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178

绰号昵称
首页 > 学术期刊 > 某城市贫困问题研究探讨论文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libby131313

已采纳

写作思路:确立中心,围绕选材,确定重点,安排详略,选材时要注意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选择真实可信、新鲜有趣的材料,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鲜明、深刻地表现出来。

朋友,如果我说贫穷也是一种财富,你会相信吗?请你不要惊讶,因为对我来说,贫穷是一笔无法估量的财富。

我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里,那里除了碧水青山,就是云雾缭绕。没有平坦开阔的大路,没有城市里马路旁一闪一闪的红绿灯,也没有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车辆,更没有耸入云霄的摩天大厦……穷,可以说是家乡最显著的特征。但正是这块贫穷的土地,帮我养成了许多富家子弟没有的习惯。

我不会遇到一点困难就哭泣,也不会因为别人的不理解而伤心,更不会因为他人无端嘲笑而自卑。也许你会说我没有自尊,但我不介意,因为我有一颗上进的心,别人的嘲笑与轻视不仅不会磨灭我的理想,反而成为我前进的动力,这一切都是贫穷赋予我的财富,是它告诉了我人生的坎坷,是它时刻提醒着我,生活需要奋斗。

我不会因为学习繁重而发脾气,也不会因为生活的艰辛而抱怨,更不会因为穿得破旧而自卑。也许你会说我假坚强,但我不介意,因为吃苦的习惯早已扎进我心里的那方土地,只要根埋在地下,我就不在乎别人怎么说我。

我不会因为承受不了学习的重压而中途辍学,也不会因为生活的艰辛而在父母面前诉苦,更不会因为一点困难而轻易放弃。学习本来就是苦差事,我知道,只有吃苦耐劳,才会有梅香扑鼻,才会有钢铁炼成。

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贫穷压弯了腰。人生之路本来就充满坎坷,不要被这一点挫折吓倒。泡一泡苦水,方知万物的不易,经历了贫穷,才更懂得珍惜。感谢你,贫穷的生活。

