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也叫乙酰水杨酸,诞生于1899,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 历史 。它不仅具有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作用,大剂量阿司匹林广泛应用于用于治感冒、发热、牙痛、关节痛等疾病的治疗,而且小剂量阿司匹林还能够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广泛的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因此,每天吃一片阿司匹林(75毫克或者100毫克),能够有效的抑制血小板的聚集,从而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缺血性心脏病、脑梗塞等。这已经得到了临床上的广泛认可,张大夫在这里提醒大家的是,尽量选用肠溶型阿司匹林,以减少对胃黏膜的损害。而是药都可能存在毒副作用的道理,大家都懂。阿司匹林也不能例外。如过敏、消化道出血、出血时间延长等,也可能会诱发哮喘或者肝肾功能损伤等。但阿司匹林是否使用,要衡量收益风险比,以及副作用发生的几率。 所以,有阿司匹林适应症而没有禁忌症的朋友,请按时服用。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朋友来说,阿司匹林并不陌生,我们大多数人都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是我们真的了解阿司匹林吗? 每天一片阿司匹林,到底有什么好处和风险?我们常说的阿司匹林一天一片是只100mg的阿司匹林,因为阿司匹林剂量不同效果不一样,比如大剂量阿司匹林是用来解热镇痛的,当然不能一天一片。长期服用100mg左右的阿司匹林才能预防和控住心脑血管疾病,市面上还有一种25mg的阿司匹林,一天一片也不行,因为最少需要3片,也就是75mg,这样才能起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阿司匹林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呢?简单说就是预防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预防心肌梗死和脑梗死!上学的时候,我们老师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我们去公园赏鱼,经常会拿一把鱼食撒在鱼水里,这时候鱼儿就会都游过来吃食,于是鱼越积越多。平时没人喂食的时候,鱼就会分散在池塘中。我们的血管随着年龄增加及各种不良习惯的养成,就会形成血管垃圾,但是这些血管垃圾包裹在血管内壁。当某种条件下,这些垃圾就会穿透血管内壁,这些垃圾就好比鱼食。血小板就是鱼儿,看到鱼食的勾引,拼命聚合在一起,就会形成血栓。血栓在心脏血管就是心肌梗死,在脑血管就脑梗死。我们吃阿司匹林的目的,就是抑制阿司匹林聚集,就是别让鱼儿聚起来,即使你们看到鱼食,但我们也放了化学物质,鱼儿也不会游过来吃食,也就减少了血栓形成的风险,也就预防了心肌梗死、脑梗死。 哪些人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呢?1、已经明确的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支架术后、搭桥术后、脑梗死、严重的颈动脉狭窄等等,这些是必须吃阿司匹林,不管是20岁还是90岁。 2、如果还没有发生明确的心脑血管疾病,我们要不要吃阿司匹林预防呢?小于70岁的人,目前还是根据10年心血管疾病评分,具体评分要根据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吸烟、家族史等等综合评估才能决定要不要吃阿司匹林。 3、70 岁以上老人如果没有明确心脑血管疾病,肯定不用吃阿司匹林,即使是高危人群,只要没有明确的心脑血管疾病,就不要吃阿司匹林。还有就是出血风险高的患者也不用阿司匹林。 为什么阿司匹林要每天一片? 血小板是有寿命的,一般血小板的寿命是七天,每天都会有新生的血小板更新换代,为了更好的一抑制血小板聚集,需要每天服用阿司匹林才能使新生血小板的聚集功能得到抑制。 大家最担心的就是阿司匹林的副作用: 阿司匹林会引起出血,没错,药物就是双刃剑,阿司匹林既然能预防血栓,那肯定会造成出血风险增加。这也是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吃阿司匹林,只有吃完阿司匹林能得到更大的好处,才有必要吃。还有就是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并不是发生在大部分人身上,而是少数人身上。 每天一片阿司匹林的风险胃肠道症状是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较常见的症状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口服阿司匹林可直接剌激胃黏膜引起上腹不适及恶心呕吐,甚至引起消化道出血。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如果是肠溶阿司匹林一定要空腹吃,如果是普通阿司匹林一定要餐后吃,这样会减少胃刺激。 阿司匹林除了会引起胃部症状或出血外,还可能导致尿酸升高,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小板黏连,使凝血因子不易释出,因而延长出血时间。以上血液损伤可以表现为肢体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等外在表现。千分之二左右的患者可能出现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或者休克。 但对于明确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高危患者,阿司匹林还是能明确的明显的带来更多获益,预防心肌梗死和脑梗死。 阿司匹林该吃则吃,不该吃千万别吃,严格把握适应症;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一定监测大便及血常规,观察是否有出血。 【受维权勇士保护,抄袭必究!】 每天吃一片阿司匹林有什么益处和风险,和你所属人群类别、阿司匹林的剂型和剂量密切相关。不同的人群类别,益处和风险不同 如果你属于普通人群,没有相关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梗塞等,也没有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等,未来10年无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病风险,那么每天吃一片阿司匹林对你可能没有益处,只会带来风险,如胃黏膜损害引起的腹痛、消化道出血、溃疡,肝肾损害,尿酸异常等;如果你属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人群,益处目前不好评估,国内的主流观点认为有一级预防指针的患者应每日服用阿司匹林,但近来国外对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效果持保守态度,他们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加,阿司匹林带来的风险可能大于益处,故针对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患者,建议在专科医师的评估下使用,应用指针为获益大于风险;如果你属于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人群,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的益处是大于风险的,因为阿司匹林可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9-25%,非致死性心梗可下降33%左右,非致死性脑梗可下降25%左右。不同剂型的阿司匹林,益处和风险不同 阿司匹林有普通剂型和肠溶剂性两种规格。普通剂型在胃中溶解,对胃黏膜的损伤较大,肠溶剂性在肠道中溶解,对胃黏膜的损伤较小。故如果你服用的是肠溶剂型,相比于普通剂型,发生胃黏膜损害的风险相对较小,益处相对较多;如果服用的普通剂型,发生胃黏膜损害的风险则相对较高。不同剂量的阿司匹林,益处和风险不同 小剂量阿司匹林可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达到预防心梗、脑梗的作用,该剂量范围为75-150mg/日。不同的厂家,阿司匹林的规格不一样。有25mg一片的,有30mg一片的,有50mg一片的,也有100mg一片的。每天服用一片阿司匹林,如果你所服阿司匹林的规格为25-50mg之间,这对你也没有什么益处,因为服用阿司匹林受益的最低剂量为75mg。如果你服用的阿司匹林超过100mg,甚至超过150mg,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会增加,风险可能高于益处,因为超过该剂量范围的阿司匹林,不会增加抗血小板的效应,但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感谢阅读! 我是小眼睛医生 专注于心脑血管疾病 致力于公众 健康 热爱于健身的心内科医生 阿司匹林肠溶片是目前临床上使用比较多的药物。 阿司匹林肠溶片适合什么样的患者服用呢。 这些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抑制粥样硬化进一步进展。 哪些患者不能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呢。 如何服用阿司匹林最为有效呢。 大部分临床医生都建议,75-100mg的阿司匹林肠溶片绝对是有效的。 但是, 阿司匹林肠溶片的需要长达数年的服用才能够起到治疗效果。 我是小眼睛医生 觉得我的回答欠佳,可以回复告诉我 觉得我的回答有道理,可以关注我阿司匹林是一个经典的老药,也被很多人神化成无所不能的老药,关于阿司匹林是否要吃?什么时间吃?有什么益处和风险,一直都是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是大家最想了解的内容之一。今天,咱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每天吃阿司匹林,都有什么益处和风险? 一、哪些人才需要吃阿司匹林? 事实上,阿司匹林作用再多,效果再好,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吃阿司匹林,那么哪些人才需要口服阿司匹林呢?主要有以下几类人群,第一就是已经确诊的心脑血管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需要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第二类就是有心脑血管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高危风险的人群,而不是中危或是低危人群。第三类是有动脉血栓风险的人群,比如先天性心脏病间隔缺损封堵术后的阿司匹林口服。这些人群是有明确的阿司匹林使用指征的,使用阿司匹林才会获益。二、阿司匹林每天都吃有哪些获益? 阿司匹林只有有适应症才需要口服,那么口服阿司匹林以后,我们都会有哪些获益呢?阿司匹林的主要作用是不可逆的和血小板结合,进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急性血栓事件发生,减少血小板参与的血栓事件的发生。所以阿司匹林主要用于二级预防,一级预防的指征也主要用于高危患者。阿司匹林的获益主要是减少心梗,脑梗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急性血栓事件,进而减少死亡等相关并发症。三、阿司匹林口服有哪些风险? 既然不是一个每个人都需要口服的药物,也就意味着阿司匹林的口服和其他药物一样,也都有其相关副作用。阿司匹林口服以后,其主要副作用就是出血的相关风险,比如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等。其次就是胃肠道反应以及阿司匹林哮喘、过敏、不耐受等等。也正因为如此,如果没有阿司匹林口服适应症的患者,不建议口服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一百年老药,但同时也是一个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的经典药物,它不但具有解热镇痛的功效,而低剂量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还有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作用。如果一个医生建议您每天吃一片阿司匹林,那么主要考虑的,就是对于心血管疾病发作预防方面的作用。 这个问题问的很好,不管是阿司匹林还是其他的药物,我们选择用药,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服用药物的获益和风险的比较,这也是一个最基本的“风险评估”思想,在用药方面的实际应用。我们在选择应用一个药物时,首先应该考虑,服用这个药物,身体会有哪些获益,其次也应该评估,用药患者对这个药物是否有服用禁忌或者应谨慎应用的高风险因素,在用药过程中,也应该充分评估药物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风险,如果我们服用这个药,对于身体的 健康 获益远远高于可能发生的风险,那么我们服用这个药物从有效性安全性来说就是合理的,如果我们服用药物对身体的 健康 获益并不大,但身体可能产生的副反应风险却很大,那么这就是未充分评估风险的乱用药,不合理用药。 阿司匹林每天服用一片,对身体有什么获益呢?首先还是要强调, 在选择阿司匹林长期服用之前,应该进行充分的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 ,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每天服用阿司匹林,也不是所有的中老年人都需要每天服用阿司匹林。对于有动脉硬化,血管斑块等问题的朋友,斑块一旦出现破裂,会激活血小板的止血功能,引起大量的血小板凝集,甚至会形成血栓,堵塞血管。而服用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就是抵抗血小板的凝集,减少血栓风险,阿司匹林的这个作用,可以贯穿血小板的整个生命周期,因此,对于有心血管疾病高危风险和极高危风险的朋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以大大减少出血心梗、脑梗等栓塞性疾病的风险,因此,其 健康 获益是巨大的。 通常说来,对于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慢性肾病等相关慢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患者,我们会综合其年龄,家族心血管疾病早发史,是否吸烟,是否肥胖等多个因素,对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估,通常对于评估结果属于高危风险的,可以在评估用药风险后,根据情况考虑选择阿司匹林进行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而对于已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为了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二次发生,一般也会推荐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除了这2种情况以外,不建议其他的中老年人随便长期服用阿司匹林。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获益点,其实也是长期服用这个药物的风险点。阿司匹林抵抗血小板凝集的功效,在血管内,斑块出现破裂时,它能够减少血小板聚集,从而降低血栓风险,但如果是在出现出血问题时,它的抵抗血小板作用,就会使出血风险加大,更不容易凝集。因此,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最应该注意的是导致出血的风险。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最大的出血风险是消化道内出血风险,一方面阿司匹林本身的血小板抵抗作用能够加大出血风险,另一方面阿司匹林药物本身也对胃有一定的刺激性,这种刺激性不光是与药物的酸碱特性有关(肠溶片已经基本解决了阿司匹林的胃黏膜直接刺激性),而药物对于前列腺素生成的抑制作用,也会影响胃黏膜的 健康 。