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67

SSpapergirl
首页 > 学术期刊 > 西塘古镇论文参考文献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美丽先生的店

已采纳

悠悠中华五千年,散落在各地的古村落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结晶,是镌刻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活化石”。中国的村落遍布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江南水乡之唉乃,茫茫草原之炊烟,东方海岛之渔村,西北山中之人家,黄土高原之窑洞,东北密林之木屋,西南边陲之寨子……千姿百态,魅力迷人。但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现代演进,许多历史街区、古镇、古村落正遭遇着被忽视、甚至被毁灭的命运。这些即将消失的历史遗存,在中国的文化中占居着何等的地位,它们目前的境遇如何,现在的人们又该如何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带着这些疑问和担忧,近日中外专家聚首西塘,探讨古村落保护之法。在前来参加论坛的五十多名专家学者当中,有被称作“民间文化守望者”的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画家冯骥才;有以“骂”著称、且被媒体称为“保护古城的卫士”的国家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还有远道而来的两位日本民俗学界的领军人物:日本神奈川大学教授福田亚细男和日本东京大学副教授菅丰博士。另外,国内外具有典型意义的古村落——江西婺源、山西榆次、越南顺化等地的代表也悉数到场,为论坛带来了更多的声音。让我们借着专家的智慧,试着寻找延续这些传统文化的良方。宣言书4月27日清晨,银色的月光刚刚退去,苏醒中的古镇西塘充满了生机,鸟鸣声、摇橹声、脚踏车声、还有清风拂柳的婆娑声袅袅不绝于耳……一如“生活着的千年古镇”本色。而此时,冯骥才和西塘镇党委书记沈国强两人早早地就出现在了“明清食代”的二楼露台上,参加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的节目录制,主题正是“古村落保护”。第二次来到西塘的冯骥才还是老样子,一头桀骜不驯的头发,说起话来慷慨激昂。这几年他一直为抢救民俗文化而奔忙,走了不少地方,今年他把保护的重点放在的古村落上,他坚定地认为,在民间文化遗产和抢救过程中,古村落是民间文化的“箱底”,因此从2005年3月至今,他已辗转考察了国内七八个省的古村落。他说:“时间很紧迫,我们现在连多少古村落都不知道,怎么保护?因此在这里开这个会议,希望集中各方力量探讨今后古村落的出路。”“古村落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农耕文明留给后人的财富,我不希望我们的后代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镰刀、锄头,那将是无比的悲哀。”这是他最大的担忧。不止在一个场合,冯骥才用“来晚了”来形容对西塘的感受,他也不止一次讲述他第一次到西塘时偶遇的一个细节:“我去年第一次到西塘,镇长陪我在岸边走,走着走着天有些凉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正把支窗户的棍子拿起来关窗户,同时把一盆窗外的花拿进去。我注意到当时花盆上落了一只蝴蝶,老太太拿起花盆,轻轻一抖,蝴蝶飞走了。西塘连生活的诗意都保存下来了,这种和谐让我感动。”冯骥才认为西塘的经验是一种生态的保护方式,它延续了当地人生活的原态,是以人为本,可以作为典型供其他地方学习。当谈到为什么选择西塘作为论坛主办地时,他说,除了西塘的保护做得成功之外,当地政府的观念也让他感动。“当时西塘镇领导有两句话给我印象特别深,一句是‘对于古村落的保护,责无旁贷是政府的事’,还有一句是‘当经济的GDP和文化保护发生冲突时,我们要把根留住。’一名基层的领导能有这样的先见之明和文化责任感,让我看到了希望。”带着这样的希望,冯骥才把论坛带到了西塘,并发出了旨在呼吁开展古村落保护的《西塘宣言》。他说:“必须要抓紧时间,不然的话,很多古村落可能我们还没来得及认识它,就要失去它。”观点论一批重量级专家、学者、官员的到场无疑为本次论坛增色不少,他们在会场上激烈的观点碰撞更是擦出了精彩绝伦的火花。冯骥才:古村落遗产,比万里长城还大“我一直认为古村落是中国最大的文化遗产,比万里长城还大。”冯骥才这样解释他的观点,“从规模上讲,我国有5000年到7000年的农耕文明,56个民族,960万平方公里,约1600个县,19000个镇,按照一个镇10个行政村来算,我们有20万个左右行政村落。但不是所有村落都是古村落。我原来估计中国的古村落大约有3000个到5000个。但后来听说仅贵州黔东南地区就有六七百个古村落。所以我们心里应该有个数,我们的古村落数量至少过万。”