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什么病和情绪有关的论文

什么病和情绪有关的论文

发布时间:

情绪和什么病有关的论文

情绪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处于青春期后期的大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情绪波动大,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情绪的健康与否。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情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情绪差异的心理学分析》

【摘要】 情绪是指人们对环境中的某种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态度的身心体验,是最基本的感情现象。本文就是从大学生情绪状态及其相关社会 文化 因素的关系出发,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大学生个体情绪差异的因素:与父母文化、个人特质、性别角色及社会文化、及大学不同年级有关。还有一个群体指标就是农村来源大学生某些情绪指标差于城市来源的大学生。

【关键词】 大学生;个体情绪差异;心理分析

一、情绪的认知

情绪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处于青春期后期的大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情绪波动大,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情绪的健康与否。消极以及不好的情绪状态都会降低大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严重的情绪困扰可能会导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认知情绪,了解情绪的发生原理,明白情绪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学会自我调节与控制,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有着不可掩盖的作用,也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情绪是人们对环境中的某种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态度的身心体验,是最基本的感情现象,也是一种对人生成功具有显著影响的非凡智力因素。情绪的力量以及人们尝试着对情绪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认为,情绪包括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Izard指出有8—11种基本情绪,如快乐惊奇、愤怒、悲伤、恐惧、厌恶、兴趣、羞涩羞愧、蔑视、内疚等。复合情绪(如抑郁)是多种基本情绪的混和体。(一)情绪(1)有其生理反应: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会出现不同的生理特征。如在愤怒的状态下会出现面红耳赤,汗腺的分泌等。(2)是一种内心感受:不同的情绪状态必然会反映到人的知觉以及意识上来。从而形成人的不同内心体验。如:再有人受伤时,会感到痛苦。(3)会表现在行为中:面部表情最直接的反映着人的情绪状态。例如:当自己所希望的球队获胜时,脸上会不由自主地会喜笑颜开;当有的学生遇到挫折时,会愁容满面。还有就是情绪也可以通过体态行为和声音语态来体现。(二)情绪的作用(1)自我保护的功能;如被人伤害时,愤怒的情绪会促使人奋起反抗,自我保护。(2)人际沟通;(3)信息传递功能;如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就可以互表爱意。在了解到情绪的产生原理及情绪的作用。我们引出了一个话题: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情景与相同的遭遇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反应,下面就这个问题展开探寻。

二、影响个体情绪差异的因素

1、什么个体情绪差异?

“个体情绪差异”是面对同一件事或同一情景,每个人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情绪。

2、影响大学生个体情绪差异的因素

、社会文化

不同地区的人,在对待同一件事时会有不同的看法。如:信____的杰克与来自神秘草原的安妮在同一所大学读书,由于暑假俩人由于天气炎热的原因生病了。在杰克看来他生病是因为他暑期去教堂祈祷的时候心里想的不是上帝,这是上帝对他不虔诚的惩罚,是自己罪有应得;而安妮认为这次的生病是巫术造成。巫术是一股不可预知的力量,所以安妮感到害怕、焦虑。这一个案例正说明了不同文化背景导致了对“生病”产生的反应及情绪有较大的差异,情绪体验可以完全体现人类的本质及社会文化。当然这也不能意味着文化之间不存在相似之处,有些理论认为,害怕;悲伤和快乐等是超越文化鸿沟,普片存在的情绪体验,但就是因为社会文化背景的,相同的情绪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不同的含义。大学是一个不同区域群体的聚集地,是由具有不同文化习俗的人所组成的。所以不同的文化对大学生的情绪有所影响。

、家庭背景与教养差异

家庭背景:大学中,部分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常常会为了生活困难,学费及家庭的债务而感到困惑、焦虑、忧郁。同时家庭富裕的学生,他们优越的家庭环境与大学艰难的学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也会出现厌学,无生活目标,无所事事等情绪困扰。家庭教养:其教养方式分为独裁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由于教养方式各具特色,之女在其中所感受到的情绪以及发展出的应对情绪的方式也就各有差异。我们来看一个属于独裁型的简单例子:大学里小美和阿伟相恋了,可是她却变得越来越迟凝,虽然知道阿伟对自己很好,但考虑到母亲不喜欢阿伟,嫌弃阿伟家庭背景不好,总是有意无意的把阿伟与亲戚比较,现在自己都不确定是不是要继续与阿伟交往下去了。妈妈的态度让小美有一种不安,惶恐的感觉,没有妈妈的认同,小美对场恋爱真的没有信心。对于这个不稳定的恋爱大学中普片存在,通过这个简短的例子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会给子女们带来不同的情绪发展,以及我们会做出不同的情绪表达方式。

、性别角色与城乡差异

不同性别在情绪状态上也呈现出差异性。通过研究表明,女性对情绪的沟通与表达比男生自在;有耐心;也更清晰,对非语言信息的传达与接收也比男性熟练,也比男性善于处理情绪的相关问题,男性则易于处境沮丧的人,容易忽略对方的感受,但不排除男性没有处理情绪方面的长处,例如在保证、原谅、尝试妥协方面就做的比较出色。另外男女大脑的构造不同也会造成女性的感情洞察力较为优于男性,情绪的感受及表达方式也有着大大的差异及生理上的差异也会造就情绪的变化。另外,城乡不同来源的大学生其焦虑情绪、抑郁情绪以及自尊、主观幸福感等有明显的不同。一般情况看,农村来源的大学生在以上心理体验上要差于城市来源的大学生,主要表现为:状态焦虑、内射性抑郁、自杀危险性高和自尊感、幸福感低。本研究提示我们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时,应对农村来源的大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首先了解其经济状况,采取必要的改善 措施 。另外,情感上的社会支持也是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建立比较密切和稳定的人际关系,是提高其综合应对能力,保持情绪健康的重要基础。在常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为保持情绪健康开展一些团体活动和辅导,让每个同学都建立必要的人际关系支持系统。另外,这类活动也可以满足大学生情感倾诉和人际交流的需要,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探索、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

三、结论及大学生情绪管理

掌握影响大学生情绪差异的因素,了解到情绪的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情绪差异,可每一个所拥有的情绪是一样的,只是所表达的方式以及不同的肢体与表情的反映。“情绪管理”即是以最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绪,如同亚里士多德所言:“任何人都会生气,这没什么难的,但要能适时适所,以适当方式对适当的对象恰如其分地生气,可就难上加难。”据此,情绪管理指的是要适时适所,对适当对象恰如其分表达情绪。大学生需要觉察自己和他人真正的情绪,并学会适当的表达、有效调控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的情绪智力,同时,大学生要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清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烦恼,对自我进行恰当的评价,确立健康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 叶素珍,曾振华。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邓丽芳,郑日昌.大学生的情绪向性、表达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

[4]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2005年9月第11次印刷,第274页。

作者简介:

1.刘高升(1981-),男,成都师范学院教师,学士,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心理学。

2.周锐(1984-),女,四川 财经 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高校经济学课程研究。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情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

有关情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篇二 《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摘要】 目的:研究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方法 :选用一般健康问卷和情绪调节问卷,对39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差异检验表明,在情绪调节策略上,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更倾向于使用表达抑制策略(t=, P<);在认知重评策略上无显著性别差异(t=, P>)。相关分析表明:认知重评策略水平越高,自我肯定性越强,负性情感(忧郁、焦虑)越少,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结论:情绪调节中的认知重评策略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联系。 【关键词】 心理健康;情绪调节;一般健康问卷;大学生 情绪调节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然而,情绪调节作为心理学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却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1]。经过近20年来的发展,情绪调节已经成为当前情绪领域的前沿课题和 热点 。关于情绪调节的涵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Gross[2]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有意识地和自愿地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调节方式(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反应、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Gross[3]依据情绪调节发生在情绪反应产生之前或之后,将情绪调节分为先行关注情绪调节(antecedent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和反应关注情绪调节(response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他认为,在情绪发生的整个过程中,个体进行情绪调节的策略很多,但最常用和有价值的策略有两种,即认知重评(cognitive reappraisal)和表达抑制(expression suppression)。认知重评试图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理解使人产生挫折、生气、厌恶等负性情绪的事件,或者对情绪事件进行合理化。认知重评是先行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 表达抑制是反应调整的一种,是指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是反应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Gross及其同事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同:善于使用认知重评策略的个体其幸福感、抑郁和满意度等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较积极,而使用表达抑制的个体其心理健康水平较低[2,3]进一步分析国内现有研究发现,关于情绪调节的研究主要是理论研究,而实证研究很少(主要以黄敏儿[4]、李梅[5]、邓丽芳[6]的研究为代表),尤其是关于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仅有理论综述[7]而尚无实证研究。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了解我国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特点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便为高校工作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情感教育等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对象 选取东北师范大学在籍全日制本科学生为样本。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398份。有效样本的构成为:男生128人,女生270人;文科学生261人,理科学生137人;城镇学生228人,乡村学生170人;低年级人数为231人(大一128人、大二103人),高年级人数为167人(大三94人、大四73人)。 方法 一般健康问卷(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GHQ-20) 该问卷系Goldberg编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李虹等人修订[8]。此问卷共20个项目,共包含3个维度,分别为抑郁、焦虑、自我肯定。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GHQ-20的20个项目分“是”和“否”记分,选“是”记1分,选“否”记0分,分数越高说明在此维度的症状越典型。将自我肯定量表记分进行反向转换后与忧郁、焦虑量表分合成,形成心理问题总分,总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本研究中,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分半信度为,问卷3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在以上。 情绪调节问卷(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该问卷修订自Gross编制的情绪调节问卷[9]。此问卷共10个项目,含2个维度:认知重评策略和表达抑制策略,采用5点量表评定法,要求被试回答每个陈述符合自己的程度,从1~5表示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说明被试越倾向于运用此种情绪调节策略。本次测量中,该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问卷两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PC()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及Pearson分析。 2 结 果 大学生情绪调节状况 大学生在情绪调节的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个维度上的平均分数分别为±和±,由于本研究采用5级记分,中数为3,所以,大学生较多地运用这两种情绪调节策略,相对来说,更倾向于运用认知重评策略调节情绪。对不同群体大学生在情绪调节问卷上的得分进行t检验。 结果表明,大学生在情绪调节上的得分并无显著的城乡(家庭所在地为城镇或乡村)差异和年级差异。在认知重评上的得分无显著的性别差异;在表达抑制上的得分差异非常显著,男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这说明男生更倾向于使用表达抑制策略。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大学生在自我肯定、抑郁、焦虑3个维度上的平均分数分别为±、±和±,将这3个维度总体平均数分别除以每个维度的题目数,得到各维度的平均分,3个维度分别为±、±和±。由于本量表采用0~1计分,中数为,所以,大学生自我肯定程度较高,抑郁、焦虑程度较低。对不同群体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得分进行t检验。 结果显示,男大学生的GHQ得分及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在焦虑因子上,城镇学生与乡村学生存在显著差异,乡村学生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城镇学生;低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抑郁程度显著高于高年级大学生,高年级大学生自我肯定程度显著高于低年级大学生。 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以认知重评的平均分(±)为界,将大学生划分为高认知重评组、低认知重评组;以表达抑制的平均分(±和±)为界,将大学生划分为高表达抑制组、低表达抑制组。对认知重评高、低组及表达抑制高、低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除抑郁这一因子外,认知重评得分高低不同的大学生在心理问题、自我肯定、焦虑上的得分都有显著差异。认知重评得分高的大学生自我肯定程度明显要高于认知重评得分低的大学生,认知重评得分高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及焦虑程度明显要低于认知重评得分低的大学生。表达抑制得分高低不同的大学生在心理问题及各项因子上的得分均无显著差异。 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的认知重评策略与心理问题、焦虑及忧郁呈显著的负相关,与自我肯定因子呈显著的正相关。大学生的表达抑制策略与心理健康问题及各因子相关不显著。 3 讨 论 在情绪调节方面,与女大学生相比,男大学生更倾向于运用表达抑制策略来调节情绪。本研究结果与Gross对1483名大学生的研究结果相似,男生与女生在认知重评上的得分无显著的差异,但在表达抑制上的得分差异非常显著,男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3]。产生这种性别差异可能是由于男女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不同。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望研究[10]表明:多数人认为适合男性的人格特质多与成就、事业有关,适合女性的人格特质多与情感、人际关系有关。男性表达情绪常会被看作是懦弱、缺乏男子汉气概。与女孩相比,父母更多地教育男孩要学会控制情绪,社会也更期望男孩抑制情绪的表达。对婴儿早期情绪行为的研究[11]表明:个体早期情绪行为上的差异并不明显,但随着年龄增长,交往扩大,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的影响越来越大,男性表现更坚强和克制,更加稳重和含蓄,导致男性更多运用抑制策略来调节情绪,女性日趋表现出情感细腻、敏感,比男性更善于情绪表达,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 本研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性别、城乡、年级的差异检验分析,结果显示,男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这种差异可能与男女传统社会角色以及师范院校的学生特色有关。男大学生可能比女大学生对成就、事业有更高的追求,同时,师范院校女生较多,并且女生在语言表达能力、 人际交往 、学习、活动等方面表现得都要好于男生,这使得师范院校的男生压力要比女生大,这给男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焦虑,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女大学生;乡村学生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城镇学生,这可能与乡村大学生的经济条件、生活条件、学习条件要比城镇学生差,他们感受到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要大于城镇学生有关;高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抑郁程度显著低于低年级大学生,自我肯定程度显著高于低年级大学生,也就是说,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低年级学生。这可能与高年级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实践 经验 及人生阅历的丰富有关。 从相关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认知重评策略与心理问题、焦虑及忧郁呈显著的负相关,与自我肯定因子呈显著的正相关。差异检验的结果也表明,除抑郁这一因子外,认知重评得分高低不同的大学生在心理问题、自我肯定、焦虑上的得分都有显著差异。由此可见,认知重评策略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联系。认知重评策略水平越高,自我肯定性越强,负性情感(忧郁、焦虑)越少,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日常生活中过多的负性情感得不到及时疏导和调节,很易发展成为情绪障碍,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高校心理工作者应高度关注学生的情绪问题,从发展角度入手,指导学生在情绪反应产生之前就进行积极调节,也就是学习运用先行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如选择有利情境,对情境进行修补,注意转移法,认知重评策略等,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优化与情绪相关的良好心理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有关情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相关 文章 : 1.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 2.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论文2500字 3. 试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2500字论文 4.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2500字 5.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论文2500字

