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6

  • 浏览数

    149

最美遇见微风
首页 > 学术期刊 > 李斯特论文演讲稿

6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纵横四海2000

已采纳

李斯特(Liszt Ferencz. 1811-1886)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早年即以卓越的钢琴琴艺驰誉欧洲各国,同时也从事创作与评论。他的绝大部分创作都明显地反映了对祖国,人民,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体现了强烈的民族特点和民族精神。李斯特极大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充分发挥出钢琴的演奏技法和独奏音色,使钢琴音乐不仅具有室内乐抒情小品的诗情画意,还具有交响性的宏伟气魄和辉煌效果。他同柏辽兹一起倡导新型标题音乐。他首创了单乐章标题交响诗体裁,从而扩大了管弦乐的表现领域。主要作品有:交响诗《塔索》,《普罗米修斯》,交响曲《浮士德》,19首《匈牙利狂想曲》和大量练习曲,钢琴小品名曲《爱之梦》等

221 评论

dianpingyao

像这种演讲,你必须要搜集人物传记的资料。先上网搜搜看,然后再举例子。每个钢琴家都有他自己的风格,像贝多芬以交响曲最为出名,而你喜欢的肖邦最为出名的就是他的夜曲,而且这是他独创的一种钢琴曲体裁,还有你必须去听听他的曲子,你自己肯定会有所感悟的。你是学什么专业的?我的专业不是钢琴,但这是必须课。像你说的钢琴音乐艺术这种理论的你更可以去查查资料。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论相结合 相信你的演讲一定会很成功的。祝你好运哈!

