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5

  • 浏览数

    264

木本色计
首页 > 学术期刊 > 东京奥运会乒乓球比赛论文素材

5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一缕青丝万缕愁

已采纳

东京奥运会已经落下帷幕

我们见证了苏炳添的一飞冲天

惊叹于14岁的全红婵满分上演“水花消失术”

......

这个夏天

奥运赛场上最动人的瞬间

不只是夺冠的那一刻

一些你可能没有留意到的“奥运瞬间”

与胜负无关

却诠释了

“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

为对手骄傲

8月3日

中国体操小将管晨辰

夺得女子平衡木冠军后

管晨辰和平衡木亚军唐茜靖激动拥抱

而站在一旁笑容灿烂、真诚祝福的

则是美国体操名将拜尔斯和苏妮莎·李

苏妮莎·李

虽然没有在平衡木决赛中赢得奖牌

但看到管晨辰拿下冠军后

她还是非常高兴

在社交媒体上

晒出与管晨辰的合影

并配文说:“我太骄傲了!”

她们以这种方式“同框”

让人内心倍感温暖

有网友说:

“这也是一种奥林匹克精神的体现!”

超越胜负的友爱

在田径赛场

美国选手杰维特

和博茨瓦纳选手阿莫斯

在800米半决赛中

虽然因纠缠在一起而摔倒

但他们并没有生气

而是互相搀扶对方站起来

肩并肩一起完成了比赛

在以往的印象中

奥运赛场上

有着太多“你死我活”的较量

但他们相互搀扶的那一刻

我们感受到的是

超越胜负的友爱

这就是奥林匹克格言中

“更团结” 的体现吧

用热爱诠释奥林匹克精神

7月25日

2020东京奥运会女子体操资格赛

我们再次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

乌兹别克斯坦体操名将

丘索维金娜

是的

46岁的“丘妈”又来了

在20多岁就被称为“老将”的体操界

是个绝无仅有的神话

然而

英雄迟暮

她止步于资格赛

也结束了她八届奥运会之旅

娇小却坚强的她

终究没有忍住奔涌而出的眼泪

更像个需要疼爱的孩子

丘索维金娜一直是体操界的名将

大大小小的比赛

赢得数十块奖牌

她曾靠变卖家产、疯狂参赛

来赚钱给得白血病的儿子治病

儿子病好之后

很多人一度以为

她会在那之后告别体操

但她却依然选择在赛场上

奔跑、腾空、旋转……

竞技 体育 永远逃不脱年龄的局限

但运动员们用热爱

诠释的奥林匹克精神

始终会让我们热泪盈眶

永不服输从头再来

8月2日

在3:0击败阿根廷队后

中国女排以2胜3负的成绩

无缘东京奥运会八强

结束了本次奥运会征程

比赛结束后

现场响起《阳光总在风雨后》的歌声

中国女排的姑娘们

向带领她们走过

两个奥运周期的郎平教练深鞠一躬

队里年龄最小的李盈莹第一个哭了

随后越来越多的队员眼眶湿润了

郎平与队员们逐一拥抱

感人一幕

让人“破防”

郎平在接受采访时说:

“比赛场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

输球不能输人

起码要有奋斗的渴望”

竞技 体育 的精神

不是永远不输

而是永不服输

中国女排

从头再来

“两奥”乒乓球比赛第一人

少一只手打球

难度可想而知

被称为乒乓球场上“断臂维纳斯”的

波兰选手纳塔利娅·帕尔蒂卡

一出生就没有右前臂和手掌

32岁的她是 同时参加

奥运会和残奥会乒乓球比赛第一人

她曾挑战王楠、张怡宁等

世界顶尖球员

在东京奥运会乒乓球女子单打第二轮比赛中

帕尔蒂卡无缘下一轮

她的努力与行动

很好地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

体育 是拯救与希望

本届东京奥运会上

难民代表团引人注目

他们代表的是

全世界范围内8000多万的难民

你可能在奖牌榜上

看不到他们的名字和国家

他们可能冒着生命危险

才换来今天参加比赛的机会

体育 对他们来说

有着特别的意义

关于拯救和希望

作为今年难民代表团旗手的

尤丝拉·马尔迪尼出生在叙利亚

本是被叙利亚奥委会选中的游泳健将

因为叙利亚内战

尤丝拉全家人只得逃往欧洲

在去往希腊的小船上

只有六七人容量的船挤上了20个人

很快就在爱琴海中央熄火了

尤丝拉和会游泳的姐姐跳下船

在海水中游了3个多小时

生生把船推到了岸边

“那是艰难、非法的旅程

很多人死在了途中”