165 评论

七月小太阳

关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贫困大学生是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近年来,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引起了社会和高校的高度重视。本文探讨了贫困大学生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极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中的弱势群体,也是令人关注的特殊群体,约占高校学生的五分之一。经济上的窘迫使这些学生为生存和求学而奔波,使他们承受着经济和心理上的双重压力。做好贫困大学生的工作既是体现高等教育公平的要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贫困生中不乏有积极向上、自强不息、勤奋好学的优秀者。但是,大多数贫困生不但负担着巨大的经济压力,还承受着由此所带来的精神压力。这些问题很容易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学习择业等方面,具体表现为: (一)自卑心理 自卑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最典型的心理特征,也是他们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有着强烈的自尊意识,希望成为老师和同学尊重的对象,但由于自己成长环境的制约,贫困生感觉与其他学生存在着知识面、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在学校各项活动中也相形见绌,导致他们很难达到维护自尊的目的。在矛盾冲突中,把经济上的不如人、见识上的不如人扩大到能力的不如人,以致扩大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对自己产生怀疑,陷入自卑心态。尤其是刚刚进入大学的贫困新生,远离了在高中阶段因学业成绩优秀得到同学崇拜和老师赞扬的目光,有着一种强烈的失落感,从而也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二)焦虑心理 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贫困生由于家庭负担重、思想压力大,经常处于一种悲观和不安的焦虑状态。有的贫困生为家庭焦虑,他们或是不放心父母多病的身体,或是担心家中的欠债增多,或害怕家中再发生意外;有的贫困生为生活费用和学习费用焦虑;也有的贫困生担心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愧对父母而产生焦虑。贫困生这些过于持久或过度的焦虑体验,会损害他们的正常心理活动,从而影响其正常学习和生活。 (三)嫉妒心理 嫉妒是指人为竞争一定的权益,对相应的幸运者或潜在的幸运者怀有的一种冷漠、贬低、排斥、甚至是敌视的心理状态。作为贫困生自知经济不如其他同学,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贫困生的内心尤为敏感,容易产生嫉妒之情。对于富裕同学表现出来的傲慢和优越感,随心所欲,用钱大手大脚,心生不满,产生憎恨。长期形成这种偏见情绪,既会让贫困生性情孤僻,又会影响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 (四)封闭心理 一部分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明显表现出自我封闭的现象。一是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担心自己寒酸的外表和 拮 据的消费让人看不起,只好采取逃避的方式以免自尊心受挫。二是不愿意让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的贫穷和困难,想方设法加以掩盖,靠自己的忍受和个人的努力渡过难关。三是对周围的人和事异常敏感、多疑,往往担心别人不能正确理解和接纳自己而把自己封闭起来,离群索居,独来独往,缺乏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 (五)粉饰心理 部分贫困大学生由于不能正确看待自己所面临的困难,担心因为困难而让人看不起,就采用各种手法伪装自己,掩饰自己,平常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与真实情况极不相符,甚至完全相反。如平时可以省吃俭用,但衣着打扮却特别讲究;平时囊中羞涩,但在同学聚会时很大方;平时表现平平,但在同学面前总要表现出一种傲气,做出高人一等的姿态。甚至把贫困当作一种耻辱,不愿意接受老师的关心。 (六)愧疚和无奈心理 贫困大学生,大多有相似的家庭背景,或地处交通闭塞、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滞后的贫困山区;或兄弟姐妹同时上学,家庭经济负担异常沉重;或父母积劳成疾、体弱多病挣钱困难;或家庭遭遇人力无法抗拒的灾害等。这些情况都使贫困大学生为自己不能自立而苦恼,不能为父母、为家庭减轻压力而焦虑,他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而表现出无奈和失望,生活在自责、愧疚的心理状态中。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导致贫困大学生负面心理特征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家庭、学校及个体。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个体的心理素质导致心理问题 由于家庭经济 拮 据的困扰,部分贫困大学生不能正确认知和悦纳自我,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水平不高,容易发生自我评价偏差。这种偏差往往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使他们在思索自我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时难以正确认知,因而产生了各种心理问题。有些贫困生认为,作为贫困生就应该得到学校的关心和大家的照顾,一旦自己认为得到的关心和照顾不够时心理就会不痛快、烦恼、哀叹甚至愤怒的情绪也随之而生。部分贫困生把贫困当成生活中难以承受的挫折,生活态度消极,当面对困难和失败时又把贫困作为逃避和退缩的理由,形成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这些错误认知,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危害,加剧了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129 评论