因此,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首先应该评估患者的消化道出血风险,如果患者消化道出血风险很大,如胃溃疡处于活动期的患者,这种情况下,及时是心血管疾病高危风险患者的一级预防,也要充分评估用药的适宜性。 另外在阿司匹林长期服药期间,也应该注意消化道出血的风险, 如果我们在长期服药期间,出现恶心、腹痛、呕血或者黑便、柏油样便等症状,应充分考虑是消化道出血问题,及时的停服阿司匹林并就医诊察。除了消化道出血风险外,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也有可能会导致牙龈出血、皮下出血等多种出血问题,但如果出现上述出血问题,也不应该一味的归咎于阿司匹林,应当经过医生充分评估,确认是否是长期服用药物所引起。 最后再谈一点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风险,长期服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对于高尿酸痛风患者来说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有竞争性抑制尿酸排泄的不良反应风险,因此,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导致尿酸的进一步升高,甚至诱发痛风问题。对于这个问题,高尿酸痛风并不是作为禁止使用阿司匹林的禁忌症,可以在服药期间,定期监测尿酸水平,如果尿酸水平波动不大,则可以放心服用,如果服用阿司匹林使原本平稳的尿酸水平升高,甚至诱发痛风,那么可以考虑换服其他的抗血小板药物,如氯吡格雷等。 阿司匹林被很多老年人当成了神药,不管有病没病,每天都要坚持服用阿司匹林。其实这种做法很可能没有好处反而带来风险,阿司匹林是一种药物,既然是药物,就要对症应用,而不是随随便便不经过医生指导,自己想吃了就买回来吃的! 口服小剂量的阿司匹林,的确可以预防血栓形成,降低血液的粘稠度,可以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但是长期服用我们也需要看人群,需要长期口服阿司匹林的有这几类人: 已经确诊的心脑血管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人群,需要预防,有心脑血管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高危风险的人群,确实存在动脉血栓风险的人群,在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这些人群是有明确的阿司匹林使用指征的,才能长期小剂量口服阿司匹林。 如果你没有适应症,一切正常却非要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药物可能会带来胃粘膜刺激,同时还可能会带来出血的风险,比如消化道出血,脑出血等等。所以,如果并没有阿司匹林口服适应症存在,不要自己觉得好,就随便买回来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是临床上很常用的药物之一,也有不少老年患者当做保健药品服用。实际上,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阿司匹林也不例外。所以需要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才应该服用。 哪些患者应该服用阿司匹林?带来的益处是什么呢? 1.已经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如冠心病、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或颈动脉斑块患者等。 这类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目的是减少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2.心血管疾病高风险患者。 如高血压、糖尿病伴有危险因素的患者,严重慢性肾病患者,有早发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患者等。 这类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目的是避免发生发生心血管事件。 服用阿司匹林,存在哪些风险呢?该怎么办? 换句话说,就是阿司匹林的副作用。平时要注意观察。一旦发现,要及时诊治。 1.胃肠道反应 是阿司匹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表现为恶心、食欲不振、腹痛、腹胀等不适,严重者可出现消化道出血如黑便等(这时应立即就医)。 为减少阿司匹林副作用,应注意服药方式。对于阿司匹林肠溶片,建议饭前20-30分钟服用,而阿司匹林普通片,建议与餐同服。 2.出血 表现为皮肤青紫或出血点,牙龈出血,鼻出血等。如出血轻微,可观察,出血量大,需及时就医。 3.哮喘 很少部分患者可能对阿司匹林过敏,诱发哮喘发作,这种情况,是不能服用阿司匹林的。 关注 健康 ,关注“心血管徐医生” 阿司匹林,神药中的战斗机! 阿司匹林是一种上市近百年的经典解热镇痛抗炎药物,化学成分为乙酰水杨酸。它对于缓解轻、中度的疼痛和降低因感染等原因引起的发热均具有良好的效果。近些年来的科学研究发现,阿司匹林对于血小板的聚集有抑制作用,可以有效地阻止血栓的形成,因此可以用于预防高危人群的短暂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人工心脏瓣膜和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预防血栓形成。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方面也有循证的依据表明,阿司匹林对于高危孕妇的孕期 健康 和妊娠结局具有保护作用。另外,还有研究发现它对某些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因此阿司匹林在临床上的用途一直是不断扩展的。阿司匹林凭借广泛的适应性、良好的药效发挥和合理的价格,一度被誉为“神药”!一代神药就要走下神坛? 对于吃药,大家要时刻牢记“是药三分毒”这个道理,也就是说每种药物都有其副作用。多年的应用发现: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也是不容小觑的。而其最重要的副作用莫过于出血的风险。在2018年8月25日举行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上,哈佛大学和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分别公布了他们最新的临床研究报告,都显示如果一个 健康 人尚未出现心血管疾病,那么阿司匹林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作用甚至不足以抵消其带来的副作用。其中,哈佛大学的研究更是指出,,对于普通人群,服用阿司匹林与安慰剂相比,只能使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心血管原因所致的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几率下降4%,但是带来了更多的大出血等不良事件!换句话说就是“弊大于利”!这些研究结果一经国际顶级医学杂志刊出,便受到医学界的广泛关注,一代“神药”阿司匹林可能要走下神坛了。神药不是你想吃,想吃就能吃! 其实,在笔者身边的亲友中也不乏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高危人群,他们中也有很多经内科医生推荐开始服用阿司匹林,其中有一些患者就出现了皮下淤血、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副作用,并向笔者咨询。其实在过去的十几年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也一直在推广预防性使用阿司匹林,但是在最新的研究结论面前,他们也改变了既往的态度:未患过心血管疾病的人如果每日服用阿司匹林进行早期预防,其作用并不明显,反而会带来脑、胃或其他器官、部位出血的副作用。也就是说,如果您以前没有出现过心脑血管的问题,即使是有心血管疾病的家族史,也不需要每天服用阿司匹林,否则可能对身体造成更大的损伤。所以,即使是“神药”,也得对症下药,而不可以“想吃就吃”!
阿司匹林被业内称为“神药”。神奇之处不仅体现在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更多体现在了癌症的“跨界”治疗上。
临床医学大量病例证实,阿司匹林具有抗凝作用,能抑制血液中的血小板凝集,长期低剂量服用可以有效降低高风险人群罹患冠心病、中风及血栓的风险。[1]
学界证实:阿司匹林的抗癌功效——防与治
2019年初,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证实,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让癌细胞无法利用血小板与其他细胞抱团,使其暴露在免疫系统的打击之下;
同时,阿司匹林可以有效的破坏癌细胞在转移部位形成生态位,使其难以定向种植。
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打击靶细胞的各种膜受体,抑制多种癌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减少肿瘤的增值,降低肿瘤的侵袭能力,最终减少肿瘤细胞的转移。[2]
在细胞受到刺激时,NF-KB会改变细胞正常的信号传导,促进细胞增殖,同时启动癌基因的转录,最终导致癌变。[3]这时,阿司匹林的靶目标之一就是NF-KB。
Navone等[4]学者通过一项人脑胶质细胞瘤的研究,总结出阿司匹林会以剂量依赖的方式影响着肿瘤细胞的活力,甚至是减弱肿瘤血管的生成。
在治疗层面上,很多临床数据证实,阿司匹林能对化疗药物(比如顺铂)有一定的增敏作用。
Jiang等[5]学者在多个体外实验中,证实了结肠癌化疗中阿司匹林的正向作用,癌细胞在治疗过程中增值减缓、迁徙和侵袭的能力明显减低。
各种风险显著降低,尤其是结直肠癌
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发布的指南中指出,阿司匹林是心血管疾病及结直肠癌的一级预防药物。
该研究提示,每日服用日常剂量的阿司匹林,10年间胃癌、食道癌和结直肠癌的发生及死亡率会降低40%,死于其他癌症的几率也会降低16%。
指南中还指出,推荐近十年心血管风险超过10%的人群、无出血风险的50-69岁人群,建议可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来预防心血管疾病和结直肠癌。[6]
辩证看待:服用任何药物,均有利有弊
通过这篇文章已经对阿司匹林的抗癌、治癌的作用有了很深的了解。那是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吃这个药?是不是可以放开政策,全民预防性的服用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任何药物,都不可以离开医生的医嘱随便服用!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要医生评估,制定用药建议,大家还是要到正规医院,听从医生的意见。
如果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需要定期(半年一次)检查出血、凝血的指标,甚至会安排检查一下大便隐血,来排除是否有出血倾向或者是凝血障碍的问题。
肿瘤一直都是医学界的难题,每一项攻克都能使整个行业和医学界沸腾。但是,对于癌症这个疾病仍然需要早发现早治疗,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群还是要高度警惕,定期筛查,听从专业医生的建议才是正确的处理方式。
科学、早期、配合是患者在治疗癌症途中最应该遵循的原则,切忌到处寻找“最新药物”,胡乱尝试。
参考文献:
[1]郑刚.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病一级预防最新的证据和解读.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31:99-102.
[2]宋一萌,李明真,马潞林.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与肿瘤发生和发展的研究进展.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7,32:236-240.
[3]Jiang L , Ren L , Zhang X , et al .Overexpression of PIMREG promotes breast cancer aggressiveness via constitutive activation of NF-kB signaling. E Bio Medicine,2019,43:188-200.
[4] Brambilla E, Negoescu A, Gazzeri S, et al. Apoptosis-related factors p53, Bcl-2, and Bax in neuroendocrine lung tumors. Am J Pathol, 1996,149:1941-1952.
[5] Jiang W, Yan Y, Chen M, et al. Aspirin enhances the sensitivity of colon cancer cells to cisplatin by abrogating the binding of NF-kB to the COX 2 promoter. Aging( Albany NY), 2020, 12: 611-627.
[6] 欧阳学农.阿司匹林: "老司机"跨界抗癌[J].家庭医学,2017,(1):24-25.
京东互联网医院出品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审稿医生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肿瘤外科 住院医师 余见洪
责任编辑 | 黑凤梨
#每天写一点#好书分享#本周分享英国作家迪尔米德·杰弗里斯的著作《阿司匹林传奇》。本书以百年老药阿司匹林的传奇历史为线索,反映历史遗产、科学技术和商业资本,在近代医学发展中起到的关键作用。作者从阿司匹林问世的故事入手,讲述这种不起眼的小药片如何一步一步改变人类的生活,甚至影响到历史发展的进程。通过这本书,你可以理清近代医药学的发展脉络,了解为什么阿司匹林会被冠以“神药”之名,同时对科学、社会、战争、政治和商业领域的内在关联建立感性认知。 这本书围绕阿司匹林作为科学发明、商品和药品这 3 种属性依次展开。 第一个重点,说的是“科学传奇”。人类数千年的智慧,是如何积累传承,最终开花结果的?阿司匹林曲折的问世之路,就是这个问题最典型的答案。 第二个重点,说的是“商品传奇”,告诉你为什么阿司匹林能家喻户晓,风靡全球,甚至掀起独特的文化和潮流。 第三个重点,说的是“药物传奇”,阿司匹林为什么能畅销百年,至今无可替代,它有什么特殊之处? 第一部分 阿司匹林的学名叫乙酰水杨酸,作者描述它的问世过程时,用了一个特别形象的词:拼图。历史上,人类发明阿司匹林这样的药品,就像拼一幅藏宝图,要不停地打怪寻宝,把几块碎片收集在一起才能找到宝藏。 第一块拼图,叫“探索”,就是从自然界中找到富含药物成分的植物。乙酰水杨酸是用水杨酸人工合成的物质,而水杨酸在柳树的树皮里含量很丰富。别看阿司匹林是现代的药物,但在历史上,人类在史前时期就掌握了柳树皮的药效。 《自然》杂志在 2017 年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生物学家在一个距今 4 万年前的古尼安德特人颌骨中,发现了古老的DNA和细菌。研究发现,这位远古青年患有严重的牙周脓肿,在他的牙结石上发现了残留的青霉素和水杨酸。遗憾的是,古人对柳树的药效记载基本是零星的经验之谈,逐渐淹没在了历史长河里。等人类再次发现柳树皮的药用功效,已经到了公元 1758 年。一位名叫爱德华·斯通的英国牧师在散步时,鬼使神差地把一块柳树皮塞进了嘴里。斯通牧师是位有心人,他发现嘴里的味道和当时治疗疟疾的唯一特效药,金鸡纳霜的味道特别像。斯通灵光一现,展开联想:既然味道差不多,那吃柳树皮是不是也能治好疟疾呢?斯通后来做了不少实验,还把自己的发现写成论文,提交给了英国皇家学会,并于当年发表。 藏宝图第一块拼图就此现身,斯通的论文成功引起了广泛关注,开启了阿司匹林的问世之路。随着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医生们发现柳树皮其实治不好疟疾,但它能缓解疟疾的并发症,发热和疼痛。但是很明显,柳树皮粉末和现代的药物可不是一回事。阿司匹林能够问世,还需要第二块拼图,那就是“提纯”。18 世纪的医生们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常识后,逐渐形成了一种观念,那就是草药之所以能对症治病,原因是其中富含某种有效的成分,只要将这些物质提取出来,用药就容易多了,成本也会大大降低。