我国医学关于心理与疾病的关系,远在两千多年前就有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深刻的认识。强调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老年疾病与心理健康护理》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疾病患者常见心理问题及其相关护理。方法:将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我医疗保健中心接收治疗的的老年患者140例,按照患者就诊时间均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每组7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管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给予全面心理护理。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测定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再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以评定护理干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都显著低于干预前(P<),而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无显著差异(P>),且两组患者干预后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同类型疾病干预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结论:老年患者心理状态关系着患者疾病的治疗,对患者给予一定的心理健康护理能够有效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缩短患者的平均康复时间,提高患者生活水平。

【关键词】 老年患者;心理健康;护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192-01

前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医学水平的提高,人类平均寿命已经由解放前的30多岁延长到70多岁[1]。老年人在我国所占比例逐渐增大,我国人口老年化增逐渐增长。老年人由于年龄较大、各类器官功能也在逐渐减退,使得抵抗能力、应激能力、代偿能力都在逐渐降低,各类疾病就接踵而来。给老年患者生理及心理都带来极大的压力。人类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心理在医疗中也占有很大一部分[2]。了解老年病人的心理变化并对其作出相应的护理,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70例老年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对患者疾病治疗获得良好的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研究资料

本研究对象均来自我医疗保健中心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所接收治疗的老年患者140例,包括男性84例、女性56例,年龄在64岁-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岁。患者疾病包括高血压18例、缺血性心脏病14例、心力衰竭29例、心律失常14例、糖尿病33例、高血脂15例、脑卒中6例、消化不良11例。按照患者就诊时间顺序均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种类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具有可比性。

护理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护理

观察组:该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之上进行心理护理。创造温馨的护理环境:医护人员要主动、热情,及时向老人及其家属介绍病情及护理措施,使患者感受到良好的服务,能够安心踏实的接受治疗,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

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实施患者心理护理的前提,医护人员应该要热情、积极、主动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积极的沟通,与患者拉近关系。护理人员要像对待自己长辈那样对待患者,要关心和尊重他们,详细的向他们交代各种注意事项。

体贴、尊重老人:老年人反应相对比较迟钝,因而医护人员在向老年人介绍病情及注意事项时要有耐心的向患者解释病情、态度做到不急不躁,语速要缓慢,多用一些浅显易懂的与语言。医护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帮助患者解决其实际困难,让老年人愿意主动把自己的心里所想向医护人员说清楚,这样有助于医护人员能够更清楚的了解患者病情,对疾病的治疗更为有利。与患者多沟通,使患者充分的认识到生老病死为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使患者活着的每一天都充实且有意义。

饮食护理:在考虑到患者饮食情况下,还要注重食品健康及饮食营养,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够有助于患者身心健康。

健康教育,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实施健康教育,即患者希望医护人员能够重视自己的病情。因而医护人员要关心患者并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其病情的发生及发展情况。并对患者做到有问必答,耐心讲解。鼓励患者多做运动,养成良好的自我护理能力。

评价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对于文化程度低的患者由护理人员解读完成。其中SAS评分≥40分即为焦虑患者,SDS≥40分认为是抑郁患者[3]。

在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测,以及两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进行测定。

2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前,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都显著低于干预前(P<),而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无显著差异(P>),且两组患者干预后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具体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表示该项与干预前具有显著性差异,P< ;“#”与对照组对应项具有显著性差异,P<。

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同类型疾病干预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如心血管疾病患者,干预组平均康复时间为(±)天,对照组平均康复时间为(±)天,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及结论

老年患者心理状态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4]。老年患者心里较为脆弱,因而在给予患者生理治疗的同时,配合一定的心理护理,对患者疾病的治疗必不可少。

本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良好的饮食护理、言语沟通、建立好融洽的医患关系。结果显示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着良好的提升,并且能够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苏士云.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2008,29(14):1171-1172.

[2]闫玉玲,张艳丽,武斌.老年病人常见心理特征与护理[J].中外医疗,2009,27(21):130.

[3]常明凤.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3):547-549.

[4]张晓华.老年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2009,4(3):127-12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心理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论文

什么病和情绪有关的论文

精神病是指一个人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有着明显的障碍,从而表现出与正常人不一样的行为。这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精神病学术论文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摘 要:本文从精神病的症状表现中,以及从精神 分析 的角度列举了一个对精神病的 临床 心理 治疗 的个案,探讨了对精神病的心理治疗的可能性。同时分析了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说如何来读破、拆散他的精神病性的逻辑的欲望世界。精神分析学家和精神病专家经常发现在妄想狂中存在在父性和父子关系的主题。拉康认为某些能唤起主体的父性的情况是导致精神病发作的催化剂,此时主体遇到的是一个空洞、一个空白。

关键词:精神病;精神分析;心理治疗

一、精神病症状和表现

精神病是指在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有明显障碍,致使患者歪曲地反映现实,不能适应正常的生活,具有危害自身和 社会 的行为者, 医学上又称重性精神障碍。患者一般不能正确认识疾病,缺乏现实批判能力。在国外一般医学字典上认为精神病应包括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综合症和“功能性”精神病,而功能性精神病又包括精神分裂、心境障碍、偏执性精神障碍、精神病性抑郁等。精神活动是大脑生理功能的具体表现,当大脑功能异常时,临床上表现为异常的精神活动,精神症状是异常的精神活动。由于人的个体差异很大,至今还没有特异的实验室检查精神活动异常的生物学指标。通常判断精神活动是否正常,需要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同时还要分析是否由客观原因造成等各种愿意进行评估。因此临床上患者的精神症状常常是一症状群、综合征的形式出现。综合征是指一组症状或特征,可在疾病的某一阶段表现出来,是精神病临床 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见的综合征有幻觉妄想综合征、情感综合征、紧张综合征、遗忘综合征、易人综合征、虚无妄想综合征和Ganser综合征等。症状是患者求助的主观体验,如心慌等;体征是客观存在的外在表现。综合征是疾病所特有的一组症状和体征的组合。发现精神症状后,应判断此精神症状是原发的还是继发的,而从心 理学 角度,原发症状直接与精神病理过程有关,继发的症状是对原发症状的一个反应。所以,在对精神病症状和表现进行评估之后,在临床工作中可以在药物的治疗基础之上,对精神病心理分析工作的可能性进行探讨,从而使患者可以在真实的世界里发现其缺失的意义,下面从一个个案来对精神病进行精神分析的可能性的探讨。

二、

弗洛伊德在阅读斯瑞伯《一个精神病的回忆》一文中,提出了力比多的投注和精神病的关系。并在《自恋 问题 引论》中,分析了自恋型力比多的投注和现实的问题。1942年,弗洛伊德在《精神官能症和精神错乱中的现实的丧失》中,指出问题不是现实的丧失,而是取代了现实的那个力量。但是,拉康却在弗洛伊德成就的宫殿里,对此提出了疑问,从而从结构和逻辑的层面上提出了《论精神错论的一切可能疗法的一个先决问题》。在那里,根本没有父亲的名字。弗洛伊德曾在许多场合指出,肯定存在一种偏执狂所特有的压抑和自我克制。拉康从弗洛伊德的著作中借用了一个术语来命名这种机制:排斥,它表明了对所涉及元素的彻底排斥。因此,这个元素就只能在真实中而不是在符号中返回了,例如,以幻觉的形式。拉康指出,在精神病中,存在在一种对父亲名字的排斥:它不是因为受到压制,而是完全抹杀了——某些能唤起主体的父姓观念的情况是导致精神病发作的催化剂。例如。当一个女人分娩之后从别人手里接过婴儿,还有一个男人成为父亲等,这些情况都会向父姓象征的领域发出呼唤,然而不幸的是那里一无所有,主题遇到的是一个空洞、一个空白。于是,精神病早期常有的“世界末日”之感也就随之产生了。主体面临的是能指的缺乏,即父亲名字的缺乏,随之而来的是意义的缺乏。按照拉康的说法,精神妄想症的患者试图在由于父亲名字的缺位而形成的空洞指出填补上丢失的意义。也就是说,要给世界赋予意义。例如,精神病患者会认为“今天是阴天,是一个外星人密谋控制天气”,换句话说,妄想症患者认为世界之所以充满危险,恰恰是因为缺乏一些基础的意义来使之规范条理。分析 经验 的真理表明,向主体提出的问题并不是体现为他在自我中引起的焦虑,这是他的伴随物中的一个成分。这个问题是个表达清楚的问题:“我在那里是什么?”这个问题关系到他的性别以及他在存在中的偶然性,也就是说,一方面他是男的,或可能是女的:另一方面,他可以不失,两者演化其奥秘,把它系结在生殖和死亡的象征中。存在的问题包含了主体,支撑着主体,侵入了主体,甚至将主体撕碎,在分析中遇到的紧张、悬念、幻想等都表明这个情况,然而正是这些现象是 组织在这个话语中,它们才确定了症状,才可被解读,才能在被解读之后得到解决。三、对一个爱僵尸的精神病少女的精神 分析

患者是一个16岁的女孩,现在读高一, 学习 较好。精神病学的诊断是精神分裂症。该女孩在初中开始就怀疑自己的心事自己没有说就被别人知道了。后来她发现身边的男性都在用恶毒的眼神在看她,并且要伤害她。在入院前一天,她早上骑车上学,发现街上的男性都在盯着她看,并知道了她的心事,要伤害她,她飞速骑到学校并且大哭,同学们都说她是疯子,所以她非常惊恐,父母决定入院 治疗 。其家庭 教育 严格,父母和睦,9岁前父亲在外地当兵。

在治疗中,我和她谈梦、幻想以及她的胶泥作品。在最初的谈话中,她喜欢做胶泥,她的作品里活跃着死亡、生殖以及暴力的元素:拿着镰刀的女性死神,俊美的黑衣僵尸,可爱的月老等人物。而这几个人物的手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工具:手杖。在谈她的作品时,她说母亲是很暴力的,脾气很坏;自己爱僵尸,因为僵尸都对爱情很忠贞。在 工作过几次之后,她不再做这些泥人,但是她很焦虑地说她最近总是做恶梦。她 报告 了她的一个梦,在梦中:我去火车站接周杰伦,想让他签名,但是没有笔……我不知不觉又到了一个墓地,结过婚的人死了合葬在一起,不会变成恶鬼,而没结婚的人就是没有坟,是恶鬼。突然一个坟从中间裂开了,从里面出来一个恶鬼要吃她……”这个梦通过隐喻的形式,表达了主体的性化的焦虑,以及在生与死的象征关系的位置。她询问她在那里是什么,她的父母又是什么,她无法性化她已成熟的身体,因为从哪里来她又要回哪里去。但是,究竟是什么,让她的主体在被害妄想中给与这样一个不同的解释:那些男人要害她,因为他们知道了她是“狈”,所以那些男人要成为“狼”,只有这样她们才能狼狈为奸。这个梦打开了她的幻想之门,在一次分析中,她突然停止言说,并且很惊恐地看着我。我问她“你突然停下了,你在想什么”,她停顿了一会说:“我想摸你。”在后面的言说中,她记得儿时的一次和同性的性接触,以及父母对待她的性方式……现在,她混乱了,一方面她对女性有了兴趣,另一方面,她渴望又害怕男性,如她不敢坐男生坐过的椅子,怕怀孕,另一方面又认为男生很暴力,就如她的父亲让她的母亲怀孕生出她,并说小的时候对粪便很有兴趣,有的时候在上厕所的时候,一边吃馒头,一边解手,有的时候要一个多小时。从这里我们似乎可以想象到她对客体小a的享乐,而同样是生与死的拷问。在一次治疗结束的时候她说:“以前认为 心理医生之所以成为医生,是因为他们想 问题 想多了,现在自己发现是想问题想多了就成了疯子。”

在治疗的过程中,她恢复了一些 社会 功能,可以上街,见到男生也不会逃避,焦虑的情绪有所缓解。在这个个案中,充斥着悖论,这个患者有父亲,但是却没有经历父姓的阉割,有母亲却成为母亲的一个享乐的客体,从一出生便掉入到这个注定将来要疯狂的洞里,那里没有规范,但是她必须去建立一个规范,去面对青春期性化的问题,询问祖先的问题。这也许是为什么青春期是精神病的高发期。为了很好地分析这个个案,那么有必要回到俄底普斯情节当中去,在那里母亲给了父亲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在上面的个案中,那个女孩的梦中的鬼要吃掉她,和她在厕所里边吃边解手的习惯,使我们回到前俄底普斯阶段,那里的生殖 文化 和俄第普斯阶段的父亲的隐喻。所以,你不需要一个能指才能成为父亲,或才死去,但是如果没有能指,没人会知道这两个状态的事。恰如这个女孩,因为没有父姓的阉割,所以问题关系到她的性别以及她在存在种的偶然性,也就是说。一方面她是男的,或可能是女的;另一方面,她可以不是,两者演化其奥秘,把它系结在生殖和死亡的象征中,而她在青春期开始成熟的时候。用妄想的形式给世界一个解释:男孩要害她是有原因的,因为她是一个“狈”,所以男人才会成为“狼”。

