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4

  • 浏览数

    155

隐形冠军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东京奥运会论文参考文献

4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道生一,三代二

已采纳

羽毛球运动速度和力量训练方法和生化研究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羽毛球运动速度和力量训练方法和生化研究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摘要:

在羽毛球专项训练中,速度和力量练习是制胜的关键。依据运动生物化学原理,分析运动员的速度和力量对羽毛球运动成绩的影响,探讨提高羽毛球运动员速度和力量素质的一般训练方法和多球训练法,并就羽毛球运动员力量和速度素质训练过程中的营养补充提出建议。

关键词:

羽毛球;速度训练;力量训练;生化分析;

引言:

羽毛球是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但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后,其他国家优秀羽毛球运动员的快速崛起,已对我国形成威胁。目前,世界体育强国都在如火如荼地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在项群理论中,羽毛球属于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具有移动距离短,速度、方向多变的运动特点。随着羽毛球运动的不断发展,“移动快速”“技术全面”“特点突出”已成为现代羽毛球竞技的主要特征。力量素质是最基础的身体素质,对速度素质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1],力量素质和速度素质都是羽毛球训练中的重要内容。羽毛球运动员只有进行科学、有效的速度和力量训练,才能提高竞技水平和运动能力[2]。

1、速度和力量对羽毛球运动成绩的影响

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速度有绝对和相对之分,绝对速度是“快”的基本表现形式,依赖于运动员的基础体能和技能;而相对速度是“快”的高级表现形式,指运动员的变速能力,即对速度的控制能力,这是羽毛球运动员对其基础体能和技能的一种合理应用能力。羽毛球运动员只有在具备了绝对速度的基础上,充分应用相对速度,才能在比赛中获得优胜[3]。

力量是速度的基础,提高速度不能只进行单一的速度练习,也需从提高肌肉力量着手。力量素质是指人体肌肉工作时克服阻力的能力,是羽毛球运动中的基本素质,也是发展其他身体素质的基础。一场激烈的羽毛球比赛,运动员在场上快速移动达500次左右,其中蹬、跳、跨、步法移动、起跳扣杀等,都需要良好的下肢力量;前场的搓、勾、推、扑、挑球和后场的高、吊、杀球等,也需要一定的上肢力量和躯干力量。因此,羽毛球项目对力量素质要求较高。

从生化角度分析,运动员的速度素质主要取决于体内的能源物质,即三磷酸腺苷(ATP)和磷酸肌酸(CP)的含量及其分解和再合成的化学反应速度。一般来说,体内ATP含量极少且相对稳定,人体速度与力量主要取决于CP的含量。由于CP在体内自行代谢为尿肌酐,所以,测定运动员尿肌酐数量可间接评定其速度与力量素质。同时,可通过10s多球训练后血乳酸的变化评定速度与力量素质,血乳酸增加越少,磷酸原(ATP—CP)系统供能能力越强,运动员的速度与力量素质越好[4]。

2、羽毛球运动员速度和力量训练一般方法

、速度训练

根据羽毛球场地的特点,速度训练要以短距离、多变向急停和起动、多组数练习为主。羽毛球运动中的速度训练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和位移速度。在反应速度训练中,通常给予运动员多种不同类型的信号,让运动员短时间内迅速作出反应,如听口令、看信号的起动跑和变速跑等。大部分动作速度训练具有较强的专项化特点,常常与羽毛球专项动作一起进行练习。以上肢的动作速度为主,最典型的是羽毛球的“鞭打”核心动作训练。位移速度主要指下肢的移动速度,要求运动员具有快速的移动能力。羽毛球运动员的位移速度取决于步法,想要提高步法的速度和频率,除进行必要的短距离(50m、100m)速度跑和专项步法训练外,还需增加下肢的力量训练,如半蹲跳、深蹲跳、跑台阶等[5]。

、力量训练

力量素质一般分为最大力量、快速力量和力量耐力3种,其中,快速力量中的“爆发力”是羽毛球运动中十分强调的力量类型。爆发力指的是在极短时间内,以最大速度克服阻力的能力。提高爆发力意味着既提高速度,又提高力量。大负荷快速训练是羽毛球运动员爆发力训练的主要方法,多采用动力性练习。上肢爆发力训练通常有俯卧撑、哑铃挥臂等;下肢爆发力训练包括半蹲负重起、双摇跳绳、蛙跳等;躯干部位爆发力训练则有直腿收腹、仰卧起坐、负重快速转体等。

3、羽毛球运动员速度和力量素质生化分析

羽毛球比赛由多个短时间高强度的回合构成,10s内的回合时间占大多数。10s内大强度运动生成的乳酸不多,在每个回合的短时间高速运动中,羽毛球运动员主要依赖于磷酸原(ATP—CP)系统供能。因此,要提高羽毛球运动员的速度素质,必须提高其磷酸原(ATP—CP)系统的供能能力[6]。

羽毛球训练中,速度练习须与专项特点及比赛要求紧密结合。采用符合专项特点、与比赛动作相同、协调机制相似的专门或完整速度练习,对发展快速能力最有益。这些练习都要在接近比赛所能达到的最高动作速度或移动速度下进行,在降低难度的'条件下要做得更快,在加大难度的条件下要做得尽可能快,以获得必要的速度储备。羽毛球项目的常规速度训练方法很多,如10×50~60m跑、20s变速跑等,但这类训练方法使用频率不高。多球训练是提高羽毛球运动员专项速度素质最常用的方法,如多球杀上网、多球进攻、接四方球、多球前半场侧身抽球等。

