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有《新闻报道写作:理论、方法与技术》,南方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在《当代传播》《新闻战线》《新闻与写作》等杂志发表论文37篇。主持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5项课题,主研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等课题5项。获高庠玉奖、北京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和《新闻与写作》编辑部举办的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2000年7月到唐山学院(原西南交通大学唐山分校)任教,担任过传播教研室主任、唐山市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员、市级广播电台新闻观察员等职,现为该校新闻学副教授。曾任燕赵都市报记者、唐人居网总编辑。研究方向:新闻报道写作、融合新闻、市场调查。
刘冰熔 男,1963年,医学博士、博士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消化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专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卫生部内镜专业技术培训基地主任、美国胃肠病专业委员会委员(AGA)、中国医促会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理事、中华医学会黑龙江省消化学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消化医师学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第四届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标题中没有“不公平”,但是摘要或者关键词中有。序号 篇名 作者 刊名 年/期 1 2404例农民工急诊医疗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蒋树源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8/10 2 我国城镇卫生筹资公平性研究——基于医疗保健支出累进度的测算 吕文洁 财经研究 2009/02 3 医疗保险制度公平:国内近年研究的若干进展 张立 财经政法资讯 2006/04 4 我国当前城乡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问题探析 彭明春 科技信息(学术研究) 2008/36 5 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制改革问题分析——基于公平与效率视域的分析 罗娟 劳动保障世界 2008/11 6 中国农村医疗筹资公平性研究——基于全国八个农业县医疗筹资系统的实证研究 王晶 社会学研究 2008/05 7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和建议 李二曼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8/08 8 我国卫生保健服务不公平性的主要表现及对策 孙喜琢 中国医院管理 2008/08 9 从分散到统一:荷兰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尹莉娟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8/02 10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的公平性与效率分析 李跃平 中国全科医学 2008/05 11 台湾医疗健保制度之公平性:一个初步分析 李瑞全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7/12 12 从社会和谐的角度看待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 刘穗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07/09 13 试析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公平性 张茂松 中州学刊 2007/05 14 我国社会保险制度公平性刍议 冉岚 中国经贸导刊 2007/17 15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问题及建议 花俊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7/19 16 用正义分配理论分析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公平性 刘平 中国全科医学 2007/13 17 浅析农村公共医疗卫生的公平性 何珩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7/06 18 我国城乡贫困人口医疗保障研究 房莉杰 人口学刊 2007/02 19 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如何不公平? 汪大海 中国社会导刊 2006/24 20 我国医疗保障公平性研究 刘玉恩 中国卫生法制 2006/05 序号 篇名 作者 刊名 年/期 21 突破自愿性的困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参合的激励机制与可持续性发展 方黎明 中国农村观察 2006/04 22 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公平对收入分配公平性的负效应分析 袁琳琳 商场现代化 2006/24 23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公平性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刘平 中国全科医学 2006/09 24 我国卫生服务公平性探析 刘玉恩 医院管理论坛 2006/04 25 对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思考 郭宝才 中国卫生资源 2006/02 26 政策导向、汲取能力与卫生公平 王绍光 中国社会科学 2005/06 27 我国医院实行三级价格歧视的理论研究 王文祥 卫生经济研究 2005/10 28 社会医疗保险公平性与政府保险政策建议研究 吴传俭 中国卫生经济 2005/04 29 现行医疗保险制度的缺失及对策 李凯峰 中国卫生经济 2005/06 30 重视贫困问题和不公平性的研究 胡善联 卫生经济研究 2004/08 号 篇名 作者 刊名 年/期 1 我国现行三种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并轨的框架研究 唐尧根 中国医药技术经济与管理 2008/09 2 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现状的分析 钱秋华 现代商业 2008/33 3 农村医疗保险现状与对策 马侠 现代经济信息 2008/08 4 浅谈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现状与对策 张炜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8/14 5 长春市老年人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及改革措施 李柏昌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8/14 6 浅谈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孙晓谦 内蒙古统计 2008/04 7 中国农村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和建议 李二曼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8/08 8 从老年人的卫生服务利用现状看社会医疗保险 张桂萍 中国实用医药 2008/25 9 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现状和对策 周静锋 卫生经济研究 2008/07 10 上海医疗保险现状问题和发展建议 鲍勇 中华全科医学 2008/08 11 国外医疗保险模式现状 庞浩 天津社会保险 2008/02 12 从水利事业单位医疗保险体系分析医疗保险现状 滕玉珊 黑龙江水利科技 2008/03 13 湘西州农村医疗保险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谢江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8/06 14 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现状的实证研究 周以林 中国卫生经济 2008/01 15 对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若干思考——论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完善思路 李琴 清江论坛 2008/01 16 昆山市流动人口医疗保险现状及其参保意愿分析 李存艳 中国全科医学 2008/09 17 浅议贫困农村医疗保险改革现状 阿木吉尔图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8/10 18 青岛市医疗保险现状及发展策略 马涛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12 19 农村医疗保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滁州市为例 黎娜 滁州学院学报 2008/01 20 福州市大学生医疗保险现状调查研究 王方刃 医学与社会 2008/01 序号 篇名 作者 刊名 年/期 21 医疗保险:中国现状、国际潮流及改革之路 杨宇霆 保险研究 2007/06 22 我国医疗保险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王安红 华商 2007/24 23 浅析国内医疗责任保险发展现状 黄锐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7/06 24 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现状、问题与对策 易建明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25 我国大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现状及改革的探讨 蔡声霞 中国校医 2007/05 26 从老年人的医疗需求现状看社会医疗保险 王灿 科技广场 2007/08 27 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发展现状 张云林 中国医院 2007/09 28 我国学生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北京大学学生医疗保险现状调查报告 江南 理论界 2007/10 29 我国医疗责任保险的现状及发展展望 冯华楠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30 北京某三甲医院医疗保险自费项目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曾俊群 中国医院管理 2007/06 31 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现状及引发的思考 张群 中国卫生经济 2007/06 32 商业医疗保险在我国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中的现状及完善对策 李丁页 海南金融 2007/05 33 医疗责任保险研究现状述评 王琬 湖北社会科学 2007/06 34 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办法现状及对策研究 周钟进 中国卫生经济 2006/12 35 牡丹江市森工系统医疗保险现状分析 谷振春 中国卫生经济 2006/10 36 浅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使用现状与改进建议 高巍然 卫生软科学 2006/06 37 高校学生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现状和方向探析 李均 经济师 2006/12 38 太原市城市低保人群医疗保险现状研究及对策建议 芦国庆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06/S1 39 我国医疗职业责任保险的现状及展望 郜玉珍 中国护理管理 2006/10 40 北京市大学生医疗保险现状调查及政策分析 赵永生 中国青年研究 2006/09 序号 篇名 作者 刊名 年/期 41 医疗责任保险保费测算现状及建议 严敏婵 卫生经济研究 2006/08 42 高校医疗保险现状及改革 李洁 医药世界 2006/06 43 美国医疗保险制度现状、改革及给我们的启示 冯国忠 上海医药 2006/07 44 关于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现状及对策的研究 周丽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08 45 某市三所医院《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使用现状分析 高巍然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6/13 46 大学生医疗保障现状与医疗保险需求的调查分析 陈丽娟 中国西部科技 2006/05 47 厦门市医疗保险现状及分析 肖玉梅 卫生经济研究 2006/04 48 农村医疗保险 理想和现实还有多远——中国农村医疗保障现状及其解决方法 刘冰 小城镇建设 2006/03 49 县级医疗保险工作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李青山 当代经理人(中旬刊) 2005/04 50 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现状调查分析 毛瑛 卫生经济研究 2005/12 51 日本高龄者医疗保险制度:现状、困境、对策 林宪鹏 日本研究 2005/03 52 护理人员对医疗责任保险的认知现状分析及对策 王若乔 南方护理学报 2005/11 53 医疗保险参保现状的社会效应分析 唐蜜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05/21 54 青岛市医疗保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 宋丽丽 现代医药卫生 2005/20 55 浅析黑龙江农垦医疗保险现状 周海英 农场经济管理 2005/05 56 上海市企业医疗保险定点内设医疗机构现状与发展 王拥庆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5/09 57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发展策略 赵艳红 中国科技信息 2005/14 58 北京市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的现状、问题与展望 高梦滔 卫生经济研究 2005/07 59 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现状与完善探讨 刘蓉 人口与经济 2005/04 60 日本医疗保险体制的现状与改革 宋金文 日本学刊 2005/03
医学检验是运用现代物理和化学 方法 、手段进行医学诊断的一门学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医学检验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基层医学检验质量提升策略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摘要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检验技术开始增加,这也对检验科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检验科人员不仅要与时俱进,还要能够对多种标本进行正确的分析,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最准确数据。 文章 对现有的基层医学检验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内容
关键词:基层;医学;检验质量;提高;思考
医学检验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对临床诊断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能为医生对疾病作出诊断提供最有力的依据。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医疗体制的改革,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有了较大发展,而检验的准确性对医疗质量至关重要,如果检验结果不准确,可能导致患者病情的误诊,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损害[1]。因此,浙江省慈溪市长河中心卫生院就如何提高基层临床医学检验质量进行了探讨。
1医学检验质量存在的问题
检验人员的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偏低
医学检验名义上是作为一个医院的辅助科室,但它在医院的医疗活动中却是必不可少的科室。对临床医学检验的重要环节做好质量控制,保证结果的准确性,能够改善医患关系,提升治疗效果。但工作人员思想上缺少对自身职业的认识,对于检验质量一事缺乏关心。在日常工作中,若缺乏工作责任心,则不能够对患者进行适当爱护与交流,因此不能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现状,难以为疾病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部分老资历的检验人员,对于出现的新专业知识不加以学习,原有的专业知识开始旧化,对于实验室设备的操作水平不足,降低了检验水平,增加了在操作中出现误差的可能性。医院应该针对这种情况定期开展培训,供大家交流学习[2]。医学检验人员的临床意识也严重不足。现代医学对于医学实验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标本采集、化验,为了对人体疾病进行治疗预防或者对人体的健康指标进行评估,而是要求实验室能够对所得出的结果做出合理解释。临床科室之间也应该增加联系,以便对病情进行了解,来确认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临床检验标本采取不规范
