有时低到10摄氏度以下,以减缓反应速度。溶液成分也尽量简单,便于分析。 5分子伴侣蛋白和折叠酶 最近15年来,由于发现一些蛋白质的折叠必须在另一些蛋白质存在时才能正确完成的现象,对蛋白质折叠的概念产生了革命性的全新认识,“自发折叠”的经典概念发生了转变和更新,这是蛋白质折叠研究中的大事。现在认为新生肽在细胞内的折叠和成熟在多数情况下是不能自发完成的,而是需要别的蛋白质帮助的。这个新概念并不与Anfinsen原理相矛盾,而是在动力学的观点上完善了Anfinsen学说。一个在热力学上可以成立的反应由于动力学的能障等问题在实际上未必可以完成,但在别的蛋白质帮助下可以克服能障而得以进行。 目前已认识到的在细胞内帮助新生肽链折叠的蛋白有二类:一类称为分子伴侣蛋白,另一类是催化与折叠直接有关的化学反应的酶,又称折叠酶。分子伴侣显然是一种具有新功能的蛋白,近年来已经鉴定到越来越多新的分子伴侣蛋白或已知蛋白的新的分子伴侣活性。它们的精细三维结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它们帮助生物大分子折叠的机制都在活跃的研究之中;特别是有些蛋白的分子伴侣活性和在同一分子上的其他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以及在生命活动中的协作和调控更引起人们的兴趣。现在发现,不仅蛋白质的折叠需要分子伴侣的帮助,DNA分子和RNA分子的折叠也往往需要分子伴侣的帮助,因为功能DNA和RNA分子,特别是它们与蛋白质形成的复合物都要有一定的构象。DNA和RNA分子本身具有较大的刚性,不容易折叠或在折叠过程中容易发生折叠错误,因此需要DNA分子伴侣或RNA分子伴侣帮助它们折叠而形成特定的构象。另一方面,不仅蛋白质,现在发现有一些核酸和磷脂也能发挥分子伴侣的作用;更有趣的是最近发现核糖体也有分子伴侣活性。有些生物大分子在成熟过程中需要一系列的分子伴侣在不同的阶段给予帮助才能完成最终的折叠。另外,有一些小分子物质对某些蛋白质在体外的折叠有帮助作用,被称之为“化学分子伴侣”。我国科学家在分子伴侣和折叠酶方面的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已经赢得了国际同行的注意。 新生肽在细胞中折叠和成熟的过程由于转录或翻译出现了错误,或受到各种环境 *** 而损伤,并非能百分之百地完成。为提高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效率,处理掉不能继续正确折叠的或错误折叠的“次品”或“废品”,防止这些“垃圾”的堆积而危害正常生命活动,生命的进化使细胞获得了一种“蛋白质质量控制系统”。这种系统是由分子伴侣和靠消耗三磷酸腺苷的能量而发挥作用的特定的蛋白水解酶组成。分子伴侣帮助新生肽正确折叠;而特定的蛋白水解酶把不能继续正确折叠的或错误折叠的“垃圾”水解成小分子。这里的科学问题是质量控制系统到底如何进行质量控制?有人借用了医院里诊断病人应该送到哪种病房作什么治疗的机制(triage)来描述细胞的蛋白质质量控制体系的作用机理。关键是如何“诊断”和区分什么样的新生肽“病人”可以送到分子伴侣“病房”进行治疗和拯救,而什么样的新生肽“病人”已“无可救药”,只能送给蛋白水解酶去处理。细胞内新生肽“病人”的命运主要是由分子伴侣处理“病人”的能力和速度在动力学上来决定的。尚未治好的新生肽“病人”可能获得再治疗的机会,但也可能不幸送到蛋白水解酶那里去了;还有一种可能性就是形成聚集,聚集体是抗水解的。如果形成有规则的聚集体,即所谓“淀粉样纤维”。一些神经系统退化疾病,如老年性痴呆症、帕金森氏病、亨廷顿氏病就是由此造成的。 在21世纪,人类在解决了新生肽折叠的问题,解决了基因调控的问题后,应该就可以说全面地最终地阐明了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那时人类对自身的认识又将有一个新的飞跃。