逃到德国之后

在俱乐部的支持下

她克服恐惧重新开始训练

提及难民团,尤丝拉这样说

“在这支队伍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挣扎

他们向人们传达了希望

你可以经历非常艰难的事情

仍然继续前进”

书写不一样的奥运篇章

在东京奥运会上

12岁的女子乒乓球小将

亨德·扎扎感动了很多人

她来自战火纷飞的叙利亚

是东京奥运会最年轻的

参赛运动员之一

虽在奥运首秀中没能晋级

但她已创造了 历史

5岁时,扎扎开始与

哥哥一起练习乒乓球

在饱受战火摧残的童年里

躲在屋里打球成了她

唯一的精神慰藉

就算训练场停电、高温、不通风

扎扎也从未放弃训练

“打乒乓球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到东京参加奥运会

是她给叙利亚、父母的礼物

中国奥委会了解到扎扎的情况后

邀请她到中国接受训练

如果一切顺利

扎扎将在今年9月来到中国

这个夏天渐渐远去

奥运赛场上的健儿也将回到各自的国家

开始各自不同的生活

每位运动员都有夺冠的梦想

有些人可能永远无法企及

但在同一个奥运赛场上

他们挥洒的汗水流过的泪

都是奥林匹克精神的诠释

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

这是东京奥运会开幕式前3天修改的格言

运动员之间的深厚情谊

是“更团结”的生动实践

奥运让世界“更团结”

更是每一位世界公民的共同期待

素材来源 人民日报 河南省教育厅

编辑 雷丹

189 评论

倆宝麻麻

素材1:感谢憎恨我的人

8月17日,中国军团的第8枚金牌诞生于泳池,年轻的罗雪娟在不起眼的第1赛道夺取了女子100米蛙泳冠军。女蛙王在赛后接受记者采访时激动地说:“我要感谢生我养我的父母,感谢我的教练,还要感谢那些关心我、爱护我和憎恨我的人。”

点评:

人生的动力来自于疼爱你的父母,来自于真诚帮助你的朋友,来自于许许多多关爱你的人。但对手的蔑视、敌人的憎恨,也同样可以激发一个人的动力。罗雪娟的话中充满了哲理,实在值得品味啊!

素材2:可敬的“游击队长”

瓦尔德内尔,这是热爱乒乓球的人不会忘记的名字。正是这位可敬的“游击队长”,使中国乒乓球尝到了失败的痛苦,也品到了胜利的欢乐。

从1983年东京世界锦标赛上力拼蔡振华开始,到 年雅典奥运会酣战王励勤,粗略计算一下,曾经和老瓦对阵的中国选手已经更迭了五六代人:蔡振华,江嘉良,陈龙灿,马,刘国梁,直至本届奥运会败在他手下的马林……是否可以说,如果没有了瓦尔德内尔,中国乒乓球队便是一位没有对手的武林高手,便是寂寞的'独孤求败,捧起冠军奖杯时也会少了一层激动与欣喜。

点评:

从16岁出道开始,这位乒坛常青树将蔡振华打成了主教练,将江嘉良打得不见了踪影,将刘国梁打得发了福,可他,依然拖着镶着两块钢板的双腿征战于世界各地。“乒乓是我的生活,乒乓是我的快乐!”39岁的老瓦的话或许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老瓦,北京欢迎你!