yy瘦胖纸

浅论我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贫困是一个社会问题,还是一个贫困人口自身必须面对的个人问题?尽管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对于贫困的理解要在更大的社会系统背景中进行,而不是仅仅关注贫困人口这一亚文化群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贫困是一个经济匮乏的现实,但贫困的持续以及在其持续的过程中引发并连带的其他相关问题(如犯罪、受教育程度低下等)表明,改善贫困人口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不足以减少所有与贫困相关的问题。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一宏观背景中,对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理解离不开这一背景。何谓“转型期”?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包含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当前我国社会转型具备以上涉及的所有情况。何谓“城市贫困人口”?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定义认为,城市贫困人口产生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中,主要表现为:部分社会成员由于缺乏必要的资源而在一定程度上被剥夺了正常获得生活资料和参与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权利,并使他们的生活持续性地低于社会的常规生活标准[1]。文森特·帕里罗在《当代社会问题》一书中指出,公认的社会问题一般具备四个要素:第一,它们对个人或社会造成物质或精神损害;第二,它们触犯了社会里一些权力集团的价值观或准则;第三,它们持续很长时间;第四,由于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群体会作出不同评判,对它们的解决方案也往往多种多样,因而在如何解决的问题上难以达成一致[2](P6-13)。这四个要素可以简单归纳为四点:即对个人或社会的损害;对权力集团标准的触犯;持续性;过多的解决方案。本文将基于上述对我国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理解,以及界定社会问题的四个要素来论述当前我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一、转型期与城市贫困人口新中国成立以前,城市贫困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重不低于60%,城市贫困人口相当普遍。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城市中基本上不存在贫困人口,存在的是与全国农村基本一致的“共同贫困”人口,全国人民都在“共同贫困”的状态下生活着,这从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城市贫困人口面临的问题相当严重。进入改革开放以来,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以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政策号召,打破了“共同贫困”的局面,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出现了许多百万富翁,但随之也产生社会收入分配不均的问题,城市中贫困人口逐年上升[3]。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展,社会转型和城市社会结构的急剧变迁,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有企业进行了全面的改组和调整,这使城市下岗职工迅速增加。在当前社会救济制度和失业保险尚未健全的条件下,相当一部分的失业和下岗人员在再就业之前就已经进入城市贫困人口的行列,同时,一些退休较早和仅依赖退休金生活的老年人也极易陷入贫困。除此以外,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城市中还存在着大量农民工,他们往往收入较少、缺乏社会保障,也容易成为城市中的贫困人口。根据官方统计,截止到2008年3月31日,中国城市贫困人口有2200万人,平均保障标准为每人每月173元人民币。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的研究报告则表明,城市贫困人口规模被低估了,实际数目约4600万人,占总城镇人口的8%,这个比例要高于农村[4]。城市贫困人口的扩大,不仅会导致城市贫困家庭生活困难,而且还会引发城市社会中的一系列其他相关问题。二、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对个人和社会的损害因贫困造成的后果,不仅对贫困人口本身有害,也对社会有害。首先,对于城市贫困人口自身及其家庭来说,贫困的现实对他们的健康、教育、就业、住房、家庭生活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一定程度的损害。在商业化的城市社会中,贫困人口的购买力低下,这不仅会导致他们在物质生活方面困难,而且还会导致他们难以平等地享用城市教育、医疗及其他各方面的服务。城市贫困人口在这些方面的落后会使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生理素质低于非贫困人口,从而间接地导致他们的社会阶层地位下降,同时,也导致“贫困代际传递”,使他们的下一代仍可能面临贫困的窘境。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贫困人口却无法公平地像非贫困人口一样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质量提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对贫困人口的一种社会排斥。其次,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存在也对社会有着负面影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城市贫困人口劳动力资源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影响社会生产的增长,从而制约社会的供给水平;城市贫困人口群体由于经济条件匮乏,消费能力和水平都低下,从而制约消费需求的扩大。第二,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制约着城市化的发展。农民变为市民是城市化的必经之路,而日益增多的城市贫困人口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第三,城市贫困人口的增多以及贫困程度的加剧影响社会的稳定。