你看下(微生物前沿)上的文献吧,

人们对由于基因突变造成蛋白质分子中仅仅一个氨基酸残基的变化就引起疾病的情况已有所了解,即所谓“分子病”,如地中海镰刀状红血球贫血症就是因为血红蛋白分子中第六位的谷氨酸突变成了颉氨酸。现在则发现蛋白质分子的氨基酸序列没有改变,只是其结构或者说构象有所改变也能引起疾病,那就是所谓“构象病”,或称“折叠病”。大家都知道的疯牛病,它是由一种称为Prion的蛋白质的感染引起的,这种蛋白质也可以感染人而引起神经系统疾病。在正常机体中,Prion是正常神经活动所需要的蛋白质,而致病Prion与正常Prion的一级结构完全相同,只是空间结构不同。这一疾病的研究涉及到许多生物学的基本问题。一级结构完全相同的蛋白质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空间结构,这与Anfinsen原理是否矛盾?显然这里有蛋白质的能量和稳定性问题。从来认为蛋白结构的变化来自于序列的变化,而序列的变化来自于基因的变化,生命信息从核酸传递到蛋白。而致病Prion的信息已被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鲁辛纳证明不是来自基因的变化,致病蛋白Prion导致正常蛋白Prion转变为致病的折叠状态是通过蛋白分子间的作用而感染!这种相互作用的本质和机制是什么?仅仅改变了折叠状态的分子又如何导致严重的疾病?这些问题都不能用传统的概念给予满意的解释,因此在科学界引起激烈的争论,有关研究的强度和竞争性也随之大大增强。由于蛋白质折叠异常而造成分子聚集甚至沉淀或不能正常转运到位所引起的疾病还有老年性痴呆症、囊性纤维病变、家族性高胆固醇症、家族性淀粉样蛋白症、某些肿瘤、白内障等等。由于分子伴侣在蛋白质折叠中至关重要的作用,分子伴侣本身的突变显然会引起蛋白质折叠异常而引起折叠病。随着蛋白质折叠研究的深入,人们会发现更多疾病的真正病因和更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设计更有效的药物。现在发现有些小分子可以穿越细胞作为配体与突变蛋白结合,从而使原已失去作战能力的突变蛋白逃逸“蛋白质质量控制系统”而“带伤作战”。这种小分子被称为“药物分子伴侣”,有希望成为治疗“折叠病”的新药。新生肽的折叠问题或蛋白质折叠问题不仅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除了上面提到的在医学上的应用价值外,在生物工程上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基因工程和蛋白工程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产值以数十亿美元计的大产业,进入21世纪后,还将会有更大的发展。但是当前经常遇到的困难,是在简单的微生物细胞内引入异体DNA后所合成的多肽链往往不能正确折叠成为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而形成不溶解的包含体或被降解。这一“瓶颈”问题的彻底解决有待于对新生肽链折叠更多的认识。

犬股骨骨折病论文

骨科医学又称矫形外科学,是医学的一个专业或学科。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骨科医学论文范文大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骨科护理工作

【摘要】为了提高骨科护理的质量,进一步凸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我院骨科病房特开设了以人性化为护理主题的相关工作,并在工作中扎实推进,对护理工作的人性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显示了在骨科病房开展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必要性。也为我院更好的占领市场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骨科护理人性化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转向生物―社会―心理模式转变的时候,护理的理念和重要性也在改变,近年来,人性化的概念正在深入护理的工作中,以病人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正深深地渗入治疗和护理工作者的心中。

1 人性化护理理念的推进与教育

要进行人性化护理服务,首先要理解人性化服务的理念,只有充分了解什么是人性化护理及服务,才能在骨科的护理工作中正确地开展人性化护理。为此,我院特别开设了人文关怀以及人性化护理相关的课程培训,让每个护理人员充分了解先进的护理发展趋势,了解人性化护理服务的理念和要求,为在病房开展人性化护理工作打下理论基础。同时,还注重在实际工作的护理实效点品工作,加强人性化护理行为和语言培训,制定详细的行为规范标准。并在工作中加以落实和推广。

2 人性化护理在骨科病房的体现

入院时人性化护理

骨伤专科医院收治的患者多数有骨折,严重时伴有生命危险。初入院时,患者常承受着剧烈疼痛的折磨,加之对治疗工作的陌生,(家属)患者时常担心是否有生命危险以及后遗症等等。有些患者入院后就进行骨牵引或石膏、夹板外固定,严重时会直接进入手术室,这些治疗行为会增加患者(家属)的恐惧感。

因此,护理人员要主动关心和安慰患者(家属),视患者如亲人,做到换位思考,设身为患者利益着想,用亲切、热情的语言向患者详细介绍住院环境、主管医生、主管护士等工作,做好住院期间的生活安排工作,并让患者(家属)了解到主管医生有丰富临床经验,一定能帮助其解除病痛,减轻思想负担,产生并增强他们对医疗服务的信任感,安心地接受治疗。患者常主诉疼痛,护理人员要主动安慰患者,注意疼痛的性质、部位及进展,患肢肿胀、末端血运、指(趾)活动、感觉情况。耐心地向患者解释疼痛的原因、规律性。让他们心情放松、注意力转移,增强战胜疼痛的信心。

围手术期的人性化护理

术前护理

在手术之前,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和克服术前的恐惧感是非常必要的。使患者更快更好地掌握健康知识,稳定情绪,可以增强对手术治疗的信心。要求护士耐心、详细地向他们介绍将要进行手术的情况,尽量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让患者获得信心和治疗知识,同时可以根据医嘱适当运用镇静药物来帮助他们渡过术前恐惧时期。主管护士向患者做好术前宣教安慰工作,解释术前做好皮肤准备的重要性,术中如何配合医生和护士的工作及术后的注意事项。同时在做术前准备时,动作尽量轻柔,避免术前准备工作引起的不适导致患者情绪的波动,增加治疗的难度。

术后护理

手术之后,患者麻醉清醒后回到病房,护士要及时到床边,跟麻醉师做好交班。主动跟患者及其家属沟通,说明手术已做好了,让患者及其家属知道手术是成功的。了解患者的心理及情绪变化,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始终保持微笑,以端庄的仪表,关怀性的语言,热情、诚恳的态度,来缓解患者手术带来的痛苦;通过关心、尊重患者来达到减轻痛楚和增强康复的信心;通过细心的观察,及时向医生反映患者的情况,配合医生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加减药物,以达到治疗和康复的最佳效果。

人性化护理与功能锻炼

术后的功能锻炼对骨科患者的康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日常护理课程的培训,让每位护士了解到骨科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以及各种骨折后的功能正确的锻炼方法。同时,也要让患者了解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和时效性。护士要用激励的语言来鼓励患者克服疼痛,正确地运用功能锻炼的方法,来配合医生的指导,争取早日康复。通过具体有效的护理,加快患者康复。