他认为,古村落应该符合以下几个标准:悠久的历史,丰富的物质与非物质历史文化遗存,基本保留原来村庄的体系以及鲜明的地方特色。“村落是历史文化的容器,它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体。它的建筑,它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规划,都是其物质遗产,还有很多诸如民俗之类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关于民俗,他补充道:“我所说的民俗,包括人们生产、生活的民俗,商贸的民俗,婚丧嫁娶的民俗,起居饮食的民俗,节日的民俗,信仰的民俗,还有类似神话、故事、谚语、歌谣之类的口头文化。民间戏剧、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艺人们身怀的民间技艺和民间手艺都是这个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什么要进行保护?冯骥才这样回答:“我们的古村落有它研究的价值、学术的价值、见证的价值、历史文化的价值、审美的价值、欣赏的价值,但最终的价值还是它的精神价值。我们之所以传承文化遗产,最终的目的就是传承我们民族的独特文化,就是把我们的民族身份、民族基因传承下来。”他认为我们的文化遗产有一个问题,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面对的是全球化这种同质化的文化,它把我们的文化变成了同一个样子。同时它又是商业文化,能成为卖点的就利用,不能成为卖点的就抛弃、甚至毁掉。“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文化危机,也是我们这一代文化人的失职。”“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从去年开始做的,但是由于目前没有法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现在只能做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但令他感到欣慰的是,目前有关方面正在加紧相关法律的制定。阮仪三:村落是最后的“净土”“阮仪三”这个名字,对于关注中国遗产保护的人并不陌生。作为一名建筑学家,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就发起了山西平遥古城的保护运动,而他最让人熟悉的“力作”莫过于周庄古镇的保护了。在他的努力下,上世纪80年代,北京、西安、开封、扬州、洛阳等城市相继被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山西平遥、江苏周庄、云南丽江等又在上世纪90年代同时进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行列;进入21世纪,阮仪三又马不停蹄地促使了同里、南浔、乌镇、西塘等古镇走上了“保持原汁原味、扩展文化内涵”的道路,为中国留下了叹为观止的“水乡”。阮仪三认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城市建设热潮使许多传统历史地域遭到了灭顶之灾。许多旧城在“旧貌换新颜”的同时,失去了原有的特色风貌。他说:“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而我们所说的非物质的东西,民俗文化的东西,就依存在建筑等物质载体当中。所以那些具有价值的物质与非物质的遗存都应该保护。比如江南水乡,就要保护构成江南水乡的构建:因水成市、因水成街、因水建房、邻水建镇的特点,这是它的灵魂。”在谈到“城市记忆”这一概念时,阮仪三举了“上海犹太人保护区”的例子,那里是中国人民与犹太人民友好的见证,现在是上海市第12块历史风貌区。“二战期间,德国法西斯残酷屠杀犹太人,在许多国家拒绝接纳四散逃亡的犹太难民时,也在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蹂躏的中国人民友好地接纳了3万多犹太人。曾任美国卡特政府财政部部长的布鲁门撒尔60年后旧地重游时,泪流满面,对身边的女儿说,‘记住,没有上海就没有我们一家,没有中国就没有我们这些犹太人的活路。’为什么?就是因为这个街区反映了伟大的中国人民的慈爱之心,是和世界人民和谐相处的里程碑。这个街区就是重要的城市记忆,记忆着一代人的友谊,这不是语言能够承担的。相反,如果承载着历史信息的载体消亡了,负载在其上的历史和文化也必然会被冲淡或消亡。”他对把旅游与保护等同起来的看法嗤之以鼻:“我们通常认为用保护来发展旅游,来搞经济开发,把保护等同于赚钱。”他认为保护不应该围绕着商业利益,因为商业利益的背后必然是破坏。“保护不是为了政绩,不是为了开发旅游,为的是留存我们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民族建筑的精华、和谐的人与自然相处的环境。而这些是我们今后创造新城镇、新建筑的规范。”