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鉺三鉺洞
《求是》杂志集中宣传共产主义中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求是》杂志的作者《求是》杂志的作者是中国共产党各层级的领导人或干部,也包括中国解放军军队的各阶层等。
步步惊心生活
[①] 党的十七大报告不仅提出要在国际社会中与世界各国在“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而且要在国内社会中“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参见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求是》,2007年第21期。[②] 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 Mass.: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1, .[③] 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p. 387。对这一点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先秦儒家在论证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的时候,既有性善论的论证(孟子),也有性恶论的论证(荀子)。[④] John Rawls, “The Domain of the Political and Overlapping Consensus”, in John Rawls, Collected Papers, edited by Samuel Freeman, Cambridge, Mass., London, Englan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 473.[⑤] John Rawls, Political Liberalis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 p. 36. 参见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第37页。中译本把“reasonable”译成“理性的”,而把“rational”译成“合性的”,但笔者认为罗尔斯对“reasonable”的理解类似于中文的“合乎情理”,故主张译成“合理的”,而“rational”一词则常常用在“theory of rational choice”(理性选择理论)之类的词组中,故主张译为“理性的”。[⑥]John Rawls: “Reply to Habermas”, in John Rawls: Political Liberalism, pp. 388-389.[⑦]Jürgen Habermas, Vorstudien und Ergaenzungen zur Theorie des kommunikativen Handelns,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1995,. “合理共识”在这里的德文原词是“vernuenftige Konsensus”,其中的形容词“vernuenftige”与罗尔斯著作德译本中对应于“reasonable”的那个词是同一个词,见John Rawls, Die Idee des politischen Liberalismus: Aufsaetze 1978-1989, 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1992, 第98页。在该页上,英文的“the reasonable”和“the rational”(见John Rawls, Political Liberalism, ),分别被译为“das Vernuenftige”和“das Rationale”。[⑧]尤根·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关于民主和民主法治国的商谈理论》,童世骏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第132页。[⑨]John Rawls: Political Liberalism, p. 58 .[⑩]哈罗德·格里门:“合理的退让和认知的退让”, G. 希尔贝克、童世骏编:《跨越边界的哲学—挪威哲学文集》,童世骏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67页。[11]哈罗德·格里门:“合理的退让和认知的退让”,《跨越边界的哲学—挪威哲学文集》,第368页。[12]哈罗德·格里门:“合理的退让和认知的退让”,《跨越边界的哲学—挪威哲学文集》,第385页,注3。[13]哈罗德·格里门:“合理的退让和认知的退让”,《跨越边界的哲学—挪威哲学文集》,第135页。[14]哈罗德·格里门:“合理的退让和认知的退让”,《跨越边界的哲学—挪威哲学文集》,第373页;参见John Rawls, “The Idea of an Overlapping Consensus”, John Rawls, Collected Papers, edited by Samuel Freeman, Cambridge, Mass., London, Englan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 434。[15]John Rawls: Political Liberalism, p. 49.[16] John Rawls: Political Liberalism, p. 59.[17]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梁漱溟全集》第3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23页。[18] Charles Taylor, “Conditions of an Unforced Consensus on Human Rights”, East Asian Challenge for Human Rights, edited by Joanne R. Bauer and Daniel A. Bell,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p. 124.[19] Charles Taylor: “Conditions of an Unforced Consensus on Human Rights”, East Asian Challenge for Human Rights,p. 125.[20] Jürgen Habermas, “Reconciliation through the Public Use of Reason”,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Volume XGII, No. 3, March 1995, p. 115.[21] Jürgen Habermas,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Volume 2, translated by Thomas McCarthy, Boston: Beacon Press, 1987, p. 17。罗尔斯在《正义论》、尤其是《政治自由主义》中讨论的规范,主要处于“原则”层面。[22] Jürgen Habermas, “Reconciliation through the Public Use of Reason”,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Volume XGII, No. 3, March 1995, p. 122.[23] John Rawls: “Reply to Habermas”, in John Rawls: Political Liberalism, pp. 386-387。[24] John Rawls: “Reply to Habermas”, in John Rawls: Political Liberalism,p. 385.[25] John Rawls: Political Liberalism, pp. 3-4.[26]转引自尤根·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第78页。[27] Jürgen Habermas, “Reconciliation through the Public Use of Reason”,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Volume XGII, No. 3, March 1995, p. 122. 亦见尤根·哈贝马斯:《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第79页。[28]如果说哈贝马斯完全忽视这点,可能有失公允,因为他之所以强调他所理解的“政治文化”(一个群体通过共同的政治过程而形成的文化,而不仅仅是与政治过程相关的文化),就是为了替普遍主义政治找到一个特殊主义基础,详见童世骏:“政治文化和现代社会的集体认同”, 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编《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此外,在近年来有关宗教的讨论中,哈贝马斯认为在不同的宗教-世界观之间,存在着一些有关人类的自我理解的最低量共识,而这种伦理共识支持了用商谈论的道德理论所理解的道德,详见童世骏:“‘后世俗社会’的批判理论—哈贝马斯与宗教”,《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29] John Rawls: Political Liberalism, p. 176.