当然,对精神病人的心理治疗的可能性一直是倍受争议的,但是在拉康那里,以及 临床的心理治疗的 经验中似乎都在说明这个可能性。

【摘要】自杀是有意或故意伤害自己生命的行为,自杀对于社会、家庭、个人都带来了巨大的破坏。精神病人的自杀是精神疾病病人常见的死亡原因,且精神病人自杀平均年龄较一般人群年轻并有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更糟糕的是很多人都忽视了精神病人这个弱势群体,对他们的行为置之不理,这无疑给我们社会的发展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为此我们将要对此走进精神病人的世界,去了解他们的心理,自杀原因,以及针对精神病人自杀的防范 措施 。

【关键词】自杀;原因;防范措施

一、精神病的种类和表现

(一)精神疾病的种类

精神疾病分为多种类型:对于精神病分类各国的标准不同,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精神病的分类逐渐系统化,目前我国对精神疾病的习惯分为十三种:

1.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由于脑组织直接受到损害而造成的器质性精神病,如:脑外伤、脑出血、颅内肿瘤等因素所致。

2.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这是由于躯体疾病影响了大脑功能而造成的,如:心、肺、肝、肾发生疾病,导致脑供血、供氧不足。

3.酒依赖或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由于长期饮酒形成依赖(成瘾)后逐渐出现精神障碍,或在突然停饮后急剧发作。

4.鸦片类及其他精神活性物质伴发的精神障碍。

5.中毒性精神障碍:某些非依赖物质(如苯中毒、铅中毒、一氧化碳、医学药物中毒等)短期大量或长期少量进入人体,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后,造成精神障碍。

6.精神分裂症:为较常见的重型精神病之一,多起病于青壮年,常见症状有:精神恍惚、狂躁不安、幻觉妄想、兴奋躁动、打人毁物、抑郁多疑等。

7.偏执型精神病:以系统的妄想为主要症状。

8.情感障碍:为较常见的重性精神疾病之-,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改变为基本临床表现。

9.心因性精神障碍:由严重精神打击或强烈的精神刺激所致。

10.与文化相关的精神障碍:常见症状有:恐缩症即害怕。

11.人格障碍: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影响其社会和职业功能,本人精神上感到很痛苦。

12.性心理障碍:指两性行为在心理上偏离正常而导致活动行为上的异常。

13.精神发育迟滞:童年起即表现为全面智力低下和社会适应困难。

(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表现

1.性格改变:性格变得与平时不一样了。

2.行为异常:行为作派变化明显或者变得让人不可理解了。

3.语言异常:说话的方式 方法 变得不正常了。

总之,如果一个人现在与过去相比,像是变了一个人,与其他人相比,明显与众不同,那他可能患上了精神疾病。

二、精神病患者的自杀原因

(一)自杀与精神障碍

1.情感障碍:65%以上的自杀患者有情感障碍(主要为抑郁症),是最常见的自杀病因。

2.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自杀率约为5% ~10%。有研究提示自杀与精神病人的自知力有关,即认识到疾病性质,担心今后精神分裂症复发而自杀。

3.酒精中毒与药物滥用:酒精中毒自杀最危险的年龄为40-50岁,其他精神活性物质滥用自杀者多在年龄40岁以下,尤以30岁以下最常见。

4.神经症:抑郁性神经症的住院病人自杀率增高,主要是因为病人有惊恐发作。可能由于受过心理打击,当记忆重现在脑海时,就会造成心理的巨大压力,打击再此重现,于是选择自杀。

(二)精神病人的自杀与社会心理因素

精神病人由于长期疾病的原因,社会功能受损,许多病人存在人格缺损,不完整,并对社会、家庭均构成一定的危害,很难取得社会的理解与同情,与其他社会成员相比,精神病人所面临的社会心理压力就更大,他们面临着来自家庭矛盾的压力,亲人的拒绝,社会的冷落,面临着经济问题,他们期待着与其他人平等的权利,期待着社会的理解与接纳,由于这些社会心理因素所造成的精神病人自杀危险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精神病患者自杀的手段

(一)精神病患者的自杀方法

精神病患者的自杀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1、服用大剂量抗精神病药或镇静安眠药或农药;2、自缢(上吊);3、触电;4、用尖锐物品自身伤害;5、撞头;6、溺水;7、跳楼;8、其他自杀方式。

(二)精神病人的自杀工具

精神病人精神失常,随时都可能发病,严重者随时可能做出一些预想不到的害人害己的事情。身边的物品随时都可能成为精神病人的作案和自杀的工具,如水果刀、棍子、锤子、斧头、电插头、绳子、电线等等。因此对日常不起眼的用品,严加看管。

四、精神病人自杀的防范措施

(一)非住院精神病人的防范措施

对有自杀企图的精神病人,家属要保证在24小时内不离人的照顾,要密切关注精神病人的一言一行,多与病人谈心,询问要自杀的原因及方法,好多时候精神病人的自杀主要来自于犯病、他人的歧视,因此作为精神病人的家属一定要加以重视,及早送病人住院治疗,只有住院治疗,才能进一步遏制住病人病情地发展,使其尽早康复。

(二)住院精神病人的防范及护理措施

1.严格监测生命体征

护理人员应仔细观察,及时给医生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产生自杀行为的先兆,及早干预,以便及时调整药物的剂量,控制病情。

2.做好心理护理

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治疗性人际关系,主动接触,态度和蔼,加强与患者内心世界的交流,使其在心理上得到宣泄,缓解消极的情绪,淡化自杀意念。

3.对有自杀意图者的护理

应床头交接班,将病人放在重点病房,专人护理,形影不离,不让患者单独活动,可让家属陪伴。

4.加强服药监护

每次发药时,应要求患者当场服下并仔细检查口腔,确实咽下方可离开,严防藏药或蓄积后一次性吞服。

5.加强保护性医疗制度

不向外人泄露患者的病情,尊重患者的人格,对患者的合理要求要尽量给予满足,家属探视时不给患者带任何危险物品,并对物品进行认真检查,不得疏漏。

6.严格执行各项安全制度

定期或不定期清查病人的床铺、室内物品,加强环境的安全检查。

7.做好恢复期的防范工作

相当一部分患者的自杀行为发生在恢复期,此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对患者加强自知力教育,及时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针对病情给患者精神上的支持、疏导和鼓励,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参加各种康复活动,培养生活的情趣,以减少自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明圆:精神科手册,[M]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由版杆.

[2]周晓航等:浅谈精神分裂症病人自杀相关因素中国医药卫生杂志,2004,7(5).

[3]王丹,施晓霞:《关于精神病患者自杀的相关因素》,2009年版,第9页.

[4]沈鱼.精神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第1028页-第1029页.

我国医学关于心理与疾病的关系,远在两千多年前就有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深刻的认识。强调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老年疾病与心理健康护理》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疾病患者常见心理问题及其相关护理。方法:将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我医疗保健中心接收治疗的的老年患者140例,按照患者就诊时间均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每组7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管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给予全面心理护理。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测定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再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以评定护理干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都显著低于干预前(P<),而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无显著差异(P>),且两组患者干预后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同类型疾病干预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结论:老年患者心理状态关系着患者疾病的治疗,对患者给予一定的心理健康护理能够有效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缩短患者的平均康复时间,提高患者生活水平。

【关键词】 老年患者;心理健康;护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192-01

前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医学水平的提高,人类平均寿命已经由解放前的30多岁延长到70多岁[1]。老年人在我国所占比例逐渐增大,我国人口老年化增逐渐增长。老年人由于年龄较大、各类器官功能也在逐渐减退,使得抵抗能力、应激能力、代偿能力都在逐渐降低,各类疾病就接踵而来。给老年患者生理及心理都带来极大的压力。人类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心理在医疗中也占有很大一部分[2]。了解老年病人的心理变化并对其作出相应的护理,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70例老年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对患者疾病治疗获得良好的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研究资料

本研究对象均来自我医疗保健中心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所接收治疗的老年患者140例,包括男性84例、女性56例,年龄在64岁-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岁。患者疾病包括高血压18例、缺血性心脏病14例、心力衰竭29例、心律失常14例、糖尿病33例、高血脂15例、脑卒中6例、消化不良11例。按照患者就诊时间顺序均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种类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具有可比性。

护理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护理

观察组:该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之上进行心理护理。创造温馨的护理环境:医护人员要主动、热情,及时向老人及其家属介绍病情及护理措施,使患者感受到良好的服务,能够安心踏实的接受治疗,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

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实施患者心理护理的前提,医护人员应该要热情、积极、主动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积极的沟通,与患者拉近关系。护理人员要像对待自己长辈那样对待患者,要关心和尊重他们,详细的向他们交代各种注意事项。

体贴、尊重老人:老年人反应相对比较迟钝,因而医护人员在向老年人介绍病情及注意事项时要有耐心的向患者解释病情、态度做到不急不躁,语速要缓慢,多用一些浅显易懂的与语言。医护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帮助患者解决其实际困难,让老年人愿意主动把自己的心里所想向医护人员说清楚,这样有助于医护人员能够更清楚的了解患者病情,对疾病的治疗更为有利。与患者多沟通,使患者充分的认识到生老病死为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使患者活着的每一天都充实且有意义。

饮食护理:在考虑到患者饮食情况下,还要注重食品健康及饮食营养,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够有助于患者身心健康。

健康教育,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实施健康教育,即患者希望医护人员能够重视自己的病情。因而医护人员要关心患者并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其病情的发生及发展情况。并对患者做到有问必答,耐心讲解。鼓励患者多做运动,养成良好的自我护理能力。

评价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对于文化程度低的患者由护理人员解读完成。其中SAS评分≥40分即为焦虑患者,SDS≥40分认为是抑郁患者[3]。

在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测,以及两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进行测定。

2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前,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都显著低于干预前(P<),而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无显著差异(P>),且两组患者干预后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具体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表示该项与干预前具有显著性差异,P< ;“#”与对照组对应项具有显著性差异,P<。

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同类型疾病干预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如心血管疾病患者,干预组平均康复时间为(±)天,对照组平均康复时间为(±)天,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及结论

老年患者心理状态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4]。老年患者心里较为脆弱,因而在给予患者生理治疗的同时,配合一定的心理护理,对患者疾病的治疗必不可少。

本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良好的饮食护理、言语沟通、建立好融洽的医患关系。结果显示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着良好的提升,并且能够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苏士云.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2008,29(14):1171-1172.

[2]闫玉玲,张艳丽,武斌.老年病人常见心理特征与护理[J].中外医疗,2009,27(21):130.

[3]常明凤.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3):547-549.

[4]张晓华.老年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2009,4(3):127-12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心理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论文

什么病跟情绪有关的论文

情绪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处于青春期后期的大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情绪波动大,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情绪的健康与否。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情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情绪差异的心理学分析》

【摘要】 情绪是指人们对环境中的某种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态度的身心体验,是最基本的感情现象。本文就是从大学生情绪状态及其相关社会 文化 因素的关系出发,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大学生个体情绪差异的因素:与父母文化、个人特质、性别角色及社会文化、及大学不同年级有关。还有一个群体指标就是农村来源大学生某些情绪指标差于城市来源的大学生。

【关键词】 大学生;个体情绪差异;心理分析

一、情绪的认知

情绪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处于青春期后期的大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情绪波动大,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情绪的健康与否。消极以及不好的情绪状态都会降低大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严重的情绪困扰可能会导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认知情绪,了解情绪的发生原理,明白情绪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学会自我调节与控制,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有着不可掩盖的作用,也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情绪是人们对环境中的某种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态度的身心体验,是最基本的感情现象,也是一种对人生成功具有显著影响的非凡智力因素。情绪的力量以及人们尝试着对情绪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认为,情绪包括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Izard指出有8—11种基本情绪,如快乐惊奇、愤怒、悲伤、恐惧、厌恶、兴趣、羞涩羞愧、蔑视、内疚等。复合情绪(如抑郁)是多种基本情绪的混和体。(一)情绪(1)有其生理反应: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会出现不同的生理特征。如在愤怒的状态下会出现面红耳赤,汗腺的分泌等。(2)是一种内心感受:不同的情绪状态必然会反映到人的知觉以及意识上来。从而形成人的不同内心体验。如:再有人受伤时,会感到痛苦。(3)会表现在行为中:面部表情最直接的反映着人的情绪状态。例如:当自己所希望的球队获胜时,脸上会不由自主地会喜笑颜开;当有的学生遇到挫折时,会愁容满面。还有就是情绪也可以通过体态行为和声音语态来体现。(二)情绪的作用(1)自我保护的功能;如被人伤害时,愤怒的情绪会促使人奋起反抗,自我保护。(2)人际沟通;(3)信息传递功能;如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就可以互表爱意。在了解到情绪的产生原理及情绪的作用。我们引出了一个话题: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情景与相同的遭遇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反应,下面就这个问题展开探寻。

二、影响个体情绪差异的因素

1、什么个体情绪差异?