青岛泰之:保护活态的文化联合国教科文驻亚太地区总代表青岛泰之应邀出席了论坛。他在发言中表示,古村落是一个特定文化历史发展的珍贵的有形见证,反映了人们文化、哲学和审美价值的演变过程。与考古遗址和废墟相比,这些历史遗产群落是活态的遗产。青岛泰之认为,在快速的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以及全球化过程中,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体系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与此同时,传统建筑和街道正不断被现代建筑所替代。因此,保护历史遗产群落的非物质文化元素与保护其物质形态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而在保护这类遗产的努力中,提高当地社团保护遗产的意识,促进他们的参与至关重要。他说,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在中国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文化遗产保护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平遥古城、丽江古城以及皖南古村落西递和宏村已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他同时希望中国政府、非政府机构和组织以及地方社团都能够参与到遗产保护工作中来。他山石在“中国古村落保护”(西塘)国际高峰论坛上,浙江西塘、江西婺源、山西榆次、越南顺化等地代表的经验发言也为其他古村落的保护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江西婺源——文脉的延续婺源的乡村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冯骥才对婺源也是赞不绝口,“色彩太漂亮了!青砖、灰瓦、白墙、翠绿的竹林、金色的菜花、蓝色的山野、红色的霞光,简直像一幅画。”婺源县政府根据各村落的实际情况,确定了不同的保护方式。包括景区式、博物馆式、分区保护式和原始生态式。由于婺源境内徽派建筑遍布乡野,独具地方特色的傩舞、徽剧、茶道等文化绚丽多彩,因此政府出资对分散在乡村的古建筑进行普查、登记、建档,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保护性规划,同时成立了“婺源县历史文化名村(古村落)建设管理领导小组”,还制定了详细的农村建房审批流程,以抑制乱拆乱建的现象。为了增强古村落的生命力,该县还专门成立“婺源文化研究会”,研究会下设茶文化、民俗文化、古建文化、徽商文化、民艺文化和民间故事等9个分会,负责对全县民间民俗文化进行保护性挖掘整理。今年,婺源傩舞、婺源徽剧、婺源徽州三雕、婺源歙砚制作技艺等4项民间艺术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榆次后沟古村——民居博物馆后沟古村以古朴的农耕文化、精美的建筑文化、传统的信仰文化、灵动的生态文化,构成了完整的民间文化体系。特别是精巧别致的古戏台、玉皇殿、观音堂等堪称北方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后沟古村因地制宜、顺势选址、择吉而居,强调和谐的“田园山水”和“耕读文化”。2005年,在经过周密论证的基础上,当地政府对后沟古村进行了抢救性的整理和修复开发。同时还成立工作组,围绕村民生产生活的自然形态开展调查、挖掘、整理、引导工作,再现了古村久远的民间艺术、独特的饮食文化、特色地域节庆活动,并筹建了农耕民俗博物馆。在抢救和保护古村过程中,始终贯穿“简单不简陋,民俗不粗俗”这一主线,在修复保护过程中,力求展现其简单而精巧的建筑、悠久而古朴的风俗、厚重而传统的民风,使“田园风光、淳朴民风、古村风貌”跃然而出。越南顺化——新旧的和谐顺化市是承天化的省会,位于越南的中部。在顺化市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和金属时代遗物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当时受南方考古文化的影响和北方青铜时代文化的影响。因此从古代起,这里就成为独特文化的十字路口,也奠定了多样风格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基调。顺化的一个特点是博采众长,历史上所有的独特艺术形式都为顺化文化所吸收利用;而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宫廷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共存与互融。顺化是一个都市,但仍保存着历史中形成的诸多传统。因此,顺化不仅扮演着多样城市和历史城市的角色,其实它本身就是一座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里有着很多的可触与不可触的文化遗存。