素材3:“老干部”的笑脸

进入北京少年体校不久,张怡宁就有了个雅号:老干部。不为别的,就因为她的一张冷脸。确实,在无数次的国际国内比赛中,我们看到的几乎是一张同样的脸,一张可与“石佛”李昌镐媲美的脸:冷漠而缺乏表情。但是,当她以4比0轻松战胜朝鲜选手金香美、夺得女子单打金牌的时候,22岁的“老张”露出了一脸的灿烂。

点评:

王楠之于张怡宁,就如当年的邓亚萍之于乔红,就如韩国男子足球之于中国男子足球。两年前的世界锦标赛上,张怡宁在以3比0领先的大好形势下被王楠成功翻盘,这座山压得她太沉重了。在人生之旅中,我们也会遇到这种难以逾越的山,也会被压得喘不过气来。但当我们一旦冲破了这一阻碍的时候,便会觉得一身轻松,便更能理解“老张”灿烂笑脸中所包含的辛酸。

147 评论

吃不胖的妩媚

可以这样写,给你一个大纲,供你参考。 浅论如何从专业角度欣赏乒乓球比赛 乒乓球是一项无规律的非周期性运动,这就决定了该项运动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表现在技术层面的是击球方法多,技术种类多,技术动作之间的转换快、衔接紧,技术使用的随机性高,变化快,不确定性的因素广泛存在。体现了乒乓球运动的真正魅力。 比赛中,队员之间的技术对抗主要表现在双方如何通过速度、力量、旋转、落点和节奏来抑制对方的长处,为自己的进攻寻找机会,创造条件。 从乒乓球专业角度出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欣赏比赛,进而丰富和提高个人的乒乓球技术水平。1、技术的使用及其合理性,包括手法运用、步法运用以及手法和步法的协调性。比如手法有:发球的形式(正、反手,高、低抛,下蹲), 旋转性质的变化( 上、下旋, 左、右侧旋,混合旋转), 线路落点的变化( 左、右、长、短);步法有并步、单步、交叉步等的使用。 2、所制定的各种战术的运用及其有效性,包括:发球抢攻、接发球抢攻、搓攻组合、台内短球与底线长球的处理方法、手段以及攻守转化的时机等 3、临场应变能力及非常规技术动作的使用 4、比赛风貌或精神 5、新器材(底板、套胶等)的使用 6、裁判的尺度与规则的理解把握

248 评论

包子熊二

在鹿特丹世乒赛上,中国男女乒乓球队又一次让世界各国铩羽而归,金牌囊括。再一次证明中国是世界唯一的乒乓球超级大国,霸业难撼。中国只有这一体育项目可与美国国家地位相媲美。令国人骄傲,也令世人叹息。中国人再一次囊括全部冠军,首先还应该是可喜可贺。这是实力的反映,也是雄厚基础的胜出。古人云治大国如烹小鲜,今人曰治大国如打乒乓。凡是出类拔萃之举,皆在于认识、掌握规律,意志坚韧般地前冲。多年奋进才如今唾手可得,怎可榻上让得他人?乒乓球运动也是竞技体育项目,竞技体育的特征就是通过技术的提高使竞争愈发激烈,不断突破技术的极限,从而更具观赏性,更赢得参与。这就如同世界由单极向多极的发展,建立世界新秩序,就要制衡一国独大,给予各国发展的机会公平。大本身不错,但是大压制小,就容易遏制小的发展动力、途径和信心。乒乓球是世界的,而不仅是国人的,就需要世界的参与,就需要给世界各国以发展这项运动的动力、途径和信心,消除望中生畏,一中独强的心理回避脱离症,形成抑制和反抑制的发展机制。这就需要在规则上进行改动,限制国人形成的垄断技术,鼓励世人创新技术;限制国人通过改变国籍参赛,鼓励国人参加世界俱乐部比赛。就象足球那样,巴萨是球星荟萃的巴萨,西班牙就是世界冠军的西班牙。世界冠军是赢来的,不是让来的,让是对人的不尊重。世界各国风采峥嵘,乒乓球世界才会更加精彩绝伦。