城市贫困人口大多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贫困人口的最低生存需求,但在健康、教育和社交方面,这些人口许多最起码的需求还是无法得到满足,而且还面临社会歧视、子女教育等精神和心理上的压力。现实生活中面临的这些问题和心理的不公平感可能会刺激他们发生越轨行为甚至犯罪,从而危害社会的安定与团结[3]。三、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对某些权力集团标准的触犯文森特·帕里罗在解释“对权力集团标准的触犯”这一要素时指出:“所有社会都包括若干个阶层或等级,它们有不同程度的权力和声望……然而更为通常的情况是以经济为基础划分的等级,统治阶层的划分主要是由人们的职业威望及财富累积所决定的。地位较高的人明显地拥有最多的权力和制定社会规程、决定政策以及推进社会活动的影响力。”[2](P7)在我国,情况却有所不同。职业威望及财富累积只能用来决定它们的拥有者在社会分层中的位置,而社会规程、政策等是由国家的政府部门根据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制定的。如果说我国的城市贫困人口触犯了某些权力集团的标准,那么,更多地意味着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给政府管理社会及调动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麻烦,以及政府为解决贫困问题进行收入再分配而引起“富人阶层”的不满,这在一定程度上便是城市贫困人口问题间接地触犯了“富人阶层”的利益。一方面,城市贫困人口的大量出现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一系列其他社会问题制约着社会、经济等的顺利发展;另一方面,政府为解决贫困问题势必要实施针对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医疗保险等,而用于这些措施的经济支出来源于国家税收,这样,城市贫困人口问题也就间接地触犯到税收对象(有一定收入的人)的利益。从这两方面来说,我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也会触犯到社会中某些权力集团的价值观或准则。四、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持续性在我国,虽然贫困问题早已存在,但城市贫困人口问题是在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凸显出来的,主要是制度性贫困。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过去相当长时期内形成的一整套就业、住房、教育、医疗以及退休等社会保障已失去了效用,而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保障体制正在逐步的健全中,在这种形势下,城市中原有体制下的获益者成为体制变革的利益受损者。那些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不具有劳动力技能的体力劳动者或接近退休年龄的没有一技之长的工人成为被劳动力市场首先抛弃的人,这些人的生活水平下降或直接步入贫困的行列。然而,在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的变革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制度性的下岗与失业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随之,这部分城市贫困人口会长期存在。此外,随着转型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贫困人口也逐渐向城市中蔓延。世界银行的Martin Ravallion (2001)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过程中,贫困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速度要快于城市化速度,结果造成了发展中国家的农村贫困快速地向城市移动[5]。城市化发展是中国社会转型不可避免的趋势,取缔户籍制度和城乡经济融合成为持续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当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选择在城市定居生活之后,如果城市经济增长不能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城市仍将他们排斥在城市福利政策和公共服务大门之外,这些庞大的边缘化人口就极易演变成脆弱的群体,加大城市贫困人口的数量。可见,在当前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中,城市贫困人口将会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城市化的发展而持续地存在。五、对城市贫困人口问题的过多解决方案为解决我国城市贫困人口问题,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对策。例如,针对下岗职工的“两个确保”,即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针对全国城镇人口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失业人员的免费再就业培训;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以及城市扶贫小额信贷等。虽然这些措施的实施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没有最终消除城市贫困人口,一部分城市贫困人口“脱贫”以后不久就又“返贫”,城市贫困人口问题依然随着转型期社会的发展而存在,并演变出更多的城市社会问题。综合以上分析,在我国转型期的这一社会背景下,城市贫困人口不仅给自身及其家庭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害,也给社会的良性运行带来不利影响,同时,城市贫困人口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或间接地触犯到社会中其他一些阶层的利益和准则。不仅如此,城市贫困人口问题将会随着社会转型的长期性而在我国社会结构中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虽然我国针对贫困出台过非常多的解决办法,但是城市贫困人口问题仍未得到妥善的解决,因为城市贫困人口问题植根于我国社会转型这一社会背景中。由此可见,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城市贫困人口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