临床检验标本的采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临床检验质量的高低,而全面质量监控则分别包括三个阶段———实验之前、实验中和实验之后,实验中或多或少会存在误差,而实验前的误差占据总误差的68%,这也使得在实验之前采集临床检验标本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部分医检人员由于自身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不足,在采集标本时,不能根据不同的项目选取最佳采取时间。如果医检人员不能意识到而选择错误,则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另外,医检人员也要根据不同的项目来选取对应的抗凝血管,如果不能够严格按照规定方式来采取标本,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验收标本的过程中,也应该采取规范 措施 验收,对于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标本,要按照拒收制度退回,并做好记录。送检标本若不能及时检测,应该按要求保存好[3]。
不能严格执行操作流程
在实验之中需要比较严格的操作流程,而在产品质量的检测过程,因为检验方法、人员职业素质、仪器设备状况、医院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纵然是技术娴熟的工作人员,用同一种方法和同一个试样进行反复多次的检测,也不可能得到完全一样的结果,这说明在实际检测过程中是存在误差的。但是部分检验人员在实验之中却不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规范操作,使得误差范围大大增加。检验人员需要详细掌握检验的注意事项和检验仪器、试剂的使用方法,并且严格遵守检验操作规程。加强制度管理,保证管理有章可循,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监管,赏罚分明,充分调动科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实验过程进行监督管理,防止实验环节出现任何问题,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也利于检验人员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提高检验人员的个人能力。特别是一些检测成本不高的检测,这种方法值得应用[4]。
阶段性质量监控不能保障
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工作一定要做好,在排除多种因素可能对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之后,再对采集和处理的标本进行重点监控。认证了解分析的质量控制工作,同一时间还要参加卫生部门临床检验核心部门的测评。工作之前要对运用仪器设备进行查看并做好维护工作,务必要把实验中的仪器误差降到最低。对于分析后的质量控制一定要做好,出口管要进行认真的执行检验,检验结果要反复核对,切不可因为医检人员自身因素而不对检验结果进行核查。医检人员与临床医师的沟通也要做好保障,如果不能相互协调,可能会影响工作的顺利进展。
实验 报告 不能及时登记或者忽略
在实验之后,要及时将结果进行登记并把报告送至患者或者相关科室。若实验报告不能够及时送达,很可能造成治疗时机的延误。部分医院可能会对实验结果忽略或者不重视,因而不进行登记。其实从实验结果来看,登记一方面可以方便患者和临床医师的询问,一方面可以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这些数据得出有价值的科学依据,便于研究[5]。
2提高检验质量的对策
提高效率
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展,也出现了许多新型设备。现代仪器具有自动化和网络化等特点,能够严格执行质量控制,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检验质量也得到了提高,产品化试剂盒的规范应用以及检验工作者系统化的培训,使得检验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同一化。现代全自动分析仪器可以同时进行上百项常规和非常规检验,所以,传统管理模式应该随着高科技设备的介入持续改进,及时更新观念。资源共享主要是以开放和运用现代化的仪器为主,调整专业小组,规范化各临床科室的试验室,使得报告的完成能够更加迅速。仪器设备的集合管理,可以完全利用已有设备的工作功效,降低分析成本,使得患者的标本周转和检验分析时间降低,及时为临床医师提供诊断数据,提高患者的康复度。
加强质量控制
对于室内的质量控制要严格认真做好,保证测定结果的精确度,对于在实验操作途中批间和日间标本的检测结论差别要做好记录。实验的经过和实行要采取全方位监控管理,若出现失控事件则要及时控制并分析失控原因,做好整改措施,填写相关报告,改进工作方式,提升检验质量。
仪器的日常管理和正常运用要有保障
目前检验科越发重视自动化,科内主要运用国内行政部门确认注册并且合格允许使用的仪器。因此要创立专门的小组,负责健全仪器的管理,对仪器进行登记注册、并签字。小组成员要按照指导书规范化运用,做好仪器的运用保养记录,定期维护,确保检验仪器的正常运行[6]。
提高水平和加强学习
学习内容主要关于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安全意识等,检验科应该定期开展培训,每个月进行一次考核,对于表现优秀的人员要予以奖励,表现较差的则要予以惩罚。
3结语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检验在现代医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检测具有重大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医疗体制的改革,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有了较大发展,而检验的准确性对医疗质量至关重要,如果检验结果不准确,可能导致患者病情的误诊,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损害。而现今临床检验工作正处于技术改革期,主要以实验室的技术创新为基础,展开许多新近的医学成果。目前基层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只要医院落实好相关制度,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医学检验质量可以顺利提高。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文献
[1]陈川,范红,陈波,等.基层临床实验室检验资源的现状调查及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3,3(2):32-33.
[2]张国伟,苏琴,赵霞.对基层医院检验科工作的建议[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7):2263-2264.
[3]刘冰,陈宇林,陈华根.基层医院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的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2):1528-1530.
[4]刘健,李帧玉,曹琦,等.浅析基层疾控中心临床医学检验管理[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3):79.
[5]宋颖,王青,李泳,等.上海市2010年部分基层医院血液检验质量分析[J].检验医学,2012,27(10):840-843.
[6]刘艳,刘丹,黄泽智,等.高等专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检验基础》理论的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1):2934-2935.
医学检验本科生 专业英语 教学分析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摘要
【摘要】医学检验专业 医学英语 教学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英文文献、使用英语撰写科技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主要讨论了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提高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内容
【关键词】医学英语;英语教学;医学检验
当今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是英语,它也是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科技资料的85%,医学学科的前沿性文章以及国际会议的工作语言都是使用英语[1]。因此,对于高水平人才来说,不仅需要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还需要很强的英语应用能力。本科生英语教学的核心工作便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医学专业英语水平,本文探讨了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和提高检验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 教育 部2004年颁布了大学生英语教学相关要求,《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将大学英语教学分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层次。关于“更高要求”的内容是:学生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的广播电视节目,能听懂所学专业的讲座;能就一般或专业性话题进行较为流利、准确的对话或讨论[2]。各高等医学院校为了这一目标,均加大英语教学改革的力度。首都医科大学于2010开始招收检验专业本科学生,在第一届本科生教学就开展了医学英语课程。至今已有三界毕业生,现将检验医学英语教学 经验 总结 如下:
1更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
很多高校医学英语教学中老师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一老模式,教学模式陈旧,内容单一,难以适应医学生的学习需求。教研室摒弃老套路讲授课文和练习的旧模式,将学生带入课堂,参与其中,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程开展之初,教师就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课前准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均按小组完成。例如,在讲授文献阅读时,课前学生小组按要求查阅文献,并将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包括有哪些文献库、如何选取关键词、如何获取全文等;课上老师和同学共同讨论解决遇到的问题,并请各组分享经验;课后小组共同总结课上内容。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增强学生间的协作。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等多种教学模式可以改善教学效果并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3]。教学内容相关视频、动画、图片等的展示可以更加形象生动的展示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课堂的专注度,改善教学效果。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利用PPT代替板书已成为现代教学的主要形式,它通过创设最佳情境和展现感性材料的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例如:配合动画和英语讲解血栓的形成,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接受了英语环境的熏陶,这一方式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对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有明显的作用。
2提升专业英语教学地位
目前,普通英语在大部分的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中占据主要地位,体现在教学时数上,其与医学英语的比例超过了4∶1[2]。这一比重对于学生对于医学英语的掌握水平是远远不够的。教研室将专业英语教学设置为一学年,增加医学英语教学的发展空间。专业外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师非常注重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参与内容主要包括课文词汇听读,以及挑选课文中难度适宜的 句子 让学生做英译汉练习。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使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文献教学中,在向学生解读各种类型、体裁和风格的文章的同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工具收集并阅读外文资料,在课堂上分析讨论在课外阅读取得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以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
3任用医学专业老师开展专业英语教学
一直以来,在我国,都是由英语专业的教师承担高校的英语教学工作。而医学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复杂科学,即便英语水平很高,但不了解医学的专业知识,是难以胜任专业英语教学工作的。因此,教研室选择英语水平较高且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的年轻教师承担专业英语教学工作并通过对这些老师的培训,充分弥补了英语老师专业知识缺乏的不足,直接改善了医学英语的教学效果。目前,教研室拥有12名专业英语教师,其中医学博士5名,硕士7名,具有较好的医学背景;同时这些教师100%具有大学英语六级证书,英语水平较高。
4编写与临床紧密结合的英语教材
教研室从临床需求和教学安排出发去确定教材中例文的选取和排序。针对专业为检验医学的本科生,更加侧重于医学 科普知识 的选材。并配合其专业课程及实际需求,诸如血常规检查、体液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微生物检查、肿瘤标志物的检查等内容在材料中都有涉及。选取的文章均来源于临床一线工作,医学词汇学均为临床应用的词汇。在编写时虽参考了国外原版教材,但不是将国外教材进行了全文翻译,采用符合中国学生学习习惯的编写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在每个学期均安排了2~3节文献阅读课,解决学生查阅文献的问题,为学生查阅文献提供帮助。每一章包括医学 英语阅读 和词汇两大部分。通常,教师通过长句检测学生的基础英语,对于不具备独立分析长句能力的学生,教师可协助他分析理解相关内容和结构,达到强化基础英语的目的。现代教育的一个主要思想便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采用学生发问,教师解答的形式,如此便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在词汇部分的学习中,30组重点专业词汇构成一个单元,通过对这些专业词汇的学习,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对于英文英语医学文献的阅读能力大有裨益,也为学生在记忆和运用这些医学文献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经过三届临床检验本科生的专业英语教学过程,在参考与借鉴 其它 专业医学英语教育经验,形成临床检验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发现很多不足,还面临以下挑战:
(1)现行的医学英语教学大纲急需修订。目前的医学英语教学大纲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其中特别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明确教学目标和需要达到的教学成果,对每学期每堂课的英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进行具体要求。只有有章可循,才能将教学模式正规化,从而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
(2)提高教师的英语专业化水平。目前教研室的医学英语专业其自身专业均为医学专业,语言方面的造诣不深。因此,加强医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鼓励他们学习医学英语听说、阅读、翻译、写作,同时组织英语教师给予英语教学方面的指导。总之,加强课程内容与医学专业知识的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参与、体验的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检验专业英语教学努力的方向。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文献
[1]余波,李莎莎,林振浪.医学院本科阶段医学英语教学的方法探讨和经验总结[J].浙江医学教育,2009,8(1):13-15.