152 评论

土豆泥nice

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年终39岁) 全名: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 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法语) 伟大的波兰音乐家 作曲家 代表作:《马祖卡舞曲》、《圆舞曲》、《葬礼进行曲》、《革命练习曲》 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从六岁时开始学习钢琴,在七岁时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十六岁时加入了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度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bA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 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有《离别》等感情的钢琴曲。 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晚年生活非常孤寂,痛苦地自称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他临终嘱附姐姐路德维卡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Fryderyk Chopin (1810一1849)生于华沙的近郊热里亚佐瓦·沃利亚。他的父亲尼古拉·肖邦原是法国人,后迁波兰,曾参加过1794年波兰民族英雄柯斯秋什科(1746—1817)领导的反抗侵略者的起义。起义失败后流落华沙,靠教学等工作度日。后来,他又在家中开设了一所寄宿学校。从此,他就不再参与政事,只求平安地生活下去。但是,他和华沙的文化界人士保持有较密切的来往,这对小肖邦的思想成长是有影响的。[编辑本段]生平 1810年3月1日,肖邦生于华沙郊区热拉佐瓦沃拉。父亲原籍法国,是华沙一所中学的法语教师,后来开办了一所为来华沙学习的外省贵族子弟的寄宿学校。母亲是波兰人,曾在一个贵族亲戚的家庭中任女管家。肖邦幼年时向一位捷克音乐家W.日夫尼学习钢琴,7岁即可写乐谱,8岁时开始公开演奏。1824年师从德国音乐家、华沙音乐学院院长.埃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1826年中学毕业后入华沙音乐学院学习,同时开始了他的早期创作活动,1829年毕业于该院。当时正值波兰民族运动走向高潮的年代,反对外国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对青年肖邦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培育了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热忱。1830年3月肖邦在华沙演出了自己的早期代表作《第二钢琴协奏曲》(f小调),同年10月在告别华沙的音乐会上演奏了自己的另一部代表作《第一钢琴协奏曲》(e小调),均获得成功。11月2日肖邦携带一抔朋友们赠送的波兰泥土离开华沙,出国深造,从此永远离开了祖国。12月初在维也纳逗留期间得知华沙爆发起义的消息,他为未能参加这次起义而焦急。当时曾想返回波兰参加斗争,被友人劝阻,未能实现。次年初在赴巴黎途经斯图加特时得知起义遭沙俄镇压、华沙陷落的噩耗,精神受到强烈震撼,这些,都在他当时的创作中留下了深刻印记。抵巴黎后,他放弃了去伦敦的计划,在巴黎定居,从事钢琴演奏教学和创作活动。在这里他除了与流亡巴黎的波兰侨民密切交往之外,还结识了西欧文艺界许多重要人物,其中包括波兰流亡诗人A.密茨凯维奇,德国诗人H.海涅,法国画家E.德拉克洛瓦,意大利音乐家V.贝利尼,匈牙利音乐家F.李斯特等人。这些交往对肖邦精神生活的影响是不能低估的,特别是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关系,对肖邦的思想、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从1838年同居到1846年关系破裂,前后共生活了8年。从30年代初抵巴黎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艺术高度成熟,在创作上获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从1846年起肖邦的创作开始出现衰退的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40年代波兰民族运动的几次挫折,使对此一直抱着热烈期望的肖邦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打击,深深陷入了失望和消沉的情绪之中;同乔治·桑之间爱情的破裂,故乡亲人和挚友的相继去世,自己健康情况的不断恶化,这一切都给他的身心造成深深的创伤,加重了他的悲哀和孤独。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国逗留了一段时间,从事短期的教学和演奏活动。在那里他为流亡国外的波兰侨胞开了最后一次演奏会。回巴黎后健康情况急剧恶化,1849年10月17日逝世于巴黎寓所,临终时嘱咐死后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波兰安葬。[编辑本段]创作时期 肖邦的创作可分为4个时期,即华沙时期、华沙起义时期、在巴黎的全盛时期、晚期。 