315 评论

踏雪1230

年轻时的左拉很穷。为了抵挡饥饿,他拿捕雀器在屋顶上捉麻雀,用挂窗帘的铁丝

230 评论

芒果小丸子哟

以前写过类似的可以从城镇化入手的人文地理 区域规划 方面的推荐一个思路给你吧摘自新闻的实现城镇化移民战略 确保移民安稳致富娄底市娄星区水库移民开发管理局 颜周雄(2010年5月19日)娄底市娄星区黄泥塘街道办事处双园社区位于娄底中心城区西北部娄涟高等级公路旁,是2006年9月成立的新社区,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辖原双江乡清桥村移民计124户528人及潇湘职业学院、涟鑫佳苑房地产开发公司、钢城混凝土有限公司等5家民营企事业单位。该社区成立以来,在计划生育、招商引资、治安治理、环境卫生等方面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说起移民后的变化,二组居民贺文龙显得很激动:“过去住离城区最偏远的低矮潮湿的土砖房,出门要爬坡,喝的是山涧水,信息闭塞,现在社区环境干净整洁,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均安装到户,人们安居乐业,娄星区委、区政府为移民办了一件大好事”。一、科学决策,选准移民脱贫路子娄底市娄星区双江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供水为主,兼顾防洪、旅游功能的中型水利工程。水库的修建,将淹没该区双江乡清桥、义坪、坪底三个村的部分土地和房屋,其中坪底村需征林地亩,义坪村需征林地、旱土、水田亩,清桥村需征土地842亩,移民124户528人,其中外迁安置113户494人,后靠安置11户34人。由于多种原因,1999年水库工程立项时就包括移民安置,水库移民安置工程经费需由地方政府自筹解决。移民的困苦一直是区委、区政府的牵挂。为改变移民贫困落后面貌,让他们过上安稳富足的日子,2004年5月,区委、区政府决定举全区之力,实施城镇化战略,走集中安置为主移民的路子,在城郊原区园艺场的土地上集中安置双江乡清桥村移民,帮助移民在城镇安居乐业。二、以人为本,做好移民搬迁安置为认真做好移民向城镇适度转移这个任重道远的安置工程,区里成立了由区委、人大、政协主要领导任顾问,区长任组长,区委、人大、政府、政协分管或联系农业的领导任副组长,区直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双江水库移民安置工作领导小组,从区直各相关单位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移民安置工程指挥部,下设办公、征地拆迁、群工、工程、后勤等部室,全面开展相关工作。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2003年6月至2004年5月为第一阶段,主要是调查了解移民安置意愿,考察移民安置地点,讨论移民安置办法,摸清水库淹没实物指标,争取上级政府资金支持;2004年6月至2005年7月为第二阶段,主要是依法解除区园艺场土地承包合同并改制,移民安置区规划报批和土地报批、征用,出台移民安置办法,水库淹没实物指标丈量和补偿协议签订;2005年8月至2007年8月为第三阶段,主要是移民安置工程施工,移民安置宅基地分配,移民搬迁到安置区临时定居和新建住房,移民安置工程验收、结算。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为第四阶段,主要是移民安置工程合同审计,工程竣工结算,财务审计,资料整理归档。为争取市里的支持,区委、区政府多次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陪同市委、市政府领导到水库移民原居住地视察,了解水库移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市委、市政府急工程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解决重大问题,分5年为水库移民安置工程筹措经费1400万元。区财政在财力十分微弱的情况下,打紧非生产性开支。每年投入200万元,确保水库移民安置工程顺利实施。通过5年多的艰苦努力,双江水库移民安置工程工作基本完成,工程总投资万元,其中征地拆迁补偿万元,工程建设万元。移民在未搬迁前仅有陈旧的砖木结构房屋平方米,而在安置区新建砖混结构楼房平方米,是原来的倍。每个移民在安置区还分得了亩土地,该地适用于种植蔬菜,经济收入明显提高。三、多措并举,确保移民安稳致富移民安置后,如何使移民尽快适应当地生产生活,走上健康发展的致富之路,是各级政府思考的又一重大问题。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决定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处理化解相关遗留问题和矛盾,做大做强后扶产业。2006年经上级批准,以500多名双江水库移民为基础,成立双园社区。由社区居民选举产生了居民小组长和妇女专干,成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和社区警务室,实行移民自治。几年来,居委会的同志积极主动,组长、妇女专干、党员充分发挥作用,解决了不少遗留问题。同时多方向上争取资金,惠及广大移民。2007年来,仅每年发放到户的后期扶持资金达31万元;每年发放低保资金达20万元;逢年过节和有人重病的时候,社区还给予及时的慰问关心。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近3年来,区政府共投入60万元,居委会及居民自筹近10万元,完成了1700米长、6米宽的社区公路硬化,修建了近1000米的公路排水沟,社区绿化、活动场地也在抓紧建设。社区还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发展移民经济。先后引进3000万元的钢城混凝土有限公司和400万元的矿石加工厂,成立了运输队和装卸队,共安排20多名劳动力就业。如今,社区每年的劳务工资、土地租用等收入近60万元,居民也由外出打工转为在家门口就业,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的980元一跃到了2009年的2800元,走上了稳定致富的发展道路。还可以参考这个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县域经济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纽带,而城镇化又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全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把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与推进城镇化进程有机结合起来,以县域经济的发展来推动城镇化进程,是一条符合甘肃实际的发展路子.县域经济是属于区域性经济概念,是一个县(市)范围内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总量的总 和.它以县城为中心,集镇(尤其建制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经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现状1.据统计,全省县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0%以上;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县域基本建设投资占全省的90%以上.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撑力量.2.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农业和农村经济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粮、棉、油、肉禽、蛋、菜等主要农产品全部产于县域单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不仅繁荣了农村经济,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全省工业的发展,也有效地满足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县域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3.