“个体情绪差异”是面对同一件事或同一情景,每个人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情绪。

2、影响大学生个体情绪差异的因素

、社会文化

不同地区的人,在对待同一件事时会有不同的看法。如:信____的杰克与来自神秘草原的安妮在同一所大学读书,由于暑假俩人由于天气炎热的原因生病了。在杰克看来他生病是因为他暑期去教堂祈祷的时候心里想的不是上帝,这是上帝对他不虔诚的惩罚,是自己罪有应得;而安妮认为这次的生病是巫术造成。巫术是一股不可预知的力量,所以安妮感到害怕、焦虑。这一个案例正说明了不同文化背景导致了对“生病”产生的反应及情绪有较大的差异,情绪体验可以完全体现人类的本质及社会文化。当然这也不能意味着文化之间不存在相似之处,有些理论认为,害怕;悲伤和快乐等是超越文化鸿沟,普片存在的情绪体验,但就是因为社会文化背景的,相同的情绪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不同的含义。大学是一个不同区域群体的聚集地,是由具有不同文化习俗的人所组成的。所以不同的文化对大学生的情绪有所影响。

、家庭背景与教养差异

家庭背景:大学中,部分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常常会为了生活困难,学费及家庭的债务而感到困惑、焦虑、忧郁。同时家庭富裕的学生,他们优越的家庭环境与大学艰难的学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也会出现厌学,无生活目标,无所事事等情绪困扰。家庭教养:其教养方式分为独裁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由于教养方式各具特色,之女在其中所感受到的情绪以及发展出的应对情绪的方式也就各有差异。我们来看一个属于独裁型的简单例子:大学里小美和阿伟相恋了,可是她却变得越来越迟凝,虽然知道阿伟对自己很好,但考虑到母亲不喜欢阿伟,嫌弃阿伟家庭背景不好,总是有意无意的把阿伟与亲戚比较,现在自己都不确定是不是要继续与阿伟交往下去了。妈妈的态度让小美有一种不安,惶恐的感觉,没有妈妈的认同,小美对场恋爱真的没有信心。对于这个不稳定的恋爱大学中普片存在,通过这个简短的例子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会给子女们带来不同的情绪发展,以及我们会做出不同的情绪表达方式。

、性别角色与城乡差异

不同性别在情绪状态上也呈现出差异性。通过研究表明,女性对情绪的沟通与表达比男生自在;有耐心;也更清晰,对非语言信息的传达与接收也比男性熟练,也比男性善于处理情绪的相关问题,男性则易于处境沮丧的人,容易忽略对方的感受,但不排除男性没有处理情绪方面的长处,例如在保证、原谅、尝试妥协方面就做的比较出色。另外男女大脑的构造不同也会造成女性的感情洞察力较为优于男性,情绪的感受及表达方式也有着大大的差异及生理上的差异也会造就情绪的变化。另外,城乡不同来源的大学生其焦虑情绪、抑郁情绪以及自尊、主观幸福感等有明显的不同。一般情况看,农村来源的大学生在以上心理体验上要差于城市来源的大学生,主要表现为:状态焦虑、内射性抑郁、自杀危险性高和自尊感、幸福感低。本研究提示我们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时,应对农村来源的大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首先了解其经济状况,采取必要的改善 措施 。另外,情感上的社会支持也是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建立比较密切和稳定的人际关系,是提高其综合应对能力,保持情绪健康的重要基础。在常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为保持情绪健康开展一些团体活动和辅导,让每个同学都建立必要的人际关系支持系统。另外,这类活动也可以满足大学生情感倾诉和人际交流的需要,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探索、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

三、结论及大学生情绪管理

掌握影响大学生情绪差异的因素,了解到情绪的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情绪差异,可每一个所拥有的情绪是一样的,只是所表达的方式以及不同的肢体与表情的反映。“情绪管理”即是以最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绪,如同亚里士多德所言:“任何人都会生气,这没什么难的,但要能适时适所,以适当方式对适当的对象恰如其分地生气,可就难上加难。”据此,情绪管理指的是要适时适所,对适当对象恰如其分表达情绪。大学生需要觉察自己和他人真正的情绪,并学会适当的表达、有效调控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的情绪智力,同时,大学生要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清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烦恼,对自我进行恰当的评价,确立健康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 叶素珍,曾振华。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邓丽芳,郑日昌.大学生的情绪向性、表达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

[4]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2005年9月第11次印刷,第274页。

作者简介:

1.刘高升(1981-),男,成都师范学院教师,学士,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心理学。

2.周锐(1984-),女,四川 财经 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高校经济学课程研究。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情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

有关情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篇二 《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摘要】 目的:研究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方法 :选用一般健康问卷和情绪调节问卷,对39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差异检验表明,在情绪调节策略上,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更倾向于使用表达抑制策略(t=, P<);在认知重评策略上无显著性别差异(t=, P>)。相关分析表明:认知重评策略水平越高,自我肯定性越强,负性情感(忧郁、焦虑)越少,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结论:情绪调节中的认知重评策略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联系。 【关键词】 心理健康;情绪调节;一般健康问卷;大学生 情绪调节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然而,情绪调节作为心理学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却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1]。经过近20年来的发展,情绪调节已经成为当前情绪领域的前沿课题和 热点 。关于情绪调节的涵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Gross[2]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有意识地和自愿地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调节方式(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反应、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Gross[3]依据情绪调节发生在情绪反应产生之前或之后,将情绪调节分为先行关注情绪调节(antecedent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和反应关注情绪调节(response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他认为,在情绪发生的整个过程中,个体进行情绪调节的策略很多,但最常用和有价值的策略有两种,即认知重评(cognitive reappraisal)和表达抑制(expression suppression)。认知重评试图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理解使人产生挫折、生气、厌恶等负性情绪的事件,或者对情绪事件进行合理化。认知重评是先行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 表达抑制是反应调整的一种,是指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是反应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Gross及其同事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同:善于使用认知重评策略的个体其幸福感、抑郁和满意度等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较积极,而使用表达抑制的个体其心理健康水平较低[2,3]进一步分析国内现有研究发现,关于情绪调节的研究主要是理论研究,而实证研究很少(主要以黄敏儿[4]、李梅[5]、邓丽芳[6]的研究为代表),尤其是关于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仅有理论综述[7]而尚无实证研究。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了解我国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特点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便为高校工作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情感教育等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对象 选取东北师范大学在籍全日制本科学生为样本。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398份。有效样本的构成为:男生128人,女生270人;文科学生261人,理科学生137人;城镇学生228人,乡村学生170人;低年级人数为231人(大一128人、大二103人),高年级人数为167人(大三94人、大四73人)。 方法 一般健康问卷(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GHQ-20) 该问卷系Goldberg编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李虹等人修订[8]。此问卷共20个项目,共包含3个维度,分别为抑郁、焦虑、自我肯定。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GHQ-20的20个项目分“是”和“否”记分,选“是”记1分,选“否”记0分,分数越高说明在此维度的症状越典型。将自我肯定量表记分进行反向转换后与忧郁、焦虑量表分合成,形成心理问题总分,总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本研究中,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分半信度为,问卷3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在以上。 情绪调节问卷(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该问卷修订自Gross编制的情绪调节问卷[9]。此问卷共10个项目,含2个维度:认知重评策略和表达抑制策略,采用5点量表评定法,要求被试回答每个陈述符合自己的程度,从1~5表示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说明被试越倾向于运用此种情绪调节策略。本次测量中,该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问卷两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PC()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及Pearson分析。 2 结 果 大学生情绪调节状况 大学生在情绪调节的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个维度上的平均分数分别为±和±,由于本研究采用5级记分,中数为3,所以,大学生较多地运用这两种情绪调节策略,相对来说,更倾向于运用认知重评策略调节情绪。对不同群体大学生在情绪调节问卷上的得分进行t检验。 结果表明,大学生在情绪调节上的得分并无显著的城乡(家庭所在地为城镇或乡村)差异和年级差异。在认知重评上的得分无显著的性别差异;在表达抑制上的得分差异非常显著,男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这说明男生更倾向于使用表达抑制策略。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大学生在自我肯定、抑郁、焦虑3个维度上的平均分数分别为±、±和±,将这3个维度总体平均数分别除以每个维度的题目数,得到各维度的平均分,3个维度分别为±、±和±。由于本量表采用0~1计分,中数为,所以,大学生自我肯定程度较高,抑郁、焦虑程度较低。对不同群体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得分进行t检验。 结果显示,男大学生的GHQ得分及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在焦虑因子上,城镇学生与乡村学生存在显著差异,乡村学生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城镇学生;低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抑郁程度显著高于高年级大学生,高年级大学生自我肯定程度显著高于低年级大学生。 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以认知重评的平均分(±)为界,将大学生划分为高认知重评组、低认知重评组;以表达抑制的平均分(±和±)为界,将大学生划分为高表达抑制组、低表达抑制组。对认知重评高、低组及表达抑制高、低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除抑郁这一因子外,认知重评得分高低不同的大学生在心理问题、自我肯定、焦虑上的得分都有显著差异。认知重评得分高的大学生自我肯定程度明显要高于认知重评得分低的大学生,认知重评得分高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及焦虑程度明显要低于认知重评得分低的大学生。表达抑制得分高低不同的大学生在心理问题及各项因子上的得分均无显著差异。 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的认知重评策略与心理问题、焦虑及忧郁呈显著的负相关,与自我肯定因子呈显著的正相关。大学生的表达抑制策略与心理健康问题及各因子相关不显著。 3 讨 论 在情绪调节方面,与女大学生相比,男大学生更倾向于运用表达抑制策略来调节情绪。本研究结果与Gross对1483名大学生的研究结果相似,男生与女生在认知重评上的得分无显著的差异,但在表达抑制上的得分差异非常显著,男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3]。产生这种性别差异可能是由于男女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不同。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望研究[10]表明:多数人认为适合男性的人格特质多与成就、事业有关,适合女性的人格特质多与情感、人际关系有关。男性表达情绪常会被看作是懦弱、缺乏男子汉气概。与女孩相比,父母更多地教育男孩要学会控制情绪,社会也更期望男孩抑制情绪的表达。对婴儿早期情绪行为的研究[11]表明:个体早期情绪行为上的差异并不明显,但随着年龄增长,交往扩大,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的影响越来越大,男性表现更坚强和克制,更加稳重和含蓄,导致男性更多运用抑制策略来调节情绪,女性日趋表现出情感细腻、敏感,比男性更善于情绪表达,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 本研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性别、城乡、年级的差异检验分析,结果显示,男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这种差异可能与男女传统社会角色以及师范院校的学生特色有关。男大学生可能比女大学生对成就、事业有更高的追求,同时,师范院校女生较多,并且女生在语言表达能力、 人际交往 、学习、活动等方面表现得都要好于男生,这使得师范院校的男生压力要比女生大,这给男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焦虑,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女大学生;乡村学生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城镇学生,这可能与乡村大学生的经济条件、生活条件、学习条件要比城镇学生差,他们感受到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要大于城镇学生有关;高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抑郁程度显著低于低年级大学生,自我肯定程度显著高于低年级大学生,也就是说,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低年级学生。这可能与高年级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实践 经验 及人生阅历的丰富有关。 从相关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认知重评策略与心理问题、焦虑及忧郁呈显著的负相关,与自我肯定因子呈显著的正相关。差异检验的结果也表明,除抑郁这一因子外,认知重评得分高低不同的大学生在心理问题、自我肯定、焦虑上的得分都有显著差异。由此可见,认知重评策略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联系。认知重评策略水平越高,自我肯定性越强,负性情感(忧郁、焦虑)越少,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日常生活中过多的负性情感得不到及时疏导和调节,很易发展成为情绪障碍,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高校心理工作者应高度关注学生的情绪问题,从发展角度入手,指导学生在情绪反应产生之前就进行积极调节,也就是学习运用先行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如选择有利情境,对情境进行修补,注意转移法,认知重评策略等,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优化与情绪相关的良好心理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有关情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相关 文章 : 1.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 2.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论文2500字 3. 试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2500字论文 4.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2500字 5.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论文2500字

我国医学关于心理与疾病的关系,远在两千多年前就有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深刻的认识。强调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老年疾病与心理健康护理》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疾病患者常见心理问题及其相关护理。方法:将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我医疗保健中心接收治疗的的老年患者140例,按照患者就诊时间均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每组7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管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给予全面心理护理。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测定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再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以评定护理干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都显著低于干预前(P<),而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无显著差异(P>),且两组患者干预后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同类型疾病干预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结论:老年患者心理状态关系着患者疾病的治疗,对患者给予一定的心理健康护理能够有效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缩短患者的平均康复时间,提高患者生活水平。

【关键词】 老年患者;心理健康;护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192-01

前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医学水平的提高,人类平均寿命已经由解放前的30多岁延长到70多岁[1]。老年人在我国所占比例逐渐增大,我国人口老年化增逐渐增长。老年人由于年龄较大、各类器官功能也在逐渐减退,使得抵抗能力、应激能力、代偿能力都在逐渐降低,各类疾病就接踵而来。给老年患者生理及心理都带来极大的压力。人类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心理在医疗中也占有很大一部分[2]。了解老年病人的心理变化并对其作出相应的护理,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70例老年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对患者疾病治疗获得良好的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研究资料

本研究对象均来自我医疗保健中心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所接收治疗的老年患者140例,包括男性84例、女性56例,年龄在64岁-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岁。患者疾病包括高血压18例、缺血性心脏病14例、心力衰竭29例、心律失常14例、糖尿病33例、高血脂15例、脑卒中6例、消化不良11例。按照患者就诊时间顺序均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种类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具有可比性。

护理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护理

观察组:该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之上进行心理护理。创造温馨的护理环境:医护人员要主动、热情,及时向老人及其家属介绍病情及护理措施,使患者感受到良好的服务,能够安心踏实的接受治疗,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

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实施患者心理护理的前提,医护人员应该要热情、积极、主动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积极的沟通,与患者拉近关系。护理人员要像对待自己长辈那样对待患者,要关心和尊重他们,详细的向他们交代各种注意事项。

体贴、尊重老人:老年人反应相对比较迟钝,因而医护人员在向老年人介绍病情及注意事项时要有耐心的向患者解释病情、态度做到不急不躁,语速要缓慢,多用一些浅显易懂的与语言。医护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帮助患者解决其实际困难,让老年人愿意主动把自己的心里所想向医护人员说清楚,这样有助于医护人员能够更清楚的了解患者病情,对疾病的治疗更为有利。与患者多沟通,使患者充分的认识到生老病死为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使患者活着的每一天都充实且有意义。

饮食护理:在考虑到患者饮食情况下,还要注重食品健康及饮食营养,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够有助于患者身心健康。

健康教育,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实施健康教育,即患者希望医护人员能够重视自己的病情。因而医护人员要关心患者并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其病情的发生及发展情况。并对患者做到有问必答,耐心讲解。鼓励患者多做运动,养成良好的自我护理能力。

评价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对于文化程度低的患者由护理人员解读完成。其中SAS评分≥40分即为焦虑患者,SDS≥40分认为是抑郁患者[3]。

在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测,以及两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进行测定。

2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前,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都显著低于干预前(P<),而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无显著差异(P>),且两组患者干预后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具体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表示该项与干预前具有显著性差异,P< ;“#”与对照组对应项具有显著性差异,P<。

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同类型疾病干预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如心血管疾病患者,干预组平均康复时间为(±)天,对照组平均康复时间为(±)天,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及结论

老年患者心理状态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4]。老年患者心里较为脆弱,因而在给予患者生理治疗的同时,配合一定的心理护理,对患者疾病的治疗必不可少。

本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良好的饮食护理、言语沟通、建立好融洽的医患关系。结果显示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着良好的提升,并且能够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苏士云.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2008,29(14):1171-1172.