研究证明,经过10球×20组的多球训练后,男运动员每组的平均完成时间为±,心率最高为次/min;女运动员每组的平均完成时间为±,最高心率为次/min;运动后的血乳酸含量平均在4mmol/L左右,主要依赖于磷酸原(ATP—CP)系统供能[7,8]。因此,通过科学的多球训练可有效提高羽毛球运动员的磷酸原(ATP—CP)系统供能能力。为了提高多球训练的效果,实践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每组运动强度达到90%,心率在175次/min以上;二是每组运动时间为10~12s,运动间歇时间为30~40s;三是练习组数控制在15~20组;四是每次训练后血乳酸为3~5mmol/L[9]。

4、提高羽毛球运动员速度和力量素质的营养补充

值得注意的是,在对运动员运用不同训练方法提高速度和力量素质的同时,营养补充也不容忽视。羽毛球运动员进行速度和力量训练时,蛋白质是合成肌肉蛋白的前提,若蛋白质摄入不足,运动员可能会出现无力、身体疲惫等情况,还会影响训练情绪与训练效果。因此,必须保证蛋白质的科学补充。此外,训练前还要保证充足的糖原储备,一般是运动前6h食用一些高糖食物,如白砂糖、红糖、藕粉等。训练期间,适当补充糖分如糖水等,提高运动员的血糖水平,避免其影响运动能力。训练后,为及时恢复体力与运动能力,通常在运动后几小时内补充适量的糖分[10]。

5、小结

在提高羽毛球运动员速度和力量素质的训练中,提高磷酸原(ATP—CP)系统供能能力是关键。实践中,通过科学运用各种多球训练方法,严格控制运动负荷、运动时间和间歇时间等,同时注意运动前、中、后的营养补充,才能有效提高运动员的磷酸原(ATP—CP)系统供能能力,进而促进其速度和力量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图多·博姆帕.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2]仲丽.试论体能训练对提高羽毛球竞技水平的作用[J].绥化学院学报,2006(2):176-177

[3]战红.浅谈羽毛球运动的速度[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3):104-106

[4]林文弢.运动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5]高烨,康川.新赛制下羽毛球运动的速度要求和训练方法[J].浙江体育科学,2009,31(4):47-49

[6]李裕和,林文弢.羽毛球比赛时间结构与供能特点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7(3):26-31

[7]唐辉.优秀羽毛球运动员训练的生理、生化指标评价[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8):1093-1094

[8]林文弢,杨亚南.血睾酮与运动能力[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7,25(1):15

[9]林文弢,李裕和.羽毛球多球训练的生化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2):74-79

[10]蒲艳,马光成.运动营养及其在羽毛球训练中的科学补充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5):53-54