220 评论

wisteria1221

求学岁月 一个运动员的求学悬梁岁月 出处: 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满贯,那么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取得剑桥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 ——邓亚萍 1997年退役进入清华大学,2001年拿下学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英国诺丁汉大学,2002年12月12日,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邓亚萍用求学路上一路奋斗的故事讲述—— 清华:求学从写26个英文字母开始 “临近退役时,我便开始设计自己将来的路,有人认为运动员只能在自己熟悉的运动项目中继续工作,而我就是要证明:运动员不仅能够打好比赛,同时也能做好其他事情。那天我不当运动员了,我的新起点也就开始了。”邓亚萍说。 “1996年底,我被萨老提名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我明白,这既是国际奥委会的重用和信任,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奥委会的办公语言是英语和法语。然而,这时我的英语基础几乎是零,法语也是一窍不通。面对如此重要的工作岗位和自己外语水平的反差,我心里急得火上房。”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结束后,邓亚萍接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初进清华时,她的英文几乎是一张白纸,既没有英文的底子,更别说有口语交流的能力。 “怀着兴奋而又忐忑的心情迈进清华大学。老师想看看我的水平——你写出26个英文字母看看。我费了一阵心思总算写了出来,看着一会儿大写,一会儿小写的字母,我有些不好意思——老师,就这个样子了。但请老师放心,我一定努力学好!”她有些羞愧但更相信自己的努力。 “上课时老师的讲述对我而言无异于天书,我只能尽力一字不漏地听着、记着,回到宿舍,再一点点翻字典,一点点硬啃硬记。我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第一——即从课本第一页学起,从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单词背起;一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每天5点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直到正式上课;晚上整理讲义,温习功课,直到深夜12点。”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邓亚萍几乎完全取消了与朋友们的聚会及无关紧要的社会活动,就连给父母打电话的次数也大大减少。为了提高自己的听力和会话能力,她除了定期光顾语音室,还买来多功能复读机,过去用于听音乐的“随身听”也“转业”做了英语磁带的单放机。由于总是一边听磁带,一边跟着读。同学们总是跟她开玩笑:“亚萍,你成天读个不停,当心嘴唇磨出茧子呀!”“但我相信:没有超人的付出,就不会有超人的成绩。这也是我多年闯荡赛场的切身体验。” 学习是紧张的,每天的课程都排得满满的。除学习之外,邓亚萍每周还要三次往返几十里路到国家队训练基地进行训练,疲劳程度可想而知。 “每天清晨起床时,我都会发现枕头上有许多头发,梳头的时候也会有一把一把的头发脱落下来。对此我并不太在意,倒是教练和队友见到我十分惊讶地说:‘小邓,你怎么了?’我说:‘没什么,可能是学习的用脑和打球的用脑不一样吧。’” “虽然都是一个‘苦’字,但此时的我却有不一样的感受:以前当运动员,训练累得实在动不了,同伴们一阵加油声,一咬牙,挺过来了;遇到了难题、关坎,教练一点拨,通了;比赛遇到困难,观众一阵吼声,劲头上来了,转危为安。但读书呢,常常要一个人孤零零面壁苦思,那种清苦、孤独是另样的折磨,没意志、没恒心是坚持不下去的。” 为了更快地掌握英语,几位英语老师建议邓亚萍到国外去学习一段时间,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经清华大学和国家体育总局批准,1998年初,刚在清华读了几个月的邓亚萍作为交换生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语言中心突击英语。 剑桥:每天凌晨5点起床攻读 1998年2月26日邓亚萍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飞向剑桥。对她来说,这自然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但却又是一个艰难的起步。 “第二天就是开学上课的日子,全班一共9个同学,教室不大,9张课桌椅向着黑板,摆成半圆形。老师先让大家做自我介绍。