护理人员的人性化语言艺术

护士的语言行为是心理护理的重要手段,必须注意到语言的双向作用。温柔、亲切的笑容,鼓励的语言能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情绪,减轻其思想负担,起到配合治疗的作用。反之,粗鲁、生硬的语言则可对患者产生不良刺激,甚至导致医源性疾病的发生。日常的护理工作中,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时,使用礼貌性的语言;当患者遇到疼痛或者缺乏自信时,运用安慰性及鼓励性的语言;克服患者的紧张情绪,使之放松。避免使用生硬的语调,以免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人性化护理在患者家属中的运用

当患者因骨科疾病住院时,家属同样有急切的心情,此时需要对他们进行人性化的疏导。除加强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的同时,主管护士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如年老的卧床患者,预防三大并发症的重要性;术后患者的营养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骨折患者在骨折早、中、后期中医饮食调护;并及时将治疗的情况告诉家属,让其了解治疗的目的。达到家属支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的目的,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 对护理人员的人性化管理

所谓人性化管理指在管理活动中把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作为指导思想,坚持一切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根本手段,达到提高治疗效率和人的不断发展的目的。

4 对护理人员实施人性化管理,并不断深化人性化管理进程

5 护理人员承受较大的压力,日常工作繁重,患者与社会对护理人员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

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患者的需要。我院通过开展人性化护理,以病人为中心,调动了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护理工作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肯定,极大地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以护理工作为载体,不段提升我院的知名度,增加市场份额,增加了我院的经济效益,提升了社会效应,推动了护理工作的发展。

髋关节置换手术老年患者的中医护理临床研究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骨质疏松容易发生骨折。老年人股颈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采取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但对于老年患者身体情况,术后恢复较慢。本文通过对本院59例老年股骨颈骨折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采取中医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9月~2013年8月收治的118例股骨颈骨折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中男42例,女17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岁,摔伤35例,车祸伤15例,重物砸伤9例;骨折类型:头下型25例,经颈型29例,基底型5例;Garden分型:Ⅱ型19例,Ⅲ型25例,Ⅳ型15例;合并高血压15例,糖尿病13例,支气管炎9例。观察组中男40例,女19例,年龄61~93岁,平均年龄(±)岁,摔伤31例,车祸伤18例,重物砸伤10例;骨折类型:头下型25例,经颈型27例,基底型6例;Garden分型:Ⅱ型18例,Ⅲ型24例,Ⅳ型17例;合并高血压16例,糖尿病13例,支气管炎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原因、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具有可比性。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手术后均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骨科术后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定时更换体位,注意局部血液循环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中医护理措施,具体方法包括:

①中医辨证护理。老年患者多伴有肝肾亏虚,在临床上多表现为听力下降,夜间小便频繁;还有些老年患者脾胃功能差,易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全身无力等表现;部分老年患者心火旺盛,多出现口腔溃疡、小便短赤等。因此,对老年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要进行身体的各项检查,了解患者的身体体质,根据实际的情况采取对应的临床护理措施,对于择期手术的患者,可以根据身体状况,内服益气补血汤(本院协定方)、四君子汤等中药进行调节体质。鼓励患者多进食高维生素、高蛋白、高钙等易消化的食物,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②心理护理。老年人的身体、心理方面对于意外损伤承受能力较差,对手术治疗没有积极性,也存在精神压力。临床护士要了解患者具体的情绪、心理方面,从而进行指导,多与患者交流,消除心中的顾虑,结合病情,讲解一些有关知识,使患者调整良好心态,提高手术治疗的积极性,增强康复的信心。

③疼痛护理。手术后及时询问患者的疼痛情况,正确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给予合理的镇痛方法,减轻疼痛。可以用冷、热疗法减轻局部疼痛,也可以采用耳穴压豆法减轻疼痛。对于疼痛严重的患者,可给予镇痛药物进行缓解。避免刺激因素,保持病房安静与舒适,使患者得到充足的休息。

④术前准备与指导。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定时行进血压监测,糖尿病患者需要监测血糖等,完善各项检查。指导患者练习床上排便,避免手术后出现便秘和尿潴留[1].像手术患者使用便盆时,便盆要从身体键侧置入,避免牵拉患病部位出现脱落假体发生;对于小便困难的患者,可以按摩中极穴位促使排尿,也可以对足三里穴进行注射。

⑤术后康复护理。患者手术完成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使足踝关节、足趾关节、下肢肌肉进行活动。手术后第1天鼓励患者长收缩股四头肌和伸屈踝关节训练;第2天至第3天开始训练髋关节,根据术后恢复情况逐渐增加练习;第3天至第7天可以让患者先坐起,然后贴床边站立进行指导。7d后练习髋关节屈曲,范围由小到大。2周后可扶双拐或步行器下床行走练习。

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髋关节置换手术后人工关节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和感染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对于手术后的患者应早期进行踝关节运动练习,尽量不使用止血药,防止发生下肢静脉栓塞;注意下肢是否出现肿胀、足背动脉是否减弱等发生;多喝水,降低血液浓度,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对人工髋关节脱位的预防,患者手术后应平卧于床,避免内旋、外旋、盘腿,身体坐或站立时髋关节不能超过90°的屈曲,如若发生脱位应及时让医师进行复位。手术后注意切口的干燥与清洁,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切口感染。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可以分为4级,优: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无疼痛感;良: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患肢有疼痛较轻;可:髋关节能力有改善,患肢处常伴有疼痛;差:髋关节功能没有恢复,患肢存在持续性疼痛。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²检验。P<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59例患者中,优41例(),良16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并发症发生率为0.