289 评论

clover冬儿129

北京奥运经济发展与展望来源:中国网 作者:蔡兵 发布时间:办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中华民族的百年企盼,是国家的一件大事。奥运会的筹办,为加快北京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伴随着奥运会的临近,奥运经济成为大家关注的话题。本文对近年来北京奥运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简要回顾并提出未来展望。一、奥运经济的内涵及对举办地的影响一般认为,奥运经济[1]是指奥运会举办前后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与奥运会举办有联系的,具有经济效果或经济价值指向的各种活动。奥运经济对经济的助推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从初期的总需求刺激到后期的供给驱动。总需求刺激表现为直接推动,包括投资、消费和政府支出以及净出口等方面。供给驱动影响主要是增强供给要素,包括企业品牌提升、国际形象改善、经济基础完善带来的效率提高以及推进新兴产业成长等方面。奥运会对经济的影响主要通过两个传导路径实现,一是产业间的传导,二是地区间的传导。产业间传导是指因满足奥运会需求而引发的上下游关联产业发展的过程;地区间传导是指奥运经济从举办地向国内其他地区辐射的过程。通过分析不同城市举办奥运会的历史,我们从中得出基本结论:奥运会对于举办国尤其是举办城市的经济会产生重大拉动作用,奥运筹办期间各举办国经济都处于景气高位,尤其是在奥运举办前两年达到高峰(见表1)。同时,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奥运经济的影响。以1988年韩国奥运会为例,奥运为韩国建筑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创造了21亿美元、22亿美元和13亿美元的产值,经济增长率从汉城奥运会召开前的、召开当年的到召开后一年的,可以说奥运带动了一轮经济景气,对于韩国国民经济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表1: 奥运前后举办国GDP增长变化历届奥运会举办国GDP增长(%)前一年举办当年后一年1964年第18届东京奥运会1988年第24届汉城奥运会1992年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年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2000年第27届悉尼奥运会2004年第28届雅典奥运会北京奥运经济具有奥运经济的一般特征,同时,北京特定的发展阶段、城市性质和资源优势,赋予北京奥运经济新的独特魅力。突出表现在:一是北京奥运经济与首都经济紧密相联。“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成为近年来贯穿首都发展的一条主线,奥运经济成为推动首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北京市紧紧抓住奥运机遇,形成了“以奥运促发展、以发展助奥运”的良好局面。二是推动奥运经济发展的模式是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主要是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建立社会化的投融资机制,对奥运资源进行有效开发,最大限度地获取奥运经济效益。比如,进行奥运场馆建设中,政府投资只是其中一部分,社会投资占到了投资总量的一半以上。这种模式既保证了奥运会的顺利筹办,又有利推动了首都经济的发展。三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贯穿奥运经济工作的全过程。这三大理念不仅是筹办奥运的理念,而且是奥运经济发展的重要理念和目标,进而对首都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奥运经济对北京经济影响是广泛的,从不同时段看,对经济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为(见表2):1、前奥运时期(奥运申办成功—2007年)。奥运经济影响表现为新增奥运投资的经济拉动作用。主要集中在奥运场馆和相关设施建设、交通环境改善以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通过传导和辐射效应波及上下游关联产业和国内其他地区。这部分经济影响是整个奥运经济增长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2、奥运时期(2008年)。奥运经济的影响表现为外部有效需求增加带动经济发展。主要指奥运举办期间因客流大幅上升而使得消费出现集聚效应,并由此引发各项经济、消费活动持续增长。这些额外消费需求,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业、邮电业、卫生体育业、社会服务业、商业、餐饮业、教育、文化娱乐业等领域。3、后奥运时期(2009-2010年或更长时间)。奥运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因举办奥运会引起知名度提升,推动对外经济交往扩大和后续经济持续发展。主要以奥运产业的后续发展、场馆设施的运营、品牌及无形资产的持续开发等为主。表2 不同时期奥运经济对北京经济发展影响收益成本奥运会前基础设施交通环境改善推动产业发展奥运市场开发投资支出动作成本预算(包括筹办成本)机会成本奥运会中旅游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奥运会直接收入与奥运会相关的运作支出城市拥塞机会成本奥运会后奥运产业后续发展场馆及基础设施运营对外交往扩大场馆及基础设施维护机会成本二、奥运经济对北京发展产生强大带动作用(一)过去五年对北京发展的推动作用北京筹办2008年奥运会以来,奥运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奥运经济成为助推首都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1、带动首都经济快速发展。奥运会的筹备,通过影响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首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据北京市统计局资料显示,2002年至2006年的五年间,是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发展成效最好的时期之一。全市经济年均增速,比1997年至2001年平均增速提高个百分点。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亿元,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算)达到6331美元,是2001年的倍,提前两年实现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的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的目标。这既是首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表现,奥运经济也发挥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北京市统计局预测[3],举办2008年奥运会,每年的经济增长产生超过2%的拉升作用,并使全市经济在近10年中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相关数据显示,奥运经济将为中国带来超过3万亿元的庞大商机,形成巨大的奥运经济产业链,从而拉动整体经济的增长。在奥运因素带动下,全市需求结构不断改善,消费拉动作用不断增强。投资、消费双双突破3000亿元,2006年分别达到亿元和亿元,分别相当于2001年的倍和倍。五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亿元,年均增长%,是“八五”、“九五”时期投资总和的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累计达亿元,年均增速达12%,相当于“九五”时期的倍,特别文化、旅游、体育、通讯等与奥运带动性强的消费增长迅猛。比如,接待入境旅游者从2001年的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万人。随着奥运会的临近,投资和消费的快速增长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发呈现出强劲的趋势。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奥运经济发展为首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在第一产业保持稳定发展的同时,第二产业受到直接有力的拉动,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规模、总量以及占GDP的比重得到显著提升,产业结构实现跨越式升级。2006年,北京市第三产业比重达到70%。奥运直接拉动建筑业、通讯设备、交通运输、旅游会展等相关产业发展,同时有力促进了金融保险、信息传输、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等加快发展,推动形成北京市新的支柱产业(见表3)。表3:主要部门的增加值比重 (单位: %)行 业“十五“期间平均增速占GDP比重(%)200420052006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察业住宿和餐饮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扩大了城市开放和国际交流合作。筹办奥运以来,北京的对外合作迅速发展。2006年北京地区进出口总额达到亿美元,是2001年的倍;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比前五年增长近50%。年入境旅游者增长了100多万人。每年北京科博会上关于奥运的引进项目逐年增加。与此同时,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树立了首都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新形象。4、推动市民生活持续改善和城市文明程度提高。