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354

斗真山下
首页 > 学术期刊 > mbio杂志参考文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沉默的苏克

已采纳

面对审稿人的批评该如何回应能一次性不经过修改就直接发表的SCI论文是微乎其微的,大多都要经过修改,这样才有可能顺利发表,至少要比直接拒稿好的多。那么,当遇到审稿人的批评修改意见事,该如何回应,如何巧妙的据理力争得到编委会的加分,也该特别注意的事项,避免不适宜的回应,导致文章最终被拒稿,以下的来自科学网上的文章,很实用,希望可以帮到你。首先,回应审稿人的批评,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诚意,要让编委和审稿人觉得你认真对待他们的意见。除非学术编委十分喜欢你的论文,一心要接受其发表,否则国际高水平杂志大多数都会以锱铢必较的态度认真对待审稿人的每一条批评,并要求作者作出必要修改。多数情况下,修改稿要与审稿人再见面,并作重新评审。寄希望于编委和审稿人高高举起而轻轻放下,是不切实际的,可能性不大。正是由于这一过程过于冗长甚至耗费审者和作者的过多精力,部分学者认为应予改革。美国微生物学会新开办的跨学科杂志mBio就申明,凡要求作较大修改的论文都干脆不予接受,以免作者和审者疲于应付。但这样的做法目前仍非主流,因此,向编委和审稿人体现诚意,让他们感觉到你已作出巨大努力提高论文的质量,仍是至关重要的。第二,凡是审稿人建议而应该做或可做可不做但不难做到的实验,都要补做实验,加入新数据。否则,下一轮评审可能就连修改的机会都没有了。很多作者内心太浮躁太急,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有些作者认为审稿人都已经说了不少好话,不会在乎个别细节,这样的判断往往也是错误的。修改稿不必加入新实验新数据就过关的情况,在大多数有一定水平的杂志是不会发生的。当然影响因子3以下的个别杂志可能有例外。以为国际杂志也可以仅靠磨几下嘴皮或轻描淡写几句就可以不做新的实验而蒙混过关,迟早是会碰壁的。第三,要尽量避免攻击审稿人、质疑其专业水平或对多条审稿意见提出抗辩。情绪化或质疑审稿人歧视作者,往往于事无补。多数情况下作者的回应及修改稿要跟原审稿人见面,言语上的失敬只会增加审稿人的敌意。编委要依靠审稿人义务审阅大量稿件,有时甚至是私人朋友,感情上很难不偏不倚。希望编委完全站在作者的立场上并彻底推翻审稿人的意见,常常是事与愿违。当然对于审稿人意见中明显失当或其要求完全不可能达到之处,应该心平气和地指出,并列举实际数据或文献支持。如果发现审稿人有疏忽之处,也应客气地解释,而不必意气用事地抱怨。这就是我前面讲的摆事实讲道理。选其中重要的一两点提出抗辩,但对较次要的各点则尽量满足,往往是比较策略的做法。纠缠于无伤大雅的枝节问题,对作者有害而无益。最后,要注意不要乱诉苦或试图博取同情。过分强调自己实验室条件的不足,甚至坦言发表不了论文就毕业不了,在编委那里不仅不会加分,甚至只会减分。例如审稿人要求做定量PCR,有作者表示做不了,这样很难得到编委的同情。希望编委降低要求帮急需论文的学生一把,大多数编委都会嗤之以鼻,只能是作者的一厢情愿。参考:查尔斯沃思论文润色贴士