219 评论

虎潜山林

江南古镇清一色的都是水乡,水文化的特征在这里有着最典型的呈现。没有哪一座古镇不浸润着水色,小桥流水,正是江南小镇最鲜亮的名片。走过一座座古镇,穿梭于铺着青石板的街巷,总有一条条清流从远处蜿蜒而来,穿过小镇又蜿蜒而去。这些小河虽然不够宽阔,却通往太湖、运河、长江,是小镇通往外界的交通要道,也是文明接纳与传播的路径,那些从古流到今的一条条小河,是古镇人生活的清泉,也是滋养文明的泉流。

在江南大地纵横密布、状若经纬的水网中,古镇犹如一颗颗镶嵌在网上的闪亮钻石。小镇上,民居依河而建,人们枕水生活。有了水的滋润和水的便利,人们的生活就有了最基本的保障。既没有远离城市,又没有尘世的喧嚣。与水相依相生的生活方式和舒适环境,让小镇犹如世外桃源,足以让人安适地居住,也可以让人心灵有了归依。正因此,在竞争激烈的 社会 ,这些古镇才能让如此多的人流连忘返,归去来兮。

逐水而镇,亲水而居,依水成街。江南的古镇一定是处在水系的最佳位置上,不是被水环绕,就是小河穿城。而镇内小河一定连通着外面的大河,河与河交合相汇,又必定沟通着更庞大水系,可以绕太湖,入运河,或溯长江。水为路,船为车,在交通不便的从前,小镇人最早拥有了自己的“公路”和“ 汽车 ”。船,是水乡人的翅膀,也是古镇一道流动的风景。河与船的作用之巨,还在于经济和文化的意义。

江南古镇大多形成与明清时期,最早时,这里应该是一些因为市场贸易需要而逐渐形成的“市”,主要具有经济意义。后来人口越聚越多,规模日渐扩大,便形成了“镇”。因此,“镇”也是最早城镇化的表征,而宜居的江南之地是古中国城镇化速度发展最快、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至明末时,周庄、南浔、同里、荡口等古镇,居民都在万人以上,荡口的住户更是高达5000多户,可谓人烟密集,商贸繁荣。

交通是一座城镇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古镇的繁荣也从来离不开河与船。在地面交通欠发达的时代,河就是路,船可当车,水上交通遂成为陆上交通最重要的补充。介于城乡之间的城镇,是当年物资交流的中转与集散之地,也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经济中心,乡村农民的采购往往是在较近的镇里完成,因此水路交通的便利首当其冲。镇民多以商工为业,街巷商铺鳞次栉比,商品云集,贸易兴隆,所以“前店后家”的建筑模式成为小镇上最普遍的居家与从业方式。

商品意识就这样在小镇上开始萌芽,经济贸易活动也为小镇居民带来了不错的收益。河道纵横、桑榆遍地的江南,古来为蚕丝重要产地,蚕桑生产 历史 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作为副业的蚕丝生产也已有千年之久。早在宋代,南浔镇便“商耕之富,甲于浙右”,因为近在咫尺的辑里所产的桑蚕丝,白亮柔韧,质地优秀而名甲天下,故坊间有 “蚕桑之利,莫盛于湖,湖丝为南浔七里为佳” 的说法。“辑里”是村名,原名叫“七里”,因为从这里到南浔镇正好是“七里”的距离,后改名“辑里”。辑里水柔而丝韧,普通的蚕丝只能吊起一个铜钱,而辑里丝却能承受十个铜钱的重量,后来皇帝龙袍的织造全部采用辑里丝作为原料。

南浔镇因此成为了生丝、丝绸的贸易中心,庞大的水网为南浔织就了一张四通八达的交通图。19世纪上海开埠后,随着生丝出口量的剧增,南浔镇迅速成为了江南最大的丝市,呈现出 “熙熙而来攘攘往,一日贸易数万金” (《南浔丝市行》)的繁荣景象。被灵活机智开放的水文化所养育的南浔人,性情敏察而善为,不仅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还凭借着市场培育的灵活机智与精明务实走向了大上海这个更广阔的天地。南浔古镇上,有所谓的“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之说,这些“象”“牛”“狗”所指的,都是镇里因商致富的豪门大户,遍及海内外的蚕丝生意,让他们获利不菲而成为当地巨富。

乘坐小船,听船娘唱着吴歌,沿着河道悠悠穿越古镇,领略沿岸的风景胜迹,是最令人惬意的事情。在南浔,岸上蜿蜒长达400米的一组建筑令人惊诧不已,这就是盛名远播的 “百间楼” 。据传,百间楼是明代万历年间礼部尚书董份所建,距今已有400多年的 历史 。这组粉墙黛瓦的宏大建筑群,空间骑楼相连,筑封火山墙,院落之间以券门相隔,楼前有廊檐可避雨遮阳,建筑高低错落,风格古朴雅致,既气势宏大又不失江南建筑特质,在两岸建筑中显得别具一格。百间楼是跨河建筑,两岸楼宇之间,有一座石桥相勾连,沿河条石砌成的护岸整饬划一,门前的河埠码头,既方便货物运输和乘船出行,又方便了日常的汲水浣洗。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那份绵长而清丽的诗意只属于江南的古镇。当小船在水中悠悠划过,如若临水的花格窗扇忽然被推开,该有明眸少女莞尔倚窗;如若夕阳西斜,水岸农家女儿在船稍卖花,那又该是怎样的旖旎?清代诗人张镇的《浔溪渔唱》果然有诗:

比起周庄、乌镇那些 旅游 热地,荡口古镇显得低调和安静,在这里,白鹅仍然悠闲地浮水,木船上的鱼鹰仍在捕鱼,两岸茶肆里的客人稀少,但更适宜小坐品茗、闲叙,留宿街东头设施一新的民宿,亦可安享小镇的宁静。 “东南巨浸首鹅湖,绝妙烟波万叠图。云外青山遥映带,风光得似邑西无” ,这是清代诗人杜汉街对荡口景色的赞美,想来那时荡口就很让墨客心仪。这里也是吴门才子唐伯虎、沈周、文徵明等常来之地,因为这里有座“真赏斋”,主人华夏是位著名收藏家,也是才子们的同道好友。那晚,唐伯虎偕美女在鹅湖月下泛舟,留下了 “柳含雾气濛濛重,月荡湖光愰愰明。翠幙坐船红拂妓,鹅肫荡口欲三更” 的诗作。而文徵明不仅多次往还,还为真赏斋画了两幅同名画作,他们是在这里找到了“家”的感觉?

向晚的古镇,常被比喻成一首首温婉的小令,将诗意的水乡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坐在古镇的长廊之下,看云起云落,船来舟往,烟雨聚散,是一种都市体验不到的奢侈,也是一种现实版的“诗和远方”,所以都市人趋之若鹜。其实,今天宁静安谧的古镇,古时候却都是商业繁华热地,这些古镇临近都市、出行便利,又无车马之喧;拥有各种生活之便,市镇繁荣又能享受宁静安适。西塘古镇别具特色的长廊,最早便缘于一个商家为满足客人遮风避雨之需而搭建,他的善举为其带来了好名声、好生意,引得众商家纷纷效仿,由此廊棚与廊棚相连,绵延而成为一条千米长廊。更有人在临河一侧安置靠椅长凳,供人休憩,在营造良好购物环境的同时,也成为古镇的一道独特景观,折射出那个时代人本意识、服务意识的觉醒。

江南古镇或傍水而建,或有水环绕,大多古镇则有小河汩汩流过;有河就有桥,因为桥下要行船,因此古镇的桥大多是拱形桥。如果说,水赋予了小镇以诗意和灵气,那么桥则为隐鱼郊野的小镇添了一份通达。

甪直 ,一向被称为江南“桥都”,在一平方公里的镇区内竟有石拱桥72座。这些桥分别建于宋、元、明、清,现有41座得以保留。这些桥形制多样、造型可以各异,有多孔大石桥,单孔小石桥,有较宽的拱桥,也有窄窄的平顶桥。桥多,是因为水多,甪直处于阳澄湖、淀山湖、澄湖、金鸡湖、独墅湖“五湖”之中,多条河流环绕小镇,居中的一条直河沟通了六个方向,水陆相交,组成了一个大大的“甪”字,“甪直”之名由此而来。

所有的古镇都浸润于水,运河之东的同里古镇,选址和甪直异曲同工,小镇环抱于同里湖、九里湖、叶泽湖、南星湖、庞山湖等五湖之中,被誉为江南“小威尼斯”。现代园林专家陈从周的一句“同里以水名,无水无同里”,揭示了同里与水的密切关系。整座古镇被15条小河分隔成七块陆地,这七块陆地又被49座古桥连缀成一个整体。明代,一些风雅文人在这里聚会,一起评出了“同里八景”: 九里晴澜、林皋春雨、莲浦香风、西津晚渡、水村渔笛、东溪望月 ……几乎没有一个不沾着湿漉漉的水汽。

小桥与流水,串连起了古镇,也串连起了 历史 的风情。从周庄、同里、甪直、乌镇,到西塘、南浔、荡口……,无论哪座古镇,有水必有桥,河上的古桥一座连一座,犹如翱翔在五线谱上的一串串音符,构成了一首旋律悠扬的乐曲。自然,桥的主要价值在于交通的意义,并非只为满足眼睛,但作为一种综合了文化艺术的劳动创造,各式各样的桥梁也维系着人们的审美、文化、生活、习俗与愿景。

在同里,镇子里每逢有人家办喜事,披红挂彩的迎亲队伍一定要吹吹打打地过几座桥。第一座叫吉利桥。在这里,新郎须按照旧俗完成婚礼的第一环节——“一背二抱三牵手”与新娘一起走过 吉利桥、太平桥、长庆桥 ,在鞭炮齐鸣、鼓乐齐奏和亲友邻里的贺喜声中,完成传统婚礼。在城市里,婚礼早已被酒店司仪的固定程式所取代,只有在古镇,久远的传统还有着延续的土壤。同里古镇的“吉利、太平、长庆”三桥,呈品字形鼎足而立,其间相距不过数十步,“走三桥”的习俗早在清代就已流传,凡婚嫁、祝寿、庆生、孩子满月,人们都要走一走三桥。