[2]闫玉玲,张艳丽,武斌.老年病人常见心理特征与护理[J].中外医疗,2009,27(21):130.

[3]常明凤.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3):547-549.

[4]张晓华.老年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2009,4(3):127-12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心理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论文

情绪病与什么有关的论文

我们每个人,都有情绪失控的时候,很多负面情绪会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我们需要对这些负面情绪加以控制。对待愤怒的情绪,或是悲伤,焦急的情绪,都各自有不同的办法,不过,有一个总的原则:对待强烈情绪的最好办法,还是要找到疏导感情的渠道。情绪得到了适当的疏解,不再积压在心里,在平时工作生活的时候就不会总有一块石头压在心上了。 有很多种方式可以使用: 1. 通过一些陶冶性情的艺术类兴趣爱好,就是琴棋书画之类的,唱歌也行。很多艺术类的活动都能给人发泄感情的空间,不在乎做的多好,关键是既有兴趣,又能抒发情感。 2. 身体/锻炼方面的活动,比如健身,打球,舞蹈,深层放松,做按摩。想象着坏情绪像球一样被打出去,或者随着汗水挥洒出去,会给人一种痛快的感觉。 3. 身边一定要有三两个知心人,让你随时心情不好时都能够打电话或当面向他们分享自己的烦恼。(一般在心理咨询中辅导员也会让当事人把几个名字列出来,并讨论当事人对名单中亲友的信任度)。所谓“分享的快乐是加倍的快乐,分担的痛苦是减半的痛苦”。 4. 通过记日记来理清思绪。一个必然规律是,写在纸上的越多,积压在心里的越少。并且在写日记的过程中,人可以自己对过去发生的事总结经验,并更加客观地对待。有时候在辅导过程中,心理学家还会让当事人总结出一些警句和座右铭,在关键的时候能够自我激励。 5. 给自己创造一个愉快的生活环境,比如放音乐,熏香,还有柔和的灯光等等,或者将自己置身于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环境中,从生理上来舒缓紧张的神经。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知道什么样的生理,心理或外部因素会影响自己的情绪,在预测到自己会因为某事陷入情绪低谷时,就可以用上面说的那些方式“打预防针”。能及时告知周围的人,使他们支持和理解更好。培养坚毅的性格:坚毅决定你能否耐得住挫折和艰辛,不坚毅的人较爱生病、逃避、沮丧。所以,要培养坚毅的性格,儒家所谓: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寻求社会支持:爱给人力量。汤普大学Stewart Wolf发现宾州罗塞图(Roseto Story)地方的意大利社区,民众健康特别好(60年代)、衰老及胃溃疡亦少、比较长寿。追踪其原因是:他们凝聚力量对社区无条件支持、家庭很亲密、对老人态度不冷落。许多研究发现,在美国的大城市人际疏离的地方,平均寿命短,心脏病患者多;卡特和葛理克的研究表明,长期治疗的慢性病中,与情绪有相当的关联:寡居女性是已婚者的3倍,寡居男性是已婚者的8倍,单身汉是已婚者的21倍。所以,爱、合作、诚实是情绪生活的重要资粮。运动强身:运动有益于情绪及身心,研究发现: 运动者有较好的心肺功能,运动应该在工作一整天后为之,这最能减低压力。跑步,使心脏中的血流入脑部,促进人的清醒,运动10周后,实验证明记忆力较好,endophin是喜悦和止痛的天然化学物质,运动促进其做足量的分泌,运动能消除郁闷。

《情绪调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一、情绪、情绪调节与情绪调节策略 情绪是人类心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情绪的力量以及人们尝试着对情绪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 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认为 , 情绪包括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 Izard指出有 8—11种基本情绪 , 如快乐惊奇、愤怒、悲伤、恐惧、厌恶、兴趣、羞涩羞愧、蔑视、内疚等。复合情绪(如抑郁)是多种基本情绪的混和体。 情绪调节是个体管理、调整整合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 通过一定行为策略和机制 , 情绪在主观感受、表情行为、生理反应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情绪调节策略是建立在情绪调节的基础上。广大学者不仅研究了情绪调节策略的类型, 还注重研究了情绪调节策略的个体差异, 以及情绪调节策略对认知、社会行为、心理健康等问题的影响。 有关成人情绪调节策略 , 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负性情绪的调节和心境调节 , 主要是通过开放式问卷、个体访谈、座谈等方式 , 了解当一个人处于抑郁状态时 , 应该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 国外有学者在研究避免抑郁行为时 , 发现情绪调节方式使用频率由多到少依次是思考原因注意力转移、积极行为和欣赏音乐。在比较这些方式的有效性时 , 认为社会支持、思考原因、注意力转移、宗教活动、锻炼等积极行为是比较常用和有效的。 国外学者还通过问卷、访谈和文献检索等方法收集了百余种不同的情绪调节方式 , 初步归纳出回避(从情绪或关注对象中转移注意力)、分心 (寻找注意和行动的替代性焦点) 、面对(对情绪和关注对象的积极活动)、接受(被动地授受发生的结果)四种情绪调节策略。 二、大学生的情绪特点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 “心理断乳期 ”,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 , 注重个性表达 , 情绪体验丰富 , 情绪波动起伏的时期。大学生常见的情绪有: 快乐、兴趣、羞愧、内疚、羞涩、悲伤、惊奇、敌意、愤怒、蔑视、厌恶、恐惧等。大学生情绪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情绪的丰富性。从自我意识的发展看 ,大学生出现较多的是自我体验 , 自我尊重的需要强烈 , 易产生自卑、自负等情绪; 从社交看 , 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日益扩大 , 同学、朋友及师长之间交往频繁 , 有的大学生开始了恋爱 , 情绪表现得更细腻、更复杂; 大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社会 , 学习社会的道德规范 , 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志向、价值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 理智感、美感、集体荣誉感等高级情感也有所发展。 2、情绪的不稳定性。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 , 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 , 大学生的情绪活动往往强烈而不能持久 , 情绪活动随着认知标准的改变而改变。喜怒哀乐无常、阴晴雾雨变化是大学生情绪常见的现象 , 风平浪静之后可能就是疾风暴雨。大学生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 高兴时忘乎所以 , 看什么都顺眼 , 消沉时心灰意冷 , 看什么都别扭 , 情绪呈现不稳定状态。 3、情绪的掩饰性。大学生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 , 思想内涵的丰富 , 在情绪反映上较隐晦。他们已具备在一定的情景下压抑控制自己愤怒、悲伤等情绪 , 而将真实的情绪掩饰起来的能力 ,形成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不一致的特点。他们会根据一定的条件来表达情绪 , 如对一件事情或对某人明明是厌烦的 , 但由于种种原因 , 可能表现出较好的或不在意的态度。 4、情绪的冲动性。有的心理学家把青年期形容为 “疾风怒涛 ”时期。大学生的情绪往往表现得快而强烈 , 常因一点小事振奋不已 , 豪情万丈。大学生情绪的冲动性一般表现为对外部环境或他人的不满 , 情绪失控 , 语言、行动极富攻击性 , 如果不予以引导 , 会给大学生本人以及社会带来危害。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天之骄子的大学生 , 作为国家的希望 , 未来的人才 , 应试是充满信心和蓬勃朝气的。但是 ,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 , 竞争压力的增大 , 面临的心理负荷却越来越重。据南京脑科医院统计 , 在2 200多人心理疏导门诊中 , 90%是大学生; 国家教委对 1216万大学生调查表明 , 有 2013%存在心理问题; 天津市对 5万名大学生调查发现 ,有 26%存在心理问题; 云南师大调查发现有2617%存在心理问题; 北京 16所大学统计 , 因心理疾病休学的逐年上升。 目前 ,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环境适应问题。经过 10年寒窗苦读, 刚进大学校园的大学生常常会 “自我感觉良好 ”,但是, 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 发现 “天外有天 ”、“强者更有强中手 ”之后, 不仅自我感觉一下子消失, 还会产生强烈的失落感。有些学生面对新 的生活环境、新的集体、新的学习方式不能及时调整心态和习惯, 会产生失眠健忘、精神恍惚、沉默寡言等问题。长期的心情压抑、无精打采、情绪低落最终会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 2、人际关系协调问题。当代大学生个性比较强 , 强调自我意识 , 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 , 不懂人际交往的技巧与原则 , 处理问题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 对别人要求严 , 对自己要求松。有的大学生不愿与人交往 , 孤芳自赏 , 缺乏全局意识和团队精神 , 不善于同他人开展合作, 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差。有的大学生由于不擅长协调人际关系 , 合作能力差 , 走入工作岗位后不受单位的欢迎 , 也得不到应有的重用。 3、承受挫折能力问题。目前在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大部分没有经历过挫折。在进入大学之前 , 他们是老师喜欢的好学生 , 父母的掌上明珠。多数学生只能接受表扬和赞许, 而无法接受来自身边人的批评。当他们面临学业、生活、感情、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挫折时 , 就会显得无所适从 , 不知所措 , 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 甚至会怀疑人生。贫困学生在独立性、未来感、自由感、自信心等方面更容易受挫折。 四、情绪调节对身心健康的影响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有以下四个方面: (1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 (2 )适应环境 , 人际关系彼此谦让。 (3 )有幸福感。 (4 )在职业工作中 , 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 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部分国内学者认变 , 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该能够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自我评价正确; 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意志健全; 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 能积极主动地适应新环境 , 调节、平衡各方面的心理冲突; 能够从心理上接纳自己;勇于面对现实; 对生活、对自己充满信心; 学习方法得当等。 情绪是心理因素中对健康影响最大, 作用最强烈的因素, 强烈的负性情绪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健康。现代医学证明, 精神状态不佳、情绪不稳定, 可能导致不少疾病, 如头痛、神经衰弱、消化不良等。情绪问题不仅会使大学生身体上会出现病症反映, 还会导致学习能力降低, 如不能有效地记忆、想象和思考等。 当大学生的情绪处于良好状态时, 身体各器官功能协调, 有益于身心健康。当大学生处于内疚、悲伤、愤怒、厌恶、恐惧等负性情绪状态时身体内部各器官功能紊乱, 引起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的问题, 使大学生身体健康受到损害。 研究表明 , 情绪调节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较大 , 积极的调节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 而消极调节则会降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 且消极调节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更为显著。所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 , 应引导大学生认识自己的情绪特点 , 尝试进行情绪自我调节。 五、如何进行情绪调节 1、自我控制。它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 , 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 , 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 , 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 , 抑制冲动 , 抵制诱惑 , 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当某些消极情绪被激发起来后 , 有的大学生会哭泣、吼叫、打人、骂人甚至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这时就要先冷静下来 , 有意识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 , 先要仔细考虑采取这种行为的利与弊 , 然后选择一种适宜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另外 , 平时要注意不能随意乱发脾气 , 要求在生气、发怒时尽量控制自己 , 不能随意扩大某事的严重性 , 尽可能做到“大事化小, 小事化了 ”, 这样能更好地促进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 2、注意转移。把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境转移到其它事物上去或从事其他活动的情绪调节方法。当出现情绪不佳的情况时, 要把注意力转移到使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 或暂时避开令人伤心的地方。如: 外出散步, 看电影, 听听笑话, 看看幽默小说, 打球, 下棋, 找朋友聊天, 换换环境等, 这些活动有助于使情绪平静下来, 在活动中寻找到新的快乐。这种方法, 一方面中止了不良刺激源的作用, 防止不良情绪的泛化、蔓延; 另一方面, 通过参与新的活动, 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达到增进积极情绪的目的。 3、自我安慰。这种情绪调节方法主要是当一个人追求某个事物而不能实现, 为了减少内心失望, 找一个借口或理由, 以缓解矛盾冲突, 消除焦虑、抑郁、烦恼和失望情绪。人不可能处处顺心事事顺利, 学习、就业、人际交往中遇到了困难和挫折, 在经过最大努力仍不能改变状况时, 可适当地进行自我安慰, 要说服自己适当让步, 将不成功归因于客观条件和客观现实, 同时要勇于承认并接受现实。这种方法, 对于帮助人们在大的挫折面前接受现实, 保护自己, 避免精神崩溃是很有益处的。经常用 “胜败乃兵家常事”、“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坏事变好事”等词语来进行自我安慰, 可以摆脱烦恼, 缓解矛盾冲突, 消除焦虑、抑郁和失望, 达到自我激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之目的有助于保持情绪的安宁和稳定。 4、适当发泄。当情绪发作时, 人体内潜藏着一股能量 , 过分压抑只会使情绪困扰加重 , 积聚起来有害身心健康。大学生有焦虑、烦闷、抑郁等负情绪时 , 也不能一味地把不良心情绪藏在心底 , 进行适度的宣泄 , 使压抑的心境得到缓解和改善 , 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情绪的发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 直接的宣泄就是直接针对引发情绪的刺激来表达情绪。当直接发泄对于别人或自己不利时, 则可以用间接发泄, 如找个僻静地方大声叫骂、抨击、使人恼怒的对象; 或是尽情地向亲朋好友倾诉的不平和委屈; 或是通过体育运动、劳动等方式来尽情发泄或是在感觉生活压力太大时, 通过写日记的办法将负性情绪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一旦发泄完毕, 心情也就随之平静下来, 负性情绪得以缓解。 在采取宣泄法来调节自己的负性情绪时 , 要有一定的自制力 , 不能随便发泄 , 要采取正确的方式 , 要把握 “放松自我 , 利己利人 ”的原则选择适当的场合和对象 , 以免引起不良后果。 结束语: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人格发展、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面临着大学生活的适应、专业知识的学习、交友恋爱、择业应职等一系重大的人生课题。由于大学生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情绪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 , 复杂的自身和社会问题 , 往往容易导致大学生强烈的心理冲突 , 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 , 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因此 , 研究大学生情绪调节及情绪调节策略 , 帮助大学生进行负性情绪的自我调节 , 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 , 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 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来源: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参考资料:呵呵 学校期刊网很多的啊