[2]尤永超.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设想和探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29(1):23-25.
[3]蔡耿超.《医学英语视听说》教学初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3):295-298.
[4]赵晖,吕虹,李虓,等.检验专业医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4):57-58.
[5]吕虹,宋蓓,康熙雄,等.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践[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1):41-43.
有关医学检验毕业论文推荐:
1.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范文
2. 大学生医学检验毕业论文
3. 大专医学检验毕业论文
4. 医学检验技术论文
5. 关于医学检验的论文
6. 有关临床医学教学毕业论文范文
1、安徽省自然基金课题:HLD肝细胞铜转运及P型ATP酶功能的研究2、安徽省教育委员会自然科学研究项目: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中医征候分型与基因突变多样性的研究3、不同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对EAN豚鼠脱髓及免疫功能的影响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肝豆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疗效的机理研究 1、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2、神经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研究。 1.肝豆状核变性的病因及诊疗进展杨任民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22.甲泼尼龙冲击后泼尼松延续治疗重症肌无力(57例随访观察)杨任民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6/013.肝豆状核变性的药物治疗杨任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034.偏头痛的诊断程序杨任民 医师进修杂志2005/075.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伴胼胝体发育不良的临床分析及文献回顾杨任民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5/016.棘红细胞舞蹈病1例并文献复习 杨任民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4/037.脊髓结核瘤杨任民 医师进修杂志2004/078.肝豆状核变性的病因及治疗进展杨任民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3/049.肥厚性硬膜炎杨任民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3/0210.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的肥厚性硬脑膜炎1例 杨任民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3/0111.多发性硬化(2002年)的诊断和治疗近况 杨任民 安徽医学2003/0312.多发性梗死性痴呆——系列讲座之四杨任民 临床中老年保健2002/0113.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慢性脑供血不足杨任民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2/0414.脑分水岭梗死杨任民 安徽医学2002/0315.中西医结合治疗198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疗效及随访观察 杨任民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0916.脑血管性痴呆——系列讲座之三杨任民 临床中老年保健2001/0417.老年性痴呆——系列讲座之二 杨任民 临床中老年保健2001/0318.老年期痴呆的诊断和治疗——系列讲座之一杨任民 临床中老年保健2001/0219.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2例报告 杨任民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1/0220.伴胼胝体发育不良的家族性痉挛性截瘫1例报告 杨任民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0721.低血钾的心电图观察顾统元、杨任民 中华内科杂志1960;8:30722.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合并两侧大脑基底节对称性钙化一例汪学仁、杨任民等 中华内科杂志1962;2:12223.妊娠舞蹈病王湘芝、祝锦涛、杨任民1964;10:32524.脑血液循环障碍时之心电图观察杨任民等 中华精神神经科杂志1965;9(1):2725.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并发多发性神经炎1例报告 杨任民等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65;9(3):例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分析 杨任民等 中级医刊1966;(4):22127.运动锥体外系综合征15例分析 杨任民等 新医学副刊-神经系统疾病1975;(2)封面28.完全恢复性脑卒中杨任民等 新医学1979;10:11629.乙胺丁醇引致视神经-末梢神经病变一例报告 杨任民等 中华结核病和呼吸系疾病杂志1979;2(1)综合征(附5例报告) 杨任民等 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79;5(4):18731.家族性帕金森综合征-肌萎缩侧束硬化联合病征(附3例报告) 杨任民等 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1;7(1):综合征1例报告 杨任民等 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1;7(1)4933.重症肌无力37例的免疫抑制剂治疗 杨任民等 中华神经精神杂志1981;14(1)2334.肝豆状核变性骨-肌型1例报告 杨任民等 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2;8(1)3535.多发性硬化伴阵发性搔痒2例报告 杨任民等 中国神经精神病杂志1982;8(4):25136.排尿性晕厥杨任民等 实用内科杂志1983;3(2):7537.肝豆状核变性症临床分型的初步探讨杨任民等 天津医学1983;11(5):28838.早老症6例综合报告 杨任民等 中华儿科杂志1982;20(4)21639.同型胱氨酸尿症3例 杨任民等 中华儿科杂志1983;21(5)30840.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200例分析 杨任民.杨兴涛.鲍远程.陈卫东.李圣业.娄宗盘.江停战.蔡永亮.吴仁端.韩咏竹.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3年03期41.肝豆汤对37例肝豆状核变性症的驱铜观察 杨任民.鲍远程.杨兴涛.李圣业.陈卫东.娄宗盘.蔡永亮.江停战.吴仁端.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3年03期42.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脑脊液和血清单胺类递质的含量测定刘冰怀.朱舜丽.钱荣康.陈全珠.杨任民.鲍远程.蔡永亮.中华医学杂志1985年10期43.青霉胺副反应的探讨杨任民.鲍远程.江停战.任明山.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86年02期44.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治疗许吉综合征(附3例报告)杨任民.娄宗盘.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86年03期45.口服硫酸锌对6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尿排铜及血微量元素的影响 杨任民.鲍远程.蔡永亮.娄宗盘.杨兴涛.陈卫东.李圣业.江停战.韩咏竹.黄碧霞.季明荣。中华医学杂志1986年04期病的肝症状 杨任民.临床荟萃1987年04期47.免疫抑制剂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杨任民.中国药理学通报1989年01期48.肝豆状核变性并发脾功能亢进38例骨髓象分析 何为贵.韩宁林.杨任民.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3年S1期49.脑干诱发电位在肝豆状核变性治疗效果判定中的作用李小真,杨任民,尹世杰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4年05期50.慢性疲劳综合征杨任民 安徽医学1994年03期51.肝豆状核变性骨-肌型11例报告 蔡永亮,江停战,杨任民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4年03期52.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杨任民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4年05期53.肝脏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杨任民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4年06期对无神经系统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诊断价值 李小真,杨任民,马忻,孙冲 临床脑电学杂志1994年03期55.慢性脱髓鞘性多神经根神经病及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2例诊断探讨 李小真,杨任民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4年01期综合征17例治疗分析 鲍远程,杨任民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4年03期57.锥体外系疾病及其治疗原则杨任民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5年05期58.甲泼尼龙、强的松、ACTH治疗多发性硬化疗效观察 李小真,杨任民 安徽医学1995年06期59.口服二巯丁二酸对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疗效及尿铜的影响 杨任民,江停战,陈卫东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5年0260.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神经免疫性疾病不良反应 王晓平,杨任民,杨兴涛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5年0261.肝豆状核变性11例死亡分析 杨任民,王晓平,李凯,许圣弘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5年03期62.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红细胞内铜锌含量及意义探讨徐文安,杨任民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5年05期63.单卵孪生子同患肝豆状核变性(附2对4例报告)洪铭范,杨任民,陈卫东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5年03期45. 11例肝豆状核变性病人颅脑MRI的表现 江停战,杨任民 临床脑电学杂志1995年01期64.肝脏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杨任民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1995年03期65.肝豆状核变性血清铜蓝蛋白100例临床研究 鲍远程,杨任民,范玉新,王训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6年11期66.甲泼尼龙冲击疗法对神经免疫学疾病病人的血压和心电图的影响陈卫东,杨任民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6年05期67.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智商影响的前瞻性研究蔡永亮,杨任民,许圣弘,李凯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年01期68.斜视性眼阵挛多发性肌阵挛综合征 杨任民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6年03期