奥运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创业和就业机会,进而推动了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过去五年,全市年均新增就业人员62万人左右,主要集中在建筑、高新技术、现代制造、社会服务等行业,对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转业、失业人员再就业及吸纳新生劳动力起到重要作用。在城市发展方面,通过筹办奥运会,城市的运行管理、综合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在环境建设方面,通过大力实施“绿色奥运”,2006年北京市蓝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66%,比2000年提高个百分点,空气质量连续8年得到改善。(二)2007年北京奥运经济发展进入加速期2007年是奥运会筹办工作的决战之年。由于前期投入的蓄力爆发、设施建设的最后攻坚和商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奥运经济进入加速期和爆发期,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2007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第三产业比重达到%,比去年同期提高了近一个百分点,奥运经济效益在北京经济发展中正在逐步显现。一是奥运投资带动作用继续加大。2007年,奥运场馆工程建设进入决战阶段,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力量确保奥运相关工程建设[4]。截至目前,奥运工程建设进展良好。上半年,奥运及相关设施建设完成投资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其中,场馆建设完成亿元,相关设施完成亿元。全市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09亿元,增长,对全社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高达。在奥运场馆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推动下,北京市的城市基础设施状况持续改善,带动相关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对于提升经济总量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上半年,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含房地产开发)亿元,增长,增幅高于全市投资平均增速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文化体育娱乐业分别完成投资亿元、亿元和亿元,分别增长、和。二是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三大理念助推北京经济发展模式出现重要转变。2007年,北京市紧紧围绕绿色奥运理念,积极发展高端产业,加快退出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值行业,认真落实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任务,初步形成了低消耗、低排放增长模式。2006年,北京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07年上半年,能耗指标继续保持下降势头,在全国保持领先水平。积极落实科技奥运理念,在筹办奥运中自主创新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为使科技奥运理念变为现实,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后,科技部启动实施了 “奥运科技(2008)行动计划”, 6年来共安排支持项目超过1209个,总投入亿元,其中财政投入亿元,参与的科技人员超过万人。截至目前,项目(课题)国内外专利申请数量已超过320项,授权专利逾180项,为推动首都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在北京奥运场馆尤其是11个新建场馆建设中,从结构设计到新型材料、从施工工艺到质量检验标准等各个方面,许多关键技术都来自主创新。 奥运经济为北京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发生重要转变,同时也为未来北京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创造了条件。三是奥运市场开发效果显著。北京奥运会市场开发有两个主要目标,一是为举办奥运会筹措资金、物资及相关服务;二是促进国内外企业的发展。2007年奥运市场开发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到目前为止,北京奥运会市场开发计划已基本完成,包括12家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在内,共有56家国内外企业为北京奥运会提供了赞助。联想集团是第一家加入国际奥委会全球合作伙伴计划的中国企业。2004年以来,联想品牌的总体认知度从62%提高到了68%,美誉度从53%提高到了62%。奥运会市场开发计划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为赞助企业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氛围。四是奥运产业快速发展。伴随着奥运会的临近,与奥运直接相关的旅游、文化体育等奥运产业逐步成为首都经济的支柱产业。北京奥运功能区建设全面启动。作为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之一的奥林匹克中心区正处于全面建设阶段,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体育休闲、文化、奥运旅游、会展演出等高端奥运经济业态已显雏形。三、2008年北京奥运经济发展前景广阔2008年是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年,由于来自国内外旅游人数的大量增加,将出现客流、物流与信息流的集聚,从而出现典型的消费高峰效应,奥运经济发展前景良好。1、北京奥运直接收入丰厚。根据北京奥运会组委会的财政预算,主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会有亿美元的预算收入,支出约为亿美元,收支相抵后可盈利1600万美元(约亿元人民币),这将是奥运会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这其中,奥运电视转播权收入成为奥运收入的主要部分,北京奥运会将从奥运会转播收入中得到亿美元的分成。2、持续的市场开发效益明显。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是仅次于电视传播收入的一笔收入来源,这笔收益最初预算是4亿美元,由于企业参与热情高涨,市场开发超过预期,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收入有望超过悉尼奥运会和雅典奥运会,将超过20亿美元。尤其是随着奥运会的临近,奥运产品也将越来越多地受到消费者青睐,奥运商品市场蕴含巨大商机,包括奥运会吉祥物、奥运特许纪念品等在内的各类奥运产品销售商机无限。同时,奥运广告开发、彩票销售等也会带来不菲的收入。3、奥运旅游收入将实现大幅增长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观光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奥运经济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2008年,旅游消费将达到顶峰,几乎是奥运前期和后期的之和。同时,旅游消费将会带动商业、餐饮住宿、社会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北京奥运会期间,约10500名运动员和4000名残疾人运动员将参加比赛,前来报道奥运会的注册媒体记者将达2万多名,非注册媒体记者上万名,前来参加奥运会的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各国首脑政要和赞助商也将有2万多人。根据历届奥运会经验,这些人员在参与和观看北京奥运会的同时,必将顺访北京周边的旅游景点和全国其他著名的旅游胜地,从而带来旅游收入的增长。据预测,2008年北京将接待海外游客460万至48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48亿至49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亿至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430亿至1490亿元。4、奥运会后北京经济将实现平稳发展。在日本东京奥运会和韩国汉城奥运会结束后,日本和韩国的经济相继持续高速发展。2008年奥运会后,北京经济走势将会如何呢?我们认为,北京将会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北京目前正处于大发展时期,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势头,即使在奥运会结束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由于奥运会提升了举办城市和国家的知名度,使举办城市的经济规模和软、硬件基础设施跃上新的台阶,再加上奥运筹办期间形成了宝贵的奥运精神、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这一切都为北京市的后续经济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当然,借鉴历届奥运会举办城市的经验教训,奥运会后为避免发生可能存在的“低谷效应”。要努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着手研究奥运场馆的赛后利用,充分发挥奥运所形成的场馆、设施和人才优势,统筹谋划奥运资源的深度挖掘、开发和利用。二是要合理引导投资,继续推动重大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全面启动通州、顺义、亦庄重点新城建设。三是要保持消费需求持续增长的良好势头,改善消费环境,积极引导消费。四是大力发展体育、会展、旅游、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重点支柱产业