华沙时期(早年~1830) 这一时期的创作除少数作品外,在肖邦的整个创作中不占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它是肖邦一生创作的起点,其中已经闪耀着民族感情和民族风格的光辉,这在他的《d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27)钢琴与乐队合奏的《降E大调大波洛奈兹舞曲》(1831)《C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 《F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钢琴与乐队合奏的《波兰主题幻想曲》(1828)和《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回旋曲》(1828)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年作的两部钢琴协奏曲。这两部作品富于浪漫主义气质,对爱情生活的体验,对幸福的热烈向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明朗欢快情绪贯穿全曲。音乐富于民族民间彩,《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主题有质朴优美的马祖卡舞曲风格,《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主题则是一支带有强烈的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的强劲、粗犷的旋律。 华沙起义时期(1830年末~1831年) 在这一短暂的时间里,肖邦的创作出现了一个飞跃。《b小调谐谑曲》(1831)写于逗留维也纳时期。起义激起的爱国热情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构成一首既严峻又温存的音诗。《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1831)《d小调前奏曲》(1831)则写于得知华沙沦陷之后,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同时期创作的《a小调前奏曲》则充满了迷惘、茫然的情绪,音乐构思奇特而新颖。 在巴黎的全盛时期(1832~1845) 在肖邦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娴熟的音乐风格使他的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创作涉及到钢琴音乐的各种体裁,从练习曲、前奏曲、马祖卡舞曲、波洛奈兹舞曲、夜曲、圆舞曲、即兴曲,直到结构更为复杂的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都获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肖邦的绝大部分练习曲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E大调练习曲》(1832) 《b小调练习曲》(1834)、《a小调练习曲》(1834)等最为突出。《E大调练习曲》是一首感情温存、深沉的哀歌,它的曲调属于肖邦创作的最优美的曲调之一,倾注了对祖国无限爱恋的感情。《b小调练习曲》则是一首充满了阴郁激愤情绪的作品。它的主题紧张强烈富于戏剧性,而它的中部却渗透着一种沉思宁静的悲凉气氛。在适宜于主要表现单一形象的练习曲体裁中,采用如此强烈的双主题对比的原则以造成尖锐的戏剧性冲突,这在肖邦的练习曲中也是不多见的。《a小调练习曲》则情感严峻,气势磅礴,全曲由号角性的简单音乐动机发展成为波澜壮阔的巨流,把音乐推向戏剧性的悲壮的高潮,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肖邦的3首奏鸣曲中,在内容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方面最突出的是《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1839),其中的第3乐章《葬礼进行曲》,寄托着对华沙起义中为民族解放而献出生命的烈士的哀思,是肖邦音乐中最脍炙人口的篇章之一。夜曲是肖邦创作中最富于浪漫主义气质的体裁。他早年创作的夜曲深受英国作曲家J.菲尔德夜曲的影响,追求音乐风格的细腻、华美和典雅秀丽,有比较浓厚的浪漫主义感伤情调。流亡巴黎后创作的夜曲在内容上愈加深刻,音乐风格也更富于个性化了。他的《c小调夜曲》(1841)完全摆脱了菲尔德的影响,主题朴实无华、严肃而又悲哀,音乐的发展愈来愈富于戏剧性。它标志着肖邦已经将夜曲的创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大大地挖掘了夜曲的表现潜力,使它成为一种能容纳深刻社会内容的音乐体裁。肖邦的4首叙事曲全是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有的是直接同波兰的民族史诗和民间传说相联系。如《g小调叙事曲》(1835)的创作是直接受到了波兰民族诗人密茨凯维奇的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启示。肖邦把握了为民族献出生命的英雄华伦洛德的深沉、严肃、大无畏的性格以及贯穿整个长诗的紧张的悲剧性气氛,将它们体现在严整的奏鸣曲快板乐章的形式中。《F大调叙事曲》(1839)则取材于同一位诗人的民间幻奇故事诗《希维德什扬卡》。原诗描写一个负心的少年猎人,由于背叛了爱情誓言终于受到了惩罚,被希维德什扬卡仙女拖入湖底。肖邦在这首叙事曲中没有企图去描绘或暗示原诗的故事情节,而是用高度概括的方法展现了两个相互对立的情境,通过它们之间矛盾冲突的发展来揭示原诗的意境和感情气氛。波洛奈兹舞曲是肖邦在这个时期创作中民族精神体现得最为强烈的体裁。他早年创作的波洛奈兹舞曲中的那种注重外在华丽效果的倾向被一种深刻、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朴实无华、刚毅豪放的艺术风格所代替。肖邦或从波兰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中吸取精神力量,或从缅怀祖国光荣的往昔,悲叹今日沦亡的苦难中激励自己的民族感情,以抒发他内心的郁愤,振奋民族精神。《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1838)是一首胜利凯旋的颂歌,贯穿始终的管弦乐队般的丰满强大的音响,展现了古代波兰庆祝民族胜利时光辉灿烂的情景。