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学论文 > 艾滋病起源之谜论文

艾滋病起源之谜论文

发布时间:

艾滋病起源之谜论文

在自然界中,有很多病毒人类都还未找到治愈的方法,艾滋病被发现以来至今都难以治愈只能防护,艾滋病这种病毒是怎么衍生出来的呢?

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或称后天免疫缺乏综合征,英语:Acquiredimmunodeficiencysyndrome,AIDS,音译为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乏病毒(简称HIV)的反转录病毒感染后,因免疫系统受到破坏,逐渐成为许多伺机性疾病的攻击目标,促成多种临床症状,统称为综合征,而非单纯的一种疾病,而这种综合征可通过直接接触黏膜组织(mucosa)的口腔、生殖器、肛门等或带有病毒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液、乳汁而传染。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

人类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遇到过一个又一个的绝症,从肺结核、麻风到癌症。如今,肺结核、麻风对人类来说早已不再是绝症,在人们把精力集中到解决癌症上的时候,又一种绝症出现了,它就是目前搅得全球人心惶惶的艾滋病。

自从1978年在美国纽约发现第一例艾滋病人以后截至1999年11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各国官方提供的统计数字表明,全世界已有163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发现了艾滋病人。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们估计,全世界艾滋病实际患者已达3400万,全世界已有1600万人死于艾滋病。对于艾滋病的病因,许多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至今还没有弄清楚。大多数的科学家认为艾滋病的发病与一种T细胞有关。

1983年5月,法国巴斯德研究所的吕卡·蒙塔尼埃研究组从病患者体内的淋巴结里分离出了艾滋病病毒。这是人类首次发现艾滋病病毒。这种病毒能够附着T细胞的表面进行繁殖,受感染的T细胞很快就会停止生长,丧失免疫功能而死亡。而新繁殖的艾滋病病毒又释放到血液中,寻找新的细胞。这样循环往复的进行导致患者的免疫力下降,最终失去抵抗力。

艾滋病病毒可能在人体内潜伏多年,到达一定阶段后图中这些症状都会出现。也有少数的科学家认为,艾滋病并不是仅仅由一种病毒引起的,很可能还有其他的因素在起作用。

1986年上半年,世界卫生组织决定将艾滋病病毒定名为“人体免疫缺损病毒”,英文缩写为HIV。艾滋病即由HIV潜伏性和作用缓慢的病毒引起的疾病,英文缩写为AIDS。中文音译为艾滋病。1988年,世界卫生组织为了唤起世界各国共同对付这种人类历史迄今出现的最厉害的病毒,定每年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

关于艾滋病的来源,说法也是各种各样。起初人们认为艾滋病是由同性恋引起的。因为在美国一些大城市中的同性恋中艾滋病患者居多。可是,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后,发现早在古希腊罗马时代,西方国家就已存在同性恋问题,而在东方国家的古代社会里,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如果因同性恋导致艾滋病的产生,那么必定在古代就流行了,为何在当代才传播开呢?从而得出同性恋并非艾滋病起源的结论。

这些关于艾滋病毒的刊物,在英、美、法、西班牙等国家宣传开来,作为艾滋病研究机构的主要宣传品,它详细地介绍了艾滋病毒的来源、传播途径和预防的各种措施。

最令人震惊的说法是有人称艾滋病病毒是美国细菌战研究的产物。他们认为艾滋病是美国生物战研究中心利用遗传工程基因重组的新技术制造出来的新病毒。美国在越南战争期间,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目的是制造一种新型的生物战武器。

研究者首先在中非的绿猴身上做试验,后来转为在以减刑为条件自愿接受该病毒的一些服重刑的囚犯身上试验,囚犯中不少是同性恋者。他们被释放后,便把艾滋病带到社会上,并由各种途径传播开来。这是试验者和被试验者始料不及的后果。这一观点引起各种各样的议论和猜测。尽管美国有关方面否认这一说法,但一些人还是将美国为全世界艾滋病最多的国家与此问题联系起来,持肯定态度。

还有两位英国科学家曾提出过“外空传入地球”的假说,认为艾滋病病毒可能早在外空中存在,但因千百年来缺乏传播媒介,所以人类一直没感染上。后来由于一颗飞逝的彗星撞击了地球,将这种可怕的病毒带到地球来,祸害了人类。这种假说还没有找到可靠的事实依据来证明。

目前,人们又提出了“猴子传给人类”的假说。科学家经过研究后发现,在猴子身上存在与人类艾滋病患者相同的病毒,被发现的猴子生活在非洲。研究者们从血液接触可以感染上艾滋病病毒以及中非地区高发病率与奇特生活习俗等方面,假定艾滋病病毒是猴子传染给人类的。根据现有的资料显示,早在美国出现艾滋病之前,中非地区的卢旺达、乍得等国家和地区就流行过艾滋病。

