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水居士
王昭君(约前52年—约前15年),名嫱,字昭君,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汉族,西汉元帝时和亲宫女,与貂蝉、西施、杨玉环(杨贵妃)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曾经,我们给她的历史功绩是维护汉匈关系稳定半个世纪,最近,她也被请出了2017年秋天投入使用的统编本初中历史教科书。教材编著者称冒顿、卫青、霍去病、王昭君的消失,是新教材删除了“汉匈战争”相关内容的结果。对此,王昭君说,删除“汉匈战争”她管不着,让冒顿、卫青、霍去病等人消失,她也管不着,而她本人自己的“消失”感觉轻松不少——嫁个人怎么能嫁出半个世纪的和平呢。
王昭君说,她嫁匈奴是想要跳出宫女角色的结果,而她身上的历史光环,不过是后世文人“追加”的结果,与史实不符,2000多年来,她一直想要甩掉这个包袱。现在好了,别人替她把这包袱给甩了,她终于给安心地睡个好觉了。
王昭君首先说,嫁人是一个妇女的权利,当初,她到汉宫多年见不着皇帝的影子,后来,听说匈奴的单于来汉朝娶媳妇,她就报名了。嫁给匈奴的匈奴的单于与见不着皇帝的影子相比,是实实在在的,那是她作为一个女人应该得到的幸福。王昭君说,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人早就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和亲是带不来和平的,汉代、唐代先后有十多位公主和亲,有些还是正牌公主,但也没听说谁带来和平的,而所谓她和亲带来的和平不过是个巧合而已——那时,匈奴已经被打得不行了,南匈奴投降了,汉朝又帮助南匈奴收拾了北匈奴,一方面匈奴惧怕汉朝的武力,另一方面他们确实也在草原上折腾不起来了。和平从来都是用拳头打出来的,不是靠女人带来的,她嫁匈奴后半个世界的和平,当然也是汉朝人打出来的,与她本人没有多少关系。而把这件事儿当个事儿地说出来的是元代诗人赵介。
赵介认为她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她的故事因此成为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她说,事实和史实都是清楚的,没有霍去病等汉代名将浴血奋战,击溃匈奴,就是有成千上万个王昭君和亲匈奴都不会带来汉匈的和平。她说:“我一个女人,在这边地位有限,也就匈奴的妃子,还不是正妻,正如史书上说只能教匈奴人织织布什么的,怎么可能有如此巨大的成就?你们说我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加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这确实抬高我了,抬高得让我受不了。”她说,如果当时匈奴还有汉初那个实力,他们还不将边塞闹翻天了。无论如何,因为她和亲而带来半世纪的和平都是不可能的,绝对不可能的。
王昭君接着说,文学就是文学,历史就是历史,把她从教材删除,就是把历史中的文学水分剔除。中国人总喜欢把文学当历史读,读着读着就把文学与历史给混淆了,甚至把文学看得比历史还历史。比方说,把《三国演义》当历史,把《岳全传》当历史,甚至把《水浒传》、《西游记》和《红楼梦》都当历史,比方说研究和她一样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靠的基本就是诗,白居易等人的诗,可信度确实有那么一点点低。
她说,在汉代的正史里,出现关于她的记载,其实就那么几十个字,汉代的正史甚至到最后把她“忘”了,以至后世的人们研究她在匈奴到底嫁了几嫁、活了多少岁都得靠野史,也让她的死有了服毒自杀说。又说,那个《报汉元帝书》其实就不是她写的,因为有这个东西的时候,汉元帝已经去世两年了,而她不可能不知道这事,更不可能把它写得那么露骨。(报汉元帝书:臣妾幸得备身禁脔,谓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窜异域,诚得捐躯报主,何敢自怜?独惜国家黜涉,移于贱工,南望汉关徒增怆结耳。有父有弟,惟陛下幸少怜之。)这都是那些文人们总得她在匈奴那边生活得不容易,才搞了这么个角色,还有被称为她个人作品的怨词也是这么个角色。(怨词: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王昭君说,再不容易也比待在汉朝皇宫里的好,女人总得是要嫁人的。呼韩邪单于死后,她必须改嫁呼韩邪单于第一阏氏所生的长子雕陶莫皋单于。她不能接受,想到了回来,但汉成帝令她遵从胡俗,她只得下嫁。她与雕陶莫皋生有两女,长女即须卜公主,小女即当于公主。公元前20年,雕陶莫皋又死,她自此寡居。但有人因此说,匈奴又让她再嫁,她不愿从胡礼,最终吞药而死,这都是历史被文学化的结果,不可信的。