当地民谚曰:

走桥,作为江南水乡流行的习俗,始兴于明清。明代的《走三桥词》曰: “细娘吩咐后庭鸡,不到天明莫浪啼。走遍三桥灯已落,却嫌罗袜污春泥。” 那时的走桥,主要是流行于民间的一种祛病方式,在其演变过程中,逐渐衍化为一种内涵更为丰盈的祈福习俗。在乌镇,走桥就演化成了一场全镇人参与的祈福活动。元宵节的晚上,人们吃完夜饭,便三五成群,提着花灯,开始了一年一度的走桥。随着参与人群越聚越多,走桥队伍蜿蜒成了一条长长的灯龙。与同里不同,乌镇人的走桥,不少于十座桥,且只能一路前行而不能走回头桥,因此走桥之前需规划好路线,人们边走还要边念走桥谚语: “元宵夜走走桥,人生太平百病消;小孩子走走桥,聪明活络念书好;小伙子走走桥,事业兴旺步步高;姑娘家走走桥,青春靓丽更苗条;老人家走走桥,鹤发童颜身体好。” 从内容看,显然是新编的俗谚。

最早开放的古镇周庄,四面环水,全镇依水成街,桥街相连,船桥相望,特有的水环境造就了周庄的灵秀风韵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如今,被陈逸飞纳入画框的“双桥”已成为周庄的文化标志。双桥有自己的名字,跨越南北市河的叫“世德桥”,另一座横穿银子浜的叫“永安桥”。桥名透露着小镇人的价值认知,而造形质朴、构造精巧的外形,也显示出水乡人崇尚自然、与世无争的生活情趣。

古镇最重要的桥梁的周边,往往环绕着酒肆茶楼,这里人流密集,游客络绎, 美食 荟萃,往往是小镇的文化经济与信息中心。坐在临河的酒馆茶肆里,人们或品茗,或小酌,把酒临风,举杯望月,一边欣赏桥下船影波光、桥畔岸柳行人,一边随意闲聊,散淡闲适之中最是小镇迷人的风情。

周庄中市河的西口,有一座建于清雍正年间的单孔石拱桥——贞丰桥。桥两端连接着贞丰弄和西湾街。桥下有一家“德记”菜馆,有一个很魅惑的绰号——迷楼。据说,当年老板的独生女儿阿金,容貌清丽如出水芙蓉一般,当垆卖酒,芳名远播,远近食客闻香而来,菜馆生意很是红火。民国才子陈去病、柳亚子等南社成员,那时也频繁出入德记,酣饮畅谈之余,亦饱餐秀色。他们在此指点江山,诗兴勃发,激扬文字,日积月累竟汇集了百余首诗作,遂辑成了一本《迷楼集》。“迷楼”之名也就成了德记菜馆的别称。今天,迷楼里的一组蜡像,无声地向人们讲述着百年前的这一故事。

- END -

作者:庄若江

庄若江,江南大学教授,市政府智库成员,吴文化江南文化研究专家,全国人文社科系统优秀科普专家。历任中文系主任、影视传播系主任、文学院副院长、江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江苏台港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无锡江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全民阅读促进会副会长等,长期从事地域文化研究、两岸三地文学比较研究和影视剧策划创作,曾为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解读吴地文化,受到高度评价。

著有《城市文化论》 《说吴》《吴文化内涵的现代解读》等21部著述,在各类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多次获省部级、市级哲学社科优秀成果奖。另有大型人文纪录片文本《说吴》《惠山祠堂群》《诗画江南》,电视剧《江南望族》,电影《锡城往事》,舞剧《中华酒歌》《千年运河》《风雨锡商》等文本创作,曾获第六届国际纪录片选片会“十大金奖”、最佳撰稿奖、文学艺术突出贡献奖等。

审核、发布 : 张一哲

200 评论

scarlett0306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下面是我整理的旅游景点写景作文7篇,欢迎大家分享。