169 评论

我不是水蜜桃

我刚好写了个关于这个的论文,我的参考资料如下,你把着重点要找到哦,资料就好找了参考文献:1、张议橙、储东华:《刘平在昆明调研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时提出全面推进昆明旅游二次创业》,《云南日报》,2005年10月27日2、责任编辑:崔蕾 《2007年昆明市旅游发展概要》,人民网 ,2008年02月27日 3、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体育文化中心主任:金汕、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朱明德 《2008年奥运与旅游产业》 2008年5月18日4、姜若愚等编著,《现代旅游市场营销学》,云南教育出版社5、省政协委员:饶远 ,《抓住2008年奥运会契机、促进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 , 《云南日报》,2005年6月15日6、中国旅游报,《世界商务旅游发展趋势》,2007年11月29日 7、罗明义主编,《云南旅游“二次创业”发展战略及规划》,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6年12月8、责任编辑:耿嘉,《促进云南旅游业大发展的政策建议》,云南日报网,2006年04月27日 9、孙尚清,《中国旅游经济研究》,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10.肖晓等,《中国西部旅游经济》, 四川辞书出版社,2002年1月11.中国旅游网: 12.云南经济信息网:

288 评论

Alice兔籽宝宝

找到一些,供参考。当今,全球遭遇百年不遇的金融大海啸,有预言说,世界经济将面临长期衰退和萧条的巨大风险。在这样恶劣的经济形势下,中国上海,将在不久的将来,举办一次规模史无前例的世界经济“奥林匹克”盛会——世博会,世博经济能否一扫阴霾,一如既往地魅力四射,给举办城市和国家的经济带来阶段性的加速发展?抑或让整个世界经济止步衰退的危机?以科学的态度,以满怀的期待,我们展望着,在这个风雨飘零又风起云涌的经济时代,危机中永远存在着勃勃生机。走出衰退的一个新契机今年9月以来,始于美国华尔街的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大海啸”瞬间席卷了整个世界,从地球最西边的美国到地球最东边的日本,从最南端的新西兰到最北端的冰岛,从最富裕的工业国家到最贫穷的发展中国家。各国的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甚至东欧、南美多个国家濒临破产边缘。曾经财大气粗的金融巨头顷刻之间就轰然倒塌;数十万亿美元的财富转眼之间就灰飞烟灭;数百数千万人面临失业和无家可归的悲惨境地;从财长、央行行长到公司管理层都惊慌失措;世界经济面临长期衰退和萧条的巨大风险。此时此刻,人们心怀些许期望地带着一个共同的疑问:世界经济何时能够走出衰退?全球金融危机通过三个传导渠道影响中国经济刨根求源,作为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导火索,美国次贷危机从特定金融产品扩展到金融机构,进而扩展到全球金融市场,目前正处于从金融体系到实体经济的传导阶段。对于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它主要是通过次贷证券投资、贸易和资本流动这三个传导渠道影响中国经济。将此次危机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相比,1997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而目前房地产市场则已经形成了十分浓厚的观望和调整的气氛;1998年中国经济的出口依存度只有18%,到2007年上升到38%左右;在美国本土爆发次贷危机后,前期流入中国等新兴市场的“热钱”将会回流美国本土“救火”,而大大降低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兴趣。因而,此次与1997金融风暴时相比,中国经济受到国际环境的冲击更大些。据最近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2008年1-9月长江三角洲城市主要经济指标汇总表》,宁波、南京以及上海1至9月“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幅分别为-31%、-44%以及,均出现了大幅回落或明显减速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欧美对中国出口的需求将继续降低,虽然现在还有很多过去的订单,但是现在新签订单已经大幅下降;另一方面,欧美企业对华投资规模正进一步降低,导致未来几年内实际外资合同金额的大幅萎缩,从而在贸易和投资方面影响地区经济增长。上海世博会为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一次重大机遇然而,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受历次外部大冲击的经验看,每一次都成为中国经济充分调动各种资源、促进经济体制的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新的台阶的重大机遇。这次全球金融危机警示我们,必须转变过去那种过度依靠出口需求和资源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短期对策可以采取拉动内需和较松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长期对策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即将举办的上海世博会则为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一次重大机遇。从长三角地区来看,上海世博会对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的发展都是一个机遇。即将在2010年举办的上海世博会作为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到现在为止,已经有180个国家和44个国际组织确认参加2010年上海世博会,这个数字表明上海世博会是历届世博会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上海世博会将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全世界在同一个主题下以不同的方式来诠释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二是向世界展示展览、论坛和活动;三是推出网上世界博览会。网上世界博览会将通过互联网、虚拟现实等多种先进技术的有机结合,让更多的参观者通过不同的角度,远距离参与上海世博会。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世博会的很多活动将在长三角各个城市举办,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将带动众多行业的发展,会展业、都市旅游业、城际交通业将显出繁荣景象。据预测,世博会期间,将有7000万人次国内外客商、参观者来到上海,最高日接待人数将达到80万。其中95%的外省市参观者有住宿需求,38%的客流将会继续停留在长三角区域游览,近九成会选择苏浙地区。长达六个月的巨大客流,将给长三角周边的景区、宾馆、餐饮、交通乃至休闲场所带来直接的经济刺激。2008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长三角要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区域内部发展更加协调,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空间格局。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实现长三角地区又好又快发展,事关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从全国来看,上海世博会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次重大机遇。历届世博会的许多“亮点”都成为推动人类发展的着力点,贝尔发明的电话机在世博会上展示,实际上改变了人类的沟通模式;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在世博会上亮相,其实为人类飞天的梦想打下了基础。韩国大田世博会以“新的起飞之路”为主题,集中展示了新一代的交通、宇航、电子、通讯、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大田世博会结束后,原展览园区内迅速聚集大批韩国的科学研究机构,形成“大德科学园区”。