刘冰熔 男,1963年,医学博士、博士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消化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专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卫生部内镜专业技术培训基地主任、美国胃肠病专业委员会委员(AGA)、中国医促会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理事、中华医学会黑龙江省消化学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消化医师学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第四届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医学检验是运用现代物理和化学 方法 、手段进行医学诊断的一门学科。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医学检验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基层医学检验质量提升策略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摘要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先进的医疗设备和检验技术开始增加,这也对检验科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检验科人员不仅要与时俱进,还要能够对多种标本进行正确的分析,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最准确数据。 文章 对现有的基层医学检验质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内容
关键词:基层;医学;检验质量;提高;思考
医学检验在现代医学领域中对临床诊断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其能为医生对疾病作出诊断提供最有力的依据。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医疗体制的改革,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有了较大发展,而检验的准确性对医疗质量至关重要,如果检验结果不准确,可能导致患者病情的误诊,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损害[1]。因此,浙江省慈溪市长河中心卫生院就如何提高基层临床医学检验质量进行了探讨。
1医学检验质量存在的问题
检验人员的政治水平和业务素质偏低
医学检验名义上是作为一个医院的辅助科室,但它在医院的医疗活动中却是必不可少的科室。对临床医学检验的重要环节做好质量控制,保证结果的准确性,能够改善医患关系,提升治疗效果。但工作人员思想上缺少对自身职业的认识,对于检验质量一事缺乏关心。在日常工作中,若缺乏工作责任心,则不能够对患者进行适当爱护与交流,因此不能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现状,难以为疾病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部分老资历的检验人员,对于出现的新专业知识不加以学习,原有的专业知识开始旧化,对于实验室设备的操作水平不足,降低了检验水平,增加了在操作中出现误差的可能性。医院应该针对这种情况定期开展培训,供大家交流学习[2]。医学检验人员的临床意识也严重不足。现代医学对于医学实验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标本采集、化验,为了对人体疾病进行治疗预防或者对人体的健康指标进行评估,而是要求实验室能够对所得出的结果做出合理解释。临床科室之间也应该增加联系,以便对病情进行了解,来确认临床诊断的准确性。
临床检验标本采取不规范
临床检验标本的采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临床检验质量的高低,而全面质量监控则分别包括三个阶段———实验之前、实验中和实验之后,实验中或多或少会存在误差,而实验前的误差占据总误差的68%,这也使得在实验之前采集临床检验标本显得尤为重要。目前部分医检人员由于自身操作技能和专业知识不足,在采集标本时,不能根据不同的项目选取最佳采取时间。如果医检人员不能意识到而选择错误,则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另外,医检人员也要根据不同的项目来选取对应的抗凝血管,如果不能够严格按照规定方式来采取标本,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验收标本的过程中,也应该采取规范 措施 验收,对于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标本,要按照拒收制度退回,并做好记录。送检标本若不能及时检测,应该按要求保存好[3]。
不能严格执行操作流程
在实验之中需要比较严格的操作流程,而在产品质量的检测过程,因为检验方法、人员职业素质、仪器设备状况、医院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纵然是技术娴熟的工作人员,用同一种方法和同一个试样进行反复多次的检测,也不可能得到完全一样的结果,这说明在实际检测过程中是存在误差的。但是部分检验人员在实验之中却不能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规范操作,使得误差范围大大增加。检验人员需要详细掌握检验的注意事项和检验仪器、试剂的使用方法,并且严格遵守检验操作规程。加强制度管理,保证管理有章可循,对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监管,赏罚分明,充分调动科室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实验过程进行监督管理,防止实验环节出现任何问题,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同时也利于检验人员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提高检验人员的个人能力。特别是一些检测成本不高的检测,这种方法值得应用[4]。
阶段性质量监控不能保障
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工作一定要做好,在排除多种因素可能对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之后,再对采集和处理的标本进行重点监控。认证了解分析的质量控制工作,同一时间还要参加卫生部门临床检验核心部门的测评。工作之前要对运用仪器设备进行查看并做好维护工作,务必要把实验中的仪器误差降到最低。对于分析后的质量控制一定要做好,出口管要进行认真的执行检验,检验结果要反复核对,切不可因为医检人员自身因素而不对检验结果进行核查。医检人员与临床医师的沟通也要做好保障,如果不能相互协调,可能会影响工作的顺利进展。
实验 报告 不能及时登记或者忽略
在实验之后,要及时将结果进行登记并把报告送至患者或者相关科室。若实验报告不能够及时送达,很可能造成治疗时机的延误。部分医院可能会对实验结果忽略或者不重视,因而不进行登记。其实从实验结果来看,登记一方面可以方便患者和临床医师的询问,一方面可以为临床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这些数据得出有价值的科学依据,便于研究[5]。
2提高检验质量的对策
提高效率
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展,也出现了许多新型设备。现代仪器具有自动化和网络化等特点,能够严格执行质量控制,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检验质量也得到了提高,产品化试剂盒的规范应用以及检验工作者系统化的培训,使得检验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同一化。现代全自动分析仪器可以同时进行上百项常规和非常规检验,所以,传统管理模式应该随着高科技设备的介入持续改进,及时更新观念。资源共享主要是以开放和运用现代化的仪器为主,调整专业小组,规范化各临床科室的试验室,使得报告的完成能够更加迅速。仪器设备的集合管理,可以完全利用已有设备的工作功效,降低分析成本,使得患者的标本周转和检验分析时间降低,及时为临床医师提供诊断数据,提高患者的康复度。
加强质量控制
对于室内的质量控制要严格认真做好,保证测定结果的精确度,对于在实验操作途中批间和日间标本的检测结论差别要做好记录。实验的经过和实行要采取全方位监控管理,若出现失控事件则要及时控制并分析失控原因,做好整改措施,填写相关报告,改进工作方式,提升检验质量。
仪器的日常管理和正常运用要有保障
目前检验科越发重视自动化,科内主要运用国内行政部门确认注册并且合格允许使用的仪器。因此要创立专门的小组,负责健全仪器的管理,对仪器进行登记注册、并签字。小组成员要按照指导书规范化运用,做好仪器的运用保养记录,定期维护,确保检验仪器的正常运行[6]。
提高水平和加强学习
学习内容主要关于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安全意识等,检验科应该定期开展培训,每个月进行一次考核,对于表现优秀的人员要予以奖励,表现较差的则要予以惩罚。
3结语
综上所述,临床医学检验在现代医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检测具有重大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医疗体制的改革,临床医学检验技术有了较大发展,而检验的准确性对医疗质量至关重要,如果检验结果不准确,可能导致患者病情的误诊,错过最佳治疗时间,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损害。而现今临床检验工作正处于技术改革期,主要以实验室的技术创新为基础,展开许多新近的医学成果。目前基层临床医学检验质量,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只要医院落实好相关制度,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观念,医学检验质量可以顺利提高。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文献
[1]陈川,范红,陈波,等.基层临床实验室检验资源的现状调查及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3,3(2):32-33.
[2]张国伟,苏琴,赵霞.对基层医院检验科工作的建议[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17):2263-2264.
[3]刘冰,陈宇林,陈华根.基层医院加强检验与临床沟通的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2):1528-1530.
[4]刘健,李帧玉,曹琦,等.浅析基层疾控中心临床医学检验管理[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2(3):79.
[5]宋颖,王青,李泳,等.上海市2010年部分基层医院血液检验质量分析[J].检验医学,2012,27(10):840-843.
[6]刘艳,刘丹,黄泽智,等.高等专科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临床检验基础》理论的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1):2934-2935.