接下来给每人发了两张讲义就开始讲课,课堂上没什么纪律,讲解方式也很随意,老师一讲课,同学们一边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问题。我在云山雾罩中上完了课。四、五个星期过去了,每天十五、六个小时的付出,收效并不大,英语水平的提高也不显著。作为一个插班生要赶上其他同学困难太大。加上没有教材,每次上课才能拿到老师发的讲义,这种教学方法也很难让我适应。” “生活的环境也不尽人意。到英国留学的留学生,多数都是住在学校所安排的英国人家里,我也不例外。本想住在英国人家里,一来可以更多地了解英国的风俗民情,二来可以有更多的英国会话机会。但是我所居住的这个女房东家,距学校太远,而且房费伙食费很高,每月除了要交200多英镑房租,还要交100多英镑饭费,两项合起来每月的支出约合人民币将近5000元。对一个自费到英国上学的我来说,惜金和惜时同样重要。” “记得当我头一次穿着防雨运动衣,骑着自行车到学校时,许多同学见了都大为不解:怎么世界冠军还骑自行车来上学?是啊,世界冠军也是凡人,我的所有,是我用汗水换来的,它来之不易,我必须十分珍惜它。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困扰着我,我急切盼望能改变这种状况。” “刚到英国不久,我想往家寄点钱,然而到邮局拿了单子,却不知如何填写,邮局的人在单子上指指点点,我却一脸茫然,我站在邮局前,两眼发呆,我能怎办?问谁去?问了,自己还是听不懂,最后,只好悻悻而归。” “开学前,为了让我熟悉一下环境,房东开车送我去学校转了一圈。第二天人家不送了,我虽然买了辆自行车,却找不到上学的路了,七拐八拐,赶到学校已经上课了。一向守时的我成了迟到生。我急得蹦出几个单词解释,然而解释不明白,那滋味,那窘迫,现在都忘不了!” 邓亚萍就读的纽汉姆学院是隶属剑桥大学的一所小学院,类似于国内的语言进修学院。这里的学生主要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而邓亚萍是唯一来自中国内地的留学生,她主修的是英语,学期为三个月。邓亚萍来剑桥后学习压力挺大,加上留学时间短,她几乎天天闭门苦读。 “刚到剑桥的那段时间,我虽然比较刻苦,效果却不十分明显。我知道,这是因为自己的语言基础还相当薄弱,要想在剑桥这个精英云集的学府里站得住、学得好,更需要全力以赴地去拼搏。做学问与体育训练一样,没有任何捷径可寻,更不会有天上掉馅饼的美事儿,一切靠自己去拼去搏吧。”为了赶功课,邓亚萍起早贪黑,每天只睡几小时。 “开始的一两个月之内,根本听不懂老师在上面讲什么,我把老师所有写在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一遍。回到家里以后,自己再翻字典,再看。每天的生活比较单调,上课时间是四个半小时。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吃饭对我来说好像都很费事,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我一般都不回宿舍,就是吃上午带去的三明治,然后看一会儿书。晚上经常吃的东西就是自己做的方便面条加青菜、西红柿和鸡蛋。几乎每天都学习到12点才能睡觉。” 虽然基础比其他同学差,她总是不甘心,想超过别人。这种好胜的心理后来才慢慢开始转变:“毕竟基础不同,从运动员到学生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学习上升也要有个过程,那些留在这儿的教授也是通过非常辛苦的努力,付出很大的代价以后才取得了这样的位置。” 为了使自己能挤出时间学习,邓亚萍把父母接到英国,照顾自己的生活起。“除了像在国内那样,整理讲义、查阅资料、练习听力外,课余时间我会深入人群,先听他们谈话,然后慢慢练习与他们对话。每次归来,我再反复琢磨,从中进一步挖掘英语的文化背景、历史变革、语言规律,以便帮助自己理解、分析英语,寻找学习规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邓亚萍的口语和听力已进入班里的优等生行列。 回到清华,邓亚萍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国球的历史及发展》。从开题报告、到第一次提交论文、以至论文的最终修订,邓亚萍不仅每一项都达到标准,而且步步提前,赶在时间表前完成。 “我终于带上了学士帽,在毕业典礼上,我用流利的英语向老师致词。” 诺丁汉:一看她学习的劲头就知道她是个世界冠军 2001年9月,邓亚萍从清华走进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原本更喜欢剑桥,那里风景可人,令我心醉。可我还是投奔了诺丁汉大学,因为诺丁汉大学有全英国最棒的外语系。” “导师对我不太了解,似乎有些不放心,担心一个运动员能否完成学业。我恳切地对导师说:我可能比您的其他学生基础要差,请你多费心了,别人能听懂的课程,我可能要两次甚至多次,别人需要一年,我可能需要一年半甚至两年。但不管费多少力、多长时间,我都要把学业拿下来!我是那种很要强,性子也很犟的人,因此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 “在英国,修硕士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类似于应试教育。