《c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39)则是一首哀叹祖国沦亡的沉痛音诗,主题的感情基调是悲哀和压抑的,但丝毫没有感伤。《升f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41)规模宏大,富于戏剧性,它同对波兰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情景的想象有联系。悲壮严峻的首尾部分同色彩暗淡、感情忧郁的中间部分形成对照,在波洛奈兹舞曲体裁中别具一格。《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1842)是同类体裁乐曲中性格最刚毅、豪迈,气势最宏伟、磅礴的一首。它的主题具有果断、刚健的节奏,热情豪迈的旋律以及明亮的大调式和声,体现着不屈不挠的民族英雄豪杰的形象。乐曲的中部富于鲜明的造型性,马蹄声同号角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战马奔驰、月光剑影的古代沙场的情景。作曲家思古的幽情同现实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民族感情的巨流,不可抑制。 晚期(1846~1849) 这一时期肖邦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幻想波洛奈兹舞曲》(1846)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虽然在这里已经听不到像《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那样高昂、豪迈的声音,但它的那些由于对祖国、民族未来的某种憧憬而唱出的激昂慷慨的段落仍是极富于感染力的。《g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f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是肖邦最后的两部作品。前者是一首亲切、温存的歌,表达了对生活的最后一点眷恋;后者在淡淡的哀愁中倾诉着对故国和亲人的最后思念。[编辑本段]传世名作 1.《夜曲》 《夜曲》为英国作曲家费尔德(1782—1837)所首创。他采用平静的和弦伴奏下的优美旋律这种形式,表现夜的幽静和梦幻的情调。肖邦继承了这种形式,又极大地发展、创新了这种形式。肖邦的《夜曲》,包含了相当多样的意境,甚至是热情的戏剧性形象。令人惊疑的是,无论音乐多么复杂、激动,却仍不失“夜”的总的感觉。由于肖邦赋予了《夜曲》以新面貌,后人都将《夜曲》看作是肖邦创作特有的标志之一。 肖邦的21首夜曲,几乎每一首都是那么迷人。其中最为广大听众熟悉的可能是第二号《bE大调夜曲》,它的主旋律早已深入人心:中段开始是圣咏般的和弦进行,从容而又威严,蕴涵着内在的力量。这力量开始是片断的显露,逐渐积累,显露的片断在增大,终于,酿成双手八度齐奏从上往下排山倒海式的暴发,此时,真是身在“黑夜”心在“白昼”了。经过中段的暴发,“夜”再也无法平静,当第一段再现时,同样的曲调用了织体完全不同的伴奏,原来严整的节奏现在变成了惶惶不安的三连音,音乐变得哀怨、悲痛,久久不能平息。在增加了一段扩充的终止后,才勉强安静下来,最后消失在延长音里,可留下的沉重心绪始终没有消失。 2.《前奏曲》 肖邦在24个大小调上写了24首《前奏曲》。关于这些乐曲,曾有各种不同的评说。有的认为是《练习曲》的雏形,甚至认为有些是草稿,有的认为是音乐的格言,有的认为是即兴式的音乐意念,类似“音乐瞬间”。有的钢琴家将24首当作一个套曲,从头至尾连续演奏,有的按自己的理解重新组合。的确,这些作品有长有短、情趣各异、手法多样,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五颜六色。 我们知道肖邦生前曾不肯出版自己的某些作品,而后人将其出版后都公认是音乐的珍品。由此判断,肖邦对正式发表自己的作品是十分严肃的。既然肖邦于1839年将这批《前奏曲》出版,恐怕不会是草稿。事实上,随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珍爱这些《前奏曲》。下面介绍其中常被演奏的两首。 第15号《bD大调前奏曲》,又名《雨滴前奏曲》。这里又遇上了别人为乐曲起名的事情。说来耐人寻味,标题音乐是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之一,但是肖邦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作曲家却从不为自己的作品加上一个说明音乐内容的曲名。对于别人给他的乐曲命名,他也十分反感。可见,浪漫主义音乐,根本上在于音乐的气质本身,不在于有名无名。肖邦反对一个具体的名称,说明他的音乐有广泛的概括性。所以,我们欣赏那些已被命名的乐曲时,只能将名称作为理解的一个媒介,一个入门的途径,绝对不必限制自己联想、体验的自由。比如这首《雨滴》的得名,显然是伴奏部中一个bA(#G)音,几乎从头至尾在八分音符平稳的律动上,持续不停,恰似从屋檐上滴下的雨珠,滴滴答答不绝于耳,行板: 雨滴声衬托出恬静,心中升出高尚、美丽的歌。随着雨滴声声,慢慢地,思绪转向沉重,在低音区出现了小调的曲调,雨滴声化为了宏亮的钟声,心情激动起来。最后又回到开头的安静,仍在雨滴声中结束。 第24首《d小调前奏曲》,有人称之为《雷雨时的祈祷》。这里确有雷雨闪电的气氛而“祈祷”,则绝无此事。这首作品与《革命练习曲》写于同时,也同样是沙皇俄国军队攻占华沙这一事件,在肖邦心中激起的惊涛骇浪。所以,音乐的性质与《革命练习曲》相似。所不同的,这里只有愤怒,“来不及”在悲哀中逗留;这里是慷慨激昂,不屈不挠,已经没有眼泪。左手低音从头至尾这样轰鸣,似沉雷,如战鼓: 主题音调坚定、果敢,一派英姿:冲击力直达末尾,最后三次猛击钢琴最低音区的主音D,以表达作曲家那义无反顾、钢铁般坚强的意志。 3.《玛祖卡舞曲》 《玛祖卡舞曲》是肖邦另一个独特的创作领域。在整个钢琴音乐文献中,提起《玛祖卡》,首先想到的就是肖邦。其他作曲家也有《玛祖卡》。但唯有肖邦写了大量的、闪耀着特异光彩的《玛祖卡》。在肖邦本人的作品中,《玛祖卡》也很特殊。一是这批作品,最具波兰泥土的芳香。另外,这是他较少带有戏剧性、悲剧性成分的创作领域之一。