经过提纯,人们终于拿到了柳树皮里的有效成分,水杨酸。但是当时的人们都不太爱用。因为水杨酸酸性太强对消化道的刺激性很强,很多病人宁愿忍受病痛,也不愿意服用。 终于,法国科学家热拉尔尝试通过化学反应,中和了水杨酸的强酸性。虽然这次实验算不上完美,但这是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第一次正式亮相。遗憾的是当时热拉尔觉得这个实验太复杂,就没有再跟进。但“神药”既然已经问世,隆重出场就只是时间问题,只不过还差最后一块拼图。 最后一块拼图的名字,叫“合成”。除了副作用大以外,水杨酸还有个问题,那就是产量太少。要想把它从实验室里的样品变成真正的药品,就必须找到人工合成的方法,并且中和副作用。不过让人有点意外的是,完成这个任务的不是药品公司,而是一家染料公司。 在当时的化工行业里,来钱最快的行当要属合成染料,莱茵河畔大大小小的染料公司扎推成立。这其中有一家很不起眼的小公司,叫弗里德利希·拜耳染料公司。由于竞争激烈,拜耳公司一直在生死线上苦苦挣扎。当时有位化学家,叫卡尔·杜伊斯贝格,成了拜耳公司产品研发部门的负责人。面对染料行业的激烈竞争,这位化学家及时转换思路,把业务方向调整到药物研发上,彻底放弃了染料业务,转型成了一家制药公司。公司建起了先进的药物实验大楼,招募了一批化学家搞研发。很快,研发团队就把目光投向了水杨酸,决定研发一种药效类似,但副作用小的新药。最后,化学家霍夫曼完美地完成了任务,制备出了乙酰水杨酸。这里还有个有趣的小插曲,当时的拜耳公司对这项成果并不感兴趣,他们的注意力被霍夫曼另一项新成果,二乙酰吗啡牢牢吸引住了。说“二乙酰吗啡”你可能不太熟悉,它还有另一个名字,叫“海洛因”。 不过还好,当时公司的一位研发组组长没有放弃乙酰水杨酸,努力向公司证明它的价值。乙酰水杨酸突破重重关卡,终于投产,正式命名为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 Aspirin(历史)本品为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1999年3月6日是阿司匹林正式诞生100周年的日子,也是德国拜尔(Bayer)公司为类作出的贡献。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 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Felit Hoffmann)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Dreser)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我国于1958年开始生产。到目前为止,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其他名称)乙酰水杨酸;醋柳酸;巴米尔;Acetylsali-cylic Acid)。(性状与稳定性) 本品为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微带醋酸臭,味微酸,易溶于乙醇,溶于氯仿和乙醚,微溶于水,性质不稳定,在潮湿空气中可缓缓分解成水杨酸和醋酸而略带酸臭味,故贮藏时应置于密闭,干燥处,以防分解。(体内过程)本品口服后易吸收,在体内迅速分解为游离型水杨酸,并分布全身组织。其血浆有效抗炎浓度为每毫升150—300微克,而中毒浓度在每毫升200微克以上,因此要防止蓄积中毒。本品主要在肝脏代谢,由肾脏排泄,当与碳酸氢钠同服时,游离型药物排泄增加,血浆药物浓度降低,则药物作用时间缩短。(药物作用)本品解热镇痛作用较强,能降低发热者的体温,对正常体温几乎无影响,且只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病因。本品尚可减少炎症部位具有痛觉增敏作用的物质—前列腺素的生成,故有明显的镇痛作用,对慢性疼痛效果较好,对锐痛或一过性刺痛无效。本品抗炎抗风湿作用也较强,急性风湿热用药后24—48小时即可退热,关节红肿疼痛症状明显减轻。本品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延长出血时间,防止血栓形成。(适应症状)广泛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头痛,以及牙痛,肌肉痛,关节痛,腰痛,月经痛,术后小伤口痛。对已确诊为风湿热,活动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幼年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病者,本品可用于维持治疗。小剂量药(每日40—50毫克)用于预防暂时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死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1.最常见的反应是:胃肠功能紊乱,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大剂量长期服用可引起胃炎,隐性出血,加重溃疡形成和消化道出血等。若在饭后与适量碳酸钙同服,可减少反应的发生,但不宜与碳酸氢钠同服,因后者可加速本品的排泄而降低疗效。2. 较少见的反应有:(1)对凝血系统的影响:大剂量长期服用,可抑制凝血酶的合成,增加出血倾向。由于本品不可逆性的抑制血小板凝聚,延长出血时间,故正在使用肝素及香豆素类抗凝剂的患者,以及有严重肝病或出血性病变(如血友病)患者不可使用本品。(2)变态反应:少数物异体质患者,可出现荨麻疹,粘膜充血,哮喘等过敏反应。其中过敏性哮喘较多见,表现为服药后数分钟即产生呼吸困难,喘息,严重者可威胁生命。故有哮喘病史的患者禁用本品。(3)中毒反应:长期大量应用本品可产生头痛,眩晕,耳鸣,视听力减退,嗜睡,出汗等反应,这是慢性水杨酸盐中毒的表现,多见于风湿病的治疗,严重者有精神紊乱,酸碱失衡和出血,此时应立即停药,并采取各种对症治疗措施。(4)对肝,肾的损害:长期应用本品治疗的幼年性关节炎患儿和系统性狼疮的成年患者,肝功能检验常有改变,但停药后仍可恢复。3. 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病的患者应慎用工禁用本品。肝,肾功能不良的患者应慎用或禁用本品。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应慎用或禁用本品。4.儿童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尤其是患者感染了如水痘,流感后,应特别予以密切观察。(药物过量及处理)水杨酸盐中毒:本品口服剂量超过每日5克即可引起水杨酸盐反应,剂量过大可引起水杨酸盐中毒,口服10—30克能引起成人死亡。成年人中毒最常见的起始征兆是可逆性耳鸣,耳内胀满和耳聋等,但对儿童和一些老年病人,则不是中毒的可靠指征,甚至更大剂量亦未必发性耳鸣;原有听觉障碍者也不能以此作为判断。儿童过量的起始表征是呼吸亢进,发作性呼吸急促和嗜睡。起剂量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 痛,腹泻,严重者发生出血性胃炎和中毒性肝炎和症状。急性中毒: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觉紊乱,复视,不安,语无论次,恐惧,狂躁性谵妄,手足抽搐,震颤,惊厥,高热,大量出汗;伴随中毒的发展,中枢兴奋逐渐抑制,出现木僵,昏迷,喘息性呼吸,紫绀,最后导致呼吸和循环衰竭。就立即停药,并用含碳酸氢钠的葡萄糖液静脉滴入,以加速药物排泄;如有出血,应给予输血或补充维生素K。对于严重过量的患者可考虑血液透析和腹腔透析。(药物相互作用)(1)乙醇可加剧本品对胃黏膜的损害作用。(2)若与香豆素类抗凝药合用,可增加出血倾向。(3)本品可抑制丙磺舒,苯磺唑酮的促尿酸排泄的作用,大剂量尤为明显。(4)若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同服,胃肠道不良反应增加,抗炎作用降低人。(5)糖皮质激素可刺激胃酸分泌,并降低胃及十二指肠粘膜对胃酸的抵坑力,若二者合用可使胃肠出血加剧。(6) 本品可增加甲磺丁脲类降糖药,氨甲蝶呤,巴比妥类药,苯妥英钠等的作用和毒性。(用法与用量)口服。解热镇痛,成人一次300—600毫克,一日3次或必要时服。儿童1—2岁,一次75毫克;2—4岁,一次150毫克;4—6岁,一次225毫克;6—9岁,一次300毫克;9—11岁,一次375毫克;11—12岁,一次450毫克,均一日3次。预防血栓和心肌梗塞,一次75—325毫克,一日1次。(限定剂型)片剂,水溶片剂,肠溶片剂,栓剂,散剂,缓释片剂,复方制剂。(可供选用的上市制剂)阿司匹林:片剂,每片含阿司匹林克,克,口服,用法同上。置于密闭,室温处贮存。阿司匹林栓:栓剂,广州敬修堂药厂生产。每枚含阿司匹林,,,克。外用,直肠给药,成人一次—克,一日3次;1—3岁儿童一次克,3—6岁一次—克,6岁以上儿童一次—克,一日1—2次。置于密闭,干燥处贮存。拜阿司匹林咀嚼片:片剂,德国拜尔(Bayer AG)公司生产。每片含阿司匹林400毫克,维生素C240毫克。口服,成人一次1—2片,一日最多8片,3岁以上儿童一次—片,一日最多4片。阿司匹林肠溶片剂:片剂,沈阳医学院制药厂生产。每片含阿司匹林40毫克,每瓶100片,口服。置于密闭,室温处贮存。阿司匹林肠溶衣片:片剂,每片含阿司匹林克,每瓶100片,口服。对胃肠刺激性小,适用于长期服药者。置于密闭,室温处贮存。巴米尔(乙酰水杨酸水溶片):片剂,阿斯特拉(无锡)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每片含阿司匹林克,每板20片;每片含克,克,每板10片,口服。置于密闭,室温处贮存。解热止痛片(APC):片剂,黑龙江省佳木斯化学制药厂生产。每片含阿司匹林克,对乙酰氨基酚克,咖啡因克,口服。置于密闭,室温处贮存。阿苯片:片剂,牡丹江药厂,大同药厂等生产。每片含阿司匹林克,苯巴比妥克,口服。适用于儿童退热。置于密闭,室温处贮存。百克痛(乙酰水杨酸钙脲散):散剂,北京第六制药厂,荷兰DSM公司生产。每袋600毫克,相当于阿司匹林472毫克,每盒10袋,口服,温水冲服,24小时内不得超过6袋。置于密闭,室温处贮存。喜得宁:泡腾片,法国Upsa公司生产。每片含阿司匹林克,维生素克。口服,成人一次1—3片,一日4次;4—10岁儿童一次—1片,10—15岁儿童一次1—2片,一日4次,服药间隔至少4小时,将药片溶于水中后服用。置于密闭,阴凉干燥处贮存。阿幸:胶囊剂,新昌制药厂生产。每粒含乙酰水杨酸锌300毫克。主要用于治疗普通感冒及流感引起的发热,头痛,流涕,鼻塞,咽喉痛,全身酸痛等症状。口服,成人一次1—2粒,一日3次,儿童酌减。置于密闭,干燥处贮存。
阿司匹林 英文名称: aspirin 其他名称: 乙酰水杨酸,醋柳酸。 适应症: 阿司匹林是使用最多、使用时间长的解热、镇痛和消炎药物,能抑制体温调节中枢的前列腺素合成酶,使前列腺素(pge1)合成、释放减少,从而恢复体温中枢的正常反应性,使外周血管扩张并排汗,使体温恢复正常。本品尚具抗炎、抗风湿作用,并促进人体内所合成的尿酸的排泄,对抗血小板的聚集。适用于解热,减轻中度疼痛如关节炎、神经痛、肌肉痛、头痛、偏头痛、痛经、牙痛、咽喉痛、感冒及流感症状。禁忌症: (1)特异质、有过敏史或哮喘病者禁用。(2)妊娠期妇女尽量禁止使用。(3)10岁以下儿童患流感或水痘者忌用本品,因偶可诱发瑞氏综合征(症状为肝损害、肝性脑昏迷等),严重者可致死亡。(4)有出血性溃疡病或其他活动性出血者禁用。(5)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者禁用。相互作用: (1)本品与其他水杨酸类药物、双香豆素类抗凝血药、磺胺类降血糖药、巴比妥、苯妥英钠 、甲氨蝶呤合用时,可增强它们的作用或毒性。(2)本品与糖皮质激素合用时,可能使胃肠出血加剧。(3)本品与碱性药物(如碳酸氢钠)合用,可促进本品的排泄而降低疗效。(4)本品可使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的血液浓度明显降低,二者不应合用。(5)本品与对乙酰氨基酚长期大量同用,有引起肾脏病变的可能。不良反应: 一般用于解热镇痛的剂量较少引起不良反应,但长期大量用药则较易出现副作用。较常见的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较少或很少见的有胃肠道出血或诱发溃疡 、支气管痉挛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及肝、肾损害。注意事项: 1)特异体质者易对本品过敏,引起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等过敏反应, 其中哮喘最多见。(2)老年体弱者,解热时宜用小剂量,以免大量出汗引起虚脱。(3)饮酒后不宜服用本品,否则易因损伤肾粘膜导致出血。(4)胃和十二指肠溃疡者应慎用或不用。如需用应与抗酸药同服或应用肠溶片。(5)痛风、肝肾功能减退、心功能不全或高血压患者慎用。(6)哺乳期妇女慎用,因大量长期使用可对婴儿产生不良影响。剂型剂量: 片,水溶片,肠溶片,栓,剂,缓释片,复方。英国一位科学家最近称,阿司匹林的发明者是一位德国犹太人,而不是在纳粹统治德国时期获此殊荣的费利克斯·霍夫曼。 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药学系副主任沃尔特·斯尼德说,他在进行了4年的研究之后,终于发现了阿司匹林发明的真相。斯尼德在皇家化学学会于爱丁堡召开的年会上发表讲话说,事实上,霍夫曼的导师阿瑟·艾兴格林才应该为发明了这种止痛药而获得殊荣。霍夫曼只是在艾兴格林的指导下合成了阿司匹林。他还说,艾兴格林的功绩是纳粹党上台后在反犹主义浪潮中被抹杀掉的。霍夫曼在纳粹统治德国一年之后的1934年宣称他是阿司匹林的发明者。那时,艾兴格林正在竭尽全力维持他离开拜耳公司后于1908年创建的工厂。后来,他在纳粹的一个集中营里被关押了14个月。直到1949年,艾兴格林才出来驳斥霍夫曼的谎言。此后不久艾兴格林就离开了人世。
1934年,费利克斯·霍夫曼宣称是他本人发明了阿司匹林。当时的德国正处在纳粹统治的黑暗时期,对犹太人的迫害已经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狂妄的纳粹统治者更不愿意承认阿司匹林的发明者是犹太人这个事实,于是便将错就错把发明家的桂冠戴到了费利克斯·霍夫曼的头上,为他们的“大日耳曼民族优越论”贴金。纳粹统治者为了堵住阿图尔·艾兴格林的嘴,把他关进了集中营。二战结束后,大约在1949年前后,阿图尔·艾兴格林又提出这个问题,但不久他就去世了。英国医药史学家瓦尔特·斯尼德几经周折获得德国拜尔公司的特许,查阅了拜尔公司实验室的全部档案,终于以确凿的事实恢复了这项发明历史的真面目。他指出:在阿司匹林的发明中,阿图尔·艾兴格林功不可没。事实是在1897年,费利克斯·霍夫曼的确第一次合成了构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质,但他是在他的上司———知名的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的指导下,完全采用艾兴格林提出的技术路线才获得成功的。
阿司匹林, aspirin, 乙酰水杨酸,醋柳酸。 英国斯特拉斯克莱德大学药学系副主任沃尔特·斯尼德说,他在进行了4年的研究之后,终于发现了阿司匹林发明的真相。斯尼德在皇家化学学会于爱丁堡召开的年会上发表讲话说,事实上,霍夫曼的导师阿瑟·艾兴格林才应该为发明了这种止痛药而获得殊荣。霍夫曼只是在艾兴格林的指导下合成了阿司匹林。他还说,艾兴格林的功绩是纳粹党上台后在反犹主义浪潮中被抹杀掉的。霍夫曼在纳粹统治德国一年之后的1934年宣称他是阿司匹林的发明者。那时,艾兴格林正在竭尽全力维持他离开拜耳公司后于1908年创建的工厂。后来,他在纳粹的一个集中营里被关押了14个月。直到1949年,艾兴格林才出来驳斥霍夫曼的谎言。此后不久艾兴格林就离开了人世。 阿司匹林是使用最多、使用时间长的解热、镇痛和消炎药物,能抑制体温调节中枢的前列腺素合成酶,使前列腺素(pge1)合成、释放减少,从而恢复体温中枢的正常反应性,使外周血管扩张并排汗,使体温恢复正常。本品尚具抗炎、抗风湿作用,并促进人体内所合成的尿酸的排泄,对抗血小板的聚集。适用于解热,减轻中度疼痛如关节炎、神经痛、肌肉痛、头痛、偏头痛、痛经、牙痛、咽喉痛、感冒及流感症状。 血稠的人叫高凝体质。高凝体质的人加上高凝食物,所以过年时心肌梗死的人特别多,年龄不限。心肌梗死虽然无法治,但完全可以预防。有的大夫告诉你吃阿司匹林,为什么?可以使血不粘稠,不得心肌梗死。但后果是什么,吃阿司匹林的后果是眼底出血,现在很多人眼底出血。我劝大家不要吃阿司匹林了。现在欧洲已经不吃阿司匹林了,吃什么?吃黑木耳。黑木耳有两个作用,其中一个是使血不粘稠。黑木耳的作用是美国心脏病专家发现的,他得了诺贝尔奖。他发现以后,所有欧洲人、有钱有地位的人都吃黑木耳,而不吃阿司匹林了。什么样的人是高凝体质?答案是矮、粗、胖的人,特别是更年期的女同胞。而且血型AB的人更容易高凝血稠。还有脖子越短越容易高凝血稠。第一过年时不要胡吃海塞;第二多喝点好茶,活血化瘀;第三千万不要生气,一生气血就稠。喝白酒也容易血稠,要喝就喝红葡萄酒,不超过100毫升。如果给你吃花生米,千万不要吃,实在要吃,把皮剥了吃。你看咱中国的花生米,五香花生米、炒花生米、炸花生米全都带皮。你到欧洲去看看,所有花生米没有带皮的,人家知道不要吃皮。有人说:"这皮不是有营养吗"?谁说的,我告诉大家,花生皮没有营养,它只能治血凝片,提高血小板,止血用的。我们中老年人千万不要吃了。还有看电视要注意,好电视就看会儿,不好的电视不看。为什么?长时间坐在那儿,血凝度会升高。