1)情绪与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摘 要】情绪与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正面情绪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负面情绪则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学校应强化情绪管理,通过进行自我安慰、学会适度宣泄、参加体育锻炼等途径来促进身心健康。 【关键词】情绪管理 学生身体健康 学生心理健康 俗话说:“情急百病生,情舒百病除。”可见情绪对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的心理活动,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都会受到情绪的影响,情绪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具有直接的作用,可以说情绪主宰着学生的健康。 一 学生身心健康的标准 健康不仅要求身体(生理或躯体)健康,还要求心理健康。若无心理健康,人的价值就会降低。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而心理健康既是身体健康的反映,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健康的心理既有防病、抗病的功能,又会对疾病的治疗、康复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只有身体与心理同时健康,才是一个幸福的健康者。 1.学生身体健康的标准 (1)学生身体健康状况评价 学生身体健康是通过医学检查、生理生化指标检测、人体测量、身体素质测试和健康行为调查等方法获得健康状况的数据,并且与同类人群的正常健康状况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得出身体健康状况的准确信息。身体健康是指人体各器官组织结构完整、发育正常、功能良好、生理生化指标正常,没有疾病或身体不处于虚弱状态。人体测量是体格检查的一项内容,是测定人体各部位形态的一种检查。内容包括:身高、坐高、体重、胸围、四肢长度和围度、径长及肌力等。通过人体测量,可以了解人体发育状况和特点。身体素质是指肌肉在活动中所表现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协调性、柔韧性、平衡、反应、准确、韵律等功能、能力。 (2)学生身体健康的指标 1980 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标准如下:①精力充沛,对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工作不感到过分的疲劳与紧张;②乐观积极,乐于承担责任;③善于休息,睡眠好;④应变能力与适应环境能力强;⑤有一定抵抗力,能抵抗一般性疾病;⑥体重适当,身体匀称;⑦眼睛明亮,反应敏锐;⑧头发光泽,无头皮屑;⑨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⑩肌肉丰满,皮肤富有弹性。 学生的身体健康不仅应符合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出的标准,而且还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这样才能安全、圆满、顺利地完成各项工作和任务。 2.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学生心理健康的依据 学生心理健康,就是学生对客观环境,特别是对学校内部环境良好适应的心理状况。它是一种内部心理和外部行为的和谐、协调,并适应社会准则和职业要求的良性状态。 (2)学生心理健康的指标 一般而言,学生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指标:①具有健康的思想道德境界;②具有正确的自我意识;③具有个人与外界一致的心理活动和行为;④具有积极稳定的情绪;⑤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⑥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⑦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 情绪与学生的身心健康 人人都有情绪,有正面情绪,也有负面情绪,两者都与身心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的情绪波动和心理活动与生理功能是紧密相连的,即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身体的健康。 1.正面情绪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1)正面情绪能够促进学生保持欢乐、愉快、高兴、喜悦的情绪体验 这些情绪的出现,能提高大脑及整个脑神经系统的活力,使体内各器官的活动协调一致,有助于充分发挥整个机体的潜能,有益于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心情愉快会改变一个人的青春容貌,使人容光焕发、神采奕奕,正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时保持心情愉快可以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有助于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 (2)正面情绪能够促进学生增强机体活力,从而提高免疫力 良好的情绪可以减少和消除对肌体的不良刺激,可以直接作用于脑垂体,保持内分泌功能的适度平衡,从而使全身各系统、器官的功能更加协调、健全。 2.负面情绪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1)负面情绪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 负面情绪是人体心理的不良紧张状态,往往会因过分刺激人的器官、肌肉及内分泌腺而损害人的健康。学生面对快节奏的生活、紧张的学习和巨大的压力,容易产生一些负面情绪,如焦虑和忧郁。当焦虑、忧郁产生时,人体胃肠蠕动会减弱,消化液的分泌会减少;焦虑、烦恼、发怒等消极不良的情绪往往会引起或激发某些疾病的发生;过分的抑郁或恐惧,会导致高血压、胃溃疡等多种疾病;更为重要的是,消极不良的情绪会影响机体的免疫系统,抑制免疫系统功能的发挥,从而会增加患上癌症或其他疾病的概率。由此可见,负面情绪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有着非常大的危害。 (2)负面情绪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处在青年期的学生,心理上正经历着急剧的变化,情绪起伏波动大,情感体验丰富复杂,容易陷入情绪困扰,长期持续的负面情绪还会严重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当学生处于负面情绪时,在过度的情绪反应或持久性的消极情绪作用下,神经系统的功能会受到影响。突然而强烈的紧张情绪的冲击会抑制大脑皮层的高级心智活动,使人的意识范围变得狭窄,正常判断能力减弱,甚至有可能使人精神错乱、神志不清、行为失常。持久的负面情绪会使人的大脑机能严重失调,严重影响学生们的身体健康,同时它会促使一些病症产生,如:焦虑症、社交恐怖症、抑郁症、自杀心理等,甚至诱发神经症和精神病。 三 强化情绪管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生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果负面情绪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它在学生的内心就会不断地累加,从而影响机体功能的正常运行。因此学生要学会情绪管理,通过自我安慰、适度宣泄、体育锻炼等途径,消除负面情绪,促进身心健康。 1.进行自我安慰 自我安慰法又称自我慰藉法,关键是自我忍耐。学生在遇到挫折。如:考试不及格、评功评奖无望、受到纪律处分等,且经过主观努力仍无法改变时,可通过自我安慰以缓解内心的矛盾冲突,解除焦虑、抑郁、烦恼和失望等负面情绪,保持内心平衡。当负面情绪产生时,可用“亡羊补牢,未为晚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等话语来进行自我安慰,从而摆脱烦恼,及时缓解和消除负面情绪,控制负面情绪的蔓延,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学生年龄小,缺乏处事经验,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情绪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加之复杂的自身和环境问题,往往容易导致强烈的心理冲突,从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进而影响身体健康。因此,学生要通过自我安慰来调节自身情绪,缓解内心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促进身心健康。 2.学会适度宣泄 在学校中,面对封闭而又紧张的生活环境,加之严格的日常管理制度,学生们容易遇到各种矛盾和冲突,从而产生负面情绪。如果不能很好地进行控制和疏导,将会严重的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面对这些负面情绪,学生应学会适度宣泄,缓解内心矛盾,从而使压抑和沮丧的心境得到缓解和改善。适度宣泄是对负面情绪进行缓解和疏导的好方法,具体分为躯体宣泄和心理宣泄两个方面。躯体宣泄,如哭、击打非破坏性物件(如枕头、沙袋等)、参加文艺活动等。这种方法可使心里的愤怒得以释放,减轻心理压力。心理宣泄,是指通过借助他人来调整个体的情绪。向可依赖的人(家人、朋友)倾诉苦闷、写信、与朋友讨论等都是很好的方法。长期压抑负面情绪,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而且会导致其生理功能出现紊乱和下降。所以,为了促进学生们的身心健康,要学会适度地宣泄,但在进行情绪宣泄时应严格遵守部队的规章制度,注意场合和身份,适度宣泄,确保宣泄无破坏性。 3.参加体育锻炼 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对其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一,体育锻炼是消除心中忧郁的好方法,体育锻炼可使注意力集中到活动中去,从而转移和减轻原来的精神压力和消极情绪;同时体育锻炼还可以加速血液循环,加深肺部呼吸,使紧张情绪得以放松。因此,积极的体育锻炼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可以从锻炼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并使烦恼、不安、寂寞、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正面情绪状态之中。其二,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增强体质,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满足我国未来军事建设的需要。2)在开始正文之前我们先举一个引例说明管理情绪的重要性。有一个男孩脾气很坏,于是他的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并且告诉他,当他想发脾气的时候,就钉一根钉子在后院的围篱上。第一天,这个男孩钉下了40根钉子。慢慢地,男孩可以控制他的情绪,不再乱发脾气,所以每天钉下的钉子也跟着减少了,他发现控制自己的脾气比钉下那些钉子来得容易一些。终于,父亲告诉他,现在开始每当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气的时候,就拔出一根钉子。一天天过去了,最后男孩告诉他的父亲,他终于把所有的钉子都拔出来了。于是,父亲牵着他的手来到后院,告诉他说:“孩子,你做得很好。但看看那此围墙上的坑坑洞洞,这些围篱将永远不能回复从前的样子了,当你生气时所说的话就像这些钉子一样,会留下很难弥补的疤痕,有些是难以磨灭的呀!”从此,男孩终于懂得管理情绪的重要性了。你现在的心情如何!是欢乐、烦恼、生气、担心、害怕、难过、失望或者是平静无常呢?还是你根本不懂自己的心情!一早起来,也许你看到阳光普照而心情愉快,也可能因为细雨绵绵而心情低落;你也许因为逃课没被点到名而高兴,然而考试快到又让你担心;谈恋爱的你,心花怒放,失恋的你却又垂头丧气……我们拥有许多不同的情绪,而它们似乎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色彩。然而,有情绪好不好呢?一个成功的人应不应该流露情绪?怕不怕被人说你太情绪化?所以宁愿不要有情绪……其实真正的问题并不存情绪本身,而在情绪的表达方式,如果能以适当的方式在适当的情境表达适度的情绪,就是健康的情绪管理之道。情绪是指个体对本身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短暂而强烈的反应。它是一种主观感受、生理的反应、认知的互动,并表达出一些特定行为。情绪是人所具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的态度体验。情绪管理是将这些感受、反应、评估和特定行为挖掘并驾驭的一种手段,是一个人对自己情绪的自我认识、自我控制。情绪管理是指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对自身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识、协调、引导、互动和控制,充分挖掘和培植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智商、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从而确保个体和群体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并由此产生良好管理效果的一种管理手段。简单说,情绪管理是对个体和群体的情绪感知、控制、调节的过程。包括两个方面: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即爱的反面是恨,喜悦、高兴的反面是难过、沮丧。正面情绪是指以开心、乐观、满足、热情等为特征的情绪;负面情绪是指以难过、委屈、伤心、害怕等为特征的情绪。有些人却过度夸大情绪的负面影响,产生对情绪的迷失。例如,认为如果你对别人生气就表示你不喜欢他;或者认为表达生气就表示不尊重或者没有爱。所以当父母对你生气而大骂时,你可能就会全盘否定他们对你的关爱;或者父母的某些做法令你不高兴时,你可能会觉得有很深的罪恶感,觉得自己不应该这样;等等。其实爱恨是可以并存的,所有正向与负向的感受都可以同时存在,情绪只是反映出我们内在的感受,并没有好坏之分,每种情绪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如果仅仅为了某种情绪而忽略其他情绪,我们就无法完整地体验生活。种种的负面工作情绪无论是对个人还是组织而言,危害都是很大的。长期的情绪困扰得不到解决,除了会降低个人的生活质量,还会使个人丧失工作热情,影响个人与周围的人际关系,并且影响个人的生活水平。我们对情绪还存在错觉,认为可以选择性地去掉一些情绪,可以完全不生气或者完全不难过,可以永远快乐。实际上当我们压抑情绪时,就累积了一些紧张,而压制了我们感受快乐与爱的能力。情绪的能力是整体的,只有自由地体验各种情绪,才能感受更多流畅的情绪。就如纪伯伦所说:“悲伤在你心中切割得愈深,你便能容纳更多的快乐。”“当你快乐时,深察你的内心吧。你将发现,只有那曾使你悲伤的,正给你快乐。当你悲伤时,再深察你的内心吧。你将明白,事实上你正为曾使你快乐的事物哭泣。”我们每个人,都有情绪失控的时候,很多负面情绪会影响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我们需要对这些负面情绪加以控制。对待愤怒的情绪,或是悲伤,焦急的情绪,都各自有不同的办法,不过,有一个总的原则:对待强烈情绪的最好办法,还是要找到疏导感情的渠道。情绪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要掌控得恰到好处。因此要成为情绪的主人,必先觉察自我的情绪,并能觉察他人的情绪,进而能管理自我情绪,尤其要常保鲜活的心情面对人生。大学阶段是人生的第二个 “心理断乳期 ”,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 , 注重个性表达 , 情绪体验丰富 , 情绪波动起伏的时期。大学生常见的情绪有: 快乐、兴趣、羞愧、内疚、羞涩、悲伤、惊奇、敌意、愤怒、蔑视、厌恶、恐惧等。根据大学生在不同阶段反映出不同的心理问题:一年级大学生集中表现为新生活适应问题,兼有学习、专业、人际交往等问题;二年级出现的问题依次为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与恋爱;三年级集中在自我表现发展与能力培养、人际交往、恋爱与情感方面;四年级则以择业问题为多数,兼有恋爱、未来发展和能力培养等问题。大学生情绪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情绪的丰富性。从自我意识的发展看 ,大学生出现较多的是自我体验 , 自我尊重的需要强烈 , 易产生自卑、自负等情绪; 从社交看 , 大学生的交往范围日益扩大; 大学生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社会 , 学习社会的道德规范 , 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志向、价值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2、情绪的不稳定性。由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定型 , 认知能力还有待提高 , 大学生的情绪活动往往强烈而不能持久 , 情绪活动随着认知标准的改变而改变。3、情绪的掩饰性。大学生随着知识水平的提高 , 思想内涵的丰富 , 在情绪反映上较隐晦。他们已具备在一定的情景下压抑控制自己愤怒、悲伤等情绪 , 而将真实的情绪掩饰起来的能力 ,形成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不一致的特点。4、情绪的冲动性。有的心理学家把青年期形容为 “疾风怒涛 ”时期。大学生的情绪往往表现得快而强烈 , 常因一点小事振奋不已 , 豪情万丈。大学生情绪的冲动性一般表现为对外部环境或他人的不满 , 情绪失控 , 语言、行动极富攻击性。如何进行情绪调节1、自我控制。它是个人对自身的心理和行为的主动掌握 , 是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 , 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 , 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 , 抑制冲动 , 抵制诱惑 , 坚持不懈地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当某些消极情绪被激发起来后 ,这时就要先冷静下来 , 有意识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控制 , 先要仔细考虑采取这种行为的利与弊 , 然后选择一种适宜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2、注意转移。当出现情绪不佳的情况时, 要把注意力转移到使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 或暂时避开令人伤心的地方。如: 外出散步, 看电影, 听听笑话, 看看幽默小说, 打球, 下棋, 找朋友聊天, 换换环境等, 这些活动有助于使情绪平静下来, 在活动中寻找到新的快乐。这种方法, 一方面中止了不良刺激源的作用, 防止不良情绪的泛化、蔓延; 另一方面, 通过参与新的活动, 特别是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达到增进积极情绪的目的。3、自我安慰。这种情绪调节方法主要是当一个人追求某个事物而不能实现, 为了减少内心失望, 找一个借口或理由, 以缓解矛盾冲突, 消除焦虑、抑郁、烦恼和失望情绪。经常用 “胜败乃兵家常事”、“塞翁失马, 焉知非福”、“坏事变好事”等词语来进行自我安慰, 可以摆脱烦恼, 缓解矛盾冲突, 消除焦虑、抑郁和失望, 达到自我激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之目的有助于保持情绪的安宁和稳定。4、适当发泄。当情绪发作时, 人体内潜藏着一股能量 , 过分压抑只会使情绪困扰加重 , 积聚起来有害身心健康。大学生有焦虑、烦闷、抑郁等负情绪时 , 进行适度的宣泄 , 使压抑的心境得到缓解和改善 , 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曼赫塞说:“痛苦让你觉得苦恼的,只是因为你惧怕它、责怪它;痛苦会紧追你不舍,是因为你想逃离它。所以,你不可逃避,不可责怪,不可惧怕。你自己知道,在心的深处完全知道——世界上只有一个魔术、一种力量和一个幸福,它就叫爱。因此,去爱痛苦吧。不要违逆痛苦,不要逃避痛苦,去品尝痛苦深处的甜美吧。”要记住,其实情绪本身并无是非、好坏之分,每一种情绪都有它的价值和功能。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否定自己情绪的存在,而且会给它一个适当的空间允许自己有负面的情绪。只要我们能成为情绪的主人,不是完全让它左右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就可以善用情绪的价值和功能。在许多情境下,一个人应该泰然接受自己的情绪,把它视为正常。例如,我们不必为了想家而感到羞耻,不必因为害怕某物而感到不安,对触怒你的人生气也没有什么不对。这些感觉与情绪都是自然的,应该允许他们适时适地存在,并缓解出来。这远比压抑、否认有益多了,接纳自己内心感受的存在,才能谈及有效管理情绪。望采纳~~~