有人推测类似艾滋病病毒的东西最早存在于当地的猴群中,由于当地人经常被猴抓伤以及吃猴肉等原因,这种病毒就进入了人体,逐渐演变成了艾滋病毒。据一些专家估计,携带艾滋病病毒者可能高达非洲中部城市人口的10%。在20世纪80年代,扎伊尔的金沙萨市在对千份血液样本加以检验后,发现其中6%〜7%带有艾滋病病毒。

赞比亚首都卢萨卡也做过一次广泛的调查,发现18%的输血者带有艾滋病病毒,在赞比亚1987 年间便约有6000名儿童接受艾滋病治疗。而非洲某些地区5%的新生婴儿都带有艾滋病病毒,其中一半至2/3的人在两年内会演变成艾滋病。法国一位研究人员偶然了解到中非地区有些居民有以下生活习俗:将公猴血和母猴血分别注入男人和女人的大腿和后背等,以刺激性欲;有些居民还用这种方法治疗不孕症和阳痿等病。

许多专家认为,艾滋病就是这样传染给人类的。但是中非部分居民奇特生活习俗的历史无疑长于艾滋病流行史,研究者进而假设:可能在很早以前,猴子就将艾滋病病毒传给人类,但因偶然的原因几度自生自灭。在现代,由于大量欧美人员到过非洲,传染上了这种病毒,并把艾滋病病毒带回欧美,加之性生活混乱和吸毒等流行,所以艾滋病在欧美地区就广泛传播开来。

目前,人类对艾滋病的研究已取得许多重大成就,但它究竟怎么起源,至今众说纷纭,很多专家认为这种争论还只是一个开始,要想弄清艾滋病的来源仍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关於爱滋病的起源有很多传说,有人说是德国在二次世界大战时,人工研究出来的一种病毒;也有人说是日本人研究出来的;还有人说是上帝为了惩罚人类的性乱而使之降临的人类的。

等等诸如此类的说法,大部分是没有实质根据的。

了解人类对於爱滋病发展的历史,其实是非常必要的一件事情,有助於人类预防并攻克爱滋病。

其实,爱滋病的起源应该是在非洲。

1959年的刚果,还是法属值民地。

一个自森林中走出的土人,被邀请参与一项和血液传染病有关的研究。

他的血液样本经化验后,便被予以冷藏,就此尘封数十年。

万没想到的是,数十年后,这血液样本竟然成为解开爱滋病来源的重要线索。

80年代初期的美国,一名医师发现他的一个病人,不知何以患上一种和免疫系统被破坏有关的疾病。

从资料得知,这病人是一名同性恋者,也是一名吸毒者。

接下来数月,患有同样类似病症的病人越来越多,这些病症的共同特徵是身体的抵抗力变得很差,而且容易患上平常人不容易患上的感染。

此外,大部份的患者是同性恋或吸毒者。

不仅如此,连西欧也开始发现类似的病症。

医务人员心头警惕起来,一种前所未见的流行病毒似乎开始漫连开来。

一年后,他们的想法被证实了,这新型病症被称为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简称为AIDS或爱滋病。

所谓后天,在於爱滋病并非与生具有的。

所谓免疫缺乏,在於这病症和免疫系统的能力失去有关。

所谓症候群,在於这病症并非单一症状,而是以一组不同的症状呈现。

由是,对爱滋病的战争正式掀开。

在最初,研究人员对这场战争是抱持著乐观的态度。

这些人相信,在科技进步的今天,爱滋病虽是前所未见的新病症,但仍然可以很快的予以控制及找到治疗对策。

然而,这显然是过於乐观的看法。

到目前,爱滋病已不再是局限於同性恋或吸毒者,也涉及异性恋者,妇女及儿童。

爱滋病也不再只是局限於富裕的欧美国家,也包括了较为贫困的亚非国家。

从世界卫生组织在98年12月发表的资料来看,至今已有三千三佰四十多万人患上爱滋病,大约是香港人口的五倍半(以六百万计)。

其中大约三仟两佰万是成人,女性约占一仟三佰万,而低於十五岁的儿童约为一佰二十万。

八十年代初的发现病症,八一年正式向爱滋病的宣战,却一直到84年,人们才了解导致爱滋病的病毒是所谓的HIV。

然而,为什麼一直要到八十年代才有HIV的存在?针对这疑问,当时便有不少人怀疑HIV是一些国家秘密生产而不小心流泄出来的生化细菌武器。

解开这疑问的,是灵机一触的研究人员。

这些研究人员将前文所提到的刚果土人所遗留下来的血液样本,重新拿出来化验,赫然发现在这五十年代留存的血液样本中,竟已存有HIV病毒。

这发现解开了一些人的疑惑;HIV早已存在,只是一直到80年代才在美国流行。

一般相信,爱滋病是由撤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北美洲及加勒比海等地区蔓延开来。

在八十年代初传致西欧,八十年代末更漫廷致东南亚及南亚一带,这可能要拜进步的科技所赐。

在交通不便的过去,一种新型病毒要大肆流行,需要不少的时日。

然而,随著交通的发达,人类交流的逐渐频繁,病毒的流行只需数月或数日便可迅速漫廷开来。

在研究人员的追踪下,发现早期美国的爱滋病患者,便和一名会到非洲服务的空服人员有关。

在发现爱滋病的可能源头后,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到,HIV病毒可能是源於一种非洲猴子,因为经基因分析发现,HIV的结构和猴子体内的SIM的结构极为相似。