随着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县(市)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实施"工业兴县、工业强县"战略,大力发展壮大工业经济,加快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工业经济支柱作用日益凸现,县域工业经济实力日益壮大,在全省工业经济布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4.县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消费市场.占全省人口74%的乡村人口中蕴藏着巨大的消费市场.2003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还远处在不饱和状态,如全省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洗衣机台,而农村只有台;电冰箱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台,农村仅台;彩色电视机城镇拥有台,农村拥有台;照相机城镇拥有架,农村拥有架;摩托车城镇拥有辆,农村拥有辆.全省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仅占全省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县域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经济活动内容的广泛性、综合性、多样性.在县域这个范围内,既有城镇经济,也有乡村经济;既有第一产业,也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多种所有制全面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比重高.总体看,甘肃省县域经济还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也可以说是农村经济的基本单元.(二)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县域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据统计,目前全国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为:GDP平均为亿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元.全省县域经济GDP超过亿元的县有9个,占全省县域单位的;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7个,占全省县域单位的8%;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超过元的县域25个,占全省县域单位的29%.甘肃省绝大部分县(市)财政都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基本上都是财政补贴县.落后,对资金和人才缺乏吸引力.甘肃省山区县占到了全省县域单位的.县域经济中,人均GDP最高的已达34344元,最低的仅1005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县7305元,最低的县仅41元.2.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进程缓慢.横向比,近年来甘肃省城镇化水平一直处在全国倒数第2、3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以上.由于近年乡镇企业的萎缩,农民收入的减缓,财政支付能力的弱化等,小城镇建设步伐放慢了.小城镇建设相对滞后,功能发挥不明显,转移农业人员难.同时,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城镇功能的发挥.3.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落后.表现在农业比重偏大,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农民增收难.工业比重偏小,工业经济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优,生存发展难.企业数量多,但规模普遍较小,骨干企业少,产业层次低,重复建设严重,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民营经济发展不快,整体素质不强,发展壮大难.2003年全省非公有制为亿元,仅占全部经济总量的,与发达省份相比相差近30个百分点.4.多数县域财政十分薄弱,赤字严重.甘肃省收支倒挂县域个数占全部县域个数的比例高达,财政赤字严重削弱了县域作为社会公共物品基本提供者的能力,许多县无力改善社会公共设施并提供良好的教育及卫生等社会服务,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财政拮据,乡、村债务包袱沉重,促进经济发展难.县级财政基本上是个吃饭财政,几乎没有资金支持经济建设.乡镇和村级由于多年积累已是债台高筑.财政杠杆作用难以发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弱化.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直接推动着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进程的快慢,又反过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当前甘肃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和收入问题.现阶段甘肃省城镇化的水平较低,提高甘肃城镇化水平是解决甘肃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和途径.小城镇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和交汇点,因而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应当看到,发展县域经济,小城镇这个层次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培育城乡统一的商品和要素市场,整合城乡各种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小城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小城镇发展,是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二)城镇化是加快县域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推进城镇化可以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县域经济产业升级.作为欠发达地区,面对全省二、三产业发展从分散到集聚、工业化与信息化交织在一起的新形势,发展县域经济必然要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充分发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效应,增强城镇在资源、人才、技术、产业、商品和信息的集聚功能和带动作用,从而以城镇为平台,推动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促进县域经济不断壮大.(三)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间的差异,主要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差距.