王昭君最后说,现在,仅她的墓地就有三处,一是内蒙古昭君墓,座落于呼和浩特市南郊大黑河南岸;山西昭君墓,位于晋西北与内蒙接壤的朔州朔城区南榆林乡青钟村;河南昭君墓,是位于许昌市襄城县十里铺西的一古冢。她说,她一个人有这么多的墓地,主要是因为后世对于民族团结与和平安定的向望与纪念,这个没有错,但应该把“追加”在她身上的和平功绩还给那些历史上真正为和平做过贡献,甚至流血牺牲的人们,比方说卫青、霍去病以及窦宪、耿秉等人,而不是她。她最后补充说明了一句:“把卫青、霍去病与我和冒顿从教材里悄悄删去,真是太不厚道了……我与卫青、霍去病不可同日而语啊!”(文/路生)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谢绝其他媒体转载!
湖边隐居
昭君出塞是我国历史上体现民族友好的重大事件,不仅促成了汉朝与匈奴间较长时期的和平相处,而且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千百年来,围绕昭君出塞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在历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秭归人,汉元帝时被选入宫。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昭君自请远嫁匈奴。入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昭君出塞不仅终止了汉匈间的连年战争,而且为促进匈奴社会文化发展和汉匈经济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根据历史记载,从汉武帝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到汉元帝竟宁元年即昭君出塞之年,其间整整100年间,汉王朝与匈奴长期处于战争状态。连年战火不仅给社会生产造成了巨大破坏,而且给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昭君作为和平使者出塞以后,汉朝与匈奴之间50年左右未爆发战争,边疆地区出现了“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人民炽盛,牛马布野”的和平景象。昭君生长于长江三峡的香溪,长江文化孕育了她;深居于长安帝都的皇宫,黄河文化熏陶了她;生活于阴山大漠,草原文化成就了她。长江文化、黄河文化、草原文化的影响汇聚于一身,使昭君文化带有深刻的多元性、开放性、包容性。王昭君一生的丰富经历使她有幸体会水乡文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锋与磨合、交流与相融,从而成为沟通中国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特殊载体和象征。昭君出塞受到后人的钦佩和赞颂。2000多年前的汉代,与王昭君同时期的诗人焦延寿就写诗盛赞和亲之举:“长城既立,四夷宾服,交和结好,昭君受福。”(见《四部备要・子部》易林卷十二第四页)。1961年,董必武同志赋诗盛赞昭君和亲之举:“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呼和浩特市物事业管理处编《青冢藏墨选》第1页)昭君出塞,以天下为一家;自愿和亲,使天下为一家。昭君文化现象所揭示的华夏一统、胡汉一家,合则两利、分则两伤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深层原因之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对昭君文化所代表的民族团结文化的研究,就是要揭示和弘扬昭君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历史意义,充分发挥这一文化现象所蕴涵的现实意义和社会功能。昭君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已经超出传统意义上的历史范畴,包含和融入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昭君文化现象的本质,是人民对王昭君这个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的认可,事业魅力的赞许,追求毅力的肯定。作为和平使者与民族友好的象征,千百年来,昭君深受百姓拥戴。呼和浩特一带有青冢多处被尊为昭君墓,如八拜昭君墓、朱堡昭君墓、南郊昭君墓、达拉特旗昭君墓等等,长年受到群众的祭拜。