就是上一门课考一门,直到通过所有课程;另外一种是跟导师做课题研究,研究结束后做论文,如果论文通过就可以毕业,我采取的是第二种办法。比语言更难的是这里的学习方式,和国内真是大不一样。我有自己的导师,但并不经常见面。往往是他给我提供一个阅读书目清单,我自己到图书馆或大学找书,然后阅读。有了问题才和他预约见面、答疑。开始时,我很不习惯这种方式。而且我修的方向是‘中国当代研究’,一个似乎和体育无关的冷门专业,即便图书馆里也不一定有相关材料。这样,我就必须在不同的图书馆和大学里去找。不过,现在看来,这也是我在国外学习的重要收获之一。新的学习方式让我学会了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找到实现目标的办法。” 邓亚萍的学习心态从一开始一心想超过别人的好胜心,逐渐改为跟上就行的平常心,因为她看到了自己在学习基础上的差距。“打球的时候,视力两眼都是,上学以后下降得很快,现在有一只眼已经了。学习和打球相比完全是两码事,睡眠不足,上课总是犯困,眼睛睁不开,越坐越困,恨不得用根棍儿把眼皮撑起来。可对面坐着的是老师,你又不可能睡觉,更不可能溜号。刚开始时这种感觉特别明显,后来慢慢适应了这种生活,知道该怎样安排好作息,找到一些规律。” “我的研究课题则是《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例子用的就是中国女子乒乓球队。为了研究这个课题,我阅读了一些对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材料,大部分是外国人写的。这些外国人并没有真正了解中国女运动员的生活和成长经历,因此他们的研究并不到位。我希望能够从我开始,有人真正关注中国妇女和中国女运动员的研究。我也希望通过在国外学习,在工作中,便可以尽量避免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引起的误会,以便更好地介绍中国,让世界了解中国。而在国际体育界,能让人理解你的见解,接纳你的主张并非易事。” 学习上的她拿出打球时的劲头。能吃苦就不必说了,最可贵的是她十分敢说。按说老师安排的课程已经呈饱和状,每周天天有课,周末的作业也不轻松,做罢作业还要准备下一周的课,周而复始。可她还是觉得“吸收”得不够,她都有点“贪”了。 也难怪,她心里真的是着急。邓亚萍刚撂下球拍儿,就成了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一位年轻的委员,她恨不得赴会时能立马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于是,这位乒乓球世界冠军心底悄悄萌生着愿望,早一点进入高级班,明年向Master进军。英语是她的第一个关卡! 在诺丁汉大学上课的过程中,邓亚萍总是抓住一切机会抢着发言。老师用开玩笑的口吻说从她学习的劲头可以看得出这是一个世界冠军。“下了课,我必须匆匆赶到另一个老师那里去做个别辅导,这是学校针对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同而特别安排的单独辅导时间。每次出去开会之前,我的老师都会帮助我准备发言材料,纠正我的语音语调和演讲的方式方法。另外学校还专门为我开了一门课,教我如何用英语进行采访。在学校我过着典型的大学生三点一线式生活,和校园里那些普通的女孩子没有什么区别。” “这个硕士学位我非拿不可,而且一定要在国外的大学里拿到。”那样的话,在我国的奥运会冠军当中,她可能又拿了一项第一。作为诺丁汉大学的一名学生,邓亚萍每天的时间表比较紧。“除了上语言系的课,还要上英语系的课。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中午休息的时间只有一个小时。” “过语言关对我来说还有着另外的意义。当时我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同时还负责国际乒联的一个项目,如果你没有办法跟别人交流,那么一切都是零。同时还有一个公众形象,就是说我毕竟代表着是中国,同时代表着中国运动员,所以精神风貌是很重要的。” 一年后,邓亚萍面对严格的考官,用英语宣读了3万5千字的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冠军》。 以翔实生动的材料和清晰有力的论点论述了中国妇女及中国妇女体育的巨大发展和变化。临场考官的一致结论是:无条件一次通过!2002年12月22日,她如愿获得硕士学位。萨马兰奇先生称赞她“拥有了打开世界大门的钥匙”。 至此,从1997年进入清华大学起,邓亚萍已在校园度过了近六个春秋,并将自己当年小学三年级的“学历”变为研究生学历。邓亚萍坦言,从运动员到学生,尤其是一个留学生,她付出的努力并不亚于打球。“从对英语一窍不通到熟练的用英语与教授交流,从人生地不熟到朋友遍英国,从开始时的迷茫到后来的迎接挑战,每一步都走得很辛苦。但海外生活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真正了解了世界。” 其间,她还作为北京申奥成员,赴莫斯科为北京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作了贡献。 