与此相似,日本借着1970年的大阪世博会,关西地区的产业进行了大幅度的结构调整,一个以大阪为中心,半径约50公里范围内的大阪城市圈成为日本的商务交易、金融、信息交流中枢,促成当今世界著名的“关西经济带”。根据上海世博科技行动计划,各参展国家将围绕世博会主题,展示在科技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我国将探索通过重大国际展会实现工程科技研究与管理资源整合,攻克一批科技难题,形成一批具有原创性和集成化的科技成果,从而催生“世博经济”新增长点。在世博会举办中和举办之后,许多“亮点”将加快成果产业化,让创新成果广泛传播、应用,使科技世博的“亮点”最终能为城市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从全球来看,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世界经济再次繁荣的新起点、新契机。自1851年伦敦举办首届展览会以来,世博会发展迅速,被誉为“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考察历届世博会,能在规模上与上海世博会相媲美的有三届,举办国的发展都明显获益:1970年大阪世博会,对日本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大阪经济圈融合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使西班牙南部原来相对落后的地区得到快速发展;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带动了下萨克森州经济的复苏。上海世博会将拉动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发展,不仅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一次机遇,更是世界经济走出目前全球金融危机的一次机遇。上海世博会有利于提升全球资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世博会是一个推介国家技术创新和形象的平台,所以经济萧条的国家更不应该放过这个推介机会。世博会是全球文化、经济、技术的交汇碰撞,世博会更多的机遇隐藏在现场会展和巨大人流的背后。上海世博会将为全球资本提供大量的投资机会,使其能与中国企业广泛接触交流,这有利于提升全球资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从上海世博会于2010年举办的具体时间来看,届时世界经济可能已经走出衰退阴影并且迎来复苏,上海世博会有望成为全球经济走出衰退、迎来复苏的新起点。1933年美国芝加哥世博会是在经历1929年至1933年经济大萧条后举办的,成为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重新振兴的起点。因而,上海世博会对发达国家资本来说,是一个帮助其摆脱危机和寻找投资方向的机会,这也间接帮助了处于危机中的美国经济。因而,举办上海世博会本质上是多赢的,上海世博会将成为世界经济再次繁荣的新起点、新契机。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认为,中国在筹办和举办上海世博会的过程中,将会为世界打开一扇人与人、人与资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窗口。德国不来梅国际大学校长约阿希姆·特罗伊施教授认为,上海世博会能吸引创纪录的参展主体,反映出国际社会对这一届世博会主题的高度认可和期待,也说明全世界都在关注人口最多的中国如何发展。相比奥运会,相信国际社会共同参与、会期更长、主题更宏大、内涵更丰富的上海世博会,将对中国和世界产生更加广泛、积极和持久的影响。(肖严华)世博让主办国经济出现奇迹所谓“世博经济”是指举办城市在筹备和举办世博会期间,以及世博会后的一段时间内,利用世博会带来的商业契机,推动和发展本地区经济,实现经济、文化持续成长的一系列活动,是一种能为举办城市和国家的经济带来阶段性加速发展的特殊经济现象。世博会带来三层收益,一是城市资源的价值提升。二是在世博的开发过程中,包括它的标志出售、商业化运作和赞助商等,这是世博经济中最直接的收益部分。三是世博会带来很大的旅游人群,游客的衣食住行等带来的收益增加应该说也是很大的潜在增量。这就是世博世博会是一项由主办国政府组织或政府委托有关部门举办的有较大影响和悠久历史的国际性博览活动。它已经历了百余年的历史,最初以美术品和传统工艺品的展示为主,后来逐渐变为荟萃科学技术与产业技术的展览会,成为培育产业人才和一般市民的启蒙教育不可多得的场所。世博会场不单是展示技术和商品,而且伴以异彩纷呈的表演,富有魅力的壮观景色,设置成日常生活中无法体验的,充满节日气氛的空间,成为一般市民娱乐和消费的理想场所。世博推动的经济腾飞从历届世博会的举办经验来看,世博主办城市都把筹办世博会与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借助世博契机为主办城市和主办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由世博引起的直接与间接需求从总体上拉动主办城市与主办国的经济增长;二是促进相关产业,尤其是高技术产业与服务业的发展,同时促进一批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的现代化交通、通信基础设施投入运行,提高城市运行效率。1970年日本大阪举办了世博会,这次世博会为大阪在国际商业和产业舞台的崛起带来了持久的后续影响力。大阪世博会和东京奥运会以日本两大城市为据点横贯东西,是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催化剂。这两次大型活动产生了日本在世界中引以为荣的新干线,同时也是高速交通网诞生的契机。这届世博会大大推动了大阪的交通、高档住宅、商业设施、旅游及文化交流场所的建设,推动了以大阪为中心的关西地带城市群的形成。大阪世博会提高了城市的国际知名度,而世博会带来的大规模建设机遇使大阪地区的基础设施基本赶上了东京的水平,为城市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日本全国的经济发展和布局有极大意义。仅1970年大阪世博会期间,日本就签订了约20亿美元的出口合同。1985年筑波世博会,直接相关支出大约为11579亿日元,派生生产收入达到23163亿日元,是世博会直接支出的19倍,而这些对日本1985年GDP的效应约为,当年日本GDP为万亿日元。加拿大举办1986年温哥华世博会直接支出为亿加元(8亿美元),增加产值28亿加元,联邦和所在省(哥伦比亚)财政收入分别增加亿加元和亿加元。同时,该届世博会为加拿大提供了万个就业机会,工资总额达到亿加元。韩国举办1993年大田世博会的直接支出为2000亿韩元,而大田世博会带来的GDP收入为30000亿韩元,韩国当年的GDP为万亿韩元,世博会的GDP效应达到左右。大田世博会还为韩国创造了20万人以上的就业机会。德国汉诺威举办2000年世博会直接支出为102亿德国马克。其在当年德国GDP上产生的效应为170亿马克,而2000年德国的GDP约为亿马克,因此,汉诺威世博会在德国全国GDP的效应接近.汉诺威世博会还给当地政府带来了20亿马克的财政税收。在汉诺威世博会准备和实施阶段,由巨大支出额造成的显著效应来源于对“围栏内外”的基础设施的投资。上海世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上海举办2010年世博会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有形和无形两个方面。有形影响是指世博在拉动举办国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需求以及在扩大就业等方面的作用,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主办地区的经济总量和结构变化中。无形影响是指世博对主办国经济发展环境、开放度、国家声誉、形象和信誉度等方面的影响。从主办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来说,无形影响往往比有形影响更重要、更有价值。一、增强凝聚力,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一个国家从申办开始到事件结束,至少能在10年的时间内让全民普遍关注。从上海申博到2010年世博结束,从前期的“人人盼世博”到后期的“人人都是东道主,全民支持办世博”这是个祥和的局面。而这10年正是我国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主办世博会无疑将为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开放,使中国经济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全球化进程。主办世博会即是一个国家扩大市场开放度,加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媒介。