对照组59例患者中,优33例(),良11例(),可9例(),差6例(),优良率为,并发症发生率为.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小结

随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骨质变得脆且比疏松,较轻的外伤都容易造成骨折,致使不能行走或长期卧床。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取髋关节置换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恢复功能,解除疼痛。由于老年人年龄大,伴有其他病症,手术后易出现并发症,因此,对手术后进行护理及指导,对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采取中医辩证护理措施,结合心理、疼痛、饮食等方面的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的治疗成功率,促进患肢功能康复,临床效果满意,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丽晖.髋关节置换术后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的中医护理.全科护理,2011,9(29):2648-2649.

马上就是一轮毕业生,但是好多大学生的毕业论文不知道该怎么写,在这里我为大家推荐自考医学专业论文一篇,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

【摘要】 目的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近年来收治的3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的手术治疗病例进行分析。结果随访3个月~2年,33例均在术后4个月内达到骨折临床愈合,内固定无松动及切割现象,颈干角无变小。根据Harris评分标准,优24例,良8例,中 可1例,优良率。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采用闭合复位,组织损伤小,固定稳固,骨折愈合好,有利于早期活动,功能恢复满意,是治疗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较好方法。

【关键词】 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内固定

本院自2008年6月—2011年1月,对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33例,采用PFNA内固定的手术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33例,其中男21例,女12例;年龄54~86岁,平均72岁。左侧16例,右侧17例。其中摔伤27例,车祸伤6例,均为闭合性骨折。骨折按Evans分型 [1]:Ⅰ型Ⅰ类4例,Ⅱ类6例,Ⅲ类18例,Ⅳ类3例;Ⅱ型2例。本组合并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其中脑血管意外后遗症6例、慢性支气管炎3例、高血压15例、糖尿病9例,于伤后7日内手术。

治疗方法采用硬膜外连续阻滞麻醉,平卧位,进行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牵引复位,C臂X线机透视正侧位,复位满意后,消毒铺巾,在大转子顶端以上做3~5 cm外侧小切口,大转子顶点或稍偏外侧作为进针点,插入导针。沿导针充分扩髓,透视下测定入口深度,选定合适髓内钉连接打入器械,顺导针旋入髓内钉,尾端剩余部分可轻轻打入,切忌暴力,以免骨折移位或发生骨折。近端螺旋刀片锁定髓内钉,放置导针确定螺旋刀片位于股骨颈的中下半部分,调整主钉的插入深度,透视观察骨折对位及主钉位置满意后,连接侧方瞄准器,经过近端瞄准器内插入保护套筒,顺套筒钻入股骨颈内导针,至关节面下5~10mm,测深,测量所需螺旋刀片锁定的长度,扩外侧皮质,将选好长度的螺旋刀片置于解锁状态后直接打入标记好的深度,锁定螺旋刀片。然后打入远端锁定螺钉,根据患者情况选择静态或动态锁定。拆除瞄准器,顺导针拧入尾帽,再次透视证实位置满意,固定牢固后,冲洗切口并逐层关闭伤口,包扎伤口。对于骨折闭合复位不良,切口自股骨大转子顶点向远端适当延伸,显露骨折断端,直视下行骨折复位,尽量达到近解剖位置,用复位钳维持骨折固定,或用克氏针临时固定,临时固定不要影响髓内钉插入,C臂X线机下确认复位良好,再行PFNA 固定。

术后处理手术后小重量皮牵引制动,静脉应用抗生素2天,术后1~3天疼痛缓解后,即早期进行肌肉及关节功能锻炼,术后5~7天开始坐起,1周后,不负重下地活动。4周复查X线平片,待X线片示骨痂形成后允许患肢部分负重,X线片显示骨折端愈合后方可完全负重。

2 治疗结果

本组33例,随访3个月~2年,均在术后4个月内达到骨折临床愈合,无伤口感染、褥疮等并发症发生,无股骨头坏死,根据Harris评分标准:屈髋正常,无跛行,无疼痛者为优;稍见跛行,无疼痛者为良;跛行明显,有轻度疼痛者为可;无法行走,中、重度疼痛者为差。优24例,良8例,可1例,优良率 %。