2001年7月13日,邓亚萍用流利的英语向国际奥委会委员呼吁:请给中国运动员一个机会,让我们做一次奥运会的东道主! 再回剑桥:学习、紧张工作与速冻饺子 知识,没有止境。2002年,她如同一个长跑运动员,又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开始新的拼搏——满怀信心地攻读剑桥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2008奥运会对当代中国的影响”,邓亚萍的“中国研究”又得以继续下去了。 2003年2月24日,正在剑桥攻读博士的邓亚萍又回来了,在北京奥组委,新的忙碌又开始了。“我在剑桥的导师彼德·纽伦是一位世界著名经济学家,已经研究中国经济30余年,他深知2008年奥运会对拉动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会有极高的经济研究价值,他认为我回国,不仅能为祖国服务,也能为论文收集第一手珍贵材料,因此,他特例批我回国边工作,边学习。未来的工作很艰苦,但这是非常好的机会。” 2004年的春节假期,她为了赶写剑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放弃了与亲人的团聚,买来一堆速冻饺子,每天的水饺餐伴她度过了假日。 “有人可能觉得我这是自讨苦吃,甚至有人说你的荣誉多得一大把,不攻读什么学位,后半生照样可以过得不错,即使读学位也不必那么辛苦,甚至不妨找个‘枪手’代笔写论文。但我读书上大学可不是为了‘镀金’,我上学只是要圆自己的读书之梦。我从自己与外国朋友交往中深切感受到知识缺乏、交流不畅。尽管基础差,我不想投机取巧走捷径,更不要说我就读的清华、剑桥等国际知名大学治学严谨,容不得弄虚作假!” 饺子可以速冻,人才却难以速成。邓亚萍学业上的成功与打乒乓球的辉煌,其实并非得益于她具备多大的天赋。恰恰相反,无论学业还是打球,她都是在先天条件不大有利的情况下,靠坚韧不拔的毅力,靠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金牌。 “我现在依然是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体育与环境委员会和改革委员会三个委员。特别是运动员委员会,委员都是很有名的奥运会冠军,都有自己代表的权益,很长一段时间我是惟一的亚洲委员,因此我不仅代表中国,而且还是亚洲的代表,有责任为亚洲和第三世界国家运动员争取权益。”在邓亚萍的努力下,运动员委员会已经向国际奥委会执委会提出在推举奥委会委员时必须有一名(共8人)亚洲委员的建议。 而她在剑桥的博士学业也已经到了第二年,谈到学业,邓亚萍说:“难啊,真是太难了,感觉压力很大。一天到头就是绷着,所以感觉特别辛苦。但我要感谢当学生的这段经历,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找到了自己新的价值。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满贯,那么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取得剑桥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拼搏、拼搏、再拼搏!无论是做运动员还是做学生,邓亚萍对自己的要求都几近苛刻:“必须做好,我没有理由做不好!”这就是一份自信!

174 评论

相关问答

  • 乒乓球运动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试谈乒乓球削球打法的步法训练【摘要】在中国的各种乒乓球打法中,削球一直是一支重要的力量,造就出很多的乒乓球世界冠军。但是,近年来在中国乒坛上削球手的身影已经难觅

    瓜的小妞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优秀乒乓球运动论文题目

    论乒乓球的技术革新和市场开发

    可乐狗DOGS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6
  • 东京奥运会论文参考文献

    羽毛球运动速度和力量训练方法和生化研究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相信许

    隐形冠军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东京奥运会主题的论文结尾

    东京奥运会闭幕了,运动员们勇于拼博,不怕艰难,为国争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韩食小神厨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5
  • 乒乓球运动的现状研究论文

    题目暂略。。。见谅目 录1前言 1 1.1选题依据 1 1.2文献综述 2 1.2.l 对中国乒乓球队成功经验的总结 2 1.2.2中国乒乓球队参加世界大赛的总

    潘潘大小J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