[30] Charles Taylor, Sources of the Self: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ity Identit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Mass, 1989, p. 515.[31] Charles Taylor, Sources of the Self: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ity Identity,p. 515.[32] Charles Taylor, Sources of the Self: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ity Identity,p. 516.[33] Charles Taylor, Sources of the Self: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ity Identity,p. 521.[34] Charles Taylor, “Conditions of an Unforced Consensus on Human Rights”, East Asian Challenge for Human Rights, p. 137.[35] Charles Taylor, “Conditions of an Unforced Consensus on Human Rights”, East Asian Challenge for Human Rights,p. 138.[36] Charles Taylor, “Conditions of an Unforced Consensus on Human Rights”, East Asian Challenge for Human Rights,p. 138.[37]Charles Taylor, “Conditions of an Unforced Consensus on Human Rights”, East Asian Challenge for Human Rights,p. 138.[38] 参见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已卯五说》,第71页。[3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页。[4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0页。[4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85页。
粘土宝宝
【参考文献】[1] 赵燕.视觉传达设计概论纲要[J];包装世界,1996年01期[2] 杨屏.视觉传达设计的现代化与国际化趋向[J].西北美术,1999年04期[3] 陈湘.谈现代视觉传达设计的起源和发展[J].财贸研究,2000年06期[4] 何洁.当代视觉传达设计散论[J].装饰,1998年01期[5] 鬲波飞.网络媒体的视觉传达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学报,2002年[6] 华佳.视觉传达设计与视觉思维[D].苏州大学学报,2004年[7] 孙超英.信息时代的视觉传达设计[N].中华读书报,2002年 【参考文献】[1] 潜铁宇 熊兴福 《视觉传达设计》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 杨伟 《关于网络传播中视觉传达设计的研究》 电化教育研究[3] 李金辉 《简述多媒体中的视觉传达》 理论观察2008年第5期[4] 葛中 《多媒体设计与视觉传达》 考试周刊2007年第23期[5] 余义虎 《视觉传达设计多元特征与表现》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参考文献】[1]刘丹.视觉元素在网页设计中的运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6 (02)[2]杨西惠.网页设计的视觉要素与编排创意[J].装饰,2005 (04) 【参考文献】[1]《现代十大设计理念》.何晓佑.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 8 [2]《视觉传达设计实践》.靳埭强.上海文艺出版社. [3]《视觉传达色彩设计》.崔唯;周钧.中国青年出版社. [4]靳埭强·身度心道——中国文化为本的设计·绘画·教育[M].安徽美术出版社,2008,(5) [参考文献]: [1] 设计[EB/OL]. 百度百科. [2] 尹定邦. 设计学概论[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54-55页 [3] 霍思比.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Z].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09. 第388页-389页 [4] 朱彧. 设计艺术概论[M]. 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 第3-4页、第158页 [5] 视觉传达设计[EB/OL]. 百度百科. . [6] 李砚祖. 视觉传达设计的历史与美学[M]. 北京: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2-3页 [7] 曾宪楷. 视觉传达设计[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第1-2页 [8] 吴鑫. 设计教育当随时代——论信息技术的发展与视觉传达设计学科的课程改革[D]. 中国优秀博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6. [9] 冯玉雪. 艺术设计与社会经济发展[J]. 美与时代, 2003(09). 第51-52页 [10] 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C/OL]. 新华网. [11] 黄梅荣. 艺术设计教学创新——数码媒体的重要性[J]. 装饰, 2004(12). 第88-89页 [12] 贾凤兰. 文化创意产业的由来与发展[J]. 求是,2009 (24). 第53页 [13] 张幼云. 美术教育大视野——中外高等美术教育比较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4页、第46页、第150-153页 [14] 国内外创意产业的发展概况[EB/OL]. 金羊网. [15] 杨德广 王勤. 从经济全球化到教育国际化的思考[J]. 教学研究(河北) ,2000年第23卷第四期 第292页 [16] 张小鹭. 现代美术教育学[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第2页、第175页 [17] 吕村. 艺术设计教育学科课程设置的回顾与现状[J]. 中州大学学报, 2009(02). 第79页 [18] 陈晓英. 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索[J]. 电影评介, 2008(22). 第85页 [19] 张梦. 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视觉传达设计教育的考察[J]. 艺术教育, 2009(05). 第14页 [20] 彭亮. 台湾高等设计教育特色及对大陆设计教育的启示[J].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03(12) 第68-71页 [21] 曹田泉. 设计艺术概论[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09. 第17页 [22] 翁丽芬. 中国高校设计艺术教育发展的现状与改革对策研究[D]. 中国优秀博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 [23] 汪晓春. 美国辛辛那提大学设计、建筑、艺术和规划学校的设计教学[J/OL]. 中国设计在线网站. [24] 赵倩. 设计艺术教育与人文精神——论高校设计艺术专业教育中人文社科课程设置的必要性[D]. 中国优秀博硕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7. [25] 林采霖. 设计院校与设计业界建立双向多元化合作之研究[J]. 装饰, 2005 (03). 第77页
引用参考文献方法如下: 一、不能抄袭 1、对于观点,需要重新总结,用自己的话适合自己文章的语言,重新在文章中描述一遍并注释。 2、对于数,需要准确地使用数据的环
加以注释,并标明出处。对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参考、引用过的观点,材料加以注释,标明出处。即表明言之有据,也反映实水求是、尊重别人劳动的治学态度。学术论文列出引用的最
《求是》属于期刊文章,需要引用作为文献时,应标注字母J。《求是》杂志是中共中央主办的机关刊物,是党中央指导全党全国工作的重要思想理论阵地,担负着深入宣传马克思列
2010,《中国农村金融论纲》,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金钱统治》,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现代金融体系下的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路径、风险与监管体系》,中国
《求是》杂志集中宣传共产主义中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共产党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求是》杂志的作者《求是》杂志的作者是中国共产党各层级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