然而,问题是,SIM如何经由猴子体内传致人体,并从而进化致专门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HIV,仍是一道谜。

HIV的起源相关我们去年上课的时候我写过篇论文说这个的。。。简单给你说一下吧:HIV主要可以分为HIV-1和HIV-2。他们都可以单独导致AIDS,且基因组结构相似,但是能够借助各自的序列,尤其是包膜糖蛋白序列相互区别。对于HIV的起源,目前尚无定论。其中,主要有两大类假说:一类假说认为HIV是由原宿主为非人灵长类动物的病毒经跨物种传播途径传递到人类身上后,再经过一定的演化所形成的。HIV-1起源于黑猩猩,而HIV-2则为近代由猴传给人类的;而另一类假说认为该病毒一直在人群里群在,直到近代其水平达到了流行阈值,流行才明显起来。在这两种假说中,第一种假说目前在学术界更为流行,且第二类假说并未被广泛接受。关于HIV-1的起源,目前并不是十分清晰。但较为肯定HIV-1是SIVcpz从黑猩猩向人跨种传播的结果;(SIV是指猴免疫缺陷病毒)关于HIV-2的起源,目前已经有了较为清晰一致的结论:HIV-2应是由自然宿主为非洲乌白眉猴(Cercocebus atys)的病毒SIVsm经演化而来。如上。采纳哦

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顾名思义它是人类免疫系统的一项缺陷,还有一种意思,它还可以造成人类的免疫发生严重缺陷。1981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美国首次发现。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属反转录病毒的一种。至今无有效疗法的致命性传染病。该病毒破坏人体的免疫能力,导致免疫系统的失去抵抗力,而导致各种疾病及癌症得以在人体内生存,发展到最后,导致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在世界范围内导致了近1200万人的死亡,超过3000万人受到感染。在感染后会整合入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而目前的抗病毒治疗并不能将病毒根除。在2004年底,全球有约四千万被感染并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共同生存的人,流行状况最为严重的仍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其次是南亚与东南亚,但该年涨幅最快的地区是东亚、东欧及中亚。1986年7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公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会议决定,将艾滋病病毒改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muanImmunodeficiencyVirus)简称HIV。

艾滋病的起源论文

一、发病机理二、发病症状三、传播途径四、预防措施五、关爱艾滋病人...