316 评论

迷路的豆豆

SCI论文发表被拒怎么办?满怀希望把SCI论文投稿出去,却屡次收到审稿人的修改意见,SCI论文见刊日子缥缈迷茫。 要知道,国际核心刊物的审稿人大多是各个领域的权威学者。SCI期刊的出版社会经常征询编委的意见,选择最佳的审稿队伍。审稿是无报酬的,审稿人的工作态度大多极其认真。所以,我们对审稿意见要十分尊重,对每一条批评和建议,都要认真分析,并据此修改SCI论文。对自己认为是不正确的意见,要极其慎重,和认真地回答,有理有据地与审稿人探讨。 常常是作者犯难的问题。这里必须分析被拒绝的理由。 第一类拒绝是一种"完全的拒绝",主编通常会表达个人意见,对这类文章永远不愿再看到,再寄送这类文章是没有意义的。 有一类是文章包含某些有用的数据和信息,主编拒绝这类文章是由于数据或分析有严重缺陷。对这类文章作者不妨先放一放,等到找到更广泛的证据支持或有了更明晰的的结论,再将经过修改的"新"文章寄给同一杂志。主编通常是会考虑重新受理这类文章的。 认真对待审稿意见,礼貌回应 除非学术编委十分喜欢你的论文,一心要接受其发表,否则国际高水平杂志大多数都会以锱铢必较的态度认真对待审稿人的每一条批评,并要求作者作出必要修改。多数情况下,修改稿要与审稿人再见面,并作重新评审。寄希望于编委和审稿人高高举起而轻轻放下,是不切实际的,可能性不大。正是由于这一过程过于冗长甚至耗费审者和作者的过多精力,部分学者认为应予改革。 美国微生物学会新开办的跨学科杂志 mBio 就申明,凡要求作较大修改的论文都干脆不予接受,以免作者和审者疲于应付。但这样的做法目前仍非主流,因此,向编委和审稿人体现诚意,让他们感觉到你已作出巨大努力提高论文的质量,仍是至关重要的。 与审稿人建立友好交流模式 千万不要跟审稿人起争执,这是非常不明智的一件事情。审稿人意见如果正确那就不用说了,直接照办就是。如果不正确的话,也大可不必在回复中冷嘲热讽,心平气和的说明白就是了。大家都是青年人,血气方刚,被人拍了当然不爽,被人错拍了就更不爽了。 尤其是一些行业权威导师的学生,看到一审结果是major而不是minor本来就已经很不爽了,难得抓住审稿人的尾巴,恨不得拖出来打死。举个例子,一个审稿人给的意见是增加两篇参考文献(估计也就是审稿人自己的文章),结果作者在回复中写到,making a reference is not charity!这种让审稿人没有颜面的措辞,便会引发审稿人的反感。结果也就如大家所想的那样,这篇稿子理所当然的被拒了,虽然后来经编辑调解改成了major revision,但毕竟耽误的是作者自己的时间不是吗? 合理掌握修改和argue的分寸 所谓修改就是对文章内容进行的修改和补充,所谓argue就是在回复信中对审稿人的答复。这其中大有文章可做,中心思想就是容易改的照改,不容易改的或者不想改的跟审稿人argue。 对于语法、拼写错误、某些词汇的更换、对某些公式和图表做进一步解释等相对容易做到的修改,一定要一毫不差的根据审稿意见照做。而对于新意不足、创新性不够这类根本没法改的,还有诸如跟算法A,B,C,D做比较,补充大量实验等短时间内 根本没法完成的任务,我们则要有理有据的argue。 在Argue的时候首先要肯定审稿人说的很对,他提出的方法也很好,但本文的重点是 blablabla,跟他说的不是一回事。然后为了表示对审稿人的尊重,象征性的在文中加上一段这方面的discussion,这样既照顾到了审稿人的面子,编辑那也能交待的过去。 最后,对于审稿意见提出的所有问题,一定要逐条认真回答 即使两个审稿人的意见是重复的也要分别回答,详细具体。各审稿人的问题和我们的回复要显著区分开。凡是缺点我们都要逐个改正,凡是夸奖,我们都要一一感谢。 只要耐心花时间与审稿人认真讨论,坚持到最终,SCI论文总有见刊的机会,同时还与审稿者和主编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使得论文发表后得到了良好的国际引述。