实验室制备的阿司匹林最可能存在的杂质是:游离水杨酸它是反应不完全带进来的鉴别:阿司匹林无游离的酚羟基,而水杨酸有酚羟基,使高价铁离子显色。
郭航远,男,1967年9月出生。浙江大学医学博士,日本福井大学医学部博士后,浙江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省“151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浙江省最年轻的心血管病学教授、博导、曾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防心内科主诊医师、硕导。现任绍兴文理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绍兴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兼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作为第一作者已在国内外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23篇)。独著或主编出版28本医学专著。马长生,男,1963年11月出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获博士学位后曾分别在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北京红十字朝阳医院及中日友好医院等多家医院的心内科工作,目前担任北京安贞医院心内二科主任、房颤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兼总干事,被誉为。中国房颤导管根治第一人”。在国内外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出版20余本医学专著。是国内享有盛誊的介入心脏病学权威专家。刘旭,男,1964年10月出生。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博导。1992年研究生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心内科专业,现为上海市胸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房颤诊治中心主任。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青年委员、中国生物工程学会青年委员。曾获上海市青年医务工作者银蛇奖提名奖。擅长心脏起搏与心律失常的导管射频消融。个人已完成快速心律失常的导管射频消融7000例(其中房颤消融3000例)。在国内外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近 100篇(SOI收录6篇)。主编出版2本医学专著。在国内外心律失常介入治疗领域享有盛誉,为推动我国心血管介入治疗。特别是房颤消融的开展和普及作出了贡献。李毅刚,男,1965年9月出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德国歌德大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独立完成万余倒心脏介入手术,是我国射频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技术的最早掌握和推广人之一,参与5项心血管领域国际性临床试验和多项基础研究工作。2004年4月获得歌德大学医学院荣誉奖“歌德大学电生理杰出贡献奖”。发表论文6。余篇(其中被SCI收录37篇)。
有阿司匹林的副作用 来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摘要: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一向被认为是较安全、理想的对症治疗药物,近年来阿司匹林在临床治疗上的新用途引起了笔者极大兴趣和重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阿司匹林有一些明显的副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过敏反应 特异体质者服用此药后可引起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哮喘等过敏反应,其发生率约为20%,多见于中年人或鼻炎、鼻息...全文: 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一向被认为是较安全、理想的对症治疗药物,近年来阿司匹林在临床治疗上的新用途引起了笔者极大兴趣和重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阿司匹林有一些明显的副作用,现报告如下。 1 过敏反应 特异体质者服用此药后可引起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哮喘等过敏反应,其发生率约为20%,多见于中年人或鼻炎、鼻息肉患者。哮喘大多严重而持久,可伴有荨麻疹或喉头水肿,用皮质激素有效。这种现象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可能这些人对阿司匹林具有特异的药理反应。 2 胃黏膜损伤 阿司匹林可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及溃疡等。多数患者服中等剂量阿司匹林数天,即见大便隐血试验阳性;长期服用本药者溃疡病发率高。笔者曾遇1例患者因高热口服阿司匹林次,每日2次,3日后呕血500ml。除药物的酸性直接致胃黏膜损伤外,注射用药亦可发生。阿司匹林能透过胃黏膜上皮脂蛋白膜层,破坏脂蛋白膜的保护作用,于是胃酸就可逆地弥散到组织中损伤细胞,致毛细血管破损而出血。近来发现前列腺素对于维护胃黏膜具有一定的作用,而阿司匹林已证明能阻止前列腺素的合成,使胃黏膜上皮脱落增加并超过更新速度,加重溃疡的程度,使胃黏液减少。为此,应用阿司匹林时最好饭后服用或与抗酸药同服,溃疡病患者应慎用或不用。 3 肝损害 阿司匹林所致的肝损害,在国内报道较少,有资料表明:当血清阿司匹林浓度下降后,转氨酶也恢复正常。药物引起肝损害可能与肝细胞中毒或过敏反应有关。 4 出血、溶血、造血功能障碍 阿司匹林有扩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作用,未能抑制凝血酶原在肝脏合成,能抑制环氧酶的活性和减少凝栓质A2的形成,阻止血小板聚集,使其不易放出凝血因子,具有一定的抗凝血作用。为此,有消化道出血或溃疡病者,在临床上有出血倾向或者近期有脑出血病史者不宜服用本药。孕妇服用阿司匹林,在早产儿中常出现脑损害如脑出血等,因此,孕妇在分娩前2~3个月应停用本品。阿司匹林可引起造血功能障碍。笔者曾见1例服用本品引起急性造血功能停滞患者,服用本品4h后全身发痒,7h后鼻衄、牙龈出血不止,伴全身紫癜,骨髓象示红细胞系明显受抑,经对症治疗,10天后骨髓象恢复正常。阿司匹林偶可引起溶血。 5 肾损害 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证明,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发生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肾功能减退。长期大量服用本品可致氧化磷酸化解耦联,钾从肾小管细胞外逸,导致缺钾、尿中尿酸排出过高,较大损害是下段尿中可出现蛋白、细胞、管型等。 6 神经精神症状 用抗风湿剂量时,在治疗开始的3~4天,有时出现所谓水杨酸反应,症状为头痛、眩晕、耳鸣、视听力减退,用药量过大时,可出现精神错乱、惊厥甚至昏迷等。 总之,随着阿司匹林老药新用的日益深化,对它的副作用应有足够的认识,在临床使用中要提高警惕,不可滥用。
这还不能算文献,只是新闻.由于该实验还不具有有利的说服力不过 美国耶鲁大学霍华德·休斯医学院的尚塔尔·戈西博士也发表了与此结果一致的研究报告。他说,在试管研究中发现阿司匹林和水杨酸钠似乎能够有力地扼制住艾滋病毒的繁殖,扼制率从60%到80%不等,作用是相当显著的。 大多数研究艾滋病的科学家认为,尽管阿司匹林不会成为治疗艾滋病的灵丹妙药,但也许能在控制艾滋病毒的多种药物疗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阿司匹林哮喘 Gilbert于1911年首次报道阿司匹林可诱发哮喘样发作。1922年Widal等首次描述了阿司匹林不耐受、哮喘与鼻息肉之间的关系,上述三者后来被称为阿司匹林三联症(aspirin triad)〔1〕。1928年van Leeuwen通过阿司匹林内服激发试验发现约16%的哮喘患者可因服用阿司匹林而诱发哮喘。随后的许多研究表明存在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即阿司匹林哮喘(AIA)。在AIA患者,除阿司匹林外,其它多种非皮质激素类解热镇痛药物(NSAIDs)亦可诱发哮喘发作。AIA引起人们注意的原因除具有特殊的诱发因素外,还因其多为重症、糖皮质激素依赖性难治病例,所以病死率较高。我们结合自己诊治AIA的经验就该病作一综述。 一、流行病学资料 根据美国心肺血液病研究院及世界卫生组织(NHLBI/WHO)的工作报告,全球范围内AIA占哮喘患者总数的4%~28%。日本AIA研究会的资料表明,日本AIA约为哮喘患者总数的。国内目前尚无系统流行病学资料。1985年张茸和张宏誉〔2〕报道,AIA患者约占同期哮喘患者的~。我们通过对85例连续哮喘患者行激发试验发现AIA患者6例,检出率为7%。有关AIA患病率的报道因调查对象及所用方法的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异。国外资料表明,如仅根据病史或采用问卷调查,哮喘患者中AIA的检出率在~之间;而采用病史结合激发试验则检出率显著提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Spector等〔3〕工作表明,在无阿司匹林类药物不耐受病史的171患者中通过激发试验检出15例(9%)AIA患者,而在有阿司匹林类药物不耐受病史的41例中激发试验阴性者14例(34%)。显然,仅根据病史诊断AIA存在明显不足。儿童哮喘患者中AIA病例亦并不少见,通过激发试验调查,其儿童AIA在儿童哮喘患者中至少占10%。 二、临床表现 根据日本藤田保健卫生大学的资料,AIA的临床特征包括:(1)女性患者稍多;(2)发病年龄多在20~50岁左右;(3)一般无儿童哮喘史,哮喘家族史与特应性哮喘患者接近;(4)初诊(明确AIA诊断前)时重症患者占60%左右,确诊为AIA后通过自我管理的加强,重症患者例数可减少;(5)糖皮质激素依赖者近50%;(6)多合并有鼻部疾病,包括慢性鼻炎、鼻息肉、副鼻窦炎及嗅觉异常。其中鼻息肉与嗅觉异常在其它类型哮喘中较少见,因而较具特征性;(7)末梢血中嗜酸细胞比例与另两型哮喘无差异;约2%的AIA患者合并有特应性特征,血IgE水平增高。 三、发病机制 1977年Szczeklik等〔4〕提出环氧化酶(COX)假说,认为NSAIDs导致AIA的机制与这些药物对呼吸道COX的抑制作用有关。支持该理论的证据可归纳为以下4点: 1.对COX有抑制作用的NSAIDs无一例外均可诱发AIA患者哮喘发作。 2.对COX无抑制作用的NSAIDs亦无诱发AIA患者哮喘发作的作用。 3.NSAIDs在体外对COX抑制作用的强度与其诱发AIA患者哮喘发作的强度呈正相关。 4.经阿司匹林脱敏治疗后,可出现对其它可抑制COX的NSAIDs的交叉脱敏现象。 NSAIDs对COX的抑制作用似乎仅为诱发哮喘的第一步。问题在于COX被抑制后又通过什么途径导致哮喘发作?目前尚无确切的答案,但存在以下几种可能〔5,6〕: 1.前列腺素(PG)生成不均衡?亦即具有气管收缩作用的前列腺素F2α(PGF2α)及血栓素(TXA2)生成增多,而具有气道扩张作用的前列腺素E2(PGE2)及前列腺素I2(PGI2)等生成减少,导致气道痉挛。 2.PGH2合成减少可刺激血小板或其它炎症细胞产生毒性介质。 3.大量证据表明,在AIA患者花生四烯酸代谢中的脂氧化酶(5-LO)活动增强。最可能的机制为COX被抑制后,花生四烯酸的代谢由COX途径转到5-LO途径,导致具有气道收缩作用的白三烯(LTs)生成增多。COX途径的主要产物之一为PGE2。体外试验发现,在包括人类嗜酸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在内的多种炎症细胞,PGE2均可抑制白三烯(LT)的合成〔7〕。预先吸入PGE2可完全阻断阿司匹林导致的气道收缩及伴随的尿白三烯E4(LTE4)分泌增加〔8,9〕。因此,NSAIDs可能通过减弱肺内PGE2对LT合成的抑制作用而产生不良作用。但是,另一个需要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在非AIA哮喘患者,NSAIDs不引起LT的增加及哮喘发作?有作者表明,AIA患者LTC4合成表达亢进〔10〕。现在的观点认为,无论在AIA或是非AIA患者,NSAIDs均可导致相同程度的PGE2合成减少,但在AIA患者,上述反应可导致较多可生成LTC4的细胞的活化,因此仅在AIA患者上述反应可引起LT释放增加及支气管收缩。 4.因为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存在分室效应,即COX途径与5-LO途径的代谢分别在不同代谢池中进行,所以抑制COX途径似不太可能直接导致脂氧化酶途径代谢增加;因此,除上述通过PGE2的作用途径外,NSAIDs还可能对5-LO代谢途径有直接刺激作用。 5.AIA患者对气道收缩性PG/LT的敏感性增高?现尚无证据表明AIA患者对PGF2α、白三烯C4(LTC4)及白三烯D4(LTD4)敏感性增大。有作者报道,AIA患者对LTE4气道收缩作用的敏感性增强〔11〕,但亦有作者得出相反的结论〔12〕。LT在AIA发病中的作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许多证据表明,与非AIA哮喘患者比较,AIA患者的LT基础生成水平较高。应用阿司匹林进行激发试验可导致AIA患者尿、鼻分泌物及肺泡灌洗液中LTE4水平一过性增高。应用抗LT药物进行的研究亦提示LT在AIA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抗LT药物包括两大类,一类为LT合成抑制剂(通过阻断5-LO或5-LO激活蛋白);另一类为各种特异性LT受体阻断剂。有文献表明,抗LT药物可显著减轻阿司匹林引起的鼻部及气道症状。还有作者发现,抗LT制剂具有支气管舒张效应,提示在AIA患者LT具有维持气道平滑肌紧张性收缩的功能。 6.有作者认为〔13〕,呼吸道病毒感染可诱导机体产生细胞毒性淋巴细胞。正常情况下该过程受到肺泡巨噬细胞产生的PGE2的抑制。由于NSAIDs的作用,PGE2生成减少,上述抑制作用减弱,呼吸道病毒感染时,细胞毒性淋巴细胞活化,通过氧自由基及毒性细胞介质的作用导致哮喘发作。 业已发现存在两种不同的COX的同功酶:基质型COX-1及诱导型COX-2,分别编码于不同的基因〔14〕。COX-1在体内大多数组织均有表达,具有在生理状态下生成PG的功能。COX-2可在炎性刺激作用下,包括肺泡上皮细胞、纤维母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及血单核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内生成。阿司匹林及消炎痛等可以低浓度导致AIA患者哮喘发作的NSAIDs对COX-1的抑制作用远远强于其对COX-2的抑制作用。现已合成出选择性COX-2抑制剂,这些药物对COX-2的抑制作用较其对COX-1的抑制作用强近1 000倍。动物实验表明,这类药物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引入临床后可为AIA的治疗及AIA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手段。 四、诊断与治疗 如前所述,若仅根据病史来诊断AIA,则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假阳性及假阴性。激发试验为不可缺少的诊断手段。激发试验包括口服、吸入、经鼻、经静脉及肺段激发等方法。口服一定剂量的阿司匹林为一种经典的激发方法。其优点为方便易行、可观察到气道以外的全身反应。但该方法亦存在显著缺点:因是全身用药,剂量往往较大,在某些病例可导致喉头水肿、休克等严重的全身反应。另外,服药后至出现呼吸道症状的时间较长且长短不一,不便于观察。我们认为气道吸入激发试验安全可靠,值得特别推荐。下面主要介绍我们所采用的气道吸入激发试验〔15〕。 1. 阿司匹林吸入激发试验:与其它许多NSAIDs一样,阿司匹林的水溶性差,25℃状态下最大溶解率为 g/L,因此最大吸入剂量受到限制,导致一定假阴性结果,敏感性不足。但特异性佳,一旦出现阳性反应即可诊断为AIA。另外,与sylprine吸入激发相比,出现阳性反应后,患者肺功能恢复较慢。 吸入激发试验:sylprine为水溶性,因此可配制成较高浓度,同时可以细小差别配制成不同浓度梯度,以便进行反应阈值的测定。sylprine吸入后的阳性反应多于20~40分钟时达峰值,一般于60分钟以内回复正常。