给点资料,作文自己写……你好浅析情绪变化对人身体的影响情绪大致分为七种,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绪刺激,超过人体本身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七情与脏腑的关系:人体的情绪活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浅析情绪的变化对身体的影响情绪大致分为七种,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的活动范围内,一般不会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绪刺激,超过人体本身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才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七情与脏腑的关系:人体的情绪活动与脏腑有密切关系。温煦推动作用,血对人体脏腑则具有濡养作用。气血是人体精神情绪活动的物质基础,情绪活动与气血有密切关系。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绪的变化。故曰:“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脏腑的生理活动必须以气血为物质基础,而精神情绪活动又是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的表现,所以人体情绪变化对人身体的影响很大。知道了以上这些道理,就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能大喜、大悲,保持平和心态。要作到:调饮食,慎起居,适寒温,和喜怒。是实为养生之道也。 什么是情绪:喜、怒、哀、乐,喜指的是:高兴,欢喜。怒指的是:生气,愤恨。哀指的是:忧愁,悲伤。乐指的是:愉快,开心。 人的情绪,会随着年龄、环境、事件、心态的变化,而更改。 童年时期因为天真,因为纯洁,而无忧无虑,总是快快乐乐的;少年时期因为贪玩,因为不懂生活艰辛,所以才不识愁滋味;青年时期开始背负民族的兴亡,国家的建设,个人生活的选择,情感的追求,事业的竞争,各种人生的得失随之而来,烦恼与快乐,悲伤与欢喜,希望与绝望,成功与失败,在矛盾中争扎,在困惑里生存;中年时期挑起家庭的重担,抚育儿女,善养老人,或是陷入金钱的旋窝,或是陷入婚姻的危机,或是陷入家庭的困境,或是陷入事业的低峰,悲欢离合,各种滋味,都会品尝一遍;老年时期走进人的最后阶段,面对日渐一日的衰老,身体功能的减退,内心充满了忧伤,要是儿孙孝顺,尽全力让他们高兴,才能健康快乐地安度晚年。 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的变迁,对情绪的影响,是很大的。举个例子吧:我刚从北方归来时,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陌生,甚至感到不安和担忧。那时,对自己故乡人思想观念的更新期望太高,以为回来就能感受一个全新的故乡。可回来的所见所闻,却让我感到了悲伤和难过。我接触的人中,思想观念传统而保守,甚至还有封建迷信的思想。我开始失落了,悲愤了,困惑了,迷惘了。这样的环境,让我这个离开家乡八年的青年,感到难以适应。经过几年对人和事物的接触,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心情才慢慢地恢复平静。当你离开一个熟悉的环境,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要有适应的过程。有些人很快就能适应新的环境,投入到新的工作与学习中,对周围所有的变化,心理已经做好了准备。这些人不会因为环境的更改,情绪有所拨动,更不会有紧张和恐慌的情绪出现。有些人则相反,很难去适应新的环境,需要别人给他提供一个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他才能慢慢地进入新的角色。 当你的亲人和朋友忽然生病或出了什么事,心情一定会变得沉重,情绪也很难稳定下来。会随着病情和事件的发展,而有所变化。若亲人和朋友的病或事件往好的方向发展,心情就变得轻松愉快,情绪也会兴奋起来。若亲人和朋友的病或事件往坏的方向发展,心情就变得沉闷忧郁,情绪也会失落的。这种突发事件,对人情绪的影响最大,能让人从高处跌入低谷,它是非常残酷无情的。在没有任何准备下,它发生了,叫人一下子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那份担忧令人无法安宁,总企盼亲人和朋友能早点好起来,在等待中度过难熬的每一天。 一个健康的心态,就能让你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本来就有许多的无奈,何必要斤斤计较,用一颗平常的心,去看人生的得与失。如果一个人不能摆正自己的心态,对任何的人和事,都失去了平衡,总感觉自己想要的不曾得到,永远都不知足。有这样的想法,有这样的心理,会导致你这辈子,都不知道快乐的滋味。其实,这几天,我试着去感受了一下,想着别人对自己的不公平,整颗心马上就失去了平衡,种种的委屈,种种的不公,在心头翻起,就像被针扎一般地难受。尽管那是试验,也很难让我的情绪立即平静下来,找回快乐的感觉,让那颗心恢复安宁。可见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情绪如何能平静,又怎么可能拥有快乐,心又如何才能得以安宁呢?

情绪跟病有关的论文

我国医学关于心理与疾病的关系,远在两千多年前就有比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深刻的认识。强调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老年疾病与心理健康护理》

【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疾病患者常见心理问题及其相关护理。方法:将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我医疗保健中心接收治疗的的老年患者140例,按照患者就诊时间均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每组7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管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之上给予全面心理护理。通过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测定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再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以评定护理干预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都显著低于干预前(P<),而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无显著差异(P>),且两组患者干预后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同类型疾病干预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结论:老年患者心理状态关系着患者疾病的治疗,对患者给予一定的心理健康护理能够有效调整患者的心理状态,缩短患者的平均康复时间,提高患者生活水平。

【关键词】 老年患者;心理健康;护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192-01

前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以及医学水平的提高,人类平均寿命已经由解放前的30多岁延长到70多岁[1]。老年人在我国所占比例逐渐增大,我国人口老年化增逐渐增长。老年人由于年龄较大、各类器官功能也在逐渐减退,使得抵抗能力、应激能力、代偿能力都在逐渐降低,各类疾病就接踵而来。给老年患者生理及心理都带来极大的压力。人类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心理在医疗中也占有很大一部分[2]。了解老年病人的心理变化并对其作出相应的护理,对于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对70例老年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对患者疾病治疗获得良好的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研究资料

本研究对象均来自我医疗保健中心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所接收治疗的老年患者140例,包括男性84例、女性56例,年龄在64岁-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岁。患者疾病包括高血压18例、缺血性心脏病14例、心力衰竭29例、心律失常14例、糖尿病33例、高血脂15例、脑卒中6例、消化不良11例。按照患者就诊时间顺序均分为对照组及干预组,每组7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种类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具有可比性。

护理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护理

观察组:该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之上进行心理护理。创造温馨的护理环境:医护人员要主动、热情,及时向老人及其家属介绍病情及护理措施,使患者感受到良好的服务,能够安心踏实的接受治疗,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

建立融洽的护患关系:良好的护患沟通是实施患者心理护理的前提,医护人员应该要热情、积极、主动地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积极的沟通,与患者拉近关系。护理人员要像对待自己长辈那样对待患者,要关心和尊重他们,详细的向他们交代各种注意事项。

体贴、尊重老人:老年人反应相对比较迟钝,因而医护人员在向老年人介绍病情及注意事项时要有耐心的向患者解释病情、态度做到不急不躁,语速要缓慢,多用一些浅显易懂的与语言。医护人员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帮助患者解决其实际困难,让老年人愿意主动把自己的心里所想向医护人员说清楚,这样有助于医护人员能够更清楚的了解患者病情,对疾病的治疗更为有利。与患者多沟通,使患者充分的认识到生老病死为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使患者活着的每一天都充实且有意义。

饮食护理:在考虑到患者饮食情况下,还要注重食品健康及饮食营养,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饮食习惯能够有助于患者身心健康。

健康教育,医护人员需根据患者的心理特点实施健康教育,即患者希望医护人员能够重视自己的病情。因而医护人员要关心患者并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介绍其病情的发生及发展情况。并对患者做到有问必答,耐心讲解。鼓励患者多做运动,养成良好的自我护理能力。

评价方法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以及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对于文化程度低的患者由护理人员解读完成。其中SAS评分≥40分即为焦虑患者,SDS≥40分认为是抑郁患者[3]。

在患者护理干预前、后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评测,以及两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进行测定。

2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前,SAS、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干预后,干预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都显著低于干预前(P<),而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无显著差异(P>),且两组患者干预后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具体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表示该项与干预前具有显著性差异,P< ;“#”与对照组对应项具有显著性差异,P<。

患者住院时间比较

研究结果显示,同类型疾病干预组患者平均康复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如心血管疾病患者,干预组平均康复时间为(±)天,对照组平均康复时间为(±)天,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及结论

老年患者心理状态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等,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4]。老年患者心里较为脆弱,因而在给予患者生理治疗的同时,配合一定的心理护理,对患者疾病的治疗必不可少。

本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良好的饮食护理、言语沟通、建立好融洽的医患关系。结果显示对患者的心理状态有着良好的提升,并且能够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苏士云.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2008,29(14):1171-1172.

[2]闫玉玲,张艳丽,武斌.老年病人常见心理特征与护理[J].中外医疗,2009,27(21):130.

[3]常明凤.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及护理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3):547-549.