3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老年人常见损伤,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肢体不灵活,当下肢突然扭转,跌倒或使大粗隆直接触地,甚易造成骨折。骨折经保守治疗虽能愈合,但卧床时间长,全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如褥疮、坠积性肺炎、泌尿系感染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而手术治疗有利于早期活动,促进功能恢复,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因此,无手术禁忌证的情况下均应积极手术治疗[2]。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治疗的目的是获得骨折复位和坚强内固定,传统的内固定方法归纳为三种类型,钉-板类、髓内固定类、多枚针类。多枚斯氏针或空心钉固定,易发生退针,不利于早期活动。钉板类整体稳定性较强,但在应用时需要完全暴露大粗隆的外侧面,手术创伤较大,其位于股骨颈内的部分边缘锐利,在术后的活动中,易切割股骨颈内骨小梁,导致钢板与骨界面松动或因钢板穿出股骨头关节面而导致内固定失效。Gamma钉属于髓内固定系统,其力线更靠近股骨头,力臂缩短,能有效对抗短缩、旋转和剪切应力,骨折固定坚强,但操作相对复杂;Gamma钉口径较粗角度较大,容易在钉尖部位形成应力集中,加上骨质疏松和一定暴力可造成钉尖部位继发股骨骨折。由于上述原因,近年来本院对粗隆间骨折采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anti-rotation,PFNA)PFNA内固定。PFNA使用头颈部一枚抗旋转髋螺钉代替了PFN的近端股骨颈螺钉和髋螺钉。PFNA螺旋刀片一个部件即完成了抗旋转及成角稳定性,PFNA固定技术手术创伤小、程序步骤简化,缩短了手术时间、出血量更少,放置螺旋刀片时不需要长阶段丝攻,仅需要从外侧小切口将外侧皮质钻开后直接打入,减少了手术步骤,打入后螺旋刀片自动锁定,末端宽大的刀面尽可能多的压缩周围骨质,尤其是在骨质疏松的情况下具有更好的抓持力,和骨质贴合紧密,增强了稳定性,防止旋转和内翻畸形,具有显著抗拔出能力。PFNA的近端十字螺旋刀片,插入骨组织后,松质骨被压紧,更好地为螺旋刀片提供锚合力,稳定性提高,能很好地防止旋转及塌陷,和传统的螺钉固定系统相比抗切割力明显提高,具有内固定“骨增强技术”。可以早期功能锻炼,PFNA主钉具有6°的外偏角,方便从大粗隆顶部插入,尽可能长的`尖端及凹槽设计,插入方便,且避免了局部应力集中[3],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手术操作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小,设计合理,微创操作,固定牢固,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尤其适用于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较大手术创伤的高龄患者,可显著降低手术风险、提高生活质量。手术创伤小,住院时间短,效果确切,易被患者认同和接受,注意术中应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做好随时抢救的准备,熟知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手术器械和设备的使用和保养,采用科学、准确的操作方法,顺利完成手术。本院对3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均在术后4个月内达到骨折临床愈合,并逐渐恢复至骨折前的活动能力,无并发症发生,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对于猫和狗等小动物来说,由于其生理特性,四肢长骨的骨折是非常容易发生的,包括前肢的桡骨、尺骨、肱骨,后肢的胫骨、腓骨以及股骨。之前写过一篇关于猫胫腓骨骨折的案例,这里要介绍的是一个用内固定的方法治疗狗股骨骨折的案例。股骨位于后肢的上部,臀部的下方,对于支撑身体重量和运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股骨骨折发病率较高,有股骨颈、大转子、股骨干和股骨远端骨折。成年动物多为股骨干骨折,而幼年动物骨干和股骨颈骨折多见。

犬类骨骼图

图中红色箭头指示的就是股骨

症状:股骨干骨折常伴有骨折片或断端移位,动物患肢缩短,不愿动,骨折部位不同程度肿胀,特别在股内侧肿胀明显。被动运动有骨摩擦感。股骨头骨折时,动物还可以患肢部分负重,跛行的情况没有骨干骨折严重,髋部可以见轻微的肿胀,可听到骨摩擦音。

一、病史:

一只雄性雪纳瑞,名字瑞瑞,年龄一岁整,免疫及驱虫完全,两天前主人带其出门玩耍时与大狗打斗,被大狗咬后走路便一瘸一拐,身体并未见其他外伤,宠物主人当时检查没有流血没有伤口便未对其做进一步处理,第二天发现后肢已肿大并且无法着地无法正常行走,感觉到情况比较严重随即带来医院检查。

受伤的狗狗

图中是受伤的雪纳瑞狗狗

受伤狗狗

狗狗正在输液中,后肢由于受伤无法站立

二、临床检查:

初诊发现该犬的右后肢拖行在后面,不能抬起,不愿行动,触诊发现股骨干骨折,有骨断端摩擦音,股骨干外部肿胀,皮肤没有破损,该犬受伤以来饮食正常,精神状态良好,触诊的时候已经不是很疼了,下面进行更加详细的检查,来确定病情。

三、影像学检查:

x光图

X线可以见到右侧股骨干远端为横断骨折

x光图

这张片子可以看到发生了很严重的错位,但是骨盆没有损伤

根据以上影像学检查的结果确诊为股骨干远端骨折,单纯采用外固定没办法治愈,需要采取手术的方法治疗。根据术前的生化检查,与整体的体征评估,该犬术前评分为2级(轻度危险)。建议宠物主人选择吸入麻醉,降低手术麻醉风险。术前输液调节体液平衡。给与阿托品,止血敏。

四、手术过程:

1.用舒泰诱导后接入吸入麻醉进行手术。

2.保定,备毛,消毒,创巾固定,术部隔离

3. 在右侧膝部沿着股骨正中切开皮肤,切开筋膜,沿着肌沟方向钝性分离股外侧肌和股二头肌,直接暴露股骨的骨折断端。术中止血注意避免伤及血管。

手术中

图为切开肌肉分离出骨折断端的过程

4.用持骨钳夹住两断端,助手牵拉右下肢,尽量使骨折断端恢复正常并靠拢。

5.确保骨折断端基本吻合后用咬骨钳咬住,选择合适的接骨板以及骨螺钉,在骨头上钻孔,植入接骨板。

6.以0/3肠线缝合缝合骨膜,内部肌肉以及筋膜。清理创部,消毒。

7.用丝线结节缝合皮肤创口。

x光图

接骨板内固定后的X片图,可见骨折线已经对齐

五、术后护理

1.术后尽量限制患犬的活动,最好放在笼子里饲养

2.术后适当的补钙,促进骨痂的生成

3.术后佩戴伊利莎白保定圈,防止患犬舔患处。

4.术后常规消炎及止疼3-5天,一周以后拆线,以后每个月后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断端生长情况,逐步进行康复训练防止肌肉萎缩和功能退化。