浓度达10%时AIA患者几乎均出现阳性反应。其缺点为部分患者对该药过敏,另外高浓度时可因非特异性刺激导致气道反应,因此有一定的假阳性率。 吸入激发试验:Tolumetin为极少数的水溶性NSAIDs之一。经气道吸入时非特异性刺激作用极少,特异性佳;敏感性稍逊于sylprine。吸入后20~40分钟反应达峰值,再吸入支气管扩张剂症状可迅速改善。 临床上可先根据病史对可疑病例作sylprine激发试验检查,出现阳性结果后再进行Tolumetin激发试验以进一步证实。 从治疗角度上看,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避免使用NSAIDs。如因病情需要而使用NSAIDs时,可选用对PG合成无抑制作用的制剂,或先行脱敏治疗。(2)认真处理鼻部疾病为AIA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可选用局部糖皮质激素及手术治疗。值得指出的是,手术治疗后因并未解决鼻部的慢性炎症,故术后仍需使用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3)常规治疗支气管哮喘。AIA的基础治疗可参照NHLBI/WHO的治疗指南进行。需指出的一点为,AIA患者应避免使用琥柏酸盐制剂的糖皮质激素〔16〕。有作者报道〔17〕,使用琥柏酸氢化考的松100 mg静脉滴注治疗时,20例AIA患者中有2例出现鼻部症状及咳嗽,喘息及呼吸困难;当剂量增至500 mg时出现上述症状的例数增至15例。(4)脱敏治疗:在大多数AIA患者可通过脱敏治疗诱导产生并维持对NSAIDs的耐受状态。从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开始,在2~3天内将剂量增至600 mg。如能良好耐受,则维持每日600~1 000 mg的治疗〔4〕。脱敏状态能够维持的机制为一次服用阿司匹林后可产生2~5天的不应期,在此期间服用阿司匹林或其它COX抑制剂不会引起AIA发作。有作者总结了10项关于脱敏治疗的研究报告,发现经脱敏治疗后,31%的患者哮喘症状改善;68%的患者鼻部症状改善〔18〕。因此,脱敏治疗对治疗哮喘的价值并不大,其主要价值可能在于为那些必须使用阿司匹林的AIA患者(如同时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或缺血性心脏病的患者)提供一种安全服用阿司匹林的方法。另有作者报道,经鼻局部使用阿司匹林亦可达到脱敏作用。每周1次连续24个月经鼻局部使用阿司匹林脱敏可显著减少鼻息肉的复发。有趣的是,患鼻息肉的非AIA患者经局部脱敏治疗后亦可获得类似疗效,提示阿司匹林可能同时具有减轻鼻息肉内细胞浸润的作用。(5)LT受体拮抗剂及合成阻断剂:如前所述,这类药物具有减轻AIA患者支气管收缩及肺外症状的作用,可能尤其适合于AIA患者。 参考文献 1 Samter M, Beers RF. Intolerance to aspirin. clinical studies and consideration of its pathogenesis. Ann Intern Med, 1968, 68:975-983. 2 张茸,张宏誉.阿司匹林哮喘的发病率.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85,8:187. 3 Spector SL, Wangaard CH, Farr RS. Aspirin and concommittant idiosyncrasies in adult asthmatic patients. J Allergy Clin Immunol, 1979, 64:500-506. 4 Szczeklik A. Mechanism of aspirin-induced asthma. Allergy, 1997, 52:613-619. 5 Kowalski ML. Aspirin sensitive rhinosinusitis and asthma. Allergy Proc, 1995, 16:77-80. 6 Kowalski ML. Aspirin-sensitive rhinosinusitis/ asthma syndrome-pathophysiology and management. ACI International, 1996, 8:49-56. 7 Tenor H, Hatzelmann A, Church MK, et al. Effects of theophylline and rolipram on leukotriene C4 synthesis and chemotaxis of human eosinophils from normal and atopic subjects. Br J Pharmacol, 1996, 118:1727-1735. 8 Szczeklik A, Mastalerz L, Nizankowska E, et al. Protective and bronchodilator effects of prostaglandin E and salbutamol in aspirin-induced asthma.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6,153:567-571. 9 Sestini P, Armetti L, Gambaro G, et al. Inhaled PGE2 prevents aspirin-induced bronchoconstriction and urinary LTE4 excretion in aspirin- sensitive asthma.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 1996, 153:572-575. 10 Sampson AP, Coburn AS, Sladek K, et al. Profound overexpression of leukotr iene C4 synthase in aspirin-intolerant asthmatic bronchial biopsies. Int Arch Allergy Immunol, 1997, 113:355-357. 11 Arm JP, O′Hickey SP, Grimaud C, et al. Airway reponsiveness to inhaled prostaglandin F2 alpha in patients with common or aspirin-sensitive asthma. J Allergy Clin Immunol, 1989, 140:148-153. 12 Togashi M, Suga T, Suetsugu S.アスピりン喘息のロ イコトリェンE4に する 道反 性について.藤田学医学会 ,1992,16:61-66. 13 Szczeklik A. Aspirin-induced asthma as a virus disease. Clin Allergy, 1988, 18:15-20. 14 Vane J. Towards a better aspirin. Nature, 1994, 367:215-216. 15 Sakakibara H, Suetsugu S.アスピリン喘息. 呼吸,1993,12:990-1001. 16 Judson MA, Sperl PL. Status asthmatics with acute decompensation with therapy in a 27-year-old woman. Chest, 1995, 107:563-565. 17 Taniguchi M. アスピりン喘息患者にみられるステロイ ド について.アレルギ-,1988, 37:639. 18 Kowalski ML. Management of aspirin-sensitive rhinosinusitis asthma syndrome: what role for aspirin desensitization? Allergy Proc, 1992,13:175-184. ----------------------------
“小柯”是一个科学新闻写作机器人,由中国科学报社联合北京大学高水平科研团队研发而成,旨在帮助科学家以中文方式快速获取全球高水平英文论文发布的最新科研进展。《细胞》● 肠道细菌可以预防和治疗病毒感染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Andrew T. Gewirtz课题组发现分段丝状细菌可预防和治疗轮状病毒感染。这一研究成果2019年10月10日在线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上。尽管清除轮状病毒通常需要适应性免疫,但研究者无意间构建了RV抵抗性免疫缺陷小鼠,研究人员推测这反映某些微生物可以针对性抵抗RV。并且,这种RV抵抗性可通过共宿和粪便移植来传播。通过加热,过滤和抗菌剂来处理保护RV的微生物菌群,然后将稀释的处理过的微生物群转移到无菌小鼠体内并进行微生物组分析。这种方法表明分段的丝状细菌足以保护小鼠免受RV感染和相关的腹泻。这种保护与先前定义的RV阻抗因素无关,包括干扰素、IL-17和IL-22。SFB在回肠的定植诱导宿主基因表达的变化,并加速上皮细胞更新。在体外,将RV与含有SFB的粪便一起孵育可降低RV的感染性,表明RV可被直接中和。因此,不受免疫细胞的影响,SFB可针对某些肠道病毒感染和相关的腹泻病提供保护。据介绍,轮状病毒在各种微生物包围中接触肠道上皮细胞,从而提供了微生物影响RV感染的可能性。相关论文信息:● 科学家提出针对全基因组分析的“白皮书”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Roseann E. Peterson课题组阐述了遗传多样性人群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机会、方法、缺陷和建议。2019年10月10日的《细胞》在线发表了这项成果。为了方便和促进多族裔和混合人群的研究,研究者概述了主要的方法学考虑因素,并重点介绍了机会,挑战,解决方案和需要发展的领域。尽管研究者认为很难分析来自不同人群的遗传数据,但这在科学和伦理上都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拥有一个扩展的分析工具箱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据介绍,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主要关注欧洲裔人群,但重要的是,多样化的人群具有更好的代表性。研究参与者之间日益增加的多样性将增进我们对所有人群的遗传结构的了解,并确保遗传研究广泛适用性。相关论文信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早产儿两种递增母乳喂养进度的对照试验加拿大达尔豪斯大学Jon Dorling课题组近日取得一项新成果,他们进行了两种早产儿增加母乳喂养进度的对照试验。相关论文于2019年10月10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研究组招募了2804名超早产儿或超低出生体重婴儿,将其随机分组,其中快速增加组1224名,每天每公斤体重增加30毫升母乳,缓慢增加组1246名,每天每公斤体重增加18毫升母乳,直至达到正常喂养量。快速增加组中有802名婴儿获得无中重度神经发育障碍生存,缓慢增加组中有848名。快速增加组中有的婴儿发生晚发型败血症,缓慢增加组为;快速增加组中有的婴儿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缓慢增长组为。总而言之,对于超早产或超低出生体重婴儿,每天每公斤增加30毫升母乳与18毫升母乳相比,并未显著增加无中重度神经发育障碍的存活率。据悉,早产儿肠道喂养量的缓慢增加可降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风险,但增加了晚发型败血症的风险。相关论文信息:《科学》● 组织驻留记忆T细胞命运决定机制获揭示近日,美国马萨诸塞州总医院Thorsten R. Mempel研究发现,迁移性树突状细胞激活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来预处理初始CD8阳性T细胞,从而确立组织驻留记忆T细胞的命运。该研究于2019年10月11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研究人员发现在免疫稳态期间,TGF-β在表观遗传学上调节了静息的初始CD8阳性T细胞,并为在皮肤疫苗接种小鼠模型中形成表皮常驻记忆T细胞做好准备。初始T细胞调节发生在淋巴结中,但不发生在脾脏中,这是通过与周围组织来源的迁移性DC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依赖性相互作用而发生的,并且取决于TGF-β激活αV型整合素在DC的表达。因此,通过限制LN的信号,免疫前T细胞库能够为向特异性记忆T细胞分化命运做好准备。据介绍,eTRM细胞是屏障组织中的前哨,以防御先前遇到的病原体。eTRM细胞的产生方式对通过免疫接种诱导自身形成或预防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相关论文信息:● 科学家揭示前脑突触的节律调控机制2019年10月11日,瑞士苏黎世大学Steven A. Brown、Shiva K. Tyagarajan和德国慕尼黑大学Maria S. Robles等研究人员合作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揭示了前脑突触转录组由时间调控,但其蛋白质组由睡眠驱动。采取生化方法,研究人员揭示了前脑突触转录本的积累显示出绝大多数的日常节律,三分之二的突触转录本显示了与时间相关的丰度,而与体细胞的振荡无关。这些转录本形成了两个明显的时间和功能簇,清晨之前的转录本与新陈代谢和翻译有关,而傍晚的转录本与突触传递有关。全天候表征突触蛋白质组证明了时间门控对突触过程和能量稳态的功能相关性。出乎意料的是,睡眠剥夺完全消除了蛋白质组,但转录本没有振荡。总的来说,这些发现表明了突触中信使RNA的昼夜节律,并且按照睡眠-清醒周期进行翻译。据介绍,神经元形成了将RNA和蛋白质转运到遥远的树突和轴突中的机制。相关论文信息:● 研究揭示睡眠-清醒周期中突触蛋白质磷酸化动态德国慕尼黑大学Maria S. Robles和瑞士苏黎世大学Steven A. Brown等研究人员合作揭示了睡眠-清醒周期引起的突触蛋白质组磷酸化的日常动态。相关论文发表在2019年10月11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研究人员对在24小时内分离出的小鼠前脑突触神经小体应用了先进的定量磷酸化蛋白质组学,可准确定量近8000种磷酸肽。一半的突触磷酸化蛋白在休息-活动和活动-休息过渡时具有最大振幅的节律。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了通过磷酸化对突触功能的总体时间控制,包括突触传递、细胞骨架重组和兴奋/抑制平衡。睡眠剥夺消除了突触神经小体中所有磷酸化周期的98%,这表明睡眠-清醒周期而非昼夜节律信号是突触磷酸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并对睡眠和觉醒压力均有反应。据悉,昼夜节律通过调节转录、蛋白质丰度和功能来驱动生理的日常变化,包括睡眠-清醒周期。昼夜节律性磷酸化调控外围器官中的细胞过程,但对其在脑功能和突触活动中的作用知之甚少。相关论文信息:● 研究发现厌恶情绪受NMDA调控法国巴黎塞纳河神经科学大学M. A. Diana小组,研究发现甘氨酸门控GluN1/GluN3A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对成年内侧缰核厌恶情绪的控制。这一研究成果2019年10月11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他们发现,GluN1 / GluN3A受体在小鼠成年MHb的神经元中起作用。在MHb中没有甘氨酸能神经元专长的情况下,神经胶质细胞通过GluN1 / GluN3A受体调节神经元活性。降低MHb中的GluN1 / GluN3A受体水平可以防止产生厌恶情绪调控。甘氨酸通过兴奋性甘氨酸能NMDA受体控制负值情绪联想,这项研究借此扩展了甘氨酸的生理和行为含义。据介绍,当与其他结合甘氨酸的亚基GluN1结合时,非经典的NMDA受体亚基GluN3A和GluN3B可以产生纯被甘氨酸激活的兴奋性电导。但是,尚未在天然成人组织中鉴定出功能性GluN1 / GluN3受体。相关论文信息:● 数据分析揭示史前社会不平等关系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类历史科学研究所Heidi Deeg,Philipp W. Stockhammer和Alissa Mittnik研究团队,合作发现欧洲青铜时代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不平等现象。这一研究成果2019年10月10日在线发表于《科学》。揭示和理解史前社会不平等背后的机制是一项重大挑战。通过组合全基因组数据、同位素证据以及人类学和考古学数据,研究人员超越了考古学中占主导地位的超区域方法,从而揭示了青铜时代社会地位、继承规则和迁徙的复杂性。