起源于大猩猩的“艾滋病”,是怎么传到人身上的?看完有点不敢信

发现艾滋病最早是于1980年代初期在美国被识别,早期的病人都是年轻的男同性恋者,因此艾滋病一度被称作“同性恋病”("gay disease"),并受到当时里根保守政府的忽视。但在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以及有识的医生与科学家的持续工作下,累积了信服性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艾滋病有一定的传染性致因(etiology),同时,因输血导致非同性恋者罹患艾滋病的病例逐渐增多,许多科学家开始调查此传染性病原。在巴黎巴斯德研究所专门研究逆转录病毒与癌症关系的法国病毒学家吕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及其研究组于1983年首次从一位罹患晚期卡波西氏肉瘤的年轻男同性恋艾滋病人(首字缩写LAI)的血液及淋巴结样品中,分离到一种的新的逆转录病毒;他们发现这种病毒不同于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uman T cell Leukemia Virus, HTLV),而是一种慢病毒(Lentivirus),他们将之命名为“免疫缺陷相关病毒”(Immune Deficiency-Associated Virus, IDAV)。大西洋另一边,蒙塔尼埃当时的合作者,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美国生物医学科学家罗伯特·加罗(Robert Gallo)及属下也从一些细胞株系中分离到新病毒,并将之命名为“IIIB/H9型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uman T cell Leukemia Virus-IIIB/H9, HTLV-IIIB/H9);加罗小组首次于1984年在《科学》期刊发表论文,论证了这种新病毒与艾滋病的病原关系。随后加罗前往法国,提供HTLV-IIIB/H9以与蒙塔尼埃的IDAV (LAI)比较,结果两株病毒是完全一样的,就是蒙塔尼埃小组的LAI。本来双方约定共同举行新闻发布会,但已经知情的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DHHS)部长玛格理特·海克勒(Margaret Heckler)紧急电召加罗回国,单方面举行了新闻发布会。DHHS指示加罗尽速开发在血液中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技术并申请专利,以方便美国的制药公司在全球销售这一技术,加罗使用了这种HTLV-IIIB/H9病毒。法美两国以及双方的科学家为此有若干年的争议与官司,一直无解;持续到1991年,双方才达成某些程度的谅解。1986年,该病毒的名称被统一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以更好地反映病毒导致免疫缺陷而不是免疫癌症的性质。进化史 HIV/SIV的种系发生图(phylogenetic tree)HIV-1与HIV-2两者都来自中西部非洲,并从灵长类动物传到人类。HIV-1可能是从黑猩猩(Chimpanzee, Pan troglodytes)的猴免疫缺陷病毒(Simi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SIV)跨种感染进化而来;HIV-2则可能是从几内亚比绍的乌黑白眉猴(Sooty Mangabey, Cercocebus atys)的另一种猴免疫缺陷病毒跨种感染而来。生活史 一个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颗粒从被感染的免疫细胞中出芽释放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多种细胞,包括CD4阳性辅助T细胞与巨噬细胞等在表面表达CD4分子的细胞。病毒进入辅助T细胞或巨噬细胞不仅仅是通过病毒颗粒被膜的糖蛋白gp120与被感染细胞的CD4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介导,而是同时需要宿主细胞表面的趋化因子受体来作为协同受体。嗜M(巨噬细胞)型(macrophage (M)-tropic)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或称做“非合胞诱导型株”,non-syncitia-inducing strains, NSI)利用乙类趋化因子(beta-chemokine)受体CCR5进入细胞,因而可以在巨噬细胞与CD4阳性辅助T细胞中复制。嗜T型(T cell (T)-tropic)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或称做“合胞诱导型株”,syncitia-inducing strains, SI)使用甲种趋化因子(alpha-chemokine)受体,因为主要在CD4阳性辅助T细胞中复制,尽管也可以在巨噬细胞中复制。仅使用CCR5受体进入细胞的病毒,称为R5;仅使用CXCR4受体的,称为X4;两者都使用的,则称为X4R5。当然根据协同受体分型并不一定区分病毒的实际细胞嗜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也可感染树状细胞。糖蛋白gp120与其协同受体及CD4分子的相互作用,引发gp120蛋白构象的改变,从而将跨膜糖蛋白gp41原本深埋的部份曝露,进而使gp120的V3环接近协同受体,然后gp41导致病毒被膜与靶细胞膜的融合,使病毒核衣壳进入细胞。gp41导致细胞膜融合的具体机制仍未明了。有些人群对HIV有较高的抵抗力(但并不是完全抵抗),是因为他们的细胞缺少HIV进入细胞的一个协同受体(co-receptor),这个协同受体是趋化因子(chemokine)受体CCR5。他们的CCR5基因有一段长为32碱基对的缺失(deletion),造成产物蛋白严重截断(truncated),不能在细胞表面探测到。这些人主要分布在欧洲,也有分布在中东及印度次大陆。HIV作为病毒,必须进入细胞才能继续其生活史(整合、复制、释出…)及感染史。病毒通过其表面的gp120糖蛋白与靶细胞表面的细胞分化抗原(或称分化簇)CD4分子作用,与靶细胞的细胞膜融合并进入细胞。这个过程需要靶细胞表面的一个七次跨膜G蛋白耦联受体(G-protein-coupled seven-transmembrane receptor),目前发现的主要为趋化因子受体CCR5(嗜M的病毒株)及CXCR4(嗜T的病毒株)。具有该CCR5缺失的人,因为细胞表面不表达CCR5,使部分HIV不能进入并感染这类细胞。但HIV可以通过其他协同受体感染这类细胞,或者其他类型的细胞不需要此CCR5就可以被感染,所以这些人并不能完全抵抗HIV。事实上,已有该CCR5缺失的纯合个体感染HIV的病例报告。病毒核衣壳一旦进入细胞,病毒的逆转录酶就将病毒的单链正义RNA从病毒蛋白上释放,并根据正义RNA逆转录生成反义互补DNA(cDNA)。这个反转录过程非常容易出错,因此这是病毒进行突变(如,获得抗药性)的重要步骤。然后,根据cDNA合成双链的病毒DNA(vDNA)。新的病毒DNA被转运到细胞核中,并由病毒的整合酶将其整合到宿主的基因组上。这样,病毒进入潜伏期。要激活病毒,细胞中需要存在一些转录因子。最重要的一种叫做NF-kB,存在于所以被激活的T细胞中。这就意味着,最容易被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杀死的细胞,恰恰是那些正在参与与感染作战的细胞。

写一篇关于艾滋病的论文,要从 写一篇关于艾滋病的论文,要从那几 个方面着手呢?给我设计个提纲啊。 那几 个方面着手呢?给我设计个提纲啊。

艾滋病起源论文参考文献

3 艾滋病健康知识教育对收容教育女性艾滋病乐观偏差的效果评价及启示 陈静; 蒋索; 陈月凤 温州医学院学生处; 温州医学院环境与公共卫生学院 【期刊】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10-05 27 4 贫困地区艾滋病社会救助机制构建的对策探讨——对安徽阜阳地区艾滋病的调研 叶良均; 俞宁; 黄邦汉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安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安徽合肥; 安徽合肥 【期刊】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6-02-08 4 121 17 受艾滋病影响的儿童受教育权状况调查研究——对受艾滋病影响儿童受教育权的社会控制与反歧视对策分析 刘玉强; 窦云云 云南大学法学院; 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 【期刊】法制与社会 2009-11-25 1 87 18 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接受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措施情况及对策分析 王爱玲; 乔亚萍; 苏穗青; 王临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 【期刊】中国妇幼保健 2006-07-28 15 103 19 浅谈AIDS防治难点及对策——附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5例 杨绪红; 刘伯雁; 崔峰 山东省淄博市卫生防疫站; 山东省淄博市卫生防疫站 淄博市 【期刊】中国热带医学 2003-05-28 0