5.大约三个月后复查并取出内固定的接骨板,一周后拆除皮肤缝线。

讨论:1.最后一图的X光片可以看到骨折断端已经对齐,基本达到预期的治疗的目的。

2.对于本案例内固定的方法也可采用髓内针固定,而且不需要钢丝辅助。由于是横断骨折所以采用加压钢板固定可以固定更好些。

3.狗狗回去后未出现感染和不适,伤口愈合良好。3天后后患肢可着地。

糖尿病与骨折论文

骨科医学又称矫形外科学,是医学的一个专业或学科。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骨科医学论文范文大全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骨科护理工作

【摘要】为了提高骨科护理的质量,进一步凸现护理工作的重要性,我院骨科病房特开设了以人性化为护理主题的相关工作,并在工作中扎实推进,对护理工作的人性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显示了在骨科病房开展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必要性。也为我院更好的占领市场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骨科护理人性化

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模式转向生物―社会―心理模式转变的时候,护理的理念和重要性也在改变,近年来,人性化的概念正在深入护理的工作中,以病人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正深深地渗入治疗和护理工作者的心中。

1 人性化护理理念的推进与教育

要进行人性化护理服务,首先要理解人性化服务的理念,只有充分了解什么是人性化护理及服务,才能在骨科的护理工作中正确地开展人性化护理。为此,我院特别开设了人文关怀以及人性化护理相关的课程培训,让每个护理人员充分了解先进的护理发展趋势,了解人性化护理服务的理念和要求,为在病房开展人性化护理工作打下理论基础。同时,还注重在实际工作的护理实效点品工作,加强人性化护理行为和语言培训,制定详细的行为规范标准。并在工作中加以落实和推广。

2 人性化护理在骨科病房的体现

入院时人性化护理

骨伤专科医院收治的患者多数有骨折,严重时伴有生命危险。初入院时,患者常承受着剧烈疼痛的折磨,加之对治疗工作的陌生,(家属)患者时常担心是否有生命危险以及后遗症等等。有些患者入院后就进行骨牵引或石膏、夹板外固定,严重时会直接进入手术室,这些治疗行为会增加患者(家属)的恐惧感。

因此,护理人员要主动关心和安慰患者(家属),视患者如亲人,做到换位思考,设身为患者利益着想,用亲切、热情的语言向患者详细介绍住院环境、主管医生、主管护士等工作,做好住院期间的生活安排工作,并让患者(家属)了解到主管医生有丰富临床经验,一定能帮助其解除病痛,减轻思想负担,产生并增强他们对医疗服务的信任感,安心地接受治疗。患者常主诉疼痛,护理人员要主动安慰患者,注意疼痛的性质、部位及进展,患肢肿胀、末端血运、指(趾)活动、感觉情况。耐心地向患者解释疼痛的原因、规律性。让他们心情放松、注意力转移,增强战胜疼痛的信心。

围手术期的人性化护理

术前护理

在手术之前,增强患者的自信心和克服术前的恐惧感是非常必要的。使患者更快更好地掌握健康知识,稳定情绪,可以增强对手术治疗的信心。要求护士耐心、详细地向他们介绍将要进行手术的情况,尽量用简明易懂的语言,让患者获得信心和治疗知识,同时可以根据医嘱适当运用镇静药物来帮助他们渡过术前恐惧时期。主管护士向患者做好术前宣教安慰工作,解释术前做好皮肤准备的重要性,术中如何配合医生和护士的工作及术后的注意事项。同时在做术前准备时,动作尽量轻柔,避免术前准备工作引起的不适导致患者情绪的波动,增加治疗的难度。

术后护理

手术之后,患者麻醉清醒后回到病房,护士要及时到床边,跟麻醉师做好交班。主动跟患者及其家属沟通,说明手术已做好了,让患者及其家属知道手术是成功的。了解患者的心理及情绪变化,尽量满足他们的需要。始终保持微笑,以端庄的仪表,关怀性的语言,热情、诚恳的态度,来缓解患者手术带来的痛苦;通过关心、尊重患者来达到减轻痛楚和增强康复的信心;通过细心的观察,及时向医生反映患者的情况,配合医生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加减药物,以达到治疗和康复的最佳效果。

人性化护理与功能锻炼

术后的功能锻炼对骨科患者的康复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日常护理课程的培训,让每位护士了解到骨科功能锻炼的重要性以及各种骨折后的功能正确的锻炼方法。同时,也要让患者了解功能锻炼的必要性和时效性。护士要用激励的语言来鼓励患者克服疼痛,正确地运用功能锻炼的方法,来配合医生的指导,争取早日康复。通过具体有效的护理,加快患者康复。

护理人员的人性化语言艺术

护士的语言行为是心理护理的重要手段,必须注意到语言的双向作用。温柔、亲切的笑容,鼓励的语言能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情绪,减轻其思想负担,起到配合治疗的作用。反之,粗鲁、生硬的语言则可对患者产生不良刺激,甚至导致医源性疾病的发生。日常的护理工作中,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时,使用礼貌性的语言;当患者遇到疼痛或者缺乏自信时,运用安慰性及鼓励性的语言;克服患者的紧张情绪,使之放松。避免使用生硬的语调,以免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人性化护理在患者家属中的运用

当患者因骨科疾病住院时,家属同样有急切的心情,此时需要对他们进行人性化的疏导。除加强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的同时,主管护士及时与患者家属沟通,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如年老的卧床患者,预防三大并发症的重要性;术后患者的营养对疾病康复的重要性;骨折患者在骨折早、中、后期中医饮食调护;并及时将治疗的情况告诉家属,让其了解治疗的目的。达到家属支持、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的目的,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3 对护理人员的人性化管理

所谓人性化管理指在管理活动中把实现以人为本的管理作为指导思想,坚持一切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为根本手段,达到提高治疗效率和人的不断发展的目的。