他们采用了深层的微区域方法,并分析了来自德国南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中期的农庄相关墓地的104个人的全基因组数据。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历经几代的个体家庭包括一个高地位的核心家庭和无亲缘关系的个体,这种组织伴随着父权制和女性外来配偶,该体系在700多年来保持稳定。相关论文信息:《英国医学杂志》● 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抗血栓治疗的系统回顾近日,加拿大西部大学教授Rodrigo Bagur及其研究团队对冠状动脉搭桥术后抗血栓治疗进行了系统回顾和网络荟萃分析。该研究于2019年10月10日在线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研究组从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等大型数据库中搜索2019年1月25日之前发表的论文,筛查口服抗血栓药物来预防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隐静脉移植失败的随机对照试验。最终有20个试验被纳入网络荟萃分析,共包括4803名成人参与者,9种干预措施。分析结果表明,与阿司匹林单药治疗相比,中度确定性证据支持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即阿司匹林+替卡格雷或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可减少隐静脉移植失败。在不同的抗血栓治疗中,大出血、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发生率并无显著差异。然而,这些试验的异质性和不连贯性差异较大。总之,这项网络荟萃分析结果提示阿司匹林+替卡格雷或氯吡格雷可有效预防冠状动脉搭桥术后隐静脉移植失败。术后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应充分权衡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相关论文信息:合作事宜:.cn投稿事宜:.cn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药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药理学课程 教育 对医学生未来职业能力和素质的形成起关键作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药理学硕士论文,供大家参考。
药理学硕士论文 范文 一: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药理学元认知分析
摘要:针对新形势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医学生终身教育的目的,采用问卷形式调查临床医学专业186名学生在学习药理学课程时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情况,针对元认知调查结果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药理学教学提供有益指导。
关键词:药理学;元认知;临床医学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是医学与药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也是一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实验性学科[1],它为防治疾病、合理用药提供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科学思维 方法 。学生学习药理学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药理学知识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现代药理学的教学重点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药理学内容繁杂、散而抽象、负担重、难于理解,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自主学习能力培养难度大。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于1976年提出的认知概念,是对认知的认知,即“认知主体关于自身认知过程、认知结果及相关活动的知识,是认知主体为完成某一具体任务或目标,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监测、调节和协调的过程”[2]。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3个部分,三者紧密联系,彼此影响,共同制约着人的认知活动。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只是踏入医学领域的第一步,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有限,远远满足不了临床需要,更多的知识和技能需要在临床工作中自我完善和提高。因此,了解学生药理学元认知情况并将元认知理论引入药理学本科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元认知理论积极监控和调节药理学学习过程,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对学校教育和学生 毕业 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将本次研究的相关情况介绍如下。
1调查对象和内容
调查对象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本校临床医学专业2012级A班、B班的学生进行药理学元认知调查,发放问卷186份,收回有效问卷18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100%。对调查信息采用百分比法进行统计处理。
调查内容[3-4]
根据元认知的3个基本部分设计元认知调查问卷(包含24道选择题),以探求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A班、B班学生在药理学学习中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及元认知监控3个方面的基本状况。
2调查结果
元认知知识状况调查结果
关于本校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186名学生在元认知知识的认知主体知识(认知主体对自身在认知方面特征的知识)、认知任务和目标知识、认知策略知识3个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的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 爱好 、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学生了解自己的记忆、理解水平与别人相比是强还是弱;的学生清楚自己的学习任务和目标,说明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获得了一些元认知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元认知培养时具有良好的基础。的学生认为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努力程度,的学生没有 学习计划 或某一时间段有学习计划,的学生认为自己的学习效率一般或较差,说明学生的元认知知识和技能比较欠缺,尚不能通过元认知来指导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元认知体验状况调查结果
在本校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186名学生元认知体验(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中,的学生不喜欢与同学交流彼此的 学习方法 ,的学生不习惯同学之间互相提问的学习方式,的学生很少在学习过程中觉察自己在思考,说明部分学生不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以引导自己的学习过程、检查自己的学习质量。的学生认为学习过程中压力大,有惧怕心理;的学生从来都不能调整和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认知体验不足以让他们领略到成功的喜悦,使其有意识地控制、调节学习活动。的学生有听课时提出问题的习惯,的学生听课时从来都不提问题,说明部分学生习惯于灌输式的授课方法,对教师所讲知识 反思 很少,导致元认知体验缺乏激情。本校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186名学生中,的学生没有学期学习计划;的学生没有预习习惯;的学生没有课后复习或对前后章节内容进行比较的习惯;的学生没有积极、自觉地监控和调节学习过程,说明大部分学生缺乏主动监控学习的计划及意识,直接导致元认知知识和策略缺乏、元认知监控行为减弱。在元认知监控方法性方面具体表现为:的学生没有或很少有学习策略;的学生遇到和学习计划相冲突的事时,先做要做的事;的学生不做或很少做笔记。在元认知监控执行性方面具体表现为:的学生对不同章节的学习内容没有或很少有不同的学习策略,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意识不到或很少意识到自己的策略。在元认知监控反馈性方面具体表现为:的学生在学习成绩不理想时不反思或很少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在元认知补救性方面具体表现为:的学生遇到困难不寻求或很少寻求解决办法。在元认知监控 总结 性方面具体表现为:的学生不进行或很少进行阶段性总结、反思。
3对策
丰富教师元认知知识,增强学生元认知观念
当前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社会-心理的医学模式,教学模式也由传统灌输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因此客观上要求教师不断丰富自己的元认知知识,在教学中自觉传授元认知知识,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接受元认知方面的训练,促进学生在脱离教师和教学的外部监控时,能自发地迁移到不同的学习内容上。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学生上课前没有或很少有学期计划、不进行或很少进行 课前预习 和课后反思,这是导致其学习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针对这个问题,一方面,教师在每学期开课初期,通过药理学绪论部分的讲解,使学生明白药理学课程的特点、内容设置、授课顺序及重点章节,使学生形成一个总体目标;每节课上课时,展示教学大纲,让学生明确掌握的知识、熟悉的知识和了解的知识;授课后组织学生讨论、反思学习过程,逐渐让学生在头脑中绘制药理学脉络图,总结章节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学生要清楚自己的学习情况,制订学习目标和符合自身情况的学习计划,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和注意力。
积累元认知体验
元认知体验产生在认知活动的每一个阶段,可以是对“知”的体验,也可以是对“不知”的体验,是元认知中最活跃的成分,能对元认知产生强烈的影响。学习者可以通过学习中产生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领略到成功的喜悦及失败的滋味,从而激发高度的自觉思维,制订教与学的各种策略。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交叉运用的 教学方法 ,如对药理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采用灌输式教学方法、对重点药物和复杂用药采用案例式或者讨论式教学方法、对难理解的问题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合作式学习方法及同学之间的讨论式学习方法等。通过教与学的成功体验,使学生心情愉悦、兴趣倍增,增强教和学的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形成教和学的良性循环。
提高元认知监控能力
自我监控是元认知调控和实现自主学习的关键过程,在医学教学领域,教学效果主要依靠教师和学生的自觉性,因此在药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地监督与调节学生的学习,促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开展学习。例如在教学之初,教师要制订明确的教学目标,针对具体的内容设计包含学习重点和难点的预习提纲并发放给学生,学生制订明确的学习计划,形成总目标和阶段目标,逐项实施和落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要明确学习目标,不断强化对自身特点以及学习任务的分析,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和学习手段,通过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互相提问和自我提问,充分认识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把握学习趋向,使学习按计划有序进行;在教学活动之后,学生要学会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反思,如果没有达到既定目标,要查找原因并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 学习态度 ,改进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手段,以提高学习效率。
4结语
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越来越受到重视。大量研究证明,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本研究调查了我校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A班、B班学生的元认知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对于药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元认知实证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在今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药理学元认知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将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升到元认知层次,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灵活使用各种学习策略,教师通过案例式、讨论式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为学生自主学习药理学能力的提升注入强劲动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国泰,任远,王志旺,等.信息分类耦合适宜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8):125-126.
[2]高晖.论元认知理论框架的构建[J].商业 文化 ,2012(6):372.
[3]林辉,李媛媛,符逢春,等.中医学专科生“元认知”的调查研究[J].湖南中医杂志,2013,29(1):108-110.
[4]孙君艳,董丽平,仝胜利.不同层次的专科生学习遗传学的元认知意识研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3(2):144-145.