在巴黎巴斯德研究所专门研究逆转录病毒与癌症关系的法国病毒学家吕克·蒙塔尼(Luc Montagnier)及其研究组于1983年首次从一位罹患晚期卡波西氏肉瘤的年轻男同性恋艾滋病人(首字缩写LAI)的血液及淋巴结样品中,分离到一种的新的逆转录病毒;他们发现这种病毒不同于人类T4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Human T cell Leukemia Virus, HTLV),而是一种慢病毒(Lentivirus),他们将之命名为“免疫缺陷相关病毒”(Immune Deficiency-Associated Virus, IDAV)。大西洋另一边,蒙塔尼埃当时的合作者,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美国生物医学科学家罗伯特·加罗(Robert Gallo)及属下也从一些细胞株系中分离到新病毒,并将之命名为“IIIB/H9型人类T4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Human T cell Leukemia Virus-IIIB/H9, HTLV-IIIB/H9);加罗小组首次于1984年在《科学》期刊发表论文,论证了这种新病毒与艾滋病的病原关系。1986年,该病毒的名称被统一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以更好地反映病毒导致免疫缺陷而不是导致癌症的性质。 在世界范围内导致了近1200万人的死亡,超过3000万人受到感染。1986年7月25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公报,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会议决定,将艾滋病病毒改称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在2004年,全球估计有3590至4430万人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相伴生存,其中430至640万人属于新发感染病例,另外,有280至350万人死于艾滋病。这些数字并在不断增长中,其中,东亚、东欧、中亚等地区涨幅最快。感染最严重的地区仍然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其次是南亚与东南亚。

法国鲁昂大学让-克里斯托夫·普朗捷领导的研究小组发表论文说:“我们在一名喀麦隆妇女身上发现一种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它与大猩猩携带的SIV有密切关联,但没有证据表明它是HIV-1病毒或黑猩猩所携带SIV病毒的变异病毒。” 手术前 没病也要查艾滋 科学家最初在黑猩猩身上发现SIV病毒,2006年在大猩猩身上也发现SIV病毒。不过,科学家先前认为,HIV源于黑猩猩身上的SIV。黑猩猩SIV在人类猎食它们时传染给了人类并变异为可人际传播的HIV病毒。 普朗捷和他的研究小组在论文中写道:“我们的发现表明,大猩猩,像黑猩猩一样,可能是HIV-1病毒的来源。” 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月刊上。 HIV-1病毒与HIV-2病毒都会导致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人际传播途径相同,但是HIV-1病毒在全世界都有发现,而HIV-2病毒常见于西非。 报告说,这名喀麦隆妇女现年62岁。她2004年由喀麦隆移居法国后被发现感染这种新型HIV。她不曾接触过大猩猩,但丧偶后曾与多名男子发生过性关系。研究人员说,她可能从另外一个人而不是从动物那里感染上病毒。研究人员认为这表明发现于这名妇女身上的这种病毒可在人际间传播。 他们说,这一发现警示世人“需要继续密切注意新的HIV变体的出现,特别是在非洲中西部,那里是所有已知HIV病毒的来源地。”■链接艾滋病病毒新变种被命名为P亚型 一个由法国病毒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日前宣布,他们成功辨认出1型艾滋病病毒(HIV-1)的一个新变种,这种新的亚型病毒在基因构成上与猿类免疫缺陷病毒(SIV)十分相似。 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英国《自然-医学》月刊上发表文章说,该变种病毒是在一名喀麦隆裔病人身上发现的。1型艾滋病病毒(HIV-1)包括M、N、O三种亚型病毒,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艾滋病病例都属于M亚型,O、N亚型相对比较少见。研究人员起初认为新病毒属于O亚型,但是对病毒基因组进行破解后发现,这是一种全新的亚型,因此将其命名为P亚型。