4 对护理人员实施人性化管理,并不断深化人性化管理进程

5 护理人员承受较大的压力,日常工作繁重,患者与社会对护理人员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

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尊重患者的需要。我院通过开展人性化护理,以病人为中心,调动了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护理工作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肯定,极大地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以护理工作为载体,不段提升我院的知名度,增加市场份额,增加了我院的经济效益,提升了社会效应,推动了护理工作的发展。

髋关节置换手术老年患者的中医护理临床研究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骨质疏松容易发生骨折。老年人股颈骨折在临床上比较常见,采取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但对于老年患者身体情况,术后恢复较慢。本文通过对本院59例老年股骨颈骨折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采取中医护理干预,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9月~2013年8月收治的118例股骨颈骨折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中男42例,女17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岁,摔伤35例,车祸伤15例,重物砸伤9例;骨折类型:头下型25例,经颈型29例,基底型5例;Garden分型:Ⅱ型19例,Ⅲ型25例,Ⅳ型15例;合并高血压15例,糖尿病13例,支气管炎9例。观察组中男40例,女19例,年龄61~93岁,平均年龄(±)岁,摔伤31例,车祸伤18例,重物砸伤10例;骨折类型:头下型25例,经颈型27例,基底型6例;Garden分型:Ⅱ型18例,Ⅲ型24例,Ⅳ型17例;合并高血压16例,糖尿病13例,支气管炎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受伤原因、类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具有可比性。根据患者病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手术后均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的骨科术后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生命体征,定时更换体位,注意局部血液循环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中医护理措施,具体方法包括:

①中医辨证护理。老年患者多伴有肝肾亏虚,在临床上多表现为听力下降,夜间小便频繁;还有些老年患者脾胃功能差,易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全身无力等表现;部分老年患者心火旺盛,多出现口腔溃疡、小便短赤等。因此,对老年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要进行身体的各项检查,了解患者的身体体质,根据实际的情况采取对应的临床护理措施,对于择期手术的患者,可以根据身体状况,内服益气补血汤(本院协定方)、四君子汤等中药进行调节体质。鼓励患者多进食高维生素、高蛋白、高钙等易消化的食物,增强身体的抵抗力,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

②心理护理。老年人的身体、心理方面对于意外损伤承受能力较差,对手术治疗没有积极性,也存在精神压力。临床护士要了解患者具体的情绪、心理方面,从而进行指导,多与患者交流,消除心中的顾虑,结合病情,讲解一些有关知识,使患者调整良好心态,提高手术治疗的积极性,增强康复的信心。

③疼痛护理。手术后及时询问患者的疼痛情况,正确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给予合理的镇痛方法,减轻疼痛。可以用冷、热疗法减轻局部疼痛,也可以采用耳穴压豆法减轻疼痛。对于疼痛严重的患者,可给予镇痛药物进行缓解。避免刺激因素,保持病房安静与舒适,使患者得到充足的休息。

④术前准备与指导。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定时行进血压监测,糖尿病患者需要监测血糖等,完善各项检查。指导患者练习床上排便,避免手术后出现便秘和尿潴留[1].像手术患者使用便盆时,便盆要从身体键侧置入,避免牵拉患病部位出现脱落假体发生;对于小便困难的患者,可以按摩中极穴位促使排尿,也可以对足三里穴进行注射。

⑤术后康复护理。患者手术完成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使足踝关节、足趾关节、下肢肌肉进行活动。手术后第1天鼓励患者长收缩股四头肌和伸屈踝关节训练;第2天至第3天开始训练髋关节,根据术后恢复情况逐渐增加练习;第3天至第7天可以让患者先坐起,然后贴床边站立进行指导。7d后练习髋关节屈曲,范围由小到大。2周后可扶双拐或步行器下床行走练习。

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髋关节置换手术后人工关节脱位、下肢深静脉血栓和感染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对于手术后的患者应早期进行踝关节运动练习,尽量不使用止血药,防止发生下肢静脉栓塞;注意下肢是否出现肿胀、足背动脉是否减弱等发生;多喝水,降低血液浓度,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对人工髋关节脱位的预防,患者手术后应平卧于床,避免内旋、外旋、盘腿,身体坐或站立时髋关节不能超过90°的屈曲,如若发生脱位应及时让医师进行复位。手术后注意切口的干燥与清洁,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切口感染。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髋关节功能恢复的效果,可以分为4级,优: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无疼痛感;良:髋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患肢有疼痛较轻;可:髋关节能力有改善,患肢处常伴有疼痛;差:髋关节功能没有恢复,患肢存在持续性疼痛。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²检验。P<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59例患者中,优41例(),良16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为,并发症发生率为0.

对照组59例患者中,优33例(),良11例(),可9例(),差6例(),优良率为,并发症发生率为.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小结

随年龄的不断增长,老年人骨质变得脆且比疏松,较轻的外伤都容易造成骨折,致使不能行走或长期卧床。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取髋关节置换手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恢复功能,解除疼痛。由于老年人年龄大,伴有其他病症,手术后易出现并发症,因此,对手术后进行护理及指导,对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采取中医辩证护理措施,结合心理、疼痛、饮食等方面的护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手术的治疗成功率,促进患肢功能康复,临床效果满意,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丽晖.髋关节置换术后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的中医护理.全科护理,2011,9(29):2648-2649.