173 评论

一佛爷一

弗伦兹·李斯特 (1811一1886)天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代表作有:《匈牙利狂想曲》《爱之梦》《摇篮曲》《小星星变奏曲》 《塔索》《前奏曲》等。

203 评论

maggielj520

在19世纪上半叶,欧洲乐坛上出现了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把匈牙利音乐带向了世界。他就是有着“钢琴魔王”之称的匈牙利著名音乐家弗朗兹•李斯特。

一、生平及艺术道路

1、童年与少年时期

李斯特生于匈牙利西部隆普降州的一个名叫多布良的地方,他的父亲是一位很有才能的音乐家,李斯特最早的音乐教师就是自己的父亲。李斯特很早就表现出罕见的音乐天赋,他经常迷醉于匈牙利和吉卜赛民间歌曲和舞蹈之中,尤其吉卜赛人们的那种热情奔放又委婉抒情的歌舞风格,在他那颗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在父亲的教导下,他的音乐学习进步很快,并渐渐的培养起了酷爱钢琴的情感,此后,仅仅三年的学习时间,李斯特的钢琴就已具备了相当的水平。1822年,11岁的李斯特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举行了第一次公演,结果大获成功,报刊的竞相报导,使他成为了轰动一时的新闻人物,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神童”。

2、辉煌时期

这是指1840年—1847年。这一时期是李斯特演奏活动的高峰时期,也是他钢琴家的名声登峰造极的时期,他几乎走遍了所有的欧洲国家,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的欢迎和殷切的接待,人们像英雄一样崇拜他。当时,所有的欧洲报刊都对李斯特精湛的钢琴演奏技艺赞不绝口,海涅称李斯特的演奏是“雷电似的”“火焰喷射似的”。李斯特在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匈牙利狂想曲》。

李斯特虽然身在国外,但他时刻关心着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当他在报刊上读到匈牙利发生了严重水灾的消息时,他连续举行了10场音乐会,并将收入全部献出,用于救济匈牙利灾民。这表现了李斯特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李斯特每次结束演出活动回到匈牙利,就会形成一次全国性的节日,匈牙利社会各界把他当成了民族英雄。1847年,李斯特结束了热情激荡、战果辉煌的巡回演出活动,从而进入了创作阶段。

3、魏玛时期

1847年,李斯特突然终止了旅行演出,原因有三:其一,他对浮浅单调的演出生活方式感到厌倦;其二,他遇到了一位支配他今后一生的女人;其三,他接受了魏玛大公给予他的宫廷乐师的职位,希望能安心搞创作。这一时期,李斯特与一位波兰君主的女儿卡罗林•威特相爱。这一年的年初,李斯特偕卡罗林赶赴魏玛,以宫廷乐师的身份,担任了魏玛歌剧院的指挥职务。在魏玛的10年当中,李斯特领导歌剧院,上演了许多著名作曲家的歌剧,其中有:格鲁克的《奥菲欧》、莫扎特的《唐•璜》、韦伯的《自由射手》等。他还宣传上演了许多得不到广泛承认的歌剧。与此同时,李斯特还写了大量的音乐评论文章和论文,宣扬介绍了柏辽兹、舒曼、瓦格纳以及韦伯等许多作曲家和他们的作品,还撰写了一本关于肖邦的书《论肖邦》。他和柏辽兹一样,始终都是标题音乐的热情倡导者和坚强捍卫者。在魏玛时期,李斯特创作了大量最优秀、最成熟的音乐作品,许多过去创作的钢琴曲,现在也经过修改而定稿,如《匈牙利狂想曲》、《练习曲》、《旅行的年代》等等。1849年,他先后创作完成了E大调和A大调两首钢琴协奏曲,又完成了钢琴与管弦乐队的《死之舞》。在交响乐方面,李斯特创作的12首交响诗是标题音乐的代表作。其中有:《玛捷帕》、《哈姆雷特》、《理想》等。

由于宗教信仰的关系,1861年末,李斯特由卡罗林迁居罗马,从而进入晚年时期。

4、晚年

到了晚年,李斯特的演奏有了显著的改变,浪漫主义的热情渐渐冷静下来了,他不炫耀技巧和渲染效果,代替这一切的是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在这一时期,李斯特热心于创作宗教的音乐,完成了清唱剧《圣伊丽莎白》,这部作品渗透着浓厚的宗教的神秘主义和教权主义的思想。李斯特虽然穿上了神父的袈裟,但仍然经常出入于宗教以外的活动之中,仍然生气勃勃地关心着音乐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他终于没能完全献身于宗教。李斯特晚年的主要创作有《旅行者三年》、《灰色的云》、《送葬船》、三首《被遗忘的圆舞曲》以及最后几首《匈牙利狂想曲》(从16—19首)。1866年李斯特染上了肺炎,由于他带病去观看瓦格纳的歌剧,支持不住,中途退场,从而病情加重,7月31日晚去世,享年75岁。

二、创作特征及作品概论

1、创作特征

李斯特的创作主要集中在钢琴作品、交响乐作品和声乐作品这三个方面。李斯特的创作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和现实主义倾向,他所创造的音乐形象鲜明,运用的音乐语言十分生动,从而把民族性、生活习俗性与思想内容的深刻性结合在了一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李斯特是19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他的钢琴音乐创作和他的演奏风格是一致的:既有宏伟的气魄,又有饱满的激情和深刻的诗意。这些钢琴作品在世界钢琴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的钢琴音响丰富而多彩,几乎达到了管弦乐队的效果,同时又保持了钢琴音乐的特征。