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下,欠发达地区及其县域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进程相对滞后,人口居住相对分散,二三产业就业门路少,县域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作为欠发达地区,甘肃省在迅速壮大县域经济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努力推动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化水平呈正相关,城镇化水平越高的省份,农民收入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超低的省份,其农民收入水平越低.从城乡居民收入看,甘肃省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城乡收入比为,城乡差距颇大.加快欠发达地区县域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充分发挥城镇在吸纳农村人口、扩大二三产业就业门路的功能,同时,还能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进的发展格局.(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2003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67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其中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县有36个,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县有23个,分别占全省县域单位的、;县域经济中,人均GDP全国平均水平是6439元,甘肃省县域人均GDP为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9%.甘肃省贫困地区的差距更大,离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还相差很远.这就要求甘肃省县域经济必须保持更快的增长速度,只有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才能如期实现小康目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本确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日益明显地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因此,县域经济的制度创新,必然是以市场为取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的,必然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的目标,应是通过对农业生产制度、土地制度、产权制度和社会组织制度的调整和完善,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县域经济发展新体制和新机制.从所有制角度看,多数县域经济是以非国有制经济、特别是个私经济为主体的.因此,个私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个私经济一般具有经营机制灵活、市场竞争意识强的特点,对政府没有依赖关系,而对活跃县域经济能起到较为显著的作用.从实践看,近年来个私经济发展较快的县份,一般经济增长速度也较快.而一些县属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县份,由于体制等因素的制约,这些企业不仅难以成为财源,反而成为县级财政的沉重包袱.因此,对一些县属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经济发展面临困境的县份而言,积极发展个私经济,无疑是一个选择.当然,这不是说县域经济发展可以忽略国有经济,在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县份,还应加大对国有经济的改革力度.在充分搞活县属国有经济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支持城乡个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积极发展城乡集体经济和各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使所有制结构更加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多层次性的特点,使县域经济能够形成更多的新的增长点.从管理角度看,县级政府的合理定位,对县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所谓政府的合理定位,是相对于目前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存在的"越位"、"错位"和"缺位"而言的,就是政府要不断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代行企业和市场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为微观经济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关键看县域,难点在农村.观念落后无疑是影响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须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眼界入手.

234 评论

相关问答

  • 压疮的问题探讨论文题目

    压疮又称压力性溃疡,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随着护理质量评价体系的推广,压疮已成为衡量医院护理质量的一项主要指标。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压疮护理论文,供大

    兜兜有糖sd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贫困问题论文研究方法

    问题一:导致人贫穷的原因有哪些呢? 贫困问题和其它社会经济现象一样,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思想体系、不同的学科,对它的定义和看法是不同的。 导致贫困的原因

    么里斯古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某城市贫困问题研究探讨论文

    写作思路:确立中心,围绕选材,确定重点,安排详略,选材时要注意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选择真实可信、新鲜有趣的材料,以使文章中心思想鲜明、深刻地表现出来。 朋友

    绰号昵称 5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某市人口问题的统计研究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增长迅猛。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人口问题的对策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流动人口家庭教育

    拉菲兔兔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贫困问题的研究论文

    问题一:导致人贫穷的原因有哪些呢? 贫困问题和其它社会经济现象一样,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思想体系、不同的学科,对它的定义和看法是不同的。 导致贫困的原因

    蔓陀花主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