药理学硕士论文范文二:临床医学药理学说课设计
摘要:药理学是高等院校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说课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就《药理学》中镇静催眠药安定的说课设计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镇静催眠;说课;临床医学;药理学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说课”以其独特的形式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活动。它指执教者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对某节课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简而言之,就是授课教师系统描述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从而达到相互交流切磋、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活动[1]。药理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重要桥梁学科。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围绕目标,强化技能”的教育理念,笔者以执教的药理学中的镇静催眠药安定为例,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五个方面进行设计,提出可供广大药理学教师参考的教学实例。
1.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所选教材为济南出版社出版,万丽英老师主编的《药理学》,该教材适用于临床医学、检验、药学等专业的专科教学,能满足高职院校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同时参考了杨宝峰主编的《药理学》第八版和张庆主编的《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的教材。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有睡眠障碍的人数与日俱增。镇静催眠药是有效帮助睡眠和改善睡眠质量的良药,而安定(又称地西泮)的作用可靠,副作用小,被称为医学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临床上应用广泛。但安定具有依赖性,属于精神药品,临床上须合理使用,严禁滥用。
(2)教学目标。根据目前职业教育以就业为指导,以技能为核心的指导思想,结合学生认知事物的规律,将教学目标确定如下。①知识目标。掌握安定的药理作用用途及不良反应;熟悉安定的用药注意事项;了解其作用机制。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对病人进行正确的用药指导。③情感和态度目标。通过本次课,大家要理性对待安定的利与弊。培养学生严谨学习态度和医学职业的责任感使命感,使其具备胜任临床岗位必需的基本技能和良好的职业素质。
(3)重点难点。据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确定教学重点,即安定的作用、用途和主要不良反应。难点是安定的作用机制。
2.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二年级专科生,已经系统学习生理、生化、解剖等专业基础课程,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思考能力,初步掌握了医学相关课程的基本学习方法。但学生的年龄阶段处于17-20岁, 逻辑思维 能力相对较弱,对知识兴趣感不强。同时,学生对相关知识的遗忘比较严重,给新知识的学习带来一定困难。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掌握主要知识点的基础上,注意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说教法
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是教学的前提,而教法是教学程序中重要环节,教师通过恰当的教法,有效地传递知识信息,同时培养学生的能力。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笔者在安定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分析、问题讨论等方法。并使用多媒体演示法将枯燥知识有趣化,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也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4.说学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能力的同时,应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将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生预习本节内容的前提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采用多种学习的方法:听讲法,自主探究法,对比法等,对于本节中难以记忆的知识,要培养学生采用联想记忆或借助口诀谐音记忆的方法掌握知识。此外,在课堂上教会学生理论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教会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正确应用安定。
5.教学过程分析
(1)情境导入。让学生“一见倾心”:通过图片展示,瞬间吸引学生的眼球,同时引出要介绍的主角—经典药物安定。提到镇静催眠药,同学们脑海里便可浮现出“睡觉”二字,因此可以以睡觉为话题引入,讲解失眠和睡眠时相,从而导入安定。
(2)内容详解。让学生“学有所用”:通过讲授,使同学们掌握安定的作用、用途和不良反应,尤其是随着剂量的增大依次出现的作用。通过图片展示和借助视频观看服用安定自杀的实例,从而让学生谨记服用安定勿过量,知道一旦过量用什么特殊的解救药。
(3)歌诀总结。让学生“寓学于乐”:药物的药理作用冗长,采用歌诀教学,让学生朗朗上口,记忆深刻[2]。安定口诀:镇静催眠用安定,生理睡眠成瘾轻,能抗癫痫有镇惊。静注过快呼吸停。
6.结语
这是笔者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和课程内容总结而来的。通过说课活动,可以引导教师去思考更好的教学策略,去探讨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3],进一步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理清教学思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是迅速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张跃伟.高效利尿药的说课设计及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1):1732-1733.
[2]尹艳丽,张兰,王乐.解热镇痛抗炎药阿司匹林的说课设计[J].教育教学,2015,29:269-270.
[3]丁燕.心肌梗死患者护理说课设计探讨[J].医学信息,2011,24(4):575-577.
药理学硕士论文相关 文章 :
1. 药学论文
2. 本科药学毕业论文:浅论临床药学实习管理
3. 药学本科临床药理学教学与实践论文
4. 关于中药学毕业论文
5. 莪术油微乳制剂的药学研究论文
■中文名称:阿斯匹林(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退热药)■中文别名:醋柳酸、乙酰水杨酸、巴米尔、力爽、塞宁、东青等■英文名称:aspirin■英文别名:Acenterine、Acetard、Acetophen、Acetylsalicylic Acid、Acidum Acetylsalicylicum、Adiro、Albyl、Aluprin、Asadrine、Aspirinetas、Bayaspirina、 Bi-Prin、Codral Junior、Ecotri、Ecotrin、Elsprin、Empirin、Enteretas、Novosprin、Rhonal、 Salitison、Salicylic Acid Acetate等■拉丁名称:Aspirin■化学名称:2-(乙酰氧基)苯甲酸■分子结构式为:C9H8O4■分子相对质量:■阿司匹林简介阿司匹林是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它诞生于1899年3月6日。早在1853年夏尔,弗雷德里克·热拉尔(Gerhardt)就用水杨酸与醋酐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但没能引起人们的重视;1898年德国化学家菲霍夫曼又进行了合成,并为他父亲治疗风湿关节炎,疗效极好;1899年由德莱塞介绍到临床,并取名为阿司匹林(Aspirin)。到目前为止,阿司匹林已应用百年,成为医药史上三大经典药物之一,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也是作为比较和评价其他药物的标准制剂。在体内具有抗血栓的作用,它能抑制血小板的释放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与TXA2生成的减少有关。 临床上用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根据文献记载,都说阿司匹林的发明人是德国的费利克斯·霍夫曼,但这项发明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还有一位犹太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阿图尔·艾兴格林的辛酸故事发生在1934年至1949年间。1934年,费利克斯·霍夫曼宣称是他本人发明了阿司匹林。当时的德国正处在纳粹统治的黑暗时期,对犹太人的迫害已经愈演愈烈。在这种情况下,狂妄的纳粹统治者更不愿意承认阿司匹林的发明者有犹太人这个事实,于是便将错就错把发明家的桂冠戴到了费利克斯·霍夫曼一个人的头上,为他们的“大日耳曼民族优越论”贴金。纳粹统治者为了堵住阿图尔·艾兴格林的嘴,还把他关进了集中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约在1949年前后,阿图尔·艾兴格林又提出这个问题,但不久他就去世了。从此这事便石沉大海。 英国医学家、史学家瓦尔特·斯尼德几经周折获得德国拜尔公司的特许,查阅了拜e公司实验室的全部档案,终于以确凿的事实恢复了这项发明的历史真面目。他指出:在阿司匹林的发明中,阿图尔·艾兴格林功不可没。事实是在1897年,费利克斯·霍夫曼的确第一次合成了构成阿司匹林的主要物质,但他是在他的上司——知名的化学家阿图尔·艾兴格林的指导下,并且完全采用艾兴格林提出的技术路线才获得成功的。【适用病症】本药临床可用于下列情况。■镇痛、解热可缓解轻度或中度的疼痛,如头痛、牙痛、 神经痛、肌肉痛及月经痛,也用于感冒、流感等退热。本品仅能缓解症状,不能治疗引起疼痛、发热的病因,故需同时应用其他药物参因治疗。■消炎、抗风湿阿司匹林为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用药后可解热、减轻炎症,使关节症状好转,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风湿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预防心脏损害及其他合并症。如已有明显心肌炎,一般都主张先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在风湿症状控制之后、停用激素之前,加用本品治疗,以减少停用激素后引起的反跳现象。■关节炎除风湿性关节炎外, 本品也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改善症状,为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此外,本品用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幼年型关节炎以及其他非风湿性炎症的骨骼肌肉疼痛,也能缓解症状。■抗血栓本品对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阻止血栓形成, 临床可用于预防暂时性脑缺血发作、心肌梗塞、心房颤动、人工心脏瓣膜、动静脉瘘或其他手术后的血栓形成。也可用于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川崎病)儿科适用。【用法用量】注意:应与食物同服或用水冲服,以减少对胃肠的刺激■成人常用量口服。①解热、镇痛,一次—,一日3次,必要时每4小时1次②抗风湿,一日3—5g(急性风湿热可用到7~8g),分 4次口服③抑制血小板聚集,尚无明确用量,多数主张应用小剂量,如50—150mg,每24小时 1次④治疗胆道蛔虫病,一次1g,一日2—3次,连用2—3日;阵发性绞疼停止 24小时后停用,然后进行驱虫治疗■小儿常用量口服。①解热、镇痛,每日按体表面积/平方米,分4~6次口服,或每次按体重5—10mg/kg,或每次每岁60mg,必要时4~6小时1次②抗风湿,每日按体重80~100mg/kg,分3—4次服,如1—2周未获疗效,可根据血药浓度调整用量。有些病例需增至每日130mg/kg。③小儿用于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川崎病),开始每日按体重80—100mg/kg,分3—4次服,热退2—3天后改为每日30mg/kg,分 2—4次服,连服2月或更久,血小板增多、血液呈高凝状态期间,每日5—10mg/kg,1次顿服。④预防血栓、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梗塞:次,一日1次;预防暂时性脑缺血,每次,一日2次。⑤治疗胆道蛔虫:每次1g,一日2-3次,连服2-3日。⑥治疗X线照射或放疗引起的腹泻,每次服,一日4次。 (6)治足癣,先用温开水或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涤,然后本品粉末撒布患处,一般2-4次可愈。水杨酸类早晨给药达峰时间长,半衰期长,晚间相反。合理给药应早晨用量略增加。晚间加服一次。■部分疾病患者的用法及最佳用量①在预防瓣脑性心脏病发生全身性动脉栓塞方面,单独应用阿司匹林无效,但与双嘧达莫合用,可加强小剂量双嘧达莫的效果。②避免和糖皮质激素合用;避免与香豆素类抗凝药、降血糖药氨甲蝶呤、巴比妥类、苯胺类等合用。③饭后服。美国胸科医师学会抗栓和溶栓治疗学会(ACCP)的循证指南指出,使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肌梗死、脑卒中和血管性死亡,患者应根据病情,使用最佳剂量。大量的临床试验显示,对大部分病人来说,包括慢性稳定性或不稳定心绞痛患者,阿司匹林75mg/日可有效降低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和死亡的危险。这一剂量也可降低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脑卒中和死亡的发生率。欧洲一项脑卒中预防研究显示,既往有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和脑卒中病史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25mg,每日2 次,即50mg/日可降低脑卒中或死亡的危险。临床实践证明,患者即使服用比表中剂量更高的阿司匹林,疗效不会进一步增加,但副作用的发生却大大增加。因此在治疗各种血栓性疾病中,患者应该使用最小的有效剂量,亦即长期应用50—160mg/日,以达到最大疗效,而毒副作用则减至最小,这才是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的最佳剂量。