艾滋病起源与发展史论文

艾滋病被发现的时间是1981年的春天,地点是美国的洛杉矶。当时洛杉矶的一家医院收进一名症状有点奇特的患者,病人咽喉部有严重的霉菌感染,感染产生的炎症不象通常那样向呼吸道蔓延,而是向食道发展,食道几乎完全堵塞了,患者逐渐消瘦,体重显著减轻。对症治疗,所用的药物均无效果,这是非常奇怪的。最后,这种不治之症以病人死亡而告终。不久,又有4个人以同样的症状来医院诊治,结果同样被死神夺去了生命。面对这种从未见过的怪病,各种药物又都毫无效果,这可难坏了医生。他们百思不得其解——这究竟是一种什么病?为什么这5个人得的是同一种病?平时很有效的药物,在他们身上为什么不起作用?带着这些疑问,医生们进行一系列研究,发现这5个人都是同性恋者,而且都患了卡氏肺囊虫肺炎。同年7月,当地医院又发现26例卡波氏肉瘤患者。新的病例不断上升,医生们的研究也深入了一步,终于发现这些病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有细胞免疫缺陷,于是,在1982年9月,由美国疾病控制中心定名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两年后(1983) ,法国的巴斯德研究所首先分离得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随后证明AIDS的发生是由HIV 感染所致。中国大陆于1985年发现首例AIDS患者。

自1981年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现至今,短短20多年间,艾滋病在全球肆虐流行,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为号召全世界人民行动起来,团结一致共同对抗艾滋病,1988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伦敦召开了一个有140个国家参加的“全球预防艾滋病”部长级高级会议,会上宣布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1996年1月,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在日内瓦成立;1997年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将“世界艾滋病日”更名为“世界艾滋病防治宣传运动”,使艾滋病防治宣传贯穿全年

一提到艾滋病

很多人会由衷的恐惧

因为到目前为止

我们仍未发现有效的

治疗艾滋病的药物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艾滋病到底是什么

认清楚这种疾病的本质

也好减轻许多人对艾滋病的恐惧

首先明确一点

艾滋病(AIDS)全称为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最早有记录的

20世纪80年代初在美国被识别出来

由于早期病人都是年轻的男同

艾滋病又被称作同性恋病

美国洛杉矶这个放荡之地

1981年6月5日

发现5例男同患卡氏肺囊虫肺炎

同年7月

又发现26例卡波氏肉瘤患者

随后不断发现新的相同病例

一时之间人心惶惶

很多人认为一种新型传染病开始流行

这就是艾滋病最早被发现的时候

1983年法国学者

在患者血液及淋巴结样品中

分离出一种新的逆转录病毒

这种病毒就是艾滋病病毒(HIV)

全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它是如何起源的呢

目前艾滋病病毒的起源尚有争论

但人们普遍相信

它很可能与非洲绿猴有关系

因为目前发现非洲绿猴身上

也有一种可导致艾滋病的病毒

它与人类艾滋病病毒遗传结构很像

在非洲有30%~70%绿猴

被这种病毒感染

很多人推测可能是绿猴

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了人

然后迅速传播扩散到了全世界

当然除此之外

研究人员在猫和牛等动物

也发现了对应的

猫艾滋病、牛艾滋病病毒

有人推测

在很久之前艾滋病病毒就

存在于某些鼓励地区的人群中

只是后来随着地理大发现

人口迁移

西方性解放运动等

才造成这种疾病的传播和泛滥

艾滋病的主要传染途径分三种

分别是性接触、血液和母婴

这是因为这种病毒主要存在于

血液、精液、YD分泌物、胸腹水

脑脊液、羊水和乳汁等体液中

一旦健康人黏膜破溃或有伤口

接触这些物质

病毒就会进入健康人体内造成感染

因此不与艾滋病患者

有大量体液接触就很安全

普通的握手、拥抱等行为

并不会有危险

我们反而应该

不要在非正规的地方

打耳洞、拔牙、修脚

尤其是能够造成出血性创伤的行为

还是要谨慎对待的

希望医学能够早日攻克这一顽疾

还大众健康

关於爱滋病的起源有很多传说,有人说是德国在二次世界大战时,人工研究出来的一种病毒;也有人说是日本人研究出来的;还有人说是上帝为了惩罚人类的性乱而使之降临的人类的。

等等诸如此类的说法,大部分是没有实质根据的。

了解人类对於爱滋病发展的历史,其实是非常必要的一件事情,有助於人类预防并攻克爱滋病。

其实,爱滋病的起源应该是在非洲。

1959年的刚果,还是法属值民地。

一个自森林中走出的土人,被邀请参与一项和血液传染病有关的研究。

他的血液样本经化验后,便被予以冷藏,就此尘封数十年。

万没想到的是,数十年后,这血液样本竟然成为解开爱滋病来源的重要线索。

80年代初期的美国,一名医师发现他的一个病人,不知何以患上一种和免疫系统被破坏有关的疾病。

从资料得知,这病人是一名同性恋者,也是一名吸毒者。

接下来数月,患有同样类似病症的病人越来越多,这些病症的共同特徵是身体的抵抗力变得很差,而且容易患上平常人不容易患上的感染。

此外,大部份的患者是同性恋或吸毒者。

不仅如此,连西欧也开始发现类似的病症。

医务人员心头警惕起来,一种前所未见的流行病毒似乎开始漫连开来。

一年后,他们的想法被证实了,这新型病症被称为ACQUIREDIMMUNEDEFICIENCYSYNDROME(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简称为AIDS或爱滋病。