国庆节第二天,我和爸爸妈妈去西塘古镇游玩。我们坐着车一路狂奔,那时候我很好奇,古镇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带着疑问我们踏上了古镇的石街。一眼望去都是青砖碧瓦,缓缓的河水在古屋的房前屋后流淌。一座座的石拱桥把河两岸的石街和古屋连接了起来。为了更好地观看风景,我们决定租一条船。坐在船上,一座座石拱桥迎面而来,有太平桥、迎凤桥、吉祥桥……河道两边是用花岗岩垒成的,河面上漂浮着许多不知名的水生植物。高高的白墙矗立在河两岸,绿油油的水生植物仿佛就种在墙角边。狭长的河道穿墙而过,小船仿佛就在房林中穿行……

上了岸,我们行走在小桥上,看着桥下流水,我不禁想起了元朝马致远的词: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突然我听见欢呼声,寻声望去,发现船上有很多鸬鹚。它的嘴巴像钩子,全身黑色,抓鱼本领很高,水上水下钻进钻出就抓到了一条鱼,赢得岸上一阵阵掌声。

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我们把古镇游了个遍。古镇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的王哥庄素有“多山的大村庄”的美称。其中二龙山,就是成长在大村庄里的一朵美丽的鲜花。

秋天,站在寿星出山的水库面前放眼远眺,只见水库东西南北的树叶绿油油的,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平静的湖面,犹如金光闪闪的珍珠。围绕着水库的是一圈松树织成的绿色镶边。叠湖飞瀑中,长长的大桥显得威风凛凛。大桥的上游和下游就像石头堆成的小山。

月光下的二龙山,又是一番美丽的景象。夜幕初垂,明月东升,成片的萤火虫在黑夜里翩翩起舞的飞着,好像一盏盏金光闪闪的夜明珠。二龙山是崂山区王哥庄的一座美丽的旅游景点。没去的时候光听耳闻觉不出那么美丽,可是一去就会大开眼界。

八月的昆明,阳光灿烂,蔚蓝的天空飘荡着变幻莫测的云彩……

在这个暑假的一个周末,我同爸妈来到向往已久的春城——昆明,开始我们的快乐之旅。

首先,我们选择的第一个景点是坐落在闹市区的翠湖公园,哇!还没有进大门,就看到又大又漂亮的湖面,只见湖中长满了翠绿的荷叶,一片挨着一片,一眼望去,满目碧绿的荷叶中绽放出许多亭亭玉立的荷花,一阵阵荷花的清香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

一进大门,漫步在翠湖岸边,那一排排杨柳披散着纤细柔软的枝条,宛如姑娘的长发。再看左边,湖面水平如镜,清澈见底,湖水像新泡的绿茶一样光鲜可爱,阳光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十分耀眼。一艘艘游船靠在岸边,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坐上去,我跟妈妈说:“今天让我来驾船吧。”妈妈高兴的答应了,于是,我坐在船尾,双脚踩着浆,小心翼翼地护着舵,慢慢地向远方前行,嘴里情不自禁地哼起:“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真爽啊!空气里弥漫着荷花的清香,我们欣赏着两岸的景色,犹如进入了"仙境"一般。

翠湖公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一片片美不胜收,一年四季绿草如茵的草坪,小草长得又细又嫩,草坪上繁花点点,黄的赛金,白的似雪,粉的如霞……像满天星斗。也许是周末,那天,来翠湖游玩的`人摩肩接踵,用“游人如织”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啊!翠湖,我爱你,你是昆明的一颗明珠,你美丽的环境使我们流连忘返,有机会,我一定会再来的。

今天我们全家一起去柯岩风景区玩。柯岩风景区有三大景区组成,分别是柯岩景区、鉴湖景区、鲁镇景区。

一走进大门,就看到一座石碑,石碑上刻着“柯岩绝胜”四个大字。在走进去看见一尊面带笑容的大佛展现在我眼前。爸爸告诉我,这是“天宫大佛”。在绕过去就是柯岩风景区的象征——云骨了。在进去里面爸爸给我买了一把水枪,在那里我们玩了一会就坐船去了鲁镇。在那里我看到了古色古香的房子。

记忆是一篇美景,定格了我心中的每一瞬间,美丽的三亚风光在我心中留下了最美的印象。

三亚位于中国的南方,是一座小的海上城市。我对那里印象最深的就是天涯海角。以前这里地域偏僻,交通闭塞,一些人只能来不能回,也就有了“天之涯、海之角”的说法。

天涯海角的石头格外奇特。它们在太阳的照耀下显得熠熠生辉,就像一个个小宝石。这些小宝石把金黄的沙滩点缀得更美丽了。三亚的沙滩是金黄色的,一眼望去,只见一圈沙子包围着大海,就如同慈祥的母亲怀抱着她那可爱的孩子。沙滩很柔、很软,一脚踩上去,犹如踩上了一块柔软的纱布上。有一些小沙粒真淘气,它们钻进我的鞋子里,怎么弄也弄不出来。

在沙滩旁,大海弟弟用浪花拍打着沙滩,奏出美丽乐曲,好像在唱“快来啊,快来啊!快来玩啊!”人们被大海的歌声打动了,便小心翼翼地踩着沙滩投进了大海弟弟的怀抱里。它更高兴了,便又唱起歌来。蓝天和太阳看见人们那么开心,笑了。顿时,天更蓝了,天更热了,人们更开心了!