【论文关键词】 糖尿病骨科手术护理

【论文摘要】 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骨折病人合并糖尿病也越来越多。因糖尿病人自身抵抗力低下,常并发有全身微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手术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多,其发生率约为。因此,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是十分重要的。自2006年1月-2009年12月,我科对34例骨折合并糖尿病病人行手术治疗,由于重视了术前术后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均无并发症发生,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

34例病人中男18例,女16例,年龄40-98岁,平均年龄62岁,其中股骨头颈部骨折18例,胸腰段骨折8例,糖尿病足合并溃疡8例。全部为Ⅱ型糖尿病。

治疗方法

术前均正规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测三餐后血糖,将空腹血糖控制在以下,餐后血糖控制在以下,在全身情况良好的情况下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全髋关置换术18例,骨折切开复内固定术6例,胸腰后路切开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2例,糖尿病足伤口清创缝合术8例。术后均给予抗感染,加强伤口换药,注意饮食,控制血糖治疗。

结果

本组34例患者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住院期间无并发症发生。

2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因糖尿病人病程长,对糖尿病相关知识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对手术认识不足,心理负担重,对预后缺乏信心,多表现为抑郁、悲观、恐惧等。因此护理人员应主动、热情地关心病人,同时要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以取得家属支持。向患者及其家属耐心细致地讲解手术治疗的必要性,详细介绍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可能出现的不适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对手术有较全面的了解,借以减轻或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稳定情绪,从而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

健康宣教

饮食宣教糖尿病是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病,而创伤又会造成大量的能量消耗,极易形成负氮平衡。因此,糖尿病人手术后既要严格控制饮食,稳定血糖水平,又要增加营养,以促进伤口愈合。经营养师会诊,制定食谱及每餐饮食总热量分布。根据每日所需的总热量=标准体重×每千克体重所需要的`热量,饮食原则为:蛋白质15%,脂肪25%,碳水化合物60%,禁食高糖、淀粉及动物内脏和脂肪。早餐1/5,午餐2/5,晚餐2/5。并与胰岛素注射时间相合。责任护士在进餐时间加强巡视病房了解病人进食情况,督促饮食方案的正常进行。

专科宣教围手术期指导病人有效咳嗽排痰,做深呼吸运动,多饮水,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以防止肺部感染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病情观察术后严密观察神志、生命体征及末梢血循环的变化,观察有无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症状出现,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观察伤口渗血情况及肢体活动、感觉及血供情况。注意观察有无低血糖反应及防止酮症酸中毒的发生。 伤口护理由于糖尿病病人的免疫功能减退和代谢乱等多种因素,伤口易发生感染,而且难以控制手术切口、卧床,各种引流管等增加感染的因素。因此预防感染是治疗的关键。术前要认真做好皮肤准备,小心剃毛,防止刮破皮肤,而增加感染因素。术后换药时要严格无菌操作,注意保持伤口敷料干燥,避免大小便污染。使用胶布固定时,要注意有无胶布过敏现象,以免发生过敏性水泡,而引皮肤感染、溃疡。

血糖控制

外伤、手术过程中,胰岛素抵抗的增加、抗感染、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等因素,造成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缺乏,病人入院请糖尿病专科会诊,制定治疗方案。本组患者术前均正规口服降糖药或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测三餐后血糖,将空腹血糖控制在以下,餐后血糖血糖控制在以下。应用胰岛素剂量要准确,应在抽吸前认真核对医嘱,准确抽吸剂量,注射部位应经常更换,因多次注射同一部位可产生皮下硬结,甚至溃烂,脓肿形成。

皮肤护理糖尿病患者皮肤抵抗力差,术后切口疼痛,肢体需限制活动,病人不愿变换体位,极易造成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缺血、缺氧,发生皮肤破溃及软组织坏死,所以预防褥疮是护理糖尿病手术病人的重点、难点。应保持床铺清洁、干燥、整齐,定时协助病人翻身,经常按摩受压部位皮肤。要注意会阴部及臀裂部皮肤的清洁,避免臀裂部受分泌物及尿液或汗液刺激而出现皮肤湿疹、溃疡,必要时使用皮肤保护膜保护。夏天给予水垫以减低受压部位皮肤的温度及压力,水垫上面要铺上毛巾,每2h更换水垫及毛巾一次。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需行皮套牵引者,要注意保护踝部皮肤,避免皮套边缘直接接触皮肤,要在踝部垫上大棉垫,并经常检查皮肤是否受压,注意牵引重量不要过重以免拉伤皮肤。

预防并发症因糖尿病人免疫功能下降,抵抗力降低,加之手术的创伤使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使机体的抗病能力进一步下降,很容易出现并发症,护理上要高度重视。对于长期卧床患者,每2h协助翻身叩背1次,指导病人深呼吸,进行有效咳嗽、咳痰,注意保暧,防止肺部感染。术后留置导尿管者,要保持引流管通畅,每天更换引流袋1次,擦洗尿道口2次,防止尿路感染,定时夹闭及开放导尿管,以训练膀胱功能。对术前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及心功能不全的患者,要严密观察其生命体征变化,警惕心肌梗死或脑血管意外的发生。

3小结

糖尿病人抵抗力低,并合症多,手术风险大,这就要求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及丰富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对常见的并发症要有预见性,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制订准确有效的护理方案,做好病人的血糖管理,重视伤口护理及皮肤护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吕仁和,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西医诊治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田慧,手术及外伤时糖尿病治疗方案的调整[J]:糖尿病之友2009,11.

黄巧萍,郑惠,王丽爱,老年糖尿病患者髋部骨折的护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14).

  • 索引序列
  • 折叠病论文
  • 蛋白质折叠病论文
  • 蛋白质的折叠病论文
  • 犬股骨骨折病论文
  • 糖尿病与骨折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