医学检验本科生 专业英语 教学分析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摘要
【摘要】医学检验专业 医学英语 教学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英文文献、使用英语撰写科技论文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主要讨论了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研究了提高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内容
【关键词】医学英语;英语教学;医学检验
当今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是英语,它也是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科技资料的85%,医学学科的前沿性文章以及国际会议的工作语言都是使用英语[1]。因此,对于高水平人才来说,不仅需要丰富的医学专业知识,还需要很强的英语应用能力。本科生英语教学的核心工作便是如何提高学生的医学专业英语水平,本文探讨了医学专业英语教学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和提高检验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 教育 部2004年颁布了大学生英语教学相关要求,《大学英语课程要求》中将大学英语教学分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个层次。关于“更高要求”的内容是:学生能基本听懂英语国家的广播电视节目,能听懂所学专业的讲座;能就一般或专业性话题进行较为流利、准确的对话或讨论[2]。各高等医学院校为了这一目标,均加大英语教学改革的力度。首都医科大学于2010开始招收检验专业本科学生,在第一届本科生教学就开展了医学英语课程。至今已有三界毕业生,现将检验医学英语教学 经验 总结 如下:
1更新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
很多高校医学英语教学中老师仍然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这一老模式,教学模式陈旧,内容单一,难以适应医学生的学习需求。教研室摒弃老套路讲授课文和练习的旧模式,将学生带入课堂,参与其中,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程开展之初,教师就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课前准备、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均按小组完成。例如,在讲授文献阅读时,课前学生小组按要求查阅文献,并将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包括有哪些文献库、如何选取关键词、如何获取全文等;课上老师和同学共同讨论解决遇到的问题,并请各组分享经验;课后小组共同总结课上内容。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增强学生间的协作。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等多种教学模式可以改善教学效果并提高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教学质量[3]。教学内容相关视频、动画、图片等的展示可以更加形象生动的展示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课堂的专注度,改善教学效果。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利用PPT代替板书已成为现代教学的主要形式,它通过创设最佳情境和展现感性材料的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例如:配合动画和英语讲解血栓的形成,使学生在理解的同时接受了英语环境的熏陶,这一方式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对于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有明显的作用。
2提升专业英语教学地位
目前,普通英语在大部分的医学院校英语教学中占据主要地位,体现在教学时数上,其与医学英语的比例超过了4∶1[2]。这一比重对于学生对于医学英语的掌握水平是远远不够的。教研室将专业英语教学设置为一学年,增加医学英语教学的发展空间。专业外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教师非常注重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参与内容主要包括课文词汇听读,以及挑选课文中难度适宜的 句子 让学生做英译汉练习。只有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使掌握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文献教学中,在向学生解读各种类型、体裁和风格的文章的同时,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工具收集并阅读外文资料,在课堂上分析讨论在课外阅读取得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以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
3任用医学专业老师开展专业英语教学
一直以来,在我国,都是由英语专业的教师承担高校的英语教学工作。而医学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复杂科学,即便英语水平很高,但不了解医学的专业知识,是难以胜任专业英语教学工作的。因此,教研室选择英语水平较高且具有医学专业背景的年轻教师承担专业英语教学工作并通过对这些老师的培训,充分弥补了英语老师专业知识缺乏的不足,直接改善了医学英语的教学效果。目前,教研室拥有12名专业英语教师,其中医学博士5名,硕士7名,具有较好的医学背景;同时这些教师100%具有大学英语六级证书,英语水平较高。
4编写与临床紧密结合的英语教材
教研室从临床需求和教学安排出发去确定教材中例文的选取和排序。针对专业为检验医学的本科生,更加侧重于医学 科普知识 的选材。并配合其专业课程及实际需求,诸如血常规检查、体液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微生物检查、肿瘤标志物的检查等内容在材料中都有涉及。选取的文章均来源于临床一线工作,医学词汇学均为临床应用的词汇。在编写时虽参考了国外原版教材,但不是将国外教材进行了全文翻译,采用符合中国学生学习习惯的编写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在每个学期均安排了2~3节文献阅读课,解决学生查阅文献的问题,为学生查阅文献提供帮助。每一章包括医学 英语阅读 和词汇两大部分。通常,教师通过长句检测学生的基础英语,对于不具备独立分析长句能力的学生,教师可协助他分析理解相关内容和结构,达到强化基础英语的目的。现代教育的一个主要思想便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采用学生发问,教师解答的形式,如此便能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5]。在词汇部分的学习中,30组重点专业词汇构成一个单元,通过对这些专业词汇的学习,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提高对于英文英语医学文献的阅读能力大有裨益,也为学生在记忆和运用这些医学文献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经过三届临床检验本科生的专业英语教学过程,在参考与借鉴 其它 专业医学英语教育经验,形成临床检验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发现很多不足,还面临以下挑战:
(1)现行的医学英语教学大纲急需修订。目前的医学英语教学大纲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其中特别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明确教学目标和需要达到的教学成果,对每学期每堂课的英语听、说、读、写等各方面进行具体要求。只有有章可循,才能将教学模式正规化,从而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
(2)提高教师的英语专业化水平。目前教研室的医学英语专业其自身专业均为医学专业,语言方面的造诣不深。因此,加强医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鼓励他们学习医学英语听说、阅读、翻译、写作,同时组织英语教师给予英语教学方面的指导。总之,加强课程内容与医学专业知识的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参与、体验的新颖、多样的教学方式,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是检验专业英语教学努力的方向。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文献
[1]余波,李莎莎,林振浪.医学院本科阶段医学英语教学的方法探讨和经验总结[J].浙江医学教育,2009,8(1):13-15.
[2]尤永超.医学英语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的设想和探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7,29(1):23-25.
[3]蔡耿超.《医学英语视听说》教学初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0,24(3):295-298.
[4]赵晖,吕虹,李虓,等.检验专业医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4):57-58.
[5]吕虹,宋蓓,康熙雄,等.医学检验《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践[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1):41-43.
有关医学检验毕业论文推荐:
1. 医学检验毕业论文范文
2. 大学生医学检验毕业论文
3. 大专医学检验毕业论文
4. 医学检验技术论文
5. 关于医学检验的论文
6. 有关临床医学教学毕业论文范文
1、安徽省自然基金课题:HLD肝细胞铜转运及P型ATP酶功能的研究2、安徽省教育委员会自然科学研究项目: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中医征候分型与基因突变多样性的研究3、不同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对EAN豚鼠脱髓及免疫功能的影响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肝豆汤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疗效的机理研究 1、肝豆状核变性中西医结合基础与临床研究;2、神经免疫性疾病的治疗研究。 1.肝豆状核变性的病因及诊疗进展杨任民中国医师进修杂志2006/222.甲泼尼龙冲击后泼尼松延续治疗重症肌无力(57例随访观察)杨任民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6/013.肝豆状核变性的药物治疗杨任民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034.偏头痛的诊断程序杨任民 医师进修杂志2005/075.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伴胼胝体发育不良的临床分析及文献回顾杨任民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5/016.棘红细胞舞蹈病1例并文献复习 杨任民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4/037.脊髓结核瘤杨任民 医师进修杂志2004/078.肝豆状核变性的病因及治疗进展杨任民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3/049.肥厚性硬膜炎杨任民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3/0210.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的肥厚性硬脑膜炎1例 杨任民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3/0111.多发性硬化(2002年)的诊断和治疗近况 杨任民 安徽医学2003/0312.多发性梗死性痴呆——系列讲座之四杨任民 临床中老年保健2002/0113.