125 评论

伯纳乌的蓝

1. 外阴的微生物定植来源于皮肤、阴道、尿道和肛门 尽管外阴由多种结构组成,每种结构都可能有不同的菌群,但仅有定居在阴唇、大阴唇和小阴唇上的群落被进行了调查,而且调查的范围非常有限。由于靠近肛门、阴道和尿道的外部开口,这些部位的菌群成员经常出现在外阴。 阴部上最常见的细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痤疮杆菌。与大多数其他皮肤区域不同,乳酸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也经常出现。 会阴是另一个皮肤区域,与阴部一样,阴道(例如乳酸杆菌)和尿道中的微生物也在会阴定植。此外,由于其靠近肛门,其菌群还包含来自胃肠道(GIT)的微生物,如大肠杆菌、其他肠杆菌科和肠球菌。 典型的皮肤微生物(CNS和棒状杆菌属)经常从大阴唇分离出来,但与阴唇和会阴一样,阴道和尿道微生物也经常存在于菌群中。一项对大阴唇菌群的培养性研究报告了大致相似的结果,即乳酸杆菌和CNS是主要的微生物。 2. 小阴唇的菌群与阴道的菌群相似 小阴唇的菌群与阴道的菌群相似,具有相似的群落类型。最常检测到的群落类型是以 和 为主。然而,小阴唇的菌群往往比阴道菌群呈现更高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这可能是胃肠道中存在的微生物(由于在肛门附近),以及皮肤菌群的成员导致。某些属(慢反应脂肪酸菌属[ Segniliparus ]、默多克菌[ Murdochiella ]和梭杆菌属[ Fusobacterium ])在小阴唇上比阴道中更常见。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系列: 1.女性生殖系统主要结构: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之一】女性生殖系统结构、生理与内环境 2.女性生殖系统检测到的微生物:【女性生殖系统菌群之二】生殖系统菌群受年龄和系统生理学变化的影响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之二】女性性成熟时期生殖系统菌群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之二】阴道菌群群落状态及类型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之二】影响阴道菌群和群落特征的因素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之二】阴道真菌、病毒以及宫颈菌群 【女性生殖系统菌群之二】子宫微生物 or 菌群? 参考文献 Brown CJ, Wong M, Davis CC et al. (2007). Preliminary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normal microbiota of the human vulva using cultivation-independent methods. J Med Microbiol 56:271–276. Cicinelli E, Ballini A, Marinaccio M et al. (2012). Microbiological findings in endometrial specimen: our experience. Arch Gynecol Obstet 285:1325–1329. Drell T, Lillsaar T, Tummeleht L et al. (2013).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vaginal micro-and mycobiome in asymptomatic reproductive-age Estonian women. PLOS ONE 8:e54379. Fettweis JM, Serrano MG, Girerd PH et al. (2012). A new era of the vaginal microbiome: advances using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Chem Biodivers 9:965–976. Hickey RJ, Zhou X, Pierson JD et al. (2012). Understanding vaginal microbiome complexity from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Transl Res 160:267–282. Hickey RJ, Zhou X, Settles ML et al. (2015). Vaginal microbiota of adolescent girls prior to the onset of menarche resemble those of reproductive-age women. MBio 6 pii:e00097–15. Huang B, Fettweis JM, Brooks JP et al. (2014).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the vaginal microbiome. Clin Lab Med 34:747–761. Lamont RF, Sobel JD, Akins RA et al. (2011). The vaginal microbiome: new information about genital tract flora using molecular based techniques. BJOG 118:533–549. Martin DH & Marrazzo JM (2016). The vaginal microbiome: current understanding and future directions. J Infect Dis 214(Suppl 1): S36–S41. McGuire MK & McGuire MA (2016). Got bacteria? The astounding, yet not-so-surprising, microbiome of human milk. Curr Opin Biotechnol 44:63–68. Mendling W (2016).Vaginal Microbiota. Adv Exp Med Biol 902: 83–93. Mitchell CM, Haick A, Nkwopara E et al. (2015). Colonization of the upper genital tract by vaginal bacterial species in nonpregnant women. Am J Obstet Gynecol 212:. Miyamoto T, Akiba S, Sato N et al. (2013). Study of the vulvar skin in healthy Japanese women: components of the stratum corneum and microbes. Int J Dermatol 52:1500–1505. Muhleisen AL & Herbst-Kralovetz MM (2016). Menopause and the vaginal microbiome. Maturitas 91:42–50. Prince AL, Chu DM, Seferovic MD et al. (2015). The perinatal micro-biome and pregnancy: moving beyond the vaginal micro-biome. Cold Spring Harb Perspect Med 5 pii:a02305. Rampersaud R, Randis TM & Ratner AJ (2012). Microbiota of the upper and lower genital tract. Semin Fetal Neonatal Med 17: 51–57. Shiraishi T, Fukuda K, Morotomi N et al. (2011). Influence of menstruation on the microbiota of healthy women’s labia minora as analyzed using a 16S rRNA gene-based clone library method. Jpn J Infect Dis 64:76–80. van de Wijgert JH, Borgdorff H, Verhelst R et al. (2014). The vaginal microbiota: what have we learned after a decade of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PLOS ONE 9:e105998. Wassenaar TM & Panigrahi P (2014). Is a foetus developing in a sterile environment? Lett Appl Microbiol 59:572–579.

227 评论

相关问答

  • 生物杂志参考文献

    《中学生物教学》、《中学生物教学参考》、《生物学通报》等,微生物方面有《微生物学报》

    海螺拍客 4人参与回答 2023-12-11
  • 参考文献杂志图书

    文献格式的快速引用 (一)参考文献的类型 参考文献的类型(即引文出处)以单字母方式标识在文献名后并以方括号括起,具体类型标识如下: M ——专著、普通图书 C

    福娃小宝贝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汉语杂志参考文献

    根据相关信息查询,古代汉语的参考文献有。1、古代汉语(四册)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81。2、古代汉语(上下)郭锡良等编商务印书馆2001。3、古代汉语(上中下)许

    叽叽咕咕喳喳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参考文献杂志缩写

    各个期刊的简称都是由出版社预先确定好的,不可以乱缩写,具体缩写你可以通过各期刊社的官方网站查询。如果你一定要缩写期刊名称,也可以通过金山词霸查找单词的标准缩写形

    卷卷卷和毛 5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apt杂志的参考文献

    根据我搜集的一些网站来看,建议看看这个,要做毕业论文以及毕业设计的,推 荐一个网站 ,里面的毕业设计什么的全是优秀的,因为精 挑细选的,网上很少有,都是相当

    偷吃月亮 4人参与回答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