所谓后天,在於爱滋病并非与生具有的。

所谓免疫缺乏,在於这病症和免疫系统的能力失去有关。

所谓症候群,在於这病症并非单一症状,而是以一组不同的症状呈现。

由是,对爱滋病的战争正式掀开。

在最初,研究人员对这场战争是抱持著乐观的态度。

这些人相信,在科技进步的今天,爱滋病虽是前所未见的新病症,但仍然可以很快的予以控制及找到治疗对策。

然而,这显然是过於乐观的看法。

到目前,爱滋病已不再是局限於同性恋或吸毒者,也涉及异性恋者,妇女及儿童。

爱滋病也不再只是局限於富裕的欧美国家,也包括了较为贫困的亚非国家。

从世界卫生组织在98年12月发表的资料来看,至今已有三千三佰四十多万人患上爱滋病,大约是香港人口的五倍半(以六百万计)。

其中大约三仟两佰万是成人,女性约占一仟三佰万,而低於十五岁的儿童约为一佰二十万。

八十年代初的发现病症,八一年正式向爱滋病的宣战,却一直到84年,人们才了解导致爱滋病的病毒是所谓的HIV。

然而,为什麼一直要到八十年代才有HIV的存在?针对这疑问,当时便有不少人怀疑HIV是一些国家秘密生产而不小心流泄出来的生化细菌武器。

解开这疑问的,是灵机一触的研究人员。

这些研究人员将前文所提到的刚果土人所遗留下来的血液样本,重新拿出来化验,赫然发现在这五十年代留存的血液样本中,竟已存有HIV病毒。

这发现解开了一些人的疑惑;HIV早已存在,只是一直到80年代才在美国流行。

一般相信,爱滋病是由撤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北美洲及加勒比海等地区蔓延开来。

在八十年代初传致西欧,八十年代末更漫廷致东南亚及南亚一带,这可能要拜进步的科技所赐。

在交通不便的过去,一种新型病毒要大肆流行,需要不少的时日。

然而,随著交通的发达,人类交流的逐渐频繁,病毒的流行只需数月或数日便可迅速漫廷开来。

在研究人员的追踪下,发现早期美国的爱滋病患者,便和一名会到非洲服务的空服人员有关。

在发现爱滋病的可能源头后,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到,HIV病毒可能是源於一种非洲猴子,因为经基因分析发现,HIV的结构和猴子体内的SIM的结构极为相似。

然而,问题是,SIM如何经由猴子体内传致人体,并从而进化致专门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HIV,仍是一道谜。