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发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慢性脑供血不足杨任民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2/0414.脑分水岭梗死杨任民 安徽医学2002/0315.中西医结合治疗198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疗效及随访观察 杨任民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0916.脑血管性痴呆——系列讲座之三杨任民 临床中老年保健2001/0417.老年性痴呆——系列讲座之二 杨任民 临床中老年保健2001/0318.老年期痴呆的诊断和治疗——系列讲座之一杨任民 临床中老年保健2001/0219.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2例报告 杨任民 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1/0220.伴胼胝体发育不良的家族性痉挛性截瘫1例报告 杨任民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0721.低血钾的心电图观察顾统元、杨任民 中华内科杂志1960;8:30722.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减退症合并两侧大脑基底节对称性钙化一例汪学仁、杨任民等 中华内科杂志1962;2:12223.妊娠舞蹈病王湘芝、祝锦涛、杨任民1964;10:32524.脑血液循环障碍时之心电图观察杨任民等 中华精神神经科杂志1965;9(1):2725.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并发多发性神经炎1例报告 杨任民等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65;9(3):例癫痫持续状态的临床分析 杨任民等 中级医刊1966;(4):22127.运动锥体外系综合征15例分析 杨任民等 新医学副刊-神经系统疾病1975;(2)封面28.完全恢复性脑卒中杨任民等 新医学1979;10:11629.乙胺丁醇引致视神经-末梢神经病变一例报告 杨任民等 中华结核病和呼吸系疾病杂志1979;2(1)综合征(附5例报告) 杨任民等 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79;5(4):18731.家族性帕金森综合征-肌萎缩侧束硬化联合病征(附3例报告) 杨任民等 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1;7(1):综合征1例报告 杨任民等 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1;7(1)4933.重症肌无力37例的免疫抑制剂治疗 杨任民等 中华神经精神杂志1981;14(1)2334.肝豆状核变性骨-肌型1例报告 杨任民等 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82;8(1)3535.多发性硬化伴阵发性搔痒2例报告 杨任民等 中国神经精神病杂志1982;8(4):25136.排尿性晕厥杨任民等 实用内科杂志1983;3(2):7537.肝豆状核变性症临床分型的初步探讨杨任民等 天津医学1983;11(5):28838.早老症6例综合报告 杨任民等 中华儿科杂志1982;20(4)21639.同型胱氨酸尿症3例 杨任民等 中华儿科杂志1983;21(5)30840.中西医结合治疗肝豆状核变性200例分析 杨任民.杨兴涛.鲍远程.陈卫东.李圣业.娄宗盘.江停战.蔡永亮.吴仁端.韩咏竹.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3年03期41.肝豆汤对37例肝豆状核变性症的驱铜观察 杨任民.鲍远程.杨兴涛.李圣业.陈卫东.娄宗盘.蔡永亮.江停战.吴仁端.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3年03期42.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脑脊液和血清单胺类递质的含量测定刘冰怀.朱舜丽.钱荣康.陈全珠.杨任民.鲍远程.蔡永亮.中华医学杂志1985年10期43.青霉胺副反应的探讨杨任民.鲍远程.江停战.任明山.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86年02期44.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治疗许吉综合征(附3例报告)杨任民.娄宗盘.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86年03期45.口服硫酸锌对6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尿排铜及血微量元素的影响 杨任民.鲍远程.蔡永亮.娄宗盘.杨兴涛.陈卫东.李圣业.江停战.韩咏竹.黄碧霞.季明荣。中华医学杂志1986年04期病的肝症状 杨任民.临床荟萃1987年04期47.免疫抑制剂在内科疾病中的应用杨任民.中国药理学通报1989年01期48.肝豆状核变性并发脾功能亢进38例骨髓象分析 何为贵.韩宁林.杨任民.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3年S1期49.脑干诱发电位在肝豆状核变性治疗效果判定中的作用李小真,杨任民,尹世杰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4年05期50.慢性疲劳综合征杨任民 安徽医学1994年03期51.肝豆状核变性骨-肌型11例报告 蔡永亮,江停战,杨任民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4年03期52.慢性格林-巴利综合征杨任民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4年05期53.肝脏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杨任民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4年06期对无神经系统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诊断价值 李小真,杨任民,马忻,孙冲 临床脑电学杂志1994年03期55.慢性脱髓鞘性多神经根神经病及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2例诊断探讨 李小真,杨任民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4年01期综合征17例治疗分析 鲍远程,杨任民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4年03期57.锥体外系疾病及其治疗原则杨任民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5年05期58.甲泼尼龙、强的松、ACTH治疗多发性硬化疗效观察 李小真,杨任民 安徽医学1995年06期59.口服二巯丁二酸对肝豆状核变性临床疗效及尿铜的影响 杨任民,江停战,陈卫东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5年0260.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神经免疫性疾病不良反应 王晓平,杨任民,杨兴涛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5年0261.肝豆状核变性11例死亡分析 杨任民,王晓平,李凯,许圣弘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5年03期62.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红细胞内铜锌含量及意义探讨徐文安,杨任民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5年05期63.单卵孪生子同患肝豆状核变性(附2对4例报告)洪铭范,杨任民,陈卫东脑与神经疾病杂志1995年03期45. 11例肝豆状核变性病人颅脑MRI的表现 江停战,杨任民 临床脑电学杂志1995年01期64.肝脏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杨任民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1995年03期65.肝豆状核变性血清铜蓝蛋白100例临床研究 鲍远程,杨任民,范玉新,王训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6年11期66.甲泼尼龙冲击疗法对神经免疫学疾病病人的血压和心电图的影响陈卫东,杨任民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1996年05期67.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智商影响的前瞻性研究蔡永亮,杨任民,许圣弘,李凯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年01期68.斜视性眼阵挛多发性肌阵挛综合征 杨任民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1996年03期
刘冰熔 男,1963年,医学博士、博士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消化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专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卫生部内镜专业技术培训基地主任、美国胃肠病专业委员会委员(AGA)、中国医促会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理事、中华医学会黑龙江省消化学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消化医师学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第四届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2022年11月24日,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编辑部对原湖北省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王健伟教授、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曹彬教授等人关于“新冠肺炎对患者健康的长期影响”的一篇研究论文发表关注声明。该论文披露了对2020年1月7日至5月29日期间自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的1733例患者,在当年6月至9月期间完成的集中随访的研究结果。该论文发现,超过四分之三的COVID-19患者报告了发病6个月后仍有至少一个症状,比如疲劳或肌肉无力。《柳叶刀》编辑部上述关注声明称,《柳叶刀》编辑部在询问通讯作者后,于2022年11月7日被告知,涉事论文中使用的“数据集中的一些变量被错误地打乱了顺序”。“鉴于这些数据错误的程度,我们现在对‘6个月’论文发表关注声明,同时将进一步调查,包括对更正后数据的进一步统计和临床审查。”2022年11月24日,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编辑部发布的关注声明涉事论文的标题是《新冠肺炎出院患者的6个月临床结局:一项队列研究》,于2021年1月8日在线发表在《柳叶刀》上。该论文标明,曹彬、张定宇和王健伟贡献相同。曹彬为论文中标注的通讯作者。其中,曹彬的署名单位包括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相关网页2021年1月11日发布的信息称,上述研究由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共同完成。黄朝林、黄立学、王业明、李霞、任丽丽、谷晓颖、康亮、郭丽和刘敏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评估了COVID-19对患者的长期结局影响。“研究发现,76%的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仍有至少一个持续症状。疲劳、肌肉无力是最常见的症状,睡眠障碍、焦虑和抑郁也频繁出现。”“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中日友好医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的曹彬教授表示:‘因为COVID-19是一种新发的疾病,我们才刚刚开始了解它对患者健康的长期影响。我们的随访研究表明,大部分患者在出院后仍然会继续受到该病毒的至少部分影响,出院后的医疗照护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别是针对住院时病情更重的患者。我们的研究也提示在更大的人群中进行更长期随访研究的重要性,以便了解该疾病可能对人体产生的全面影响。’