史学家们说得好:我们不必辨其真伪,只要看到这么多地方的老百姓愿意和她同乡,与她同根、同宗、同亲,就可以看出她在各族人民心中不可替代的崇高地位了。昭君文化所包含的团结合作、追求完美、坚韧不拔、默默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品质,与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相一致,是中华民族伟大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历史上,昭君一直牵动着国人的情愫,受到各个时期人们的广泛关注。自公元前33年昭君出塞以来,历代有关这一事件的歌咏从未间断,成为中华文学的流行题材和民族友好、团结共处的赞歌,一直萦绕在各族人民的心中。新中国成立以来,有关昭君问题的学术讨论、昭君题材的文艺创作,甚至以昭君命名的企业和产品不断涌观。昭君被誉为“民族友好使者”,昭君墓被誉为“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昭君品牌被誉为“民族经典”。在“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昭君墓所在地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以及昭君故里所在地湖北省兴山地区,逐渐形成了弘扬昭君文化的热潮。一批有识之士联合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成立了内蒙古昭君文化研究会,开展了广泛的昭君文化交流。为了弘扬昭君文化,提升城市形象,扩大对外交流,在各方面的努力下,从1999年起,呼和浩特市开始连续举办旨在“弘扬昭君文化,增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的面向世界的“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时至今日,“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弘扬昭君文化”这一重大课题的提出,顺民心,合民意,不仅对挖掘民族文化遗产是一大突破,而且更加确定了王昭君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通过弘扬昭君文化,迅速提高了内蒙古自治区的知名度,扩大了内蒙古自治区的对外影响。昭君文化属于呼和浩特,属于内蒙古,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全人类,因为她所昭示的文化精神符合人类社会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时代主题。“昭君文化”是个历史命题,涉及较多学科,对昭君文化的理论研究是“昭君文化节”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的研究既要在对史料逐一考实、纠谬补阙的基础上,重现其历史本来面目,增强其历史资鉴意义和说服力,又要探析“昭君文化”的现实意义,让昭君文化这朵灿烂、悠久的奇葩鲜活起来。
小米一箩筐
去年暑假,我参加了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八月的一天早晨,我们乘车去坐落在呼和浩特市郊的昭君墓。跨进大门,迎面是董必武的题诗: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掳胸臆葱,舞文弄墨总徒劳。在阳光照耀下,镌刻在石碑上的镏金大字,光彩夺目。伫立在诗碑前,我思绪翻腾。听老师说,董老这首《王昭君》的诗,已成为对昭君出塞和亲的历史定评。还有两块蒙文石碑,也和汉字石碑一样,依次排列,像忠于职守的武士,静静地守护着陵墓,向人们显示王昭君的历史功绩。前面就到了一座小山样的陵墓。我们争先恐后地奔向山脚,沿着曲折的台阶,吃力地爬上墓顶。尽管已经气喘吁吁,但迷人的景色使我顾不上休息。蔚蓝的天空偶尔飘过几朵白云,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的绿树,墓顶的小亭.经过精心修葺,粉饰一新。在这里鸟瞰呼市全景,令人心旷神怡。漫步走下昭君墓,又被那百花吐艳、芳草萋萋的境界吸引住了。鉴赏那雍容华贵的牡丹,那英姿飒爽的黄菊,那姹紫嫣红的玫瑰,那满身毛茸茸、逗人发笑的仙人掌……我不由得产生了一种神奇的想象:这似锦的繁花,大约都是为出塞的昭君开放的吧!墓旁是昭君文物陈列室。一对铜狮子威风凛凛,两株夹竹桃争芳斗艳。我疾走几步,迈进那紫檀色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王昭君全身塑像。