三亚的天涯海角定格在我的脑海里,当我想起大海的时候,都会想起三亚的天涯海角。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三隐潭。

那里的空气十分清新,让人联想起童话里的仙境。瀑布从高山上冲下来,让我想起古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景区的桥也很多:吊桥、鸳鸯桥等。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许愿树,我许了很多愿望,有一个最离谱的愿望是“能飞上天空”。途中有一个石头桥,水里有好多正在嬉戏、玩耍的小蝌蚪,游人们竞相观看。

大自然太神奇了,给人类带来了如此美丽的景观!

在我们中国,有许多从古代留下的建筑,如:赵州桥,卢沟桥等,而今天,我将饱览的也是一座从古代一直保留下来的桥,它的名字叫小七孔桥。而小七孔风景区却因此桥而得名。

小七孔位于贵州荔波县西南部,是国家AAAA级景区。集洞、林、湖、瀑石、水等多种景观于一体,十分玲珑秀气。

一进入景区,我们首先来到了卧龙潭。只见潭里的水呈蓝绿色,就像一块绿色的蓝宝石。走进一看,水面中呈现出自己的倒影,好清澈的水啊?这时,我心里不知不觉产生了疑问:湖水为什么会有颜色呢?原来,主要源于湖水对太阳光的散射、反射和吸收。太阳光或自然光是由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组合成的复色光,在光谱中,由红光至紫光,波长逐渐减少。由于阳光波长减小,被吸收并反射后,就呈现出了艳丽的蓝绿色。这次旅游,让我饱览了祖国的山水,也让我长了不少的知识。

接着,随着观光车的驶入,我们来了到水上森林。听著名字就感到一种神秘感。水上森林分为上下两段。河谷里到处都是茂密的乔木和灌木,形成一道翡翠屏障。清澈的河水从河床的杂木林中穿涌而下,时而急,时而缓。但树木却象多情的汉子,死死扎根在河床妻子的怀抱里,纹丝不动。美丽的爱情之树四季常青。这种水在石上淌,树在水中长的奇景,人见人叹。

最后,我们就来到了著名的小七孔桥了。小七孔桥建于清道光十五年,经历了风风雨雨,到现在已经有许多年的历史了。它卧于涵碧潭上。潭水是幽蓝色的,周围树木茂盛阴绿,更衬出了桥的幽静,静雅和恰美。桥洞和水里的倒影形成了一幅奇异的风景画。而桥的附近就有一道大瀑布。只见一条银龙咆哮而下,重重地击打在岩石上,飞溅起数颗细小的水珠,滴在人们的脸上,好遐意啊?

听爸爸说,贵州荔波是著名的喀斯特森林地貌,他保留了历史上最原汁原味的自然风光。小伙伴们,听了我的介绍,你们心动了吗?

142 评论

相关问答

  • 荷塘月色论文参考文献

    语言的巧妙运用 本文成功地描写了荷塘的月色和月下的荷塘,于景色描写中寄托着自己的真情实感,这种成功,也得益于他对语言的巧妙运用。文章多处使用比喻、通感、叠字等,

    立志做渔婆 6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与水牛塘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驾车路线:全程约17.4公里 起点:后路村 1.从起点向西南方向出发,沿青云中路行驶200米,右转进入青莲路 2.沿青莲路行驶820米,右转进入龙江南路 3.沿

    zhakuqinglong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8
  • 西塘古镇论文参考文献

    悠悠中华五千年,散落在各地的古村落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结晶,是镌刻着人类智慧光芒的“活化石”。中国的村落遍布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江南水乡之

    SSpapergirl 3人参与回答 2023-12-07
  • 古筝论文参考文献

    随着新课程 教育 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学中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音乐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技巧,更为重要的是能够提

    麻辣宝宝彩 3人参与回答 2023-12-10
  • 古镇论文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格式与写法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

    别惹阿玉 7人参与回答 2023-12-08