[4]张晓华.老年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疗前沿,2009,4(3):127-128.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心理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论文

有关情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篇二 《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摘要】 目的:研究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方法 :选用一般健康问卷和情绪调节问卷,对39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差异检验表明,在情绪调节策略上,存在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更倾向于使用表达抑制策略(t=, P<);在认知重评策略上无显著性别差异(t=, P>)。相关分析表明:认知重评策略水平越高,自我肯定性越强,负性情感(忧郁、焦虑)越少,心理健康水平越高。结论:情绪调节中的认知重评策略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联系。 【关键词】 心理健康;情绪调节;一般健康问卷;大学生 情绪调节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然而,情绪调节作为心理学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却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1]。经过近20年来的发展,情绪调节已经成为当前情绪领域的前沿课题和 热点 。关于情绪调节的涵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Gross[2]认为,情绪调节是个体有意识地和自愿地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一定的调节方式(策略)和机制,使情绪在生理反应、主观体验、表情行为等方面发生一定的变化。Gross[3]依据情绪调节发生在情绪反应产生之前或之后,将情绪调节分为先行关注情绪调节(antecedent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和反应关注情绪调节(responsefocused emotion regulation)。他认为,在情绪发生的整个过程中,个体进行情绪调节的策略很多,但最常用和有价值的策略有两种,即认知重评(cognitive reappraisal)和表达抑制(expression suppression)。认知重评试图以一种更加积极的方式理解使人产生挫折、生气、厌恶等负性情绪的事件,或者对情绪事件进行合理化。认知重评是先行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 表达抑制是反应调整的一种,是指抑制将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情绪表达行为,是反应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Gross及其同事做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种情绪调节策略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同:善于使用认知重评策略的个体其幸福感、抑郁和满意度等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较积极,而使用表达抑制的个体其心理健康水平较低[2,3]进一步分析国内现有研究发现,关于情绪调节的研究主要是理论研究,而实证研究很少(主要以黄敏儿[4]、李梅[5]、邓丽芳[6]的研究为代表),尤其是关于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仅有理论综述[7]而尚无实证研究。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了解我国大学生的情绪调节特点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便为高校工作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情感教育等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对象 选取东北师范大学在籍全日制本科学生为样本。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398份。有效样本的构成为:男生128人,女生270人;文科学生261人,理科学生137人;城镇学生228人,乡村学生170人;低年级人数为231人(大一128人、大二103人),高年级人数为167人(大三94人、大四73人)。 方法 一般健康问卷(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GHQ-20) 该问卷系Goldberg编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所李虹等人修订[8]。此问卷共20个项目,共包含3个维度,分别为抑郁、焦虑、自我肯定。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GHQ-20的20个项目分“是”和“否”记分,选“是”记1分,选“否”记0分,分数越高说明在此维度的症状越典型。将自我肯定量表记分进行反向转换后与忧郁、焦虑量表分合成,形成心理问题总分,总分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本研究中,该量表Cronbach's α系数为,分半信度为,问卷3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在以上。 情绪调节问卷(Emotion Regulation Questionnaire) 该问卷修订自Gross编制的情绪调节问卷[9]。此问卷共10个项目,含2个维度:认知重评策略和表达抑制策略,采用5点量表评定法,要求被试回答每个陈述符合自己的程度,从1~5表示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说明被试越倾向于运用此种情绪调节策略。本次测量中,该问卷Cronbach's α系数为,问卷两个维度的Cronbach's α系数分别为、。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PC()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t检验及Pearson分析。 2 结 果 大学生情绪调节状况 大学生在情绪调节的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两个维度上的平均分数分别为±和±,由于本研究采用5级记分,中数为3,所以,大学生较多地运用这两种情绪调节策略,相对来说,更倾向于运用认知重评策略调节情绪。对不同群体大学生在情绪调节问卷上的得分进行t检验。 结果表明,大学生在情绪调节上的得分并无显著的城乡(家庭所在地为城镇或乡村)差异和年级差异。在认知重评上的得分无显著的性别差异;在表达抑制上的得分差异非常显著,男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这说明男生更倾向于使用表达抑制策略。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大学生在自我肯定、抑郁、焦虑3个维度上的平均分数分别为±、±和±,将这3个维度总体平均数分别除以每个维度的题目数,得到各维度的平均分,3个维度分别为±、±和±。由于本量表采用0~1计分,中数为,所以,大学生自我肯定程度较高,抑郁、焦虑程度较低。对不同群体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得分进行t检验。 结果显示,男大学生的GHQ得分及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女大学生;在焦虑因子上,城镇学生与乡村学生存在显著差异,乡村学生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城镇学生;低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抑郁程度显著高于高年级大学生,高年级大学生自我肯定程度显著高于低年级大学生。 大学生情绪调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以认知重评的平均分(±)为界,将大学生划分为高认知重评组、低认知重评组;以表达抑制的平均分(±和±)为界,将大学生划分为高表达抑制组、低表达抑制组。对认知重评高、低组及表达抑制高、低组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除抑郁这一因子外,认知重评得分高低不同的大学生在心理问题、自我肯定、焦虑上的得分都有显著差异。认知重评得分高的大学生自我肯定程度明显要高于认知重评得分低的大学生,认知重评得分高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及焦虑程度明显要低于认知重评得分低的大学生。表达抑制得分高低不同的大学生在心理问题及各项因子上的得分均无显著差异。 相关分析显示,大学生的认知重评策略与心理问题、焦虑及忧郁呈显著的负相关,与自我肯定因子呈显著的正相关。大学生的表达抑制策略与心理健康问题及各因子相关不显著。 3 讨 论 在情绪调节方面,与女大学生相比,男大学生更倾向于运用表达抑制策略来调节情绪。本研究结果与Gross对1483名大学生的研究结果相似,男生与女生在认知重评上的得分无显著的差异,但在表达抑制上的得分差异非常显著,男生的得分明显高于女生[3]。产生这种性别差异可能是由于男女性别角色的社会化不同。据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望研究[10]表明:多数人认为适合男性的人格特质多与成就、事业有关,适合女性的人格特质多与情感、人际关系有关。男性表达情绪常会被看作是懦弱、缺乏男子汉气概。与女孩相比,父母更多地教育男孩要学会控制情绪,社会也更期望男孩抑制情绪的表达。对婴儿早期情绪行为的研究[11]表明:个体早期情绪行为上的差异并不明显,但随着年龄增长,交往扩大,社会文化因素对个体的影响越来越大,男性表现更坚强和克制,更加稳重和含蓄,导致男性更多运用抑制策略来调节情绪,女性日趋表现出情感细腻、敏感,比男性更善于情绪表达,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 本研究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性别、城乡、年级的差异检验分析,结果显示,男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女大学生,这种差异可能与男女传统社会角色以及师范院校的学生特色有关。男大学生可能比女大学生对成就、事业有更高的追求,同时,师范院校女生较多,并且女生在语言表达能力、 人际交往 、学习、活动等方面表现得都要好于男生,这使得师范院校的男生压力要比女生大,这给男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焦虑,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女大学生;乡村学生的焦虑程度显著高于城镇学生,这可能与乡村大学生的经济条件、生活条件、学习条件要比城镇学生差,他们感受到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要大于城镇学生有关;高年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抑郁程度显著低于低年级大学生,自我肯定程度显著高于低年级大学生,也就是说,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好于低年级学生。这可能与高年级学生随着年龄增长,实践 经验 及人生阅历的丰富有关。 从相关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认知重评策略与心理问题、焦虑及忧郁呈显著的负相关,与自我肯定因子呈显著的正相关。差异检验的结果也表明,除抑郁这一因子外,认知重评得分高低不同的大学生在心理问题、自我肯定、焦虑上的得分都有显著差异。由此可见,认知重评策略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联系。认知重评策略水平越高,自我肯定性越强,负性情感(忧郁、焦虑)越少,心理健康水平越高。日常生活中过多的负性情感得不到及时疏导和调节,很易发展成为情绪障碍,对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因此,高校心理工作者应高度关注学生的情绪问题,从发展角度入手,指导学生在情绪反应产生之前就进行积极调节,也就是学习运用先行关注的情绪调节策略,如选择有利情境,对情境进行修补,注意转移法,认知重评策略等,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优化与情绪相关的良好心理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有关情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相关 文章 : 1.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 2.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论文2500字 3. 试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2500字论文 4.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2500字 5.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论文2500字

情绪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处于青春期后期的大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情绪波动大,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情绪的健康与否。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情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情绪差异的心理学分析》

【摘要】 情绪是指人们对环境中的某种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态度的身心体验,是最基本的感情现象。本文就是从大学生情绪状态及其相关社会 文化 因素的关系出发,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大学生个体情绪差异的因素:与父母文化、个人特质、性别角色及社会文化、及大学不同年级有关。还有一个群体指标就是农村来源大学生某些情绪指标差于城市来源的大学生。

【关键词】 大学生;个体情绪差异;心理分析

一、情绪的认知

情绪是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处于青春期后期的大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体验,情绪波动大,所以他们的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情绪的健康与否。消极以及不好的情绪状态都会降低大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效率,严重的情绪困扰可能会导致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所以认知情绪,了解情绪的发生原理,明白情绪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学会自我调节与控制,对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有着不可掩盖的作用,也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情绪是人们对环境中的某种客观事物和对象所持态度的身心体验,是最基本的感情现象,也是一种对人生成功具有显著影响的非凡智力因素。情绪的力量以及人们尝试着对情绪进行的调节和控制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般认为,情绪包括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Izard指出有8—11种基本情绪,如快乐惊奇、愤怒、悲伤、恐惧、厌恶、兴趣、羞涩羞愧、蔑视、内疚等。复合情绪(如抑郁)是多种基本情绪的混和体。(一)情绪(1)有其生理反应: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会出现不同的生理特征。如在愤怒的状态下会出现面红耳赤,汗腺的分泌等。(2)是一种内心感受:不同的情绪状态必然会反映到人的知觉以及意识上来。从而形成人的不同内心体验。如:再有人受伤时,会感到痛苦。(3)会表现在行为中:面部表情最直接的反映着人的情绪状态。例如:当自己所希望的球队获胜时,脸上会不由自主地会喜笑颜开;当有的学生遇到挫折时,会愁容满面。还有就是情绪也可以通过体态行为和声音语态来体现。(二)情绪的作用(1)自我保护的功能;如被人伤害时,愤怒的情绪会促使人奋起反抗,自我保护。(2)人际沟通;(3)信息传递功能;如一个微笑一个眼神就可以互表爱意。在了解到情绪的产生原理及情绪的作用。我们引出了一个话题:为什么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情景与相同的遭遇会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反应,下面就这个问题展开探寻。

二、影响个体情绪差异的因素

1、什么个体情绪差异?

“个体情绪差异”是面对同一件事或同一情景,每个人所表现出的不同的情绪。

2、影响大学生个体情绪差异的因素

、社会文化

不同地区的人,在对待同一件事时会有不同的看法。如:信____的杰克与来自神秘草原的安妮在同一所大学读书,由于暑假俩人由于天气炎热的原因生病了。在杰克看来他生病是因为他暑期去教堂祈祷的时候心里想的不是上帝,这是上帝对他不虔诚的惩罚,是自己罪有应得;而安妮认为这次的生病是巫术造成。巫术是一股不可预知的力量,所以安妮感到害怕、焦虑。这一个案例正说明了不同文化背景导致了对“生病”产生的反应及情绪有较大的差异,情绪体验可以完全体现人类的本质及社会文化。当然这也不能意味着文化之间不存在相似之处,有些理论认为,害怕;悲伤和快乐等是超越文化鸿沟,普片存在的情绪体验,但就是因为社会文化背景的,相同的情绪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不同的含义。大学是一个不同区域群体的聚集地,是由具有不同文化习俗的人所组成的。所以不同的文化对大学生的情绪有所影响。

、家庭背景与教养差异

家庭背景:大学中,部分贫困家庭的大学生心理压力较大,常常会为了生活困难,学费及家庭的债务而感到困惑、焦虑、忧郁。同时家庭富裕的学生,他们优越的家庭环境与大学艰难的学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也会出现厌学,无生活目标,无所事事等情绪困扰。家庭教养:其教养方式分为独裁型,放任型和民主型,由于教养方式各具特色,之女在其中所感受到的情绪以及发展出的应对情绪的方式也就各有差异。我们来看一个属于独裁型的简单例子:大学里小美和阿伟相恋了,可是她却变得越来越迟凝,虽然知道阿伟对自己很好,但考虑到母亲不喜欢阿伟,嫌弃阿伟家庭背景不好,总是有意无意的把阿伟与亲戚比较,现在自己都不确定是不是要继续与阿伟交往下去了。妈妈的态度让小美有一种不安,惶恐的感觉,没有妈妈的认同,小美对场恋爱真的没有信心。对于这个不稳定的恋爱大学中普片存在,通过这个简短的例子我们会发现不同的类型的家庭教养方式,会给子女们带来不同的情绪发展,以及我们会做出不同的情绪表达方式。

、性别角色与城乡差异

不同性别在情绪状态上也呈现出差异性。通过研究表明,女性对情绪的沟通与表达比男生自在;有耐心;也更清晰,对非语言信息的传达与接收也比男性熟练,也比男性善于处理情绪的相关问题,男性则易于处境沮丧的人,容易忽略对方的感受,但不排除男性没有处理情绪方面的长处,例如在保证、原谅、尝试妥协方面就做的比较出色。另外男女大脑的构造不同也会造成女性的感情洞察力较为优于男性,情绪的感受及表达方式也有着大大的差异及生理上的差异也会造就情绪的变化。另外,城乡不同来源的大学生其焦虑情绪、抑郁情绪以及自尊、主观幸福感等有明显的不同。一般情况看,农村来源的大学生在以上心理体验上要差于城市来源的大学生,主要表现为:状态焦虑、内射性抑郁、自杀危险性高和自尊感、幸福感低。本研究提示我们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 时,应对农村来源的大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首先了解其经济状况,采取必要的改善 措施 。另外,情感上的社会支持也是重要的环节,尤其是建立比较密切和稳定的人际关系,是提高其综合应对能力,保持情绪健康的重要基础。在常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为保持情绪健康开展一些团体活动和辅导,让每个同学都建立必要的人际关系支持系统。另外,这类活动也可以满足大学生情感倾诉和人际交流的需要,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探索、相互理解和共同发展。

三、结论及大学生情绪管理

掌握影响大学生情绪差异的因素,了解到情绪的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在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情绪差异,可每一个所拥有的情绪是一样的,只是所表达的方式以及不同的肢体与表情的反映。“情绪管理”即是以最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绪,如同亚里士多德所言:“任何人都会生气,这没什么难的,但要能适时适所,以适当方式对适当的对象恰如其分地生气,可就难上加难。”据此,情绪管理指的是要适时适所,对适当对象恰如其分表达情绪。大学生需要觉察自己和他人真正的情绪,并学会适当的表达、有效调控自己的情绪,提高自身的情绪智力,同时,大学生要改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认清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烦恼,对自我进行恰当的评价,确立健康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 叶素珍,曾振华。情绪管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 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邓丽芳,郑日昌.大学生的情绪向性、表达性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

[4]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2005年9月第11次印刷,第274页。

作者简介:

1.刘高升(1981-),男,成都师范学院教师,学士,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心理学。

2.周锐(1984-),女,四川 财经 职业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高校经济学课程研究。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有关情绪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2500字

  • 索引序列
  • 情绪和什么病有关的论文
  • 什么病和情绪有关的论文
  • 什么病跟情绪有关的论文
  • 情绪病与什么有关的论文
  • 情绪跟病有关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