【不良反应】一般用于解热镇痛的剂量很少引起不良反应。但长期大量用药(如治疗风湿热)、尤其是当药物血浓度>200μg/ml时则较易出现副作用。血浓度愈高,副作用愈明显。◆较常见的有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由于本品对胃粘膜直接刺激引起)等胃肠道反应(发生率 3—9%)。◆较少见或很少见的有(发生率<3%);①胃肠道出血或溃疡,表现为血性或柏油样便,胃部剧痛或呕吐血性或咖啡样物,多见于大剂量服药患者;据报道每天服用 4—6g者有 70%每天出血 3—10ml,有溃疡形成者出血量可更多,并可引起失血性贫血;服用肠溶片剂很少有胃肠刺激反应;②支气管痉挛性过敏反应,表现为呼吸短促、呼吸困难或哮喘、胸闷;③皮肤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等;④肝、肾功能损害,与剂量大小有关,尤其是剂量过大使血药浓度达 250μg/ml时易发生。损害均是可逆性的,停药后可恢复。■具体分类◆过敏反应特异体质者服用此药后可引起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及哮喘等过敏反应,其发生率约为20%,多见于中年人或鼻炎、鼻息肉患者。哮喘大多严重而持久,可伴有荨麻疹或喉头水肿,用皮质激素有效。这种现象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可能这些人对阿司匹林具有特异的药理反应。◆胃黏膜损伤阿司匹林可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及溃疡等。多数患者服中等剂量阿司匹林数天,即见大便隐血试验阳性;长期服用本药者溃疡病发率高。笔者曾遇1例患者因高热口服阿司匹林次,每日2次,3日后呕血500ml。除药物的酸性直接致胃黏膜损伤外,注射用药亦可发生。阿司匹林能透过胃黏膜上皮脂蛋白膜层,破坏脂蛋白膜的保护作用,于是胃酸就可逆地弥散到组织中损伤细胞,致毛细血管破损而出血。近来发现前列腺素对于维护胃黏膜具有一定的作用,而阿司匹林已证明能阻止前列腺素的合成,使胃黏膜上皮脱落增加并超过更新速度,加重溃疡的程度,使胃黏液减少。为此,应用阿司匹林时最好饭后服用或与抗酸药同服,溃疡病患者应慎用或不用。◆肝损害阿司匹林所致的肝损害,在国内报道较少,有资料表明:当血清阿司匹林浓度下降后,转氨酶也恢复正常。药物引起肝损害可能与肝细胞中毒或过敏反应有关。◆出血、溶血、造血功能障碍阿司匹林有扩张冠状动脉和脑血管作用,未能抑制凝血酶原在肝脏合成,能抑制环氧酶的活性和减少凝栓质A2的形成,阻止血小板聚集,使其不易放出凝血因子,具有一定的抗凝血作用。为此,有消化道出血或溃疡病者,在临床上有出血倾向或者近期有脑出血病史者不宜服用本药。孕妇服用阿司匹林,在早产儿中常出现脑损害如脑出血等,因此,孕妇在分娩前2~3个月应停用本品。阿司匹林可引起造血功能障碍。笔者曾见1例服用本品引起急性造血功能停滞患者,服用本品4h 后全身发痒,7h后鼻衄、牙龈出血不止,伴全身紫癜,骨髓象示红细胞系明显受抑,经对症治疗,10天后骨髓象恢复正常。阿司匹林偶可引起溶血。◆肾损害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证明,长期使用阿司匹林可发生间质性肾炎、肾乳头坏死、肾功能减退。长期大量服用本品可致氧化磷酸化解耦联,钾从肾小管细胞外逸,导致缺钾、尿中尿酸排出过高,较大损害是下段尿中可出现蛋白、细胞、管型等。◆神经精神症状用抗风湿剂量时,在治疗开始的3~4天,有时出现所谓水杨酸反应,症状为头痛、眩晕、耳鸣、视听力减退,用药量过大时,可出现精神错乱、惊厥甚至昏迷等。【禁用慎用】■综括12岁以下儿童可能引起雷耶氏综合症,高尿酸血症,长期使用可引起肝损害。妊娠期妇女避免使用。饮酒者服用治疗量阿司匹林,会引起自发性前房出血,所以创伤性前房出血患者不宜用阿司匹林。剖腹产或流产患者禁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使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的溶血性贫血患者的溶血恶化;新生儿、幼儿和老年人似对阿司匹林影响出血特别敏感。治疗剂量能使2岁以下儿童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发热、过度换气及大脑症状。■交叉过敏反应。对本品过敏时也可能对另一种水杨酸类药过敏。但是对本品过敏者不一定对非乙酰化的水杨酸类药过敏。■本品易于通过胎盘。动物试验在前 3个月应用本品可致畸胎,如脊椎裂、头颅裂、面部裂、腿部畸形,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内脏和骨骼的发育不全。在人类也有报道应用本品后发生胎儿缺陷者。此外在妊娠后期3个月长期大量应用本品可使妊娠期延长,有增加过期产综合征及产前出血的危险。在妊娠最后 2周应用,可增加胎儿出血或新生儿出血的危险。在妊娠晚期长期用药也有可能使胎儿动脉导管收缩或早期闭锁,导致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及心力衰竭。曾有在妊娠晚期过量应用或滥用增加死胎或新生儿死亡的发生率(可能由于动脉导管闭锁、产前出血或体重过低)的报道,但是应用一般治疗剂量尚未发现上述副作用。■本品可在乳汁中排泄,哺乳期妇女口服 650mg,5—8小时后乳汁中药物浓度可达173—483μg/ml,故长期大剂量用药时婴儿有可能产生不良反应。■老年患者服用本品易出现毒性反应。■小儿患者,尤其是有发热及脱水者,易出现毒性反应。急性发热性疾病,尤其是流感及水痘患儿应用本品,可能与发生瑞氏综合征(Reye’s syndrome)有关,中国尚不多见。■下列情况应禁用:①有出血症状的溃疡病或其他活动性出血时;②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②溃疡病或腐蚀性胃炎;③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者(本品偶见引起溶血性贫血);④痛风(本品可影响其他排尿酸药的作用,小剂量时可能引起尿酸滞留);⑤肝功能减退时可加重肝脏毒性反应,加重出血倾向,肝功能不全和肝硬变患者易出现肾脏不良反应;⑥心功能不全或高血压,大量用药时可能引起心力衰竭或肺水肿;⑦肾功能衰竭时可有加重肾脏毒性的危险。■下列情况时应慎用:①有哮喘及其他过敏性反应时【注意事项】■服药说明◆扁桃体摘除或口腔手术后7日内应整片吞服,以免嚼碎后接触伤口,引起损伤◆外科手术病人,应在术前 5天停用。以免引起凝血障碍◆用于治疗关节炎时,剂量应逐渐增加,直到症状缓解,达有效血药浓度(其时可出现轻度毒性反应如耳鸣、头痛等,在小儿、老年人或耳聋患者中,这些症状不是可靠指标)后开始减量;但用量的调整不宜频繁,一般不超过每周一次,当然如出现了副作用还应迅速减量;水杨酸类药血药浓度达稳态一般需要7天◆有脱水的患者(尤其是小儿)应减少剂量。长期大量用药时应定期检查红细胞压积、肝功能及血清水杨酸含量测定■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与其他非甾体抗炎镇痛药与其他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同用时疗效并不加强,而胃肠道副作用(包括溃疡和出血)增加;此外,由于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加强,还可增加其他部位出血的危险。本品与对乙酰氨基酚长期大量同用有引起肾脏病变的可能。◆与任何可引起低凝血酶原血症、血小板减少、血小板聚集功能降低或胃肠道溃疡出血的药物同用时,可有加重凝血障碍,引起出血的危险。◆与抗凝药与抗凝药(双香豆素、肝素等)、溶栓药(链激酶、尿激酶)同用,可增加出血的危险。◆与尿碱化药尿碱化药(碳酸氢钠等)、抗酸药(长期大量应用)可增加本品自尿中排泄,使血药浓度下降。但当本品血药浓度已达稳定状态而停用碱性药物,又可使本品血药浓度升高到毒性水平。碳酸酐酶抑制药可使尿碱化,但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不仅能使血药浓度降低,而且使本品透入脑组织中的量增多,从而增加毒性反应。◆与尿酸化药尿酸化药可减低本品的排泄,使其血药浓度升高。本品血药浓度已达稳定状态的患者加用尿酸化药后可能导致本品血药浓度升高,毒性反应增加。◆与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可增加水杨酸盐的排泄,同用时为了维持本品的血药浓度,必要时应增加本品的剂量。本品与激素长期同用,尤其是大量应用时,当激素减量或停药时可出现水杨酸反应(salicylism),甚至有增加胃肠溃疡和出血的危险。◆与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物的降糖效果可因与大量本品同用而加强、加速。◆与甲氨蝶呤与甲氨蝶呤(MTX)同用时,可减少甲氨蝶呤与蛋白的结合,减少其从肾脏的排泄,使血浓度升高而毒性反应增加。◆与丙磺舒或磺吡酮丙磺舒或磺吡酮(sulfinpyrazone)的排尿酸作用,可因同时应用本品而降低;当水杨酸盐的血药浓度>50μg/ml时降低即明显,>100—150μg/ml时更甚。此外,丙磺舒可降低水杨酸盐自肾脏的清除率,从而使后者的血药浓度升高。它与其他非激素类消炎药或糖激素类合用,有加强对胃的刺激作用。激素有一些降低水杨酸浓度的作用,二者合用后如停用激素,则血中水杨酸浓度升高而中毒。它有加强甲氨蝶呤、磺胺及丙戊酸的作用。它降低卡托普利的降压作用。用碳酸酐酶抑制剂治疗青光眼时,阿司匹林可促使发生代谢性酸中毒。乙醇可加强阿司匹林所致的出血时间延长及胃出血。它不能与抗凝药物合用。【药物药理】■药物效力动力学①镇痛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及其他能使痛觉对机械性或化学性刺激敏感的物质(如缓激肽、组胺)的合成,属于外周性镇痛药。但不能排除中枢镇痛(可能作用于下视丘)的可能性;②消炎作用;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可能由于本品作用于炎症组织,通过抑制前列腺素或其他能引起炎性反应的物质(如组胺)的合成而起消炎作用,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及白细胞活力等也可能与其有关;③解热作用:可能通过作用于下视丘体温调节中枢引起外周血管扩张,皮肤血流增加、出汗、使散热增加而起解热作用,此种中枢性作用可能与前列腺素在下视丘的合成受到抑制有关;④抗风湿作用:本品抗风湿的机制,除解热、镇痛作用外,主要在于消炎作用;⑤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前列腺素环氧酶( prostaglandin cyclooxygenase)、从而防止血栓烷A2(thromboxane A2TXA2)的生成而起作用(TXA2可促使血小板聚集)。此作用为不可逆性。■药物代谢动力学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在胃内已开始吸收,在小肠上部可吸收大部分。吸收率与溶解度、胃肠道pH有关。食物可降低吸收速率,但不影响吸收量。肠溶片剂吸收慢。本品与碳酸氢钠同服吸收较快。吸收后分布于各组织,也能渗入关节腔、脑脊液中。阿司匹林的蛋白结合率低,但水解后的水杨酸盐蛋白结合率为 65~90%。血药浓度高时结合率相应地降低。肾功能不良及妊娠时给合率也低。半衰期为15~20小钟; 水杨酸盐的半衰期长短取决于剂量的大小和尿pH, 一次服小剂量时约为2~3小时; 大剂量时可达20小时以上, 反复用药时可达5~18小时。一次口服阿司匹林后,在乳汁中的水杨酸盐半衰期为~小时。本品在胃肠道、肝及血液内大部分很快水解为水杨酸盐,然后在肝脏代谢。代谢物主要为水杨尿酸(salicyluric acid)及葡糖醛酸结合物, 小部分氧化为龙胆酸(gentisic acid)。一次服药后1~2 小时达血药峰值。镇痛、解热时血药浓度为25~50μg/ml; 抗内湿、消炎时为150~300μg/ml。血药浓度达稳定状态所需的时间随每日剂量及血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大剂量用药(如抗风湿)时可长达7天。长期大剂量用药的患者,因药物主要代谢途经已经饱和,剂量微增即可导致血药浓度较大的改变。本品大部分以结合的代谢物、小部分以游离的水杨酸从肾脏排泄。服用量较大时,未经代谢的水杨酸的排泄量增多。个体间可有很大的差别。尿的pH对排泄速度有影响, 在碱性尿中排泄速度加快,而且游离的水杨酸量增多,在酸性尿中则相反。【药物毒理】阿司匹林为一复方解热镇痛药。其中阿司匹林和非那西丁均具有解热镇痛作用,能抑制下丘脑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恢复体温调节中枢感受神经元的正常反应性而起退热镇痛作用;阿司匹林还通过抑制外周前列腺素等的合成起镇痛、抗炎和抗风湿作用,阿司匹林还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咖啡因为中枢神经兴奋药,能兴奋大脑皮层,提高对外界的感应性,并有收缩脑血管,加强前两药缓解头痛的效果。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大鼠经口LD50为1500mg/kg;小鼠经口LD50为1100mg/kg。【相关事件】■美国宣称“阿司匹林”可致命退热净导致肝脏损伤,而阿司匹林和另一种叫做其他非甾体消炎药(NSAIDs)产品则有可能导致胃出血。虽然这些情况只会发生在一小部分人群身上,但一旦发生都是致命的。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再次发出郑重警告,在药物外包装的显著位置应标注相关提示,希望借此减少因此出现的不良药物反应。■购买止痛片应遵医嘱在美国,每年都有数千万人不通过医生而自己直接购买止痛片,大多数情况下,患者按照说明书服用止痛片不会产生危险。但让专家担忧的是,使用这些药品的患者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已经属于滥用药物,而且没有意识到药物与其他物品混合时所可能产生的危险。一个被广泛使用的例子是,此前研究证明,每年有16500例死亡与服用其他非甾体消炎药(NSAIDs)有关。60岁以上的人服用NSAIDs导致胃出血的可能性很高。所以,FDA一直以来都要求在药物外包装的显著位置标注相关提示,以此提醒患者注意。【同名电影】■基本信息出品/制片:梅婷领衔主演:梅婷主 演:潘石屹 宋宁 曹俊 李娟友情客串:秦海璐、陶虹编 剧:鄢泼、傅乙轩导 演:鄢泼摄 影:许斌录 音:董旭作 曲:刘思军出 品:北京盛世风华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剧情简介:文静(梅婷饰)是个娱乐记者,在采访了一位歌手的后,内心的波澜把自己再次带回往事回忆当中。在文静看来,每一份爱情都有自己的符号系统。她的第一段爱情还没有开始,就莫名其妙的结束了,而这份爱情符号却是那张没有赴约的纸条。而第二个男友,符号是一种名叫 “高乐”的低档凉烟,她称他高乐。文静和他同甘共苦地抽了一年高乐烟后,高乐前女友写了封遗书后自杀未遂,在前女友和文静之间,高乐决定选择前女友。后来文静进了杂志社,加入娱乐记者的大军,除了热爱电影,她开始发现这个行业很适合自己。不久,文静遇到了自己的第三个男朋友小白(宋宁饰),小白十分干净清秀,总是穿着白衬衫,他还有个特殊习惯――喜欢用有着消毒药水味道的药皂,为此他身上总隐隐约约带着一股药皂味儿,这股特殊的味道成了小白留在文静记忆中最深刻的符号。在著名的诺查丹马斯预言中的世界末日的那天,文静和小白相约一起等待传说中的大毁灭。喝掉若干瓶啤酒后,有些醉意小白颓丧地告诉文静他觉得自己就像苍蝇一头撞在玻璃上――有光明,没前途。文静这才惊觉,小白内心的疼痛。世界没有灭亡,可爱情却不能永恒。文静决定让小白出国。小白走后,文静搬了家,换了电话和工作。文静始终没有告诉小白自己其实是多么爱他在一次聚会的餐馆里,文静遇到年届中年,在一家美国投资公司做基金总监的李文卿(潘石屹饰),离婚后,李文卿在爱情中迷茫,那天文静给了李文卿一片可以镇痛的阿司匹林。接下来,在李文卿的强烈攻势下,两个人开始有了关于爱的交集,相互关爱的依恋,让文静开始渐渐找到爱的安逸。直到那一刻,文静最终在成为美国中产的老婆和继续等待爱情之间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阿司匹林》是2009年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郭航远、马长生、刘旭、李毅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