世博会是当今世界上最具国际化的大型事件。要求该国政府、组织和企业都必须调整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管理和运作方式,而这样的调整过程无疑就是扩大开放,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过程。只有扩大市场开放度,按国际惯例操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外资、保证工程的质量和投资的效益;最后,承办世博会会使主办国在整体上获得一个开放、民主、热情和有活力的形象,这种形象对吸引外资以及国内企业拓展海外市场都有实际意义。所以,上海世博会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开放。三、有利于在国际上打造“中国品牌”,能更好地带动国内企业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的转变。现代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除了企业自身要有雄厚的实力和一流的产品,还需要企业所属国在国际上有美誉度和影响力。也就是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竞争实际上是需要国家这一大品牌支撑的。主办世博会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上打造“国家品牌”,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手段。由于有了世博会,上海不仅能解决数万个就业岗位,还将衍生出一些新型产业。更重要的是,世博会为中国在加入世贸后加快与世界全面接轨创造了条件。奥运会和世博会都是万众瞩目的全球性顶级会展,能够强力吸引世界各国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创造出无限的商机和财富。魅力无穷的城市大型事件完全能够成为21世纪初带动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乔兆红)产业结构升级在即目前,上海产业结构升级进入关键性阶段。上海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在50%左右摆动了十年之久。这种状况表明上海产业结构正在孕育与酝酿,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与方式,实现突破性升级,步上新台阶。伦敦服务业就业比重达到88%,纽约服务业就业比重超过了90%,而上海服务业就业比重在2007年只有.上海产业结构升级到了重要关口目前上海产业发展面临的两难问题是,一方面需要继续保持制造业发展,制造业是发展中国家城市的支柱产业,提供给城市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它也是重要的税收来源与就业渠道,短期内不能予以大幅度削减;另一方面需要发展服务业,提升城市能级,向国际大都市方向发展,实现城市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事实上,从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制造业与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线性趋势一直呈平行状态,并没有出现制造业明显下降与服务业明显上升的趋势。上海产业发展摆动于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状态一直维持到现在。当前,上海产业结构升级急需解决的四大主要问题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从中低端制造升级到高端制造;降低外贸依存度,主要产品市场由国外转向国内;降低产业同构化程度,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域形成分工与协作关系,形成全球城市区域;大幅度提高服务业的就业与增加值比重,构建轻型与低碳经济。然而,在没有实质性外来冲击的条件下,上海经济必然沿着已有的轨迹继续发展,中低端制造、投资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必然会延续下去。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在我国资源短缺的条件下已经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的。在全球金融危机条件下,上海产业结构升级变得更为迫切。全球经济在过去30年来大幅度提高了市场程度,自由放任主义延伸到全球各个角落,然而在没有相应的全球治理机制相伴行的状况下,现在被证明这是极具危险性的做法。伴随着金融危机不断加深,美国市场会进一步萎缩。美国的低储蓄率与高消费率终于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经济增长模式。在相当长时期内,以美国为主的西方经济体居民消费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它在打击全球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同时,也促使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虽然全球金融危机在我国资本管制下对我国经济影响受到限制,但是进出口总额必然减少,投资信心必然受到打击,这必然会对上海中低端制造以及出口导向型经济产生相当大的消极性影响。上海将逐渐感受到这场危机的副作用。事实上,既使没有全球金融危机,高碳性、中低端制造以及过高的外贸依存度必然促使上海经济必须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变换增长轨道,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世博经济与上海产业结构合理化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重要动力,也是上海未来三年内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从某个角度来讲,世博会是上海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重要契机,也是上海近期抵御全球金融危机、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依托。从世博会举办历史来看,世博经济对举办城市经济增长贡献率可达到2%以上。首先,世博经济促进举办城市产业结构升级。1992年塞维利亚世博会的举办使西班牙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服务业的产值比重从1990年的57%增长到1993年的63%,年平均增长率为,塞维利亚也成为欧洲旅游胜地。其次,世博经济促进举办城市与周边城市形成产业分工与协作关系。以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为例,世博会促进了以大阪为中心城市圈的形成与兴起,日本关西经济带保持持续10年的经济增长。日本在世博会前后大力推进大阪产业结构转型,促进大阪产业重点从重工业向高科技产业、金融产业和信息产业转换。日本以大阪市作为关西地带的中心城市,通过轨道交通和便捷的交通设施,促进了大阪城市圈的形成与发展。虽然历届世博会各有盈亏,但服务业却无一例外地从中受益。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183天中,预计平均每天40万人次,相当于一个静安区的全部人口倾巢出动。如此众多的人流带动的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将极大地提升上海服务业的就业与增加比重。上海服务业就业比重预计到2010年将超过60%,改变制造业长期居高不下的产业结构,从而加快上海产业就业结构与增加值结构的合理化步伐。同时,如此众多的世博参观人数到达上海,依赖于长江三角洲交通基础设施的有效衔接以及各种交通工具充分发展。另外,这么多参观人数需要有序安排使之到达上海世博会参观,部分参观人数可能需要先行参观长江三角洲其他旅游景点,再进入世博会场。当前,长江三角洲区域各城市正在以旅游为抓手,力争能从上海世博会分流旅客,分享部分旅游收入。这样,以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和旅游为切入点,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其他城市多年以来产业同构化程度有望得到缓解,并进一步加强产业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上海长期以来出口在经济增长贡献率过高的状况有望得到改变。