《匈牙利狂想曲》共19首,在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些作品都是以匈牙利人的、吉卜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创作的,具有独特而又鲜明的民族色彩。它的主题既有歌唱性的,也有朗诵性的,还有进行曲性的,更有抒情性的或舞曲性的。他的许多狂想曲,都在力度和速度上有逐步加紧的特征,往往都是从庄严、深刻的说唱性的主题过度到舞曲,逐渐加快,以火热的舞蹈场面收尾。由于在这些作品中,李斯特在钢琴上出色的复制了匈牙利民间乐器所特有的音响效果,同时管弦乐队的声音效果更大大地丰富了钢琴的音响,所以使这些作品具有前所未闻的色彩。

2、《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赏析

在李斯特的《匈牙利狂想曲》中,演奏的最多的是第二、第六及第十五首。第二首是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中最优秀的一首,创作于1851至1854年间。它运用匈牙利的民间舞曲“恰尔达什”写成。这种舞曲的主要特点是双拍子,前半部称“拉苏”,速度缓慢;后半部称“弗里斯”,速度迅急,常用切分节奏。乐曲开始时是缓慢的引子,沉着有力而常有宣叙性,带倚音的音调具有浓烈的匈牙利民间音乐的色彩;然后是“拉苏”段落,悲愁的旋律充满内在的激情,唱出了人民的悲痛和民族的不幸,变换反复之后出现舞曲风格的段落,高音区不断重现同音反复,犹如不停的鸣响着的钟声,在用变奏站开以后,音乐急转而下,再现前面的主题,接着便速度加快,进入“弗里斯”部分,但其中的要素在“拉苏”段落中的中段已出现过。这段音乐丰富多彩,如民间节日欢欣鼓舞的场面,在高潮之后,音乐一度静止下来,然后重整旗鼓,一泄千里,全曲在振奋人心的沸腾气氛中终曲。

(评语:以上的叙述是仅仅针对匈牙利的民间舞曲“恰尔达什”,还是同时也赏析了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感觉像是仅仅介绍了匈牙利的民间舞曲“恰尔达什”。如果真是这样,要把对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的赏析补上。)

三、结语

李斯特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是19世纪欧洲音乐舞台上的一位巨人,他把匈牙利民族音乐带向了欧洲、带向了世界。笔者认为,正因为他的作品里始终有着浓厚的匈牙利民族特征,所以,李斯特不但是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时也应该是民族乐派的杰出代表。

李斯特使人们对狂想曲这一乐曲类型有了崭新的认识(狂想曲是谁发明的?)。除了钢琴曲和管弦乐曲之外,李斯特还创作了许多其他类型的音乐作品,他的艺术歌曲在19世纪的声乐作品中,同样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李斯特也是现代音乐的奠基人之一,他的音乐创作,比柏辽兹更加富于现代色彩,因此,人们都说,是李斯特推开了“20世纪的大门”。

总之,李斯特为世界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这样一位成就卓著的伟大音乐家,他的音乐遗产,值得我们永远当成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他的名字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292 评论

跑跑跑pao

百度百科一下

146 评论

相关问答

  • 演讲稿策论文

    对学校发展,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实行校内骨干教师机制。可以效仿市县骨干教师的甄选考核模式,在校内评选出各学科在教学方面有突出成效的青年教师为校内骨干。要求每

    郑二头头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演讲稿英文论文

    当准备演讲稿时,你会选择中文版本的还是英文版本的。下面是我带来演讲稿英语范文,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英语演讲稿范文篇1:I love English As e

    逍遥石子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亮剑李云龙演讲论文演讲稿

    李云龙:“同志们,我先来解释一下什么叫亮剑。古代剑客们在与对手狭路相逢时,无论对手有多么强大,就算对方是天下第一剑客,明知不敌,也要亮出自己的宝剑,即使倒在对手

    搜奇猎怪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李斯特论文演讲稿

    李斯特(Liszt Ferencz. 1811-1886)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早年即以卓越的钢琴琴艺驰誉欧洲各国,同时也从事创作与评论。他的绝大部

    最美遇见微风 6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师德论文演讲稿

    演讲稿可以提高演讲人的自信心,有助发言人更好地展现自己。在当下社会,越来越多地方需要用到演讲稿,相信写演讲稿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教师师

    多来A梦A梦 2人参与回答 202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