眼前昭君的形象大概是根据历史记载加上人们的主观想象塑造的吧。她微侧着脸,丰容靓饰.眉黛间顾盼生辉,手捧书卷,神态可亲。室内有两个展品柜,左侧柜内陈列着各种文物:绿松石项饰,四虎咬牛金牌饰……小巧玲珑,巧夺天工。右侧柜内陈列着许多灰砖石,大约就是所谓“秦砖汉瓦”,有的刻着“单于和亲瓦当”,有的刻着“单于天降瓦当”。两个柜里都陈列着一些翻开的线装史书,上面记载着昭君出塞的史实。室内壁上挂有《昭君出塞图》,栩栩如生地描绘了昭君出塞的故事。历史人物王昭君有着多么大的魅力呀!她不仅吸引了历代诗人,还吸引着古往今来丹青高手的浓厚创作兴趣呢。再看那些《西汉单于世袭表》、《东汉单于世袭表》,我明白了王昭君不愧是民族友好的使者,可钦可敬。离开文物陈列室,穿过月洞门,眼前矗立着八块青石碑,其中有民族英雄吉鸿昌等人的亲笔题咏。休息时,讲解员清脆的声音在我们耳畔萦绕:王昭君,湖北种归人。她出塞远嫁到漠北的匈奴,立为宁胡阔氏,对进一步发展和加强汉与匈奴两族之间的团结友好关系做出了很大贡献、名垂史册,流芳千古。昭君出塞,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发展的一段佳话。聆听着解说词,我仿佛看到王昭君伴随着欢鸣的擎鼓,悠扬的胡笳,渡过滔滔的黑水,踏上青青的草原。作为一个友好使者,第一次看到那“天苍苍,野茫茫”的塞外风光时,她的心情该是怎样的呢?或许,她的眼睛湿润了吧?这使我想起史学家剪伯赞先生在《内蒙访古》中写过的一段话: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是啊,昭君出塞,化干戈为玉帛,播下了汉匈两族和平友好的种子,她的历史功绩值得后人永远纪念!假如昭君还活着,那么,她看到今天中华大地各族人民亲如兄弟,共建四化大业,一定会喜形于色的。登上归程的汽车,已近中午,我不禁又望了一眼那沐浴在阳光下的陵墓。点评老师:韩建刚点评内容:把握住民族团结这一中心,有来有返,依次写去.从董老的题诗,到昭君坟的墓顶,到文物陈列室,无一不贯穿这个主题。特别是末尾引用剪伯赞先生的文章,与董老题诗呼应,更有画龙.点睛之妙。感慨和想象,落墨不多,都很有分寸,点到为止,处处让读者感到是一个学生,而不是别的什么身分的人在游昭君墓。
乖乖黑宝宝
王昭君和亲远嫁匈奴,历来被认为是件极其悲惨的事。王昭君本人的想法具体如何已经不要紧,倒是透过后人对此事的解读,能看出历朝历代的婚姻观、地域观和审美观等。 近代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与她的子女后孙以及姻亲们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她得到历史的好评。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为中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近代昭君出塞后,结束了匈奴与汉朝的百年对抗,北方边境出现了“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而且昭君的子孙后代也为匈奴与汉朝的友好关系作出了极大贡献;并且昭君出塞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与技术,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汉族与其他少数名族的民族融合。
巍载,中国第一个封建大朝秦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载。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雄图发英断,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来。 古往今来千千万万是人中的大哥大,唐代
历史研究论文格式:正文汉字全部为宋体、小四,正文英文为TimesNewRoman,小四。 扩展资料
急需关于建党90周年的历史小论文 字数在800-1000 先谢谢了啊
促进了古代中国同周边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为中国形成多民族的统一的国家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维护了和平,为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一、基本特点历史小论文,实际上就是“小型的政论文”,篇幅不大,强调史论结合,具体地说有以下特点:1.议论的方式,有立论与驳论之别①立论题,就是从正面论证某论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