世博经济与上海产业结构高度化受益于世博会大量基础设施投入,上海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部分产业由于与世博会具有直接关系,将会呈现强劲增长态势,成为拉动上海产业结构升级的主导产业,实现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上海的旅游业与会展业将直接受益于世博会,增长强劲。世博会183天的展期,可直接带来旅游与会展业迅猛增长。估计到2010年,上海的外汇收入将达46亿美元,上海旅游业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将突破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000亿元人民币左右,旅游业的增加值增幅超出全市平均增幅,实现持续快速增长。上海世博会将促进旅游业与会展业相结合,形成现代都市会展旅游业,沿着旅游产业价值链推动收益扩大。由于会展业的行业带动比值约为1:9,世博会对其他行业的带动与促进效应是明显的。上海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将受益于世博会,增长势头迅猛。世博会不仅是展示世界各国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和各行业聚首的盛会,而且是各国产业技术发展的竞技场。同时,世博会的场馆建设、通信、城市交通及绿色环保都离不开高新技术的支持。上海世博会将展示最新的科学技术,给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势必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与合作,促进人才的汇聚与使用、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创新、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组与合并。这有利于上海逐渐成为高新技术的核心城市。上海创意产业也将得益于世博会。世博会的工艺品、电影、广播、会场标记设计都包含着较高的创意,以吸引参观者的眼球。世博会的场馆设计、音乐创作与演出、表演,都会极大促进创意产业的发展。世博会的主题馆与国家馆设计对上海创意产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各个国家的场馆设计与施工,部分必然要就地取材和节约成本,雇佣上海或我国的人才,这有利于上海创意产业的发展。(陈建华)从世博看“大都市圈”经济辐射二次大战后,世界城市发展的最大创新是大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大都市圈已经越来越成为国家和地区持续繁荣发展的火车头,大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则日益成为全球资源配置和经济组织的枢纽中心和网络节点。世博会历来是举办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助推力,它甚至能够带来区域经济的起飞,这已经是一个普遍的共识。世博会赋予上海的特殊使命,将加强其在长三角经济圈博弈、竞争、合作中的主导地位,通过搭建起产业、交通、技术、旅游等各个层面的沟通合作平台,世博会举办将成为长三角经济圈加速融合的最佳契机。从世博效应作用的三个阶段来看,即筹备效应(投资拉动)、举办效应(需求拉动)、后续效应(品牌以及新技术拉动),世博会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效应也可以从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阶段显现。从短期和中期看,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通过基础设施、观光旅游、城市发展、产业投资等区域性的经济活动产生显著的联动效应,推动长江三角洲大都市圈的区域合作和经济增长。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有200个国际组织、国家和企业来参展。在此期间,上海将迎来550万外国游客,其中很大一部分人的住宿、游玩将会在整个长三角实现分流。世博会“磁吸效应”的辐射范围,核心辐射圈覆盖苏锡常地区和杭嘉湖地区,外围辐射带可沿长江黄金水道延伸至长江中上游地区。此外,举办世博会有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服务业之需要,上海可以借世博会东风打造“四个中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而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可以抓住这一机遇,对接上海部分产业转移,进一步做大当地相关产业规模,形成某些产业优势,实现区域经济共荣。国泰君安的研究报告指出,上海世博会将带动相关产业投资2700亿元,成为史上规模最大的世界博览会。另有测算表明,世博会筹备期间,每年对上海 GDP增长的拉动约为 2%,对长三角地区投资的拉动约为30%;举办当年,对上海GDP增长的拉动约为5% ,对长三角地区投资的拉动将超过50%;在筹办、举办期间对全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在左右。从长期来看,世博会促进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是会后区域贸易和投资环境的改善、新技术新材料展示交流后产业结构升级的加速、重要区域经济圈的形成所致,长期拉动十年之内可望维持.世博会的举办以及随后几十年的综合利用,必将带来显著的周边联动效应,辐射长三角地区,带动整个华东地区甚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难以估量的价值。世博会历来是举办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助推力,它甚至能够带来区域经济的起飞,这已经是一个普遍的共识。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中拥有独特的区位条件和发展优势,可以借此崛起,成为中国和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国际经济中心。国际经验表明,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GDP比重往往占一国的10%以上。因此大都市圈域经济的形成将大大拓展上海城市和经济的发展空间。充分利用世博会的机遇,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既是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需要,也是上海实现城市总体创新、建设“四个中心”目标的必由之路。

253 评论

相关问答

  • 东京奥运会论文参考文献

    羽毛球运动速度和力量训练方法和生化研究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相信许

    隐形冠军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奥运精神论文的参考文献是

    奥林匹克运动会Olympic Games简称“奥运会”。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世界性综合运动会。因起源于古希腊奥林匹亚而得名。每四年举行一次。古代奥运会从公元

    略过剧情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奥运会论文的参考文献是什么

    2008年奥运会论文荣誉、公平、决心和责任心——奥运精神代表着国际上所有企业追求的品牌形象——高贵的、世界性的、现代的、多元文化的、有活力的。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

    紫色的花瓶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9
  • 东京奥运会主题的论文结尾

    东京奥运会闭幕了,运动员们勇于拼博,不怕艰难,为国争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韩食小神厨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冬奥会论文参考文献

    奥运是什么?在我的眼里,它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人类之间的战争,就其本质目的来说,并不在于屠杀,而在于使敌方屈服,这一点,在奥运会上得以充分实现。人类作为一种高

    天上的叮叮猫儿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