这项随访研究于2020年6月16日至9月3日期间完成,入选了2020年1月7日至5月29日期间自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的1733例患者。患者中位年龄57岁,中位随访时间为发病后186天。”中日友好医院相关网页上述信息称。《柳叶刀》编辑部关注声明针对的文章。该论文称,随访发现,76%的新冠肺炎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仍存在至少一个持续症状上述论文的署名作者有ChaolinHuang、LixueHuang、YemingWang、XiaLi、LiliRen、XiaoyingGu、LiangKang、LiGuo、MinLiu、XingZhou、JianfengLuo、ZhenghuiHuang、ShengjinTu、YueZhao、LiChen、DecuiXu、YanpingLi、CaihongLi、LuPeng、YongLi、WuxiangXie、DanCui、LianhanShang、GuohuiFan、JiuyangXu、GengWang、YingWang、JingchuanZhong、ChenWang、JianweiWang、DingyuZhang、BinCao。什么是新冠长期症状?在上述论文发表约一个月前,2020年12月,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社论称,“直面新冠长期症状困境”,并称,在2020年11月底举办的2020“柳叶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大会”上,“曹彬介绍了关于武汉COVID-19患者长期结局的情况,并警示,一些出院患者的功能障碍和并发症可能会持续至少6个月。我们称之为‘新冠长期症状’,这是一个迅猛发展的医学问题而且现在就需要采取行动来应对。”在上述涉事论文发表7个月后,2021年8月,曹彬、王健伟等人在《柳叶刀》上发表了对此前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患者中的1276名患者随访一年的研究结果。他们发现,“还存在至少一种后遗症状的患者比例从6个月时的68%下降到12个月时的49%。”论文的标题是《新冠肺炎住院幸存者的1年临床结局:一项纵向队列研究》。对1276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随访一年的研究结果但该论文在首次发表后进行了更正。其更正后的版本最早于2022年5月5日发布在《柳叶刀》网站上。值得注意的是,上述“6个月论文”提及,在新冠肺炎发病6个月后,幸存者报告还存在至少一种症状的比例是76%。但上述“1年论文”提及的相关比例为68%。《柳叶刀》目前尚未披露其关切声明中提及的“数据不一致”是否为这一比例。《柳叶刀》编辑部2022年11月24日发布的上述关注声明称,“在收到了一位研究人员关于这两篇文章之间数据不一致的询问,我们向这两篇文章的通讯作者寻求解释。2022年11月7日,《柳叶刀》编辑部被告知,‘6个月’和‘1年’数据之间的不一致,是由于‘用于6个月的论文的数据集中的一些变量被错误地打乱了顺序’。鉴于这些数据错误的程度,我们现在对‘6个月’论文发表关注声明,同时将进一步调查,包括对更正后数据的进一步统计和临床审查。如有更多信息,我们将立即更新此通知。”此外,2022年5月11日,曹彬和王健伟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呼吸医学》上在线发表论文,报告了对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中1192人随访两年的研究结果。该论文称,从2020年1月7日至5月29日,2469新冠肺炎患者从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出院。其中1192人在三次随访中完成了评估,被纳入最终分析;94%的人、1119人参加了感染两年后的面对面访谈。总体而言,新冠康复患者在首次感染后两年时的健康状况仍然差于普通人群,这意味着部分患者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完全康复。“还存在至少一种后遗症状的新冠肺炎幸存者的比例从6个月时的68%,显著下降到2年时的55%,疲劳或肌肉无力是最常见的症状。”该论文的标题是《新冠肺炎住院幸存者的2年健康结局:一项纵向队列研究》。该研究被媒体报道为“全球新冠最长随访”。对1192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随访2年的研究结果此外,据《柳叶刀》微信公众号发布的消息,2021年7月17日,该期刊发表一项针对英国302家医院超过7万人的观察性研究,发现每两个COVID-19住院患者中会有一人出现至少一种并发症。“来自中日友好医院的曹彬教授及谷晓颖在一篇相关评论中写道:‘考虑到全球有大量的SARS-CoV-2感染者,COVID-19后急性期的公共卫生影响是巨大的。除了分析COVID-19后急性期整个临床疾病谱的多种表现之外,还需要在具有不同人口和临床特征的人群中开展进一步研究,以阐明COVID-19后急性期尤其是远期COVID-19的病理生理机制。此外,还需要研究血清学特征,以及急性SARS-CoV-2感染导致的免疫异常和炎症损伤对后急性期或长期COVID-19的影响。’”中日友好医院官网显示,曹彬,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特长是诊疗呼吸系统感染;现任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兼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二部主任、临床医学研究所管委会主任、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呼吸病学研究院副院长;担任“国际流感和呼吸道病毒感染学会”委员、《ClinicalRespiratoryJournal》杂志副主编、《InternationalJournalofInfectiousDiseases》杂志编辑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杂志》及《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通讯编委。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官网显示,王健伟,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2006年2月至今,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克里斯托弗_梅里埃实验室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院校科技管理处处长。2019年6月任副院校长、党委常委。上述信息称,王健伟主要从事重要呼吸道病毒感染致病机制与防治研究,曾获多项人才计划项目支持,系“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总体组成员、“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专家组成员;系中华预防医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常务理事、Biosafety&Health杂志执行主编。
中华转移性肿瘤杂志审稿每月一审。《中华转移性肿瘤杂志》1979年创刊,ISSN0253-3766,CN11-2152/R,现为月刊,每期80页,1999年获第一届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1年被列为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1992、1997和2003年分获第一、二、三届中国科协优秀科技期刊奖,2001—2008、2013年度获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2008、2011和2014年,入选第一、第二、第三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06—2011年连续6年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B类),2012—2015年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期刊学术质量提升项目,2014—2015年获得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科技期刊出版人才国际培训项目,2012和2013年度分别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多次获得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奖。
可以。中华妇产科杂志可以共同一作,为中华医学会主办的妇产科专业学术期刊,以广大妇产科医师为主要读者对象。《中华妇产科杂志》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于1953年创刊,是我国妇产科学界最高水平的专业期刊,代表我国妇产科学的最高水平,对促进妇产科学术交流及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李冰,今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郊斜村人,是战国时期的水利家,对天文地理也有研究。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成都平原富庶起来。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以及修索桥,开盐井等。老百姓怀念他的功绩,建造庙宇加以纪念。北宋以后还流传着李冰之子李二郎协助李冰治水的故事。 建在都江堰渠首的二王庙是老百姓对李冰父子治水伟业的纪念。其中的碑刻多是对灌区水利工程维护的技术要领。而每年的清明时节,当地的居民都会在二王庙举行祭祀活动和开水(岁修完工后放水)典礼。李冰现在已成为都江堰灌区老百姓所崇拜的神灵,而与水有关的宗教活动则加强了在灌区管理中政府与用水户之间的联系。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长城当然也非常伟大,不管孟姜女们如何痛哭流涕,站远了看,这个苦难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为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长城到了八达岭一带已经没有什么味道,而在甘肃、陕西、山西、内蒙一带,劲厉的寒风在时断时续的颓壁残垣间呼啸,淡淡的夕照、荒凉的旷野溶成一气,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它,就是都江堰。。。。。。。。。。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面影的李冰。四川有幸,公元前251年出现过一项毫不惹人注目的任命:李冰任蜀郡守。此后中国千年官场的惯例,是把一批批有所执持的学者遴选为无所专攻的官僚,而李冰,却因官位而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儿,既具体又质朴。他领受了一个连孩单都能领悟的简单道理:既然四川最大的困扰是旱涝,那么四川的统治者必须成为水利学家。前不久我曾接到一位极有作为的市长的名片,上面的头衔只印了“土木工程师”,我立即追想到了李冰。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他是郡守,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那把长锸,千年来始终与金杖玉玺、铁戟钢锤反复辩论。他失败了,终究又胜利了。他开始叫人绘制水系图谱。这图谱,可与今天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遥相呼应。他当然没有在哪里学过水利。但是,以使命为学校,死钻几载,他总结出治水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八字真言“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直到20世纪仍是水利工程的圭臬。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而后于他不知多少年的厚厚典籍,却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他没有料到,他治水的韬略很快被替代成治人的计谋;他没有料到,他想灌溉的沃土将会时时成为战场,沃土上的稻谷将有大半充作军粮。他只知道,这个人要想不灭绝,就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他未曾留下什么生平资料,只留下硬扎扎的水坝一座,让人们去猜详。人们到这儿一次次纳闷:这是谁呢?死于两千年前,却明明还在指挥水流。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声声入耳。没有一个人能活得这样长寿。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他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有什么样的起点就会有什么样的延续。长城半是壮胆半是排场,世世代代,大体是这样。直到今天,长城还常常成为排场。都江堰一开始就清朗可鉴,结果,它的历史也总显出超乎寻常的格调。李冰在世时已考虑事业的承续,命令自己的儿子作3个石人,镇于江间,测量水位。李冰逝世400年后,也许3个石人已经损缺,汉代水官重造高及3米的“三神石人”测量水位。这“三神石人”其中一尊即是李冰雕像。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竟敢于把自己尊敬的祖师,放在江中镇水测量。他懂得李冰的心意,唯有那里才是他最合适的岗位。这个设计竟然没有遭到反对而顺利实施,只能说都江堰为自己流泻出了一个独特的精神世界。石像终于被岁月的淤泥掩埋,本世纪70年代出土时,有一尊石像头部已经残缺,手上还紧握着长锸。有人说,这是李冰的儿子。即使不是,我仍然把他看成是李冰的儿子。一位现代作家见到这尊塑像怦然心动,“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死了应站在哪里?出土的石像现正在伏龙观里展览。人们在轰鸣如雷的水声中向他们默默祭奠。在这里,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只要都江堰不坍,李冰的精魂就不会消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节选自 余秋雨《都江堰》