揭开脑病之谜论文

脑出血患者的护理研究【摘要】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且发病急骤、病情危重,是人类死亡及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对脑血管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系统的护理是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现讨论如下。【关键词】 脑出血 护理1临床资料 我院内科2004年1月~2005年8月共收治脑出血患者43例,男30例,女13例,年龄40~83岁。入院时意识障碍5例,神志清楚38例,失语5例,口齿不清18例,其余20例语言无障碍。4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一侧肢体偏瘫。 2护理 一般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整洁、安静。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搬运。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头痛呕吐等变化,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如意识障碍加深,血压升高、脑搏缓慢、呼吸深慢而不规则、中枢性高热提示继续出血;如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轻度呼吸、加深加快、脉搏加速、血压和体温上升考虑脑病前驱症状;如一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提示脑病形成;双侧瞳孔针尖样大小、眼球固定,提示桥脑出血。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重症脑出血禁食72 h可放置胃管,给予低脂高蛋白流质及一定的水,无吞咽障碍者可给予低脂高蛋白流质饮食。遵医嘱合理安排使用脱水剂,保持静脉通畅,严禁外溢,脱水剂应快速给药,其余静脉给药应控制滴速,以防颅内增高。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肺部感染的预防及护理保持患者头偏向一侧,病情稳定后定时翻身拍背,用吸引器吸出呼吸道分泌物或误吸的内容物,痰液黏稠不易吸出者可给予雾化吸入。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泌尿系统的预防及护理对于尿失禁、尿潴留的患者,应在严格无菌操作下留置导尿,保持导尿管通畅,每4 h放尿1次,每日更换一次性尿袋,每日消毒尿道口和会阴,保持导尿管的通畅,观察尿的颜色、性质、量并记录,必要时做尿培养。7~14天后逐渐定时夹管,指导练习排尿的随意性动作,训练其膀胱功能。 便秘的预防及护理神志清醒者嘱其多吃粗纤维食物、蔬菜、水果,保证每日2000 ml的饮水量,保证3天排便1次。便秘可给予结肠环形按摩或使用缓泻剂,必要时灌肠。同时每次便后用水洗净肛门周围。 褥疮的预防及护理保持患者平卧体位,睡气垫床,在身体空隙处垫软枕,床铺要保持柔软清洁、干燥、平整无碎屑。患者要每2~3 h翻身1次,协助翻身时,动作要轻柔,避免脱、拉、推的动作,以防擦破皮肤。对身体受压发红部位定时给予温水热敷按摩或50%酒精按摩,有破损者局部涂以抗生素。红外线照射每日2次。 中枢性高热的预防及护理当脑出血患者体温波动在40℃左右,即为中枢性高热。临床护理中,要及时用50%酒精或温水在前额、头顶或颈部、腋下、腹股沟、腋窝等体表大血管处反复多次擦洗,或将冰袋放置在这些部位,也可遵医嘱用药,但降温前后要注意生命的变化并加强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口腔炎的护理对病情轻微者可饭后睡前刷牙;有活动性义齿者应取下保养洁净,昏迷及吞咽困难患者进行口腔护理每日2次;张口呼吸者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口腔,及时清除口腔分泌物。 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和出血的预防及护理昏迷及吞咽困难者24 h可留置鼻饲流管,鼻饲流质饮食。当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者应立即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并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尤其是血压的变化,预防出血性体克。同时应禁食,仅有少量柏油样便者,可进流质食物,并查血型及备血。必要时口服去甲肾上腺素,并及时补充血容量,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配合医生做相应治疗。 功能锻炼 急性期以预防为主(1)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取仰卧位时,瘫痪侧上肢垫高超过肩部,肘略弯曲,腕和手指轻度伸展,手握纱布卷,膝下放一小枕,腿外侧放沙袋以防腿外展、外旋;足底放置足板以防足下垂和外翻;随翻身变动体位为半仰卧位、侧卧位和半俯卧位。(2)被动体位:按关节活动范围进行被动运动,由健侧到患侧,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循序渐进,对肘、指、踝关节活动要特别注意,因这些部位易发生强直,应多做运动。每次每个关节每个方向活动5~6下,每天3~5次。(3)按摩患侧肢体给予轻柔而有节奏的按摩使其放松,伸肌则按摩与揉捏相结合,并按摩胸大肌,减轻其痉挛性收缩,以免妨碍肩关节运动,每天2次,每次15~20 min。 恢复期以增强患肢的活动为主对患肢进行坐、立、行的训练及各种日常训练。当患者能自行翻身后,将训练体位改为坐位,健手扶床,两腿下垂,增加脊柱和髋关节肌肉、韧带功能和坐位平衡能力。站立训练:先行辅助站立练习,后行床边站立练习,坚持循序渐进,防止肢体萎缩。行走训练:在患者站稳10~15 min而无疲劳时,即可开始步行锻炼。 日常生活训练对患者进行包括吃饭、穿衣、洗漱、如厕及室外活动等训练,帮助患者树立重新生活的信心。 心理护理脑出血患者的突然发病及其后遗症,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创伤。急性期表现出焦虑、无能为力等心理问题,患者由健康变为瘫痪,这一变故使患者感到悲痛欲绝,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部分患者由脑出血所致性格怪异,使家人难以接受。针对患者各种情绪反应可采用交谈笔记、手势辨认,充分了解其需求,告诉患者功能障碍经过积极锻炼是可以恢复的,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出院指导脑出血患者病程长,大部分患者往往没有完全康复就出院。护理人员就要教会其家属掌握一定的护理知识,如休息的环境要通风、透光、安静,地面不宜过滑、不能独居、心情开朗乐观,生活有规律;饮食宜低脂、高蛋白、富含纤维素;加强肢体或语言训练;家属要鼓励和督促患者服药,控制血压,以防复发。 3护理体会 脑出血作为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神经系统常见病,造成的后遗症有肢体瘫痪、失语、心理障碍等。以上43例患者经过我科医生的积极治疗,护士的系统护理,患者及家属的密切配合,患者肢体肌力、语言功能、大小便功能及心理状态均有明显好转。有32例患者生活能自理,8例患者能重返工作岗位,3例患者需协助生活,无一例伴有并发症而出院。疾病的愈合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药物治疗对脑出血患者只能取得一定的疗效,而系统的护理往往对疾病的观察,并发症的预防和疾病的康复有较理想的改善作用。

SCI论文2篇,核心期刊论文50篇。代表作品:(一)代表性论文:(1) 成人形Leigh综合征临床,影像与病理学研究,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6,13(1);(2) 突眼-痴呆-帕金森综合征-脑白质病变-颅内多发血管异常,疑难病例析评,中华医学杂志2010,90(15);(3) 桥本氏脑病临床特征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2,32(3);(4) 椎基底动脉夹层的临床与影像学特征分析,北京医学2013,35(5);(5)Hashimoto‘s encephalopathy cases: clinical experience,BMC Neurology 2012,12.(二)代表性著作:《神经病学,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王新德总主编,魏岗之主编,张津 副主编)

  • 索引序列
  • 艾滋病起源之谜论文
  • 艾滋病的起源论文
  • 艾滋病起源论文参考文献
  • 艾滋病起源与发展史论文
  • 揭开脑病之谜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