李冰作为我国肿瘤事业的开拓者,还是传奇将军李克农的女儿,她的一生也可谓曲折和传奇不断。
不过,在她心头始终难以忘怀的有两件事。
第一件事是,经过近10年的等待后,她终于再次见到了父亲李克农。
1937年4月中旬的一天,在弋矶山医院高级护校读书的李冰,突然被爷爷差人叫回了家。
一路上来人还不告诉她原委,弄得很神秘。
直到回家后,她才知道原来是父亲李克农回来了!
李冰百感交集,女儿眼中的父亲似乎显得更瘦弱了。
而在父亲眼里,当年的小丫头,如今已经长成了亭亭玉立17岁的大姑娘。
父女两个一时有说不完的话,然而父亲太忙了,此时他身兼重任,只是顺道回芜湖老家看一眼,连吃顿团圆饭的时间都没有。
临别之际,李克农把一块怀表送给了女儿,他告诉女儿,今后做护士,这块表肯定用得上。
刚一重逢就又要分离,李冰的内心深处很不舍得父亲。
但是她知道父亲是做大事的人,要不当年他为何会义无反顾地走出家乡去参加革命呢。
李冰出生于1920年,小时候的她,只知道父亲李克农整天在外忙碌,但并不知道父亲究竟是做什么的。
她小时候受到的的父爱是零碎的,宛如被撕碎的一张张不能拼接在一起的布条。
待到后来,李克农遭到芜湖当地国民政府反动派的通缉,父亲和母亲双双去了上海,她更是连见他们的机会都没了。
幸得祖父李哲卿在政府里还是一个小职员,家里还有几处可以出租的房产,这些微薄的收入,支撑着李冰从小学读到了初中。
母亲赵瑛随父亲出去的时间不长,她是以掩护者的身份去的上海。
待到她带着年幼的儿子回到芜湖,家里一下子又多了几张口吃饭,日子就过得更加紧巴了。
她是小学教师,可那点微薄的薪水,根本难以供养十几口的大家庭。
更让赵瑛难受的是,丈夫李克农在上海的身份暴露,组织上也安排他和其他同志去了江西的苏区。
作为妻子,赵瑛无时不刻挂念丈夫,记挂着李克农的安危。
但孩子们还小,她不能将这种不安的情绪显露出来。
因此,李冰还没有去读护校之前,在家里她很少见到母亲谈论父亲。
1936年,李冰初中毕业了,接下来她要去做点什么,家里一时也没了主意。
家里人一番讨论后,认为女孩子学护理专业有前途。
就这样,16岁的李冰考入了芜湖弋矶山医院高级护校。
这所学校是由美国基督教会在1888年创办的, 历史 也算悠久了。
重要的,这所护校具有一定的公益性,食宿免费,这对于生活窘迫的李家来说,无疑是最好的。
不过,入校之前,每位学生还是要缴纳50元的保证金。
面对这一笔数目不小的欠款,已经长成大姑娘的李冰犹豫了,她在想自己要不要再继续读书。
母亲赵瑛的行动打消了李冰心头的顾虑,她是那种雷厉风行的新女性,思想上很开明,女儿既然有机会读书,当然不能错过这样的机会。
手上没钱,她就当掉了自己的一些首饰衣物,凑够了女儿入学的保证金。
李冰顺利入校了,学校是寄宿制的,因此平日多数时候她都是在学校度过的。
父亲李克农不在家,母亲一个人维持生计很艰难,因此李冰非常懂事,她知道自己只有将书读好,才能在将来缓解母亲的压力。
1937年,见到父亲的李冰内心很是激动,虽然只是短暂的一瞬,可犹如在她的心底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动力。
父亲这么多年出生入死都挺过来了,自己更应该加倍努力地学习才对。
然而,随着日本侵华的步伐愈发加快,时局变得越来越动荡。
李冰回到学校后,不但父亲去了上海,母亲赵瑛为了协助父亲的工作,也去上海短暂待了几个月。
当年的11月,上海沦陷,父母带着年幼的弟弟撤离了。
李克农为国事只能留在南京,赵瑛则带着孩子又回了老家。
这些情况,在护校读书的李冰彼时都不清楚。
随着南京也沦陷敌手,一江之隔的芜湖也人心惶惶,很多人扶老携幼举家逃难。
在那期间,父亲李克农又一次短暂回了一趟家。
那时候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由于看到儿子是坐着 汽车 来的,李哲卿希望李克农能给家里多少留一点钱。
然而李克农拒绝了父亲的这个要求,自己身上携带的财物,一分一毫都是党的。
还是妻子赵瑛明事理,告诉丈夫家里没啥困难,都能克服。
父子俩吃了一顿饭,李克农便又匆匆离去了。
身处护校的李冰,全然不知外面的情况。
赵瑛虽然担心日本人马上会侵占芜湖,不过弋矶山的医院和护校都是美国人的,因此日本人不会轻举妄动。
再说,女儿还有两年就能毕业,现在不能中断学业。
就这样,李冰继续留在学校,她和家人则完全失去了联系。
她不知道的是,随着日军占领南京,在父亲李克农的安排下,母亲赵瑛带着全家辗转到了武汉。
那里是后方,暂时是安全的,一家人短暂相聚在一起,唯独少了二女儿李冰。
不久,李克农又把大女儿李宁和儿子李治、李力三个送到了延安,只留小儿子李伦在身边。
失去了和家里的联系,李冰在学校举目无亲。
再加上战争开始,伤病人员不断,医院里也需要大量的护理人员。所以毕业之后,李冰就留在了弋矶山医院。
她不知道,其后随着武汉的失守,父母带着弟弟先去了长沙,而后又撤离到了更远的后方桂林。
只有李冰一个人还在老家芜湖,幸好医院相比于其他地方,在战争时期还算安全。
她从护士做起,面对任何工作都做的一丝不苟。
当她领到第一个月的薪水后,李冰难掩伤心和激动的心,她哭了。
自己终于可以挣钱养家了,可全家人如今杳无音信,完全不知道父母和姐姐弟弟他们身处何方。
她只能把一笔笔的工资都攒起来,想着以后能给家里人做些什么。
思念父母的时候,她就会拿出父亲送的那块怀表,陈旧的表上,似乎还留着父亲李克农的余温。
她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如今虽然世事艰难且身处险境,唯有努力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才能不负家人的期待。
于是,李冰在业务上突飞猛进,很快就成为了手术室里的护士长。
然而在战争下,从来就没有一片土地是安宁的。
随着日本人在华东一带建立起了傀儡统治,弋矶山医院即便是美国人开办的,也免不了要遭受日本人的管理。
彼时,日军不知从哪里得到的消息,听说李克农的女儿就在医院工作,两次秘密派奸细到医院打探李冰的情况。
李冰孤身一人,随时都会遭遇麻烦和不测,医院院长也让劝李冰赶紧离开。
当地的党组织派人,把李冰秘密转移到了上海,而后又从上海去了香港。
在香港短暂停留了一段时间后,在本地党组织的护送下,李冰和彭湃的儿子彭士禄等人,从九龙成功偷渡到了广东淡水。
而后经过惠阳,终于又回到了内地,又经过一个多月的奔波,李冰等人从广东来到了广西桂林。
在桂林八路军办事处,她终于和家人团聚了。
此时最小的弟弟李伦也长成了大小伙子,他不但在办事处里当起了勤务兵,而且还在学习电报业务。
不过这份团聚的局面只持续了几个月,随着桂林八路军办事处的撤销,李冰和弟弟又得跟着父母转移。
一家人先辗转来到重庆,在这里,她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和邓颖超。
周恩来语重心长地告诉她,过去你接受的是教会教育,因此条件上比较好,如今即将去延安,不能光凭着热情和激情,一定要立下远大的志向。
周恩来的这番话让李冰感触颇深,在以后的岁月里,每次遇到什么坎坷,这番话都能给李冰带来无尽的力量,让她有足够的勇气面对一切。
李冰和家人在重庆短暂停留,而后便一起奔赴延安。
一家人终于在延安团聚,刚到不久,毛泽东还请他们全家一起吃饭。
在延安,李冰虽然换上了工农装,但依然遮盖不住李冰身上独特的气质。
外戴的军帽再配上一副眼镜,一条长长的围巾披在肩头,让李冰看起来别有一番风采。
彼时,大姐李宁在中国女子大学读书,弟弟李治在抗日军政大学,李力在军委通信学校学习无线电发报。
李冰于是向父亲提出,自己也想到抗大去学习。
谁知父亲李克农告诉她,在革命的队伍中,一切行动听组织的安排,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不久,组织上希望她到中央医院去当医生,李冰却有些着急,毕竟自己在芜湖学的是护士,不是医生。
前来跟她谈话的陈云却不迁就,告诉李冰,在这里很多同志从来没有进过医校,培训几个月也能胜任医生的工作。
而你在正规的医学院学了4年,而且还有两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怎么就不能胜任呢?
就这样,李冰来到了延安的中央医院。
彼时由于日本和国民政府方面的严重封锁,医院里不要说X光机,仅有的一台破旧的显微镜就算医院高端的仪器了。
听诊器、液压表以及外科用的敷料,都是轮替使用。
李冰被分到了外科,还兼顾做产科医生。
她跟金茂岳以及苏联来的医生阿洛夫当过助手,还曾跟随知名医生周泽昭学习过一段时间。
这期间,她甚至还当过毛泽东的保健医生。
虽然中央医院的条件和设备很差,但李冰和其他医务人员,还是想尽一切,努力地救治伤病人员。
解放战争开始后,随着胡宗南北犯延安,毛泽东率领党中央于1947年3月开始转战陕北。
中央医院也一分为二,一部分是西北野战军第一后方医院;另一部分是转移到晋察冀边区的平山中央医院。
李冰作为唯一的一名女医生,留在了西北野战军医院。
新中国成立初期,李冰先是到协和医院进修了一段时间,而后到华北人民医院担任医务主任,随后又被提升为副院长。
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医疗卫生领域还很落后,尤其癌症在全国到处肆虐。
为了打破这种被动的局面,中央决定筹建肿瘤专科医院。
于是在1957年,李冰受命负责筹建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其后还建立了肿瘤研究所。
李冰担任医院的党委书记兼副院长,从此开启了我国防治肿瘤事业的艰苦创业。
只是让李冰意想不到的是,她所从事的肿瘤防治工作,在以后会运用到周恩来周总理的身上。
而这,也成为李冰一生中第二件难以忘怀的事情。
那是1975年的春天,周总理膀胱癌的病情一直在持续进展。
2月4日,在解放军305医院,李冰和其他医务人员给周恩来进行了长达4个小时的膀胱癌切除手术。
手术过后,总理刚刚从麻醉中苏醒过来,他就把李冰叫到了身边。
总理用极其微弱的声音询问李冰,知不知道云南锡矿工人的肺癌发病率很高?
李冰回答知道一些,总理则要求她,尽快到当地了解实际的情况。
走出病房,李冰忍不住偷偷哭泣,周总理自己的身体都已经十分羸弱,可他依然惦念着那些身患肺癌的矿工们
在总理的要求下,一个星期后,李冰率领医疗团队奔赴云南个旧开展治疗以及了解发病特点等相关工作。
事实上还在六十年代的时候,周恩来对于我国的肿瘤防治工作,向李冰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不要只知道西方国家的防治情况,要想根治肿瘤,就要先知道我国的发病和死亡情况。
于是,李冰带领团队,开启了长达十多年的肿瘤流行病学调查。
她带领团队,先从食管癌高发的河南林县做起,对全县15个公社进行了详细调查,逐步掌握了全县的发病资料。
其后李冰又发现,靠近太行山的县,食管癌发病率普遍都高。
于是,她带领团队对晋冀豫三省18个县进行食管癌调查,又进一步掌握了食管癌的发病机制。
周总理还称赞李冰她们做的好,像类似的癌症调查应该多做。
其后,李冰率领团队举一反三,又在不同区域对各类肿瘤疾病展开更广泛的调查。
终于在1979年,编汇出版了中、英文版的《中国恶性肿瘤死亡调查研究》专著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性肿瘤死亡地图集》。
周恩来生前一直记挂着国内癌症的调查情况,然而地图集出版了,他却已经离开了。
正式出版发行的那一天,李冰肃立在周总理的遗像前。
她相信,集十几年之功所做的这些,一定能够告慰总理的在天之灵。
其后多年,纵然身体状况在一点点下降,但李冰还是一直活跃在肿瘤防治事业的工作岗位上。
甚至在1982年,中央希望她能出任卫生部副部长,但是李冰坚辞不就。
在她看来,只有坚持在本职岗位,才能更好发挥业务和技能。
所以,多少人求之不得的事,她三番五次拒绝。
和父亲李克农比起来,李冰的出彩人生,是用另一种语言和方式在诠释的。
那就是一生学医,一生活跃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岗位。
李冰用自己的坚持和追求,在白衣天使的岗位上留下了诸多精彩的华章。
李冰博士生于山东省淄博市,旅美、旅加华侨。九十年代中期曾任中国武警部队总教官,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人民日报《海外版》山东电视台《天南地北山东人》等权威媒体采访报道。1997年因争得世界杰出人才的特殊身份而移民美国,次年也是以同样杰出人才的身份取得加拿大永久居民。李冰博士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获国际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学博士学位。现居住美国洛杉矶,是唯一在美国“SUCCESS ”杂志上做封面人物的华人。现任职于美国全国商会国际投资委员会执行主席、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世界体育联盟主席等职务。近期在国内投资筹建《国际儿童全科医院》及《中国女子大学》并与万达集团合作建立万达广场等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